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演講】林聖智:北周康業墓圍屏石棺床研究

標題:

【演講】林聖智:北周康業墓圍屏石棺床研究

時間:

2015年1月5日(週一)10: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五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主講人:

林聖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內容簡介:

【2015年度第一次學術講論會】

系統號:

A-004616

【演講】蒙古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來訪學者演講

標題:

【演講】蒙古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來訪學者演講

時間:

2015年1月6日(週二)10:00、15:00,共兩場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五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主講人:

Dr. D. Tseveendorj(蒙古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Dr. B. Gunchinsuren(蒙古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

內容簡介:

【蒙古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來訪學者系列演講】

〔場次一〕
主講人:Dr. D. Tseveendorj
講題:Mongolian Archaeologists’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last two decades/
時間:2015年1月6日(週二)上午10:00

〔場次二〕
主講人:Dr. B. Gunchinsuren
講題:History of Mongolian Stone Age Study
時間:2015年1月6日(週二)下午3:00
地點:本所文物陳列館五樓會議室

系統號:

A-004659

【演講】陳年高:訓詁學的基本原則及功用

【演講】陳年高:訓詁學的基本原則及功用

標題:

【演講】陳年高:訓詁學的基本原則及功用

時間:

2015年1月6日(週二)10:00-12:00

地點:

中山大學文學院4樓文LA4005(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經學研究室

主講人:

陳年高(淮陰師範學院文學院副院長、臺灣大學中文系客座教授)

報導者:

中山大學中文系

內容簡介:

主持人:劉文強(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

系統號:

A-004662

【演講】盧鄂生:國土資訊系統( NGIS )何來何往~我行我見我思

【演講】盧鄂生:國土資訊系統( NGIS )何來何往~我行我見我思

標題:

【演講】盧鄂生:國土資訊系統( NGIS )何來何往~我行我見我思

時間:

2015年1月6日(週二)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第一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主講人:

盧鄂生(中華民國地籍測量學會理事長、前考試院考選部司長)

內容簡介:

主持人:範毅軍(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系統號:

A-004660

【演講】許佩賢:殖民統治下近代教育的建立與臺灣社會

標題:

【演講】許佩賢:殖民統治下近代教育的建立與臺灣社會

時間:

2015年1月6日(週二)15:00-17:00

地點:

臺北大學人文學院4F06教室(新北市三峽區大學路151號)

主辦單位:

臺北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許佩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

系統號:

A-004587

【演講】餘敏玲:團結亞非拉:毛澤東時代對「第三世界」的建構與宣傳

標題:

【演講】餘敏玲:團結亞非拉:毛澤東時代對「第三世界」的建構與宣傳

時間:

2015年1月8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中型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主講人:

餘敏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內容簡介:

評論人:陳永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講座)

系統號:

A-004720

【演講】郭昱沂:因為傷痛,她們書寫,歌唱,起舞:一位影像人類學家的田野觀點

標題:

【演講】郭昱沂:因為傷痛,她們書寫,歌唱,起舞:一位影像人類學家的田野觀點

時間:

2015年1月9日(週五)10:20-12:20

地點:

臺灣大學水源校區行政大樓人類學系201室(臺北市中正區思源街18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主講人:

郭昱沂(開南大學創意產業與數位電影學程助理教授、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兼任助理教授)

內容簡介:

「女書」流傳在湖南省江永縣,是一種女性專用的文字系統。這個必須用唱的文字,她們用以寫自傳,訴可憐,結交姊妹。阿卡(Akha)世界中的女巫-nipa,必須先是病者,才能成為醫者,其苦痛過程他們以毛蟲蛻變成蝴蝶為喻。成巫之後,有「精靈主人」坐在肩膀上,讓女巫們歌常人所無法歌,舞常人所不能舞。穿越傷痛,在不同時空之中,她們書寫、歌唱與起舞。

§無須報名,歡迎踴躍參加 §

系統號:

A-004728

【演講】方真真:十六至十七世紀臺灣與西屬菲律賓的關係

標題:

【演講】方真真:十六至十七世紀臺灣與西屬菲律賓的關係

時間:

2015年1月10日(週六)10:00-12:00

地點:

國立臺灣圖書館4樓4045教室(新北市中和區中安街85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圖書館

主講人:

方真真(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聯絡人:

陳先生,Tel: 02-2926-6888#4221

內容簡介:

【臺灣學系列講座(101)】
有意參加者可至官網線上報名或演講當日現場報名。

系統號:

A-004631

【演講】黃麗娟:戰國時期秦楚巫術文化區別

標題:

【演講】黃麗娟:戰國時期秦楚巫術文化區別

時間:

2015年1月10日(週六)13:30

地點:

政治大學百年樓330309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主講人:

黃麗娟(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副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洪燕梅(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系統號:

A-004596

【演講】王政文:相逢・路思義:歷史與紀錄片製作

標題:

【演講】王政文:相逢・路思義:歷史與紀錄片製作

時間:

2015年1月10日(週六)14:00-16:00

地點: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總館二樓第一會議室(臺中市南區五權南路100號)

主辦單位: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主講人:

王政文(東海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聯絡人:

東海大學歷史學系,Tel: +886-4-2359-0254

報導者:

東海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1955年,東海大學創立。1963年,路思義教堂完工獻堂。作為臺灣第一所基督教大學,許多外國宣教士老師來到東海,帶來創新的制度、西方文化的養份,這是一個關於東方與西方、信仰與生命相逢的故事。

主講人簡介
王政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東海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專長領域為臺灣史、基督教史等。

近年來主要研究領域為臺灣史、臺灣基督教史、臺灣社會史。主要探討的議題集中在十九世紀的臺灣基督教徒。研究上跳脫傳統「福音史觀」的框架,將臺灣基督教史的論述架構及研究的對象由傳教士轉移至教徒,發展以教徒為主體的觀察及歷史論述。探討的議題圍繞在教徒改宗前後所面臨的社會壓力及心理調適,瞭解基督徒徘徊在文化、社會與族群之間的自我認同與價值觀衝突,並討論基督徒與親人、周遭的人際關係及社會處境,說明教徒的社會網絡、社會流動與基督徒群體的形成。

系統號:

A-004670

【演講】許宏彬:誰在哪裡抽阿片?初探臺灣阿片使用者的吸食活動與空間

標題:

【演講】許宏彬:誰在哪裡抽阿片?初探臺灣阿片使用者的吸食活動與空間

時間:

2015年1月12日(週一)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B202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主講人:

許宏彬(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林星辰(GIS研究專題中心歷史人口運作委員會委員)

系統號:

A-004722

【演講】吳忠良:敵人乎?朋友乎?南高學派(人)與胡適和傅斯年

標題:

【演講】吳忠良:敵人乎?朋友乎?南高學派(人)與胡適和傅斯年

時間:

2015年1月13日(週三)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大樓一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胡適研究群

主講人:

吳忠良(浙江商工大學教授)

內容簡介:

主講人簡介
吳忠良教授,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博士,現任教於杭州浙江商工大學。著有《傳統與現代之間:南高史地學派研究》(北京:華齡出版社,2006)。

系統號:

A-004650

【演講】陳懷萱:到邊境找原鄉:中國「原生態熱」與張藝謀的《印象麗江》

標題:

【演講】陳懷萱:到邊境找原鄉:中國「原生態熱」與張藝謀的《印象麗江》

時間:

2015年1月14日(週三)12:00-13:30

地點:

中研院民族所新大樓三樓2319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主講人:

陳懷萱(威斯康辛大學人類學博士/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內容簡介:

我的研究主要分析邊境成為所謂的「景點」之後,旅遊邂逅產生的展演空間與地方意義。我將不同的文化旅遊展演視為中國改革開放後重構民族性,國家認同及生活風格的空間,並以「家/家園」作為分析視角,闡述西南中國邊境旅遊者與在地居民的地方認同意義。這篇聚焦於討論旅遊發展的脈絡下「原生態展演」的意涵。邊境意象的展演實踐,因為不同社群偶遇對話產生各種文化雜糅的空間對話,地方意義出現多重意義與歸屬感的異質化;而地方與空間意義的轉變與流動更深層的原因,則是國家力量,人口流動與消費等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

1.http://www.ioe.sinica.edu.tw/ (一律從「民族所網頁」報名)
2.即日起至2015年1月4日(週日)23:00為止。
3.餐點提供:由於餐點數量有限,本所保留提供餐點與否的權利。
4.錄取通知:於1月7日(週三)前統一回覆錄取通知,並告知是否提供餐點。
5.演講於當日12:00開始,會場於12:15前提供餐點。
6.請自備環保餐具。
7.如若報名兩次不出席且沒有事先告知者,將取消報名資格。
8.請留意是否收到報名回覆信函,並確認是否錄取,謝謝。
9.聯絡資訊:林音秀小姐,E-mail: world66@gate.sinica.edu.tw

系統號:

A-004558

【演講】石計生:臺灣歌謠之路

【演講】石計生:臺灣歌謠之路

標題:

【演講】石計生:臺灣歌謠之路

時間:

2015年1月22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石計生(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推廣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日常生活史系列專題演講(一)】
從〈心酸酸〉、〈舊情綿綿〉、〈黃昏的故鄉〉等美妙雋永的聲音中,展開對臺灣歌謠裡的多元鄉愁與歷史文化探究之旅。時間上從日治的昭和年代到戰後國民政府執政的70年代間,理解活躍於深具流行音樂/戲曲歷史厚度的臺北三市街:艋舺、大稻埕與城內/西門町一帶的臺灣歌謠,如何透過跨時空、跨區域的「準全球化」現象,發展出具時代盛行曲之姿的「大雜燴混血歌」跨界流傳樣態,彰顯出多元且豐富的臺灣主體性。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

※活動結束後,可獲得「國史館文化饗宴」集點貼紙1張

系統號:

A-004652

【演講】高信傑:廈門田野筆記:對於中國學術/官僚制度的初步觀察

標題:

【演講】高信傑:廈門田野筆記:對於中國學術/官僚制度的初步觀察

時間:

2015年1月28日(週三)12:00-13:30

地點:

中研院民族所新大樓三樓2319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主講人:

高信傑(聖安德魯斯大學社會人類學博士;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人類學與民族學系助理教授)

聯絡人:

林音秀,E-mail: world66@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本次報告將透過我個人在廈門大學任教兩年以來的所見所聞,從一種由內而外的觀察視角,來呈現出當代中國學術機構的內部組織與運作模式,並且探討這樣的內在結構最終如何外顯為旁人眼中所見到的中國學術界。報告內容將包括校園內黨政與學術的二元系統、教師的工作與合作模式、以及師生關係等主題。在校、院、系一致追求「進步」與「接軌」的政策目標以及三方之間的利益衝突之下,各種不同身分的人們又是如何協力演出一場校園版本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戲碼,其間的政治過程雖不至於暗潮洶湧,卻不失為一個饒富興味的人類學研究主題。

1.http://www.ioe.sinica.edu.tw/ (一律從「民族所網頁」報名)
2.即日起至2015年1月18日(週日)23:00為止。
3.餐點提供:由於餐點數量有限,本所保留提供餐點與否的權利。
4.錄取通知:於1月21日(週三)前統一回覆錄取通知,並告知是否提供餐點。
5.演講於當日12:00開始,會場於12:15前提供餐點。
6.請自備環保餐具。
7.如若報名兩次不出席且沒有事先告知者,將取消報名資格。
8.請留意是否收到報名回覆信函,並確認是否錄取,謝謝。
9.聯絡資訊:林音秀小姐,E-mail: world66@gate.sinica.edu.tw

系統號:

A-004649

【演講】加々美光行:中國の國家と民族――東アジアの安全保障との関連から

標題:

【演講】加々美光行:中國の國家と民族――東アジアの安全保障との関連から

時間:

2015年1月31日(週六)14:30-16:00

地點:

中國研究所會議室(東京都文京區大塚6-22-18)

主辦單位:

中國研究所事務局

主講人:

加々美光行(愛知大學名譽教授)

聯絡人:

一般社団法人中國研究所事務局,Tel: 03-3947-8029

系統號:

A-004607

【演講】小野寺史郎:清末民初のミリタリズムとその課題

標題:

【演講】小野寺史郎:清末民初のミリタリズムとその課題

時間:

2015年1月31日(週六)15:00-17:00

地點:

東京大學本郷キャンパス,法文1号館1階115番教室(東京都文京区本郷7丁目3−1)

主辦單位:

中国社会文化学会

主講人:

小野寺史郎(埼玉大学教養学部准教授)

內容簡介:

【中国社会文化学会2014年度第2回例会】
清末に「尚武」や「軍国民主義」といった思潮が中国知識人の間で一種のブームとなったことについては、早くから指摘がなされてきた。特に近年はこれらの潮流について、体育教育の普及やその近代的な「男性性」構築との関係という視点から分析する研究が増えている。ただ、梁啓超や蔡鍔などの文章の中では、実際に身体を鍛えることと並んで、より広い「武を尚ぶ」文化や習慣、価値観を中国社会に作り上げるということが強調されている。

本報告は、近年の先行研究を参照しつつ、これらの議論の内容を再検討することで、近代中国の「尚武」や「軍国民主義」が当初から、個人主義的な英雄と規律ある軍隊の一員、暴力の行使と自己抑制、野蛮と文明、といった一連の分裂を含みこんでいたこと、それが当時の時代状況や社会情勢と合わせて、清政府・民国政府が実際に軍国民教育を政策として導入する際に一つの桎梏となった可能性について論じる。

主持人:村田雄二郎(東京大學教授)

※本演講收取參加費,詳請請參見官網。

系統號:

A-004544

【演講】Hugh Clark:Cultural Accommodation in South China through the 1st Millennium CE

標題:

【演講】Hugh Clark:Cultural Accommodation in South China through the 1st Millennium CE

時間:

2015年2月18日(週三)16:30

地點:

Princeton University, Jones Hall, Room 202(202 Jones Hall,Princeton, NJ 08544,USA)

主辦單位:

East Asian Studies Program, Princeton University

主講人:

Dr. Hugh Clark(Professor of History & East Asian Studies, Ursinus College)

內容簡介:

The diverse lands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lay outside the empire’s cultural heartland long after the assertion of political authority by the Qin empire in the late 3rd century BCE. In the eyes of northern elites who authored the written record, the cultures of the South were considered inferior, “barbaric,” and unworthy of either imitation or engagement. Nevertheless over the course of the 1st millennium CE North and South were increasingly engaged with and familiar with each other.

