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淡江史學第30期

標題:

淡江史學第30期

時間:

2018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淡江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一件紅山文化玉人的考察(黃建淳)
從臨淄考古看田齊的都城選擇(高上雯)
「空軍三重一村」眷村文資再利用政策研究(王韻涵)
淡水河的適航性與淡水河系的船隻(陳國棟)
港口、維新與革命基地──新加坡早期華人移民社會(陳丁輝)
越南古地理書「天南四至路圖」研究(牛軍凱)
滬里滬外:臺灣北海岸地區的石滬發展與變遷(賴惠如、林信成、李其霖、陳美聖)

系統號:

P-012711

語言暨語言學第19卷第3期

標題:

語言暨語言學第19卷第3期

時間:

2018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內容簡介:

也論漢語「主語指向型」動補結構的句法構造(畢羅莎(Luosha Bi)、(潘海華)
漢語動詞雙音化過程中的形式選擇和功能表現(董秀芳)
邢臺話「了1」的兩個變體(范曉蕾)
宋室南渡與臨安官話對吳語的影響——若干詞彙、語法的例證(盛益民)
從幾種語法現象透視晉語對元白話的繼承和發展(邢向東)

系統號:

P-012713

佛教史研究(第2卷)

標題:

佛教史研究(第2卷)

時間:

2018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內容簡介:

【論文】
「中國佛教」的確立與佛名經(山口正晃)
A Survey of the Dunhuang Chinese Manuscripts of the Youposai jie jing 優婆塞戒經 (Sūtra on Upāsaka Precepts) and a Study of their Colophons (Chen Ruifeng)
隋仁壽舍利崇拜制度與文化統合(楊效俊)
中原水都:隋唐洛陽城的社會構造與宗教空間(妹尾達彥)
唐代「巡禮」和五臺山信仰(氣賀澤保規)
唐代的婦女與佛教——以墓誌的檢討為中心(松浦典弘)
唐代印度天文學・咒術的影響與天竺僧人菩提僊那的渡日:以日本奈良時期對印度的認識為中心(水口幹記)
宗風西来:西明寺與徑山寺法系(湛如)
神尼真如與天降寶玉:唐朝肅代之際皇位傳承的一個側面(尤李)
開封繁塔供養人題記與宋初的江南歸順(速水大)
唯識學在十至十三世紀的中國(嚴耀中)
蒙山茶祖「甘露大師」新考(段玉明)

【學術綜述】
部派佛教佛陀觀研究現狀述評——文獻、歷史、思想及其圖像表現(伊家慧)

【書評】
〔美〕柯嘉豪,《佛教對中國物質文化的影響》(李湖江)
〔日〕吉村誠,《中國唯識思想史研究——玄奘と唯識學派》(張美僑)
〔荷〕田海著,劉平、王蕊譯,《中國歷史上的白蓮教》(聶靖)
地方視域下的近代佛教史書寫——評《民國成都佛教研究(1912-1949)》(邵佳德)

系統號:

P-012696

臺大歷史學報第61期

標題:

臺大歷史學報第61期

時間:

2018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專號:從帝大到臺大:重探史學研究的邊界】
「從帝大到臺大:重探史學研究的邊界」專號導言(呂紹理)
臺北帝國大學南洋史學講座.專攻及其戰後遺緒(1928-1960)(周婉窈)
知識的接收──國分直一與戰後初期的臺灣研究(陳偉智)
拼裝的科學革命──以美國第一回達爾文爭議為中心(洪廣冀)
附錄:近30年臺北帝國大學與戰後初期臺灣大學研究書目初篇(呂紹理)

【專題論文】
禮以制財──《左傳》、《國語》中的經濟論述(傅揚)
Linking the Visible Cities: The Chinese Junks Sailing between Nagasaki and Batavia (1665-1719) (串連「看得見的城市」:長崎──巴達維亞航線上的唐船貿易[1665-1719]) (鄭維中)
晚清臺灣的財政──劉銘傳財政改革的歷史制度分析(林文凱)

【研究討論】
臺南清萬壽亭初址與區位意涵探析(張伯宇)

【書評】
評杜建錄,《党項西夏碑石整理研究》(吳國聖)

系統號:

P-012702

中國現代文學半年刊第33期

標題:

中國現代文學半年刊第33期

時間:

2018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資訊公司

內容簡介:

1949的民主建國論(楊儒賓)
狐步舞結束以後:論中國歸僑作家黑嬰的成長小說(陳麗汶)
「願做一個敗北者」──兩位台灣詩人的「1949」(黃英哲)
蕭軍在延安與「魯迅傳統」的轉變(張釗貽)
不確定的年代:蕭軍《東北日記》(1946-1950)與「新」中國文藝運動(李文卿)
延安的詩歌陷阱(1938-1949)(陳大為)
「解凍文學」與1950年代的中國大陸文壇──以《譯文》為例(崔峰)
1950年代台灣的香港文化與傳播政策研究:以雷震之赴港建議與影響為例證(須文蔚)
港腔台調:鍾孟宏劇情片的香港明星、華語語系雜音與亞際互文性(王萬睿)

系統號:

P-012712

臺大文史哲學報第89期

標題:

臺大文史哲學報第89期

時間:

2018年5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

內容簡介:

鹽鐵會議的政治義涵新探──霍光的意圖與桑弘羊在處境認知上的盲點(林聰舜)
陳傅良《春秋後傳》的解經方法(康凱淋)
皮日休、陸龜蒙與道家──晚唐儒家復興的一個側面(李長遠)
航向蔡明亮的愛欲烏托邦:論《黑眼圈》及其他與性別爭議(謝世宗)
「陽剛女」、「陰柔男」:十六、十七世紀英格蘭女性時尚與性別爭議(林美香)

系統號:

P-012710

麻風醫生與巨變中國:後帝國實驗下的疾病隱喻與防疫歷史

麻風醫生與巨變中國:後帝國實驗下的疾病隱喻與防疫歷史

標題:

麻風醫生與巨變中國:後帝國實驗下的疾病隱喻與防疫歷史

時間:

2018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衛城出版

作者:

劉紹華 著

內容簡介:

導 論
‧中國麻風防疫的初步成果‧後帝國論述下的防疫運動‧防疫歷史的再現

第一章 疾病隱喻與政治運動
‧麻風簡史‧社會主義衛生運動‧獨特的麻風防疫之路

第二章 進入社會主義的防疫建制
‧從宗教網絡到蘇聯模式‧薪火相傳、開枝散葉

第三章 聚落體制化與防疫實驗
‧人民公社與集體化運動‧集體化下的麻風防疫‧縱橫交錯的防疫網

第四章 新手醫師的階級、性別與情緒勞動
‧醫士、醫學生與新手醫師‧汙名下的情緒勞動‧記憶的性別與階級‧防疫工作再度轉型

第五章 文革動亂下的麻風防疫
‧政治狂潮與去專業化‧醫療下鄉的挑戰與生機‧科學主義與汙名政治‧文革的下場

第六章 新國際主義下的變與不變
‧進入全球麻風治理版圖‧新國際主義下的本土實作‧全球化轉型中的弱點與焦點

第七章 最後的衝刺及餘緒
‧國際影響下的翻身與嘗試‧教會重返巨變中國

結語
‧回顧與展望:兩層倫理反思

系統號:

P-012672

當經濟遇上法律:明清中國的市場演化

當經濟遇上法律:明清中國的市場演化

標題:

當經濟遇上法律:明清中國的市場演化

時間:

2018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邱澎生 著

內容簡介:

導論  比較視野下的明清市場演化史
一、「數目字管理」中的經濟、法律與文化
二、由「數目字管理」到「市場演化」:超越二元對立的比較經濟史觀

第一章  由蘇州商人結社方式變化看明清城市社會變遷
第一節 組織方式的長期演變
第二節 自稱與他稱:經濟功能的轉型
第三節 公共財產保護機制的加強
小結

第二章  清代前期蘇州棉布字號的經濟與法律分析    
第一節 商人如何支配生產?「放料制」運作與「工廠制」爭議
第二節 棉布字號的經濟與法律分析(一):交易成本的變動
第三節 棉布字號的經濟與法律分析(二):法律制度的調整
小結

第三章  十八世紀蘇州棉布業的工資糾紛與工作規訓
第一節 蘇州兼為全國商業中心與「罷工之都」
第二節 質檢驗收、工資談判與新工作規訓的形塑
小結

第四章  十八世紀滇銅市場中的官商關係與利益觀念
第一節 政府鑄幣需求與銅材市場規模的擴大
第二節 滇銅產銷組織中的官商關係
第三節 滇銅流通過程中的利益觀念
小結

第五章  清代中期重慶船運糾紛中的國法與幫規
第一節 重慶城航運業發展、經社結構與船幫團體的形成
第二節 船運糾紛的類型及其調解/審理過程
第三節 制度變遷中的「國法」與「幫規」
小結

