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大中文學報第70期

標題:

臺大中文學報第70期

時間:

2020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內容簡介:

清華簡(陸)《鄭武夫人規孺子》武姜規誡辭考釋(林清源)
從天人關係考察《荀子》的「法」思想:以出土黃老思想文獻的對比分析為中心(李松駿)
詩史在「新我」與「故吾」之間:論瞿蛻園《補書堂詩錄》(邱怡瑄)
神魔與啟蒙:清末民初《新西遊記》續衍中的「祛魅」與「復魅」(黃璿璋)
現代大學與國文教育──以40年代大一國文教材選本為起點的論析(梅家玲)
由臺灣孔子廟研究之發展論黃得時先生的貢獻(黃啟書)

系統號:

P-016930

佛光學報新6卷第2期

標題:

佛光學報新6卷第2期

時間:

2020年7月

出版單位:

宜蘭: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

三部《雜阿含經》(《大正藏》99、100、101)原語問題及其所屬部派之考察(辛嶋靜志)
元代禪宗清規祈禳儀式的標準化(李忠達)
十六至十七世紀耶穌會士的東亞佛教觀(梅謙立)
十七世紀朝鮮半島華嚴學的盛行與《華嚴疏鈔》的刊印(郭磊)
Infiltrating the Hermit Kingdom: The Penetration of Chinese Buddhist Texts into Seventeenth Century Korea (JORGENSEN, John)

系統號:

P-016912

亞太研究論壇第67期

標題:

亞太研究論壇第67期

時間:

2020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內容簡介:

日本侵緬之戰(1940–42)與臺灣的角色(蕭明禮、朱浤源)
從神殿、英靈到蟻丘:沙巴拿督公信仰的多樣實踐(吳佳翰)
研究紀要:臺灣東南亞研究的發展與特點(林開忠、蕭新煌)
研究紀要:The Pilgrimage to Mount Kawakarpo(Katia Buffetrille)
書評:巨龍之爪——中國在東南亞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滲透(張珈健)
書評:《東南亞的新貌:轉型的動力與未來圖像》(陳宗巖)

系統號:

P-017011

メディア史研究 VOL.48

標題:

メディア史研究 VOL.48

時間:

2020年10月

出版單位:

東京:ゆまに書房

內容簡介:

『尋常小学唱歌』のアジア認識 —江戸の錦絵から大正の唱歌へ—(鈴木啓孝)/明治中期の海外市場情報と中国・朝鮮認識 —「粗製」認識とその作用—(中川未来)/第一次世界大戦期における大日本平和協会のアジア観 —機関誌『平和時報』に見る中国・朝鮮観—(片山慶隆)/昭和期の映画雑誌『キネマ旬報』から見る日本の中国観(金山泰志)/日中戦争期中国の日本通ジャーナリストの対日認識 —陳博生(中央通訊社東京特派員・総編輯)の軌跡—(島田大輔)/明治末期のメディア・イベント「汽車博覧会」と『大阪時事新報』(松尾理也)/戦時期日本の記録映画監督 —東宝文化映画部高橋秀一について—(町田祐一)/占領下ラジオ放送における「マイクの開放」再考 —『街頭録音』がもたらした「民主化」、あるいは「民主化」「ショー」—(太田奈名子)

《書評》田中友香理『〈優勝劣敗〉と明治国家——加藤弘之の社会進化論』(岡安儀之)
《書評》大野哲弥『通信の世紀 —情報技術と国家戦略の百五〇年史』(白戸健一郎)

表紙図版 『皇道光被線概測図』陸地測量部、一九四二年(国立国会図書館所蔵)

系統號:

P-016901

戰火中國1937-1952:流轉的勝利與悲劇,近代新中國的內爆與崛起

戰火中國1937-1952:流轉的勝利與悲劇,近代新中國的內爆與崛起

標題:

戰火中國1937-1952:流轉的勝利與悲劇,近代新中國的內爆與崛起

時間:

2020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方德萬(Hans van de Ven) 著,何啟仁 翻譯

內容簡介:

要探究新中國真正的本質,必須盡力拋開抵抗外侮的英雄式主觀論述色彩,同時並論各派系在抗戰時期的作為、決策、成功與失敗,以及日本、蘇聯、美國、英國等勢力的政治考量與行動。《戰火中國》全書分為四部份:第一部「立國大業」論析蔣介石掌權至1937年中日開戰期間,圍繞其與國民黨的連串事件;第二部「歷史轉捩點」講述對日抗戰的時代精神轉變,分論日本、國民黨如何試圖取勝,以及中國共產黨的擴張;第三部「試煉」和第四部「新中國」,則檢視成為世界大戰一部分的抗日戰爭、日本戰敗後的中國內戰,以及在韓戰中逐漸浮現的冷戰面貌。

作者簡介
方德萬(Hans van de Ven),荷蘭漢學家,英國劍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曾任臺灣中央研究院訪問學者、中國南京大學歷史學系客座教授。著有:Breaking with the Past: The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Service and Global Origins of Modernity in China、War and Nationalism in China: 1925-1945、From Friend to Comrade: The Founding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1920-1927等書,合編之The Battle for China獲2012年軍事歷史學會(Society for Military History)傑出圖書獎(Distinguished Book Award)。

系統號:

P-016950

扶鸞文化與民眾宗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扶鸞文化與民眾宗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標題:

扶鸞文化與民眾宗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時間:

2020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博揚文化

作者:

范純武 編著

內容簡介:

扶鸞,又稱做扶乩、飛鸞、扶鶴、降筆……是一種生產神諭的特殊方式。扶鸞是理解中國宗教運動和社會文化,最為重要的鎖匙。本論文集首次收錄此一領域前沿學者的研究成果,為進一步探索奠定基石。

系統號:

P-016974

漢學與跨文化思維

漢學與跨文化思維

標題:

漢學與跨文化思維

時間:

2020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宋灝 著

內容簡介:

前敘

導論
第一部:從漢學詮釋到哲學詮釋學
第一章:普遍理解與個人理解——以現代詮釋學看程朱詮釋學
第二章:意義、時間與自我——從哲學詮釋學的角度看唐代華嚴宗思想
第三章:介於翻譯和身體模擬之間的詮釋學

第二部:跨文化思維的當代處境
第四章:歐洲漢學與跨文化思維
第五章:轉化現象學與跨文化哲學思考
第六章:華語思維與文字動勢

第三部:跨文化視域下的華語傳承
第七章:逆轉收回與任讓情境——從《莊子》與海德格批判當代性
第八章:由列維納斯的回應思維與日本石庭來談論《莊子》「與物化」
第九章:由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論身體自我與意識哲學

徵引書目
原刊說明

系統號:

P-016978

公義觀念與中國文化

公義觀念與中國文化

標題:

公義觀念與中國文化

時間:

2020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陳弱水 著

內容簡介:

自序

歷史篇(I):公
中國歷史上「公」的觀念及其現代變形──一個類型的與整體的考察
近世中國心靈中的社會觀──以童蒙書、家訓、善書為觀察對象
日本近代思潮與教育中的社會倫理問題──初步的考察

歷史篇(II):義
傳統中國思想與文化中的「義」──兼論「義」與「正義」(justice)
早期中國思想中的「義」及其演變
原理與反思
公德觀念的初步探討──歷史源流與理論建構
愛、善惡與公民倫理
關於華人社會文化現代化的幾點省思──以公德問題為主

結語

系統號:

P-016979

如何寫瘦金體:剖析基本筆畫與部首

如何寫瘦金體:剖析基本筆畫與部首

標題:

如何寫瘦金體:剖析基本筆畫與部首

時間:

2020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木馬文化

作者:

侯吉諒 著

內容簡介:

序 楷書最極致的發展

第一章 宋徽宗瘦金體真跡

第二章 寫瘦金體需要特殊的毛筆、紙張、墨

第三章 瘦金體的基本筆法
一、瘦金體執筆法及注意事項
二、瘦金體的基本用筆方法
三、瘦金體基本筆畫與筆法
四、瘦金體基本部件
五、瘦金體的部首與基本部件
六、瘦金體的高級技法:連續筆畫

