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文天地第330期

國文天地第330期

標題:

國文天地第330期

時間:

2012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

內容簡介:

【名家博客】
簡體字可以繁體化嗎——一個書史上的例證(王大智)
良心話(十)(宋光宇)

【金瓶梅研究專輯】
「金學」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追念魏子雲先生(黃霖)
從文本看《金瓶梅》的作者(梅節)
《金瓶梅》「禮物」書寫初探(高桂惠)
偷窺與竊聽——《金瓶梅》趣話之一(史小軍)
《金瓶梅》的女性人物書寫——以二「蓮」為例(黃錦珠)
古今第一淫婦?!——從父權凝視與身體權力談潘金蓮的情欲(劉淑娟)
《金瓶梅》春梅人物塑造得失談(程小青)
和素與滿文譯本《金瓶梅》(王汝梅)
魚龍混雜——文化翻譯學與越南流傳的《金瓶梅》(阮南)

【思想與文化】
《論語》「云」字的用法探析(何永清)
莊子思想中的特殊教育觀(上)(姜聲調)

【國文教學】
修辭的音樂性(張春榮)
離別主題中的「一意多象」——以春景與秋景切入作探討(陳滿銘)

【治學方法】
第九講:總結性的教學歸納(三)(楊晉龍)

【天地書肆】
大哉乾元,海宇混——─《中國傳統文化與元代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的出版與內容(蔡育儒)
澳門學界對外文獻交流的平臺——《澳門文獻信息學刊》述評(郭明芳)

【學林人物】
徵存典籍,纂錄疑年——訪南京師範大學江慶柏教授(郭妍伶、何淑蘋)
神話中的發現者——鍾宗憲教授的治學之路(林思儀)

【布克‧Book】
我寫「論語十論」的一些心路歷程——後記(張凱元)
淺釋易經「觀」卦(廖慶六)

【學術論壇】
論金庸小說改版之武學祕笈設計演化——以《九陰真經》為例(陳俊宏)

系統號:

P-000127

哲學論評第44期

哲學論評第44期

標題:

哲學論評第44期

時間:

2012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

內容簡介:

為什麼相似性不是一個關係——從概念論看殊性存有論(彭孟堯)
對王陽明批評朱熹的理論反省(杜保瑞)
實踐理由之動機結構(何志青)
天臺宗圓教法門形成之依據及其類別(林志欽)
有無、本末與體用:王弼經典詮釋中的哲學創造(胡勇)

系統號:

P-000198

歷史臺灣: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第4期

歷史臺灣: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第4期

標題:

歷史臺灣: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第4期

時間:

2012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內容簡介:

【專題論文】
社群大戰——以從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facebook粉絲專頁現況看博物館使用者經營(張瀛之)
觀眾服務制度之探討:以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觀眾服務計畫到制度建立經驗為例(陳明祥)
觀眾對導覽解說服務滿意度、人員需求與付費意願之研究:以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為例(黃英雅)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志工參與動機之研究(蔡明峰)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全球資訊網站使用模式初探(黃凱祥)

【一般論文】
囚禁與求生——柯旗化獄中家書所見之戰後臺灣「白色恐怖」(謝仕淵)
博物館借展風險管理初探——以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為例(黃瀞慧)

【論壇】
2012第五屆走入歷史田野——鹽水溪流域調查工作坊紀實(丁巧如等)

系統號:

P-000196

法制史研究第21期

標題:

法制史研究第21期

時間:

2012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內容簡介:

「民之父母」,「其無後乎」?——論先秦儒家古典憲政思想的進度與限度(下)(李念祖)
《奏讞書》中的秦漢逃亡犯罪案件(張銘)
唐代判詞中的法意、修辭與邏輯——以《文苑英華‧刑獄門》為中心的考察(陳銳)
情罪允協——試論清代「刑案彙編」中的「子孫違犯教令」案件(孫家紅)
十八世紀的「漢奸」認定與「隱形」的法律文獻(張寧)
傳統中國法律的特色——法典、秩序觀與審判制度的比較觀點(陳惠馨)
徽州地區明清民間私約分類研究(田濤、李祝環)
製作守法公民——臺灣戰後中小學法治教育的法律圖像學反思(江玉林)
汪楫寶與民國司法志(江照信)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法律?——蔡樞衡對中國近代法學之反思(李棟)

系統號:

P-000216

故宮學術季刊第30卷第1期

標題:

故宮學術季刊第30卷第1期

時間:

2012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故宮博物院

內容簡介:

康熙皇帝的生日禮物與相關問題之探討(陳葆真)
記康熙《皇輿全覽圖》的測繪及其版本(李孝聰)
武英殿總監造赫世亨——活躍於「禮儀之爭」事件中的一位內務府人物(陳國棟)
康熙時期西洋醫學在清宮中傳播問題的再考察(關雪玲)
神威四域,武成永固——康熙朝歐式火砲新考(周維強)

系統號:

P-000126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77期

標題: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77期

時間:

2012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五四與中共革命:中國現代思想史上的激化(張灝)
困境重現之因:1958年臺海危機與美國的外島政策再思考(張淑雅)
舊文物,新認同——《四庫全書》與民國時期的文化政治(林志宏)
世俗時代的公共倫理:文化認同與國家忠誠——以五四時期知識份子的公德觀為中心(段煉)
評Viren Murthy, 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Zhang Taiyan: The Resistance of Consciousness(汪榮祖)
評Hsiao-ting Lin, Modern China’s Ethnic Frontiers: A Journey to the West(Joseph Lawson)
評Ezra F. Vogel, 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Maurice Meisner, The Deng Xiaoping Era: An Inquiry into the Fate of Chinese Socialism, 1978-1994(陳耀煌)
評Chiou-Ling Yeh, Making an American Festival: Chinese New Year in San Francisco’s Chinatown(郭美芬)

系統號:

P-000217

東華漢學第15期

東華漢學第15期

標題:

東華漢學第15期

時間:

2012年9月

出版單位:

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文系、華文系

內容簡介:

【學術論文】
武威醫簡所見「行解」試論(鄧佩玲)
論荀子「積善成德」之所以可能與必要(吳略余)
「三派說」的重新商榷:從齊梁文論對「雕飾」的看法談起(祁立峰)
道南與湖湘──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義理進程分析(陳逢源)
試論溫汝能《陶詩彙評》(黃世錦)
家數‧名家‧大家──有關古代詩歌品第的一個考察(蔣寅)
香奩情種與絕句一家──陳文述及其作品在日本明治時期的接受與演繹(王學玲)
葉維廉與臺港現代主義詩論之跨區域傳播(須文蔚)

【學苑春秋】
新見歐陽脩書簡考(東英壽)

電子全文:http://www.cll.ndhu.edu.tw/publish/publish.php?class=101

系統號:

P-000235

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11期

標題:

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11期

時間:

2012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內容簡介:

帝國讀者對被殖民者文學的閱讀與想像:以同人雜誌《文藝首都》為例(王惠珍)
性、啟蒙與歷史債務:李永平《大河盡頭》的創傷和敘事(高嘉謙)
戰後臺灣小說中「將軍書寫」初探(陳榮彬)
《三六九小報‧新聲率啟蒙》語言美學初探(楊秀芳)

系統號:

P-000239

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24期

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24期

標題:

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24期

時間:

2012年6月

出版單位:

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內容簡介:

論清人古詩選集對鍾嶸《詩品》的接受與批評——以王夫之《古詩評選》與陳柞明《采菽堂古詩選》為例(呂光華)
毛奇齡《白鷺洲主客說詩》研究(張政偉)
詩領域的自覺:晚唐的「詩人」論述(鍾曉峰)
鮑照紀遊文德寫景藝術及其成就〉(郭乃禎)
由出土文獻論顏淵所好何學(賴怡璇)。

系統號:

P-000129

書目季刊第46卷第1期

書目季刊第46卷第1期

標題:

書目季刊第46卷第1期

時間:

2012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書目季刊社

內容簡介:

【學術論著】
經典文獻「多元化」的研究趨向——從幾個疑經辨偽的例子說起(胡元玲)
先大膽假設,再求證刪改——論胡適〈談談詩經〉的易稿異版(朱孟庭)
李贄批點《世說新語》的閱讀特色與意義(曾敬宗)
《三刻五種傳奇》考論(劉君(王告))
現階段(2012)海峽兩岸主要文史學術工具資料庫的建置與使用效益(劉寧慧)

【書目索引】
屈大均研究論著目錄續編(2004-2011)(何淑蘋)

【書評書介】
馬一浮書法集序(龔鵬程)
曹漢華先生撰《增廣許瀚年譜》序(丁原基)

【專欄】
海峽兩岸文史哲學術著作新書提要(陳仕華)

系統號:

P-000197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24期

標題: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24期

時間:

2012年4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

內容簡介:

古代親屬研究更上一層樓的構建《殷契釋親》導言(趙林)
漢字部首及其教學問題(黃沛榮)
臺北城的文學地景——從殖民都市到現代城市(嚴紀華)
臺北市的敬字亭及其恭送聖蹟之儀式(施順生)
論《大戴禮記.曾子.天圓》篇的思想與著作年代(賴昇宏)
標榜與鑑戒——孫光憲《北夢瑣言》中女性形象的社會意涵(李昭鴻)
析池莉《不談愛情》之人物形象(毛麗珠)
從「存有三態論」重新理解現代人對「命」的詮釋(翁泓文)
「不識鏡中人」故事探究(陳妙如)
唐五代詠史詞類型探論(羅賢淑)
試論《聊齋.辛十四娘》之藝術技法(李李)
林語堂與左翼文壇之論戰(邱華苓)
象徵、結構與意義——黃春明小說〈蘋果的滋味〉的真實況味(洪文郎)
艾伯林氏藝術四要素說及其從藝術到文學的調整(陳勁榛)
農業諺語研究(吳泰炎)

系統號:

P-000128

翻譯史研究第2輯

標題:

翻譯史研究第2輯

時間:

2012年11月

出版單位: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的譯者——下篇:英方的譯者(王宏志)
大英帝國、漢學及翻譯:理雅各與香港翻譯官學生計劃(1860–1900)(關詩珮)
19世紀至20世紀的英華辭典與英和辭典的相互影響——中日近代新詞往來的渠道之一(陳力衛)
廣告與跨國文化翻譯:20世紀初期《申報》醫藥廣告的再思考(黃克武)
宮崎滔天與20世紀初期中國的「革命想像」:以章士釗「譯錄」的《孫逸仙》為中心(潘光哲)
臺灣日治時期的譯者群像(楊承淑)
「上帝」的爭端——理雅各與譯名之爭的餘波(1877–1880)(潘琳)
《愛的教育》前一章:從Cuore到《馨兒就學記》的轉譯史(陳宏淑)
近代早期歐洲的多種翻譯文化(彼得.伯克(著)、關詩珮(譯))
馬來世界裡的翻譯——不同的群體,不同的議題(多麗絲.葉傑姆斯基(著)、陶磊(譯))

系統號:

P-000237

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

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

標題:

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

時間:

2012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麥田出版社

作者:

王德威 著

內容簡介:

【新版序】

【序】小說中國 王德威
【輯一】小說‧歷史‧政治
從頭談起——魯迅、沈從文與砍頭
小說‧清黨‧大革命——茅盾、姜貴、安德烈‧馬婁與一九二七夏季風暴
荒謬的喜劇?——《駱駝祥子》的顛覆性
蓮漪表妹——兼論三○到五○年代的政治小說
大有可為的臺灣政治小說——東方白、張大春、林燿德、楊照、李永平

【輯二】從世紀末到世紀末
寓教於惡——三部晚清狎邪小說
賈寶玉坐潛水艇——晚清科幻小說新論
華麗的世紀末——臺灣‧女作家‧邊緣詩學
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施叔青的香港世紀末寓言
世紀末的中文小說——預言四則

【輯三】去國與懷鄉
賈寶玉也是留學生——晚清的留學生小說
出國‧歸國‧去國——五四與三、四〇年代的留學生小說
原鄉神話的追逐者——沈從文、宋澤萊、莫言、李永平
鄉愁的超越與困境——司馬中原與朱西甯的鄉土小說

【輯四】女聲殿堂
被遺忘的繆思——五四及三、四〇年代女作家鈎沉錄
作母親,也要作女人
作了女人真倒楣?——丁玲的「霞村」經驗
張愛玲成了祖師奶奶

【輯五】批評的新視野
想像中國的方法——海外學者看現、當代中國小說與電影
翻譯臺灣
新西潮下的弄潮人——《文學評論》的兩個例子
現代中國小說研究在西方

系統號:

P-000138

宗教造型與民俗傳承:日治時期在臺日人的庶民信仰世界

宗教造型與民俗傳承:日治時期在臺日人的庶民信仰世界

標題:

宗教造型與民俗傳承:日治時期在臺日人的庶民信仰世界

時間:

2012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作者:

林承緯 著

內容簡介:

序章:課題與方法

第一章 日治時期巡禮文化的發展與變異
一、研究之目的與展開
二、日本的巡禮文化
三、日治時期巡禮文化的形成
四、新西國三十三所靈場在臺的傳承與變遷
五、臺灣新西國三十三所靈場的特徵及變異

第二章 臺北新四國八十八所靈場的創建
一、臺北新四國八十八所靈場的研究背景
二、巡禮遍路與四國八十八所靈場巡拜
三、日本石佛與臺北新四國八十八所靈場的成立
四、臺北新四國八十八所靈場石佛群:宗教遺跡的現況及其變容
五、結語
附錄:臺北新四國八十八所靈場札所現存石佛(共31座)

第三章 巡禮記所見的臺北新四國靈場巡禮文化
一、巡禮者留下的文字紀錄巡禮記
二、關於日治時期移植入臺之地方靈場的出版品
三、巡禮記再現的臺北新四國八十八所靈場
四、臺北新四國巡禮記描寫的巡禮習俗
五、結語

第四章 日本石佛在臺灣的發展軌跡
一、石佛研究與臺灣石佛探索的展開
二、日本石佛造立的歷史源流
三、日本石佛在臺灣的傳承軌跡
四、石佛的信仰型態與其造型
五、結語

第五章 高雄市千光路日本石佛及其文化資產價值
一、高雄市千光路日本石佛的再出土事件
二、日本石佛再出土的背景
三、千光路日本石佛的田野調查及初步解析
四、石佛造像背景與目的之考察
五、千光路石佛的文化資產價值
六、結語

第六章 臺北天后宮藏《弘法大師行狀曼陀羅》繪卷
一、日本繪卷研究與臺灣
二、繪卷與高僧傳繪卷
三、弘法大師空海及其行狀繪卷譜系
四、臺北天后宮《弘法大師行狀曼陀羅》解析
五、結語

後記
引用書目

系統號:

P-000139

宋詩概說

宋詩概說

標題:

宋詩概說

時間:

2012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作者:

吉川幸次郎 著,鄭清茂 翻譯

內容簡介:

著者序
著者詩四首

序章 宋詩的性質
第一節 宋的時代
第二節 詩在宋文學的地位
第三節 宋詩的敘述性
第四節 宋詩與日常生活
第五節 宋詩的社會意識
第六節 宋詩的哲學性論理性
第七節 宋詩的人生觀——悲哀的揚棄
第八節 唐詩與宋詩
第九節 寧靜的追求
第十節 宋詩的表現法
第十一節 宋詩在詩史上的意義
第十二節 宋詩中的自然

第一章 十世紀後半 北宋初過渡期
第一節 西崑體:晚唐詩的模仿
第二節 林逋、寇準
笫三節 王禹偁

第二章 十一世紀前半 北宋中期
第一節 歐陽修
第二節 梅堯臣
第三節 蘇舜欽
第四節 范仲淹、韓琦、邵雍

第三章 十一世紀後半 北宋後期
第一節 王安石
第二節 蘇軾
第三節 黃庭堅
第四節 陳師道

第四章 十二世紀前半 北宋南宋過渡期
第一節 江西詩派
第二節 陳與義

第五章 十二世紀後半 南宋中期
第一節 陸游
第二節 范成大
第三節 楊萬里、朱熹及其他

第六章 十三世紀 南宋末期
第一節 民間詩人
第二節 永嘉四靈
笫三節 江湖派
第四節 戴復古
第五節 劉克莊
第六節 《三體詩》、《詩人玉屑》、《滄浪詩話》
第七節 宋末的抵抗詩人

宋詩年表
宋代詩人生日忌日表
宋疆域圖

系統號:

P-000141

走讀周有光——漢語拼音之父

走讀周有光——漢語拼音之父

標題:

走讀周有光——漢語拼音之父

時間:

2012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華品文創

作者:

陳光中 著

內容簡介:

《走讀周有光》作者陳光中採取「走讀」的方式,從周有光的出生地常州起步,先後走訪了他生活和工作過的蘇州、上海、杭州、重慶、成都、北京以及當年下放勞動過的寧夏西大灘等城市或地區。《走讀周有光》力求在追尋周有光百年人生軌跡的過程中,探求一個中國知識份子思想演化的脈絡;把一個人和一個家庭的命運投射在歷史與社會的大背景下,與讀者一起領略諸多更深層次的感悟。

周有光,1906年1月13日生於常州,原名周耀平,起先「周有光」是他的筆名,「有光」後來成為他的號。中國語言學家、文字學家,通曉漢、英、法、日四種語言。周有光青年和中年時期主要從事經濟、金融工作,作過經濟學教授,1955年,他的學術方向改變,開始專職從事語言文字研究,曾參加並主持擬定《漢語拼音方案》(1958年公佈),在他主導下,建立了漢語拼音系統。幾十年來一直致力於中國大陸的語文改革。作家沈從文是他的連襟。

