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灣文學論叢第7輯

臺灣文學論叢第7輯

標題:

臺灣文學論叢第7輯

時間:

2016年4月

出版單位:

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內容簡介:

日俄戰後的日人遊記:木下新三郎與同時代日本旅人的遊記比較(歐人鳳)

文化中國想像下的「同行者」——論鍾曉陽在臺灣文學場域的活動和發展(黃鈺萱)

流浪遠方:異鄉人「三毛」的自我形象(何欣穎)

失鄉的反叛者、陳秀玲〈現代神話愛情——《春光關不住》〉(陳玟蓁)

從小說到劇本:論海神家族的舞臺展演(孫慈敏)

探測南方ê溫度——胡長松〈金色島嶼之歌〉研究(黃一萍)

系統號:

P-007506

國史館館刊第48期

國史館館刊第48期

標題:

國史館館刊第48期

時間:

2016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史館

報導者:

黃翔瑜(國史館)

內容簡介:

【論文】
早期的孔祥熙:一位基督徒的教會歷練與公共參與(1890-1922)(陳能治)

英國對於南沙群島之主張及其影響(1930-1951)(陳鴻瑜)

無礙反攻?「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簽訂後的說服與宣傳(張淑雅)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及其對蔣介石總統反攻大陸政策的限制(林正義)

1970年代中華民國對日僑務政策之變化——以中日斷交前後為中心(王恩美)

系統號:

P-007597

漢學研究第34卷第1期

漢學研究第34卷第1期

標題:

漢學研究第34卷第1期

時間:

2016年3月

出版單位:

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

【專論】
「梁山七器」與周代巡狩之制(陳絜)

話語招魂術裏的雙重性格——揚雄之書寫模式及其經典觀析探(龔韻蘅)

六朝佛法「殺生戒」與世教祠祀信仰的交涉(紀志昌)

傳記與辨體觀——內部衝突的分類過程(黃自鴻、胡梓穎)

Antonio Pérez——一個華人雇傭兵與十六世紀末西班牙人在東亞的拓展(李毓中)

理禮雙彰——鄭齊斗的經世之學(劉芝慶)

氣節與道脈之間——東林祠祀爭議與清初士風之轉折(胡琦)

談「的」字(準)定語結構──以四縣客家話名物化為例(鍾叡逸)

On the Locative Existential Construction in Taiwanese Hakka: Interface between Construction and Lexical Semantics(構式和詞彙語意的互動──以臺灣客家語處所存在構式為例)(葉瑞娟)

【問題與討論】
上博五〈季庚子問於孔子〉通釋(林清源)

明清所編總集造成的漢魏六朝文本變異——拼接插入的處理手法及其方法論反省(林曉光)

系統號:

P-007552

政大中文學報第24期

標題:

政大中文學報第24期

時間:

2015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內容簡介:

宋代的古賦批評與《楚辭》論述(許結)

漢儒、書賈與作家:論《棠陰比事》在江戶初期之傳播(林桂如)

千里鏡、鹿毛筆、寄生螺:徐葆光使琉詞中的航海經驗與異國見聞(廖肇亨)

宦官、俠妓和女夷:《血影石》中的邊緣人物與異域想像(劉瓊云)

《左傳》「獻捷」、「獻俘」、「獻功」事例的省察與詮釋(李隆獻)

論董仲舒的時空知覺及其歷史觀──「氣感」的觀點(林世賢)

從理學修為面向論朱熹的《楚辭集注》(陳志信)

德全而道備:《張洪陽註解道德經》的「道德」論述(江淑君)

系統號:

P-007508

早期中國史研究第7卷第2期

標題:

早期中國史研究第7卷第2期

時間:

2015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早期中國史研究會

內容簡介:

【研究札記】
《三國志》正文勘證:〈丁奉傳〉「左右都護」等記載辨疑(林宗閱)

西漢長安武庫職官建置與兵器管理制度(李昭毅)

北周外交遣使小札(林靜薇)

系統號:

P-007528

史學彙刊總第34期

標題:

史學彙刊總第34期

時間:

2015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所

內容簡介:

劉宋時期廣州地區的經濟發展(朱祖德)

談柳宗元書法與「元和腳」(黃緯中)

宋代發祥地:南京應天府研究――以建制為中心(韓桂華)

宋臣彭汝礪使遼的行程(蔣武雄)

北宋禁軍編制的演變與「置將法」的實施(雷家聖)

略論契丹遼朝對漢人的政策(王明蓀)

《國朝獻徵錄》所收錄應檟墓誌銘校讀──兼論史源出處探析與比較(連啟元)

陳得芝先生的治學(于潔)

系統號:

P-007505

文與哲第27期

標題:

文與哲第27期

時間:

2015年12月

出版單位: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

內容簡介:

戲曲劇目之題材內容概論(曾永義)

五柳與孤松──陶淵明的文化偶像與魏晉風度(劉奕)

《文與雕龍》二重「興」義及其在「興」觀念史的轉型位置(顏崑陽)

晉、宋時期《易》學思維在儒、佛交涉中應用的考察(紀志昌)

「言志道」與「悅情性」──論白居易的「詩觀」兼評臺灣的「中國抒情傳統論」(張雙英)

論二程之思想史地位與其論述所產生之哲學導引(戴景賢)

論蘇軾對淨土信仰的接受(黃惠菁)

方苞古文義法與《史記評語》──比事屬辭與敘事藝術(張高評)

20世紀海內外唐代小說研究成果的量化分析(王兆鵬)

20世紀初越南知識人的「歐戰」論述──以中國浙江《兵事雜誌》與越南《南風雜誌》(漢文版)為考察中心(羅景文)

系統號:

P-007542

中正漢學研究第26期

標題:

中正漢學研究第26期

時間:

2015年12月

出版單位:

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

內容簡介:

後塵遵軌轍,前席詠儀型:本刊更改刊名之緣由與過程(毛文芳)

趙悳《詩辨說》初探(姜龍翔)

清代訓詁學「以聲求義」法之思維理路及其對訓詁專著編撰之影響(陳志峰)

感官與道:《莊子》的知覺感通論(劉芷瑋)

婦學與詩才:明代女教書中的詩歌著錄及評述(連文萍)

論連橫「地方」書寫中的兩種方式與寓意:以〈臺灣史跡志〉、〈臺南古蹟志〉為觀察核心〉(江寶釵)

「佛經語言學專輯」序言(竺家寧)

佛典成語與禪籍成語異同論(王建軍)

《金剛經》梵文複合詞及其漢文譯語的對勘研究:以羅什本與玄奘本為依據(陳淑芬)

敦煌P.2172〈大般涅槃經音〉反映的語音現象(廖湘美)

從認知角度試論《六度集經》中總括副詞「皆」與「都」的語義功能〉(楊安娜)

系統號:

P-007544

古代文明2016年第2期(總第38期)

標題:

古代文明2016年第2期(總第38期)

時間:

2016年4月

出版單位:

長春:東北師範大學

內容簡介:

【古代地中海文明】
日知先生的歷史比較研究思想、實踐和特點初探——讀《日知文集》札記(王大慶)

由治權到帝國——從拉丁文「帝國」概念的衍生看羅馬人的帝國觀(王允)

【中國先秦史】
商周禮容考論(張懷通)

西周異族邦伯考(王坤鵬)

《周禮》大宰九式研究(朱紅林)

【帝制中國】
秦咸陽象天設都空間模式初探(郭璐)

明代漕運監兌官制初探(胡克誠)

【中國傳統學術】
天下責任與先秦諸子學說的內在差異(張甲子)

君子制義與兩漢士人的政治際遇(曹勝高)

【東亞歷史文化】
地圖所見江戶日本的國境(周頌倫、劉凱)

江戶日本的情報分析及世界認識(李小白)

系統號:

P-007483

道教研究學報第7期

道教研究學報第7期

標題:

道教研究學報第7期

時間:

2016年4月

出版單位: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呂祖道經與清代乩壇特輯】
A Prolific Spirit: Peng Dingqiu’s Posthumous Career on the Spirit Altar,1720–1906 (Daniel Burton-Rose)

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s: With a Focus on Innovations in the Scripture of the Great Cavern in Ming-Qing Daoism (Jihyun Kim)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Cult of Lu Dongbin to Sichuan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Local Religious Milieu (Elena Valussi)

清朝道光年間金蓋山呂祖道壇所創之經典初探:以《玉清贊化九天演政心印集經》、《玉清贊化九天演政心印寶懺》為中心之探討(丸山宏)

