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啟蒙者的身影——世紀之交的六大人物」系列講座

「啟蒙者的身影——世紀之交的六大人物」系列講座

標題:

「啟蒙者的身影——世紀之交的六大人物」系列講座

時間:

2014年5至7月,共6場

地點:

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

聯絡人:

孫秀玲,Tel: (02)2361-9132#316;E-mail: sun@ncl.edu.tw

內容簡介:

清末民初遭逢內憂外患,卻為中華文化的新生種下契機。藉由汲取西方新知的眾多知識菁英、碩儒俊彥,敢於不畏傳統,傳播新思維,走在時代之前,不但改變了時局,更撼動了當代與未來的世代,締造中國近現代史上著名的「啟蒙時期」。

今夏,國家圖書館特邀集六位精深於近現代中華文化研究的學者教授,以「啟蒙者的身影——世紀之交的六大人物」為題,精心擘劃六場講座,帶領大家重回二十世紀交替之際的時空,閱讀嚴復、蔡元培、李叔同、顧頡剛、賴和、林語堂等六位學術文化界巨擘,如何懷抱熱血,啟迪當代的青年學思,又如何扭轉乾坤、開創新局。

本系列演講時間均為週六下午14:00-16:30,有意參加者請逕至國家圖書館活動線上報名網頁(http://activity.ncl.edu.tw/)全程參與者將提供公務人員2小時終身學習時數認證、教師研習時數認證。

7月5日
幽默冷眼看人生的熱心人:林語堂的文學成就(須文蔚,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系主任)

7月19日
愚民處苦久遂忘:賴和的哀傷與思考(黃美娥,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系統號:

A-003611

【演講】趙瑩:清朝の「京報」と外国人読者――1870年代の世界的大飢饉を中心

【演講】趙瑩:清朝の「京報」と外国人読者――1870年代の世界的大飢饉を中心

標題:

【演講】趙瑩:清朝の「京報」と外国人読者――1870年代の世界的大飢饉を中心

時間:

2014年7月3日(週四)17:00-18:00

地點:

東京大学本郷キャンパス山上会館2階大会議室(東京都文京区本郷7丁目3-1)

主辦單位:

東洋文化研究所

主講人:

趙瑩(東文研訪問研究員 )

內容簡介:

「京報」(Peking Gazette)とは、中国の明、清時代に存在した法令や奏聞、皇族の動向などをまとめて掲載した小冊子のことである。第二次アヘン戦争(1860年)以降、イギリス人などの外国人にとって、「京報」は「情報源」であったのみならず、「外交手段」の一つともなっていた。1870年代以後、東アジアで最も影響力のあった新聞の一つ「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上海発行の英字紙)は、定期に「京報」の訳文を掲載するようになった。そのため、政治家以外の一般的なイギリス人が、中国に関する
情報を得るようになり、中英外交に大きな影響を及ぼした。本発表では、1870年代の世界的な飢饉の際に見られた、イギリス人の対中救援活動を例として、当時の中英外交の新しい形の一端を明らかにしたい。

コメント:張厚泉(上海東華大学教授)

※報告は日本語で行われます。

系統號:

A-003555

【導讀會】王國斌:清末民初中國的產業與鴉片:近代歷史變遷的兩個視角

【導讀會】王國斌:清末民初中國的產業與鴉片:近代歷史變遷的兩個視角

標題:

【導讀會】王國斌:清末民初中國的產業與鴉片:近代歷史變遷的兩個視角

時間:

2014年7月4日(週五)10:00-12: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王國斌(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修纂處,Tel: 02-2316-1050

內容簡介: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活動結束後,可獲得「國史館文化饗宴」集點貼紙1張

系統號:

A-003610

【演講】奚伶:1903年の載振・那桐・ブレドンらの日本訪問について――日本外務省資料からみた

標題:

【演講】奚伶:1903年の載振・那桐・ブレドンらの日本訪問について――日本外務省資料からみた

時間:

2014年7月4日(週五)14:00-17:00

地點:

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本館3階・セミナー室4(京都府京都市左京區吉田本町)

主辦單位:

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近現代中國における社會経済制度の再編」共同研究班

主講人:

奚伶(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

內容簡介:

コメンテーター:城山智子氏(一橋大學経済學研究科教授)

系統號:

A-003594

【演講】陳志榮:馬偕與北臺灣基督教會發展史

【演講】陳志榮:馬偕與北臺灣基督教會發展史

標題:

【演講】陳志榮:馬偕與北臺灣基督教會發展史

時間:

2014年7月5日(週六)10:00-12: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陳志榮(真理大學宗教文化與組織管理系所專任教授兼人文學院院長)

聯絡人:

國史館修纂處,Tel: 02-2316-1050

內容簡介:

【近代中國宗教發展史系列講座】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活動結束後,可獲得「國史館文化饗宴」集點貼紙1張

系統號:

A-003604

【演講】熊賢禮:文化視角下的江西古代文明

標題:

【演講】熊賢禮:文化視角下的江西古代文明

時間:

2014年7月5日(週六)10:30-12:30

地點:

國立歷史博物館B1遵彭廳(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49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主講人:

熊賢禮(江西省博物館副館長暨研究人員)

內容簡介:

報名方式:一般民眾皆可參加。若需公務人員時數,可逕至公務人員終身學習入口網站登錄報名

系統號:

A-003547

【演講】張駿逸:藏傳佛教造像藝術賞析

【演講】張駿逸:藏傳佛教造像藝術賞析

標題:

【演講】張駿逸:藏傳佛教造像藝術賞析

時間:

2014年7月5日(週六)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張駿逸(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兼任副教授兼民族博物館館長)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推廣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藏傳佛教本身就帶有一定程度的神祕色彩,除了修行、儀軌等原因之外,造像的複雜領域也是其中一個令外人難以暸解的重要。藏傳佛教造像藝術內容包括以鑄造或雕刻的佛像;繪製、剪縫、刺繡或編織的唐卡;脫模泥塑的擦擦等。本次演講將從藏傳佛教造像藝術的起源與發展,以實際物件為例,解開造像藝術的神秘面紗。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活動結束後,可獲得「國史館文化饗宴」集點貼紙1張

系統號:

A-003575

【演講】山下一夫:近現代中國における済公活仏故事の成立と展開

標題:

【演講】山下一夫:近現代中國における済公活仏故事の成立と展開

時間:

2014年7月5日(週六)14:00-17:00

地點:

早稲田大學3號館7F703室(西早稲田1丁目7-1)

主辦單位:

早慶中國學會

主講人:

山下一夫(慶應義塾大學准教授)

內容簡介:

本演講另有一場次為
「姑獲鳥」考――怪鳥伝説を中心として(予定)(増子和男,茨城大學教授)

※聴講は自由(予約不要)です。

系統號:

A-003521

【演講】陳波:Sophism, Puzzles and Paradoxes in Ancient China

【演講】陳波:Sophism, Puzzles and Paradoxes in Ancient China

標題:

【演講】陳波:Sophism, Puzzles and Paradoxes in Ancient China

時間:

2014年7月9日18:10-20:00

地點:

東京大學本郷キャンパス,法文1号館1階115番教室(東京都文京区本郷7丁目3−1)

主辦單位:

東京大学大学院総合文化研究科・教養学部所属「共生のための国際哲学研究センター」(UTCP)上廣共生哲学寄附研究部門 L1プロジェクト「東西哲学の対話的実践」

主講人:

陳波(北京大學哲學教授)

內容簡介:

《講演者プロフィール》
陳波教授(北京大学、哲学学部)。専門は、論理哲学・分析哲学。中国哲学と西洋哲学の比較研究も行なう。ヘルシンキ大学(フィンランド)客員教授等を歴任して現在に至る。著書・論文多数。

司会:石井剛

コメンテーター:清水将吾

系統號:

A-003585

【演講】平山光將:邊政?僑務?:中華民國政府對中東及南亞地區的海外中國西北各地穆斯林難民的政策

標題:

【演講】平山光將:邊政?僑務?:中華民國政府對中東及南亞地區的海外中國西北各地穆斯林難民的政策

時間:

2014年7月10日(週四)14:30-16:3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中型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近史所

主講人:

平山光將(中研院近史所博士後研究)

內容簡介:

評論人: 張中復(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系統號:

A-003601

【演講】陳國球:今之視昔:朱自清的中國文學研究

標題:

【演講】陳國球:今之視昔:朱自清的中國文學研究

時間:

2014年7月11日(週五)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文哲所三樓討論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文哲所

主講人:

陳國球(香港教育學院人文學院院長、中國文學講座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嚴志雄(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

系統號:

A-003607

【演講】朱浤源:仁安羌戰役真相與孫立人人格分析

【演講】朱浤源:仁安羌戰役真相與孫立人人格分析

標題:

【演講】朱浤源:仁安羌戰役真相與孫立人人格分析

時間:

2014年7月11日(週五)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朱浤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推廣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細讀中、日、英文戰史及校勘學者最新、最權威的成果,梳理近三十年來,所出版蕪雜且相互矛盾的紙本及數位資料,切入1942年4月中旬的仁安羌戰役,以及新三十八師113團等與英國坦克和砲兵部隊等先後被劉放吾、齊學啟,以及孫立人領導,重新檢視此一先救援、後解圍的兩段式戰役,以重新建構其史實。再針對此一史實,從戰役若干關鍵時刻,細看關鍵人物孫立人等的反應方式,以描繪其領導統禦的特質,並分析其政治人格的特色。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活動結束後,可獲得「國史館文化饗宴」集點貼紙1張

系統號:

A-003576

【演講】姚村雄:圖解臺灣製造——日治時期臺灣商品包裝設計

標題:

【演講】姚村雄:圖解臺灣製造——日治時期臺灣商品包裝設計

時間:

2014年7月12日(週六)10:00-12:00

地點:

國立臺灣圖書館4樓4045教室(新北市中和區中安街85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圖書館臺灣學研究中心

主講人:

姚村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視覺設計系教授)

聯絡人:

陳先生,Tel: 02-2926-6888#4221

內容簡介:

【臺灣學系列講座(95)】

系統號:

A-003546

【導讀會】黃麗安:朱家驊與中央研究院

【導讀會】黃麗安:朱家驊與中央研究院

標題:

【導讀會】黃麗安:朱家驊與中央研究院

時間:

2014年7月14日(週一)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3樓多媒體簡報室(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黃麗安(本書作者/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推廣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朱家驊(1893~1963),字騮先,浙江吳興人,德國柏林大學博士,為第一個專攻古生物學的中國留學生,是清末民初以中國現代化為終極關懷的參政型知識份子代表。1940年任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長時,被學界票選為蔡元培之繼任者,主持中研院18年,帶領中研院走過政局紊亂、社會失序的八年抗戰與國共內戰;本書透過對朱家驊與中研院關係的梳理,探討其對中研院學術制度的建立與中國學術現代化轉型的貢獻與影響。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活動結束後,可獲得「國史館文化饗宴」集點貼紙1張

系統號:

A-003543

【演講】伊萬納威:臺灣原住民族身份政策的發展

標題:

【演講】伊萬納威:臺灣原住民族身份政策的發展

時間:

2014年7月22日(週二)11:00-13: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817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臺史所族群史研究群

主講人:

伊萬納威(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講師)

系統號:

A-003606

【演講】海樹兒‧犮剌拉菲:Palihabasan--布農族的歷史與神話

【演講】海樹兒‧犮剌拉菲:Palihabasan--布農族的歷史與神話

標題:

【演講】海樹兒‧犮剌拉菲:Palihabasan--布農族的歷史與神話

時間:

2014年7月23日(週三)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海樹兒‧犮剌拉菲(實踐大學觀光管理系兼任助理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推廣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臺灣原住民史系列專題演講(十三)】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活動結束後,可獲得「國史館文化饗宴」集點貼紙1張

系統號:

A-003609

【演講】楊式昭:江西商代——新淦大墓青銅器賞析

標題:

【演講】楊式昭:江西商代——新淦大墓青銅器賞析

時間:

2014年7月26日(週六)14:30-16:30

地點:

國立歷史博物館B1遵彭廳(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49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主講人:

楊式昭(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組組長暨研究員)

內容簡介:

報名方式:一般民眾皆可參加。若需公務人員時數,可逕至公務人員終身學習入口網站登錄報名

系統號:

A-003548

【演講】穀野作太郎:アジアの巨竜・中國とどう取り組むか――最近の中國情勢と日中関係

標題:

【演講】穀野作太郎:アジアの巨竜・中國とどう取り組むか――最近の中國情勢と日中関係

時間:

2014年7月29日(週二)14:30-16:30

地點:

中國研究所會議室(東京都文京區大塚6-22-18)

主辦單位:

一般社団法人中國研究所

主講人:

谷野作太郎氏(日中友好會館顧問、元駐中國日本國大使)

內容簡介:

【第88回日中経済交流史研究會】
本演講需收取參加費,詳情請參見官網。

系統號:

A-003545

【演講】Jane Golley:Sino-capitalist Urbanization

標題:

【演講】Jane Golley:Sino-capitalist Urbanization

時間:

2014年7月31日(週四)18:15-21:15

地點:

Seminar Room A, China in the World Building (188), Fellows Lane, Australia's National University(Building 188, Fellows Lane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Canberra ACT 2601, Australia)

主辦單位:

China Institute, Australia's National University(ANU)

主講人:

Dr. Jane Golley(Associate Director of the Australian Centre on China in the World, ANU)

聯絡人:

E-mail: jasmine.lin@anu.edu.au

內容簡介:

【ANU China Seminar Series】
This paper draws on Christopher McNally’s (2012) concept of ‘Sino-capitalism’ to analyse the complex set of forces that have shaped China’s urbanisation experience to date, as a prelude to understanding the challenges facing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s it embarks on its ‘National New-type Urbanisation Plan’ for 2014-2020, which places urbanisation at the centre of China’s modernisation drive and its ongoing efforts to rebalance the economy towards domestic demand. It is clear that some aspects of China’s urbanisation process have been ‘top down and state led’, as reflected in the central government’s (partial) control over rural-to-urban population movements via the hukou system of household registration and its (partial) control over urban land expansion via state ownership of all urban land – two topics that receive much attention in the new (top-down) Plan itself. Meanwhile, some aspects of the process have been ‘bottom up and market led’, as in the rapidly industrialising and urbanising province of Zhejiang, where private entrepreneurialism has been the dominant source of industrial clustering at the village- and town-levels, many of these areas becoming urban as a result. Most of China’s urbanisation process, however, has been underpinned by diverse and complex interactions between local governments with private entrepreneurs, government-connected and foreign-funded enterprises, and local and migrant workers. These interactions have furthermore exhibited substantial regional variations, as seen in Chung and Unger’s (2013) ‘Guangdong model of urbanisation’ and ‘Coordinate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planning’ in Chengdu (Ye, LeGates and Qin, 2013). Above all else, this paper emphasises the fact that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the decades ahead, as in the decades passed, will not be determined by market forces alone.

About the Speaker
Jane Golley is an Associate Director of the Australian Centre on China in the World, ANU. After studying economics and Japanese at the ANU, she joined the Asia Section of the Australian Commonwealth Treasury, before spending eight years in Oxford completing her Mphil and Dphil and teaching undergraduate economics. She returned to the ANU in 2003, and has since published research on a wide range of Chinese development issues relating to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regional policy; demographic change and economic growth; rural-urban inequalities in education, urban household consumption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green’ productivity growth, and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系統號:

A-003536

【演講】 東洋文庫超域アジア部門現代中国研究班研究会

標題:

【演講】 東洋文庫超域アジア部門現代中国研究班研究会

時間:

2014年8月2日(週六)15:00-18:00

地點:

東洋文庫2階講演室(東京都文京区本駒込2-28-21)

主辦單位:

東洋文庫超域アジア部門現代中国研究班国際関係・文化グループ

聯絡人:

村田雄二郎教授,E-mail: murata@ask.c.u-tokyo.ac.jp

內容簡介:

東洋文庫超域アジア部門現代中国研究班国際関係・文化グループ2014年度第1回研究会

報告者1:杜崎群傑(中央大学)
論題:中国における「選挙権威主義」体制を確立する手段としての「人民代表会議」制度
概要: 
報告者はこれまで一次資料を利用し、中華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後の中国共産党主導の代議機関たる「人民代表会議」と、これを中核として構築される政治構造について実証的に研究してきた。その結果、当時の政治体制は、選挙を権威主義的支配の手段としてのみ用いていたという意味で、アンドレス・スケドラーが指摘するような「選挙権威主義」(Electoral Authoritarianism)に限りなく近いものであったのではないかという仮説に至った。

本報告ではこうした一連の研究成果と仮説に基づき、さらに代議機関を分析する上でのいくつかの視角を提示した上で、中国共産党が当時の「人民代表会議」制度にどのような機能を持たせようとしていたのか、また結果としてどのような政治体制が完成していったのかを検討する。その際、中国共産党の目指した政治体制をより明確化するために、党結成以来の中国共産党の代議機関に関する議論の歴史的淵源をも検討する。

その上で、本報告では「人民代表会議」制度が最終的に中国における「選挙権威主義」体制の成立にとっての重要な手段となっていったことを確認するとともに、そこに見られる当時の中国共産党の権力の「強靭性」と「脆弱性」を明らかにする。

報告者2:水羽信男(広島大学教授)
論題:第1回全国人民代表大会と中国民主建国会
概要: 
1954年の「中華人民共和国憲法」の制定から第1回全国人民代表大会の開催にかけては、社会主義への過渡期における中国なりの憲政・議会制確立の努力がなされた時期であった。その過程で、中国共産党はさまざまな方法を用いて民衆の教育・組織化にあたったと言われている。本報告は、この歴史過程を商工業者と彼らのイデオローグを組織した中国民主建国会の活動を通じて再考する。その際、民主建国会の活動だけでなく、そのリーダーである施復亮や章乃器らの言説もあわせて検討する。

系統號:

A-003508

【演講】內田直文:清朝康熙時代奏摺政治與皇帝權力

【演講】內田直文:清朝康熙時代奏摺政治與皇帝權力

標題:

【演講】內田直文:清朝康熙時代奏摺政治與皇帝權力

時間:

2014年8月12日(週二)10:00-12:00

地點:

國家圖書館行政區一樓188會議室(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漢學研究中心

主講人:

內田直文(Naofumi Uchida,日本九州產業大學教授)

聯絡人:

洪先生,Tel: 23619132#353;E-mail: ccsenews@ncl.edu.tw

內容簡介:

【漢學研究中心寰宇漢學講座】

主持人:陳國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有意參加講座者,請逕至線上報名http://activity.ncl.edu.tw/

系統號:

A-003769

【演講】嚴翼相:有些韓語詞為甚麼與古漢語相像?

【演講】嚴翼相:有些韓語詞為甚麼與古漢語相像?

標題:

【演講】嚴翼相:有些韓語詞為甚麼與古漢語相像?

時間:

2014年8月12日(週二)13:00-15:00

地點:

國家圖書館行政區一樓188會議室(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漢學研究中心

主講人:

嚴翼相(Eom Ik-sang,韓國漢陽大學中文系教授)

聯絡人:

洪先生,Tel: 23619132#353;E-mail: ccsenews@ncl.edu.tw

內容簡介:

【漢學研究中心寰宇漢學講座】
除了外來詞以外,現代韓語詞有兩種來源,即固有詞和漢字詞。對於這兩種詞的來源,一般認爲漢字詞是由古漢語借來,這一點毫無疑問。固有詞則是韓國固有的詞彙。因爲韓語和漢語屬于不同語系,韓語固有詞在發生學上當然與漢語無關。但最近一些學者報告指出韓語固有詞中,有不少詞彙與中國上古音類似。本文將這些韓漢類似詞叫作韓漢對應詞。韓語和漢語屬不同語系,有些學者根據這一點將韓漢對應詞看成是語言接觸的結果。他們認爲韓漢對應詞是漢語借詞。不過潘悟雲、吳世畯等學者則認爲韓漢對應詞與漢語在發生學上很有關系。他們主張韓漢對應詞是韓漢同源詞。本文要闡述這兩種說法的合理性。我的看法是,韓漢同源說之主張還沒有充分的證據,而韓漢對應詞應該仍屬於漢語借詞。

主持人:楊秀芳(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有意參加講座者,請逕至線上報名http://activity.ncl.edu.tw/

系統號:

A-003770

【演講】黃心儀:觀字‧字觀——從圖象詩看語言的自性

【演講】黃心儀:觀字‧字觀——從圖象詩看語言的自性

標題:

【演講】黃心儀:觀字‧字觀——從圖象詩看語言的自性

時間:

2014年8月12日(週二)15:10-17:10

地點:

國家圖書館行政區一樓188會議室(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漢學研究中心

主講人:

黃心儀(Elaine Wong,美國聖安東尼奧Trinity大學英文系講師)

聯絡人:

洪先生,Tel: 23619132#353;E-mail: ccsenews@ncl.edu.tw

內容簡介:

【漢學研究中心寰宇漢學講座】
圖象詩是以文字的組合特性和物質性構成,是既要「看」又要「讀」的詩。臺灣圖象詩於1950年代發韌時,即與臺灣文學史中兩個重要章節交疊:一是跨越語言的一代學習以中文寫作重新起步,例如在此時期詹冰嘗試以圖象詩克服語文障礙;二是現代詩的興起,其中林亨泰視符號詩為寫詩的「瀉劑」。隨後數十年,圖象詩雖未自成一派,但是作為創作手法,也頗能引起詩人的興趣, 非馬、林燿德、陳黎等人的圖象詩作品尤為豐富;翻開現當代詩集、詩選,也不難發現圖象詩或圖象技巧的蹤影。另一方面,詩壇上卻一直存在對圖象詩相當極端的負面評價,一些詩人和詩評者認為圖象詩流於形式化,難以產生深層啟發,或批評圖象詩只不過是文字遊戲,沒有任何藝術價值。在這樣的對立之間,圖象詩能帶來怎麼樣的啟示?

此次報告以「觀字」作為開端,觀察圖象詩中經過提煉的「字觀」,探索文字組合特性和物質性的介入如何影響創作以及對語言的理解。

在影響創作方面,文字的組合特性是表現文字再生能力的媒介,如丹麥語言學家 Louis Hjelmslev 所説,一個文字系統無限的造字可能,是由有限的文字單位(例如漢字的部件和字母文字的字母)和組合規則所造就的。圖象詩運用文字組合特性,加上凸顯文字物質性的技巧,例如文字與空間的配置和字體造型,可以使作品強調創作過程重於結果;而這種創作過程也能揭露文字的再生過程和相關問題。一般認為圖象詩有比較強的讀者參與性,就是因為圖象詩能帶引讀者,把注意力放在創作過程上。

在影響對語言的理解方面,圖象詩或許可以為符號學中能指(signifier)與所指 (signified)的關係提供一個不同的觀點。簡言之,由於圖象詩把視覺層面納入創作範圍內,使視覺意象介入能指與所指操作,其產生的效果是顯示出能指與所指之間的「所能指」 (signifiable)。「所能指」此一概念, 是發展自 Gilles Deleuze 提出,文字與意義之間是既相連(connect)、又分開(separate)的一種關係。講者嘗試以「所能指」這個概念,在 Jacques Derrida 的「延異」概念下不斷飄浮的一個又一個能指之間,尋找來自語言可能性的創意動力 。

圖象詩經常被視為文字遊戲;但文字遊戲是否即等於排除認真思考?或許「觀字」可以有不一樣的啟發。結語部份會探討這個問題。

主持人:羅青(著名詩人)

有意參加講座者,請逕至線上報名http://activity.ncl.edu.tw/

系統號:

A-003773

【工作坊】「2014年走入歷史田野——博物館、歷史物件與記憶」工作坊

【工作坊】「2014年走入歷史田野——博物館、歷史物件與記憶」工作坊

標題:

【工作坊】「2014年走入歷史田野——博物館、歷史物件與記憶」工作坊

時間:

2014年7月7日至12日(週一至週六)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及臺南市區田野現場(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黃裕元,Tel: 06-3568889分機2328;E-mail: workshop2014@nmth.gov.tw

內容簡介:

課程師資與課程議題,暫定如下:(以姓名筆畫排序)
1.小島道裕(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教授):模型與歷史展示
2.王嵩山(逢甲大學亞太博物館學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原住民文物與文化史
3.吉田憲司(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教授):文化遺產的歸還問題
4.呂理政(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臺史博的館藏特色與社會功能
5.李文良(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文物與歷史研究
6.松木武彦(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教授):歷史考古
7.青山宏夫(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副館長):地圖解讀與研究
8.陳芳妹(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教授):文物與歷史研究
9.黃貞燕(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助理教授):地方史與地方博物館
其他關於臺史博展示導覽、規劃、館藏、研究分享課程,包括「認識臺史博的歷史展示」、「舘藏地圖與臺灣史」、「臺史博文物秀」等,由臺史博研究人員負責。

分組活動規劃
1.為便於田野參訪與討論課程,主辦單位將參加學員分組,並分別針對各組設定主題建議方向,館內參訪、展示討論與田野工作均以分組討論進行。

2.小組討論工作分做二階段。第一階段運用課程中學習的博物館展示及文物研究知識,針對臺史博文物與常設展進行調查與研究,於「報告討論-文物與歷史展示」課堂中進行專題報告。第二階段配合各組別分配之田野範圍與主題,進行初步田野工作,於「報告討論-文物與歷史研究」課堂進行專題報告。

3.田野工作依主辦單位初步規劃路線參訪,並於

【報名資訊】
1.總名額:30名。

2.學員資格:須為國內外大學院校相關研究所研究生。

3.報名日期:2014年5月19日(一)至6月6日(五)17:30止

4.報名方式:線上報名。

5.參加費用:新臺幣2,000元。

6.錄取公布:主辦單位就檢具資料審查資格,參考報名時間決定錄取順序,於2014年6月11日於本館官網公佈錄取及備取名單5名。

7.繳費登錄:錄取者需依主辦單位通知,於2014年6月18日前完成繳交費用並回傳憑證,始完成報名,否則由備取者遞補。

8.於報到後至閉幕之活動期間(共計6天5夜),由主辦單位提供食宿及活動期間所需交通。

9.學員須配合報到與課程出席,並完成分組報告,經分組教師評閱通過後,發給修習證明。

系統號:

A-003492

【演講】Philip Thai:法律、國家建設與中國沿海緝私之戰

【演講】Philip Thai:法律、國家建設與中國沿海緝私之戰

標題:

【演講】Philip Thai:法律、國家建設與中國沿海緝私之戰

時間:

2014年8月14日(週四)10:00-12:00

地點:

國家圖書館行政區一樓188會議室(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漢學研究中心

主講人:

蔡駿治(Philip Thai,美國東北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聯絡人:

洪先生,Tel: 23619132#353;E-mail: ccsenews@ncl.edu.tw

內容簡介:

【漢學研究中心寰宇漢學講座】
我的演講考察南京十年(1927-37)的沿海緝私活動與國家權力變化的關係。自1928年起,國民政府恢復了關稅自主、提高了進口稅(自十九世紀中葉以來首次),同時實施對外貿易的新規。提高關稅和實施新法規有助於國民政府鞏固財政基礎和管理經濟。但是此項新財政政策也產生了大量走私問題,例如,鼓勵商界和消費者偷漏關稅及逃避法規。為了保障國家財政和治安起見,國民政府展開了廣泛的緝私活動,頒佈執行了新外貿法規。我將採用法律案例、海關檔案和報刊資料來分析打擊非法外貿如何有助於提高國家管治能力。同時從比較歷史角度分析國民政府的緝私活動,再思考近代國家的發展軌道,並重新評估緝私規定如何影響日常貿易。

主持人:林滿紅(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有意參加講座者,請逕至線上報名http://activity.ncl.edu.tw/

系統號:

A-003775

【研習營】「記錄女性的聲音」口述歷史研習營

標題:

【研習營】「記錄女性的聲音」口述歷史研習營

時間:

2014年7月,北、中、南共三場

地點:

國史館、臺中市明臺高級中學、國立臺灣文學館(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臺灣口述歷史學會

聯絡人:

丘小姐,Tel: 2652-5350#6839;E-mail: ohorgtw@gmail.com

內容簡介:

7月12日
►地點:國史館
9:00-10:30
講師:張美鳳(宜蘭縣文獻委員會委員)
講題:我與女性口述歷史的美麗相遇

10:40-12:10
講師:張翰璧(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講題:當全球化遇上客家--新移民女性的流動經驗

13:30-15:00
講師:游鑑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講題:從性別視角談女性口述歷史

15:10-16:40
講師:許雪姬(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講題:獄外之囚--受難者女性家屬的訪談

16:50-17:20
座談會

7月19日
►地點:臺中市明臺高級中學
9:00-10:30
講師:楊翠(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副教授)
講題:發現女聲--臺灣女性生命史書寫

10:40-12:10
講師:楊麗祝(臺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副教授)
講題:記憶與傷痕--政治受難者女性家屬訪談經驗

13:30-15:00
講師:胡幼慧(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副教授)
講題:多元方法的核心議題--女性研究實例

15:10-16:40
講師:許雪姬(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講題:家族史中的婦女--以霧峰林家婦女口述訪談為例

16:50-17:20
座談會

7月26日
►地點:國立臺灣文學館

9:20-10:50
講師:阮青河(成大歷史系博士生,越南籍)
講題:新移民--研究者與被研究者

11:00-12:30
講師:楊翠(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副教授)
講題:玫瑰與烈燄的對決--口述歷史中的人權議題

13:30-15:00
講師:劉靜貞(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
講題:尋訪女性生活詩篇--以記錄片作為方法

講師:許雪姬(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講題:介於歷史與報導文學之間--女性口述歷史的採集與運用

系統號:

A-003495

【研習營】2014第四屆兩岸歷史文化研習營「江南文化」

【研習營】2014第四屆兩岸歷史文化研習營「江南文化」

標題:

【研習營】2014第四屆兩岸歷史文化研習營「江南文化」

時間:

2014年7月30日至8月10日

地點:

蘇州、揚州(中國江蘇省蘇州市滄浪區滾繡坊2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

聯絡人:

吳秀玲,E-mail: 2014jiangnanying@gmail.com

報導者:

吳秀玲(中研院史語所)

內容簡介:

7月31日
9:30-11:40
晚清文學與江南文化(王德威)

14:00-16:10
蘇州園林建築(龔書章)

