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活動

【演講】吳翎君:國際史、跨國史和冷戰研究趨勢

標題:

【演講】吳翎君:國際史、跨國史和冷戰研究趨勢

時間:

2020年11月2日(週一)14:30-17:20

地點:

臺灣大學綜合教學館401教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4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吳翎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陳翠蓮(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系統號:

A-017012

【演講會】分析哲學與佛教哲學交流第二次論壇

標題:

【演講會】分析哲學與佛教哲學交流第二次論壇

時間:

2020年11月2日(週一)15:30-17:30

地點:

臺灣大學水源校區哲學系館302會議室(臺北市思源街18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陽明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國立政治大學佛教哲學研究中心

聯絡人:

林恕安博士,E-mail: analyticalbuddhism2000@gmail.com

內容簡介:

主講人一:周先捷 (臺灣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講題:「佛學中的時間問題」

主講人二:耿晴 (臺灣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講題:「意識如何緣取不存在的對象?以經量部上座的理論與說一切有部眾賢的批評為中心」

不用報名,請直接入場參加

敬邀

系統號:

A-016998

【演講】蔡晏霖:福壽螺來台源流考

標題:

【演講】蔡晏霖:福壽螺來台源流考

時間:

2020年11月3日(週二)10:00-12:30

地點:

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館北棟8樓802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臺史所環境史研究群

主講人:

蔡晏霖(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

內容簡介:

與談人:簡妤儒(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報名表單:https://forms.gle/iNMPTgJ93coVsvEs5
備註:
1.欲報名者煩請於10/28之前填寫表單,恕不接受現場報名。若報名後臨時不克參加,麻煩來信告知。(助理林于煖小姐
2.本活動以中文方式進行,分成「現場參加」與「線上收聽」兩種與會形式,請於報名時擇一。
3.本活動為本院環境教育項目之一,全程參加者可得2小時環境教育時數。
4.現場活動將提供午膳,請於報名表中選擇葷食或素食,亦可選擇不用餐。
5.為防範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現場與會者請自備口罩。

系統號:

A-016960

【演講】黃寬重:古為今用:治南宋史五十年心得

標題:

【演講】黃寬重:古為今用:治南宋史五十年心得

時間:

2020年11月3日(週二)14:10-16:00

地點:

政治大學歷史系會議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黃寬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系統號:

A-017018

【演講】毛羽豐:誰能代表中國回教?民國之初的回教改革和回族的代表權問題

標題:

【演講】毛羽豐:誰能代表中國回教?民國之初的回教改革和回族的代表權問題

時間:

2020年11月3日(週二)16:10-18:00

地點:

政治大學綜合院館南棟270411教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主講人:

毛羽豐(Dr. Yufeng Mao, Associate professor, Widener University. USA)

內容簡介:

※本活動毋須報名, 歡迎踴躍參加!!

系統號:

A-016970

【演講】呂紹理:帝國的溫室:產業、營養、認同與殖民時期的蔬菜園藝

【演講】呂紹理:帝國的溫室:產業、營養、認同與殖民時期的蔬菜園藝

標題:

【演講】呂紹理:帝國的溫室:產業、營養、認同與殖民時期的蔬菜園藝

時間:

2020年11月4日(週三)14:00-16:00

地點:

暨南國際大學人文學院116室(南投縣埔里鎮大學路一號)

主辦單位:

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司、國立中正大學文學院、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主講人:

呂紹理(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王良卿(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與談人:林蘭芳(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線上直播|https://bit.ly/2GrzAGR
報名結束時間:2020/11/4 00:00:00
有興趣的同學可前往下方連結搜尋並報名:https://ccweb.ncnu.edu.tw/SLLL/

系統號:

A-016986

【演講】張寧:俱樂部與殖民:近代滬上的上海總會

標題:

【演講】張寧:俱樂部與殖民:近代滬上的上海總會

時間:

2020年11月5日(週四)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二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近史所

主講人:

張寧(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

內容簡介:

評論人:孫慧敏(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

如將上海殖民社會比喻成一張地圖,攤開後細細檢視其結構,便會發現在公部門(如公共租界工部局、法租界公董局)與私人之間,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志願性組織,分別以club、society或association為名結社。在華外人祇要溫飽無虞,似乎必定屬於某個社團,在公餘之際為該會或該社無償地付出時間與精力。撇開護衛租界安全的萬國商團不論,殖民社會中的菁英份子多加入「上海總會」、「斜橋總會」、「美國總會」、「法商球場總會」等;地位較低的巡捕則加入「共濟會」;就連因躲避迫害來滬的猶太家庭,也在邁入小康後,在「猶太總會」的例行活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這些會或社所提供的似乎不僅是休閒,更重要的還有認同與位階,殖民社會係依賴這些縮小版的公民社會,才能在海外屹立不搖。

為進一步瞭解此一公民社會運作的情形,本文選擇以通商口岸中最具影響力的「上海總會」為標的,藉分析其會所空間、會員制度、會員組成,以及總會位階,觀察其公眾性、排他性以及有如證券交易所般交換商情的特性。由於上海租界並非一純英人的世界,在討論上海總會的同時,也將旁及其他非以英人為主的總會,包括與英人並駕齊驅的「德國總會」、二十世紀初始成立的「美國總會」、一戰後因接收德國花園總會而驟然崛起的「法商球場總會」,以及華籍銀行家模仿其成立的「銀行俱樂部」等,以觀察總會與殖民間複雜幽微的關係。

♦ 防疫公告事項
為因應「新冠肺炎(COVID-19)」,依本院規定實施以下措施,敬請留意及配合:
1. 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請與會聽眾務必配戴口罩出席。
2. 會議室入口處備有消毒酒精可供使用,入場前敬請配合現場工作人員量測體溫。
3. 有下列情況者,工作人員將依衛福部疾管署規定敬請配合離場及就醫:
(1) 測量體溫超過37.5度者
(2) 具呼吸道症狀者(呼吸困難、嚴重氣喘)
(3) 咳嗽不停者
4. 如事前有感冒、發燒、咳嗽或身體不適等症狀,請盡量居家自主健康管理,並協詢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依指示盡快就醫。請參考疾管署網站:https://www.cdc.gov.tw/

系統號:

A-016982

【演講】第四屆深波甲骨學與殷商文明學術講座

【演講】第四屆深波甲骨學與殷商文明學術講座

標題:

【演講】第四屆深波甲骨學與殷商文明學術講座

時間:

2020年11月5日、9日

地點:

政治大學百年樓中文系330309會議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主講人:

蔡哲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聯絡人:

張助教,Tel: 29393091#62302

內容簡介:

(一) 伊尹之謎──對三十年來〈伊尹舅示考〉質疑之回應
時間:11月5日(四)10:10
主持人:許學仁(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榮譽教授)

(二) 摸著石頭過河──YH127坑甲骨干支的系聯
時間:11月9日(一)15:10
主持人:徐富昌(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兼文學院副院長)

報名網頁:https://bit.ly/2Fljb5R

系統號:

A-016961

【演講】阮思德:「駕馭」文字:從訊息管理談文學史研究的新方向

標題:

【演講】阮思德:「駕馭」文字:從訊息管理談文學史研究的新方向

時間:

2020年11月5日(週四)14:20-16:20

地點:

臺灣大學文學院第16教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4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阮思德(Bruce Rusk,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亞洲研究學系副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衣若蘭(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 (英文演講中文問答)

演講簡介:
本演講將介紹中國文學史研究的新方法。特別著重在即將出版的 Literary Information in China: A History 《中國文學訊息史》,該書從訊息管理學的觀點重構中國文學史,編者主張,無論是創作、傳播或接受各方面,訊息管理應當視為文學實踐的一個核心特徵,亦能提供中國文學史、世界文學史研究的新範式。此種研究取徑可連結文學史與文化史、科技史之間的新聯繫,又得與書籍史以及單獨領域的學術史相互比較。

系統號:

A-017013

【演講】Tansen Sen:The Buddhist Cosmopolis: Connectivity, Diversity, and Materiality in the Buddhist World(s)

【演講】Tansen Sen:The Buddhist Cosmopolis: Connectivity, Diversity, and Materiality in the Buddhist World(s)

標題:

【演講】Tansen Sen:The Buddhist Cosmopolis: Connectivity, Diversity, and Materiality in the Buddhist World(s)

時間:

2020年11月5日(週四)19:00-20:00

地點:

This event will be conducted entirely online via Zoom.

主辦單位:

Chao Center for Asian Studies, Rice University

主講人:

Tansen Sen (Professor of history and the D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Global Asia at NYU Shanghai)

聯絡人:

E-mail: chao.center@rice.edu

內容簡介:

The circulation of Buddhist ideas, literature, art, and people resulted in the creation of a connected world in Asia, which this presentation calls a “Buddhist cosmopolis.” In addition to explaining this idea of a Buddhist cosmopolis, the presentation examines the ways in which the circulations and the diversity of Buddhist practices, ideas, objects and people could be studied and conceptualized. It specifically examines the spread of knowledge, art forms, and the travels of missionaries and pilgrims within various parts of Asia to demonstrate the spatial and ideological connections, as well as the unique local traditions that emerged at these locations. The presentation suggests employing frameworks of “convergence,” “divergence,” “entanglements,” and other concepts related to mobility and connections to theorize this idea of a Buddhist cosmopolis. The understanding of a Buddhist cosmopolis, it argues, also helps comprehend the intricacies of intra-Asian interactions and the impact Buddhism had in fostering them.

Speaker Bio
Tansen Sen is Professor of history and the D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Global Asia at NYU Shanghai, and Global Network Professor at New York University. Previously he was a faculty at 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nd the founding head of the Nalanda Sriwijaya Center at th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Singapore. He is the author of Buddhism, Diplomacy, and Trade: The Realignment of Sino-Indian Relations, 600-1400 (2003; 2016) and India, China, and the World: A Connected History (2017; 2018). He has co-authored (with Victor H. Mair) Traditional China in Asian and World History (2012), edited Buddhism across Asia: Networks of Material, Cultural and Intellectual Exchange (2014), and co-edited (with Burkhard Schnepel) Travelling Pasts: The Politics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Indian Ocean World (2019), and (with Brian Tsui) Beyond Pan-Asianism: Connecting China and India, 1840s-1960s (forthcoming). He is currently working on a book about Zheng He’s maritime expeditions in the early fifteenth century, a monograph on Jawaharlal Nehru and China, and co-editing (with Engseng Ho)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he Indian Ocean, volume 1.

