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閱讀美好.共創未來——啟動113年臺灣閱讀節

閱讀美好.共創未來——啟動113年臺灣閱讀節

標題:

閱讀美好.共創未來——啟動113年臺灣閱讀節

內容簡介:

113年臺灣閱讀節活動記者會於113年11月18日(星期一)上午11時,在國家圖書館藝文中心1樓118展覽廳舉行,由新北市新莊裕民國小舞蹈團揭開序幕。邀請教育部終身教育司司長梁學政出席及各合辦單位貴賓與會,啟動今年臺灣閱讀節活動。

梁司長表示,臺灣閱讀節是一項全國性的閱讀節慶活動,聯合三個國立圖書館、各縣市圖書館、學校、政府文教機關、出版社、民間團體駐臺單位等共同合作推動閱讀,每年以不同的策略、創新的內容、多元的風貌帶動全民的閱讀風潮,不僅帶動全國各縣市圖書館響應的全民閱讀運動,各縣市紛紛自辦縣市專屬閱讀節活動,而從每年的臺灣閱讀風貌及全民閱讀力報告顯示,在全國各縣市公共圖書館努力推動各項服務下,112年進館總人次、借閱總人次、借閱總冊數、累計辦證數與網站資源使用次數等閱讀力的表現皆較111年成長,並創下新的高峰。其中,進館總次數與借閱總冊數更雙雙突破1億次,顯示公共圖書館已成為推動全民閱讀重要的推手。

教育部自102年起責成國家圖書館推動臺灣閱讀節,長期深耕持續追求創新創意,榮獲美國圖書館協會(ALA)2020年「國際圖書館創新服務獎」以及美國圖書館協會國際關係圓桌會議(IRRT)給予「世界圖書館2022年防疫期間最佳實踐」之肯定,本(113)年度臺灣閱讀節邁入第十二年,國家圖書館籌劃主軸活動-「臺灣閱讀節歡樂閱讀嘉年華」推出兩日精彩活動,逾130個合辦單位,包括全國各圖書館、政府機關文化社教館所、各級學校、出版社、書店及民間團體、國外圖書館等,還有11個外國邦交國及駐臺單位包括貝里斯大使館、聖露西亞大使館、捷克經濟文化辦事處、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聯邦、臺灣歐盟中心、法國在台協會、波蘭臺北辦事處、歌德學院(台北)德國文化中心、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墨西哥商務簽證文件暨文化辦事處及沙烏地阿拉伯商務辦事處。共同推出結合新課綱精神、STREAM領域、雙語教育、國際文化及國家語言的創新閱讀活動。

配合今年閱讀節活動「閱讀美好 共創未來」主題,今年新增3個共創活動:(1)彩繪肖像:以肖像打卡臺灣閱讀節活動為主題,讓民眾以蠟筆或彩色筆在NCL造型牆共同完成一幅肖像創作;(2)蝶影共繪.舞動夢想:以美好生活為主題,讓民眾利用蝴蝶造型薄片進行彩繪拼貼圖案,完成後貼在畫板共創一幅蝶影畫作;(3)共讀共繪.拼貼夢想:以閱讀為主題,讓民眾利用拼圖方塊創作完成一幅拼圖畫作。邀請大家一起拼湊屬於我們的故事拼圖,每一塊都獨一無二,展現創意與想像力!藉由集體共同創作,激發創意的靈感,增加閱讀的豐富度。

除此之外,「歡樂故事村」、「世界交享閱」、「小小愛書人」、「閱讀繽紛樂.歡樂大相聚」、「好書交換趣」等經典活動將再次登場。喜歡逛市集的朋友也可在「書香大市集」、「博物嬉遊島」、「旅圖小徑」、「青春學園」、「鴻圖大展-行動書車」及「圖書館陪您快樂閱讀春夏秋冬」等攤位體驗多元閱讀活動,本年度邀請3個亞洲圖書館--韓國國家圖書館國家兒童少年圖書館、菲律賓國家圖書館及泰國國家圖書館設置活動攤位,將國外圖書館的閱讀活動與民眾分享交流,增進臺灣與國際館員觀摩、交流及學習的機會。