For centuries if not millennia the standard narrative has presumed that northern culture, the so-called “Confucian” culture overwhelmed and transformed the South, displacing indigenous culture and converting the South into something more nearly akin to the North.

In the present paper the author argues for a different outcome. Through examination of the roots of three cults indigenous to southern Fujian province: the Maternal Ancestress (Mazu), the Great Life-Protecting Lord (Baosheng dadi), and the Lord of Manifest Kindness (Xianhui hou), the author argues that pre-sinitic southern culture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sinitic culture, one that continues to resonate throughout Chinese culture even to the present.

The goal is to challenge the “Confucian” cultural model and a new perspective on what “Chinese culture” means.

系統號:

A-004543

【演講】Arthur Kleinman:Health and Mental Health in China: Four Decades of Observations

【演講】Arthur Kleinman:Health and Mental Health in China: Four Decades of Observations

標題:

【演講】Arthur Kleinman:Health and Mental Health in China: Four Decades of Observations

時間:

2015年2月23日(週一)16:30

地點:

Princeton University, 219 Aaron Burr Hall(219 Aaron Burr Hall,Princeton, NJ 08544)

主辦單位:

East Asian Studies Program, Princeton University

主講人:

Prof. Arthur Kleinman(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Harvard University)

內容簡介:


系統號:

A-004542

【工作坊】宗教與現代性:東亞哲學的視野工作坊

標題:

【工作坊】宗教與現代性:東亞哲學的視野工作坊

時間:

2015年1月11日(週日)

地點:

政治大學哲學系圖書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東方思潮研討室、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綜合文化研究所

內容簡介:

9:30-11:30
Moderator: Hua Wang(王華)/ Chengchi University
Speaker: Nakajima Takahiro(中島隆博)/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Title: The Mysterious in Japanese Religious Thought
Speaker: Yuan-lin Tsai(蔡源林)/ Chengchi University
Title: Crossing the gap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Toshihiko Izutsu’s studies on Islamic philosophy

13:00-15:00
Moderator: Kang Chan(詹康)/ Chengchi University
Speaker: Baba Norihisa(馬場紀壽)/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Title: Beyond Pali Texts: Two Cosmopolitan Buddhists in Meiji Japan and Scriptural Background of their Discourses
Speaker: Jacub Zamorski(孫亞柏)/ Chengchi University
Title: New Readings of Yogācāra and “Modernist” Pure Land Thought in China and Japan: Towards an East Asian Perspective on “Demythologisation”

15:30-17:30
Moderator: Wen-sheng Wang(汪文聖)/ Chengchi University
Theme I 西田幾多郎,〈場所的論理と宗教的世界觀〉
Speaker: Wen-hong Huang(黃文宏)/ Tsinghua University
Discussant: Wing-keung Lam(林永強)/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Theme II 章太炎,〈答鐵錚〉
Speaker: Ishii Tsuyoshi(石井剛)/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Discussant: Chen-kuo Lin(林鎮國)/ Chengchi University

系統號:

A-004727

【座談會】抗戰史系列影展暨座談:《大地(The Good Earth)》

【座談會】抗戰史系列影展暨座談:《大地(The Good Earth)》

標題:

【座談會】抗戰史系列影展暨座談:《大地(The Good Earth)》

時間:

2015年1月17日(週六)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推廣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影片名稱:《大地(The Good Earth)》

內容簡介:導演:Sidney Franklin

上映日期:1937年

大地,由賽珍珠(Pearl Sydenstricker Buck)原著《大地》所改編的美式浪漫喜劇片,以王龍這位中國農民為出發,闡述中國農民在當時的農村真實生活情況以及對於土地的依賴。本片於當年的奧斯卡金像獎拿下了最佳女主角、最佳攝影兩項大獎,並同時獲得最佳導演、最佳影片、最佳影片剪輯獎的提名。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

※活動結束後,可獲得「國史館文化饗宴」集點貼紙1張

系統號:

A-004651

【工作坊】「第一次世界大戦と東アジア」ワークショップ

標題:

【工作坊】「第一次世界大戦と東アジア」ワークショップ

時間:

2015年1月24日(週六)15:00-18:00

地點:

中央大學多摩キャンパス2號館4階研究所會議室1(東京都八王子市東中野742-1)

主辦單位:

日本中央大學政策文化総合研究所プロジェクト「21世紀の東アジア-日・中・韓を中心に」

內容簡介:

テーマ:第一次世界大戦期の中國民族運動――東アジア國際関係に位置づけて     
講師:笠原十九司(都留文科大學名譽教授)

テーマ:「獨禍東漸」と「日禍西漸」――第一次世界大戦から日獨防共協定へ
講師:田嶋信雄(成城大學法學部教授)

コメント:光田剛(成蹊大學法學部教授)

對象:研究員以外の先生方、大學院學生、學部學生の參加も歓迎します。

系統號:

A-004658

【工作坊】Joint Workshop on Comparing Taiwan-China and South-North Koreas Relations and East Asian Peace Prospect

【工作坊】Joint Workshop on Comparing Taiwan-China and South-North Koreas Relations and East Asian Peace Prospect

標題:

【工作坊】Joint Workshop on Comparing Taiwan-China and South-North Koreas Relations and East Asian Peace Prospect

時間:

2015年1月17日(週六)

地點: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802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南韓首爾大學和平與統一研究中心、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聯絡人:

王子阜,Tel: (02)2652-5078;E-mail: susana0816@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9:30-12:30
【Session I: Taiwan-China Relations: Evolution and Impacts】
Chair: Hsin-Huang Michael Hsiao
Changing Taiwan-China Relations, 1996-2014: Political and Economic Aspects (Arthur Ding(丁樹範)and Alan Yang(楊昊), IIR)
Changing Taiwan –China Relations, 1996-2014: Social and Cultural Aspects (Yi-Chun Lin(林義鈞), IIR)
Policies toward China: The KMT-DPP Divide (I-Chung Lai(賴怡忠), Taiwan Thinktank)
Cross-Straits “Dividends” and Identity Division in Taiwan (Mau-Kuei Chang(張茂桂), IOS)
12:00-12:30 5 Cross-Straits Connections and their Consequences (Thung-Hong Lin(林宗弘), IOS)