系統號:

A-016883

【演講】黃庭康:當「鎮壓性國家機器的意識型態機器」入侵「意識型態國家機器」——五零年代臺灣大專入學考試的案例

標題:

【演講】黃庭康:當「鎮壓性國家機器的意識型態機器」入侵「意識型態國家機器」——五零年代臺灣大專入學考試的案例

時間:

2020年11月6日(週五)14:30-16:30

地點: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802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

主講人:

黃庭康(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內容簡介:

法國結構馬克思主義大師阿爾杜塞(Louis Althusser)曾指出統治權力的維持有賴「鎮壓性國家機器」(repressive state apparatus)及「意識型態國家機器」(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前者主要是國家的軍事部門,負責行使被認可的暴力(legitimate violence);後者主要是學校,負責意識型態灌輸。阿爾杜塞國家機器的概念影響了好幾代批判社會學學者,然而他忽略了「鎮壓性國家機器」的再生產問題,沒有考慮到主導階層需要依賴軍校及國防機構政治部門等「鎮壓性國家機器的意識型態機器」打造軍人的思想、維持槍桿子的政治忠誠。在一般情況下,軍校及軍隊的政治部門專注於部隊的思想及政治工作;但在戰後臺灣,它們的影響力延伸到教育場域。當「鎮壓性國家機器的意識型態機器」入侵「意識型態國家機器」時學校教育會出現什麼變化?教育系統會如何作出回應?通過耙梳整理大量歷史材料,講者以五零年代台灣大專入學考試的案例探討這些問題。

請來賓遵守下列事項,若造成您的不便,敬請見諒:
1.與會前兩週內如曾有呼吸道症狀或發燒者,請避免參加活動,您可以到中研院社會所臉書粉絲專頁收看直播。https://www.facebook.com/iosacademiasinica/
2.因應防疫措施,室內如無法保持 1.5 公尺之社交距離時,請全程配戴口罩。(來賓請先自備口罩)
3.進入會議室前,請先以酒精消毒手部。
4.線上報名:https://forms.gle/btQdfkuwAvz4cvdR6

系統號:

A-017010

【演講】程恭讓:在近現代中國佛教思想的脈絡中看《佛法真義》

【演講】程恭讓:在近現代中國佛教思想的脈絡中看《佛法真義》

標題:

【演講】程恭讓:在近現代中國佛教思想的脈絡中看《佛法真義》

時間:

2020年11月6日(週五)19:30-21:00

地點:

網上講座

主辦單位:

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主講人:

程恭讓(上海大學文學院、道安佛學研究中心主任)

內容簡介:

語言:普通話
欲報名者請至官網。

系統號:

A-016922

【演講】後藤裕也:元代の芝居と関羽と張飛

標題:

【演講】後藤裕也:元代の芝居と関羽と張飛

時間:

2020年11月7日(週六)10:00-11:30

地點:

立命館孔子学院講義室(京都市北区等持院北町56-1)

主辦單位:

立命館孔子学院

主講人:

後藤裕也(関西大学非常勤講師)

內容簡介:

本講座では、元の時代に隆盛した芝居についてご紹介します。恋愛ものや裁判ものなど、その脚本はいまも数多く残っていますが、今回はとりわけ日本でも人気がある三国志の物語を取り上げます。本邦では小説の『三国志演義』が特によく知られていますが、元代の芝居では三国志の物語はどのように演じられていたのでしょうか。

『三国志演義』のなかでも人気の高い蜀の武将、関羽と張飛に焦点を当てて見ていきましょう。関羽といえば、忠義を尽くした知勇兼備の将として名高く、現在では神様として祀られています。かたや張飛は、酒飲みで直情径行、たびたび失敗をしでかすのですが、武勇においては三国志を代表する猛将です。このようなイメージの二人ですが、実は舞台の上ではまた違った一面を見せるのです。

関羽と張飛、三国志の人気者二人の舞台での活躍(?)を紹介することで、三国志の物語の奥行きを感じていただければと思います。

※新型コロナウイルス感染拡大防止の為、参加の際、以下の事項についてご理解ご協力をお願いします。
1.ご自宅または職場を出られる前に検温を実施してください。発熱や風邪の症状等体調不良がある場合は、参加をお控えください。
2.施設内(教室内)は必ずマスクを着用してください。また、間隔を空けての着席にご協力ください。
3.教室への入室前に、トイレで石鹸での手洗いをおこない、アルコール消毒をお願いします(消毒液は教室に用意)。
4.施設・教室内での大声での会話、至近距離での会話はお控えください。
5.施設・教室内での食事はお控えください。空き缶、ペットボトルなどのゴミは施設内のごみ箱に捨てずに必ず各自でお持ち帰りください。
6.教室の換気のため、適時休憩を取ることがございます。ご協力お願いします。

定員
20名(要事前申込)

お申し込み方法
ホームページ「文化イベント講座受講申込フォーム」からお申込みください。
※お電話及び窓口でのお申込みはお受けできません。
※お申込み後のキャンセルは、受付メール内にあるキャンセル専用URLからキャンセルをしてください。(お電話でのキャンセルはお受けできません。)

系統號:

A-016977

【演講】巫毓荃:潛在意識、記憶與歇斯底里:中村古峽與他的「二重人格之女」

標題:

【演講】巫毓荃:潛在意識、記憶與歇斯底里:中村古峽與他的「二重人格之女」

時間:

2020年11月9日(週一)10: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五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

主講人:

巫毓荃(中研院史語所助研究員)

內容簡介:

❈ 配合防疫敬請:1.全程配戴口罩,2.量測體溫,3.消毒手部,4.院外人士填寫健康紀錄表,5.採取梅花座。

系統號:

A-017041

【演講】方怡潔:不想念書,卻很想學習——論進城務工青年的「移動學習」

標題:

【演講】方怡潔:不想念書,卻很想學習——論進城務工青年的「移動學習」

時間:

2020年11月9日(週一)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民族所舊館三樓第一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主講人:

方怡潔(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

聯絡人:

陶曉萱,Tel: 02-2652-3324

內容簡介:

Paul Willis提出傢伙們表述清晰的「反學校文化」來闡明工人子弟在看穿學校機制之後的反應,本文要以農民工的案例來描繪捕捉另一種看穿之後的反應,即繞開、修復與移動學習。透過分析深圳電子廠內一群「不想讀書但很想學習」的青年農民工遠赴深圳工廠打工所展現的學習策略,本文提出移動學習—一種不挑戰原有體制,但又能夠為行動者帶來想像、產生可能性的學習方式—來說明農民工如何以此來修復學校體制失靈的承諾。

放棄學業進城打工的農民工並非「壞學生」,此標籤既無助於了解他們的處境,用盡資源讓他們成為「好學生」也無法解決問題。農民工並非落後、無法學習、缺乏動力不想學習,而是早看穿他們在教育結構中的不利位置,移動成為為學習尋找替代方案的結果。這反而展現他們在對抗不利結構時的修復能力與能動性。在「移動學習」中, 生活、勞作與學習的界線模糊,也無教與學的二分,農民工透過現場觀察、旁聽、模仿、默會、實作、競爭與合作以及經驗分享等來習得知識與技術,一方面到其他城市「合法邊緣參與」該社會場域的知識與技能,拼貼組裝成學習資源,為未來「當老闆」所用;另方面則透過移動產生城鄉之間的結構縫隙,挪移文化品味、社會經驗與象徵符碼成為回鄉後主體轉換的資本,藉「見過世面」向上流動。然而,移動學習仍有侷限性,學習所需的資源、機會與每一步的銜接,皆非制度性過程,很大程度上要取決於等待、巧合、主管的賞識和學習者自己的額外勞動(例如表現忠誠,苦幹,勤奮 等)。

請注意:為因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週一演講將限制參與人數(45人),請預先報名(至11/4止,並email寄發錄取信,請以錄取通知信為準)。參與者請配合本所防疫措施:進入本所請使用酒精消毒雙手、配合量測體溫、於門口報到參與會議、自備口罩全程配戴,若無配戴口罩者及額溫溫度≧37.5℃者,謝絕進入會議室。演講日期前三週內自國外返台者、同住者為居家隔離或居家檢疫或自主健康管理對象者,強烈建議請勿報名參與。

系統號:

A-016943

【演講】倪管嬣:「默默忘言,昭昭現前」:東亞佛教文化視野下的曹洞宗與默照禪

標題:

【演講】倪管嬣:「默默忘言,昭昭現前」:東亞佛教文化視野下的曹洞宗與默照禪

時間:

2020年11月9日(週一)14:30-15:3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七樓702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人類學門

主講人:

倪管嬣(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生)

內容簡介:

主持人:林聖智(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

備註:人類學門獎助博士生年度成果報告
❈ 配合防疫:1. 全程配戴口罩,2. 量測體溫,3. 消毒手部,4. 填寫健康紀錄表(所外人士),5. 採梅花座

系統號:

A-016937

【演講】鄭如玉:魏德聖《賽德克.巴萊》與《KANO》中的潛態

標題:

【演講】鄭如玉:魏德聖《賽德克.巴萊》與《KANO》中的潛態

時間:

2020年11月9日(週一)16:00-18:00

地點:

中山大學文學院2009R(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山大學哲學所

主講人:

鄭如玉(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

內容簡介:

本演講將以魏德聖導演的《賽德克.巴萊》以及魏德聖監製、馬志翔導演,描述嘉農棒球隊故事的《KANO》為例,說明潛態在台灣情境裡可能產生的理論意義。這兩部電影訴說台灣人如何承載歷史的沉重命運,並透過潛態/現實雙面體的力量結晶出一個個差異化的敘事。

系統號:

A-016993

【演講】賴潤瑤:超越恩威並用的策略:中國對東亞國家強制性外交的探討

標題:

【演講】賴潤瑤:超越恩威並用的策略:中國對東亞國家強制性外交的探討

時間:

2020年11月12日(週四)14:00

地點:

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館北棟五樓會議室A(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政治所

主講人:

賴潤瑤(中研院政治所助研究員)

系統號:

A-017008

【演講】林秋敏:宋美齡「演說之旅」(1965-1966)

標題:

【演講】林秋敏:宋美齡「演說之旅」(1965-1966)

時間:

2020年11月12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林秋敏(國史館修纂處協修)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1965年8月,宋美齡以私人身分、應友之邀為名赴美,進行長達14個月的「演說之旅」,其目的在遊說美國朝野及民眾支持中華民國的反攻大陸計畫。她一方面與美國朝野領袖頻繁接觸,爭取對反攻大陸的支持;另一方面發表公開演說,舉行記者招待會,接受電視節目訪問,就國際局勢與中華民國政府反共立場及越南戰局等問題,加以分析,揭露共產主義赤化世界的野心,以及中共對外擴張與對內壓迫之真相,並強調中華民國光復大陸的決心。宋美齡一方面執行蔣中正「遊說美國民意機構與美國人民支持中華民國反攻大陸」的策略,另一方面,對宋美齡個人而言,她在美國的聲望,透過這次的「演說之旅」,似乎又得到了不少的肯定。

為防範疫病,請配合演講活動防疫措施如下:
1. 現場報名入場:13:30起至額滿為止,限85人。
2. 實名(聯)登記:當您報名參加本次活動時,本館為落實防疫實名(聯)制需要您提供姓名、電話等,本館不會將您的個人資料提供給任何第三人,或移作其他無關 本館推廣活動目的之使用,並於保管滿28天後銷毀。
3. 量測體溫:活動當日請配合量測體溫,額溫高於37.5度者,謝絕入館。
4. 配戴口罩:請務必自備口罩,並全程配戴。電梯內,請避免交談。

系統號:

A-016918

【演講】洪淑苓:在地與新異――臺灣民俗學與當代民俗現象

【演講】洪淑苓:在地與新異――臺灣民俗學與當代民俗現象

標題:

【演講】洪淑苓:在地與新異――臺灣民俗學與當代民俗現象

時間:

2020年11月13日(週五)14:00-16:30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勤七樓語文視聽室(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臺灣中文學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

主講人:

洪淑苓(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聯絡人:

E-mail: tacs2011.10@gmail.com

內容簡介:

主持人:鍾宗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討論人:(依姓氏筆劃順序)
高莉芬(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鹿憶鹿(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陳益源(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

專著資訊
1. 閱讀專著:洪淑苓《在地與新異――臺灣民俗學與當代民俗現象》(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9)
2. 內容簡介:本書以臺灣的漢人民俗為研究範圍,藉由民俗學者的研究論著、民俗文獻資料、民俗現象與議題,梳整傳統習俗在臺灣的承傳與演變,挖掘臺灣民俗的在地化、變異與創新的特質。全書分為上、下編,凡十章,上編為針對民俗學者的論著與貢獻之研究,下編為針對臺灣民俗的文獻資料與當代現象之研究。上編五章詳論黃得時、楊雲萍、婁子匡、朱介凡、郭立誠五位民俗學者的生命歷程、治學方法與民俗學研究成果,從中亦可看到從日治到戰後,民俗學跨時代的轉型軌跡。下編五章,選取民俗雜誌、筆記雜談與同鄉會雜誌等材料,挖掘研究議題,提供社會文化的反思。亦針對現代社會的月老信仰、七夕習俗加以觀察和評論,省思如何維護民俗傳統,以及如何因應變異、創新的現象。本書建構了臺灣民俗學史的論述架構,在縱與橫的兩方面,都提供了精闢深入的析論。

報名資訊
1. 報名資格:人文學科相關系所和研究機構之教師、學者、學生。
2. 人數:40名,若超額則以臺灣中文學會會員優先錄取。
3. 報名日期:即日起至2020年10月23日(週五)止,請於線上填寫表單:
https://forms.gle/jW4hhB1G25EEepoU6
4. 書籍購買:請參見官網。

系統號:

A-016908

【演講】山口智哉:宋代也有「假古蹟」!?——文人書寫與「地方創生」

【演講】山口智哉:宋代也有「假古蹟」!?——文人書寫與「地方創生」

標題:

【演講】山口智哉:宋代也有「假古蹟」!?——文人書寫與「地方創生」

時間:

2020年11月16日(週一)14:00-16:00

地點:

暨南國際大學人文學院大個案教室(南投縣埔里鎮大學路一號)

主辦單位:

科技部「歷史學人才培育計畫」、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山口智哉(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許凱翔(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報名結束時間:2020/11/16 00:00:00
有興趣的同學可前往下方連結搜尋並報名:https://ccweb.ncnu.edu.tw/SLLL/
活動當日請提早10分鐘戴口罩入場

系統號:

A-016987

【演講】郭岱君:兩蔣日記與歷史研究

【演講】郭岱君:兩蔣日記與歷史研究

標題:

【演講】郭岱君:兩蔣日記與歷史研究

時間:

2020年11月17日(週四)14:00-17: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一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近史所蔣介石研究群

主講人:

郭岱君(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

內容簡介:

與談人:胡為真(大學講座教授、前總統府資政)、黃自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劉維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 防疫公告事項
為因應「新冠肺炎(COVID-19)」,依本院規定實施以下措施,敬請留意及配合:
1. 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請與會聽眾務必配戴口罩出席。
2. 會議室入口處備有消毒酒精可供使用,入場前敬請配合現場工作人員量測體溫。
3. 有下列情況者,工作人員將依衛福部疾管署規定敬請配合離場及就醫:
(1) 測量體溫超過37.5度者
(2) 具呼吸道症狀者(呼吸困難、嚴重氣喘)
(3) 咳嗽不停者
4. 如事前有感冒、發燒、咳嗽或身體不適等症狀,請盡量居家自主健康管理,並協詢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依指示盡快就醫。請參考疾管署網站:https://www.cdc.gov.tw/

系統號:

A-017027

【演講】林欣榜:臺灣園產品加工之回顧與展望

標題:

【演講】林欣榜:臺灣園產品加工之回顧與展望

時間:

2020年11月18日(週三)10:30-12:30

地點:

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館北棟八樓802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臺史所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計畫

主講人:

林欣榜(前食品研究所產製中心副主任)

內容簡介:

1.有興趣參與演講者,請於11月17日(二)下午4點前向助理鄧淑瑜小姐(sookyee123@gate.sinica.edu.tw )報名。
2.配合量測體溫,額溫量測≧37.5度或有明顯呼吸道相關症狀者,敬請配合離場。
3.場內請全程配戴口罩。
4.其它相關防疫措施以本院及CDC防疫規定辦理定辦理。
5.與會者請自備保溫杯,現場不提供茶杯。

系統號:

A-017005

【演講】Ubaldo Iaccarino:Traders, Smugglers, and Pirates in the Shaping of the Early Modern Hispano-Japanese Relations

標題:

【演講】Ubaldo Iaccarino:Traders, Smugglers, and Pirates in the Shaping of the Early Modern Hispano-Japanese Relations

時間:

2020年11月18日(週三)14: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七樓702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法國遠東學院台北中心

主講人:

Dr. Ubaldo Iaccarino(Postdoctoral Researcher,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內容簡介:

主持人:陳國棟(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梅豪方(法國遠東學院主任)

系統號:

A-016938

【演講】鄭文惠:跨文化流動與主體認同:近代中國博物圖畫

標題:

【演講】鄭文惠:跨文化流動與主體認同:近代中國博物圖畫

時間:

2020年11月19日(週四)10:00-12:00

地點:

東華大學人社一館A207(花蓮縣壽豐鄉志學村大學路二段一號)

主辦單位:

國立東華大學中文系

主講人:

鄭文惠(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張蜀蕙(國立東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本演講需事先報名

系統號:

A-016989

【演講】陳乃華:從民國藏學到台灣藏學:兼論「史、學、誌」研究方法

標題:

【演講】陳乃華:從民國藏學到台灣藏學:兼論「史、學、誌」研究方法

時間:

2020年11月19日(週四)14:10-16:00

地點:

政治大學綜合院館南棟270312教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主講人:

陳乃華(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博士後)

系統號:

A-016971

【演講】關芳芳:愛的真義——多義詞「愛」字分類探討

標題:

【演講】關芳芳:愛的真義——多義詞「愛」字分類探討

時間:

2020年11月20日(週五)10:00-12:00

地點:

東華大學人社二館第六講堂(花蓮縣壽豐鄉志學村大學路二段一號)

主辦單位:

國立東華大學中文系

主講人:

關芳芳(致理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主任)

內容簡介:

主持人:傅國忠(國立東華大學華語文中心)
※本演講需事先報名

系統號:

A-016990

【演講】陳翠蓮:蔣經國與戰後臺灣情治系統的演變(1949-1984)

標題:

【演講】陳翠蓮:蔣經國與戰後臺灣情治系統的演變(1949-1984)

時間:

2020年11月20日(週四)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二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近史所胡適研究群

主講人:

陳翠蓮(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內容簡介:

♦ 防疫公告事項
為因應「新冠肺炎(COVID-19)」,依本院規定實施以下措施,敬請留意及配合:
1. 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請與會聽眾務必配戴口罩出席。
2. 會議室入口處備有消毒酒精可供使用,入場前敬請配合現場工作人員量測體溫。
3. 有下列情況者,工作人員將依衛福部疾管署規定敬請配合離場及就醫:
(1) 測量體溫超過37.5度者
(2) 具呼吸道症狀者(呼吸困難、嚴重氣喘)
(3) 咳嗽不停者
4. 如事前有感冒、發燒、咳嗽或身體不適等症狀,請盡量居家自主健康管理,並協詢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依指示盡快就醫。請參考疾管署網站:https://www.cdc.gov.tw/

系統號:

A-017026

【演講】廖肇亨:僧詩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從新出文獻談起

標題:

【演講】廖肇亨:僧詩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從新出文獻談起

時間:

2020年11月20日(週五)14:30-16:3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一樓文物圖象研究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續高僧傳》研讀班、文物圖象研究室

主講人:

廖肇亨(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

內容簡介:

❈配合防疫:1.全程配戴口罩,2.量測體溫,3.消毒手部,4.填寫健康紀錄表(所外人士),5.採梅花座

系統號:

A-016981

【演講】雷敦龢:清談與當代思想名家的接觸:張岱年、李學勤、陳鼓應、陳來、譚卜森、艾蘭

【演講】雷敦龢:清談與當代思想名家的接觸:張岱年、李學勤、陳鼓應、陳來、譚卜森、艾蘭

標題:

【演講】雷敦龢:清談與當代思想名家的接觸:張岱年、李學勤、陳鼓應、陳來、譚卜森、艾蘭

時間:

2020年11月25日(週三)13:30-15:30

地點:

輔仁大學文華樓LI310教室(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510號)

主辦單位:

輔仁大學哲學系

主講人:

雷敦龢(輔仁大學法律系副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郭梨華(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

◆本演講無需報名,現場自由入座
◆防疫需要,參加活動,請全程配戴口罩

系統號:

A-017022

【演講】林宛萱、林容伊:文物的故事──故宮南院展覽概介

【演講】林宛萱、林容伊:文物的故事──故宮南院展覽概介

標題:

【演講】林宛萱、林容伊:文物的故事──故宮南院展覽概介

時間:

2020年11月26日(週四)10:10~12:00

地點:

中興大學人文學院204-2教室(臺中市南區興大路145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興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古代中國研究青年學者研習會

主講人:

林宛萱(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院處助理研究員)、林容伊(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院處助理研究員)

系統號:

A-017144

【演講】劉秋雲:在新港社聽見道卡斯:不能遺忘的聲音

標題:

【演講】劉秋雲:在新港社聽見道卡斯:不能遺忘的聲音

時間:

2020年11月26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劉秋雲(苗栗縣道卡斯文化協會理事)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新港社位於苗栗縣後龍西北邊的河岸臺地,為苗栗縣境內最大的道卡斯族部落,現今人口約1,700人,過去被日本學者歸類為平埔族群的一族,而道卡斯的語言,在歷代政權與漢人接觸後的強勢壓力下,快速地流失。

近二十年來,新港社族人田調採集耆老們的語料,除了以錄音機錄下耆老們取得共識的發音之外,並在當下以國際音標紀錄,一步步恢復過去研究者和族人自己紀錄的語料,重現其正確發音。苗栗縣道卡斯文化協會於2019年1月份正式出版第一本道卡斯語詞典,內容包含道卡斯語音韻結構介紹以及十四類詞彙,分別為稱謂、社名、數量、身體、飲食、服飾、器物、信仰、自然環境、動植物、時間、狀態與情緒、動作和其他類別。今天在這裡,就讓我們來聽聽這個存在於苗栗縣沿海平原的古老語言—道卡斯語,matitaukat ramut!

