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5本第2分

標題: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5本第2分

時間:

2014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內容簡介:

馬王堆《辟兵圖》研究(黃儒宣)

武功、武學、武藝、武俠:明代士人的習武風尚與異類交游(王鴻泰)

長江圖上的線索:自然地理與人文景觀的歷史變遷(陳熙遠)

系統號:

P-003633

《人社東華》電子季刊第2期

標題:

《人社東華》電子季刊第2期

時間:

2014年6月

出版單位:

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報導者:

國立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內容簡介:

《人社東華》電子季刊由國立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所創辦,一年共出刊四期。本刊為提供人文學科與社會學科對話的平臺與交流園地,希望以人文學者的視野和社會科學的訓練,關注時代文化和社會發展的脈絡,舉凡文學、藝術、政治、社會和經濟等議題,均是本刊關懷的焦點。歡迎海內外讀者,針對以上主題投稿,文長以三千字至六千字為宜,如無版權問題,歡迎提供圖片,惟不接受紙本投稿。來稿請寄本刊編輯委員會電子信箱,電郵:journal@mail.ndhu.edu.tw

【人物訪談/側寫】
當代政治體系的變遷與抗爭政治──紀念最聰敏的當代社會學學者Charles Tilly(董建宏)

【藝文空間】
伊瓜沙有自己的光(吳明益)
旦/天光:多音交響──美國女性詩人詩選(曾珍珍)
語境(林宜澐)

【全球視野】
瑞典人民的生存之道──精實管理 (Lean Management)(許經明、小菅竜介)

【在地實踐】
為了改變風的方向,我們翩翩──富源拔仔庄社區發展歷程(林興華)
我的社區工作和田野經驗:札記與反思(王應棠)
眾聲喧嘩與過盡千帆的東部發展(吳勁毅)

【關鍵詞】
法律陪伴(張鑫隆)

【書評書介】
讀Florian Illies著《繁華落盡的黃金時代:二十世紀初西方文明盛夏的歷史回憶》(楊小華)
讀蔣竹山著《島嶼浮世繪:日治臺灣的大眾生活》(陳文松)

【東華風景】
冬日客座東華看海(鍾文音)

系統號:

P-003630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41期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41期

標題: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41期

時間:

2014年5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論文】
金代流外職及其人員資格(陳昭揚)

明代北京的溝渠疏濬及其相關問題(邱仲麟)

經典考據與晚清「經世」思潮:以孫詒讓及其周禮研治「經歷」為中心(徐佳貴)

1927年英國海軍武力進剿廣東海盜研究(應俊豪)

使徒保羅論哥林多教會中的婚姻與獨身問題(崔國瑜)

系統號:

P-003478

清華中文學報第11期

標題:

清華中文學報第11期

時間:

2014年4月

出版單位:

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

內容簡介:

論「別」的形態變化及語法化(楊秀芳)

敬觀真賞:翁方綱舊藏本《施顧註東坡詩》研究(衣若芬)

妖魔、動物、精怪:《醒世姻緣傳》中的記惡書寫(劉瓊云)

從避諱現象考訂河上公老子注成書年限(凌超煌)

天人感應說在宋代的政治作用:以程頤為主軸的討論(侯道儒)

文本之網——《古新聖經》與前後代《聖經》漢譯本之關係(鄭海娟)

地獄版權——葉德輝印經因緣考(劉苑如)

The Use of Miracles in Baochang’s 寶唱 Biqiuni zhuan 比丘尼傳–Research on the Expression of Ganying 感應(Severina Balabanova(謝薇娜))

系統號:

P-003597

輔仁宗教研究第25期

標題:

輔仁宗教研究第25期

時間:

2014年3月

出版單位:

臺北:天主教輔仁大學社科院宗教系

內容簡介:

【宗教研究諸人文向度:回應與前瞻──武金正教授榮退紀念專刊】
宗教學的思路啟蒙(王鏡玲)

體系性宗教詮釋學初探(陸敬忠)

近代真宗「精神主義」的信仰詮釋──以曾我量深為例(陳敏齡)

密教──最後的佛教(許明銀)

彼其充實不可以已──與莊子懇談美與靈修(關永中)

童女──以賽亞書、七十士譯本和馬太福音用字研究(王維瑩)

193宗教研究諸人文向度:回應與前瞻──武金正教授榮退紀念研討會側寫(蔡怡佳)

系統號:

P-003566

福嚴佛學研究第9期

標題:

福嚴佛學研究第9期

時間:

2014年4月

出版單位:

新竹:福嚴佛學院

內容簡介:

正念的真正意思為何——巴利聖典的觀點——(Bhikkhu Bodhi 原著,溫宗堃等 翻譯)

法句經》的「四言偈頌」與「五言偈頌」(蘇錦坤)

常啼菩薩求法故事中之人物略探(一)(釋長慈)

佛理「多二一(0)」螺旋結構初探──以合掌敬儀為考察對象(陳佳君)

The Bodhisattva Spirit: Practising Self-Benefiting Altruism(鄭鳳姬)

系統號:

P-003615

中正漢學研究第22期

中正漢學研究第22期

標題:

中正漢學研究第22期

時間:

2013年12月

出版單位:

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

內容簡介:

說「告」(陳美蘭)

「屰」字構形演變研究(高佑仁)

《慧琳音義》引玄奘《藥師經》梵漢詞彙對比(陳淑芬)

《莊子》「即物而道」的身體現象學解讀(賴錫三)

天光雲影共徘徊:評蕭馳《玄智與詩興》(吳冠宏)

文學實證之「由靜趨動」:評陳廣宏《文本、史案與實證:明代文學文獻考論》(葉曄)

【〔本期專題〕近世意象與文化轉型Ⅲ:跨域想像及典範遞轉】
謝肇淛《五雜組》中的物質書寫與地域視野(范宜如)

清順治京師詩壇之盛世話語:以北籍仕清文人為考察(王學玲)

晚明至民初視覺文化與男同性關係之想像(郭劼)

周瘦鵑與紫羅蘭:文學商品的建構及其文化意涵(陳建華)

時尚無罪:《紫羅蘭》半月刊的編輯美學、政治意識與文化想像(潘少瑜)

介於小說與非小說之間:明清白話小說的全球性以及新發現的清初話本小說早期的西譯(尤德)

朝鮮時代中國小說的接受及其文化意義(崔溶澈)

中正大學中文系「國科會補助延攬國際合作人員來臺訪問」報告(黃錦珠)

演講實錄1:陳建華/民國初期消閒雜誌與女性話語的轉型

演講實錄2:陳建華/民國時期文人的婚姻、愛情與家庭觀念:以周瘦鵑與紫羅蘭為例

中正大學中文系「專書精讀」工作坊報告(賴錫三)

系統號:

P-003608

早期中國史研究第5卷第2期

標題:

早期中國史研究第5卷第2期

時間:

2013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早期中國史研究會

內容簡介:

【論文】
以軍御蠻──兩晉時期的蠻府(王萬雋)

驍果制考──隋煬帝時期兵制的一個面向(氣賀澤保規 撰,古怡青 譯,嚴茹蕙 譯校)

【研究札記】
《神仙傳‧樊夫人》考釋(許凱翔)

八代史籍校勘學發微──以荻生徂徠批校《南齊書》「衍」、「脫」、「訛」、「倒」為例(童嶺)

讀南宋刻本《孔氏六帖》書後(李文瀾)

【書評】
評陳懷宇,《動物與中古政治宗教秩序》(傅揚)

【學界動態】
第二屆「中國中古社會諸形態」國際大學研究生青年研究者學術交流論壇紀要(郭珮君)

系統號:

P-003599

東洋文化研究16號

標題:

東洋文化研究16號

時間:

2014年3月

出版單位:

東京:学習院大学東洋文化研究所

內容簡介:

【論説】
明清時代の錮婢にかかわる社会通念(五味知子)

北魏後期の爵制とその特質——孝文帝の爵制改革を中心に(大知聖子)

董仲舒の天人相関論に関する一考察——天と君主の相互関係の特性について(深川真樹)

【資料紹介】
華北農村調査の記録——二〇一三年八月、山西省P県D村の聞き取り記録(河野正)

【未公開資料:朝鮮総督府関係者録音記録(15)】
東洋文化研究所所蔵 友邦文庫
日本統治期の朝鮮鉄道
監修:宮田節子
校註:宮本正明、李正勲、通堂あゆみ、辻大和
【解説】日本統治期の朝鮮鉄道…李容相
朝鮮の鉄道について(1958.12.3)
朝鮮の鉄道を語る——満鉄時代から朝鮮への回顧(1969.11.11)

【東洋文化講座「大陸から目白へ~学習院の東アジア学資料」講演録】
朝鮮の出版文化(藤本幸夫)

学習院における「東洋学」の形成と資料収集・出版をめぐって(中見立夫)

学習院大学所蔵「広開土王碑」拓本の研究(武田幸男)

【論説】
『華厳経』と『モナドロジー』——村上俊江におけるライプニッツ受容(酒井潔)

蓋然性の論理学——ライプニッツ中国学の方法論への一視点(長綱啓典)

日本語の「南北型方言分布」の地理言語学的解釈(安部清哉)

両大戦間期におけるカオダイ教と日本との関わり(下)(髙津茂)

An Energy Historical Overview of the Ceramics-making Industries of Japan & China(LIM Tai Wei)

系統號:

P-003480

アジア・アフリカ言語文化研究第87期

アジア・アフリカ言語文化研究第87期

標題:

アジア・アフリカ言語文化研究第87期

時間:

2014年3月

出版單位:

東京:東京外國語大學アジア・アフリカ言語文化研究所

內容簡介:

流れに関する試論――レバノンからの視点(池田昭光)

日本占領下の華北における中国回教総聯合会の設立と回民社会―日中戦争期中国の「民族問題」に関する事例研究へ向けて(安藤潤一郎)

イスラーム短編小説の広がりと:インドネシアの女性たちのイスラーム覚醒(野中葉)

エジプト2012 年憲法の読解:過去憲法との比較考察 (上)(竹村和朗)

舟曲県チベット語八楞[Ongsum]方言の音声記述とその方言特徴(鈴木博之)

Mitsuo Nakamura. 2012. The Crescent Arises over the Banyan Tree―A Study of the Muhammadiyah Movement in a Central Javanese Town, c.1910s–2010 (2 nd Enlarged Edition).(Toroko Ikuya)

系統號:

P-003481

中國史研究第88輯

標題:

中國史研究第88輯

時間:

2014年2月

出版單位:

大邱:中國史學會

內容簡介:

【Articles】
The Document Delivery Course and Equipment of Postal Organizations in Han Dynasty Period(Oh, Jun Seok)

Daxingshan Temple: The Imperial Temple of Sui Dynasty(So, Hyun Sook)

Study on the Transmission and Modeling of "Stela in Goulou" in China(Park, Hyun Kyu)

A Research and Analysis on Song & Mongol's Lu Group(Fu, Peng & Wang, Mao Hua)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Marxist Historiography of China in View of the Historicism of Jian Bozan(Choi, Eun Jin & Yu, Hyun Jung)

The Border between Memory and History: Yung Wing's Life(Jeong, Young Goo)

【Researches Notes】
A Rustic Opinion of the Leagl Culture of Sui and Tang Dynasty(Lau Kai Yiu)

A Preliminary Study of Lu Zuqian's Education Thought about "Shao Yi Wai Zhuan"(Wang, Xiao Wei & Li, Peng)

The Influence of China Rising in East Asia and Taiwan's Way Out(Tseng, Chien Yuan)

系統號:

P-003519

就是要幸福――臺灣的吉祥文化

就是要幸福――臺灣的吉祥文化

標題:

就是要幸福――臺灣的吉祥文化

時間:

2014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作者:

林承緯 著

報導者:

張靖委

內容簡介:

第一章 祈吉納福的世界
壹、文化象徵與吉祥物
一、原始文化象徵的濫觴
二、象徵及其模式
三、文化象徵的類型與吉祥物
貳、漢人的傳統吉祥文化
一、五福
二、三多
三、福、祿、壽
參、臺灣民間的吉祥觀――財子壽
一、吉祥觀的流傳與演變
二、財子壽與臺灣歷史
肆、吉祥物的體系與其表現方式
一、吉祥物的物質形式
二、吉祥物的表現方式
第二章 臺灣人的生育禮俗與其吉祥物
壹、生命的孕育:祈子、懷孕
貳、生命的禮讚:生產、三朝、滿月、四月日
参、生命的成長:週歲、成長
第三章 臺灣人的嫁娶、壽慶禮俗與其吉祥物
壹、姻緣的約定:婚前禮
貳、姻緣的締結:正婚禮
参、姻緣的餘韻:婚後禮
肆、生命的祝福:壽慶禮
第四章 臺灣人的喪葬禮俗與其吉祥物.
壹、生命的盡頭:臨終
貳、生命的終結:殯殮
参、生命的告別:出殯
第五章 吉祥物的價值與意義
壹、吉祥物的特性與吉祥圖案
一、吉祥物的特性
二、吉祥物與吉祥圖案
貳、吉祥物於禮俗中所具有的功能與運用模式
一、吉祥物的功能
二、吉祥物於生命禮俗中的運用模式
三、屬於臺灣民間的吉祥物運用思維
參、吉祥物的文化意涵與民間價值觀
一、吉祥物具有的文化意涵
二、吉祥物反映的價值觀與臺灣民間價值
第六章 吉祥文化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壹、民俗、吉祥物與傳統藝術的關係
貳、吉祥物的變遷與展望
參、吉祥物於人類社會的價值與貢獻

作者簡介
林承緯,日本國立大阪大學博士。研究領域為民藝美學、民俗學、傳統藝術。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副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兼任副教授,並擔任文化部與縣市政府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審議委員等職。著有《宗教造型與民俗傳承:日治時期在臺日人的庶民信仰世界》(藝術家)及學術論文數十篇。近年來專注於日本與臺灣的民俗文化、傳統工藝、民藝美學、文化資產等相關研究。

系統號:

P-003534

徜徉於劇場與書齋:古今中外戲劇論集

徜徉於劇場與書齋:古今中外戲劇論集

標題:

徜徉於劇場與書齋:古今中外戲劇論集

時間:

2014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資訊公司

作者:

孫玫 著

內容簡介:

本書著重研討中國戲曲,但是並不僅限於戲曲,而是跨多個學科、跨多種文化。試圖透過種種紛紜複雜的現象,探尋其背後隱含的問題,深究細析,發前人所未見,表現出一種不懈的探索精神和強烈的問題意識。因而,書中諸多學術觀點具有原創性。例如,「中國戲曲源於印度梵劇說」之考證與辨析,關於傳統戲曲的生產方式、師徒傳承的探討,對於中共戲曲改革運動、以及文化大革命緣起的解說等等,均不同於以往之流行觀點。

作者簡介
孫玫,夏威夷大學戲劇學博士,現為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專任教授。曾任教於新加坡國立大學、威靈頓維多利亞大學,著有《東西方戲劇縱橫》、《中國戲曲跨文化研究》、《滄海漂泊》(小説)、《中國戲曲跨文化再研究》等,此外發表中文論文數十篇、英文論文十多篇。

系統號:

P-003552

聚焦臺灣――作家、媒介與文學史的連結

聚焦臺灣――作家、媒介與文學史的連結

標題:

聚焦臺灣――作家、媒介與文學史的連結

時間:

2014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洪淑苓 主編

內容簡介:

導言
洪淑苓

《三六九小報.新聲律啟蒙》語言美學初探
楊秀芳

活字印刷與臺灣意識:日治時期臺灣民族主義想像的社會機制
蘇碩斌

久保天隨與臺灣漢詩壇
黃美娥

一九四○年代臺灣日語小說之成立與臺北帝國大學
張文薰

臺靜農先生詩作中的兩岸經驗
柯慶明

夏濟安、《文學雜誌》與臺灣大學:臺灣「學院派」文學雜誌及其與「文化場域」 和「教育空間」的互涉
梅家玲

《現代文學小說選集》的現代主義特色
郭玉雯

試論林文月、蔡珠兒的「飲食散文」──兼述臺灣當代散文體式與格調的轉變
何寄澎

越南、臺灣、法國──尹玲的人生行旅、文學創作與主體追尋
洪淑苓

系統號:

P-003595

文與哲:臺灣南區大學中文系策略聯盟學術論叢

文與哲:臺灣南區大學中文系策略聯盟學術論叢

標題:

文與哲:臺灣南區大學中文系策略聯盟學術論叢

時間:

2014年6月

出版單位:

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清代學術研究中心

作者:

劉昭明 主編

報導者:

中山大學中文系

內容簡介:

因數明理──論陳藎謨《皇極圖韻》的理數思想與韻圖設計(王松木)

風景與心境的鏡像:日據時期新詩中的海洋書寫──以林修二之詩為例(王建國)

清代「論詞絕句」論溫庭筠詞探析(王偉勇)

論臺北城的殖民現代性──以市區改正與新興建築為觀察核心(江寶釵)

南朝清談之型態及其發展綜論(紀志昌)

翁方綱《石洲詩話》論宋詩宋調──以蘇軾、黃庭堅為核心(張高評)

佛教論述女性障礙修行的相關省思──從淨土法門談起(陳劍鍠)

丘光庭《兼明書》經說的意義與價值(馮曉庭)

蘇軾〈荔支歎〉發微(劉昭明)

來唐新羅詩人崔致遠生平著作交遊考(蔡振念)

氣化流行與人文化成──《莊子》的道體、主體、身體、語言、文化之體的解構閱讀(賴錫三)

宗教英雄的解構與重構──以唐代釋儀光聖傳為例(簡齊儒)

系統號:

P-003627

戰鼓聲中的殖民地書寫――作家龍瑛宗的文學軌跡

戰鼓聲中的殖民地書寫――作家龍瑛宗的文學軌跡

標題:

戰鼓聲中的殖民地書寫――作家龍瑛宗的文學軌跡

時間:

2014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王惠珍 著

內容簡介:

序文一 真摯的龍瑛宗研究∕北岡正子
序文二 踏尋龍瑛宗的文學道路∕陳萬益
序文三 正式的龍瑛宗研究之出版∕下村作次郎

緒論
 一、龍瑛宗作家生命小史
 二、龍瑛宗作品出版概況與研究回顧
 三、章節架構
 四、孤獨的文學者

第一章 殖民地作家的文化素養及其南投時期
 一、殖民地作家的文化素養
 二、龍瑛宗的南投時期

第二章 殖民地文本的光與影――以〈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為例
 一、前言
 二、〈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的創作意圖與書寫主題
 三、日本文壇對〈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的評價
 四、臺灣文壇對〈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的評價
 五、結語

第三章 揚帆啟航:殖民地作家龍瑛宗的帝都之旅
 一、前言
 二、與改造社的交流
 三、與文藝首都社的交流
 四、與日本文化界的交流
 五、帝都之旅
 六、烽火中的返航
 七、結語

第四章 地誌書寫港市想像──龍瑛宗的花蓮文學
 一、前言
 二、浪跡花蓮港廳
 三、杜南遠系列的出現和蛻變
 四、與阿美族的邂逅
 五、民族融合願景的書寫
 六、結語