第六章  十九世紀前期重慶城的債務與合夥訴訟
第一節 重慶城的經濟與社會
第二節 重慶商人債務訴訟的證據問題
小結

第七章  明清中國商業書中的倫理與道德論述
第一節 綜論與舉證交錯:《客商規鑒論》的商業訓練與教育
第二節 體系與註釋綰合:由《客商規鑒論》到《商賈便覽》的演變
小結

結論

系統號:

P-012673

百年降生:1900-2000臺灣文學故事

百年降生:1900-2000臺灣文學故事

標題:

百年降生:1900-2000臺灣文學故事

時間:

2018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李時雍 主編

內容簡介:

12位「80世代」,透過故事的形式,獻給所有在長夜寫作的人們、給底層的心靈、給無名者。這是上一個文學百年的備忘錄,屬於「福爾摩沙」的百年風華,給下一代的島嶼紀事。從臺灣文學萌芽到正式誕生、爍爍火花迅速綻放,直至晝夜間動亂的希望明滅,《百年降生:1900-2000臺灣文學故事》以歷史為本,全新創作,在拼湊建構中,再現另一種更貼近常民生活的可能面貌,有別史料專著之龐雜細目,以時代思潮為段,從1900到2000年,一年一篇,是為上一個文學百年備忘,更期許島嶼後浪之不息;屬於「福爾摩沙」的百年風華。

二十世紀的臺灣文學,是一場漫長的降生,徘徊著文學者們思考與困惑的身影。這些文字紀錄照亮了歷史的空缺,留了微光。因此你將看見一個人,默默結束了他的時代,看見被遺忘的故事,看見終戰之時,鏡頭的焦點,留在南洋的密林、留在忘了將死亡帶回來的那人;風車接收到光年外的電波,現代主義成為年代的底色,《劇場》反藝術的藝術家卻來到了臺前。故事的擇取,除反映寫作者敏銳的目光,確實也呈現了千禧後的二十年間,愈成熟、更新的臺灣文學研究成果。

系統號:

P-012677

日軍檔案中出現的平型關大捷

日軍檔案中出現的平型關大捷

標題:

日軍檔案中出現的平型關大捷

時間:

2018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元華文創公司

作者:

姜克實 著

內容簡介:

序 言

第一部 研究方法論
1.1 宣傳與歷史──抗戰史記錄的病理
1.2 日軍的戰史檔案資料
1.3 日軍死傷者數調查方法
1.4 歷史是怎樣發生失真的?──兼考平型關大捷林彪的戰果報告

第二部 平型關大捷研究
2.1 舊日軍檔案中出現的「平型關大捷」
2.2 戰場一,新莊自動車隊的潰退
2.3 戰場二,行李隊的遭難
2.4 平型關大捷日軍死傷數再考──自動車部隊的死傷
2.5 平型關大捷日軍死傷數再考──混合行李隊的損失
2.6 關於腰站阻擊和倒馬關戰鬥
2.7 「平型關大捷」中的「輜重兵特務兵」考
2.8 平型關大捷中死亡的 14 名日軍士兵──《支那事變忠勇列傳》研究
2.9 《步兵第十一聯隊第一大隊炮小隊陣中日誌》
2.10 一一五師可曾進入平型關正面戰場?
2.11 平型關大捷是怎樣記錄下來的?──一場歷史劇的來龍去脈
2.12 八路軍繳獲的「日軍砍刀」──評平型關大捷紀念館的展示
2.13 平型關戰場可曾有「朝鮮兵」存在?

系統號:

P-012678

台灣之「國」

台灣之「國」

標題:

台灣之「國」

時間:

2018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玉山社

作者:

李筱峰 著

內容簡介:

1949年底以後,台灣與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就形成了兩個各自發展的政治實體(political entity)。台灣這個政治實體,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外,獨立存在至今。我們有必要對現行所謂的「國慶」、「國旗」、「國歌」、「國號」、「國軍」、「國語」、「國父」做全面性的理解。進一步讓台灣能以正常的現代民主自由國家的身分走進世界,盡全民之力避免以中國流亡政權的性質被併吞到專制中國。否則,這將是一大悲劇。

本書對現行所謂的「國慶」、「國旗」、「國歌」、「國號」、「國軍」、「國語」、「國父」提出歷史的追蹤、理解與檢討,也提出變革改易的方案與討論。

系統號:

P-012679

沒有安全感的強國:從鎖國、開放到崛起,中國對外關係70年

沒有安全感的強國:從鎖國、開放到崛起,中國對外關係70年

標題:

沒有安全感的強國:從鎖國、開放到崛起,中國對外關係70年

時間:

2018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左岸文化

作者:

Andrew J. Nathan, Andrew Scobell 著,何大明 翻譯

內容簡介:

第一部 中國外交政策的利益和認同
第一章 是什麼在驅動中國的外交政策?
第二章 是誰在運作中國的外交政策?

第二部 安全挑戰與安全戰略
第三章 鉸鏈上的時日:冷戰期間及冷戰以後的中國對俄政策
第四章 譯解美國的威脅
第五章 東北亞區域體系:日本、南韓和北朝鮮
第六章 中國的其他鄰居:亞洲—太平洋地區
第七章 第四環的中國

第三部 攏在一起:領土完整和外交政策
第八章 國家認同的難題:西藏、新疆、香港和台灣
第九章 台灣的民主轉型和中國的回應

第四部 權力的工具
第十章 開放的兩難:在全球經濟中的優勢與劣勢
第十一章 軍事現代化:從人民戰爭到實力投射
第十二章 中國外交政策中的軟實力和人權

第五部 結論
第十三章 威脅還是均勢?

系統號:

P-012684

探索精品館藏:國家圖書館特色館藏的歷史發展

探索精品館藏:國家圖書館特色館藏的歷史發展

標題:

探索精品館藏:國家圖書館特色館藏的歷史發展

時間:

2018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元華文創公司

作者:

鍾雪珍 著

內容簡介:

自序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研究歷程
第三章 文獻探討
第四章 國家圖書館特色館藏歷史發展:籌備時期1933-1937(民國22-26年)
第五章 國家圖書館特色館藏歷史發展:抗戰西遷至成立及復員時期 1938-1948(民國27-37年)
第六章 國家圖書館特色館藏歷史發展:遷臺復館時期1949-1976(民國38-65年)
第七章 國家圖書館特色館藏歷史發展:文化建設時期1977-1995(民國66-84年)
第八章 國家圖書館特色館藏歷史發展:網路及自動化應用時期1996-2017(民國85-106年)
第九章 綜合討論
第十章 訪談研究結果與分析
第十一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參考書目及附錄

系統號:

P-012686

國族音影:書寫台灣・電影史

國族音影:書寫台灣・電影史

標題:

國族音影:書寫台灣・電影史

時間:

2018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洪國鈞 著,何曉芙 翻譯

內容簡介:

導論 台灣電影與缺席的歷史學

第一部 類型
第一章 殖民與後殖民的考掘:戰前台灣,以及「國家」出現前的紛雜文本
第二章 類型與國族的糾葛:台語電影二十年,1949~1970
第三章 行者影跡:健康寫實主義、文藝政策與李行,1964~1980
過場 侯孝賢之前的侯孝賢:過渡時期的電影美學,1980~1982

第二部 風格
第四章 回首來時路:台灣新電影的興衰,1982~1986
第五章 前往島嶼的單程票:王童作品中的回顧式電影敘事
第六章 無所/不在:蔡明亮台北三部曲的後殖民城市

後記 後國族時代的電影

系統號:

P-012717

夏志清夏濟安書信集:卷三(1955-1959)

夏志清夏濟安書信集:卷三(1955-1959)

標題:

夏志清夏濟安書信集:卷三(1955-1959)

時間:

2018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王洞 主編

內容簡介:

《夏志清夏濟安書信集:卷三(1955-1959)》,即夏濟安、夏志清兄弟於1947年至1965年之間往來六百多封書信的第三批,涵蓋了兄弟間四年多的通信,始自信件編號281,夏濟安1955年6月10日於艾爾克特發出的信,至編號390,夏濟安1959年7月15日於西雅圖發出的信,共110封。

1955年夏濟安由美國國務院資助來美在印第安納大學進修半年,六月學期結束後,即至伊利諾州艾爾克特(Elkhart)縣拜訪心儀已久的同學露絲小姐,然後到紐黑文(New Haven)市探望闊別近八年的弟弟夏志清,兄弟相聚約二月有餘。期間夏濟安完成了英文短篇小說《耶穌會教士的故事》(The Jesuit’s Tale)。八月束裝返臺,直到1959年三月再度來美擔任西雅圖華盛頓大學英文系訪問教授。夏濟安感情豐富,落筆快,讀書,交友,都告訴弟弟;夏志清也如實分享生活中種種大小事情。兄弟情深,躍然紙上。