13:30-16:00
【Session II: South and North Koreas Relations: Evolution and Prospect】
Chair: Myoung-Kyu Park
Changing South-North Koreas Relations (Yong-Seok Chang, IPUS)
Policies toward North Korea: Political Party Controversies (Seung-Yul Oh, HUFS)
South Korean Public Perception and Reaction to Korean Unification Issue (Eun-Mee Jeong, IPUS)
Gaesung Industiral Complex and DPRK Society: Mosquito Net and Chocopiezation (Keun-Sik Jung, SNU)

16:00-17:30
【Session III: Conclusion and Prospect for Future Comparative research】
Hsin-Huang Michael Hsiao(IOS, Academia Sinica)、Myoung-Kyu Park(IPUS,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系統號:

A-004721

【研習營】中國近代史的趨勢與議題學術研習營

標題:

【研習營】中國近代史的趨勢與議題學術研習營

時間:

2015年1月19至23日(週一至週五)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復旦大學歷史學系

聯絡人:

林小姐,Tel: 886-2-27824166

內容簡介:

1月19日
9:10-10:30
近代史的研究趨勢(呂芳上)

10:50-12:20
口述歷史與近代史研究(張力、遊鑑明)

13:30-15:00
宗教史與地方社會(康豹、羅士傑)

15:20-16:50
蔣介石與胡適(黃克武、潘光哲)

17:10-19:30
學員專題討論(一)

1月20日
9:00-10:30
近代政治史研究(張瑞德、王奇生)

10:50-12:20
近代外交史研究(張啟雄、金光耀)

13:30-15:00
東北亞與東南亞(陳儀深、許文堂、林泉忠)

15:20-16:50
近史所檔案館、圖書館與胡適紀念館的介紹

17:10-19:30
學員專題討論(二)

1月21日
9:00-10:30
近代經濟史研究(陳慈玉、林滿紅、吳景平)

10:50-12:20
城市與商人(李達嘉、張寧)

13:30-15:00
戰爭與革命(羅久蓉、餘敏玲、黃道炫)

15:20-16:50
近史所數位資源介紹(張哲嘉、孫慧敏)

17:10-19:30
學員專題討論(三)

1月22日
9:00-10:30
科學與藝術(雷祥麟、王正華)

10:50-12:20
知識轉型(張壽安、呂妙芬、章清)

13:30-17:30
參觀國史館、黨史館與檔案管理局

1月23日
9:00-10:30
海華與邊域(賴惠敏、李盈慧、吳啟訥)

10:50-12:20
薪火相傳(張玉法、陳永發)

13:30-15:00
海峽兩岸近代史研究之展望(黃克武、章清)

15:20-18:00
綜合座談

系統號:

A-004539

【研習營】第24屆歷史研習營——「知識‧傳播‧閱讀」

【研習營】第24屆歷史研習營——「知識‧傳播‧閱讀」

標題:

【研習營】第24屆歷史研習營——「知識‧傳播‧閱讀」

時間:

2015年2月2至6日(週一至週五)

地點: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聯絡人:

羅小姐,Tel: (02)2782-9555#351;E-mail: ihpcamp@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2月2日
19:00-20:30
近世中國的知識傳播與相關問題(王汎森)

2月3日
9:00-10:30
知識傳播──跨越媒材的界線(許雅惠)

10:50-12:20
變動的身體知識?寫本時代的疾病、醫療與文化(李貞德)

14:00-15:30
明清書籍與閱讀史研究的新方向(李仁淵)

15:50-17:20
東亞的圖象與知識傳播──從《圖繪寶鑑》到《海內奇觀》(石守謙)

2月4日
全日課程為戶外教學

2月5日
9:00-12:20
參訪教學

14:00-15:30
如何理解知識的跨族傳播──以嚴復為例(陳正國)

15:50-17:20
女書的表意深度:文本、情境,與展演(劉斐玟)

2月6日
9:00-10:30
從品評會到博覽會:近代農學知識的傳播網絡(呂紹理)

10:50-12:20
何謂「數位人文學」?(林富士)

系統號:

A-004540

【展覽】護帙有道——古籍裝潢特展

【展覽】護帙有道——古籍裝潢特展

標題:

【展覽】護帙有道——古籍裝潢特展

時間:

2014年12月27日至2015年6月28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104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護帙有道」特展中所稱之「裝潢」,泛指書籍裝幀。本展覽分「裝潢、裝裱與裝幀」、「古籍與裝潢」、「極其瓌致」、「樸實莊重」四單元。「裝潢、裝裱與裝幀」說明古籍裝潢在不同時代的意義;「古籍與裝潢」由簡牘說起,述說古籍的各種形制;「極其瓌致」精選舊藏,展示清宮藏書華貴典雅、精巧極緻的特殊風格;「樸實莊重」則以明清藏書名家等收藏為本,勾勒藏書家眼中的護帙之道。

本展覽全年開放,8:30-18:30,夜間延長開放時段:每週五、週六18:30-21:00,國人憑身分證件可免費參觀。

系統號:

A-004629

【展覽】遺民之懷——溥心畬藝術特展

標題:

【展覽】遺民之懷——溥心畬藝術特展

時間:

2014年12月31日至2015年3月22日

地點:

國立歷史博物館201、202、203展廳(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49號)

主辦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中華海峽兩岸文化資產交流促進會

聯絡人:

Tel: (02)2361-0270

內容簡介:

溥心畬(1887-1963),愛新覺羅氏,譜序溥,清光緒帝賜名儒,字心畬,出生於北京市。清末熟悉洋務,以開明幹練知名的恭親王奕訢為其祖父,可稱出身貴裔。早歲接受嚴格的禮教規範及文化薪傳方面之培育,並遠赴海外問學,詩文書畫俱為可觀。

或因出身皇室的特殊背景,面對時代的更迭,身世家國的飄零沒落之時,嘗以印云「舊王孫」自況。雖然命途多舛,但是天資穎悟,用功又勤,仍有極高的文采與藝術成就展現。生平自許大業為治理經學,讀書由理學入手及至爾雅、說文、訓詁、旁涉諸子百家以至詩文古辭,所下功夫既深且精,有詩集與四書經義集體,毛詩經等十餘種學術專著行世,而所做文章詩賦,典雅優美,來臺之後,詩作亦多描寫本地風光,體現藝術家隨景隨境,抒發性靈的天真個性。

溥先生書畫藝術的成就,受世人欽羨。書法自童蒙時期即臨寫古帖,建立深厚基礎;繪畫雖無名家師承,然以家中古畫為師,心追手摹,下筆便能不同時風,更因出身皇室,眼界薰陶遠過常人,又以書香詩文為基礎,自是形成清雅的特殊格調。作品能工能寫,能藉古開今,亦多自出機抒,畫面充滿和諧靜謐,純是獨特氣韻。書畫氤蘊氣質,並非全仗筆墨形式,主要源自於內在深厚的文學修養、對書畫同源的深刻理解,與個人情性的抒發,觀看先生之作,正是詩、書、畫三者的融合,體現個人的文化修養,亦是人品、學問、才情、思想的總成。

