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座談會】「東亞文化交流視域下的動物世界」研究群座談會

【座談會】「東亞文化交流視域下的動物世界」研究群座談會

標題:

【座談會】「東亞文化交流視域下的動物世界」研究群座談會

時間:

2024年12月2日(週一)10:00-16:00

地點:

中研院文哲所二樓會議室+線上視訊(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內容簡介:

與會學者:
林桂如(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梁麗玲(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
黃東陽(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
陳威瑨(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廖肇亨(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劉世珣(故宮博物院書畫文獻處)
鄭麗榕(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羅聖堡(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系統號:

A-059230

【演講】廖欽彬:思考東亞哲學

標題:

【演講】廖欽彬:思考東亞哲學

時間:

2024年12月2日(週一)15:10-17:00

地點:

成功大學中文系館三樓視聽教室(臺南市東區大學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

主講人:

廖欽彬(廣州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

內容簡介:

與談人:
福家崇洋(京都大學人文科学研究所准教授)
嚴瑋泓(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系統號:

A-059180

【演講】陳曉偉:《金史》版本、纂修及點校問題

標題:

【演講】陳曉偉:《金史》版本、纂修及點校問題

時間:

2024年12月2日(週一)15:30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視聽教室(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宋史座談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陳曉偉(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陳昭揚(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系統號:

A-059243

【演講】Daniel Burton-Rose, Stuart H. Young: Devotional Creatures: Amphibians, Bugs, and Creepy Crawlies in Chinese Religions

標題:

【演講】Daniel Burton-Rose, Stuart H. Young: Devotional Creatures: Amphibians, Bugs, and Creepy Crawlies in Chinese Religions

時間:

2024年12月2日(週一)16:30-18:00

地點:

Princeton University, Jones Hall, Room 202 (202 Jones Hall,Princeton, NJ 08544,USA)

主辦單位:

East Asian Studies Program

主講人:

Daniel Burton-Rose (Assistant Professor of History at Wenzhou-Kean University), Stuart H. Young (Associate Professor of East Asian Religions in the Department of Religious Studies at Bucknell University)

內容簡介:

From the silkworms that serve as a synecdoche for civilization itself to the locusts that periodically ravage agricultural society, the multifarious little creatures known as chong 虫/蟲 contribu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religious teachings, practices, and material cultures in myriad ways. In today’s lecture the editors of the first anthology to focus on chong in Chinese Religions address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combining inquiries into Buddhism, Confucianism, Daoism and popular religions with Animal Studies and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particular concern is what centering chong contributes to the growing body of scholarship seeking to decenter anthropocentric perspectives. Such works often use life sciences and (neo-)materialism to access non-human creatures. What happens, the editors ask, when the “more-than-human” includes silkworm deities and body worms that report sins to Heaven? The answer lies, in part, in a materialist conception of religion imaginaries and the conditions that give birth to them. In contrast to the emphasis in existing scholarship on domesticating, breeding, consuming, harvesting, sacrificing, exterminating, categorizing, and symbolically appropriating non-human animals, the editors emphasize the way in which chong have created the conditions in which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religious lifeways have unfolded.

系統號:

A-059190

【演講】蔡松穎:社會網絡分析(SNA)如何應用於歷史學?

標題:

【演講】蔡松穎:社會網絡分析(SNA)如何應用於歷史學?

時間:

2024年12月3日(週二)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三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數位人文共同研究專題

主講人:

蔡松穎(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

內容簡介:

主持人:連玲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演講摘要:本演講將會介紹社會網絡分析的基本原理、相關研究、資源,以及簡單的實際操作流程,以利聽者可以自行操作。並會以講者撰寫〈清代歸化城中的山西商人群體及其社會網絡分析〉、〈貨幣的地域性:以清代歸化城錢為例(1822-1912)〉二文的經驗為例,介紹社會網絡分析可以怎樣運用在歷史學研究中,其可能性與限制分別為何。

系統號:

A-059153

【演講】魏希德:漢文政諫文本的長時段全球史——與魏希德教授對話

【演講】魏希德:漢文政諫文本的長時段全球史——與魏希德教授對話

標題:

【演講】魏希德:漢文政諫文本的長時段全球史——與魏希德教授對話

時間:

2024年12月3日(週二)10:30-12:00

地點:

臺大歷史系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4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余英時國際漢學研究中心、國立臺灣大學與中央研究院創新性合作計畫「古代至近世中國與歐亞世界間的政治與宗教關係」

主講人:

魏希德(Hilde De Weerdt,比利時魯汶大學中國史暨近世全球史教授)

聯絡人:

黃小姐,E-mail: r12123002@ntu.edu.tw

內容簡介:

主持人:傅揚(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 本活動以英語演講,以中、英雙語進行討論。

系統號:

A-059306

【演講】高佑仁:古文字研究工具大秘寶——以「褭」字考釋為例

標題:

【演講】高佑仁:古文字研究工具大秘寶——以「褭」字考釋為例

時間:

2024年12月3日(週二)15:00-17:00

地點:

臺灣大學中文系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主講人:

高佑仁(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內容簡介:

【臺大中文系領域專長模組「古代漢語與漢字」、臺大學術研究生涯發展桂冠型研究計畫學術專題演講】
主持人:林宏佳(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與談人:許文獻(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教授)

系統號:

A-059290

【演講】Rachel Saunders: Xuanzang's Journey to Japan: Numinosity, Narrativity, and the Illustrated Life of Xuanzang

標題:

【演講】Rachel Saunders: Xuanzang's Journey to Japan: Numinosity, Narrativity, and the Illustrated Life of Xuanzang

時間:

2024年12月4日(週三)12:00-13:15

地點: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Princeton University (202 Jones Hall, Princeton, NJ 08544)

主辦單位: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Princeton University

主講人:

Rachel Saunders (Assistant Professor Art & Archaeology, Princeton University)

系統號:

A-059267

【演講】陳健民:跨越知行鴻溝:佔中運動中兩種民主理念的實踐

【演講】陳健民:跨越知行鴻溝:佔中運動中兩種民主理念的實踐

標題:

【演講】陳健民:跨越知行鴻溝:佔中運動中兩種民主理念的實踐

時間:

2024年12月4日(週三)14:30-16:30

地點: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802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主講人:

陳健民(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客座研究員)

聯絡人:

盧小姐,E-mail: naomilu613ann@gmail.com

內容簡介:

主持人:吳介民(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此講座討論2013至2014年間,香港佔中運動舉辦的一系列「商討日」與「民間公投」背後的理論思考。在爭取「代議民主」的過程,佔中運動為何要引入「商議民主」與「直接民主」的理念?而這兩個理念在實踐過程中出現怎樣的偏差? 這是一位學者在介入現實政治中的省思。