系統號:

P-012718

幼醫與幼蒙:近世中國社會的緜延之道

幼醫與幼蒙:近世中國社會的緜延之道

標題:

幼醫與幼蒙:近世中國社會的緜延之道

時間:

2018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熊秉真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世界史上的生命緜延
第三章 醫案之傳承與傳奇
第四章 幼科醫學的區域特性
第五章 乾隆歙邑許氏幼科
第六章 新生兒照護理
第七章 乳與哺
第八章 嬰幼兒生理
第九章 成長與發育
第十章 士人筆下的兒童健康
第十一章 幼慧、幼蒙與幼教
第十二章 結語

系統號:

P-012719

海上張園:近代中國第一座公共空間

海上張園:近代中國第一座公共空間

標題:

海上張園:近代中國第一座公共空間

時間:

2018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資訊公司

作者:

張偉、嚴潔瓊 著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介紹上海第一名園「張氏味莼園」(簡稱張園)自1885年到1919年間的歷史掌故。張園作為近代中國第一座免費向民眾開放的私人庭園,與愚園、徐園一起並稱「海上三大名園」,更是清末民初首屈一指的娛樂場所,集娛樂、社交、展覽、演說、休閒、集會等功能於一身,匯聚了時下最流行的文化。

透過作者詳實的考據與研究,讀者將能在本書中讀到如今已然湮沒的花園那浮沉數十載的精彩故事,更見證到清末民初改朝換代之際,上海這座新興港口城市的繁華與蛻變。

作者簡介
張偉,上海圖書館研究館員,中國圖書館學會學術委員,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兼職教授。從事歷史文獻整理與研究逾三十年,籌畫並主持「中國與世博」、「國際名流與近代上海」等課題的研究,著有《滿紙煙嵐》、《民國電影筆記》、《遙望土山灣》等專著,主編《中國現代電影期刊全目書志》、《國際名流與近代上海》、《中國近現代話劇圖志》等。

嚴潔瓊,上海復旦大學畢業,現為上海圖書館館員。發表有《中國早期影壇的配音與配樂》、《小校場年畫中的吳方言》等論文,擔任《中國木版年畫集成。上海小校場卷》、《中國現代電影期刊全目書志》等書的副主編。

系統號:

P-012730

自己的歷史課:嚴耕望的治史三書

自己的歷史課:嚴耕望的治史三書

標題:

自己的歷史課:嚴耕望的治史三書

時間:

2018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作者:

嚴耕望 著

內容簡介:

卷一 治史經驗談
序 言
壹 原則性的基本方法
貳 幾條具體規律
參 論題選擇 
肆 論著標準
伍 論文體式 
陸 引用材料與注釋方式
柒 論文撰寫與改訂
捌 努力途徑與工作要訣
玖 生活、修養與治學之關係
校後記

卷二 治史答問
序言一
序言二
我研究歷史的興趣是怎樣引發的
我在中學大學讀書時代的課外閱讀
我對於政治制度史的興趣是怎樣引發的
我對於歷史地理的興趣是怎樣引發的
我的研究重心何以放在唐代
我對於上古史與考古學的興趣
宋史是青年可大展拳腳的園地
我對於唐詩史料的利用
我今後的撰述計畫
研究歷史不要從哲學入手
研究中國史不必要從中文入手
社會科學理論只是歷史研究的輔助工具,不能以運用理論為主導方法
「無孔不入」、「有縫必彌」
目錄學與校勘學
年齡與撰述
前進與落伍
史學二陳
通貫的斷代史學——呂思勉
翻譯工作的重要性
我購藏書刊的原則
我對中國通史講授的幾點意見

卷三 錢穆賓四先生與我
序言
上篇 錢穆賓四先生行誼述略
下篇 從師問學六十年
附錄一 我與兩位王校長
附錄二 我對傅斯年孟真先生的感念

系統號:

P-012731

羣碧樓藏書特展

羣碧樓藏書特展

標題:

羣碧樓藏書特展

時間:

2018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作者:

林聖智 主編

內容簡介:

傅斯年圖書館善本典藏最大宗為5,135冊羣碧樓藏書。本書從羣碧樓主人鄧邦述生平與藏書始末,到收藏珍本介紹,並精選其中手書題跋、鑑藏章,考察善本的閱讀與流傳。史語所宋元善本收藏始自接收羣碧樓藏書,認識這批藏書對理解本所以及傅圖發展均有重要意義。

系統號:

P-012735

日本統治時代的臺灣:俄文史料與研究

日本統治時代的臺灣:俄文史料與研究

標題:

日本統治時代的臺灣:俄文史料與研究

時間:

2018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

作者:

劉宇衛、莫洛賈科夫 原著,陳韻聿 翻譯,鍾淑敏 主編

內容簡介:

近年來國內對於國外的臺灣研究頗為注意,但是對於擁有獨特史料、累積了不少研究成果的俄國,研究者所知有限,幸好有這本綜論十九世紀中葉至今俄國人對臺灣的調查、研究與史料著作即時出現。本書不論是在俄羅斯或其他國家,都是首次嘗試展現在俄羅斯的臺灣研究之完整歷史,是第一本系統性、完整呈現俄羅斯臺灣研究史的著作。

系統號:

P-012746

山川為證──東亞古典文學現地研究舉隅

山川為證──東亞古典文學現地研究舉隅

標題:

山川為證──東亞古典文學現地研究舉隅

時間:

2018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簡錦松 著

報導者: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內容簡介:

凡例
第一章 導論
  一、前言
  二、釋題目
  三、釋結構
  四、釋現地研究五步驟
  五、現地研究散說
  六、小結

第二章 如是我聞──指物寫實與依詩求證
  一、前言
  二、「寫實」是「古詩系統」詩篇的內在需求
  三、景物寫實的證據運用方法
  四、事物寫實的證據運用方法
  五、小結

第三章 必要工具──談GPS與現地研究
  一、前言
  二、GPS的使用方法
  三、由四大價值看GPS應用的必要
  四、小結

第四章 人在驛路──孫樵〈興元新路記〉的GPS驗證
  一、前言
  二、孫樵原文與研究方法
  三、二十四孔閣晉碑的今昔及其定位作用
  四、從扶風縣至五里嶺驛程的現地驗證
  五、下五里嶺至青松驛驛程的現地檢驗
  六、小結 

第五章 現地看詩──白居易〈初出藍田路作〉之真實相
  一、前言
  二、釋題目
  三、停驂問前路,路在秋雲裡
  四、蒼蒼縣南道,去途從此始
  五、絕頂忽上盤
  六、眾山皆下視。下視千萬峰,峰頭如浪起
  七、朝經韓公坡
  八、夕次藍橋水
  九、潯陽近四千
  十、始行七十里。人煩馬蹄跙,勞苦已如此
  十一、小結

第六章 輞川所居──王維終南別業與輞川莊
  一、前言
  二、輞川形勢圖說
  三、王維本人對谷口終南別業的指述
  四、王維本人對孟城口輞川莊的指述
  五、營建「終南別業」與購買「輞川莊」的時間
  六、小結

第七章 仰觀俯察──重讀王維、裴迪《輞川集》
  一、前言
  二、《輞川集》詩篇的寫成年月
  三、《輞川集》二十景所在的定位與描述
  四、小結
 
第八章 傳說無信──〈輞川圖〉與明清方志傳說
  一、前言
  二、問題之癥結
  三、宋金元人藉由〈輞川圖〉與《輞川集》揉成的輞川印象
  四、歷代向輞谷深處尋找王維別業的得與失
  五、〈輞川圖〉與《輞川集》內容的現地比較
  六、小結

第九章 南傳詩法──越南莫朝詩人阮秉謙《白雲庵詩集》現地研究
  一、前言
  二、《白雲庵詩集》的版本及糾謬
  三、中津月渡之GPS定位擬測及白雲庵之結構
  四、白雲庵詩「看山經驗」的寫實探析
  五、阮秉謙傳記之糾謬
  六、小結

第十章 自然真實──高麗詩人李齊賢的成都紀行詩詞
  一、前言
  二、李齊賢成都行程之考察
  三、李齊賢成都紀行詩詞的價值
  四、小結

第十一章 大東輿地──柳成龍忠州三詩新讀
  一、前言
  二、〈金灘路中贈景任〉一詩之討論
  三、〈出獐項峽口望忠州〉一詩之討論
  四、〈過彈琴臺有感次朴昌世先生韻〉一詩之討論
  五、小結

第十二章 結論
  一、前言
  二、方法學上的結論
  三、本書八個專案的簡明總結

系統號:

P-012756

晚明王學原惡論

晚明王學原惡論

標題:

晚明王學原惡論

時間:

2018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陳志強 著

報導者:

陳志強教授

內容簡介: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主題與方向
  二、研究進路的澄清
  三、章節結構的安排

第二章 理論淵源——論先秦與宋代儒者的過惡思想
  一、前言
  二、先秦儒者過惡思想的簡述
  (一)孔子
  (二)孟子
  (三)荀子
  三、兩宋儒者過惡思想的簡述
  (一)周濂溪
  (二)張橫渠
  (三)程明道
  (四)陸象山
  四、小結

第三章 「意」的墮落——王陽明論「惡」之起源
  一、前言
  二、陽明論「惡」的來源
  三、陽明的去惡工夫及其「一滾」面向
  四、「人性圓融說」在善惡問題上的理論意義
  五、小結

第四章 「念」的歧出——浙中與泰州學者「惡」的理論研究
  一、前言
  二、「念」的歧出及「知識」與過惡的關係
  三、當下自反的去惡工夫
  四、小結

第五章 知見空言——羅念菴論「學者」之「過」
  一、前言
  二、「學者」知見空言之「過」
  三、針對「學者」之「過」的去欲工夫
  四、小結

第六章 集大成者——劉蕺山對「惡」的議題的總結
  一、前言
  二、陽明與蕺山過惡思想的理論關聯
  三、《人譜》及其對「惡」的議題的總結
  (一)〈人譜正篇〉
  (二)〈人譜續篇二〉
  (三)〈人譜續篇三〉
  四、小結

總結

系統號:

P-012758

國史館現藏總統副總統檔案目錄──蔣經國(一套兩冊)

國史館現藏總統副總統檔案目錄──蔣經國(一套兩冊)

標題:

國史館現藏總統副總統檔案目錄──蔣經國(一套兩冊)

時間:

2018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國史館現藏總統副總統檔案目錄──蔣經國》編輯委員會 編著

報導者: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內容簡介:

蔣經國先生曾任中華民國第六、七兩任總統,任期內推動一連串自由化改革措施,如廢除戒嚴令,解除黨禁、報禁,開放大陸探親等,為今日臺灣地區的政治民主奠定基礎。

國史館所藏蔣經國總統文物包含文件、照片及器物,本套書即收錄當中的「文件」系列檔案目錄共1萬6千餘件,分為忠勤檔案、黨政軍文卷、接待賓客、行誼剪輯與大事紀、專著手札與講詞等5個副系列,涵蓋年代為1924年至1990年。期望透過檔案目錄的出版與檔案圖像的公開,便利海內外研究者的運用,不僅提高檔案史料的信實基礎,更加強學術研究的深度與廣度。

系統號:

P-012759

朝貢貿易與仗劍經商:全球經濟視角下的明清外貿政策

朝貢貿易與仗劍經商:全球經濟視角下的明清外貿政策

標題:

朝貢貿易與仗劍經商:全球經濟視角下的明清外貿政策

時間:

2018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作者:

駱昭東 著

內容簡介:

前言

第一章 大航海時代歐洲國家海洋貿易擴張和明代朝貢貿易體系建立的比較
第一節 歐洲國家的海上貿易擴張
第二節 明政府構築以中國為核心的朝貢貿易圈
第三節 中西貿易政策比較

第二章 中西初遇:明末清初西方商人的到來與明清政府的應對
第一節 明代後期西方商人的到來與明政府的應對
第二節 西方商人叩關與清初的對外貿易政策

第三章 中西貿易新階段:清朝開海後貿易政策的調整
第一節 中西貿易進入發展新階段
第二節 清朝貿易政策的調整
第三節 十三行制度

第四章 從國際貿易競爭的角度看明清對外貿易政策的成敗
第一節 明中期之前:受壓制的中國民間貿易
第二節 中西初遇:海外市場、民間貿易與中西商人關係
第三節 中西貿易新階段:貿易發展與商業主導權喪失
第四節 中國商人遭到西方商人的競爭與打壓

系統號:

P-012767

戰國重金屬之歌:漢字與文物的故事

戰國重金屬之歌:漢字與文物的故事

標題:

戰國重金屬之歌:漢字與文物的故事

時間:

2018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作者:

許進雄 著

內容簡介:

壹・禮器與兵器——青銅不凡,國之重器
古代冶金文明
受到偏愛的銅器製造法
煉銅工具與甲骨文「厚」字的關係?
是民生用具,也是國之重器的鼎
家家戶戶的大事:「徹」底把煮飯的鬲洗乾淨
甲骨文中暗藏的刑法制度
記載了武王克商史實的簋
貴族應有的吃飯禮儀,就從「卿」字來展現
最誠懇的待客之道,請用觥洗手
為什麼甲骨文的動物字,都窄窄長長的?
古裝劇中常出現的爵,到底該怎麼使用?
以「爵」位加之於人的含意
與濾酒的方法有關的「莤」字
甲骨文的「享」字,來源於豪華建築?
甲骨文「喪」字與採桑活動的關聯
有「溫度」的甲骨字
不得醬不食:古代的醬料瓶
象牙的使用與象的滅絕
象徵公平公正的動物圖紋
甲骨文「戈」字與武器的進化
中國何時開始有鐵的使用?
埋藏兩千多年依然鋒芒如新的寶劍:優良的鍛打技術
神秘的青銅弓型器在歷史上消失的原因
從「軛」的發明,看馬車的製作
何時開始有金銀鑲嵌的技術?

貳・其他生活用具——其南笙鐘,燻香自燒
甲骨文的「監」字是指看著什麼?
從鏡子的花紋來判斷時尚潮流
甲骨文的「南」字,來源於南方的鐘?
中國鐘的特殊形狀和它的發音方式
跨越春秋與宋,作為歷史見證之鐘
頭頂火焰的人形:甲骨文「光」字的由來
具消煙設計的精巧燈具
「明」、「搜」、「幽」:從甲骨字形看古代照明用具之設計
為什麼王族喜歡隨葬駱駝俑
花俏美麗的帶鉤裝飾
金文「熏」字與塑造仙鄉景象的博山爐
甲骨文「冓」字為什麼被當作交接聯繫的代表?

參・權位與信物——玉六器,禮四方
家家戶戶必備的時間測量工具
從甲骨文的「取」字,看古代的軍事習慣
甲骨文「鳳」字跟古代語言的關係
黃帝為什麼叫「黃」帝
象徵統治者端莊優渥的「璜」
見劍如見我:代表貴族身份的寶劍
在墓中放入玉石做的馬,是想騎著去哪裡?
象徵轉化新生的玉蟬
佩戴玉珮,就可以長生不老?

肆・占卜與預知——不敢暴虎,不敢馮河
神秘的骨占卜,只出過一次錯?
對「龜」的崇敬,和龜甲占卜的興起
「戲」字的由來與打虎表演

伍・同場加映
騎馬上天:對星空的浪漫想像
只有豪宅才用得起的陶瓦
古代玻璃的使用
自古就貴重無比的黃金

系統號:

P-012768

視覺、性別與權力:從劉吶鷗、穆時英到張愛玲的小說想像

視覺、性別與權力:從劉吶鷗、穆時英到張愛玲的小說想像

標題:

視覺、性別與權力:從劉吶鷗、穆時英到張愛玲的小說想像

時間:

2018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梁慕靈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想像中國的另一種方法

輯一
第二章 混種文化翻譯者的凝視──劉吶鷗對殖民主義文學的引入和轉化
第三章 由翻譯到「模擬」──劉吶鷗、穆時英和張愛玲小說的「視覺性」
第四章 劉吶鷗、穆時英和張愛玲小說「電影視覺化表述」的確立、本土化與改造
第五章 性別觀看與殖民觀看──從穆時英到張愛玲小說的「視覺性」變化

輯二
第六章 從「講故事」到「小說」──張愛玲小說中的記憶轉化
第七章 「反媚俗」──張愛玲電影劇作對通俗劇模式的超越
第八章 他者‧認同‧記憶──張愛玲的香港書寫
第九章 張愛玲的離散意識與後期小說風格
第十章 張愛玲後期作品中的女性離散者自我論述
第十一章 終章

系統號:

P-012771

東萊新村的歷史與人

東萊新村的歷史與人

標題:

東萊新村的歷史與人

時間:

2018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作者:

李文環、周秀慧 著

內容簡介:

左營東萊新村泛指左營舊城北門內夾雜於義民巷和舊城巷一帶的住戶群,東有龜山構成天然邊界,北邊和西側緊緊捱著舊城城牆,西南處與東自助新村交錯。這是一處由自然山丘和歷史古蹟合圍而成的村落,初次造訪的人,通常會為其所帶有的歷史空間分量而感染一份特殊的氛圍。