第四章 練習瘦金體的四個層次
筆畫到位
結體精準
節奏自然流暢
氣韻的雍容華貴
瘦金體作品練習
硬筆瘦金體

系統號:

P-016980

掙扎.反思.探索:大陸當代現實主義小說的嬗變

掙扎.反思.探索:大陸當代現實主義小說的嬗變

標題:

掙扎.反思.探索:大陸當代現實主義小說的嬗變

時間:

2020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資訊

作者:

宋如珊 著

內容簡介:

緒論 大陸現實主義小說的道路
一、大陸當代文學的現實主義涵義
二、迂迴期:中共十七年的現實主義小說(1949-1966)
三、沉潛期:文革十年的現實主義小說(1966-1976)
四、復甦期:新時期的現實主義小說(1976-1989)
五、開放期:後新時期的現實主義小說(1989 年以後)
六、小結

第一章 知識分子的抉擇──宗璞與〈紅豆〉
第一節 宗璞的知識女性婚戀小說
第二節 跨進人性愛情的禁區
第三節 知識分子性格的形塑
第四節 小結

第二章 農村新人的塑造──李準與〈李雙雙小傳〉
第一節 李準圖解政策的農村小說
第二節 大躍進題材的表現
第三節 新農民形象的刻畫
第四節 小結

第三章 反叛意識的浮現──北島與《波動》
第一節 詩人北島的小說創作
第二節 療癒心創的文革敘述
第三節 探尋方向的風格實驗
第四節 小結

第四章 人道主義的省思──茹志鵑與〈剪輯錯了的故事〉
第一節 從「歌頌」到「鞭撻」的茹志鵑小說
第二節 立足人道精神省思政治亂源
第三節 以意識流手法深化現實主義
第四節 小結

第五章 生命本相的扣問──劉恆與〈伏羲伏羲〉
第一節 劉恆的「農民生活支柱」小說
第二節 生存本能與文化規範的衝突
第三節 敘述聲音與人物對話的反差
第四節 小結

第六章 人文精神的彰顯──王小波與《黃金時代》
第一節 王小波小說迷宮的入口
第二節 反思存在與追求自我
第三節 自由敘事與狂歡語言
第四節 小結

結論 在蜿蜒前行中找尋出口
一、在文學與政治間掙扎
二、對歷史與人性的反思
三、對形式與語言的探索

系統號:

P-017028

末年:戰後台灣現代建築與移植現代性

末年:戰後台灣現代建築與移植現代性

標題:

末年:戰後台灣現代建築與移植現代性

時間:

2020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田園城市

作者:

許麗玉 著

內容簡介:

《末年:戰後台灣現代建築與移植現代性》一書談及「中華民國」的興衰與重生,從一九七○年大阪博覽會的「中華民國館」開場,揭開不堪的國際政治現實與經濟支配角力的暗潮,反觀那些競逐形式向上攀升的現代建築,無非是政治與經濟共惡下的文化移植。作者-許麗玉精采詮釋的「末年」,讓我們看見矛盾認同下的國家與初萌芽的市民社會,以及超越表象形式的現代建築脈絡。這絕對是一本逆襲理解時代的書,更是一本獨具歷史視野批判建築的書。

本書的第一部「表述戰後台灣的形勢」以四篇文章,從一九七O年前後,大阪博覽會的中華民國館與中國日開始,表述戰後台灣的國際關係、國家經濟發展、人民的民主意識與初萌芽的社會運動之間的脈絡,以反思現代性與反身性。第二部「物質化建築工業環境」,以三篇文章重新建構戰後台灣的土地、房屋、居民之間的社會脈絡文本,以檢驗空間關係的地域性。第三部「誰的建築觀」之三篇文章,追溯建築專業體制化的社會脈絡,以審視空間經驗的主體性。第四部「大同社會之夢」的三篇文章,從「城鄉風貌與保存」中看見初萌芽的市民社會,進一步追溯「民生主義育樂補述」,以及移植的技術官僚體制以「育樂」介入社會建設的脈絡,「建造紀念堂」打造異質空間。最終,「勞動人民的廣場」以佔領空間抗爭的行動逆轉空間結構,解構大同社會藍圖,推進到下一段階級批判的大同之境,以修補社會生產的空間關係。結論「移植現代性」綜觀爬梳戰後台灣現代建築的形勢脈絡,建構理論的可能性空間。

系統號:

P-017030

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論叢(卷六):人文主義與文化篇

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論叢(卷六):人文主義與文化篇

標題:

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論叢(卷六):人文主義與文化篇

時間:

2020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元華文創

作者:

陳添壽 著

內容簡介:

第一部分 《近代學人著作書目提要》補述
胡適1970年代臺灣重要 著作書目提要的補述
一、前言
二、恩師曹昇與胡適掌理的上海中國公學
三、恩師藍乾章及其掌理南港中研院傅斯年圖書館
四、胡適1970年代前後重要著作的文化記述
五、結論

近代學人1970年代重要著作 與胡適的文化記述
一、前言
二、傅斯年殷海光著作與胡適的文化記述
三、梁啟超徐志摩著作與胡適的文化記述
四、林語堂梁實秋著作與胡適的文化記述
五、吳相湘郭廷以著作與胡適的文化記述
六、胡秋原錢賓四著作與胡適的文化記述
七、李敖柏楊著作與胡適的文化記述
八、結論

第二部分 中華儒家文化
余英時人文主義的通識治學之探討
一、前言
二、余英時的學術淵源
三、余英時的史學取徑
四、余英時的儒家思想
五、余英時的人文素養
六、結論

第三部分 中華文化主體性
徐復觀激進的儒家思想與本土化思維
一、前言
二、徐復觀的政治與學術之間
三、新儒家文化的緣起與發展
四、徐復觀激進儒家的本土化思維
五、結論

系統號:

P-017031

逍遙園與大谷光瑞:二十世紀初的東亞與高雄

逍遙園與大谷光瑞:二十世紀初的東亞與高雄

標題:

逍遙園與大谷光瑞:二十世紀初的東亞與高雄

時間:

2020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玉山社

作者:

陳啟仁 著

內容簡介:

本書紀錄了逍遙園修復團隊在缺乏原始資料的情況下,參考屋主大谷光瑞的資料,並從諸多繁瑣的史料中,確認其樣貌、空間配置、建築細節,在臺日兩地人員的協助下,逐步完成修復的過程。

要尋找這座建築的身世,不能不提到它的主人─大谷光瑞,他是日本華族、天皇連襟、佛教宗派法主,曾組織探險隊前往西域考古、在南亞經營農園、擔任日本政府顧問。他豐富的人生經歷,表現出20世紀前半東亞地區多變且複雜的歷史發展。而這座融合了京都、佛教、西洋元素,具有亞熱帶特徵的混合式住宅,自入口開始就能夠看到獨特的複合表現;宅邸的內部空間與特徵,也顯示出主人的巧思與生活方式。透過不同角度來觀看這座建築,不僅能夠感受到主人寄託的意念,更能看到當時位處東亞的臺灣,如何在歷史上留下紀錄。

作者簡介
陳啟仁,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工學博士,專攻木建築,隨歐洲木建築權威德籍教授Julius Natterer研習工程技術,及法國著名建築教授Roland Schweitzer研習建築理論及設計。研究專長為木構造建築、古蹟與歷史建築構造、聚落保存與再發展等。現任國立高雄大學建築學系專任教授、國立高雄大學教務長、國立高雄大學永續居住環境科技中心主任、臺灣木建築產業研究院協會理事長。

系統號:

P-017036

從「道理」到「物理」:日本近世以來「化道為術」之格致過程

從「道理」到「物理」:日本近世以來「化道為術」之格致過程

標題:

從「道理」到「物理」:日本近世以來「化道為術」之格致過程

時間:

2020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韓東育 著

內容簡介:

【上篇 徂徠學派的人情基準與實務理性】
序章 徂徠學發生的歷史前提與學派研究史考察
第一章 徂徠學的思想「祖型」與理論「祖型」
第二章 徂徠的「脫儒」命題與方法
第三章 徂徠經世論的自我矛盾
第四章 太宰春臺的「人情物理」論與法家哲學的展開
第五章 太宰春臺的經濟策與理論體系的自我矛盾
第六章 海保青陵與「日本近世新法家」的完成