講者簡介:陳健民於1995年獲美國耶魯大學博士學位,現為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客座研究員。他於2021-2024年擔任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客座教授。陳博士移居台灣前曾任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中國研究服務中心及公民社會研究中心主任。陳博士專研華人公民社會、社會運動及民主發展,現為《中國民主季刊》國際顧問委員。編著《最後一課》、《受苦與反抗:陳健民獄中書簡》、《走向公民社會》、《艱難的轉型:現代化與中國社會》(與鍾華合編)等九本專書。陳博士積極投入香港民主運動,被稱為「佔中三子」之一,因參與2014年雨傘運動被判入獄16個月。

系統號:

A-059239

【演講】稻本泰生:1920年代における澤村專太郎・長谷川路可の西域画模本制作と、その歴史的意義

【演講】稻本泰生:1920年代における澤村專太郎・長谷川路可の西域画模本制作と、その歴史的意義

標題:

【演講】稻本泰生:1920年代における澤村專太郎・長谷川路可の西域画模本制作と、その歴史的意義

時間:

2024年12月4日(週三)15:00-17: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七樓704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物圖象研究室

主講人:

稻本泰生(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教授)

聯絡人:

林先生,E-mail: imagearchives317@gmail.com

內容簡介:

1. 本場為日文線上演講,備有中文口譯。
2. 僅供現場參與,毋需報名,請自由入座。

系統號:

A-059286

【演講】林本原:彭明敏出逃後——國民黨政府對謝聰敏與魏廷朝的罪名羅織

標題:

【演講】林本原:彭明敏出逃後——國民黨政府對謝聰敏與魏廷朝的罪名羅織

時間:

2024年12月5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林本原(國史館修纂處協修)

聯絡人:

采集處第三科,E-mail: 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謝聰敏、魏廷朝因「臺灣人民自救宣言」案於1965年入獄服刑,兩人出獄後不久,1971年又以涉嫌意圖顛覆政府等多項罪名,再度為情治機關逮捕。以往著作認為當中重要的轉折是羊羹內藏炸藥的原料氯酸鉀是導致謝聰敏、魏廷朝獲罪原因之一。本演講提及剛解密的國安局、調查局等情治機關檔案、相關人物口述歷史,探究國民黨政府對謝、魏二人之構陷脈絡的形成過程及其後續處置策略。

系統號:

A-059100

【演講】蕭高彥:《自由中國》、新儒家與兩種自由概念

標題:

【演講】蕭高彥:《自由中國》、新儒家與兩種自由概念

時間:

2024年12月5日(週四)14:20-16:20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進修推廣學院1樓演講堂(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29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蕭高彥(中央研究院院士暨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內容簡介:

以撒.柏林所提出「兩種自由概念」(two concepts of liberty)的著名理論,是否適用於解釋台灣自由主義的發展?本演講運用系譜學以及脈絡主義的分析法,以張佛泉《自由與人權》成書過程為主軸,闡釋五○年代《自由中國》以及新儒家對於自由的不同觀念。張佛泉的原始計畫乃是「諸權利即諸自由」的經驗主義式論述。這個觀點引起了徐復觀的批判,導致張佛泉修正其計畫,區分自由的兩個意義系統:人權保障與內心自由,並且運用觀念論來闡釋內心自由。本演講同時分析殷海光對於張佛泉的修正有所保留,以及殷海光本人的自由觀,並檢視同時期牟宗三的「民主開出論」。通過系譜學的爬梳,本演講嘗試呈現五○年代港台自由觀念的多樣面貌,去除「自由主義者主張消極自由、新儒家主張積極自由」的一般定見。

講者簡介:蕭教授的學術研究以闡釋政治思想的義理為職志,同時注重歷史脈絡與當代議題。著作包括《西方共和主義思想史論》(榮獲第三屆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以及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2020最具影響力研究專書」)、《探索政治現代性:從馬基維利到嚴復》,與中英文學術論文數十篇。曾獲選為Bradley Foundation Fellow、Fulbright Exchange Scholar,並榮獲教育部第65屆學術獎(社會科學類)與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兩次。學術服務方面,曾擔任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司司長、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中研院學術諮詢總會副執行秘書、中研院人社中心政治思想研究專題中心執行長、國科會人文處政治學門召集人,以及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編輯委員。

系統號:

A-059150

【演講】方震華:徐鉉的故主書寫——因誤解而成的典範

標題:

【演講】方震華:徐鉉的故主書寫——因誤解而成的典範

時間:

2024年12月5日(週四)15:30-17:30

地點:

臺大文學院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4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方震華(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甘懷真(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系統號:

A-059238

【演講】胡頎:投桃報李中的刀光劍影:中國中古的外交與詩

標題:

【演講】胡頎:投桃報李中的刀光劍影:中國中古的外交與詩

時間:

2024年12月6日(週五)15:00-17:00

地點:

成功大學綜合大樓48218教室(臺南市東區大學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

主講人:

胡頎(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內容簡介:

主持人:張俐盈(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系統號:

A-059295

【演講】高嘉謙:海國詩路與南洋風土

【演講】高嘉謙:海國詩路與南洋風土

標題:

【演講】高嘉謙:海國詩路與南洋風土

時間:

2024年12月6日(週五)15:30-17:30

地點:

臺師大文學院誠大樓B1會議室+線上直播(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處

主講人:

高嘉謙(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兼副主任)

聯絡人:

國立中正大學 鄭小姐/范先生,E-mail: mostsalon@gmail.com

內容簡介:

主持人:張瓊惠(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教授)
與談人:徐國能(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兼副主任)
計畫主持人:陳國榮(國立中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

📖「詩路」,是環繞水域形成的行旅文化,文學產出的生態與軌跡,描摹出不同時期航線上漢詩寫作的關係性,揭示了境外移動、海洋意識、海國見聞如何衝擊了古典文類的修辭,以及文人的感覺結構。古代文人的離散與遷移,影響了近代華人社會的脈動以及社會體系的變化。究竟人、海洋、文學三者之間如何相互影響?南洋風土又如何受到殖民與華人社會影響,產生不同的創作?本次人文沙龍講座特別邀請高嘉謙教授蒞臨現場,帶您一同探討。

系統號:

A-059329

【演講】後藤裕也:三国志を読む愉しみ〜歴史から語り物、そして小説へ〜

【演講】後藤裕也:三国志を読む愉しみ〜歴史から語り物、そして小説へ〜

標題:

【演講】後藤裕也:三国志を読む愉しみ〜歴史から語り物、そして小説へ〜

時間:

2024年12月7日(週六)13:30-15:30

地點:

関西大学千里山キャンパス以文館4階セミナースペース+Zoomによるオンライン配信あり(大阪府吹田市山手町3-3-35)

主辦單位:

関西大学東西学術研究所

聯絡人:

Tel: 06-6368-0653,E-mail: touzaiken@ml.kandai.jp

內容簡介:

講師:後藤裕也(目白大学外国語学部准教授)
司会:奥村佳代子(関西大学外国語学部教授、言語交渉研究班主幹)

聴講無料、事前申込制
申込締切:2024年12月5日(木)17:00 ※定員になり次第、締め切らせていただきます。
※メール、電話、郵便などでのお申し込みも可能です。詳しくは関西大学 東西学術研究所の当イベントお知らせページをご参照ください。

系統號:

A-059262

【演講】徐國琦:麻將、圍棋及共有歷史

【演講】徐國琦:麻將、圍棋及共有歷史

標題:

【演講】徐國琦:麻將、圍棋及共有歷史

時間:

2024年12月7日(週六)14:00-16:00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1F圓形劇場(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主講人:

徐國琦(香港大學歷史系特聘講座教授)

聯絡人:

張小姐,Tel: 06-3568889#2321,E-mail: o1100203@nmth.gov.tw

內容簡介: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於2024年推出「跨1624:世界與臺灣國際學術系列講座」,關注臺灣與世界的互動交流,以及文化間的跨界、流動與碰撞議題。東西方文化的互動交流常顯現在日常的生活實踐中,例如發源自中國的圍棋和麻將,已成為國際社會公認的兩項智力競技運動,二者皆有其獨特的跨國歷程和共有歷史。圍棋和麻將文化跨國流動的同時,也展現東西文化在許多層面的碰撞與交融。

主持人:張隆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
與談人:吳翎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報名形式:線上報名(2024/11/19~2024/12/3)
入場方式:需購票入館,講座免費
注意事項:線上報名成功後,當日下午1點30起於1F圓形劇場外憑證報到入場,未完成報到之名額將於開場10分鐘前開放現場民眾報名。

系統號:

A-059314

【演講會】中国における漫画とモダニズム

【演講會】中国における漫画とモダニズム

標題:

【演講會】中国における漫画とモダニズム

時間:

2024年12月7日(週六)15:00-18:00

地點:

衣笠キャンパス学而館GJ313教室(京都市北区等持院北町56-1)

主辦單位:

立命館大学国際言語文化研究所

聯絡人:

E-mail: genbun@st.ritsumei.ac.jp

內容簡介:

民国期中国の漫画を研究されている城山氏と瀧下氏に、「中国」「モダニズム」「漫画」をテーマに、それぞれ研究発表をしていただきます。その後、お二人のご発表を基礎に、ギャラリーからの質問を受けつけながら、中国漫画に関する質疑応答を行ないます。

★プログラム
【研究発表】
・二人の''鼻祖''——戦前期中国漫画界における豊子愷と魯少飛/瀧下彩子氏(東洋文庫)
・張光宇「装飾芸術」再考/城山拓也氏(東北学院大学)
【全体討論】
モデレーター/加部勇一郎(立命館大学)

系統號:

A-059315

【演講】林果葶:臺灣原住民族青年的數位日常描繪——以「Adju」文化為例

【演講】林果葶:臺灣原住民族青年的數位日常描繪——以「Adju」文化為例

標題:

【演講】林果葶:臺灣原住民族青年的數位日常描繪——以「Adju」文化為例

時間:

2024年12月9日(週一)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民族所第三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主講人:

林果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助理教授)

聯絡人:

許小姐,Tel: 02-2652-3324;E-mail: alison1122@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本次演講以Adju文化現象為主軸,探討Adju一詞於流行文化中的認同,探詢不同流行文化產製者的數位內容中,如何以自我展演使Adju成為流行文化符碼,再現出當代族群與性別的社會脈絡,重新思考Adju與當代流行文化的相遇,在臺灣對原住民族傳統文化的提問,並梳理出族群、性別與流行文化的交織作用,期許能初探當代原住民族以自我展演興起的文化現象。

系統號:

A-059232

【座談會】「經典」作為「知」、「言」、「行」的相互建構

【座談會】「經典」作為「知」、「言」、「行」的相互建構

標題:

【座談會】「經典」作為「知」、「言」、「行」的相互建構

時間:

2024年12月9日(週一)10:00-17:00

地點:

中研院文哲所3樓討論室+視訊會議(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聯絡人:

Tel: +886(2)2788-3620

內容簡介:

經史文哲「經典」多邊對話系列座談(二)

主持人:
范麗梅/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引言人:
林遠澤/政治大學哲學系
廖肇亨/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勞悅強/馬來西亞拉曼大學中華研究院
徐聖心/臺灣大學中文系
林維杰/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注意事項:
*本場座談會採實體與視訊方式同步進行。
*報名對象:實體:臺灣大專院校在職師生;視訊:歡迎有興趣者線上參加。
*報名時間:12月4日12:00截止,主辦單位保留審核權利,12月6日15:00前E-MAIL通知報名結果。

系統號:

A-059288

【演講】徐國琦:從跨國史到共有的歷史——一個方法論的解釋

【演講】徐國琦:從跨國史到共有的歷史——一個方法論的解釋

標題:

【演講】徐國琦:從跨國史到共有的歷史——一個方法論的解釋

時間:

2024年12月9日(週一)13:45

地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視聽教室(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徐國琦(香港大學歷史系特聘講座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吳翎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歡迎各界人士蒞臨聽講~

系統號:

A-059193

【演講】和文凱:公共利益與國家權力正當性:早期現代英國、日本與中國的歷史比較

標題:

【演講】和文凱:公共利益與國家權力正當性:早期現代英國、日本與中國的歷史比較

時間:

2024年12月9日(週一)15:00-17: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七樓703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學門

主講人:

和文凱(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副教授)

聯絡人:

羅小姐,Tel: (02)2782-9555分機351

內容簡介:

與談人:陳正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主持人:陳雯怡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 歷史學門召集人)

備註:本演講無需報名,歡迎自由入座。

系統號:

A-059289

【演講】徐國琦:第一次世界大戰與亞洲的大轉型

【演講】徐國琦:第一次世界大戰與亞洲的大轉型

標題:

【演講】徐國琦:第一次世界大戰與亞洲的大轉型

時間:

2024年12月10日(週二)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二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蔣介石研究群

主講人:

徐國琦(香港大學歷史系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 蘇聖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演講摘要:本報告側重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與亞洲的關聯及亞洲對一戰的巨大影響。並以共有歷史視野探討一戰與中國、日本、印度、朝鮮、及越南諸國共同的經歷、危機和心路歷程。

系統號:

A-059148

【演講】蔣闊宇:殖民地臺灣工運與戰後自主工運的初步比較

標題:

【演講】蔣闊宇:殖民地臺灣工運與戰後自主工運的初步比較

時間:

2024年12月10日(週二)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823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群

主講人:

蔣闊宇(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博士後)

聯絡人:

陳助理,Email: peggy890413@gmail.com

內容簡介:

本次演講從典範轉移的視角切入,討論戰前、戰後臺灣工會的運作型態有何差異,差異之間又如何延續、轉換。戰後工運的策略與動員乃基於企業工會的運作。殖民地工運中,舊民眾黨系、連溫卿系的工會卻以職業工會為組織原則,舊臺共系的工會則屬產業工會。跨企業的組織架構形塑了跟今日「單一企業內勞方對資方」十分不同的團體協商模式,更近於歐美工會。且同情罷工、權利事項罷工等尚未非法化,產業行動也更為多元。追蹤跨企業工會傳統在戰後延續、轉變的過程,可解明黨國治下,中國勞動法體系、工會層峰組織的「橫的嫁接」,如何重塑本地工會傳統,使集體勞資關係的地景成為以企業工會為主的面貌。

備註:
1.欲報名者請填妥報名表單,報名系統將於12/6(五)關閉。
2.報名成功後若不克參加,請來信告知陳助理,否則日後將不錄取。
3.本次演講以實體方式舉行,如遇疫情變化,將依CDC規定改為線上模式。

系統號:

A-059149

【演講】陳正國:從政治經濟學到帝國:為何馬嘎爾尼需要在1792年不遠千里拜見乾隆皇帝?

【演講】陳正國:從政治經濟學到帝國:為何馬嘎爾尼需要在1792年不遠千里拜見乾隆皇帝?

標題:

【演講】陳正國:從政治經濟學到帝國:為何馬嘎爾尼需要在1792年不遠千里拜見乾隆皇帝?

時間:

2024年12月10日(週二)19:00-20:30

地點:

中研院學術活動中心2樓第1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

主講人:

陳正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聯絡人:

秘書處官小姐,Tel: (02)2789-9726

內容簡介:

主持人:彭信坤(中央研究院副院長)

演講摘要:馬嘎爾尼 (George Macartney, 1737-1806) 出使中國 (1792-94) 是中英外交史上的一大事姻緣。「一事無成」的馬嘎爾尼返回英國後,中英外交關係日益惡化,直到鴉片戰爭爆發 (1840),此後中國國際地位更是一落千丈,最終開出李鴻章口中「三千年未有之變局」,東亞乃至世界政治版圖為之丕變。許多史家將鴉片戰爭視為中國近代史的屈辱開端,而在這樣的歷史圖像中,馬嘎爾尼的使華,似乎就是這哀傷劇目的悲傷序曲。馬嘎爾尼使團成員約有六百人之譜,規模之大,為二十世紀之前中國歷史上之所儘見。但所謂外交,不過是內政之延伸或軍事之前哨,如果從當時大英帝國的政治發展與現實來考察,馬嘎爾尼使華真有那麼重要嗎?此一使團活動是必要的嗎?

本次演講,我們將馬嘎爾尼使華視為大英帝國的統治困境與發展矛盾的結果。為了更清楚此一事件的歷史意義,我們將從馬嘎爾尼使華前約兩百年前的重商主義說起,談英格蘭與蘇格蘭如何開始進行殖民與貿易,終於在十八世紀中葉成為全世界最強勢的海權帝國的過程。我們將借助亞當史密斯《國富論》中的知識與洞見,說明十八世紀海權帝國的成就與脆弱;透過長歷史的梳理,我們或許更能辨識,馬嘎爾尼使團如何清晰地將大西洋海帝國的光輝與陰影映照在南亞與東海之上,同時發現當代國際政治經濟的現況與兩百多年前的歷史之間或有似曾相識之感。

1.歡迎於2024年12月9日前報名,注意事項如下:
(1) 本次演講影片將於活動後上傳本院YouTube。
(2) 活動採線上報名,開放30位當日現場報名名額,活動當晚6時於會場接待處開始登記,額滿為止。
(3) 若因故無法出席,請於12月9日前自行於線上取消報名,以免影響日後報名權益。

2.當日出席者將提供:
(1) 現場報到即贈送科普出版品,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2) 自行開車者,出示報名參加信,入院可免收停車費。
(3) 公務人員參與可獲得終身學習認證及研習時數1小時,教師1.5小時。

系統號:

A-059338

【演講】朱冠宇:不穩定的身體;不確定的競技:花蓮體育班的文化軌跡

【演講】朱冠宇:不穩定的身體;不確定的競技:花蓮體育班的文化軌跡

標題:

【演講】朱冠宇:不穩定的身體;不確定的競技:花蓮體育班的文化軌跡

時間:

2024年12月11日(週三)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民族所3樓2319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主講人:

朱冠宇(Maretahi,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碩士生、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24年原住民訪問研究者)

聯絡人:

林小姐,Tel: (02) 2652-3484;E-mail: world66@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主持人:劉文(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摘要:在臺灣,不少原民青年以體育班學生的身分成長,但學界的關注程度不若其他原民求學路徑。於是,我們貌似可以說:有個比過往想像更廣袤的遺落,存在著。於體育班的田野工作中,我嘗試摸索運動員的身體如何回應體育班高強度競爭的環境,從而產生別緻的身分認同及身體感受。並試圖討論當田野工作者進入某個具有鮮明價值觀的場域時,又該如何自處跟應對。

備註:請有意參與者於12/3(二)23:00前填寫報名表單,屆時將以email寄發錄取信,請以錄取通知信為準,恕不接受現場報名,請使用桌機或筆電報名(避免用手機)。若12月6日(星期五)16:00前還未收到通知信,敬請來電或來信詢問,感謝。

系統號:

A-059233

【演講】陳曉偉:遼代南北面官制與南北二元模式重建問題

標題:

【演講】陳曉偉:遼代南北面官制與南北二元模式重建問題

時間:

2024年12月11日(週三)15:00-17:00

地點:

臺大歷史系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4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陳曉偉(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方震華(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系統號:

A-059192

【演講】林之鼎:由先秦道家哲學融通三位一體與陰陽有無之說

【演講】林之鼎:由先秦道家哲學融通三位一體與陰陽有無之說

標題:

【演講】林之鼎:由先秦道家哲學融通三位一體與陰陽有無之說

時間:

2024年12月12日(週四)13:30-15:30

地點:

輔仁大學倬章樓四樓聖保祿廳DG410+線上視訊(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510號)

主辦單位:

天主教輔仁大學哲學系

主講人:

林之鼎(天主教輔仁大學助理教授、校牧)

聯絡人:

李小姐,Tel: (02)29052327

報導者:

李小姐

內容簡介:

【主持人】蔡妙坤(天主教輔仁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舉辦方式】混合會議(實體+MS Teams視訊)

系統號:

A-059220

【演講】蔡芬芳:身為Amoy:在臺印尼客家女性生命圖像

標題:

【演講】蔡芬芳:身為Amoy:在臺印尼客家女性生命圖像

時間:

2024年12月12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蔡芬芳(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副教授)

聯絡人:

采集處第三科,E-mail: 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我們身邊有許多來自印尼客家地區的女性婚姻移民,更是許多臺灣家庭中的一份子,但我們對他們所知甚少,甚或總是停留在某些刻板印象當中,但如果我們都能將他們視為「人」來看待的時候,其實與我們並沒有太大不同。移民女性從身為年輕的Amoy到了臺灣之後成為人妻、人媳、人母,同時也是印尼的「家庭英雄」,他們的人生歷程並非僅是我們所「想像」的單一面貌,透過婚姻移民述說自己的生命經驗,還原鑲嵌在其移動人生中業已存在的複雜性。

系統號:

A-059101

【演講】柯惠鈴:女性的戰爭經驗與記憶:以抗戰、內戰、冷戰為例的討論

【演講】柯惠鈴:女性的戰爭經驗與記憶:以抗戰、內戰、冷戰為例的討論

標題:

【演講】柯惠鈴:女性的戰爭經驗與記憶:以抗戰、內戰、冷戰為例的討論

時間:

2024年12月12日(週四)14:20-16:20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視聽教室(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柯惠鈴(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兼主任)

內容簡介:

現代戰爭是總體戰,戰爭中的女性被廣泛動員;同時,也經歷浩劫,戰爭經驗既讓女性伸展自我,復又加重苦難。女性的戰爭經驗、記憶迥然不同於男性,若要梳理戰爭的全貌,那麼,女性的歷史現身(聲),勢所必然。本次演講切入點是戰爭中女性集體或個體的經驗乃至戰爭記憶,呈現、映射出的戰爭實景與創傷,藉此反省戰爭的意義。

講者簡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美國紐約大學東亞系博士後,現職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兼主任。

著有:《民國女力:近代女權歷史的挖掘、重構與新詮釋》、《她來了:後五四新文化女權觀,激越時代的婦女與革命,1920-1930》、《近代中國革命運動中的婦女(1900-1920)》、《戰時的婚姻與家庭》,主編《回到家庭去:婦女職業問題討論集(1933-1945)》。

系統號:

A-059194

【演講】垂水千恵:日本語を壊し、創り、伝える:台日越境作家を通じて考える日本語文学

【演講】垂水千恵:日本語を壊し、創り、伝える:台日越境作家を通じて考える日本語文学

標題:

【演講】垂水千恵:日本語を壊し、創り、伝える:台日越境作家を通じて考える日本語文学

時間:

2024年12月13日(週五)16:30-18:30

地點:

立命館大学衣笠キャンパス学而館GJ403教室(京都市北区等持院北町56-1)

主辦單位:

立命館大学国際言語文化研究所 世界/日本文学のモダニティ(モダニズム研究会)

主講人:

垂水千恵(横浜国立大学名誉教授)

聯絡人:

三須祐介,E-mail: sanxu@fc.ritsumei.ac.jp

系統號:

A-059317

【演講】「愛」的倫理學:青年胡秋原的左翼心性源流初探

標題:

【演講】「愛」的倫理學:青年胡秋原的左翼心性源流初探

時間:

2024年12月16日(週一)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三會議室(臺北市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婦女與性別研究群

主講人:

蔡孟哲(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專案助理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 陳柏旭(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胡秋原(1910-2004)是中國現當代學術界及思想界的重要學者,以往研究已顯示他的論述與左翼思想之間的聯繫,尤其著重探討他或批判性繼承、或創造性轉化俄國思想家普列漢諾夫(Georgi Plekhanov, 1856-1918)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值得留意的是,胡氏在六十年代回顧他青年時期的思想脈絡時,曾談及十九世紀法國哲學家居友(Jean-Marie Guyau, 1854-1888)對他的重要性,其思想強調自由與愛人的倫理。而當時俄國無政府主義理論家克魯泡特金(Peter Kropotkin, 1842-1921)的倫理學著作也由巴金(1904-2005)翻譯流傳,克氏不僅專章介紹居友的倫理學思想,更將其納入互助論的脈絡。講者將藉由ethos與越境性兩個概念,並拓展ethos的雙重意涵與分析視角──即個人心性與時代精神──來探討胡秋原的倫理源流。講者將說明,胡氏的左翼倫理心性除了來自他對於普氏左翼文藝論述之崇敬,還受到居友與克氏等無政府主義時代精神之影響,講者以「愛」的倫理學──蘊含愛人、互助與自由的左翼關懷──來描繪青年胡氏批判現實與追求理想的左翼心性。

系統號:

A-059236

【演講】比令亞布:用影像寫歷史:原住民紀錄片的歷史與經驗

【演講】比令亞布:用影像寫歷史:原住民紀錄片的歷史與經驗

標題:

【演講】比令亞布:用影像寫歷史:原住民紀錄片的歷史與經驗

時間:

2024年12月17日(週二)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802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族群史研究群

主講人:

比令亞布(臺中市 P`uma(博屋瑪)國小校長)

聯絡人:

陳助理,Email: peggy890413@gmail.com

內容簡介:

讓原住民能以更具主動性的權力「述說自己」、「凝視自己」、「拍攝自己」的族群文化與歷史故事。比令.亞布,泰雅族,生長在苗栗麻必浩部落,兒時的經驗在部落耆老身上,看到學到老泰雅人的生活觀,在他心理也習得老人們的智慧。在成為教師後,開始反思泰雅族在大社會中的困境為何而來?是否可能有解決的方法?

