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事務

【徵才】臺灣大學歷史學系誠徵專任教師

標題:

【徵才】臺灣大學歷史學系誠徵專任教師

時間:

2016年8月10日截止

內容簡介:

一、徵聘領域:
臺灣史範疇:早期臺灣史、清代臺灣史、戰後臺灣史
中國史範疇:以中古史、清史、二十世紀中國政治史為優先
世界史範疇:古代史、當代史、美國史、南亞史

二、申請資格:
(一)具備國內外歷史學博士學位者
(二)任職國內外各大學或學術研究機構之專職教學或研究人員

三、起聘日期:2017年8月1日

四、應徵資料:
(一)必備資料:
應徵申請表(表格請自本系網頁下載)
個人履歷(含完整著作目錄)
最高學位證書影本(或已通過論文口試,確定可於2017年7月31日前取得學位,則得先繳校方權責單位開具之臨時學位證明正本。)
修讀碩、博士學位之成績單(無成績單者,請附校方開具之修業證明)
推薦信兩封
擬開專門科目與通識課程歷史領域之課程教學大綱
研究旨趣與教學理念之說明
代表著作一式七份(必須為2012年8月以後出版)
(二)重要參考資料:
參考著作一式七份(必須為2010年8月以後出版)
經歷證件影本
教師證書影本

五、本系初審通過後,將另行安排演講,大約在2016年12月中旬,(旅費尚請自理),若未克參加,視同放棄應徵。

六、申請截止日期:2016年8月10日止,務請於申請截止日前以掛號寄達,逾期不予受理。

七、郵寄地點:(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封面務請註明應徵者姓名及應徵歷史學系專任教師字樣)

本系網址:http://homepage.ntu.edu.tw/~history/
電子信箱:jhhwang@ntu.edu.tw
聯絡人:楊肅献主任
電話:+886 2-33664703; 傳真:+886 2-23620028

系統號:

O-007628

【徵才】中研院近史所徵才

標題:

【徵才】中研院近史所徵才

時間:

2016年8月15日截止

內容簡介:

一、職缺:本所編制內研究人員。

二、學科範圍:近代史研究。

三、申請資格:具有國內、外博士學位,且具備學術中文之工作能力者。

四、應備證件:
1.詳細履歷(請列明學科專長及語文能力)及全部學術著作目錄。
2.最高學位證書影本。
3.送審著作(可含學位論文/不含書評)至多5項。以外文撰寫者,請附中文摘要。
4.推薦函3封。
5.研究計畫(至多5頁)。

五、申請方式:線上申請,請登入本所網站(http://www.mh.sinica.edu.tw/PGSysResearchers_Apply.aspx)

六、申請日期:即日起至2016年8月15日止。

七、注意事項:
1.完成線上申請後,請於截止日前(以郵戳為憑)將上述應備證件紙本1份(除推薦函外),郵寄至臺北市南港區11529研究院路2段128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秘書室黃玟曄小姐收(聯絡電話:886-2-2789-8201;傳真:886-2-2789-8221)。
2.推薦函3封,請由推薦人簽名並逕行電子郵件傳送:huangwenyeh@gate.sinica.edu.tw,或郵寄上述地址。

八、聘用及待遇:依照「中央研究院研究所組織規程」及相關辦法聘任之。

系統號:

O-007667

【徵才】政治大學民族系徵求助理教授以上教師

標題:

【徵才】政治大學民族系徵求助理教授以上教師

時間:

2016年8月31日截止

內容簡介:

【民族學、人類學及相關人文社會學科領域】
1.臺灣原住民族研究
2.中國少數民族研究
3.移民研究(含跨境民族、都市少數民族)
4.東南亞或大洋洲民族研究

【名額】
1-2名

【資格】
具有國內外相關領域之博士學位或助理教授以上資格。

一、起聘日期:2017年2月1日。

二、應徵資料:(除推薦函外,以下資料各一式三份)
1、個人履歷表(需含學經歷、專長領域、研究方向)。

2、學經歷證件影本
(1)若有教育部核發之教師證書,務請提供。
(2)國外學歷證件請先於駐外館辦妥認證。
(3)申請截止日前尚未取得博士學位證書者,必須有指導教授證明將於申請近日內完成論文口試或相等程序之書函,並應於2016年8月31日前取得完成博士學位要求之校方證明。

3、最高學位成績單(申請副教授以上者免附)

4、研究著作目錄。

5、五年內已出版代表著作一種(惟以博士論文為代表作申請助理教授職等者,不受出版與否限制)、以及七年內參考著作。(請盡量提供,審畢後歸還)