第五章 第一回大東亞文學者大會的虛與實:以龍瑛宗的文藝活動為例
 一、前言
 二、第一回大東亞文學者大會的實況
 三、動員與被動員:返臺後龍瑛宗的文學活動
 四、融合的文學:看不見的殖民空間
 五、結語

第六章 殖民地文學的傷痕――論龍瑛宗《蓮霧的庭院》的禁刊問題
 一、前言
 二、禁刊的《蓮霧的庭院》
 三、戰後龍瑛宗文學的譯本問題
 四、結語

第七章 青天白日旗下的希望與絕望:龍瑛宗的臺南時期
 一、前言
 二、臺南時期的前奏
 三、貶謫南下的詩人
 四、臺南時期的文學實踐活動
 五、對臺灣女性的啟蒙:以《描寫女性》為例
 六、臺南時期小說裡的戰後臺灣再現
 七、結語

結論

系統號:

P-003629

中國文學史新講(修訂版)

中國文學史新講(修訂版)

標題:

中國文學史新講(修訂版)

時間:

2014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王國瓔

內容簡介:

第一編 中國文學的源頭──先秦文學
第一章 緒說
第二章 古代神話
第三章 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
第四章 作家文學的開端——「楚辭」
第五章 敘事文學的前驅——歷史散文
第六章 說理文章的肇始——諸子散文

第二編 中國文學的起步與飛躍——兩漢文學
第一章 緒說
第二章 兩漢辭賦的發展
第三章 史傳文學的楷模——司馬遷《史記》
第四章 兩漢詩歌的發展

第三編 亂世文人的心聲——建安風骨與正始之音
第一章 建安風骨——雅好慷慨
第二章 文學的自覺
第三章 正始之音——詩雜仙心

第四編 中國詩歌主要類型的形成——兩晉南朝詩歌之發展
第一章 緒說——環境背景
第二章 擬古詠史之懷
第三章 綺情兒女之思
第四章 仙隱玄虛之詠
第五章 田園山水之情
第六章 詠物宮體之盛——「齊梁詩」

第五編 中國詩歌發展之高峰——唐詩發展演變歷程及其餘波
第一章 緒說
第二章 唐詩的前奏——隋詩概覽
第三章 初唐詩壇——走向盛唐
第四章 盛唐之音
第五章 中唐風貌
第六章 晚唐夕暉
第七章 唐詩的餘波蕩漾

第六編 散體古文發展之高峰——唐宋古文的盛行及其後續
第一章 緒說
第二章 唐前駢文的興盛
第三章 文章復古的主張
第四章 唐代古文的發展
第五章 宋代古文的復興
第六章 古文地位的鞏固——金元明清散體古文

第七編 文言短篇小說發展之高峰——唐人傳奇及其後續
第一章 緒說
第二章 唐傳奇的先聲——魏晉六朝筆記小說
第三章 唐傳奇的開拓與創新
第四章 唐傳奇的後續

第八編 唐宋詞的發展演變及餘響
第一章 緒說
第二章 詞為「豔科」的形成與蛻變——晚唐五代詞
第三章 宋詞的茁長與演變——北宋詞
第四章 宋詞的極盛與漸衰——南宋詞
第五章 宋詞的餘響——金元明清詞

第九編 元散曲之興起發展及後續
第一章 緒說
第二章 散曲風格的形成
第三章 元散曲發展大勢
第四章 元人散曲的後續——明清散曲

第十編 中國戲曲發展之雙峰——元雜劇與明清傳奇
第一章 元雜劇緒說
第二章 元雜劇的先聲——中國戲曲的萌生與形成
第三章 元雜劇興盛的環境背景
第四章 元雜劇的發展歷程
第五章 元雜劇的體制特徵
第六章 元雜劇的文學特質
第七章 明清傳奇的茁長演變
第八章 明傳奇的興隆與發展
第九章 清傳奇的全盛與漸衰

第十一編 白話短篇小說之發展與後繼
第一章 緒說
第二章 白話短篇小說的前驅——敦煌變文與話本
第三章 白話短篇小說的形成——宋元話本
第四章 白話短篇小說的繁榮——晚明「擬話本」湧現
第五章 白話短篇小說的成熟——《三言》與《二拍》
第六章 白話短篇小說的後繼

第十二編 明清長篇章回小說發展歷程
第一章 緒說
第二章 章回小說的前驅——宋元話本
第三章 章回小說的問世與定型——元末明初至明中葉
第四章 章回小說的繁榮——嘉靖、萬曆年間
第五章 章回小說的鼎盛——明末清初至晚清
第六章 章回小說的夕陽——晚清譴責小說的風行

系統號:

P-003503

史作檉的六十堂哲學課:中國哲學精神溯源

史作檉的六十堂哲學課:中國哲學精神溯源

標題:

史作檉的六十堂哲學課:中國哲學精神溯源

時間:

2014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典藏藝術家庭

作者:

史作檉 著

內容簡介:

本書為《中國哲學精神溯源》一書之2014修訂新印收藏版,採穿線裱布精裝裝幀。內容有八大篇六十小節,首篇為基本觀念之釐清,深入淺出地釐清字詞與思維之錯覺與迷失;接著,從文字前文化開始往下,推自文字後文明之各時代演變,細究中國哲學觀之天人地的「三劃」演化開展,綜觀春秋諸子各家並辨明。

作者簡介
著名哲學思想家,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畢業。擅長以全史觀的視野從哲學、心理學、藝術等層面思考現實的人生信仰、生命現象、文化理念等諸多與人的存在相關的課題,並兼及詩歌創作和繪畫。曾任教於臺灣大學、文化大學,並在各大學巡迴演講,現於各地舉辦長期講座,深受各方好評。著作多達五十多部,影響深廣。

系統號:

P-003516

濁水溪三百年:歷史.社會.環境

濁水溪三百年:歷史.社會.環境

標題:

濁水溪三百年:歷史.社會.環境

時間:

2014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衛城出版

作者:

張素玢 著

內容簡介:

殘山剩水的警訊(劉翠溶)
親近歷史現場的濁水溪專著(許雪姬)

導論

第一章 洪患、聚落變遷與傳說信仰
第一節 ‧ 濁水溪的水文與災害
第二節 ‧ 戊戌水災與聚落變遷
第三節 ‧ 洪水傳說與「水」崇拜

第二章 從治山到治水
第一節 ‧ 治水事業:河川工事的展開
第二節 ‧ 治山防洪
第三節 ‧ 山林保育思想的萌發

第三章 邊際土地的開發與農村菁英的崛起
第一節 ‧ 農業拓墾的邊際
第二節 ‧ 濁水溪的邊際土地
第三節 ‧ 邊際土地的開發
第四節 ‧ 農村菁英的崛起

第四章 濁水溪出代誌──經濟環境變遷下的社會運動
第一節 ‧ 河流與社會
第二節 ‧ 濁水溪下游的自然環境與農業發展
第三節 ‧ 一九○七︱一九四七 的農民抗議事件
第四節 ‧ 一九八○︱一九九○ 年代的農民抗爭
第五節 ‧ 一九九七︱二○一一 工農搶水之戰

第五章 「後米糖」時代的農業盤整
第一節 ‧ 經濟變遷下的蔗作與稻作
第二節 ‧ 稻作替代─葡萄栽培
第三節 ‧ 另闢蹊徑的花卉園藝產業
第四節 ‧ 異軍突起的蔬菜栽培
第五節 ‧ 工業對農業的「滲透」與「侵蝕」

第六章 濁水溪的歷史難題
第一節 ‧ 南岸或北岸?
第二節 ‧ 分水或爭水?
第三節 ‧ 從地上到地下
第四節 ‧ 從農業之河到工業之河
第五節 ‧ 工農相剋?

結論 濁水溪開發三百年的省思

系統號:

P-003537

簡吉:臺灣農民運動史詩(修訂新版)

簡吉:臺灣農民運動史詩(修訂新版)

標題:

簡吉:臺灣農民運動史詩(修訂新版)

時間:

2014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南方家園出版社

作者:

楊渡 著

內容簡介:

從一位小學老師,到一位「帶著小提琴的農民革命家」;簡吉可說是臺灣農民運動與民間反抗史的先聲與領袖,他組織農民向日本殖民政府發聲,當時曾捲起了近兩萬四千名農民的參與;而1945年後,二二八的大鎮壓之後,這一頁農民運動及簡吉、當年在臺的「中共地下黨」也一併被掃入臺灣史的塵封檔案中。作者楊渡在本書中走訪了多位當年與簡吉有真正交誼的臺灣「老左」前輩;也爬梳了包括國家檔案初解密的簡吉文件,讓讀者初識這位以知識份子投身農民反抗運動的臺灣史英雄,也由簡吉其人的一生,見證了在「二二八」前後的臺灣,更深刻的民間史頁與社會悸動。這是一部追尋父親而起的報導文學作品,也是一章臺灣歷史課須補上的一頁。

作者簡介
楊渡,詩人、作家。生於臺中農村家庭,寫過詩、散文,編過雜誌,曾任《中國時報》副總主筆、輔仁大學講師,主持過專題報導電視節目「臺灣思想起」、「與世界共舞」等,現任中華文化總會秘書長。著有詩集《南方》,散文集《三兩個朋友》、《飄流萬里》,報導文學作品《民間的力量》、《強控制解體》、《世紀末透視中國》,及戲劇研究《日據時期臺灣話劇運動》等十來種著作。

系統號:

P-003538

臺灣摩登咖啡屋:日治臺灣飲食消費文化考

臺灣摩登咖啡屋:日治臺灣飲食消費文化考

標題:

臺灣摩登咖啡屋:日治臺灣飲食消費文化考

時間:

2014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前衛出版社

作者:

文可璽 著

內容簡介:

一、走進臺灣摩登咖啡屋
摩登時代的代名詞——咖啡屋與咖啡
走向時代尖端 
嚐一口咖啡形容詞 

臺式與洋式咖啡屋
臺灣本島遊廓的形成 
臺灣本島人的花柳界 
歡樂的王宮カフェー(咖啡屋) 
官方定義下的カフェー(咖啡屋) 
穿越時空喝咖啡 


二、明治年間的飲食料理店與咖啡屋
飲食男女的情慾空間——料理屋與飲食店
臺灣出現西洋咖啡茶館 
軍政時期禁制渡臺 
日本咖啡屋興起 
臺北城內第一家西洋料理店 
交際與情慾流動的飲食空間——料理屋與飲食店巡遊 
女招待員群像 
料裡屋之今日昨日 
西門外竹圍內 
日人統治最初十年的艋舺花柳界 
春色無邊的料理店和飲食店 

另類咖啡產品
舶來咖啡糖 
日本產咖啡糖 
配茶好滋味——咖啡糖 

咖啡與茶的對話與競爭
第一回臺北縣物產評品會 
鼓吹茶葉振興,設立喫茶店 
喫茶店與菓子(甜點)店在臺灣 

明治末年的城市消費文化與空間
臺北新公園 
電光照耀下的臺北市
初期施行的都市計畫
臺南刮起日式時尚風
明治40年的臺南西洋料理店

臺灣出現第一家咖啡專賣店
新起街市場八角堂
臺北物產共進會
臺灣第一家咖啡專賣店——新起街市場關口商店
八角堂的一頁滄桑

大眾旅遊時代的來臨
西洋料理價格騰貴
南北縱貫鐵道開通與鐵道大飯店落成開業
第一回臺灣南部物產共進會觀光團
喝咖啡的特殊空間——鐵道車廂、郵輪和空運
明治時代的結束


三、大正年間的文化咖啡屋
大正時代咖啡的消費與生產
大正咖啡消費文化的普及 
日本農民移民巴西種咖啡始末 
咖啡農移民之路 
笠山農場的黃金夢 
人口販賣與異俗奇觀的汙點

歐風咖啡屋公園獅
臺北新公園內公園獅「ライオン」的創立
公園獅開幕園遊會
公園獅的評價
公園獅新增營業空間
番茶會與公園獅寫真臺北公園獅的十分鐘印象
公園獅在總督府新廳舍設立分店
公園獅新廳舍店的小插曲
漫畫家國島水馬速寫公園獅
公園獅轉手糾紛
公園獅走入歷史

臺灣產業博覽化時代
大正工業化、都市化、大眾消費文化時代的到臨
臺灣勸業共進會
市街改善計畫
始政三十年展覽會——中部臺灣共進會
大正文化商品化
創新商業廣告手法
官民聯合促進消費
大正年間的政治社會文化運動

純臺式咖啡屋——大酒樓
臺式大酒樓東薈芳的競合與起落
春風得意樓,稻江烹調第一流
如此江山如此樓,東南盡美不勝收
文化沙漠中的甘泉、大稻埕的「梁山泊」——山水亭

大正文化末俗
大正時代末期的日常物質生活
大正時代結束


四、昭和時代咖啡屋大觀
昭和文青、咖啡屋與文化運動
昭和年代臺北島都與東京帝都的文藝青年
文化運動的聚會場所

最風行的休閒活動在臺灣
尖端的跳舞時代
時代的尖端寵兒——「カフェー」繁昌記
行動咖啡屋

昭和時期的世界變局與大眾生活
從滿洲事變到蘆溝橋事變
高雄港勢展覽會
廣告祭與商業美術展覽會

咖啡屋時代的來臨
咖啡屋營業變遷 
咖啡界最時髦的社交活動
島都咖啡屋、喫茶店寫真大觀
臺北咖啡屋、喫茶店之旅
昭和時期臺灣咖啡的生產與消費

臺灣史上第一大博覽會
公園獅與臺北俱樂部熄燈結束
躍進臺灣之姿——「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

漢字文人的摩登咖啡屋
咖啡屋時代的風花雪月
風花雪月話「珈琲」

進入戰爭時期的咖啡二三事
決戰下停止娛樂的聲音
戰爭下的青年悲歌
昭和時代結束

系統號:

P-003540

傅斯年一生志業研究

傅斯年一生志業研究

標題:

傅斯年一生志業研究

時間:

2014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資訊公司

作者:

歐陽哲生 著

內容簡介:

傅斯年,人稱「傅大炮」,近代中國最重要的學術領導者。他吸收了西方的研究方法,率領一整群年輕學者,為歷史研究開展新生命。他是一個極為罕見的、在學術和行政能力上都極其優異的知識分子。本書為五四運動研究者歐陽哲生探索傅斯年一生志業的總集,從傅斯年在北大以學生身分挑戰章太炎學派、擔任五四運動的遊行總指揮、以歷史語言研究所為中心推動的研究發展、揭發宋子文、孔祥熙的貪污舞弊,到他面臨日本侵華時展現的政治思想與戰略方針;作者以豐沛的歷史資料,完整呈現傅斯年魄力十足而成就非凡的生涯。

作者簡介
歐陽哲生,現爲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著作有:《自由主義之累——胡適思想之現代闡釋》、《新文化的傳統——五四人物與思想研究》、《科學與政治——丁文江研究》、《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等。編有:《胡適文集》《傅斯年全集》等多種文集。

系統號:

P-003553

墨舞之中見精神――文人墨客與書法文化

墨舞之中見精神――文人墨客與書法文化

標題:

墨舞之中見精神――文人墨客與書法文化

時間:

2014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資訊公司

作者:

李繼凱 著

內容簡介:

作者以現代文化研究視野觀照古代書法文化與文人間的關聯,側重在古代文人──士人及士大夫階層的書法及其精神,尤其注重此階層中著名書法家的分析,書中述及王羲之、王獻之、趙孟頫、顏真卿、董其昌、米芾、柳公權等書法名家,在考察古代文人借書法抒情冶性這一雙向性的精神現象時,力求結合宏觀的文化分析和微觀的心理分析,希望貫通古今文人與書法文化的脈絡,並拓展書法美學研究的新視野。

作者簡介
李繼凱,中國江蘇宿遷人,文學博士、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及書法文化研究。主要著作有《新文學的心理分析》、《中國近代詩歌史論》、《民族魂與中國人》、《秦地小說與「三秦文化」》、《全人視境中的觀照——魯迅與茅盾比較論》、《20世紀中國文學的文化創造》等,在《中國社會科學》、《文藝研究》、《文學評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中國書法》、《書法研究》、《中華書畫家》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180餘篇。兼任中國魯迅研究會副會長、東亞漢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近代文學研究會理事等。

系統號:

P-003554

日治時期臺灣體壇與奧運

日治時期臺灣體壇與奧運

標題:

日治時期臺灣體壇與奧運

時間:

2014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作者:

林瑛琪 著

內容簡介:

四年一次的奧運是國際間的盛大賽事,來自各國的選手無一不使出渾身解數為國爭光。在日治時期的臺灣亦出了幾名運動好手,他們拼盡全力,揮撒汗水,為的不單單是自己的名譽,也為了國家的榮耀。除了奧運會,嘉農打進甲子棒球園更是臺灣體壇的一大風光記錄。本書根據臺灣日治時期棒球發展、天下嘉農進軍甲子園、日治時期的臺灣與奧運及體壇人物篇,分別進行闡述,使讀者能更加了解日治時期臺灣體壇的輝煌紀錄。

作者簡介
林瑛琪,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班畢業。

系統號:

P-003564

知識份子的存在與荒謬:錢鍾書小說的主題思想

知識份子的存在與荒謬:錢鍾書小說的主題思想

標題:

知識份子的存在與荒謬:錢鍾書小說的主題思想

時間:

2014年5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資訊公司

作者:

辛金順 著

內容簡介:

緒論
 第一節 生成與位置
 第二節 閱讀的路徑
 第三節 論述的架構

第一章 文化命題:審視與反思
 前言
 第一節 對知識份子的反省與批判
 第二節 對中西文化雜交現象的反省與批判
 第三節 中西文化雙向視角的批判策略
 小結

第二章 情感命題:追尋與失落
 前言
 第一節 兩性情愛.追求與失落
 第二節 婚姻欲望.幻象與破滅
 第三節 人際網絡.情感與疏離
 小結

第三章 人生命題:存在與虛無
 前言
 第一節 生命的漂泊與虛無
 第二節 存在的孤寂與迷惘
 第三節 人生的意義與歸向
 小結

第四章 結論

系統號:

P-003504

清末民初女作家小說研究:女性書寫的多元呈現

清末民初女作家小說研究:女性書寫的多元呈現

標題:

清末民初女作家小說研究:女性書寫的多元呈現

時間:

2014年5月

出版單位:

臺北:里仁書局

作者:

黃錦珠 著

內容簡介:

本書除了依據第一手資料,考辨四位女小說家的生平概況以外,又以女性書寫為研究視角,針對可以確認性別身份的女作家小說,進行深入的文本討論。從婦女本位的發聲位置、女性書寫的個案分析,到女性行旅、婚戀觀、情愛書寫等,分別從不同子題,呈顯女性書寫多方位、多元化的表現內涵,意圖填補文學史上的空白之頁。

系統號:

P-003505

臺灣佛教的殖民與後殖民

臺灣佛教的殖民與後殖民

標題:

臺灣佛教的殖民與後殖民

時間:

2014年5月

出版單位:

臺北:博揚文化公司

作者:

闞正宗 著

內容簡介:

前篇:殖民時期
第一章日本殖民時期臺灣佛教的特點與研究
第二章日僧佐佐木珍龍的臺灣開教――佛教曹洞宗在殖民初期(1895-1901)的活動
第三章殖民初期(1895-1906)日本東本願寺派在福建的活動――以「廈門事件」為例
第四章殖民時期獅巖洞元光寺修行者群像――兼論曹洞宗在獅頭山的活動
第五章百年前廣西籍法師在臺弘法記――日本佛教殖民史上一段塵掩的歷史
第六章殖民時期曹洞宗的觀音禪堂與觀音講會
第七章司公與乩童――日本「皇民化運動」下道士的佛教化
第八章本殖民時期臺灣的佛教期刊――羅妙吉與《亞光新報》兼論林秋梧的左翼《赤道報》

中篇:殖民與後殖民
第一章殖民與後殖民時期的樂生療養院與佛教
第二章齋教先天派乾元堂系在北臺灣的發展
第三章殖民佛教的「認同」與戰後「轉向」――王兆麟的跨政權弘法事業

後篇:後殖民時期255
第一章冷戰時期中佛會對東南亞的宗教外交――以「世界佛教友誼會」、「世界佛教僧伽會」及「世界佛教華僧會」為中心
第二章戰後臺灣佛書贈送及助附印――《菩提樹》所見的印經事業(1952-1972)
第三章解嚴前(1949-1986)臺灣佛教的印經事業――以「臺灣印經處」與「普門文庫」為中心
第四章玄奘頂骨來臺與玄奘寺建寺――玄光寺產權歸屬問題
第五章戰後中佛會對日僧寺產的交涉與爭取
第六章慈航法師的付法弟子及其道場

系統號:

P-003506

兩漢魏晉南北朝哲學史

兩漢魏晉南北朝哲學史

標題:

兩漢魏晉南北朝哲學史

時間:

2014年5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資訊公司

作者:

歐崇敬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導論篇
第一節 中國哲學史的第二個時代,以及兩漢到明清的文明史觀
第二節 各種斷層性思想系統的回溯無法完全通暢的道路
第三節 明末在滿族入侵後的斷層
第四節 古代中國社會的思考類型與傳承方式
第五節 般若佛學對中原文化的影響
第六節 缺乏實體性的整體連續性認知方法之影響
第七節 古代中國社會的思考類型與傳承方式

第二章 道家篇:從黃志道家到魏晉玄學與重玄學學派的開端
前言
第一節 《淮南子》的文明哲學與創造轉化
第二節 《陰符經》的創造轉化與歷史地位
第三節 《河上公注》與嚴遵的《道德指歸》
第四節 玄學的各時期發展:新道家玄學的二百年歷史進程與其他相關八位思想家
第五節 何晏:玄學‧魏晉新道家的首位先驅
第六節 王弼的「貴無」玄學理論
第七節 向秀、裴頠與楊泉、歐陽建的玄學思想
第八節 郭象:崇有玄學的高峰與《莊子》誤讀轉化者
第九節 孫盛、羅含、戴逵、鄭鮮之的「神形問題」
第十節 張湛《列子注》與《劉子》的創造轉化敘述
第十一節 重玄學家與《內觀經》、《升玄內教經》到《無上秘要》的重玄思想

第三章 儒家哲學篇:經學的儒家時代
前言
第一節 陸賈的《新語》﹕作為漢代第一位儒門哲人的文本解讀
第二節 漢初的第二位儒門哲學家﹕賈誼的政治哲學
第三節 董仲舒在漢代的首次儒家創造轉化成就:一個影響中國二千年的新儒家建國文明哲學
第四節 韓嬰《韓詩外傳》與劉向《新序》、《說苑》的哲學價值
第五節 《禮記》與《大戴禮記》的社會存有論與創造轉化
第六節 《鹽鐵論》會議的知識論戰:反自由主義、反科學哲學、中央計畫經濟的抬頭
第七節 西漢:儒家經學的發展與士族壟斷集團形成
第八節 桓譚與王充
第九節 揚雄的新儒學體系
第十節 東漢經學與《白虎通》
第十一節 王符、仲長統、何休、荀悅、徐幹的治世思想
第十二節 《緯書》與「讖緯」的時代與哲學轉向道教神學的關鍵
第十三節 漢末魏晉南北朝的經學發展
第十四節 何承天〈達性論〉、〈報應論〉與范縝〈神滅論〉及其時代各家的形神問題爭論

第四章 易學篇:象數易學的創造轉化並與世界哲學對話
第一節 第二個八百年中的易學三百年歷程
第二節 兩漢象數易學的創造轉化
第三節 自兩漢《易》而展開的存有學三進路說明:儒門易、象
第四節 象數存有學的表述與「無鏡哲學」:處於「哲學與自然之鏡」後的存有學世界對話與價值重估

第五章 農學、律學、數學、天文學、醫學篇:創造轉化論述中國時代的科學發展及其哲學觀念
前言
第一節 兩漢科學發展的歷史敘述
第二節 《黃帝內經》:道家理論的醫學應用創造者
第三節 《黃帝內經》的創造轉化

第六章 道教篇:道教哲學基礎構成的時代
前言
第一節 《參同契》氣學與內丹的典範地位
第二節 《太平經》的宗教哲學
第三節 《老子想爾注》的宗教哲學及其創造轉化
第四節 《黃庭內外景經》與魏華存及「上清經派」:中國「內在知覺現象學」的創立與建構,並論同時期興起的「靈寶經派」及葛玄
第五節 《抱朴子》的內容及其創造轉化的哲學表現
第六節 《養性延命錄》與陶弘景的上清派及茅山派

第七章 佛學篇:譯經基礎構成與創造力養成的階段
第一節 安世高到竺法護的佛學第一階段譯經過程
第二節 自鳩摩羅什到淨土宗、三論宗、涅槃宗、真諦譯經、《起信論》、成實宗、毘曇宗、地論宗、攝論宗
第三節 反省兩晉南北朝影響中國佛學建構的主要經典與原創的中國佛教哲學源頭

第八章 「美學篇」:中國美學理論的基礎形構時代
第一節 中國美學的初期:從戰國末到東漢末
第二節 魏晉時期的美學理論
第三節 正始與玄學的關鍵人物與美學的代表哲學家
第四節 兩晉的美學理論及書法、繪畫理論
第五節 南北朝的美學與藝術理論

系統號:

P-003517

笠詩社演進史

笠詩社演進史

標題:

笠詩社演進史

時間:

2014年5月

出版單位:

高雄:春暉出版社

作者:

莫渝 著

內容簡介:

「笠詩社」創立於1964年,從創刊迄今已經歷了半個世紀,書寫了臺灣的文學發展,見證了臺灣這塊土地的喜怒哀樂。笠詩人創辦的《笠》詩刊,迄今已持續經營了五十年,同時扮演著一個特殊的文化認同角色。這部《笠詩社演進史》是個好的開始,從中亦可看見某種詩學/美學觀點,並觸動詩人學者們的討論,除了得以藉此建立一個臺灣現代詩學傳統,更期望此書所可能引起的討論,能為臺灣現代詩導向一個更繁榮昌盛的年代。

系統號:

P-003520

中國古代監獄文化

中國古代監獄文化

標題:

中國古代監獄文化

時間:

2014年5月

出版單位:

香港:中華書局

作者:

馬衞國 著

內容簡介:

作者不僅利用大量收集圖表資料,還以監獄文化為視角,系統地呈現中國古代監獄的發展軌跡,依次按監獄起源、監獄名稱、獄神崇拜、監獄設置、刑具獄具、嚴刑峻法、監獄管理、監獄官吏、監獄建築,以及清末獄制改良等各方面,以類相從。為了便於讀者理解,又適當地配置插畫、照片,凌遲、劓刑、杖刑、笞刑、匣床、立枷,活現了然,殘酷之狀令人觸目驚心,具體地印證了中國古代監獄的相關歷史文獻、歷史人物、歷史建築等,給人以強烈的史實感。

作者簡介
馬衞國,浙江省湖州市人。全國司法行政業務培訓師資庫專家,中國監獄工作協會「監獄理論研究帶頭人」。現任浙江省監獄工作研究所所長,三級警監。曾在有關高校及監獄講授「中國古代監獄文化」等課程。

曾與唐承彬合作出版《演講.口才.成功》,此書獲華東地區優秀教育圖書獎。1994年至2012年,在《監獄法制工作研究》、《監獄執法實務手冊》、《中國監獄法制建設研究》、《監獄整體建設問題研究》、《依法治監論》等十五本公開出版的著作中任主編、執行主編和副主編。曾參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和司法部課題研究。重要論文被《新華文摘》、《法制日報》等轉載。

系統號:

P-003525

張學良與西安事變

張學良與西安事變

標題:

張學良與西安事變

時間:

2014年5月

出版單位:

香港:中華書局

作者:

傅虹霖 著

內容簡介:

導言 是非功罪留待讀者品評

第一章 二十六歲的少帥

第二章 東北向何處去

第三章 與蔣介石聯盟

第四章 「不抵抗將軍」

第五章 初會周恩來

第六章 「西安事變」背景

第七章 兵諫序幕

第八章 「西安事變」

第九章 釋放蔣介石

第十章 「西安事變」的結局

第十一章 幽居歲月

結論

張學良年譜簡編

作者簡介
傅虹霖,美籍華裔學者。私立紐約大學博士生,師從唐德剛。其丈夫祖炳民,知名漢學家,畢業於日本東京大學,精通日文,曾主持美國新澤西州西東大學亞洲研究院多年。

系統號:

P-003526

文與哲:清代學術論叢

文與哲:清代學術論叢

標題:

文與哲:清代學術論叢

時間:

2014年4月

出版單位:

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清代學術研究中心

作者:

劉昭明 主編

報導者:

中山大學中文系

內容簡介:

清詩選本與清代宗唐詩學──論宗唐派清詩選本的批評意識與實踐(王兵)

「艱危九死藎臣心,譜出新詞淚滿襟」──論蔣士銓劇作中所展現之忠節意識與生命情境(王璦玲)

方東樹《昭昧詹言》論創意與造語──兼論宋詩之獨創性與陌生化(張高評)

再談嘉道以還之質實詩觀──以詩教原則之運用轉至峻嚴為例(張寅彭)

清代新思想典範之曙光──以陳確、唐甄、顏元為線索(張麗珠)

《老殘遊記》中的「個人主觀主義」及其在小說史上的意涵(陳啟俊)

疆界內外──《聊齋誌異》的同性情愛(陳翠英)

論「涵泳、玩味」的讀《詩》法──以姚際恆、崔述與方玉潤的相關論述為評析對象(黃忠慎)

晚清女作家小說中的女性行旅:以顧太清、王妙如、邵振華、黃翠凝之小說為例(黃錦珠)

錢牧齋論學杜在建構詩學譜系上的意義(廖美玉)

脫軌‧錯位‧歸返:《醒世姻緣傳》中的懺罪書寫與河川文化的相互投影(廖肇亨)

《紅樓夢》中啟悟歷程的原型分析──以賈寶玉為中心(歐麗娟)

清代文人與花木──以張英、高士奇詩文為例(盧慶濱)

論王船山之文明史觀及其歷史哲學(戴景賢)

儒教聖殿的無盡追尋──論《野叟曝言》中的排佛書寫(謝玉玲)

系統號:

P-003626

金釵記:前鎮加工區女性勞工的口述記憶

金釵記:前鎮加工區女性勞工的口述記憶

標題:

金釵記:前鎮加工區女性勞工的口述記憶

時間:

2014年4月

出版單位:

高雄:麗文文化

作者:

蕭伊伶 著

內容簡介:

那是一個沒有KTV的年代,卡拉OK尚未出現,夜生活只有舞廳與酒吧,電視也只有三臺,好萊塢電影帶來了貓王(Elvis Presley)的藍調搖滾與阿哥哥舞(A-gogo Dance)。換下藍色工作服,這些加工區的女性勞工也曾是穿著普普風緊身上衣、大喇叭褲與大墨鏡,跳著阿哥哥舞(A-gogo Dance)的時尚女郎。那還是戒嚴的年代,電臺裡放著是鄧麗君、瓊瑤的電影配樂與劉家昌的愛國歌曲。這些閒暇時光的記錄構築了七○年代臺灣日常生活與通俗文化的樣貌。余光開始介紹西洋流行音樂,ABBA與披頭四,約翰屈伏塔(John Travolta)的「周末夜狂熱」(Saturday Night Fever)引領了迪斯可風潮。這些日常生活的片斷,看似平淡無奇卻是我們隨時可以觸摸的風景,建構「知面」(Studium)與層層堆疊的文本。

十二位受訪者從閒談間各別提供了零散的記憶拼圖與影像,拼湊出彼時女性勞工的總體生活樣貌,從工作、家庭生活甚至休閒生活,這些充滿「懷舊」的記憶口述,其實是試圖抓住現代化的碎片,一如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筆下的「俄羅斯玩具」,利用個別言說下跳越與斷裂的時空懷想,進行工業遺址與城市空間的想像,這些片片段段甚至零碎的回憶與「真實」產生了距離感,甚至是「超現實」的美好感受。

作者簡介
蕭伊伶,出產自港都高雄,曾就讀私立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書寫狀態跨越藝術評論與文史田野調查。文字散見《藝術認證》、《今藝術》、《文化研究月報》、《高雄文獻》等期刊,2011年以《金釵記-前鎮加工區女性勞工的口述記憶》入選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11書寫高雄創作獎助計劃」,2013年同時以「尋找蕭水妹」家族史寫作計劃及《金釵記-前鎮加工區女性勞工的口述記憶》出版計劃入選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13寫高雄-年輕城市的微歷史」文史出版獎助計畫。2013年通過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推薦甄試,錄取為103學年度博士班研究生。

系統號:

P-003507

孔子哲學傳統:理性文明與基礎哲學

孔子哲學傳統:理性文明與基礎哲學

標題:

孔子哲學傳統:理性文明與基礎哲學

時間:

2014年4月

出版單位:

臺北:里仁書局

作者:

盧雪崑 著

內容簡介:

孔子哲學生命前後呼應、慧命相續,此之謂「孔子哲學傳統」。孔子哲學生命之本質何在?就是「仁者,人也」、「人能弘道」。孔子哲學傳統堪稱為「基礎哲學」,乃在於它是奠基於人類理性成熟之學。它彰顯着華夏理性文明之光輝,以此區別於印歐語系的文明。孔子哲學傳統乃系一個對宇宙懷着道德目的之終極關懷的傳統,而根源上區別於各種只關注個人彼岸終極依託的信仰。

作者簡介
盧雪崑,廣東人。於香港新亞研究所師從牟宗三先生研習哲學,1989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後留所任教。現任香港新亞研究所研究員、哲學組專任教授、導師。2001年及2002年暑期於德國美因茲大學康德研究中心作訪問研究。2012年七月,訪問德國圖賓根大學哲學系、海德堡大學哲學系,八月訪問美因茲大學康德研究中心。

系統號:

P-003518

被遺忘的六日戰爭――1899年新界鄉民與英軍之戰

被遺忘的六日戰爭――1899年新界鄉民與英軍之戰

標題:

被遺忘的六日戰爭――1899年新界鄉民與英軍之戰

時間:

2014年4月

出版單位:

香港:中華書局

作者:

夏思義(Patrick H. Hase))著,林立偉 翻譯

內容簡介:

本書原文題名為"The Six-Day War of 1899: Hong Kong in the Age of Imperialism"

1899年,即中英簽署《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把新界租借給英國後一年,英國人進入新界接管此地。此舉觸發新界鄉民反抗,繼而爆發一場六日戰爭,華人在這場戰事中死傷枕藉,稱得上是一場大屠殺。新界史研究專家夏思義博士,首次詳細研究這場已完全為人遺忘的戰爭,並以生動方式述說這段故事。

本書主要內容是以逐日記述的方式,訴說戰鬥經過,並揭示當時香港總督卜力和輔政司駱克對於這場仗的打法意見相左。作者運用他對於新界歷史的深湛知識,詳細描述參與戰事的鄉民領袖和普通群眾。此書對於在這場戰爭陣亡的人數提出了新估計,不是一般史書記述的「人命傷亡不大」,而是有近五百名鄉民被殺,作者同時探討英方資料大都低估死傷數字的原因。

此書不但適合研究香港和中國的歷史學家細讀,研究大英帝國和英國軍隊的歷史學家,以及喜歡軍事史、帝國史和香港史的一般讀者,讀起來也會感到興味盎然。

作者簡介
夏思義(Patrick H. Hase),劍橋大學博士,皇家亞洲學會(香港分會)名譽院士。居住香港逾四十年,長期研究新界及其居民的歷史和傳統生活,對本地歷史深有研究,獲委任為香港康樂和文化事務署、沙頭角中英街歷史博物館和開平市人民政府榮譽顧問。著有多篇關於新界史的文章。

系統號:

P-003527

五四在香港──殖民情境、民族主義及本土意識

五四在香港──殖民情境、民族主義及本土意識

標題:

五四在香港──殖民情境、民族主義及本土意識

時間:

2014年4月

出版單位:

香港:中華書局

作者:

陳學然 著

內容簡介:

序章:「五四」視野中的香港史書寫
一. 不同史觀的香港研究
二. 「五四」精神的多樣性和兩歧性
三. 「五四」與「香港」的關係
四. 研究「五四在香港」的意義
五. 本書各章内容

第一章 五四運動的思想脈絡
一. 五四史上的香港與香港的五四史
二. 定義「五四」:廣義與狹義
三. 「五四」學生愛國運動的傳播
四. 「五四」學潮之擴散
五. 五四運動的精神變調
六. 五四運動的精神破產
七. 小結

第二章 「五四在香港」的播散
一、從中心到邊緣:「五四」的擴散
二、報道:「社論」的「五四」反響
三、報刊報道:「五四」排日風潮在港擴散和港府的防範措施
四、排日熱潮在港升溫:「持傘遊街案」
五、「持傘遊街案」後之輿論餘波
六、抵制日貨之有限迴響:街頭行動與日貨銷情
七、小結 135

第三章 「五四在香港」論述重探
一、「五四在香港」的研究及反思
二、陳謙的「五四」回憶
三、重回歷史場域
四、走出「五四在香港」的話語迷思
五、香港中史教科書上「五四運動」內容的時代變奏
六、「五四在香港」引發關於香港史書寫的反思
七、小結

第四章 殖民主義與民族主義之間:香港之「五四」回望與利用
一、由「國」而「地」:二戰時期的香港「五四」紀念
二、從「由國而地」到「由地而國」:冷戰時期的香港「五四」紀念
三、「由地而國」:六七十年代報刊的「五四」紀念文章
四、「即地即國」:面向「九七」的「五四」紀念
五、小結

終章 香港與「五四」的未竟理想

系統號:

P-003528

流風餘韻:唱片流行歌曲開臺史

流風餘韻:唱片流行歌曲開臺史

標題:

流風餘韻:唱片流行歌曲開臺史

時間:

2014年2月

出版單位:

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作者:

黃裕元 著

內容簡介:

臺灣流行歌曲始於日本時代,當時是如何在臺灣建立基業、展開舞臺?詞曲作家、歌手和聽眾們,又是如何抒情表意、揮灑熱情?本書以當時流行歌曲的發展為研究主題,分作「流行之風」與「餘韻綿長」兩篇,加以探討。上篇從歷史資料的排比,整理唱片歌曲的發展歷程,包括唱片技術如何在臺普及、本土製作的起源,到流行歌業的萌芽,再從各方資料,整理1933年至1940年間幾個主要的歌曲製作團隊。後篇著重歌壇與歌曲的發展與分析,包括詞曲作者、歌星的主要人事與風格,歌曲音樂的內容,與中國、日本同時期歌謠的關係,再從議論史料,析論流行歌的社會流傳與意義,最後,再進一步統合歌詞內容,依現代、愛情、土地認同、戰爭感受等主題,評析其中呈現的感情與文化內涵。

系統號:

P-003479

清末提法使研究

清末提法使研究

標題:

清末提法使研究

時間:

2014年5月

出版單位: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作者:

史新恆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議設提法使
  第一節 按察使的淵源及流變
  第二節 清末官制改革與各省提法使的設立

第二章 甄別與考選——提法使官制規範化的努力
  第一節 分科改制
  第二節 選才訴求的啟動——法部對各省臬司的甄別
  第三節 人事變革的先聲——提法使司辦事人員的選拔

第三章 提法使司法行政權的行使
  第一節 籌建各省審判廳
  第二節 推動清末審判改革
  第三節 參與並推動法律改良
  第四節 推進監獄改良
  第五節 提法使與司法人事改革

第四章 提法使與司法審判
  第一節 提法使的覆核、承轉職能
  第二節 提法使介入審判廳司法審判
  第三節 提法使直接審理案件——以熊成基案為例
  第四節 不完全授權下的掌權者——提法使與司法解釋
  第五節 規範並協調審判管轄

第五章 提法使的運行實效及影響
  第一節 津貼與司法經費
  第二節 權限爭奪與責任推諉
  第三節 提法使對社會政治活動的參與
  第四節 運行實效

結語 提法使評析與歷史啟示

系統號:

P-003542

民國時期上海回族商人群體研究

民國時期上海回族商人群體研究

標題:

民國時期上海回族商人群體研究

時間:

2014年4月

出版單位: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作者:

楊榮斌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上海的回族及民國初期上海回族商人群體的形成

第二章 回族商人的商業活動

第三章 倡興慈善公益事業

第四章 回族商人社團

第五章 愛國護教運動

第六章 民國時期上海回族商人群體的特點、歷史作用及其發展的制約因素

系統號:

P-003541

明代遼東と朝鮮

明代遼東と朝鮮

標題:

明代遼東と朝鮮

時間:

2014年5月

出版單位:

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

荷見守義 著

內容簡介:

序言――本書の意図と構成
第Ⅰ部 明代遼東鎮の構造
第一章 明代遼東統治体制
第二章 遼東巡按
第三章 遼東守巡道
第四章 遼東馬市信牌檔考
第五章 遼東馬市檔案考
第六章 遼東抽銀考

第Ⅱ部 明代遼東と朝鮮・ジュシェン
第一章 辺防と貿易
第二章 遼東と宗藩関係
第三章 咨文と勅書
第四章 交隣政策
第五章 世祖靖難
第六章 女直授職

結言

系統號:

P-003612

人類学者は草原に育つ:変貌するモンゴルとともに

人類学者は草原に育つ:変貌するモンゴルとともに

標題:

人類学者は草原に育つ:変貌するモンゴルとともに

時間:

2014年5月

出版單位:

京都:臨川書店

作者:

小長谷有紀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はじめてのモンゴル――1979年、モンゴル人民共和国へ留学

第二章  はじめてのフィールドワーク――1988年、中国内モンゴルでの研修

第三章  爆走モンゴル――1995年から97年、モンゴル、ロシアを踏査

第四章  博物館の収集活動――内モンゴルとモンゴル

第五章  NPO活動のはじまり――2001年、雪害後

第六章  アーカイブズというフィールド――2010年から

系統號:

P-003497

竹簡学:中国古代思想の探究

竹簡学:中国古代思想の探究

標題:

竹簡学:中国古代思想の探究

時間:

2014年5月

出版單位:

大阪:大阪大学出版会

作者:

湯浅邦弘 著

內容簡介:

第一部 儒家思想と古聖王の伝承
序章 中国新出土文献研究の歴史と展開
第一章 戦国楚簡と儒家思想——「君子」の意味
第二章 上博楚簡『顔淵問於孔子』と儒家系文献形成史
第三章 上博楚簡『舉治王天下』の古聖王伝承
第四章 太の夢と文王の訓戒 精華簡「程寤」

第二部 王者の記録と教戒——楚王故事研究
序章 上博楚簡と楚王の故事
第一章 『荘王既成』の「予言」
第二章 『申公臣霊王』——霊王の「簒奪」
第三章 『平王與王子木』——太子の治世
第四章 『平王問鄭壽』——諫言と予言
第五章 『昭王毀室』における父母の合葬
第六章 『君人者何必安哉』——教戒書としての意義

第三部 新出秦簡 漢簡に見る思想史
序章 新たな秦簡・漢簡の発見
第一章 岳麓秦簡『占夢書』の構造と思想
第二章 銀雀山漢簡「論政論塀之類」考釈
第三章 興軍の時——銀雀山漢簡「起師」
第四章 先秦兵学の展開——『銀雀山漢墓竹簡「貮」』を手がかりとして
第五章 北京大学蔵西漢竹書『老子』の特質

系統號:

P-003522

仏教がつなぐアジア:王権・信仰・美術

仏教がつなぐアジア:王権・信仰・美術

標題:

仏教がつなぐアジア:王権・信仰・美術

時間:

2014年5月

出版單位:

東京:勉誠出版

作者:

佐藤文子等 合編

內容簡介:

Ⅰ 信仰と認識
胡語から梵語へ――日中仏教文献におけるインド・西域言語の認識(宮嶋純子)
中国仏教美術における「火焰光背」の出現(西林孝浩)

Ⅱ 仏教と王権
唐代の内道場と内供奉僧について(米田健志)
天皇の受灌頂と皇帝の受灌頂(駒井匠)
皇帝の誕生日法会から室町将軍の誕生日祈禱へ(原田正俊)
出家と得度のあいだのひとびと―日本と中国の度僧システムについての比較研究の試み(佐藤文子)

Ⅲ 奇瑞と文化
みごもりの夢―高僧の誕生をめぐって(西口順子)
掘り出される石の讖文―聖徳太子未来記と宝誌和尚讖(堀裕)
日中往生伝の臨終にみる奇瑞と行業―平安時代六往生伝の成立と展開をめぐって(田中夕子)

Ⅳ 美術と技術
五代宋初に至る仏画における呉道玄様式の展開(大原嘉豊)
王古撰『新修浄土往生伝』小考―院政期日宋交流の一齣(横内裕人)
楊貴妃観音の源流―近世中国における観音菩薩の女性化をめぐって(石野一晴)
中国仏教史研究会の経緯(竺沙雅章)(口述)

系統號:

P-003529

経部引用書から見た「説文解字繋傳」注釈考

経部引用書から見た「説文解字繋傳」注釈考

標題:

経部引用書から見た「説文解字繋傳」注釈考

時間:

2014年3月

出版單位:

大阪:大阪大学出版会

作者:

坂内千里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第一章 引『爾雅』考

第二章 引用数概況

第三章 許叙「礼周官」考

第四章 引『書』考

第五章 引『易』考

第六章 引『論語』考

第七章 引『詩』考

第八章 引『春秋』考

第九章 字書類の引用

第十章 経書の引用から見た小徐注釈の特徴

終章

系統號:

P-003523

民主と両岸関係についての東アジアの観点

民主と両岸関係についての東アジアの観点

標題:

民主と両岸関係についての東アジアの観点

時間:

2014年3月

出版單位:

東京:東方書店

作者:

馬場毅、謝政諭 合編

內容簡介:

東アジア民主社会の再構築の行方(趙永茂)

臺湾民主化の対外的波紋(河辺一郎著)

民主化と臺湾国会政治(黄秀端著)

「アジア太平洋主義」から「東アジア主義」へ (楊鈞池)

中国勃興後の東アジアへの外交行為(趙建民)

地政学の理論から東アジア情勢を見る(呉志中)

オバマの「戦略東移」と東アジア国際政治(加々美光行)

両岸関係の進展の光と影(松本はる香)

中国の世界遺産政策にみる政治的境界と文化実体の国際的承認(加治宏基)

九二共識(呉介民)

中国におけるグローバル投資と社会適応(張家銘)

三・一一東日本大震災をめぐる臺湾メディアの役割と災害意識に関する省察(謝政諭 著)

三・一一震災報道にみる国際関係(楊韜)

系統號:

P-003530

現代アジアにおける華僑・華人ネットワークの新展開

現代アジアにおける華僑・華人ネットワークの新展開

標題:

現代アジアにおける華僑・華人ネットワークの新展開

時間:

2014年2月

出版單位:

東京:風響社

作者:

清水純等 合編

內容簡介:

●第一部 グローバル化する華僑・華人ネットワークと華商ビジネス──その歴史的背景と現在

アジア東部の初期華人社団形成における主要な紐帯(庄国土〈石村明子訳〉)

家郷連係とビジネス・ネットワーク──清末民初における潮汕商人と故郷の相互関係(蔡志祥〈林松涛訳〉)

中国の華僑政策──一九五〇年代の試行と教訓(曽根康雄)

