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開羅宣言7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開羅宣言7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3年12月1日(週日)

地點:

國史館(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外交部、國史館、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中華民國國際法學會

內容簡介:

9:40-11:30
【開羅會議的歷史意涵及影響力--國際論壇】
主持人:錢復(國泰慈善基金會董事長)
與談人:蔣孝嚴、陳錫蕃、Laurens Jan Brinkhorst(荷蘭前副總理)、Robert Underwood(美前聯邦眾議員)、馬寇德(Edward A. McCord,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席格爾亞洲研究中心)、山田辰雄(日本慶應義塾大學名譽教授)、張玉法(中央研究院院士)

11:30-11:50
【專題演講】
講題待定(司徒文,美國在臺協會駐臺北辦事處前處長)

13:40-15:10
【開羅會議之意義及影響--國際法之觀點】
主持人:林碧炤(國立政治大學副校長)
從國際法看日本對開羅宣言的態度(臺灣國際法學會李秘書長李明峻)
弘揚正義、懲治侵略的法律武器──紀念《開羅宣言》70周年(饒戈平,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
開羅宣言的法律效力與臺灣的地位(陳純一,國立政治大學國際法研究中心主任)
與談人:趙國材(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教授)

15:30-17:10
【開羅會議之意義及影響--外交史之觀點】
主持人:齊錫生(香港科技大學教授)
蔣中正、開羅會議與東亞新秩序的形成(呂芳上,國史館館長)
“Mindful of the enslavement’: the Cairo Declaration, Korean independence, and the ambiguity of the liberation of Koreans in defeated Japan”(顧若鵬(Barak Kushner),英國劍橋大學教授)、(崔德孝(Deokhyo Choi),英國劍橋大學博士後研究員)
開羅會議與日本(土田哲夫,日本中央大學經濟學部教授)
“The Fourth Policeman: Wartime Alliance and the US Vision for China’s Postwar Role”(曼尼拉(Erez Manela),美國哈佛大學歷史系教授)

系統號:

C-002399

2013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2013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3年12月5至6日(週四至週五)

地點:

中央研究院(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

聯絡人:

邱鈺珺,Tel: (02)2652-5350#6868;E-mail: mingching@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12月5日
9:15-10:30
►第一會議室
【明清時期東亞世界軍事技術的進步與傳播】
主持人:李伯重(香港科技大學教授)
十九世紀阮朝裹銅船技術之傳承(鄭永常,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李貴民,國立成功大學博士)
The Age of` ‘Talking about War’(Tanbing): The Compila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Military Treatises in Eastern Eurasia during the Century of Warfare(c. 1550s-1680s)(孫來臣,Associate Professor,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Fullerton)
明末廣東官員及粵籍士人對西洋軍事技術的排拒態度(譚家齊,香港浸會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評論人:劉序楓(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譚家齊、鄭永常

►第二會議室
【中西之間:明清基督宗教文學藝術論】
主持人:李奭學(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高一志譯著中的亞歷山大帝形象(林熙強,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學者)
晚清基督教漢文小說插圖初探(林惠彬,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候選人)
明清天主教文獻中的《舊約》故事衍義(鄭海娟,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博士後)
評論人:李奭學

►遠距會議室
【The Public Face of the Ming Imperial Clan】
主持人:李卓穎(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國上之家:以《明集禮》中婚禮等級為案例討論洪武初制對皇家的社會定位(戰蓓蓓,PhD Student,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
Zhu Mujie (1517-86), Imperial Clansman and Scholar(Jérôme Kerlouégan, Graduate Student, University of Oxford)
Whose History is it? Late Ming Emperors and the Debates on the Ming shilu(明實錄)(Peter Ditmanson, Departmental Lecturer, University of Oxford)
評論人:李卓穎

10:45-12:00
►第一會議室
【商人、商幫與華北商業城鎮的發展】
主持人:張利民(天津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明清時期豫北的商業重鎮清化(許檀,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吳志遠(鄭州大學歷史系講師)
明清時期晉南的商業城鎮——以運城和解州為中心的考察(喬南,山西財經大學晉商研究院教研室主任)
清代天津集散中心的形成——以旅津晉商經營活動為中心的考察(張利民,天津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評論人:報告人互評

►第二會議室
【明清小說中的國體、身體與病體之隱喻】
主持人:劉瓊云(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助研究員)
繁殖情慾:《素娥篇》中的身體表述與圖像隱喻(陳秉楠,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忠義?不誣?論〈汪信之一死救全家〉的反諷敘述與國家權力(劉柏正,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刀圭之文:《夜雨秋燈錄》中的病體與喻體(鄭淑梅,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評論人:李志宏(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遠距會議室
【明清之際的學術轉變——從心學到氣學】
主持人:李瑞全(國立中央大學哲學所教授)
萬廷言論未發之中與易圖象之關係(鄧秀梅,環球科技大學通識副教授)
王船山對《論語.事父母章》的詮釋──以《讀論語大全說》為例(蔡家和,東海大學哲學副教授)
論儒家「禮」之位階:從朱子與陽明論蒯聵與衛輒觀點談起(黃信二,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評論人:楊祖漢(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

13:00-14:40
►第一會議室
【十九世紀臺灣史新探】
主持人:張隆志(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副教授兼主任)
晚清臺灣洋務新政性質的重探:談十九世紀中葉臺灣歷史的連續與斷裂(林文凱,中央研究 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商業、帝國與情報:十九世紀鴉片戰爭前英文出版品中的臺灣知識(朱瑪瓏,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
麥格麗琪(Millicent Mary McClatchie)及其中國遊歷(1895‒1899)(林欣宜,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十九、二十世紀之交臺灣和菲律賓的農業知識交流(葉爾建,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助理教授)
評論人:張隆志

►第二會議室
【知識轉型與體式蛻變:晚清的新文類與新文體】
主持人:鄭毓瑜(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
清代怪誕小說研究(張治,廈門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助理教授)
借歌寓意:張佃書《無名小說》(1895)的宗教敘事(黎子鵬,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助理教授)
「實學」與「虛文」之間:晚清改試策論的困境(1901-1905)(袁一丹,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講師)
想像一種「國文」:清末啓蒙教科書的新文體意識(陸胤,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評論人:鄭毓瑜

►遠距會議室
【Vehicles of Social Connectivity in the Ming-Qing Period】
主持人:巫仁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文本閱讀與社交地裡的網絡──以明中葉的數個婦女案件為例(陳曉昀,PhD Student, Cornell University)
On the Road, On the Stage: Patterns of Theatrical Migration in and Around Eighteenth-Century Yangzhou (Amy Gordanier, PhD Student, UCLA)
Ritualization of Generosity and the Credit Economy in Late Ming China(羅娓娓,PhD Candidate, Columbia University)
How Long Does It Take to Replace a Provincial Governor? — Officials in Mourning and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in the Ming Dynasty(王紫,PhD Candidate, Columbia University)
評論人:巫仁恕

15:00-16:40
►第一會議室
【名分與秩序:明清禮制研究諸面向】
主持人:林麗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女性名分與清人傳記書寫(衣若蘭,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晚明的地方官生祠與地方社會(何淑宜,國立臺北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從汗國到帝國:後金清初賓禮制度的更定(尤淑君,浙江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評論人:報告人互評

►第二會議室
【晚清翻譯文學:新文類、新文體與新文化的建構】
主持人:黃錦珠(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教授)
「演義」傳統與清末民初短篇小說翻譯:以吳檮、劉半農、周瘦鵑為例(張麗華,北京大學中文系講師)
從言情走向教育:《空穀蘭》的歐亞文學系譜與譯寫策略(潘少瑜,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想像偵探的方法:以《福爾摩斯偵探案全集》為潛文本的《中華小說界》偵探小說創作(蔡祝青,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新小說與新傳記之間:以晚清女作家湯紅紱的翻譯小說爲中心(崔文東,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博士生)
評論人:黃錦珠

►遠距會議室
【明代三教交涉與多元思想變動】
主持人:彭國翔(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高等人文研究院文化中國研究中心主任)
三教語境下的晚明四書學(徐聖心,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明代三教思想對日本江戶初期儒學的影響——以藤原惺窩為主(鍋島亞朱華,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方圓之判:晚明三教交涉方法論芻議(魏月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敦化川流——論管東溟的判教思想及其時代關懷(吳孟謙,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候選人)
評論人:彭國翔

16:50-18:05
►第一會議室
【清代社會與商貿活動】
主持人:劉小萌(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清代北京的旗籍商人(劉小萌)
汽車公司與傳統張庫交通之變革(畢奧南,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研究員)
從滿文檔案看清代恰克圖貿易(汪潤,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評論人:賴惠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遠距會議室
【Ming-Qing Court Culture】
主持人:Olivia Milburn (Associate Professor at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Ming Court Culture and th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Collection of the Mu family(陸於平,Project Curator at Department of Asia, British Museum)
A Change in the Poetic Style of Emperor Qianlong – A Study of the Heptasyllabic Regulated Verses on New Year’s Day(顏子楠,Teaching
Fellow at 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
評論人:Olivia Milburn

16:50-18:30
►第二會議室
【明清小說的現代化和國際化──以《紅樓夢》和相關作品為中心】
主持人:王三慶(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
淮南橘子在他鄉:越南人如何 接受和詮釋《紅樓夢》(阮南,越南胡志明市國家大學教師)
越南阮朝圖書館所藏的《紅樓夢》及其續書(陳益源,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副主任)
紅樓夢的現代化(王三慶)
「大國崛起」之論與明清小說對外傳播的問題——以《紅樓夢》、《水滸傳》的英譯案例為中心(洪濤,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翻譯系助理教授)
評論人:報告人互評

12月6日
9:00-10:15
►第一會議室
【新清史觀點下的帝國、族群與邊區】
主持人:詹素娟(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清高宗東巡與〈盛京賦〉的製作演變(林士鉉,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國家赤子還是頑獷夷狄?——清代「回亂」及其族群文化觀的多樣性(張中復,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副教授)
族群地景與文明階序:清代雲南蠻夷圖的敘事(王鵬惠,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博士)
評論人:詹素娟

►第二會議室
【儀式與記憶:文學與思想史視野下的明清祭祀】
主持人:楊儒賓(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暮春野祭作神弦——夏允彝之死及其相關詩文(許明德,哈佛大學東亞研究系研究生)
「氣節」還是「道脈」——東林書院祠祀與清初士風之轉折(胡琦,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生)
儀式、記憶與秩序:清文人戲曲與地方社會關係之考察(陳亮亮,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生)
評論人:楊儒賓

►遠距會議室
【清代學人的「學案」意識及其反思】
主持人:鍾彩鈞(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清初蕺山學說傳播的歷程——兼論蕺山學派的分裂與一統(林勝彩,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道之藩籬——《明儒學案》人物收錄標準及成因(楊正顯,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孫衣言《永嘉學案》儒志、唐奧、經行三先生地位考(趙世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評論人:鍾彩鈞

10:30-12:10
►第一會議室
【清史與滿文文獻】
主持人:莊吉發(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兼任教授)
噶爾丹策零重建準噶爾與西藏關係的滿文檔案研究(烏雲畢力格,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
定邊左副將軍墨爾根額爾得尼雙親王阿睦爾薩納「叛亂」始末考(承志,日本追手門學院大學國際教養學部副教授)
清初驛遞制度的發展與使用——以《理藩院滿文題本》為中心(宋瞳,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講師)
從法王到僧官:岷州藏傳佛寺入清之興衰及其背後的蒙古因素──論乾隆朝《理藩院滿蒙文題本》中的西北番僧(孔令偉,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研究生)
評論人:烏雲畢力格

►第二會議室
【文本、媒介與近代轉型】
主持人:王璦玲(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系教授)
晚明士大夫之「發現群眾」——論白話興盛的背景(大木康,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晚清民初中西方對雲南及邊民族群之圖文表述初探(郭劼,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語言文學文化系比較文學副教授)
圖文的複調:明清畫像文本的多重書寫(毛文芳,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教授兼學報總編輯)
評論人:王璦玲

