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會訊息

臺灣地理學會201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標題:

臺灣地理學會201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6年1月23至24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B1會議室(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社團法人臺灣地理學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系友會

聯絡人:

許家恩秘書長,E-mail: jesheu@ntnu.edu.tw

內容簡介:

1月23日
0:10-10:10
【專題演講】
「新世界」的拓荒者──淺論夏黎明教授的學術研究和在地實踐(林玉茹)

10:30-12:10
【地名與產業】
主持人:林聖欽
臺灣河流地名之通名在客、閩用法上的差異(韋煙灶)
臺灣都市街道命名的政治:臺北、臺中、臺南三個城市的比較(黃雯娟)
臺灣香蕉外銷自由化之後的銷日香蕉生產、外銷和日本市場(古關喜之)

13:40-15:20
【原住民知識與環境教育】
主持人:汪明輝
達悟族傳統生態知識與現代環境治理:以漁人部落為例(Syaman Lamuran(董恩慈))
身體操演、多重空間實踐、與原住民族教育:一個阿美族小學的實踐案例(黃雅鴻)
解殖化的環境知識:Papak Waqa (大霸尖山)溪流域的泰雅族山林知識(Pasang Tali(拔尚.蕭世暉))

15:20-16:00
綜合討論與閉幕

1月24日
8:45-12:30
【地理考察】
小粗坑發電廠、直潭重劃區、河川曲流地形、溪流生態(林宗儀老師、許嘉恩老師導覽)

系統號:

C-006728

第五屆古文字與古代史學術研討會

第五屆古文字與古代史學術研討會

標題:

第五屆古文字與古代史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6年1月25至27日(週一至週三)

地點: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B1演講廳(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聯絡人:

廖小姐,Tel: (02)27829555#333

內容簡介:

自2006年開始第一屆古文字與古代史學術研討會的舉辦,往後每兩年舉辦一次,每屆與會者皆超過二百位,是古文字領域重要的學術活動。第五屆將邀請二十餘位國內外古文字或古代史學者專家發表學術論文,進行利用出土古文字材料,研究古代歷史,「古文字」的範疇下及秦漢隸書。

第五屆研討會主題:材料互證。

說明:利用不同材料之互證,對舊議題或舊說提出新解。

舉例:
(1)甲骨文「茲卸」,因楚簡之證而改釋「茲孚」。
(2)大盂鼎時代有成王、康王之說,因小盂鼎而證實為康王時器。
(3)經學上的「寧王」,因金文之證而讀為「文王」。
(4)利用考古資料證明古文字與古代史的問題,亦在歡迎之列。

材料的認定從寬,但需切合「古文字與古代史」的大主題。

系統號:

C-006616

2015年度中研院考古研究計畫成果發表會

標題:

2015年度中研院考古研究計畫成果發表會

時間:

2016年1月25日(週一)

地點: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大樓2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學門

聯絡人:

許小姐,Tel: (02)2782-9555#675

內容簡介:

09:10-10:00
奇萊平原南勢阿美舊社考古學研究計畫(第二期)(劉益昌,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員)、(趙金勇,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助研究員)

10:00-10:50
屏東縣文樂舊社與來義舊社考古學研究計畫(郭素秋,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助研究員)

11:00-11:50
「花岡山文化探析」研究計畫(第三期)(劉益昌,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員)、(趙金勇,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助研究員)

13:30-14:20
花東縱谷北段玉器製作與交換體系研究計畫(第一期)(劉益昌,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員)、(趙金勇,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助研究員)

14:20-15:10
花蓮縣重光與荖山遺址內涵研究計畫(郭素秋,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助研究員)

15:30-16:20
成都平原十二橋文化時期環境考古調查計畫(林圭偵,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助研究員)

16:20-16:40
綜合討論

※本會議不提供紙杯及便當,敬請自備環保杯及午餐。

報名請洽:cfas@gate.sinica.edu.tw(請提供:姓名/單位元/職稱/聯絡方式)
洽詢電話:(02)2782-9555 分機 675 許小姐

系統號:

C-006710

第2屆古文字學青年論壇

第2屆古文字學青年論壇

標題:

第2屆古文字學青年論壇

時間:

2016年1月28至29日(週四至週五)

地點: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B1演講廳(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聯絡人:

廖小姐,Tel: (02)27829555#333

內容簡介:

1月28日
9:00-10:30
主持人:蔡哲茂
殷墟YH127坑賓組龜腹甲鑽鑿與兆序排列的初步整理與研究(趙鵬)
甲骨文中「鼄」字的一種用法(劉影)
甲骨文家譜刻辭的重新審視(郅曉娜)
評論人:蔡哲茂

11:00-12:30
主持人:劉源
甲骨「肇」字補說(林宏佳)
釋甲骨文中的「度」及相關諸字(孫亞冰)
背甲新綴十五則(蔣玉斌)
評論人:劉源

14:00-16:00
主持人:陳劍
讀簡散劄(李銳)
〈邦人不稱〉字詞考釋(高佑仁)
讀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第五冊散劄(劉洪濤)
釋《清華三.赤鳩之集湯之屋》有關疾病的「(疾心)疾」與「棼棼眩眩」(王瑜楨)
評論人:陳劍

16:30-18:30
主持人:蘇建洲
清華簡〈封許之命〉小議(陳美蘭)
論出土秦和西漢早期文獻中的「生」和「產」(田煒)
古文字「丙」與古器物「房」(葛亮)
「楚簡帛字典(清華篇)」網站的設計與建置──從嚴式隸定的角度切入(羅凡晸)
評論人:蘇建洲

1月29日
9:00-10:30
主持人:董珊
釋金文中的「廛」(周忠兵)
〈鄭文公問太伯〉與鄭國早期史事(馬楠)
周之同姓:召公族屬的考察(遊逸飛)
評論人:董珊

11:00-12:30
主持人:季旭昇
關於自名為「(弓辰弓鬲)」的青銅器(崎川龍)
談青銅器中器與銘相照應的現象(陳英傑)
史密簋「雚不(阝斤) 」再探(謝博霖)
評論人:季旭昇

14:00-16:00
主持人:陳文豪
出土秦漢法律文獻中的「庶人」(詹今慧)
居延漢簡所見六藝諸子類資料(劉嬌)
從三枚裡耶秦簡牘的復原看文例「敢」字在綴合中的作用(何有祖)
裡耶秦簡8-145+9-2294號牘再讀(魯家亮)
評論人:陳文豪

16:30-18:00
主持人:劉樂賢
據出土簡帛校讀《楚辭》商榷四則(邴尚白)
「鹹有一德」探微(鄔可晶)
釋《厚父》中的「我」字(賈連翔)
評論人:劉樂賢

系統號:

C-006711

跨越與實踐:2016戲曲表演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跨越與實踐:2016戲曲表演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6年3月17至18日(週四至週五)

地點:

中國文化大學曉峰紀念館國際會議廳(臺北市士林區華岡路55號)

主辦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戲劇學系

聯絡人:

吳莉莉,Tel: (02)2861-0511#39505

報導者:

謝俐瑩

內容簡介:

◎研討會宗旨:
本研討會延續本系於2011年所舉辦的「跨越與實踐:2011戲曲表演藝術學術研討會」,及2013、2014年所舉辦的「跨越與實踐:2013戲曲表演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跨越與實踐:2014戲曲表演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的規模與傳承精神,於2016年再度舉辦國際型研討會。本次會議將針對「戲曲的傳播」作為主題,針對戲曲劇目的傳承、戲曲教學的傳承、戲曲推廣、戲曲在海外的流播、戲曲翻譯、戲曲影音資料的製作等課題,進行論文發表、座談等多元形式學術研討。有別於前三次主題較鎖定於戲曲表演與導演之理論及實務等課題,此次更開拓戲曲研究的視野,放眼世界。本次會議的論文將以「邀稿」及「徵稿」兩種面向:
一、邀稿:邀請已有多年研究經驗與成就,並累積一定學術成果與聲望的學者進行個人的最新研究成果。
二、徵稿:在網上及相關資訊平臺,對國內外進行徵稿。
希望藉此學術活動平臺,進行深度的討論與意見交換,俾使討論更多元,使彼此的研究能更深化豐富,並擴大研究視野與國際觀。