比令以影像為出發點,以「原住民自身的影像觀點」紀錄泰雅及周遭他所看到的。從拍攝於1998年的《彩虹的故事》,2016年11月獲邀於日本大阪國立民族學博物館舉辦的「民族誌電影文化的觀點」上映,進入跨國文化的研究視野,並展現其在原住民影像敘事的地位與代表性。詮釋人類學大師紀爾茲(Clifford Geertz)曾說:「如何理解所謂的土著觀點(From the native's point of view)呢?其實只要能聽懂他們所說的一句笑話,而你也笑得出來,這樣就足夠了!」比令‧亞布紀錄片試著用族人的視角,詮釋泰雅及原住民,更用行動來試圖改變他可以扭轉的原民教育場域。

備註:
1.欲報名者請填妥報名表單,報名系統將於12/11(三)關閉。
2.報名成功後若不克參加,請來信告知陳助理,否則日後將不錄取。
3.本次演講以實體方式舉行,如遇疫情變化,將依CDC規定改為線上模式。

系統號:

A-059260

【演講】Czeslaw Jerzy Wojciechowski: The reception and process of integration of migrants into their respective religious communities in Taiwan after 1948

【演講】Czeslaw Jerzy Wojciechowski: The reception and process of integration of migrants into their respective religious communities in Taiwan after 1948

標題:

【演講】Czeslaw Jerzy Wojciechowski: The reception and process of integration of migrants into their respective religious communities in Taiwan after 1948

時間:

2024年12月18日(週三)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民族所3樓2319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主講人:

和家樂(Czeslaw Jerzy Wojciechowski,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訪問學人)

聯絡人:

林小姐,Tel: (02) 2652-3484;E-mail: world66@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主持人:劉文(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摘要:我的主要研究領域是描述在不同環境、具有不同文化或宗教背景下抵達臺灣的移民與當地社會融合的過程。我試圖挑選出一些宗教或精神社區的例子,這些社區似乎特別參與幫助和歡迎新移民。因此,經過幾年的逐漸適應當地宗教信仰和虔誠的表達,我們可以注意到,從自己的祖國或地區到與臺灣價值觀和新生活方式共生的強烈承諾,已經進入了合乎邏輯的階段。此外,我開始研究臺灣政府和宗教當局之間的國家和地方關係,以及改善移民狀況的結果。我感興趣的領域的另一件事是關於移民在個人辨別或受不同因素(載體、社會援助、政治、朋友之間的關係、跨宗教婚姻、治癒或當地受歡迎程度)影響後皈依另一種宗教的反思。我冒昧地提供一些建議,以改善不同地方和精神社區的移民的宗教福祉。

備註:英文為主,中文為輔
錄取須知:經大會審核通過方得參加,恕不接受現場報名。
錄取與否通知:大會將於12月11日(星期三)展開審核作業,預計於12月13日(星期五)前以email通知,屆時請留意收信,並請詳閱通知信內容,謝謝。若12月13日(星期五)16:00前還未收到通知信,敬請來電或來信詢問,感謝。

系統號:

A-059251

【座談會】逸興論學:文哲所青年學者論壇

【座談會】逸興論學:文哲所青年學者論壇

標題:

【座談會】逸興論學:文哲所青年學者論壇

時間:

2024年12月19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文哲所三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內容簡介:

第一場
以《文心雕龍》為例,探討幾個關鍵的「和製漢語詞」的釋原問題
發表人:柯斯安(國立臺灣大學語言所博士,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

第二場
唐詩傳播網絡的數位研究——以唐宋為中心——
發表人:羅珮瑄(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博士,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

與談人:許明德(牛津大學亞洲及中東研究學系副教授)
主持人:胡頎(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博士,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

系統號:

A-059302

【演講】林呈蓉:不被時代左右的男人:陳輝煌、李紹宗與石煥長

標題:

【演講】林呈蓉:不被時代左右的男人:陳輝煌、李紹宗與石煥長

時間:

2024年12月19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林呈蓉(淡江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聯絡人:

采集處第三科,E-mail: 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宜蘭的拓墾歷程可謂是臺灣開發史的一個縮影,作為東臺灣的起點,在一片水鄉澤國表象下,宜蘭的拓墾經驗充滿著困頓、衝突與挑戰。歷史上的族群競合與水患頻仍一直都是宜蘭社會的夢靨,觀照「天清、浪高、饗宜蘭」的發展進程,面對各種難以估算的變局,宜蘭社會逐步生成淡定應對、不畏挑戰、彌合衝突、堅定信念、務實以對、樂觀進取的人文特質。風土環境造就宜蘭子弟的韌性與菁粹,「不被時代左右的男人」藉由陳輝煌、李紹宗與石煥長等三位關鍵人物的生命歷程,一起品味臺灣社會百年的光彩榮耀與精神價值。

系統號:

A-059103

【演講】巫仁恕:什麼是犯罪史?

【演講】巫仁恕:什麼是犯罪史?

標題:

【演講】巫仁恕:什麼是犯罪史?

時間:

2024年12月19日(週四)14:10-16:00

地點:

政治大學季陶樓340107教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巫仁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聯絡人:

E-mail: history@nccu.edu.tw

內容簡介:

主持人:陳秀芬(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系統號:

A-059146

【演講】劉維開:蔣中正日記1966年

標題:

【演講】劉維開:蔣中正日記1966年

時間:

2024年12月20日(週五)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三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戰後臺灣政治史共同研究專題

主講人:

劉維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退休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蘇聖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演講說明:「戰後臺灣政治史共同研究專題」為本所幾位對戰後臺灣政治史有興趣的同仁成立,藉研讀重要史料,相互攻錯交流,共同推動戰後臺灣政治史研究。2021年起召開讀書會閱讀《蔣中正日記》,自1949年的日記開始,每次閱讀半年,至今已讀到1965年,歷次讀書會皆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進行導讀演講。接下來將繼續閱讀《蔣中正日記》,每次閱讀一年,歡迎對冷戰史、戰後臺灣史、近代東亞史等相關研究有興趣的師生參加。

系統號:

A-059235

【演講會】唐代音楽の復元——東アジア古代音楽研究の最前線——

【演講會】唐代音楽の復元——東アジア古代音楽研究の最前線——

標題:

【演講會】唐代音楽の復元——東アジア古代音楽研究の最前線——

時間:

2024年12月21日(週六)13:30-17:00

地點:

関西大学千里山キャンパス以文館4階セミナースペース+Zoomによるオンライン併用開催(大阪府吹田市山手町3-3-35)

主辦單位:

関西大学文化交渉学研究拠点(ICIS)、関西大学東西学術研究所

聯絡人:

Tel: 06-6368-0653,E-mail: touzaiken@ml.kandai.jp

內容簡介:

プログラム
1.13:00~13:15
趣旨説明 長谷部剛(関西大学文学部教授・文化交渉学研究拠点(ICIS)リーダー)
2.13:20~14:50
〔講演〕「唐代音楽重構的基礎与可能性」
趙維平(上海音楽学院教授)
3.15:00~16:30
〔講演〕「唐代音楽繁栄的演変進程及其歴史価値」
李西林(西安音楽学院教授)
4.16:40~17:00
総合討論