►遠距會議室
【英雄與神仙:晚明儒學與宗教的交涉】
主持人:廖肇亨(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從杜文煥看晚明儒學與宗教之交涉(呂妙芬,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晚明理學的宗旨與師承:以止修學派為中心(劉勇,廣州中山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心學家畫像在明代的流行及其作用──以陽明畫像為主的討論(張藝曦,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文武交際:明後期武人與文士的文化交流(王鴻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評論人:廖肇亨

13:10-14:50
►第一會議室
【“Rereading the Qing code”: The Chinese Legal Science in Action】
主持人:Jérôme BOURGON (Senior Researcher CNRS)
Denunciation and social hierarchies: legal coherenc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categories in Chinese legal science (Frédéric CONSTANT, Assistant Professor, University Paris X)
The notion of 犯時不知 in China’s legal science: penal responsibility and the issue of the predictability of the legal consequences of one’s acts (Luca GABBIANI, Associate Professor, EFEO, Paris)
Governance of Time and Space: Procedural Protocols for Autopsies in Qing China(謝歆哲,PhD candidate in EHESS)
清代刑事司法事實判定中的程式規則(王志強,復旦大學、Collegium de Lyon 教授)
評論人:Jérôme BOURGON

►第二會議室
【從日本比較觀點審視明清漢籍】
主持人:賴振南(天主教輔仁大學外語學院院長/日本語文學系教授)
夏目漱石〈掛軸〉與高濂《遵生八牋》(賴衍宏,銘傳大學應用日語學系助理教授)
《繪本三國志》對《三國演義》圖像之接受及轉化:以「周曰校本」「李卓吾本」「英雄譜本」「李笠翁本」為中心(梁蘊嫻,元智大學應用外語系助理教授)
論《情天比翼緣》的才子佳人敘事模式(林淑丹,文藻外語大學日本語文系副教授)
呂坤與貝原益軒女子教育觀之比較——以對班昭《女誡》的受容為線索(吳翠華,元智大學應用外語系副教授)
評論人:報告人互評

►遠距會議室
【Late Imperial Fujian: Between Local History and Maritime History】
主持人:林滿紅(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Transformation of the Min (Fujian) Cainü Culture in the Late Qing Reform Era(錢南秀,美國萊斯大學中國文學副教授)
Fujian Coast: The Home of Boundary-crossers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李國彤,美國加州州立大學長灘分校歷史系副教授)
Fujian’s Seafaring Culture from the Heyday of Piracy to the Ming-Qing Wars (Dahpon D. Ho, Assistant Professor of History at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Gender and Vehicles: Redefining the Inner-Outer Boundary in Late Imperial China(許曼,Assistant Professor at Tufts University)
評論人:林滿紅


15:10-16:25
►第一會議室
【明清時期司法實務中「人情」的表達和實踐】
主持人:陳惠馨(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教授)
明末江南一個家庭糾紛案件來看「法情理」──以《雲間讞略》為例(濱島敦俊,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教授)
Human Feeling(人情)versus “Bare stick” Legislation(光棍例):The Ideological Dilemma of Eighteenth-century Criminal Justice(步德茂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History, University of Tulsa)
The Representation of “Human Feeling” in the Qing Criminal Justice: Based on the Cases Found in Conspectus of Legal Cases(潘敏德,Associate Professor, SUNY Oswego, The Oswego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評論人:陳惠馨

15:10-16:50
►第二會議室
【Ming and Qing Novels as Sources for Cultural History】
主持人:Roland Altenburger (Full Professor, Chair for East Asian Cultural History, University of Wuerzburg)
Inventing the Human World in Late-Ming Historical Novels (Katrin Weiss, Doctoral Candidate, Ludwig Maximilian University of Munich)
Traces of Childhood: Children in Ming Dynasty Novels (Barbara Witt, Doctoral Candidate, Ludwig Maximilian University of Munich)
“Honglou meng Illustrated: Text, Image and Reading Culture” (Kristina Janotova, PhD candidate ,University of Zürich, Switzerland)
Bending Competence: Greeting Gestures in Mid-Qing Social Novels (Roland Altenburger ,Full Professor, Chair for East Asian Cultural History, University of Wuerzburg)
評論人:報告人互評

►遠距會議室
【「盆地結構」:明清時期宗教、禮儀與江西地方社會演變】
主持人:謝國興(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所長&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召集人)
禪師、護法與甲寅「楚」亂——以江西寧州兜率寺及蛤庵禪師的考察為中心(梁洪生,江西師範大學區域社會研究資料中心主任,歷史系教授)
誰之「福主」——清代江西許真君信仰與鄉村社會權勢轉移(李平亮,江西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區域社會研究資料中心副主任)
明清時期吉安的歐陽修崇奉與地方社會建構(賀喜,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研究助理教授)
城裏的祖先:宗族視野下的明清萬載縣城聚落(羅艷春,天津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講師)
評論人:連瑞枝(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副教授)

17:00-18:15
►遠距會議室
【Networking Within and Beyond Locality: Four Studies of Ming-Qing Huizhou and Huizhou Merchants】
主持人:阿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明清徽州村社運作與宗族的整合(張小坡,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善慾何為?——明清時期北京歙縣會館研究(鄒怡,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講師)
Xiangyi and Networking in a Multi-place Context: Huizhou Salt Merchants in 18th Century Yangzhou(杜勇濤,Assistant Professor, 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History)
評論人:阿風、李孝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系統號:

C-002293

「異地與家鄉——東亞美術史的伏流與激盪1920-40」國際學術研討會

「異地與家鄉——東亞美術史的伏流與激盪1920-40」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異地與家鄉——東亞美術史的伏流與激盪1920-40」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3年12月6至7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臺灣大學文學院演講廳(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聯絡人:

陳珀愉,Tel: 886-2-33669698;E-mail: artcy@ntu.edu.tw

內容簡介:

12月6日
9:30-11:10
主持/評論人:顏娟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發表人:五十殿利治(日本筑波大學芸術系教授)
題目:カメラを手にした画家‧日中戦争下の雲崗石窟とモダニスト
發表人:吳方正(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教授)
題目:文化遺產意識的興起——以1923年河南新鄭考古發掘為例

11:20-12:10
主持/評論人:顏娟英
發表人:水沢勉(日本神奈川県立近代美術館館長)
題目:手のひらの応答—モホイ・ナジ・ラースロ受容の視点から

13:30-15:10
主持/評論人:李淑珠(明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副教授)
發表人:田中淳(日本東京文化財研究所企画情報部部長)
題目:移動する画家たち——1920年代の日本の岩手県の画家たち
發表人:邱函妮(日本東京大學博士候選人)
題目:地方色(ローカルカラー)論再考——以陳植棋〈真人廟〉(1930年)、郭雪湖〈南街殷賑〉(1930年)為例

15:30-17:10
主持/評論人:巫佩蓉(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副教授)
發表人:児島薫(日本実践女子大学美学美術史学科教授)
題目:1920-30年代の日本の油彩画における独自性の探求について——ヨーロッパとアジアのはざまで
發表人:蔡家丘(日本筑波大學博士候選人)
題目:江山洵美是吾鄉——丸山晚霞的東亞山岳旅行與創作

12月7日
9:00-10:40
主持/評論人:吳方正(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教授)
發表人:吳景欣(Visiting Lecturer, Tufts University)
題目:一九三0年代超現實主義在東亞的傳遞與想像
發表人:黃蘭翔(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題目:戰前日本建構帝國知識的容器——解讀臺北帝大校園建築樣式背後的意義

11:00-12:40
主持/評論人:石守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院士)
發表人:金昇翼 Kim Seung-ik(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學藝研究士)
題目:Inland Paradise: Representing the South in Korean Modern Art
發表人:後小路雅弘(日本九州大学大学院人文科学研究院教授)
題目:ベトナム人画家たちの日本旅行——1943年

14:00-15:00
綜合討論

系統號:

C-002312

第六屆印度學學術研討會

第六屆印度學學術研討會

標題:

第六屆印度學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3年12月6至7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嘉義縣大林鎮南華路一段55號)

主辦單位:

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政治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聯絡人:

林小姐,Tel: 05-272-1001#2161

內容簡介:

12月6日
9:20-10:40
主持人:釋慧開(南華大學學術副校長)
印度佛教經論的懺悔法門(黃國清,南華大學宗教學所副教授)
《解深密經》中的瑜伽思想(周貴華,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

10:50-12:10
主持人:呂凱文(南華大學人文學院院長)
Īśvara, Maheśvara and Avalokiteśvara: Hinduism and Buddhism in Interaction(黃柏棋,政治大學宗教所副教授)
禪觀在佛教修道論述中的角色問題:一個批判的檢討(劉宇光,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

13:20-14:40
主持人:黃柏棋
“Fastened to a dying animal”: the Ephemeral and the Eternal in the Jatakas, the Panchatantra and the Ramayana(海柏(Patricia Haseltine),靜宜大學英文系教授)
The Journey to/with God: the Numinous Experiences in Yann Martel’s Life of Pi(楊薇雲,元智大學應用外語學系副教授)

15:00-17:00
主持人:周貴華(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
玄奘、清辯、陳那——從「簡別立宗」(*pratijñāviśeṣaṇa)談起(何歡歡,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助理研究員)
《長部》「戒蘊品」之分析(越建東,中山大學通識中心暨哲學所副教授)
譚雲山:二十世紀中葉中印關係的關鍵人物(釋覺明,南華大學宗教學所助理教授)

12月7日
9:20-10:40
主持人:耿晴(政治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論析中印政治關係下地緣因素的影響(楊忻芸,東海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生)
釋尊如何重新詮釋印度婆羅門教的思想概念(釋性儀,華梵大學佛教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10:50-12:10
主持人:劉宇光(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
《解深密經》三性說的再檢討(耿晴)
大乘《大般涅槃經》的戒律思想(釋如念,南華大學宗教學所助理教授)

13:20-14:40
主持人:越建東(中山大學通識中心暨哲學所副教授)
關於na śūnyatayā śūnya的爭論(宗玉媺,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助理教授)
「自性•無自性」的梵語學考察——以《楞伽經》為中心(郭瓊瑤,南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15:00-17:00
主持人:何建興(南華大學宗教學所副教授)
印度「味」(rasa)或美感經驗的概念——以新護在《戲劇論注》中所述觀點為探討對象(吳承庭,印度巴拿勒斯大學哲學與宗教博士)
印度佛教與漢傳佛教中有關根與識之爭——以《俱舍論》與《楞嚴經》的詮釋為主(黃琛傑,臺北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對於故宮博物院所藏緬甸字體巴利文經典之分析(劉國威,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



系統號:

C-002302

日本漢籍集散の文化史的研究合同成果報告会

標題:

日本漢籍集散の文化史的研究合同成果報告会

時間:

2013年12月7日(週六)13:30-17:00

地點:

東京大学東洋文化研究所3階大会議室(東京都文京区本郷7丁目3−1)

主辦單位:

東洋文化研究所附属東洋学研究情報センター

聯絡人:

大木康教授,Tel: 03-5841-5839;E-mail: ricas@ioc.u-tokyo.ac.jp

內容簡介:

【第1部 講演】
宮内庁書陵部図書寮文庫と漢籍の伝来(小森正明,宮内庁書陵部図書課図書調査官)

【第2部 調査報告】
金澤文庫本『春秋経伝集解』、奥書の再検討(佐藤道生,慶應義塾大学文学部教授)

種徳堂本『春秋経伝集解』について(高橋智,慶應義塾大学附属研究所斯道文庫教授)

漢籍の「巻」と「冊」再考:宋刊本『通典』をめぐって(大木康,東京大学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

宋刊本『東都事略』現存諸本の関係について(上原究一,日本学術振興会特別研究員)

『誠斎集』巻132の錯丁について(島田翔太,慶應義塾中等部講師)

【第3部 事業報告】
デジタルアーカイブ「宮内庁書陵部収蔵漢籍集覧」の構築
システム担当:NPOデジタルヘリテージデザイン(岡嶋隆,慶應義塾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哲学専攻修士課程)

担当:大木康
問い合わせ先:東京大学東洋文化研究所附属東洋学研究情報センター
電話:03-5841-5839
Email: ricas[at]ioc.u-tokyo.ac.jp

系統號:

C-002241

中美關係專題研究:2011-2013學術研討會

中美關係專題研究:2011-2013學術研討會

標題:

中美關係專題研究:2011-2013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3年12月13日(週五)

地點:

中央研究院歐美所一樓會議廳(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歐美所

聯絡人:

Tel: (02)2789-9390,有意參加者請逕至官網報名

內容簡介:

9:10-10:40
主持人:程建人(前外交部長、前駐美代表)
美國再平衡政策:臺北觀點
發表人:陳一新(淡江大學美洲研究所教授)
評論人:宋學文(國立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教授)

歐巴馬「再平衡」亞洲政策之評估與展望
發表人:裘兆琳(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
評論人:嚴震生(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

11:00-12:30
主持人:包宗和(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中美南海衝突及其對臺灣的意涵
發表人:林正義(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
評論人:王高成(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

美國國會就東、南海爭端所採立法行動之研究
發表人:宋燕輝(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
評論人:鄭端耀(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

13:30-15:00
主持人:李誠(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教授)
美國與國際勞工組織之關係及對我國之影響
發表人:焦興鎧(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授)
評論人:劉士豪(銘傳大學財經法律系教授授)

論中美貿易地位的演變:世界貿易組織爭端解決機制的事件分析
發表人:張文揚(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助理教授)
評論人:李貴英(東吳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15:20-17:00
主持人:林文程(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
中美新型大國關係中的軍事交流(2011-2013年)
發表人:盧政峰(國立金門大學國際暨大陸事務學系助理教授)
評論人:黃奎博(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副教授)

臺美關係的前景與挑戰:以美國支持我國參與國際民航組織為例
發表人:盧業中(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助理教授)
評論人:周志傑(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周志傑)

系統號:

C-002388

圖書、知識建構與文化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

圖書、知識建構與文化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圖書、知識建構與文化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3年12月12至13日(週四至週五)

地點:

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漢學研究中心、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聯絡人:

蔡慶郎,Tel: 02-2361-9132#351;E-mail: ccstcc@ncl.edu.tw

內容簡介:

12月12日
9:30-10:30
【專題演講】
全球化下的知識轉型和圖書的意義(李歐梵,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

10:50-12:20
主持/評論人:柯慶明
接受與排斥——唐朝時期漢籍的西域流布(榮新江,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主任)
唐代的清流文化——一個現象的概述(陸揚,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研究員)
日本禪宗寺院之宋明伽藍神(二階堂善弘,日本關西大學文學部教授)

13:40-15:10
主持/評論人:吳哲夫
文獻處理與資料流失(黃沛榮,中國文化大學)
地獄版權——葉德輝印經因緣考(劉苑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忠經》小傳:一卷書的生命簡史(劉瓊云,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助研究員)

15:30-17:00
主持/評論人:嚴志雄
明代的帝國想像與出版業(何予明,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C Davis)東亞語言與文化系助理教授)
History-Making and Remembrance in Taohua shan(Xiaoqiao Ling(凌筱嶠),East & Southeast Asian,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Assistant Professor)
Early Editions and Printings of Yangzhou huafang lu(揚州畫舫錄)(Lucie Olivová(包捷),捷克帕拉斯基(Palacký)大學亞洲學系副教授)
銅鑑以鑑吾形,書鑑以鑑吾心:《勵脩一鑑》與《炤迷四鏡》中「鏡」的文學與宗教意義(林熙強,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學者)

12月13日
9:00-10:30
主持/評論人:古偉瀛
中西會通再探──明末耶穌會著譯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李奭學,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十八~十九世紀西方的《道德經》翻譯初探(潘鳳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副教授)
承繼與新詮:《古新聖經》的解經之道(鄭海娟,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博士後)

10:50-12:20
主持/評論人:李奭學
越南古學院所藏中國漢籍的來源與去向(陳益源,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人社中心副主任)
好奇領異與八紘之思──明清文人的西南書寫(胡曉真,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女書傳記書寫的歷史意涵與當代困境(劉斐玟,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13:40-15:10
主持/評論人:林玫儀
明清東亞書籍環流與朝鮮女性詩文(張伯偉,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域外漢籍研究所所長)
明清之際詩人徐波其人其詩(嚴志雄,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晚清文化界對於David Livingstone與非洲探勘記的接受與傳播(顏健富,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本研討會各篇論文提要已刊登於《漢學研究通訊》2013年8月號(總第127期),有意報名者請逕至線上報名網頁:https://docs.google.com/forms/d/14ddxrgziqPe0CrqnsQlN43KRkAkvpu8KZV02KCQ9yH8/viewform,報名將於12月1日截止。

系統號:

C-002303

2013亞太區域研究計畫成果發表會

2013亞太區域研究計畫成果發表會

標題:

2013亞太區域研究計畫成果發表會

時間:

2013年12月13日(週五)

地點: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第一、第二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聯絡人:

韓蕙如,Tel: (02) 2651-6862

內容簡介:

13:40-15:10
主持人:黃樹民(中研院民族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計畫(GMS)脈絡下的東南亞華人移民新趨勢與在地族群關係研究第一期:寮國(I)(蔣斌,中研院民族所專任/亞太專題中心合聘副研究員)
評論人:張雯勤(中研院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副研究員)
對語式的宗教性:爪哇穆斯林基督徒混合社區的日常多元主義實踐(趙恩潔,亞太專題中心博士後研究)
評論人:林長寬(政治大學阿語系副教授兼主任)

15:30-17:30
主持人:黃登興(中研院經濟所專任/亞太專題中心合聘研究員)
戰後日美關係的新起點:以1972年琉球歸還為中心(黃自進,中研院近史所專任/亞太專題中心合聘研究員)
評論人:陳鵬仁(文化大學日文研究所教授)
日久他鄉是故鄉:從近現代越南華人的宗教雕像看其信仰轉化(嚴智宏,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評論人:巫佩蓉(中央大學藝術研究所副教授)
東南亞孔子學院的變貌與在地回應的類型化分析:文化輸出下的調和政治(I)(蕭新煌,中研院社會所專任/亞太專題中心合聘特聘研究員)、(楊昊,政治大學國關中心助理研究員)
評論人:張登及(臺灣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17:35-17:50
【綜合討論】
主持人:朱德蘭(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執行長)
研究計畫報告:許文堂(近史所專任/亞太專題中心合聘副研究員)、黃蘭翔(臺灣大學亞洲藝術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與談人:陳佩修(暨南大學東南亞所教授暨臺灣東南亞學會理事長)、張雯勤

系統號:

C-002272

シンポジウム「ビジュアル・メディアとジェンダー」

標題:

シンポジウム「ビジュアル・メディアとジェンダー」

時間:

2013年12月15日(週日)10:30-18:00

地點:

東洋文庫2F Lecture Room(東京都文京区本駒込2-28-21)

主辦單位:

京都大学CIAS共同利用・共同研究プロジェクト,NIHU現代中国地域研究・東洋文庫拠点・ジェンダー資料班&図画像資料班

聯絡人:

貴志俊彦教授,E-mail: tokishi@cias.kyoto-u.ac.jp

內容簡介:

午前の部(10:30-12:00)
趣旨説明・司会:貴志俊彦(NIHU東洋文庫拠点研究員・京都大学教授)

基調講演:加納実紀代(女性史研究者・元敬和学園大学特任教授)「原爆表象とジェンダー」

午後の部(13:30-17:45)
第1部 「中国のビジュアル・メディアとジェンダー」
司会:江上幸子(フェリス女学院大学)
コメンテーター:松本ますみ(敬和学園大学教授)
1.坂元ひろ子(一橋大学教授)「抗日戦争期の中国漫画におけるジェンダー表象」
2.石田留美子(中国現代美術研究者)「中国現代アートにみるジェンダー表象」

第2部 「女性誌にみる戦争とジェンダー表象」
司会:杉村使乃(敬和学園大学准教授)
コメンテーター:小浜正子(NIHU東洋文庫拠点研究員・日本大学教授)
3.神田より子(敬和学園大学教授)「第二次大戦下、『青年女子』の表象」
4.桑原ヒサ子(敬和学園大学教授)「『ナチ女性展望』におけるジェンダー表象」

総合討論
司会:貴志俊彦

※本研討會需事先報名

系統號:

C-002305

西夏語文獻解讀研究成果發表會

標題:

西夏語文獻解讀研究成果發表會

時間:

2013年12月19至20日(週四至週五)

地點:

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519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語言結構和類型研究群

聯絡人:

張美鳳,Tel: 02-26525000#6138;E-mail: typology@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12月19日
9:15-10:40
主持人:Kirill Solonin
Re-analysis on the "double-prefix" in the Tangut verb phrase(荒川慎太郎)
黃石公三略釋讀上的若干問題(張珮琪)

11:05-12:30
主持人:景永時
從夏譯藏文佛典看幾個西夏文虛詞的用法(胡進杉)
西夏語名化助詞中的「能」「所」關係(段玉泉)

14:05-15:30
主持人:荒川慎太郎
萊比錫注解法在西夏文獻解讀的應用:以俄藏編號8363的Fr. 10(15)和Fr. 11(16)殘片為例(戴忠沛)
西夏文草書與楷書對應規律初探(孫穎新)

15:55-17:30
主持人:張珮琪
西夏語聲調問題再探(孫伯君)
研究與討論(孫伯君/林英津)

12月20日
9:15-10:40
主持人:池田巧
西夏本《一切如來百字要門》考釋(聶鴻音)
西夏文《五部法界都序》翻譯問題(Kirill Solonin)

11:05-12:30
主持人:胡進杉
西夏文文獻研讀劄記(韓小忙)
西夏文本《金光明經.卷九.長者子流水品》解讀劄記(景永時)

14:05-15:30
主持人:聶鴻音
解讀西夏文窺見其口語語法(池田巧)
再探西夏語動詞的人稱後綴(林英津)

15:50-17:30
研究與討論(林英津)

系統號:

C-002322

衆聲喧「華」: 華語文學的想像共同體國際學術研討會

衆聲喧「華」: 華語文學的想像共同體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衆聲喧「華」: 華語文學的想像共同體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3年12月18日至19日(週三至週四)

地點:

福華國際文教會館前瞻廳(臺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3段30號)

主辦單位:

中國現代文學學會、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國立臺灣文學館

聯絡人:

楊富民,Tel: (03)863-5262

內容簡介:

12月18日
9:15-12:00
【專題演講】
華語語系研究的理論思考(史書美)
四世同堂——新世紀以來四代作家簡論(陳書和)
華語語系與中國論述(王德威)
引言人:梅家玲、康來新、李瑞騰

13:30-15:00
主持人:李奭學
劉以鬯主編《淺水灣》副刊時期臺港跨藝術互文現象分析(須文蔚)
論馬朗四十年代在上海的創作活動(魏豔)
根(root)與路徑(route)──論施叔青《風前塵埃》、張翎《金山》、陳玉慧《海神家族》中的移動與認同(楊翠)
評論人:蘇偉貞、吳明益、陳建忠

15:30-17:00
主持人:陳思和
開放的起點──論1979年的大陸小說(宋如珊)
城市邊緣的異質空間:論三零年代現代小說中的上海想像(郝譽翔)
全球化時代的上海想像——以「80後文學」為中心(黃平)
評論人:陳信元、鍾怡雯、陳大為

15:30-17:00
主持人:何寄澎
跨媒體傳播對華語文學生態之影響(黃發有)
《華文大阪每日》同人們的「讀書會」——滿洲國作家在日本時期的歐洲文學介紹(羽田朝子)
文學的聲音,聲音的文學(蔡建鑫)
評論人:何寄澎、柳書琴、李奭學

系統號:

C-002341

張光賓先生百歲祝壽研討會

標題:

張光賓先生百歲祝壽研討會

時間:

2013年12月20至21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文會堂(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聯絡人:

許小姐,Tel: 886-2-28812021#2234

內容簡介:

12月20日
9:50-12:00
【主題演講】
主持人:林柏亭
形塑張光賓藝旅生涯的雪泥鴻爪(黎志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副教授)
蒼樸點點蘊江山──記張光賓先生畫藝(王耀庭,國立故宮博物院前書畫處處長)

14:10-15:00
主持人:林章湖
張光賓「元大四家」研究的學術史定位(胡懿勳,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暨華東師範大學藝術研究所副教授)
大雅平淡眾玅潛行──張光賓先生的書與畫(趙宇脩,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助理教授)

