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哲學論評第46期

標題:

哲學論評第46期

時間:

2013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

內容簡介:

斯多噶學派的視為己有(丁福寧)

抽象與具體事物的區分(王文方)

社群與個體:比較裴爾士早期與詹姆士的實用主義真理觀與實在觀(鄭喜恆)

王陽明「知行合一」的再研議(蔡龍九)

聖嚴禪教之安心法門──「看話禪」與「無住」思想是融貫的嗎?(陳平坤)

系統號:

P-002269

漢學研究第31卷第3期

漢學研究第31卷第3期

標題:

漢學研究第31卷第3期

時間:

2013年9月

內容簡介:

【專論】
方以智論《莊子》——以道與物為中心(鄧克銘)

御筆、御筆手詔與北宋徽宗朝的統治方式(方誠峰)

格言.修辭.證道——高一志《譬學》語義辭格分析(林熙強)

政治書寫與歷史衍異——清代臺灣寧靖王與五妃題詠現象及其詩作論析(王建國)

見盛觀衰——盛清諸帝飼犬活動的演變與意義(侯皓之)

從格物到覺知——德川日本崎門朱子學者三宅尚齋「格物致知」論探析(藤井倫明)

清代的痧症——一個疾病範疇的誕生(祝平一)

戲謔下的規戒——清代男色笑話中的諧謔、規戒與性別心態(蕭敏如)

明治日本的漢詩文意識與殖民地統治——一個社會思想面的考察(許時嘉)

廣東與臺灣饒平客家話兩字組變調分析與比較(蕭宇超)

【問題與討論】
《太真玉帝四極明科經》的來源及版本考證(李靜)

【書評】
評林立《滄海遺音:民國時期清遺民詞研究》(林志宏)

評Huaiyin Li, Reinventing Modern China: Imagination and Authenticity in Chinese Historical Writing(汪榮祖)

評Giorgio Francesco Arcodia, Lexical Derivation in Mandarin Chinese(陳純音)

系統號:

P-002413

民俗曲藝第181期

民俗曲藝第181期

標題:

民俗曲藝第181期

時間:

2013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內容簡介:

【民間即興戲劇研究專題】
臺灣布袋戲的即興創作及其特質(陳龍廷)

從「傳仔戲」論臺灣亂彈戲裡的活戲演出(簡秀珍)

「社官」信仰在廣東蕉嶺與臺灣美濃的比較研究(洪馨蘭)

試論奠基歌仔戲活戲養分的「真本歌仔」《山伯英臺》(蔡欣欣)

【研究論文】
On the Survival of the Traditional Ritualized Performance Art in Modern China: A Case of Telling Scriptures by Yu Dingjun in Shanghu Town Area of Changshu City in Jiangsu Province(Rostislav Berezkin)

民俗畫的解讀與誤讀——以俄藏五鬼搬運圖為例(楊玉君)

原漢共譜的「山地」戀曲——談《馬藍姑娘》的可能源流與認同想像(孫俊彥)

系統號:

P-002211

臺灣史研究第20卷第3期

標題:

臺灣史研究第20卷第3期

時間:

2013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研究論著】
十六世紀末〈馬尼拉手稿〉有關雞籠人與淡水人的描繪及其時代脈絡(陳宗仁)

日本統治下臺灣人關於國籍的法律經驗:以臺灣與中國之間跨界的人口流動為中心(王泰升)

〈傅錫祺日記〉所反映的親人互動及其家庭觀(廖振富、張明權)

排除?還是放棄?平埔族與山胞身分認定(葉高華)

【書評】
評介曾士榮著《近代心智與日常臺灣:法律人黃繼圖日記中的私與公(1912-1955)》(莊勝全)

系統號:

P-002298

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14期

標題:

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14期

時間:

2013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內容簡介:

清末日治臺灣民間鸞賦的敘事聲口(梁淑媛)

寫實敘事的意識形態與市場機制的再現(謝世宗)

絕爽及其不滿(楊小濱)

神遊電音:第三空間與電音三太子文化想像(廖勇超)

系統號:

P-002316

故宮學術季刊第31卷第1期

標題:

故宮學術季刊第31卷第1期

時間:

2013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內容簡介:

試論東魏北齊時期官方樣式――鄴城與晉陽隨葬俑的特徵研究(劉瑋琦)

高麗睿宗與北宋徽宗――十二世紀初期的高麗青瓷與汝窯、北宋官窯(李喜寬)

晚清世界地圖的新建構――從《萬國大地全圖》到《大地全球一覽之圖》(鄒振寰)

楊守敬東瀛訪書及其蒐書成果――以國立故宮博物院觀海堂小學類藏書為探討對象(許媛婷)

臺南孔廟「萬世師表」御匾—兼論康熙與清初孔廟御匾制度的形成及傳播(陳芳妹)

系統號:

P-002299

書目季刊第47卷第2期

書目季刊第47卷第2期

標題:

書目季刊第47卷第2期

時間:

2013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書目季刊社

內容簡介:

【學術論著】
莫友芝書目宋元舊本互著情況初探(陳煒舜)

道教內丹東派密笈《法藏總抄》述論(龔鵬程)

南北交流使者——徐陵(簡漢乾)

臺灣大學圖書館藏林泰輔撰《龜甲獸骨文字》附抄釋二卷董作賓批校本考釋(黃庭頎)

重探《說文‧木部》的真偽問題——從口部殘卷與《篆隸萬象名義》的比較談起(許明德)

宋元明詞補佚(徐德智)

【書評書介】
《文本、文案與實證:明代文學文獻考論》弁言(陳廣宏)

系統號:

P-002267

書目季刊第47卷第1期

書目季刊第47卷第1期

標題:

書目季刊第47卷第1期

時間:

2013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書目季刊社

內容簡介:

【學術論著】
《詩》三家義緝補(王思豪)

四書學史之研究——以宋元時代四書學為中心的政治思想狀況(佐野公治 撰,張文朝 譯)

晚明佛門解《莊》的發展脈絡——以釋德清到釋性通之師承考辯為例(李懿純)

顧文彬詞集稿本經眼錄——雙桂堂檢書記之一(李軍)

論王國維的《曲錄》及其時代意義(陳美雪)

【書評書介】
於近世文化視域中「觀看」——《卷中小立亦百年:明清女性畫像文本探論》書序(陳廣宏)

寫作因緣與研究視角——《卷中小立亦百年:明清女性畫像文本探論》後記(毛文芳)

系統號:

P-002266

臺灣學研究第15期

臺灣學研究第15期

標題:

臺灣學研究第15期

時間:

2013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圖書館

內容簡介:

【專文】
荷蘭改革宗大員教會在十七世紀臺灣的運作(查忻)

臺北稻荷神社之創建、發展及其祭典活動(林承緯)

日治時期在臺日僧與臺籍弟子之關係初探──以新竹寺佐久間尚孝和朱明朝為中心(大野育子)

戰後的真宗大谷派臺北別院──日本佛教在臺灣的印象形成(松金公正)

流感與霍亂──臺灣傳染病情個案之探討(1918-1923)(蔡承豪)

【史料介紹】
淺釋牧師甘迪留斯〈論述(Discours)〉版本與標題之流變(鄭維中)

【書評】
評介林承緯著《宗教造型與民俗傳承:日治時期在臺日人的庶民信仰世界》(吳政哲)

系統號:

P-002350

歷史研究總第344期

歷史研究總第344期

標題:

歷史研究總第344期

時間:

2013年8月

出版單位: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

內容簡介:

【專題研究】
論西周時期的「南國」(朱鳳瀚)

刑名學與中國古代法典的形成——以清華簡、《黃帝書》資料為線索(王沛)

刑場畫圖:十一、十二世紀中國的人體解剖事件(陸敏珍)

程朱理學官僚與清初社會重建——基於學術思想史與社會史結合的考察(朱昌榮)

論民眾觀念的日常存續——基於近代「曹娥文化」的擴展分析(小田)

比較憲法學視閾下的民初根本法(楊天宏)

中共建立「民主的聯合戰線」與中國思想界的兩場論爭(1922—1924)(鄭師渠)

近代華北鄉村地權分配再研究——基於晉冀魯三省的分析(胡英澤)

中世紀英格蘭農民的土地產權(侯建新)

十八世紀英國治安法官司法實踐(楊松濤)

【讀史札記】
蕭梁官班制淵源考辨(楊恩玉)

德川幕府在信牌事件中的反應:正德新例再解讀(王來特)

系統號:

P-002300

敦煌研究第139期

敦煌研究第139期

標題:

敦煌研究第139期

時間:

2013年6月

出版單位:

蘭州:敦煌研究編輯部

內容簡介:

【歷史回眸】
《敦煌研究》三十年(編輯部)

學術期刊的學術視野與創新——為《敦煌研究》創刊三十週年而作(柴劍虹)

敦煌研究院第一本論文集和《敦煌研究》的誕生(李永寧)

艱難的起步——《敦煌研究》創刊記憶(馬德)

莫高軼事——我的敦煌生涯(3)(孫儒僴)

再談敦煌壁畫臨摹(李其瓊)

虛畫誤真,實學興新——如何真正繼承與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常沙娜)

進入服務時代的博物館管理(單霽翔)

【石窟藝術與考古】
《敦煌石窟全集》考古報告編撰的探索(樊錦詩)

吸納消化,化彼為我——談莫高窟北朝洞窟「神話、道教題材」的屬性(李正宇)

敦煌新近發現的景教遺物——兼述藏經洞所出景教文獻與畫幡(彭金章)

肅南裕固族自治縣上石壩河石窟的西遊記故事壁畫(劉玉權)

日本的阿彌陀淨土圖與敦煌的淨土變(百橋明穂)

西方淨土變形式的形成過程與完成時間(王惠民)

敦煌唐代的文殊菩薩圖像試析(潘亮文)

陝北宋金石窟題記內容分析(李靜杰)