6、可開授至少三門課程之授課計畫書。
(1)至少含碩士班「民族學理論」、「民族學方法」,學士班「民族理論」、「民族經濟」等四門課其中之一。
(2)至少含一門與社會科學學院 IDAS、IMAS、IMES或其他專業合開之英語授課課程。

7、推薦信至少兩封。

三、聯絡電話:(02)2939-3091#50551,張助教

系統號:

O-007498

【獎助】中研院史語所2017年「考古學門獎助研究生計畫」申請案

標題:

【獎助】中研院史語所2017年「考古學門獎助研究生計畫」申請案

時間:

2016年10月30日截止

內容簡介:

一、申請資格
國內外大學考古學相關學系之本國籍研究生。學位論文研究主題與本所考古學門之研究範疇相關,或與本所典藏考古資料整理研究有關者。

二、申請期限:即日起至2016年10月30日止。

三、獎助期限:自2017年1月1日起至2017年12月31日止。(期滿後得再申請1次)

四、獎助金額:
碩士生每人每月獎助學金新臺幣12,000元。
博士生每人每月獎助學金新臺幣24,000元。
獎助期間內經本所同意,最多可再領取一份院外單位提供之兼職酬金或獎學金,其金額上限為新臺幣10,000元;另辦理休學者即不符合獎助資格。

五、應備資料及申請方式:
申請表
大學或碩士班畢業證書、學生證影本(加蓋註冊章戳)
大學碩、博士班成績單。
學位論文研究計畫書(5頁以內,含參考著作目錄)
履歷
著作目錄、相關著作(最多3種)
所屬學校二位教授推薦信函
意者請備齊上述資料一式3份,寄至:11529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2段128號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註明:申請考古學門獎助研究生計畫),並提供電子檔e-mail至cfas@gate.sinica.edu.tw。洽詢電話:考古學門 許小姐 (02)2782-9555分機675

六、經本學門審核通過予以獎助者,需遵守下列相關事項:

由本學門研究人員給予指導。
每週到所日數以不少於2日為原則,並應參與本學門之學術研究活動。
得使用本所公用電腦設備、借閱圖書館書籍,本所得視情形調配研究空間。
每半年(6月及12月)應提供研究進度報告予指導人員,並於年度結束前10日提交研究報告備查,及舉辦一場成果發表演講。
其他未盡事宜,依照本所規定辦理。

※申請本獎助金所需表格,請逕至官網下載。

系統號:

O-007717

【獎助】2016第六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

【獎助】2016第六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

標題:

【獎助】2016第六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

時間:

2016年8月31日截止

內容簡介:

一、設置宗旨
公益信託星雲大師教育基金(以下簡稱「本基金」)為提倡現代文學閱讀與寫作風氣、發掘優秀作家及作品、獎勵在文學方面有卓越貢獻者,並期使文學之美善能有效發揮其淨化社會人心之功能,特設「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

二、主辦單位:公益信託星雲大師教育基金
承辦單位: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評議委員會

三、組織:
(一)由主辦單位邀聘專家學者組成「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評議委員會」,敦請其中一位擔任主任委員,負責主持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評議事宜。
(二)委員會下設工作小組,承「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評議委員會」之命辦理各項行政業務。
(三)必要時得由「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評議委員會」聘請諮詢委員,協助遴選事宜。

四、獎項:本文學獎分貢獻獎與創作獎。
(一)貢獻獎:採主動遴選方式,並接受推薦。獎勵乙名在文學上有累積性、超越性成就者,同時包含文學之教育、評論、編輯、交流等相關領域。獎金100萬元,獎座乙座。
(二)創作獎
1、資格:海內外從事文學創作者,不限國籍、地域,凡以華(中)文書寫者皆有參選資格。
2、類別及獎金:
(1)歷史小說:字數10至15萬,並檢附1200字內之小說內容摘要。取三名,首獎100萬元,二獎80萬元,三獎50萬元,並各贈獎座乙座。
(2)報導文學:字數2至3萬,取三名,首獎20萬元,二獎15萬元,三獎10萬元,並各贈獎座乙座。
(3)人間佛教散文:字數3至5千,首獎10萬元,二獎8萬元,三獎6萬元,佳作取5名,每名各5萬元,並各贈獎牌乙面。
3、本獎創作獎單一文類凡獲2次(含)者,獲獎後三年內不得報名同一文類徵選。