為防範疫病,請配合演講活動防疫措施如下:
1. 現場報名入場:13:30起至額滿為止,限85人。
2. 實名(聯)登記:當您報名參加本次活動時,本館為落實防疫實名(聯)制需要您提供姓名、電話等,本館不會將您的個人資料提供給任何第三人,或移作其他無關 本館推廣活動目的之使用,並於保管滿28天後銷毀。
3. 量測體溫:活動當日請配合量測體溫,額溫高於37.5度者,謝絕入館。
4. 配戴口罩:請務必自備口罩,並全程配戴。電梯內,請避免交談。

系統號:

A-016919

【演講】梅韻秋:紀遊兼述史:清代傳記體名勝圖

標題:

【演講】梅韻秋:紀遊兼述史:清代傳記體名勝圖

時間:

2020年11月27日(週五)14:00-16:00

地點:

政治大學歷史系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梅韻秋(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陳秀芬(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系統號:

A-017019

【演講】林圭偵:走出歷史──三星堆以外的世界

【演講】林圭偵:走出歷史──三星堆以外的世界

標題:

【演講】林圭偵:走出歷史──三星堆以外的世界

時間:

2020年11月27日(週五)14:10~16:00

地點:

中興大學人文學院204-2教室(臺中市南區興大路145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古代中國研究青年學者研習會

主講人:

林圭偵(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

系統號:

A-017143

【演講】橋本秀美:認識宋版書——正確評估官民差距

【演講】橋本秀美:認識宋版書——正確評估官民差距

標題:

【演講】橋本秀美:認識宋版書——正確評估官民差距

時間:

2020年11月27日(週五)15:00-17:00

地點:

政治大學百年樓三樓330306教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

主講人:

橋本秀美(日本青山學院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部教授)

聯絡人:

張月芳助教,Tel: 2939-3091#62302

內容簡介:

主持人:車行健(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
報名網頁:https://bit.ly/2Hh4zW8

系統號:

A-017020

【演講會】「誰的唯識正義?──重訪上田義文與長尾雅人之爭」圓桌論壇

【演講會】「誰的唯識正義?──重訪上田義文與長尾雅人之爭」圓桌論壇

標題:

【演講會】「誰的唯識正義?──重訪上田義文與長尾雅人之爭」圓桌論壇

時間:

2020年12月3日(週四)14:00-17:00

地點:

政治大學哲學系圖書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佛教哲學研究中心

聯絡人:

E-mail: nccucbp@gmail.com

內容簡介:

主持人:林鎮國(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
主講人:陳榮灼(加拿大Brock大學哲學系教授)、陳一標(佛光大學佛教學系教授)、蔡伯郎(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教授)、耿晴(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XnHe1phwrtnupkEe6

系統號:

A-017152

【演講】石昇烜:再論漢代簡牘公文書的形制與性質──正本、副本、草稿與檔案

【演講】石昇烜:再論漢代簡牘公文書的形制與性質──正本、副本、草稿與檔案

標題:

【演講】石昇烜:再論漢代簡牘公文書的形制與性質──正本、副本、草稿與檔案

時間:

2020年12月4日(週五)8:10~10:00

地點:

中興大學人文學院204-2教室(臺中市南區興大路145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古代中國研究青年學者研習會

主講人:

石昇烜(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

系統號:

A-017146

【演講】李杰玲:疫病から石化話へ——日中生死観とその文学表現の比較

標題:

【演講】李杰玲:疫病から石化話へ——日中生死観とその文学表現の比較

時間:

2020年12月8日(週二)14:00-16:00

地點:

ハートピア京都3階大会議室(京都市中京区竹屋町通烏丸東入る清水町375)

主辦單位:

国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

主講人:

李杰玲(海南師範大学国際教育学院副教授/国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外来研究員)

內容簡介:

コメンテーター:荒木浩(国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教授)
司会:光平有希(国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特任助教)

「まだ生についてよく分かっていないのに、どうして死のことが分かろうか」という『論語』の一文があらわしているように、人はいずれ死ぬからこそ、より良く生きようとするのかもしれません。

古来、人間社会では疫病や飢饉、戦争などで若者を含め多くの 命が失われています。そのなかで、日本や中国の石化話という怪奇物語には、女性や子供たちが生きたまま石になってしまうという場面が描かれます。こうした場面は、どのような死生観を表しているのでしょうか。日中での文学表現の相違点も交え考えていきます。


・申込期日
11月18日(水)正午必着
・結果は当落にかかわらず 11月25日頃ハガキにてお知らせいたします。
・メール1 通またはハガキ1 枚につき1 名のみ応募できます。複数名でのお申込は無効となります。

・宛先
≪メールの場合≫
forum@nichibun.ac.jp(*を@に置き換えてください)

≪ハガキの場合≫
〒610-1192 京都市西京区御陵大枝山町3-2
国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研究協力課「日文研フォーラム」担当宛

系統號:

A-016985

【演講】劉宇光:跨界的民族記憶:夢迴清末格魯派寺院教育網絡

標題:

【演講】劉宇光:跨界的民族記憶:夢迴清末格魯派寺院教育網絡

時間:

2020年12月10日(週四)14:10-16:00

地點:

政治大學綜合院館南棟270312教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主講人:

劉宇光(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宗教學系副教授、復旦佛教研究團隊(FDTBS)主任)

聯絡人:

何助教,Tel: 02-29393091#50553

內容簡介:

與談人:王惠雯(華梵大學哲學系/佛教藝術學系專任副教授、圓光佛學院兼任教師)

系統號:

A-016972

【演講】林本原:中華民國政府對日貸款之研究(1961-1972)

標題:

【演講】林本原:中華民國政府對日貸款之研究(1961-1972)

時間:

2020年12月10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林本原(國史館助修)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二戰後中華民國政府與日本關係化敵為友,經貿關係日愈密切,對日採購機械設備、零組件增多,也曾向日政府貸借經濟建設款項。本演講探究中華民國政府為何向日貸款?探討此一議題須追溯中華民國為何萌生對日經濟合作構想?日本政府、財經界,中日合作策進委員會對於貸款有何反應?檢視後續又造成何種影響?

為防範疫病,請配合演講活動防疫措施如下:
1. 現場報名入場:13:30起至額滿為止,限85人。
2. 實名(聯)登記:當您報名參加本次活動時,本館為落實防疫實名(聯)制需要您提供姓名、電話等,本館不會將您的個人資料提供給任何第三人,或移作其他無關 本館推廣活動目的之使用,並於保管滿28天後銷毀。
3. 量測體溫:活動當日請配合量測體溫,額溫高於37.5度者,謝絕入館。
4. 配戴口罩:請務必自備口罩,並全程配戴。電梯內,請避免交談。

系統號:

A-017043

【演講】林明照:郭象哲學

標題:

【演講】林明照:郭象哲學

時間:

2020年12月29日(週二)9:00-12:00

地點:

政治大學季陶樓340107教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

主講人:

林明照(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內容簡介:

無須報名,敬請自由參加。

系統號:

A-017000

【演講】胡台麗:阿美族太巴塱Kakita’an祖屋重建:文獻資料與現實情境的對話

標題:

【演講】胡台麗:阿美族太巴塱Kakita’an祖屋重建:文獻資料與現實情境的對話

時間:

2020年12月31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胡台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講者曾攝製民族誌紀錄片「讓靈魂回家」(2012),記述花蓮阿美族太巴塱部落赫赫有名的Kakita’an祖屋中有七根刻繪圖紋的屋柱1958年被颱風吹倒、入藏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後,2003年起在太巴塱年輕人的推動下,經由巫師的媒介,將祖靈而非祖柱迎回部落,並在Kakita’an家族主導下,艱難地重建祖屋的經過。此次演講除介紹部落與民族所博物館的接觸與重建祖屋過程,將耙梳有關太巴塱Kakita’an祖屋和首祭及Ilisin祭儀的歷史文獻與耆老筆記;揭露並討論此重建案例所涉及的政治文化背景與爭議所在,以及文獻資料在當代文化復振活動中的運用。

為防範疫病,請配合演講活動防疫措施如下:
1. 現場報名入場:13:30起至額滿為止,限85人。
2. 實名(聯)登記:當您報名參加本次活動時,本館為落實防疫實名(聯)制需要您提供姓名、電話等,本館不會將您的個人資料提供給任何第三人,或移作其他無關 本館推廣活動目的之使用,並於保管滿28天後銷毀。
3. 量測體溫:活動當日請配合量測體溫,額溫高於37.5度者,謝絕入館。
4. 配戴口罩:請務必自備口罩,並全程配戴。電梯內,請避免交談。

系統號:

A-017042

【系列演講】「誰讓青春成為不朽——跟著研究團隊再發現」系列講座

【系列演講】「誰讓青春成為不朽——跟著研究團隊再發現」系列講座

標題:

【系列演講】「誰讓青春成為不朽——跟著研究團隊再發現」系列講座

時間:

2020年10月至2021年1月,共6場

地點:

MoNTUE北師美術館(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134號)

主辦單位:

MoNTUE北師美術館

聯絡人:

Tel: 2732-1104#63492

內容簡介:

10/17 (六)14:00-16:00
台灣現代美術的誕生與美術史的轉折
講者|顏娟英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10/24 (六)14:00-16:00
刻在旅人心底的風景:談本展中的「旅人之眼」
講者|蔡家丘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副教授

11/07 (六)14:00-16:00
台灣啟蒙時代的新女性圖像
講者|黃琪惠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11/21 (六)14:00-16:00
右手藝術,左手歷史— 跨領域的台灣美術史之旅
講者|楊淳嫻 輔仁大學全人教育課程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12/12 (六)14:00-16:00
發現的旅程:從「客廳」到展場
講者|邱函妮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助理教授

01/16 (六)14:00-16:00
美術史中的文化認同問題
講者|顏娟英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講座報名👉 https://forms.gle/dzfZTU4EQMcuQKTZ7

系統號:

A-016921

【系列演講】台文創新數位文學季——2020秋季直播演講系列

【系列演講】台文創新數位文學季——2020秋季直播演講系列

標題:

【系列演講】台文創新數位文學季——2020秋季直播演講系列

時間:

2020年10月至12月,共6場

地點:

線上直播

主辦單位:

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台灣人文創新學士學位學程、通識教育中心

聯絡人:

Tel: 04-22840671 轉12、轉13

內容簡介:

因應於疫情的變化,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與台灣人文創新學士學位學程,共同舉辦全新的『台文創新數位文學季—2020秋季直播演講系列』,除可至現場聆聽精彩的演講外,亦將在「台灣人文創新學士學位學程臉書粉絲專頁」同步線上直播,誠摯邀請您一同參與這一系列豐盛的文學饗宴!