15:20-16:10
主持人:林章湖
張光賓焦墨排點皴的傳承與變異(袁慧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博士班博士生)
率樸從真‧汲古又新──張光賓老師的心跡、行跡與墨跡(釋見諶,中臺山博物館總幹事)

12月21日
9:15-11:50
【主題演講】
主持人:傅申
張光賓先生的書學與書法(何傳馨,國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
拋開,埋下頭──張光賓的學問功夫(朱惠良,國立故宮博物院前教育展資處處長)

14:00-15:00
主持人:倪再沁
文化鄉愁——張光賓先生的水墨世界(蔡耀慶,國立歷史博物館研究員)
當代水墨展示探微──以張光賓書畫展為例(翁淑英,財團法人邱再興文教基金會鳳甲美術館館長)

15:45-17:00
【綜合座談】
主持人:李玉珉

系統號:

C-002330

中國戲劇的傳譯與改編:青年學者論壇

中國戲劇的傳譯與改編:青年學者論壇

標題:

中國戲劇的傳譯與改編:青年學者論壇

時間:

2013年12月21日(週六)

地點:

中正大學文學院R144國際會議廳(嘉義縣民雄鄉大學路一段168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正大學文學院、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

聯絡人:

吳嶽霖,E-mail: ccuchitheater2013@gmail.com

報導者:

吳嶽霖(國立中正大學文學院教學卓越計畫兼任助理)

內容簡介:

9:30-11:30
【論壇一:中國戲劇的域外行旅】
主持人:徐亞湘(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教授)
從悲歡離合到風俗喜劇:元雜劇《老生兒》的文本解析與文化譯讀(汪詩珮,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討論/引言人:鍾欣志(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中國「喜劇」《㑳梅香》在法國的傳譯與改編(羅仕龍,法國巴黎第七大學東亞文明學院中文系講師)
討論/引言人:呂明純(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專案助理教授)
李漁《奈何天傳奇》與江戶文藝(蕭涵珍,日本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研究科博士)
討論/引言人:張家禎(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博士候選人)

13:00-15:00
【論壇二:中國戲劇在近代的傳衍與改編】
主持人:汪詩珮
中國現代劇場導演制度探源──從洪深留美時期的劇場創作說起(鍾欣志,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討論/引言人:何吉賢(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改編與改變:「演員劇場」的「當代」新解(吳嶽霖,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生)
討論/引言人:羅仕龍
戲與譜:小論清代摺子戲承衍的兩條路徑(陸方龍,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生)
討論/引言人:徐亞湘

15:30-17:30
【論壇三:抗戰期間的兩岸戲劇】
主持人:鍾欣志
五四「娜拉劇」的滿洲變種(呂明純)
討論/引言人:蕭涵珍
「抗戰演劇」背景下的獨幕劇及其「適用性」(何吉賢)
討論/引言人:陸方龍
論戰後初期在臺演出的中國改譯劇(徐亞湘)
討論/引言人:汪詩珮

系統號:

C-002326

傳教士漢學國際會議:傳教士對認識中國與臺灣的貢獻

標題:

傳教士漢學國際會議:傳教士對認識中國與臺灣的貢獻

時間:

2014年1月3至4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輔仁大學DG410聖保祿廳(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510號)

主辦單位:

輔仁大學華裔學志漢學研究中心、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德國華裔學志漢學研究院、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

聯絡人:

曾小姐,Tel: (02) 2905-2732;E-mail: 090911@mail.fju.edu.tw

內容簡介:

1月3日
9:30-10:20
【專題演講】
韓大輝:新時代的傳教策略

10:40-11:55
【專題一:傳教士的多元貢獻】
【圓桌論壇】
主持人:黃渼婷
康華倫:范禮安的傳教策略
梅謙立:關於晚明耶穌會傳教士高一志《童幼教育》的初步研究
楊富雷:先鋒、檔案與「務實」的傳教士—瑞典與北歐對於中國新教傳教士的新觀點

11:55-12:15
綜合討論I:傳教士漢學的發展軌跡

13:40-14:30
【主題演講】
鐘鳴旦:介於文本與詮釋之間:十七、十八世紀歐洲對中國經典的解讀

14:20-15:35
【專題二:早期來華傳教士對中國經典之理解】
主持人:雷敦龢
潘鳳娟:傳教士、歐美漢學與翻譯
黃渼婷:十七世紀傳教士對道家/道教的理解:從利瑪竇到奇舍爾
費樂仁:現代耶穌會詮釋經典新方向:〈分析顧賽芬神父的《四書》翻譯的特色

15:45-16:05
綜合討論II:早期來華傳教士理解中國經典的時代意義

16:25-17:15
【專題三:傳教士漢學文獻研究與聖經翻譯】
主持人:房志榮
趙韓建:韓國第一個福音詮釋書--「聖經直解廣益」的分析
長澤志穗:日本的傳教士與漢學--明治時代的基督宗教

17:15-17:30
綜合討論III:日韓當前傳教士漢學文獻的發展方向

1月4日
9:00-9:50
【主題演講】
顧孝永:比丘林對中國宗教與教育的理解:以他的《中華帝國統計概要》為例

9:50-10:40
【專題四:傳教士口述歷史文獻研究】
主持人:張省卿
陳方中:傳教士書寫的可信度--以義和團時期的文獻觀察
洪力行:清末民初北京出版之早期天主教聖歌歌本--聖樂傳統與本地化特色的交融

10:40-11:00
綜合討論IV:傳教士漢學文獻的新發展方向

11:20-12:10
【圓桌論壇I:傳教士漢學的過去與現代之延展】
鐘鳴旦、楊富雷、顧孝永、費樂仁、長澤志穗、黃渼婷

13:30-14:45
【專題五:傳教士的靈修描繪與傳教策略研究】
主持人:司馬忠(暫訂)
賴効忠:明末清初傳教士的靈修描繪
柯博識:十九世紀以來傳教工作的發展以及其與漢學的關係:以聖言會在中國與臺灣的傳教士工作為例
劉得興:基督與祖靈的相遇:傳教士在原住民地區的傳揚福音與本地化教會的建立

14:45-15:00
綜合討論V:臺灣傳教工作與相關文獻研究的在地性發展

15:20-16:10
【專題六:天主教作家與近代中國文學:蘇雪林研究】
主持人:鄭印君
巴佩蘭:蘇雪琳的作品《棘心》中的歸化問題
吳珊珊:蘇雪林作品中的宗教問題

16:10-16:25
綜合討論VI:傳教士、平信徒與天主教文學

16:25-17:15
【圓桌論壇II: 亞洲區傳教工作與文獻研究之新趨勢】
賴効忠、山岡三治、聶達安

系統號:

C-002342

宗教實踐與文學創作暨《中國宗教文學史》編撰 國際學術研討會

宗教實踐與文學創作暨《中國宗教文學史》編撰 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宗教實踐與文學創作暨《中國宗教文學史》編撰 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4年1月10至14日(週五至週二)

地點:

高雄佛光山(高雄市大樹區興田路153號)

主辦單位: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南華大學、武漢大學文學院、武漢大學中國宗教文學與宗教文獻研究中心

聯絡人:

有德法師,Tel: (07)656-1921#1374

內容簡介:

活動說明:
武漢大學中國宗教文學與宗教文獻研究中心,聯合各高校和科研機構的一批中青年學者,共同編撰12卷25冊本的《中國宗教文學史》。這個課題已進展到中後期,因而需要召開會議聽取海內外專家意見,以提升編寫質量。此外,佛光山星雲大師推動的人間佛教,一再強調宗教必需與時俱進,而星雲大師本人不僅通過文學接觸到佛教,也創作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以弘傳佛教,其著作也是此次宗教文學,各位學者先進的研究方向建議之一。

基於上述因緣,期望海內外學者於2014年1月10—14日光臨高雄佛光山進行學術交流。

本研討會已公布專題演講、論文發表者名單及題目:
【專題演講】
李豐楙(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合聘研究員)上天下地:仙道文學的跨界之行

李奭學(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晚明耶穌會翻譯文學

鄭阿財(南華大學文學系教授)『中國佛教文學』理念與體系建構之省思

【論文發表】
榮光啟(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當代中國的基督徒文學

殷淩飛(武漢大學文學院講師)有關編撰《清代道教文學史》的一些思考

高文強(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六朝佛教傳記文學述略

張延成(武漢大學文學院對外漢語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漢文佛典詞彙研究現狀述要

蕭紅(武漢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教授)《洛陽伽藍記》幾種注本異同

余來明(武漢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信仰的政治:明代國家與道教

王玥雯(武漢大學文學院講師)淺議鳩摩羅什譯經的語言風格——以同經異譯本的對比為例

曹建國(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緯書中的西王母神話

魯小俊(武漢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清人別集總目>僧侶資料補正》續

譚新紅(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釋契嵩年譜

鐘書林(武漢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弘一大師的文學創作

劉春陽(武漢大學文學院講師)宗教經驗與文學創作

吳光正(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宗教實踐與馬丹陽的文學創作

蕭聖中(武漢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周易參同契的韻轍與平仄

白金杰(武漢大學文學院講師)《百年佛緣》研究

王一帆(武漢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立傳弘法,佛在人間——星雲法師佛教史傳研究

張海翔(武漢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星雲大師文學團體中永芸法師的文學承傳及文學特質

侯利萌(武漢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關於《佛光山靈感錄》中靈驗記的研究

左丹丹(武漢大學文學院大學四年級學生)試論慈惠法師的文學創作

劉禮堂(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唐代長江上中游地區的民間佛教信仰研究》

劉敬圻(黑龍江大學文學院教授)《聊齋文集》與蒲松齡的宗教實踐

胡元翎(黑龍江大學文學院教授)宋代詩僧眼中的東坡

馬梅萍(蘭州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中國漢語伊斯蘭教文學史》脈絡

羅爭鳴(華東師範大學古籍所副教授)藝術化的修道:關於全真道詩詞研究的若干問題

趙益(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論「宗教生活」與「通俗文學」之互動

程恭讓(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教授)從釋寶成的《釋氏源流》到星雲大師的《釋迦牟尼傳》——六百年漢傳佛教佛陀觀及佛教思想之重大轉型

李小榮(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禪宗語錄與唐傳奇——以《離魂記》《柳毅傳》為中心

鄭紅翠(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副編審)唐太宗入冥故事系列研究

龔賢(江西財經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主任、副教授)論朱元璋的佛教管理思想

劉湘蘭(中山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漢畫孔子見老子的宗教指歸

張勇(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再論僧傳的性質和範圍

李舜臣(江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湯惠休:古典詩僧的典範》

宋莉華(上海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證道喻言故事在晚清的新變

王煒(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萬曆年間的儒釋會通及其對八股文寫作的影響——以黃汝亨為中心的考察

馮國棟(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副教授)書寫、儀式與述行——涉佛文體淺論

孫紹先(海南大學學報編輯部主編、教授)為什麼是道教,而不是佛教對海南黎族傳統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

彭修銀(中南民族大學文學院教授)「頓悟」——文人畫之體驗美學傳統

王洪軍(哈爾濱師範大學期刊社《文藝評論》編輯部編審)讖緯的政治、思想及文化起源

張立榮(江西師大學報雜誌社副編審)《佛光菜根譚》研究

甘宏偉(河南省平頂山市新城區河南城建學院中文部教師)星雲法師對「人間」的關懷——《佛光祈願文》研究

江俊偉(湖北省武漢市武漢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禪意•文學•人間:《星雲禪話》研究

周勇(湖南文理學院文史學院講師)論《星雲說偈》的契理契機與契文

顧瑞雪(三峽大學文學院講師)立足現實,弘法利生——『佛光教科書』「人間性」與現代化特點探討

湯克勤(嘉應學院文學院副教授)人間佛教與星雲大師的文學創作

樂雲(廣東工業大學副教授)星雲大師佛教文學的藝術特色

祁偉(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以流變說永恆:宋代禪宗十二時歌的書寫方式》

許雲和(中山大學古籍所教授)《別賦》:人間愛別離苦的佛學體悟

王秀林(中央民族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淺議維摩詰之形象——以鳩摩羅什譯本為例

呂繼北(南開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大千世界一禪床——星雲大師禪文學研究

張培鋒(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宋代文藝思想與佛教》

李斌(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中文學院教授)星雲大師散文小品探討

劉海燕(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佛教童話的文化意蘊和人文關懷(初擬)——星雲大師童話文學創作淺析