五、收件期間:2016年7月1日至2016年8月31日截止收件,逾時恕不受理。

六、評審方式
由本基金組織之評議委員會辦理貢獻獎之評議;創作獎之評審,分文類採初、複、決三審制,初審形式審查,由工作小組負責;複、決審由評議委員會聘請之委員會負責。作品未達水準,得由決審委員會議決某一獎項從缺。

七、公佈得獎名單:暫定2016年11月(得獎名單將公佈在主辦單位網站)。

八、贈獎典禮:暫定2016年12月(典禮日期將公佈在主辦單位網站)。

九、作品及報名之注意事項
(一)所有參選作品請自留底稿,一律不退稿。
(二)參選貢獻獎,請填寫附件一推薦表。
(三)參選創作獎,請填寫附件二報名表,並請注意下列事項:
1、參選作品必須未曾在任何書報、雜誌、網路發表。
2、作品請用標準A4紙張,電腦打字,橫式書寫。
3、請轉為繁體字,字型為新細明體或宋體,字體大小12級字。
4、繳交資料:報名表1份,作品列印5份,電子檔1份。
(1)報名表請具實詳填所有欄位,並請郵寄簽名之正本。
(2)請勿在參選作品(含歷史小說之摘要)上留下作者個人姓名及簡歷等相關資料。
(3)電子檔請e-mail、或燒錄光碟、或存於隨身碟,擇一方式寄達。
(四)揭曉後如發現有抄襲或模仿情事並經證實者,公佈名單並追回獎金及獎座。
(五)主辦單位擁有得獎作品之發表權及轉載權,發表或出版時不另支稿酬或版稅,細則請詳閱報名表。
(六)獎金須依中華民國稅法扣稅,由主辦單位先行代為扣除應繳稅額後給付。(註:得獎者須依中華民國所得稅法規定繳納稅金,競技競賽機會中獎獎金或給與按給付全額扣取百分之十。非中華民國境內居住之個人競技競賽機會中獎獎金或給與按給付全額扣取百分之二十。)
(七)寄件地址:11087臺北市松隆路327號10樓。請於信封上註明參加「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
E-mail:purelandshw2011@gmail.com或3182742837@qq.com
(八)本辦法如有未盡事宜,得隨時修訂並公告於「公益信託星雲大師教育基金」網站www.vmhytrust.org.tw。

系統號:

O-007499

【獎助】胡適紀念館2016年度「胡適暨自由主義研究」獎學金

標題:

【獎助】胡適紀念館2016年度「胡適暨自由主義研究」獎學金

時間:

2016年7月31日截止

內容簡介:

一、主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胡適紀念館(以下簡稱本館)為鼓勵國內碩、博士學生研究胡適,培養以胡適暨自由主義為研究主題之學術人才,設置「胡適暨自由主義研究」獎學金,自2012年起,獎勵5年,歡迎資格符合者申請。

二、申請資格:
凡中華民國公私立大學或學院之碩士、博士研究生,以胡適暨自由主義相關之學位論文,皆可申請。

三、受理申請時間:
每年1月起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及胡適紀念館網站發布,接受申請,至當年7月31日截止。以掛號郵戳為憑。

四、申請辦法:凡有意申請本獎學金者,請備妥下列相關文件、資料以掛號郵寄,並於信封上註明「胡適暨自由主義研究獎學金申請」字樣。
(一)申請人須檢具「申請表」一份(請至官網下載)。
(二)論文全稿及摘要一式五份,須為當年7月31日前通過考試。
(三)國民身分證正、反面影印本一份。
(四)學生證正、反面影印本一份。
(五)上述資料,請寄到11529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胡適紀念館收。聯絡人:莊小姐 02-2782-1147。E-mail: hushih@gate.sinica.edu.tw。(六)申請資料及附件,不予退還。

五、獎勵名額與獎學金額
(一)碩士論文每篇獎勵新臺幣參萬元整,若干名。
(二)博士論文每篇獎勵新臺幣陸萬元整,若干名。

六、評選結果
(一)每年於10月31日前,於近代史研究所及本館網站公布,並以書面通知申請者;
(二)每年12月31日以前頒發獎學金。

七、注意事項
(一)獲獎論文出版或發表時,應註明「本論文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胡適紀念館獎助」字樣。
(二)如有侵權情事發生,本館應撤銷獎助,得獎人應繳回獎學金,並負一切法律責任。

系統號:

O-007500

【徵稿】《中正漢學研究》徵稿

標題:

【徵稿】《中正漢學研究》徵稿

時間:

2016年7月15日截止

內容簡介:

《中正漢學研究》自2010年起連年選入「臺灣人文學引文索引核心期刊(THCI Core)」,將繼續秉持嚴謹精神,編輯出版漢學研究優秀論文。本刊每期規畫一項議題,刊載相關論文以成專輯。除專輯之外,保留相當篇幅給一般性論文。本刊長期向國內外漢學界徵集優秀稿件,採隨到隨審方式,誠請中國文史哲領域學者踴躍賜稿,博士候選人來稿亦甚歡迎。

本刊自2009年6月起,陸續敦聘編審諮詢顧問,透過臺、港、中、美、日、韓、法等地聲譽卓著之漢學家通訊諮詢,擴大本刊論述精湛、議題前瞻之學術視野。本刊蒙獲海內外知名學者賜稿,包括:楊儒賓、大木康、鄺芷人、蕭相愷、蔡振念、周明初、衣川賢次、李豐楙、顏崑陽、廖炳惠、陳正宏、朱曉海、許東海、張高評、衣若芬、鄧育仁、康保成、黃仕忠、浦安迪、竺家寧、簡錦松、鄭利華、王德威、巫仁恕、許俊雅、夏曉虹、李光哲、伊維德、蕭馳、張伯偉、徐志平……等教授(按刊期次第排序),諸篇優質論文業已陸續刊載,增益本刊的學術品質。

※2016年12月號專題:「韓國漢學」,截稿日期為2016年7月15日。

非專題相關稿件全年徵稿,敬請各界專家踴躍賜稿,「稿約」、「撰稿格式」、「期刊全文」敬請自行點閱瀏覽,觀迎參酌利用。

系統號:

O-007501

【徵稿】《東亞觀念史集刊》第12期專題:「流動與衍變:從情的東亞現代性到文本跨語境行旅」徵稿

標題:

【徵稿】《東亞觀念史集刊》第12期專題:「流動與衍變:從情的東亞現代性到文本跨語境行旅」徵稿

時間:

2016年12月31日截止

內容簡介:

本刊第12期專題為「流動與衍變:從情的東亞現代性到文本跨語境行旅」,由清華大學中文系顏健富副教授與中央大學呂文翠副教授共同策劃主持。處於文化傳統裂變與異文化轉譯的浪潮中,晚清民初文學與文化出現各種層次的交流、移動,開啟更大向度的界線遊移,衝擊文學與文化內涵。無論是作家內在的情感或是外在的足跡,都隱含著不同層次的流動衍變與擬態易形觀。從書寫主體(不同派別的作者群)到創作成果(從小說、詩文、圖像、廣告、譯本),可見到多重的概念的流變軌跡,文本中大我/小我、內/外、表/裡的詰問對話與歧義並陳。本專題為更為聚焦凸顯近現代文學與文化中的觀念轉變,聚焦如下兩點:一、「情」的東亞現代性:有別於西方文學從神學背景中脫化出人對生命、道路、真理的思考,中國文學歷來重視「情」,但近世以降,人與人的關係的日常表述,逐漸由封閉的家族內部,衍異為都市中複雜的人際關係。這一脈絡在自我建構的同時,更挑戰、創發進而豐富了抒情傳統的敘述模式與美學典範;二、文本跨語境行旅:有別於傳統的空間疆界與移動方式,近現代作者與文本輾轉於各種新起的空間疆界,出現跨文化行旅與形象轉變等現象,尤能闡發近現代「中國」與「世界」、「傳統」與「現代」更複雜紛呈的關係,潛藏各種層次的概念移動的能動性與多向性,牽動著中國文學與文化的轉型。

本專輯擬於2017年6月號刊出,我們期待學界群起耕耘,截稿時間為2016年12月31日。

來稿請附上個人資料,連同論文檔案word及pdf檔各一份寄至本刊信箱,歡迎各方學人踴躍賜稿。撰稿體例請參考本刊網頁:http://jhiea.nccu.edu.tw/p_style.html

聯絡信箱:jhiea2@nccu.edu.tw
連絡電話:02-29393091#80636

系統號:

O-007536

【徵稿】《漢學研究通訊》新書評介徵稿

標題:

【徵稿】《漢學研究通訊》新書評介徵稿

時間:

長期收稿

內容簡介:

《漢學研究通訊》創刊於1982年,每年出版四期。旨在報導臺灣地區漢學研究、教學、活動、資料等項訊息,並兼及中國大陸、海外地區各地漢學研究訊息,發行遍及海內外約50個國家及地區。