特殊人群在特別的歷史空間所建立的村落,勢必有其某種的時代意義,他們來臺的歷程以及在臺發展的故事不應該被埋沒。在此理念之下,本書試圖在「空間與人」的觀照面下,探討村落變遷與人群的故事和文化。

作者簡介
李文環,高雄市大寮區人,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文學博士,目前任教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致力臺灣文化資產及地方文史之研究。過去五年作品有:《糖鐵旗尾線的歷史變遷與遺產》、《港都首部曲 哈瑪星》、《一本就懂的台灣民俗等三本專書,以及〈日治時期安平港對外貿易之分析〉、〈蚵寮移民與哈瑪星代天宮之關係研究〉、〈安平移民廟:高雄市哈瑪星文龍宮之研究〉、〈高雄港港史館歷史變遷之研究〉、〈日治時期高雄市「哈瑪星」的移民與產業—以戶籍資料為主的討論〉等數篇論文。

周秀慧,臺中市人,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碩士。

系統號:

P-012680

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現代東亞如何處理內亞帝國的遺產

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現代東亞如何處理內亞帝國的遺產

標題:

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現代東亞如何處理內亞帝國的遺產

時間:

2018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八旗文化

作者:

平野聰 著,林琪禎 翻譯

內容簡介:

序章 「東亞」的疑點
◎黃帝紀元與神武紀元間的漫射
◎隨著經濟發展而產生的逆流
◎「東亞」是不證自明的概念嗎?

第一章 從華夷思想到大明帝國
◎「萬里長城」的存在意義
◎何謂華夷思想?
◎中華帝國──明的朝貢貿易系統

第二章 內亞帝國
◎大清的興起
◎明的瓦解與清遷都北京
◎前所未有的版圖與藏傳佛教

第三章 盛世下的隱憂
◎雍正皇帝的苦惱
◎批判歧視的《大義覺迷錄》
◎逐漸崩解的驕傲

第四章 徬徨的儒學家與神聖的武力
◎籠罩布達拉宮的巨影
◎蛻變為經世儒學

第五章 圓明園的啟示錄
◎東西文明的相遇
◎英國的亞洲政策與鴉片戰爭
◎太平天國與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曲折
◎洋務運動時代
◎近代東亞史的序幕

第六章 通往春帆樓的荊棘道路
◎走在近代史的傷口上
◎「適應」萬國公法
◎未知國家「日本」的出現
◎清法俄的情勢緊張與曾紀澤的國家主權論
◎朝鮮問題與甲午戰爭的醞釀

終章 未完成的清末新政
◎自強的波瀾
◎義和團事件與日俄戰爭的衝擊
◎瓦解

系統號:

P-012681

中共情報組織與間諜活動

中共情報組織與間諜活動

標題:

中共情報組織與間諜活動

時間:

2018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新銳文創(秀威資訊)

作者:

翁衍慶 著

內容簡介:

【01】四一二國民黨清黨 蘇聯扶翼中共成立特務機構
一、 中共中央特科 令人恐怖的特務和暗殺機關
二、 臥底中調機要 關鍵時刻拯救了滬中共中央
三、 設政治保衛局 取代特科之情報及保衛任務

【02】國共二次合作期間 中共先後組建三個情報機構
一、 抗日戰爭爆發 成立中央社會部專責抓國特
二、 毛澤東為固權 親自兼任中共中央調查局長
三、 設中央情報部 統一黨政軍的戰略情報機關
四、 滲透胡宗南部 中共中央因後三傑倖免被殲

【03】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中共情報機構歷經多次改組
一、 撤中央社會部 業務劃撥政務院和中央軍委
二、 情報機關大權 再回歸中共中央成立調查部

【04】國安部被江派掌控 成為中共各部會貪腐重災區
一、 再改組中調部 與公安一局合併成立國安部
二、 國安部喜色誘 策反各國及國府官員做內線
三、 短命部長凌雲 愛將逃美揭爆中情局內共諜
四、 賈春旺許永躍 兩位高幹子弟把持國安大權
五、 耿惠昌做不好 陳文清出任部長整頓國安部

【05】公安部國家保衛局 骨幹流失乘香港回歸再崛起
一、 國保局逆轉勝 陳芳芳扭轉乾坤媲美國安部
二、 國安公安惡鬥 習近平強勢整頓兩部之人事

【06】軍事系統情報機構 情報局聯絡局戰略支援部隊
一、 原總參第二部 成為新編聯合參謀部情報局
二、 原總參技偵部 編為戰支網路空間作戰部隊
三、 原總政聯絡部 改名軍委政治工作部聯絡局

【07】中共中央情報機構 中聯部統戰部任務重點不同
一、 黨的情報機構 中聯部韓朝處長被南韓收買
二、 統戰部新策略 對臺重心青年一代基層一線

【08】設國家安全委員會 訂頒新國安法確保以黨領情
一、 兼國安委主席 習近平掌控黨政軍情治大權
二、 制頒新國安法 賦予國安委以黨領情之法源
三、 制訂反間諜法 取代原國安法擴張執法權力
四、 頻頒國安法律 引起國際的關注和人道疑慮

結語

系統號:

P-012682

以棄絕致解脫──耆那教經典詩選

以棄絕致解脫──耆那教經典詩選

標題:

以棄絕致解脫──耆那教經典詩選

時間:

2018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作者:

Adelheid Mette 著,劉震 翻譯

內容簡介:

耆那教根植於印度早期的思想世界,直至今日仍然十分活躍。如印度其他宗教一般,耆那教也相信靈魂輪迴轉世說。但是該宗教給予人類一條特殊的道路──一條能脫離無盡輪迴的道路,人們孤獨地面對著這條十分艱辛的道路,只有極少的人能夠踐行始終:嚴苛的苦行「tapas」,得以使靈魂從物質存在的羈絆中解脫,並且引入永恆的快樂之所。

德國著名的俗語和耆那教專家梅塔教授引經據典,為我們深入淺出地介紹了這一相對陌生的印度古老宗教。其創始人的生平、重要的教義和經典,皆以故事和詩歌的文學形式來展現。但願讀者們能藉由這部中譯本,體會到一些原文和德語譯文的優美。

系統號:

P-012695

無盡燈:漢傳佛教青年學者論壇論文集

無盡燈:漢傳佛教青年學者論壇論文集

標題:

無盡燈:漢傳佛教青年學者論壇論文集

時間:

2018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法鼓文化公司

作者:

釋果鏡、廖肇亨 主編

內容簡介:

【導論】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廖肇亨)

【研究論著】
雲岡曇曜五窟圖像組合分析(王友奎)
東亞佛教交流與日本平安佛教王權的構築——以空海為中心(李志鴻)
中日佛教文化交流中的《法華經》——從中古時期東亞佛教儀式文本的角度出發(郭珮君)
天台山國清寺在中日交流史上的時代意義與價值——兼論日本天台宗比叡山延曆寺(范明麗)
峨眉山詩中的「普賢聖境」與「心靈圖景」——以清初至乾嘉為主的討論(黃郁晴)
曇陽子三教形象的敘寫與演變(賀晏然)
女尼、師娘、佛頭——寶卷宣講與女性的宗教參與(蘇芸若)
蓮池做會——白族女性誦經組織的意義、起源及個案觀察(徐郁縈)

系統號:

P-012714

太虛時代:多維視角下的民國佛教(1912-1949)

太虛時代:多維視角下的民國佛教(1912-1949)

標題:

太虛時代:多維視角下的民國佛教(1912-1949)

時間:

2018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政大出版社

作者:

侯坤宏 著

內容簡介:

序論

第一輯 本尊:釋太虛
1 釋太虛的「現代啟示錄」
2 釋太虛與《海潮音》雜誌
3 釋太虛與彌勒法門

第二輯 革命與佛教
4 辛亥革命前夕的中國佛教
5 辛亥革命與佛教

第三輯 佛教與政治
6 北伐時期的佛化運動:以唐生智、馮玉祥為主的討論
7 黨義與佛法:國民黨訓政下的佛教
8 釋太虛和蔣介石:1930年代的佛教與政治

第四輯 佛教、軍事與戰爭
9 軍人與佛教(1912-1937)
10 佛教與抗戰(1937-1945)

第五輯 佛教與經濟
11 寺廟維生之道:從收入面分析
12 寺廟所需的消費:支出面之分析

第六輯 佛教與外交
13 佛教外交:以釋太虛訪問印度為例
14 由釋法舫看釋太虛的世界佛教觀

結論

系統號:

P-012754

邊緣的豐饒:澳門現代文學的歷史嬗變與審美建構

邊緣的豐饒:澳門現代文學的歷史嬗變與審美建構

標題:

邊緣的豐饒:澳門現代文學的歷史嬗變與審美建構

時間:

2018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政大出版社

作者:

張堂錡 著

內容簡介:

前言 邊緣發聲:澳門文學與世界華文文學

第一輯 澳門現代文學的傳統風貌與發展軌跡
1 澳門現代文學的發展軌跡與特殊品格
2 澳門小說「道德教化」敘事傳統的形成與型態
3 澳門女性散文的抒情傳統與批判意識
4 澳門女詩人的世代書寫:以懿靈、林玉鳳、袁紹珊為討論對象
5 澳門土生葡人作家小說中的華人女性形象

第二輯 新世紀/回歸以來澳門現代文學的創作趨向
6 新世紀澳門現代文學發展的新趨向
7 新世紀以來澳門文學中的「回歸書寫」
8 浮城/我城:從澳門小說看回歸後澳門形象的變與不變

第三輯 澳門現代文學的海外傳播與區域流動
9 澳門文學的域外知音與海外傳播
10 台灣/澳門文學關係史研究體系的建構與思考

結語:豐饒景觀的發現與呈現

系統號:

P-012755

近代日本の中国学

近代日本の中国学

標題:

近代日本の中国学

時間:

2018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廖欽彬、高木智見 編著

報導者: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內容簡介:

序章(高木智見)

第一章 近代日本美術史の起点と東洋史とヨーロッパ・インド学との関連──岡倉天心の『日本美術史』を中心に(林少陽)
第二章 明治期漢文中国史書物の歴史叙述(黄東蘭)
第三章 内藤湖南の『周易』成立史研究(呉偉明)
第四章 孟子の思想と早期湖南(高木智見)
第五章 狩野直喜の君主政治観:儒教解釈と天皇崇拝──『御進講録』を中心に(胡珍子)
第六章 本田成之の中国文化「巫」起源観(林超純)
第七章 青木正児の儒家批判・道家称賛論(辜承堯)
第八章 柳田国男と台湾──台湾巡礼から山人思想へ(張政遠)
第九章 田辺元から見た易の存在論──「種の論理」との連関(廖欽彬)

編集後記(廖欽彬)

系統號:

P-012757

從神話到歷史:神話時代與夏王朝

從神話到歷史:神話時代與夏王朝

標題:

從神話到歷史:神話時代與夏王朝

時間:

2018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作者:

宮本一夫 著,郭清華 翻譯

內容簡介:

本書從神話時代開始談起,延續至進入歷史時代的商朝,橫跨將近兩百萬年。從考古現場如姜寨遺址、大汶口遺址、良渚遺址......等,帶領讀者解讀遠古中國所留下的訊息,建構中國文化形成的起源與發展,其豐富遠超出我們的想像,史前社會與接之而來的商周社會非但緊密相連,影響至今。

本書討論到的時代,大半被區分在史前時代,不會被當成歷史記述,也不會記載在文獻史料上。西漢的《史記》沒有記述到的伏羲、女媧等三皇事蹟,到了唐代卻以補寫的形式,被編纂成〈三皇本紀〉。西漢初期的女媧是獨立存在於圖像中的,中期以後,伏羲、女媧卻被組合在一起,經常同時出現在一個圖像之中。當神話不再只是神話,考古學家如何根據出土的史料與遺址,分析神話背後所蘊藏的真相與價值觀。

商王朝藉由祭祀儀禮、身分秩序等象徵的禮制,形成以王權為中心的宗族、氏族等社會階級組織;同時以進貢系統為基礎,建立古代國家的模式。這「東亞最早的古代國家」出現的主要契機是什麼?史前時代多地域的文化發展,為何會演變成政治性地域統一的一元化的中國?而「文字」——歷史時代的開端,源於什麼樣的需求而生?這種種的疑惑,且看考古學家如何在眾多考古遺址中,慢慢拼湊出答案。

作者宮本一夫教授,是著名的考古學家,而不是歷史學家,這是本冊與其他11冊非常與眾不同之處。史前時期沒有文獻資料,因此本書主要以考古挖掘的資料分析為主。宮本教授以其簡樸的文筆,帶領我們從器皿、農業、建築、文化等多個面相觀察史前時代人們的生活風貌與社會發展。不同於史家的記述方式,讓我們開啟不同的閱讀體驗,認識不同於以往的史前社會。

系統號:

P-012769

中國的印度戰爭:世界屋脊上的衝突,亞洲兩大區域強權的角力

中國的印度戰爭:世界屋脊上的衝突,亞洲兩大區域強權的角力

標題:

中國的印度戰爭:世界屋脊上的衝突,亞洲兩大區域強權的角力

時間:

2018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馬可孛羅文化公司

作者:

Bertil Lintner 著,林玉菁 翻譯

內容簡介:

本書英文書名為「China’s India War: Collision Course on the Roof of the World」

1950年代,中國與印度分別成為亞洲兩大獨立國家,兩國間就此開展了五十年亞洲大陸地緣強權的勢力競逐。中國對於印度東北各邦少數民族獨立運動的支持,英國殖民政府劃下的麥克馬洪線中印邊界爭議,以及九十年後中國欲借道緬甸取得通往印度洋的策略通道。透過政治運作、軍事衝突、外交折衝,在世界屋脊的大喜馬拉雅山區掀起五十年的陰謀、動盪、煽動與暴力。

在《中國的印度戰爭》一書中,作者柏提爾.林納援引近年解禁的中印戰爭軍事情報資料,四十年間在印度東北、中國西南及緬甸北部少數民族部落區域訪問好幾代武裝勢力的第一手經驗,寫下大喜馬拉雅山區中印鬥爭,以及各族群在動盪陰謀中求生存的掙扎。

1962年的中印戰爭對印度是場重大挫敗,不只是折損軍力,國家尊嚴受到重大挑戰,同時全世界也認定印度為挑釁者,中國僅是「防衛自家領土完整」。半世紀後,本書作者林納透過爬梳更多機密文件、史料與訪談紀錄後,將當時被認定是「邊界爭議」的軍事衝突,重新放置在兩大亞洲強權的歷史與地緣政治角力脈絡。

本書不只重新定位1962年中印戰爭的基調,柏提爾.林納更認為中印戰爭始終不單純是一段邊界爭議,當時在大喜馬拉雅山區掀起的國際角力,今日仍舊在緬甸北部、中印交界及印度洋區域持續演進。未來,中國與印度這兩大亞洲新興強權勢必爭奪亞洲甚至世界的發言權。

作者簡介
Bertil Lintner,瑞典記者、作家與緬甸問題專家,專研亞洲局勢近四十年。曾任《遠東經濟評論》緬甸特派員,目前為《瑞典日報》及丹麥Politiken雜誌亞洲特派員。他是緬甸、印度東北區、中國及北韓關係的專家,大量作品刊登於三十多國媒體。林納是第一位披露緬甸與北韓策略合作關係的記者。2004年柏提爾.林納關於北韓的傑出報導,獲得亞洲出版人協會獎。他在緬甸、印度東北、寮國及中國雲南區域耕耘近四十年,以深入蹲點報導,爬梳區域安全、政治叛亂、族群衝突與組織犯罪之間盤根錯節的脈絡。報導與分析作品常見於《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及《亞洲時報》網路版。

譯者簡介
林玉菁,紐約市立大學政治學博士班,劍橋大學印度研究碩士,政大新聞系。曾任職IFRC國際紅十字與紅星月會聯合會美洲辦公室,雲門基金會,北藝大傳統藝術研究中心及國內外NGO組織。現為專職口譯、筆譯。譯有《業的盡頭》、《榮耀之城伊斯坦堡》、《印度:南亞文化的霸權》等書。

系統號:

P-012770

主宰中國的太子黨

主宰中國的太子黨

標題:

主宰中國的太子黨

時間:

2018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Jean-Luc Domenach 著,何啟仁 翻譯

內容簡介:

本書英文書名為「Les fils de princes: Une génération au pouvoir en Chine」

1912年末代皇帝溥儀宣布退位後,中國不再有皇帝,然而卻有另一個新興貴族階層依附著中國共產黨壯大起來,直至今日仍居要位。要了解這個權貴階層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到了今天還盤據在中國經濟、政治的山巔?我們要回頭看看國共內戰時期。肅清共產黨的措施和戰時的紛亂,讓許多共產黨員為保護子女安危,將他們送至蘇聯或託付給親戚、朋友。

這批離開父母、受盡磨難的孩子們,便是赤色王朝的第一代接班人。他們是延續權力的血脈,也是未來太子黨的雛形。後來,黨日趨重視這些革命要員與先烈的後人,這些紅二代、三代享有教育、事業上的優勢,如此一來當他們的父母凋萎,其手握的要權便有了移轉的對象。

