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古今論衡第26期

古今論衡第26期

標題:

古今論衡第26期

時間:

2014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內容簡介:

【研究專論】
實驗考古──中國青銅時代透空青銅器泥範鑄造工藝求實(王金潮、王瑋)
典範的複製與挪用──初探北周「文王碑」與唐叱干公三教道場之融攝(曹德啟)
校定本《元典章》序(洪金富)

【文獻輯存】
十九、二十世紀的西方文獻學──以印度學為重心的回顧(邁克爾‧維茨爾 撰,張遠(翻譯))

系統號:

P-003864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23期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23期

標題: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23期

時間:

2014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論著】
處處無家處處家:中國知識女性的烽火歲月(游鑑明)

女書傳記書寫的歷史意涵與當代困境(劉斐玟)

從《攝影畫報》到《玲瓏》:期刊出版與三和公司的經營策略(1920s-1930s)(孫麗瑩)

【書評】
一項跨文化的工程:巴陵育嬰堂的故事(柯小菁)

系統號:

P-003818

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51期

標題:

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51期

時間:

2014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專論】
劉師培人性論之淵源及其現代轉型(許滸)

革命暴力的緣起與特質——以「紅色恐怖」為中心的探討(任偉)

尋找失落的戀人——臺灣電影中的日本印象(莊佳穎)

「無關救贖」的辯論——十六世紀英格蘭的寄衣之爭(林美香)

【研究討論】
從中朝關係史看明清史研究的新面向——以《燕行錄》為中心(吳政緯)

【論著選譯】
上海日本居留民社會的形成、組織及其經濟「權益」(高綱博文)

系統號:

P-003908

臺灣文學學報第24期

標題:

臺灣文學學報第24期

時間:

2014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內容簡介:

舊聞新語話春申:陳定山的上海與臺北(黃心村)

火野葦平與日據時期在臺日人的戰爭書寫(林芳玫)

離島鄉土誌書寫中的生態與性別意涵:陳淑瑤《流水帳》(臺灣澎湖)與池上永一《風車祭》(沖繩八重山)(紀大偉)

認同與批判:論杜潘芳格的現代客家詩(陳佩甄)

南方•記憶•殖民地青年:論一九四○年代中村地平與龍瑛宗自傳性小說的地景建構(許俊雅)

系統號:

P-003917

臺大佛學研究第27期

標題:

臺大佛學研究第27期

時間:

2014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

六十卷《華嚴經》「始成正覺」的敘事與詮釋的開展(郭朝順)

汾陽善昭之文獻、生平、思想研究(張國一)

管東溟《續原教論評》析探(吳孟謙)

系統號:

P-003819

漢語基督教學術論評第17期

漢語基督教學術論評第17期

標題:

漢語基督教學術論評第17期

時間:

2014年6月

出版單位:

桃園:中原大學

內容簡介:

【一般論文】
Searching Modern Christian Identities During an Anti-Christian Movement: A Case Study on Timothy Tingfang Lew(吳昶興)

漢語神學的濫觴:利瑪竇的「帝天說」與上帝存在的證明(紀建勛)

賈玉銘的成聖觀與儒家心性學(郭偉聯)

無語問上帝:十九世紀臺灣基督徒的社會處境(王政文)

費奧倫查的女性主義聖經詮釋(田海華)

會通與轉化:從本地神學至體系性文化際神學詮釋學(陸敬忠)

【評論】
沃弗(Volf, Miroslav)《公共的信仰:基督徒社會參與的第一課》(陳胤安)

高師寧《當代北京的基督教與基督徒:宗教社會學個案研究》、黃劍波《都市裡的鄉村教會:中國城市化與民工基督教》(康志杰)



系統號:

P-003919

民俗曲藝第184期

標題:

民俗曲藝第184期

時間:

2014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內容簡介:

前言:道法複合的地方經驗(李豐楙)

【論文】
南臺灣和瘟送船儀式的傳承及其道法析論(謝聰輝)

威顯南邦:馬來西亞馬六甲勇全殿的王醮(洪瑩發)

湘中「梅山派」的道法淵源及其演變:以新化縣為例(呂永昇)

【研究論文】
客潮二派箏樂小曲之形質流變(張儷瓊)

論京劇武戲之套曲應用及科班承演(林佳儀)

當代埔里鸞生的宗教生活:以育化堂女鸞為考察中心(黃萍瑛)

系統號:

P-003939

東吳歷史學報第31期

標題:

東吳歷史學報第31期

時間:

2014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東吳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論文】
從石刻文獻論遼人出家眾多的原因(蔣武雄)

聚斂與樁配:元代榷茶制度的建構、整治與變遷(粘振和)

清代閩北商業型與農業型客民的土著化過程(陳啟鐘)

愛爾蘭大饑荒史學的學術與政治——以瑟西爾‧伍登‧史密斯的《大饑饉》為例(陳信治)

【書評】
評郭靜云:《夏商周:從神話到史實》(孫隆基)

系統號:

P-003909

東華漢學第19期

標題:

東華漢學第19期

時間:

2014年6月

出版單位:

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文系、華文系

內容簡介:

【學術論文】
《莊子》自然觀的批判考察與當代反思(賴錫三)

杜甫、李商隱七律的根本差異示例──從吟詠聲情考察(簡錦松)

從五賢信仰到道統系譜──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聖門傳道脈絡之歷史考察(陳逢源)

掛搭與相袞:朱子的理氣型態及其對「惡」的處理(許朝陽)

圖書易學的延續與開展──論元代張理圖書易學之重要內涵(陳睿宏)

《紅樓夢》「大觀園」的隱喻與實現(賴芳伶)

中國古典小說名著的文化原料性、不定式文本再製與多元價值兌現(顏崑陽)

言情敘事與文藝片──瓊瑤小說改編電影之空間形構與現代戀愛想像(黃儀冠)

馬森之擬寫實主義觀析論(胡馨丹)

【學苑春秋:葉維廉教授專輯】
葉維廉詩學對東西語言材質特性之開發(翁文嫻)

葉維廉與香港現代主義文學思潮(鄭蕾)

追索現代主義的抒情、瞬間美學與詩:葉維廉訪談錄(須文蔚)

電子全文:http://c018.ndhu.edu.tw/files/14-1041-73730,r3250-1.php#_Toc390085365

系統號:

P-003948

古代文明2014年第3期(總第31期)

標題:

古代文明2014年第3期(總第31期)

時間:

2014年7月

出版單位:

長春:東北師範大學

內容簡介:

【古代地中海文明】
古代埃及國家與離心化危機管理(Renate Muller-Wollermann)

波斯帝國的「專制」與「集權」(晏紹祥)

羅馬帝國早期西班牙行省宗教崇拜羅馬化芻議(尚德君、宮秀華)

【中國先秦史】
殷商時期的小臣(王進鋒)

清華簡《說命》研究三題(程浩)

【帝制中國】
秦漢時期殘障人口統計制度初探(馮聞文)

先秦兩漢人的「方外」意識(董濤文)

明政府對入華西洋教士的態度與政策(陳玉芳)

明清時代南海疍民的分層流動與社會身份重構(張朔人)

清代旗丁對漕糧的盜賣與摻雜(李俊麗)

【東亞歷史文化】
明代琉球王國與東亞國家的交往及其生存空間(易紅)

【中國傳統學術】
「中道」觀念與中國史學傳統(楊朝明、王紀東)

系統號:

P-003837

東洋史論集42號

標題:

東洋史論集42號

時間:

2014年3月

出版單位:

福岡:九州大學文學部東洋史研究會

內容簡介:

【論說】
前漢前半期における清静政治の一背景:官僚機構の構造を中心として(福永善隆)

前漢前半期における清静政治の一背景——官僚機構の構造を中心として(長谷川順二)

漢晋における賵賻制度について(劉可維)

東晋南朝における雅楽について——郊廟儀礼との関連からみた(戶川貴行)

明末江南士大夫の天主教受容について——徐光啓の交友関係を中心として(史習隽)

唐船風説書に見る鄭経の「西征」(郭陽)

系統號:

P-003817

現代記憶與實感經驗──現代中國文學散論集

現代記憶與實感經驗──現代中國文學散論集

標題:

現代記憶與實感經驗──現代中國文學散論集

時間:

2014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資訊公司

作者:

金理 編著

內容簡介:

輯一 《現代》內外
現代知識份子的崗位:以施蟄存在「文學工廠」與「水沫社」時期的實踐為例
雙向的現代意識:《現代》的品格
「昔之殊途者同歸」:重識《莊子》、《文選》之爭
海派多元文化觀與商業環境中的斡旋

輯二 名教與實感
「名教」的現代重構、討論方法及其批判意義
胡適「名教批判」論綱
在偽士與名教的圍困中突圍
文學「實感」論──以魯迅、胡風提供的經驗為例
語言與「實感」──通過一封家書釋讀胡風的文字與理論形態

輯三 散論與札記
章太炎語言文字觀略說
漢園裡的青春:讀《斷章》和《畫夢錄》
一言何以成新說──關於文學史理論「共名與無名」的學習札記
站在「傳奇」與「詮釋」反面的沈從文研究──評張新穎《沈從文精讀》