直播平台:國立中興大學台灣人文創新學士學位學程臉書粉絲專頁

(三) 講題:〈父後七日〉劇本從無到有的過程:
從4000字散文再創作至電影劇本,增添哪些情節,拍攝現場軼事分享
主講:劉梓潔(作家、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得主)
主持:邱貴芬(台文所特聘教授)
時間:11/2(一)15:00-16:00 
地點:中興大學人文大樓312-1室

(四) 講題:最恐怖的總是在後面。最好看的也是——恐怖為什麼吸引純文學小說家獻身?
主講:陳栢青(小說家)
主持:陳國偉(台文所優聘副教授兼所長、台文創新學士學位學程主任)
時間:11/24(二)19:00-21:00
地點:中興大學人文大樓607室

(五) 講題:故事的啟蒙時刻
主講:鍾旻瑞(小說家、影像工作者)
主持:詹閔旭(台文所優聘助理教授)
時間:11/30(一)15:10-17:00 
地點:中興大學綜合教學大樓309室

(六) 講題:歷史,是動詞:戰慄的勇氣
主講:林剪雲(小說家、台灣歷史小說獎得主)
主持:高嘉勵(台文所副教授)
時間:12/2(三)13:10-15:00 
地點:中興大學人文大樓312-1室

系統號:

A-016940

【系列演講】冷戰研究系列演講

【系列演講】冷戰研究系列演講

標題:

【系列演講】冷戰研究系列演講

時間:

2020年11至12月,共4場

地點:

交通大學光復校區人社二館106A(新竹市東區大學路1001號)

主辦單位:

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內容簡介:

11/3(二) 13:30-16:30
在台美軍性觀光的冷戰因素與例外性
郭彥伯(交大社文所博士生)

12/3(二) 13:30-16:30
再探文化冷戰研究:檔案與文學
劉羿宏(中研院歐美所博士後研究員)

12/9(三) 13:30-16:30
1960年代的電視節目:歡樂與規訓的現代情感政治
柯裕棻(政大傳播學院副教授)

12/23(三) 13:30-16:30
在地台語片與全球冷戰史:文化史與政治史的對話嘗試
蘇致亨(《毋甘願的電影史》作者)

系統號:

A-016942

【系列演講】臺大中文系學術薪傳講座──臺靜農先生的書藝、學術與創作

標題:

【系列演講】臺大中文系學術薪傳講座──臺靜農先生的書藝、學術與創作

時間:

2020年11月,共3場

地點:

臺大中文系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

內容簡介:

11月9日(一)上午10時
主講人:齊益壽(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兼任教授)
講題:半世難酬隔海心──臺靜農先生幾副驚心動魄的聯文及題款
主持人:張素卿(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

11月18日(三)上午10時
主講人:廖肇亨(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
與談人:賴佩暄(中研院文哲所博士後研究)
講題:《亡明講史》及其時代──從臺靜農先生的創作談起
主持人:康韻梅(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11月20日(五)上午10時
主講人:陳瑞庚(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退休教授)
講題:我的書法經驗
主持人:李隆獻(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

系統號:

A-017032

【系列演講】政治大學道南文學獎作家系列講座

【系列演講】政治大學道南文學獎作家系列講座

標題:

【系列演講】政治大學道南文學獎作家系列講座

時間:

2020年11至12月,共4場

地點:

政治大學研究大樓250203教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立政治大學寫作中心

內容簡介:

演講時間皆為晚間6:30-8:30

11/5(四)
廖瞇──寫,不是為了越寫越好
報名網址:https://bit.ly/2FrmokD

11/26(四)
張西──書寫者跟閱讀者:我還是要繼續釀梅子酒
報名網址:https://bit.ly/2Zxocj2

12/1(二)
李屏瑤──關於寫作:從A點到B點的諸多路徑
報名網址:https://bit.ly/3krEZft

12/15(二)
陳栢青──所有抵達的路徑,或祇是經過──開啟寫作的幾種方式
報名網址:https://bit.ly/2ZzSKk4

相關資訊詳見道南文學獎FB粉絲專頁
聯絡方式:(02)29393091#62302 張月芳助教

系統號:

A-017033

【系列演講】2020台灣史論叢系列講座

【系列演講】2020台灣史論叢系列講座

標題:

【系列演講】2020台灣史論叢系列講座

時間:

2020年10至12月,共6場

主辦單位:

臺大出版中心、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台灣現代醫學史的進程──從文化與政治體制談起
主講:范燕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史所教授)、李尚仁(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員)
時間:11月24日(二)19:00-20:30
地點:臺師大文學院誠大樓B1文學院會議室(台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重訪曹永和「台灣島史」觀── 三十年的回顧
主講:張隆志(中央研究院臺史所副研究員兼副所長)、宋家復(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陳偉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所博士)
時間:12月10日(四)19:00-20:30
地點:臺師大文學院誠大樓B1文學院會議室(台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小地方」與「大世界」──台灣文學的感覺結構
主講:黃美娥(臺灣大學臺灣文學所教授)、吳明益(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林芳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教授)
時間:12月21日(一)19:00-20:30
地點:臺大校史館2F中央展區(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號)

系統號:

A-016886

【系列演講】高美講堂《細說臺灣美術史》系列講座

【系列演講】高美講堂《細說臺灣美術史》系列講座

標題:

【系列演講】高美講堂《細說臺灣美術史》系列講座

時間:

2020年9至11月,共3場

地點:

高美館地下樓演講廳(高雄市鼓山區美術館路80號)

主辦單位:

高雄市立美術館

主講人:

蕭瓊瑞(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內容簡介:

高雄市立美術館《細說臺灣美術史》系列講座邀請到國內講述臺灣美術史的權威、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名譽教授蕭瓊瑞擔任講者,9月20日〈山海傳奇:從原住民到荷西〉、10月18日〈渡臺讚歌:明清與日治美術〉與11月1日〈深耕戀曲:戰後以迄當代〉,將帶領大家瞭解我們所站的這塊土地-寶島.福爾摩沙,它經歷過的美麗故事。

11月1日
深耕戀曲:戰後以迄當代

【注意事項】:
演講廳座位採梅花座方式,請自主間隔一個空位入座。
因應防疫措施,講座期間請全程配戴口罩。
本館演講廳內請勿飲食(含喝開水)。
演講期間,請全程保持手機靜音或關機,以避免影響講座進行。為尊重講師著作權,並請勿錄音、錄影。
高美館因藝術品保存需求,室溫設定為22度左右,進場時請記得攜帶保暖衣物。
高美館停車場為計時收費停車場,可多利用馬卡道路交叉口之計次收費立體停車場。

系統號:

A-016887

【系列演講】迎向臺大百年學術傳承講座──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

【系列演講】迎向臺大百年學術傳承講座──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

標題:

【系列演講】迎向臺大百年學術傳承講座──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

時間:

2020年10至11月,共3場

地點:

臺灣大學第一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主辦單位:

《臺大校友雙月刊》

內容簡介:

為迎接百年臺大,臺大校友雙月刊於2019年由張文亮教授的台北帝大植物研究與水稻改良的專題演講,開啟「迎向臺大百年學術傳承講座」,2020年,則以文政學部各學科講座在文學、史學、哲學、法學及經濟學領域的發展與影響為題,展開討論,敬邀各界與會參與,一起腦力激盪。

@主辦單位:《臺大校友雙月刊》
@協辦單位:臺大數位學習中心

第三場:政學科:殖民現代性法學與經濟學
◆主持人:王泰升教授
◆與談人:
王泰升:臺北帝國大學與殖民現代性法學
陳宛妤:臺北帝大的民法學研究
林政佑:殖民地大學的公法研究
黃紹恆:臺北帝大經濟學講座的發展及其內容
◆時間:2020年11月6日(五)下午2:00-4:00
◆地點:臺灣大學第一會議室

系統號:

A-016888

【系列演講】109學年度第1學期張廣達教授系列講座:學術與政治:張廣達院士對當代中國史的反思

【系列演講】109學年度第1學期張廣達教授系列講座:學術與政治:張廣達院士對當代中國史的反思

標題:

【系列演講】109學年度第1學期張廣達教授系列講座:學術與政治:張廣達院士對當代中國史的反思

時間:

2020年12月,共3場

地點:

政治大學百年樓330111視聽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張廣達(中央研究院院士)

內容簡介:

1.早年的發蒙 (1931-1949)
2020年12月4日10-12時,百年330111視聽室

2.思想的改造 (1949-1957)
2020年12月10日14-16時,百年330111視聽室

3.逆境中求生 (1957-1958)
2020年12月15日10-12時,百年330111視聽室

4.文革與世變 (1958-1976)
109下學期時間未定

5. 海外的流亡 (1989-2007)
109下學期時間未定

6. 晚年在臺灣 (2008-2020)
109下學期時間未定

系統號:

A-016997

【工作坊】雲端上的神聖場域——2020中國佛寺志數位典藏工作坊

【工作坊】雲端上的神聖場域——2020中國佛寺志數位典藏工作坊

標題:

【工作坊】雲端上的神聖場域——2020中國佛寺志數位典藏工作坊

時間:

2020年11月至12月,共三場

地點:

法鼓文理學院綜合大樓GC102, GC103教室(新北市金山區西湖里法鼓路700號)

主辦單位:

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法鼓文理學院圖資館數位典藏組

聯絡人:

Tel: 02-2498-0707#5235

內容簡介:

現場參加或視訊請先報名:https://reurl.cc/q8Gv3p

11月11日14:00-16:00
明清地方志面面觀(張繼瑩,清大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11月18日13:00-17:00
中古寺院巡禮——以DocuSky平台再讀《洛陽伽藍記》(曹德啟,台大數位人文研究中心)

12月11日10:10-12:00
佛寺志的利用與研究:從「中國佛教寺廟志數位典藏」談起(簡凱廷,成大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系統號:

A-016988

【資料庫】歷史文字資料庫統合檢索系統

標題:

【資料庫】歷史文字資料庫統合檢索系統

內容簡介:

中研院與日本合作建置「歷史文字資料庫統合檢索系統」,東亞規模最大今天正式啟用;未來使用者可免費下載150萬件高解度文字圖像,為東亞最大規模文字圖像資料庫。

中央研究院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今年與日本5大學研機構合作建置的「歷史文字資料庫統合檢索系統」,今天正式啟用,使用者透過單一入口網即可跨國、跨機構檢索橫跨千年的高畫質歷史文字圖像。

中研院指出,目前系統整合的5個資料庫約有150萬件高解析度文字圖像,均依創用CC條款釋出,且可免費下載,進行加值利用;包含源自中國與日本的簡牘與紙本、文書與典籍、抄本與刻本等紀元前至19世紀的文字圖像數位資源。

「歷史文字資料庫統合檢索系統」由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數位文化中心與奈良文化財研究所、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國文學研究資料館、國立國語研究所、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等日本學研機構合作建置。

系統號:

A-016935

【展覽】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

【展覽】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

標題:

【展覽】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

時間:

2020年10月17日至2021年1月17日

地點:

MoNTUE北師美術館(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134號)

主辦單位:

MoNTUE北師美術館

聯絡人:

Tel: 2732-1104#63492

內容簡介:

文明社會的象徵。美術家一旦創作出被高度認可的藝術作品入選大型展覽會,便成為新時代的文化英雄,他們的作品成為臺灣新文化理想的里程碑。許多有志青年背負著家族與社會的期望,前往日本、歐洲留學,紛紛接受新時代的洗禮,帶回珍貴的經驗與創作生命。

他們竭盡心力創作的結晶,超越時代的政治紛爭,成為臺灣的文化記憶寶庫。美術作品不僅是臺灣面對現代轉變期的視覺紀錄,藝術家的視線,更可說積極為此時期的臺灣,從各個面向上率先打開視覺與想像上的邊界。藝術家們一方面接受嚴格的技法訓練,但又時時思索著屬於此時此刻的獨特表達:如何描繪在這片土地上生長的山岳草木,或者身邊關愛者的樣貌;一點一滴的生活記憶,或者一腳一印的旅人觀照;要如何在畫面中融合不同的文化傳統,或更進一步地放眼未來,思考臺灣百年後的美術,會是怎樣的一番風貌。這些對於現代世界的思索、感受、熱情,一一綻放在這些前輩畫家的作品當中。