◎研討會主題:戲曲的傳播

◎研討會子題:
(一)戲曲教學的傳承
(二)戲曲劇目的傳承
(三)戲曲的推廣
(四)戲曲在海外的流播
(五)戲曲的翻譯
(六)戲曲影音資料的製作

◎徵稿辦法:
(一)本研討會論文採摘要審查制,摘要審查通過後,再後續提交論文全文。
(二)徵稿對象:各大專校院相關學系教師及其他對本研討會有興趣的各領域專兼任教師。
(三)論文摘要投稿:
1.論文摘要截稿已於9月中旬截止。
2.摘要審查結果:投稿者密切注意主辦單位回函,也謝謝您的投稿。
3.論文全文截止日期:2016年2月15日(週一)
4.摘要內容以600字為限。
5.若經審查通過安排發表,作者於研討會期間必須親自出席參與發表研討。

系統號:

C-006649

2016年第六屆「開創華語文教育與僑民教育之新視野」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2016年第六屆「開創華語文教育與僑民教育之新視野」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6年5月13至14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中原大學(桃園市中壢區中北路200號)

主辦單位:

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

聯絡人:

李紫菱,Tel: (03)265-6904

內容簡介:

一、會議宗旨
從事華語文教育的工作者面對急速改變的現況,必須充分體認各國華語文學習環境的在地化,及華人社會與文化的多樣性,因地制宜,與時俱進,做全盤的考察與建構,才能使華語文教學與國際教育接軌。面對世界各國學習華語文熱潮,產官學界應集思廣益,進行腦力激盪,舉凡編印教材、培訓師資,以及推動全球網路華文教學等,提出對華語文教育與僑民教育的看法;此外,如何在我國著有績效之僑民教育基礎上推動海外華語文教育亦是重要的課題。有鑑於此,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期盼透過本次「開創華語文教育與僑民教育之新視野」國際學術研討會,邀集從事華語文教育與僑民教育之產官學專家學者集思廣益,促成華語文教育與僑民教育的攜手合作,共同為開創華語文教育與僑民教育的新局面而努力。此外本會議為擴大舉辦規模,將舉辦多年的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與本會議合併舉辦。

二、研討會會議子題
1、華語文產業研究
2、華語文教學與習得研究
3、華語文教育研究
4、華語文數位應用與教材研究
5、華語文本體研究
6、僑民教育

三、研討會會議形式
1、專題演講
2、論文發表
3、教學工作坊
4、壁報發表

四、研討會會議議題
1、華語文產業研究
(1) 華語文海外駐點計畫
(2) 華語文教材、師資、課程輸送計畫

2、華語文教學與習得研究
(1) 華語文創新教法
(2) 華語文習得研究
(3) 華語文教學品質管理機制
(4) 華語文測驗與評量
(5) 專業華語:商務、旅遊、宗教、新聞等

3、華語文教育研究
(1) 華語文政策研究
(2) 華語文行政研究
(3) 華語文師資培訓與評鑑
(4) 華語文師資認證與推廣

4、華語文數位應用與教材研究
(1) 華語文數位化教學
(2) 華語文數位教材發展
(3) 華語文行動學習
(4) 華語文數位遊戲研發
(5) 華語文教材發展

5、華語文本體研究
(1) 華語語音研究
(2) 華語詞彙研究
(3) 華語語法研究
(4) 華語語義、語用研究
(5) 華語言談分析
(6) 古代漢語研究
(7) 漢字研究

6、僑民教育
(1)僑民教育政策、措施
(2)僑民教育師資培育
(3)僑民教育教材編撰
(4)僑校經營
(5)各國華文學校現狀
(6)僑民教育回顧與展望

7、其他相關華語文教育與僑民教育議題

五、研討會舉辦日程
1、論文摘要投稿截止:2016年1月3日(星期日)。

2、論文摘要審查:2016年1月6日(星期三)。

3、論文摘要錄取通知:2016年1月8日(星期五)。

4、論文全文截稿:2016年3月7日(星期一)。

5、研討會議程公佈:2016年5月3日(星期二)。

6、研討會舉辦日期: 2016年5月13日(星期五)、5月14日(星期六)。

六、投稿論文
(一)投稿分「教師組」和「研究生組」。
(二)投稿論文請於2016年1月3日(星期日)論文摘要截止日前,至會議網站填寫個人資料與論文摘要,並上傳論文授權書­­;會議結束後,論文將送《中原華語文學報》編審委員會審查,審查通過後,予以刊登。

七、報名參加會議
報名參加會議請至會議網站填寫報名資料,線上報名截止日為2016年5月5日(星期四)。

系統號:

C-006726

2016中國文化研究青年學者論壇

2016中國文化研究青年學者論壇

標題:

2016中國文化研究青年學者論壇

時間:

2016年5月19至21日(週四至週六)