李華(湖南師範大學文學院講師)星雲大師小說探討

許蔚(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神仙抑聖人——羅念菴的自我塑形與他者認同

朱紅(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唐代中秋玩月詩與道教信仰

張玖青(中南民族大學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副教授)星雲大師詩歌、聯語、人間音緣歌詞初探

臺灣
李奭學(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影響與回響——明清之際天主教文學對中國文學文化的衝擊

鄭阿財(南華大學文學系教授)論敦煌文獻對中國佛教文學研究的拓展與面向

黃國清(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喫茶與悟道——中國佛教的茶文學

杜保瑞(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星雲大師迷悟之間的創作意涵

李時雍(臺灣大學文學研究所博士生)《人間萬事》與人間佛教的傳播

謝聰輝(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內秘與廣宣:道教經典文學的兩種型態特質析論

黃敬家(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游戲與聖化:寒山散聖形象的宗教意涵

謝大寧(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教授)詩與人間佛教——從星雲大師的詩作談起

釋永東(佛光大學佛教學系系主任兼院長)〈無垢施菩薩應辯會〉之譬喻研究

黃繹勳(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副教授)《雪竇頌古》之研究

簡逸光(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組長)莊子式的文學風,宗教師的實踐道──以星雲大師《往事百語》為例

謝世維(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副教授)泛亞女神的中國面貌:摩利支天文本的流傳與在地化

李玉珍(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副教授)念佛生西的女性典範基調:《善女人往生傳》

陳劍鍠(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星雲大師《星雲說偈》的文學性與宗教實踐

黃惠菁(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副教授)蘇軾與辯才禪師之交游

梁麗玲(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系教授)〈歷代僧傳中「示寂夢」的意義與作用〉

汪娟/黃青萍(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系教授/兼任助理教授)明清燈錄中有關名號與法嗣的問題(合著)

熊琬(華梵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兼所長)從《聊齋誌異》所表現的宗教文學與創作──以〈畫壁〉與〈畫皮〉為例

林素玟(華梵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書寫與療癒-星雲大師往事百語的文情與道情

黃麗娟(臺中科技大學應用中文系副教授)佈教的出陳轉新──星雲法師《皆大歡喜》探討

李守愛(義守大學義守大學應用日語學系副教授兼系(所)主任)《日本古代時期中日文化之交流、融合與變遷-以「年中行事」為主軸》

陳益源(成功大學中文系中文系教授兼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副主任)越南阮朝圖書館所藏之中國佛教典籍

李建德(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兼任講師)〈當代臺灣斗堂道情之思想意涵與文藝技巧探析〉

劉煥玲(南臺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涵靜老人李玉階《 清虛集》的宗教情懷

蔡孟樺(佛光山佛光出版社編輯)日月俯首為文──淺談星雲大師的文學創作

釋永芸(佛光山佛光大藏經編藏小組編輯)從一首〈星雲詩〉說起──試論星雲大師文學創作中的詩心與禪境

釋滿濟(佛光山佛光出版社代理社長)星雲大師《釋迦牟尼佛傳》的文學美感與宗教體證之初探

釋妙松(佛光山金光明寺職事)從《玉琳國師》略論星雲大師文學創作之底蘊

釋妙綱(佛光山叢林學院職事)星雲大師《玉琳國師》之研究

釋妙功(佛光山喬達摩編輯)星雲大師《佛光祈願文》宗教詩學意境之初探

香港
李貴生(香港教育學院文學及文化學系副教授)索隱的有效性:論《西遊記》唐僧師徒的宗教象徵解讀

楊文信(香港大學中文學院講師/名譽助理教授)清中葉廣州海幢寺的文學與文化活動

德國
柯若樸(萊比錫大學東亞研究所漢學系教授)Intertextu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Ming Period Dramas and Novels: Two Examples from the Han Xiangzi Narrative Complex

韓國
鄭在書(梨花女大中文系教授)試論韓國道敎文學裏的神話因素

越南
武春白楊(越南胡志明市國家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大學文學及語言系漢喃研究組副教授)臺灣淨土宗思想與實踐之修法

系統號:

C-002336

2014「亞太區域研究」學術研討會

標題:

2014「亞太區域研究」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4年3月14日及15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

聯絡人:

林佩霓,Tel: 07-5252000#5518

內容簡介:

一、會議主題:亞太區域的社會安全與行政治理
亞太地區是二十一世紀變動最大、發展最快速的區域,為提昇及加強學者專家對亞太區域的學術研究,本所將主辦103「亞太區域研究」學術研討會。

本次研討會主題:「亞太區域的社會安全與行政治理」,歡迎政治學、經濟學、法律學、社會學、教育學及歷史學等相關學門的學者,參與本次研討會並發表研究成果,尤其歡迎針對亞太區域國家及相關主題的比較研究。

本次研討會主題包括下列十二項相關的議題:
1. 國民就業 (National Employment)

2. 勞動安全 (Labor Safety)

3. 勞資關係 (Employer-employee Relations)

4. 勞資調解 (Labor Mediation)

5. 社會保險 (Social Insurance)

6. 社會扶助 (Social Subsidiary)

7. 社會救助 (Social Assistance)

8. 婦幼保護 (Women and Children Protection)

9. 公共衛生 (Public Health)

10.國民經濟 (National Economy)

11.人口政策 (Population Policy)

12.永續發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二、投稿方式
本研討會採網路投稿,有意發表論文者請上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網站 http://icaps.nsysu.edu.tw/files/15-1122-78039,c9113-1.php 下載報名表;投稿之郵件主旨請統一繕打為「103亞太區域研究學術研討會—摘要—姓名」。論文之撰寫請依照《遠景基金會季刊》撰寫格式。

◎投稿之電子檔(標準WORD)請寄至下列電子信箱:
國立中山大學亞太所 林佩霓 E-mail:zool93@staff.nsysu.edu.tw

三、時程與地點
論文繳交截止:2014年1月30日(星期四)

研討會舉辦日期:2014年3月14日及15日(星期五、六)

研討會舉辦地點: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

合辦單位: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國立中山大學逸仙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國立中山大學日本研究中心

四、其他
大會將視獲得補助情況給予相關人員津貼與篩選後出版專書。
若有相關問題,請至本所網站上查詢或聯繫:林佩霓助理:07-5252000*5518

系統號:

C-002306

2013年臺灣考古學年會

標題:

2013年臺灣考古學年會

時間:

2014年3月21至24日(週五至週日)

地點:

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聯絡人:

江芝華教授,Tel: 02-33664736;E-mail: chihhua@ntu.edu.tw

內容簡介:

考古學先進們 鈞鑑:
炎炎暑期到臨,「2013年臺灣考古學年會」籌備工作正式開啟,由於本次的年會由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承辦,又2014年正逢考古學界與本系的大家長宋文薰教授九十華誕,因此謹將年會與秩壽活動合一辦理,藉助年會不但在考古學術上進行交流,也共祝長輩的華誕之喜,詳細內容容後再知會,日期預定在2014年3月21日下午、22、23日(週五、六、日)兩天半,敬邀學界同仁一起共襄盛舉。

本次會議與前屆相同,希望各位考古學界先進賜稿並撥冗參加。此外,為鼓勵年輕考古工作者參與,本次會議仍歡迎研究生及研究助理在會場利用海報方式呈現自己的研
究成果與想法,並與與會者進行意見交流(相關辦法請參閱附件)。如同往年,我們也將在會場安排展示空間,您可攜帶自己或服務單位的出版品、考古標本或其他加值產品前來陳列展示。

有意發表文章者,請於8月31日之前,至http://goo.gl/sWvRL線上填妥報名資料(文章題目、摘要等),以完成發表報名程序。全文繳交時期為12月1日-30日,敦請各位先進詳記此行程,以利後續作業之進行。同時,為響應能源節約之趨勢,本系欲探詢以不印紙本而僅以pdf電子檔提供與會者參閱之可能性,煩請報名者同時填答意願欄,以便彙整公眾意見作最後執行方式之依據。

「2013年度臺灣考古工作會報暨宋文薰教授九十華誕秩壽籌備委員會執行小組」
召集人 陳瑪玲 主任 敬啟
執行小組 陳有貝 副教授
陳伯楨 助理教授
江芝華 助理教授(兼聯絡人)

有任何問題,請聯絡:
聯絡人:江芝華chihhua@ntu.edu.tw,02-33664736
學生助理:徐尚溥R02125001@ntu.edu.tw,0912957900,Fax:02-23631658

系統號:

C-002307

2014 AAS Annual Conference

標題:

2014 AAS Annual Conference

時間:

27-30 March, 2014

地點:

Philadelphia Downtown Marriott, Philadelphia, U.S.A.(1201 Market St, Philadelphia, PA 19107, U.S.A.)

主辦單位: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AAS)

聯絡人:

Tel: (734) 665-2490

內容簡介:

Each spring, the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AAS) holds a four-day conference devoted to planned programs of scholarly papers, roundtable discussions, workshops, and panel sessions on a wide range of issues in research and teaching, and on Asian affairs in general.

Connect with your colleagues at next year's largest gathering of Asianists, March 27-30, 2014 in PHILADELPHIA, PA.

The 2014 AAS Annual Conference (PHILADELPHIA)

THE CALL FOR PAPERS IS CLOSED. Panel Organizers will receive a decision regarding proposal acceptance during the week of September 23, 2013.

REGISTRATION: Registration will open in October, 2013. See the registration page for rate information.

EXHIBITS & PROGRAM ADS: We will begin accepting applications in October, 2013. See the exhibit/ad/sponsor page for rate information.

HOUSING: We will open hotel reservation booking at the conference rate in October, 2013 See the housing page for conference rate information.

MEETINGS-IN-CONJUNCTION: Meeting space request forms will be available in November, 2013

系統號:

C-002255

2014臺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研討會

標題:

2014臺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研討會

時間:

2014年4月25至26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中央研究院活動中心二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聯絡人:

韓蕙如,Tel: (02) 2651-6862

內容簡介:

【臺灣東南亞區域研究廿週年:跨界的流動】
近年來各國的東南亞研究再度燃起了對本區域長久以來的高度混合性、流動性與創新性的興趣,而致力於超越今日既有國家框架,以挖掘跨界的歷史連帶、社會文化變遷、政治革新、與經濟制度。比如探討自十三世紀以來海洋東南亞與阿拉伯半島逐漸共構的伊斯蘭知識份子共同圈(Laffan 2011),或是鑽研早期紀載而提出的前現代東南亞之性別多元論(gender pluralism) (Peletz 2009);又如詳實記載印尼穆斯林融合中東與歐美思潮而促成以穆斯林為多數的民主化政體的歷史過程(Hefner 2000),及描述加里曼丹森林的命運如何繫於北美投機商、印尼政客、當地人與環保運動者的共謀與背叛之上(Tsing 2004);跨越時空而將大陸東南亞高地人群長期對抗國家機制概念轉化為Zomia文化地理區 (Scott 2004),乃至於解構從中國到東南亞之「經濟特區」所隱含的「亞洲風」新自由主義(Ong 2005)。這些二十一世紀的重要研究皆兼具了長時性、超越國界的視野並做出跨學科的示範,而臺灣的東南亞研究也期待奠基在過去二十年的耕耘中繼續貢獻其發現。

我們鼓勵具有歷史深度,多元性關照以及「跨界」視野的研究,不只是跨越國界、更是族群、宗教、性別、階級、政黨、語言、文化、世代與理論議題上的跨界。除了繼續重視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領土爭議對人民的意義之外,我們也特別注目移工的新社會角色、以社群為主的全球自然資源管理運動,以及東南亞作為眾多未來臺灣新生代「娘家」之親屬關係探討。我們歡迎任何東南亞區域內的研究課題,但我們鼓勵對多元文化、生物多樣性、多元經濟與多族群間權力關係的著重。

以下為本年度研究議題與方向,但研究議題不限於此:
邊境意象與文化融合(如泰緬邊境、印馬邊境、泰馬邊境等等社會風貌與衝突)

國族建構(如國史建構、「民族」英雄論述、「文化」的疆界化、商業化與政治化、多元主義虛實)