【下篇 化道為術的東亞傳統與近代理性】
第一章 法家的發生邏輯與理解方法
第二章 荀子「性惡論」的政體改良指向
第三章 前近代中日學界關於「制心」問題的討論
第四章 日本對「他者」的處理模式與「第一哲學」闕失
第五章 「化道為術」與日本哲學傳統
第六章 日本近代史觀對「仁」的次位安置

終章 德川幕府後期日本財政改革的正當性悖論

系統號:

P-017037

反抗的共同體:2019香港反送中運動

反抗的共同體:2019香港反送中運動

標題:

反抗的共同體:2019香港反送中運動

時間:

2020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左岸文化

作者:

馬嶽 著,柳廣成 繪圖

內容簡介:

2019年,香港人以一個夏天推進了一個時代。香港人團結起來守護瀕危的我城,用自己的方法把香港放在世界的版圖上,運動發展到某階段香港人有一種自豪感,覺得香港人真是了不起,重新定義了香港在世界上的重要性,不是舊獅子山精神那種「自力更生」、「東方之珠」、「經濟城市」,而是新獅子山精神的「拆一掛十」,以強大的勇氣和韌性,在專制的銳實力最前線,頑抗。

2019年夏天的運動,從來就是個身份運動。「反送中」始終是在強調香港和內地(中國)的最大不同:人權和法治的保障,以及免於恐懼的自由。不同的群體在沒有大台但面對強大暴力的情况下,各自戮力去想自己可以為香港做什麼。這種身份認同,不能由某個政權強加,未必有偉大的藍圖,卻是由在其中的香港人一點一點實踐出來的。

《反抗的共同體》詳述從雨傘運動到反送中運動的源起、過程與影響,擴及中共政權的因應、國際之間的角力(包括台灣),最終試圖逼近反抗運動如何形塑這一代香港人的身份認同,進而長出一個命運共同體。

作者簡介
馬嶽,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哲學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香港選舉、政府、政黨及議會發展、民主化、政治經濟學及東歐轉型期政治,並定期於香港各大報章發表文章。著有《教授足球》,《選舉制度的政治效果:港式比例代表制的經驗》(與蔡子強合著)。

系統號:

P-016910

近世的佛教:開展新視界的思想與文化

近世的佛教:開展新視界的思想與文化

標題:

近世的佛教:開展新視界的思想與文化

時間:

2020年10月

出版單位:

宜蘭: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

作者:

末木文美士 編撰,郭珮君 翻譯

內容簡介:

末木文美士為日本知名佛教學者,主要研究領域為佛教學,以及以佛教為核心的日本思想史。主要著作包括《平安初期仏教思想の研究:安然の思想形成を中心として》(春秋社,1995)及《鎌倉仏教形成論・思想史の立場から》(法藏館1998),近年來則將研究視野擴展至日本近現代的佛教思想。

本書出自日本知名人文領域專門出版社吉川弘文館「歷史文化Library」系列,以深入淺出的概說方式,向一般民眾介紹學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本書以近世佛教為主題,副標題「開展新視界的思想與文化」徹底顛覆既有對江戶時代佛教的認識。

一般認為江户時代的日本佛教,在幕府的支配下不斷墮落,思有任何發展,全然被同時期的儒教、國學等思想體系取代而,作者在本書中透過各種資料說明,在江户時代寺檀制度下,佛教雖然受到管理,卻因為中國傳入的黄檗宗以及出版文化的蓬勃發展,而產生富有活力的轉變。作者透過從中世到近世的宗教思想演變,描繪出不同以往認識的近世佛教樣貌。

系統號:

P-016911

曾經以為中國最幸福

曾經以為中國最幸福

標題:

曾經以為中國最幸福

時間:

2020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八旗文化

作者:

矢板明夫、石平 原著,鄭天恩 翻譯

內容簡介:

身為日本在華遺孤第二代的矢板明夫,與青年時期赴日求學而歸化日本的作家石平,兩人都在中國度過了少年時期,這段時間恰好與毛澤東晚年推行的文化大革命大致重疊。這段「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是如何影響矢板明夫與石平人生最重要的時期呢?

《曾經以為中國最幸福》在形式上是《產經新聞》前北京特派員矢板明夫(現為台北支局長)與中日外交專家石平的「中國觀察」對談集。兩人都擁有橫跨中日兩國的成長與求學經驗,也因為身負媒體記者、政治評論家的職責,使得他們鍛練出對中國政治敏銳的觀察分析能力。

系統號:

P-016927

霧社事件:台灣歷史和文化讀本

霧社事件:台灣歷史和文化讀本

標題:

霧社事件:台灣歷史和文化讀本

時間:

2020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麥田出版社

作者:

白睿文 (Michael Berry) 編著

內容簡介:

全書分成三個部分:
一 、「霧社事件的歷史記憶」,共七個章節,主要探索霧社事件在歷史研究領域的各種發聲;二 、「霧社事件的文化記憶」,共十個章節,主要討論霧社事件在文化研究的脈絡裡的各種表現,包括電影,文學和網絡;這二個部分的作者包括廖炳惠,邱貴芬、鄧相揚,北村 嘉恵,荊子馨,石岱崙等學者;三 、「創作者的霧社事件」,收錄八個訪談及「創作談」的短文,都是從創作者的角度回顧霧社事件為背景的各種作品的創作過程,包括詩歌,音樂專輯,長篇小說,電影等等,作者包括舞鶴、向陽、林昶佐、魏德聖和萬仁等。

全書作者跨越不同的領域,包括文學、人類學、翻譯學、歷史、口述歷史、電影和文化研究。分別從不同的視角來面對「霧社事件」,呈現歷史的複雜性和多樣性。作者來自美國、加拿大、台灣、香港、英國和日本。本書也想特別強調原住民學者在「霧社事件」研究的貢獻和重要性,其中的五篇論文是由原住民的學者撰寫的,另外也特別收錄賽德克作者郭明正跟巴干‧巴萬的對談和論文。巴干‧巴萬是莫那魯道的後裔,她的論文收錄了許多從未公開過的寶貴資料。

台灣出版過不少有關霧社事件的研究書籍,從邱若龍的連環畫《霧社事件》到鄧相揚的《風中緋櫻》再到2010年出版的《霧社事件日文史料翻譯》(上下冊)等,本書是第一本廣泛討論該事件、也是第一本收錄外國學者和台灣創作人對霧社事件的研究和看法的論文集。對台灣歷史、原住民研究、文化研究、後/殖民研究等領域都有新的見解和貢獻,更是台灣文化歷史有關心的讀者,重要的入門讀本。

系統號:

P-016944

晚唐迄北宋詞體演進與詞人風格(三版)

晚唐迄北宋詞體演進與詞人風格(三版)

標題:

晚唐迄北宋詞體演進與詞人風格(三版)

時間:

2020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孫康宜 著

內容簡介:

詞興起於李唐一代,大盛於趙宋之際。本書論述其間五十大名家,一窺詞體演變與詞人風格堂奧,發現兩者實為表裡,正是詞史推移的動因,而詞體又是新美學與新文化的產物,其意義恆存在於其變動不居的演化過程,至於文人詞與通俗詞的分合,換頭與詞長等形式問題,本書更是多方推敲,闌幽發微。所謂風格批評,典範薈萃於茲。

作者簡介
孫康宜,美國耶魯大學首任Malcolm G. Chace’56東亞語言文學講座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國古典文學、抒情詩、性別研究以及文化理論和美學。主要英文著作包括《詞與文類研究》(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Tz’u Poetry, 1980),《抒情與描寫:六朝詩歌概論》(Six Dynasties Poetry, 1986),《情與忠:陳子龍、柳如是詩詞因緣》(The Late Ming Poet Ch’en Tzu-lung: Crises of Love and Loyalism, 1991)。除了與宇文所安(Stephen Owen)合編的《劍橋中國文學史》(2010)以外,還與魏愛蓮(Ellen Widmer)合作主編《明清女作家》(Writing Wome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1997),與蘇源熙(Haun Saussy)合作主編《歷代女作家選集:詩歌與評論》(Women Writers of Traditional China: An Anthology of Poetry and Criticism, 1999)。此外,還用中文出版了多部關於美國文化、女性主義、文學及電影的著作。