這些承繼前代權勢的太子黨成員,挾優於一般老百姓的教育環境、經濟條件、政治威權,逐漸發展成新中國的新貴族階層。他們擔任各機關要員、血脈遍布政商界,是煽動文化大革命的重要推力,也是長期殘酷政爭角鬥場上的熟面孔,發展至今,甚至出現了一批習慣坐擁財富的人,以炫富的形象為世人周知。

在傳統帝制終結的現在,中國儼然有另一套父母之業子女承的世襲系統,有另一種以黨為中心的「帝制」在延續著掌權家族的命脈。無論是太子黨、官二代、富二代,甚至是皇二代,他們的高低優劣皆需看出身、看政治血統、看前一代人掌握了多少權力,而正是這些赤色王朝成員,統馭現今的中國。

系統號:

P-012683

漁村變奏︰廟宇、節日與筲箕灣地區歷史 1872-2016

漁村變奏︰廟宇、節日與筲箕灣地區歷史 1872-2016

標題:

漁村變奏︰廟宇、節日與筲箕灣地區歷史 1872-2016

時間:

2018年10月

出版單位:

香港:中華書局

作者:

陳子安 著

內容簡介:

筲箕灣──港島東一個歷史悠久的社區,早於開埠初年,即有漁民、打石工人定居於此。昔日交通不便,便曾有「英雄被困筲箕灣,不知何日到中環」的說法。

隨着急速的都市化發展,今日的筲箕灣早已成為交通便利、高樓林立的繁華商住社區。然而,該區的傳統民間宗教仍然頻繁,既有新廟宇落成,社區的巡遊活動也依然活躍。這些廟宇和傳統節誕在城市化的過程中為什麼仍然可以保留下來?

本書的重要性在於作者透過爬梳各類原始文獻,包括官方檔案、廟宇碑銘、報章,以及口述採訪,藉分析筲箕灣的廟宇和節慶,勾勒出筲箕灣開埠以來,急促都市化的過程中,人群組織、社區文化的延續和變遷的歷史發展過程,從中探討傳統廟宇、節誕在城市發展中的興衰與轉型情況,以及水上人在當中所擔當的角色與貢獻。

系統號:

P-012687

煉丹術の世界:不老不死への道

煉丹術の世界:不老不死への道

標題:

煉丹術の世界:不老不死への道

時間:

2018年10月

出版單位:

東京:大修館書店

作者:

秋岡英行、垣内智之、加藤千恵 著

內容簡介:

Ⅰ 煉丹術入門
 煉丹術とは何か
 煉丹術の歴史
 煉丹術の原理

Ⅱ 煉丹術の経典を読む
 『周易参同契』――謎多き丹経の祖
 『抱朴子』――外丹の根本経典
 『老子中経』――内丹の源流
 『霊宝畢法』――初期内丹の実践マニュアル
 『入薬鏡』――初期内丹のキーワード集
 『悟真篇』――聖典視された内丹書
 『丹房須知』――外丹の実践マニュアル

 補説 外丹の理論化――『参同録』と鉛汞説の展開
 『金丹大要』――内丹説の総合化
 『性命圭旨』――図版満載の内丹啓蒙書
 『女丹合編』――女性のための内丹叢書

系統號:

P-012669

古代日本と東部ユーラシアの国際関係

古代日本と東部ユーラシアの国際関係

標題:

古代日本と東部ユーラシアの国際関係

時間:

2018年10月

出版單位:

東京:勉誠出版

作者:

廣瀬憲雄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東部ユーラシアと東アジア——政治圏と文化圏の設定

第一部 五代両宋/遼金時代の外交文書と国際関係
 第一章 隋唐五代両宋期における「致書文書」の再検討と五代十国の外交関係
 第二章 宋代東部ユーラシアにおける外交文書と国際関係

第二部 南北朝——隋代の東部ユーラシアと倭国
 第一章 五・六世紀東部ユーラシアの外交文書と外交儀礼——南北朝と柔然の事例から
 第二章 倭の五王の冊封と劉宋遣使——倭王武を中心に
 第三章 「日出処天子」外交文書再考——典故と翻訳の問題から

第三部 唐の全盛期と倭国・日本の外交関係
 第一章 『日本書紀』皇極紀百済関係記事の再検討
 第二章 七世紀後半における倭国の外交儀礼
 第三章 七世紀後半から八世紀前半の倭国・日本——新羅関係

第四部 八・九世紀日本の外交関係と君臣秩序
 第一章 渤海の対日本外交文書について——六国史と『類聚国史』の写本調査から
 第二章 九世紀日本の君臣秩序と辞官・致仕の上表——状と批答に注目して

終章 日本——渤海間の擬制親族関係について——東部ユーラシアの視点から

系統號:

P-012766

魯迅と紹興酒:お酒で読み解く現代中国文化史

魯迅と紹興酒:お酒で読み解く現代中国文化史

標題:

魯迅と紹興酒:お酒で読み解く現代中国文化史

時間:

2018年10月

出版單位:

東京:東方書店

作者:

藤井省三 著

內容簡介:

Ⅰ 北京篇
  はじめに
  1 北京のビールは茶碗で飲み、香港映画は北京で観るべし
  2 北京の二鍋頭
  3 中国白酒文化を守れ!
  4 故宮を見下ろして飲む北京ワイン
  5 市場経済から“反腐敗運動”へ、中国式宴席の発展
  6 キャンパスの“居酒屋”と小説「私宴」

Ⅱ 上海篇
  はじめに
  1 ビールの都、上海
  2 一九七九年上海ビールのおつまみ
  3 上海パラマウント伝説
  4 烏魯木斉路の文化探検
  5 淮海中路の文化探検

Ⅲ 地方篇
  はじめに
  1 魯迅による紹興酒の飲み方
  2 魯迅と紹興酒
  3 中国的宴会の極北――莫言の『酒国』
  4 莫言故郷の銘酒と小説「白い犬とブランコ」
  5 チベットのピクニック

Ⅳ 香港・台湾篇
  はじめに
  1 香港・湾仔のスージー・ウォンバーと新界の大栄華酒楼
  2 香港のバー街・蘭桂坊の物語
  3 東京の香港グルメ詩人
  4 台北にバーが流行る理由
  5 台湾文学の中の清酒

Ⅴ 世界篇
  はじめに
  1 ニューヨーク・チャイナタウンの紹興酒
  2 プラハ地下バーの現代中国詩
  3 シンガポールで一番旨い酒
  4 ソウルの新興チャイナタウンで飲む東北白酒

系統號:

P-012799

地図でみる東海と日本海:紛争・対立の海から、相互理解の海へ

地図でみる東海と日本海:紛争・対立の海から、相互理解の海へ

標題:

地図でみる東海と日本海:紛争・対立の海から、相互理解の海へ

時間:

2018年9月

出版單位:

東京:明石書店

作者:

沈正輔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地名と紛争の物語
 1 地名の発生と機能
 2 地名の政治性と論争

第1章 不都合の始まりと紛争
 1 国際社会と地名標準化
  国際水路機関
  国連地名標準化会議
 2 韓国の東海地名回復運動
  東海地名に関する論議
  なぜ東海地名なのか
  地名の併記問題
 3 不都合な東海と日本海
  日本と韓国政府の論争点
  ナムジュン・パイクの日本海表記展示作品の撤去騒動
  鳥取県日韓友好交流碑文の東海地名削除
  北京オリンピック閉会式の日本海表記騒動
  東海と日本海表記製品の不買及び回収
  アメリカによる日本海単独表記意見の提出を巡る波紋
  ドイツにおける韓国人と日本人観光客の地名紛争

第2章 韓国の伝統地名の東海
 1 古文書にみられる東海
  東海地名の発生
  広開土大王陵碑文の東海
  文武大王陵の東海
  文学作品の中の東海
 2 朝鮮時代の古地図と東海
  朝鮮全図の東海
  地方海図の東海
  関防地図の東海
  万国全図の日本海と東海

第3章 日本の伝統地名と外来地名
 1 伝統地名の発生
  日本書紀に登場する最初の北海
  住民たちが常用した北海
 2 19世紀前後に登場した外来地名
  最初に地図に表記された日本内海
  最初の朝鮮海表記古地図
  最初の日本海表記古地図
 3 19世紀前半の官撰古地図と地方地図
  官撰日本辺界略図の朝鮮海
  官撰新訂万国全図の朝鮮海
  官撰古地図の影響と朝鮮海
  地方地図の北海
 4 19世紀半ばの官撰古地図と日本海
  官撰古地図改訂の背景
  官撰重訂万国全図の日本海
 5 19世紀後半の古地図における朝鮮海と日本海
  朝鮮海表記の地球儀と古地図
  日本列島東側の海に表記された日本海
  一つの海域に表記された二つの海の地名