溥先生曾當選國大代表,後因時局動亂,經上海轉舟山渡海至臺。來臺後受師大美術系黃君璧先生聘請,講授國畫課程,開始設帳授徒生涯,更以《寒玉堂書畫論》作為一生研究繪畫的體驗總結,獲教育部第一屆美街獎。其書畫藝術在臺期間,備受重視,並陸續於香港、日本及韓國等地舉行大小若干畫展。本館於民國四十八年舉行溥心畬書畫展覽,展出作品三百餘件,誠一時之盛。現今本館藏有先生書畫作品二百餘件,成為研究溥心畬書畫藝術的重要典藏中心。

溥先生逝世50週年之後,各地陸續展開回顧展覽,及相關專書出版,無非是透過展覽活動及研究,呈現其溥心畬的藝術成就。觀其作品,猶若目睹其人性情和修為,不僅展現其丰采,亦是確立藝術地位。今年正是本館建館六十周年,特別精選本館典藏及徵集海內外藏品二百六十件,匯集先生所作詩、文、書、畫作品,以「遺民之懷」為題,辦理溥心畬藝術特展,簡要回顧其藝術成果;並藉由展覽圖錄的印製,提供民眾進一步研究溥心畬的資材。

系統號:

A-004632

【展覽】甲骨明星展

【展覽】甲骨明星展

標題:

【展覽】甲骨明星展

時間:

2014年12月10日至2015年12月9日

地點: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一樓甲骨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聯絡人:

Tel: 02-2652-3180

內容簡介: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刻或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是迄今中國所發現最早有系統且成熟的文字。

自一八九九年甲骨文發現以來,很快引起學者的注意,開始搜集與研究;但大規模的科學發掘工作,則是從民國十七年開始的,由歷史語言研究所(以下簡稱史語所)在商朝晚期都城殷墟(今河南省安陽市小屯村)進行發掘。現藏於史語所的甲骨數量多達二萬五千多片,是世界上藏有殷墟甲骨個別單位中,精品最多者。

史語所甲骨不僅數量多,內容亦十分豐富,為研究中國早期文字與殷商的軍政、宗教、歷史和文化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彌補「文獻不足徵」的缺憾,藉由甲骨卜辭,殷商信史的建立就愈有可能。

本次甲骨明星展選出史語所典藏最具代表性的十件甲骨,包含刻有甲骨文的人頭骨、牛距骨、牛肩胛骨;還有世界上僅存的兩件鹿頭骨。曾屢次入選教科書的明星、新選入殷墟郵票行列的新秀,以及罕見龜甲上用筆書寫的甲骨文書跡。

系統號:

A-004633

【系列演講】「尋訪陶淵明」系列講座

【系列演講】「尋訪陶淵明」系列講座

標題:

【系列演講】「尋訪陶淵明」系列講座

時間:

2015年1月17日及24日,共2場

地點:

國家圖書館文教區B1演講廳(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趨勢教育基金會、合辦單位:新北市政府文化局、協辦單位:國家圖書館

聯絡人:

Tel: 02-2733-0510

內容簡介:

講題:尋訪陶淵明
時間:2015年1月17日(週六)14:00-16:00
由展演主講者 陳怡蓁、陳義芝、胡衍南對談
報名網址:http://activity.ncl.edu.tw/p_Event.aspx?event_id=660

講題:詩歌作為「省思生命」的藝術形式──從古詩十九首到陶淵明
時間:2015年1月24日(週六)14:00-16:00
主講者:柯慶明(臺大中文系暨臺文所教授)
報名網址:http://activity.ncl.edu.tw/p_Event.aspx?event_id=661

【展演】
尋訪陶淵明
時間:2015年1月31(週六)日光場14:00,星光場19:00
地點:新北市政府多功能集會堂(新北市板橋區中山路一段161號)
報名網址:
日光場http://activity.ncl.edu.tw/p_Event.aspx?event_id=662
星光場http://activity.ncl.edu.tw/p_Event.aspx?event_id=663

以上活動精彩可期,歡迎報名。公務人員及教師全程參與者可獲學習時數認證。
主題官網http://www.trend.org/event/2014classical

系統號:

A-004648

【展覽】神遊武當——道教千年文物特展

【展覽】神遊武當——道教千年文物特展

標題:

【展覽】神遊武當——道教千年文物特展

時間:

2014年12月20日至2015年3月29日

地點:

國立歷史博物館(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49號)

主辦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聯合報系

聯絡人:

Tel: 02-8643-3955

內容簡介:

道教的源起及文化保存
道教融合了千百年來中國文化及各家諸子學說的精粹,成為中華文化圈中舉足輕重的核心價值。本展將從自然崇拜、靈魂不死、神仙信仰等道教源起切入,與您一同回顧道教起源及演變,重新認識「道」的歷史、文化和生活體現。

武當仙山與道教之淵源
武當山又名太和山,是玄天上帝信仰的祖庭,在兩岸都擁有廣大信眾。相傳道教的真武大帝在此修練成仙,有「非真武不足以當之」的說法,因此後人稱其為武當山。明朝後,歷代皇帝更將真武大帝奉為護國神祗,尤其明成祖朱棣自詡真武大帝的化身,大力支持奉伺真武的張三丰以及武當派、全真道,並以武當山為皇家道場,自此武當山便成為道教聖地,真武崇拜也臻於鼎盛。本次吸睛展品為明永樂皇帝御賜武當山的大尺寸鎏金銅佛像,絕對值得一睹其風采。

深入臺灣民間信仰
耳熟能詳的八仙故事、風水、卜卦、擲筊等,道教文化早已滲透你我的日常生活之中,本展將引領您深入民間的道教信仰,了解俯拾即是的道教習俗和生活智慧。並且展期適逢年節,特別展出招財達人-文武財神、吉祥三星-福祿壽,新年假期相揪來「神遊武當-道教千年文物特展」走春,開運祈福過好年。

本展覽開放時間週一至週日09:00~ 18:00,除夕休館。

系統號:

A-004676

【展覽】雲鶴飛鴻──于右任盛年碑派書法

【展覽】雲鶴飛鴻──于右任盛年碑派書法

標題:

【展覽】雲鶴飛鴻──于右任盛年碑派書法

時間:

2015年1月9日至2月7日

地點:

毎日新聞ビルB1毎日ホール(大阪市北區梅田3-4-5)

主辦單位:

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

聯絡人:

Tel: 02-2393-9899

內容簡介:

于右任,中國近代史的指標人物,他的成就是跨領域且全方位的。于右任曾擔任監察院院長34年,也是書法名家。而今,我們對右老的關注與懷念,更多是在他的書法志業上。一九三○年代,以西化拼音文字取代漢字的呼籲時有耳聞,于右任為保存漢字,致力於整理歷代繁複的草書,以「易識、易寫、準確、美觀」為原則,頒訂「標準草書」普及於社會大眾。