系統號:

P-016951

譯者再現:台灣作家在東亞跨語越境的翻譯實踐

譯者再現:台灣作家在東亞跨語越境的翻譯實踐

標題:

譯者再現:台灣作家在東亞跨語越境的翻譯實踐

時間:

2020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王惠珍 著

內容簡介:

導論
第一章 吳坤煌在日的文化翻譯活動:以1930年代日本左翼雜誌為考察對象
第二章 1930年代日本雜誌媒體與殖民地文學的關係:以台灣/普羅作家楊逵為例
第三章 戰後初期(1945-1949)台灣文學場域中日譯本的出版與知識生產活動
前言
第四章 1960年代台灣文學的日譯活動:《今日之中國》的文學翻譯與文化政治
第五章 析論1970年代末台灣日語文學的翻譯與出版活動
第六章 1980年代葉石濤跨語越境的翻譯實踐
第七章 後解嚴時期西川滿文學翻譯的文化政治
結論

系統號:

P-016952

島史的求索──臺灣史論叢.史學篇

島史的求索──臺灣史論叢.史學篇

標題:

島史的求索──臺灣史論叢.史學篇

時間:

2020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張隆志 主編

內容簡介:

第一章 環中國海域交流史上的台灣和日本/曹永和著,鍾淑敏等譯
第二章 山、海、平原:台灣島史的成立與展望/周婉窈
第三章 「歷史」的出現/吳密察
第四章 楊雲萍教授與台灣史研究/許雪姬
第五章 新史學之路:兼論台灣50年來的史學發展/杜正勝
第六章 介紹台灣史料:檔案、古文書、族譜/王世慶
第七章 社會史、區域史與地域社會:以清代台灣北部內山的研究方法論為中心/施添福
第八章 晚清期台灣的社會經濟:並試論如何科學地認識日帝治台史/戴國煇
第九章 歷史的轉向:社會科學與歷史敘事的結合/柯志明
第十章 台灣「南島問題」的探索:台灣原住民族研究的一些回顧/陳其南

系統號:

P-016953

中共黨史(1921~1949)

中共黨史(1921~1949)

標題:

中共黨史(1921~1949)

時間:

2020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作者:

蔡國裕、蕭譽 著

內容簡介:

中共自1921年創黨之後,一直都是個非常重視意識形態的剛性政黨。要了解這個影響當前國人前途發展最大變數的政治團體,唯有深入其歷史進程,始能發掘各項問題的因果,進而作出較客觀的分析與論斷。

中共黨史,大約可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21年創黨到1949年建立政權,主要特色是「革命奪權」。
第二階段:1949年到1976年毛澤東逝世為止,主要特色是「不斷革命」。
第三階段: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起至今,主要特色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但已悖離毛澤東「不斷革命」及共產革命的最終目標,亦稱為「告別革命」。

本書著眼於上述第一階段,此一階段以中共中央大部分時間在何處,又可分為三個時期,即上海時期(1921至1927年)、瑞金時期(1927至1936年)和延安時期(1937至1949年)。其中最令國人扼腕的應屬「延安時期」,原本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而退居陝北一隅的中共,已可說是窮途末路、瀕臨敗亡。但這群殘軍敗將,卻僅花了13年就起死回生,最終取代國民政府成為中國大陸的統治者。

系統號:

P-016954

解嚴之前的禁書

解嚴之前的禁書

標題:

解嚴之前的禁書

時間:

2020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前衛出版

作者:

廖為民 著

內容簡介:

從1949年5月19日頒布〈戒嚴令〉,至1987年7月15日中華民國政府解除,台灣經歷了38年多的戒嚴時代,籠罩在威權陰影中。從有形到無形,從行為到思想,無一不被掌控。在警備總部以違反〈台灣地區戒嚴時期出版物管制辦法〉第三條(出版物不得有左列各款情形之一)的第五款(違背反共國策者)、第六款(淆亂視聽,足以影響民心士氣或危害社會治安者)、第七款(挑撥政府與人民情感者)予以查禁查扣處分。不論是政論、文史哲、自傳,甚至是小說,都有被查禁的可能。

本書的時序推展至1983年,即將解嚴之前的那段時光。介紹當時被查禁的數百種禁書中較為重要、由1983年2月12日,以隆徹字第0629號開始的《我還有話要說》談起,到1986年11月24日查禁劉峯松的《台灣的黑暗時代》為止,藉由禁書回顧那個時代的氛圍。

系統號:

P-016955

吉藏與三論宗及其在日本之流傳

吉藏與三論宗及其在日本之流傳

標題:

吉藏與三論宗及其在日本之流傳

時間:

2020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作者:

余崇生 著

內容簡介:

序論
第一章 譯經事業與般若思想之東傳
第二章 吉藏《中觀論疏》之結構及其內容
第三章 吉藏「空」思想之探究
第四章 吉藏的判教觀
第五章 「中道」學說之分析與評價
第六章 三論宗在日本之流傳及其研究
第七章 三論宗研究史料鉤摭
後記

系統號:

P-016959

民眾宗教中的權威鑲嵌:場域變遷下的象徵資本與靈性資本

民眾宗教中的權威鑲嵌:場域變遷下的象徵資本與靈性資本

標題:

民眾宗教中的權威鑲嵌:場域變遷下的象徵資本與靈性資本

時間:

2020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丁仁傑 著

內容簡介:

《民眾宗教中的權威鑲嵌:場域變遷下的象徵資本與靈性資本》探討漢人社會中民眾宗教權威形式背後的內涵,與動態性的變遷模式,試圖以更為整體性的方式,扣緊漢人社會與文化脈絡,來說明當代社會漢人民間信仰和新興宗教團體的相對社會位置與社會實踐潛能。

漢人父權社會體制與超自然象徵系統間有著動態性的調控關係,宗教活動創造出了具有正當化父權身分意義的象徵資源,和產生出能安定化父權體系的靈性資源。進入當代社會,兩種宗教資源成為具有累積性和可交換性的資本。象徵資本的累積,仍以地方社區為累積和擴散中心,但有了新的文化資產的形式,行動者也有了更大的主動性來動員資本。而在當代主流世俗性體制不帶宗教色彩之後,宏觀層次出現了「現代國家政治經濟體系──入世救贖靈性體系」的二元性結構體,宗教層面相應有著重視個人性救贖和與世俗層面相容的特徵。當代浮出的「宗教性」的焦點,逐漸成為一種跨越宗教界線,並對資本主義世俗體制有針對性卻也是適應性的精神屬性。傳統的靈性資源,鑲嵌到這個宏觀結構中,頻繁靈性資本的累積與交換已是其新的樣貌。《民眾宗教中的權威鑲嵌:場域變遷下的象徵資本與靈性資本》正是以理論討論與個案研究,描繪出以上的歷史變遷與時代圖像。

系統號:

P-017009

主體、心靈、與自我的重構

主體、心靈、與自我的重構

標題:

主體、心靈、與自我的重構

時間:

2020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群學出版公司

作者:

黃應貴 主編

內容簡介:

導論 主體、心靈、與自我的重構/黃應貴

第一章 自我的「將成之際」:論防衛機轉的脆弱性與倫理關係的基礎/翁士恆
第二章 難捨之身:遺體捐贈涉及的多重身體/彭榮邦
第三章 世代關係困擾下的家庭人:照顧主體性的倡議與華人家庭主義的改造/李維倫
第四章 受苦,並存在著:屏東萬金女性天主教徒的多重自我與自我再現/陳怡君
第五章 天命難違?從靈乩到童乩的跨界經驗與自我探索/呂玫鍰

系統號:

P-016884

元青花瓷與釉裡紅瓷綜論

元青花瓷與釉裡紅瓷綜論

標題:

元青花瓷與釉裡紅瓷綜論

時間:

2020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時報出版

作者:

方勝利 著

內容簡介:

ㄧ、元代青花瓷
元代白地藍花青花瓷
元代藍地白花藍釉瓷
元代白地藍花與藍地白花共存之青花瓷

二、元代釉裡紅瓷
元代白地紅花釉裡紅瓷
元代紅地白花紅釉瓷
元代白地紅花與紅地白花同時呈現之釉裡紅瓷

附錄1-元青花與釉裡紅飾紋同時呈現在一瓷器上
附錄2-元代紅綠彩瓷器
附錄3-明代及清代之青花瓷與釉裡紅瓷
綜論-本書中的青花瓷與釉裡紅瓷
參考書目

系統號:

P-016893

地緣政治經濟之爭奪戰:中國大陸在非西方世界攻城掠地?