由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支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顏娟英教授為首,聯合臺灣大學、臺灣師範大學相關學者的研究團隊,從藝術家後代、私人藏家及公立博物館等來源,積極調查散落四處的臺灣前輩藝術家作品,透過研究和修復這些早已淡出公眾視線的作品,讓大眾有機會「再發現」臺灣美術。本展共展出47位臺籍及日籍藝術家,74件作品,展覽分為六大子題:破曉的覺醒、生命的凝視、風土的踏查、傳統的變革、歲月的憶念以及旅人之眼,並展出藝術家畫稿、相關文獻資料和紀錄影像。「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展名來自黃土水1922年〈出生在臺灣〉,企圖展現百年來這輩藝術家透過藝術創作追求「精神不朽」的時代精神。「再發現」不僅指涉曾被認為佚失作品的新出土,同時也意味著對已知作品新史料的「再挖掘、再認識」,期許透過展覽讓我們與過去對望並對話,讓文化的邊界擴展至最大程度的開放性。

系統號:

A-016920

【展覽】北溝傳奇——故宮文物遷臺後早期歲月

【展覽】北溝傳奇——故宮文物遷臺後早期歲月

標題:

【展覽】北溝傳奇——故宮文物遷臺後早期歲月

時間:

2020年10月9日至2021年3月7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104展間(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02)2881-2021

內容簡介:

民國三十七年(1948)冬,國共戰事益趨緊張,故宮博物院與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受命擇存京重要文物遷臺。三十八年(1949)二月下旬,兩院藏品分三批運達,暫存臺中糖廠倉庫。翌年(1950)四月,霧峰北溝庫房修築完工,全部文物入庫存貯。此後十五寒暑,故宮與中博合組聯合管理處,逐件點查運臺文物,並於簡陋環境中保存整理,研究出版;復闢建小型陳列室,開放參觀,又選送藏品菁華赴美展覽,播揚文化。五十四年(1965),政府為發展觀光事業,使中外人士得以親炙華夏藝術之璀璨光輝,乃擇定臺北外雙溪建館奠基,將兩院合併,恢復故宮建制,公開陳列展示。

臺中北溝時期係國立故宮博物院發展進程中一重要階段,具承先啟後意義。故宮與中博雖囿於房舍、人員、經費,博物館業務不易開展,工作多侷限於編目守藏,然兩院同仁於藏品管理、保存維護、研究出版、展覽傳播方面之作為,可謂為故宮復院後昂首闊步,不斷拓展新境界的基石。今(2020)年為院藏文物遷存北溝七十週年,本院特以「北溝傳奇」為題,舉辦展覽,呈現故宮發展進程中一段深刻歷史記憶。展覽計分「文物遷臺」、「典守維護」、「清查點驗」,以及「編輯出版」、「展覽傳播」、「臺北復院」六單元,以院史資料室集藏之檔案文獻及歷史影像為主要內容,輔以遷臺前賢後人提供之舊照史料,藉資呈現故宮文物遷臺初期的歷史經緯,期以加深觀眾對本院之認識與瞭解。

系統號:

A-016968

【展覽】烈日疊影:何昧典藏早期海端鄉影像故事展

【展覽】烈日疊影:何昧典藏早期海端鄉影像故事展

標題:

【展覽】烈日疊影:何昧典藏早期海端鄉影像故事展

時間:

2020年10月21日至2021年10月21日

地點:

海端鄉布農族文化館三樓展廳(臺東縣海端鄉海端村山平2鄰56號)

主辦單位:

海端鄉布農族文化館

聯絡人:

Tel: 089-931638

內容簡介:

故事要從2017年開始說起,當時有一位何老先生帶著一批其祖父所收藏的日治時期照片來到海端館,館員發現這些照片是相當珍貴的歷史見證,記錄著屬於「里壠支廳」布農族地區的故事,內容有喜有悲,有協商談判與集團移住的凝重,也有校外教學的歡樂與雀躍。

跨越海端與延平,連結臺北與東京,我們一起在大約90年的距離交會。這不只是布農族的故事,也是臺灣人的故事,歡迎你們來聽來看。

系統號:

A-016994

【展覽】卑南遺址發掘四十週年:搶救考古檔案回顧展

【展覽】卑南遺址發掘四十週年:搶救考古檔案回顧展

標題:

【展覽】卑南遺址發掘四十週年:搶救考古檔案回顧展

時間:

2020年10月15日至2021年2月28日

地點:

卑南遺址公園展示廳(臺東市文化公園路20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卑南遺址公園

聯絡人:

Tel: 089-233466

內容簡介:

「搶救考古」(salvage archaeology)是指工程開發因發現遺址而停工,先進行考古發掘以獲取遺址文化內涵,減少因工程破壞而流失的資料。臺灣地狹人稠、開發密集,因而學者長期疲於奔命到處進行搶救考古,其中卑南遺址可謂臺灣搶救考古的開端。1980年7月1日南迴鐵路盛大開工,臺東車站興建工程卻在前一天的整地與取土作業,意外鏟出石板、骨骸與遺物,因而啟動搶救考古。當年的發掘規模在臺灣考古史上至今仍堪稱空前絕後,除了造就一座國家博物館,更催生臺灣《文化資產保存法》。

本展覽鎖定卑南遺址搶救考古初期最兵荒馬亂的1980至1982年。由於臺東在地文化人士的共同努力,加上媒體效益與學術關注,卑南遺址得以在工程執行率、非法盜掘、預算延宕等多重壓力下,啟動臺灣首次的搶救考古。事實上,在卑南遺址事件之前,臺東因特殊的地緣條件,在地早已萌芽對考古與文資保存的公民意識。本展覽透過文獻檔案資料、新聞攝影報導,片段還原當時遺址上流動的身影與捲動的利害關係,回顧卑南遺址帶給臺灣公民社會的一堂課。

系統號:

A-016995

【展覽】不服來戰——臺灣文學論爭特展

【展覽】不服來戰——臺灣文學論爭特展

標題:

【展覽】不服來戰——臺灣文學論爭特展

時間:

2020年8月27日至2021年4月4日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展覽室D(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聯絡人:

Tel: (06)221-7201

內容簡介:

本展將以「戰語言」、「戰身份」、「戰西化」、「戰鄉土」、「戰課綱」等五大核心議題,將百年以來的重要臺灣文學論爭事件化為各式具體場景,並運用時下流行的語音辨識技術,歡迎觀眾透過對話釐清觀點,讓觀眾真實感受「真理越辯越明」或是「有理講不通」的論爭現場,同時傾聽不同的聲音。

系統號:

A-016866

【展覽】彩虹的誓約──泰雅編織文化特展

【展覽】彩虹的誓約──泰雅編織文化特展

標題:

【展覽】彩虹的誓約──泰雅編織文化特展

時間:

2020年8月1日至2021年1月3日

地點:

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二樓長廊(新北市八里區博物館路200號)

主辦單位:

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

聯絡人:

林小姐,Tel: (02) 2619-1313 分機314

內容簡介:

十三行博物館於8月1日推出「彩虹的誓約—泰雅編織文化特展」,展示來自多個泰雅支群的特色傳統服飾、飾品,以及現在泰雅織女改良的傳統服飾。本次展覽除了有豐富的展品外,也以數位互動小遊戲的方式解說織布的技法及線材的製作等,除了欣賞美麗的織布之外,也能更深入理解這絢麗的技藝。歡迎觀眾跟著泰雅織女的腳步,走進十三行博物館認識泰雅織藝之美。

系統號:

A-016867

【展覽】商王動物園:甲骨中的蟲魚鳥獸

【展覽】商王動物園:甲骨中的蟲魚鳥獸

標題:

【展覽】商王動物園:甲骨中的蟲魚鳥獸

時間:

2020年8月22日開幕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一樓甲骨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聯絡人:

Tel: (02)2652-3180

內容簡介:

甲骨文字意象最鮮明的,莫過以動物體態構形者。本次展覽主角是刻辭中的動物文字及圖畫,包含豬狗牛羊、象馬鹿虎、龜蛇龍鳳等等;有傳說神獸,有真實物種;有野生動物,有飼養禽畜;或被馴用,或為祭牲,也可能是害物。這些蟲魚鳥獸甚而脫胎作人名、地名、天象的代指,創生出更多語彙。殷人在甲骨上勾畫著生態觀察,更借助自然知識詮釋複雜的人類世界與抽象概念。走進商王動物園,我們將看見三千多年前動物與人群互動的故事。

系統號:

A-016868

【展覽】未完成,黃華成

【展覽】未完成,黃華成

標題:

【展覽】未完成,黃華成

時間:

2020年5月9日至11月8日

地點:

臺北市立美術館三樓3B展覽室(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主辦單位:

臺北市立美術館

聯絡人:

高小姐,Tel: 02-2595-7656 #207

內容簡介:

黃華成(1935-1996)1958年自師大藝術系畢業後,旋即成為六〇年代臺灣現代藝術的指標性人物之一,其創作實踐橫跨多種領域,舉凡繪畫、文學、廣告、設計、現成物、裝置、觀念藝術、戲劇、電影等皆有涉獵,除了是《劇場》季刊核心成員,並曾創立成員僅有一人的「大台北畫派」,所展現的創新概念與不妥協態度,讓他成為臺灣戰後前衛的先鋒人物。

英年早逝、缺乏研究的黃華成,也是位至今仍充滿謎團的藝術家。黃華成生前曾換過三十幾次工作,使用無數化名發表作品,參與了數次展覽活動,留下了諸多零星破碎的史料線索,本展以其遺留的手稿、工作文件與史料研究為主軸,結合檔案整理、意象重現與專書出版等方式,試圖追尋並想像其創作生涯中的重要軌跡。

身為臺灣六〇年代前衛文藝的代表,黃華成像是自成一格的座標,作為一位「與時俱進」,卻又「不合時宜」的人,對黃華成遲來的追索、探問與回顧,嘗試尋訪他所代表的「現代」想像,並藉此反思這對於當代情境的意義為何。

系統號:

A-016869

【展覽】山水八里——八里人文與自然特展

【展覽】山水八里——八里人文與自然特展

標題:

【展覽】山水八里——八里人文與自然特展

時間:

2020年7月1日至2021年1月17日

地點:

十三行博物館第一特展廳(新北市八里區博物館路200號)

主辦單位:

十三行博物館

內容簡介:

八里位於淡水河口,前臨海洋,後倚觀音山,擁有超過五千年的歷史。本特展從觀音山與淡水河出發,以豐富的文物、圖像及影音介紹八里人自古以來對山水的感知與互動。特展展出本館典藏近百件八里考古遺址出土文物,並介紹近代聞名的打石與牽罟,一次飽覽八里五千年的山水文化。

系統號:

A-016870

【展覽】臺灣歷史上的選舉

【展覽】臺灣歷史上的選舉

標題:

【展覽】臺灣歷史上的選舉

時間:

2020年5月20日開展

地點:

國史館臺北館區1樓東側(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一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聯絡人:

Tel: 02-2316-1064

內容簡介:

以典藏國家史料和歷任總統文物聞名的國史館,繼去(2019)年12月21、22日舉辦「臺灣歷史上的選舉」學術討論會之後,經細心規畫與布置,最近臺北館區1樓東側的展示內容業已完成更新,展題亦名為「臺灣歷史上的選舉」,主要是呈現1935年臺灣歷史上第一場選舉至2008年第二次政黨論替,跨越70年以上,人民爭取參政權的歷程。內容不只在說明臺灣選舉制度的遞變,更在彰顯人民追尋平等自由、實現主權在民的精神。

