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事務

2014 再回首鄧雨賢「四月望雨」臺語歌謠

2014 再回首鄧雨賢「四月望雨」臺語歌謠

標題:

2014 再回首鄧雨賢「四月望雨」臺語歌謠

內容簡介:

國家圖書館2014年舉辦「臺灣藝壇--回首陳澄波.林玉山.鄧雨賢.黃土水」資料展,讓民眾在2014年的四季,深入了解臺灣前輩藝術家的貢獻,不僅看見油畫家陳澄波,同時看見膠彩畫及水墨畫家林玉山、音樂家鄧雨賢,及雕刻家黃土水,今年適逢鄧雨賢逝世70周年,9月至11月國家圖書館特地在藝術視聽中心舉辦臺灣歌謠之父鄧雨賢資料展。

鄧雨賢畢生創作50多首膾炙人口歌曲,作品曲式優雅,旋律朗朗上口,代表作為《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等四首臺語歌謠,合稱為「四月望雨」。本資料展除特地規劃主題區,陳列相關圖書及視聽資料,也於「CD」欣賞區展示豐富的臺灣歌謠,並播放相關視聽影片,讓參觀者直接觀賞。

浪漫與詩情伴隨「臺灣歌謠之父」鄧雨賢(1906/7/21-1944/6/11),度過燦爛卻短暫的一生,鄧雨賢祖籍新竹芎林,出身於客家名門望族,負笈日本東京音樂學院深造,研習作曲理論,回國後設在永樂町(今之迪化街)的文聲唱片公司,邀請鄧雨賢寫《大稻埕進行曲》(已失傳),他驚人的才華,受到當時執唱片界牛耳的古倫美雅(哥倫比亞)唱片公司注意,1933年唱片公司文藝部長陳君玉,大膽預言鄧雨賢將會是提昇臺語歌謠境界的先驅。

獲得古倫美雅唱片公司青睞的鄧雨賢,1933年陸續創作《望春風》、《月夜愁》、《老青春》等曲式優雅的歌曲,展現他驚人的才華,一時之間四方傳唱;翌年《雨夜花》、《青春讚》、《春宵吟》等曲問世,更是人人傳唱。1933年由李臨秋填詞、鄧雨賢譜曲的《望春風》,是二人首度合作,將既期待又不知所措的心情,描繪得淋漓盡致;而周添旺填詞、鄧雨賢譜曲的《雨夜花》更是經典名曲,當時人人都會哼「雨夜花雨夜花,受風雨吹落地…」並感受到曲子裡的失落與寂寥;其後幾年,鄧雨賢更以《滿面春風》、《碎心花》、《想要彈同調》、《四季紅》等歌曲,贏得「最受歡迎流行歌曲作家」的美譽。

當鄧雨賢持續創作臺語歌謠之餘,也積極採集傳統的民謠與戲曲,作為他創作的題材,他認為從民間最底層淘洗出的文化結晶,最是純美動人,臺語歌謠在日本皇民化運動的打壓下漸漸沈寂,鄧雨賢1939年8月辭去古倫美雅唱片公司職務,移居至新竹芎林庄偏僻山村,卻不及度過日據時期的最後一年,看不到臺灣光復,就在1944年6月12日,不幸病逝於竹東長春醫院,與西洋音樂大師孟德爾頌.佛斯特同壽,因此也有人讚譽鄧雨賢是「臺灣的佛斯特」。

鄧雨賢的創作,在時光長河裡,是珍貴的時代記憶,與情感的代言,鍾肇政曾評論鄧雨賢:「……那種優美、動人,且又純粹本土味的風格,太切合臺灣人民的需要吧!……可以說,它們已經成了不折不扣的臺灣人的心靈之曲子。」歡迎喜愛臺語歌謠的您,在今年9月至11月前來國圖藝術視聽中心(臺北市延平南路156號,上午10時-下午6時開館,每星期一及國定假日休館,TEL:02-23612551),聽鄧雨賢的臺語歌謠風情!