地緣政治經濟之爭奪戰:中國大陸在非西方世界攻城掠地?

標題:

地緣政治經濟之爭奪戰:中國大陸在非西方世界攻城掠地?

時間:

2020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作者:

李明、邱稔壤 主編

內容簡介:

序言
1. 從孟加拉灣到阿拉伯海:中印博奕之地緣政治分析/蔡東杰
2. 一帶一路下的中俄關係新局:從平等互利到扈從?/連弘宜
3. 中國大陸在非洲大陸投資的政治風險:從內戰的角度評析,1980-2014 年/張文揚
4. 變化中的中拉經濟關係:多元化及其前景/郭潔
5. 中美拉三邊關係態勢解析:以委內瑞拉危機為例/許嫣然
6. 區域石油安全結構中的印度:依賴與風險/黃偉倫
7. 習近平時期中國大陸與拉丁美洲經濟關係之發展:地緣經濟之分析/鄧中堅
8. 爭奪新的「中間地帶」:代結論/李明

系統號:

P-016894

撞倒須彌:漢傳佛教青年學者論壇論文集

撞倒須彌:漢傳佛教青年學者論壇論文集

標題:

撞倒須彌:漢傳佛教青年學者論壇論文集

時間:

2020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法鼓文化

作者:

廖肇亨、釋果鏡 主編

內容簡介:

【導論】
從「鐵牛橫古路」到「金鞭打入藕絲翹」——廖肇亨

【研究論著】
八世紀中期唐代佛教王權與禮儀空間——以長安城與五臺山為中心(李志鴻)
唐代中後期的房山刻經研究——以中原與幽州的關係為視角(張旭)
聖地的變容——十至十三世紀政治變動下的寧波阿育王寺(黃庭碩)
平安時代天台宗的政治性格及歷史發展——與攝關政治交涉為中心的考察(郭珮君)
論《大品經義疏》中攝嶺學說對吉藏早期思想之影響(雲惠遠)
吉藏二諦思想中的方法學和語言哲學(周延霖)
從吉藏「境智教」中道義論三論學派之發展(釋見歡)

系統號:

P-016895

儀式、神明與地方社會:閩西靈應堂法師傳統研究

儀式、神明與地方社會:閩西靈應堂法師傳統研究

標題:

儀式、神明與地方社會:閩西靈應堂法師傳統研究

時間:

2020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作者:

巫能昌 著

內容簡介:

《道教儀式叢書》是勞格文(John Lagerwey)、呂鵬志合作主編的一套叢書,主要出版有關各地現存道教儀式的科本彙編、調查報告或研究著作。經過較長時間的醞釀和籌備,這套叢書將從2014年起陸續問世。本叢書由新文豐出版公司和嗇色園黃大仙祠聯合出版,且出版所需經費由嗇色園獨家贊助。叢書計劃得到了香港特別行政區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卓越學科領域計劃第五輪「中國社會的歷史人類學研究」及其執行機構之一香港中文大學-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的支持。本叢書預定出版14種。

閩西上杭的道壇覺真觀靈應堂開創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靈應堂的歷史雖不過百年,但其師承兩個分別擅長正一科法和驅邪法師儀式的老道壇,自其創始之初便已成為上杭北部和長汀南部最負盛名的道壇之一。壇班成員均為民間火居道士,能舉行大小法事十餘種。本書主要考察靈應堂的驅邪法師儀式傳統,兼及正一科法傳統。上編研究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梳理閩西宗教文化背景和道教傳統,以及靈應堂道壇概況。第二部分對靈應堂驅邪法師傳統的儀式和神譜作全面記錄和分析。第三部分以靈應堂為中心,著眼於儀式傳統與地方社會之間的關係,考察道教驅邪法師的傳統對地方社會文化的意義。下編資料篇為靈應堂科儀本選編,以及田野照片補錄。

系統號:

P-017001

論宋元五山官寺對禪宗東傳日本的影響

論宋元五山官寺對禪宗東傳日本的影響

標題:

論宋元五山官寺對禪宗東傳日本的影響

時間:

2020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作者:

巫能昌 著

內容簡介:

宋朝之時的禪宗東傳日本,對於宋日佛教史而言,都是一件大事,此中以宋日五山官寺的同步建構為重要的標誌。宋朝禪門叢林的建築樣式、叢林清規、文學、繪畫、詩歌及朱子理學等傳向日本,有些禪僧的詩文集及畫作等湮沒於宋元以下的歷史,但卻成為日本五山禪僧習作模倣的對象,豐富了日本的文化內涵。但囿於地域區隔及時間上的訊息傳播延遲,雙方的文獻在紀錄上有史實及傳聞的糾隔,資料不可盡信。本書從中日韓的傳統文獻中出發,參考近代學者的研究,在歷史與傳聞之間鉤勒出其發展過程。

作者簡介
藍日昌,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現任弘光科技大學通識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佛學思想、中日佛教交流,著有《六朝判教論的發展與演變》、《佛教宗派觀念發展的研究》等書。

系統號:

P-017002

記憶、海洋與尋常歷史

記憶、海洋與尋常歷史

標題:

記憶、海洋與尋常歷史

時間:

2020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淡江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陳國棟 著

內容簡介:

序:珍惜記憶,愛重歷史
第1章 透過重現記憶促進社會和諧
第2章 歷史、記憶與文化──數位化時代的歷史學與歷史寫作
第3章 海洋人文教育芻議
第4章 海洋文化研究的多元特色
第5章 探索臺灣的海洋文化
第6章 臺北與海洋──現實生活與集體記憶
第7章 「佛銀」、「佛頭銀」的身世──清代臺灣流通的西班牙銀幣
第8章 穿著宣傳──日本人的戰爭宣傳手法
第9章 臺灣歷史上的牛車──從《康熙臺灣輿圖》談起
第10章 從崑峷到鯤鯓──說一種臺灣近海沙汕地形稱法的由來
第11章 「安平壺」與「三燒酒」
第12章 好奇怪喔!清代臺灣船掛荷蘭國旗
第13章 另一種水利──清代臺灣的「海事保險借貸」
第14章 上達天聽──乾隆八年苗栗通霄的鯨魚大擱淺事件
第15章 海禁政策對臺灣社會的影響

系統號:

P-016885

道教文疏應用解析

道教文疏應用解析

標題:

道教文疏應用解析

時間:

2020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作者:

陳柏勳 著

內容簡介:

《道教文疏應用解析》一書,係以台灣道教宮廟所常用之文疏為主,述其歷史源流,說其類別,述其規定與禁忌,並加以分類,各類皆舉宮廟所使用相關之文疏來做解析。所做解析,用字淺白,文辭通達,且能深入淺出,對世人的了解文疏及道長之自製文疏、應用文疏,均有所助益。

系統號:

P-017003

漢學與東亞文化研究:王三慶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

漢學與東亞文化研究:王三慶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

標題:

漢學與東亞文化研究:王三慶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

時間:

2020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作者:

陳益源 主編

內容簡介:

主題演講
我接觸「漢學與東亞文化」的經過 王三慶
從敦煌文獻論蒙書在釋門的接受與運用 鄭阿財
天理圖書館所藏敦煌寫卷補遺 高田時雄

學術論文
中國的敦煌學是如何走向世界的 郝春文
潘重規先生《敦煌雲謠集新書》的貢獻與研究探賾 朱鳳玉
敦煌文獻《大乘中宗見解》寫本系統研究 陳淑萍
唐代天尊信仰發展之考察 周西波
河西隴右的陷落期間的回鶻道 魏迎春、鄭炳林
《(擬)刺史書儀》〈封門狀回書〉與《五杉練若新學備用》〈大狀頭書〉之比較研究──〈唐宋時代的門狀—使用範圍的擴大與細分化〉補遺 山本孝子
佛教以外的「瑞像」札記 汪娟
「穆王五十二年佛滅說」在東亞佛教界的流傳與影響 劉屹
僧傳與靈驗記中「舌根舍利」的書寫與發展 梁麗玲
臺灣日治時代「盂蘭盆會」法事觀念與實踐探究 林仁昱
《顏氏家訓》〈涉務篇〉釋義及其務實思想探析 康世昌
中晚唐宦官與宰相對科舉的影響 金瀅坤
宋金元磁州窯瓷器題唐五代詩歌考論 楊明璋
指畫絕域山川──沈垚及其流散海內外的佚文 朱玉麒
中國戲曲評點的研究面向與整體發展 王祥穎
清代禁令桎梏下的《金瓶梅》傳播 傅想容
中國明清艷情小說流播日本江戶時代的面向之考察 謝瑞隆
忠臣.城隍.水部尚書──陳文龍傳說與信仰探賾 李淑如
兩兄弟分家故事之文化現象探析 林登順
發現臺灣後花園的奇想世界──關於花蓮地方風物傳說的田野踏查成果 彭衍綸
神判、法冠、吉祥物──獬豸神話在東亞的傳播與容受 劉惠萍
日本童謠詩人北原白秋的臺灣印象 吳翠華
「順天命邱二娘」的傳說與小說──從閩南到南洋的傳衍 柯榮三
潮州女書:新加坡秋瑩及其潮州歌冊《金鳳緣》創作 黃文車
越南河內洪福寺後佛碑及其它碑銘研究 林珊妏
越南南部華人麵攤車的《三國演義》圖畫初探 阮清風

附錄 與會貴賓暨學者名單

系統號:

P-016958

孤明獨照無盡燈──幽溪傳燈遺詩校箋

孤明獨照無盡燈──幽溪傳燈遺詩校箋

標題:

孤明獨照無盡燈──幽溪傳燈遺詩校箋

時間:

2020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作者:

黃啟江 著

內容簡介:

本書輯錄明代天台宗佛教大師幽溪傳燈(1554-1628)之八十餘首遺詩,詳加考證校箋,以見其多才與博識。兼就其遺詩之內容,析論其生平志業、為人與懷抱,以見其不僅為「天台義龍」,且為明代詩僧之翹楚。書中描寫傳燈嚴肅教觀論述之外,感性之一面;論及其於禪餘之外,並工詩賦,掩卷吟哦,不乏見景生情,睹物傷懷之作。傳燈雖以隱遯出世,託身自然為志,又以落寞蒙僧自嘲,然許多儒林之友,致仕官宦,樂與作方外之遊。身為佛教大師,仍不免有「天時易過,人年速老」之嘆;惜光陰如隙駒之易逝,人生若朝露之短暫。凡此皆可略改讀者對一代高僧之刻板印象。

作者簡介
黃啟江,美國紐約州Hobart and William Smith Colleges教授。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士、歷史研究所碩士,美國亞歷桑那大學(University of Arizona)博士。學術研究領域:中國佛教歷史與文學、兩宋佛教史、明代詩僧及僧詩研究等等,著有《文學僧藏叟善珍與南宋末世的禪文化》等多種佛學論著。

系統號:

P-017004

中日關係的光和影(海外增訂版)

中日關係的光和影(海外增訂版)

標題:

中日關係的光和影(海外增訂版)

時間:

2020年11月

出版單位:

香港:香港中和出版

作者:

王泰平 著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從上世紀60年代末起,先後作為記者、外交官和中日兩國共同事業的中方代表六度日本常駐。他根據自己的親歷、觀察和感悟,旁徵博引,用通俗而清新的語言、翔實而權威的史料,從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社會層面,概述中國政府的對日政策、日本在中國外交棋盤上的位置;評說戰後70多年來中日政治關係演變,深挖其時代大背景和深層的原因;披露了1972年實現中日關係正常化、1978年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時交涉和談判的內幕;闡述了指導和規範中日關係的「四個政治文件」、「四項原則共識」的內涵及其歷史和現實意義;指出現時中日關係的階段性、特徵和發展趨勢;還客觀地勾畫了日本興衰榮辱史,評論了日本的外交哲學、日本對華政策的演變和特徵。讓我們正確的認識當今的日本和中日關係。

系統號:

P-017029

満州事変の視角:在奉天総領事の見た満州問題

満州事変の視角:在奉天総領事の見た満州問題

標題:

満州事変の視角:在奉天総領事の見た満州問題

時間:

2020年11月

出版單位:

東京:東京図書出版

作者:

井上勇一 著

內容簡介:

満州事変勃発90年を前に、歴代在奉天総領事の視点で満洲の統治、政況、懸案問題から事変勃発の背景を辿る。
日露戦争から満州事変にいたる満州問題についての在奉天総領事の視角。各総領事はどのような課題を抱えていたのか。どのような問題意識を持っていたのか。

第一章 萩原守一総領事
第二章 加藤本四郎総領事
第三章 小池張造総領事
第四章 落合謙太郎総領事
第五章 矢田七太郎総領事代理
第六章 赤塚正助総領事
第七章 舩津辰一郎総領事
第八章 吉田茂総領事
第九章 林久治郎総領事

系統號:

P-016973

僧侶と海商たちの東シナ海

僧侶と海商たちの東シナ海

標題:

僧侶と海商たちの東シナ海

時間:

2020年10月

出版單位:

東京:講談社

作者:

榎本渉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中世日本と東シナ海
第1章 「遣唐使以後」へ
 最後の遣唐使、出発 
 海商の登場 
 「遣唐使以後」の入唐僧たち 
第2章 古代から中世へ
 平安王朝の対外政策 
 帰国しなかった僧たち 
 密航僧の出現 
第3章 大陸へ殺到する僧たち
「中世」の始まり 
 日宋仏教界をつないだ人脈―入宋僧円爾 
 日元関係の波紋と仏教交流―入元僧龍山徳見 
第4章 「遣明使の時代」へ
 混乱の海、統制の海
 仏教交流の変質 
補章 遣明使の後に続いたもの

系統號:

P-016913

世界史のなかの東アジアの奇跡

世界史のなかの東アジアの奇跡

標題:

世界史のなかの東アジアの奇跡

時間:

2020年10月

出版單位:

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

作者:

杉原薫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東アジアの奇跡の意味するもの

第Ⅰ編 東アジア型経済発展径路の成立と展開
第1章 勤勉革命径路の成立
第2章 労働集約型工業化の成立と展開
第3章 資源節約型径路の発見
補論1 南アジア型経済発展径路の特質

第Ⅱ編 近代世界システム像の再構築
第4章 近代国際経済秩序の形成と展開—— 帝国・帝国主義・構造的権力
第5章 近代世界システムと人間の移動
第6章 19世紀前半のアジア交易圏
第7章 世界貿易史における「長期の19世紀」
第8章 東アジアにおける工業化型通貨秩序の成立
補論2 イギリス帝国主義・シティー・工業化の世界的普及 —— ケイン・ホプキンズ『ジェントルマン資本主義の帝国』の射程

第Ⅲ編 戦後世界システムと東アジアの奇跡
第9章 アジア太平洋経済圏の興隆
第10章 東アジア・中東・世界経済——オイル・トライアングルと国際経済秩序
第11章 中東軍事紛争の世界経済的文脈——石油・兵器・資金の循環とその帰結
第12章 戦後世界システムとインドの工業化
第13章 グローバリゼーションのなかの東アジア——1990年代の軌跡
補論3 熱帯生存圏と「化石資源世界経済」の衝撃

終章 総括と展望

系統號:

P-016925

日本の植民地教育を問う:植民地教科書には何が描かれていたのか

日本の植民地教育を問う:植民地教科書には何が描かれていたのか

標題:

日本の植民地教育を問う:植民地教科書には何が描かれていたのか

時間:

2020年10月

出版單位:

東京:皓星社

作者:

佐藤広美、岡部芳広 編著

內容簡介:

序論 日本の植民地教科書には何が描かれていたのか(佐藤広美)

第I部 植民地と「日本人化」
公学校用国語教科書による台湾人の「日本人化」 ─ 教材の「内地化」と「台湾化」に着目して─ (合津美穂)
台湾の子どもたちを、「日本人」にしようとした音楽の教科書 ─台湾総督府発行国民学校芸能科音楽教科書の分析から─ (岡部芳広)
植民地朝鮮の国語教科書がめざした「日本人化」 ─ 芦田恵之助が編纂した『朝鮮読本』から─ (北川知子)
「科学性」から「政治性」重視へ変貌する日本統治下朝鮮の地理教育(白 恩正)
南方占領地の「日本化」教育 ─ ビルマ・インドネシア日本語教科書から─ (宮脇弘幸)
補論 教科書の中の植民地主義と人種主義 (一盛真)

第II部 植民地と「新教育」
植民地台湾における学校劇 (白柳弘幸)
日本統治期台湾の公学校裁縫教育と新教育 ─ 木下竹次の裁縫学習法を手がかりとして─ (滝澤佳奈枝)
満洲の子どもを「新教育」で育てる ─ 教育雑誌『南満教育』の分析を通して─(山本一生)
「満洲新教育」の構造 ─ 『満洲補充読本』の改訂を手がかりに ─ (宇賀神一)

第III部 植民地と「近代化」
教科書にみる植民地台湾の疫病、衛生、医療と近代化 (陳虹彣)
植民地朝鮮ではどのように農業を教えようとしたか 稲にかかわる理科との連携を中心に(井上薫)
「満洲国」国民高等学校実業教科書編纂の思想的背景 (丸山剛史)
南洋群島の「近代化」と熱帯農業 ─ 第四次『南洋群島国語読本』の理科教材を通して (小林茂子・清水知子)
台湾・朝鮮・南洋群島教科書に描かれた身体と近代化(北島順子)

おわりに(岡部芳広)

系統號:

P-016957

南宋江西吉州の士大夫と宗族・地域社会

南宋江西吉州の士大夫と宗族・地域社会

標題:

南宋江西吉州の士大夫と宗族・地域社会

時間:

2020年10月

出版單位:

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

小林義廣 著

內容簡介:

はしがき
 序章 本書の目的と対象
 第一章 王庭珪の家族と地域社会
 第二章 宋代吉州の胡氏一族について――胡銓を中心にして
 第三章 宋代吉州の周氏一族について――周必大を中心として
 第四章 楊万里の家族と地域社会
 第五章 吉水県の曾氏一族をめぐって――曾三異を中心に
 第六章 南宋吉州の欧陽氏一族と地域社会――欧陽守道を例にして
 第七章 劉辰翁における宗族と地域社会
 第八章 南宋吉州の士人と地域社会
 終章 南宋吉州の地域社会と宗族

系統號:

P-016975

中国南北朝寒門寒人研究

中国南北朝寒門寒人研究

標題:

中国南北朝寒門寒人研究

時間:

2020年10月

出版單位:

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

榎本あゆち 著

內容簡介:

序文
 第一編 南朝寒門寒人研究
第一章 梁末陳初の諸集団について――陳覇先軍団を中心として
第二章 東晉・南朝の民衆運動と水上交通――南康の営民鵃舟了船の越人
第三章 劉孝標をめぐる人々――南朝政治史上の平原劉氏
第四章 南朝貴族と軍事――南斉の雍州刺史王奐を中心として

第二編 南北朝中書舎人研究
第五章 梁の中書舎人と南朝賢才主義
第六章 北魏後期・東魏の中書舎人について
第七章 北斉の中書舎人について――顔之推、そのタクチクスの周辺
第八章 西魏末・北周の御正について

第三編 南朝帰降北人研究
第九章 帰降北人と南朝社会――梁の将軍蘭欽の出自を手がかりに
第十章 南斉の柔然遣使 王洪範について――南朝政治史における三斉豪族と帰降北人
第十一章 侯景の乱前史――寿春・帰降北人・蛮・在地豪族をめぐって

第四編 南朝関連史料研究
第十二章 姚察・姚思廉の「梁書」編纂について――臨川王宏伝を中心として
第十三章 『南史』の説話的要素について――梁諸王伝を手がかりとして
第十四章 再び『南史』の説話的要素について――蕭順之の死に関する記事を手がかりとして

あとがき――「越境者の肖像」によせて

系統號:

P-016976

香港あなたはどこへ向かうのか

香港あなたはどこへ向かうのか

標題:

香港あなたはどこへ向かうのか

時間:

2020年9月

出版單位:

東京:出版舎ジグ

作者:

阿古智子 著

內容簡介:

英国植民地支配で生まれた自由なビジネス空間は、中国返還後50年間という「一国二制度」の約束のもと、自律をのぞむ「香港人」を育んできた。しかし2019~20年、あからさまな暴力や司法を超えた法が、言論や参加を抑えつけている。抗議や抵抗は激しさを増し、分断と格差もあらわになっている――いま香港の人たちは、何に悩み、苦しみ、未来をどう展望しているのだろう。主婦、ソーシャルワーカー、非常勤警察署員、大学院生、香港っ子日本人高校生、親中派年金生活者、知識人たち。中国でのフィールドワークや人権派弁護士の支援を重ねる著者は、香港で暮らした日々を振り返り、旧友や師と再会した。

暴力を、沈黙を、抵抗をどう考えるのか? 「敵」は誰なのか?経済・政治・人的交流のエネルギーがせめぎあう東アジアで、台湾の政治文化や、歴史を忘却する日本の歩みと重ねて、問いの共有と対話を模索する、やわらかで熱い知性の省察。

系統號:

P-016900

近江が生んだ漢詩人──小野湖山

近江が生んだ漢詩人──小野湖山

標題:

近江が生んだ漢詩人──小野湖山

時間:

2020年9月

出版單位:

彦根:サンライズ出版

作者:

伊藤眞雄 著

內容簡介:

凡例

第一部 湖山の生涯
 第一章 学問への目覚め
 第二章 江戸での歩み
 第三章 憂国の士としての活動
 第四章 維新後の活躍と葛藤
 第五章 漢詩の創作への専念

第二部 湖山の漢詩
 第一章 湖山の詩集
 第二章 湖山の漢詩
 第三章 扁額などの書

第三部 湖山の再発見

 第一章 松浦武四郎と湖山
 第二章 永井荷風が記す湖山
 第三章 渡邊楠亭と湖山

第四部 湖山と現在
 第一章 地域に残る湖山の書
 第二章 地域の産業と湖山
 第三章 地域で生きる湖山

〈資料編〉
 ①小野湖山の略年譜 ②小野家(横山家)の系図 
 ③国民新聞の記事  ④小野湖山と交流や面識のあった人々

系統號:

P-016903

外来食文化と日本人

外来食文化と日本人

標題:

外来食文化と日本人

時間:

2020年9月

出版單位:

福岡:弦書房

作者:

八百啓介、九州外来食文化研究会 編

內容簡介:

第一章 東アジアから来た照葉樹林食文化
    照葉樹林文化と納豆
    「彩色おこわ」と「赤飯」「染飯」
第二章 発掘でひもとく日本人
    ドングリ食と日本人
    究極の外来食はご飯
第三章 お茶のよもやま話
    泡立つお茶
    ブレンド茶の今と昔
第四章 北九州の菓子今昔
    小倉の三官飴
    ロールケーキ
第五章 食を彩る小道具と製法
    日本の箸・中国の箸
    飴を「引く」話
第六章 江戸・明治期の外来食文化
    世界とつながる南蛮菓子
    バナナと砂糖―近代の門司と台湾
第七章 日本で育てた外来食
    香港人を魅了した日本ラーメン
    近代の台湾における菓子と菓子商