【敦煌文獻研究】
杏雨書屋《敦煌秘笈》來源、價值與研究現況(鄭阿財)

大中十年唐朝遣使冊立回鶻史事新證(榮新江)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總目錄》的編纂(方廣錩)

吐蕃佔領前的敦煌曆法行用問題(鄧文寬)

俄藏三件敦煌宮廷寫經初步研究(趙和平)

蒙古豳王家族與元代亦集乃路之關係(楊富學、張海娟)

池田溫先生與敦煌學研究(劉進寶、孫寧)

敦煌子部文獻的範圍及分類(許建平)

系統號:

P-002234

東洋史研究第72卷第2號

標題:

東洋史研究第72卷第2號

時間:

2013年9月

出版單位:

京都:東洋史研究會

內容簡介:

【論說】
後漢時代の太后臨朝とその側近勢力(平松明日香)

具注暦の淵源――「日書」・「視日」・「質日」の閒(工藤元男)

唐代の改葬儀禮とその制度(江川式部)

一九五〇年期福建の土地改革と公地・公田(三木聰)

【書評】
江村治樹著『春秋戰國時代靑銅貨幣の生成と展開』(Lothar von FALKENHAUSEN)

岡元司著『宋代沿海地域社會史硏究――ネットワークと地域文化』(小林義廣)

城地孝著『長城と北京の朝政――明代内閣政治の展開と變容』(川越泰博)

李正煕『朝鮮華僑と近代東アジア』(陳來幸)

系統號:

P-002239

中國語文學第63輯

標題:

中國語文學第63輯

時間:

2013年8月

出版單位:

慶山:嶺南中國語文學會

內容簡介:

A study on the Prose that was connected with the "The crow terrace poetry case" (Jung, Se-jin)

Chu-chu andlandscape: from XieAntoXieTiao (Li, Chang-shu)

The Song Dynasty Gagaku songs creation of Han-Lin-Xue-Shi-Yuan (Xu, Li-Hua)

Ancient Korean poets' 「hesushi」 (Liu, So-jin)

A Study on type of Materials on the 《Longtu'erlu》 (Park, Myung-jin)

The imagination of women from the late of Qing dynasty to the 1930s in China - focused on the Theory of Good wife and Wise mother (Kim, Eun-hee)

The individualism words on the influence of "May 4th" new literature writers (JI LEI)

Study on the literary view of 'art-for-life' in Zhou Zuoren's translation practice (Gao, Jian-hui)

A Study on the Choronological Strata and Regional Property of Literary and Colloquial Reading in The Alphabetic Dictionary of the Foochow Dialect (Lee, Hae-woo)

A study on Grammarticalization in Chinese: The Lexical Features of 'zai' and 'dao' (Lee, Woo-cheol)

Space and Gender Viewed Through Perpetual Motion (Bark, Jeong-hee)

系統號:

P-002212

臺灣、香港二地人文、經濟與管理互動之探討

臺灣、香港二地人文、經濟與管理互動之探討

標題:

臺灣、香港二地人文、經濟與管理互動之探討

時間:

2013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作者:

李誠 主編

內容簡介:

編者序/李誠

第一篇 臺港二地之文化與教育
第一章 香港新亞書院的成立對臺港二地新儒學發展的影響/楊祖漢

第二章 香港、臺灣60與70年代抗日愛國電影/林文淇

第三章 香港僑生在臺灣與香港二地的成就與貢獻/周慧如

第二篇 臺港二地之經濟
第四章 臺港二地勞動市場之比較/黃麗璇

第五章 香港服務業對臺中介角色的日漸重要化/林昱君、江怡慧

第三篇 臺港二地之管理模式
第六章 企業溝通模式:臺灣、香港、美國三地公關策略/黃懿慧

第七章 臺港兩地工作者之工作壓力歷程──工作動機及因應策略之調節作用/林惠彥、陸洛、蕭愛鈴、吳珮瑀

第八章 城市空間與建築形態:由香港半山的垂直肌理看臺北的街廓巷弄/王維仁

系統號:

P-002359

国際日本学研究の基層――臺日相互理解の思索と実践に向けて

国際日本学研究の基層――臺日相互理解の思索と実践に向けて

標題:

国際日本学研究の基層――臺日相互理解の思索と実践に向けて

時間:

2013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徐興慶、太田登 合編

內容簡介:

緒 臺湾における日本研究の現在と未来(徐興慶)

第一編 日本学研究への提言と構想
第一章 異文化の視点――国際日本研究の可能性(青木保)

第二章 「基層構造パラダイム」から構想する日本・東アジア研究――人文と社会との対話から(佐々木衛)

第三章 日本語・日本研究の架橋――東京外国語大学国際日本研究センターの試みから(野本京子) 

第二編 日本学研究への新視角
第四章 グローバル化時代における日本思想史研究の視点(辻本雅史)

第五章 お互いの参照枠となる日本研究を目指して――日中における日本学研究の現場参与と模索を通して(王敏)

第六章 日本研究を通して考える異文化理解の視点(岩澤知子)

第三編 日本学研究への歴史的視座
第七章 新時代の日臺関係と臺湾の日本研究(川島真)

第八章 テーマとしての明治維新――研究史から考える(山口輝臣)

第九章 臺湾における日本研究の現状と日臺関係の発展(何思慎)

第四編 日本研究への実践的課題
第十章 香港における日本研究の歴史、特色及び今後の課題(呉偉明)

第十一章 韓国における日本研究の現況と課題(崔官)

第十二章 「臺湾における日本研究の現状と展望」を総括する(太田登)

系統號:

P-002361

中國當代文學制度研究(一九四九~一九七六)

中國當代文學制度研究(一九四九~一九七六)

標題:

中國當代文學制度研究(一九四九~一九七六)

時間:

2013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資訊公司

作者:

張均 著

內容簡介:

文學,從來就不是只關乎個人心靈的純自足領域,現代文學是民族國家與現代化意識型態的一部份,更形成了現代文學制度。但是1980年代以來,中國學界對文學制度的研究往往預設結論,把文學制度看做國家意識型態的工具。本書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把文學制度看做一個各種文學勢力訴求博弈的場域,國家意識形態也只能是這個場域特定的一部分,從而觸及到新中國文學制度的複雜性和豐富性。

作者簡介
張均,廣州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主要研究二十世紀四○至七○年代大陸文學。已出版《張愛玲傳》、《張愛玲十五講》等著作。

系統號:

P-002362

樣板戲記憶:文革親歷

樣板戲記憶:文革親歷

標題:

樣板戲記憶:文革親歷

時間:

2013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資訊公司

作者:

李松 著

內容簡介:

本書根據「文革」記憶主體的身份與職業,分為編劇、演員、導演、音樂、電影、錄音、攝影、演出、知情者見證、觀眾十大類別,每一類別即為一個完整的章節。通過大量的可靠史實重構歷史;通過「樣板戲」親歷者的往事回眸保存珍貴的戲曲史料;通過敘述者對今昔歷史的對比,更為清晰地展示「樣板戲」的發展過程,並從各個角度展現它的多重面目。

作者簡介
李松,文學博士,目前任武漢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自2007—2010年在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2010—2011在哈佛大學東亞系從事訪問研究。曾經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主要著作有《「樣板戲」編年史》(秀威,2011,2012)、《文學理論新視野》(秀威,2012)、《文學研究的知識論依據》(秀威,2012)、《「樣板戲」的政治美學》(秀威,2013)等。

系統號:

P-002363

才情與風範──抗戰時期的武大教授續編

才情與風範──抗戰時期的武大教授續編

標題:

才情與風範──抗戰時期的武大教授續編

時間:

2013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資訊公司

作者:

張在軍 著

內容簡介:

抗戰時期,國立武漢大學西遷樂山後弦歌不輟,創造了教育史上的輝煌奇跡,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本書搜羅了當年數十位文法理工四大學院教授們的事蹟與逸聞,展現他們才情四射的人格魅力與為人師表的泱泱風範。書中絕大多數教授均有留洋經歷,在國難時期都不約而同選擇回到祖國,投身抗戰;他們為國家、為教育付出的心力,委實難能可貴,令人感佩。

作者簡介
張在軍,筆名張弩弓。中國鄂中京山人。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著有《文化苦語》、《滿天星》、《花香筆不香》、《苦難與輝煌──抗戰時期的武漢大學》、《堅守與薪傳──抗戰時期的武大教授》、《西遷與東還──抗戰時期武漢大學編年史稿》等文集十餘種。

系統號:

P-002364

唱了三千年的民歌:詩經

唱了三千年的民歌:詩經

標題:

唱了三千年的民歌:詩經

時間:

2013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作者:

楊照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三千年的民歌
中文的獨特系統
周朝人如何唱歌
封存起來的聲韻
不一定是大道理
採集民歌與封建統治
詩裡的副歌
「風雅頌」與「賦比興」
聲音與文字的規律
三種文類

第二章 貴族的基本教材
從關雎開始
桃樹的變化
採車前子的少婦
潔淨的女孩
熟讀詩經的太子
貴族的對話基礎
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
女性的聲腔

第三章 庶民生活的切片
閒置的人才
媽媽的辛苦
河濱散記
悲憤的離婚女子
從怨女等成怨婦
愛情來了
熱鬧的青春戲謔
破碎的家庭
翻牆求愛的男子

系統號:

P-002365

宋遼金史論叢

宋遼金史論叢

標題:

宋遼金史論叢

時間:

2013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作者:

陶晉生 著

內容簡介:

傳統中國的對外關係

傳統中國對外關係的省思:以宋遼金時期為例

民國以來遼金史研究的回顧

契丹的黃金時代

宋代外交12十二世紀東亞國際外交的對等問題

宋遼關係中的外交文書:以「牒」為例

雄州與宋遼關係

范仲淹與宋對遼夏外交

余靖與宋遼夏外交

宋遼邊界交涉的問題

北宋士族的起家與家族的維持

歐陽修的傳記寫作

宋高宗的性格

再思三寸金蓮

宋代的宮女

宋金廟學與儒家思想的傳布

遼金時代漢人的北遷

遼金兩代對傳統中國文化的影響

金朝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

金代政權合法地位的建立

金代的中國知識分子

南宋利用山水寨的防守戰略

岳飛與完顏宗弼

同化的再思考

略論邊疆民族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

中國歷史上的分裂時期(大綱)