明清《玉皇本行集經》中呂祖降誥研究(謝聰輝)

清末民初嶺南地區的呂洞賓信仰之地方化:以聖地與經書為探討中心(志賀市子)

【Articles】
Liu Yuanran and Daoist Lineages in the Ming (Richard G. Wang)

「安樂法」小考(山田俊)

【書評】
Religion i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 by Paul R. Katz (Gareth Fisher)

Aux portes du ciel: La statuaire taoïste du Hunan: Art et anthropologie de la Chine, by Patrice Fava (David A. Palmer)

Creative Daoism & Facets of Qing Daoism, by Monica Esposito (Elena Valussi)

The Huainanzi and Textual Production in Early China, edited by Sarah A. Queen and Michael Puett (Tobias Benedikt Zürn)

劉仲宇著,《道教授籙制度研究》(謝聰輝)

系統號:

P-007507

國際漢學新版總6期

國際漢學新版總6期

標題:

國際漢學新版總6期

時間:

2016年3月

出版單位: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內容簡介:

【漢學一家言】
超越文化帝國主義:文化理論、基督教傳教使團與全球現代性(唐日安著,史凱譯)

【漢學訪談錄】
構建東亞比較文學與東亞比較文化——著名中國文學研究者金文京教授訪談錄(沈藝)

【傳教士漢學】
路易十四1685年派往中國的數學家(藍莉著,張放譯)

【漢學家專頁】
別列列申:對中國文化的依戀與傳播(谷羽)
從朝貢制度到條約制度——費正清的中國世界秩序觀(陳國興)
魏池、魏智對北平漢學的貢獻(易永誼)

【中國經典在海外】
日本傳播渠道與寒山詩誤讀的產生——以寒山詩《書判全非弱》為例(鄭文全)
從校勘學角度看霍克思《紅樓夢》英譯本(范聖宇)
阿瑟.韋利的漢詩翻譯(吳伏生)

【域外漢語研究】
英國東印度公司廣州商館的漢語學生(蘇珊.裡德.斯蒂夫勒著,劉美華、楊慧玲譯)
瑞典漢學家林西莉的漢語教學與漢語研究(譚慧穎)
國內《語言自邇集》存世文獻及實物流通考察(宋橘)

【中國文史研究】
作為儒家思想家的陶淵明:論羅伯特的陶淵明研究(董鐵柱)
燕行的山河和燕行史的歷史意識(蘇在英著,汪波譯)

【世界的中國形象】
中國的影像與影像的中國——約翰.湯姆森與中國形象(姚斌)
他者之鏡——黃遵憲《日本雜事集》中的日本形象(張萍)

【文獻與書目】
《萊布尼茨中國書信集》選譯(萊布尼茨等著,楊紫煙譯)
近代日本人涉華邊疆調查及其文獻(張明傑)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馬禮遜中文古籍藏書及其價值——兼評魏安《馬禮遜藏書書目》(查瑋、呂凌峰)
俄羅斯聖彼得堡大學東方系中醫漢籍藏書(李民)

【編後記】
關注歐藏中國文獻的整理與研究(張西平)

系統號:

P-007548

國際漢學新版總5期

國際漢學新版總5期

標題:

國際漢學新版總5期

時間:

2015年12月

出版單位: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內容簡介:

【漢學一家言】
中國大陸漢學研究範式問題:回顧與反思(王曉路)

【漢學訪談錄】
「國外漢學的危機」——澳大利亞漢學家寇志明的對話(姚斌、潘錚錚)
日本中國學研究50年——村山吉廣先生訪談錄(張明傑)

【傳教士漢學文獻研究】
「本意」與「土語」之間:清代耶穌會士賀清泰的《聖經》漢譯及詮釋(宋剛)
在黃虎穴中——利類思和安文思在張獻忠朝廷(1644—1647)(許理和著,何高濟譯)
論科學與宗教之關係(南懷仁著,余三樂譯)

【漢學史研究】
耶穌會索隱派(朗宓榭著,王碩豐譯)
徐日昇:中瑞兩國歷史上的第一名使者(許文敏)
女性之手:清末民初中國婦女的刺繡學問(方秀潔著,王文兵譯)

【中國文史研究】
文化的同一性和糅合性——全球化時代的中國文化與美學(卜松山著,劉秋平譯)
漢學家周邊——以日本中國學家與晚清民國為例(錢婉約)
「非虛構」與「無我」:海外漢學視域中的中國詩性(任增強)
彼得?佩林?湯姆斯:由印刷工而漢學家——以《中國求愛詩》為中心的考察(鄭錦懷)

【中國文化經典在海外】
利瑪竇與《四書》拉丁文譯本——從史學傳統到新的研究(達仁理著,文錚譯)
《揚雄賦研究》導言(康達維著,蔣文燕譯)
中國漢籍傳入韓國研究(琴知雅)
20世紀30年代中國京劇在蘇聯的播(梁燕)

【書評與書介】
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域外傳播研究的一個嘗試(張西平)
中西思想詮釋之早期交匯新探——評《中國哲學家孔夫子》(傅熊著,歸伶昌譯)
政治文學記憶的精神重訪——讀《中國革命文學影響下的馬華左翼文學(1926—1976)》(何啟良)
中國古典文學大型叢書在當代俄羅斯的譯介(郭景紅)
匯通古今,融貫東西——讀《世界漢語教史》(岳嵐)

【編後記】
開啟中外思想接觸史研究(張西平)

系統號:

P-007547

歷史研究2016年第1期(總第359期)

標題:

歷史研究2016年第1期(總第359期)

時間:

2016年2月

出版單位: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

內容簡介:

【專題研究】
讖緯與北魏建國(樓勁)

「漢唐舊疆」話語下的宋神宗開邊(黃純豔)

元至明前期的江南政策與社會發展(李治安)

信息不對稱與近代華茶國際貿易的衰落——基於漢口港的個案考察(劉禮堂、宋時磊)

上海盟軍戰俘營考略(張帥、蘇智良)

中美緩和與美韓同盟轉型(1969—1972)(梁志)

【批評與爭鳴】
從古文字角度談《夏商周:從神話到史實》的若干問題(張惟捷)

由《簋》銘文看「天再旦於鄭」(夏含夷)

【學術述評】
對國內經濟史研究中經濟學範式應用的思考(孫聖民)

【讀史札記】
唐代宏崇生考試制度辨識(陳飛)

敦煌本道教《十戒經》考論(劉永明)

系統號:

P-007509

東洋文庫書報第47號

標題:

東洋文庫書報第47號

時間:

2016年3月

出版單位:

東京:東洋文庫

內容簡介:

東洋文庫蔵「六家文選」二部について(千葉仁美)

東洋文庫所蔵本に押捺された蔵書印について(十三)——近代の学者・教授の蔵書印(中善寺慎)

『三国史記』「地理志」の高句麗地名漢字:おもに日本語との比較による考証(高木雅弘)

東洋文庫所蔵ブラウ『大地図帳』——地図における絵画的装飾(安藤万有子)

東洋文庫所蔵・河口慧海将来チベット語訳『金剛般若経』の特徴(庄司史生)

東洋文庫所蔵"Aperçu de la grammaire siamoise"について(津田悠一朗)

系統號:

P-007482

日本漢文學研究第11號

標題:

日本漢文學研究第11號

時間:

2016年3月

出版單位:

東京:二松學舍大学東アジア学術総合研究所

內容簡介:

【論文】
明末『四書』注釈書日本伝来後の受容と影響——『四書知新日録』を中心に(鍋島亞朱華)

林羅山の『大学』解釈をめぐって——『大學諺解』と『大學和字抄』の比較検討を通して見た林羅山の朱子学(武田佑樹)

「旌孝記」における秋成の思想に関する一考察——陽明学左派との関連を中心に(岳遠坤)

釈大典『唐詩解頤』の特殊な訓読について——徂徠の詩読解を受け継ぐもの(佐藤進)

【研究ノート】
大槻磐渓と『本朝通紀』——「王朝の文人と江戸漢詩」補記(杉下元明)

【講演記錄】
三島中洲における漢洋折衷のバランス感覚——松陰・安繹・栄一との比較(陶德民)

日本における儒教——その発展過程と特徴(牧角悅子)

系統號:

P-007484

中國語文學第70輯

標題:

中國語文學第70輯

時間:

2015年12月

出版單位:

慶山:嶺南中國語文學會

內容簡介:

A Study on the Qian Zhongshu's Discussion on Lu You and his Poems (Lee, Chisoo)

Research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Liusanjie story into a script (Kwon, Uengsang)

