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動態

中央研究院院士余英時教授榮獲首屆唐獎「漢學獎」

中央研究院院士余英時教授榮獲首屆唐獎「漢學獎」

標題:

中央研究院院士余英時教授榮獲首屆唐獎「漢學獎」

內容簡介:

唐獎基金會六月二十日宣布,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也是著名史學家余英時教授為首屆唐獎漢學獎得主。余教授「深入探究中國歷史、思想、政治與文化,以現代知識人的身份從事中國思想傳統的詮釋工作,闡發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論述宏闊、見解深刻,學界久尊為海內外治中國思想、文化史之泰斗。『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為傳統學者治史之宗旨,余先生以其研究撰述與人生實踐,對此語做了最佳的現代詮釋」。

唐獎所獎助之「漢學」,意指廣義之漢學,包括研究中國及其相關之學術,如思想、歷史、文字、語言、考古、哲學、宗教、經學、文學、藝術(不包含文學及藝術創作)等領域。漢學獎旨在表彰漢學領域之成就,並彰顯中華文化對人類文明發展之貢獻。

唐獎漢學獎評選過程嚴謹,競爭激烈。候選人都經邀請推薦,參與角逐。為籌辦本屆漢學獎,中央研究院發函全各著名大學校長、高等研究機構的負責人,以及相關學科與相關機構的著名學者,邀請提名。提名人推薦優秀人選後,再由中央研究院聘請舉世著名漢學家評選,經嚴謹討論而凝聚出國際共識後,得獎者才脫穎而出。

余英時教授是享譽國際史學大師,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華裔知識分子之一。他在中國歷史、尤其是思想史和文化史方面的研究,皆扮演開創性的角色,中西學界一致推崇余先生為二十一世紀中國史學之泰斗。除了中國思想史上的貢獻屢屢創新,余先生「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治史宗旨也鼓勵年輕學者以新方法、新角度瞭解與詮釋中國文化。余先生的影響並不局限於中國思想史界,他獨特的詮釋又加深現代中西方社會對中國數千年歷史與文化之瞭解。

一九三○年,余先生生於中國天津,祖籍安徽潛山。余先生早年肄業於燕京大學,為香港新亞書院第一屆畢業生,師從國學大師錢穆。後赴美國哈佛大學,師從楊聯陞教授,獲歷史學之哲學博士學位。哈佛畢業後,余先生入密西根大學執教,一九六六年重返哈佛作育英才,一九七四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一九七三年秋向哈佛告假二年,擔任母校新亞校長,並兼任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一九七七年,先生任耶魯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一九八七年,轉任普林斯頓大學歷史系校聘講座教授。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任康乃爾大學第一屆胡適講座訪問教授。二○○一年,余先生自普林斯頓大學榮退。

余先生著作等身,從一九五三年開始發表著作以來,六十年間出版的中英文著作共五十九本,論文四百餘篇,影響遍及東西方學界。在龐大的著述中,余先生的貢獻與學術特色,約有以下各點:
在半個多世紀的學術生涯中,余先生深入研究中國思想、政治與文化史,貫通古今,涵括了幾乎上起三代,下至明清,甚至當代的各個階段,在當今學界,甚為罕見。一九六七年,他的首部英文專書出版,在美國學界開始嶄露頭角。其後,有感於自己英文研究成果在東方讀者有限,余先生乃改用中文撰述,期待研究成果可以傳播到西方漢學圈外。《歷史與思想》是余先生在臺灣刊行的首部論文集,準確呈現其個人的治學取向,貫穿了中國文、史、哲之間的關係,而且並比中、西文化與思想間的異同。集中所收部分論文,後來紛紛發展成為專書。中年以後,余先生主要以中文論學,此書乃開端。

除了早期有關漢代死後的世界觀(Views of Life and Death in Later Han China, 1962)、漢代胡漢經濟交通史(Trade and Expansion in Han China, 1967)等英文著作外,余英時教授尤對中國知識人(士)的政治史、思想史與文化史卓有研究,並提出許多發人深省的議題,例如有關古代中國「反智論」及其後世之延續、古代中國知識人身份與角色的轉型、傳統時代知識與政治之間複雜的關係等,為中國文史領域研究提供新方法與新思路。此與余先生深入理解西方哲學、歷史與文化理論,轉而重新詮釋中國思想與文化有關,也是他對於當代中國文化命運始終深切關懷的結果。

余先生雖以研究中國傳統為主,但由於他對傳統與近現代中國歷史、思想與文化均有同樣深厚的理解與掌握,因此,所撰有關近現代思想史的著作同具重要性。在深入探究胡適、陳寅恪及錢穆等大師的著作後,他對近代重要知識份子的學術地位及治學理念的闡發,也是有目共睹。如陳寅恪在共產黨專治下所作的隱語詩,經過余先生破解,學界方能窺知其興亡遺恨與對時局的針砭,深入認識其人。