作者簡介
陳光中,1949年9月生於大連。現為北京作家協會會員、北京博物館學會會員、北京市文物保護協會會員。喜文字,好攝影,偶習繪畫。寫過若干小說、散文、評論,畫過些許漫畫、插圖。發表作品260餘萬字,包括長篇傳記《侯仁之》以及《風景——京城名人故居與軼事》(共八冊)、《北京胡同》等。部分作品在香港地區和韓國出版。

系統號:

P-000143

從少年中國到少年臺灣:二十世紀中文小說的青春想像與國族論述

從少年中國到少年臺灣:二十世紀中文小說的青春想像與國族論述

標題:

從少年中國到少年臺灣:二十世紀中文小說的青春想像與國族論述

時間:

2012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麥田出版社

作者:

梅家玲 著

內容簡介:

導論
「青春」的文化政治學
◎輯一、發現少年與小說教育
.發現少年,想像中國——梁啟超「少年中國說」的現代性、啟蒙論述與國族想像
.小說教育:包天笑與清末民初的教育小說

◎輯二、艱難的青春,困頓的啟蒙
.孩童,還是青年?——葉聖陶教育小說與二○年代青春/啟蒙論述的折變
.身體政治與青春想像:日據時期的臺灣小說

◎輯三、從中國到臺灣:孤兒?孽子?野孩子?
.白先勇小說的少年論述與臺北想像——從《臺北人》到《孽子》
.孤兒?孽子?野孩子?——戰後臺灣小說中的父子家國及其裂變

重要參考文獻
論文出處
後記

系統號:

P-000144

太陽旗下的魔法學校:日治臺灣新式教育的誕生

太陽旗下的魔法學校:日治臺灣新式教育的誕生

標題:

太陽旗下的魔法學校:日治臺灣新式教育的誕生

時間:

2012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東村出版社

作者:

許佩賢 著

內容簡介:

1895年日本佔領臺灣後,延續了明治維新的西化思維,將新式學校引進臺灣,深刻影響了臺灣人民的知識視野。相對傳統以讀聖賢書為主軸的私塾教育,新式學校裡提供的理化、歌唱、繪畫、體育等課程,在在都衝擊了原有的教育想像。日本殖民政府利用這一套教育體制的設立,逐步將臺灣人民日本化,納入到現代的國家體制之中,宛如魔法般地改造了臺灣人的內涵。

本書記錄、重建了臺灣歷史的這個側面,讓讀者瞭解到臺灣人是走過怎樣曲折的途徑,才來到二戰之後隸屬國府的現場。而其中語言文化的轉換,又是如何像魔法般變變變,塑造了臺灣人一波三折的歷史記憶。閱讀本書之後,將對臺灣歷史的精神面,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作者簡介
許佩賢,臺灣嘉義人,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副教授。研究專長:臺灣史、教育史。多年來從事臺灣教育史研究及史料蒐集整理的工作,發表過十數篇相關論文,著有《殖民地臺灣的近代學校》(遠流),並譯有《攻臺戰記》、《攻臺見聞》等重要史料。

系統號:

P-000145

文學思路:新北市文學家採訪小傳

文學思路:新北市文學家採訪小傳

標題:

文學思路:新北市文學家採訪小傳

時間:

2012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大塊文化

作者:

陳銘磻等 合編

內容簡介:

新北市擁有豐饒的自然景致與人文風貌,好山好水孕育出無數的在地文學家,也吸引許多文學家遷居行旅於此,視新北市為生命中的第二故鄉。

包括桂文亞、邱各容、林少雯、阿盛、楊柏林、莊華堂、路寒袖、楊索、林黛嫚、楊樹清、曾郁雯、郭強生、田運良、許悔之、鍾文音、吳鈞堯、顏艾琳、陳謙、陳雪、張耀仁,《文學思路——新北市文學家採訪小傳》忠實記錄了二十位新北市文學家的人生淬鍊,藉由專業記者的貼身採訪與報導,體現土地滋養文學家,文學家以作品禮敬土地的有機之鏈。

系統號:

P-000146

異議的意義——近世東亞的反理學思潮

異議的意義——近世東亞的反理學思潮

標題:

異議的意義——近世東亞的反理學思潮

時間:

2012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楊儒賓 著

內容簡介:

本書探討近世東亞反理學思潮的思想史意義。東亞的反理學與理學幾乎同時成立,同步發展,只是勢頭大小與理論成就高低頗有不同。惟重要的反理學哲人,從葉適、戴震、阮元以至丁若鏞、伊藤仁齋、貝原益軒、荻生徂徠等人,皆具有深刻的哲思。作者將反理學的思潮分成相偶論與禮論兩種類型,相偶論在深層的意義上可含攝禮論,它與體用論恰可作為反理學與理學兩者典型的思考模式。

本書作者採跨文化的視角,嘗試將反理學思潮整編到更宏觀的儒學世界中去,認為反理學思潮提供了一種多元性、交互性、他者性格的思想因素,這些因素提供了儒家很好的人文化成的圖像。理學與反理學因此不必是對反的,反而可視為辯證發展出的有機性整體。

作者簡介
楊儒賓,1956年生於臺灣臺中。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講座教授。曾任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社會處中文學門召集人;韓國外國語大學講師;日本東京大學、九州大學及美國威斯康新大學訪問學者。主要研究領域爲先秦哲學、宋明理學、東亞儒學、神話與宗教學等。曾獲國科會優等研究人員獎、國科會傑出研究人員獎等學術榮譽。主要著作有《儒家身體觀》,編著有《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東亞的靜坐傳統》,譯有《東洋冥想的心理學:從易經到禪榮格》、《孔子的樂論》、《冥契主義與哲學》、《宇宙與歷史:永恒回歸的神話》等書。

系統號:

P-000147

臺灣話俗諺語典(一套兩冊)

臺灣話俗諺語典(一套兩冊)

標題:

臺灣話俗諺語典(一套兩冊)

時間:

2012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五南文化事業公司

作者:

蕭藤村 編著

內容簡介:

《臺灣話俗諺語典》兼具閱讀、欣賞、應用、研究,以及查詢分類、修辭、押韻、來源的功能。

本語典分成上、下二冊,共收錄臺灣俗語11648條、諺語4245條、格言440條、激骨話(即俏皮話)1699條,含方言差總共34671條,是海峽兩岸臺語俗諺收錄最完整、內容最豐富的。其注音為教育部頒布的臺羅拼音,適合想考臺語檢定或認證的讀者學習。此外,本語典的索引很翔實,包括:臺羅拼音索引(首字音序頁碼檢索)、漢字索引(漢字頁碼檢索)、分類索引(俗諺分類編號檢索),亦有臺語俗諺分類索引光碟,下拉式的分類資料庫,對學習臺語的研究人士而言,是非常寶貴的資料。

編者簡介
蕭藤村

經歷:
嘉義女中教師退休
嘉義市社區大學講師
全國語文競賽閩南語演說、朗讀評審
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兼任講師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典編輯委員
臺灣歌仔冊學會常務理事

著作:
《本土文化--嘉義篇》、《閩南語文學教材》、《嘉義縣志.卷十.文學志》、《嘉義縣方言志》。

系統號:

P-000148

圖鑑百年文獻:晚清民國年間畫報源流特點探究

圖鑑百年文獻:晚清民國年間畫報源流特點探究

標題:

圖鑑百年文獻:晚清民國年間畫報源流特點探究

時間:

2012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Airiti Press

作者:

祝均宙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石印畫報時期 1874-1920
第一節 石印畫報萌芽期(1875-1880)的開拓者
第二節 石印畫報繁榮期(1884-1913)的典範旗幟
第三節 石印畫報衰落期(1914-1920)之出版物和歷史價值

第二章 銅鋅版畫報時期1925-1930
第一節 銅鋅版畫報的翹楚:《世界》與李石曾、吳稚暉
第二節 報紙附刊中引領銅鋅技術風氣之先的畫刊:《時報圖畫週刊》
第三節 技術轉型階段中「非驢非馬」的主要畫報:《真相畫報》、《世界畫報》及《革命畫報》
第四節 南北地區畫報界的座向標:《上海畫報》和《北洋畫報》
第五節 風靡各地的三日刊畫報:《三日畫報》等

第三章 影寫凹版畫報時期1930-1949
第一節 影寫凹版技術之先驅:《良友》畫報與四大主編
第二節 不斷創新改革的《攝影畫報》及其創辦人林澤蒼
第三節 各領風騷的其它重要影寫技術畫報:《文華》等
第四節 黑白對壘的抗日畫報和日偽畫報
第五節 抗戰勝利後復甦中的畫報界

第四章 政治諷刺的風向標──漫畫類畫報
第一節 漫畫畫報的孕育期(1898-1917):從近代第一張漫畫作品到漫畫畫報的正式出版
第二節 漫畫畫報的萌芽期(1918-1931)
第三節 漫畫畫報的繁榮期(1931-1949)