《漢學研究通訊》徵求專論文章,主題範圍如下:

(1)漢學相關學科研究成果綜述

(2)漢學研究新視野及計畫

(3)國際漢學機構介紹

(4)中外著名漢學家傳略、業績與貢獻

(5)學人訪談

「新書評介」專欄。歡迎對外國語文漢學相關近3年新書進行介紹且兼有評論的書評。文長以1,000-1,500 字為佳,歡迎投稿。

來稿均送請專家學者審查,經採用刊登,即按相關規定致贈稿酬。園地公開,歡迎海內外學者賜稿。投稿請寄送100-01臺北市中山南路20號《漢學研究通訊》編輯部,或寄電子郵件至:ccsnews@ncl.edu.tw。相關稿約及寫作格式詳見http://ccs.ncl.edu.tw/g0107/publish2.aspx

系統號:

O-007503

【徵稿】《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23期「圖像與文學研究」專題徵稿

標題:

【徵稿】《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23期「圖像與文學研究」專題徵稿

時間:

2016年6月30日截止

內容簡介:

在文學發展的領域中,文字與圖像具有相應、表裏、虛實對照等關係。圖像中的文學研究,包括對文學意象、文本、美學、理論等進行分析。在臺灣文學的發展歷程中,不同時代、不同外來者的文字書寫,圖像與文學如何交互形構臺灣形象,值得深入探討。例如荷西時期,透過地圖、圖繪、攝影與文字敘述西方人對臺灣的理解是如何,臺灣(如鄭成功)觀看西方角度為何;明清時期,透過圖像與詩文的分析,觀看臺灣原住民、臺灣物產的樣貌;日治時期,身處帝國主義中的臺灣,透過人類學調查、影像積累以及文學想像被觀看、描繪;戰後藉由科技文明、影像複製等技術,在臺灣當代族群(四大族群、新移民)政治中所進行的影像操作與文學生產等,都是圖像與文學研究的討論範疇。結合上述,歡迎以下相關論文踴躍投稿:

1.在臺灣文學的發展中,圖像與文學如何交互形構臺灣印象。

2.針對當代族群主體性自覺運動,四大族群及新住民族如何透過文字書寫或影像紀錄,重構自己的面容。

3.藉對科技文明、影像複製、數位虛擬等影像世界的反省,檢討族群中捍衛第一自然的意義。

4.圖像研究的意義、理論及對文學的影響。

5.文圖並茂的美學討論。

6.臺灣文學創作中的圖像作用。

7.臺灣文學中族群圖像的塑造與反省批判。

8.其他相關圖像及文學相關議題者。

投稿須知及資料表,請至相關網址下載:http://www.nmtl.gov.tw/information_119_40628.html

系統號:

O-007502

【徵稿】臺大哈佛燕京學術叢書徵求專書著作

標題:

【徵稿】臺大哈佛燕京學術叢書徵求專書著作

時間:

長期徵稿

報導者:

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內容簡介:

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美國哈佛燕京學社(The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與臺大出版中心為推動出版優質中文學術專書,於2015年年中簽署協議,自2016年起合作出版「臺大哈佛燕京學術叢書」。三方並在2015年10月13日上午於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會議室舉行儀式,作為叢書啟動的標誌。

本叢書出版具有學術原創性與獨特貢獻的人文學科及社會科學專書,跨領域研究著作尤所歡迎。本叢書園地公開,設有嚴謹客觀的審查機制與專業完整的編輯服務,為人文學科及社會科學學者提供一開放、優良的中文學術出版平臺。

本叢書長期徵稿,來稿隨到隨審,歡迎各界先進賢達踴躍賜作。

◎編輯委員會
委員
丁荷生(Kenneth Dean,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
林瑋嬪(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兼文學院副院長)
梁元生(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兼文學院院長)
陳弱水(召集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
葛兆光(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教授、歷史系特聘教授)
劉苑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鄭毓瑜(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鍾彩鈞(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以上依姓氏筆畫排列)

◎誠徵書稿
敬請投稿者將填寫完成之「投稿著作基本資料表」及完整書稿之電子檔,寄至臺大出版中心(E-mail: ntuprs@ntu.edu.tw),請註明投稿「臺大哈佛燕京學術叢書」。
有關本叢書訊息,請見叢書徵稿網頁:臺大哈佛燕京學術叢書徵稿
如有任何疑問,請與本叢書編輯紀淑玲聯絡:Tel: (02)33669983/E-mail: lisachi@ntu.edu.tw

系統號:

O-007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