地點: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沙田崇基路信和樓)

主辦單位: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學—蔣經國基金會亞太漢學中心

聯絡人:

黎志添教授,E-mail: laichitim@cuhk.edu.hk、徐艷蓮博士,E-mail: yanlianxu@cuhk.edu.hk

報導者:

徐艷蓮博士

內容簡介:

「2016中國文化研究青年學者論壇」論文徵集

主題:中華帝國晚期的文化與社會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學—蔣經國基金會亞太漢學中心合辦

日期:2016年5月19至21日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與香港中文大學—蔣經國基金會亞太漢學中心將於2016年5月19至21日聯合舉辦第三屆「中國文化研究青年學者論壇」。論壇旨在培養中國文化研究領域的青年學者,並增強青年學者之間的互動往來。

本屆論壇將邀請30位博士研究生(已通過學位論文提要審核)或工作經驗少於五年的博士畢業生報告其新近研究成果。研究領域包括中國文化研究的各個方面,如歷史,文學,宗教,藝術,思想史等,但並不僅限於以上學科。本屆論壇特設主題「中華帝國晚期的文化與社會」,歡迎青年學者就本屆主題投稿。與會者需以中文及英文進行流利交流。

大會僅為與會者提供住宿及交通費,經審批後可獲最高1000美元報銷。會議無須註冊費。

香港中文大學將成立專門的委員會挑選論文。屆時將由本校教員為與會者擔任討論嘉賓。優秀論文將有機會於論壇結束後得到發表。

報名要求:請於網上提交一份1000字以內的論文摘要(中英文皆可)及簡短的個人介紹,網址如下:http://www.cuhk.edu.hk/ics/general/forum/submission.html

論文摘要及個人簡介截止日期為2015年12月30日,論文摘要審議結果將於2016年1月22日或之前公佈,完整論文須於2016年4月2日前提交。

如有查詢,請聯繫中國文化研究所組織者:黎志添教授(laichitim@cuhk.edu.hk)及徐艷蓮博士(yanlianxu@cuhk.edu.hk)。

系統號:

C-006637

第38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

標題:

第38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

時間:

2016年5月21日(週六)

地點:

東海大學(臺中市西屯區臺灣大道四段1727號)

主辦單位:

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東海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聯絡人:

彭桂香,Tel: (04) 23590121#31202

內容簡介:

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與東海大學外國語文學系,謹定於2016年5月21日(星期六)假東海大學人文大樓,聯合舉辦「第三十八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大會主題為:文.物

「文物」一詞一方面突顯文化對物件的銘刻,一旦文化的形跡消褪至不可辨認的狀態,物也失去其意,退行為惰性物質。但「文物」同時也指向物質性,亦即文化的載體,一旦物質消失,文化也等同於不存在。這個初步觀察的一個引伸是,文物兩字一旦產生慣常連結則相互限制,讓物需要依靠人方能具有其「紋」,而文則需要依靠物質才能取得實質性。前者或可稱「人文」主義,其所忽視者即為「物之文」:物物錯綜、相紋而帶有的象——此即文之原意,如天文或水文所指。後者或可稱物質論,其則失之於「文之物」:思想、精神層面的生成意義,如Deleuze的時間、記憶所帶有的創造力,或Luhmann所說「觀察」所具有的世界成形作用。依此,我們若將文物二字分離開來,或者陌異化、複雜化兩者之間的連結,則或許能帶出不一樣的「文.物」想像與解釋,跨越一般主體與客體,或精神與物質外部分立的看法。

從古至今,載體如泥板、羊皮、紙張、數位媒材等的物質性,對文化的生產和傳遞具有重大影響。從希臘羅馬時期的學者,到如Walter Benjamin等現代理論家,都呼籲注意文學與藝術的物質性。在創作上,Laurence Sterne在小說《崔斯淳.項狄》(Tristram Shandy)裡使用了數頁的雲石紋紙;前衛派與(後)現代主義者,如Mallarmé、Picasso、陳黎等人在印刷排版以及媒材上進行藝術與文學實驗;在數位的當代,黑膠唱片、八或十六厘米電影、最近的黑白插畫等訴諸粗糙物質性——似乎太過平滑的數位載體與電子年代少了物質皺摺,因此無法讓情感攀附居留。以上這些實踐都可視為是在問題化文化與物質的關係。我們在解釋上可以喚起、強調載體的重要性,但也可以突顯一種內在於文的物質性:物質形式反應的是創作者的表達需求,也就是說,是文化、主體或思想創造出它的物,諸如造型描寫(ekphrasis)、圖文創作或文學插圖等所顯示的。而若要回應物質導向的大腦神經學,此處或也可以說,不是大腦皺摺解釋了思想,而是生命創造出大腦皺摺以承載其深層繁複。