系統號:

P-016909

満州事変:戦争と外交と

満州事変:戦争と外交と

標題:

満州事変:戦争と外交と

時間:

2020年9月

出版單位:

東京:講談社

作者:

臼井勝美 著

內容簡介:

1 緊迫する中国東北地方
   プロローグ――共産軍の長沙占領
   満鉄包囲網の形成
   国民党と関東軍
   万宝山事件および中村大尉殺害事件

2 陰謀をめぐって
   九・一八事件
   東京――若槻内閣
   張学良と蒋介石
   列国の反応

3 拡大する戦火
   錦州爆撃
   十三対一――期限付撤兵
   天津事件とチチハル攻略
   幣原外交の終焉
   スチムソン・ドクトリン――不承認方針

4 新しい戦争
   上海
   一・二八――陸軍の上海派兵
   注視する列国
   中国軍の抵抗――上海戦の終結
   エピローグ――玉と鏡と剣

系統號:

P-016914

大国化する中国の歴史と向き合う

大国化する中国の歴史と向き合う

標題:

大国化する中国の歴史と向き合う

時間:

2020年8月

出版單位:

東京:研文出版

作者:

飯島渉 編著

內容簡介:

序論 大国化する中国の歴史と向き合う(飯島渉)

Ⅰ 方法をめぐって
第1章 研究成果を公表する 増補版のための補論(田中比呂志)
*コラム 1 学会で報告する(吉澤誠一郎)
第2章 先行研究と向き合う(吉澤誠一郎)
第3章 フィールドワークと地域社会史研究(佐藤仁史)
第4章 現代中国と英語圏との対話―経済史(村上衛)

Ⅱ 思想をめぐって
第5章 通史と歴史像(石川禎浩
第6章 歴史・理論・言葉(深町英夫
第7章 明清史研究と近現代史研究 増補版のための補論(岡本隆司)
*コラム 2 史料を読む(岡本隆司)

Ⅲ 制度をめぐって
第8章 外国史研究としての中国近現代史研究(川島真)
第9章 中国近現代史を大学で教えるということ(上田貴子)
第10章 ユニバーサル・ヒストリーへの険しい道のりー「全球化」と日本の中国近現代史研究(飯島渉)
*コラム 3 発信型語学力(深町英夫)

系統號:

P-016924

消えない灯火:ひとり旅で遭遇した天安門事件のころ

消えない灯火:ひとり旅で遭遇した天安門事件のころ

標題:

消えない灯火:ひとり旅で遭遇した天安門事件のころ

時間:

2020年7月

出版單位:

東京:文芸社

作者:

山崎厚子 著

內容簡介:

世界的に大きな政治変動があった1989年。中国でも天安門事件が起きた。偶然にもその真っ最中に中国をひとりで旅していた著者が、社会的に大きな事件に遭遇した日々の中で見て感じた中国の政治、歴史、人々の様子を振り返る。日本での日常にもがいていた著者が、中国を実際に訪れたことで主婦から作家となり、その後の人生をも大きく変えた原点とも言える旅の記録となっている。

系統號:

P-016926

Recovering Histories: Life and Labor after Heroin in Reform-Era China

Recovering Histories: Life and Labor after Heroin in Reform-Era China

標題:

Recovering Histories: Life and Labor after Heroin in Reform-Era China

時間:

October, 2020

出版單位:

Oaklan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作者:

Nicholas Bartlett

內容簡介:

Heroin first reached Gejiu, a Chinese city in southern Yunnan known as Tin Capital, in the 1980s. Widespread use of the drug, which for a short period became “easier to buy than vegetables,” coincided with radical changes in the local economy caused by the marketization of the mining industry. More than two decades later, both the heroin epidemic and the mining boom are often discussed as recent history. Middle-aged long-term heroin users, however, complain that they feel stuck in an earlier moment of the country’s rapid reforms, navigating a world that no longer resembles either the tightly knit Maoist work units of their childhood or the disorienting but opportunity-filled chaos of their early careers. Overcoming addiction in Gejiu has become inseparable from broader attempts to reimagine laboring lives in a rapidly shifting social world. Drawing on more than eighteen months of fieldwork, Nicholas Bartlett explores how individuals’ varying experiences of recovery highlight shared challenges of inhabiting China’s contested present.

Author Bio
Nicholas Bartlett is Assistant Professor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 and Society at Barnard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系統號:

P-016939

Shaping the Future of Power: 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Network-Building in China-Africa Relations

Shaping the Future of Power: 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Network-Building in China-Africa Relations

標題:

Shaping the Future of Power: 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Network-Building in China-Africa Relations

時間:

July, 2020

出版單位: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作者:

Lina Benabdallah

內容簡介:

China’s rise to power is one of the biggest question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IRT) and foreign policy circles. Although power has been a core concept of IRT for a long time, the faces and mechanisms of power as it relates to Chinese foreign policymaking has changed the contours of that debate. The rise of China and other powers across the global political arena sparks a new visibility for different kinds of encounters between states, particularly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Global South states. These encounters are more visible to IR scholars because of the increasing influence that rising powers have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This book shows that foreign policy encounters between rising powers and Global South states do not necessarily exhibit the same logics, behaviors, or investment strategies of Euro-American hegemons. Instead, they have distinctive features that require new theoretical frameworks for analysis. Shaping the Future of Power probes the types of power mechanisms that build, diffuse, and project China’s power in Africa. One must take into account the processes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social capital formation, and skills transfers that Chinese foreign policy directs toward African states to fully understand China’s power-building mechanisms. The relational power framework requires these elements to capture both the material aspects and ideational people-centered aspects to power. By examining China’s investments in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programs for Africa, the book reveals a vital, yet undertheorized, aspect of China’s foreign policy making.

Author Bio
Lina Benabdallah is Assistant Professor of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at Wake Forest University.

系統號:

P-016899

Going to the Countryside: The Rural in the Modern Chinese Cultural Imagination, 1915-1965

Going to the Countryside: The Rural in the Modern Chinese Cultural Imagination, 1915-1965

標題:

Going to the Countryside: The Rural in the Modern Chinese Cultural Imagination, 1915-1965

時間:

March, 2020

出版單位: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作者:

Yu Zhang

內容簡介: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s, reformers, revolutionaries, leftist journalists, and idealistic youth had often crossed the increasing gap between the city and the countryside, which made the act of “going to the countryside” a distinctively modern experience and a continuous practice in China. Such a spatial crossing eventually culminated in the socialist state program of “down to the villages” movements during the 1960s and 1970s. What, then, was the special significance of “going to the countryside” before that era? Going to the Countryside deals with the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practices of this practice between 1915 and 1965, focusing on individual homecoming, rural reconstruction, revolutionary journeys to Yan’an, the revolutionary “going down to the people” as well as going to the frontiers and rural hometowns for socialist construction. As part of the larger discourses of enlightenment, revolution, and socialist industrialization, “going to the countryside” entailed new ways of looking at the world and ordinary people, brought about new experiences of space and time, initiated new means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generated new forms of cultural production, revealed a fundamental epistemic shift in modern China, and ultimately created a new aesthetic, social, and political landscape.

As a critical response to the “urban turn” in the past few decades, this book brings the rural back to the central concern of Chinese cultural studies and aims to bridge the city and the countryside as two types of important geographical entities, which have often remained as disparate scholarly subjects of inquiry in the current state of China studies. Chinese modernity has been characterized by a dual process that created problems from the vast gap between the city and the countryside but simultaneously initiated constant efforts to cope with the gap personally, collectively, and institutionally. The process of “crossing” two distinct geographical spaces was often presented as continuous explorations of various ways of establishing the connectivity, interaction, and relationship of these two imagined geographical entities. Going to the Countryside argues that this new body of cultural productions did not merely turn the rural into a constantly changing representational space; most importantly, the rural has been constructed as a distinct modern experiential and aesthetic realm characterized by revolutionary changes in human conceptions and sentiments.

Author Bio
Yu Zhang is Assistant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Chinese Culture at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系統號:

P-016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