認同政治與跨界角力(包含性別政治、族群衝突、政黨動員、民主化過程,如新興緬甸佛教極端分子、伊斯蘭政黨興衰、挑戰馬來西亞國陣的可能)

產業與歷史溯源(如泰國性產業、菲律賓電話服務中心、觀光業物質文化再現之歷史、東南亞中醫藥材的貿易)

民生物品的跨國身世(如成衣製造業、運動鞋、新自由主義與人權議題)

新興產業與跨國勞力分工(如跨國設廠造成的社會衝擊與資源分佈、貧富差距與其他出路)

人群的跨國身世(如臺灣新生代、移民歷程、移民的公民社會參與及經濟參與、歐洲人在東南亞、大陸新移民對東南亞的投資)

超國體東協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影響(決策過程、利害分析、實際操作與共同體想像)

跨越族群的宗教傳播(如亞洲靈恩運動、跨國佛教交流歷史、伊斯蘭運動、宗教觀光、宗教與文化衝突)

東南亞移工在中東、東亞與歐美(如幫傭、看護與勞工的流動、跨國比較、系統分析與媒體再現)

超越異性戀規範的性別生活(「人妖」、第三性、同志人權運動、性別迫害與公民權)

全球化下的文學、藝術、電影、表演(如伊斯蘭羅曼、寶來塢的流行、女性主義文學、前衛藝術創作)

超越國界的氣候與生態(國際NGO的角色、經濟作物的政治經濟學、富國對窮國的經濟宰制與環保論述、水災、旱災與其他極端氣候現象之社會原因探討與對策、永續經營案例研究)

東南亞各國的歴史、政治、社會與經濟發展等議題

研討會日期:2014年4月25至26日(週五至週六)
論文摘要截稿日期:2013年12月31日(摘要文長約600-800字)
審查公布日期:2014年2月20日
全文截稿日期:2014年3月31日
※審查標準:以論文主題是否符合研討會議題及論文摘要內容是否達到一定的學術水準。

投稿請填所附之報名表以電子郵件傳送至erinyfc@gate.sinica.edu.tw
相關事宜聯絡人:韓蕙如女士、林淑慧女士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電話:02-2651-6862;傳真:02-2651-6863
相關網址:http://www.rchss.sinica.edu.tw/capas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協辦單位:臺灣東南亞學會、淡江大學亞洲研究所、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中山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成功大學政治學系、實踐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亞洲大學東南亞企業研究中心、臺南藝術大學亞太音樂研究中心、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系統號:

C-002324

「中國哲學中的心與自然」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中國哲學中的心與自然」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4年4月25至26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東海大學(臺中市西屯區臺灣大道四段1727號)

主辦單位:

東海大學哲學系

聯絡人:

林盈吟,Tel: 04-23590420

內容簡介:

東海大學哲學系謹此邀請人文學門學者參加「中國哲學中的心與自然」(Mind and Nature in Chinese Philosophy)國際學術研討會并撰寫論文。論文可從各種語境對會議主題作出論述:(1)儒家、道家、佛家,或其比較;(2)中國或西方哲學家之思想;(3)中國與西方觀念之比較。會議相關事項如下:

1.時間:2014年4月25-26日(週五、六)。

2.地點:東海大學。

3.主辦單位:東海大學哲學系。

4.語言:中文/英文。

5.論文題目及摘要須於2013年8月15日前以電郵寄至:g931513@thu.edu.tw。

6.會議籌備委員會於2013年8月31日前決定可接受發表的論文。論文發表人於2013年9月10日前提交一份簡歷及著作目錄。

7.會議論文於2014年3月30日前提交。

8.任何詢問可聯絡:林盈吟小姐,電話:04-23590420,E-mail:g931513@thu.edu.tw。

系統號:

C-002254

第七屆「語言、言談、與認知」國際研討會

標題:

第七屆「語言、言談、與認知」國際研討會

時間:

2014年5月3至4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臺灣大學博雅館(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心理學系、神經生物與認知科學研究中心、臺灣語言學學會

聯絡人:

E-mail: cldc2014ntu@gmail.com

內容簡介:

第七屆「語言、言談、與認知國際研討會」(CLDC 2014)將於2014年5月3日至5月4日於國立臺灣大學舉行。此次會議由臺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心理學系、神經生物與認知科學研究中心、與臺灣語言學學會共同主辦。CLDC會議目的在聚集對語言、言談、與認知研究議題感興趣的學者,報告嶄新發現、交換創新構想、並分享理論架構等。過去六屆的CLDC已經逐漸累積重要的成果,會議也邀請國際知名學者擔任主題講席,使得CLDC成為認知語言學領域在東亞的重要會議。我們期待CLDC 2014將會持續吸引來自各國的學者參與對話。第七屆「語言、言談、與認知國際研討會」將聚焦於認知語言學/功能語言學的研究,及其跨學科的研究。會議議題將分為一般主題與特殊主題;一般主題為:「認知語言學暨跨學科研究」,特殊主題為:「身體經驗與語言處理」。

一般主題(General Theme):「認知語言學暨跨學科研究」
第七屆「語言、言談、與認知研討會」(CLDC 2014)除延續本會議一貫的宗旨,廣邀各方語言學者,針對認知語言學與功能語言學等各相關議題深入討論、分享新知並開創新議題外,本屆會議也誠邀認知語言學/功能語言學在心理學、神經科學、生物科學、認知科學、資訊科學等尖端領域的跨學科研究,以符合近年來跨學科研究日益重要的趨勢,並試圖建構認知語言學更完整的全貌。基於以上宏觀的考量,本屆會議將邀請研究下列議題(但不限於這些議題)、並具有創新構想的摘要:
認知語法學

認知語意學

認知語用學

認知社會語言學

語料庫語言學

語言類型學

認知語言學與其他領域(心理學、神經科學、生物科學、認知科學、社會科學、資訊科學等)的跨學科研究

特殊主題(Special Theme):「身體經驗與語言處理」

第七屆「語言、言談、與認知國際研討會」(CLDC 2014) 訂定「身體經驗與語言處理」為特殊主題。過去數十年來,身體或感知經驗的議題在認知語言學、心理學、與認知科學中日益受到重視。我們的身體或心智不自覺地 受到不同刺激,如視覺、表情、或聲音等所產生的感官經驗,體現並感知到各種「意義」。我們深信藉由「身體經驗與語言處理」之議題,能進一步釐清身體經驗和 感知如何透過不同的語言結構呈現,及其在語言溝通、行為模式、及心智運作等認知層面上的運作。此外,我們也竭誠歡迎此議題相關的跨學科研究之創新摘要,從心理學、社會學、神經科學、生物科學、認知科學、資訊科學等角度,進行學科間跨領域的互動與對話。建議子題如下(但不限於下列議題):
身體經驗與語言學領域(音韻結構、語音結構、語法結構、語意結構、語用結構、社會語言結構、與語言習得等)

身體經驗,語言與溝通

身體經驗,語言與文化

身體經驗,語言與老化

語言與手勢

語言,物件與動作

語言,身體經驗與其他領域(心理學、神經科學、生物科學、認知科學、資訊科學、與人文學科等)的跨領域研究

主題講者:(依姓氏字母順序排列)
Kara D. Federmeier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Toshiro Inui (Professor at Cognitive Science Group, Department of Intellige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raduate School of Informatics, Kyoto University)
Arie Verhagen (Professor in Leiden University Center for Linguistics at Leiden University)

重要日期:
摘要截稿日期:2013年12月20日
接受通知日期:2014年3月3日
預先註冊日期:2014年4月7日

系統號:

C-002370

臺灣戲劇研究的回顧與前瞻:邱坤良教授榮退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臺灣戲劇研究的回顧與前瞻:邱坤良教授榮退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4年5月9至11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國際會議廳(臺北市北投區學園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

聯絡人:

簡小姐,Tel: (886)-02-2893-8261;E-mail: klchiu2014@gmail.com

報導者: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簡小姐

內容簡介:

一、研討會緣起
集戲劇研究者、散文家、戲劇教育者、藝術行政推動者等眾多角色於一身的邱坤良教授,將於2014年夏天自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退休。在邱教授與其他先驅的帶領下,臺灣戲劇研究在學院裡自一磚一瓦開始堆疊,近二十年來,累積速度加劇,不單藝術學門,隨著跨學門研究越形普遍,文學、史學、人類學、社會學、語言學,甚或經營管理、公共政策等,皆有以「戲劇」為研究對象,逐漸可以看到體系建構的樣貌。

然而,在這看似蓬勃的表面下,隱藏著許多危機:例如技藝精湛的傳統戲曲表演者越來越少,研究者很難發掘新材料;援引西方理論時,未思考環境背景的差異;過份依賴單一類型的資料,缺乏應多元運用材料的警覺;或對整體脈絡不清楚,無法凸顯表演者、事件或表演風格的重要性……。

為回顧目前已有的成果,並替臺灣戲劇研究的體系建構提出建言,北藝大將與大阪大學文學研究科合辦「臺灣戲劇研究的回顧與前瞻」國際學術研討會。期望論文不僅是學術生產品,更能成為激發大家想像的媒介,使未來研究更添新意,甚至裨益實務推展。為下一階段的臺灣劇劇研究提出新的視野與方法,開啟更多元的對話與可能性。

二、舉辦時地
2014年5月9-11日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國際會議廳(臺北市北投區學園路1號)舉行。

三、徵稿主題
(一)臺灣傳統戲曲劇種表演體系的建構。
(二)臺灣戲劇的傳播、變化。
(三)劇本、演出與表演者。
(四)戲劇的觀眾研究。
(五)臺灣戲劇研究的史觀。
(六)不同學門研究臺灣戲劇的差異性。
(七)以跨文化、跨學門的觀點看臺灣戲劇研究
(八)其他相關議題的討論。

四、論文撰寫須知
本研討會採邀稿與公開徵稿並行。
(一)公開徵稿
1.徵稿期限:2013年10月中到12月15日。
2.請作者提供300~500字的中文或英文摘要與5個關鍵字,以word附件方式傳送到E-Mail信箱:klchiu2014@gmail.com。信件主旨請註明「臺灣戲劇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摘要投稿 題目 姓名」,信件內文請寫明作者姓名、工作單位、聯絡方式(電話、e-mail等)。
3.論文摘要審查:將組織論文審查委員會審查摘要。2014年1月2日在網站公布錄取結果,並以電子郵件通知作者。
4.論文全文繳交截止日期:2014年4月7日。
(二)注意事項
1.來稿必須未曾以書面、電子媒體等方式發表的論文。
2.中、英文撰寫皆可,中文以兩萬字為原則,英文以不超過A4紙隔行列印三十五頁為原則。須有中英文篇名、中文摘要(限五百字以內)、英文摘要(限二百五十字以內)、中英文關鍵詞(五個以內)。
3.論文格式:英文稿以APA論文寫作格式為準,中文稿請參考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戲劇學刊》撰稿格式(http://1www.tnua.edu.tw/~TNUA_THEATRE/ ttj/super_pages.php?ID=ttj2)。

五、相關連絡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簡小姐。
電話:(886)-02-28938261,傳真:(886)-02-28938776。
E-Mail信箱:klchiu2014@gmail.com

系統號:

C-002253

第36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

標題:

第36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

時間:

2014年5月17日(週六)

地點:

高雄師範大學和平校區(高雄市苓雅區和平一路116號)

主辦單位:

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聯絡人:

E-mail: englishnknucc@gmail.com

內容簡介:

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謹定於2014年5月17日(星期六)假高雄市高雄師範大學和平校區,聯合舉辦「第三十六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大會主題為:「餘」

「餘」一字有多義,包括多出(「剩餘」)、殘剩(「殘餘」)、事後(「餘生」、「餘震」)、其他(「其餘」);其中,前兩義特別點出「過剩」和「欠缺」為餘的雙價。綜觀而言,餘特別涉及一個整體和其額外部分之間的關連變化,但兩者除了對立之外,也可有其他關係,如餘部可以是整體成立的基礎與條件:「留餘地」的策略是透過空間的設立,讓後續的關係可以完滿,而「年年有餘」——在此「餘」帶有無盡之意——汎指今年之餘將成來年能否完整的條件。在這個意義下,此餘部不同於一般部分,而接近洪席耶(Jacques Rancière)所謂「非部分的部分」:在社會階層裡無一席之地的非部分(古代雅典的窮人、資本主義下的無產階級等)必須被算做一個部分,如此民主社會整體及其政治實踐才能存在。理論上,晚期拉岡所謂的「非全」(not-all)與「症狀」或巴迪烏(Alain Badiou)所謂的「真理」等,均可被視為這個意義下的餘部。在文學上,若以偵探小說為例,指紋和毛髮等微物證據是重建事件整體的(殘餘)基礎,其性質或許較貼近這個意義。