但問題化「文.物」也可以走向相反的解釋:是物質的可觸性,如載體的粗糙感或膠片的光化學作用,創造、傳遞了差異的感受。若從生命演化的角度來看,是化學物質從微細程度的碰撞與融合,到有機分子氨基酸的出現,以及層層繁複系統的接合,才有各種複雜的現象、物質與生命形式的湧現(emergence)。從碳分子、細懸浮微粒(PM2.5)與環境賀爾蒙,到生物行為以及人類性格,再到自然系統以及器物文明環境,這些物物之間的交文,可稱互物性(interobjectivity),構成了動態的相涉關連網絡,在其中人與非人、有機與非有機等共同參與在彼此之中,迴互構成多尺度、維度的生命與生態系統,此即指向物的文性。就人文研究來說,這個物生態除了關係到環境書寫之外,也可見於各種以物為核心的美學實踐,諸如意象派、新小說、拾得物(found object)創作與裝置藝術。再者,如公仔、配件等物質文化對情感的形塑也可視為與此物的導向相關,亦即是各種物件的組配生成了主體。

從以上描述出發,本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希望邀集各領域的研究者,共同探討「文.物」之間的複雜分離與交涉關係,目的在突破一般對此二概念的限制性理解,以打開文與物、主與客、思想與主體、真理與本體、情感與物件、精神與物質、表達與載體、具象與抽象等之間更有創造性的詮釋可能。建議子題列舉如下:

●文學與藝術等各種表達類型的載體實驗

●文學與藝術中特別的物件表現或物件論述

●文字化、圖像或具象化、造型化、抽象化等所涉及的「文․物」關係

●文物分離的美學、倫理或政治效應

●「文.物」與民主,或物的公民權

●當代人文研究裡各種關於物質或思想的新論述

●本體論的精神意義,分子論的情感、倫理、政治意義,或思想、真理的本體意義

●「文.物」與後人類或後人文

●系統理論,或科學與科技研究的「文․物」詮釋

●「文.物」與生態研究或環境書寫

●「文.物」與神學或萬物有靈論

●「文.物」與後殖民或全球南方

●「文.物」與性別研究

●物質文化研究的特殊「文.物」詮釋

●檔案化、收藏、記憶、儲存所涉及的特殊「文.物」關係

●藝術史、博物館研究、書籍史、考古學及人類學的「文.物」新解

本會議開放個人與小組(三人)提案發表論文,請於2016年1月3日(星期日)前以電子郵件提案申請。

個人提案者,請準備論文中文摘要(500-800字),並附上個人簡歷(包括學經歷、現職、簡要代表著作目錄、通訊地址、電郵信箱);小組提案者請準備整組提案說明(500字以內)以及各篇論文摘要(500-800字/篇),並檢附所有成員簡歷。提案請寄電郵信箱:complit2016@gmail.com

郵件主旨:投稿第三十八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

聯絡人:東海大學外文系彭桂香小姐;聯絡電話:(04) 23590121轉31202,(04) 23590253

會議籌備小組將於2016年1月底前通知審查結果。獲接受者須依期限繳交論文全文,且須在會議議程確定之前取得本會會員資格,相關入會資訊請見學會網站:http://claroc.tw/join

系統號:

C-006715

第20屆臺灣地理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第20屆臺灣地理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5年5月23至24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聯絡人:

李宜梅,Tel: 02-77341652;E-mail: t24014@ntnu.edu.tw

內容簡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謹訂2016年5月21-22日舉辦「第20屆臺灣地理國際學術研討會暨潘朝陽教授榮退致敬學術研討會」。本屆會議以「改變的年代:創新與傳承」為主題,分8子題:1.地理思想與環境變遷;2.地方與區域發展研究;3.宗教、文化地理與景觀;4.觀光、遊憩與產業規劃;5.環境健康、美學與地理教育;6.客家文化相關研究;7.其他地理相關研究議題;8. Special topic,歡迎地理學相關領域學者、專家與研究生報名參加。