此外,11月至12月期間各縣市公共圖書館紛紛推出臺灣閱讀節系列活動,包含講座、書展、表演、說故事比賽及各類型創新閱讀活動等,其中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基隆市、新竹市、新竹縣、苗栗縣、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屏東縣、宜蘭縣、花蓮縣、臺東縣、澎湖縣及金門縣等18個縣市公共圖書館,共55個圖書館,推出「全國性活動--小小愛書人」,以0-6歲嬰幼兒及家長為對象,透過「聽、說、讀、寫、玩」的活動設計,協助家長透過閱讀,培養嬰幼兒早期素養。

113年臺灣閱讀節規劃了豐富精彩的閱讀活動等著大家來體驗,歡迎全國大小朋友一同來歡樂閱讀,一起體驗臺灣豐沛熱情的閱讀活力,讓閱讀帶領我們共創美好未來。全國各縣市公共圖書館活動資訊請至活動專屬網站查詢。

系統號:

O-059279

【徵才】中研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誠徵助研究員或副研究員1位

標題:

【徵才】中研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誠徵助研究員或副研究員1位

時間:

2025年2月14日截止

內容簡介:

職務名稱:助研究員或副研究員1人
工作內容:東北亞與東南亞區域研究,包含歷史(海洋史、區域史)、社會文化、政經研究,以具有亞際主題研究潛力者為優先考量。
應徵資格:已獲得或預定於2025年2月14日前獲得國內外相關領域之博士學位,並具中文溝通能力者。申請資格及所需經歷條件,請查閱中央研究院研究所組織規程第七~八條條文。(連結:https://www.sinica.edu.tw/cp/420)

應備文件:※申請助研究員應備文件(各六份):
1. 本院聘任案之研究人員送審表(請至本院人事處網頁下載:https://hro.sinica.edu.tw/pages/895);
2. 詳細履歷表、研究旨趣,以及未來研究計畫(約3千字)
3. 博士學位證書影本,或通過論文口試之證明(國外學位證書,須有駐外單位認證)
4. 博士論文或完整初稿(若使用中、英文以外之文字,需附中文或英文摘要,字數必須在3千字以上)
5. 已發表之代表性學術著作(若使用中、英文以外之文字,需附中文或英文摘要,字數必須在3千字以上)
6. 研究所成績單
7. 完整著作目錄;請以本院人文組著作目錄格式(請參考本院人事處網頁格式:https://hro.sinica.edu.tw/pages/895)
8. 推薦函三封(請推薦人於截止日前直接寄送本中心)

※申請副研究員應備文件(各六份):
1. 本院聘任案之研究人員送審表(請至本院人事處網頁下載:https://hro.sinica.edu.tw/pages/895)
2. 詳細履歷表、研究旨趣、以及未來研究計畫(約3千字)
3. 博士學位證書影本(國外學位證書,須有駐外單位認證)
4. 已發表之代表性學術著作(若使用中、英文以外之文字,需附中文或英文摘要,字數必須在3千字以上)
5. 任職國內外大學或研究機構之證明文件
6. 完整著作目錄;請以本院人文組著作目錄格式(請參考本院人事處網頁格式:https://hro.sinica.edu.tw/pages/895)
7. 推薦函三封(請推薦人於截止日前直接寄送本中心)
8. 副研究員層級資格須符合本院研究所組織規程之規定,投件前請洽聯絡人確認。

應徵者請檢具上述證件資料一式6份以及電子檔1份(電郵或光碟),寄送至11529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聯絡人:林女士
聯絡電話:02-27822191
信箱:capas at gate.sinica.edu.tw
地址:11529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系統號:

O-059171

【徵才】中研院文哲所近現代文學研究室徵聘專任研究人員

標題:

【徵才】中研院文哲所近現代文學研究室徵聘專任研究人員

時間:

2025年7月31日截止

內容簡介:

一、職缺:本所編制內助研究員1名
二、資格:具有博士學位者
三、專業領域:現當代華語文學研究
四、應備資料:各一式六份(含學術著作)
(一)詳細履歷(請註明碩、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及五年內博士後研究期間之指導教授姓名)
(二)博士學位證書影本,或博士論文通過證明。(有教師資格證書者請加附影本)
(三)未來三年研究計畫
(四)歷年學術著作目錄
(五)重要學術著作(1至3種,含博士學位論文),以外文撰寫者,請附中文摘要。
(六)推薦函(至少需有1封)
五、受理方式:請於2025年7月31日前,備齊上述資料,寄至臺北市南港區(115)研究院路二段128號,中研院文哲所秘書室收,洽詢電話:02-27895713 黃先生;E-mail: hopperan@sinica.edu.tw

系統號:

O-059156

【徵才】嘉義大學中文系徵聘專案助理教授

標題:

【徵才】嘉義大學中文系徵聘專案助理教授

時間:

2024年12月20日截止

內容簡介:

聘用單位:人文藝術學院中國文學系
擬聘職稱及名額:專案助理教授(含)以上 1 名
起聘日期:114年8月1日(須完成本校聘任程序)
學歷:(具中文相關領域之國內、外大學)博士學位
專長條件:古典戲曲
應檢附資料 :請詳參國立嘉義大學官網
收件截止日:113年12月20日(以郵戳為憑)
收件地址:「62103 嘉義縣民雄鄉文隆村 85 號人文藝術學院中國文學系 收」信封請註明「應徵教職」,並以掛號寄出。
聯絡方式及聯絡人:
電話:05-2068525
傳真:05-2266570
E-mail:chineselit@mail.ncyu.edu.tw
聯絡人:廖淑員組員
備註:本校得不足額錄取。

系統號:

O-059294

【徵才】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徵聘專任教師

標題:

【徵才】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徵聘專任教師

時間:

2024年12月20日截止

內容簡介:

一、擬聘教師職稱:專任助理教授(含)以上
二、擬聘日期:自2025年8月1日起聘(114學年度第1學期),依聘任程序完成而定。
三、擬聘員額:1名
四、徵聘資格:獲有教育部認可之國內、外文學相關領域之博士學位。
五、專長領域:
  1.臺灣現當代文學、田野調查、民族誌、民間文學、海外華文文學…等相關專長為主。
  2.可兼顧教學、學術研究、指導創作者為佳。
六、檢附資料:請詳參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官網
七、國立東華大學專任教師聘任辦法請參閱:https://web.ndhu.edu.tw/Articles/Read/File/356  
八、收件:
  截止日期:即日起至2024年12月20日(五)止(以郵戳或物流收件日為憑)
  收件地址:974301花蓮縣壽豐鄉大學路二段1-17號人社一館B303室
  收件單位: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收 【請註明:應徵專任教師】
九、聯絡方式:
  聯絡人:伍助理
  電話:(03)890-5262
  傳真:(03)890-0187
  E-mail:sl@gms.ndhu.edu.tw

系統號:

O-059300

【徵才】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誠徵教師

標題:

【徵才】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誠徵教師

時間:

2025年1月6日截止

報導者:

臺灣師大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一、 職級及名額:專任或專案助理教授(含)以上教師3名。
二、 資格:
1、具博士學位,學術專長為
(1)世界史(以美洲史、德國史、東南亞史、俄國史為優先)
(2)中國史(以社會史、文化史為優先)領域者,以能全英語授課者為佳。

2、應徵者除獲有博士學位之初任教師外,應符合下列條件之一:
(1)三年內有正式出版之專書,並檢附審查意見及通過出版之相關證明。
(2)最近三年發表二篇SCI、SSCI、TSSCI、EI、A&HCI、民國一百零五年新制THCI(原THCI Core)或SCOPUS等索引收錄之學術性期刊論文,且為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
(3)最近三年至少主持2個國科會(原科技部)研究計畫。
(4)傑出專業實務表現,並檢附相關證明。
前述期刊論文及科技部研究計畫,得相互折抵。