于右任早期的魏碑書法,一方面因為年代較早,存留不易;一方面由於戰亂佚失,因此對大眾來說較為陌生。或許因為標準草書的成就舉世矚目,于右任在碑體楷書與行書的開創性反被掩蓋了。在於右任逝先生世五十年後的今天,何創時書法基金會為緬懷書壇一代書聖的畢生成就,訂於2015年1月9日至2月7日,在基金會藝廊推出于右任系列展。首先登場的是「于右任碑派書蹟特展」,展出右老早期碑體書法三十餘件,呈現盛年時期渾厚蒼勁的雄強體勢。作品內容可見風起雲湧的時代精神與壯志淩雲的革命情懷,這是當代文博界首次推出的于右任魏碑展。

于右任的魏碑不只氣勢撼人,開創書史新局面,開闊的格局更渾灑出大時代的新氣象。他豪邁的碑體書風,更適切地襯托出書寫內容的宏偉胸襟。回顧這些珍貴的墨蹟,我們看見一代宗師的傳承與創新,看見了他對社會民眾的關懷,也看見了國家民族走向新世紀的恢弘願景。

于右任,對很多臺灣人來說是成長過程中的集體記憶。他以監察院長之尊,卻不吝於為政府機構、商家、文人書齋、出版品題字,使得他的書法以各種形式深入到民間各個角落。由於他的書法品質極佳,且數量龐大,更因為拍賣市場的活絡,他免費贈與民眾的書法也為臺灣人留下可觀的財富。書法家陳維德教授,曾經在何創時基金會舉辦的于右任座談會提到,他在唸高中時有幸獲得于右任院長的接見,右老除了贈送他墨寶,更勉勵他「多讀書,多思考,培養心胸器識。人不俗,自然不會有俗筆。遺貌取神,不拘細節,就不會有死筆。」現存右老墨蹟,常看到他的自作詩或集聯,內容往往饒富意義,對受贈者有深切的期勉。

何創時基金會以推廣書法、展覽、研究、出版為成立宗旨,著眼於于右任在書法史上開創的新格局。秉持推動右老書法教育的精神,特別著力於于右任書蹟的整理與研究,並在海峽兩岸重要博物館推出過多檔特展。何創時基金會入口處于右任銅像,即是為了紀念他對臺灣書法藝術跨世代的貢獻。

【系列講座】
2015年1月10日(週六)14:00-16:00
開張天岸馬──于右任先生魏碑書風賞鑒(黃智陽)

2015年1月17日(週六)14:00-16:00
于右任盛年時期的碑派書蹟(吳國豪)

本展覽開放時間為每週二至週六10:30-16:30

系統號:

A-004685

【展覽】重彩流金六百年——壁畫‧故事‧法海寺

【展覽】重彩流金六百年——壁畫‧故事‧法海寺

標題:

【展覽】重彩流金六百年——壁畫‧故事‧法海寺

時間:

2014年11月9日至2015年3月15日

地點:

世界宗教博物館六樓特展區、和平交流廳(新北市永和區中山路一段236號)

主辦單位:

世界宗教博物館、首都博物館、北京市法海寺文物保管所

聯絡人:

Tel: (02) 82316699

內容簡介:

座落於北京石景山區的法海寺,始建於明正統四年(1439年),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歷史。大雄寶殿內保存至今的重彩壁畫,設色構圖依然細緻可見,在宮廷畫士與民間畫師的合作之下,每一位佛菩薩、每一景致花草,皆蘊藏深刻的信仰意涵與工藝技法,展現莊嚴與美感兼具的佛國境界。

法海寺壁畫與寺院一起經歷各種風雨,第一次透過完整展覽的形式,面對寺院之外的世界。特展從三個角度來展現這幅壁畫的故事:
一是再現:通過考據、繪畫技巧和現代科技,再現壁畫原貌的臨摹珍品,讓觀眾能一睹六百年前壁畫的輝煌瑰麗;

二是走入:利用多媒體效果與視覺性說明技巧,塑造出探訪法海寺觀看壁畫的體驗,讓觀眾能走進大雄寶殿欣賞壁畫;

三是探索:對壁畫內容與工法的說明和分析,聚焦壁畫中值得一看的細節,輔以相關文物的印證,讓觀眾能瞭解壁畫的更多故事。

本展覽開放時間為:週二至週日10:00-17:00(週一休館)

系統號:

A-004534

【展覽】島嶼‧地動‧重生:921地震十五周年特展

【展覽】島嶼‧地動‧重生:921地震十五周年特展

標題:

【展覽】島嶼‧地動‧重生:921地震十五周年特展

時間:

2014年9月19日至2015年5月24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四樓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6-3568889

內容簡介:

島嶼‧地動‧重生
臺灣歷史的逐步演變,緣於臺灣這塊土地與多元族群之間的互動所形成;而在臺灣當代歷史的發展進程中,接近二十世紀末,1999年的921大地震,不僅只為一次臺灣島嶼的環境鉅變、地表樣貌的翻動,同時更帶來了臺灣人對於社會、文化、經濟層面的複雜思考,以及人與自然、土地間的高度倫理省思。

本展覽由「晃動的搖籃」、「記憶的餘震」、「 生活的回穩」和「島嶼的重生」等四大展示主題, 將921地震放置在地震史、臺灣近代史發展的時間脈絡中,重返19999年9月21日當下與其後的時刻,看見臺灣人民如何應變,並且如何不分族群與地域彼此無私協助,攜手共度悲慟失去家園與親人的歷程;而除此,在此一自然劇變後,人們又是如何在傾圮崩垮的屋瓦中,重建家園、社區以及適切地方發展的產業,並思考到文化、古蹟的永久存續問題,且重新建立起人與內在心靈、人與社群、人與社會和土地間的和諧關係;至最終,於現今的時間位置,再次清楚看見島嶼以及人們重生的境況,並反思921地震對於吾土吾民的各式影響及啟發。

921地震業已走過15載,此一動盪從未被遺忘,居住在這塊土地上戮力耕耘的臺灣人,業已辛勤開創出與過往殊異的獨特生活方式,並與變動不居的島嶼,不斷展開深刻繁複的對話。

晃動的搖籃
我們生活的土地,就是養育我們成長的搖籃;1999年9月21日,震央位於南投集集的大地震,是一次搖籃的劇烈晃動,也搖晃出臺灣人民對於這座島嶼的重新認識。逐步接近921發生的當下, 921地震所具體帶來的震撼與創傷,身處其中的人們,是如何回應此一鋪天蓋地的劇變;而歷經此ㄧ自然變動後,臺灣各級政府單位和相關的救援組織,亦重新檢視了自身的動員機制問題,並且獲得了災難救助的可貴經驗。在此ㄧ臺灣土地艱難的時刻裡,來自不同的社群,來自各地的族群,以及來自國內和世界各地角落的搜救、協助組職,都在此奉獻心力與汗水,盡其所能,無私互助。