歡迎有興趣發表者填寫投稿報名表(請至官網下載),於2016年1月15日(星期五)起至105年2月15日(星期一)前以電子郵件傳送至會議聯絡人,信件主旨註明【第20屆臺灣地理國際學術研討會投稿-姓名】,檔案名稱以【投稿者姓名】命名,例如:王大明.doc,收到主辦單位回覆函即完成投稿手續,未收到回覆請來電確認。大會將於2016年2月26日通知論文摘要審查結果。
◎會議重要時程:
論文摘要截止:2016年2月15日
論文接受通知:2016年2月26日
論文全文截稿:2016年4月15日
論文發表日期:2016年5月21-22日

會議聯絡人:李宜梅助教
聯絡電話:02-77341652
投稿信箱:t24014@ntnu.edu.tw
會議相關訊息:http://www.geo.ntnu.edu.tw

系統號:

C-006727

臺日「文學與歌謠」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臺日「文學與歌謠」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6年6月4至5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公益財団法人佐藤春夫記念会、日本歌謠学会

聯絡人:

E-mail: stust_japanese@stust.edu.tw

內容簡介:

緣起與目的:
國立臺灣文學館為促進臺日文學交流,深化兩國文學、文化研究並分享 研究成果,將與[日本] 公益財団法人佐藤春夫記念会、日本歌謠学会共同 舉辦「臺日『文學與歌謠』國際學術研討會」。此研討會將透過專題演講、 論壇及論文發表探討臺灣和日本在文學與歌謠上的影響、交流等相關議題。 期盼此研討會能促進臺日兩國專家學者之學術交流,進而提升國內臺灣文學 研究水準,與國際接軌。

主題:臺日之文學與歌謠研究

含以下子題:
①日治時期臺灣相關之文學與歌謠研究
②佐藤春夫研究
③金關丈夫研究
④臺灣文學與歌謠在日本
⑤日本文學與歌謠在臺灣
⑥臺灣文學作品日譯比較研究
⑦其他與會議主題有關之任何議題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文學館
協辦單位:(日本)公益財団法人佐藤春夫記念会、日本歌謠学会
承辦單位: 南臺科技大學

會議地點:國立臺灣文學館

會議時間:2016年6月4日~5日(六、日)

使用語言:中、日文皆可

發表時間:
口頭發表:20分鐘
(發表內容依序編列頁碼,收錄於大會會議論文集。)

論文評審結果最遲於2015年12月31日前寄出。
論文發表費用:免費。
另補助國內交通費及住宿費(住宿費有上限)。

論文全文截稿:2016年3月31日。逾期者視同放棄參加。
*論文格式將於日後另行通知發表者
*字數:8000~10000字

所有投稿資料無論接受與否,恕不奉還。

詢問處:「臺日『文學與歌謠』國際學術研討會」籌備委員會
E-mail: stust_japanese@stust.edu.tw

系統號:

C-006636

臺灣宗教學會2016年會——「宗教的超越性與內在性」學術研討會

臺灣宗教學會2016年會——「宗教的超越性與內在性」學術研討會

標題:

臺灣宗教學會2016年會——「宗教的超越性與內在性」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6年7月1日至2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政治大學百年樓(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臺灣宗教學會

聯絡人:

陳先生,Tel: 02-2651-9780

內容簡介:

一、會議資訊:
會議時間:2016年7月1日(五)、7月2日(六)
會議地點: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百年樓
主辦單位:臺灣宗教學會
承辦單位: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華人宗教研究中心、魚籃書坊
 
二、會議主題說明:
人類歷史邁入二十一世紀之後,宗教不但沒有因全球化與世俗化洪流的衝擊而消退,反而掀起新一波的全球宗教復興現象,無論是傳統宗教的改革,或是新興宗教的創新,都引發了宗教學術研究的新議題與新方法。臺灣的特殊處境,造就了舉世罕見的多元宗教和平共存、傳統與新興宗教並駕齊驅、相互混融的「宗教奇蹟」,已受全球矚目而堪稱宗教學術探索的重鎮。本次會議將廣泛邀請不同學術領域對宗教議題有興趣的學者專家共同參與,無論是使用自然科學、社會與人文學科的各種研究方法,皆歡迎踴躍賜稿,藉由全臺灣最具代表性與包容性的宗教學術平臺,和與會的嘉賓共同分享研究成果,並接受各方賢達的回應與指教。本會總主題為「宗教的超越性與內在性」,並設定以下子題供各位撰稿者參考:
1.宗教、靈性與覺性
2.宗教實踐的身體觀
3.宗教修行的研究方法
4.宗教與身心療癒
5.宗教的個人性與公共性
6.宗教公共領域與社會實踐
7.儀式展演與修鍊技藝
8.靈性與性別觀
 