第五章 各具風采的專題畫報
第一節 蒙太奇鏡頭的記錄者:電影類畫報
第二節 聚焦特定物件的史料集萃:個人專集類與特刊類畫報
第三節 知識導航的啟蒙階梯:兒童類畫報
第四節 繽紛異彩的藝苑天地:美術類畫報
第五節 都市休閒文化的新寵兒:娛樂業畫報

後記
徵引文獻

系統號:

P-000149

第三種中國想像

第三種中國想像

標題:

第三種中國想像

時間:

2012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左岸文化事業公司

作者:

吳介民 著

內容簡介:

臺灣正進入一個「反動的年代」,從近來陸續發生的鐘鼎邦被囚、旺中併購中嘉、走路工疑雲、香港抗議國民教育洗腦、臺灣新學生運動的興起諸事件中,我們可以清楚看見「中國因素」正大舉入侵到臺灣來。中國市場的開放,給臺灣帶來機會;中國雖自稱「和平崛起」,但它對臺灣社會所產生的威脅(無論是軍事或心理上)仍與日俱增。無論是威脅論還是機會論,臺灣人民面對中國崛起,特別感到焦慮。

然而,到目前為止,我們卻很少見到站在臺灣主體的立場,面對中國的真實發展,提出對中國的官僚資本主義具有抵抗力的論述。本書是作者將近二十年來,深入中國草根社會觀察所提出的,具有臺灣觀點的中國論。作者希望引領讀者觀察真實的中國,而非夢幻的中國;並且將真實的中國帶到臺灣統獨問題的脈絡中加以討論。本書不在既有框架中處理國家定位問題,而是實踐一種新的討論統獨的方法論;因此統獨的辯論,是作為問題意識、作為思考與行動的過程,而非要求表態、選邊站。本書並不試圖提出簡單的答案,而是刺激讀者思考:面對霸權中國,不卑不亢的從容氣質,要從何而生?面對中國「官僚資本主義」的興起,臺灣的出路在哪裡?

作者簡介
吳介民,中央研究院社會所副研究員。

系統號:

P-000150

Ina傳唱的音符——Pinaski部落變遷中的女性(1980-1995)

Ina傳唱的音符——Pinaski部落變遷中的女性(1980-1995)

標題:

Ina傳唱的音符——Pinaski部落變遷中的女性(1980-1995)

時間:

2012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作者:

董恕明 著

內容簡介:

「Ina傳唱的音符—pinaseki部落變遷中的女性:1980-1995」--由中華民國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發展協會(計畫主持人孫大川教授)執行,藉由樂舞的採集、分析,幫助瞭解原住民歷史的真相。樂舞對原住民而言,不完全是娛樂的事,和祭儀、倫理範圍、歷史記憶有關,對沒有文字的原住民而言,樂舞是另一種書寫。

本研究透過「媽媽小姐合唱團」來研究pinaseki的歷史,透過記譜,翻譯歌詞,尋繹他們選唱這些歌、填寫這樣歌詞所隱含的時空脈絡和社會背景。在處理個人生命史的部分,準備以家族分章,嘗試重現pinaseki部落的家族系譜並指出其解構、重組的當前樣貌。(註:Ina為母親之意,pinaseki部落為現今臺東卑南下賓朗社)

系統號:

P-000195

神.鬼.祖先:一個臺灣鄉村的民間信仰

神.鬼.祖先:一個臺灣鄉村的民間信仰

標題:

神.鬼.祖先:一個臺灣鄉村的民間信仰

時間:

2012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作者:

焦大衛(David K. Jordan) 著,丁人傑 翻譯

內容簡介:

中文譯本序言
Preface to Chinese Translation
英文版第一版序言
英文版第二版序言

譯者導言

導論

第一章、保安村:一個臺灣的鄉村
姓氏與宗族
姓氏的戰爭

第二章、臺灣的宗教
佛教徒與道教徒
神明和鬼

第三章、守護村子的神明
守護保安村的超自然界神明
保安村的超自然界敵人

第四章、神明的諭示

轎仔
乩童
乩童作為神明諭示的傳達者
乩童作為一種奇觀性的畫面
對於神明諭示的幾點觀察

第五章、家庭
家庭的形象
家庭祭壇
祖先

第六章、神明對於家庭的保護
家庭的超自然保護者
驅邪:謝土儀式

第七章、一個關於鄉村與家庭的「同形學」

第八章、家鬼
冥魂的新娘子
被具體化的鬼
「神化」了的鬼

第九章、結構與變遷

附錄
戰後臺灣的變遷及其在民間宗教活動上的影響
社會逐漸富裕的影響
政府政策的影響
教育的影響
遷移所造成的影響:地方主義的減低

書目
檢索
中文人名索引
英文人名索引
主題索引

系統號:

P-000140

東亞脈絡下的釣魚臺:繼承、轉化、再前進

東亞脈絡下的釣魚臺:繼承、轉化、再前進

標題:

東亞脈絡下的釣魚臺:繼承、轉化、再前進

時間:

2012年10月

出版單位:

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作者:

劉容生等 合編

內容簡介:

四十年來,世界局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著冷戰的結束,中國的崛起,日本的衰退,四小龍的經濟起飛,跟隨帶動整體亞洲的發展。近年來歐美的金融風暴,隨之而來的歐債危機,歐美的影響明顯逐漸地萎縮,一個以亞洲為中心的世界秩序在逐漸地形成。 然而,近年來釣魚臺的爭議不減反增,近日來更隨著日韓獨島的爭議,南韓總統李明博戲劇性強勢地登島。加上14名香港保釣人士搭乘「啟豐二號」,意外地突破日本海防巡邏船重重的包圍,成功登陸釣魚臺,並插上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這個動作透過現代媒體,迅速地傳播全球,不僅震驚了日本外務省,也觸及了兩岸敏感的神經,頓時成為全球的首頁新聞。突然之間,領土的主權、民族的驕傲、歷史的仇恨,一夕之間成為國際新聞的焦點,暗地裡更洶湧著中、美、日角力的暗潮。上述種種突顯了亞洲仍存在許多危險的領土主權爭議,如不妥善處理,隨時可能爆發成全球的機。 因此這一次釣魚臺論壇,我們決定採取一個不同的角度來探討這個問題。我們希望不論新或舊世代的知識分子、老或年輕的保釣人士,不要只侷限在華人社會裡,緬懷釣運轟轟烈烈的過去、緊握住民族主義的大旗吶喊,而能更進一步嘗試以新世代的眼光和思維來探討、分析及開拓釣魚臺的新水平線。

系統號:

P-000151

臺灣大家族

臺灣大家族

標題:

臺灣大家族

時間:

2012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臺灣書房

作者:

戴月芳 著

內容簡介:

自序:臺灣巨姓大族各領風騷

1.礦業世家:基隆顏家
(1)顏浩妥家族來臺
(2)顏家投入採煤、採金
(3)顏雲年的礦業王國
(4)顏國年兄終弟繼
(5)顏家子孫的事業版圖
(6)顏家的親家女婿

2.北臺大地主:板橋林家
(1)林平侯來臺發跡
(2)林維源避走廈門
(3)政商資源飛龍在天
(4)林本源投入糖業
(5)林柏壽投入現代產業
(6)戰後林家子弟

3.中臺首富:霧峰林家
(1)林甲寅發跡阿罩霧
(2)定邦、奠國兄弟展才華
(3)下厝和頂厝
(4)林朝棟率眾抗法
(5)林獻堂投入抗日運動
(6)戰後林家後代
(7)兩個林家的網絡交點

4.水泥金融世家:鹿港辜家
(1)辜顯榮的產業經營
(2)辜振甫的政商格局
(3)辜濂松與中信
(4)辜偉甫與辜寬敏親兄弟

5.製糖先驅:高雄陳家
(1)陳家崛起的恩人
(2)陳中和的商業頭腦
(3)陳家子弟的事業規模

參考書目

系統號:

P-000152

臺灣神明信仰與民間文學:兼論臺北地區地理風水傳說及閩南語系同安腔

臺灣神明信仰與民間文學:兼論臺北地區地理風水傳說及閩南語系同安腔

標題:

臺灣神明信仰與民間文學:兼論臺北地區地理風水傳說及閩南語系同安腔

時間:

2012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博揚文化公司

作者:

楊蓮福 著

內容簡介:

本書內容以神明信仰、民間文學、地方文史為研究範疇,從文獻分析以及主題學的方法論出發,探詢討論主題其背後之共時性變遷以及歷時性之因果演化。本書內容曾於國史館臺灣文獻館、中國福建省漳洲市開漳聖王國際學術研討會等重要學術會議發表,部分論述亦曾發表於國內文史領域重要期刊,是文史工作者楊蓮福近期論述的代表之作。

作者簡介
楊蓮福,1964年生,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政治學博士、文化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淡江大學歷史系學士。長期從事文史相關工作,學術專長以地方文史、神明信仰、民間文學為範疇。曾任《新新聞》新聞週刊專欄作家,現任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社長兼總編輯,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通識中心兼任講師。專書已出版《圖說臺灣歷史》、《圖說臺灣ㄟ代誌》、《圖說臺灣第一勇》、《戀戀蘆洲情》、《蘆洲古厝的故事》、《人口問題與臺灣政治變遷》等十數種。(以上皆由博揚文化出版)