系統號:

P-002366

日治時期臺灣漢詩人:邱筱園詩集

日治時期臺灣漢詩人:邱筱園詩集

標題:

日治時期臺灣漢詩人:邱筱園詩集

時間:

2013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

作者:

李嘉瑜 著

內容簡介:

邱筱園(1878-1942),名世濬,字筱園,是日治時期臺灣著名的漢詩人。《瀛海詩集》稱其「善屬文能詩,為漢學界耆宿。性亢爽高,有耕隴抱膝高吟之概,然圭璋品望為世所重」,可惜無作品集傳世。本書對他的詩作進行包括箋注在內的全面整理,希冀能讓詩人被隱沒在歷史煙塵中的面貌,漸漸清晰,進而彰顯其在臺灣古典詩史中的地位。

作者簡介
李嘉瑜,臺灣桃園人,輔仁大學中文所博士,現任教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研究領域主要集中於古典詩學,著有〈從眾聲靜默到七絕典範──讀者對《江南逢李龜年》的接受與闡釋〉、〈宮城與廢墟的對視──元代文學中的大安閣書寫〉、〈旅行、獵奇與懷古──久保天隨漢詩中的澎湖書寫〉等學術論文,另有《唐宋詩舉要精選今注》(合撰)、《百年滄桑》(散文)

系統號:

P-002243

國際傳播與國際政治──傳媒時代的外交新局

國際傳播與國際政治──傳媒時代的外交新局

標題:

國際傳播與國際政治──傳媒時代的外交新局

時間:

2013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

作者:

吳非 著

內容簡介:

2008年,美國經濟危機,自此對亞洲的整體態度產生根本性變化,不斷提出軟實力、巧實力、重返亞洲等政策,並在外交政策中大量使用媒體進行傳播,藉由民主、政治、文化等手段與亞洲國家結合,在外交、國防、戰爭及國內的經濟結構改革、政治結構改革形成全面影響。2008年,中國周邊接連遇到西藏問題、新疆問題、南海問題、釣魚島問題的全面挑戰,這些問題都源於中國政府與周邊人民或國家的「溝通」不良,使得中國崛起變為中國威脅;即便是中國內部,地方政府與民眾的對抗也時有所聞,中國的維穩預算逐年攀升,2012年甚至已超過醫療保健、外交和財務監督三者的總合。傳媒時代,媒體對政治的影響舉足輕重,聰明的國家懂得透過媒體贏得公眾的信任與理解,開創內政外交新局面。

作者簡介
吳非,俄羅斯莫斯科國立大學社會傳播學博士、中國復旦大學新聞傳播學博士後;中國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專欄作家、電視評論員、國際戰略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察哈爾學會研究員;美國東西方中心(EWC)校友、訪問學者;美國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e)、國際關係與戰略中心(CSIS)訪問學者。美國外交系統兩百七十年名校喬治城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和喬治‧華盛頓大學政治系訪問學者。美國國際關係學會人權學會常務理事、美國民主基金會反腐敗研究組中亞區成員、美國《國際新聞傳播學刊》編審。

系統號:

P-002244

臺灣傑出表演藝術家之創造與生涯歷程

臺灣傑出表演藝術家之創造與生涯歷程

標題:

臺灣傑出表演藝術家之創造與生涯歷程

時間:

2013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Airiti Press

作者:

陳昭儀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相關文獻探討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章 臺灣傑出表演藝術家的人格特質

第五章 臺灣傑出表演藝術家的創造歷程

第六章 藝術生涯歷程及環境影響因素

第七章 引導年輕人的方式及對於藝術教育之觀點

第八章 近十年的生涯與創造歷程

第九章 表演藝術之薪傳綿延

系統號:

P-002257

家園深情與空間離散──儒家的身心體證

家園深情與空間離散──儒家的身心體證

標題:

家園深情與空間離散──儒家的身心體證

時間:

2013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Airiti Press

作者:

潘朝陽 著

內容簡介:

古代家園四重性的空間關懷與當代新儒家的大地深情

從乾坤到熊十力的存在空間

朱舜水的民族志節及其海上漂泊

古學取向的朱舜水儒學

黃道周的忠之思想及其實踐

當代新儒家的孔子詮釋:系統對照的探索

系統號:

P-002261

近代東亞海域交流史:晚清至戰前時期

近代東亞海域交流史:晚清至戰前時期

標題:

近代東亞海域交流史:晚清至戰前時期

時間:

2013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博揚文化公司

作者:

松浦章 編著

內容簡介:

第一編 東亞海域交流史編
松浦章  袁枚《隨園詩話》和日本翻刻《隨園詩鈔》
王竹敏 明代中國與暹羅國之外交往來
岑玲 清代檔案所見之琉球漂流船的船貨―以棉布爲中心

第二編 近代臺灣日本交流史編
林敏容 日治時期臺灣的農業教育
卞鳳奎 留日學生對臺灣的貢獻-以日治時期留日醫師在臺開業為中心探討-
池田辰彰 大正二年臺灣總督府職員出身地區及臺籍人士採用之傾向

第三編 日本「領事報告」所見之晩清中國貿易
謝雅楠 晩清廣西梧州日本産品的流通
賈微 晩清牛莊・營口的開港與日本
李晋 甲午戰争前日本與天津之間的木材貿易
陳淑 晩清上海外國製肥皂之流通

系統號:

P-002277

臺灣歷史、大事年表—1925

臺灣歷史、大事年表—1925

標題:

臺灣歷史、大事年表—1925

時間:

2013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博揚文化公司

作者:

闞正宗 導讀

內容簡介:

本書為《最新臺灣誌》、《臺灣大年表》、《臺灣要覽》之復刻版,透過闞正宗博士之導讀,讓讀者更了解1925年間臺灣之歷史。

系統號:

P-002278

東亞文學的實像與虛像

東亞文學的實像與虛像

標題:

東亞文學的實像與虛像

時間:

2013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陳芳明、吳佩珍 主編

內容簡介:

帝國讀者對殖民地作家書寫的閱讀想像:以同人雜誌《文藝首都》為例/王惠珍

言與不言之間:真杉靜枝的「國策文學」書寫與臺灣/吳佩珍

西方繆思與東方繆思:《文藝臺灣》的美學走向與東亞色調/邱雅芳

論「虞廷賡歌」的文化傳統及其在臺灣古典詩學中的意義/侯雅文

法西斯美學的小說形象化:以吳漫沙《大地之春》為例/崔末順

由「同文」的邊界移動來看臺灣文學的特性:日治時期的新文學・鄉土文學・皇民文學・興亞文學/陳培豐

戰爭動員、日常生活與臺灣女性:以《阮木筆日記》為中心/曾士榮

作為大東亞共榮圈指導者的在臺內地人作家:以濱田隼雄〈蝙翅〉為中心/橫路啓子

「大東亞」中的知識與文學:黃得時個案/張文薰

韓國《國文學史》記述中顯示的「親日文學(雙重語言文學)」的地位和變化/鄭炳浩

偵探小說和殖民地的身分:以金來成的日語小說爲中心/洪潤杓

俞鎮午作品〈夏〉和〈福男伊〉小考:以奴婢主人翁的意義爲中心/高永爛

傳播到〈內地〉的金鍾漢的詩/金泰暻

崔貞熙文學中表現的女性屬性和戰爭動員理論/金孝順

「東亞醫學」系列問題:「提攜、合作」的醫學/金津日出美

殖民地末期日本帝國主義的航空政策和兒童戰爭動員/宋惠敬

作爲朝鮮抵抗文學的兒童文學:以馬海松為中心/李賢珍

通過野談雜誌對歷史小說家金東仁的再照明:關於日本帝國主義強占期檀君的小說化/李敏姬

石川達三的〈鳳青華〉論:以女主角表象為中心的內鮮戀愛風貌/李承信

系統號:

P-002279

道家思想經典文論: 當代新道家的生命進路

道家思想經典文論: 當代新道家的生命進路

標題:

道家思想經典文論: 當代新道家的生命進路

時間:

2013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立緒文化事業公司

作者:

王邦雄 著

內容簡介:

當代新道家的生命進路

走進莊子之學的門徑

老子的天道思想及其人生智慧

莊子的形上思想及其生命理境

從修養功夫論莊子「道」的性格

道家思想的倫理空間:論莊子「命」、「義」的觀念

莊子「齊物」論儒墨「兩行」之道

道家「報怨以德」的無為思想

老莊哲學的生死智慧

莊子與惠施的論學相知

論莊子〈天下篇〉評析各家思想的理論根據

《莊子》心齋「氣」觀念的詮釋問題

《莊子.秋水》何以見外?