隨著現代性、帝國、父權等單一集中性的代現體系崩解,餘部的變化也成為人文研究的核心議題。晚近甚受矚目的「特異」(singularity)論述就是最明顯的例子,我們因此可以從餘部來觀察當代全球化的變化。一方面,全球化儼然成為一個「無餘」的整體(holistic)系統,但此一完整系統的建立卻逆轉為其反面:資本的加乘與普遍性貧窮的重疊(M型社會與普遍負債現象);生產和消費與垃圾的重疊(資訊過度膨脹、城市成為最大垃圾場、過度土地炒作與建設後形成的新興鬼城、有毒廢棄物等問題);情感生產與情感匱乏的重疊(如「我是歌手」等各種催淚文化產品所顯示);科技增能與功能退化的重疊;烏托邦與反烏托邦的重疊(性和慾望的解放與消失、政治解放與政治能動的消失、人權高漲與生命生物化等現象);乾淨化的生命政治與鬼魂和殭屍世界的重疊(如晚近電影工業所顯示);全球化時代固定主權邊界的消失與特異土地主權爭奪的重疊(如釣魚臺、南極等地的佔領,以及都市規劃、土地徵收等問題)等等。但另一方面,文學和文化理論,如心理分析、動物倫理、生命理論、生態論述、社會運動、文學與藝術實踐等,也提出各種對整體和餘部關係的想像,企圖突破單一整併式的框架,嘗試對「餘」做跨界的思考並尋求改變的可能性。

基於以上觀察,本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希望邀集各人文領域的學者,共同探討「餘」此一議題,一方面建立「餘」的批判或其系譜,另一方面想像多重之餘,以描繪當前或未來改變的圖像。建議子題列舉如下:

人類之餘、物種之餘

生態之餘、災難之餘

生命之餘

神之餘、善之餘、惡之餘

空間之餘、城市之餘(垃圾空間、釘子戶等)

時間之餘、歷史之餘

殖民之餘、後殖民之餘

西方之餘、東方之餘、世界之餘、全球之餘

主權之餘、疆界之餘

律法之餘、政治之餘、正義之餘

資本之餘、生產之餘、消費之餘

資訊之餘、科技之餘、文明之餘

情感之餘、慾望之餘、性(別)之餘、身體之餘

其餘之餘

有意就本次會議主題發表論文者,請準備論文中文摘要(500-800字),並附個人簡歷(包括學經歷、現職、簡要著作目錄、通訊地址、電郵信箱),於2013年11月30日前以電子郵件或郵寄方式投稿。投稿請寄──

電子郵件:englishnknucc@gmail.com
地址:80201高雄市苓雅區和平一路116號
高師大英語系轉全國比較文學會議籌備委員

會議論文評審小組將於截稿後一個月內將審查結果通知各申請人。申請人須在會議議程確定之前取得本會會員資格。

系統號:

C-002252

傳統與再生──漢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傳統與再生──漢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4年5月17至18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輔仁大學野聲樓一樓谷欣廳(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510號)

主辦單位:

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

聯絡人:

郭士綸,Tel: (02)2905-3272

內容簡介:

一、會議名稱:傳統與再生─漢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二、主辦單位: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

三、會議時間:2014年5月17至18日(週六至週日)

四、會議地點:輔仁大學野聲樓一樓谷欣廳

五、會議主題:
(一)儒學的傳統與再造
(二)文學的詮釋與傳播
(三)語言文字的衍化與傳承

六、截稿期限:
1、論文題目與提要:2013年12月31日前。
2、論文全文:2014年4月10日前。

七、提要審查:論文提要經大會學術組審議後,於2014年1月20日前專函通知審查結果。

八、聯絡處:
「傳統與再生──漢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籌備處
地 址:242 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 510 號 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
電 話:(02)29053272
傳 真:(02)29017477
e-mail:hamchlt@fju.mail.edu.tw
聯絡人:郭士綸

系統號:

C-002334

第十八屆臺灣地理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第十八屆臺灣地理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4年5月24至25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聯絡人:

李宜梅,Tel: 02-77341652;E-mail: t24014@ntnu.edu.tw

內容簡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謹訂於2014年5月24至25日舉辦「第十八屆臺灣地理國際學術研討會」,歡迎地理學相關領域的學者、專家與研究生報名參加。本屆會議主題為「地理資訊系統新展望」,分四子題:(1)國土資訊系統的發展;(2)空間資訊新技術;(3)地理資訊與教育;(4)地理資訊與公眾社會。

本研討會邀請有興趣發表文章者於2013年9月15日前繳交500字以內的論文摘要(中、英文各一),大會將於2013年9月20日通知論文摘要審查結果,並邀請於本研討會發表論文,論文全文於2014年4月20日截稿。欲參加者請填寫報名表,並按時程將摘要與論文傳送至會議聯絡處。

會議重要時程:
論文摘要截止:2013年9月15日
論文接受通知:2013年9月20日
論文全文截稿:2014年4月20日
論文發表日期:2014年5月24-25日

會議聯絡人:李宜梅助教
電話:02-77341652
e-mail: t24014@ntnu.edu.tw
傳真:02-23691770
會議相關訊息: http://www.geo.ntnu.edu.tw/

系統號:

C-002251

第二屆馬來西亞華人研究國際雙年會

標題:

第二屆馬來西亞華人研究國際雙年會

時間:

2014年6月20至21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馬來西亞精英大學理工與藝術學院吉隆坡校區(Jalan Semantan, Bukit Damansara, 50490 Kuala Lumpur, Wilayah Persekutuan Kuala Lumpur,Malaysia)

主辦單位:

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研究中心

報導者:

許德發教授

內容簡介:

為深耕馬來西亞華人研究,分享研究心得,促進國內外學術界的交流與掌握最新研究趨勢,馬來西亞華社研究中心定於2014年6月20至21日(星期五、六),假精英大學理工與藝術學院(吉隆玻校區)舉辦「2014年第二屆馬來西亞華人研究國際雙年會」。本屆研討會獲陳凱希先生贊助活動經費,精英大學贊助會場。它是華社研究中心常設的國際學術研討活動項目,每兩年舉辦一次。

研討會詳情如下:
一、研討會主題
變遷中的馬來西亞與華人社會

二、研討會專題
1.馬來西亞華人研究學術史、方法與研究現狀
2.獨立後馬來西亞華人會館、新村、歷史與人物
3.現、當代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經濟與政治問題
4.獨立後馬來西亞華人移民與再移民
5.後五一三時期的馬來西亞華人文學、藝術與文化認同
6.獨立後華人教育、宗教與民間信仰

三、徵文要求及呈交
1.提交的論文文責自負。中文論文原則不超過15,000字,英文文長不超過10,000字。
2.論文經甄選後,將正式出版。
3.發表者請於2013年10月31日前提交論文題目、500字摘要與簡歷(150字為度,英文300字),連同回執表寄至秘書處。
4.會議歡迎發表者自設小組,並根據上述會議專題訂定適切子題。小組須由四人組成,其中一人統籌,負責綜合組員摘要,並作500以內的子題說明,連同組員摘要一起寄至秘書處。
5.錄取之論文,請於2014年4月30日前提交論文全文電子版。

四、語言
會議語言是中文與英文。論文可採用中文或英文撰寫。

五、聯繫方式
1.通信地址:馬來西亞華社研究中心
No.1, Jalan Maharajalela, 50150 Kuala Lumpur, Malaysia.
2.論文摘要或全文電子版請發送至會議秘書處助理吳佩珊小姐,E-mail郵箱:peishanng1@gmail.com,副本寄劉秀梅小姐:huayan1985@gmail.com
3.電話:603-2273 4035
傳真:603-2273 4037

六、研討會活動
1.主題演講
2.分場交流與研討
3.參觀訪問活動

七、研討會時間、地點
日期:2014年6月20、21日(星期五、六)
地點:精英大學理工與藝術學院(吉隆玻校區)
HELP College of Arts and Technology
3.01 Level 1-7, Kompleks Metro Pudu, 1,
Metro Pudu 2, Fraser Business Park,
55200 Kuala Lumpur.

八、膳宿
主辦方安排會議,住宿費用自付或由主辦方代訂酒店住宿,請參考第二次通知的酒店收費標準。國內外與會者或論文發表者的交通與機票請自費。

系統號:

C-002250

第五屆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聖嚴思想與當代漢傳佛教的傳承與實踐」

標題:

第五屆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聖嚴思想與當代漢傳佛教的傳承與實踐」

時間:

2014年6月29至30日(週日至週一)

地點:

臺灣大學集思國際會議廳(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85號B1)

主辦單位:

聖嚴教育基金會、法鼓山僧團

聯絡人:

林小姐,Tel: (02)23979300#14

內容簡介:

壹、緣起
值此世界自然環境面臨極端氣候的挑戰,人類生活環境充滿危機,心靈的空虛與貧乏形成社會的負擔。有鑑於此,聖嚴法師多年來不斷倡導各項教育、文化與關懷工作,以積極入世的態度,建立社會善良風氣;聖嚴法師於2009年2月的捨報,亦留下珍貴的身教,他的教導在過去深深影響世界,也不因肉身的離開而結束。值此法師圓寂五週年之際,全人類對法師教導的需求益形迫切。

依此宗旨,透過信眾論壇的舉辦,讓法鼓山法師、居士有對話與討論的空間,並以聖嚴法師弟子的角度來整理法師的思想與實踐;以學術研究的角度、學術論文發表的方式來探討聖嚴法師學思與實踐之時代意義。自2006年開始每兩年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各屆主題分別為「聖嚴思想與當代社會」、「聖嚴思想與漢傳佛教」、「聖嚴法師的教導與時代意義」以及「聖嚴法師與當代漢傳佛教的回顧和前瞻」,廣受各界重視並收到良好的指教。自2010年起出版「聖嚴研究」收錄經學術審查後之學術論文,預計於2014年出版至第五輯的《聖嚴研究》學術論文輯。

2014年第五屆研討會主題定為「聖嚴思想與當代漢傳佛教的傳承與實踐」,並邀請聖嚴法師的西方禪修法子一同參與,於「信眾論壇」中發表專題演講,盼望讓聖嚴教育基金會弘揚聖嚴思想的宗旨更加落實,也能擴及海外佛教研究學者的參與,讓研究的素質與範圍更加深加廣,並讓影響更廣泛地擴及海內外。

貳、主辦單位:聖嚴教育基金會、法鼓山僧團

參、協辦單位: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佛教學院、僧伽大學、臺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臺灣大學哲學系、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法鼓文化、人生雜誌

肆、研討會主題:聖嚴思想與當代漢傳佛教的傳承與實踐,禪法在東西方文化的發展與對話,承襲歷屆東西方學者交流學術論述之研討會形式,共同探討聖嚴思想與當代佛教的傳承與實踐。

伍、研討會時間
2014年6月29至30日(週日至週一)

陸、研討會地點:臺灣大學集思國際會議廳(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85號B1)

柒、參與對象
一、國內外學術界各相關領域之研究學者。
二、各大專院校社會科學、人文科學、醫學與宗教等相關科系所之教師及學生。
三、一般社會大眾對於研究聖嚴思想有興趣的人士。
四、法鼓山體系內成員及僧團。

捌、研討會內容
一、研討子題:
1.聖嚴法師與法鼓山研究;
2.聖嚴法師人間佛教之思想與實踐;
3.聖嚴法師與佛教經濟學研究;
4.聖嚴法師與漢傳禪佛學研究;
5.漢傳佛教與聖嚴研究的國際化。

二、學術研討會論文大綱投稿注意事項:
1.截止日期:2014年2月10日。
2.投稿方式:請將論文大綱及個人簡歷,以電子郵件提交本會。
3.大綱內容:A4紙三頁以內,須包含研究主題、研究目的、研究方法與預期成果。
4.審查作業:將邀請相關領域之學者專家,進行論文大綱審查,並於2014年3月10日公布並通知是否排入議程。
5.論文全文截止日:2014年5月30日。

三、聯絡方式:
1.地址:10056臺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二段48-6號2樓
2.電話:(02)23979300分機14、15 林小姐、劉小姐
3.E-mail: yungshin@shengyen.org.tw

系統號:

C-002249

2014 AAS-in-ASIA Conference "Asia in Motion: Heritage and Transformation."

標題:

2014 AAS-in-ASIA Conference "Asia in Motion: Heritage and Transformation."

時間:

July 17-19, 2014

地點: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21 Lower Kent Ridge Rd, Singapore 119077)

主辦單位: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AAS)

聯絡人:

E-mail: jmcdan@sas.upenn.edu

內容簡介:

The Asia Research Institute (ARI) and the Faculty of Arts and Social Sciences (FASS) of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together with the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AAS), is pleased to present the inaugural AAS-in-ASIA Conference on “Asia in Motion: Heritage and Transformation,” to be held on 17-19 July 2014 in Singapore. It is hoped that this broad theme will attract panel and roundtable proposals from humanists and social scientists, as well as people from the worlds of law, policy, civil society, journalism, and other professional fields.