3、其最高學歷若為本校授與者,應具有與任教科目性質相近之研究工作、專門職業或職務資歷二年以上。
✽初任教師係指自獲得博士學位起至本系對外公告日止,2年內(不含男性兵役年資)未有專科以上學校專任教師年資者。

三、 應繳資料:
1、個人學經歷表、學位證書影本。
2、代表著作(請標記)及近三年內相關論著各五份,並附中文摘要,「初任教師」可以博士論文為代表著作。(上述1、2項之「應徵教師學經歷表」請從本系網頁公告下載填寫)
3、 著作目錄及博士修業成績單。
4、 擬開課程綱要。

四、申請時間:自即日起至民國114年1月6日(星期一)止。(以郵戳為憑)

五、聯絡地址:10610台北市和平東路1段162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網址:www.his.ntnu.edu.tw
電話:(02)7749-1506
傳真:(02)2363-3032
E-Mail: t23028@ntnu.edu.tw

系統號:

O-059312

【徵才】佐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域教育学系准教授または講師(中国文学)

標題:

【徵才】佐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域教育学系准教授または講師(中国文学)

時間:

2025年1月7日截止

內容簡介:

●募集者:佐賀大学(佐賀市本庄町1)
●所属・職名:人文・社会科学域教育学系 准教授または講師(常勤職員)
●募集人員:1名
●就業場所:佐賀大学本庄キャンパス(佐賀市本庄町1)
●配属先:人文・社会科学域教育学系 教育学部
●専門分野:中国文学
●担当業務:教育に関する内容
学部:中国文学概説,中国古典学演習Ⅰ~Ⅳ,小中連携教育内容研究(オムニバス),小学国語(オムニバス),教職実践演習,卒業研究等
教職大学院(学校教育学研究科):教育内容の開発Ⅰ・Ⅱ
全学教育機構:全学教育機構が開講する科目(教養教育科目等)

その他:
漢文訓読を指導できることが望ましい。
専門分野に関する研究及び大学の管理運営業務にも携わっていただきます。

●応募資格:
(1)博士の学位を有する方,またはこれと同等の研究業績を有する方
(2)教員の養成および現職教員の指導に意欲を有する方
(3)附属学校園との共同研究に意欲を有する方
(4)小・中・高等学校での教職経験を有することが望ましい

●応募締切:令和7年1月7日(火)17時必着

●提出先及び問合せ先:
〒840-8502 佐賀市本庄町1番地 佐賀大学教育学系長 小野文慈宛
TEL:0952-28-8211 FAX:0952-28-8219
E-mail:bunsomu@mail.admin.saga-u.ac.jp
封筒表面に「教育学部(国語科・漢文学)教員応募書類在中」と朱書きし,書留にて郵送してください。電子メールによる応募は受け付けません。また,応募書類は原則として返却しません。

系統號:

O-059307

【徵稿】《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40期「台灣哲學與文學文化的交涉」專題徵稿

標題:

【徵稿】《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40期「台灣哲學與文學文化的交涉」專題徵稿

時間:

2024年12月31日截止

內容簡介:

本期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合作推出專題,歡迎與以下子題相關論文踴躍投槁:
1. 理論(化)台灣的可能
2. 台灣哲學(與)共同體
3. 台灣哲學的過去與未來
4. 台灣文學與文化中的哲學與思想
5. 東亞連帶中的台灣哲學與文學
6. 台灣哲學的建置與人文學的危機與展望
7. 原住民思想與台灣
8. 台灣哲學的文學性
9. 台灣哲學在文化裡可能扮演的角色
10. 其它相關子題

系統號:

O-059162

【徵稿】《成大中文學報》第89期徵稿

標題:

【徵稿】《成大中文學報》第89期徵稿

時間:

2025年1月15日截止

內容簡介:

回望古典,不論是耳熟能詳的「文以載道」、「學而優則仕」或「君子不器」,展現的都是古代知識份子多元的角色、跨域的企圖。文人騷客,常不僅只是創作者,或兼為學富五車的鴻儒,或亦為運籌帷幄的官員。