系統號:

P-000153

馬華文學與中國性

馬華文學與中國性

標題:

馬華文學與中國性

時間:

2012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麥田出版社

作者:

黃錦樹 著

內容簡介:

本書是當代文學評論名家黃錦樹對馬華文學的現象研究論文集。黃錦樹以同樣是來臺大馬僑生的身分,探討馬華文學與中國性的關聯。

來臺大馬僑生,他們以臺灣的文化資源為他們創作的養分,克服文化環境落差所造成的程度差異,而趕撘上臺灣漢語文學發展的列車。在戒嚴時代,「在臺灣的中國文學」和現代主義,二者或者融合為「中國性—現代主義」,或者以一種撕裂的緊張性撐開了臺灣漢語文學的新局面,或者加入本土要素或過度強化任何一個要素而造成語言的躁鬱。來臺的大馬華僑最常被第一種模式所吸引,甚至「中國性」終歸是一項無法刪除的要素(尤其是在戒嚴時代),他們之接受現代主義往往是以中國性為前提的。這兩個要素適足以讓他們把故鄉風物帶往一個遠離大馬本土論所強調的「社會性」的工具目的,而為文學的自為存在找到了堅強的理由。

系統號:

P-000154

譯述:明末耶穌會翻譯文學論

譯述:明末耶穌會翻譯文學論

標題:

譯述:明末耶穌會翻譯文學論

時間:

2012年10月

出版單位: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作者:

李奭學 著

內容簡介:

《譯述:明末耶穌會翻譯文學論》為「翻譯史研究論叢」系列之一。「翻譯史研究論叢」由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翻譯研究中心策劃,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及發行,是海內外第一套專門研究中國翻譯史個案的學術叢書。

明末西學東漸,天主教耶穌會士翻譯了不少歐洲宗教文學入華。本書提綱挈領,選取其中八種要籍予以考釋,析論其中主旨與入華梗概,並進一步揭示出它們對日後清末文學新知的建構所具有之前導作用。這八種譯作的譯者上起利瑪竇、龍華民、高一志、艾儒略與陽瑪諾諸氏,文類涵蓋聖歌、聖傳、聖詩、奇蹟故事集,以及系統儼然的靈修散文集與修辭學論述等等,俱屬歐洲上古迄文藝復興時期宗教文學的代表,在華亦為首布之作,於一般歷史、文學史與翻譯史深具意義。本書乃《中國晚明與歐洲文學——明末耶穌會古典型證道故事考詮》之續篇,而析論之深與時代跨越之廣,則後出轉精,對中西比較文學及歐洲宗教文學中譯史的研究推進卓有貢獻。

作者簡介
李奭學,芝加哥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合聘教授,並為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兼任教授,以及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研究中心名譽研究員。著有《中西文學因緣》、《中國晚明與歐洲文學——明末耶穌會古典型證道故事考詮》等書,譯有《閱讀理論——拉康、德希達與克麗絲蒂娃導讀》、《重讀石頭記——《紅樓夢》裡的情欲與虛構》等書。

系統號:

P-000185

不死就不生:2011近現代中國基督教神學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不死就不生:2011近現代中國基督教神學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標題:

不死就不生:2011近現代中國基督教神學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時間:

2012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橄欖出版社

作者:

林四皓、周復初 編著

報導者:

林四皓、周復初 編著

內容簡介:

總序(林四皓、周復初)
推薦序:中國基督教思想研究的里程碑(甘懷真)
推薦序:信仰對於實際生存的真實回應(吳銘達)
推薦序:深根本土的基督教思想(賴建國)
推薦序:基督是一切,又在一切之內(劉遂)

第一部分 中國教會的本土化發展
1福建基督教本土化歷史過程之探索──從艾儒略到倪柝聲(林金水)
2近代中國天主教與基督教本土化歷程的比較分析──以馬相伯與倪柝聲為個案(劉麗敏)
3求同存異:倪柝聲與史百克之教會思想的比較研究(鄧世安)
4倪柝聲「地方教會」思想與中國教會的社會構成(李向平)
5一個身體與眾多召會:倪柝聲的教會觀及其在華人社會的影響(劉義)
6倪柝聲的「地方教會」──本色教會的獨特實踐(李韋)
7倪柝聲的教會地方立場與中國基督教──本色教會的觀點之探討(劉遠城、柴希文)
8倪柝聲中國「地方教會」運動的本土化實踐:「建制重構」與「內核回歸」(郭榮剛)
9全球化思潮衝擊下倪柝聲教會觀的落實──以臺灣聚會所經驗為例(蔡維民、吳銘達)
10從憲法政教分離原則論倪柝聲著作中之國家與教會關係(武永生、袁義昕)
11親密交通與社會資本──以倪柝聲思想應用於臺灣地方召會為例(姚蘊慧)
12倪柝聲的基督宗教詩歌及其詩學原則(孫霄)
13神學翻譯的考驗:倪柝聲研究之英語文獻的回顧以及他的神學在中國、基督教和知識界的背景中被翻譯的任務(張漢邦)

第二部份 倪柝聲思想研究
14倪柝聲的「聖經心理學」(曾慶豹)
15倪柝聲的人觀:傳統和詮釋(謝文郁)
16基督教人論的發展與爭議,對基督教派政治觀的影響(王生臺、謝仁壽)
17人的主體性:論牟宗三對聖經思想的一項批評(梁益堉、史甄陶)
18基要與本色之間:賈玉銘、王明道與倪柝聲思想比較芻議(宋剛)
19倪柝聲思想研究之文獻回顧與評析(周復初、李俊輝)

第三部份 倪柝聲與生命教育
20倪柝聲的生命觀及其對臺灣生命教育的影響(莊謙本、曾煥棠、傅振旗)
21屬靈生命與品格陶冶──論倪柝聲思想在品德教育上的啟示(譚光鼎、陳鸞鳳)
22倪柝聲思想和高中生命教育關聯之初探(曾煥棠)

系統號:

P-000236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水墨書畫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水墨書畫

標題: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水墨書畫

時間:

2012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作者:

謝世英 執編

內容簡介:

《國立歷史博物館:水墨書畫》,重點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臺灣藝術家的水墨書畫作品,本書收錄畫家以1920年之前出生的畫家30多位畫家135件作品。這些作品是本館典藏非常珍貴的一部份,它們的積累過程,與本館在戰後臺灣藝文界的地位以及扮演的角色息息相關。所謂的國畫類包括水墨畫、膠彩畫等,其中不乏近代時期中西融合,畫家採用西方水彩媒材作畫在傳統卷軸上的作品。戰後的張大千、溥心畬、黃君璧作品合計達400餘件,成為本館典藏重點。渡海三家、七友、八朋畫會以及本土水墨畫家等的參與,讓本館書畫收藏逐年累積。可觀的量讓書畫類,讓本館成為海內外收藏中國近代書畫之重要文化機構。

系統號:

P-000155

文化的在與不在?人文取向的文化產業視野

文化的在與不在?人文取向的文化產業視野

標題:

文化的在與不在?人文取向的文化產業視野

時間:

2012年9月

出版單位:

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作者:

劉大和 著

內容簡介:

第一部 基礎分析
第一章 文化產業導論
第二章 當代社會學理論與文化產業分析
第三章 文化產業實務分析初探

第二部 敘事與視覺
第四章 廣告故事和喜劇分析
第五章 論述性影音作品的分析
第六章 電影分析

第三部 專題討論:飲食、風格、地景
第七章 飲食文化與文化產業
第八章 風格與意象分析
第九章 地景敘述與分析

結論 哲學視野--文化產業詩學

系統號:

P-000156

從閨秀到摩登——臺灣女性書寫

從閨秀到摩登——臺灣女性書寫

標題:

從閨秀到摩登——臺灣女性書寫

時間:

2012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

作者:

林佩蓉 主編

內容簡介:

主題為「女性書寫」意即介紹自古典到現代臺灣文學的女作家,她們除作家為共同身份之外,皆具有其他專長,並成為該領域中的傑出者,本書深入淺出,為女作家風貌勾勒美麗多采的風貌。「閨秀」到「摩登」,指涉的不只是一種進程--傳統到現在,更是作品類型的轉變與多元。

系統號:

P-000218

南海衝突下的臺灣海軍戰略

南海衝突下的臺灣海軍戰略

標題:

南海衝突下的臺灣海軍戰略

時間:

2012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出版公司

作者:

宋吉峰 著

內容簡介:

推薦序/翁明賢

chapter1 緒論
 第一節 南海爭議
 第二節 概念界定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途徑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

chapter2 南海地緣戰略背景
 第一節 地緣戰略意涵
 第二節 戰略資源蘊藏情況
 第三節 南海爭議中「域外」國家因素
 第四節 小結

chapter3 影響南海衝突因素分析
 第一節 海洋法規範與政策主張
 第二節 中共的能源戰略考量
 第三節 變遷中的美國亞洲戰略
 第四節 小結

chapter4 未來南海軍事衝突場景
 第一節 東協國家軍事戰略與兵力部署
 第二節 中美的軍事戰略與兵力部署
 第三節 未來南海軍事衝突的戰略類型
 第四節 小結

chapter5 臺灣因應之道與海軍角色
 第一節 臺灣應有的南海戰略
 第二節 臺灣海軍的因應作為
 第三節 小結

chapter6 結論

參考文獻

系統號:

P-000219

佛洛伊德讀張愛玲

佛洛伊德讀張愛玲

標題:

佛洛伊德讀張愛玲

時間:

2012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作者:

鍾正道 著

內容簡介:

佛洛伊德與張愛玲,一個是西方驚世駭俗的精神分析大師,一個是中國引領風潮的小說家;一個是男性本位,一個是女性立場;一個強調本能與文明的二元對立,一個愛蔥綠配桃紅,講究參差對照。

佛洛伊德與張愛玲,兩人都對凡人抱持興趣,都擅於挖掘人性的幽深,都被視為孤高自負。佛洛伊德喜歡文學,理論中援引文學作品總是信手拈來;張愛玲喜歡借用精神分析,駕馭亂倫變態成熟老練,性作隱流,處處夢境,字裡行間飄散佛洛伊德的氣味。

本書從佛洛伊德的觀點來閱讀張愛玲其人其作,分為夢境歇斯底里、伊底帕斯情結、自戀、戀物五個單元,最後以死亡本能的體現、現代文明的壓抑、自我分裂的迷惘、強迫重複的復歸總結佛洛伊德視野下的張愛玲。

作者簡介
鍾正道,東吳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教於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領域為現代文學、文學與電影。著有學位論文《張愛玲散文研究》、《張愛玲小說的電影閱讀》。曾獲中央日報文學獎、全國學生文學獎、雙溪現代文學獎、國軍文藝金像獎。

系統號:

P-000220

先秦兩漢典籍引《禮記》資料彙編

先秦兩漢典籍引《禮記》資料彙編

標題:

先秦兩漢典籍引《禮記》資料彙編

時間:

2012年8月

出版單位: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作者:

何志華 主編

內容簡介:

《先秦兩漢典籍引〈禮記〉資料彙編》是「先秦兩漢文獻引經叢書」之一。本叢書利用現有「先秦兩漢一切傳世文獻電腦化資料庫」的研究成果,全面檢索先秦兩漢文獻引錄十三經(包括《周易》、《尚書》、《毛詩》、《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孟子》、《論語》、《爾雅》及《孝經》)的文例。《先秦兩漢典籍引〈禮記〉資料彙編》所列《禮記》經文,以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出版的《逐字索引》為底本。

「十三經」之一的《禮記》,是儒家闡釋禮學的一部論著,內容相當龐雜,所記包括日常禮節、聘問、冠昏葬祭、孔子言論、儒家論文等。既是儒學雜編,故其內容每與先秦兩漢典籍互見。《先秦兩漢典籍引〈禮記〉資料彙編》收錄先秦兩漢典籍所引《禮記》異文,按經、史、子、集次第排列,通過異文的對讀比較,可見《禮記》與先秦兩漢典籍之間,在文字和義理上的淵源和關係,當有助學者研究《禮記》。

《先秦兩漢典籍引〈禮記〉資料彙編》嘗收錄先秦兩漢典籍引《禮記》之互文,不論經、史、子、集、漢世傳注,舉凡引用《禮記》者,皆予收錄,用資比對今本《禮記》,考其異同,得異文以求窺探《禮記》的本貌,或從中推測成篇時間,實有助於學者之研究。至如先秦兩漢引用《禮記》材料對研究中國訓詁學、聲韻學,更是彌足珍貴。

編者簡介
何志華教授,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系主任,中國文化研究所劉殿爵中國古籍研究中心主任。

系統號:

P-000221

性別覺醒:兩岸三地社會性別研究

性別覺醒:兩岸三地社會性別研究

標題:

性別覺醒:兩岸三地社會性別研究

時間:

2012年8月

出版單位:

香港:商務印書館

作者:

譚少薇等 合編

內容簡介:

男性必須剛強?女性定要柔弱?社會文化總為男女定型設限,並建構起所謂的「性別定型」,這更引伸了一套兩性關係中權力與地位的價值體系,導致個人潛力、性格備受壓抑。性別研究藉著銳利的思辨,提出性別不單是男女的生理特徵,也是文化產物,並就男女在社會身份認同與公民權利等意識上,提供了嶄新的思考角度。本書輯錄了兩岸三地多位社會科學領域學者的研究文章,從歷史、社會、心理和文化等視角,探索兩岸三地中極具爭議性的性別議題,當中切實地反映各地性別研究的發展概況,並就性別研究如何實踐到社會當中作出了深刻的反思。

系統號:

P-000222

狂歡之聲與冷酷之眼:文革小說中的身體書寫

狂歡之聲與冷酷之眼:文革小說中的身體書寫

標題:

狂歡之聲與冷酷之眼:文革小說中的身體書寫

時間:

2012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里仁書局

作者:

石曉楓 著

內容簡介:

本書將王小波、閻連科以肉體狂歡及戲謔語言表現革命與性愛的意圖,與余華、蘇童對於肉身懲罰及暴力、死亡與瘋癲的刻畫相對照,由此指出一九八○年代中期之後,關於文革記憶所採用的「狂歡」與「冷酷」書寫模式,並進行代際書寫的同質/異質性比較。張賢亮作品則因首開文革後「革命加性愛」小說之先河,因此列為附錄,與之相互發明。全書將身體書寫與政治意涵、集體記憶相連接,從而開發出更具深度的身體詮釋。

作者介紹
石曉楓,現為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專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臺灣及中國現當代文學。著有《兩岸小說中的少年家變》(已由本書局出版)、《白馬湖畔的輝光──豐子愷散文研究》、《無窮花開──我的首爾歲月》等。創作曾獲華航旅行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等。

系統號:

P-000240

臺灣後現代小說的發展:以黃凡、平路、張大春與林燿德的創作為觀察文本

臺灣後現代小說的發展:以黃凡、平路、張大春與林燿德的創作為觀察文本

標題:

臺灣後現代小說的發展:以黃凡、平路、張大春與林燿德的創作為觀察文本

時間:

2012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資訊公司

作者:

王國安 著

內容簡介:

本書是以臺灣文學史為基礎架構,對六○年代到二十一世紀初的臺灣文學史,以「後現代」為重心切入探討,並以黃凡(1950-)、平路(1953-)、張大春(1957-)、林燿德(1962-1996)四人的小說為主要觀察文本,讓「後現代」藉由四人的小說銜接臺灣文學六年代後各階段的文學流派、文藝思潮與文學現象。從鄉土文學、現代主義文學,擴及懷疑論式政治小說、都市文學,甚至是科幻小說,以及九○年代後與後殖民相混淆的文風,將後現代小說與在臺灣文學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文類相結合,突出臺灣後現代小說在臺灣文學史上既承先又啟後的歷史位置。

作者簡介
王國安,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研究領域為臺灣文學、現代小說、現代詩。著有《和平.臺灣.愛──李魁賢詩與詩論》一書,並發表論文十數篇。

系統號:

P-000223

改良與革命:晚清民初史事新探

改良與革命:晚清民初史事新探

標題:

改良與革命:晚清民初史事新探

時間:

2012年10月

出版單位: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

王曉秋 著

內容簡介:

自序

輯一 改良與革命
試論中國近代史上改良與革命的辯證關係
晚清改革史研究論綱
試論康有為的「仿洋改制」
試論清末京城立憲派
試論辛亥革命的世界意義
民國元年孫中山與袁世凱北京會談新論
五四運動在東京新探

輯二 中國與世界
晚清中國改革先驅者的世界認識
晚清中國人走向世界的歷史軌跡
1887年海外遊歷使新探
晚清中國官員三次集體出洋的比較
晚清民初中國參與世界博覽會的歷史回顧和啟示
晚清民初中國人日本觀的變遷

輯三 文獻與傳播
黃遵憲《日本國志》初探
康有為《日本變政考》初探
林之望《庚申日記》初探
魏源《海國圖志》在日本的傳播和影響
日本《革命評論》與中國同盟會
輯四北大校史叢考
戊戌維新與京師大學堂的創立
京師大學堂與日本
辛亥革命與民國初年的北京大學
孫中山與北京大學
五四時期北大師生與日本思想界的交流

系統號:

P-000187

政治滄桑六十年:吳江回憶錄

政治滄桑六十年:吳江回憶錄

標題:

政治滄桑六十年:吳江回憶錄

時間:

2012年8月

出版單位: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作者:

吳江 著

內容簡介:

本書是吳江在八十歲之後寫作的回憶錄,回顧了自己從延安時期、大躍進、文革,直到改革開放以來長達六十年的政治生涯。作者以難得的直言無隱,刻畫了眾多黨內高層領導人和理論家,如胡耀邦、陳伯達、胡喬木、劉瀾濤、鄧力群、楊獻珍等,展現了錯綜紛紜的時局下黨內政治鬥爭、思想鬥爭的原貌。回憶之余,作者還從更大的歷史視角反觀曾經的個人處境,對歷史和自我進行反思,尤見一位理論家的鋒芒。

書中尤其精彩的是,1977–1982年在胡耀邦領導下的中央黨校,吳江直接參與了黨內數次重要論爭與重大文件的起草,包括文革的定性問題、關於「兩個凡是」的爭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提出、關於中國社會主義所處階段的論爭、如何評價毛澤東及其思想等等。這些論爭奠定了黨內乃至全國思想解放的基礎,直接推動了改革開放的進程。作為事件親歷者,作者對其間的政治角力和幕後曲折都有詳細而生動的記述。

作者簡介
吳江是中共高層幹部,黨內重要「筆桿子」,曾任《紅旗》雜誌編委、《理論動態》主要負責人、中央黨校哲學教研室和理論研究室主任等。他在八十歲之後動筆寫作這本回憶錄,回顧了自己從嚴安時期、大躍進、文革,直到改革開放以來長達六十年的政治生涯。

系統號:

P-000186

中国近代小説の成立と写実

中国近代小説の成立と写実

標題:

中国近代小説の成立と写実

時間:

2012年11月

出版單位:

京都: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

作者:

森岡優紀 著

內容簡介:

序 中国における近代的世界観への転換と「写実」

第1部 写実をめぐる言説の形成と変遷
伝統的小説観の転換と日本政治小説の翻訳
自然主義・写実主義から現実主義へ
アンチ・リアリズムとしてのポストモダン

第2部 翻訳からつくられる写実小説のかたち
物語と啓蒙——明治期科学小説の重訳
叙述と啓蒙——「スパルタの魂」と明治期の雑誌記事
小説の遠近法——「域外小説集」
再現される「現実」——文言小説「懐旧」

附 小説の正統性への自覚——周作人の初期翻訳の軌跡

系統號:

P-000142

臺湾文学と文学キャンプ:読者と作家のインタラクティブな創造空間

臺湾文学と文学キャンプ:読者と作家のインタラクティブな創造空間

標題:

臺湾文学と文学キャンプ:読者と作家のインタラクティブな創造空間

時間:

2012年11月

出版單位:

東京:東方書店

作者:

赤松美和子 著

內容簡介:

推薦のことば(藤井省三,東京大学文学部教授)
序章 臺湾文学は夏に作られる
第一章
臺湾青年の総作家化計画--救国団の文芸活動と「幼獅文芸」編集者瘂弦
学内の文学教育――逸脱の日本文学と正統の臺湾文学
救国団の文芸活動――文学の数と力
「幼獅文芸」--全臺湾青年の愛読書
第二章
臺湾文学の夏--五〇年の文学キャンプ史
文学キャンプとは何か--臺湾文学、三〇〇〇人の夏
文学キャンプの歴史--文学場の力学
文学キャンプ体験記

第三章
臺湾の芥川賞--「聯合報」、「中国時報」二大新聞の文学賞
二大新聞の副刊--臺湾文学のトップメディア
二大新聞の文学賞
「政」の「時報文学賞」と「性」の「聯合報小説賞」--作られる文学思潮

第四章
戒厳令解除後の「私たち」の臺湾文学――李昂と朱天心
李昂作品に見る戒厳令解除--「迷園(迷いの園)」、「自伝の小説」における「他者」なる主人公
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眷村の兄弟たちよ)」に見る限定的な「私たち」

終章 文学大国臺湾の実像

参考文献
付録 戦後日本における臺湾文学出版目録

系統號:

P-000165

大日本帝国の崩壊と引揚.復員

大日本帝国の崩壊と引揚.復員

標題:

大日本帝国の崩壊と引揚.復員

時間:

2012年11月

出版單位:

東京:慶應義塾大学出版会

作者:

增田弘 編著

內容簡介:

序論 引揚.復員研究の視角と終戦史の見直し(増田弘)

第1章 大日本帝国の崩壊と残留日本人引揚問題--国際関係のなかの海外引揚(加藤聖文)

第2章 日本軍の武装解除についての一考察(加藤陽子)

第3章 大陸引揚者と共産圏情報--日米両政府の引揚者尋問調査(佐藤晋)

第4章 中華人民共和国の日本人「戦犯」処理――裁かれた「帝国」(大澤武司)

第5章 朝鮮半島からの引揚と「日本人世話会」の救護活動--朝鮮総督府.京城帝国大学関係者を中心に(永島広紀)

第6章 ラバウルからの日本軍の復員過程(増田弘)

第7章 遺骨の帰還(浜井和史)

参考文献リスト
あとがき
索引

系統號:

P-000166

漢字字體史研究

漢字字體史研究

標題:

漢字字體史研究

時間:

2012年11月

出版單位:

東京:勉誠出版

作者:

石塚晴通 編

內容簡介:

序 論
 漢字字体史研究--序に代えて(石塚晴通)

第一部 字体理論と字体変遷モデル
 漢字字体の日本的標準(石塚晴通)
 金属活字と文字の同一性(豊島正之)
 唐代楷書字体規範からみた「龍龕手鏡」(西原一幸)
 書法と書体(紅林幸子)

第二部 字体データベース論
 漢字字体規範データベースの構想と発足(石塚晴通等)
 漢字画像情報多量データベース--HNG(漢字字体規範データベース)を中心として(石塚晴通)
 HNGにおける字種.字体の認識と異体処理(岡墻裕剛)
 拓本文字データベースの設計とその応用(安岡孝一)

第三部 字体資料論
 古写経の歴史--書誌学と字すがた(赤尾栄慶)
 敦煌漢文文献(漢籍)の性格とその漢字字体(小助川貞次)
 行政用漢字の文字同定--汎用電子情報交換環境整備プログラムの場合(高田智和)
 異体字表検証の試み--ユニコードの拡張でどの程度異体が弁別できるようになっているのか(小野芳彦)

第四部 字体史研究の方法
 金沢文庫本白氏文集「長恨歌」の漢字字体について--漢字字体規範データベースの応用的事例として(當山日出夫)
 漢字字体の変遷--HNGに見る変わる字体と変わらない字体(斎木正直、池田証寿)
 国語研本金剛頂経の漢字字体(高田智和)
 漢字字体の実用例と字書記述--「寂」の場合(池田証寿)
 「新訳華厳経音義私記』における字様の利用について(賈智)
 写本の実態から見た字書記述―会意文字を例として(イムレ.ガランボス撰,岡田一祐 翻譯)
 「落葉集小玉篇」の部首配属からみたキリシタン版の字体認識(白井純)

第五部 字体研究の諸相
 異体字.国字の出自と資料(笹原宏之)
 HNGの利用を通して見た親鸞.明恵の字体(斎木正直)
 日本史史料における翻刻データの作成支援と共有手法(山田太造)

あとがき

系統號:

P-000167

二〇世紀満洲歴史事典

二〇世紀満洲歴史事典

標題:

二〇世紀満洲歴史事典

時間:

2012年11月

出版單位:

東京:吉川弘文館

作者:

貴志俊彥等 合編

內容簡介:

日本人の記憶の中に生き続け、今なおさまざまな憶測や見解で語られる満洲。19世紀末から東北地方政権・満洲国・中華人民共和国による統治まで、政治・経済・環境・民族・文化など幅広い分野から800項目余を厳選し収録。最新の研究成果を取り入れ、豊富な図版を交えて平易に解説する。東北アジアの歴史もふまえ、20世紀満洲の全体像に迫る。

系統號:

P-000182

中東鉄道経営史:ロシアと「満州」1896-1935

中東鉄道経営史:ロシアと「満州」1896-1935

標題:

中東鉄道経営史:ロシアと「満州」1896-1935

時間:

2012年11月

出版單位:

名古屋:名古屋大學出版會

作者:

麻田雅文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第1章 中東鉄道をめぐる国際環境

第2章 中東鉄道の組織構造と社員

第3章 鉄道事業—路線、収支、貨客の分析

第4章 鉄道・港・海運の「三位一体の交通システム」

第5章 植民地としての収用地の形成と変容

第6章 燃料資源の確保をめぐる苦闘

第7章 中東鉄道警備隊と護路軍

終章 「植民地化会社」の「罪と罰」

系統號:

P-000224

秋成前後の中国白話小説

秋成前後の中国白話小説

標題:

秋成前後の中国白話小説

時間:

2012年10月

出版單位:

東京:勉誠出版

作者:

德田武 著

內容簡介:

はじめに

第一部 秋成出現の基盤
 第一章 近世小説と中国文学
 第二章 朱舜水と水戸の唐話学
 第三章 浅見絅斎と中国白話小説
 第四章 「明清軍談」と「虞初新志」、「五人伝」
 第五章 初期読本における寓意性と文芸性
 第六章 読本論