With the launch of this event we expect to inaugurate a series of other such meetings to be held with regular frequency in different parts of Asia. The idea behind holding a smaller version of AAS in Asia nourishes the hope that panels will be formed with a mix of scholars and reflective practitioners from Asia, the USA and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By bringing together Asian specialists from abroad with scholars and practitioners in Asia whose routine expertise is not foregrounded as “Asian”, we hope to spark off new and fruitful areas of collaboration. Through the creation of this forum of global exchange, AAS-in-Asia Singapore seeks to inaugurate a new era in the study of Asian societies.

We believe that Singapore is the ideal place to launch this enterprise. Singapore not only celebrates its status as the crossroads of Asia, it is also a global hub linking many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to Asia. You will encounter this astonishing diversity at every turn in this cosmopolitan city. We welcome you to enjoy it at all levels, from the intellectual to the technological to the culinary.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regarding panel participation that is not answered in this Call for Proposals or FAQ, please contact Justin McDaniel at jmcdan@sas.upenn.edu.

For technical assistance regarding use of submission software, contact the AAS at aasinasia@asian-studies.org.

系統號:

C-002248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Studies 20th Conference (EACS 2014)

標題: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Studies 20th Conference (EACS 2014)

時間:

2014年7月22至26日(週二至週六)

地點:

Coimbra & Braga , Portugal(Coimbra,Portuguesa)

主辦單位: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Studies

聯絡人:

E-mail: organization@eacs2014.pt

內容簡介:

Call for Papers
The 20th Conference of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Chinese Studies will be held in Portugal in the cities of Braga and Coimbra between the 22nd and 26th July 2014. It is jointly organized by the University of Minho and the University of Coimbra, two beautiful historical locations, which will make it an unique conference. The panels include:

Art and Archeology
Cinema, Media and Performing Arts
Culture
East-West Contact
Economics
Gender Studies
History (pre-modern, moder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Law
Linguistics
Literature (pre-modern and modern)
Macau Studies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Politics
Sociology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ranslation Studies

In the July 2013 meeting held in Portugal, the Board nominated 50 referees who will evaluate the paper proposals submitted to the organizers so that the quality of the presentations and the panels will be guaranteed.

Among the highlights of the 2014 EACS Conference, there will be two keynote speeches: for the opening session in Braga, by Ambassador João de Deus Ramos, specialist in Sino-Portuguese Relations, consultant of Orient Foundation, and for the welcome session in Coimbra, given by Professor Ming K. Chan, visiting fellow of the Center for East Asian Studies, Stanford University.

Participants are invited to submit their proposals (individual papers and panels) online in English from September 16th to December 16th 2013, at the website. The abstract should not exceed 300 words, with an additional list of 5-8 key-words.

Important dates:
September 16 – December 16, 2013: Panels and individual papers abstract submission
Mach 17 – 21, 2014: Notification of acceptance
March 24 – May 31, 2014: Online registration
July 22 - 26, 2014: Conference

系統號:

C-002411

2014「全球視野下的中國近代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2014「全球視野下的中國近代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4年8月11至13日(週一至週三)

地點:

中央研究院(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二十世紀中國史學會(HSTCC)

聯絡人:

林秀娟,Tel: 886-2-27898202;schuan@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會議時間:2014.8.11-13
會議地點:中央研究院(臺灣臺北市)
使用語言:中文或英文
摘要繳交日期:2013.12.1-2014.1.31
評選結果公告日:2014.2.28
論文繳交截止日:2014.7.10

徵求論文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二十世紀中國史學會(HSTCC)擬於2014年8月11-13日聯合主辦「全球視野下的中國近代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供學界同仁知識交流的平臺。我們歡迎近代史研究各領域具原創性研究的論文前來投稿。我們接受有主題之一組論文(panel)或個別論文的投稿,論文撰寫與大會使用的語言為中文或英文。

與會學者交通費請自理,大會將提供與會學者(大臺北地區以外)4天住宿,從2014年8月10日入住,14日退房。與會學者若擬延長停留時間,大會可以協助訂房,但須自己負擔費用。

我們從2013年12月1日開始接受發表論文的報名,2014年1月31日截止。每組(panel)參與學者以不超過五位(包括主持人、論文發表人、評論人)為原則,所發表論文最多四篇。繳送內容包括:與會學者之姓名、職銜與聯絡方式;場次主題及摘要(500字內);每篇論文題目及摘要(250字內)。個別論文報名者請提供姓名、職銜、論文題目及摘要(250字內)。本會將針對論文與主題進行評審,並於2014年2月28日公佈評審結果。

有意投稿論文者,請逕至官網下載表格。

系統號:

C-002247

第十屆臺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第十屆臺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4年10月25至26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成功大學文學院演講廳、視聽教室(臺南市東區大學路1號)

主辦單位:

臺灣語文學會、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學系

聯絡人:

陳麗君教授,Tel: 06-2757575#52632

內容簡介:

一、會議名稱:第十屆臺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二、主辦單位:臺灣語文學會、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學系

三、會議日期:2014年10月25至26日

四、會議地點: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

五、會議主題:臺灣語言的接觸、融合與演變
會議子題:
   1. 臺灣語言研究的回顧與前瞻
   2. 臺灣的語言接觸
   3. 臺灣語言的融合與演變
   4. 臺灣語言的消失與復振
   5. 臺灣語言的語音與音韻
   6. 臺灣語言的構詞以及句法的變異與變遷
   7. 臺灣語言接觸下的各種社會語言學議題(含新移民研究)以及語用研究
   8. 臺灣語言文字書寫與教學
   9. 臺灣語言詞典編撰的研究與方法
   10. 臺灣的語言與音樂、戲劇、文化、文學等領域間之互動

六、摘要截稿日期:2014年01月19日

七、公佈摘要通過日期:2014年3月17日

八、全文截稿日期:2014年8月30日

九、投稿方式:
(1)投稿語言:臺灣語言、日語、英語
(2)個別投稿:與「會議主題」、「子題」相關的臺灣語言、文化、教學研究。
(3)專題小組(Panel)投稿:自組專題小組成員3~5人(含主持人)。
請上網註冊填寫「發表人資料表」(專題小組投稿者的參加成員都必須各自上網填寫資料),並將「論文題目與摘要」存為一式兩檔(WORD檔及PDF檔,以A4一張為限),以電子郵件寄到以下信箱。

十、聯絡地址:701臺南市大學路1號
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學系 陳麗君老師研究室
聯絡電話:06-2757575 #52632
電子信箱:2014istl10@gmail.com

十一、會議收費方式:
(1)臺灣語文學會會員(已繳交2014年度年費)免繳論文發表費、註冊費。
(2)非會員者,論文發表費:學生1500元;非學生2000元(已含會議註冊費)。

系統號:

C-002337

「繁花似錦:文明交會、人群匯流與個人境遇」國際學術研討會

「繁花似錦:文明交會、人群匯流與個人境遇」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繁花似錦:文明交會、人群匯流與個人境遇」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暫訂於2014年11月

地點:

成功大學光復校區國際會議廳第二、第三演講室(臺南市東區大學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

聯絡人:

E-mail: his2014@email.ncku.edu.tw

內容簡介:

緣起與目的
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於1970年代,設定「以臺灣為核心,擴及東北亞與東南亞大區域整合研究」的學術研究發展基調。三十多年以來,為順應學術潮流與本系變遷而有所調整,期間並多次舉辦學術研討會以展現研究成果。

近年來則於2006年開始,嘗試推動「東亞歷史變遷研究」為方向,且先後於2007年12月23-24日舉行「族群、遷徙與文化——第一屆東亞歷史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2009年11月14-15日舉辦「宗教傳播與宗教衝突——第二屆的東亞國際學術會議」。這兩次的會議論文,皆按學術論文審查規範,分別發表於《成大歷史學報》35號、36號(東亞歷史變遷專號:族群、遷徙與文化);39號、40號(東亞歷史變遷:宗教傳播與宗教衝突)。由於成果斐然,2012年繼續提出「東亞社會文化秩序之建構與解構」計畫,受到校方、院方的肯定與經費支持。

由於身處臺南,為落實學術與當地社會的聯結,成功大學歷史學系近年亦聚焦於南臺灣研究,同時加強與各界合作交流:2005年10月與臺南縣政府、南瀛國際人文研究中心合辦「第一屆南瀛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08年8月與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合辦「第五屆臺灣總督府檔案學術研討會」;2008年8月起至2010年為期三年與國立臺灣歷史博館合辦「走入歷史田野─進出府城╱郊」研習營等。而2010年11月19-20日以臺南府城為核心,舉辦「海洋古都:府城文明之形塑」國際學術研討會,更出版《海洋古都:府城文明之形塑學術論文集》(新北市:稻香出版社,2012)。

同時,本著放眼世界的觀念,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積極參與臺灣世界史學界的種種活動,近期《成大歷史學報》將以「西洋史專號」出刊。

總之,綜觀21世紀10年以來本系的學術研究發展,猶如「繁花似錦」般繽紛多彩。因此,做為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學術發展的階段性的回顧,以及延續積極籌辦國際研討會的熱忱,而於2014年11月舉辦具有統合與展望意義的國際學術研討會。

會議主題
本次國際會議,一方面回顧成功大學歷史學系近十年來的學術研究活動,一方面以多元的歷史知識呈現不同時空下的各種意義,因此以「繁花似錦:文明交會、人群匯流與個人境遇」為會議主題。

「繁花似錦」除了顯示該系學術活動的多樣性,就會議主題而言,則意味歷史所呈現的「多元性」;同時,在眼界上,則以跨領域與跨國際為目標,希冀突破歷史各領域以及與它學科間的常見藩籬,並且建立與國際知名學者間的交流,展開多方對話,期盼「多元精神」所承諾的開闊與豐富,能夠成為成功大學歷史學系乃至文院的持續發展資源。

本次會議主題「歷史的多元性」,則從三個層面思考:最廣的層面,可以是不同文明交會的結果,或「交流」或「衝突」或「涵化」;落實在人群的互動,可以是人群匯流而產生的「集體命運」或「群體歷史性格」;另外,受到文明交會及人群匯流的影響,更可以是個人境遇的表現,即具「大歷史下的個人」與「國家政策與個人命運」意涵。於是從這三個層面,本會議進而擬定4個主要討論議題:

1.時代變遷下的記憶與遺忘
2.異域的想像與再現
3.移動、遷徙、流離、旅行
4.歷史知識與社會實踐
5.其他。

主辦單位期望透過如此主題的國際會議,達到與國際學者交流、學科省思的目的,並回顧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學術研究的歷史,成為下一個10年發展的參考。誠摯邀請國內外學界人士、博士生共襄盛舉,踴躍投稿。

徵稿辦法
1.請下載徵稿表格,附簡歷及500字內中、英文摘要。
2.投稿信箱 his2014@email.ncku.edu.tw
3.截止日期為2013年12月31日,2014年1月底前通知錄取與否。

系統號:

C-0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