第4章 西洋において呼称された様々な外来地名
 1 年代別の海の地名表記の傾向
 2 16世紀後半の未知の東アジアと外来地名
  中国南部の地域名称に起源を持つマンジ海
  日本列島東側の海に表記された最初の日本海
  中国の国号に起源を持つ中国海
  海の名称がない古地図
 3 17世紀以降のこの海域の様々な外来地名
  この海域に表記された最初の日本海と日本北海
  韓国の国号に起源を持つ最初の韓国海と韓国湾
  西洋と対比される東方の東洋海
  ユーラシア大陸東側の海を指す東海
  東モンゴル人の地域名称に起源を持つタタール海
  一つの海域における二つ以上の海の地名
  一つの海域において東洋海・日本海などが併記された地名
 4 19世紀前後の西洋人の東アジア進出と日本海の拡散
  ラ・ぺルーズの探検と日本海
  クルーゼンンシュテルンの探検と日本海
  シーボルトの日本研究と日本海

第5章 近代の地理教育における日本海と東海
 1 日本の地理教科書における北海と日本海
  明治時代の全般的な傾向
  明治初期の伝統地名の北海
  明治初期の外来地名の日本海
  文部省刊行の地理教科書と日本海
  19世紀末の地理教科書と日本海
  20世紀初頭の日露戦争と日本海地名の定着
 2 韓国の地理教科書と東海地名の受難
  日韓併合以前までの全般的な傾向
  外国人宣教師が著述した韓国初の地理教科書と日本海
  国が編纂した最初の地理教科書と日本海
  第二次日韓協約以降の統監府の学部への関与と日本海の強固化
  忠君愛国を願う愛国歌の登場と東海
  問題意識の先駆者としての玄采による国語読本の執筆
  玄采の意識を継承した子・玄公廉の地図製作
  民間の地理教科書に見られる朝鮮海、大韓海、併記地名
  日本海を卑下するウサギの形の地図表現
  植民地朝鮮における朝鮮総督府の日本海標準化と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ーの強要
  戦後における韓国独立の象徴としての東海

終章 終わりなき地名の物語
 1 韓国人が好む韓国海
 2 第三の海の名称
 3 東海・日本海の併記

系統號:

P-012674

井筒俊彦の東洋哲学

井筒俊彦の東洋哲学

標題:

井筒俊彦の東洋哲学

時間:

2018年9月

出版單位:

東京:慶應義塾大学出版会

作者:

澤井義次、鎌田繁 編著

內容簡介:

第Ⅰ部 セム系宗教思想と「東洋哲学」――イスラーム、ユダヤ教、キリスト教
                 
第一章 「東洋哲学」とイスラーム研究(鎌田繁)
第二章 井筒俊彦とカトリックの霊性(若松英輔 )
第三章 近代ユダヤ教正統主義におけるコスモスとアンチコスモス(市川裕)
第四章  「神秘哲学」から「東洋哲学」へ(島田勝巳)
第五章  イスマーイール・シーア派思想と井筒俊彦(野元晋)

第Ⅱ部 形而上学と東洋思想
第六章 形而上学的体験の極所――「精神的東洋」とは何か(氣多雅子)
第七章 井筒俊彦と華厳的世界――東洋哲学樹立に向けて(安藤礼二)
第八章 井筒俊彦における禅解釈とその枠組(金子奈央)
第九章 井筒俊彦が開顕する仏教思想――比較宗教思想的地平から如来蔵思想をみる(下田正弘)

第Ⅲ部 未来へ向けて――「東洋哲学」の展開
第十章 東洋思想の共時的構造化へ――エラノス会議と「精神的東洋」(澤井義次)
第十一章 井筒「東洋哲学」の現代的意義――兼ねて郭店『老子』と『太一生水』を論ず(池澤優)
第十二章 東洋における言語の形而上学(ロペス・パソス、フアン・ホセ)
第十三章 根源現象から意味場へ――思考を生む知性の仕組みを辿る(小野純一)

あとがき

系統號:

P-012764

日本人と中国故事:変奏する知の世界

日本人と中国故事:変奏する知の世界

標題:

日本人と中国故事:変奏する知の世界

時間:

2018年9月

出版單位:

東京:勉誠出版

作者:

森田貴之、小山順子、蔦清行 編著

內容簡介:

第一部 歌われる漢故事——和歌・歌学
「春宵一刻直千金」の受容と変容(大谷雅夫)
亀の和歌に見られる「蓬莱仙境」・「盲亀浮木」などの故事について(黄一丁)
初期歌語注釈書における漢故事——『口伝和歌釈抄』を中心に(濵中祐子)
中世和歌における「子猷尋戴」故事の変容(阿尾あすか)

第二部 語られる漢故事——物語・説話・随筆
『伊勢物語』第六十九段「狩の使」と唐代伝奇(小山順子)
『源氏物語』胡蝶巻における風に吹かれる竹(瓦井裕子)
西施・潘岳の密通説話をめぐって——『新撰万葉集』から朗詠古注まで(黄昱)
延慶本『平家物語』の李陵と蘇武(森田貴之)

第三部 座を廻る漢故事——連歌・俳諧・俳文
故事と連歌と講釈と——『故事本語本説連歌聞書』(竹島一希)
「負日」の系譜——「ひなたぼこ」の和漢(河村瑛子)
其角「嘲仏骨表」に見る韓愈批判——「しばらくは」句の解釈をめぐって(三原尚子)
俳諧の「海棠」——故事の花と現実の花(中村真理)

第四部 学ばれる漢故事——日本漢文・抄物・学問
平安朝の大堰川における漢故事の継承(山本真由子)
中世後期の漢故事と抄物(蔦清行)
桃源瑞仙『史記抄』のことわざ「袴下辱」について(山中延之)
五山文学のなかの故事——邵康節を例に(堀川貴司)

第五部 拡大する漢故事——思想・芸能
花園院と「誡太子書」の世界(中村健史)
李広射石説話と能『放下僧』——蒙求古注からの展開(中嶋謙昌)
浄瑠璃作品と漢故事——近松が奏でる三国志故事(朴麗玉)
漢故事から和故事へ——『本朝蒙求』に見える詩歌の文学観(クリストファー・リーブズ)
日本人と中国故事(木田章義)

系統號:

P-012765

After the Post–Cold War: The Future of Chinese History

After the Post–Cold War: The Future of Chinese History

標題:

After the Post–Cold War: The Future of Chinese History

時間:

November, 2018

出版單位: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Dai Jinhua, edited by Lisa Rofel

內容簡介:

In After the Post–Cold War eminent Chinese cultural critic Dai Jinhua interrogates history, memory, and the future of China as a global economic power in relation to its socialist past, profoundly shaped by the Cold War. Drawing on Marxism, post-structuralism, psychoanalysis, and feminist theory, Dai examines recent Chinese films that erase the country’s socialist history to show how such erasure resignifies socialism’s past as failure and thus forecloses the imagining of a future beyond that of globalized capitalism. She outlines the tension between China’s embrace of the free market and a regime dependent on a socialist imprimatur. She also offers a genealogy of China’s transformation from a source of revolutionary power into a fountainhead of globalized modernity. This narrative, Dai contends, leaves little hope of moving from the capitalist degradation of the present into a radical future that might offer a more socially just world.

Author and Editor Bio
Dai Jinhua is Professor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Language at Peking University and the author of Cinema and Desire: Feminist Marxism and Cultural Politics in the Work of Dai Jinhua, as well as numerous other books in Chinese.

Lisa Rofel is Professor of Anthrop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 and coauthor of Fabricating Transnational Capitalism: A Collaborative Ethnography of Italian-Chinese Global Fashion, also published by Duke University Press.

系統號:

P-012716

Experimental Beijing: Gender and Globalization in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Experimental Beijing: Gender and Globalization in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標題:

Experimental Beijing: Gender and Globalization in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時間:

March, 2018

出版單位: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Sasha Su-Ling Welland

內容簡介:

During the lead-up to the 2008 Beijing Olympics, the censorious attitude that characterized China's post-1989 official response to contemporary art gave way to a new market-driven, culture industry valuation of art. Experimental artists who once struggled against state regulation of artistic expression found themselves being courted to advance China's international image. In Experimental Beijing Sasha Su-Ling Welland examines the interlocking power dynamics in this transformational moment and rapid rise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into a global phenomenon. Drawing on ethnographic fieldwork and experience as a videographer and curator, Welland analyzes encounters between artists, curators, officials, and urban planners as they negotiated the social role of art and built new cultural institutions. Focusing on the contradictions and exclusions that emerged, Welland traces the complex gender politics involved and shows that feminist forms of art practice hold the potential to reshape consciousness, produce a nonnormative history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and imagine other, more just worlds.

Author Bio
Sasha Su-Ling Welland i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Gender, Women, and Sexuality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and author of A Thousand Miles of Dreams: The Journeys of Two Chinese Sisters.

系統號:

P-012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