第二部 秋成の漢文学
 第一章 上田秋成と「国府臺戦記」--「修羅の時」の共用
 第二章 近世の烈女たちと「浅芽が宿」の宮木
 第三章 上田秋成と都賀庭鐘--無腸の号を廻って
 第四章 上田秋成と菅茶山
 第五章 上田秋成の「富士山説」
 第六章 上田秋成と本居宣長.小澤蘆庵
 第七章 細合半斎と上田秋成
 第八章 上田秋成の「藤簍冊子」自序と「五雑組」
 第九章 上田秋成の天保歌
 第十章 上田秋成と村瀬栲亭--「上田秋成全集」訂正
 第十一章 上田秋成と上田耕夫
 第十二章 上田秋成と蘇東坡
 第十三章 「春雨物語」「血かたびら」の一典拠
 第十四章 上田秋成と中井竹山

第三部 江戸後期から明治への漢文小説
 第一章 山本北山と中国艶情小説
 第二章 摩島松南.吉田松陰と「西湖佳話」
 第三章 曲亭馬琴「三遂平妖伝国字評」を評す
 第四章 南総里見八犬伝の因果律
 第五章 露伴と子規の「八犬伝」受容
 第六章 正岡子規と「八犬伝」
 第七章 中野逍遙の「八犬伝」漢詩
 第八章 王韜と高橋阿伝

系統號:

P-000168

蒼海に交わされる詩文

蒼海に交わされる詩文

標題:

蒼海に交わされる詩文

時間:

2012年10月

出版單位:

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

堀川貴司、浅見洋二 合編

內容簡介:

恵洪の文字禅について——その理論と実践および後世への影響
寒山拾得の受容とその変遷——五山禅僧の詩歌・絵画に見られる寒拾の形象と宋元禅文学の関係
「興禅林風月集」続考
日本入宋僧南浦紹明および宋僧の詩集「一帆風」について
禅僧による禁中漢籍講義——近世初頭「東坡詩」の例
和刻「唐詩選」出版の盛況
「漢文学史」における一七六四年
十八世紀東アジアを行き交う詩と絵画
「漢学紀源』と五山儒学史について
森槐南と呉汝綸——一九〇〇年前後の日中漢詩唱和

系統號:

P-000169

古都洛陽と唐宋文人

古都洛陽と唐宋文人

標題:

古都洛陽と唐宋文人

時間:

2012年10月

出版單位:

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

中尾健一郎 著

內容簡介:

唐代以前の知識人と洛陽
第1部 唐代篇(孟郊と洛陽)
白居易と長安新昌里邸
白居易と洛陽
白居易の孤独とトポフィリア
洛陽の壊滅と復興—李〓(ゆ)の「東都賦」を中心に
唐末動乱期の洛陽と韋荘

第2部 北宋篇
北宋の洛陽士大夫と唐代の遺構
司馬光と欧陽脩
司馬光の洛陽退居生活とその文学活動
司馬光の詞作
北宋の耆老會

系統號:

P-000170

蒋介石の外交戦略と日中戦争

蒋介石の外交戦略と日中戦争

標題:

蒋介石の外交戦略と日中戦争

時間:

2012年10月

出版單位:

東京:岩波書店

作者:

家近亮子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外交は無形の戦争である」

第1章 蒋介石の外交戦略の基本構造

第2章 抗日戦争の準備——蒋介石における一九三五年の分析

第3章 日中戦争の開始と蒋介石

第4章 日中戦争の展開——一九三八年の情勢

第5章 日中戦争から太平洋戦争への途——蒋介石の外交戦略の一つの結実

終章 蒋介石外交の新たなる課題と日本

系統號:

P-000171

中国の愛国と民主:章乃器とその時代

中国の愛国と民主:章乃器とその時代

標題:

中国の愛国と民主:章乃器とその時代

時間:

2012年10月

出版單位:

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

水羽信男 著

內容簡介:

第1章 章乃器の初期思想の形成

第2章 救国会運動と章乃器

第3章 抗日戦争と章乃器

第4章 民主建国会と章乃器

第5章 社会主義への転化と章乃器

第6章 反右派闘争と章乃器

系統號:

P-000172

中国日常食史の研究

中国日常食史の研究

標題:

中国日常食史の研究

時間:

2012年10月

出版單位:

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

中林廣一 著

內容簡介:

第1章 「穀」考——中国史における「穀」分類をめぐって

第2章 宋代農業史再考——南宋期の華中地域における畑作を中心として

第3章 都市の食、農村の食——清末民国期、湖北省における日常食の階層性

第4章 移住・開発と日常食——清~民国期、湖南省永順府を事例として

第5章 中国におけるソバについて

第6章 中国におけるヤマイモについて

第7章 中国における食芋習俗とその展開

系統號:

P-000173

中国革命論のパラダイム転換:K・A・ウィットフォーゲルの「アジア的復古」をめぐり

中国革命論のパラダイム転換:K・A・ウィットフォーゲルの「アジア的復古」をめぐり

標題:

中国革命論のパラダイム転換:K・A・ウィットフォーゲルの「アジア的復古」をめぐり

時間:

2012年10月

出版單位:

東京:社会評論社

作者:

石井知章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中国革命論のパラダイム転換

第I部 K・A・ウィットフォーゲルの中国革命論
第一章 「ブルジョア民主主義」と国共合作
第二章 農民問題と「アジア的復古」
第三章 毛沢東主義と「農民革命」
第四章 統一戦線の再形成と崩壊

第II部 中国における〈アジア的なもの〉と世界史の再検討
第五章 中国近代のロンダリング
第六章 『東洋的専制主義』「前文」への解題とその全訳
終章 中国における「アジア的」なもののゆくえ

あとがきに代えて

系統號:

P-000174

「日中国交回復」日記:外交部の「特派員」が見た日本

「日中国交回復」日記:外交部の「特派員」が見た日本

標題:

「日中国交回復」日記:外交部の「特派員」が見た日本

時間:

2012年10月

出版單位:

東京:勉誠出版

作者:

王泰平 著,福岡愛子 翻譯

內容簡介:

まだ日中に国交のなかった1969年、記者として来日したひとりの中国人がいた。国交回復交渉の糸口をさぐるため、中国外交部の特殊使命を受けた外交官/記者、王泰平。彼が残した70~73年の東京滞在日記を本邦初公開。

田中角栄、周恩来をはじめとする要人たちの思惑から、当時の日本社会の諸相まで、「国交回復の舞臺裏」を見つづけた男による日中交渉の一級資料。

系統號:

P-000225

Strategic Asia 2012-13: China’s Military Challenge

Strategic Asia 2012-13: China’s Military Challenge

標題:

Strategic Asia 2012-13: China’s Military Challenge

時間:

October, 2012

出版單位:

Seattle: National Bureau of Asian Research

作者:

Edit by Thomas Fingar & Ashley J. Tellis

內容簡介:

Uphill Challenges: China’s Military Modernization and Asian Security (Ashley J. Tellis)

China’s Land Forces: New Priorities and Capabilities (Roy Kamphausen)

China’s Modernization of Its Naval and Air Power Capabilities (Andrew S. Erickson)

The Second Artillery Force and the Future of Long-Range Precision Strike (Mark A. Stokes)

Controlling the Information Domain: Space, Cyber, and Electronic Warfare (Kevin Pollpeter)

China’s Military Modernization: U.S. Allies and Partners in Northeast Asia (Christopher W. Hughes)

Southeast Asia and Australia: Case Studies in Responding to China’s Military Power (Andrew Shearer)

China’s Military Modernization: Responses from India (Arun Sahgal)

The U.S. Response to China’s Military Modernization (Dan Blumenthal)

China’s Vision of World Order (Thomas Fingar)

系統號:

P-000226

A Garden of One's Own:A Collection of Modern Chinese Essays, 1919-1949

A Garden of One's Own:A Collection of Modern Chinese Essays, 1919-1949

標題:

A Garden of One's Own:A Collection of Modern Chinese Essays, 1919-1949

時間:

August, 2012

出版單位: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作者:

Tam King-Fai

內容簡介:

This authoritative collection contains writings by some thirty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Chinese writers of the period between 1919 and 1949. The three decades from which these pieces are drawn encompass most of the Republican period, a tumultuous era in Chinese history in which modernization and republicanism coexisted with classical culture. Thematically, these xiaopin wen, or modern Chinese essays, differ significantly from the more social and political fiction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Their scope varies, from ruminations on broader existential issues to more personal contemplations on everyday life, often delving into issues of morality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Although described as "essays," they are not restrained by the formal, expository connotations of this English term; rather, their tone is more intimate, reflective, and at times witty or tinged with melancholy.

About the Auther
TAM KING-FAI, earned his BA in English and MPhil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from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nd MA and PhD in East Asian Studies from Princeton University. He is currently an Associate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Chinese Culture of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Earlier, he taught for nearly two decades at Trinity College, Connecticut, US and served as the Associate Director of the Centre for East Asian Studies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系統號:

P-00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