A Study on Chinese Poet' education about his children appeared in the educational poems of the children in Tang-Song Dynesty (Ju, Gipyeong)

The epic of exploring memories: Gefei's 《RememberingMr. Wuyou》 and 《Qīng huáng》(Kim, Young Cheol)

Acceptance of Russia Nihilist Hero in China during 1920s (Kim So jung)

A Study on Development Background of Chinese Translation in the Early Era of the Joseon Dynasty-based on the records of the Annals of Joseon Dynasty (Park, Jongyeon)

Si-Zheng-Gua, Shuogua zhuan, gua- qi theory, Shifa on Tsinghua bamboo slips (Yang ke)

A Study on chinese phonological system in 17th century through 《Innocentia Victrix》(Kim, Young Chan)

A Study on the Use of Auxiliary Verbs in Chinese Polite Expressions (Oh, Hyun Ju)

“V+Guo+O”, types, function, relative tense, pre-time, simultaneousness (Li Tiegen)

A Study on the Partial Positive Structure of the Same Noun of Person (Xu ying)

The Study of Korean Learners Perception aspects for allophones /e/ of /en/ in Chinese (LIM, BEOM JUNG)

Aspect Marker, Zhe, Tense, Tang Dynasty and Five Dynasties (Du yi)

A study on the cognitive meanings of the "zhe" of Current Chinese (Jung, Sungim)

A Study on the Function of "V+Guo+O" in the Position of Subject, Object and Object of Preposition (Li Tiegan)

The influence of language experience on categorical perception of Mandarin tones (Kim, Hae Ryeong)

A Study of Onomatopoeias in Modern Chinese Dictionary (Chung, Youngji)

A Study on the Discourse Function of Ellipsis-Based on Mandarin Chinese (Lee, Byum Lyul)

系統號:

P-007510

筑波中國文化論叢第34期

標題:

筑波中國文化論叢第34期

時間:

2015年10月

出版單位:

つくぼ市:筑波大學中國文學研究室

內容簡介:

【論考】
陶淵明詠史詩試論:詠史詩における「伝体」とその特色(宇賀神秀一)

李賀詩における疾病表現について:自他を取り持つ可変的媒介(小田健太)

【譯注】
『文選集注』江淹「雑体詩」訳注(七)許徴君(自序)詢(荒井悠)

『四庫全書総目提要』「詩序」訳注(重野宏一)

【輯校】
趙次公詩文彙校稿(王連旺)

系統號:

P-007527

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法國《小日報》等記錄的晚清1891-1911

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法國《小日報》等記錄的晚清1891-1911

標題:

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法國《小日報》等記錄的晚清1891-1911

時間:

2016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暖暖書屋

作者:

李紅利、趙麗莎 編著

內容簡介:

《小日報》在十九世紀末,每期銷量超過百萬,是法國最流行的通俗類市民報紙,由於定價便宜,紙張不耐久保存,現已成嬌貴的收藏品。全書收集一百多幅彩圖,由法國報社專門派往中國進行現場採訪報導的一流畫家兼新聞記者親自繪製,有強烈的現場感,極具視覺的衝擊力。

法國《小日報》創刊於一八六三年,創刊之初刻意避免國內黨派政治的新聞報導,聚焦有人情味的小故事、浪漫小說連載等軟性主題。到了一八八四年,又增加每周副刊,在首尾頁或內頁裡安插當時最新的彩色石印版畫,內容大部分是國內外發生的重大新聞事件。在那個攝影才剛起步的年代,這種以彩色圖片報導重大新聞場景的手法,很受到讀者歡迎。《小日報》因此成為世界上第一份每日銷售量破一百萬份的報紙。

本書收錄了一百多幅《小日報》等關於當時中國重要新聞的插圖,時間由一八九一年(清光緒十七年)到一九一一年(宣統三年)。這二十年正是近代中國一個風雲變幻、局勢激盪的時代,所謂「百年銳於千載」之時,重大歷史轉折接連出現:一八九四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一八九八年戊戌變法和隨後的政變、一九○○年八國聯軍之役、一九○四年日俄戰爭,有些事件牽涉極深極廣,甚至到了今天,在臺灣的我們,仍然受到影響。在沒有新聞照片的年代,這些插圖就代表了法國人眼中的中國,等於是一部紙上新聞記錄片,讓我們從當時法國的視角來觀看大清帝國的最後一幕,以及西方觀點詮釋下的中國史。

作者簡介
李紅利,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畢業,某大型國企駐外人員,專注於海外史料中的中國史的收藏和研究,手中藏有海量有關中國的法國畫報。

趙麗莎,北京外國語大學法語系畢業,現供職於中國外文局中國新聞法語部。2012至2013年間曾赴法國巴黎三大進修一年。曾與王嵋、麗泉夫婦合譯貝爾納.布立賽(Bernard Brizay)的《法蘭西在中國300年:從路易十四到戴高樂》一書。

系統號:

P-007538

跨界思維:臺灣與全球客家的政策對話

跨界思維:臺灣與全球客家的政策對話

標題:

跨界思維:臺灣與全球客家的政策對話

時間:

2016年6月

出版單位:

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作者:

張維安、陶振超 著

內容簡介:

臺灣「瀕危客語」語言資源保護的學術構思(張屏生)

客語復興與小學母語教育:語言巢觀點下的客語生活學校(羅烈師、葉秋美、黃秋燕)

英國創意產業的發展經驗對客家文化產業經濟政策的啟示(羅慎平)

臺灣客家文化的危機與轉機:以加泰隆尼亞為參照的臺灣客家文化實驗區(張雅惠)

尋找客家文學:以客委會「桐花文學獎」發展為例(黃玉晴)

客家政策、青年文化參與及藝術家(王俐容、黃鈴雅)

族群認同與文化外交:以日本關西崇正會為例(李世暉)

Being “Half Hakka”: Identity Among the Children of Intercultural Marriages in Sarawak, Malaysia (Elena Gregoria CHAI)

試從《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與「相互交錯性」思考客家性別(蔡芬芳)

臺灣客家族群權利之制度與實踐(雷耀龍)

新加坡族群政策下的客家族群(張慧梅、劉宏)

Hakka Dialect Identity versus Chinese Identity in the Face of Government Policy in Malaysia (Danny Won Tza Ken)

系統號:

P-007539

青銅器與宋代文化史

青銅器與宋代文化史

標題:

青銅器與宋代文化史

時間:

2016年5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陳芳妹 著

內容簡介:

壹 宋代「金學」的興起與宋仿古銅器
一、宋代「金學」的建立:從「解經」到「考古」
二、稽古作新,以追三代之隆:徽宗朝的「隆禮作樂」與《重修宣和博古圖》
三、餘論:金學與仿古銅器的文化意義

貳 「追三代於鼎彝之間」:宋人從「考古」到「玩古」的轉變
一、士大夫新價值觀及三代銅器的「考古」出土與時空流動
二、皇室新價值觀與仿古
三、三代銅器意象的流傳:贊助階層及使用情境的擴大
四、從考古到玩古
五、餘論:從考古到玩古者的社會階層流動現象

參 金學、石刻與法帖之學的交會:《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宋拓石本殘葉的文化史意義
一、殘葉為「宋石本」的視覺證據
二、殘葉碑碣格式蠡測
三、薛尚功與北宋復古潮流中的金學、石刻與法帖之學
四、餘論:兵火後南宋地方官的金學重建

肆 「與三代同風」:朱熹對「釋奠儀式」的形成及影響
一、朱熹「釋奠儀式」的形成(1155-1194)
二、影響力的評估:出土證據與儒學教化的「視覺符號」的流傳
三、餘論

伍 十三世紀桂林府學釋奠二圖的新發現
一、提典刑獄吳純臣的釋奠禮儀觀:圖像化與立碑化
二、碑面圖像化手法與圖文關係
三、〈釋奠位序儀式圖〉碑的新發現:「桂學釋奠二圖」的意涵
四、碑與拓片的形式轉換與位移

系統號:

P-007469

唐代高層文官

唐代高層文官

標題:

唐代高層文官

時間:

2016年5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賴瑞和 著

報導者:

賴瑞和教授(本書作者)

內容簡介:

導言

第一部分 使職和職事官
第一章 使職的起源與職事官的相互演變
第二章 錢大昕與唐代使職的定義
第三章 唐職官書不載許多使職的前因與後果

第二部分 宰臣
第四章 唐宰相的使職特徵和名號
第五章 唐宰相的權力與下場

第三部分 詞臣
第六章 唐中書舍人的使職化
第七章 唐知制誥的使職本質
第八章 唐三大類型知制誥的特徵與區別
第九章 唐後期三大類詞臣的升遷與地位

第四部分 史官
第十章 劉知幾與唐史館史官的官與職
第十一章 唐史官的使職化

第五部分 財臣
第十二章 宇文融和唐玄宗朝的財稅使職
第十三章 第五琦和鹽鐵使及理想的稅法
第十四章 楊國忠和度支司的使職化
第十五章 李泌和戶部錢及戶部司的使職化

第六部分 牧守及總結
第十六章 唐州府的定位和刺史的職望與選任
第十七章 唐刺史的稅官角色
第十八章 唐刺史和他的使職帽子

第十九章 總結

系統號:

P-007471

滿洲國的實相與幻象

滿洲國的實相與幻象

標題:

滿洲國的實相與幻象

時間:

2016年5月

出版單位:

臺北:八旗文化

作者:

山室信一 著,林琪禎、沈玉慧、黃耀進、徐浤馨 翻譯

內容簡介:

本書日文書名為「キメラ——満洲国の肖像」

序章 重讀滿洲國
滿州國的影子
傀儡國家——滿洲國
理想國家——滿洲國
「奇美拉」——異質勘合的滿洲國家

第一章 日本唯一之活路——關東軍「佔領滿蒙論」的興起
滿蒙——難解之結
展開佔領滿蒙計劃
自給自足圈的形成與國家改造
朝鮮統治與阻斷赤化
對蘇戰略據點
日美戰爭與世界最終戰論
佔領滿蒙的正當依據

第二章 建造滿蒙各民族之樂土——摸索新國家的建設工作與建國理念
轉而建設獨立國家
省政府獨立工作與石原的轉變
於沖漢與保境安民及不養兵主義
滿洲青年聯盟與民族和諧
大雄峯會與興亞的大浪潮
橘樸與自治的王道

第三章 欲為世界政治之模範——道義立國的大旗與滿州國政治的形成
賦予建國的動機和道義協助
順天安民與五族共和的王道樂土
龍歸故里——一場復辟大夢
執政是由全體人民推舉
政府形式和統治實態的乖離
滿洲國政治的四個關鍵概念

第四章 經邦之長策為與日本帝國協力同心——王道樂土的挫折與日滿一體化的過程
曇花一現的夢想——逐利終日
王道主義的退卻——凍結的建國理念
荊棘之道——滿洲國承認與鄭孝胥
菊與蘭——帝制滿洲國與天皇制的輸入
日滿一體的悖論——統治權力間的相剋
蛻化移形——奇美拉的變身
死生存亡,斷弗分攜——日本洲國的命運

終章 奇美拉的實相與幻象
滿洲國的雙面性——民族的協和與反目
安居樂業——凜雪如刀
王道國家——沒有國民的軍營國家
奇美拉的死滅

系統號:

P-007475

中國幻象:美國亞洲劫難的歷史和真相

中國幻象:美國亞洲劫難的歷史和真相

標題:

中國幻象:美國亞洲劫難的歷史和真相

時間:

2016年5月

出版單位:

臺北:八旗文化

作者:

James Bradley 著,林添貴 翻譯

內容簡介:

本書英文書名為"The China Mirage:The Hidden History of American Disaster in Asia"

清帝國衰敗之際,高不可攀的天朝淪為海外夷狄可恣意侵略的「未開化」國度。一連好幾個世代,美國傳教士以信仰的熱情企圖感化中國人,使之成為基督教化、美國化的「新中國」。除此之外,中國因不平等條約被迫開放東南沿海通商口岸;在航海商人眼中,舊中國是「錢途」似錦的鴉片市場,美東最知名世家都是來此分一杯羹而致富,其中也包括小羅斯福的外祖父。

二十世紀初期,當美國國力擴張之需終致進入亞洲,為了尋求最有利的亞洲盟友,兩位最偉大的美國總統老羅斯福與小羅斯福分別押注日本與中國。事實上,他們不曾到過亞洲,對亞洲的了解非常有限。

小羅斯福的「中國幻象」,來自形象西化、虔誠信仰基督的蔣介石與宋美齡;在宋子文與《時代》雜誌創辦人亨利.魯斯的操盤之下,與美國人精神相近的「新中國」持續蠱惑著小羅斯福與絕大多數美國人。即便蔣介石在國共內戰之中落敗而退守臺灣,但是美國人眼睛眨都不眨,就接受太平洋這個蕞爾小島現在是中華五千年文化傳承的合法繼承人,島上幾千萬人才是真正的中國人,而大陸上的五億人都不是。

因為美國對中國不切實際的幻想,使得美國在亞洲身涉二戰、韓戰與越戰等戰役,同時造成數百萬人死亡,也扭曲了美國國內政治和外交政策。美國的中國幻象從十九世紀便影響至今,現在的中國對美國來說,是真實的中國抑或仍舊是幻想的中國?臺灣是否也有其揮之不去的中國幻象?在本土意識崛起的此刻,又該如何解決自己的中國幻象?

作者簡介
詹姆斯.布萊德利(James Bradley)出生於美國威斯康辛州。曾就讀美國聖母大學和威斯康辛大學,以及日本東京的上智大學,專攻東亞史。他同時也是「詹姆斯‧布萊德利和平基金會」的董事長,促進美亞交流與認識,贊助美國學生前往日本和中國留學。

他的父親約翰.布萊德利曾參與二戰,是太平洋戰場琉璜島山頭豎起美國國旗的六位勇士之一。作者為緬懷父親經歷,在四十六歲那年(即2000年)出版第一部著作《父輩的旗幟》(Flags of Our Fathers),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第一名,被好萊塢名導克林.伊斯威特改編成電影。2003年,出版《飛行小將》一書,再度成為《紐約時報》暢銷書。

譯者簡介
林添貴,臺灣大學畢業,歷任企業高階主管及新聞媒體資深編輯人。譯作近百本,包括:《躁動的帝國:從乾隆到鄧小平的中國與世界》、《歷史的反叛:1979年的奇異變革及其陰影》、《南中國海:下一世紀的亞洲是誰的?》、《2049百年馬拉松:中國稱霸全球的祕密戰略》、《南海:21世紀的亞洲火藥庫與中國稱霸的第一步?》、《毛澤東:真實的故事》、《大棋盤:全球戰略大思考》、《被遺忘的盟友:揭開你所不知道的八年抗戰》、《朝鮮戰爭:你以為已經遺忘,其實從不曾了解的一段歷史》……等書。

系統號:

P-007476

國際藏學史導論

國際藏學史導論

標題:

國際藏學史導論

時間:

2016年5月

出版單位:

臺北:亞太政治哲學文化出版社

作者:

安樂業 著

內容簡介:

總結迄今為止藏學研究在國際社會取得的成果,並對國際藏學研究的前景作出極具啟發性的展望呈現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登高望遠,而不僅僅是既有資料拾人牙慧的總彙整流亡海外的安樂業對於國際藏學動態相當關心,他期許西藏文化能在流亡的歷程中,接受現代化的洗禮而獲得提煉,同時也能豐富人類文明。他有志於西藏文化史的寫作,既有的國際藏學研究成果,自是他重要的知識養分,也是他就個人所關懷的主題所欲超越的目標。各國藏學相關資料的蒐集過程以及他親自訪談研究的結果,也就成就了本書的出版。

同一般「制式」的學者相比,繼承了雪域高原文化傳統的安樂業,精神更自由,思路更寬廣,思維更敏銳,視角更獨特。安樂業的這些學術素質,都在本書中得到集中體現。本書的校訂者,斷斷續續地耗費了將近一年的時間進行比對本書外國名詞,尋繹和確認重要文獻來源,也試著為中文的讀者,找出藏文經典的中文譯本,以便其查考和延伸閱讀。

作者簡介
安樂業(Namloyak Dhungser),筆名東賽,藏漢雙語詩人,藏學研究者。

系統號:

P-007512

移動之民:海外華人研究的新視野

移動之民:海外華人研究的新視野

標題:

移動之民:海外華人研究的新視野

時間:

2016年5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張瓊惠、梁一萍 主編

內容簡介:

歷史脈絡
16世紀以來的美洲華人移民與全球化(胡其瑜)
21世紀初歐洲華僑華人人口構成概覽(李明歡)
移民巴拿馬:廣州花都區儒林村新移民初探(張應龍、張彬)