系統號:

P-003862

取書包,上學校――臺灣傳統啟蒙教材

取書包,上學校――臺灣傳統啟蒙教材

標題:

取書包,上學校――臺灣傳統啟蒙教材

時間:

2014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資訊公司

作者:

黃震南 編著

內容簡介:

1 導論
 臺灣傳統啟蒙教材的意義
 本書的切入點
 釋名

2 臺灣傳統啟蒙教材的時代觀察
 清代的臺灣傳統啟蒙教材
 日治的臺灣傳統啟蒙教材
 戰後的臺灣傳統啟蒙教材

3 臺灣的「三字經體」傳統啟蒙教材
 洪棄生《時勢三字編》
 王石鵬《臺灣三字經》
 張淑子《精神教育三字經》
 林人文《新改良三字經》
 陳德興《三字集》
 廖啟章《光復新編臺灣三字經》
 楊向時《新三字經》
 小結

4 臺灣的「千字文體」傳統啟蒙教材
 黃錫祉《千家姓》
 辜尚賢《新百家姓》
 鮑雨林《常用字歌訣》
 吳九河《四字雜錄》
 吳延環《四字經》
 小結

5 臺灣的「韻對類」傳統啟蒙教材
 林珠浦《新撰仄韻聲律啟蒙》
 諸家〈新聲律啟蒙〉
 林緝熙《荻洲墨餘仄韻聲律啟蒙》
 佚名《新撰對類》
 姜宏效《成語集對》
 對類的習作方式
 小結

6 臺灣的「詩歌類」傳統啟蒙教材
 黃錫祉〈訓蒙集格言〉
 莊萬生《皇民奉公經》
 吳紉秋《鐵道全線行吟集》
 楊仲佐〈漫吟百章〉
 劉秉南《國音七字歌》
 陳俊儒《文化傳承詩集》
 小結

7 臺灣的「尺牘類」傳統啟蒙教材
 劉青雲《羅華改造統一書翰文》
 陳百忍《新編士農工商手抄利便來往書信不求人》
 張淑子《和漢寫信不求人》
 郭克仁《新體白話商業書信前編》
 尺牘的習作方式
 小結

8 臺灣的「雜字類」傳統啟蒙教材
 佚名《千金譜》
 佚名《四言雜字》
 其他臺灣雜字蒙書
 小結

9 結論
 臺灣傳統啟蒙教材的文學性
 臺灣傳統啟蒙教材的文獻價值
 臺灣傳統啟蒙教材的未來展望

系統號:

P-003863

粵語的政治:香港語言文化的異質與多元

粵語的政治:香港語言文化的異質與多元

標題:

粵語的政治:香港語言文化的異質與多元

時間:

2014年8月

出版單位: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作者:

文潔華 編

報導者:

中文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朱錦鸞/鄧惠麟與廣東文脈在香港的流傳

余少華/「師娘腔」南音承傳人與港澳文化

黃仲鳴/抗戰後香港的粵語小說

盧偉力/五六十年代香港粵語功夫片的文化想像

鄭威鵬/香港當代粵語劇場的表演性

戚夏蕙/Cantopop的廣東話:小市民心聲

陳錦榮/不陌生的陌生人:香港少數族裔的陌生化

梁旭明/多元教育與作為教材第二語言的中文

何偉業/香港的印尼傭工與粵語文化

陳允中/香港有標準廣東話嗎?

梁漢柱/廣東話與香港社區組織

鍾寶賢/國語運動與大戰前後的香港粵語電影業

馬傑偉/本土教學與研究的語文政治

許寶強/廣東話授課與情感的教育

系統號:

P-003841

科學與東亞儒家傳統

科學與東亞儒家傳統

標題:

科學與東亞儒家傳統

時間:

2014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金永植 著

內容簡介:

Ⅰ. 科學、儒學、儒學者
第一章 界定並延伸儒學之界限──朱熹論科學與超自然主題
第二章 朱熹「格物」與「致知」方法論中的「類推」
第三章 宋應星《天工開物》生產技術中天的角色──中國17世紀的「產業的自然神學」?
第四章 丁若鏞著作中的科學與儒學傳統
第五章 儒學與東亞的科學發展

Ⅱ. 中國傳統科學的社會文化語境
第六章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自然知識──中國科學史研究中的一些問題
第七章 傳統中國的儒者與專門科學技術知識(1000-1700)
第八章 傳統中國社會的科學與宗教
第九章 傳統中國社會的科學與官僚制度

Ⅲ. 東亞科學史上的比較問題
第十章 中國科學的「為什麼沒有」問題──科學革命與中國傳統科學
第十一章 獨立發展、西方傳入與中國的先行者──17、18世紀東亞的地球自轉觀
第十二章 東亞科學史上近代早期日本的問題
第十三章 韓國科學史研究中的「中國問題」──韓國科學、中國科學與東亞科學

系統號:

P-003845

中華法系與儒家思想

中華法系與儒家思想

標題:

中華法系與儒家思想

時間:

2014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高明士 編著

內容簡介:

【上篇 從禮之義探討中華法系】
東亞傳統法文化的理想境界──「平」
高明士
一、前言
二、禮的身分差序
三、「(唐律)出入得古今之平」
四、從法文化釋「平」
五、「平」在東亞傳統政法的運用
六、結論

禮刑之間──從供養有闕到遺棄尊親屬
黃源盛
一、序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二、傳統中國「不孝」的立法例及其法理根據
三、晚清民國繼受外國法中倫常條款的變與不變
四、從比較法史觀點看遺棄尊親屬罪的動向
五、古今異勢與刑法倫理情結的異化與再生
六、結論

儒學正義論與中華法系
俞榮根
一、儒家仁學正義論述要
二、儒家仁學正義論與中華法系的法律正義
三、現代法治語境與中華法系的正義價值

白居易〈百道判〉中的禮教思想
陳登武
一、緒言
二、居喪禮儀
三、婚姻中的禮法問題
四、蔭贖與襲爵
五、朝廷禮儀中的禮教秩序
六、居官施政與禮儀
七、復仇與禮法衝突
八、結語

律例本乎聖經:明清士人與官員的法律知識論述
邱澎生
一、歧義的「法家」:明清士大夫對法律知識的不同評價
二、好生之德與哀矜之情:為何以及如何研讀法律?
三、經書與法律的再次整合:由《慎刑憲》到《祥刑經解》
四、結語

律、律義與中華法系關係之研究
馬小紅
一、律與中華法系的概念
二、律學:律義的闡釋由法而儒的轉變
三、禮的擬制:律制日益簡約,律義日益深邃
四、對本文開篇提出問題的解答

【下篇 從禮之制探討中華法系】
從貴族法治到帝制法治──傳統中國法治論綱
李貴連
一、引言
二、貴族法治:別親疏、殊貴賤、斷於禮
三、法家的法治: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
四、秦漢以後的君主/官僚/專制╱帝制「法治」
五、結語

從秦《法經》到漢蕭何《九章律》和傍章律
鄭顯文
一、李悝著《法經》六篇之事辨析
二、「秦《法經》」性質考
三、秦代的法、律、令體系新論
四、蕭何作《九章律》、傍章律新探

唐代前期死刑覆奏制度──兼論其與儒家思想的關係
陳俊強
一、前言
二、覆奏的起源與創立
三、覆奏制度變革的契機──盧祖尚案和張蘊古案
四、五覆奏的成立
五、覆奏的具體程序
六、唐律與唐令矛盾之檢討
七、結論

唐代的「同居」家庭
羅彤華
一、前言
二、同居的法制演變及儒家思想的影響
三、同居家庭的民間類型與特色
四、結論

從書札禮看日唐親屬的比較研究
古瀨奈津子
一、前言
二、關於敦煌書儀
三、吉凶書儀中所見的親屬
四、書儀與禮、令、格式
五、日本「往來物」的成立與書札禮
六、透過書儀與往來物比較看日唐家族相異處
七、結語

儒家思想與清朝科舉考試、教育制度及法規範的關係──法制史考察觀點
陳惠馨
一、前言
二、儒家思想有關三綱關係的討論:君臣、夫妻及父子關係如何被論述
三、清朝《大清律例》中「十惡」規範體系及其實踐
四、清朝《禮部則例》的規範強化人民對於三綱價值體系的認同
五、清末法律規範體制的改變歷程與困境
六、儒家思想與傳統中國法制對於臺灣當代法律體制的意義與啟示
七、結論

系統號:

P-003846

槐聚心史──錢鍾書的自我及其微世界

槐聚心史──錢鍾書的自我及其微世界

標題:

槐聚心史──錢鍾書的自我及其微世界

時間:

2014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汪榮祖 著

內容簡介:

總序(黃俊傑)
《華人的人觀與我觀》書系序言(黃光國)

導論

內篇:錢鍾書的自我
第一章 自我意識
第二章 社會群體與自我認同
第三章 錢楊三人「互依我」
第四章 剖解自我
第五章 憂患與補償
第六章 自我價值觀

外篇:錢鍾書的微世界
前 言
第七章 哲學微世界
第八章 文學微世界
第九章 詩學微世界
第十章 史學微世界
後 語

結論

系統號:

P-003847

重尋胡適歷程:胡適生平與思想再認識(增訂版)

重尋胡適歷程:胡適生平與思想再認識(增訂版)

標題:

重尋胡適歷程:胡適生平與思想再認識(增訂版)

時間:

2014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余英時 著

內容簡介:

從《日記》看胡適的一生
一、留學時期(1910-1917)
二、「新文化運動」初期(1917-1926)
三、「大革命」時期(1926-1930)
四、侵略陰影下的新北大(1931-1937)
五、出使美國(1937-1946)
六、內戰時期(1946-1949)
七、落日餘暉(1949-1962)

論學談詩二十年——序《胡適楊聯陞往來書札》

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序

前言
一、胡適的出現及其思想史的背景
二、思想革命的始點
三、長期的精神準備
四、思想革命的兩個領域
五、胡適思想的形成
六、方法論的觀點
七、實驗主義的思想性格
八、胡適思想的內在限制

《中國哲學史大綱》與史學革命

胡適與中國的民主運動

文藝復興乎?啟蒙運動乎?——一個史學家對五四運動的反思

胡適「博士學位」案的最後判決

系統號:

P-003860

沉默與嘆息──我所經歷的中國和文學

沉默與嘆息──我所經歷的中國和文學

標題:

沉默與嘆息──我所經歷的中國和文學

時間:

2014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印刻文學

作者:

閻連科 著

內容簡介:

在中國作家中,閻連科屢被稱為最受爭議、禁書最多的作家,對他而言,他選擇沉默以對。因為作品被爭論和禁止,大多不是作家有意而爲之,而是無意而爲之。《受活》的寫作,使他被一脚踢出軍隊;《風雅頌》的修改,是他作家人格缺陷的鏡子和軟弱性的實踐圖;《四書》為其在寫作中讓獨立人格更完善的修補與生成;至於《丁莊夢》則是他經過一番自我審查所表達出的熱情與愛,但也成了他寫作最大的墳墓和滑鐵盧,讓他與「被禁」劃上等號,並成為「文學的脫北者」。

審查不僅是審查,而且是一種權力,在《沉默與嘆息──我所經歷的中國和文學》中,閻連科以一篇篇鞭闢入裡的文章,從剖析美國「失落的一代」「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文學自由風潮談起,直指中國高度集權與相對寬鬆的雙重標準下對出版的審核;中國政治與中國市場經濟,和中國權力與中國文學的特殊關係;進而對自我作品「被禁」的反省與恐懼,並期許在集權陰霾中寫作的自己,讓筆尖散發出光亮。

作者簡介
閻連科,1958年出生出生於中國河南省嵩縣,1978年應徵入伍,1985年畢業於河南大學政教系、1991年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1979年開始寫作,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夏日落》、《日光流年》、《堅硬如水》、《受活》、《為人民服務》、《丁莊夢》、《風雅頌》、《四書》、《炸裂志》等10餘部;中、短篇小說集《年月日》、《黃金洞》、《耙耬天歌》、《朝著東南走》等15部,散文、言論集12部;另有《閻連科文集》17卷。其中《夏日落》、《為人民服務》、《丁莊夢》和《四書》四部小說在中國遭禁。《沉默與喘息──我所經歷的中國和文學》未在中國大陸出版,是中國最受爭議的作家。曾先後獲第一、第二屆魯迅文學獎,第三屆老舍文學獎和馬來西亞「花蹤」世界華文文學大獎;2012年入圍法國費米那文學獎和英國國際布克獎短名單。2014年獲捷克卡夫卡文學獎。其作品被譯為日、韓、越、法、英、德、意大利、西班牙、以色列、荷蘭、挪威、瑞典、捷克、塞爾維亞等20幾種語言,在2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版。2004年退出軍界,現供職於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為教授、作家。

系統號:

P-003882

基督生命長成:現代中國本土基督教神學之發展論文集

基督生命長成:現代中國本土基督教神學之發展論文集

標題:

基督生命長成:現代中國本土基督教神學之發展論文集

時間:

2014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橄欖華宣出版公司

作者:

郭承天等 合編

內容簡介:

導論 / 中國本土基督教的解經多樣性 / 郭承天

一、本土化神學
經綸、神化、人的靈 / 謝仁壽、周復初

本土神學的詮釋學輪廓 / 莊雅棠

二、基督教與中國傳統文化
莊子「心齋」與倪柝聲「得勝的生命」探討 / 陳小雯

倪柝聲成聖觀與儒家內聖外王之比較 / 鄭伊芳

從晚清鄉土天主教民的婚喪儀式看中西文化的熔融 / 劉麗敏

三、基督教本土化之比較
見證靈恩,更正教會:真耶穌教會在臺發展初期之本土化 / 王惠姬

全球五旬節運動視野下的真耶穌教會 / 葉先秦

當代上海海歸基督徒的社會參與 / 王琳

從南陽靈歌看中國基層基督教的本色神學特點 / 段琦

本土型膜拜團體初探:以全能神教為例 / 晏可佳

四、召會之神學
倪柝聲之釋經原則初探 / 劉偉倫、董牧群

倪柝聲的三一神觀 / 盧正五、葉德恩、鍾亞倫、張哲豪、畢凱崴

評論倪柝聲對「得勝者與被提」之觀點 / 張世忠、曹乃玲

五、召會之宣教
召會與基督教青年會在華宣教之比較 / 劉遠城

從《人生的奧祕》談召會的救恩觀與宣教特色 / 李信毅、劉秋華

倪柝聲「地方教會」思想在臺灣的實踐 / 姚蘊慧

臺灣眾召會社會參與之研究:神學與教會組織之因素 / 張證豪

結論 / 基督生命長成 / 周復初

系統號:

P-003920

史記選讀(增訂版)

史記選讀(增訂版)

標題:

史記選讀(增訂版)

時間:

2014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李偉泰等 合注

內容簡介:

本書由臺大中文系教師群共同選注。全書包括〈司馬遷和史記概說〉一篇、注釋三十篇及附錄二篇(〈報任安書〉、《漢書‧司馬遷傳贊》)。選材精當妥切,《史記》一書之精華名篇殆皆收錄,尤著重於表揭特出的人物性情和歷史情境。體例周詳完整,注釋簡明扼要,適合作為各大專院校教材及自修者入門之指引。

系統號:

P-003937

末代sapalengaw的話:馬太安大頭目Unak Tafong 1958年錄音重現

末代sapalengaw的話:馬太安大頭目Unak Tafong 1958年錄音重現

標題:

末代sapalengaw的話:馬太安大頭目Unak Tafong 1958年錄音重現

時間:

2014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作者:

黃宣衛 主編,何有柯 口述,吳明義 記音/翻譯

內容簡介:

一九五八年開始,中研院民族所到花蓮縣光復鄉展開一連串民族學調查。Unak Tafong(何有柯)先生口述,所錄下的八捲盤式帶,內容敘述了該部落的歷史、系譜、社會制度、神話傳說等等,更是中研院民族所乃至臺灣原住民文化的重要資產。值得特別指出的是,光復鄉的太巴塱與馬太安自十七世紀起即是阿美族著名的大部落,其政教合一的領袖制度,更是相當特殊。以馬太安為例,由於部落的領域廣闊,因而分成五個行政區域,每個區域各有其區域領袖,在區域領袖之上還有一位全部落的最高領袖,集政治與宗教權力於一身的sapalengaw,處理政治事務時,可以稱之為大頭目,處理宗教事務時則可稱為總司祭。Unak Tafong是馬太安最後一位經由傳統方式繼承這個職位的人,一九五O年代隨著基督宗教進入,部落組織產生急遽變遷,先前的政教合一領袖制度也無法再延續。由於這樣的特殊身份,加上處在這樣的時代背景,Unak Tafong的錄音資料特別顯得珍貴。

系統號:

P-003861

香港文化發展史

香港文化發展史

標題:

香港文化發展史

時間:

2014年7月

出版單位:

香港:中華書局

作者:

王國華 主編

內容簡介:

緒論(王國華)
第一節 香港地域文化的形成與嬗變
第二節 香港文化的主要特徵
第三節 香港文化的地位與影響
第四節 書寫香港文化的新篇章

第一章 香港史前文化探尋(鄧聰)
第一節 尋找最古老的香港文化
第二節 長江彩陶和白陶的流入
第三節 樹皮布文化源流的探索
第四節 良渚文化玉器向南分支
第五節 從以船為家到聚落定居

第二章 青銅時代的香港文化(鄧聰)
第一節 商代玉禮器牙璋在香港
第二節 沿海環玦飾物作坊興盛
第三節 人面弓形格銅劍文化圈

第三章 秦漢至明清時期的香港文化(鄧聰)
第一節 秦漢時期
第二節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第三節 隋唐--宋元時期
第四節 明清時期