記憶的餘震
土地的翻攪擾動,隨著時間逐漸平息了下來,然而仍舊活著的人們,腦海裡卻仍不斷上演著彼時的餘震。一場突如其來的地震,不只是外在環境的具體毀壞,亦是人們內在心靈、生活型態的與時適應和調整。尚存的居民回溯921發生的當下與後續,他們看見怎樣動盪的場景,如何逃離或自處;而又是在怎樣焦急倉皇的情境之中,搶救下自身或家族彌足珍貴的物品。活著的人,要如何在粉碎崩塌的廢墟中,等待家園的搶救、親人存否的消息;而面對環境與生活人群的變遷,又有著怎樣生存方式與價值心態的改易。

生活的回穩
震後15年間各式層面的具體重建,讓原本流離失所的臺灣人,逐步找回生活的秩序;而地震所引發、衍生的各種問題,也讓臺灣社會共同思索「發展」一詞的意涵,以及人與土地、文化之間應有之關係。傾毀和問題的家屋,或原地重整重建,或另覓合適它處從頭起;而受創斑斑的教室和校園環境,則尋找到能讓教育紮根不倒的穩固建築工法,此一土地劇變之後的生活變遷,讓家園的定義有了思考界限的擴充;鄰里、地方關係的更弦易張,以及社區總體營造的積極意識與嶄新作為,讓人們必須重新適應不同的生活群體,但卻也因此重新迸發、創造出與眾不同的社群和能量。

島嶼的重生
每次臺灣土地的波動,都是一次人們與土地深刻對話的契機。走過的15年,不同的地域,已逐漸開展出不同面向的產業經營模式;生活、生存與生命的根本價值,也開始有了更多「因地制宜」的實踐倫理和思考方向。該如何面對下一次的土地與自然波動;該如何與變動不居的臺灣土地相偎相依;該如何去永續維持得來不易的碧綠山林和美麗家園;而又該如何,人與社群、人與土地以及經濟與文化,可以是共生共榮的和睦共處,而非相互戕害、強掠剝奪的競爭關係。 921之後的15年,這座島嶼以及島嶼上的臺灣人,都在經歷著各式各樣生活形態與價值觀念的重生,他們思考問題、設法解決問題,並且逐步實踐自身的生活理想藍圖,然後一路走向,與這座島嶼更加親密無間的未來。

系統號:

A-004535

【展覽】冷眼熱心,寫盡人間事──臺灣報導文學特展

【展覽】冷眼熱心,寫盡人間事──臺灣報導文學特展

標題:

【展覽】冷眼熱心,寫盡人間事──臺灣報導文學特展

時間:

2014年6月27日至2015年1月4日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展覽室B(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聯絡人:

Tel: (06)221-7201

內容簡介:

「臺灣報導文學特展」6月27日起開展,國立臺灣文學館首次以報導文學作為策展主題,呈現自清領時期至21世紀以來臺灣報導文學的發展,看作家們遭遇新聞事件及歷史變化的重要時刻,如何以冷眼熱心寫盡人間事。

融合新聞報導與文學書寫的報導文學,又稱為「報告文學」,基本上是作家透過翻尋歷史、田野蹲點、實際採訪,輔以影像記錄等方式撰寫而成的文學作品,藉由文字傳播映照現實,較諸其它文類具有更強大的反省及批判力道,以凝聚社會共識及與向上力量。

1935年4月21日臺灣中部大地震,作家楊逵前往災區調查後撰寫報導,將驚心動魄的災區場景做了生動的描述,建構了當年臺灣的集體記憶,其後楊逵並在報紙發表〈談「報導文學」〉、〈何謂報導文學〉、〈報導文學問答〉等三篇論述文章,允為臺灣報導文學理論架構的先驅。

特展以1928年至2000年的臺灣報導文學年表發端,郁永河在康煕年間來臺採硫寫下《裨海紀遊》一書,記錄沿途見聞、平埔族風俗民情,周步霞於1886年刊登於《臺灣府城教會報》第8期的〈北港媽的新聞〉、林獻堂1928年起連載於報紙的《環球遊記》、楊逵於1935年刊登於《社會評論》的〈臺灣震災地慰問踏查記〉,是清末至30年代,報導文學擔任「追求真實」使命的開創期。

1945至1960年代,臺灣結束殖民歷史,卻捲入反共浪潮與威權肅殺的白色恐怖氛圍,此情境不利於報導文學之發展,作家們改以柔性的書寫手法,使得此時期的報導文學成果見證歷史發展之軌跡,有如「冰山下的伏流」。

在1970年代,資深編輯高信疆在《中國時報》副刊開闢「現實的邊緣」專欄,大力提倡鄉土文化,並將報導文學列入「時報文學獎」的獎項之一,對臺灣戰後報導文學的推展發揮了關鍵性的影響力。接著則是陳映真於1980年代創辦《人間》雜誌,雖然只發行47期,但其所標舉的人道主義、對邊緣弱勢及底層人民的關注,卻深刻影響臺灣紀實攝影及報導文學的發展。

「冷眼熱心,寫盡人間事──臺灣報導文學特展」,6月27日起至2015年1月14日,在臺文館B展室展出,歡迎踴躍參與。

系統號:

A-004536

【展覽】瓶盆風華:明清花器特展

【展覽】瓶盆風華:明清花器特展

標題:

【展覽】瓶盆風華:明清花器特展

時間:

2014年11月12日至2015年9月9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203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花器包含「盆景」與「插花」兩類器皿,中國傳統的花器材質眾多,銅、瓷、玉、石、玻璃、漆、木竹…等,不一而足。形制則有瓶、盆、缸、碗、盤、桶、籃及掛瓶…等,豐富多樣。本展覽以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明清瓷質花器為重點,展覽分「盆景器」及「插花器」兩單元,藉以呈現明清時期花器發展的特色。

「盆景」,將植物連根栽植在花器裡,是一種有生命的活藝術;花盆被寓為大地,依觀想來形塑各類植栽,亦可添加湖石、人偶、蟲鳥等配飾,營造具體而微的庭園大地景觀,可觀、可想、可神遊,饒富意味。盆景器皿厚而重,多呈現廣口、寬底、方、圓或多角的造形,有盆與托成套者,也有各類動物造形的盆景器皿。

「插花」,將花木剪裁插置在花器裡,欣賞花木姿態之美。花材與花器的運用,取決於陳設空間之大小與功能。如陳設於大廳的「堂花」,需大型花器展現富麗花材;擺置書齋的「齋花」,需小而雅緻。插花時還需思考固定花枝的方式,所以院藏花器經常搭配多孔的金屬內膽,或製成多管形制。

盆景、插花除可單獨擺設,亦可多件同列,也可結合其他質材的裝飾物,透過花材、花器及裝飾物的諧音轉意,呈現如「玉堂富貴」、「事事如意」之類吉祥祈願的花藝,感受古人裝置藝術的手法。明清皇室花器中,以當代製造的瓷器或琺瑯器為主,有時也選用銅、玉、陶瓷等古器物,改變其原有功能,化身為花器,呈現出古雅華麗的品味。