三、論文「摘要」繳交期限:
即日起至2016年1月8日止
 
四、繳件方式:
1、論文投稿者需提供的內容包含:
(1)個人基本資料
(2)論文題目
(3)論文摘要(500字以內)
(4)論文關鍵詞(5個以內)
可至「臺灣宗教學會」官網(http://www.tars.org.tw/)下載「投稿者資料表」如實填寫,以上內容及文稿亦可以英文撰寫。
2、本會僅接受電子檔投稿,可以 word或pdf檔案形式於繳交期限日以前寄至臺灣宗教學會信箱:tars2010.6@gmail.com。
3、若有任何問題,敬請聯絡電話:0987-310-613(臺灣宗教學會助理葉同學);或(02)2651-9780(魚籃書坊助理陳先生)
 
五、其它注意事項:
1、本研討會歡迎國內、國際學者與在學研究生踴躍投稿,研究生將有單獨的發表場次。
2、審查通過的論文發表者名單,將於2016年一月底以前公布於臺灣宗教學會網站;預計完稿收件截止日期為2016年五月底,逾期未能完稿者將取消其發表資格。
3、基於本次會議所有成本皆為全體會員每年繳交會費所支付,故所有發表人皆需繳交當年會費,非會員之投稿者亦須繳交當年會費成為會員,始可取得發表資格。凡在學校與民間機構任職的學者專家,其年度會費為1000元;在學研究生的年度會費為500元。
4、除非本會獲得政府部門或民間團體的補助或贊助,否則發表人將無論文發表費或交通補助費。
5、來稿不得為已發表於期刊、書籍之論文。

系統號:

C-006635

「士人與近世社會文化變遷(1100~1500)」學術研討會

標題:

「士人與近世社會文化變遷(1100~1500)」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6年8月1至2日(週一至週二)

地點:

臺灣大學文學院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發展中心標竿計畫、臺灣大學歷史系、長庚大學人文及社會醫學科

聯絡人:

李如鈞,Tel: 02-2322-5370#211;E-mail: jerryfdh@gmail.com

內容簡介:

主旨:為推動跨領域與跨朝代的研究,本計畫擬於2016年8月1、2日(週一、週二),假臺灣大學文學院召開以「士人與近世社會文化變遷(1100~1500)」為題之研討會。針對十二至十五世紀中國士人成為政治社會主流後,面對政權交替及基層社會變遷,所採取的應對之策。敬邀海內外學者發表論文,共同參與討論及交流。

主辦單位: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發展中心標竿計畫

協辦單位:臺灣大學歷史系、長庚大學人文及社會醫學科

徵求對象:本研討會除特約學者之外,歡迎海內外學者報名參加。本次會議主要探討士人在近世社會文化變遷中的兩個主要議題:一為易代之際士人的遭遇、感知與對應;二為士人在基層社會的活動與影響。歡迎歷史、文學、藝術等領域學者提交與上述主題有關之論文參與交流。 有意參加學者敬請將「簡歷(含著作目錄)、論文題目及摘要(1000字以內)」於截止日前,逕擲寄會議籌備處聯絡人。甄選通過者,本會擬於2016年3月1日前公布名單。因經費及名額有限,本會將提供會議期間之食宿、資料、會務費用,交通費用敬請自理。

報名截止日期:2016年1月31日(請填妥附件後擲下大會籌備處聯絡人)

甄選說明:本會將依據論文主題、摘要進行評選。甄選後將公布入選名單,並個別通知。

通過甄選之學者,請於2016年6月15日以前擲寄論文定稿(逾期不候)。中文篇幅以1~2萬字;英文以double space、20-35pages為限。會議論文計畫集結出版,不接受已發表、即將發表之論文,謹此說明。

會議時間:2016年8月1日、2日(週一、週二)

會議地點:臺灣大學文學院會議室(10617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備註:「摘要」與「正文」請以中文或英文擇一撰寫。

聯絡方式:請洽籌備處聯絡人
李如鈞博士,jerryfdh@gmail.com
洪麗珠博士,lichu.hung@gmail.com
Tel: 02-2322-5370#211或210