社會文化
洛杉磯臺灣移民的族群特徵與族裔地景(徐榮崇)
新加坡的觀音信仰與華人宗教景觀(戚常卉)
張煜南:19世紀末清廷駐檳榔嶼的代領副領事與華人社會領袖(張曉威)

經濟發展
另一種新加坡河故事:以浯江公會為中心的考察(江柏煒)
二戰前馬來亞吉打華人的碾米業發展(阮湧俰)
從柔佛古廟遊神探討馬來西亞華人傳統文化與發展(林佩環)

教育政策
崇文重教:敬惜字紙之傳統在新加坡的變遷(李勇)
印尼西加華人歷史意識的重建與華語文教育的復興(楊聰榮)
兩岸大陸臺商子女教育政策之分析(吳建華)

身份認同
大陳人在臺灣的社會文化調適與認同之研究(蘇淑娟)
從歷史角度探討「港人」身分認同問題(周正偉)
全球化時代之移民研究新典範:從國家中心主義到人本主義的發展(劉名峰)

文學創作
文集、軍團、屍骸:閱讀湯亭亭的和平系列(張瓊惠)
華語語系文學:一個學科話語的播散與接受(張錦忠)
返鄉外國人:《外國人》重返亞洲的跨國敘事模式(梁一萍)

系統號:

P-007540

小說新力:臺灣一九七○後新世代小說論

小說新力:臺灣一九七○後新世代小說論

標題:

小說新力:臺灣一九七○後新世代小說論

時間:

2016年5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資訊公司

作者:

王國安 著

內容簡介:

序 什麼樣的新時代,什麼樣的新世代

第一章 新文學世代形成的內、外緣因素
外緣因素:政治、經濟、媒體
內緣因素:文學史的傳承

第二章 新世代小說的空間書寫
地方:再塑地方感
封閉空間:時間與記憶的永恆命題
都市空間:欲望與階級的版圖
異國空間:在異域追尋「人」與「自我」

第三章 新世代小說的輕盈風格
個人情感的小敘述
輕鬆的敘事態度
奇思異想與通俗情節
創新鮮活的語言

第四章 新世代小說常見主題分析
崩壞:從「廢人」到「壞掉的人」
網路:「自我」的分裂
家庭:「家庭」型態的變遷可能
少男少女:青春的戀慕、誘惑與闖蕩
情欲:孤獨與寂寞的出口

後記 臺灣一九九○後新世代小說想像

系統號:

P-007541

中國史新論:古代文明的形成分冊

中國史新論:古代文明的形成分冊

標題:

中國史新論:古代文明的形成分冊

時間:

2015年4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黃銘崇 編

內容簡介:

《中國史新論》總序(王汎森)
導言:古代文明的形成──內容、結構與前景(黃銘崇)

中國的早期銅器及其區域特徵(梅建軍)
一、研究歷程的回顧
二、中國西北地方的早期銅器新發現及其科學分析
三、由西北看中原和北方地區早期銅器及其區域特徵
四、西北、中原和北方之間的聯繫或互動
五、結語

早期漢字文化圈形成的探索(陳昭容)
一、前言
二、從早商到中商──書寫載體多樣呈現
三、晚商四土──中原和周邊
四、先周及商周之際
五、西周──文字一統
六、周秦之際的西秦與南楚
七、春秋以降──漢字文化圈擴大到長江以南
八、結語

晚商王朝的政治地景(黃銘崇)
一、導論──政治地景
二、生態/經濟地景
三、社會地景
四、結論:雛形帝國

「殷周革命」──邁向「人文的」國家(黃銘崇)
一、前言
二、西周政治與文化的人文主義色彩
三、西周轉向人文主義的歷史背景
四、周殷族群關係與西周禮器制度的變遷
五、殷周革命新論

青銅容器風格的社會性使用──以典型殷墟風格為例(陳芳妹)
一、前言──所謂社會性使用
二、銅容器數量所顯示的墓主地位
三、紋飾的「風格」與社會階層化關係
四、社會使用群在器類組合上的共享與區分
五、大容量方形器與圓形器的風格與階層的區分現象
六、數量及風格成套的新價值觀
七、銅兵器的社會性使用
八、餘論

中國古代從封國到帝國的考古學觀察──以秦文化的研究為中心(滕銘予)
一、從封國到帝國的歷史學考察
二、考古學意義上的秦文化
三、考古學所見秦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四、秦文化社會基本組織成員構成的變化
五、秦文化統治集團成員構成的變化
六、結語

系統號:

P-007472

疆界敘事與空間論述

疆界敘事與空間論述

標題:

疆界敘事與空間論述

時間:

2016年4月

出版單位:

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人文研究中心

作者:

張錦忠、熊婷惠 編

內容簡介:

緒論:此時此地:從離散論述到空間詩學(張錦忠)

疆界與邊界
移動的疆界:羅倫絲與陌異書寫
崔維新《紙影:唐人街的童年時光》的記憶與再現(劉芳礽)
華語(語系)電影?:以邱金海之《伴我行》思考華語語系邊界(熊婷惠)

身份與空間
南亞族群聚居區的認同政治:高泰姆.麥卡尼《倫敦地下少年》中身份真實性和多元文化主義的爭議(廖培真)
超人神話、平民英雄與例外的例外:麥可.謝朋的《卡瓦利與克雷的神奇冒險》(張淑麗)領養的個人敘事:母親的聲音(陳福仁)

地方與地方感性
倫敦人看世界1598-1604:《英國人是我的選擇》中之「地方」塑造(李祁芳)
變易與交易:亞美詩人陳文平作品中的文(張錦忠)

系統號:

P-007543

族群、民族與現代國家:經驗與理論的反思

族群、民族與現代國家:經驗與理論的反思

標題:

族群、民族與現代國家:經驗與理論的反思

時間:

2016年4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作者:

蕭阿勤、汪宏倫 主編

內容簡介:

導言 族群化、國族化的政治、文化與情感(蕭阿勤)

第一章 三個祖國:戰後初期臺灣的國家認同競爭,1945-1950(吳叡人)

第二章 反思臺灣威權時期僑生政策的形成:以50 年代為例(黃庭康)

第三章 流亡與時間,敘事認同與知識建構:重探龍冠海與「中國現代化」的社會科學研究(蕭阿勤)

第四章 由「地域意識」到「族群意識」:論臺灣外省人族群意識的內涵與緣起,1970-1989 (王甫昌)

第五章 從頭人家系到斯卡羅族:重新出土的族群?(林開世)

第六章 基因科學與認同政治:原住民DNA、臺灣人起源與生物多元文化主義的興起(蔡友月)

第七章 理解當代中國民族主義:制度、情感結構與認識框架(汪宏倫)

結語 對「族群、民族與現代國家」的省思(汪宏倫)

系統號:

P-007585

掙扎的帝國:氣候、經濟、社會與探源南海的元明史

掙扎的帝國:氣候、經濟、社會與探源南海的元明史

標題:

掙扎的帝國:氣候、經濟、社會與探源南海的元明史

時間:

2016年3月

出版單位:

臺北:麥田出版社

作者:

Timothy Brook(卜正民) 著,廖彥博 翻譯

內容簡介:

本書英文書名為"The Troubled Empire: China in the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蒙古人在一二七○年代席捲中國,改變了中國歷史的進程。這個歷時一千五百多年造就的儒家帝國,突然之間進入了異族統治階段。中國未來的模樣,在元朝於一二七九年一統天下之後,不再是從前的面貌。四個世紀之後,另一批來自塞外草原的入侵者取代了明朝,展開另一段外族統治。《掙扎的帝國》探索中國在這兩次戲劇性的外族入侵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並以此為背景,呈現出中國第一個連貫的生態歷史。卜正民此番探討中國專制、社會複雜性和商業化,並特別關注中國朝代的成立和南海經濟,是繼《維梅爾的帽子》之後,另一扛鼎力作。

作者簡介
卜正民,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歷史系教授,曾任英國牛津大學邵逸夫漢學講座教授、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歷史系教授等。主要研究明代社會文化史、全球史。著述包括榮獲美國漢學界最高學術榮譽列文森獎的《縱樂的困惑:明代的商業與文化》;已有中文版的《通敵:二戰中國的日本特務與地方菁英》、《維梅爾的帽子》、《塞爾登先生的中國地圖:香料貿易、佚失的海圖與南中國海》等。另編有《鴉片政權》、《民族的構建:亞洲精英及其民族身份認同》及一套六冊的《帝制中國歷史》等著作。二○○五年獲加拿大歷史協會頒發歷史學弗朗索瓦.澤維爾.加諾獎章,二○○六年獲頒古根漢學術獎。

