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演講】陳偉強:感遇真人――〈潘尊師碣〉與初唐的道與文

標題:

【演講】陳偉強:感遇真人――〈潘尊師碣〉與初唐的道與文

時間:

2024年5月1日(週三)15:00-17:00

地點:

臺灣大學中文系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主講人:

陳偉強(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蔡瑜(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

系統號:

A-024571

【演講】徐兆安:為何科舉不能恢復?另一種流動性的解釋

標題:

【演講】徐兆安:為何科舉不能恢復?另一種流動性的解釋

時間:

2024年5月2日(週四)10:30-12:20

地點:

臺大博雅教學館310教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4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徐兆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內容簡介:

主持人:韓承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 本系演講歡迎參加,與會來賓請尊重著作權,現場不得錄音、錄影或上傳網站。

系統號:

A-024495

【演講】吳叡人:建構學科領域的摸索——關於臺灣政治思想史和政治史研究的一點反思

標題:

【演講】吳叡人:建構學科領域的摸索——關於臺灣政治思想史和政治史研究的一點反思

時間:

2024年5月2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線上直播(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吳叡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聯絡人:

采集處第三科,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本演講介紹政治學者出身的講者如何經由學科之間對話,摸索出建構台灣政治史和政治思想史的路徑。
(一)台灣政治史:政治史研究的主要困難是連續外來統治造成的跨斷代敘事的困難。我提出兩個策略。第一,從比較政治學和歷史社會學角度,把現代台灣的形成視為一個「民族國家形成」的宏觀歷史運動,觀察連續外來統治背後存在的(結構性的)連續性。不過,這個國家形成不是目的論的過程,而是「路徑依賴」的結果。第二,從歷史制度論角度,辨識出「制度的積累」作為連結跨斷代(亦即台灣國家形成)的機制之一。

(二)台灣政治思想史:第一、結合劍橋學派的歷史文本解讀與芝加哥學派的哲學式解讀,詮釋近現代台灣政治文本隱藏的意義;第二,以比較思想史的方法解讀台灣本地文本(「在地文本的全球性解讀」);第三、從前述政治史角度,觀察台灣政治思想史的結構性特徵(雙重邊陲性、反殖民的現代性)。

系統號:

A-024403

【演講】黃啟書:玉帛鐘鼓云乎哉?以《論語》為核心試探禮樂的精神與實踐

【演講】黃啟書:玉帛鐘鼓云乎哉?以《論語》為核心試探禮樂的精神與實踐

標題:

【演講】黃啟書:玉帛鐘鼓云乎哉?以《論語》為核心試探禮樂的精神與實踐

時間:

2024年5月2日(週四)15:00-17:00

地點:

中央大學文學一館A-304會議室(桃園市中壢區中大路300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

主講人:

黃啟書(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系統號:

A-024570

【演講】邱詩雯:數位人文文本分析的變焦與對焦

標題:

【演講】邱詩雯:數位人文文本分析的變焦與對焦

時間:

2024年5月3日(週五)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三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數位人文共同研究專題

主講人:

邱詩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助理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連玲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摘要:
數位人文是透過人機合作的方式進行人文學的研究,意即以人作為核心,提出研究議題,轉化成量化研究方法,透過數位運算,搭配文本精讀,反饋生成新的人文問題。人機合作中「轉化」的前提,在於掌握數位工具的屬性,才能合理設計研究流程,變換「遠讀」和「近讀」的焦距,詮解分析。換言之,如何找到適合的文本挖掘深度,是從事數位人文文本分析研究的關鍵。

本場講座以經典的《史記》為例,從人文研究者的經驗出發,分享文本風格分析、段落相似度、詞語顯著性、共現關係、關鍵詞分布、詞語趨勢、關係網路等不同運算方式的文本適用性,以及混合搭配的運用模組。從「變焦」到「對焦」,探討數位時代人文研究的人機合作新模式。

系統號:

A-024462

【演講】董慕達:Rethinking Culinary Authenticity——How Taiwan Might Help Asian Americanists Reframe the Problem of Cultural Heritage

【演講】董慕達:Rethinking Culinary Authenticity——How Taiwan Might Help Asian Americanists Reframe the Problem of Cultural Heritage

標題:

【演講】董慕達:Rethinking Culinary Authenticity——How Taiwan Might Help Asian Americanists Reframe the Problem of Cultural Heritage

時間:

2024年5月3日(週五)15:00-17: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三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科技與現代東亞的歷史共構」共同研究專題

主講人:

董慕達(Miranda Brown,密西根大學東亞語言文化學系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雷祥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英語演講,問答時使用華語與英語。

系統號:

A-024569

【演講】呂燁:仙道與丹道

【演講】呂燁:仙道與丹道

標題:

【演講】呂燁:仙道與丹道

時間:

2024年5月6日(週一)13:00-16:00

地點:

政治大學百年樓2樓330211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

主講人:

呂燁(香港中文大學博士後研究員)

內容簡介:

主持人:林振源(國立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主任)
*無須報名,自由參加

系統號:

A-024594

【演講】簡錦松:現地研究下的唐代夔州與杜甫親身實見

標題:

【演講】簡錦松:現地研究下的唐代夔州與杜甫親身實見

時間:

2024年5月6日(週一)13:20-15:10

地點:

臺灣大學中文系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主講人:

簡錦松(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研究員)

內容簡介:

主持人:曹淑娟(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

系統號:

A-024586

【演講】須文蔚:文學傳播的立科與典範變遷

【演講】須文蔚:文學傳播的立科與典範變遷

標題:

【演講】須文蔚:文學傳播的立科與典範變遷

時間:

2024年5月6日(週一)15:10-17:00

地點:

成功大學中文系館21302教室+線上同步直播(臺南市東區大學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

主講人:

須文蔚(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長、臺灣中文學會理事長)

系統號:

A-024601

【演講】Mark Strange: Reading Zi zhi tong jian in context

標題:

【演講】Mark Strange: Reading Zi zhi tong jian in context

時間:

2024年5月6日(週一)15:30-17:30

地點:

臺大歷史系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4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Mark Strange(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資深講師)

內容簡介:

主持人:方震華(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附註:英文演講,與宋史座談會合辦
※ 本系演講歡迎參加,與會來賓請尊重著作權,現場不得錄音、錄影或上傳網站。

系統號:

A-024489

【演講】Franciscus Verellen: Transcending Turmoil: The Tang – Five Dynasties Transition in the Daoist Testimony of Du Guangting (850-933)

標題:

【演講】Franciscus Verellen: Transcending Turmoil: The Tang – Five Dynasties Transition in the Daoist Testimony of Du Guangting (850-933)

時間:

2024年5月6日(週一)16:30-18:00

地點:

202 Jones, Princeton University

主辦單位:

East Asian Studies Department and East Asian Studies Program, Princeton University

主講人:

Prof. Franciscus Verellen (É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

內容簡介:

This talk examines how Daoists envisaged the dynastic crisis and projected their future across the chasm that opened before them. The testimony of Du Guangting, an attentive observer of society and creative religious thinker, juxtaposes apocalyptic chronicles of dislocation with visionary tales of transcendence surmounting the chaos and afflictions of the temporal world.

Taking refuge in Shu (Sichuan), the historical cradle of Daoism, Du assisted a rising local potentate in establishing the regional kingdom of Shu (907-65) after the fall of the Tang. Besides preserving and transmitting the legacy of medieval Daoism, Du introduced major innovations in book printing, literature, astronomy, and state ritual, contributing to the ascent of Shu within the emerging multipolar power structure of the Five Dynasties.

系統號:

A-024450

【座談會】「經學史學化」的反省與開展

【座談會】「經學史學化」的反省與開展

標題:

【座談會】「經學史學化」的反省與開展

時間:

2024年5月7日(週二)10:00-12:10

地點:

中研院文哲所二樓會議室+同步視訊(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內容簡介:

經史文哲「經典」多邊對話系列座談(一)

主持人:范麗梅(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引言人:
賴貴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張素卿(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車行健(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張錦少(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
蔣秋華(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榮退副研究員)

*本場座談採實體與視訊方式同步進行。
*報名對象:實體:臺灣大專院校在職師生;視訊:有興趣者皆歡迎線上參加。
*報名時間:5月3日中午12:00截止,主辦單位保留審核權利,6日14:00前E-MAIL通知報名結果。
*配合政府環保規定,實體會場不提供紙杯,請自備環保杯。

系統號:

A-024521

【演講】黃旨彥:性別與文本再現:中古佛教醜女故事的跨境接受

標題:

【演講】黃旨彥:性別與文本再現:中古佛教醜女故事的跨境接受

時間:

2024年5月9日(週四)10:00-12:00

地點:

中正大學文學院106室(嘉義縣民雄鄉三興村大學路168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黃旨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學者)

系統號:

A-024449

【演講】楊中薇:Po文要附圖?二十世紀初中國的新視覺技術與小說

標題:

【演講】楊中薇:Po文要附圖?二十世紀初中國的新視覺技術與小說

時間:

2024年5月9日(週四)10:20-12:10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語文視聽室(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主講人:

楊中薇(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助研究員)

內容簡介:

主持人:何維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系統號:

A-024567

【演講】陳頌閔:戰時中國空軍員生赴美受訓之經過(1941-1945)

標題:

【演講】陳頌閔:戰時中國空軍員生赴美受訓之經過(1941-1945)

時間:

2024年5月9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陳頌閔(國史館修纂處助修)

聯絡人:

采集處第三科,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空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才興起的軍種,由於作戰速度快、面積大,在戰場的戰力不容忽視。一戰結束後軍事學家察覺制空權的重要性,積極倡議。於是英、法、義等國相繼發展航空教育,建立空軍。然相較於西方國家,中國空軍發展顯得十分緩慢,並且希冀外國教官協助。

1930年代,中國航空教育,先有德、美、義、蘇等外籍顧問參與,其中美籍顧問團以裘偉德(John H. Jouett)等為主,參與了中央航空學校的建置,深刻影響近代中國空軍教育發展。1937年,第二次中日戰爭爆發,中央航空學校輾轉遷至雲南昆明。1938年7月,定名為「空軍軍官學校」。1941年,中美兩國航空教育再起合作,中國派遣空軍軍官學校員生赴美,接受美式航空訓練及駕駛新式飛機,其重點是建立中國本土空軍,以加強空軍的作戰能力。

這些中國飛行員返國後,一方面引入美式航空訓練知識;一方面也促成了「中美空軍混合團」(Chinese-American Composite Wing, CACW)成立,對近代中國航空教育產生莫大的助益。這些赴美受訓的空軍官校員生,後多成為空軍的重要幹部,對臺灣空軍的發展影響深遠。

系統號:

A-024406

【演講】張玲瑜:思辨的工具——從〈虬髯客傳〉與〈牡丹亭〉的女性形象談起

標題:

【演講】張玲瑜:思辨的工具——從〈虬髯客傳〉與〈牡丹亭〉的女性形象談起

時間:

2024年5月9日(週四)14:20-16:20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誠101教室(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主講人:

張玲瑜(新北市立海山高級中學教師)

內容簡介:

主持人:鍾宗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系統號:

A-024566

【演講】吳雅琪:眾女成城:近代中國與臺灣的婦女團體

【演講】吳雅琪:眾女成城:近代中國與臺灣的婦女團體

標題:

【演講】吳雅琪:眾女成城:近代中國與臺灣的婦女團體

時間:

2024年5月9日(週四)15:10-17:00

地點:

臺北大學文1F10(新北市三峽區大學路15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

主講人:

吳雅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系統號:

A-024565

【演講】謝愛文:元代的地方菁英:甘肅汪世顯家族墓地的女性與物質文化

標題:

【演講】謝愛文:元代的地方菁英:甘肅汪世顯家族墓地的女性與物質文化

時間:

2024年5月10日(週五)10:20-12:00

地點:

臺大歷史系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4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謝愛文(Eiren Shea,Associate Professor of Art History, Grinnell College, USA)

內容簡介:

主持人:許雅惠(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備註:本演講以英文進行,Q&A 可以中文提問

演講摘要:
本演講介紹甘肅汪世顯(1195-1243)家族墓地的材料。汪世顯出自汪古部,於西元1235年投降蒙古,是最後一位投降的金代將領。之後汪世顯成為蒙古軍隊重要的將領,死後被加封至隴右王,汪氏家族墓地所在的甘肅南方漳縣即屬於隴右地區。汪氏家族墓地出土的元代墓葬無論數量或品質皆值得注意。這些材料透露出元代地方菁英複雜的身份認同,他們採用佛教、道教、儒家以及蒙古與華北等文化因素。本演講集中在汪氏家族墓地中的女性墓主,透過出土文物,分析在蒙古時期的地方社會中,女性菁英如何塑造其身份認同。

※ 本系演講歡迎參加,與會來賓請尊重著作權,現場不得錄音、錄影或上傳網站。

系統號:

A-024564

【演講】廖美玉:為時人作傳:從杜甫詠人的速寫、續寫與連章談起

標題:

【演講】廖美玉:為時人作傳:從杜甫詠人的速寫、續寫與連章談起

時間:

2024年5月13日(週一)13:20-15:10

地點:

臺灣大學中文系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主講人:

廖美玉(國立成功大學、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退休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曹淑娟(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

系統號:

A-024587

【演講】謝奕君:山海之間:閩南漳州地區王爺信仰與王醮儀式中的地方認同與地域意識

【演講】謝奕君:山海之間:閩南漳州地區王爺信仰與王醮儀式中的地方認同與地域意識

標題:

【演講】謝奕君:山海之間:閩南漳州地區王爺信仰與王醮儀式中的地方認同與地域意識

時間:

2024年5月14日(週二)12:00-14:00

地點:

政治大學百年樓1樓330106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

主講人:

謝奕君(法國高等研究學院博士候選人)

內容簡介:

主持人:林振源(國立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主任)
*無須報名,自由參加

系統號:

A-024596

【演講】潘光哲:如何認識近代中國:與世界對話的臺灣視角

標題:

【演講】潘光哲:如何認識近代中國:與世界對話的臺灣視角

時間:

2024年5月14日(週二)13:30-15:10

地點:

臺大博雅教學館302教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4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潘光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內容簡介:

主持人:韓承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 本系演講歡迎參加,與會來賓請尊重著作權,現場不得錄音、錄影或上傳網站。

系統號:

A-024528

【演講】張珣:百變天后:當代媽祖信仰的轉型與蛻變

【演講】張珣:百變天后:當代媽祖信仰的轉型與蛻變

標題:

【演講】張珣:百變天后:當代媽祖信仰的轉型與蛻變

時間:

2024年5月14日(週二)14:00-16:00

地點:

政治大學百年樓1樓330106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

主講人:

張珣(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內容簡介:

主持人:林振源(國立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主任)
*無須報名,自由參加

系統號:

A-024595

【演講】楊小濱:作為過剩的語言與主體及其批判詩學

標題:

【演講】楊小濱:作為過剩的語言與主體及其批判詩學

時間:

2024年5月14日(週二)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文哲所二樓會議室+同步視訊(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主講人:

楊小濱(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內容簡介:

主持人:李育霖(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系統號:

A-024563

【演講】克禮:戰後臺灣的製造能力與經濟發展:以鋁及臺鋁為例

標題:

【演講】克禮:戰後臺灣的製造能力與經濟發展:以鋁及臺鋁為例

時間:

2024年5月16日(週四)11:00-13:00

地點:

中研院臺史所802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社會經濟史研究群

主講人:

克禮(Macabe Keliher,美國南方衛理會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訪問學人)

聯絡人:

黃助理,Email: sehrgith@gmail.com

內容簡介:

相對於研究臺灣工業化及戰後經濟成長的學者,往往關注出口商品,本演講將探問工廠如何取得資源,並獲得製造能力。如欲理解臺灣經濟發展,產業中上游必須被納入考量,而鋁業是最重要的產業之一。

本演講將藉由公司檔案、公司內部出版品及在地報告,說明臺灣輸出生產如何因為鋁及鋁製造機械而化為可能。倘若欠缺由國內製造的鋁,臺灣出口產業將不會於國際市場中獲得價格上的競爭力,亦不可能製造出口商品。此一觀點不僅提供臺灣經濟發展論述一種新的詮釋,也能在政策方向上給予發展中國家更好的建議。

備註:
1.欲報名者請填妥報名表單,報名系統將於5/9(週四)關閉報名成功者將發信通知,恕不開放現場參加。
2.報名成功後若不克參加,麻煩來信告知(助理黃榆諭,Email:sehrgith@gmail.com),否則日後將不錄取。
3.本次演講以實體方式舉行,如遇疫情變化,將依CDC規定改為線上模式。

系統號:

A-024558

【演講】楊中薇:表演親緣:十八世紀小說《歧路燈》中的戲劇與家庭解構/建構

標題:

【演講】楊中薇:表演親緣:十八世紀小說《歧路燈》中的戲劇與家庭解構/建構

時間:

2024年5月16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文哲所二樓會議室+視訊(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主講人:

楊中薇(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助研究員)

內容簡介:

主持人:胡曉真(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系統號:

A-024589

【演講】高加馨:牡丹社事件

標題:

【演講】高加馨:牡丹社事件

時間:

2024年5月16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高加馨(Lianes Punanang,牡丹國小教導主任)

聯絡人:

采集處第三科,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在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中,牡丹社群與高士佛社原住民共同抵抗入侵家園的日本軍隊,在族人奮力抵抗下,雙方以和談結束這場戰事。清政府也在牡丹社事件後,開始重視臺灣的開發經營,將統治勢力伸向原住民,改變了原住民的文化、生活等模式。

過去牡丹社事件紀錄多半來官方或國際檔案,夾帶許多侵略者觀點,本次演講者出身牡丹社群中sinvaudjan(牡丹社),值此牡丹社事件150週年,將以原住民族的觀點,重新檢視還原牡丹社事件。

系統號:

A-024407

【演講】邵銘煌:狗亦有靈:蔣中正夫婦愛犬物語

【演講】邵銘煌:狗亦有靈:蔣中正夫婦愛犬物語

標題:

【演講】邵銘煌:狗亦有靈:蔣中正夫婦愛犬物語

時間:

2024年5月16日(週四)14:20-16:20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視聽教室(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中正文教基金會、民國歷史文化學社

主講人:

邵銘煌(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退休教授)

聯絡人:

歐小姐,Tel: (02)7749-1507;E-mail: yungchihou@ntnu.edu.tw

內容簡介:

民國史講座,邵銘煌教授帶領讀者從《蔣中正日記》中探索蔣與夫人日常生活的一面。

系統號:

A-024557

【發表會】2023年度本所考古研究計畫成果發表會

【發表會】2023年度本所考古研究計畫成果發表會

標題:

【發表會】2023年度本所考古研究計畫成果發表會

時間:

2024年5月17日(週五)09:50-15:3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七樓704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學門

聯絡人:

許小姐,E-mail: huiling@asihp.net

內容簡介:

注意事項:
1. 本會議未提供紙杯及便當,敬請自備環保杯及午餐。
2. 報名截止日:5月10日。

系統號:

A-024494

【演講】黃之棟:原住民族遺骨返還的法制思索:制度借鏡與政策調適的觀點

標題:

【演講】黃之棟:原住民族遺骨返還的法制思索:制度借鏡與政策調適的觀點

時間:

2024年5月17日(週一)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臺史所802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族群史研究群

主講人:

黃之棟(國立中央大學法律與政府研究所教授)

聯絡人:

陳助理,Email: ethnohistorytw@gmail.com

內容簡介:

演講摘要
在2017年台灣大學馬遠布農族遺骨索還事件與2023年愛丁堡大學牡丹社排灣族遺骨跨海返還案例發生後,原住民族先人遺骨的返還問題,隨即引發了海內外的關注。然而所謂的遺骨返還,其所牽涉到的問題並不僅是單純的物理位置移動,當中還牽涉到更為深層的各方關係反思、變動、乃至重構。有鑑於此一議題的重要性,本演講擬由法律與公共行政的視角出發,透過美國、日本等國的制度分析,來對本土議題的開展予以進一步的思索。

備註:
1.欲報名者請填妥報名表單,報名系統將於5/13(一)關閉;報名成功者將發信通知。
2.報名成功後若不克參加,麻煩來信告知(助理陳昀昕,Email:ethnohistorytw@gmail.com),否則日後將不錄取。
3.本次演講以實體方式舉行,如遇疫情變化,將依CDC規定改為線上模式。

系統號:

A-024529

【演講】川合康三:從修辭看杜甫的世界觀

【演講】川合康三:從修辭看杜甫的世界觀

標題:

【演講】川合康三:從修辭看杜甫的世界觀

時間:

2024年5月20日(週一)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文哲所二樓會議室+Webex視訊(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主講人:

川合康三(日本京都大學名譽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楊玉成(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報名截止時間:5/15(三)中午12:00。
※主辦單位將於 5/16(四)17:00之前以電子郵件通知。
※主辦單位保留審核報名的權利。

系統號:

A-024582

【演講】李弘祺:晚清史學與科舉

標題:

【演講】李弘祺:晚清史學與科舉

時間:

2024年5月20日(週一)15:30-17:30

地點:

臺大歷史系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4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李弘祺(美國紐約市立大學城市學院退休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方震華(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與談人:徐兆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 本系演講歡迎參加,與會來賓請尊重著作權,現場不得錄音、錄影或上傳網站。

系統號:

A-024530

【演講】羅多弼:漢學研究的當代意義:回顧瑞典三百年的漢學史

【演講】羅多弼:漢學研究的當代意義:回顧瑞典三百年的漢學史

標題:

【演講】羅多弼:漢學研究的當代意義:回顧瑞典三百年的漢學史

時間:

2024年5月22日(週三)10:00-12:00

地點:

臺大文學院演講廳(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

主講人:

羅多弼(Torbjörn Lodén,瑞典皇家人文、歷史和考古學院院士、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名譽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陳昭瑛(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副院長、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

演講摘要:早在1690年代,在瑞典的烏普薩拉大學有學者發表關於中國歷史的學術論文。自從這時起,有人關注中國,從事有關中國和中國文化的研究。在他的演講,羅多弼教授將介紹瑞典漢學史中的一些主要階段、趨勢和貢獻,比如1840–1950年傳教士的學術活動、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現代科學方法的突破、高本漢(1889–1978)和馬悅然(1924–2019)兩位教授的貢獻以及今日的情況。他也將談到漢學在瑞典社會的地位和功能。[本演講將以中文進行]

系統號:

A-024712

【演講】王俊雄:臺灣建築二戰後檔案的建構與公共化

標題:

【演講】王俊雄:臺灣建築二戰後檔案的建構與公共化

時間:

2024年5月23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線上直播(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王俊雄(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聯絡人:

采集處第三科,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2006年底起,國立臺灣博物館開始「二戰後臺灣經典建築設計圖說」的徵集計畫,迄今為止,該計畫已徵集到近12萬筆資料,臺灣第一代(如王大閎和陳仁和)和第二代建築師(如漢寶德和吳明修)的代表作品幾乎都在其中。另外,有關這些圖說的研究和教育推廣也同步進行,舉凡數位掃描、專屬網站、前輩建築師訪談紀錄、專書出版、紀錄片製作和展覽等,雖然還有許多未竟之事,但檔案的公共化已然展開。

這兩年多來,以這批建築檔案為基礎,在臺博館內創建一個「臺灣建築中心」,已成為政府政策。我有幸在這些年間參與其中,想把參與這段歷程的經驗,表達在這次演講中,並省思檔案及其公共化對社會大眾的重要性。

系統號:

A-024408

【座談會】「遷徙・冷戰・中文系:張夢機與渡海文人」 學術座談會

【座談會】「遷徙・冷戰・中文系:張夢機與渡海文人」 學術座談會

標題:

【座談會】「遷徙・冷戰・中文系:張夢機與渡海文人」 學術座談會

時間:

2024年5月24日(週五)10:00-17:00

地點:

臺師大文學院國文學系語文視聽室(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國語文學會

內容簡介:

座談會名額:50名,額滿為止。
備註:報名截止後(若名額額滿將提前關閉系統),將於5月10日中午公告報名成功之與會名單。

系統號:

A-024577

【演講】朱煜杰:China's Heritage through History: The Orchid Pavilion Gathering and Calligraphy

【演講】朱煜杰:China's Heritage through History: The Orchid Pavilion Gathering and Calligraphy

標題:

【演講】朱煜杰:China's Heritage through History: The Orchid Pavilion Gathering and Calligraphy

時間:

2024年5月24日(週五)15:00-17:00

地點:

中研院民族所第三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主講人:

朱煜杰(澳洲國立大學文化遺產與博物館系副教授)

聯絡人:

E-mail: b09105021@g.ntu.edu.tw

內容簡介:

主持人:王舒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摘要:
The art of collecting, reproducing, and reinterpreting the past has been an enduring force shaping cultural identity and political legitimacy in China. But who have been the key players in these ongoing processes of reconfigured pasts? What methods have they employed? And how have these practices shaped society at large?

This talk, as part of my forthcoming book China's Heritage through History (2024), tackles these questions through the example of the Orchid Pavilion gathering in Shaoxing and its calligraphy art as one of the most renowned works in Chinese history.

From Imperial to contemporary China, the talk explores the role of cultural reproductions of material past in shaping knowledge transmission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se reproductions include the imitation of calligraphy, the construction and restoration of the physical site where the gathering first occurred, and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cultural practice of literary gatherings.

Together, these reproductions revive the ambience of the ancient literary and cultural world, preserving its physical presence and cultural imagination through historical re-enactment and cultural consumption. While once reserved for elites, these practices have become accessible to the broader public through modern approaches to digitisation, calligraphy festivals, public exhibitions, and the burgeoning heritage tourism industry. (中文演講)

系統號:

A-024542

【演講】謝若鈴:廟會和鋼琴聲音:從人類學的角度探討熱鬧和噪音的差異

【演講】謝若鈴:廟會和鋼琴聲音:從人類學的角度探討熱鬧和噪音的差異

標題:

【演講】謝若鈴:廟會和鋼琴聲音:從人類學的角度探討熱鬧和噪音的差異

時間:

2024年5月25日(週六)9:30-12:20

地點:

線上會議

主辦單位:

國科會⼈⽂處藝術學學⾨

主講人:

謝若鈴(密西根大學人類學系助理教授)

聯絡人:

林助理,E-mail: infoartdiscipline@gmail.com

內容簡介:

✏️主持人:呂心純(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副教授)
⏳報名截止日期:2024年5月21日17:00前,名額有限,報名從速。(5月22日通知報名成功,5月24日中午前寄出視訊網址)