第四章 近代以來香港歷史文化的演變(蕭國健)
第一節 清代以來香港新界之管治
第二節 清代移民與人口流變
第三節 鴉片戰爭、《南京條約》、《北京條約》與新界之租借
第四節 新界之佔領與居民之抗英鬥爭
第五節 從九龍寨城到九龍寨城公園

第五章 英佔早期中西文化的激蕩(羅婉嫻、何偑然)
第一節 香港管治架構的建立
第二節 維多利亞城的規劃
第三節 經濟活動
第四節 社會風貌
第五節 教育事業
第六節 宗教信仰

第六章 香港與辛亥革命:孫中山革命思想的香港實踐與香港文化(王鳳超)
第一節 孫中山革命思想的搖籃
第二節 孫中山革命事業的平臺
第三節 革命派的思想前哨

系統號:

P-003870

文學史的書寫及其不滿

文學史的書寫及其不滿

標題:

文學史的書寫及其不滿

時間:

2014年7月

出版單位:

香港:中華書局

作者:

陳岸峰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革命與重構:胡適的《白話文學史》

第三章 發憤以抒情:錢基博的《現代中國文學史》

第四章 追源溯流,旁敲側擊:周作人的《新文學的源流》

第五章 開山之作與政治審判:王瑤的《中國新文學史稿》

第六章 政治宰制與書生遺恨:唐弢的《中國現代文學史》

第七章 政治頡頏,建構傳統: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

第八章 總結

系統號:

P-003871

正視紛爭下的新疆問題

正視紛爭下的新疆問題

標題:

正視紛爭下的新疆問題

時間:

2014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致知學術出版

作者:

劉學銚 著

內容簡介:

新疆,古稱西域,位於中國西部,現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從上古以來就是中國文明、印度文明、巴比倫文明及希臘文明薈萃之地,在文化上呈多元色彩。就物產而言,新疆無論地面或地下資源都極為豐富,是中國的一塊寶藏。從地緣政治面向看,新疆居歐亞大陸心臟地帶,向東可控制內外蒙古乃至華北地區,向西可控制中亞,進而面向西亞歐洲。此所以十九、二十世紀之交,英、俄爭相「經營」新疆,其目的都是想佔有新疆,進而控制整個歐亞,新疆之重要性於焉可知。本書一方面將新疆問題歸納為主觀(內在問題)與客觀(外在問題)兩大面向,據以詳加分析,另一方面則就新疆若干史事,自古至今擇要予以論述,希望能拋磚引玉,讓各界更為關注新疆問題。

作者簡介
劉學銚,中國邊政協會秘書長、《中國邊政》季刊主編。著有《匈奴史論》、《鮮卑史論》、《五胡史論》、《外蒙古問題新論》、《北亞游牧民族雙軌政制》、《蒙古論叢》、《從古籍看中亞與中國關係》、《中亞與中國關係史》、《藏族源流蠡測》、《文化外史》、《胡馬渡陰山》、《五胡興華》、《清季民初中蒙之分合關係》、《從法律政治層面看外蒙古問題》、《十三輩達賴喇嘛圓寂與熱振呼圖克圖》、《少數民族史新論:平心靜氣看新疆西藏事件》、《蒼狼與白鹿蒙古帝國》、《狼的子孫突厥汗國》、《行國的始祖匈奴帝國》、《大與安嶺的傳奇鮮卑王朝》、《旮旯裏的國史》、《國史裏的旮旯》、《新疆史論》、《歷代胡族王朝之民族政策》、《從歷史看清西藏問題-揭開達賴真實面貌》、《唐代以來的邊疆策略》等。

系統號:

P-003883

乾隆皇帝的荷包

乾隆皇帝的荷包

標題:

乾隆皇帝的荷包

時間:

2014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作者:

賴惠敏 著

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兩部分,討論十八世紀乾隆年間的皇室財政。第一部探討皇室的財政收入:地租、關稅、當鋪、發商生息以及鹽商之額外支出。皇室財政和國家財政不同的是,田賦為國家主要的收入來源,清皇室雖有百萬畝以上的土地,但其重要收入則來自商業方面。例如:皇室憑藉權力介入鹽稅和關稅的稅金分配,並將皇室資金借給商人,賺取利息等;再者,鹽商或廣東十三行的行商等富商巨賈在各種慶典報效皇帝,動輒百萬兩,也成為皇室收入來源之一。 第二部討論乾隆皇帝在北京、熱河等處興建藏傳寺廟,並賞賜喇嘛土地、口糧、衣單等。藏傳佛教在蒙、藏地區有長久歷史,乾隆皇帝在位期間,巧妙地利用藏傳佛教,並藉助黃教領袖的社會地位與政治影響力,號令蒙、藏各部,整合與穩定蒙、藏社會,維護統治目的。面對新的財政支出,乾隆皇帝並未增加以田賦為主的稅收,而是憑藉權力擷取商業上的利益,將這些資源轉為在北京、熱河建造藏傳佛寺,打造另一個藏傳佛教中心。 除了宗教上的意義外,乾隆皇帝修建藏傳佛寺也有經濟的意義。以宗教的力量吸引蒙古人到北京、熱河、五臺山等地朝聖,寺廟成為集市和進香活動的中心,豐富了商品交換和地方經濟發展。宗教與貿易,如同乾隆皇帝的雙翼,因而得以有效地統治新的疆域,解決中國長期的邊患問題。比起明代和蒙古戰爭每年動輒耗費七八百萬兩來說,更呈顯乾隆皇帝成功的統治政策。但在清朝外患問題變少的同時,因為各項稅收所引起的內部問題卻也層出不窮,種下日後清朝衰敗的遠因。

系統號:

P-003838

春秋左傳通考

春秋左傳通考

標題:

春秋左傳通考

時間:

2014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致知學術出版

作者:

劉正浩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 《春秋》與《左傳》的緣起與關係
第二節 後儒論《春秋》、《左傳》的功過
第三節 「春秋」名義的五變
第四節 古史稱「春秋」之原因

第二章、孔子作春秋
第一節 孔子因史記舊聞「作」《春秋》
第二節 孔子魯昭公二十六年至三十二年間與丘明觀書周史考
第三節 襄昭以後之史料,蓋孔子與丘明間接取得,故《左傳》述後四公與前八公文風迥異
第四節 孔子傾半生精力寫成《春秋》非暮年感麟而作

第三章、《春秋》的正名
第一節 孔子「正名」思想探源
第二節 從《左傳》看《春秋》的正名與屬辭比事
第三節 齊桓公之一匡九合

第四章、《春秋》三傳的先後及作者
第一節 三傳的先後
第二節 春秋三傳之作者

系統號:

P-003884

桃之宴──京都桃會與漢學新詮

桃之宴──京都桃會與漢學新詮

標題:

桃之宴──京都桃會與漢學新詮

時間:

2014年4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作者:

劉苑如 編

內容簡介:

桃會,為京都一道不可不看的風景。它緣起於1991年3月京都大學中文研究室,一群與小南一郎教授有學術因緣的年輕世代,所組織而成的討論會,從最初的發想迄今逾12年,已成為一個正式的研究會。該會以小南一郎教授為核心,議題的範圍從考古、神話、宗教、民俗等,整合小說、戲劇,甚至散文、詩賦研究,並出現逐漸將諸多資料匯通為一的趨勢,既傳承了精巧細緻、兼備民俗與戲劇效果的京式美學,在世界漢學的潮流中,也以京都學派獨特的姿態予以回應。本論集作為小南一郎教授古稀頌壽紀念,選譯先生及其後進性質各異的論文凡15篇,以見其人其學的深度與廣度,並揭示日本京都當前世代在選題和制題的新意、比較文化的視野,及整合文物圖像、小說戲劇、宗教民俗與神話傳說於一的學術方向,是為漢學新詮,以資國內學界借鑑。

系統號:

P-003907

俄屬遠東黃禍論——身分、利益的解構與建構

俄屬遠東黃禍論——身分、利益的解構與建構

標題:

俄屬遠東黃禍論——身分、利益的解構與建構

時間:

2014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政大出版社

作者:

劉蕭翔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導論
壹、黃禍再起?
貳、黃禍所指為何?
參、文獻評述:黃禍論從何肇始?
肆、研究架構

第二章 理論的檢視與採納
壹、理性主義理論的檢視
貳、建構主義理論的檢視
參、研究設計

第三章 黃禍論的緣起與演變
壹、黃禍論的緣起
貳、當代俄國的黃禍論
參、俄人黃禍論的本質

第四章 俄中關係的悖論——俄屬遠東黃禍論
壹、俄屬遠東的自然條件及其開發侷限
貳、俄中兩國對俄屬遠東的開發
參、俄屬遠東黃禍論?