從「物論」平齊到〈天下〉一家

系統號:

P-002283

臺灣第一領事館:洋人、打狗、英國領事館

臺灣第一領事館:洋人、打狗、英國領事館

標題:

臺灣第一領事館:洋人、打狗、英國領事館

時間:

2013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印刻文學

作者:

David Charles Oakley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打狗英國領事館在旗後設立的經過

第二章
英領館新的一頁:英國領事館在打狗置產以及租賃領事官邸土地

第三章
打狗英國領事辦公處土地的租賃

第四章
領事官邸與領事辦公處之設計、材料與建造

第五章
清朝統治下的打狗領事館舍

第六章
日本統治臺灣時期的打狗領事館

作者簡介
英籍作者龔李夢哲(David Charles Oakley)是位臺灣女婿,住在高雄已有二十多年。他是個很典型的英國學者,治學嚴謹,重視邏輯分析與論證。為了澄清大家對哨船頭打狗英國領事館建築群之來源與建造年代的誤解—包括領事官邸、領事辦公室的建造過程,洋人墓園的位置釐清等等—,作者綜合了自己收集多年、得來不易的豐富史料(他由英國政府檔案部門、許多歷史人物的後代,以及眾多中外圖書館與收藏家之處,取得相當多的歷史性資料),以一貫嚴謹客觀的態度,提出合理論證,來探討一百多年前的人事物與制度,發表了《臺灣第一領事館—洋人、打狗、英國領事館》(The Story of the British Consulate at Takow, Formosa),該書深具啟發性,對照臺灣人長久以來的悲情觀感,歷史之鏡再一次顯現其功能。

系統號:

P-002287

《鑿破鴻蒙──紀念董作賓逝世五十周年》特展圖錄

《鑿破鴻蒙──紀念董作賓逝世五十周年》特展圖錄

標題:

《鑿破鴻蒙──紀念董作賓逝世五十周年》特展圖錄

時間:

2013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作者:

李宗焜 編著

內容簡介:

董作賓(1895-1963) 是甲骨文發掘和研究的一代宗師。為了紀念董作賓逝世五十周年,歷史文物陳列館特舉辦「鑿破鴻蒙」特展,見證董先生的學術成就和藝術造詣。

本特展圖錄主要包括三個單元:
一、重慶到臺北──甲骨主題展
二、平廬生活──檔案文書、學術札記、篆刻與文房用品
三、翰墨會友──董作賓甲骨與書法

系統號:

P-002410

建設中國的耶路撒冷:基督教與城市現代性變遷

建設中國的耶路撒冷:基督教與城市現代性變遷

標題:

建設中國的耶路撒冷:基督教與城市現代性變遷

時間:

2013年10月

出版單位: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作者:

曹南來 著

內容簡介:

與以往學界對中國基督教活躍於內陸鄉村社會的認識有所不同,本書側重描繪基督教在發達的沿海商業中心溫州迅猛崛起的軌跡,並以溫州為例,剖析宗教實踐、宗教空間和宗教話語在中國城市現代性變遷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內容涉及政教關係、民營資本主義發展、日常消費、性別關係、道德文化、階層關係、城鄉差異以及農民工的城市融入。作者為寫作本書所做的人類學田野調查和生活史素材的收集歷時近兩年,勾勒出一幅新興城市商業精英所引領的宗教復興之圖景。通過著重記錄商人基督徒群體在日常框架下對現代性與經濟發展的理解以及他們的身份建構,力圖從社會文化層面揭秘改革時期都市基督教的驚人增長。本書強調基督教並非一個內部高度同質的意義體系,而可將其當作一面棱鏡,多角度透視當代中國社會文化變遷的宏觀過程。本書可用作中國人類學/社會學、都市研究、宗教研究以及定性研究方法的大學教材。

作者簡介
曹南來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副教授,兼任宗教高等研究院研究員,研究課題涉及宗教與移民、跨國商人社區,以及中國的全球化。

系統號:

P-002246

從歷史看清西藏問題:揭開達賴的真實面貌

從歷史看清西藏問題:揭開達賴的真實面貌

標題:

從歷史看清西藏問題:揭開達賴的真實面貌

時間:

2013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致知學術出版

作者:

劉學銚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所謂西藏與西藏問題
一、從蕃、吐蕃、圖伯特、西藏到Tibet之演變
二、西藏問題之由來

第二章、所謂西藏問題
一、清廷治藏政策之失敗
二、外蒙西藏之宣告獨立

第三章、自十三世達賴喇嘛坐牀至熱振呼圖克圖被害事件
一、十三世達賴喇嘛自坐牀至出逃
二、十三世達賴喇嘛在外蒙
三、十三世達賴喇嘛圓寂與熱振被害事件

第四章、西藏之驅漢事件及十四世達賴喇嘛之出逃
一、設立駐藏辦事處及驅漢事件
二、十四世達賴喇嘛親政及出逃

第五章、達賴喇嘛流亡後之言行
一、出逃印度並成立流亡組織
二、出逃後的言行

第六章、來臺後民國政府的藏事措施
一、政策之擬定者
二、蔣介石《告西藏同胞書》之評議
三、郭、崔、董三位委員長之藏事政策

第七章、達賴喇嘛首次來臺輿論分析
一、輿論超乎常情之報導
二、三個專論
三、一場座談會
四、一個專訪
五、一篇專文
六、一般輿論

第八章、臺灣豈可成為達賴喇嘛手中的棋子
一、達賴一詞的由來
二、五世、十三世達賴喇嘛縱橫政壇
三、臺灣豈可成為達賴喇嘛手中的棋子

第九章、結語

系統號:

P-002265

儒者行:孔德成先生傳

儒者行:孔德成先生傳

標題:

儒者行:孔德成先生傳

時間:

2013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汪士淳 著

內容簡介:

要說傳奇性,孔德成的一生,恐怕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他的誕生極受關注,是在軍隊嚴密包圍、官民親友看管之下,來到世間;他出生百日,就受封為公爵,創下千年以來最年輕衍聖公的紀錄,以後也成為最後一任衍聖公及首任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雖因孔子嫡長孫的聖裔身分倍享榮耀,但他自幼就受到嚴格的家學教育,終使他能繼承老祖宗孔子的教育之志,自青年之時就開始在大學作育英才;並成為五院院長之一。他的傳奇,還包括周遭人等都以「聖人」稱呼,不僅因為他的孔子聖裔,也因為他的儒者言行。

他這輩子,正逢兩千五百多年儒家歷史中,遭受到最嚴厲衝擊的時刻,他也因此而顛沛流離,日後大陸殷殷呼喚,但直到辭世,他未再返回曲阜老家。《儒者行》忠實地呈現孔德成先生的一生,他的爽朗欣喜,他的悲傷。本書亦公開難得一見的孔德成先生的照片,包括幼年時期、留美期間、外交期間,還有家居照、墨寶等,極為珍貴。

作者簡介
汪士淳,湖南省衡陽縣人,1956年於臺灣臺中市出生。作品有《千山獨行——蔣緯國的人生之旅》、《寧靜中的風雨——蔣孝勇的真實聲音》(與王力行合著)、《忠與過——情治首長汪希苓的起落》、《蔣公與我——周宏濤回憶錄》、《丁渝洲回憶錄》、《漂移歲月——將軍大使胡炘的戰爭紀事》、《這一生——我的父親任顯群》等。

系統號:

P-002280

地文誌: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

地文誌: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

標題:

地文誌: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

時間:

2013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陳智德 著

內容簡介:

香港做為亞洲重要經濟樞紐,有其獨特的商業地位。長久以來,其文學與文化領域的關鍵發展需要更深度的論述。香港詩人、學者陳智德在《地文誌: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一書裡,從啟德機場的停用開始,回顧歷史脈絡,描繪今日香港的現狀。「香港反覆被稱甚至自稱為『文化沙漠』,彷彿樂此不疲」,殊不知有《中國學生周報》、《70年代雙週刊》、《盤古》、《大拇指》、《詩風》、《突破》、《素葉文學》等等幾代人創建的文化刊物,像旺角的書店就是不可抹滅的閱讀記憶:「至今日為止,旺角仍是九龍地區的書店集中地,多家樓上書店密集地分布在旺角的心臟地域──西洋菜街及奶路臣街一帶,且有它歷史的痕跡:已消失或已搬遷的包括南山、五車、洪葉、文星、東岸、貽善堂、實用、復興、精神、學峰、紫羅蘭;仍健在的有田園、新亞、樂文、學津,這四家書店至少經營了二、三十年,都是我中學時代就開始流連的所在。」

《地文誌: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糅合了不同的文類,例如地方紀事、掌故拾遺、成長回憶、文學談片,同時穿插個人及他人的詩作。全書共分兩卷,【上卷】「破卻陸沉」──以文學為樞紐,編列地區為經緯,旁及述說、引用、評論多位香港前輩和同代作者的香港城市故事、經驗描寫,和自己的地方生活體驗互為闡發。【下卷】「藝文叢談」則以書與城為主調:香港的老書店、二樓書店、文藝刊物,讀者彷彿進入時光隧道,在終年不散的灰塵和霉味中,那些被遺忘的書店、文藝刊物和它們承載的傳統,以及書店老闆、文化人,陳智德以文字為他/它們留下動人的記憶。
陳智德在《地文誌: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裡,範疇橫跨文學、歷史、音樂,結合史料、詩作與圖片;他大膽提問:當許多人視「本土」──尤其是「香港的本土」為一種「狹窄」的題材時,又對香港的歷史、香港的文學有多少認識?這是對地方書寫的提醒,也戳破人們慣常的歷史觀,為香港的身世補充了最重要的文化篇章。

作者簡介
筆名陳滅,臺灣東海大學中文系畢業,香港嶺南大學哲學碩士及博士。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古文獻資料庫研究計劃」助理編輯(1994-1997)、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客席授課導師(2004-2006)及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系統「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網站計劃」副研究員(2008-2009)等職,現任香港教育學院文學及文化學系助理教授。1992年獲東海文藝創作獎詩組首獎,1993年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社會組散文佳作,另獲1990、1994、1996及2002年度之中文文學創作獎新詩組獎項。評論集《愔齋書話》於2007年獲第九屆中文文學雙年獎評論組推薦獎,詩集《市場,去死吧》於2009年獲第十屆中文文學雙年獎新詩組推薦獎,2012年獲選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

著有詩集《市場,去死吧》、《低保真》、《單聲道》;評論集《解體我城:香港文學1950-2005》、《愔齋讀書錄》、《愔齋書話》及散文集《抗世詩話》等,另編有《三、四○年代香港詩選》、《三四○年代香港新詩論集》、《香港詩選1997-2010》等。

系統號:

P-002281

安身立命:現代華人公私領域的探索與重建

安身立命:現代華人公私領域的探索與重建

標題:

安身立命:現代華人公私領域的探索與重建

時間:

2013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李淑珍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導論

一、「歷史三峽」中的「大我」與「小我」

二、儒家與現代公私領域的重建

三、人生史學

第二章 私領域中的梁啟超──兩性關係與家族倫理的轉型

一、前言:梁啟超的「公德」與「私德」

二、維新人物的家族倫理

三、「男女有別」格局下的兩性觀

四、「戀愛神聖」?