系統號:

O-003953

【徵才】中研院民族所徵求臺灣原住民籍專任研究人員

標題:

【徵才】中研院民族所徵求臺灣原住民籍專任研究人員

時間:

2014年9月30日截止

內容簡介:

一、誠徵臺灣原住民籍專任助研究員(相當於助理教授)或以上之學術研究人才

二、專長領域:社會或文化人類學及其相關領域

三、申請者須已獲得或預定在2014年12月31日前獲得國內外相關領域之博士學位者

四、申請助研究員應備文件(各4份):
1. 詳細履歷表、研究旨趣,以及未來研究計畫(以上三種均須提供中、英文資料)
2. 博士學位證書影本,或可於2014年12月31日前進行論文口試之證明
3. 博士論文或完整初稿(若使用中、英文以外之文字,須附中文或英文摘要,字數必須在三千字以上)
4. 已發表之代表性學術著作(若使用中、英文以外之文字,須附中文或英文摘要)
5. 研究所成績單
6. 推薦函兩封(請推薦人直接寄送本所)
7. 提供近三個月內戶籍謄本(原住民籍身分證明之用)

五、申請副研究員或以上應備文件(各4份):
1. 詳細履歷表、研究旨趣、以及未來研究計畫(以上三種均須提供中、英文資料)
2. 博士學位證書影本
3. 已發表之代表性學術著作(若使用中、英文以外之文字,須附中文或英文 摘要)
4. 推薦函兩封(請推薦人直接寄送本所)
5. 提供近三個月內戶籍謄本(原住民籍身分證明之用)
6. 副研究員以上層級資格須符合本院研究所組織規程之規定,投件前請洽聯絡人確認。

六、申請截止日期:2014年9月30日(以郵戳為憑)

七、資料請逕寄:
11529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黃樹民所長 收
如有任何疑問,請與所長室林芬安小姐聯繫(falin@gate.sinica.edu.tw)

※有意應徵此職缺者,請至官網下載相關表格。

系統號:

O-003849

【徵才】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徵聘教師

標題:

【徵才】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徵聘教師

時間:

2014年9月15日截止

內容簡介:

一、職級及名額:助理教授(含)以上教師1名。

二、專長及資格:
(一)專長:歷史教育(能擔任師資培育相關課程)。
(二)資格:
1、具博士學位,並已取得博士學位證書。
2、具中學教師資格,且中學教學經歷二年(含)以上。
3、應徵者除獲有博士學位之初任教師外,應具有下列條件之一:
(1) 3年內有正式出版之專書,並檢附審查意見及通過出版之相關證明。
(2) 最近3年平均每年應有1篇論文發表(相當於SCI、SSCI、TSSCI、EI、A&HCI、THCI Core等級或經本校各學院院務會議通過認可並經校教評會備查之學術期刊)。
(3) 最近3年至少主持1個國科會研究計畫。
(4) 傑出專業實務表現,並檢附相關證明。

三、應繳資料:
(一)個人學經歷表、學位證書及中學教師資格證書影本。(國外學歷證件須經駐外單位驗證,並附中文譯本)
(二)代表著作(請標記)及近三年內相關論著各三份,並附中文摘要。(上述二項表格請可至官網下載)
(三)歷年著作目錄。
(四)教學獎項之相關證明。
(五)歷年教學、研究、服務事蹟。

四、申請時間:自即日起至2014年9月15日(星期一)止。(以郵戳為憑)

五、聯絡地址:10610臺北市和平東路1段162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電話:(02)7734-1506
傳真:(02)2363-3032
E-Mail: t23028@ntnu.edu.tw
連絡人:李文珠小姐

系統號:

O-003910

【獎助】2014年度國立歷史博物館「郭雪湖臺灣藝術發展研究獎」

標題:

【獎助】2014年度國立歷史博物館「郭雪湖臺灣藝術發展研究獎」

時間:

2014年10月1日截止

內容簡介:

一、宗旨
為感謝名書家郭雪湖先生捐贈新臺幣壹佰萬元,並獎助、培育臺灣藝術發展及研究優良人才,特設置本研究獎金。

二、獎金來源
由郭雪湖先生捐出行政院文化獎獎金與個人積蓄,合計新臺幣壹佰萬元為基金,並以其孳息發放研究獎金。本項基金並得接受熱心人士捐贈,以擴大其母金與孳息。

三、組織
本研究獎金設管理委員會管理之,置委員3至5人,由國立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本館」)聘請之。每屆聘期2至3年,除本館館長兼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外,其他委員就藝術界資深人士及社會公正人士聘請之。

四、參加資格
國內大專院校之文、史、藝術或教育等相關科系學生、教師或社會人士皆可申請。已獲得其他獎金之論文,不得申請本研究獎金。

五、獎助時間、名額與金額
本研究獎金每2至4年遴選一次,得獎者壹名,頒發獎金新臺幣參萬元整。(第一屆於2010年開始)