譯者簡介
廖彥博,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碩士,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歷史系博士班,現從事著述、翻譯、近代史紀錄片及講座策畫。著有《三國和你想的不一樣》、《蔣氏家族生活祕史》、《個人旅行:西雅圖》、《愛新覺羅.玄燁:抹粉的聖君》、《一本就懂中國史》、《決勝看八年:抗戰史新視界》、《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與白先勇合著)等;譯有《大清帝國的衰亡》、《中國將稱霸21世紀嗎?》、《謊言的年代:薩拉馬戈雜文集》、《OK正傳》、《漫遊中古英格蘭》、《情婦史》、《流離歲月:抗戰中的中國人民》等書。

系統號:

P-007473

世界史的誕生:蒙古帝國與東西洋史觀的終結

世界史的誕生:蒙古帝國與東西洋史觀的終結

標題:

世界史的誕生:蒙古帝國與東西洋史觀的終結

時間:

2016年3月

出版單位:

臺北:八旗文化

作者:

岡田英弘 著,陳心慧 翻譯

內容簡介:

本書日文書名為「世界史の誕生:モンゴルの発展と伝統」

第一章 一二○六年的天命——世界史從這裡揭開序幕
成吉思汗
蒙古之外的世界
羅斯的公爵們
立陶宛人
東羅馬帝國
阿尤布家族
西歐
統治世界的天命
歷史是文化
沒有歷史的文明——印度文明
印度文明
沒有歷史的文明——馬雅文明
對抗文明的歷史文化

第二章 對立的歷史——地中海文明的歷史文化
歷史之父希羅多德
被扭曲的神話
對立的歷史觀
《舊約聖經》的歷史觀
《啟示錄》的歷史觀
東西的對立

第三章 皇帝的歷史——中國文明的歷史文化  
司馬遷的《史記》
《史記》的構成
五帝
東夷的夏
北狄的殷
西戎的周
西戎的秦
正統的理論
班固的《漢書》——儒教
正史架構的定型
正史架構的裂痕
正史的缺陷

第四章 創造世界史的草原民族  
草原的遊牧民族
中央歐亞草原之道
印歐人
匈奴帝國的出現
遊牧帝國的理論
匈人的出現
羅馬「帝國」的虛構
第二階段的中國——鮮卑
中文的變質

第五章 遊牧帝國的成長——從突厥到契丹  
阿瓦爾人的出現
突厥人的出現
斯拉夫人的出現
突厥文字
西藏文字
回鶻人的祖先
中國的突厥人
契丹帝國
基督教傳向蒙古高原
党項人
可薩汗國
羅斯人的出現
欽察人

第六章 蒙古帝國創造世界  
《資治通鑑》的中華思想
金帝國
資本主義的萌芽
蒙古人的出現
蒙古的發展
伊斯蘭世界的突厥人
征服歐洲
征服西亞
征服中國
蒙古帝國的構造
蒙古帝國創造的各國國民
蒙古的繼承國——中國
蒙古與儒教
清朝復興蒙古帝國
蒙古的繼承國——俄羅斯
奧斯曼帝國——民族主義
蒙古與資本主義經濟
大陸帝國與海洋帝國

第七章 從東洋史與西洋史到世界史  
日本史、東洋史、西洋史的三大領域
日本史的特徵
中國型的西洋史
東洋史的失敗
蒙古帝國讓世界史變得可能
拉施德丁.哈馬丹尼的《史集》
貢噶多吉的《紅史》
杜撰的《元朝秘史》
《蒙古源流》
單一世界史的可能性

系統號:

P-007474

太平洋國家研究新論:區域、國家與族群

太平洋國家研究新論:區域、國家與族群

標題:

太平洋國家研究新論:區域、國家與族群

時間:

2016年3月

出版單位:

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作者:

楊聰榮 著

內容簡介:

代序:因緣際會從事太平洋研究

第一章 臺灣如何發展太平洋研究

第二章 西太平洋區域觀念歷史形成

第三章 太平洋島國獨立運動史

第四章 南太平洋國家多元族群

第五章 從南島文化外交看帛琉

第六章 從新國家建構看東帝汶

第七章 從人權事件看東帝汶

第八章 從移民與族群看紐西蘭

第九章 從本土認同看澳大利亞

第十章 從移民政治看澳大利亞

系統號:

P-007477

落地.安魂.默語.痂痕:從影像文本再現移民社會

落地.安魂.默語.痂痕:從影像文本再現移民社會

標題:

落地.安魂.默語.痂痕:從影像文本再現移民社會

時間:

2015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作者:

國家發展研究學會 主編

內容簡介:

族群記憶與想像認同:臺灣客家意識的發展探討(鍾文博)

原鄉的呼喚:河婆客家移民的集體記憶與認同(藍清水)

彼岸的鄉愁:由《路有多長》觀察臺籍老兵的認同與國族想像(宋惠中)

遊戲?戰爭?——從《燃燒吧!歐吉桑》談融合(劉萬青)

移民社會中的國族意識建構與凝聚:以四大抗日經典電影為例(邵承芬)

談朱天心《古都》中的漫遊政治(李小清)

母語的依存與記憶:新移民子女的身分從屬與認同再現(莊旻達、周維萱)

從《幸福美髮店》談新住民的社會支持網絡(黃馨慧)

從《內人、外人》檢視新住民的文化與社會適應問題(陳宜亨)

系統號:

P-007478

時代迴音:記憶中的臺灣流行音樂

時代迴音:記憶中的臺灣流行音樂

標題:

時代迴音:記憶中的臺灣流行音樂

時間:

2015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大塊文化

作者:

李明璁 統籌策劃

內容簡介:

本書透過「物件、事件、地標、人物」四大主題,與一百五十幀珍貴照片,帶你穿越時空,走進臺灣流行音樂的不同現場,窺看橫跨一世紀的盛世變貌。賞玩黑膠、卡帶、CD、MP3到數位串流,回顧音樂載體如何演進、影響聆聽。

重訪音樂喫茶、唱片行、歌廳、紅包場、中華體育館⋯⋯,體會餘音繞樑的感動。再回首日治時代流行歌后、群星會、民歌手、偶像團體、獨立樂團,細數臺灣驕傲的聲音。別忘了無奇不有的禁歌、萬人空巷的五燈獎熱潮、社運異議之聲、揚名國際的電影配樂⋯⋯

本書由臺大社會系教授李明璁所帶領的團隊,歷時一年的資料蒐集、重整與編寫。特邀四位資深音樂人/評論家:馬世芳、劉國煒、葉雲平、熊儒賢,各撰寫一篇專文,或宏觀敘述,或絮語個人生命史中流行音樂「物、事、地、人」的流變記憶。全書四章,每章以六篇主題文章接力,透過輕快的敘述節奏,道出從日治時代到二十一世紀的臺灣流行音樂身世。附錄臺灣流行音樂大事紀,以編年方式呈現;與相關延伸閱讀之推薦書目。

系統號:

P-007511

龍瑛宗傳

龍瑛宗傳

標題:

龍瑛宗傳

時間:

2015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印刻文學

作者:

周芬伶 著

內容簡介:

一九一一年(民國前一年),出生於日治臺灣的龍瑛宗,是個客家孩子,沒學過漢文,所以他精通的是日文和客家話。龍瑛宗最精彩的生活是在戰前,二十七歲以日文作品〈植有木瓜樹的小鎮〉榮獲日本《改造》雜誌第九屆懸賞小說佳作獎,開始受到臺日文學界的矚目。然而,一九四五年,日本戰敗,臺灣的統治者換成了彼岸的國民政府,三十五歲的龍瑛宗喪失了發聲的舞臺,面對陌生的中文和福佬話,他只能選擇靜默。戰後的生活平淡加上停筆,有四十幾年的生活空白。

龍瑛宗婚姻生活不幸福是他的悲劇之一,中文書寫與日文書寫水準相去懸殊是悲劇之二,他的生不逢時是悲劇之三……,他的一生過於安靜,就像他的人一樣。

身為文學家的他越是無法書寫,心緒就越是苦悶,妻子的強勢和難以契合的思想,令龍瑛宗簡直無所容於天地間,這段期間閱讀日文書是他逃避現世、遁入心靈的唯一途徑。困頓中的龍瑛宗勉力自學中文,五十多歲後才能慢慢以中文寫作,也重新受到世人的注意。 開始以喜愛閱讀的龍瑛宗,年輕時為了省錢常站在書店看書拉開序幕,接著從頭細數發生在劉家的家族悲劇如何影響龍的一生、文壇上大放異彩的歷程,與張文環、吳濁流、呂赫若、王白淵等文人的互動、參與編輯工作、學習國語以中文寫作的艱辛、各處旅行的回顧、最後在病榻上回憶的前塵往事。