五、「大大小小的孩子們」

六、結論:私領域與公領域的關連性

第三章 從李叔同到釋弘一──意義危機時代的信仰歷程

一、前言:三個課題

二、李叔同/弘一的生命階段與生命基調

三、儒學階段:從名士到嚴師

四、出家契機:「無常感」與「罪業感」

五、出世間法:律、淨、華嚴

六、世間修行:自利利他,律己律人

七、病、老、死

八、結論:「美」與「無常」的超越

第四章 論林語堂的改宗經驗──東西信仰的個人抉擇

一、前言:林語堂的「一團矛盾」

二、東風與西風

三、從清教徒到異教徒

四、二十世紀道家

五、回歸精神原鄉

六、結論: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

第五章 徐復觀在臺灣──兩岸文化的激盪與交融

一、前言:大陸/臺灣,1949

二、三個方向的反省

三、臺灣的中華文化傳統

四、近代西方文化的光與影

五、結論:外省知識份子在臺灣思想史上的意義

第六章 《民主評論》的民主想像――儒家/民主的多重詮釋

一、前言:流亡者的「建國方略」

二、徐復觀與《民主評論》

三、中國傳統與民主政治:徐復觀與錢穆的思想歧異

四、學術與政治之間:徐復觀與唐君毅的君子之爭

五、結論:廿一世紀初的省思

第七章 徐復觀論現代藝術──藝術、政治與人性

一、前言:現代藝術與現代文明──臺灣版

二、「從異鄉人到失落的一代」: 五○、六○年代的臺灣文藝青年

三、劉國松的崛起

四、美善合一:「人性主義者」徐復觀的美學思想

五、「毀滅的象徵」──徐復觀眼中的現代藝術

六、現代藝術的文化意涵與政治意涵

七、結論:「現代畫論戰」的文化背景與思想理路

第八章 全球化的我在哪裡?──儒家人格主義在全球化時代的意義

一、前言:全球化時代的失根感

二、中華文化:從「人格主義」到「個人主義」

三、西方文化 :現代性下的個人主義認同危機

四、儒家人格主義在全球化時代的意義:資源及限制

五、結論:安身立命之道的追尋

第九章 結論

一、百年世變下華人精神價值的追尋

二、現代華人公私領域的變遷

三、安身立命:永恆的問題,暫時的答案

系統號:

P-002284

孔子

孔子

標題:

孔子

時間:

2013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白川靜 著,韓文 翻譯

內容簡介:

本書日文書名為「孔子伝」

第一章 東西南北人
關於傳記
聖人之後
陽虎的反叛
出國記
亡命記
夢與影

第二章 儒的源流
關於傳統
大儒和小儒
巫史學
天的思想
關於古典
儒教的形成

第三章 孔子的處境
關於體制
群不逞之徒
奴隸制說
孔子教團
卷而懷之的人

第四章 儒教的批判者
關於批判
行會集團
儒墨之辯
盜蹠的邏輯
孔子問禮
稷下之學

第五章 關於《論語》
文體論
儒家的八流派
弟子群像
《論語》的形成
大哉孔子
文庫版後記(白川靜)
解說(加地伸行)

系統號:

P-002286

古松山方志

古松山方志

標題:

古松山方志

時間:

2013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唐山出版社

作者:

王受寧 著

內容簡介:

卷一、古松山方志
前記
壹、荷西據臺時期
貳、清朝時期錫口的情形
參、古錫口軼事傳說
肆、古松山錫口重大紀事
伍、古松山錫口清末日治名人的後裔介紹
陸、古錫口清代文士
柒、由錫口到松山的煤礦事業
捌、古松山十三街庄慈祐宮慶典

卷二、戀戀錫口 風華再現
壹、前言
貳、古松山與臺北開拓之關係
參、古松山的建築介紹9
肆、古松山的名人與松山史蹟
伍、古松山十三街庄5
陸、四獸山景觀介紹
柒、結語

系統號:

P-002288

東南亞客家及其周邊

東南亞客家及其周邊

標題:

東南亞客家及其周邊

時間:

2013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作者:

張維安 編

內容簡介:

《海外客家研究叢書》總序/蕭新煌

序:從互動中浮現客家文化特色/張維安

廟宇策略與新加坡閩客族群的發展:以天福宮和望海大伯公廟為例/黃賢強、賴郁如

馬來西亞檳城海珠嶼大伯公的族群性格:客家與福建人之間/張維安

新加坡中藥業的族群分工與族群意象/張翰璧

性別、族群與宗教之交織:印尼亞齊客家女性改信伊斯蘭教的經驗與過程之初探/蔡芬芳

馬來西亞柔佛州古來縣新村客家社群的民間信仰考察/黃文斌

One Deity, Many Ways: A Comparison of Communal Rituals in Two Chinese Settlements, Sarawak/Elena Gregoria Chai Chin Fern(蔡靜芬)

Hakka in Engkilili, Sarawak: Community and Identity/Daniel Chew

The Hakka in Sabah before World War Two: Their Adaptation to New Environment, Challenges and the Forging of New Identity/Danny Wang(黃子堅)

系統號:

P-002358

地方道教儀式實地調查比較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地方道教儀式實地調查比較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標題:

地方道教儀式實地調查比較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時間:

2013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作者:

呂鵬志、勞格文 合編

內容簡介:

2011年4月21-23日在香港大學召開了具有開創意義的「地方道教儀式實地調查比較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十多個中國鄉村道壇和兩個城市道壇的道士與從事實地調查研究的中外學者首次會聚一堂,共同展示和探討豐富多彩的地方道教儀式,以多媒體方式呈現道壇的道脈傳承、壇班道士、壇場佈置、儀式種類、儀式程序、科儀抄本和法器圖像。本書是出自此會的論文選集,主要探討湖南、福建、江西和廣東四個南方省區的鄉村道壇儀式以及蘇州、香港兩地的城市道壇儀式。每篇論文首先對當地道壇做簡要介紹,然後以此為背景,深入詳細地論述與道壇儀式相關的具體問題。所有論文都是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寫成。本書圖文并茂,為讀者了解宮觀廟宇之外的中國現存道教儀式及其歷史源流打開了一扇新的窗口。

系統號:

P-002206

孔子辭典

孔子辭典

標題:

孔子辭典

時間:

2013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傅佩榮 主編及審訂

內容簡介:

《孔子辭典》是孔子權威傅佩榮教授歷時多年主編‧審訂而成,以《論語》為主要文本,將《論語》及與孔子相關的重要辭條全部收錄,清楚展現孔子思想的每一個側面。

《孔子辭典》架構分為:
  1.歷史背景
  2.人物
  3.典章制度
  4.哲學思想
  5.成語

  其中哲學思想部分又分為
  1.邏輯與知識理論
  2.人性論與倫理學
  3.形上學與宗教哲學
  4.政治哲學和教育與藝術哲學

孔子權威傅佩榮教授主編‧審訂的這部《孔子辭典》,以白話文為主,《論語》原文則以數字編碼注於其後,並附上相關重要文獻的出處。《孔子辭典》特色是附錄《論語》全文、孔子年表、孔子周遊列國地圖。《論語》全文皆按編碼排列,便於查索對照。書末另附索引,便於搜尋。

《孔子辭典》全書辭條總計628條,包括:
  1、歷史背景64條:國家地域37條、事件27條。
  2、人物138條:孔子、孟子、荀子、孔子弟子共35條、政治及知名人物103條。
  3、典章制度43條
  4、哲學思想183條:邏輯與知識理論13條、人性論與倫理學95條、形上學與宗教哲學23條、政治哲學21條、教育與藝術哲學31條。
  5、成語200條。

系統號:

P-002282

黃碧端談文學

黃碧端談文學

標題:

黃碧端談文學

時間:

2013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黃碧端 著

內容簡介:

輯一 筆與時代
如果我想得到一束花──喬治桑兩百年生辰
文學史上最黑暗的一頁──老舍之死
亂都之戀與亂世的人生──張我軍和臺灣新文學
「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王國維之死
政治與文章之間──遙想王安石
「人權鬥士」有難有易──桑塔格與賴和
文學史上發揮最大影響力的翻譯家──改變一個時代的譯者嚴復
文學史上最艱難意外的學術成果──沈從文和他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文學史上感動最多人的日記──安妮‧法蘭克的密室紀錄

輯二 筆與寫者
那個不尋常的夏夜……──瑪麗雪萊和她的《科學怪人》
文學史上最成功的父親──《傅雷家書》及其他
佛洛依德那種死法……──告別李維和德希達
「我們必須想像薛西佛思是快樂的……」──卡繆與存在的荒謬
作家消逝‧「推銷員」不朽──回顧亞瑟‧米勒
遊戲兩大語文之間──林語堂的寫作生涯
文學史上最有名的爭議書──福樓拜和他的《包法利夫人》
文學史上的不朽頑童──馬克.吐溫筆下的小英雄
文學史上永恆的成人啟蒙童話──人人都愛《小王子》

輯三 作品的華麗切片
浮華與昇華之間──費滋傑羅與他的蓋次璧
我盡了本分了,世界不會忘記……──貝兒娜傳奇
「吹熄你的蠟燭吧,羅拉」──田納西‧威廉斯的《玻璃動物園》
「誰曾在活著的時候,每分每秒,好好領會過生命嗎?」──懷爾德的《小城故事》
在歷史與娛樂之間──寶嘉公主和《風中奇緣》
文學史上最異類的作者──集出世入世於一身的蘇曼殊
文學史上最戲劇性的寫作生涯──海明威生與死
文學史上最暢銷的作者-- 與億萬讀者競技的阿嘉莎‧克莉斯蒂
文學史上最最成功的電影改編原著──《亂世佳人》風華七十年
文學史上的華麗切片──華頓夫人與《純真年代》