第五章 雙重觀念結構的再解構
壹、俄羅斯於俄中關係的身分、利益解構
貳、俄國內部互動的身分、利益解構

第六章 黃禍論的建構
壹、黃禍論的建構
貳、未來可能變化

第七章 結論
壹、黃禍論的復萌與未來性
貳、理論的對話
參、研究的期許

系統號:

P-003881

東亞的文化交流:延邊大學朝鮮韓國研究論集(七)

東亞的文化交流:延邊大學朝鮮韓國研究論集(七)

標題:

東亞的文化交流:延邊大學朝鮮韓國研究論集(七)

時間:

2014年8月

出版單位: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作者:

金強一等 合編

內容簡介:

「第三領域」和雙重文化身份及其潛在創造性——以轉型期中國朝鮮族小說為中心(金虎雄)

文明的多元性與東西方不同文明文學比較的合法性(曹順慶)

世界文學中的亞洲文學(金在湧)

東亞文學語境下韓國文學發展的新傾向及其研究視角(尹汝卓)

20世紀上半葉哈爾濱俄羅斯僑民文學與報刊(劉豔萍)

韓國漢字詞的異質化問題(李承子)

論《洪武正韻譯訓》與《洪武正韻》的關係及其文獻價值(金基石)

橫渡大海的木柱之民俗學及文化學價值(金光林)

太極「氣韻」與中韓日傳統舞蹈「韻律」(向開明)

東北亞諸民族跨國流動的歷史景觀與話語對峙(孫春日)

系統號:

P-003869

北京市婚姻文化嬗變研究(1949~1966)

北京市婚姻文化嬗變研究(1949~1966)

標題:

北京市婚姻文化嬗變研究(1949~1966)

時間:

2014年8月

出版單位: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作者:

李慧波 主編

內容簡介:

第一章 晚清、民國時期北京的婚姻狀況

第二章 新式婚姻制度的建立

第三章 擇偶的社會模式

第四章 婚姻的確立方式

第五章 個人、家庭和國家利益衝突下的婚禮儀式

第六章 婚姻的變異

第七章 評價及啟示

系統號:

P-003873

遷徙與適應:帕米爾高原塔吉克族民族志

遷徙與適應:帕米爾高原塔吉克族民族志

標題:

遷徙與適應:帕米爾高原塔吉克族民族志

時間:

2014年7月

出版單位: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作者:

劉明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中國塔吉克族研究的理論、意義與方法

第二章 當代帕米爾高原塔吉克族的遷徙

第三章 生態環境的變化與文化適應

第四章 生產環境的變化與文化適應

第五章 生活環境的變化與文化適應

第六章 社區環境的變化與文化適應

第七章 結論

系統號:

P-003872

巴黎和會與中國外交

巴黎和會與中國外交

標題:

巴黎和會與中國外交

時間:

2014年7月

出版單位: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作者:

唐啟華 著

內容簡介:

緒論

第一章 歐戰期間中國對和會的籌備

第二章 歐戰停火後的和會籌備

第三章 和會外交

第四章 拒簽和約

第五章 拒簽之後

結論

系統號:

P-003875

戰國至秦漢時期河套地區古代城址研究

戰國至秦漢時期河套地區古代城址研究

標題:

戰國至秦漢時期河套地區古代城址研究

時間:

2014年6月

出版單位: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作者:

王曉琨 著

內容簡介:

緒論

第1章 基本概念的界定及研究簡史

第2章 城址的發現

第3章 城址的分類

第4章 戰國時期城址的考證及相關問題

第5章 秦代城址的考證及相關問題

第6章 漢代城址的考證及相關問題

第7章 結語

系統號:

P-003874

東アジアの覚醒――近代日中知識人の自他認識

東アジアの覚醒――近代日中知識人の自他認識

標題:

東アジアの覚醒――近代日中知識人の自他認識

時間:

2014年8月

出版單位:

東京:研文出版

作者:

徐興慶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近代日中知識人の相互認識

本書の課題/「自他認識」とは何か/思想変遷からのアプローチ/近代日中知識人の歴史意識/近代日中知識人の共通点――翻訳を通じた西洋文明の摂取/近代日中知識人の知恵とその現代的意義

第一章 箕作阮甫、塩谷宕陰、佐久間象山の思想変遷
箕作阮甫と徳川幕府の開国政策/塩谷宕陰の思想と主張/佐久間象山の思想変遷/日本が世界へと向かう起点

第二章 王鞱と中村正直、岡千仞の思想比較
王鞱の人物像/王鞱と中村正直/王鞱と岡千仞/王鞱と岡本監輔

第三章 伝統と近代の間―福沢諭吉の儒教批判への試論
儒教と西洋文明の二重接触/排外思想と儒教主義の関連性/異なる古今社会に対する儒教観の転換とその要因

第四章 岡倉天心の「アジアは一つ」をどう読むべきか
問題の所在/岡倉天心の「アジアは一つ」に対する各論/「自国中心」をめぐる天心の発声を如何に読むべきか/まとめと課題

第五章 小室信介の中国観――『第一遊清記』を中心として
小室信介――その思想と主張/『第一遊清記』に見る小室信介の中国観/同時期における黒田清隆、尾崎行雄の中国観察

第六章 近代文化論から見た李春生の日本観
李春生の出自とその著書/「臺湾事件」に対する李春生の見方/『東遊六十四日随筆』に現れる李春生の日本観

第七章 張徳彝の異文化論説
張徳彝に関する先行研究/張徳彝の人物考/張徳彝の日本見聞録

第八章 近代中国知識人の日本体験――梁啓超、林献堂と戴季陶の日本観の比較
梁啓超と林献堂の日本観/戴季陶の日本観/翻訳書、著書による外来思想吸収の同調と異趣

近代東アジア人物思想交流史研究と著者をめぐって(伊東貴之)

系統號:

P-003867

出使日記の時代:清末の中国と外交

出使日記の時代:清末の中国と外交

標題:

出使日記の時代:清末の中国と外交

時間:

2014年8月

出版單位:

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

作者:

岡本隆司等 合著

內容簡介:

総論 常駐公使と外交の肖像
第Ⅰ部 使節の旅立ち
第1章 西洋と中国
第2章 華夏と夷狄

第Ⅱ部 出使の転換
第3章 出使日記の成長
第4章 駐欧公使曾紀澤とロシア

第Ⅲ部 出使と変法
第5章 駐米公使張蔭桓と清末の対外関係
第6章 薛福成の外交構想

第Ⅳ部 出使日記の背後で
第7章 日本を記す
第8章 調査から外交へ

系統號:

P-003885

戦前外地の高校野球:臺湾・朝鮮・満州に花開いた球児たちの夢

戦前外地の高校野球:臺湾・朝鮮・満州に花開いた球児たちの夢

標題:

戦前外地の高校野球:臺湾・朝鮮・満州に花開いた球児たちの夢

時間:

2014年8月

出版單位:

東京:彩流社

作者:

川西玲子 著

內容簡介:

(第1章)高校野球はなぜ大正期に始まったのか

(第2章)臺湾野球の曙

(第3章)球児の夢

(第4章)嘉義農林準優勝

(第5章)黄金期の朝鮮中等野球

(第6章)忍び寄る戦火

(第7章)昭和14年の甲子園大会

(第8章)幻の甲子園

(第9章)外地の焼跡から

系統號:

P-003901

ある華僑の戦後日中関係史:日中交流のはざまに生きた韓慶愈

ある華僑の戦後日中関係史:日中交流のはざまに生きた韓慶愈

標題:

ある華僑の戦後日中関係史:日中交流のはざまに生きた韓慶愈

時間:

2014年8月

出版單位:

東京:明石書店

作者:

大類善啓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帰国船は舞い戻ってきた
 一九四五年夏、一路故郷へ出発
 日本の敗戦を船上で聞く
 再び日本で

第一章 故郷を離れハルピンへ、そして日本へ
 貧しい中国東北での生まれ
 張作霖爆殺事件から「満洲国」建国へ
 ハルピン第一国民高等学校へ
 「満洲国留学生」として日本へ
 親切な日本の学友たち
 迫ってきた日本の敗北
 「満洲国政府」から帰国命令

第二章 焼け跡闇市時代の日本で
 混沌とした日本の敗戦直後
 焼け跡闇市の日本で
 毛沢東より人気があった介石
 国民党への失望
 新米記者誕生
 東京工業大学へ進学
 憂鬱な時代
 国民党、敗北へ

第三章 新中国誕生へ
 盛り上がる全学連運動
 中華人民共和国の誕生
 勝利に導いた寛大な解放軍精神
 進展する日中友好運動
 大陸派と臺湾派に分かれた在日華僑たち
 「歌と踊り」で結束する華僑たち
 映画『白毛女』に感動
 恋人美津と結婚
 始まった日中友好運動
 秘密党員として活動

第四章 高まる華僑帰国運動
 祖国建設のために
 帰国の呼びかけに応えた学生たち
 祖国中国へ帰国する華僑たち
 国民党員の父は息子の帰国に反対した
 残留日本人たちの中国からの引き揚げ

第五章 廖承志との運命的な出会い
 帰国者を見送り舞鶴へ
 学生代表として中国天津へ
 運命を変えた廖承志の一言

第六章 「冬の時代」の日中関係
 華僑向け新聞の発刊準備
 『大地報』の創刊
 「李徳全旋風」巻き起こる
 廖承志との再会
 呉学文との出会い
 京劇の名優、梅蘭芳の来日
 梅蘭芳という男
 周恩来も気をつかった梅の日本公演
 臺湾派が梅公演を妨害
 浮上した中ソ対立
 大陸帰りの日本人たちとの出会い