本展覽全年開放,8:30-18:30,夜間延長開放時段:每週五、週六18:30-21:00,國人憑身分證件可免費參觀。

系統號:

A-004537

【展覽】南島溯源八千年——『亮島人』與馬祖史前文化展

標題:

【展覽】南島溯源八千年——『亮島人』與馬祖史前文化展

時間:

2014年12月5日至2015年1月18日

地點:

國立歷史博物館四樓401展廳(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49號)

主辦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福建省連江縣政府

聯絡人:

Tel: (02)2361-0270

內容簡介:

從古至今,人們對遙遠的古代每每充滿好奇遐想,多少人嘗試用不同的方式,詮釋著被遺忘的一草、一沙、一世界,這些行為背後,總植基於對古文化的渴望及回頭看的好奇心,正因此才有了「考古學」及相關領域學門的發展;誠如國際著名學者張光直(1931-2001)面對牢獄生涯後卻選擇踏入考古人類學領域的原因--想知道「人之所以為人」。

「考古學」是人類學的分支之一,是對過去人類生活及變遷的科學研究;意即以科學的方法及態度,發掘並研究古代人類的物質遺留,藉以瞭解古代人類生活的全部。而考古的過程,簡單的說,就是一種回鄉、溯源的歷程,亦是一次次窺探始祖先人種種真相的爬梳與解謎。

本展所欲揭開神秘面紗的主角--「亮島人」,發掘於馬祖列島中的「亮島島尾遺址群」。從該遺址出土了陶片、石器、骨器等遺存,以及2具人骨遺骸(命名為「亮島人1號」及「亮島人2號),這2具人骨分別具有8千多年和7千多年的歲數。此為臺灣考古學上的重大發現,也是臺灣至今發現最早的人骨,同時更是中國大陸東南沿海新石器時代早期墓葬中,少數年代久遠且保存良好的案例之一。

臺灣是否為南島民族的起源地,多年來學界的看法和結論不一。然而,隨著「亮島人」的發現,為此一謎團提供了很有價值的訊息。雖然「亮島人」的研究仍處於初步階段,尚不足以據此推論出南島語族的起源問題,然至少已得知「他們」與部分現代南島語族有著共同母系血緣關係,並將馬祖的歷史向前推展八千年,預期將為臺灣歷史學、人類學、考古學、人種遺傳學等學門引發新議題。
  
過去本館曾舉辦過兵馬俑(2000年及2007年)、馬雅文明(2002年)、樓蘭美女(2008年)等海外重要遺址特展,廣受民眾歡迎與喜愛。這次難得的本國考古遺址展覽,特別感謝連江縣政府、馬祖民俗文物館及參與「亮島島尾遺址群」發掘的所有工作人員,讓本島民眾得以透過「亮島人」3D仿真複製人骨模型、亮島島尾遺址群之陶石器、骨角器、生態遺留等,了解考古發現過程、遺址文化現象及考古研究科學應用,為大眾帶來豐富新知與視野,同時滿足歷史詩情的想像,並對戰地馬祖的文化有更深一層的全新認識。

本展覽開放時間為週二至週日,10:00~18:00。

系統號:

A-004538

【展覽】「暢郵殷墟──郵票中的殷墟文物」特展

【展覽】「暢郵殷墟──郵票中的殷墟文物」特展

標題:

【展覽】「暢郵殷墟──郵票中的殷墟文物」特展

時間:

2014年12月10日至2015年7月1日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1樓殷墟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內容簡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珍藏的殷墟文物,是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三七年間,在河南安陽殷墟所進行的考古發掘出土品。內容豐富,包含:甲骨、青銅器、玉器、石器、陶器與骨角牙器等。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從中精選八件文物,於二〇一四年十二月十日發行「中華古代文物郵票──殷墟」,讓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文物以及神乎其技的工藝技術,以郵票的形式再現於世人。本館配合郵票發行,推出「暢郵殷墟」特展,展出郵票上的八件文物,藉由郵票的穿針引線,帶領我們穿越時光隧道,暢遊殷墟,見證燦爛輝煌的商代文明。

展期:2014年12月10日至2015年7月1日
每週三、六,9:30-16:30(國定假日及選舉日不開放)

系統號:

A-004541

【展覽】從甲午戰爭到乙未割臺文學特展

【展覽】從甲午戰爭到乙未割臺文學特展

標題:

【展覽】從甲午戰爭到乙未割臺文學特展

時間:

2014年12月18日至2015年5月31日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一樓展覽室C(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聯絡人:

Tel: (06)221-7201

內容簡介:

本展期係甲午戰爭到乙未割臺120週年,為呈現當時臺灣、清國與日本文人對同一事件的不同書寫角度,以及後代文學家如何續衍這段歷史,擬由文學文本為主,藉由不同文類與畫冊,多方展現文人筆下悲愁苦悶的心路歷程。

系統號:

A-004585

【展覽】藏鋒──陳澄波特展

【展覽】藏鋒──陳澄波特展

標題:

【展覽】藏鋒──陳澄波特展

時間:

2014年12月5日至2015年3月30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105、107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2014年是臺灣前輩畫家陳澄波先生120歲的誕辰,大型的紀念展,從臺南、北京、上海、東京一路巡迴,以國立故宮博物院作為整個活動的最後總結;取名「藏鋒」,意在凸顯一個深受中國傳統水墨思想影響的傑出藝術家,如何在作品中吸納東方繪畫的特質,在「中西融合」的課題上,作出貢獻。

陳澄波曾在1934年接受訪問時提到: 「我因一直住在上海的關係,對中國畫多少有些研究。其中特別喜歡倪雲林與八大山人兩位的作品,倪雲林運用線描使整個畫面生動,八大山人則不用線描,而是表現偉大的擦筆技巧。我近年的作品便受這兩人影響而發生大變化。我在畫面所要表現的,便是線條的動態,並且以擦筆使整個畫面活潑起來,或者說是,言語無法傳達的,某種神秘力滲透入畫面吧!這便是我作畫用心處。我們是東洋人不可以生吞活剝地接受西洋人的畫風」。本展正是基於此一精神切入,期待呈現給觀眾一個不一樣的陳澄波。

本展覽全年開放,8:30-18:30,夜間延長開放時段:每週五、週六18:30-21:00,國人憑身分證件可免費參觀。

「藏鋒──陳澄波特展」專題講座
第一場
題目:陳澄波藝術中的摩登迷戀
講者:廖新田教授(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人文學院院長)
時間:2015年2月7日(週六)下午14:00
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正館B1多媒體放映室

第二場
題目:藏鋒──陳澄波作品中的中國元素
講者:蕭瓊瑞教授(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時間:2015年3月14日(週六)下午14:00
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正館B1多媒體放映室

系統號:

A-004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