余先生於普林斯頓大學榮退後,又發表長達千餘頁的鉅著《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益為國際漢學界的盛事。此書運用一切有關史料,分析中國傳統士大夫訴求的「得君行道」的理想,尤其是此一理想在宋代的政治、社會、文化與思想史上興起的原因與過程。由於此書內容豐富,思路清晰,今後凡從事中國傳統在近現代中國的意涵者的研究者,均難以不正視此書所蘊含的重大意義。

余先生平日撰述多以專業為主,閒時亦針對文化及政治現況發而為文,關心的層面擴大,並且劍及履及,嘗多方聲援兩岸的民主運動。儘管余先生評論時局甚篤,終其一生並不曾參與實際政治,對政治只有遙遠的興趣,其出發點乃知識份子的社會關懷。二○○六年十二月,余先生獲頒美國國會圖書館「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John W. Kluge Prize),中西方學界皆推崇先生為二十一世紀中國史學之泰斗。

芝加哥大學的余國藩教授盛讚其人道:「余英時教授就是他筆下的中國『士』的典型,一生的研究與經歷都在反映這一點。」(本則訊息文字節錄自唐獎官網新聞稿)

系統號:

H-003570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吳文星名譽教授榮獲斐陶斐榮譽學會第19屆「傑出成就獎」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吳文星名譽教授榮獲斐陶斐榮譽學會第19屆「傑出成就獎」

標題: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吳文星名譽教授榮獲斐陶斐榮譽學會第19屆「傑出成就獎」

報導者:

臺灣師範大學教務處及歷史系

內容簡介:

中華民國斐陶斐榮譽學會第19屆「傑出成就獎」名單出爐,師大歷史系名譽教授吳文星博士獲獎,吳教授也是師大首次獲得斐陶斐「傑出成就獎」之教師,並將在8月21日舉行頒獎典禮。

吳教授長年從事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學術史、政治社會史,以及近代中日關係史、日本近代史之研究,歷年來榮獲國科會甲種研究獎勵及專題研究計畫補助計13次,發表期刊論文67篇、研討會論文50篇、專書論文44篇、專書19種,技術報告及其他65篇(種),可謂勤於撰述,著作等身。

儘管研究、教學工作兩皆繁重,吳教授仍熱心指導碩、博士研究生,其數多達80餘名,嘉惠後進良多;同時,積極投入社會服務與校際服務,不僅於歷史系主任及文學院院長任內,極力推展系務與院務;也積極參與國內外學術團體,擔任行政院、教育部、國科會、國史館、國家檔案局、國立編譯館、國立教育資料館、國立臺灣圖書館(原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等機關之諮詢委員。

最近十餘年來,吳教授熱心引薦日本立命館大學、愛知大學、宇都宮大學、鹿兒島國際大學與師大締結姊妹校關係,促進師大與日本大學之學術交流不遺餘力;積極推動歷史系與日本著名大學歷史相關系所之交流、訪問及移地教學;長年經常主持學術研討會、座談會,對於推動學術國際化,提升研究水準,可說盡心盡力。

吳教授畢生投入臺灣史研究與教學,其治學嚴謹、學問淵博、無私奉獻、提攜後進,可謂貢獻卓著。

本則消息內文與照片節錄自:http://pr.ntnu.edu.tw/news/index.php?mode=data&id=14244

系統號:

H-003539

中研院民族所呂心純副研究員榮獲中研院「2014年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人文及社會科學組

標題:

中研院民族所呂心純副研究員榮獲中研院「2014年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人文及社會科學組

內容簡介:

中研院自1996年起頒授「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以獎勵國內年輕學者深入思考,進行創新性與前瞻性的研究,並發表優秀著作。連續19年來這項甚具激勵作用的獎項,已為國內外培育出許多傑出的研究人員,充分彰顯其學術意義。今年「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頒獎典禮於2014年6月5日(星期四)在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一樓演講廳隆重舉行,由陳建仁副院長主持,王汎森副院長、王瑜副院長亦出席擔任共同頒獎人。

呂心純教授係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民族音樂學博士,研究領域為民族音樂學、離散研究、全球化、音景、現代性等,簡歷及學術著作請參考:http://www.ioe.sinica.edu.tw/index.aspx?SiteID=530167135246736660

代表作名稱:
1.Hsin-Chun Lu. “Performativity of Difference: Mapping Public Soundscapes and Performing Nostalgia among Burmese Chinese during 1949 and 1988 in Central Rangoon.” Asian Music 42.2 (2011): 19-55.