香港・臺湾・東南アジア華人資本による中国への投資(崔晨)

臺湾と東南アジアを結ぶ華僑・華人の社団組織(清水純)

日本における新たな華僑組織と華僑(城田千枝子)

華僑の「クヮンシ」と社団の再生過程──同窓会ネットワークを中心に(李鎭榮)

インドシナ三国における華僑・華人社会の現状(諏訪一幸)

マレーシアにおける中国新移民(廖大珂〈奈倉京子訳〉)

●第二部 東南アジアにおける社団ネットワークの新たな動向
中比国交樹立後のフィリピン華人社団の新たな変化および原籍地との関係──晋江籍社団を例として(庄国土・陳君〈玉置充子・石村明子訳〉)

シンガポールにおける中国新移民社団試論(劉文正〈林松涛訳〉)

一九八〇年代以降のタイ華人社団の新発展(潘少紅〈王艶梅訳〉)

ポスト・スハルト時代におけるインドネシア華人社団の新たな発展(丁麗興〈玉置充子訳〉)

一九八〇年代以降のマレーシア華人社団の新たな発展(鄭達〈玉置充子訳〉)

一九七〇年代中期以降のビルマ(ミャンマー)華人社団の発展と変化(陳丙先〈玉置充子訳〉)

一九八〇年代以降の東南アジアにおける泉州籍地縁型社団の変遷(林聯華〈殷娟訳〉)

一九八〇年代以降の広西籍の華人社団(梁炳猛〈高天亮訳〉)

系統號:

P-003613

中共革命根拠地ドキュメント

中共革命根拠地ドキュメント

標題:

中共革命根拠地ドキュメント

時間:

2013年10月

出版單位:

東京:御茶の水書房

作者:

小林一美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モスクワの中国人革命家・留学生とコミンテルン

第二章 「土地革命戦争」の時代とその全般的情況

第三章 中央革命根拠地における毛沢東の「革命と粛清」

第四章 湘【カン】革命根拠地の大粛清

第五章 閩西革命根拠地の「社民党」大粛清

第六章 鄂豫皖革命根拠地の大粛清

第七章 「湘鄂西根拠地」、「湘鄂【カン】根拠地」及びその他の根拠地の大粛清

第八章 『紅色中華』(中華ソヴィエト共和国機関紙)に見る「粛清反革命運動」

第九章 客家と「土地革命戦争」

第十章 結論−同志が皆敵に見える時

系統號:

P-003524

The Resurrected Skeleton: From Zhuangzi to Lu Xun

The Resurrected Skeleton: From Zhuangzi to Lu Xun

標題:

The Resurrected Skeleton: From Zhuangzi to Lu Xun

時間:

July, 2014

出版單位: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Andrea Bachner

內容簡介:

New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provide distinct challenges and possibilities for the Chinese script, which, unlike alphabetic or other phonetic scripts, relies on multiple signifying principles. In recent decades, this multiplicity has generated a rich corpus of reflection and experimentation in literature, film, visual and performance art, and design and architecture, within both China and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est.

Approaching this history from a variety of alternativ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Beyond Sinology reflects on the Chinese script to pinpoint the multiple connections between languages, scripts, and medial expressions and cultural and national identities. Through a complex study of inter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exchanges, and tensions, the text focuses on the concrete “scripting” of identity and alterity, advancing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links between identity and medium and a critique of articulations that rely on single, monolithic, and univocal definitions of writing.

Chinese writing—with its history of divergent readings in Chinese and non-Chinese contexts, with its current reinvention in the age of new media and globalization—can teach us how to read and construct mediality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interculturally responsible ways and also how to scrutinize, critique, and yet appreciate and enjoy the powerful multi-medial creativity embodied in writing.

About the Author
Wilt L. Idema is Research Professor of Chinese Literature at Harvard University. He has published widely on traditional Chinese vernacular fiction and drama and is fascinated by works at the intersection of literature and religion. In recent years, he has published a number of anthologies of plays and ballads concerning traditional Chinese legends and folktales. These books include “The Orphan of Zhao” and Other Yuan Plays: The Earliest Known Versions (with Stephen H. West); Judge Bao and the Rule of Law: Eight Ballad-Stories from the Period 1250–1450; Meng Jiangnü Brings Down the Great Wall: Ten Versions of a Chinese Legend; and Escape from Blood Pond Hell: The Tales of Mulian and Woman Huang (with Beata Grant).

系統號:

P-003619

Verse Going Viral: China's New Media Scenes

Verse Going Viral: China's New Media Scenes

標題:

Verse Going Viral: China's New Media Scenes

時間:

May, 2014

出版單位: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作者:

Heather Inwood

內容簡介:

Verse Going Viral examines what happens when poetry, a central pilla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encounters an era of digital media and unabashed consumerism in the early twenty-first century. Heather Inwood sets out to unravel a paradox surrounding modern Chinese poetry: while poetry as a representation of high culture is widely assumed to be marginalized to the point of "death," poetry activity flourishes across the country, benefiting from China's continued self-identity as a "nation of poetry" (shiguo) and from the interactive opportunities created by the internet and other forms of participatory media. Through a cultural studies approach that treats poetry as a social rather than a purely textual form, Inwood considers how meaning is created and contested both within China's media-savvy poetry scenes and by members of the public, who treat poetry with a combination of reverence and ridicule.

As the first book to deal explicitly with the discourses and functioning of scenes within the Chinese cultural context, Verse Going Viral will be of value to students and scholars of Chinese literature, cultural studies, and media, as well as to general readers interested in China's dynamic cultural scenes.

About the Author
Heather Inwood is lecturer of Chinese cultural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系統號:

P-003616

China's Second Capital – Nanjing under the Ming, 1368-1644

China's Second Capital – Nanjing under the Ming, 1368-1644

標題:

China's Second Capital – Nanjing under the Ming, 1368-1644

時間:

May, 2014

出版單位:

London: Routledge

作者:

Jun Fang

內容簡介:

This book is a study of the dual capital system of Ming dynasty China (1368-1644), with a focus on the administrative functions of the auxiliary Southern Capital, Nanjing. It argues that the immense geographical expanse of the Chinese empire and the poor communication infrastructure of pre-modern times necessitated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additional capital administration for effective control of the Ming realm. The existence of the Southern Capital, which has been dismissed by scholars as redundant and insignificant, was, the author argues, justified by its ability to assist the primary Northern Capital better control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imperial land. The practice of maintaining auxiliary capitals, where the bureaucratic structures of the primary capital were replicated in varying degrees, was a unique and valuable approach to effecting bureaucratic control over vast territory in pre-modern conditions. Nanjing translates into English as "Southern Capital" and Beijing as "Northern Capital".

This book showcases some of the leading researchers working on migration to and from Taiwan. The chapters approach migration from a range of 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includ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ociology, social work, film studies, political science, gender studies, geography and political economy and so the book has great appeal to scholars and students interested in the politics of Taiwan, Taiwanese society and ethnic identity as well as those focusing on migration in East Asia and comparative migration studies.

About the Author
Jun Fang is Professor of History at Huron University College, Western University, Canada

系統號:

P-003620

Religion and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in China

Religion and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in China

標題:

Religion and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in China

時間:

April, 2014

出版單位:

London: Routledge

作者:

Edited by James Miller, Dan Smyer Yu, Peter van der Veer

內容簡介:

This book sheds light on the social imagination of nature and environment in contemporary China. It demonstrates how the urgent debate on how to create an ecologically sustainable future for the world’s most populous country is shaped by its complex engagement with religious traditions, competing visions of modernity and globalization, and by engagement with minority nationalities who live in areas of outstanding natural beauty on China’s physical and social margins. The book develops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contemporary China that goes beyond the tradition/ modernity dichotomy, and illuminates the diversity of narratives and worldviews that inform contemporary Chinese understandings of and engagements with nature and environment.

About the Author
James Miller is Professor of Chinese Studies and Religious Studies at Queen’s University, Canada.

Dan Smyer Yu is the Research Group Leader at the Department of Religious Diversity at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Religious and Ethnic Diversity, Germany.

Peter van der Veer is Director of the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Religious and Ethnic Diversity, Germany.

系統號:

P-003621

A Histo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A Histo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標題:

A Histo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時間:

April, 2014

出版單位:

London: Routledge

作者:

Hongyuan Dong

內容簡介:

A Histo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from its proto Sino-Tibetan roots in prehistoric times to Modern Standard Chinese. Taking a highly accessible and balanced approach, it presents a chronological survey of the various stages of Chinese language development, covering crucial aspects such as phonology, syntax and semantics.

Written by a highly experienced instructor, A Histo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will be an essential resource for beginning students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and for anyone interested in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China.

About the Author
Hongyuan Dong is Assistant Professor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at The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USA.

系統號:

P-003622

Truth, History and Politics in Mongolia: Memory of Heroes

Truth, History and Politics in Mongolia: Memory of Heroes

標題:

Truth, History and Politics in Mongolia: Memory of Heroes

時間:

March, 2014

出版單位:

London: Routledge

作者:

Christopher Kaplonski

內容簡介:

Using Mongolia as its example, this book examines how knowledge is transmitted and transformed in light of political change by looking at shifting conceptions of historical figures. It suggests that the reflection of people's concept of themselves is a much greater influence in the writing of history than has previously been thought and examines in detail how history was used to subvert the socialist project in Mongolia. This is the first study of the symbolic struggle over who controlled 'the past' and the 'true' identity of a Mongol, fought between the ruling party and its protesters during the democratic revolution.

About the Author
Christopher Kaplonski, affiliated to the Mongolia and Inner Asia Studies Unit at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has carried out extensive research in post-socialist Mongolia where he has worked since the early 1990s.

系統號:

P-003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