第七章 「文化大革命」前の古き良き日中時代
 憧れの作家、巴金が来日した
 川端康成と骨董談義
 映画スター趙丹との出会い
 趙丹『東京の休日』 高峰秀子との友情
 趙丹らの日本滞在報告
 今井正ら日本の映画人を回想
 六〇年安保闘争後の日本
 〈文革〉で消えた趙丹
 さまざまな訪日団
 〈日本の工業技術を中国へ伝えたい〉
 雑誌創刊の企画に横やり

第八章 「文化大革命」に翻弄される
 宮本顕治による招宴
 毛沢東、文化大革命を発動
 至るところに影響を及ぼした文革
 難産だった『日本工業技術』の創刊
 『大地報』の廃刊
 親族を訪ねて中国へ
 「スパイ」と疑われていた韓慶愈
 娘との再会

第九章 国交回復から文革終結へ
 電撃的なニクソン訪中発表
 「馬賊」も現れた日中国交回復前後
 キッシンジャー極秘訪中に馬賊も走る
 ついに日中国交回復なる
 周恩来、朱徳、毛沢東の死
 九月九日、毛沢東が死んだ
 中国の激変に翻弄される華僑たち

第一〇章 改革・開放体制へ
 新たな時代の始まり
 太極拳の楊名時を中国へ案内
 趙丹との懐かしい再会
 始まった中国との広告交流
 日中ビデオネットワークの設立
 中国広告では電通、博報堂をしのぐ
 『鉄腕アトム』が中国で大人気
 多士済々の人材がいた?! 向陽社
 新たな公益法人設立へ

終章 「もうひとつの昭和史」の扉
 韓との最初の出会い
 秘められた日中関係史

系統號:

P-003902

満蒙:日露中の「最前線」

満蒙:日露中の「最前線」

標題:

満蒙:日露中の「最前線」

時間:

2014年8月

出版單位:

東京:講談社

作者:

麻田雅文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坂の上の雲』の先へ――小村寿太郎とウィッテ

第二章 日露協約時代の「満蒙問題」――伊藤博文とココフツォフ

第三章 「北満洲」における大戦・革命・内戦――田中義一とホルヴァート

第四章 ソ連と奉天派の対決――張作霖、張学良親子とカラハン

第五章 満洲国という難問――昭和天皇、蒋介石とスターリン

系統號:

P-003904

書譜字典

書譜字典

標題:

書譜字典

時間:

2014年8月

出版單位:

東京:二玄社

作者:

二玄社編集部 編

內容簡介:

「書譜」の全字例を美しく配列したコンパクトな字典。個々の字形がつぶさに比較できるだけでなく、周囲の文字との繋がりも直ちに参照可能(各字例に『中国法書選38書譜』の頁と行を注記)。行草書を学ぶ者に必須の一冊。

系統號:

P-003905

中国の「新劇」と日本:「文明戯」の研究

中国の「新劇」と日本:「文明戯」の研究

標題:

中国の「新劇」と日本:「文明戯」の研究

時間:

2014年8月

出版單位:

東京:中央大學出版部

作者:

飯塚容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文明戯」脚本の諸相
一 伝統劇スタイルの脚本
二 歴史劇、宮廷劇
三 政治劇、革命劇
四 家庭劇、愛情劇
五 翻訳劇、翻案劇
六 天津南開学校の新劇

第一章 日中両国における『トスカ』受容
一 『ラ・トスカ』
二 『熱血』
三 『熱涙』

第二章 佐藤紅緑の脚本と中国の「新劇」
一 紅緑の『雲の響』
二 文明戯の『社会鐘』
三 紅緑の『潮』
四 文明戯の『猛回頭』
五 ユゴーの『アンジェロ』と紅緑訳の『犠牲』
六 文明戯の『犠牲』

第三章 村井弦斎『両美人』の変容
一 小説版『両美人』とその翻訳
二 文明戯版『血蓑衣』
三 脚色された文明戯の『血蓑衣』
四 東京での『血蓑衣』上演

第四章 黒岩涙香『野の花』の変容
一 『野の花』とその原作
二 包天笑訳の小説『空谷蘭』
三 文明戯の『空谷蘭』

第五章 映画化された文明戯
一 張石川と鄭正秋
二 『空谷蘭』の映画化
三 『梅花落』の場合
四 『貴人与犯人』から『姉妹花』へ

第六章 『谷間の姫百合』『乳姉妹』の変容
一 バーサ・エム・クレーの『ドラ・ソーン』
二 末松謙澄の『谷間の姫百合』
三 菊池幽芳の『乳姉妹』
四 新派劇の『乳姉妹』
五 春柳劇場の『姉妹花』
六 笑舞臺の『乳姉妹』

第七章 文明戯『ナポレオン』の周辺
一 伝統劇(改良京劇)のナポレオン
二 文明戯のナポレオン
三 ナポレオン劇の翻訳紹介

第八章 『文芸倶楽部』と中国の「新劇」
一 日本語脚本の翻訳者−徐半梅、包天笑、陳景韓
二 『祖国』
三 『猪之吉』
四 『遺言』
五 『犠牲』
六 『エルバの波』
七 『トスカ』

付章 日本における「文明戯」研究

系統號:

P-003906

宋代募兵制の研究:近世職業兵士の実相

宋代募兵制の研究:近世職業兵士の実相

標題:

宋代募兵制の研究:近世職業兵士の実相

時間:

2014年7月

出版單位:

東京:勉誠出版

作者:

齋藤忠和 著

內容簡介:

第一部 軍法
 第一章 『武経総要』に見える宋代軍法の条文について
 第二章 階級法
第三章 宋代の軍法について

第二部 剰員・帯甲剰員制
 第四章 北宋の剰員・帯甲剰員制
 第五章 南宋の剰員制について

第三部 募兵制論へ
 第六章 兵制からみた徽宗時代の地域社会
 第七章 兵士はどこへ行くのか~禁軍兵士への保障からみた北宋募兵制の一側面
 第八章 漏沢園が語る徽宗時代の下層兵士たち

第四部 総括と展望
 終章 募兵制と宋代の社会――総括と展望

第五部 附録
 附録 北宋前半期の騎軍に関する一試論
 附録 描かれぬひとびと
 附録 『守城録』索引
 附録 『武経総要』前集項目図版索引
 附録 北宋熙寧初禁軍配置表

系統號:

P-003903

中国の「近代」を問う――歴史・記憶・アイデンティティ

中国の「近代」を問う――歴史・記憶・アイデンティティ

標題:

中国の「近代」を問う――歴史・記憶・アイデンティティ

時間:

2014年6月

出版單位:

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

中村裕一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太陽の記憶―――太陽三月一九日生誕説に関する知の考古学

第二章 連続と断絶―――二〇世紀初期中国の歴史教科書における黄帝叙述

第三章 肌色の差異化――ブルメンバッハの「五人種説」とその東アジアへの伝播

第四章 黄帝はバビロンより来たり――ラクーペリ「中国文明西来説」および東アジアへの伝播

第五章 中国という尺度――橘樸と魯迅の対話をめぐって

第六章 記憶の耐えられない重さ――陶保晋と彼の子孫にとっての南京

系統號:

P-003868

中国エスニック・マイノリティの家族:変容と文化継承をめぐって

中国エスニック・マイノリティの家族:変容と文化継承をめぐって

標題:

中国エスニック・マイノリティの家族:変容と文化継承をめぐって

時間:

2014年6月

出版單位:

東京:国際書院

作者:

新保敦子 主編

內容簡介:

モンゴル人家庭における文化継承及び変容(サラントナラ)

近代学校の普及と少数民族家庭における文化の継承/断絶(新保敦子)

中国における少数民族の言語学習に関する一考察(孫暁英)

青海省における土族の言語文字の保護と継承(ボロル)

上海における朝鮮族の仕事・生活と民族文化継承(花井みわ)

越境するマイノリティとアイデンティティ(李恩珠)

西江苗寨・苗族女性教師のライフヒストリー(龍世英)

新疆に生きる(丁輝)

系統號:

P-003886

高田時雄教授退職記念:東方學研究論集(一套3冊)

高田時雄教授退職記念:東方學研究論集(一套3冊)

標題:

高田時雄教授退職記念:東方學研究論集(一套3冊)

時間:

2014年6月

出版單位:

東京:臨川書店

作者:

東方學研究論集刊行會 編

內容簡介:

【英、日文分冊】
序文:高田時雄教授の學問(木田章義)
隋經『阿難見水光瑞經』の出現(赤尾榮慶)
敦煌の佛教儀禮と講唱文學――P.2091『讃釋文』、『踰城日文』を中心として(荒見泰史)
藏文注音西夏佛經Or.12380-1842(K.K.II.0234.k)試釋(池田巧)
敦煌の十萬頌般若經用紙の再利用(岩尾一史)
北宋期の呉庸という人物について――『水滸傳』の呉用との關連から(上野隆三)
「蘭亭序」および「尚想黃綺」帖の西域における流傳(榮新江)
琉球稿本『官音簡要揀選六條』について(木津祐子)
岩瀬文庫藏『俗語解』にみる江戸後期漢籍受容の實態――『字彙』『字彙補』『正字通』『訓蒙字會』を例として(玄幸子)
『說文解字繋傳』「通論編」引用書考(坂内千里)
種德堂本『春秋經傳集解』について(高橋智)
『唐詩類選』雜考――類書と唐人選唐詩(永田知之)
ショオ語の所有者表現――中國南部における地域特徵の殘存(中西裕樹)
高昌故城調査の統合による探檢隊調査遺構の同定――地圖史料批判に基づく都市遺跡・高昌の復原(西村陽子・北本朝展)
靑い服の少女――張恨水、張愛玲における女學生イメージ(濱田麻矢)
コータン地區ドモコ發見トプルクトン1號佛寺と瞿摩帝寺傳說(エリカ・フォルテ)
日・中における正倉院藏「王勃詩序」の「發見」について(道坂昭廣)
江戸時代に出土した博多聖福寺の銀錠について(宮紀子)
新出の『金藏論』敦煌寫本(本井牧子)
「假」字音辨析(森賀一惠)
『婚禮新編』卷之一所收「書儀」初探(山本孝子)
中世イラン語と中古漢語――「沙に消えた中國語」をめぐって(吉田豐)

Notes on the Medieval Buddhist Stone Sūtras from Qionglai, Sichuan(Huaiyu CHEN)
An introduction to materiality and text organization in early and medieval Chinese manuscripts(Jean-Pierre DRÈGE)
Ashige and Wang Daiyu Encountering Buddhism in the Yimani Muzhimoluo and Xizhen Zhengda(Leopold EISENLOHR & Victor MAIR)
New incarnations of old texts: Traces of a move to a new book from in medieval Chinese manuscripts (Imre GALAMBOS)
Assigning a Tytle to Dunhuang Document Pelliot 2196 on the Basis of the Version among Ancient Japanese Manuscripts(OCHIAI Toshinori)
Depictions of Tributaries of the August Qing 皇淸職貢圖and Hyacinth Bichurin’s First Album(Irina POPOVA)
The Most Common Healing Liturgy at Dunhuang : An Experiment in Textual Criticism(Stephen F. TEISER)
Tablecloth and the Chinese Manichaean hymn Shou Shidan Ji 收食單偈(WANG Ding)
On the Old Uyghur translations of the Buddhāvatam.saka Sūtra(Abdurishid YAKUP)
Fragment of a Chinese――Old Uigur dictionary(Peter ZIEME)

【中文分冊】
序文:高田時雄教授之學問
《俄藏黑水城文獻》「亡牛偈」考釋(蔡榮婷)
談「別釋」――讀《吐魯番考古記》劄記之一(柴劍虹)
中國古代的「曆日」和「日曆」(鄧文寬)
國圖敦煌特藏《大般若經》的文物狀態概覽(方廣錩)
十七、十八世紀歐洲科學儀器製造家與清宮典藏天文儀器(馮錦榮)
法藏敦煌文獻P.2207 Pièce1-4考釋(馮培紅)
吐魯番出土「餃子」名物考(高啟安)
一件新發現的敦煌寫本《論語注》跋(郝春文)
讀〈四聲等子序〉小記(黃耀堃)
中唐科舉改革與存廢之爭(金瀅坤)
梵蒂岡人類學博物館藏長城圖探研(李孝聰)
《真文要解上經》考論(劉屹)
晚唐五代敦煌道教的基本背景與道觀問題(劉永明)
翁方綱與朝鮮金阮堂論學書札述議(劉玉才)
略論唐朝祥瑞制度(孟憲實)
論《汗簡》、《古文四聲韻》引李商隱《字略》書名異稱溯因(沈寶春)
唐代法書鑒藏家的譜系――從武平一到司空圖(史睿)
鄭喬林本《水滸》的特徵(氏岡真士)
唐宋之際敦煌僧人榮譽攷論(孫寧、劉進寶)
談敦煌所藏唐代古體小說整理研究之成果――以《周秦行記》為例(王國良)
敦煌文獻北圖藏本7677(夜98)《咒食施一切面然餓鬼飲食水法》研究(王三慶)
試論《洪武正韻》「覃」韻的性質(吳聖雄)
《相鶴經》考(余欣)
敦煌變文整理之展望(張涌泉)
武則天出家寺院考(趙和平)
吳其昱先生抄集《酒城酬唱集》手稿及其箋識(鄭阿財)
敦煌寫本P.4873《籯金》殘卷考釋(鄭炳林、魏迎春)
《天津城廂形勢全圖》考(鐘翀)
爭奇文學《燕子賦》與《貓鼠相告》之比較研究(朱鳳玉)
從告於廟社到告成天下――清代西北邊疆平定的禮儀重建(朱玉麒)

系統號:

P-003936

戦国秦漢出土術数文献の基礎的研究

戦国秦漢出土術数文献の基礎的研究

標題:

戦国秦漢出土術数文献の基礎的研究

時間:

2014年5月

出版單位:

札幌:北海道大學出版會

作者:

大野裕司 著

內容簡介:

序論 新出土資料と中国古代術数研究
一、出土術数文献の発見とその重要性

二、術数とは何か──その定義をめぐって

三、本書の構成およびその目的

第一部 解題篇
出土術数文献解題

出土術数文献の分類および先行研究
一、天文  
二、五行  
三、蓍亀  
四、雑占  
五、形法

第二部 論文篇
第一章 睡虎地秦簡『日書』における神霊と時の禁忌

第二章 中国古代の神煞──戦国秦漢出土術数文献に見るもうひとつの天道観

第三章 『日書』における禹歩と五画地の出行儀式

第四章 玉女反閉局法について

系統號:

P-003866

Historical Atlas of Northeast Asia, 1590-2010: Korea, Manchuria, Mongolia, Eastern Siberia

Historical Atlas of Northeast Asia, 1590-2010: Korea, Manchuria, Mongolia, Eastern Siberia

標題:

Historical Atlas of Northeast Asia, 1590-2010: Korea, Manchuria, Mongolia, Eastern Siberia

時間:

September, 2014

出版單位: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Li Narangoa and Robert Cribb

內容簡介:

Four hundred years ago, indigenous peoples occupied the vast region that today encompasses Korea, Manchuria, the Mongolian Plateau, and Eastern Siberia. Over time, these populations struggled to maintain autonomy as Russia, China, and Japan sought hegemony over the region. Especially from the turn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onward, indigenous peoples pursued self-determination in a number of ways, and new states, many of them now largely forgotten, rose and fell as great power imperialism, indigenous nationalism, and modern ideologies competed for dominance.

This atlas tracks the political configuration of Northeast Asia in ten-year segments from 1590 to 1890, in five-year segments from 1890 to 1960, and in ten-year segments from 1960 to 2010, delineating the distinct history and importance of the region. The text follow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Qing dynasty in China, founded by the semi-nomadic Manchus; the Russian colonization of Siberia; the growth of Japanese influence; the movements of peoples, armies, and borders; and political,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s—reflecting the turbulence of the land that was once the world’s “cradle of conflict.” Compiled from detailed research in English, Chinese, Japanese, French, Dutch, German, Mongolian, and Russian sources, the Historical Atlas of Northeast Asia incorporates information made public with the fall of the Soviet Union and includes fifty-five specially drawn maps, as well as twenty historical maps contrasting local and outsider perpectives. Four introductory maps survey the region’s diverse topography, climate, vegetation, and ethnicity.

About the Author
Li Narangoa is a historian of Asia at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and, with Robert Cribb, is the author of Imperial Japan and National Identities in Asia, 1895–1945.

Robert Cribb is a historian of Asia at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and the author of the Historical Atlas of Indonesia.

