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近史所呂妙芬研究員,以《孝治天下:《孝經》與近世中國的政治與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公司,2011)一書榮獲「第二屆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
【得獎人簡歷】
呂妙芬,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碩士,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歷史博士。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副研究員,國立清華大學兼任教授,哈佛燕京學社及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訪問學者,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主要研究領域是明清學術思想史和文化史,尤其關心理學思想及相關社會文化實踐。曾獲2003年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著作獎。近年來對於明清時期天主教與儒學的交涉深感興趣,現主持蔣經國學術交流基金會國際合作研究計畫「明末清初思想史再探」。
重要學術著作包括《陽明學士人社群—歷史、思想與實踐》(2003)、《孝治天下:《孝經》與中國近世的思想與文化》(2011)、〈明清中國萬里尋親的文化實踐〉(2008)、 "The Rediscovery of Zhang Zai in the Ming-Qing Transition"(2010)、〈從儒釋耶三教會遇的背景閱讀謝文洊〉(2012)。
中研院史語所李尚仁副研究員,以《帝國的醫師——萬巴德與英國熱帶醫學的創建》(允晨文化出版公司,2012)一書榮獲「第二屆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
【得獎人簡歷】
李尚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臺灣大學醫學院牙醫學系畢業。在擔任醫官服完義務役後執業牙醫一年,隨即赴英攻讀醫學史,於倫敦大學帝國學院科學、科技與醫學史中心先後取得碩士與博士學位。取得博士學位後,於倫敦大學學院衛康醫學史中心擔任博士後研究員,後於2001年任職歷史語言研究所。李尚仁的研究專長為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初的西方科學史與醫學史,現正研究十九世紀中國引進西方醫學的歷史,探討來華西方醫師如何推廣西方醫學與設法贏得中國人的信賴。此一研究計畫分析西醫引進中國時,出現抗拒、調整、混雜與強制等各種現象,強調單以「現代化」或「殖民宰制」的角度分析,是無法適切處理這段豐富複雜的歷史。李尚仁過去的研究成果分別以中、英文出版於Isis,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Biology, Social History of Medicine 以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等刊物,也曾為W. F. Bynum and Helen Bynum (eds.), Dictionary of Medical Biography (Greenwood Press, 2007)這本醫學史人物傳記辭典撰寫六則辭條。最近的著作包括“Eating Well in China: Diet and Hygiene in Nineteenth-Century Treaty Ports,” in Angela Ki Che Leung and Charlotte Furth (eds.), Health and Hygiene in Chinese East Asia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0)、〈驅魔傳教──倪維斯論中國人被鬼附身的現象〉,收入於林富士主編,《中國史新論‧宗教史分冊》(聯經出版公司,2010)以及〈英法聯軍之役中的英國軍事醫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2.3 (2011)。李尚仁目前擔任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Duke University Press)副主編與Medical Hist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編輯委員,也是亞洲醫學史學會秘書。他曾榮獲2005年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與獲選2006年度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人。
國立中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張寧特聘教授,以"Coordination in Syntax"(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一書榮獲「第二屆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
【得獎人簡歷】
張寧的第一篇博士論文探討漢語口誤(上海外國語大學,1990),第二篇研究漢語句法(加拿大多倫多大學,1997)。從加拿大畢業之後,在德國柏林語言學研究中心研究句法學。2003年起在國立中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教授基礎必修課及其他課程。2007年至2010年任該所所長。現為特聘教授。2009年獲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2010年獲國科會研究傑出獎。主要研究領域為形式句法學。出版專書Coordination in Syntax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及Classifier Structures in Mandarin Chinese (Mouton de Gruyter, 2013)。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多篇(如Linguistics 1998, 2006, 2014、Studia Linguistica 2007, 2010, 2012,以及Lingua, Canadian Journal of Linguistics, Nordic Journal of Linguistics, Sig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Folia Linguistica, 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等)。另有多篇論文於Oxford University Press、John Benjamins、Mouton de Gruyter、Brill等出版的專書中發表。在基礎理論方面,除對並列結構的研究外,對句法移位的操作原理、名詞可數性的句法性質、含有數量詞的名詞結構內部的層級關係、量詞語言(如東亞語言)如何表達單複數的對立、動詞完成體的非時間特殊用法、介詞成分的句法結構等,都有新的發現。另外,對漢語、英語及臺灣手語等具體語言的某些句式也提出了較前人更有說服力的解釋。除教學及行政事務外,另擔任國內外語言學期刊及國際學術出版社編輯委員。
【專書簡介】
語言學理論探討人類語言有哪些基本成分,這些成分可以組成什麼樣的基本結構,組成這些結構需要什麼樣的操作,以及執行這些操作有什麼樣的控制條件。張寧在Coordination in Syntax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一書中圍繞這四個根本問題考察並列結構這一所有語言都具有的結構。首先,經典理論把連詞,如漢語的和、或、而且,分析為區別於名詞或動詞的詞類,但連詞與並列項的互動關係顯示它本身並不具備獨立詞類的條件。其次,該書用新的論據論證並列結構是二分結構,而不是傳統語法的三分結構。二分結構是語言單位的最基本結構。第三,經典理論認為有一種僅見於並列結構的特殊位移模式,即兩個相同的成分可以從不同的位置移到同一個位置。該書解析相關句式的句法語意關係,發現都可用常規句法操作推倒出來,這說明並列結構不需要特殊的位移模式。第四,經典理論認為並列項整體不能移動,而且並列項內部的任何成分也不能移出並列結構。該書用大量事實說明在某種條件下這兩種移動都有可能,也討論了在什麼情況下不能移動。全書的論證取材於多種語言,其基本結論是並列結構在句法上並無任何特殊的機制。形式句法學尋找並判定埋藏於各種語言現象的人類語言基本規律,此書朝這一方向邁出了踏實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