16:20-18:00
【對談:春盡江南】
嘉賓:王德威、黃錦樹、李孝悌

19:00-21:30
分組綜合討論

8月1日
田野調查:虎丘、留園、山塘街、蘇州博物館、碑刻博物館、滄浪亭

8月2日
9:00-11:40
明清彈詞與女性(胡曉真)

14:30-17:10
牡丹亭--從臨川筆下到崑曲場上(周秦)

19:00-21:30
分組綜合討論

8月3日
9:00-11:40
賦稅甲天下--明清江南經濟的發達(范金民)

14:30-17:10
明清蘇州經濟的制度變遷(邱澎生)

19:00-21:30
分組綜合討論

8月4日
田野調查:桃花塢木刻、東山陸巷古村落、太湖文化(之後前往揚州)

8月5日
9:00-11:40
明清兩淮鹽業與揚州城市文化(王振忠)

14:30-17:10
話(畫)說揚州八怪(徐澄琪)

19:00-21:30
分組綜合討論

8月6日
田野調查:明清鹽商園林與住宅(瘦西湖、何園、個園、平山堂)、東關街等考察

8月7日
9:00-11:40
城市生活與文人品味(鄭培凱)

14:30-17:10
明清江南的士商關係與文人文化(王鴻泰)

19:00-21:30
分組綜合討論

8月8日
田野調查:古運河、雙博物館考察(之後返回蘇州)

8月9日
8:00
田野考察:戲曲博物館、平江路

13:00-17:50
分組綜合討論

系統號:

A-003493

【研習班】第十屆海翁臺灣文學營

標題:

【研習班】第十屆海翁臺灣文學營

時間:

2014年8月4至7日(週一至週四)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B1國際會議廳(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臺灣海翁臺語文教育協會

聯絡人:

林小姐,Tel: 06 - 2800301#19

內容簡介:

8月4日
16:00-17:30
臺灣文學館導遊

8月5日
8:30-9:30
閩南文化的行程與發展(陳耕)

9:45-10:45
臺灣詩吟(黃勁連)

11:00-12:00
劇場,文學與生活(邱坤良)

14:00-15:00
影帝影后講臺語!?──對臺語電影看見臺灣(陳豐惠)

19:00
文學座談

8月6日
8:30-9:30
改運的故事的女性書寫(陳明仁)

9:45-10:45
臺灣念歌(周定邦)

11:00-12:00
臺語流行歌曲融入較學(鄭安住)

14:00-17:30
臺語文學地景行踏〈走揣小封神 ê 跤跡〉(陳正雄)

8月7日
8:30-10:45
人面冊日日詩(李勤岸)

系統號:

A-003550

【研習班】2014年全國臺灣文學營

標題:

【研習班】2014年全國臺灣文學營

時間:

2014年8月6至8日(週三至週五)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勇源基金會、印刻文學生活誌

聯絡人:

請逕至官網線上報名

內容簡介:

對象:凡熱愛文學閱讀與文學創作的大眾均可報名參加

報名時間:即日起至2014年7月31日止(名額有限,額滿為止)

組別:小說組、散文組、新詩組、戲劇組、電影組、文創組

師資陣容
營主任:楊照
駐營導師
◆小說組:駱以軍、陳雪
◆散文組:李維菁、劉克襄
◆新詩組:楊澤
◆戲劇組:樊光耀
◆電影組:劉嵩
◆文創組:曾淑美
各組授課師資陸續邀請中,並安排文學家講座、文學電影之夜,舒讀網2014全國臺灣文學營活動網站持續更新訊息。

系統號:

A-003549

【研習班】2014東亞青年儒家論壇暨研習營——生命倫理與環境倫理

【研習班】2014東亞青年儒家論壇暨研習營——生命倫理與環境倫理

標題:

【研習班】2014東亞青年儒家論壇暨研習營——生命倫理與環境倫理

時間:

2014年8月11至15日(週一至週五)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林口校區、臺北孔廟、中央大學、海洋大學、華梵大學(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臺灣師範大學國際與僑教學院、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中央大學文學院‧人文研究中心、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

聯絡人:

伍明莉,Tel: 2365-7393

內容簡介:

8月11日
►臺灣師範大學林口校區
10:30-12:00
主持人:高柏園(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教授兼行政副校長)
講者:王邦雄(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榮譽教授)
題目:待訂

13:30-15:00
主持人:林維杰(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
講者:楊儒賓(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題目:百年人文的省思——從天下的學問再回到天下的學問

15:10-16:40
主持人:信世昌(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教授)
講者:徐泓(中華奉元學會理事長)
題目:傳統中國大學校園:明南京國子監

主持人:蔡雅薰(臺灣師範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系主任兼僑先部部主任)
講者:潘朝陽(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教授兼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主任)
題目:儒家的生命與環境倫理

8月12日
►臺北孔廟明倫堂
103:0-12:00
主持人 :黃麗生(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教授兼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講者:陳昭瑛(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題目:儒家的宗教性

13:30-18:00
參訪保安宮、林安泰古厝等

8月13日
►中央大學
9:40-10:30
主持人:楊自平(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講者:楊祖漢(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
題目:宋儒的天道論與人道論

10:40-11:20
主持人:蕭振邦(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所長)
講者:李凱恩(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副教授兼文學院副院長)
題目:Singer與動物解放

11:30-12:30
講者:孫致文(中央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題目:崑曲欣賞

15:00-17:00
參訪林家花園、大觀書院

8月14日
►海洋大學
8:40-9:50
主持人:吳智雄(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教授兼語文教育組組長)
講者:蔡家和(東海大學哲學系教授)
題目:牟宗三先生論「生命的學問」主持人

10:00-11:05
主持人:林月惠(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
講者:黃麗生(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教授兼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題目:儒者在世變中的生命實踐:朴殷植與洪棄生主持人

11:10-12:10
主持人:顏智英(臺灣海大人文社會教學研究中心副教授)
講者:曾子良(大同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兼主任)
題目:基隆地方文教傳統與崇基書院遺址

14:30-17:00
室外考察:曾子良(大同大學通識中心教授兼中心主任)
中元祭祀文物館(基隆市信二路280號)→(獅球嶺平安宮+書院遺址)→慶安宮

8月15日
►華梵大學
8:30-10:00
主持人:李幸玲(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講者:陳振崑(華梵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題目:天地有大仁:天地人三才之道的現代意義

10:10-11:40
【儒佛座談會】
主持人:張崑將(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胡健財(華梵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李幸玲(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劉滄龍(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副教授)

14:00-15:30
主持人:潘朝陽(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教授兼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主任)
講者:黃俊傑(臺灣大學講座教授兼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
題目:儒家人文傳統在現代臺灣:發展與問題

系統號:

A-003551

【研習營】2014年第二屆e考據與文史研習營

【研習營】2014年第二屆e考據與文史研習營

標題:

【研習營】2014年第二屆e考據與文史研習營

時間:

2014年8月23至29日

地點:

明星咖啡3樓(臺北市武昌街一段5號)

主辦單位:

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臺灣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研究中心、北京故宮博物院、浙江大學

聯絡人:

盧正恒,Tel: (03)574-2144;E-mail: luch@mx.nthu.edu.t

內容簡介:

一、舉辦目的與願景
二十一世紀,隨著資訊網路科技的突飛猛進,大量古籍和文獻資料彈指間即可獲取,甚至進行全文檢索。相對於前輩學者必須經由長年累月博聞強記孜孜苦讀才能動筆寫作而言,現今文史研究環境已發生革命性巨變。然而,電子資源固然便利,但並不代表面對同樣的研究資料和課題,每一位研究者都能獲致理想的研究成果,甚且往往入寶山而空手折返。一般而言,文史功力深厚的學者在熟悉傳統治學方法的基礎上再運用電子資源對相關史料篩選、類聯、辨析,往往更能得出突破性的史學詮釋。

著眼於此,臺灣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臺灣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研究中心,攜手北京故宮博物院、浙江大學,將於2014年8月23日至29日在杭州浙江大學聯合舉辦為期7天的第二屆e考據與文史研習營。(第一屆已經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成功舉辦)研習營由「e考據」概念之提出者臺灣清華大學黃一農院士擔任主持人和主講人,也邀請北京故宮博物院章宏偉所長、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研究中心繆哲主任以及其他幾名學有專長的年輕講師,透過專題講座和分組操作的方式,分享他們運用「e考據」的心得體會,讓參與研習營的文史領域青年教師與博士生充分感受到這種新型態考據方法的便利與「威力」。

此次研習營將非常重視電腦實際操作和學員分組演練。每日講師會分享個人利用e考據獲得的成果,並提示若干線索,供學員在短時間內切入龐雜史料,探尋和組合關鍵論據。學員在掌握傳統治學方法和理論的基礎上經由合理的邏輯推演,更能體會講師的研究理路。根據前次研習營的經驗顯示,不少學員掌握正確方法後所得成果均超越了講師的設定目標。

研習營學員將由來自國內外的年輕學者與研究生所組成。課程結束時,希望學員經由內容密集又注重實戰的學術訓練過程,更能感悟e考據研究方法的真實意義所在,從而在掌握新型有效的治學工具基礎上,藉此開拓個人日後學術研究的深度與廣度,以期將來在新的研究環境下取到更豐碩的研究成果。

二、授課師資
1. 黃一農教授(臺灣清華大學歷史所)
2. 章宏偉教授(北京故宮博物院故宮學研究所)
3. 繆哲教授(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研究中心)
4. 薛龍春教授(南京藝術學院藝術學研究所)
5. 張瑞龍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
6. 游博清博士(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7. 楊勇軍博士(臺灣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研究中心)

三、舉辦時間與地點
時間:2014年8月23日-29日,共7日。
地點:中國杭州(浙江大學)

四、活動說明與學程規劃
此次課程的安排將以涉及清代《紅樓夢》研究史上著名的文論專著《棗窗閒筆》鈔本為主要的研究個案。此書不僅對《紅樓夢》後四十回的產生過程提出一些說法,而且對於曹雪芹的相貌、舉止、性格、家世以及脂研齋身份等,批露出很多重要資訊,本應引起紅學家關切,可是數十年來,有關《棗窗閒筆》的真偽之辨,仍舊眾說紛紜,因此對《棗窗閒筆》的研究就無法得以深入。

清史學界以及紅學界先前對此一議題缺乏深入認知,實因以傳統考據方法不易獲得堅實之證據,以致未能在相關議題掌握發言權。然而,e時代的新研究環境讓學者有機會充分運用龐大的數位化資料,以檢驗一些似是而非的說法,並透過直接或間接的論證尋求可能的答案。