輯四 作品背後的人
文學史上最目光如炬的預言家──《一九八四》的作者歐威爾
文學史上最激烈的隱士──華爾騰湖畔的梭羅
文學史上最灑脫的受難者──顛躓困頓的蘇東坡
文學史上最荒誕的悲劇英雄──執戈追夢的唐‧吉訶德
文學史上最使人扼腕的諾貝爾獎落選人──誰錯過了托爾斯泰?
文學史上最機鋒處處的作者──王爾德和他的語言
文學史上最隱晦的詩人──艾蜜莉‧狄金生和她的自我幽囚
文學史上最大的心靈揭發者──佛洛依德和他窺見的意識暗室
文學史上最悲觀的人性論者──威廉.高定和他的《蒼蠅王》
演者狄更斯──狄更斯兩百年祭

輯五 筆的餘音
困頓與超越──《湖濱散記》導讀
失落的盛筵
「危險的邊緣」──記格瑞安‧葛林
從「厭人類者」綏夫特說起
《雷雨》的笑聲
百老匯的艾略特
《北京人》在臺北
《海鷗》為什麼是喜劇
「馴悍」之外
張愛玲的冷眼熱情
北大荒訪蕭紅故居
巴金與「真話」

系統號:

P-002285

越境與譯徑:當代臺灣推理小說的身體翻譯與跨國生成

越境與譯徑:當代臺灣推理小說的身體翻譯與跨國生成

標題:

越境與譯徑:當代臺灣推理小說的身體翻譯與跨國生成

時間:

2013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合文學

作者:

陳國偉 著

內容簡介:

導論 身體作為方法——臺灣推理小說的理論化可能

第一章 跨國移動與知識譯寫——臺灣推理文學場域的形塑與重構

第二章 被翻譯的身體——跨語際實踐下的身體錯位敘事與文體秩序

第三章 力的曲線——邁向無限透明的偵探身體

第四章 典律的生成——從「島田的孩子」到「東亞的萬次郎」

第五章 翻譯的在地驅力——身體劃界與空間的再生產

結論 越境出走的可能?——漫長的告白與告別

後記

系統號:

P-002290

最後一代大師:離亂年代下的身影

最後一代大師:離亂年代下的身影

標題:

最後一代大師:離亂年代下的身影

時間:

2013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八旗文化

作者:

岳南 著

內容簡介:

那是個群星閃耀、充滿啟蒙創造的時代,也是個風雨如晦、個體命運交織著家國恩怨的時代,那個留給後人無窮想像的時代,已成為絕響,一代大師的身影飄零如葉,紛紛遠去,於今留下豐碩的人文果實。

我們耳熟能詳的大師,蔡元培、胡適、陳寅恪、傅斯年、陶孟和、李濟、董作賓、吳金鼎、梁啟超、梁思永、梁思成、林徽因等,他們在離亂年代,萬里流亡,輾轉於途,在本書裡,我們看到了這些大師們為學術思想的自由和進步所付出的汗水與努力,在移動與創造的群體文化規模上,是歷史上未曾有過的場景,此後也不會再次出現。

本書也披露了不為外人所知的內幕,作者深入歷史的角落,檢視湮沒日久的文獻,以鮮活的形象再度突顯那段歷史中的人事糾葛、學術爭端與愛恨恩仇。

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這一代知識分子之間的恩怨情仇和家國命運,為何如此令人唏噓感嘆?如煙往事,其實沉重不堪。雖然大師日已遠,但是典型仍在夙昔,就讓我們在這個滿世喧囂而人心浮動的當代,一起感懷最後一代大師們的高貴人格,體驗他們的淚笑人生。

作者簡介
岳南山東諸城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華考古文學協會理事。自20世紀80年代始,著力對民國抗戰時期中國自由知識分子生存狀態、思想脈絡、道德精神與學術成就進行調查研究,有《南渡北歸》、《民國才女:林徽因和她的時代》、《李莊往事》、《陳寅恪與傅斯年》等作品問世,同時著有《風雪定陵》(合撰)、《復活的軍團》、《天賜王國》等考古文學系列作品十部。已有數部作品被譯為日、韓、英、法、德等多種文字在海外出版,被譽為全球最有影響的考古紀實文學作家。現居北京。

系統號:

P-002264

想像和界限:臺灣語言文體的混生

想像和界限:臺灣語言文體的混生

標題:

想像和界限:臺灣語言文體的混生

時間:

2013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群學出版公司

作者:

陳培豐 著

內容簡介:

序章-漢文「混成語」化的想像和界限
一、日本在臺灣殖民統治的特殊性
二、「同文」下的異民族支配
三、漢字的「混成語現象」
四、折射臺灣人精神與文化面貌的文體
五、以「漢文」為分析概念的局限
六、漢文的混成現象與歷史定位
七、本書構成

第1章-東亞漢文的「大熔爐」
一、前言
二、日本的漢文脈絡與「帝國漢文」
三、《臺教會》雜誌誕生
四、《臺教會》雜誌的影響
五、「殖民地漢文」的誕生與意義
六、小結

第2章-從明治體到「中國白話文」
一、前言
二、異於西方混成語結構的「殖民地漢文」
三、殊途同歸:殊事同指,異路同歸
四、從「中國白話文」出發的臺灣現代文學
五、文體想像與社會現實的落差
六、小結

第3章-「聽歌識字」的鄉土文學∕臺灣話文運動
一、前言
二、開啟文體問題的潘朵拉之盒
三、普羅階級教化主導權的爭奪
四、「聽歌識字」的語言運動
五、浮上檯面的階級、現代化矛盾

第4章-「中國白話文」與臺灣話文的界限
一、前言
二、「一篇多語」的分工式文體與效應
三、翻譯中凸顯的臺灣話文問題
四、難與現代翻譯接軌的臺灣話文
五、「中國白話文」與臺灣話文的異同與論爭意義
六、小結

第5章-受縛的「殖民地漢文」
一、前言
二、「殖民地漢文」詮釋共同體的成熟化
三、臺灣人專屬文體的誕生
四、漢文與日文分際的移動
五、成為國策宣傳工具的中國白話文
六、小結

結論-戰前戰後的「殖民地漢文」與臺語文
一、前言
二、東亞地區的現代化與漢文的重組
三、從「殖民地漢文」看臺灣語文的發展軌跡
四、臺灣漢文的想像與界限
五、多語社會下臺語文的自助重生之道
六、同樣陷入「同文」泥淖的日本帝國
七、戰後的「殖民地漢文」與臺語流行歌曲
八、解嚴後的臺語文發展
九、低俗小眾到摩登大眾的現代版「殖民地漢文」

系統號:

P-002289

跨時空的漢法文化對話(上、下)

跨時空的漢法文化對話(上、下)

標題:

跨時空的漢法文化對話(上、下)

時間:

2013年4月

出版單位:

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作者:

林志芸 主編

內容簡介:

「在消失的遠方,尋覓孿生心靈的回應……」——胡品清與諾艾依夫人的抒情詩比較研究(林德祐)

社會、歷史和語言:賴和的〈一桿「稱仔」〉與法朗士的〈克拉格比〉(盛鎧、許綺玲)

從《人間喜劇》到《紅樓夢》——虛幻下的寫實(甘佳平)

阿鐸:戲劇、身體、中國想像與文化混雜(翁振盛)

法國華裔之跨界對話:析論《天一言》、《生命二重奏》的「永恆」主題(張彣卉)

翻譯馬里伏戲劇中的文字遊戲─以La Double Inconstance 和Le Jeu de l’amour et du hasard 為例(林志芸)

漢法筵席飲酒禮俗差異(蔡倩玟)

Sagesse chinoise et politique francaise chez Montesquieu (Sylvain Menant)

Le mythe chinois dans la critique antireligieuse des Lumieres francaises (Genevieve Artigas-Menant)

Identite et subjectivite dans le discours romanesque et historiographique  quebecois (Paul Perron)

Victor Segalen et la pensee chinoise(辛憶卿 Yih-Ching HSIN)

L’image – en tant que message au centre de nombreux proverbes francais et chinois(徐慧韻 Elodie H.-Y. HSU)

La problematique de l’alterite dans Le Combat pour le sol de Victor Segalen(廖潤珮 Jun-Pei LIAO)

Archeologie d’une image: Les quatre cents coups dans 你那邊幾點     Conditions de possibilites du dialogue culturel euro-francais/sino-    taiwanais (Jean-Yves Heurtebise)

Le matrimoine proustien(洪藤月 Teng-Yueh HONG)

Une politique des arts – la correspondance du ministre Henri Bertin avec les missionnaires de Pekin, au XVIIIe siecle(李招瑩 Chao-Ying LEE)

系統號:

P-002360

夏商周:從神話到史實

夏商周:從神話到史實

標題:

夏商周:從神話到史實

時間:

2013年10月

出版單位: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

郭靜云

內容簡介:

上編、多元文明與集權之濫觴
壹、殷商文明的淵源問題
一、學界對殷商文明淵源的論辯
二、殷商文明多元的成分與整體化的趨勢
三、鄭偃與殷商文明的相異性

貳、中原青銅早期的文明淵源
一、偃師二里頭是中原文明發祥地嗎?
二、江河之間青銅早期文化的背景
(一)新石器時代江北的農產演化及傳播
(二)新石器南北文化的傳播方向及路線
三、「雲夢澤的蘇美爾」:江河聯合城邦國家文明之形成
(一)長江中游新石器、青銅之際文化概述
(二)新石器晚期、青銅早期的長江中游古城文化
(三)漢水古國的社會生活
(四)漢水古國的繼承者
(五)「中原」定義為「江河中原」的概念
四、江河中原:青銅早期的南北關係
(一)二里頭農產
(二)「二里頭類型」:文化的地理範圍以及發祥地的問題
(三)江漢與鄭洛地區的資源來源問題
五、盤龍城與鄭偃:鄭邑的南土或荊楚的北土
(一)商人南土之說的矛盾
(二)盤龍城與早期漢水古國的關係
(三)盤龍城考古類型:殷商之前「先楚」文化的範圍
六、三代、三苗、九黎與荊楚:文獻的蛛絲馬跡
餘論:殷商之前幾種江河文明的範圍及其國家化的程度
(一)青銅早期先楚、先吳、先越、先蜀文明的範圍
(二)鄭邑、偃邑在江河大文明的角色