👩🏻‍🏫講座內容
什麼是熱鬧?什麼是噪音?對廟會這個臺灣獨特的文化而言,並非總是符合普遍對噪音的認知。同樣的,音樂又是什麼?雖然一首鋼琴曲通常被認定為音樂,但在某些情況下並非如此。雖然這些問題的答案有主觀性,每個人也可能有不同的想法,但我們從臺灣的文化史和政治史、鋼琴經濟以及噪音管制法等等,能揭示臺灣社會上不同社群對於這些聲音現象的想法。

這個講座將從廟會和在家中練習鋼琴的兩個案例來分析噪音、音樂以及熱鬧的差別,並採用人類學的角度來探討聲音如何建構社會關係。講者將奠基於民族音樂學家Steven Feld 的聲音意義學的概念以及科學人類學家 Stefan Helmreich 的轉導(transduction)概念,探討聲音的交流或感知何有助於生產聲音的社會性。講座進行方式為謝教授主講100分鐘,並安排50分鐘的問與答(Q&A),讓我們共享一場激盪腦力的視訊饗宴。

系統號:

A-024544

【演講】Keith Knapp: From Rockstars to Wallflowers: The Transformation of Bears on Spirit Jars

【演講】Keith Knapp: From Rockstars to Wallflowers: The Transformation of Bears on Spirit Jars

標題:

【演講】Keith Knapp: From Rockstars to Wallflowers: The Transformation of Bears on Spirit Jars

時間:

2024年5月27日(週一)10: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文物館五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主講人:

Keith Knapp(美國色岱爾軍事學院歷史系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鄭雅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人類學門召集人)
備註:英文演講。無須登記,歡迎參加。

系統號:

A-024536

【演講】陳健文:從「白馬之盟」看古代中國與內亞地區的刑白馬與歃血習俗

標題:

【演講】陳健文:從「白馬之盟」看古代中國與內亞地區的刑白馬與歃血習俗

時間:

2024年5月29日(週三)08:30-10:00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視聽教室(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陳健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聯絡人:

李助教,Tel: (02)7749-1506;E-mail: t23028@ntnu.edu.tw

內容簡介:

主持人:陳昭揚(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系統號:

A-024562

【演講】Michelle T. King: Chop Fry Watch Learn: Fu Pei-mei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Foodways in Taiwan

標題:

【演講】Michelle T. King: Chop Fry Watch Learn: Fu Pei-mei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Foodways in Taiwan

時間:

2024年5月30日(週四)11:00-13:00

地點:

中研院臺史所802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社會經濟史研究群

主講人:

Michelle T. King(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History,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聯絡人:

黃助理,Email: sehrgith@gmail.com

內容簡介:

1.本次演講以英文發表,但可用中文進行問答。
2.欲報名者煩請填妥報名表單。報名系統將於5/23(週四)關閉,報名成功者將發信通知,恕不開放現場參加。
3.報名成功後若不克參加,麻煩來信告知(助理黃榆諭,Email:sehrgith@gmail.com),否則日後將不錄取。
4.本次演講以實體方式舉行,如遇疫情變化,將依CDC規定改為線上模式。

系統號:

A-024560

【演講】顧雅文:尋溯——與曾文溪的百年對話

標題:

【演講】顧雅文:尋溯——與曾文溪的百年對話

時間:

2024年5月30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曹永和文教基金會、台灣歷史學會、臺灣大眾史學協會、國史館

主講人:

顧雅文(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聯絡人:

采集處第三科,extension@drnh.gov.tw

系統號:

A-024409

【演講】胡宗文:邏輯與修辭學:以〈出師表〉為例

【演講】胡宗文:邏輯與修辭學:以〈出師表〉為例

標題:

【演講】胡宗文:邏輯與修辭學:以〈出師表〉為例

時間:

2024年6月3日(週一)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文哲所二樓會議室+Webex視訊(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主講人:

胡宗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內容簡介:

主持人:李奭學(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報名截止時間:5/29(三)中午12:00。
※主辦單位將於5/30(四)17:00之前以電子郵件通知。

系統號:

A-024692

【演講】王力堅:文革知青地下流行歌曲——上山下鄉運動的原生態史料

【演講】王力堅:文革知青地下流行歌曲——上山下鄉運動的原生態史料

標題:

【演講】王力堅:文革知青地下流行歌曲——上山下鄉運動的原生態史料

時間:

2024年6月4日(週二)15:00-17:00

地點:

臺北大學文2F07教室(新北市三峽區大學路15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

主講人:

王力堅(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特聘教授)

系統號:

A-024559

【系列演講】2024年臺灣文獻講座

標題:

【系列演講】2024年臺灣文獻講座

時間:

2024年4月至9月,共5場

地點: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線上直播(南投市中興新村光明一路254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聯絡人:

鍾先生,Tel: (049) 2316881轉409

內容簡介:

2024年臺灣文獻講座,訂於4月25日至9月19日共舉辦5場演講。其中4月25日第1場次,由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周錦宏院長主講「從文獻與文學資料解讀臺灣客家飲食」,將辦理同步線上直播。
線上直播網址將於當日開播前,於本館網頁最新消息公告。

系統號:

A-024435

【系列講會】2024年春季「對論與方法」

【系列講會】2024年春季「對論與方法」

標題:

【系列講會】2024年春季「對論與方法」

時間:

2024年3月至6月,共8場

地點:

法鼓文理學院GC103階梯教室+線上會議(新北市金山區西湖里法鼓路700號)

主辦單位:

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

內容簡介:

本講會分歷史篇和現代篇二階段。目前2023年秋季活動主要鎖定在印度佛教的脈絡,2024年春季則將焦點進一步從印度佛教轉向漢傳佛教,預計2024年秋季將進入現代篇。

歷史篇聚焦於佛教如何透過諸多對論以及相關的方法以開展的歷程,例如初期佛教如何面對婆羅門或其他沙門傳統,部派與大乘佛教的興起,中觀派如何面對正理派的質疑與回應,瑜伽行派如何吸納因明與量論的方法、乃至於南傳、漢傳和藏傳的發展過程中,藉由不斷的論議而保有辯證的開放性與多元性。

現代篇則在面對現代性與後世俗時代中,對論與方法愈加複雜分化,成為佛教發展不可迴避的新情境:例如,禪修如何面對腦神經科學的檢證,龐大的佛教文獻如何面對數位化和人工智慧的新要求,佛教思想如何面對西方人文社會科學各種方法論的衝擊,如詮釋學、現象學、倫理學(如高齡社會、性別、生態、戰爭、暴力等議題)、社會學、民族誌,在在都不離對論與方法作為展開的主軸。

如何從對論到方法,從傳統到現代,挖掘新議題與新發現,整合佛教研究社群,以開創佛教研究的未來,是本系列講會的宗旨所在。

系統號:

A-024444

【系列演講】臺灣大學「川流臺灣文學駐校作家計畫」系列演講活動

【系列演講】臺灣大學「川流臺灣文學駐校作家計畫」系列演講活動

標題:

【系列演講】臺灣大學「川流臺灣文學駐校作家計畫」系列演講活動

時間:

2024年2月至5月,共4場

地點:

臺灣大學(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主講人:

張亦絢(臺大川流臺灣文學駐校作家)

聯絡人:

葉小姐,Tel: 33664780;E-mail: julianyeh@ntu.edu.tw

內容簡介:

2024年臺灣大學「川流臺灣文學駐校作家計畫」:張亦絢作家演講
第一場:【開幕式+演講】
時間:2024年2月21日(三)16:00-18:00
講題: 如果世界還不屬於我:台灣文學與女性主義
主講:張亦絢(臺大「川流臺灣文學駐校作家」)
主持:鄭芳婷(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場地:臺灣大學文學院演講廳

第二場:
時間:2024年3月19日(二)13:20-15:20
講題: 文學應說哪國語?從音聲多樣談「小語言們」
主講:張亦絢(臺大「川流臺灣文學駐校作家」)
主持:呂美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副教授)
場地: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正404教室

第三場:
時間:2024年4月10日(三)13:30-15:30
講題: 血肉之區:文學裡的肌膚之親(與不親)
主講:張亦絢(臺大「川流臺灣文學駐校作家」)
主持:翁智琦(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
場地:臺北教育大學行政大樓A605教室

第四場:【閉幕式+演講】
時間:2024年5月10日(五)13:20-15:20
講題:在我們變幻的國家裡:談文學如何做「剩下的事」
主講:張亦絢(臺大「川流臺灣文學駐校作家」)
主持:鄭芳婷(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場地:臺灣大學臺文所324教室

系統號:

A-024448

【系列演講】Taiwan in Geschichte und Gegenwart

標題:

【系列演講】Taiwan in Geschichte und Gegenwart

時間:

2024年4月至7月,共15場

地點:

德國波鴻魯爾大學(Universitätsstraße 150 D-44801 Bochum)

主辦單位:

德國波鴻魯爾大學東亞學院

聯絡人:

E-mail: Ringvorlesung-gc-oaw@rub.de

內容簡介:

德國波鴻魯爾大學東亞學院於2002年正式成立臺灣文化與文學研究中心(the Research Unit for Taiwanese Culture and Literature)。二十多年來,該中心主辦許多臺灣研究系列活動,積極與各國學者、學術機構進行交流合作,也是目前在德國收藏最多臺灣相關圖書的學術單位。另自2022年2月起,該中心負責德國教育部所支持的「臺灣作頭陣」四年計畫(Taiwan als Pionier);所屬團隊成員等將自4月8日至7月15日,每週一16至18點(德國時間)推出線上臺灣講座課程,邀請多位學者以德語(英語)進行主題分享,規劃如下:

Programm
08.04. Einführung: Christine Moll-Murata (Bochum) und Josie-Marie Perkuhn (Trier)
15.04. Christine Moll-Murata (Bochum): Koloniales Erbe, Selbstbehauptung und Erinnerung
22.04. Hsu Yu-Yin (Bochum): Ghost marriage and birth customs in Taiwan
29.04. Henning Klöter (Berlin): Koloniales Spracherbe in Taiwan - Wie und warum das Japanische kam, ging und dennoch blieb
06.05. Astrid Lipinsky (Wien): Erinnern in Taiwan heute - die sexuellen Sklavinnen der japanischen kaiserlichen Armee, die sogenannten "Trostfrauen" aus Taiwan
13.05. Christian Soffel (Trier): Konfuzianismus in Taiwan
27.05. Thomas Fliß (Trier): Taiwanische Balladen – Umgangssprachliche Lyrik in der ersten Hälfte des 20. Jahrhunderts
03.06. Amélie Keyer-Verreault (Tübingen): Gender, human capital and demographic crisis in Contemporary Taiwan - highly educated women's attitude towards motherhood
10.06. Josie-Marie Perkuhn (Trier): Digitale Demokratie in Taiwan
17.06. Jens Damm (Tübingen): Taiwans gesellschaftlicher Wandel am Beispiel der LGBTQ Bewegung
24.06. Gunter Schubert (Tübingen): Taiwans Politische Ökonomie in Zeiten der "Chip-Kriege"
01.07. Zhan Shiu-Lan (Bonn): Welcher Ort ist kein Ort der Praxis? Buddhistische Kultur und Kunst thematisierende Museen in Taiwan
01.07. Duncan Paterson (Staatsbibliothek Berlin): Taiwans Medienlandschaft im Kontext wissenschaftlicher Bibliotheken
08.07. Barbara Mittler (Heidelberg): Multiple Identitäten, künstlerische Lesungen - Taiwan in transkultureller Perspektive
15.07. Zusammenfassung

系統號:

A-024472

【系列演講】2024臺灣藝術家經典講座

標題:

【系列演講】2024臺灣藝術家經典講座

時間:

2024年3月17日至7月20日

地點:

國立臺灣美術館演講廳(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聯絡人:

黃小姐,Tel: (04)2372-3552分機303;宓小姐,Tel: (04)2372-3552分機714

內容簡介:

國美館今年度所規劃的「2024臺灣藝術家經典講座」,邀請前述傳記叢書及紀錄片的傳主或其家屬、藝術學者、專家進行演講或對談,透過藝術人生與創作故事的分享、藝術作品的深度剖析以及感動與趣味的交流,一方面加深並增廣對該藝術家作品及生平的理解,一方面達到藝術扎根、觀念播種的效果,為臺灣未來的藝術發展,注入更多養分。

系統號:

A-024476

【系列講座】南高中央‧喆閎人文——民國史校園系列講座

標題:

【系列講座】南高中央‧喆閎人文——民國史校園系列講座

時間:

2024年4月至5月,共3場

地點:

國立中央大學文三館LS-321(桃園市中壢區中大路300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喆閎人文工作室

聯絡人:

喆閎人文工作室,E-mail: zhehong100101@gmail.com

內容簡介:

★第一場:
講者:薛化元(政治大學臺史所與歷史所合聘教授)
主持人:陳家豪(中央大學歷史所助理教授)
講題:中華民國憲政體制到非常體制
時間:4/25(四)18:00-20:00
地點:國立中央大學文三館 LS-321
———————————————————————————————————
★第二場:
講者:侯嘉星(中興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兼代系主任)
講題:近代中國的冰鮮漁業、漁市場與飲食文化變遷
主持人:皮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兼所長)
時間:5/6(一)13:00-14:50
地點:國立中央大學文三館 LS-321
———————————————————————————————————
★第三場:
講者:楊善堯(國防醫學院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喆閎人文工作室創辦人)
主持人:陳家豪(中央大學歷史所助理教授)
講題:戰後臺灣省政府機關檔案現況介紹
時間:5/16(四)18:00-20:00
地點:國立中央大學文三館 LS-321

本系列講座無須報名,採現場自由參加,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至現場聆聽各位民國史專家的風采喔。

系統號:

A-024520

【工作坊】朱利安作品研讀系列工作坊

【工作坊】朱利安作品研讀系列工作坊

標題:

【工作坊】朱利安作品研讀系列工作坊

時間:

2024年3月至5月,共4場

地點:

成功大學中文系館21101教室+線上同步(臺南市東區大學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教育部高等教育深耕計畫

聯絡人:

謝同學,E-mail: k16084011@gs.ncku.edu.tw

內容簡介:

【工作坊簡介】
本系列工作坊將研讀法國哲學漢學家朱利安(François Jullien, 1951-)的最新漢學思想力作《摩西或中華——文化間距論》(Moïse ou la Chine. Quand ne se déploie pas l'idée de Dieu)。著述等身的朱利安集東西方哲思大成,於異質思維的「間距」之中掀起思想旋風。工作坊採實體與線上同步舉辦,歡迎對當代哲學與漢學思想感興趣之教師、研究人員、學生,從事文化與藝術工作,以及各領域背景之人士,自由參加。

📌活動時間:3/7、3/28、4/11、5/2,19:00-21:00
📌閱讀書目:朱利安著、卓立譯,《摩西或中華——文化間距論》(Moïse ou la Chine. Quand ne se déploie pas l'idée de Dieu,台北:原點出版,2024)

✨ 線上會議室連結,將於研讀會舉辦當週公告於成大中文系臉書專頁。無須事先報名,自由參加。

系統號:

A-024452

【工作坊】「中國哲學的物思維」青年學者工作坊

標題:

【工作坊】「中國哲學的物思維」青年學者工作坊

時間:

2024年11月14日(週四)

地點:

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二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文哲所中國哲學研究室與比較哲學研究室

聯絡人:

陳亮孜,Tel: 02-27895715;Email: rucp@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本活動以論文發表與討論為主,即日起公開徵稿,歡迎青年學者踴躍報名參與,共襄盛舉。
◎徵稿領域傳統與當代中國哲學或涉及中國哲學之比較哲學研究均可。特別歡迎青年學者就下列議題,撰寫中國哲學相關論文:
(一)儒、釋、道各家對於「物」 的定義、存在、本性、內涵與功用、價值與意義的哲學見解。
(二)儒、釋、道各家對於「物」本質的把握、詮釋方法與思想意涵 ,道與氣與物、心與物之相關性等議題 。
(三)中國哲學論「物」的特色與限制,以及其當代意義與價值。

◎徵稿對象工作坊舉辦日期前未滿四十五歲,具有中華民國國籍或居住在臺灣的博士生、新科博士以及博士後研究學者。
◎食宿與交通遠道而來的學者,本所將支付往返高鐵車票及一天住宿。會議當天本所亦備有餐點提供給與會學者。

系統號:

A-024430

【資料庫】中央研究院南部院區人文及社會研究基地「數位圖書檔案室」開放使用

【資料庫】中央研究院南部院區人文及社會研究基地「數位圖書檔案室」開放使用

標題:

【資料庫】中央研究院南部院區人文及社會研究基地「數位圖書檔案室」開放使用

聯絡人:

Tel: 06-2163800;E-mail: scdla@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即日起,中央研究院南部院區人文及社會研究基地「數位圖書檔案室」正式開放,歡迎蒞臨使用。

👁️‍🗨️南院人文及社會研究基地設置「數位圖書檔案室」特色👁️‍🗨️:
南院數位圖檔室為中研院本院資源服務的延伸,中研院各所採購之電子資料庫95%以上可於數位圖檔室使用,可參閱中研院圖書館線上資料庫清單。另外,數位圖檔室同時整合提供人文組各所重要的數位典藏資源,例如:史語所「內閣大庫」、「善本古籍」資料庫;近史所檔案館館藏資源系統;臺史所檔案館「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數位圖檔室」提供「一站式」的資源服務,歡迎各界蒞臨使用本院人文組各所豐富的數位研究資源。

系統號:

A-024604

【展覽】張夢機與渡海文人:渡海名賢書札展

【展覽】張夢機與渡海文人:渡海名賢書札展

標題:

【展覽】張夢機與渡海文人:渡海名賢書札展

時間:

2024年5月23日至6月4日

地點:

紀州庵文學森林古蹟(臺北市同安街107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國語文學會

內容簡介:

開幕式暨青年座談「渡海文人詩書篆的研究展望」
時間:2024 年 5 月 25 日(六)14:00
主講:
何維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陳康寧(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劉庭彰(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暨研究所兼任講師)
蔡長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生)

*古蹟入內請脫鞋著襪

系統號:

A-024578

【展覽】典藏展:台灣美術新紀元

【展覽】典藏展:台灣美術新紀元

標題:

【展覽】典藏展:台灣美術新紀元

時間:

2024年1月20日至2025年1月19日

地點:

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美術分館2樓(臺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5號)

主辦單位:

順益台灣美術館

聯絡人:

Tel: (02)2381-8322

內容簡介:

台灣美術的發展,與歷史密不可分,多重文化在這塊土地交織,孕育出多樣的藝術風格。二十世紀初期,日本畫家引進西方美術教育,使得寫生成為當時的主流繪畫方式。中期受到歐美藝術潮流的影響,藝術圈瀰漫出對前衛創新的渴望,重視視覺造型以及表達內心情感。

本次精選出十三件繪畫作品,件件來自創辦人林清富先生的收藏,讓觀眾從傳統經典以外的視角,認識更全面的台灣美術史,體現林清富先生期許收藏成為「台灣美術史的補助教材」的使命感,也呈現台灣藝術早期的多元風貌。

每月第一個週六舉辦專人導覽,詳情請參考官網。

系統號:

A-024429

【展覽】豈止於善——受贈渡海書畫展

【展覽】豈止於善——受贈渡海書畫展

標題:

【展覽】豈止於善——受贈渡海書畫展

時間:

2024年3月27日至2024年10月26日

地點:

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美術館(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展期
第一檔:2024年3月27日(週三)至2024年6月15日(週六)
第二檔:2024年8月21日(週三)至2024年10月26日(週六)

開放時間
每週三、週六 10:00-16:00(免費參觀)

展覽簡介
此次展出的書法作品大多為友朋間的酬唱互贈,篆、隸、楷、行、草各體皆備,而以行草書佔大多數。他們或抄錄古人及自作詩文成卷軸,或集古人詩詞書成對聯。他們為動盪時局發出喟嘆,也在藝文中馳騁才情與抒發鄉愁。

書家廣泛涉獵古代書史典範,且多兼習帖派與碑派傳統。行草書法風格多取法東晉二王、宋人蘇軾、米芾及晚明米萬鍾、倪元璐等書家,再結合碑版金石書法的厚實用筆,因而兼有典雅閒逸與氣魄雄強的意趣。

繪畫方面,他們繼承文人畫的美學取向,所繪題材以四君子及山水為主,畫風受清初四僧、四王等畫家影響頗深。亦常見結合西方繪畫技巧,以表現自然物象的量感、通透感與空間感之嘗試。

系統號:

A-024431

【展覽】淺山樟力——臺三線上原客焗腦展

【展覽】淺山樟力——臺三線上原客焗腦展

標題:

【展覽】淺山樟力——臺三線上原客焗腦展

時間:

2023年9月20日至2024年10月20日

地點:

臺灣客家文化館第一特展室(苗栗縣銅鑼鄉九湖村銅科南路6號)

主辦單位:

臺灣客家文化館

內容簡介:

昔日臺三線西北部的淺山地帶是擁有豐富樟樹資源的地區。這些資源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吸引了國際列強、政府、地方資本家和漢人移民進行山地開墾,使得當時的臺灣成為全球最大的樟腦生產地。

隨著19世紀樟腦產業的蓬勃發展,牽動著原住民族、閩南、客家在淺山地帶交會與競合。因此,本展覽將以中北部地區的樟腦產業作為起點,探討世界經貿和族群間焗腦的互動關係。

系統號:

A-024432

【展覽】林野:力的交界

【展覽】林野:力的交界

標題:

【展覽】林野:力的交界

時間:

2023年11月21日至2024年10月13日

地點:

臺博館鐵道部園區(臺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一段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博物館

聯絡人:

02-2558-9790

內容簡介:

本展覽將帶領觀眾走入臺灣沿山地區,也就是介於平原與山脈的中間地帶。此地帶是臺灣生物多樣性最高的地區之一,同時也是人類活動最多元的所在。在清領時期的臺灣,此地帶常被泛稱為「沿山埔地」。1895 年,當日本帝國領有臺灣後,殖民政府給了此些埔地一個正式名稱:林野。在今日的臺灣,隨著人民生態保育意識的提升,政府給了林野另一個名稱:里山。

我們將從畫作中的林野地景出發,展覽內容以三幅歷史圖像:《晚清臺灣番俗圖》之〈番社貿易圖〉、《圓山附近》、《滿載而歸》為中心,帶領觀眾拆解圖片中所隱含的林野意義,透過黃藤、樟樹、相思等林產物與族群間的互動,探索淺山人地相處的微妙藝術;並透過古契書與照片展示的舊慣符碼,穿越至日人所建立的近現代林野樣貌,在國家與常民的對立之間,理解林野作為一個族群交流的邊界,所飽含著的寧靜與洶湧。最後,我們將搭著輪船迎向世界,也看到世界局勢如何影響著這片美麗的淺山。因此,我們得以欣賞這一幅猶如馬賽克拼貼畫般的圖像,理解島嶼山林的過去,了解技術的傳承,並對於它的未來有更多的願景與想像,帶領觀眾層層進入這一幅過去未曾被重視的淺山景觀。

系統號:

A-024433

【展覽】南島之音:古代南島樂器特展

【展覽】南島之音:古代南島樂器特展

標題:

【展覽】南島之音:古代南島樂器特展

時間:

2023年9月28日至2024年9月22日

地點:

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第二特展廳(新北市八里區博物館路200號)

主辦單位:

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

內容簡介:

音樂是人類精神生活的必需,洗滌人心,也是文化傳承的載體,重要節慶無不以音樂慶之。樂器譜出的美麗樂章,不只代表族群的語言,也傳達人群對天、地、人的概念。本特展展出南島語族的傳統樂器,介紹南島的音樂文化。

系統號:

A-024434

【展覽】一個美國人,兩種意識形態

【展覽】一個美國人,兩種意識形態

標題:

【展覽】一個美國人,兩種意識形態

時間:

2023年12月25日至2024年9月15日

地點:

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F大廳(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內容簡介: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舉辦「建構文學讀本展覽 / 一個美國人,兩種意識形態」文獻展覽,展出美籍新聞學者聶維斌(Neal E. Robbins)1970年代在臺灣進行對臺灣鄉土文學的調查研究資料,以及源於此次調查而編選、翻譯、註解出版的《當代中文小說讀本:為學習中文的學生介紹、註釋的四篇短篇小說》(Contemporary Chinese Fiction: Four Short Stories Introduced and Annotated for the Student of Chinese)一書的相關文獻。

聶維斌於1976年來到臺灣,進入臺灣大學中文系碩士班就讀,對於鄉土文學的發展相當有興趣,也希望讓更多美國學生可以認識臺灣的文學作品,因此展開相關調查研究,並透過問卷調查的方式與作家、讀者取得聯繫與回應。本次展覽所展出的文獻資料包括問卷調查回函、作家信件 統計圖表、論文、授權書等,可一窺當年的文學 調查、翻譯編輯、出版過程與成品,也了解1970年代建構文學讀本與臺灣文學史、文學外譯的發展歷程。

系統號:

A-024436

【展覽】道法自然——道教典籍展

【展覽】道法自然——道教典籍展

標題:

【展覽】道法自然——道教典籍展

時間:

2024年2月27日至2024年8月25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第一展覽區104(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02)2881-2021

內容簡介:

一般認為「道家」與「道教」是兩個相互聯繫卻又相異的概念,二者並非等同。「道家」指先秦諸子百家中以老莊思想為代表的學派,乃至戰國秦漢之際盛行的黃老之學,以「道」為究極境界,用「清虛無為」的法則處理修身乃至治國;以「道法自然」的概念面對人與內外天地間的關係。「道教」則是宗教實體,透過「道」的教化或修煉而達到「成仙得道」的目的;作為一種宗教,道教不僅有其經典、教義、制度、儀式,亦有隨其歷史發展而成的教派與場域。

如此具體的宗教傳承,與早期的黃老學派或方士思想已明顯不同;但「道家」是「道教」信仰的義理淵源,因此也不應將二者妄加分割。院藏道教典籍以元明時期居多,量雖未如釋典,然亦不乏「藏內府」的珍希孤本。本展共分四單元:根本道經、道典精槧、帝王與道、養生延壽。

系統號:

A-024438

【展覽】樂未央——受贈寄存漢代陶器展

【展覽】樂未央——受贈寄存漢代陶器展

標題:

【展覽】樂未央——受贈寄存漢代陶器展

時間:

2023年5月31日至2024年8月19日

地點:

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美術館(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美術館「樂未央—受贈寄存漢代陶器展」是由藝術史研究所謝明良講座教授帶領學生所策劃,展品來自章建行、李月桂兩位收藏家。此展獲建國工程文化藝術基金會慷慨贊助,並獲國立故宮博物院移撥17座展櫃,協力促成美事。

系統號:

A-024439

【展覽】神獸現形——文物中的奇幻生物

【展覽】神獸現形——文物中的奇幻生物

標題:

【展覽】神獸現形——文物中的奇幻生物

時間:

2024年2月6日至7月28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S101(嘉義縣太保市故宮大道888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內容簡介:

傳統的藝術創作中,充滿了先人對自然的觀察與理解,透過想像,創造出許多型態各異,各具神奇能力的生物。在歷史流傳的過程中,又多了許多不同的象徵意義和轉化,進而成為信仰或故事的主角。展覽將以東亞文化圈為主,遠自上古先秦,近到廟宇及民俗創作,從青銅器到家中神桌的擺設,介紹這些充滿故事的神祇和動物,並追溯祂們的來源經典,了解出處和被賦予的祥瑞意義,希望觀眾在觀展時,除了無比的熟悉感和趣味性之外,更希望能獲得知識,拉近和古人的距離,理解歷代人們對於擁有美好生活的祝福與想望。

本次特展規劃四個單元,經由「神獸長什麼樣子?」、「神獸是什麼地位?」、「神獸有什麼特殊能力?」、「神獸出現在哪裡?」等四個提問,帶領觀眾一同探索神秘的神獸祂們的外觀、身分、功能和出現的位置等面向,並呈現藝術家們如何結合自己的認知和想像力,將這些只出現在傳說或是記錄中的奇幻生物,藉由文物具象化,創造出一件件令人驚奇但又各具特色的神獸作品。

系統號:

A-024441

【展覽】跨・1624:世界島臺灣國際特展

【展覽】跨・1624:世界島臺灣國際特展

標題:

【展覽】跨・1624:世界島臺灣國際特展

時間:

2024年2月1日至2024年6月30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四樓(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內容簡介:

1624,一個西元年份,這一年荷蘭人來到臺灣,而後西班牙人緊接而來,臺灣自此被捲入歐亞貿易的大網絡中。這是一個臺灣躍登世界舞臺的時代,臺灣更加被世界所認識,成為一座東西方貿易航線交會的世界島。

400年後的2024年,我們以1624為題,以「跨越」的視野重新理解這個年代。
展覽將跨越島嶼邊界進行歷史探索,並回望早期臺灣歷史的世界連結及海洋文化性格,展覽中我們更加關注1624所帶出的歷史討論課題,邀請大家共同來思考、討論、對話關於臺灣的歷史。

系統號:

A-024442

【展覽】流域共構:雲嘉南百年水利與環境特展

【展覽】流域共構:雲嘉南百年水利與環境特展

標題:

【展覽】流域共構:雲嘉南百年水利與環境特展

時間:

2023年8月24日至2024年6月30日

地點:

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3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內容簡介:

1920年開工的嘉南大圳,其中於1924年率先通水的是雲林地區的濁幹線,至2024年通水灌溉滿百年;而臺灣蓄水量最大的曾文水庫於1973年完工,2023年也建庫滿50年;這些突顯了水利事業對雲嘉南平原社會的重要,同時也看見臺灣水利發展的縮影。

本館在全球面臨氣候變遷的時刻中推出本展,呼籲社會提升對水環境變遷的感知。觀展前,我們有三問:一、當打開水龍頭,水流洩而出,那麼水從哪裡來?二問,你曾注意過離家最近的那條水路是水溝、水圳或是自然河川呢?三問,綜觀全球北回歸線經過的地方,多為乾旱的沙漠地帶,而同樣有北回歸線經過的雲嘉南平原,為何卻成為臺灣的穀倉?這一切在今日看似理所當然,是否真是如此?

在大圳屆滿百年的時刻,本館用創新的博物館思維,以跨域共筆行動,提出「流域共構」的展示論述。2020~2023年,本館展開嘉南大圳跨域研究,用新視角看待過往被認為「理所當然」的水環境,以歷史眼光提出對歷代水環境的新理解,除了看見臺灣歷代水利社會發展樣貌及歷代水利工程的行動者,提出水利工程中所藏的工程與環境的關係,也發現水利系統是跨專業與技術、具傳承且複雜的知識系統,最後提出流域共構了個人與社會生命關係的新觀點。

本展是公部門從共學、共筆到共展,加入教育與公民團體共同的研究成果。2023年底,本館帶著水利、農田、學校與公民等八個單位,將水利知識轉化為現地共展,豐富臺灣水文化內涵,並加入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師生協力策展。期待以產官學合作,呼籲社會重視氣候變遷及水環境變遷,使臺灣成為一座居安思危的島嶼。

系統號:

A-024443

【展覽】啟蒙與見證:《臺灣民報》創刊百週年特展

【展覽】啟蒙與見證:《臺灣民報》創刊百週年特展

標題:

【展覽】啟蒙與見證:《臺灣民報》創刊百週年特展

時間:

2024年3月9日至5月12日

地點:

舊香居(臺北市大安區龍泉街81號1樓)

主辦單位:

舊香居

聯絡人:

Tel: 02-2368-0576

內容簡介:

秉持對文獻史料整理與挖掘之精神,2024年新春伊始,舊香居特別推出「啟蒙與見證:《臺灣民報》創刊百週年特展」,透過書店所收藏之《臺灣民報》於東京時期所出版之166期刊物及臺灣議會請願運動之相關文獻,觀者將能一窺1920年代臺灣日治時期的知識分子捍衛文化、改革社會、追求民族自決的奮鬥歷程。

※週一公休

系統號:

A-024445

【展覽】日月頌——顏水龍與臺灣

【展覽】日月頌——顏水龍與臺灣

標題:

【展覽】日月頌——顏水龍與臺灣

時間:

2024年3月30日至6月30日

地點:

國立臺灣美術館103-106展覽室、美術街、星光草坪(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國立臺灣工藝研究與發展中心

聯絡人:

Tel: (04)2372-3552分機706

內容簡介:

顏水龍的奉獻觸及眾多領域,從工藝、設計、廣告、建築、公共藝術,到他個人的繪畫表現,皆為臺灣留下實踐的典範。他終其一生探索服務於眾人的藝術形式,並將美深化在每個人的現代生活經驗中。

本展覽以工藝與美術的非二元觀點切入,帶領觀者看見「美術中有工藝,工藝中有美術」的藝術景觀。顏水龍的藝術軌跡與日本、歐洲、美國等國際場域緊密相連,以臺灣文化為支點,撐起全新的跨文化世界觀,重構我們對藝術史的認識。

系統號:

A-024473

【展覽】致未來世代的美術史

【展覽】致未來世代的美術史

標題:

【展覽】致未來世代的美術史

時間:

2024年3月23日至2025年3月16日

地點:

國立臺灣美術館301、302展覽室、301-302走廊(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聯絡人:

黃小姐,Tel: (04)2372-3552分機303;宓小姐,Tel: (04)2372-3552分機714

內容簡介:

展覽日期及地點:
典藏展
展覽室301、301-302走廊
2024/3/23(六)-2024/12/29(日)

展覽室302
第一階段修復展:2024/3/23(六)-2024/7/28(日)
第二階段文化近用展:2024/8/24(六)-2025/3/16(日)

此次策劃「致未來世代的美術史」展覽,奠基於上述美術資產的重要典藏和保存成果,多方呈現國美館多年來推動的重建藝術史工作,整理重點成果包含藝術品典藏、維修護、文化近用三大主軸分階段展出,展現國美館對藏品系統化的保存維護與修復觀點、經典作品和藝術文獻的展現與詮釋、藝術知識議題的研究和策劃、藝術家影音紀錄與研究出版、蘊涵文化平權的藝術近用與轉譯等綜合內容,呈現藝術發展如何與臺灣文化主體性相互生成,以及我們如何將藝術的文化意義與資產傳承到未來世代,認識與尊榮自身的歷史,進而形構未來的前瞻視野。

系統號:

A-024474

【展覽】匯流溯源——國美典藏臺灣早期書畫展

【展覽】匯流溯源——國美典藏臺灣早期書畫展

標題:

【展覽】匯流溯源——國美典藏臺灣早期書畫展

時間:

2024年3月30日至7月7日

地點:

國立臺灣美術館101、102展覽室(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聯絡人:

Tel: (04)2372-3552分機318

內容簡介:

為梳理臺灣這三百年間書畫藝術發展之脈絡,進而產生出「鑑往知來」的意義,本館特委託策展人黃冬富教授針對本館典藏作品鎖定年代範圍於明清迄日治時期臺灣早期書畫作品,透過藏品研究、選件等,以媒材分設「臺灣早期書法」及「臺灣早期繪畫」二大主題,共122位藝術家、作品147件精品展出,以建構出約1640–1945年左右臺灣美術重要體系。

本展為呈現時空架構裡的臺灣藝術史脈絡外,希冀更完整的建構臺灣美術史發展之特色,與在地關聯密切的豐富藝術美學及社會底蘊,更將文化部致力於「重建臺灣藝術史」成果,一併統整呈現,見證臺灣文化主體建構的階段性努力。

系統號:

A-024475

【展覽】甲辰說龍

【展覽】甲辰說龍

標題:

【展覽】甲辰說龍

時間:

2024年2月2日至7月31日

地點: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展廳II(香港新界沙田)

主辦單位:

香港中文大學

內容簡介:

為迎接甲辰龍年,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文物館將於2024年2月2日至7月31日舉辦「甲辰說龍」特別展覽,歡迎公眾參觀。

展覽精選逾50件館藏文物,涵蓋玉石、甲骨、金銅、陶瓷、石刻、絲織、文房、拓本等類別,包括設計文物館館徽時參考的西漢「綠松石雙面肖形印」、五代至北宋「白玉團龍紋穿心盒」、傳奇督陶官唐英(1682–1756)自製「墨彩雲龍紋筆筒」等精品,為甲辰新春誌慶。

西元2024歲次甲辰,是農曆龍年。龍在中國有近八千年的歷史,歷來是備受尊崇的神話動物。今日廣為人熟知的龍形象卻並非亙古如一,而是在歷史中不斷演化,一如文獻中記載:變幻無常,隱現莫測。是次展覽將以中國古代文物中的龍紋為線索,探討其來「龍」去脈,包括紋飾的形成及風格的變遷,以及其社會文化背景。

系統號:

A-024440

【展覽】潤物有聲:文物與我們的故事

【展覽】潤物有聲:文物與我們的故事

標題:

【展覽】潤物有聲:文物與我們的故事

時間:

2023年10月13日至2024年5月5日

地點: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展廳一(香港新界沙田)

主辦單位:

香港中文大學

內容簡介:

文物,是人類文明的遺物,它們的功能和意義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其經歷不斷演變增生。當文物遇上不同的觀者,往往會碰撞岀新穎的詮釋角度和觀賞感受。

「潤物有聲:文物與我們的故事」是誌賀香港中文大學(中大)甲子校慶的特別展覽,會展出共60件從商代到近現代的館藏珍品,包括官窯瓷器名品、廣東書畫代表作、香港書畫家精彩作品,更涵蓋甲骨、玉器、金器、紫砂、琺瑯、漆器、竹雕等多種類型。當中有不少館藏名品,例如:康熙青花萬壽尊、白玉蘭花紋盒(「嘉靖辛酉陸子剛製」款)、陳獻章《行草次韻白馬菴夜雨聯句》、高劍父《雪裏殘荷》及葉因泉《東方明珠圖》等。

系統號:

A-024451

【展覽】風俗画と民具から見る朝鮮時代

【展覽】風俗画と民具から見る朝鮮時代

標題:

【展覽】風俗画と民具から見る朝鮮時代

時間:

2024年4月1日至8月25日

地點:

高麗美術館(京都府京都市北区紫竹上岸町15)

主辦單位:

高麗美術館

聯絡人:

Tel: 075-491-1192

內容簡介:

朝鮮時代も日本の江戸時代も、儒教的な社会規範の中で、豊かな自然と共存する社会を目指した、農本主義的な政策を基本とした世の中です。仏教や儒教が影響を与えた朝鮮半島でも、庶民の信仰は山神を始めとした自然信仰でした。これは日本の農耕神と同じで、田植えの時期の祭り、そして秋の神様への感謝を表す祭りと時期を同じにしています。この展覧会では、あまり日本では見ることができない朝鮮時代の風俗図や民具などの生活道具をとおして、豊かでおおらかな朝鮮の人びとの素朴な暮らしを、ゆっくりと楽しんでいただければと思います。

系統號:

A-024437

【展覽】首里城と琉球王国

【展覽】首里城と琉球王国

標題:

【展覽】首里城と琉球王国

時間:

2024年3月16日至5月12日

地點:

兵庫県立歴史博物館特別展示室(兵庫県姫路市本町68)

主辦單位:

兵庫県立歴史博物館、神戸新聞社

內容簡介:

兵庫県と沖縄県が友愛提携協定を結んで50年の月日が経ちました。昭和47年(1972)の提携調印以来、両県では今日までに各方面で活発な相互交流が推進されています。兵庫県立歴史博物館においても、平成21年(2009)に琉球王国の歴史や文化を紹介する展覧会を開催しました。

本展は、半世紀にもおよぶ両県の友愛提携を記念して開催する二度目の展覧会となります。首里城をはじめとした南西諸島のグスク(城)や琉球王国の社会のしくみが分かる歴史資料のほか、近世琉球の文化を象徴する美術工芸品、琉球の風土に根ざした民俗資料などを展示し、平成21年開催の展覧会とは別の角度から琉球・沖縄の歴史・文化を紹介します。また、沖縄県における文化の保存・継承を目指す取り組みや、現在進められている首里城の復興のようすも取り上げます。

系統號:

A-024446

【展覽】キリスト教交流史——宣教師の見た日本、アジア

【展覽】キリスト教交流史——宣教師の見た日本、アジア

標題:

【展覽】キリスト教交流史——宣教師の見た日本、アジア

時間:

2024年1月27日至5月12日

地點:

東洋文庫ミュージアム(東京都文京区本駒込2-28-21)

主辦單位:

東洋文庫ミュージアム

內容簡介:

「キリスト教」はご存じの通り世界的な宗教だが、その歴史をさかのぼると、東西の文化交流において重要な役割を担ってきたことに気づく。はじめは陸路で、大航海時代には海路を使って宣教師たちがアジア諸地域に次々とやってきたが、反応や受容のあり方は地域ごとに異なるものであった。キリスト教交流史の視点からアジアを眺めることで、かえってアジア各地の多様性や特徴が際立って見えてくることだろう。東洋文庫は設立時からキリスト教関係の貴重書を豊富に所蔵しており、国内有数の質と量を誇る。諸言語で編まれた多彩な作品群から、キリスト教を通じた東西交流のあゆみをおいかけてみる。

系統號:

A-024447

【展覽】地蔵と地獄

【展覽】地蔵と地獄

標題:

【展覽】地蔵と地獄

時間:

2024年4月13日至6月9日

地點:

逸翁美術館(池田市栄本町12-27)

主辦單位:

公益財団法人阪急文化財団

聯絡人:

Tel: 072-751-3865

內容簡介:

逸翁美術館所蔵の「地蔵十王像」(絹本着色、13世紀)が、この度、国の重要文化財に指定されたことを記念しまして、同作品を陳列するとともに、細部の詳細な図様を拡大して作品の魅力を解説します。併せて、天・人間・修羅・畜生・餓鬼・地獄の六道を巡って広く庶民を救済してくれることから信仰を得た「お地蔵さん」や、その六道の代表ともいえる恐ろしい「地獄」を描き表した作品・資料を紹介します。これにより「地蔵と地獄」が様々な関心に支えられて、生活文化の中の表象として人々の心に刻み込まれ、また親しまれていた様を示したいと思います。

系統號:

A-024511

【展覽】敦煌写本の世界――蔵経洞のたからもの

【展覽】敦煌写本の世界――蔵経洞のたからもの

標題:

【展覽】敦煌写本の世界――蔵経洞のたからもの

時間:

2024年4月2日至7月15日

地點:

台東区立書道博物館(台東区根岸2-10-4)

主辦單位:

台東区立書道博物館

內容簡介:

敦煌写本とは、敦煌莫高窟にある蔵経洞(第17窟)から1900年に発見された写経や文書類をさします。発見以前の古代中国書道史は、拓本や模本などで編まれてきましたが、敦煌写本の登場で、隷書や楷書の変遷が肉筆によってつぶさに観察できるようになりました。本展では、敦煌を中心に、トルファンや鄯善(楼蘭)などから出土した貴重な写本を、中村不折コレクションから紹介します。

系統號:

A-024512

【展覽】文明の十字路・バーミヤン大仏の太陽神と弥勒信仰――ガンダーラから日本へ

【展覽】文明の十字路・バーミヤン大仏の太陽神と弥勒信仰――ガンダーラから日本へ

標題:

【展覽】文明の十字路・バーミヤン大仏の太陽神と弥勒信仰――ガンダーラから日本へ

時間:

2024年4月20日至6月16日

地點:

龍谷大学 龍谷ミュージアム(京都市下京区堀川通正面下る)

主辦單位:

龍谷大学 龍谷ミュージアム、京都新聞、読売新聞社

內容簡介:

アフガニスタンのバーミヤン遺跡は、ヒンドゥークシュ山脈のただ中にあって、ユーラシア各地の文化が行き交った、文明の十字路とも呼ばれる地域です。渓谷の崖面には、多くの石窟と2体の大仏が彫られ、その周囲には、「太陽神」や「弥勒」のすがたが、壁画で表現されていました。

残念ながら、それらは 2001年3月にイスラム原理主義組織・タリバンによって爆破されてしまいましたが、かつて日本の調査隊が撮影した写真や調査資料を詳細に検討することで、壁画の新たな描き起こし図が完成しました。名古屋大学・龍谷大学名誉教授の宮治昭先生による監修のもと、京都市立芸術大学の正垣雅子先生が描いた、貴重な学術研究成果です。

本展では、この新たな描き起こし図の完成を記念してその原図を展示し、壁画に表された太陽神と弥勒の世界に迫っていきます。さらに、中央アジアで発展した弥勒信仰が、東アジアへと伝わって多様な展開を遂げる様子をご覧いただきます。

系統號:

A-024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