何況明代萬象紛呈,從臺閣、復古到性靈、新變,雅俗共存、三教雜糅,目不暇給。加以出版業興盛,不論王公貴族或市井文化、庶民生活都得到記錄、彰顯,從柴米油鹽、豆棚瓜架,到出將入相、深謀遠猷,每個文人際遇殊異,其生命歷程,各有跨域的交織共鳴,並一起譜出了明代各擅勝場的合奏。或評為金鼓喧闐,或以為絲竹亂耳,今日解析明代文學的眾聲喧譁,正需結合跨域的研究視野。因此《成大中文學報》第89期,特別策劃「明代文學跨學科研究」專題,並擬定主題如下:

一、明代文學與經學
二、明代文學與史學
三、明代文學與思想
四、明代文學與政治
五、明代文學與社會
六、明代文學與地理
七、明代文學與宗教
八、明代文學與教育
九、明代文學與軍事
十、明代文學與文獻

歡迎海內外學者先進,惠賜 鴻文。

系統號:

O-059161

【徵稿】《中外文學》「城郊之間:空間、地方與群之動態」專題徵稿

標題:

【徵稿】《中外文學》「城郊之間:空間、地方與群之動態」專題徵稿

時間:

2025年1月31日截止

內容簡介:

專輯主編:王慧娟、劉雅詩
預計出刊:2026年3月

空間以多樣的方式反映並塑造著人類經驗。空間中充滿著各種事件、記憶和故事。人類的行動於空間中展開,人類的感知定義空間,人類的行為形塑了空間,同時也受其形塑。空間與人類文化相互構成。從古代的耶利哥城到文藝復興時期的倫敦,人類的聚集改變了自然環境,並孕育出連結緊密的社區。人類對空間資源有意識地使用和改造,是自然與人類之間動態關係的核心。

空間的劃分,如城市、郊區和鄉村,在人類經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伊里亞德》中,特洛伊的高牆守護著一座被紮營在海邊的軍隊所包圍的城市;當奧古斯都透過藝術和建築將新政權寫入羅馬城時,維吉爾創作了《伊尼亞斯紀》;中世紀的倫敦常被比喻為神聖的耶路撒冷,而佛羅倫斯則是中世紀的雅典城。在十六世紀及其後,擁有劇院、妓院和客棧的郊區成為擁有各種可能性的邂逅場所。這些例子闡述了在人類努力理解和表現自身存在的過程中,空間的關鍵作用一再顯現。

在現代化之前,即使是在都市化程度最高的時期,大多數人們仍生活在城市外。在《工作與時日》中,赫西俄德讚美了農耕勞動的價值。《聖經》中,以打獵維生的以掃和居於帳篷中的雅各有著權力鬥爭。喬叟筆下的朝聖者來自英國各個角落,在前往坎特伯里朝聖的路上,他們相聚在城郊一家小酒館裡。在亞瑟王傳奇中,騎士們從城堡和宮廷出發,穿越充滿冒險驚奇的森林。人類發展的歷史不僅記錄了空間,更塑造人們對空間的想像。烏托邦幻想中的空間塑造,彰顯了人類對不同社會模型的渴望。但丁在《神曲》中交錯編織著地理與景觀,完成他的救贖詩學。從希羅多德到馬可‧波羅、再到十八世紀的旅行文學,遙遠的他方成為想像他者的沃土。

空間也超越了物理層面。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認為,空間是一種「社會形態學」,它與「功能和結構密切相關」(《空間的生產》94)。城市和公共空間孕育了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有些已經受到制度規範,如古希臘的法典、修道院的《聖本篤院規》,和中世紀自由城市的市政憲章,但許多則沒有。社區生態系統內的社會互動,確實如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所強調,取決於社會行為者在共同塑造的空間中的相對位置。然而,隨著生態批評的興起所顯示,空間的重要性遠超出我們人類有限的經驗。