整個展示共有「日治時期與戰後初期」、「戒嚴時期」和「民主化時期」三大區塊,分別介紹每個歷史階段重要的選舉現象和臺灣政治發展的關係。展示材料有館藏的國家檔案、歷史照片和文物,也有來自國家電影中心的影片和民間蒐藏家的珍藏品;而展覽手法除了一般的解說看板、統計圖表和展示櫃等裝置,運用燈光與色彩的巧思,也包含多媒體語音、數位相框、視聽空間的規劃,還有數種「選舉歷程遊戲」帶領觀眾體驗「競選」與「投票」的各種民主儀式。

本館期望國人同胞得以從展示中體會,對自由、民主、平等的追求才是選舉制度改進的動力,也能領略當代國家型塑的歷史路徑。本主題展覽自2020年5月20日起開放,參觀時間為週一至週五,上午9時30分至下午16時30分,更歡迎團體預約參觀。

系統號:

A-016871

【展覽】行烏跍:新竹地區煤礦特展

【展覽】行烏跍:新竹地區煤礦特展

標題:

【展覽】行烏跍:新竹地區煤礦特展

時間:

2020年1月15日至12月31日

地點:

新竹縣政府文化局縣史館大廳(新竹縣竹北市縣政九路146號)

主辦單位:

新竹縣政府、新竹縣政府文化局、新竹縣議會

內容簡介:

縣史館年度特展「行烏跍-新竹地區煤礦特展」,於2020年1月15日盛大開展,展期即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本檔展覽透過新竹縣煤礦史的重新梳理,帶領鄉親走入新竹的礦場記憶及礦工的生命故事,一同來了解新竹的煤礦輝煌史。

煤礦是臺灣現代化工業的基礎,新竹縣沿山地區從北到南,從關西、尖石、橫山、竹東、五峰、北埔、峨眉等鄉鎮,再延伸到苗栗的南庄,從日本時期到光復後都曾設有礦場,如龍臺煤礦、新竹煤礦及建豐煤礦等,不只帶給地方工作機會與經濟改善,也留下了集體生活記憶、時代故事及內灣線鐵路,新竹縣身為全臺第二大煤礦大縣,礦業文化更應及時保存與記錄。本檔展覽於策展過程中經由老礦工們的牽線,接觸許多相關礦場從業人員與在地協會,老礦工們更是熱情提供家中封存已久的圖稿、書冊與器具進行展示,如郭仁禮、呂清智、周政男、甘嘉亮、林政宏、溫天火、范振燿及周秋蓉等人,在「新竹礦工人物誌」中可以看到、聽到與讀到這群老礦工們重新回憶著地底生活,同時更感謝新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及新平溪煤礦博物園區商借部分展品,讓本檔展示得以更加精采。

展場規劃是從臺灣煤礦業整體發展,逐步聚焦到新竹地區煤礦分佈與聚落故事,更以一封簡短的求職信,回首臺灣煤礦業走入歷史下的礦工心境,將礦工的真情故事帶入縣史館。本展四大展區分別為「煤與礦業知識」、「礦坑環境與安全」、「新竹地區煤礦」以及「新竹礦工人物誌」,除了透過文字認識臺灣與新竹地區煤礦業,更以實體文物以及手繪漫畫方式,讓民眾走進礦工的生活,展區更由擔任策展顧問的新竹文史工作者,也是曾擔任礦場保安督察員的周政男老師,勞心勞力的建置模擬坑道以還原當時工作環境。

此外為了讓民眾近身感受煤礦車,一走進展區,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新平溪煤礦博物園區出借的礦車,礦車背後那偌大的礦工身影也震撼著我們。談及新竹地區的煤礦聚落,居住在此的老礦工大多為客家人,在策展顧問周政男老師與另一策展顧問影像工作者古少騏老師協助下,本展也以客家母語訪談影片,讓老礦工得以表達自己的生命故事,展版中部分文案更同時以客語並呈,如同縣內文史工作者古少騏老師長期深耕縣內煤礦文化及礦工生命史的保存工作,在礦工用客語形容礦坑的工作與生活中,琢磨採集出「睡炭」、「拖籠空」及「行烏跍」等獨特客語用詞,生動的傳達礦場的環境和工作的狀態,有顏色、動作、有聲音、更有故事。

系統號:

A-016872

【展覽】石光足跡:臺灣第一座水泥廠的前世今生

【展覽】石光足跡:臺灣第一座水泥廠的前世今生

標題:

【展覽】石光足跡:臺灣第一座水泥廠的前世今生

時間:

2019年12月18日至2021年1月10日

地點: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二樓歷史教室(高雄市鹽埕區中正四路272號)

主辦單位: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黃小姐,Tel: 07-5312560#208

內容簡介:

臺灣近代水泥工業的發展,以淺野水泥為開端,壽山豐富的石灰石資源,讓這塊土地與水泥產業有緊密的關係,一直持續到戰後的台灣水泥公司,百年的歲月時光,直到政府停止西部礦區的採礦權,臺灣最早的水泥廠,就此告一段落。

台灣水泥公司高雄廠的停採,是另一個歷史延續的起點。細數後續的發展,2011年在地方團體及政府單位的努力下,成立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台灣水泥公司提供土地建設柴山滯洪公園,緩解地方淹水問題;鼓山崎腳遺址的挖掘,重現先人的遺跡;石灰窯及紅磚倉庫的保存,延續水泥產業的記憶。水泥盛世後的蛻變,讓這塊土地以自然及文化的韻味重現,資源開發與環境及文化的關係是否有更多的可能?

系統號:

A-016873

【展覽】臺灣鐵道旅館(1908-1945)特展

【展覽】臺灣鐵道旅館(1908-1945)特展

標題:

【展覽】臺灣鐵道旅館(1908-1945)特展

時間:

2020年4月28日至2021年4月30日

地點:

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臺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一段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博物館

聯絡人:

馮小姐,Tel: (02)2382-2699轉616

內容簡介:

本展以臺灣第一間西式旅館「臺灣鐵道旅館」為題,分別從「現代設備,奢華裝潢」、「名家珍客與第一事件」、「法式料理及雅俗活動」帶領觀眾認識這座建築。1908年,臺灣鐵道旅館趕在縱貫鐵道開通典禮前完工。她是臺灣第一間和當時唯一一間西式旅館,隔著寬廣的三線道(今忠孝西路)與臺北車站相望。旅館隸屬臺灣總督府鐵道部,在官方支持下可以不計盈虧地維持館務,並舉辦各種營利與非營利活動。之後成立的鐵道餐車和臺南車站二樓的臺南鐵道旅館也由其經營管理。鐵道旅館是日本帝國展示國力的場所,是旅人對臺北的記憶,也是大眾看見新時代事物的媒介。文明現代化下的榮光與陰影,透過旅館向世人展現。

現代設備,奢華裝潢
旅館外觀由松ケ崎萬長設計,馬薩式屋頂是帝國擴張時期的官廳建築特色。旅館整體是歐風、現代且低調奢華風。旅館一樓有大廳、酒吧、撞球場以及可供千人開宴的75坪大食堂。這裡有臺灣第一座載客電梯、附有會客室的特等房、區分男女的公用浴廁。蹲式和坐式沖水馬桶均齊備。

名家珍客與第一事件
旅館常有聲名顯赫的客人,例如主持縱貫鐵道通車典禮的閑院宮載仁親王,國際知名飛行表演者鳥人史密斯,以及有能力搭上環遊世界豪華郵輪的「蒼眼珍客」。1908年板橋林家邀集300多人在此晚宴。1930年調查鴉片事件的國際聯盟委員在旅館二樓與林獻堂及蔣渭水等人會晤。各國大使和臺灣總督亦為旅館常客。重要機關團體的創立也常在此舉辦大會,也曾舉辦1926年蓬萊米發表和1934年日月潭水電廠完工慶賀會。

法式料理及雅俗活動
一樓的三個食堂,是旅館主要的營收來源,從皇族、國際大使到ㄧ般日常聚會均有舉辦,每年約有500場宴席。正餐比照日本國家典禮晚宴,為法式料理、法文菜單。為了雅俗共賞並增加使用率,旅館舉辦定期音樂會、庭院攤位、發放優待券。1911年大水災還作為災民收容所。舉辦室內體育競賽、南極探險展和郁達夫講座等活動時,觀覽者絡繹不絕。

歷史沒有終結
1945年臺北大空襲炸毀了旅館建築,旅館一度搬遷續開,原址後來成了新光摩天大樓等高樓。旅館雖只成追憶,但其各種現代性事跡,將透過歷史持續留存。

系統號:

A-016876

【展覽】「異論現代」特展

【展覽】「異論現代」特展

標題:

【展覽】「異論現代」特展

時間:

2020年4月28日至2021年2月28日

地點:

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臺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一段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2-2558-9790

內容簡介:

異論「現代」:1935年臺灣博覽會
源起西歐的萬國博覽會為結合工業、商業、娛樂與帝國成就於一身,日本利用博覽會「寓教於目」的作用以殖產興業與富國強兵。1935年,臺灣總督府盛大舉辦「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主題即為現代的、躍進的臺灣。臺灣博覽會中如何呈現「現代」?觀眾又如何經驗這場博覽會?本展藉由觀眾的日記、小說、詩作、遊記、考察報告等,帶領我們重返現場,探索當時的人們如何回應現代體制。

臺灣作為現代化展場
博覽會期間,各地考察團受邀來台參觀基礎建設、農工設施、公共衛生等,臺灣本身成為現代化的展場。福建考察團指出臺灣的農業成就是來自科學、技術與效率。然而,技術理性果真帶來真正的幸福?

看一次,死也甘願?
透過宣傳,當時市井相傳博覽會為必看的人生大事。本展出現的資本家、作家、前清遺老、工人、社會運動者、年輕人、各地考察團等,對臺灣四十年來的現代化結果有何不同經驗與觀點嗎?

我們現代了嗎?
1935年的那一代人,在殖民者帶來的現代化下,意圖追尋政治自治、機會公平、文化認同、工作權利、生存自立等價值之實踐。今日,現代世界的齒輪依然運轉,我們對進步的理解與生命意義的追求又會是什麼呢?