系統號:

C-006634

「現象學與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現象學與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6年9月30日至10月1日

地點:

政治大學文學院百年樓(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暨現象學中心計畫、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聯絡人:

余峻夙助理,E-mail: 102154007@nccu.edu.tw

內容簡介:

一、主旨
現象學創立至今,不僅蔚為一股龐大的思想運動,且歷經各種思想的變形,甚至對不同領域有著既深且廣的影響。藉由此一當代思潮來重新理解、詮釋、批判甚至實踐我們的儒學傳統;或者反過來,藉由儒學重新思考現象學,藉由實踐重新思考理論,這應當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有鑑於此,政治大學哲學系暨現象學中心計畫與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聯合舉辦「現象學與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以及作為會前會的「儒學與公共性」工作坊,希望能匯聚各方研究能量,從理論與實務方面來探索現象學與儒學。

二、主題
A「現象學與儒學」會議
會議分理論與實踐兩個面向。理論方面,計畫從倫理、道德、社會、政治、宗教等等各方面來探討現象學與儒學各種問題;實踐方面則不僅從實踐哲學的角度來思考儒學與現象學的結合,更歡迎各界從實務領域出發來審視此一結合的可能性。因此,『現象學與儒學』會議規劃主題如下,歡迎各界就主題展開討論:
1.傳統儒學與現象學
2.現代儒學與現象學
3.儒學之實踐與現象學之應用
4.儒學與生活世界
5.從實務領域看儒學與現象學之結合
(以上主題也歡迎各界自組座談團隊展開討論)

B.「儒學與公共性」工作坊
工作坊計畫就儒學與政治現象學、儒學與社會現象學等議題於中研院文哲所舉辦三至四場討論會。場次及時間地點日後公告。

三、「現象學與儒學」會議日期:2016年9月30日(週六)至10月1日(週日)

四、「現象學與儒學」會議地點:政治大學文學院百年樓

五、有意願報名參加「現象學與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者,請於2016年1月31前提交論文大綱及作者簡歷。

現象學中心將盡速回覆審查結果,審查通過者請於2016年9月10日前提交論文全文(以中、英文為主),以利議程安排。

聯絡人:政治大學哲學系余峻夙助理。
聯絡信箱:102154007@nccu.edu.tw

系統號:

C-006714

「書寫中國翻譯史」—— 第七屆中國譯學新芽研討會

標題:

「書寫中國翻譯史」—— 第七屆中國譯學新芽研討會

時間:

2016年12月15至16日

地點: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香港馬料水大埔公路馬料水段42約725地段)

主辦單位: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翻譯研究中心

聯絡人:

張夢媛,E-mail: translationhistory@cuhk.edu.hk

報導者:

張夢媛小姐

內容簡介:

為推動青年學者積極參與中國翻譯研究、促進學術交流,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翻譯研究中心自2004年起每兩年舉辦「中國譯學新芽研討會」,現擬於2016年舉行「第七屆中國譯學新芽研討會」,以「書寫中國翻譯史」為主題,邀請約二十位青年學者宣讀論文,並由四至五位翻譯研究知名學者進行講評。有關詳情開列如下:

主辦單位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翻譯研究中心
贊助:宋淇翻譯研究紀念基金
會議日期:2016年12月15-16日

會議地點: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

會議主題:以「書寫中國翻譯史」為主題,時期不限,著重認真的個案研究或史料上的發掘和探討

會議語言:普通話及英文

申請資格:從事中國翻譯研究的助理教授、講師、博士及碩士研究生

報名辦法:於2016年2月29日前提交申請表格及論文摘要(500字為限),經第一輪評審,申請人於2016年3月15日收到通知後,須於2016年8月31日前提交論文全文,並經第二輪評審通過後正式獲得宣讀資格。申請表格可於翻譯研究中心網頁下載(http://www.cuhk.edu.hk/rct)。

費用及津貼:研討會不設會務費,本中心為所有獲得宣讀論文資格的參加者提供往返原居地及香港之交通津貼(上限為港幣2,500元正),以及會議期間的住宿及膳食。

聯絡地址:香港新界沙田.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翻譯研究中心

聯絡人:張夢媛小姐
電話:(852)3943 7385
傳真:(852)2603 5110
電郵:translationhistory@cuhk.edu.hk

系統號:

C-006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