因此,理解空間需要透過跨學科的研究方法。本專號誠摯邀請藝術史、文學、哲學、歷史、古典研究、音樂學、宗教研究、文化研究、考古學、社會科學等領域的專家學者賜稿。

論文截稿期限為 2025年1月31日,稿件請逕以電子郵件寄至《中外文學》信箱:chungwai@ntu.edu.tw。相關投稿規定與體例,請參閱《中外文學》網站。

系統號:

O-059160

【徵稿】《文化:政策.管理.新創》「當代亞洲文化政策的轉型及多重悖論」特刊徵稿

標題:

【徵稿】《文化:政策.管理.新創》「當代亞洲文化政策的轉型及多重悖論」特刊徵稿

時間:

2025年2月1日截止

內容簡介:

本期特刊旨在從亞洲的內部和亞洲以外的地區,共同研究亞洲新興文化內容的有機生產和流通。目的在藉由重新發現亞洲獨特的文化特徵,來定義不斷演化的亞洲文化政策框架及其創意經濟生態系統。另一個探索核心,則在於研究這些新興文化模式如何塑造亞洲地區內部,以及對外的國際文化關係。特刊希望同時探究全球北方(global north)和南方(global south)之間錯綜複雜且相互依存的動態關係,及其體現在創意經濟和文化基層工作者之間的協力合作、彼此扶持,乃至於在政策實踐上的交互滋養關係。通過這些動態關係的研究,我們期待為亞洲及全球的文化政策,包含研究及實務之間的交互影響,提出更深刻的學術發現。

我們鼓勵各種理論和案例分析的研究論文投稿,並邀請作者共同思考以下問題:

在亞洲日益增強的社會及政治參與環境中,社區/社群間如何促使差異而多樣化的聲音彼此互動,使不同背景的人們相互對話、傾聽,並理解來自在地和全球的多重挑戰?
隨著城市、人口、數位和社會經濟政策(從藝術、城市規劃到觀光政策)的不斷交疊,究竟誰是當前東亞和東南亞新興創意經濟中的新社會文化行動者(及活動的促進者)?
自全球北方的視角觀看,南方的進展或許相當有限,但全球南方是否仍有必要提出其獨特的文化政策模式?
國際文化關係(ICR)對於亞洲的在地知識實踐具有甚麼價值?
文化政策如何應對日益跨學科、跨越時間和地理空間的藝術及創意實踐特質?
特刊鼓勵各界提出獨特和非傳統的文化政策研究方法,闡明亞洲文化政策的新動態。歡迎對既有文化政策模型提出批評及翻新,本特刊期待來稿能提供亞洲文化政策令人耳目一新的趨勢及案例研究。

特刊投稿方式:「當代亞洲文化政策的轉型及多重悖論」主題特刊於2025年2月28日全文截稿,預定於2026年5月發刊。本刊竭誠歡迎上述主題之【研究論文】投稿,研究論文稿件皆進行雙向匿名學術審查,研究論文之正文(不含摘要、關鍵字及引用書目)字數限制中文為12,000至20,000字;英文為5,000-10,000。

另配合「當代亞洲文化政策的轉型及多重悖論」主題,歡迎相關議題之【書評、藝評、展評、政策評論及個案報告】來稿。評論類及個案報告稿件由編審委員會進行內部審查,其正文字數以中文1,500至3,000字;英文1,000至1,500字為原則。

期刊接受中文、英文稿件,以電子期刊及紙本期刊雙軌方式發行,每年出版兩刊,於5月及11月固定出刊。本刊採行嚴謹學術同儕審查程序,以及全文無償開放取用政策,定期出版、刊載於CPME紙本期刊與網站、國內外電子資料庫及開放進用平台。

投稿方式
敬請參考主題特刊徵稿啟事,註明投稿文章類別,並參照本刊「撰稿體例」規範及字數上限,併同「投稿作者資料表」(參酌本刊網站:http://cpme.tacps.tw),於截稿日前寄至本刊聯絡信箱:cpme@tacps.tw。來稿請採電腦打字並以MS Word軟體編輯,以電子郵件附加檔案方式進行投稿。

系統號:

O-059159

【徵稿】《漢學研究》「東亞古典文化中的動物書寫」專輯徵稿啟事

標題:

【徵稿】《漢學研究》「東亞古典文化中的動物書寫」專輯徵稿啟事

時間:

2024年3月31日截止

內容簡介:

漢學研究預定於2025年12月出版「東亞古典文化中的動物書寫」專輯,由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廖肇亨研究員及陳威瑨副研究員籌畫主編。論文以中、英文撰寫皆可,中文稿以三萬字、英文稿以一萬字為原則(含註釋)。體例請參照本刊「稿約」與「寫作格式」。本專輯的規劃構想說明如下:

以動物文化史為主題的研究與轉向,在當今各學門皆蔚然成風,誠可謂具有前瞻性的研究熱點。相關問題意識展現在中國古典文學、哲學、經學、宗教等方面,引領人們探索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動物意象之型塑、動物精怪化之流衍、博物知識結構的發展、相關意象與政治、宗教秩序觀念及文明制度之間的關聯,乃至東亞文化交流史脈絡下,動物展現在文化意涵傳播與經貿往來等方面的影響,種種課題,不一而足。順此以物─動物為中心的觀察,即可開展更多值得深耕之面向,包括存續至今的動物意象之源流、古籍中所見之動物生態紀錄及其對文明之作用、對主流傳世文獻的重新看待以及對較少被顧及之專題文獻的觀照、涉及人─物關係論述的東亞傳統思想資源參與當代動物倫理學的可能性等等。本專輯基於上述關懷,邀請文學、哲學、經學、宗教、文化史等各領域學者,就不同角度析論東亞古典文化中的動物書寫之內涵與意義,歡迎學界方家賜稿,共同深化相關主題的發展。

※本專輯之截稿日為2025年3月31日
投稿信箱:chinesestudies@ncl.edu.tw

系統號:

O-059158

【徵稿】《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38期徵稿啟事

標題:

【徵稿】《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38期徵稿啟事

時間:

2025年4月30日截止

內容簡介:

一、本刊為國立臺北大學中國文學系發行之學術刊物。
二、本刊以發表中國文學與中國思想及其相關領域之研究為主。
三、來稿以不超過四萬字為原則(含引用書目、註腳及章節附註),請參照「《臺北大學中文學報》撰稿格式」。
四、本刊稿件須通過兩位外審之匿名評審方能刊登。若屬於外稿,亦可交由一位校外專家與一位本系專任教師審查。
五、來稿一經刊登,致送本刊2本,不支付稿費。
六、本刊不接受任何已刊登之論文,可接受個人學位論文改寫,惟須另紙註明修改部分。凡發現一稿兩投或侵害他人著作者,日後本刊將不接受其稿件。
七、本刊徵稿對象為國內外大專院校專兼任教師或研究機構研究人員,或博士生以上資格者。
八、本刊為半年刊,於每年3月(截稿日期10月31日)及9月(截稿日期4月30日)出刊。
九、來稿請標明中英文篇名、中英文姓名,及五百字以內之中英文摘要、3-5個中英文關鍵字、引用書目,並務必依本刊「撰稿格式」寫作,以利作業。「撰稿格式」詳另附。
十、寄件方式:投稿請寄依格式撰稿之「論文紙本3份」,以及「個人資料表」、「著作權授權書」至23741新北市三峽區大學路151號國立臺北大學中國文學系「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編審委員會」收;同時再請寄送論文全文電子檔、個人資料表電子檔、著作權授權書掃描檔至jclntpu@gm.ntpu.edu.tw信箱。
十一、投稿著作所有列名作者皆同意其投稿之文章經本刊刊登後,即授權本刊單位以非專屬授權之方式再授權國家圖書館、凌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華藝數位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收錄於「國圖遠距圖書服務系統」、「凌網科技 HyRead 平台」、「中文電子期刊服務(CEPS)」或其他資料庫中,並得為重製、公開傳輸、授權用戶下載、列印等行為。為符合資料庫之需求,並得進行格式之變更。

系統號:

O-059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