作者簡介
周芬伶,政大中文系畢業,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現任教於東海大學中文系。曾獲吳濁流小說獎、中國文協散文類文藝獎章、中山文藝散文獎、吳魯芹散文獎、臺灣文學獎散文金典獎。跨足多種創作形式,著有散文《紫蓮之歌》、《母系銀河》、《汝色》、《花房之歌》、《雜種》、《蘭花辭》、《北印度書簡》等,小說《影子情人》、《浪子駭女》等,以及少年小說、文學論著等多種,另編有散文、小說選本。

系統號:

P-007529

邊疆中國:二十世紀周邊暨民族關係史

邊疆中國:二十世紀周邊暨民族關係史

標題:

邊疆中國:二十世紀周邊暨民族關係史

時間:

2016年5月

出版單位: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作者:

劉曉原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領土屬性轉型:帝國之後

第二章  從「共和」到統合:辛亥回視

第三章  時間、形體和顏色:中國「崛起」三境界

第四章  二戰中的朝鮮問題:重整周邊一例

第五章  「灰色地帶」:戰時邊疆與大國政治

第六章  「內蒙外交」:內戰時期中美關係枝末

第七章  蒙古暗影:1950年中蘇同盟談判

第八章  西藏啓示:「冷戰觀」的局限

第九章  拉薩事變:中國的「國際性格」折射

第十章  永久的邊疆:跨越1949

系統號:

P-007600

中國文化傳統的六個面向

中國文化傳統的六個面向

標題:

中國文化傳統的六個面向

時間:

2016年1月

出版單位: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作者:

李歐梵 著

報導者: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對於專業或非專業的讀者來說,李歐梵教授的這本新書都是了解中國文化不可錯過的精彩讀本。他選擇了心目中最能代表中國文化傳統的六個面向─英雄本色、政教道 統、江河歲月、飲食男女、魑魅魍魎、魂兮歸來,並在每一面向中選取一二篇代表性的古今經典文本,從文學、音樂、電影、藝術等角度暢談他對中國文化理解與感受。

李教授在中外古今的廣闊視野之下講解中國經典,融匯數十年眼見學識,旁徵博引、不落窠臼,加上他性情中人的風趣痛快,使講稿豐富多元,趣味盎然。他還邀請香港中文大學的專家學者一同講授與對話, 並在數講之後增寫「續論」,進一步闡發講稿中的精彩之處。

作者簡介
李歐梵,香港中文大學冼為堅中國文化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著名作家、文化評論家、樂評人。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獲哈佛大學碩士及博士學位。曾任芝加哥大學、加州大學、哈佛大學教授。著有《鐵屋中的吶喊:魯迅研究》、《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 –1945)》、《中國現代作家的浪漫一代》、《蒼涼與世故:張愛玲的啟示》、《西潮的彼岸》、《我的哈佛歲月》、《音樂札記》、《過平常日子》等專著。

系統號:

P-007599

『海上花列伝』語彙例釈

『海上花列伝』語彙例釈

標題:

『海上花列伝』語彙例釈

時間:

2016年5月

出版單位:

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

宮田一郎 編

內容簡介:

はしがき/目次/凡例

本文(『海上花列伝』語彙例釈)/語彙索引(本書所掲見出語一覧)

参考・文献一覧/あとがき(瀬戸口律子)

【引例作品一覧】
海上花列伝/禅真逸史/初刻伯案驚奇/二刻伯案驚奇/二刻醒生恒言/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状/負曝閑談/鼓掌絶塵/官場維新記/官場現形記/海上繁華夢/海天鴻雪記/何典/紅楼夢/滬江風月伝/滬語便商一名上海語/活地獄/警世通言/九尾亀/九尾亀続集/九尾狐/描金鳳/孽海花(増訂本)/人間地獄/儒林外史/三笑/三笑新編/殺狗記/商界現形記/十尾亀/市声/水滸全伝/蘇州歌謡諺語/檮杌萃編/文明小史/呉歌・呉歌小史/西遊記/歇浦潮/新上海/型世言/醒世恒言/喩世明言

系統號:

P-007519

故宮物語:政治の縮図、文化の象徴を語る90話

故宮物語:政治の縮図、文化の象徴を語る90話

標題:

故宮物語:政治の縮図、文化の象徴を語る90話

時間:

2016年5月

出版單位:

東京:勉誠出版

作者:

野嶋剛 著

內容簡介:

なぜ習近平は「中華民族の偉大なる復興」を掲げるのか―。中国と臺湾に存在する二つの故宮は、日中戦争と国共内戦の産物であり、アジア近現代史の縮図である。戦後臺湾の蒋介石にとっては「中国正統政権」の象徴とされ、今日も中臺交流の最前線にある。中国では「中華」があらゆる場で強調され、政権交代を控えた臺湾でも故宮の分院「南院」は「中華かアジアか」で揺れている。アジア随一の美の殿堂・故宮を、歴史・政治・文化のあらゆる面から精緻に解読する一冊。

作者簡介
野嶋剛,1968年生まれ。ジャーナリスト。上智大学新聞学科卒。大学在学から中国、臺湾、香港に留学。朝日新聞入社後、佐賀支局、外報部、政治部などを経て、シンガポール支局長や臺北支局長として中華圏やアジア報道に従事する。2016年4月から独立してフリーに。『ふたつの故宮博物院』(新潮社、2001年)、『謎の名画・清明上河図』(勉誠出版)『ラスト・バタリオン 蒋介石と日本軍人たち』(講談社)など多数の著書があり、いずれも中国・臺湾で翻訳出版されている。

系統號:

P-007525

隋唐佛教文物史論考

標題:

隋唐佛教文物史論考

時間:

2016年4月

出版單位:

京都:法藏館

作者:

礪波護 著

內容簡介:

第Ⅰ部 隋唐の佛敎と國家
第一章 天壽國と重興佛法の菩薩天子と
第二章 法琳の事蹟にみる唐初の佛敎・道敎と國家
第三章 嵩岳少林寺考
第四章 玄祕塔考
第五章 文物に現れた北朝隋唐の佛敎

第Ⅱ部 祀天神と釋奠
第一章 中國の天神・雷神と日本の天神信仰
第二章 唐代の釋奠
第三章 釋迢空『死の書』と唐代の宗敎

第Ⅲ部 隋唐の石刻
第一章 唐代長安の石刻――その社會的・政治的背景
第二章 京都大學所藏の唐墓誌
第三章 魏徵撰の李密墓誌銘――石刻と文集との間

第Ⅳ部 遣隋使と遣唐使
第一章 遣隋使と遣唐使
第二章 遣唐使の二つの墓誌――美努岡萬と井
第三章 唐代の過所と公驗

後記

系統號:

P-007467

中国政治――習近平時代を読み解く

中国政治――習近平時代を読み解く

標題:

中国政治――習近平時代を読み解く

時間:

2016年4月

出版單位:

東京:山川出版社

作者:

毛里和子 著

內容簡介:

第1章 習近平体制のスタート(第一八回党大会;第五世代のリーダーたち;胡錦涛一〇年の遺産)

第2章 成長と安定を支える三位一体メカニズム(三位一体体制のチャネル;中国の議会——ゆらぐ立法権;党・軍関係―安定中国のアキレスの腱か)

第3章 共産党——エリートの党へ(「三つの代表」論の登場;二〇一四年の中共;新アクター——私営企業家)

第4章 政治社会の緊張(リーダーたちの不協和音;国有企業と「国家資本主義」;腐敗と反腐敗)

終章 グローバル大国の実力外交

系統號:

P-007468

中国の教育救国——近現代教育家評伝

中国の教育救国——近現代教育家評伝

標題:

中国の教育救国——近現代教育家評伝

時間:

2016年4月

出版單位:

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

小林善文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第一章 武訓と武訓伝――評価の変遷をめぐって

第二章 陳嘉庚の興学と愛国

第三章 黄炎培と職業教育の展開

第四章 兪子夷と新教育運動

第五章 雷沛鴻と広西教育

第六章 舒新城の教育実践と教育史研究

第七章 陸費逵の教育救国と教科書革命

第八章 徐特立の教育思想と実践

第九章 陶行知の人口論

第一〇章 方与厳の教育思想と実践

第一一章 劉季平の教育思想と実践

第一二章 張健と現代中国の教育

第一三章 蔣夢麟の教育思想と実践――海峡両岸での活躍

第一四章 周谷城の教育思想と時代思潮

終章

系統號:

P-007520

様々なる変乱の中国史

様々なる変乱の中国史

標題:

様々なる変乱の中国史

時間:

2016年4月

出版單位:

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

川越泰博 編

內容簡介:

反董卓同盟の成立(大原信正)

隋の滅亡と禅譲革命(前島佳孝)

北宋における南方産馬の軍事利用——広南西路の買馬を中心に(大室智人)

謀反は作られる——明宣徳朝の諸王政策によせて(川越泰博)

変・乱の背後で——軍士の私役と売放(奥山憲夫)

辺境紛争と統治——万暦九年の遼東鎮(荷見守義)

明末奢安の乱再考(道上峰史)

清代黒龍江における社会変容と馬賊(塚瀬進)

一九世紀初頭の雲南省元陽県一帯における漢人流入とその影響について——窩泥人高羅衣の蜂起を通して(西川和孝)

日露戦争期における奉天軍政署と清朝官民——『小山秋作氏旧蔵奉天軍政署関係史料』所収文書の紹介を中心として(高遠拓児)

系統號:

P-007521

三國志よりみた邪馬臺國——国際関係と文化を中心として

三國志よりみた邪馬臺國——国際関係と文化を中心として

標題:

三國志よりみた邪馬臺國——国際関係と文化を中心として

時間:

2016年4月

出版單位:

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

渡邉義浩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邪馬臺國論争と三國時代の国際関係・文化

第一篇 三國時代の国際関係と魏志倭人傳
 第一章 後漢の匈奴・烏桓政策と袁紹
 第二章 後漢の羌・鮮卑政策と董卓
 第三章 曹魏の異民族政策
 第四章 諸葛亮の外交政策
 第五章 孫吳の国際秩序と亶州
 第六章 国際関係よりみた倭人傳

第二篇 魏志倭人傳の世界観と三國・西晉時代の文化
 第七章 三國時代の文化と倭人傳の世界観
 第八章 鄭玄の經學と西高穴一号墓
 第九章 孫吳の正統性と國山碑
 第十章 張華『博物志』の世界観
 終章 邪馬臺國の真実

系統號:

P-007522

「倭寇図巻」「抗倭図巻」をよむ

「倭寇図巻」「抗倭図巻」をよむ

標題:

「倭寇図巻」「抗倭図巻」をよむ

時間:

2016年4月

出版單位:

東京:勉誠出版

作者:

須田牧子 著

內容簡介:

総論 「倭寇図巻」研究の現在(須田牧子)

第一部 「抗倭図巻」の発見、「倭寇図巻」の再考
「倭寇図巻」再考(須田牧子)
「明人抗倭図巻」を解読する——「倭寇図巻」との関連をかねて(朱敏)
功績の記録と事実の記録——明人「抗倭図巻」研究(陳履生)
デジタルカメラによる近赤外線撮影の概要——「倭寇図巻」調査の成果から(谷昭佳、高山さやか)
特別収録 明代倭患と「抗倭図巻」(孫鍵)

第二部 「倭寇図巻」「抗倭図巻」の成立と受容
戦勲と宦蹟——明代の戦争図像と官員の視覚文化(馬雅貞)
蘇州片と「倭寇図巻」「抗倭図巻」(板倉聖哲)
標題から「平番得勝図巻」を読む(陳履生)

第三部 「倭寇図巻」「抗倭図巻」の描くもの
「弘治」年旗倭寇船と戦国大名水軍(鹿毛敏夫)
史料紹介 「蒋洲咨文」——倭寇禁圧要請の手紙(須田牧子)
乍浦・沈荘の役再考——中国国家博物館所蔵「抗倭図巻」を歩く(山﨑岳)
史料紹介 清・張鑑「文徴明画平倭図記」——中国国家博物館所蔵「抗倭図巻」を読む(山﨑岳)

第四部 倭寇の記憶
「太平抗倭図」の芸術的特徴(陳履生)
特別収録 明代の民間における傑出した歴史絵「太平抗倭図」(王伯敏)
小説に描かれた倭寇―明清「倭寇小説」概論(遊佐徹)

結語 「倭寇図巻」研究をめぐって(村井章介)

系統號:

P-007526

ソグド人墓誌研究

ソグド人墓誌研究

標題:

ソグド人墓誌研究

時間:

2016年3月

出版單位:

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

石見清裕 編著

內容簡介:

序/凡例

第Ⅰ部 北朝末期のソグド人墓誌
第一章 西安出土「安伽墓誌」(北周・大象元年―五七九年)
第二章 西安出土「史君墓誌」漢文部分(北周・大象二年―五八〇年)
第三章 西安出土北周「史君墓誌」ソグド語部分訳注(横組み)(吉田豊)
第四章 西安出土「康業墓誌」(北周・天和六年―五七一年)(山下将司)
第五章 太原出土「虞弘墓誌」(隋・開皇十二年―五九二年)

第Ⅱ部 固原の史氏一族墓誌
第一章 「史射勿墓誌」(隋・大業六年―六一〇年)
第二章 「史訶耽夫妻墓誌」(唐・咸亨元年―六七〇年)
第三章 「史道洛夫妻墓誌」(唐・顕慶三年―六五八年)
第四章 「史鉄棒墓誌」(唐・咸亨元年―六七〇年)
第五章 「史索巌墓誌」(唐・顕慶三年―六五八年)
第六章 「史索巌夫人安娘墓誌」(唐・麟徳元年―六六四年)
第七章 「史道徳墓誌」(唐・儀鳳三年―六七八年)

系統號:

P-007523

Zhang Hongtu: Expanding Visions of a Shrinking World

Zhang Hongtu: Expanding Visions of a Shrinking World

標題:

Zhang Hongtu: Expanding Visions of a Shrinking World

時間:

April, 2016

出版單位: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Edited by Luchia Meihua Lee and Jerome Silbergeld

內容簡介:

In this book, leading art experts, art historians, and critics review the life, career, and artistic development of New York based Chinese artist Zhang Hongtu. A pioneer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Zhang created the first example of "China Pop" art, and his oeuvre is as diverse, intellectually complex, and engaging as it is entertaining. From painting and sculpture to computer generated works and multimedia projects, Zhang's art is equally rich in terms of China's history and its current events, containing profound reflections on China's oldest cultural habits and contemporary preoccupations. He provides a model of cross-cultural interaction designed to make Asian and Western audiences look more closely at each other and at themselves to recognize the beliefs they hold and the unexamined values they adhere to.

From his early work in China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o his decades as an artist in New York, Zhang reflects the complex attitudes of a scholar-artist toward modernity, as well as toward Asian and Western societies and himself. Placing Zhang in the context of his cultural milieu both in China and in the Chinese immigrant artist community in America, this volume's contributors examine his adaptations of classic art to reflect a contemporary sensibility, his relation to Cubism and Social Realism, his collaboration with the celebrated fashion designer Vivienne Tam, and his visual critique of China's current environmental crisis. Zhang's work will be on display at the Queens Museum in New York City from October 17, 2015 to March 6, 2016.

系統號:

P-007470

Conflict and Commerce in Maritime East Asia: The Zheng Family and the Shaping of the Modern World, c.1620–1720

Conflict and Commerce in Maritime East Asia: The Zheng Family and the Shaping of the Modern World, c.1620–1720

標題:

Conflict and Commerce in Maritime East Asia: The Zheng Family and the Shaping of the Modern World, c.1620–1720

時間:

January, 2016

出版單位: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Xing Hang

內容簡介:

Introduction

1.Setting the stage

2.From smuggler-pirates to loyal Confucians

3.Between trade and legitimacy

4.Brave new world

5.The Zheng state on Taiwan

6.The lure of 'China'

7.A contingent destruction

8.Conclusion

Appendices

系統號:

P-007550

Educating China: Knowledge, Society and Textbooks in a Modernizing World, 1902–1937

Educating China: Knowledge, Society and Textbooks in a Modernizing World, 1902–1937

標題:

Educating China: Knowledge, Society and Textbooks in a Modernizing World, 1902–1937

時間:

September, 2015

出版單位: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Peter Zarrow

內容簡介:

Introduction

1.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tate school system

2.Reading modern China

3.Textbook morality, self-cultivation, and civics

4.Good citizens

5.The national subject in time

6.A usable past

7.The importance of space

Conclusion

系統號:

P-007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