2.Hsin-Chun Lu. “Festivalizing Thingyan, Negotiating Ethnicity: Politics and Performance in a Burmese Community in Taiwan.” Journal of Burma Studies 12 (Oct. 2008): 29-62.

3.呂心純,《未褪色的金碧輝煌:緬甸古典音樂傳統的再現與現代性》,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共289頁。

得獎簡評:
呂心純博士在其代表作《未褪色的金碧輝煌:緬甸古典音樂傳統的再現與現代性》專書和兩篇關於緬甸華人在不同地域展現的音景與族裔認同的英文期刊論文中,充分展現她結合民族音樂學、文化人類學、民族史學、文化研究、離散研究等領域的卓越能力。她的音樂民族誌書寫著重敘述分析緬甸傳統音樂呈現的現代性與多元跨界現象,並於變遷的社會文化脈絡下探索音樂本身與音樂家在面對國家霸權與市場需求的錯綜情境中如何突顯主體性。呂心純博士長期的田野研究不但滲入常民生活,努力學習緬甸樂器、語文,並在理論和方法學上力求突破。她兼具精緻嚴謹與感性敏銳特性的《未褪色的金碧輝煌:緬甸古典音樂傳統的再現與現代性》一書,無疑是臺灣出版的音樂民族誌的標竿之作。

得獎人簡歷:
呂心純於2007年取得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民族音樂學博士後,隨即赴北伊利諾大學的緬甸研究中心進行博士後研究,2008年回國於中央研究院任職,現為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她的研究關懷主要在於緬甸音樂所形成的游移文化,涵蓋了經由人口流動而產生的音樂離散、科技發展與市場擴展所帶來的音樂流播,以及音樂在時間流變下,所形成的文化意義之生產與再製。她的研究興趣均在這個廣義的取徑下開展,並以當代的緬甸古典音樂家與緬甸華人兩個社群為研究對象,聚焦古典音樂thachìn gyì與移民音樂兩種形式。

完整得獎名單、著作介紹與獎評請參見相關網址:http://www.sinica.edu.tw/manage/gatenews/showsingle.php?_op=?rid:6684

系統號:

H-003514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李幸玲副教授榮升教授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李幸玲副教授榮升教授

標題: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李幸玲副教授榮升教授

內容簡介: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李幸玲副教授於102學年度第2學期起升等為教授。李幸玲教授係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研究領域為中國哲學史、中國佛學、佛教藝術等,簡歷及學術著作請參考:http://ch.ntnu.edu.tw/people/bio.php?PID=456

本則消息照片來源為:http://www.ihs.ntu.edu.tw/04scholar-101L01.htm

系統號:

H-003565

政治大學中文系林宏明副教授榮升教授

政治大學中文系林宏明副教授榮升教授

標題:

政治大學中文系林宏明副教授榮升教授

內容簡介:

政治大學中文系林宏明副教授於2014年2月1起升等為教授。林宏明教授係政治大學中文博士,研究領域為古文字學、甲骨學等,簡歷及學術著作請參考:http://ch.ntnu.edu.tw/people/bio.php?PID=456

本則消息照片來源為:http://www.nccu.edu.tw/mobile/news_content/50a76cfa17881c7fe800108a

系統號:

H-003569

中山大學中文系何樹環副教授榮升教授

中山大學中文系何樹環副教授榮升教授

標題:

中山大學中文系何樹環副教授榮升教授

內容簡介:

中山大學中文系何樹環副教授榮升教授,何樹環教授係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研究領域為文字學、古文字學、訓詁學、中國上古史等,簡歷及學術著作請參考:http://www.chinese.nsysu.edu.tw/people/bio.php?PID=26

本則消息照片來源為:http://ctdr.nsysu.edu.tw/CTDR2008/epaper/fiftyfive/E_2013_55_0410_3.htm

系統號:

H-003624

東海大學中文系鄧盛有助理教授榮升副教授

標題:

東海大學中文系鄧盛有助理教授榮升副教授

內容簡介:

東海大學中文系鄧盛有助理教授自2014年2月起榮升副教授,鄧盛有教授係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研究領域為客家語言與文化等,簡歷及學術著作請參考:http://www.nuu.edu.tw/UIPWeb/wSite/ct?xItem=63880&ctNode=10444&mp=39

系統號:

H-003571

中正大學中文系王瓊玲教授於103學年度第一學期休假研究

標題:

中正大學中文系王瓊玲教授於103學年度第一學期休假研究

內容簡介:

中正大學中文系王瓊玲教授於103學年度第一學期休假研究。王瓊玲教授係東吳大學文學博士,研究領域為古典小說、現代文藝、文學理論與批評、史傳文學等,簡歷及學術著作請參考:http://litera.ccu.edu.tw/people/bio.php?PID=9

系統號:

H-003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