本研習營因此選擇此一目前仍混沌不明的有趣題材為案例,透過講演與實例演練,嘗試引導學員有效且迅速切入一個新鮮的課題(與紅學、避諱學、藝術史、歷史學等領域相關,具體內容則涉及稿、鈔本文字識讀、抄寫時間、書畫鈐印、筆跡判斷、文本精讀、袁枚經營人際關係之方式……),發掘有意義的問題,規劃可行的研究路徑,搜索有幫助的證據,處理不相容的材料,一步步逼近歷史的真相,進而擴大研究的視野與深度。學員課前將獲得一套預讀文件之電子檔,會議期間必須各自攜帶筆電。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已為本次研習營廣大學員慷慨提供中國基本古籍庫、中國方志庫、明清實錄等數據庫的使用權限,並且不限制幷發數。

希望經由此一過程,讓參與的學員不僅有機會窺悉《棗窗閒筆》的文獻與文本價值,亦能瞭解如何利用e考據的新視角與新方法突破文史研究的瓶頸,深刻體會到e考據不僅僅是搜尋的工具與技巧,而是一整套全新的思維模式。

牛頓曾在1676年給友人的信中寫道:“如果說我看的比別人更遠,那只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If I have seen further it is by standing on ye sholders of Giants )。”當e考據有可能提供學者一座能爬上巨人肩膀的新型“電梯”時,如何睜大眼睛看得更遠,並講出一個精彩的故事仍屬不易。文史研究在e世代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機會與挑戰,歷史工作者身上的擔子絲毫沒有減輕。

本次研習營安排的課程共計6日。進行方式大致是上午以及下午第一節先由講師講演他們利用e考據進行研究的主題,分享治學過程中遇到的困惑與解決方式,也介紹相關電子資源及搜尋技巧。接著,由講師提出數個與講題相關的問題作為作業,各組學員就指定作業實際上網操作,試著解決問題。次日同一時間,學員們對前日的講演和作業進行綜合討論,包含尋找答案過程裡的邏輯思維,如何突破過程中遇見的瓶頸與障礙等。此外,每晚亦會穿插資深學者與年輕學員之間有關學術生涯的諮詢問答。除課程外,亦安排一天的田野研究,實地考察杭州附近與研習內容相關的名勝古蹟等。

五、學員資格及甄選方式
正式學員預定31名(臺灣地區學員11人,大陸地區學員20人)。學員將以公開方式徵選。學員報名資格以青年學者和研究生為優先,研究主題為明、清時代的藝術史、文學、歷史等領域,報名者請務必填寫報名表所需資訊(個人研究方向等資料文長不拘),亦可附上一、二篇可供參考的文章或報告,於2014年5月30日(含)前,Email至聯絡人盧正恒先生信箱(luch@mx.nthu.edu.tw)。所有報名檔均由專門的學術委員會進行審查,正式錄取名單將於6月6日正式公佈於臺灣清華大學人社中心網站。研習營提供會議期間全程之食宿,臺灣地區錄取的學員,由蔣經國基金會贊助臺北-杭州來回機票,其它地區學員如有特殊狀況者將酌情補助陸上交通費用(但需事前提出)。

六、相關資訊
報名請聯繫
臺灣清華大學盧正恒先生,
Email: luch@mx.nthu.edu.tw
Tel: (03) 5742144、0937152586

系統號:

A-003494

【研習班】2014臺灣文學大會師

【研習班】2014臺灣文學大會師

標題:

【研習班】2014臺灣文學大會師

時間:

2014年9月1日至2日(週一至週二)

地點:

臺灣大學文學院演講廳(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等十所臺灣文學相關系所

聯絡人:

各主辦單位聯絡人請參見官網

內容簡介:

9月1日
10:10-11:00
痛苦與美麗:臺灣現代詩中的愛情敘事(洪淑苓)

11:10-12:00
從飛行到潛水:臺灣文學的視野高度與歷史縱深(林芳玫)

14:10-15:00
髒話、小說與社會批判:從王禎和到大腸花(謝世宗)

15:10-16:00
臺灣文學能做什麼?(陳芳明)

16:10-17:00
從英倫海峽到基隆港:臺灣文學中的福爾摩斯們(陳國偉)

17:10-18:00
開在臺文講堂的白花山櫻--劇本創作的自由(劉南芳)

9月2日
9:10-10:00
文學、歌曲與臺灣史(李筱峰)

10:10-11:00
臺灣文學與文創產業的連結(申惠豐)

11:10-12:00
霹靂布袋戲的表演之美(吳明德)

14:10-15:00
日治臺灣的當代再現(吳亦昕)

15:10-17:00
綜合座談Q&A

系統號:

A-003531

【研習營】第十一屆(2014)人類學營「人類學與心理學交會的火光」

【研習營】第十一屆(2014)人類學營「人類學與心理學交會的火光」

標題:

【研習營】第十一屆(2014)人類學營「人類學與心理學交會的火光」

時間:

2014年9月1至4日(週一至週四)

地點:

慈濟大學校本部(花蓮縣中央路三段701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慈濟大學人類發展學系

聯絡人:

李佩珊,E-mail:anthrocamp@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一、主題與緣起
人類學營自2004年舉辦迄今將邁入第十一個年頭。奠基於人類學營過去十年來所建立的基礎,今年的營隊主題將由人類學的學科特性、研究議題、與人當代社會的關係,乃至其學術國際化等相關課題,拓展到跨學科對話:「人類學與心理學交會的火光」。

二、課程設計
(1)心理學 VS.人類學:什麼是心理學取徑?什麼是人類學視野?
葉光輝、劉斐玟(中研院民族所)將以同一研究議題為例,說明心理學和人類學的研究視野與方法論特色。
(2)人類學與心理學的交會;學科之間的相互啟發
蔣斌、朱瑞玲與周玉慧(中研院民族所):人類學家與心理學家的排灣族合作研究
美國Suzanne Gaskins(Northeastern Illinois U.):兒童發展和語言人類學的跨學科對話
法國Olivier Douville(U. of Paris X, Nanterre):縱談心理療癒、文化研究、歐陸知識論
(3)多重對話的藝與術:同理心與互為主體的對話美學
人類學與心理學都在探究他者,並藉以反觀自身。而進入他者的世界,設身處地,感同身受,就是所謂的「同理心」,而同理心又始於一己與他人的「對話」。然對話是一種「能力」,也是「藝術」。對話的形式不一,從敘說到聆聽,從展演到參與觀察;從文化傳承到習藝,乃至粉絲文化;從有聲進入無聲……
主講:馮涵棣、司黛蕊、呂心純、劉璧榛(中研院民族所)
(4)田野參訪與參與觀察:以阿美族耆老為師
(5)紀錄片賞析:《女書‧回生》/ 郭昱沂導演(開南大學)
(6)圓桌會議:
引言:許木柱(慈濟大學)、張珣、蔣斌、朱瑞玲(中研院民族所)
與談人:所有與會教授、全體學員
(7)營隊致詞、對話引導與主持、即席翻譯
黃樹民(中研院院士)、許木柱(慈濟大學副校長)
盧蕙馨(慈濟大學)、何翠萍、彭仁郁、劉斐玟(中研院民族所)
(8)小組討論、分組報告
營隊小老師:滿田彌生、劉子愷、方怡潔、黃淑莉、王采蘋

三、報名辦法
● 招收名額:預定40~50名
● 錄取通知:2014年7月10日~7月20日(由主辦單位決定學員名單)
● 繳交費用:通知錄取後,學員請於一週內以現金袋方式繳交報名費1,000元(全程參加者悉數退還);未於期限內繳交者,視同放棄
● 營隊規則:上課期間,需關閉手機且不得上網;請事先閱讀指定讀物,並全程參與討論;恕不接受旁聽
● 食宿交通:臺北花蓮火車來回;多餐茹素
● 愛護地球:請自備環保餐具與水杯
四、主辦單位與聯絡方式
●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合辦單位:慈濟大學人類發展學系
● 營隊策劃:劉斐玟、馮涵棣
● 聯絡人:李佩珊; E-mail:anthrocamp@sinica.edu.tw;Tel:(02) 2652-3324

系統號:

A-003574

【工作坊】「中國當代史研究」第3回ワークショップ

標題:

【工作坊】「中國當代史研究」第3回ワークショップ

時間:

2014年12月6至7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上海市普陀區華師大中山北路3663號)

主辦單位:

現代中國地域研究京都大學拠點、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當代史研究中心

聯絡人:

石川禎浩教授,E-mail: ishikawa@zinbun.kyoto-u.ac.jp

內容簡介:

1.會議日程・場所:2014年12月6日(土)、7日(日),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2.テーマ:「1950年代の中國」

3.ワークショップ構想:1950年代の中國を中心に、次のようなセッションを
  設ける予定ですので、それに関連する報告(口頭での報告時間は15-20分、
  それに引き続きコメント・討論が30分程度)を募集します。
  ・対外関係(対日、米、ソなど)
  ・社會主義化をめぐる諸問題
  ・文化・思想の「改造」、など

4.募集人員:2名程度

5.応募資格:応募時點で、以下のいずれかに相當する方。
 (1)國內の大學や研究機関に所屬するPD研究員・非常勤講師等。
 (2)國內の大學や研究機関に在籍する博士課程大學院生。

6.経費負擔:會議期間中の宿泊費(3泊まで)と居住地から上海までの往復交通費は、主催者が負擔します。

7.使用言語:中國語(通訳なし。中國語での報告、討議をお願いします)。

8.応募期間:2014年2月20日~2014年5月7日(締切厳守)

9.応募書類:
 (1)氏名、所屬、連絡先(メールアドレス、住所、電話番號)
 (2)報告テーマと報告要旨(日本語1200字程度で、主な論點、構成、史料などを説明するもの)
 (3)主要業績一覧(書式隨意)

10.応募方法:応募書類をメールにより世話人會
  (石川 ishikawa@zinbun.kyoto-u.ac.jp)に送信。

11.選考方法:世話人會による審査の上、決定。

12.結果発表:2014年5月末日までにメールで通知。

13.準備報告:事前に研究會での準備報告をお願いすることがあります。

14.報告論文(中國語)をワークショップ前に提出してもらいます(中國語換算1萬字程度〔本文と注を含む〕。2014年9月末提出締切)。

15.問合せ先:世話人會(石川ishikawa@zinbun.kyoto-u.ac.jp)。

系統號:

A-003496

【系列演講】國立臺灣文學館2014年下半年「府城講壇」

標題:

【系列演講】國立臺灣文學館2014年下半年「府城講壇」

時間:

2014年7月至12月,共6場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演講廳(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聯絡人:

Tel: 06-2217201

內容簡介:

本系列演講時間均為週六的14:30-17:00,共有網路登記及事先索票等兩種報名方式,有意參加者請洽詢官網。

本系列演講2014年8月至12月場次內容如下:

8月16日
美感探索(愛亞,作家/小說家)

9月20日
臺灣歌謠追想曲(亮軒,散文家)

10月18日
我的潛水生活與思考(蕭瓊瑞,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

11月11日
閱讀起步走:圖畫書與兒童閱讀力發展(蕭蕭,詩人/評論家)

12月6日
傳唱臺灣詩情(朱宗慶,朱宗慶打擊樂團創辦人暨藝術總監)

系統號:

A-003586

【系列演講】漢語哲學新視域論壇

標題:

【系列演講】漢語哲學新視域論壇

時間:

2014年4至12月,共6場

地點:

政治大學哲學系圖書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

聯絡人:

Tel: 29393091#62361

內容簡介:

本系列演講均須事先報名,請逕至官網,7至12月場次如下:

2014年10月15日(預計自2014/9/1起開放報名)
講者:林從一/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
講題:墨子的辟侔援推

2014年11月19日(預計自2014/9/1起開放報名)
講者:張國賢/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講題:跨領域─中國哲學現代詮釋的一個可能視角

2014年12月17日(預計自2014/9/1起開放報名)
講者:耿晴/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講題:佛教哲學如何看待認識、認識對象與自我意識

系統號:

A-003482

【系列演講】「《笠》與臺灣文學」系列講座

【系列演講】「《笠》與臺灣文學」系列講座

標題:

【系列演講】「《笠》與臺灣文學」系列講座

時間:

2014年6至8月,共6場

地點:

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及新店分館(新北市板橋區貴興路139號)

主辦單位:

新北市立圖書館、笠詩社

聯絡人:

Tel: 22534412#8652

內容簡介:

《笠》詩刊創立於1964年6月15日,標誌著臺灣詩文學的新紀元。25 開本雙月刊的《笠》,未脫期,不中斷,迄今,50年300期,是臺灣文學史的重要證言。

本演講7至8月份場次內容如下:
7月5日
►總館
14:00-16:00
笠詩社的現實性與現代性(林盛彬)

7月12日
►新店分館
14:00-16:00
笠詩人的母語書寫(黃恆秋)

7月19日
►新店分館
14:00-16:00
森林中的詩歌(吳俊賢)

7月26日
►新店分館
14:00-16:00
溯溪──淡水河畔笠詩人的風采(莫渝)

8月2日
►新店分館
14:00-16:00
笠女詩人的情愛花園(林鷺)

現場提供:《笠》詩刊、笠詩人小詩集

有意參加本系列演講者,請逕至官網線上報名

系統號:

A-003567

【展覽】紀念沈葆楨撫臺140週年──船政與臺灣

標題:

【展覽】紀念沈葆楨撫臺140週年──船政與臺灣

時間:

2014年6月20日至7月20日

地點:

長榮海事博物館(臺北市中山南路11號)

主辦單位:

長榮海事博物館、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

聯絡人:

Tel: 886-2-2351-6699#6113

內容簡介:

長榮海事博物館與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於6月20日假四樓特展區,舉辦「紀念沈葆楨撫臺140週年──船政與臺灣」開展儀式,由張榮發基金會總執行長鍾德美與福州市副市長林飛共同主持,為兩岸文化交流再譜新章,現場並安排長榮交響樂團弦樂四重奏演出,讓儀式瀰漫濃厚藝文氣息。由於左營海軍官校前身即是福建船政學堂,因此許多海軍官校前後期校友,包括前海軍官校校長鄭本基中將、海軍前總司令葉昌桐等人今天也出席是項盛會,主辦單位同時邀請沈葆楨在臺後裔沈呂汀先生、沈呂百先生、沈冬教授,場面熱鬧而隆重。

長榮海事博物館表示:沈葆楨不僅是清朝一品欽差大臣,也是第一任船政大臣。1874年日軍藉牡丹社事件侵臺,沈葆楨率福建水師和船政班底入臺調處。現存古蹟如億載金城、蘇花公路、橫貫公路、八通關古道等,皆沈葆楨當時為防禦外敵、開山治安而設,船政人才與文化也自此注入臺灣,因此稱沈葆楨為臺灣現代化之父。

本次特展共分四大主題:「築海防保臺灣」、「推新政建臺灣」、「大開發興臺灣」、「夢相同心相通」,透過珍貴歷史照片、影像紀錄,讓大家明瞭沈葆楨撫臺事蹟及「船政」如何推動臺灣現代化。搭配獨家設計多媒體互動遊戲,讓觀眾可臨摹沈葆楨、劉銘傳等人墨寶,並現場印出,成為獨一無二的紀念品。暑假期間,歡迎各級學校學生蒞臨參觀「沈葆楨特展」與「船模大展」,有助完成暑假歷史或相關作業所需,並瞭解此一關乎臺灣發展的重要近代史,同時一解臺北市政府一樓中庭大廳命名「沈葆楨廳」由來,及解惑當時沈葆楨為何題字「萬流砥柱」而非中流砥柱原因所在。

系統號:

A-003593

【展覽】「威權時代中多元論述的星火:1950s-1970s臺灣人類學者與原住民研究」專題特展

【展覽】「威權時代中多元論述的星火:1950s-1970s臺灣人類學者與原住民研究」專題特展

標題:

【展覽】「威權時代中多元論述的星火:1950s-1970s臺灣人類學者與原住民研究」專題特展

時間:

2014年4月23日至12月31日

地點: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特展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民族所

聯絡人:

Tel: 02-2652-3308

內容簡介:

1950到1970年代的臺灣,是一個政治上處於戒嚴,經濟上「現代化」發展掛帥的時代。政府的治理哲學,延續了新生活運動的餘續,著眼於教化出「儉樸」、「理性」的國民;民族政策上則抱持著「漢化」或「同化」的基本態度。在那個講求規制的時代中,從大陸遷臺的第一代人類學者,以及他們在臺灣培養出的第二代人類學者,秉持著學術的真誠與使命感,深入原住民部落,展開專業嚴謹的民族誌田野調查工作;並在各種可能的公開場合,鼓吹文化相對論的觀點,企圖喚起社會大眾對於非漢族群文化的認識與尊重。透過他們鍥而不捨的呼籲,以及默默的學術累積與出版,到了1980年代,社會政治氛圍開始轉變,整個臺灣社會對於原住民文化的接納與欣賞,對於文化多元主義的擁抱,也才能夠水到渠成。

本展覽由本所副研究員蔣斌先生及何翠萍女士共同策展。展覽中匯集了大量珍貴的田野影像、公文檔案、研究者田野筆記圖繪、文物及訪談影音,並透過多媒體技術及互動式展示設計,帶領觀眾重返1950-1970年代,看臺灣戰後第1、2代的人類學者如何秉持學理的觀點與學術的初衷,在當時國家機器與社會大眾的眼神都不太眷顧的偏遠地區,默默地實踐著多元主義與人本主義的理想。展期自4月23日起至103年12月31日止,誠摯地邀請各界朋友蒞臨指教。

展期
2014年4月23日~12月31日
每週三、六 9:30 ~ 16:30。
遇國定假日休館 (其它特殊情形之休館,以本館網頁最新消息告為準)

系統號:

A-003617

【展覽】定州花瓷——院藏定窯系白瓷特展

【展覽】定州花瓷——院藏定窯系白瓷特展

標題:

【展覽】定州花瓷——院藏定窯系白瓷特展

時間:

2013年11月30日至2014年9月30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第一展覽區203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定窯,位在中國古代定州區域所產的瓷器,其白瓷作品為宋代以來所推尊。考古發現其最主要的窯區在今河北省曲陽縣境,窯場綿延密佈,產量豐富。唐代開始興作,十世紀晚唐、五代時成為中國北方名窯,產品廣受中原、江南、遼國貴族所喜愛。及至宋、金時期,定窯窯業技術精進,如以煤為燃料、以覆燒技法改善質量、以劃花與印花裝飾器表,均成就定窯的特殊性。不但為貢入北宋、金朝的內廷用品,也突破邊境藩籬,廣見於大遼與南宋的墓葬中,故享有「天下第一」的讚譽。

北宋蘇東坡曾詠歎「定州花瓷琢紅玉」,金人劉祁亦記載「定州花瓷甌,顏色天下白」句,足見有花紋的定窯白瓷,風靡當時代。白色胎土上或以刀刻劃花紋、或以模子笵印花紋,罩上透明釉後,紋線間積釉色深,呈現清晰的圖案,為牙白素淨的瓷面增添無限的華美。這樣含蓄溫雅、變化萬千的美感,是賞鑒家們心目中的白瓷典範,遂也為宋代以來各地官民窯場競相襲仿。

國立故宮博物院的收藏裡,定窯類型的瓷器近八百件,多數具有花紋,無論劃花流暢如畫、印花繁麗如織繡,均能見到宋人紋樣設計的多樣趣味。本次展覽分兩期,將於五月作局部展品更換,使觀眾共享本院定窯藏品之豐富。

本展覽全年開放,8:30-18:30,夜間延長開放時段:每週五、週六18:30-21:00,國人憑身分證件可免費參觀。

系統號:

A-003483

【展覽】「與佛有約──佛教造像題記中的祈願與實踐」佛教拓片特展

【展覽】「與佛有約──佛教造像題記中的祈願與實踐」佛教拓片特展

標題:

【展覽】「與佛有約──佛教造像題記中的祈願與實踐」佛教拓片特展

時間:

2014年5月3日起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二樓豐碑拓片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

聯絡人:

Tel: 2652-3180

內容簡介:

「與佛有約」拓片特展選自傅斯年圖書館收藏石刻佛教拓片的精品。拓片內容主要是修行者或信徒為發願造像、建塔廟供養佛,寫下的題記,通稱為發願文。該主題展呈現佛教文化中特有的修行者與佛陀之間密切互動的關係。修行者虔誠供養佛陀,並藉此祈請佛陀慈悲,護持眾生現世平安,走上菩提之道。代表啟動此互相感應關係的發願文刻在造像座上、摩崖、或刻在石碑上,不但公諸於世有如契約,更代表發願者以精進的菩提心,與佛立下彼此永恆的誓約,從此學佛,長相伴隨。

「與佛有約」36件展品共分六大主題,說明發願文的多元面向:莊嚴、崇因樹果、現世利益、修行實踐、佛法復興與往生淨土。拓片時間涵蓋南北朝到晚唐,五世紀到九世紀,地域遼闊,其中頗多活潑生動的圖像與歷代多變的書風。

展期:2014年5月3日起,每週三、六9:30-16:30(國定假日及選舉日不開放)

系統號:

A-003484

【展覽】鳴沙遺珍──傅斯年圖書館藏敦煌遺書

【展覽】鳴沙遺珍──傅斯年圖書館藏敦煌遺書

標題:

【展覽】鳴沙遺珍──傅斯年圖書館藏敦煌遺書

時間:

2014年5月3日至8月30日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二樓珍藏圖書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

聯絡人:

Tel: 2652-3180

內容簡介:

歷史語言研究所在廣州成立之初(1928)曾設「敦煌材料研究班」,目前傅斯年圖書館藏有51件四至十一世紀的敦煌文獻,內容主要為佛經寫卷。今年五月初,歷史文物陳列館精選具有代表性的文書,推出「鳴沙遺珍──傅斯年圖書館藏敦煌遺書」特展。展件包含東晉、南北朝、隋、唐、吐蕃統治、歸義軍統治等各時期寫卷,可一覽書體在歷史長河中的變遷軌跡,不啻敦煌歷史文化縮影;佛教經、律、論俱足,其中《圓明論》歷代經錄佛藏未收,九卷散見英、法、俄、日,可補他卷不足;《四分律》可與上海圖書館及天津博物館所藏的《四分律》綴接;《大般涅槃經》、《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神咒》為異本,可校經文的異同;還有儒家《周易正義》「賁卦」殘卷,為稀見珍本。

展期:2014年5月3日至8月30日,每週三、六9:30-16:30(國定假日及選舉日不開放)

系統號:

A-003485

【展覽】小說的冶金者:朱西甯捐贈展

【展覽】小說的冶金者:朱西甯捐贈展

標題:

【展覽】小說的冶金者:朱西甯捐贈展

時間:

2014年4月15日至8月31日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2F展覽室E(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聯絡人:

Tel: (06)221-7201

內容簡介:

國立臺灣文學館4月15日起推出「小說的冶金者:朱西甯捐贈展」,展出小說家朱西甯的著作、手稿、照片、器物等百餘件文物,包含50萬字的遺作《華太平家族》手稿,模擬還原小說家早年於軍用砲彈箱上克難寫作的場景,生動呈現作家的創作風貌。由於朱西甯家族多人均為知名作家,展區中也一併呈現其家族成員的文學成就。

朱西甯(1927-1998)本名朱青海,祖籍山東臨朐,生於江蘇宿遷,杭州藝術專科學校肄業後棄學從軍。1949年來臺,任職軍旅20餘年,曾任《新文藝》主編、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總編輯,以上校退役,後專事寫作。1998年逝於臺北。 朱西甯自1952年出版第一本作品《大火炬的愛》開始展現小說創作的長才,一生出版三十餘部作品,多為長、短篇小說,兼及散文、傳記。早期作品以軍旅生涯及中國鄉土題材為主,大量運用地方語言與風俗,鄉土寫實色彩濃厚;後期逐漸揉合現代主義筆調、基督教精神與中國傳統哲學,探討人性與存在價值,展現不同的寫作風格。文學成就深獲各界肯定,先後獲得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時報文學推薦獎、聯合報文學特別獎等。

朱西甯除了文學創作之外,他也是由馬叔禮、丁亞民、朱天文等年輕一代作家發起的「三三集刊」重要精神導師,熱心指導熱愛文藝的眾多年輕人。其夫人劉慕沙,女兒朱天文、朱天心、女婿謝材俊(唐諾)皆為當代文學作家,形成知名的「文學家族」,影響廣泛。

朱先生辭世後,2001年1月由家屬將其一生著作、藏書、手稿、照片與衣物、器物等二千餘筆文物一批,悉數捐贈予文建會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簡稱文資中心,即臺文館前身),交付專業典藏保存,並隨即於臺南市北門路籌備處舉辦「朱西甯文學紀念展」,表彰其一生文學成就。臺文館館長翁誌聰表示,經過數年細心的整理與分類建檔,臺文館於今年推出「小說的冶金者:朱西甯捐贈展」,藉由四個主題展區及其家人的相關文物,從中可以略窺這位在我國文學史上舉足輕重的重要作家之人生歷練,淬煉文學猶如冶金的精神,呈現朱西甯豐富多樣的創作風貌。

展場位於臺灣文學館2樓展覽室E,第一區「我從海的那邊來」,主要呈現朱西甯有關原鄉中國與家族傳記的作品,包括其50多萬字之遺作《華太平家傳》手稿、筆記資料等,及2001年文資中心委託藝術家許維忠製作之朱西甯半身塑像。 第二區「軍旅生活是我寫作的材料」,以朱西甯軍旅生涯為背景,展出有關戰爭史、軍事等題材之作品如《八二三注》、《將軍與我》等,和他的軍裝大衣、軍籍獎勳章與許多軍中公文書器物等,呈現軍職身分帶給他文學創作的深刻影響。

第三區為「我的創作技巧不斷求新求變」,朱西甯除了戰爭、懷鄉文學外,也力求小說形式的不斷精進,致力揉合中國傳統文化、基督教精神與鄉土風俗元素,並加入現代主義技巧,使其小說成就臻至高峰。本區展出其大部分作品,包含部分散文、戲劇創作手稿。並模擬還原小說家早年於軍用砲彈箱上克難寫作的場景,表現文學從生活中產生的精神。

第四區「我的家人也是作家」,展出朱西甯家人的著作、譯作與得獎殊榮。朱西甯夫人劉慕沙女士為知名日本文學翻譯家,翻譯日本文學名家菊池寬、志賀直哉、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等代表作品30餘種,亦從事散文創作。大女兒朱天文著有《淡江記》、《荒人手記》、《巫言》等,並投入電影編劇工作;二女朱天心著有《擊壤歌》、《古都》、《漫遊者》等;三女朱天衣著有《下午茶話題》、《我的山居動物同伴們》等,並投入作文教學與自然生態保育工作。朱天心夫婿謝材俊(筆名唐諾)亦為知名作家與評論家,著有《在咖啡館遇見14個作家》、《世間的名字》等。

因應國立臺灣文學館大門門廳進行古蹟修復工程,考量觀眾安全及參觀品質維護,自2014年4月1日起,調整開放時間如下:

星期二 09:00~18:00
星期三 09:00~18:00
星期四 09:00~18:00
星期五 09:00~21:00
星期六 09:00~21:00
星期日 09:00~18:00
星期一 休館

系統號:

A-003486

【展覽】行雲:國家圖書館當代名人手稿書畫展

【展覽】行雲:國家圖書館當代名人手稿書畫展

標題:

【展覽】行雲:國家圖書館當代名人手稿書畫展

時間:

2014年2月24日至8月16日

地點:

國家圖書館四樓善本書室(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國家圖書館

聯絡人:

阮靜玲,Tel: +886-2-2361-9132#402;E-mail:cljuan@ncl.edu.tw

內容簡介:

國家圖書館職司全國文獻之徵集與典藏,所以蒐求名家手稿、函牘及日記等資料向為本館工作之重點。本次臺北國際書展期間本館首度對外展示近年來典藏之部分手稿與書畫作品,頗獲民眾好評。因此,今春特於本館四樓善本書室舉辦當代名人手稿書畫展,展期自2014年2月24日至8月16日。歡迎蒞臨參觀。

地點:國家圖書館(臺北市中山南路20號)四樓善本書室。

時間:開館日周二至周六,上午9時至下午5時。

*參觀請依本館入館規定辦理。

系統號:

A-003487

【展覽】鄰蘇觀海——院藏楊守敬圖書特展

【展覽】鄰蘇觀海——院藏楊守敬圖書特展

標題:

【展覽】鄰蘇觀海——院藏楊守敬圖書特展

時間:

2014年6月7日至12月14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104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之珍貴善本,質量俱精,除了清宮舊藏外,尚包括不斷蒐購及接受捐贈,為院藏之所闕遺,且深具文化價值者。其中,政府於民初移存之晚清藏書家楊守敬(1839-1915)觀海堂部分藏書凡1,634部、15,491冊,最能呈現漢籍的多元豐富及其流傳於東亞文化圈的特色。

在晚清著名藏書家之中,楊守敬並非以藏書量見譽於時,而是因其東瀛訪書經歷及攜回不少珍貴漢籍而為世所重。他在光緒六年(1880)受聘為駐日公使何如璋(1838-1891)隨員,前往東京。其時,日本明治維新方興未艾,舉國勠力西化改革。他看見大量漢籍被賤價棄置市上,遂銳意蒐購;又因書結緣,與日本收藏家森立之(1807-1885)、向山黃村(1826-1897)及島田重禮(1838-1898)等人相識相知,並在他們協助下,經由購買、交換等方式,獲得其他藏書家的罕見善本。

光緒十年(1884)楊守敬攜在日訪得之書回國,四年後將之藏於湖北黃州「鄰蘇園」,再於二十九年(1903)移存武昌菊灣「觀海堂書樓」。本展覽「鄰蘇觀海」之名,即源自此二處楊氏藏書地點。民國四年(1915),楊氏過世,政府以七萬餘金將其藏書購入,並將一部分撥交松坡圖書館,後併入國立北平圖書館,復將另一部分儲於集靈囿,繼交故宮博物院圖書館典藏,嗣於抗戰期間隨文物南遷。本院所藏雖非觀海堂藏書全貌,然蘊含了楊氏對漢籍蒐藏的奉獻與心血,最足見證其保存民族文化之功。