六、論文範圍
以臺灣藝術教育研究為範圍,論文題目自定。

七、論文形式
1、文言、白話不拘,以學術論文格式撰寫,每篇論文以6千至2萬字為原則,並附600字以內摘要。
2、論文配圖須取得合法版權,如有抄襲、代筆、使用譯稿或其他侵害他人智慧財產權之情況,本館將取消其獲選資格並追回研究獎金,有關法律責任由論文著作人自行負責。

八、發表方式
本館有權無償刊登獲選論文於本館相關出版刊物,並加註獲得「郭雪湖臺灣藝術發展研究獎」字樣;獲選論文不得發表於本館以外之其他刊物。

九、申請方式
一律採取通訊報名,請以掛號郵件逕寄100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49號,國立歷史博物館研究組收(並註明參加「郭雪湖臺灣藝術發展研究獎」論文申請)。

十、申請資料
(一)研究獎金申請表乙份。(請至官網下載)
(二)論文紙本與電子檔各乙份。(獲選與否均不退回)
(三)紙本規格:
1.採A4直式橫印,文字自左至右編排,每行中文35字細明體,每頁不超過30行。
2.內容依序包括封面、書名頁(同封面)、摘要、目次(包括正文與圖版)、正文、附錄、封底等,並加註頁碼,繕打裝訂成冊。
3.封面應載明「郭雪湖臺灣藝術發展研究獎」論文(16級楷書體於左上角)、論文主題(20級楷書體於第8行處居中)與申請人(16級楷書體於第20行處居中)。
4.電子檔採Word(*.doc)檔。

十一、截稿日期:2014年10月01日(以郵戳為憑)。

十二、公佈得獎:2014年11月中旬公佈獲獎名單,並於本館館慶時公開頒獎。

系統號:

O-003850

【獎助】國史館2014年度國史研究獎勵出版受獎名單

標題:

【獎助】國史館2014年度國史研究獎勵出版受獎名單

內容簡介:

1950年代初期國軍軍事反攻之研究(王怡茹)

水利秩序之形成與挑戰──以後村圳灌溉區為中心之考察(1763-1945)(嵇國鳳)

中華民國政府對海外臺灣獨立運動之因應──以美國為中心(1961-1972)(邱炳翰)

抗戰時期的中國軍醫(陳昶安)

戰後臺灣農業科學化的推手:以農業推廣體系為中心(1945-1965)(林杰民)

系統號:

O-003894

【獎助】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開放申請

標題:

【獎助】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開放申請

內容簡介:

一、宗旨
中央研究院為落實獎勵學術研究之法定任務,鼓勵國內年輕學者在學術上做深入研究並有重要貢獻,特訂定本作業要點。

二、獎項
1.分為數理科學、生命科學、人文及社會科學三組,每組每年設獎額以五項為原則。
2.申請著作之主要作者為一人以上時,如獲獎,得分享其獎勵。

三、申請人資格
申請人須於國內公立大學或教育部立案之私立大學或獨立學院、或本院認可之國外大學或獨立學院獲得博士學位,並具備下列條件:
1.年齡未逾 42 歲(以申請當年度8月1日計算)。
2.於國內學術研究機構、或公私立大學院校有專任職務者(不含博士後研究人員)。

四、申請資料
1.申請著作,必須是五年內在國內任職期間發表者(不含學位論文)為限;可為代表作一篇或系列論文(至多擇三篇申請),不以中文為限。
2.申請者需附上五年內研究出版品目錄及其研究領域之相關學者專家推薦函二封。
3.若申請著作之主要作者為一人以上,得同時申請,亦得同時獲獎。以上申請著作及研究出版品目錄係以發表日起至申請當年度8月1日止五年內計。

五、獎勵方式
1.本著作獎得獎人每人獲頒獎金新臺幣二十萬元、研究獎助費新臺幣三十萬元及獎牌一面。研究獎助費必須以支付出國開會(得獎人或可支助博士後學者、研究助理及博士生等出國開會)、聘任助理及購買設備、材料等研究所須經費為限,且必須自頒獎日起兩年內支用之。
2.數位申請人若以相同著作同時獲同一獎項者,每人均可獲頒獎牌一面;研究獎助費則以每增多一人,即調高十萬元為標準,獎金不予增加。
3.為肯定得獎人研究成果及激勵研究人員,中央研究院將以公開儀式頒發獎牌;得獎者之個人簡歷及得獎著作亦將公布於中央研究院網站。