系統號:

P-003914

Globalization and New Intra-Urban Dynamics in Asian Cities

Globalization and New Intra-Urban Dynamics in Asian Cities

標題:

Globalization and New Intra-Urban Dynamics in Asian Cities

時間:

August, 2014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蕭新煌等 合編

內容簡介:

Overview

1 Introduction: About the Book
◊ Natacha Aveline-Dubach, Sue-Ching Jou, and Hsin-Huang Michael Hsiao

2 Understanding Globalization in Urban Asia: Moving from Single to Plural Dimensions and Scales
◊ Natacha Aveline-Dubach

Part I Cultural-led Regeneration Projects
3 The Uneasy Partnership and Contested Meanings of C10Urban Form: Examining the Policies of Urban regeneration in Bangka, Taipei
◊ Liling Huang

4 The Embryology of Spontaneous Cultural Clusters in Taipei: The Creative Class, Consumption, and Urban Fabric in the Making
◊ Sue-Ching Jou and Dung-Sheng Chen

Part II Dynamics of Second-tier Cities
5 Central-local Land Dynamics in Harbourfront Transformation: Case Study of Kaohsiung, Taiwan
◊ Shiuh-Shen Chien, Dong-Li Hong, and Yei-Long Wu

6 Intra-urban Dynamics in Southeast Asian Cities: The Case of Penang and Surabaya
◊ Manuelle Franck and Nathalie Fau

7 The Uneven Impacts of Demographic Decline in a Japanese Metropolis: A Three-scale Approach to Urban Shrinkage Patterns in the Osaka Metropolitan Area
◊ Sophie Buhnik

Part III Urban Redevelopment and Land Issues
8 Land Development and Urban Growth in a Booming Property Market: The Taipei Experience
◊ Tzu-Chin Lin

9 New Patterns of Property Investment in “Post-bubble” Tokyo: The Shift from Land to Real Estate as a Financial Asset
◊ Natacha Aveline-Dubach

10 Liberalization of Real Estate Markets and Decentralization: What Is at Stake for Peri-urban Hà Nôi within the Context of Metropolization?
◊ Sylvie Fanchette

11 Slums in India Metropolises Confronted with Large-Scale Urban Projects and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Recent Trends in Delhi
◊ Véronique Dupont

Part IV New Urban Spaces of Regulation, Associational Life, and Civic Action
12 Plural Inequalities, Vulnerabilities and Urban Careers in Chinese Cities
◊ Laurence Roulleau-Berger

13 Globalizing Kuala Lumpur: Indonesian Migrant Workers, Urban Borderscapes and the Production of Metropolitan Spaces
◊ Loïs Bastide

14 Everyday Musical Spaces: Street Music in Taipei
◊ Hsiao-Wei Chen

15 A Tale of Two Urban Middle Class Organizations in Taipei: Self-Service vs. Public Advocacy
◊ Yatan Hsiao and Hsin-Huang Michael Hsiao

系統號:

P-003848

Spells, Images, and Mandalas: Tracing the Evolution of Esoteric Buddhist Rituals

Spells, Images, and Mandalas: Tracing the Evolution of Esoteric Buddhist Rituals

標題:

Spells, Images, and Mandalas: Tracing the Evolution of Esoteric Buddhist Rituals

時間:

August, 2014

出版單位: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Koichi Shinohara

內容簡介:

Koichi Shinohara traces the evolution of Esoteric Buddhist rituals from the simple recitation of spells in the fifth century to complex systems involving image worship, mandala initiation, and visualization practices in the ninth century. He presents an important new reading of a seventh-century Chinese text called the Collected Dharani Sūtras, which shows how earlier rituals for specific deities were synthesized into a general Esoteric initiation ceremony and how, for the first time, the notion of an Esoteric Buddhist pantheon emerged.

In the Collected Dharani Sūtras, rituals for specific deities were typically performed around images of the deities, yet Esoteric Buddhist rituals in earlier sources involved the recitation of spells rather than the use of images. The first part of this study explores how such simpler rituals came to be associated with the images of specific deities and ultimately gave rise to the general Esoteric initiation ceremony described in the crucial example of the All-Gathering mandala ritual in the Collected Dharani Sūtras. The visualization practices so important to later Esoteric Buddhist rituals were absent from this ceremony, and their introduction would fundamentally change Esoteric Buddhist practice.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translations of dhāranī sūtras made by Bodhiruci in the early eighth century and later Esoteric texts, such as Yixing’s commentary on the Mahāvairocana sūtra and Amoghavajra’s ritual manuals, to show how incorporation of visualization greatly enriched Esoteric rituals and helped develop elaborate iconographies for the deities. Over time, the ritual function of images became less certain, and the emphasis shifted toward visualization. This study clarifies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images and ritual, changing how we perceive Esoteric Buddhist art as well as ritual.

About the Author
Koichi Shinohara teaches in the Department of Religious Studies at Yale University. He is the coauthor of Speaking of Monks: Religious Biography in India and China and the coeditor of Images in Asian Religions: Texts and Contexts and Sins and Sinners: Perspectives from Asian Religions.

系統號:

P-003915

Peaches and Plums

Peaches and Plums

標題:

Peaches and Plums

時間:

July, 2014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作者:

Edited by C.-T. James Huang (黃正德) and Feng-hsi Liu (劉鳳樨)

內容簡介:

Part 1: Syntax and Semantics
On Secondary Predication and Specificity in Mandarin Chinese
Francesca Del Gobbo

On the Status of the Compared Elements in Chinese Comparatives
Yang Gu and Jie Guo

Remarks on Classifiers and Nominal Structure in East Asian
C.-T. James Huang and Masao Ochi

On the Position of Adnominal Adjectival Expressions in Korean
Min-Joo Kim

Justifying Adjectives in Chinese
Chen-Sheng Luther Liu

Mandarin Comparative Constructions
Chi-Ming Louis Liu

Quantification and the Count-mass Distinction in Mandarin Chinese
Feng-hsi Liu

On the Syntax and Semantics of zhe and le in the Existential you-coda Construction
Na Kristy Liu

Syntax-Semantics Mismatches, Focus Movement and Light Verb Syntax
Wei-Tien Dylan Tsai

Chinese Null Subjects: A View from the Top
Barry C.-Y. Yang

Part 2: Phonology and Prosody
From Ripples to Waves, Tides and Beyond
Chiu-yu Tseng and Chao-yu Su

Tone as a Syllable Feature in Mandarin Chinese
H. Samuel Wang

Part 3: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 Acquisition of Evidential Meaning: Insights from Quechua Conversations
Ellen H. Courtney

Study Abroad in China: What linguistic progress do students make?
Hang Du

Looking into the Comprehension of Spanish-English Code-Switched Sentences: Evidence from Eye Movements
Paola E. Dussias, Rosa E. Guzzardo Tamargo, Jorge Valdes Kroff, and Chip Gerfen

Optionality in Second Language Grammar
Enchao Shi

Relativization Strategies in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 Interlanguage: Applicability of the Noun Phrase Accessibility Hierarchy in CFL
Yi Xu

Part 4: Language Use and Variation
Corpora for Advanced Language Learning
Chin-Chuan Cheng

An Analysis of Co-occurrence of the Spanish Copulas with Adjectives: How variable are they really?
Kimberly Geeslin

The Changing Trends of Chinese Names in Singapore
Cher Leng Lee

The Chinese Expressions and Conceptions of the Self: A Cognitive Semantic Study
Ning Yu

系統號:

P-003857

Hygienic Modernity: Meanings of Health and Disease in Treaty-Port China

Hygienic Modernity: Meanings of Health and Disease in Treaty-Port China

標題:

Hygienic Modernity: Meanings of Health and Disease in Treaty-Port China

時間:

May, 2014

出版單位: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作者:

Ruth Rogaski

內容簡介:

Placing meanings of health and disease at the center of modern Chinese consciousness, Ruth Rogaski reveals how hygiene became a crucial element in the formulation of Chinese modernity in th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 Rogaski focuses on multiple manifestations across time of a single Chinese concept, weisheng—which has been rendered into English as "hygiene," "sanitary," "health," or "public health"—as it emerged in the complex treaty-port environment of Tianjin. Before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weisheng was associated with diverse regimens of diet, meditation, and self-medication. Hygienic Modernity reveals how meanings of weisheng, with the arrival of violent imperialism, shifted from Chinese cosmology to encompass such ideas as national sovereignty, laboratory knowledge, the cleanliness of bodies, and the fitness of races: categories in which the Chinese were often deemed lacking by foreign observers and Chinese elites alike.

About the Author
Ruth Rogaski i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History at Vanderbilt University.

系統號:

P-003921

Following the Leader: Ruling China, from Deng Xiaoping to Xi Jinping

Following the Leader: Ruling China, from Deng Xiaoping to Xi Jinping

標題:

Following the Leader: Ruling China, from Deng Xiaoping to Xi Jinping

時間:

February, 2014

出版單位: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作者:

David M. Lampton

內容簡介:

With unique access to Chinese leaders at all levels of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best-selling author David M. Lampton tells the story of China’s political elites from their own perspectives. Based on over five hundred interviews, Following the Leader offers a rare glimpse into how the attitudes and ideas of those at the top have evolved over the past four decades. Here China’s rulers explain their strategies and ideas for moving the nation forward, share their reflections on matters of leadership and policy, and discuss the challenges that keep them awake at night.

As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stalls its new president, Xi Jinping, for a presumably ten-year term, questions abound. How will the country move forward as its explosive rate of economic growth begins to slow? How does it plan to deal wi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alls for political reform and to cope with an aging population, not to mention an increasingly fragmented bureaucracy and society? In this insightful book we learn how China’s leaders see the nation’s political future, as well as about its global strategic influence.

About the Author
David M. Lampton is Professor of China Studies at the Johns Hopkins School of Advanced International Studies and Director of China Studies at SAIS. Former President of the National Committee on United States–China Relations, he was the inaugural winner of the Scalapino Prize (2010). His books include The Three Faces of Chinese Power: Might, Money, and Minds (2008), Same Bed, Different Dreams: Managing U.S.-China Relations, 1989–2000 (2001), and The Making of Chinese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 in the Era of Reform (2001).

系統號:

P-003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