系統號:

A-016877

【展覽】媽祖藝陣.土地印記——林智信邀請展

【展覽】媽祖藝陣.土地印記——林智信邀請展

標題:

【展覽】媽祖藝陣.土地印記——林智信邀請展

時間:

2020年9月3日至11月29日

地點:

中正紀念堂1展廳(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1號)

主辦單位:

中正紀念堂

聯絡人:

張小姐,Tel: (02)2343-1100#1175

內容簡介:

主辦單位文化部所屬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表示,「媽祖藝陣.土地印記–林智信邀請展」9月3日起在堂內1展廳盛大開展,其中「迎媽祖」長卷木刻版畫長達124公尺,裡面有香案迎神、十三音古樂陣、八家將、七爺八爺、車鼓陣、南管北管、南台灣特有藝閣車陣等等,藝術家用木板水印版畫,保留、記錄逐漸失傳民俗文化,更呈現台灣庶民生命力,這件作品共有1066個人物,每個人物都有其構圖用色,可稱為國際上最能代表台灣民俗文化藝術的作品;本展並展出林智信老師的經典鄉土人文木刻版畫及本土風景油畫,共121件作品,歡迎各界一同蒞臨欣賞,感受藝術家用生命傳承鄉土文化及對藝術、對這片土地的摯愛與熱情。

本展主要分為3區,第1區「迎媽祖」系列,林智信表示,創作本系列作品要非常清楚「迎媽祖」活動中,每對藝閣與陣頭典故的來龍去脈、神輿與其護衛所屬間的關聯,傳統的服飾及化妝規範,動態的表演、架勢、配樂、道具後,才能動筆繪製草圖,在創作過程中,需花費大量時間於畫面及資料研究考據,作品製作過程複雜艱辛,三易圖稿、刻繪木板、印刷、染色,終於在60歲那年完成這幅巨作。

第2區「鄉土版畫」系列,主要刻劃台灣早期農村生活種種風貌,不僅記錄了一個時代生動意象,也是台灣這塊土地上人民生活成長的共同記憶,例如作品「鬥蟋蟀」,描繪兒童嬉遊於鄉野草叢間,用色明朗鮮麗,線條遒勁明確,捕捉孩童天真專注的情態,畫面洋溢著喜悅歡樂之情與充沛的生命力,樸實動人。

第3區是「鄉土油畫」,林智信從寫生著手,專注於作品中光影的捕捉、質感、量感、層次、肌理、禪韻及顏色的透氣感等等,藉由自由地揮灑作畫,力求在作品中展現生命力與藝術性,作品不但記錄了農家生活的勤勉樸實及在地風情景緻,也是再度以藝術展現「愛台灣」的具體行動。

系統號:

A-016878

【展覽】風格故事——康熙御製琺瑯彩瓷特展

【展覽】風格故事——康熙御製琺瑯彩瓷特展

標題:

【展覽】風格故事——康熙御製琺瑯彩瓷特展

時間:

2020年8月18日開幕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207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風格指一段時間內出現且開始流行,具鮮明可識別特徵的藝術形式。以此展覽而言,理應包含作品的裝飾技法、紋樣與顏色。那麼琺瑯彩瓷係屬畫琺瑯工藝下的一類,簡而言之,乃以瓷胎做為基底素材,再使用琺瑯色料於器表彩繪紋樣,經二次燒成的作品。尤其因此項工藝創發於清康熙時期(1662-1722),成品多半以「御製」款為記,在「御」字富含帝王尊稱下,而能呼應皇帝授意製作的背景,進一步凸顯康熙御製琺瑯彩瓷蘊含的帝王審美意趣。展覽擬從作品的樣式風格著眼,透過發佈一批原來收納於紫禁城景陽宮的試繪品,重新觀察康熙御製琺瑯彩瓷從草創至發展成熟的轉變,並以「皇家標記」、「山花野菊」和「宮廷潮色」三個敘事單元,建構康熙皇帝致力於研發畫琺瑯器的經過,甚至發掘隱含其中的小故事。

系統號:

A-016879

【展覽】凝視與穿越:藝術典藏中的高雄百景

【展覽】凝視與穿越:藝術典藏中的高雄百景

標題:

【展覽】凝視與穿越:藝術典藏中的高雄百景

時間:

2020年9月1日至2021年1月3日

地點:

高雄市立美術館B01展覽室(高雄市鼓山區美術館路80號)

主辦單位:

高雄市立美術館

聯絡人:

Tel: (07)555-0331

內容簡介:

隨著時代變遷,每個城市的「地平線」都會不斷地起落變化,高雄亦同。而從古至今,每個時代的藝術家都會對他們生活的世界相當有感,並用他們的畫筆、相機記錄眼前的風景畫面,那些畫面就像唱盤針淺淺地印刻在你的腦海中。當時間恍惚流逝的時候,所有曾經熟悉的景象,都可能逐一被新的建物所瓦解或遮蔽,你我終將活在一個全然陌生的世界中。

跟全球各地美術館一樣,高美館也收藏了與所在地相關的大量時代物證,為自身的地理位置標示了座標,指出了存在價值。而典藏中關於「城市」的各式圖證,包括超過百件與高雄相關的風景繪畫或攝影,都已逐步累積成他館無可取代的地方重要史料庫。

109年9月1日是高雄從「打狗」被正名為「高雄」滿100週年的紀念日,為慶祝這一天,高雄市立美術館特別配合市政府的「高雄100」系列慶祝活動,分別推出《凝視與穿越 : 藝術典藏中的高雄百景》系列之《石鼓風景光廊》與《風景典藏體驗展》;透過超過百件的典藏作品與影像,高美館將串構出充滿在地符號的記憶迴廊,並帶你穿越高雄的今昔。

系統號:

A-016880

【展覽】百年之遇——佐藤春夫1920臺灣旅行文學展

【展覽】百年之遇——佐藤春夫1920臺灣旅行文學展

標題:

【展覽】百年之遇——佐藤春夫1920臺灣旅行文學展

時間:

2020年4月3日至11月29日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展覽室C(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公益財團法人佐藤春夫紀念會

聯絡人:

Tel: (06)221-7201

內容簡介:

西元1920年日本作家佐藤春夫來臺旅行數月,並以臺南等地為背景留下多部作品。為紀念這趟難得的臺日文學之遇,本館將與日本佐藤春夫紀念館合作展覽,向世人介紹其臺灣系列作品,並呈現百年來不斷衍生的創作面貌。

系統號:

A-016881

【展覽】百年愛玲,人文港大:張愛玲百年誕辰紀念文獻展

【展覽】百年愛玲,人文港大:張愛玲百年誕辰紀念文獻展

標題:

【展覽】百年愛玲,人文港大:張愛玲百年誕辰紀念文獻展

時間:

2020年9月28日開展

地點:

線上展覽

主辦單位:

香港大學文學院、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

內容簡介:

今年是張愛玲誕辰百年,也是她逝世二十五週年。張愛玲戰爭年代在香港大學文學院度過兩年半的時光,她說過香港記憶與她有著「切身的、劇烈的影響」。我們此番發掘和梳理的資料大多是第一次面世,將這些零散的文字和影像融合在一起,我們可以看到, 港大的人文教育以及香港之戰帶給張愛玲的衝擊,直接影響到她日後的一舉成名。港戰前的張愛玲是個安靜的、不太引人注目的年輕學生。港戰的爆發是重要的契機,使她萌生要以最個人的方式書寫亂世眾生相的強烈願望,並在一夜之內脫穎而出:「時代的車轟轟地往前開。我們坐在車上,經過的也許不過是幾條熟悉的街衢,可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驚心動魄….」。(〈燼餘錄〉)

「百年愛玲,人文港大」以原始檔案中張愛玲及其師友的資料文獻來全面呈現她的港大生活與因緣。首次面世的文件與圖片包括有張愛玲、許地山等人在內的文學院師生的集體合影,列有張愛玲在大學二年級獲得的獎學金的原始檔案紀錄,張愛玲所住的港大女生宿舍的文字和影像記載,歷史講師諾曼・佛朗士的照片和檔案資料,文學教授許地山的珍貴手稿,好友炎櫻及家人在港大就讀的相關文件等。這個線上展覽只是一個開始,我們的梳理和研究還將繼續,在外界條件允許的時候我們會在馮平山樓舉辦一個更全面的文獻展。將這次挖掘的文獻資料與張愛玲筆下的港大和戰時香港並置對照,我們希望能重構一個重要的歷史場景,還原作家早期生活的一些片段,並為下一階段的張愛玲研究提供新的材料和靈感。

系統號:

A-016882

【展覽】特別展:墨すみの天地――中国 安徽あんき地方の美術

【展覽】特別展:墨すみの天地――中国  安徽あんき地方の美術

標題:

【展覽】特別展:墨すみの天地――中国 安徽あんき地方の美術

時間:

2020年10月10日至11月15日

地點:

大和文華館(奈良市学園南1丁目11番6号)

主辦單位:

大和文華館

內容簡介:

中国の江南に位置する安徽あんき地方は、天下第一の奇山といわれる名勝・黄山こうざんを有する山紫水明の地として、また文房四宝ぶんぼうしほう(墨・筆・硯・紙)の名産地として古くから知られてきました。

明末清初(16世紀末~18世紀初)には、江南の成熟した文人文化、徽州商人の活躍による文物の流入を受けて、独特な芸術様式がこの地で発展します。絵画においては、墨色を活かした枯淡な画風の安徽派あんきは(新安派しんあんは)が成立します。また安徽の刻工による精緻な版画芸術は、広く東アジアで人気を博しました。

本展は、主に15世紀~20世紀初頭の絵画と版画78件(うち重要文化財4件、重要美術品3件)を通して、安徽地方の美術の魅力をご紹介する、日本初の展覧会です。墨より生まれる清らかな山水世界、華麗な版画芸術などをお楽しみください。

系統號:

A-016956

【展覽】生誕100年 激動の時代を生きた二人の女優――原節子と山口淑子

【展覽】生誕100年 激動の時代を生きた二人の女優――原節子と山口淑子

標題:

【展覽】生誕100年 激動の時代を生きた二人の女優――原節子と山口淑子

時間:

2020年9月11日至12月13日

地點:

鎌倉市川喜多映画記念館(神奈川県鎌倉市雪ノ下2丁目2番12号)

主辦單位:

鎌倉市川喜多映画記念館

內容簡介:

2020年は、伝説的な存在として人々の記憶に留まり続ける二人の女優─原節子(1920年6月17日~2015年9月5日)と山口淑子(1920年2月12日~2014年9月7日)─の生誕100年にあたります。

デビューから間もない1936年に日独合作映画のヒロインに抜擢され、一躍スターとなった原節子は、戦時中は国策映画、戦後は一転して民主主義映画のシンボルとして、国民的な人気を誇りました。そして、小津安二郎をはじめ巨匠たちと組んで大女優としての地位を確立したのち、若くして表舞台を去り、スクリーンにその輝きを残したまま、鎌倉の地で静かに余生を送りました。

一方の山口淑子は、満州事変から日中戦争へと続く植民地支配下の中国に生まれ育ち、1938年に日本の国策映画会社・満映から《李香蘭》の名でデビュー、歌手として女優として、東アジアの大スターの座に君臨しました。終戦後、日中両国の間に挟まれ命からがら日本に戻った彼女は、国際派女優として、その後は司会者や政治家として、常に世界を見据えた視点で幅広い活躍を続けました。

その生き方も、女優としてのイメージも大きく異なる二人ですが、本展では、同じ年に生まれ、ともに激動の時代を生き抜いた二人の女優の姿を、貴重な資料を通して振り返ります。

系統號:

A-016874

【展覽】天目――中国黒釉の美

【展覽】天目――中国黒釉の美

標題:

【展覽】天目――中国黒釉の美

時間:

2020年6月2日至11月8日

地點:

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I室(大阪市北区中之島1-1-26)

主辦單位:

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

聯絡人:

Tel: 06-6223-0055

內容簡介:

日本には数多くの中国製の天目(茶碗)が伝世しています。なかでも近年国内外で話題となっている曜変天目と油滴天目は中国宋時代に建窯でつくられた黒釉茶碗の最高峰で、当館には日本伝世の油滴天目で唯一国宝に指定されている作品が所蔵されています。

本展では、中国陶磁の歴史において、重要な系譜の一つである天目をはじめとする黒釉陶磁にスポットをあて、当館所蔵品に個人所蔵の作品を加えた唐時代から宋・金時代の作品計24点により、中国黒釉の世界とその美に迫ります。

なお、同時開催の特集展「現代の天目―伝統と創造」では、近現代の作家による天目作品を通して、伝統と創造による天目の多彩な表現をご紹介します。

系統號:

A-016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