六、申請辦法
申請人得自行於每年八月十六日至十月一日間於中央研究院線上系統提出申請。

七、審查程序
1.評選應設數理科學、生命科學、人文及社會科學三組審查委員會,由院長各聘請委員九至十五位組成之。
2.審查委員會應依據院內外相關專家之評審,經初審、複審後推薦各組得獎名單。
3.最後得獎名單應由三組審查委員組成之聯席會議決定之。

八、經費請撥及核銷程序
得獎人應檢附獎勵金領款收據辦理經費核銷;研究獎助費得由其所屬機關檢附領款收據,送本院辦理經費暫付請撥,並於各會計年度結束前,檢附原始憑證送本院辦理核銷。

九、本作業要點經院務會議通過,並報請總統府核定後實施,修訂時亦同。

系統號:

O-003911

【獎助】2014年「黃彰健院士學術研究獎金」

標題:

【獎助】2014年「黃彰健院士學術研究獎金」

時間:

2014年10月15日截止

內容簡介:

一、獎助對象:
國內各大學具中華民國國籍之碩士班或博士班學生,其研究主題為中國上古史、宋明理學、明史、清末民初歷史相關者。

二、獎助名額:
獎助3名,每名獎金一千五百美元。獲獎者須於次年9月30日前提交研習成果報告書。如擬繼續申請該項獎助,該報告書為受評核資料之一。因獎助而發表之研究成果,請獲獎者於論文中註明。

三、申請時間:2014年9月15日起至10月15日止。

四、申請辦法:
請填妥申請表〔詳下方附件下載〕,並檢附在學證明、大學(含)以上歷年成績單、著作目錄、近二年已出版之代表作一種,以及推薦信〔詳下方附件下載〕一封(可由推薦人逕寄本所),郵寄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2段130號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秘書室收。〔郵寄者以郵戳為憑,逾期概不受理。〕

聯絡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秘書室陳靜芬小姐

Tel: 02-27829555#240
Fax: 02-27831815
E-Mail: bihp2@asihp.net

※有意申請者請逕至官網下載申請書與推薦書。

系統號:

O-004046

【獎助】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5年度「考古學門獎助研究生計畫」申請

標題:

【獎助】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5年度「考古學門獎助研究生計畫」申請

時間:

2014年10月15日截止

內容簡介:

一、申請資格
國內外大學考古學相關學系之本國籍研究生。
學位論文研究主題與本所考古學門之研究範疇相關,或與本所典藏考古資料整理研究有關者。

二、申請期限:即日起至2014年10月15日止。

三、獎助期限:自2015年1月1日起至2015年12月31日止。(期滿後得再申請1次)

四、獎助金額:
碩士生每人每月獎助學金新臺幣12,000元。
博士生每人每月獎助學金新臺幣24,000元。
獎助期間內經本所同意,最多可再領取一份院外單位提供之兼職酬金或獎學金,其金額上限為新臺幣8,000元;另辦理休學者即不符合獎助資格。

五、應備資料及申請方式:
申請表(可在官網下載)
大學或碩士班畢業證書、學生證影本(加蓋註冊章戳)
大學碩、博士班成績單。
學位論文研究計畫書(含參考著作目錄)
履歷
著作目錄、相關著作(最多3種)
所屬學校二位教授推薦信函(由推薦人逕寄本所)
意者請備齊上述資料一式3份(含正本)寄至:11529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2段128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註明:申請考古學門獎助研究生計畫);其中第4項、第5項及第6項請另附電子檔,郵寄至E-Mail: cfas@gate.sinica.edu.tw。

六、經本學門審核通過予以獎助者,需遵守下列相關事項:
由本學門研究人員給予指導。
每週到所日數以不少於2日為原則,並應參與本學門之學術研究活動。
得使用本所公用電腦設備、借閱本所圖書館書籍,本所得視情形調配研究空間。
每半年(6月及12月)應提供研究進度報告予指導人員,並於年度結束前10日提交研究報告備查,及舉行一場成果發表會。
其他未盡事宜,依照本所規定辦理。

七、本案洽詢電話:許小姐(02)2782-9555分機675,E-Mail:cfas@gate.sinica.edu.tw。

系統號:

O-003851

【徵稿】臺灣文學學報第25期徵稿啟事

標題:

【徵稿】臺灣文學學報第25期徵稿啟事

時間:

2014年9月15日截止

內容簡介:

※第25期截稿日期為:2014年9月15日。

※本學報自2008年起至2013年已正式收錄「臺灣人文學引文索引核心期刊(THCI Core)」,歡迎賜稿。

一、本學報歡迎臺灣文學的學術研究論文投稿,文長以二萬字為度,請勿一稿二投。所有來稿均經編審委員會送請專家學者評審,審查採雙匿名制。通過審查之稿件,於刊登後將致贈當期學報二冊及作者論文抽印本二十份,不另致酬。

二、本學報稿件限以中、英文撰寫。稿件請打字,以word、A4橫書格式儲存;撰稿格式參照本學報撰稿體例。文稿請勿出現可辨識作者身分之資訊,須另檢附投稿者資料(論文題目、姓名、職稱、任職機構、聯絡地址、聯絡電話、電子郵件)。

三、中、英文投稿稿件均須檢附「中文論文題目」、「中文關鍵詞」三至五個、「中文論文摘要」三百至五百字。中文稿件通過審查後,將另函通知補送英文篇名、英文摘要、英文關鍵詞等資料。

四、惠稿請(一)檢附光碟一份或以電子郵件寄至tailit@nccu.edu.tw;(二)列印正式文稿二份,寄至11605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臺灣文學學報》編審委員會收。

五、本學報為半年刊。每年六月、十二月出刊,截稿日期為每年三月十五日、九月十五日。歡迎惠賜來稿。

詳細稿約說明及撰稿體例等資訊,請參見相關網址。

系統號:

O-003916

【徵稿】《臺灣師大歷史學報》徵稿

標題:

【徵稿】《臺灣師大歷史學報》徵稿

時間:

長期徵稿

報導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稿約
一、本刊於每年六月及十二月出版,內容以史學專論、研究討論、書評為主,歡迎未出版之史學論著來稿。

二、請參照本刊撰稿格式撰寫,存普通文字檔。文長請勿超過三萬字,來稿請附英文篇名、中文摘要(三百至五百字)、英文摘要,與中、英文關鍵詞。

三、來稿由本刊編輯委員會約請相關專家學者審查,通過後刊載。

四、如經刊載,不付稿酬,致送作者當期學報三本、抽印本三十本。

五、本刊不負責來稿內容之版權問題(如圖、表及長引文等),請作者先行取得版權持有者之同意。

六、本刊與華藝數位藝術股份有限公司簽訂電子期刊合作出版計畫,來稿刊載後如同意收於該電子期刊,請附授權同意書。

七、來稿請繳交電腦文書處理後之稿件電子檔(如有特殊需要請另提供紙本),並附作者中文及英文姓名、服務單位、職稱、地址、電話或e-mail 等聯絡資料。

八、投稿或相關編輯事項之函件,請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辦公室。

地址:106 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 號
電話:(02)7734-1504
E-mail:ntnuhistory@gmail.com(主旨請註明「學報投稿稿件」)

系統號:

O-003852

【徵稿】《臺灣學誌》第11期徵稿啟事

標題:

【徵稿】《臺灣學誌》第11期徵稿啟事

時間:

2014年10月31日截止

內容簡介:

1.《臺灣學誌》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出版之學術期刊,訂於每年4月、10月出刊。舉凡有關臺灣文化、語言、文學、歷史、傳播、政治、社會變遷等臺灣研究領域之學術性論文,均歡迎賜稿。

2.徵稿類型包括:一般論文、專題論文、書評。

3.第11期專題:性別與臺灣文學、影像、文化(徵稿不限專題論文)

4.第11期發行時間:2015年4月。

5.第11期徵稿期限:即日起至2014年10月31日。

6.論文繳交須含紙本二份及電子檔一份。繳交內容包含:(一)論文全文;(二)投稿者資料表。

7.詳細徵稿訊息請務必參見本系網站「臺灣學誌」專區: http://www.tcll.ntnu.edu.tw/ad/super_pages.php?ID=ad2

系統號:

O-003853

【徵稿】《臺北大學中文學報》徵稿啟事

標題:

【徵稿】《臺北大學中文學報》徵稿啟事

時間:

長期徵稿

內容簡介:

一、本刊為國立臺北大學中國文學系發行之學術刊物。

二、本刊以發表中國語文與中國思想及其相關領域之研究為主。

三、來稿以不超過兩萬字為原則,請參照「《臺北大學中文學報》撰稿格式」。

四、本刊稿件須通過兩位外審之匿名評審方能刊登。若屬於外稿,亦可交由一位校外專家與一位本系專任教師審查。

五、來稿一經刊登,致送本刊2本及抽印本50份,不支付稿費。

六、本刊不接受任何已刊登之論文,來稿請勿再投寄其他刊物。

七、本刊僅接受國內外大學專兼任教師的投稿。如有相當於同等級教師之專業人士投稿,此資格認定由本刊編輯審查委員會決定之。

八、本刊為半年刊,於每年3月及9月出刊,截稿日期分別為5月31日及11月30日。

九、寄件方式:檢附論文2份及個人資料表、著作權授權書(均含電子檔)寄到23741臺北縣三峽鎮大學路151號國立臺北大學中國文學系「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編審委員會」收;聯絡方式:02-86746708,chinese@mail.ntpu.edu.tw

十、投稿著作所有列名作者皆同意其投稿之文章經本刊刊登後,即授權本刊單位以非專屬授權之方式再授權國家圖書館、凌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華藝數位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收錄於「國圖遠距圖書服務系統」、「凌網科技HyRead平臺」、「中文電子期刊服務(CEPS)」或其他資料庫中,並得為重製、公開傳輸、授權用戶下載、列印等行為。為符合資料庫之需求,並得進行格式之變更。

系統號:

O-003854

【徵稿】《清華中文學報》稿約

標題:

【徵稿】《清華中文學報》稿約

時間:

長期徵稿

內容簡介:

1.《清華中文學報》創立於2007年9月,是以中國文史哲及跨領域研究為主的學術刊物,園地公開,歡迎海內外學者賜稿。

2.本刊歡迎研究論文、書評、專題訪談、思想觀點評論、學術現況反思等各類稿件。同時,也期待任何活化中文領域研究的論述形式。

3.本刊為半年刊,每年六月及十二月出版,傳統卷冊和電子媒介雙軌並行,全年收稿。本刊採行「隨到隨審」制,審稿期約三個月。

4.來稿以未曾發表為限;已在網路上發表的文章,不予收錄。凡發現一稿兩投或侵害他人著作權者,日後本刊將不接受其稿件。

5.本刊以中、英、日文稿件為主。中文論文以不超過三萬字、英文論文以不超過A4紙30頁、日文論文以不超過A4紙55頁為原則,書評以三千字為限。特約稿件則不在此限。

6.本刊設編輯委員會,處理集稿、審稿、編印及其他與出版有關之事宜;來稿均經隱名審查人與編輯委員會審查,採用與否,將以書函通知。請自留底稿,來稿不再退還。

7.來稿格式請參考本刊所附之撰稿格式,以利作業。

8.文稿既接受刊登,來稿人應協助校稿,並有提供原始引用文獻以供檢覈之義務。

9.本刊不負責來稿內容之著作權問題(如圖、表、照片及長引文等),請作者先行取得著作權持有者之同意。來稿請勿發生侵害第三人權利之情事,如有抄襲、重製或侵害等情形發生時,概由來稿人承擔法律責任,與本學報無關。

10.本刊著作者享有著作人格權,本刊享有著作財產權;日後除著作者本人將其個人著作結集出版外,任何人基於任何目的之翻印、轉載、翻譯等皆須事先徵得本刊同意後,始得為之。

11.通過刊登之論文,作者同意授權本刊得以紙本、光碟及網路等出版方式發行;並同意授權本刊得再授權國家圖書館等資料庫業者,進行重製,透過網路提供授權用戶下載、列印、瀏覽等行為,並得視需要酌作格式之修改。若僅同意以紙本形式發表者,請特別註明。

12.來稿刊出後,一律贈送當期《清華中文學報》兩本,抽印本二十份,不另付稿酬。書評作者贈當期二冊,不另贈抽印本。

13.來稿連同檔案,一律請附︰中英文篇名、中英文摘要(限五百字以內)、中英文關鍵詞(三到六個),文末請附「引用書目」。並請另紙註明中英文姓名、服務機構、職稱、通訊地址、電話、傳真號碼、電子郵件帳號等聯絡資料,以便聯繫論文出版等事宜。

14.來稿請寄《清華中文學報》編輯委員會,地址:
•30013
新竹市光復路二段101 號
國立清華大學 中國文學系

•E-mail: thjcl@my.nthu.edu.tw

•線上期刊網址:http://www.cl.nthu.edu.tw/files/11-1278-7432.php

線上期刊網址:http://www.cl.nthu.edu.tw/files/11-1278-7432.php

系統號:

O-003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