本展覽分為「其人其藝」、「東瀛訪書 」、「靜觀寰宇」及「圖書流傳」四個單元。「其人其藝」介紹楊守敬個人生平,展示其書法,以呈現楊氏情性入筆的一面;「東瀛訪書 」則從日本訪書經歷,揭示其訪書特色、蒐書來源及重要成果。「靜觀寰宇」旨在透過藏書內容,說明楊氏探究學術,對於天文輿地的大宇宙以次人體結構的小宇宙,皆可靜觀而自得。「圖書流傳」勾勒了漢籍從中國傳向東亞朝鮮半島及日本,終又回流的文化旅程,彷彿呼應著楊氏與域外漢籍之間的相遇緣份。

系統號:

A-003544

【展覽】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神品至宝

【展覽】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神品至宝

標題:

【展覽】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神品至宝

時間:

2014年6月24日至9月15日

地點:

東京国立博物館平成館(東京都臺東区上野公園13-9)

主辦單位:

東京国立博物館、國立故宮博物院、NHK、NHKプロモーション、読売新聞社、産経新聞社、フジテレビジョン、朝日新聞社、毎日新聞社、東京新聞

內容簡介:

わが国では古くから中国の文化に親しみ、積極的にその摂取につとめてきました。後に形成されたわが国独自の文化を理解するためにも、我々はまずその淵源である中国の文化を深く理解する必要があります。

東京国立博物館では、この50年間に限っても、約100を数える大規模な特別展を開催してまいりました。その内容は、日本はもとより、アジアの各地域やエジプトそしてヨーロッパ、アメリカ等、世界の広範な地域にわたります。こうした多種多数の展覧会を開催しながら、これまで実現できなかったのが、臺北 故宮博物院の展覧会です。中国歴代にわたる優れた文化財を多数収蔵する同院の文化財を抜きにしては、中国の悠久の文化を理解することにはなりません。

本展では、ひときわ優れた中国の文化財を収蔵している臺北 故宮博物院の収蔵品から、特に代表的な作品を厳選し、中国文化の特質や素晴らしさを広くご紹介いたします。

開館時間:9:30~17:00(入館は閉館の30分前まで)
*ただし、会期中の金曜日および「翠玉白菜」展示期間(6月24日(火)~7月7日(月))は20:00まで、土・日・祝休日は18:00まで開館)

休館日:7月14日(月)、7月22日(火)、7月28日(月)、8月4日(月)、9月1日(月)、9月8日(月)

系統號:

A-003488

【展覽】Gems of Chinese painting: a voyage along the Yangzi River

標題:

【展覽】Gems of Chinese painting: a voyage along the Yangzi River

時間:

2014年4月3日至8月31日

地點:

Room 91, British Museum(Great Russell St, Bloomsbury, London WC1B 3DG,UK)

主辦單位:

British Museum

聯絡人:

Tel: +44 (0)20-7323-8299

內容簡介:

揚子江潤澤中國的江南地區,那裡美麗富饒且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展品中的繪畫和陶瓷反映了本地居民的多樣生活面貌,有文人雅士、富甲商人,也有漁民和農夫。展品中的山水畫展現出蒼翠而富饒的土地和連綿的山巒,尤以本地區著名的園林為亮點。

江南地區的繪畫和陶瓷藝術品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國的傳統形象,江南也是優秀詩、書、畫三種藝術作品的高產地。這裡是眾多中國書法和繪畫先驅如顧愷之(約344 - 406年)的故鄉。

顧愷之著名的《女史箴圖》是最早融合詩書畫三藝的作品,它是現存於世界上最重要的中國繪畫之一。因其較為脆弱和出於保護的考慮,它極少參與展出,它將於6月5日至7月16日在展覽中亮相。之後,參觀者可以在互動觸摸屏上觀賞它的電子版本。

===========================================================================

The Yangzi River runs through an area of south-east China known as Jiangnan (literally 'south of the river') that has been one of the country’s most prosperous and culturally productive regions. The paintings and ceramics in the exhibition reflect the diverse life of its inhabitants, such as the elegant literati scholars and wealthy merchants, as well as fishermen and farmers. Landscape paintings from along the Yangzi River show lush, fertile fields and rolling hills and highlight the region’s famous gardens. Paintings and ceramics from Jiangnan have shaped in great part our image of traditional China.

Jiangnan is also a region where some of the finest examples of the Chinese concept of the three arts – poetry,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 were produced. It is the home of China’s patriarchs of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including Gu Kaizhi (c. 344–406).

The famous Admonitions Scroll, traditionally attributed to Gu Kaizhi, is an early example for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hree arts. I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hinese paintings to survive anywhere in the world. Due to its fragility and for conservation reasons, it is rarely shown and will now be on display in the exhibition between 5 June and 16 July. After this you will be able to see a digital version of the scroll on an interactive touchscreen.

系統號:

A-003589

【展覽】Enter The Mandala: Cosmic Centers And Mental Maps Of Himalayan Buddhism

【展覽】Enter The Mandala: Cosmic Centers And Mental Maps Of Himalayan Buddhism

標題:

【展覽】Enter The Mandala: Cosmic Centers And Mental Maps Of Himalayan Buddhism

時間:

2014年3月14日至10月26日

地點:

Asian Art Museum(200 Larkin St. San Francisco, CA 94102, U.S.A.)

主辦單位:

Asian Art Museum

聯絡人:

Tel: 415.581.3500;E-mail: pr@asianart.org

內容簡介:

Minutely detailed and saturated with philosophical meaning, these works (most often paintings or sculptures) are a feast for the eyes and the mind—nested squares and circles are arrayed to represent the center of the cosmos and the four cardinal directions. For Buddhist practitioners, however, mandalas are not just images to view, but worlds to enter—after recreating the image in their mind’s eye, meditators imaginatively enter its realm.

But is it possible to have this experience without years of meditative discipline?

Enter the Mandala says yes. In this exhibition, 14th-century paintings align a gallery with the cardinal directions, transforming open space into an architectural mandala—a chance to experience the images in three dimensions, to dwell in the midst of the cosmic symbols and be transported to another world. Visitors can literally “enter the mandala,” exploring places in the cosmos—and perhaps themselves—that might otherwise remain invisible.

系統號:

A-003489

【展覽】Lost Kingdoms Hindu-Buddhist Sculpture of Early Southeast Asia, 5th to 8th Century

標題:

【展覽】Lost Kingdoms Hindu-Buddhist Sculpture of Early Southeast Asia, 5th to 8th Century

時間:

2014年4月14日至7月27日

地點: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Galleries 899(1000 Fifth Avenue. New York, 10028,USA)

主辦單位: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聯絡人: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Tel: 212-535-7710

內容簡介:

This is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loan exhibition to explore the sculptural art produced in the earliest kingdoms of Southeast Asia. From the first millennium onward, powerful kingdoms emerged in the region, embracing much of Indic culture to give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expression to their identities. Early Hinduism (Brahmanism) and Buddhism arrived early, first witnessed by Sanskrit inscriptions, and shortly thereafter by a proliferation of large-scale religious imagery.

Some 160 sculptures are featured in the exhibition, princip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identifiable cultures of Pyu, Funan, Zhenla, Champa, Dvāravatī, Kedah, and Śrīvijaya. These are the "lost kingdoms," whose identities and sometimes very existence only emerged from the historical shadow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as a result of pioneering epigraphic and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much of it recent. The artistic achievements and cultural parameters of these early kingdoms bring new understanding to the beginning of state formation in Southeast Asia and broadly define the modern political map of the region today. The surviving corpus of early religious art from these kingdoms is our principal window onto these cultures.

Many of the exhibits are monumental, and a significant number are designated as national treasures. The National Museums of Cambodia, Vietnam, Thailand, Malaysia, Singapore, and Myanmar, as well as the Musée Guimet, Paris, and major museums in the United States are all lenders. Many of the works have never traveled outside their source countries before. Myanmar is making its first ever international loans to this exhibition.

The majority of the works are in stone, with others in bronze, gold, silver, terracotta, and stucco. Among the masterpieces in the exhibition, highlights include a sixth-century Cambodian Buddha Offering Protection; a spectacular Krishna Holding Mt. Govardhana from the hill shrine of Phnom Da, in southern Cambodia; a late seventh-century Avalokitesivara discovered in the Mekong delta of Vietnam in the 1920s, arguably the most beautiful image of the Buddhist embodiment of compassion in Southeast Asia; an Uma of startling naturalism that likely embodies a portrait of a deceased Khmer queen of the first half of the seventh century; an ascetic Ganesha from the eighth-century religious sanctuary of My Son in central Vietnam; and a Dvaravati kingdom terracotta sculpture Head of Meditating Buddha, a sublime representation of Buddhist meditation from the seventh century.

系統號:

A-003490

【展覽】Out of Character: Decoding Chinese Calligraphy—Selections from the Collection of Akiko Yamazaki and Jerry Yang

【展覽】Out of Character: Decoding Chinese Calligraphy—Selections from the Collection of Akiko Yamazaki and Jerry Yang

標題:

【展覽】Out of Character: Decoding Chinese Calligraphy—Selections from the Collection of Akiko Yamazaki and Jerry Yang

時間:

2014年4月29日至8月17日

地點: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Galleries 210-216(1000 Fifth Avenue. New York, 10028,USA)

主辦單位: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聯絡人: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Tel: 212-535-7710

內容簡介:

This exhibition features more than forty outstanding examples of calligraphy from the collection of Jerry Yang and his wife, Akiko Yamazaki, created by leading artists of the Yuan (1271–1368), Ming (1368–1644), and Qing (1644–1911) dynasties. The selection of artworks and their interpretation in the galleries are intended to speak to beginners and specialists alike, using calligraphy of the highest quality to introduce key concepts of format, script type, and style. Some of the most notable works are a standard script transcription of a Buddhist sutra by Zhao Mengfu (1254–1322); a clerical script transcription of The Thousand-Character Classic in an eighty-five-leaf album by Wen Peng (1498–1573); a powerful cursive writing by Xiong Tingbi (1569–1625), a Ming general charged with defending the Great Wall; a selection of works by Dong Qichang (1555–1636), the preeminent calligrapher, painter, and art theorist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d an important group of nineteenth-century pieces by masters of the "Epigraphic School," who based their calligraphy on the archaic scripts found on bronze vessels and monumental stone steles.

系統號:

A-003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