參、青銅早期西北文化的歷史意義
一、夏為西北古國說的矛盾
二、夏墟陶寺古國
三、黃河北游「先戎」類型的族群
四、二里頭:邊界地區的城堡

肆、殷商文明形成與東北青銅早期文化的角色
一、東北文明的獨特性與文明之間的來往
二、夏家店彩陶之謎
三、東北金屬器與青銅文明的形成
四、殷墟建都以前的東北及太行山以東之華北地區
總結:東北青銅早期的文明與殷商的形成

伍、殷商集權國歷史的新階段
一、獨特與集權
二、異族通親
三、神權與政權;巫師和王位
四、信仰之合
五、斬首之禮
六、集權國家的王族問題

陸、古亞洲駕馬歷史和遊戰的生活方式
一、從駕馭馬車推論殷商王族的民族屬性
二、青銅時期亞洲乘馬游戰族群的活動
三、從馴馬到乘馬
四、加喜特族發源地之謎
五、殷商王族與西亞文明來往之依據

柒、殷商王族的發祥地和進入中原的路線
一、殷商馬車傳入中國的路線問題
二、中亞馬和蒙古馬的馬類問題
三、殷人族群的成分研究
四、殷商崇拜老虎的淵源
五、總結

捌、殷商王族建國的動機、過程和歷史意義
一、氣候冷化的因素
二、殷商王族建都的考古線索:洹北古城的屬性問題
三、文獻線索
四、殷商王族統治中原的歷史意義
五、「本土」與「外來」概念
結語
餘論一、語言與文字:試論殷商文字之發源與形成
餘論二、殷商王族祭日與祖妣日名索隱

中編、政權承前啟後:殷周王家的關係
壹、出土史料中的商周王室關係

貳、傳世文獻的蛛絲馬跡:伯夷叔齊的故事索隱

參、從西周甲骨文看殷周王家關係
餘論
一、殷周王室的傳承
二、從殷周政變背景讀宋微子開故事
三、周原政權中央的特殊性

下編、商周文獻中歷史觀念形成脈絡考
壹、商周文獻類型及歷史記載的萌芽
一、甲骨刻辭
二、青銅明器之銘文
三、簡冊

貳、歷史時間觀念何時形成之芻議
一、自然時間與歷史時間的觀念區分
二、商代文獻中的曆譜
三、周代文獻中的曆譜
四、總結

參、春秋以前史官的身份
一、作冊
二、史
三、總結
餘論

系統號:

P-002438

徳王の見果てぬ夢:南北モンゴル統一独立運動

徳王の見果てぬ夢:南北モンゴル統一独立運動

標題:

徳王の見果てぬ夢:南北モンゴル統一独立運動

時間:

2013年11月

出版單位:

東京:社会評論社

作者:

佐々木健悦 著

內容簡介:

第一話 フルンボイル独立運動--バルガ族のダムディンスレン

第二話 関東軍の内モンゴル政策

第三話 内蒙古人民革命党の樹立と瓦解--郭道甫[メルセー]

第四話 第二次大戦末期までの内蒙高度自治運動

第五話 大戦後に統合独立運動、再燃

第六話 南北モンゴル統合問題と受け入れ事情

第七話 脱南者たちの明暗

第八話 中国送還後の徳王

第九話 汎モンゴル主義の現在

[補遺]
一九四五年八月「蒙古軍幼年学校事件」の真相とその後

幼年学校生の動向/夜中行軍/惨劇/事件後、逃避行/北行

徳王の内蒙高度自治運動に協力した主なモンゴル人

系統號:

P-002317

杜甫研究論集‧生誕千三百年記念

杜甫研究論集‧生誕千三百年記念

標題:

杜甫研究論集‧生誕千三百年記念

時間:

2013年11月

出版單位:

東京:研文出版

作者:

松原朗 編

內容簡介:

天寶十四載、杜甫四十四歳(古川末喜)

杜甫の「詩の死」(松原朗)

杜甫の舊居を詠ずる唐末・五代の詩(後藤秋正)

杜甫のまわりの小さな生き物たち(川和康三)

杜甫の離蜀後の行跡に關する考察(陳尚君)

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の李潮は李陽冰ではないのか(內田誠一)

杜甫七律の「變格」の原理と意義(葛曉音)

七言拗律論の濫觴と展開(丸井憲)

杜甫の〈友情詩〉に關する覺書(高橋良行)

杜陵野客と腐儒(土谷彰男)

「瞑色」の平仄について(矢田博士)

宋人による杜詩校勘の成果とその影響について(莫礪鋒)

杜甫の越えてゆく言葉(加藤國安)

國語科教材の中の杜甫(堀誠)

系統號:

P-002381

東本願寺中国布教の研究

東本願寺中国布教の研究

標題:

東本願寺中国布教の研究

時間:

2013年11月

出版單位:

東京:研文出版

作者:

川邉雄大 著

內容簡介:

第一部 明治期における東本願寺の中国布教史
第一章 幕末明治期の東本願寺を取巻く環境
はじめに
第一節 幕末維新期の東西両本願寺
第二節 幕末明治期の真宗と咸宜園
第三節 白華の上京
第四節 白華の海外視察
まとめ

第二章 明治期の中国布教
はじめに
第一節 幕末明治期の日中関係
第二節 明治前期の中国布教
第三節 明治三十年代の中国布教
まとめ

第二部 東本願寺僧侶の日中文化交流
第三章 白華・心泉の文人交流
はじめに
第一節 幕末維新期における上海情報
第二節 清末文人との交流
第三節 杭州文人との交流
第四節 上海在住の日本人書画家との交流
第五節 明治三十年代における交流
まとめ

第四章 帰国後の心泉の活動
はじめに
第一節 心泉の書学
第二節 三宅真軒による学問的助言
第三節 心泉の書籍購入
まとめ

結論

系統號:

P-002402

漢語仏典における偈の研究

漢語仏典における偈の研究

標題:

漢語仏典における偈の研究

時間:

2013年11月

出版單位:

京都:法藏館

作者:

齊藤隆信 著

內容簡介:

第一部 総論篇
 第一章 研究序説

 第二章 漢語仏典における偈の形態論 中華の韻文との連動

 第三章 有韻の偈と中国詩

第二部 各論篇
 第一章 gathaの訳語とその変遷 絶・縛束・偈・伽陀

 第二章 漢魏両晋南北朝期の有韻頌

 第三章 支謙の訳経における偈の詩律

 第四章 支謙の訳偈 五部経典における偈頌の訳者

 第五章 竺法護訳『龍施菩薩起経』の有韻偈頌と漢訳者

 第六章 西晋失訳『玉耶女経』の長行に説かれる韻文と女性徳育

 第七章 鳩摩羅什の詩と『大智度論』における偈の韻律

 第八章 白延訳『須頼経』の偈と覓歴の高声梵唄

 第九章 中国撰述経典における偈とその韻律

 第十章 敦煌本『七女観経』とその偈

 第十一章 偈の律動によるテキスト校訂の可能性

 第十二章 通押の許容とその要因

 終章 本研究の総括・課題と展望

第三部 資料篇

系統號:

P-002213

近世中国朝鮮交渉史の研究

近世中国朝鮮交渉史の研究

標題:

近世中国朝鮮交渉史の研究

時間:

2013年10月

出版單位:

京都:思文閣出版

作者:

松浦章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第一部 朝鮮使節の北京への道程 赴京使による交渉(一)

 第一章 袁崇煥と朝鮮使節

 第二章 朝鮮使節の記録に見る北京の会同館

 補論 朝鮮使節が宿泊した北京の智化寺

 第三章 朝鮮使節の客死

第二部 朝鮮情報から見る中国 赴京使による交渉(二)

 第一章 明朝末期における朝鮮使節の見た北京

 第二章 清代朝鮮使節の臺湾情報・林爽文の乱

 第三章 朝鮮国に伝えられた康煕帝の訃報

 第四章 乾隆太上皇の死と朝鮮使節

第三部 中国漂着朝鮮船と朝鮮漂着中国船 海路による交渉(一)

 第一章 明代中国に漂着した朝鮮船

 第二章 中国船の朝鮮漂着 顕宗八年の明船漂着と「漂人問答」を中心に

 第三章 清末上海沙船の朝鮮漂着に関する一史料

第四部 黄海の交渉史 海路による交渉(二)

 第一章 天啓期における毛文龍占拠の皮島

 第二章 康煕盛京海運と朝鮮賑済

 第三章 清末山東半島と朝鮮仁川との帆船航運

終章 近世中国と朝鮮国との交渉史の意義

系統號:

P-002214

中国佛教史研究:隋唐佛教への視角

中国佛教史研究:隋唐佛教への視角

標題:

中国佛教史研究:隋唐佛教への視角

時間:

2013年10月

出版單位:

京都:法藏館

作者:

藤善眞澄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篇
第一章 隋唐佛教への視角

第二章 隋唐佛教時代区分試論度僧制と貢挙制

第三章 六朝佛教教団の一側面 間諜・家僧門師・講経斎会

第四章 唐中期佛教史序説 僧尼拝君親を中心に

第五章 官吏登用における道挙とその意義

第六章 唐代の内供奉制 内供奉十禅師にことよせて

第七章 唐五代の童行制度

第八章 王維と佛教 唐代士大夫崇佛への一瞥

第九章 唐代文人の宗教観

第二篇
第一章 曇鸞大師生卒年新考 道宣律師の遊方を手掛がかりに

第二章 曇鸞教団 地域・構成

第三章 曇鸞と『往生論註』の彼方

第四章 金剛智・不空渡天行釈疑 中・印交渉を手懸りに

第五章 不空教団の展開

第六章 密教と護国思想

第七章 安史の乱前夜の佛教と禅宗

第八章 『華厳経傳記』の彼方 法蔵と太原寺

第九章 説話よりみた庶民佛教

系統號:

P-002215

神話と自然宗教:中国雲南省少数民族の精神世界

神話と自然宗教:中国雲南省少数民族の精神世界

標題:

神話と自然宗教:中国雲南省少数民族の精神世界

時間:

2013年10月

出版單位:

東京:三弥井書店

作者:

岡部隆志 著

內容簡介:

一 自らのマイナスを語る創世神話——中国雲南省怒江流域の神話と文化

二 照葉樹林文化帯の神話・伝承に描かれた食物

三 首の贈与——中国雲南省族の首狩り儀礼

四 抗議と償い——中国雲南省小涼山彝族の「松明祭起源神話」

五 死と祓い——中国少数民族彝族の「祓い」儀礼と日本の祓い

六 鳳河村(白族)と巫師の世界

七 儺戯の受容と展開——雲南省禄豊県高峰郷彝族の松明祭(火把節)

八 中国雲南省弥勒県彝族紅万村「火祭」の動物供犠

九 納西族「祭署」儀礼に見る自然と人間

系統號:

P-002216

中国経済史

中国経済史

標題:

中国経済史

時間:

2013年10月

出版單位:

名古屋:名古屋大學出版會

作者:

岡本隆司 編

內容簡介:

序 章 中国の経済と歴史
     1 中国と「経済史」
     2 舞臺の設定——中原と江南
     3 場面の構成——人口・聚落・階層

第1章 先史時代~秦漢——古代帝国の形成と分解(~3世紀)
     1 文明の誕生と王権の形成(~前2000年紀)
     2 邑制国家の統合(前17世紀~前5世紀)
     3 中国本土の形成と拡大(前4世紀~前1世紀)
     4 拡大の停頓から地方分立へ(前1世紀~後3世紀)

第2章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南北分立から南北分業へ(3~10世紀)
     1 古代帝国の崩壊と江南経済の成立(魏晋~南朝)
     2 南北経済の再結合(五胡北朝~唐前期)
     3 「南北分業 の形成(唐中期~五代)

第3章 宋遼金~元——北方からの衝撃と経済重心の南遷(10~14世紀)
     1 多国体制と経済社会の新展開——契丹(遼)・北宋(10~12世紀)
     2 加速する経済重心の南遷——金・南宋(12~13世紀)
     3 ユーラシア統合のなかの中国経済——モンゴル時代(13~14世紀)

第4章 明清——伝統経済の形成と変遷(15~19世紀)
     1 明朝の制度デザイン(14~15世紀)
     2 転換の時代(15~16世紀)
     3 明清交代(16~17世紀)
     4 「盛世」(18世紀)
     5 西洋近代との対峙(19世紀)

第5章 近現代——国民国家形成の試みと経済発展(20世紀~現代)
     1 清末の近代化(20世紀初~1911年)
     2 中華民国の成立(1912~1928年)
     3 国民政府の統治(1928~1949年)
     4 社会主義体制の形成(1949~1956年)
     5 中国モデル社会主義の帰結(1956~1978年)

系統號:

P-002242

Emperor Huizong

Emperor Huizong

標題:

Emperor Huizong

時間:

January, 2014

出版單位: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Patricia Buckley Ebrey

內容簡介:

Genealogy of the Song Emperors and Empresses

I. Learning to Rule, 1082–1108
1. Growing Up in the Palace, 1082–1099

2. Taking the Throne, 1100

3. Trying for Balance, 1101–1102

4. Choosing the Reformers, 1102–1108

II. Striving for Magnificence, 1102–1112
5. Placing Faith in Daoism, 1100–1110

6. Embracing and Revitalizing Tradition

7. Welcoming Masters and Experts

8. Crafting an Image as an Artist

III. Anticipating Great Things, 1107–1120
9. Pursuing the Monumental

10. Finding Pleasure in Court and Palace Life

11. Working with Councilors

12. Accepting Divine Revelations, 1110–1119

13. Allying with Jin

IV. Confronting Failure, 1121–1135
14. Adjusting to Military Setbacks, 1121–1125

15. Abdicating the Throne, 1125–1126

16. Losing Everything, 1126–1127

17. Enduring Captivity, 1127–1135

Afterword
Appendix A: Reasons for Rejecting Some Common Stories about Huizong and His Court
Appendix B: Huizong’s Consorts and Their Children

系統號:

P-002294

White Lotus Rebels and South China Pirates: Crisis and Reform in the Qing Empire

White Lotus Rebels and South China Pirates: Crisis and Reform in the Qing Empire

標題:

White Lotus Rebels and South China Pirates: Crisis and Reform in the Qing Empire

時間:

January, 2014

出版單位: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Wensheng Wang

內容簡介:

Introduction

I. Contextualizing Crises
1. Origins of the Qianlong–Jiaqing Crises

II. A View from the Bottom
2. The White Lotus Rebellion in the Han River Highlands

3. The Piracy Crisi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III. A View from the Top
4. Court Politics and Imperial Visions

5. The Inner White Lotus Rebellion

6. The Jiaqing Reforms

7. The Piracy Crisis and Foreign Diplomacy

Conclusion

系統號:

P-002295

Drifting among Rivers and Lakes: Southern Song Dynasty Poetry and the Problem of Literary History

Drifting among Rivers and Lakes: Southern Song Dynasty Poetry and the Problem of Literary History

標題:

Drifting among Rivers and Lakes: Southern Song Dynasty Poetry and the Problem of Literary History

時間:

November, 2013

出版單位: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Michael A. Fuller

內容簡介:

What drives literary change? Does literature merely follow shifts in a culture, or does it play a distinctive role in shaping emergent trends? Michael Fuller explores these questions while examining the changes in Chinese shi poetry from the late Northern Song dynasty (960–1127) to the end of the Southern Song (1127–1279), a period of profound social and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Shi poetry written in response to events was the dominant literary genre in Song dynasty China, serving as a central form through which literati explored meaning in their encounters with the world. By the late Northern Song, however, old models for meaning were proving inadequate, and Daoxue (Neo-Confucianism) provided an increasingly attractive new ground for understanding the self and the world. Drifting among Rivers and Lakes traces the intertwining of the practice of poetry, writings on poetics, and the debates about Daoxue that led to the cultural synthesis of the final years of the Southern Song and set the pattern for Chinese society for the next six centuries. Examining the writings of major poets and Confucian thinkers of the period, Fuller discovers the slow evolution of a complementarity between poetry and Daoxue in which neither discourse was self-sufficient.

About the Author
Michael A. Fuller is Professor of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系統號:

P-002296

Martial Spectacles of the Ming Court

Martial Spectacles of the Ming Court

標題:

Martial Spectacles of the Ming Court

時間:

November, 2013

出版單位: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David M. Robinson

內容簡介:

Like most empires, the Ming court sponsored grand displays of dynastic strength and military prowess. Covering the first two centuries of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 Martial Spectacles of the Ming Court explores how the royal hunt, polo matches, archery contests, equestrian demonstrations, and the imperial menagerie were represented in poetry, prose, and portraiture. This study reveals that martial spectacles were highly charged sites of contestation, where Ming emperors and senior court ministers staked claims about rulership, ruler-minister relations, and the role of the military in the polity. Simultaneously colorful entertainment, prestigious social events, and statements of power, martial spectacles were intended to make manifest the ruler’s personal generosity, keen discernment, and respect for family tradition. They were, however, subject to competing interpretations that were often beyond the emperor’s control or even knowledge.

By situating Ming martial spectacles in the wider context of Eurasia, David Robinson brings to light the commensurability of the Ming court with both the Mongols and Manchus but more broadly with other early modern courts such as the Timurids, the Mughals, and the Ottomans.

About the author
David M. Robinson is Robert H.N. Ho Professor in Asian Studies and History at Colgate University.

系統號:

P-002297

A Perpetual Fire:John C. Ferguson and His Quest for Chinese Art and Culture

A Perpetual Fire:John C. Ferguson and His Quest for Chinese Art and Culture

標題:

A Perpetual Fire:John C. Ferguson and His Quest for Chinese Art and Culture

時間:

August, 2013

出版單位: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作者:

Jaishree L. Netting

內容簡介:

After serving as a missionary and then foreign advisor to Qing officials from 1887 to 1911, John Ferguson became a leading dealer of Chinese art, providing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the Cleveland Museum of Art, and other museums with their inaugural collections of paintings and bronzes. In multiple publications dating to the 1920s and 1930s, Ferguson made the controversial claim that China’s autochthonous culture was the basis of Chinese art. His two Chinese language reference works, still in use today, were produced with essential help from Chinese scholars. Emulating these “men of culture” with whom he lived and worked in Peking, Ferguson gathered paintings, bronzes, rubbings, and other artifacts. In 1934, he donated this group of over one thousand objects to Nanjing University, the school he had helped to found as a young missionary.

This work offers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rt collection. John Ferguson learned from and worked with Qing dynasty collectors and scholars, and then Republican-era dealers and archeologists, while simultaneously supplying the objects he had come to know as Chinese art to American museums and individuals. He is an ideal subject to help us see the interconnections between increased Western interest in Chinese art and archeology in the modern era, and cultural change taking place in China.

About the Author
Lara Netting received her PhD in East Asian Studies at Princeton University in 2009. She has held a Getty Fellowship at the Asia Society Museum and the J. Clawson Mills Fellowship a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系統號:

P-002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