※使用言語は中国語ですが、日本語の要旨を配布し、質疑応答には通訳が付きます。

聴講無料、事前申込制
申込締切:2024年12月19日(木)12:00 ※定員になり次第、締め切らせていただきます。
※メール、電話、郵便などでのお申し込みも可能です。詳しくは関西大学 東西学術研究所の当イベントお知らせページをご参照ください。

系統號:

A-059263

【演講會】吉凶とかたち 古代東アジアの自然観と動物観

【演講會】吉凶とかたち 古代東アジアの自然観と動物観

標題:

【演講會】吉凶とかたち 古代東アジアの自然観と動物観

時間:

2024年12月22日(週日)10:30-17:10

地點:

青山学院大学17号館311教室(東京都渋谷区渋谷4-4-25)

主辦單位:

瑞獣図科研班(23K21892)国際学術シンポジウム

內容簡介:

【スケジュール】
10:30 受付開始
11:00 趣意説明 松浦史子(二松學舎大学)
11:10~12:00 王煒林(山西大学)「魚鳥之変—-仰韶彩陶”花卉紋”的辨析」
●コメンテーター、大形徹(立命館大学) ※通訳あり

12:00~12:50 昼食

(午後の部)
12:50~13:30 山本堯(泉屋博古館)「鴟鴞の盛衰ー瑞獣成立前史として」
●コメンテーター、下野玲子(沖縄県立芸術大学)
13:30~14:10 柿沼陽平(早稲田大学)「中国古代の神仙思想と動物信仰」
●コメンテーター、楢山満昭(女子美術大学)
14:10~14:30 休憩
14:30~15:10 倉本尚徳(京都大学)「中国仏教における龍王と龍宮ー道宣の著作を中心に」
●コメンテーター、肥田路美(早稲田大学)
15:10~15:50 水口幹記(立命館大学)「古代日本の祥瑞と形象」
●コメンテーター、大西克也(東京大学)
15:50~16:10 休憩
16:10~17:10 総合討論 司会:齋藤龍一(東京藝術大学)、山崎藍(青山学院大学)、松浦史子(二松學舎大学)

系統號:

A-059144

【演講會】養生、養老與健康:傳統與現代

【演講會】養生、養老與健康:傳統與現代

標題:

【演講會】養生、養老與健康:傳統與現代

時間:

2024年12月26日(週四)14:00-15:3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704會議+Webex會議(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聯絡人:

張助理,E-mail: kakano@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講者:巫毓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講題:養生法、健康法與當代的健康觀

講者:蕭琪(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人員)
講題:中國養老知識的出現與老年照護分工的演變

Webex會議:
會議號:2516 660 9632
密碼:NtXYSCXm349

煩請與會者事先報名參加,以利演講場地的空間規劃。

系統號:

A-059143

【演講】劉序楓:清末的東亞變局與中日琉關係:以海難事件的處理問題為中心

標題:

【演講】劉序楓:清末的東亞變局與中日琉關係:以海難事件的處理問題為中心

時間:

2024年12月26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劉序楓(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聯絡人:

采集處第三科,E-mail: 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清末的中國,由於國勢日衰,傳統的朝貢秩序逐漸崩潰,此一狀況也反映在對屬國的關係上。1879年日本將琉球改為沖繩縣,併入中央集權統治後,琉球舊有士族紛紛渡海向中國求援,中國沿海出現大量的琉球「漂流」船。其中除遭風漂流者外,許多是含政治目的的偽裝漂流船。本報告除討論在1871年中日簽訂修好條規及通商章程後,雙方對於彼此難民的處理方式變化外,特別針對光緒年間,大量增加的琉球船漂到問題和中日兩國的處理方式加以考察。

系統號:

A-059102

【演講】陳凌虹:近代演劇の越境——欧陽予倩の日本交遊を手がかりに

【演講】陳凌虹:近代演劇の越境——欧陽予倩の日本交遊を手がかりに

標題:

【演講】陳凌虹:近代演劇の越境——欧陽予倩の日本交遊を手がかりに

時間:

2025年1月14日(週二)14:00-16:00

地點:

ハートピア京都3階大会議室(京都市中京区竹屋町通烏丸東入る清水町375)

主辦單位:

国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

主講人:

陳凌虹(華東師範大学准教授/国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 外国人研究員)

聯絡人:

国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総務課広報係,Tel: 075-335-2046;E-mail: forum@nichibun.ac.jp

內容簡介:

欧陽予倩(1889–1962)は、中国の近代劇(話劇)と伝統劇(京劇)の両分野に深い造詣を持ち、舞台上演、戯曲創作、演劇改革、俳優養成など幅広い領域で活躍した著名な演劇人です。1907年、日本留学中に留学生の演劇結社「春柳社」に参加し、東京で初舞台を踏みました。帰国後は上海を拠点に、井上紅梅、石井柏亭、田辺尚雄、谷崎潤一郎など、上海に滞在または訪問した日本の文化人と親交を深め、さらに度重なる日本訪問を通じて、世界の演劇をリアルタイムで吸収し、常に新機軸を打ち出しながら中国の演劇改革に取り組みました。本講演では、このような欧陽予倩の日本交遊を手がかりに、日中両国間における近代演劇の越境とその意義について考察します。

コメンテーター:劉建輝(国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 教授)
司会:戦暁梅(国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 教授)

申込み:
必要です(申込者多数の場合は、抽選による)。
参加されるにあたって特別な配慮が必要な方は、ご相談ください。
なお、ご希望にそえないこともございますので、あらかじめご了承願います。

系統號:

A-059323

【演講】Anna Yu Wang: On Musicality in Huangmei Opera and Taiwanese Opera

標題:

【演講】Anna Yu Wang: On Musicality in Huangmei Opera and Taiwanese Opera

時間:

2025年2月5日(週三)12:00-13:15

地點: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Princeton University (202 Jones Hall, Princeton, NJ 08544)

主辦單位: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Princeton University

主講人:

Anna Yu Wang (Assistant Professor of Music, Princeton University)

系統號:

A-059269

【演講】He Bian: Gao Lian’s Two Bodies: Caring for Oneself and Others across the Ming-Qing Transition

標題:

【演講】He Bian: Gao Lian’s Two Bodies: Caring for Oneself and Others across the Ming-Qing Transition

時間:

2025年2月19日(週一)12:00-13:15

地點: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Princeton University (202 Jones Hall, Princeton, NJ 08544)

主辦單位: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Princeton University

主講人:

He Bi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History and East Asian Studies, Princeton University)

系統號:

A-059270

【演講】Xiaoyu Xia: Strange Characters: The Orthographic Outliers of Modern China

標題:

【演講】Xiaoyu Xia: Strange Characters: The Orthographic Outliers of Modern China

時間:

2025年2月26日(週三)12:00-13:15

地點: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Princeton University (202 Jones Hall, Princeton, NJ 08544)

主辦單位: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Princeton University

主講人:

Xiaoyu Xia (Cotsen Fellow in East Asian Studies, Society of Fellows, Princeton University)

系統號:

A-059271

【演講】Jessey Choo: The Sins of the Father: Religious Discourses and Rituals on Abortion, Miscarriage, and Inherited Burden in Medieval China

標題:

【演講】Jessey Choo: The Sins of the Father: Religious Discourses and Rituals on Abortion, Miscarriage, and Inherited Burden in Medieval China

時間:

2025年3月19日(週三)12:00-13:15

地點: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Princeton University (202 Jones Hall, Princeton, NJ 08544)

主辦單位: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Princeton University

主講人:

Jessey Choo (Associate Professor of Chinese History and Religion at Rutgers University-New Brunswick)

系統號:

A-059272

【演講】Mélodie Doumy, Sam van Schaik: Vajrasattva and the Wheel: Investigating a mysterious object from Dunhuang Cave 17

標題:

【演講】Mélodie Doumy, Sam van Schaik: Vajrasattva and the Wheel: Investigating a mysterious object from Dunhuang Cave 17

時間:

2025年3月19日(週三)16:30-18:00

地點:

Princeton University, Jones Hall 202 (202 Jones Hall,Princeton, NJ 08544,USA)

主辦單位:

East Asian Studies Program

主講人:

Mélodie Doumy (Curator of Chinese Collection at the British Library), Sam van Schaik (Head of the Endangered Archives Programme at the British Library)

內容簡介:

A mysterious object from the “library cave” at Dunhuang, now in the British Library, has puzzled scholars for over a century – an octagonal miniature painting on paper, which is mounted onto a pointed wooden stick. Each side bears a different motif: on one side, a figure which is probably the deity Vajrasattva, and on the other, a wheel. This unique object is an example of the cross-fertilization between various visual traditions seen in Dunhuang during this period, and was probably used in Buddhist ritual practices before being deposited in the cave in the tenth century. Trying to understand the culture and practices that surrounded the creation and use of this unique object has led us to use and integrate a variety of different approaches. In this talk we investigate the object from five different angles: (i) the nature of the find site, (ii) the physical object as a museum collection item, (iii) the painted images, and their place in the artistic traditions of China, Tibet and Central Asia, (iv) the literary context in tantric Buddhist ritual texts also found in the cave, and (v) the social context, a living tradition with links to Buddhist practices of the present day.

系統號:

A-059191

【演講】Cheng-hua Wang: The Politics of Topographical Landscape Painting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標題:

【演講】Cheng-hua Wang: The Politics of Topographical Landscape Painting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時間:

2025年3月26日(週三)12:00-13:15

地點: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Princeton University (202 Jones Hall, Princeton, NJ 08544)

主辦單位: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Princeton University

主講人:

Cheng-hua Wang (Associate Professor of Art and Archaeology, Princeton University)

系統號:

A-059273

【系列講座】臺灣當前挑戰系列講座

【系列講座】臺灣當前挑戰系列講座

標題:

【系列講座】臺灣當前挑戰系列講座

時間:

2024年6月至2025年1月,共13場

地點: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802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歐美研究所、法律研究所

聯絡人:

梁小姐,Email: as0200802@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這改由中央研究院社會所、法律所、歐美所三所聯合主辦ê講座,特別邀請無仝專門ê教授,針對目前台灣所拄著ê各種要緊問題提出上新分析。不止法律、政治、國際關係、社會爾爾,嘛有科技、哲學、教育、歷史、精神醫學等等誠濟專門ê學者同齊討論台灣現此時上硬篤ê挑戰,同時提出對策佮未來政策建議。歡迎社會佮學界ê先進鬥陣參加。

🎯活動說明:
1️⃣「台灣當前挑戰系列講座」皆以台語進行。
2️⃣本場次演講規劃現場參與及社會所臉書直播方式進行。

系統號:

A-059142

【系列演講】回溯與齊發:當代臺灣史研究系列講座

【系列演講】回溯與齊發:當代臺灣史研究系列講座

標題:

【系列演講】回溯與齊發:當代臺灣史研究系列講座

時間:

2024年5月至12月,共5場

地點:

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區國際會議廳B015+線上會議(臺北市士林區臨溪路70號)

主辦單位:

東吳大學歷史學系、財團法人林本源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

聯絡人:

Tel: 02-2881-9471分機6172、6173,E-mail: history@gm.scu.edu.tw

內容簡介:

為增進歷史系師生對當代臺灣史學研究的新視野,並向社會大眾推廣歷史研究的新成果和新趨勢,東吳歷史邀請專家學者們,舉辦五場專題講座,誠邀各界學友蒞臨參與。

■第五場
時 間∣12/04(三) 13:00-15:00
地 點∣東吳大學 外雙溪校區 綜合大樓 國際會議廳 B015
主講人∣呂紹理老師(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講 題∣從柑橘到蝴蝶蘭:士林園藝試驗所與園藝產業的發展

系統號:

A-059151

【系列演講】2024年度後期東洋学講座

【系列演講】2024年度後期東洋学講座

標題:

【系列演講】2024年度後期東洋学講座

時間:

2024年12月,共2場

地點:

東洋文庫2階講演室+およびオンライン(東京都文京区本駒込2-28-21)

主辦單位:

公益財団法人東洋文庫

內容簡介:

《2024年度後期東洋学講座 東洋文庫創立100周年記念》
「東洋文庫の東洋学:これまでとこれから」

第1回(通算第598回)
日時:2024年12月4日(水)18時~20時
講演者:高田 時雄氏(東洋文庫図書部長)
題目:「外国文字による漢語表記の歴史的展開」
開催方式:対面(会場:2階講演室)およびオンライン

第2回(通算第599回)
日時:2024年12月18日(水)18時~20時
講演者:濱下 武志氏(東洋文庫研究部長)
題目:「モリソンのアジア図書館と東洋文庫の東洋研究:1917-2124」
開催方式:対面(会場:2階講演室)およびオンライン

対面開催とオンライン開催を併用します。聴講無料ですが、事前申込が必要です。
申込はこちらのページからお願いします。

系統號:

A-059226

【系列演講】葉文心:第五屆郭廷以學術講座:議題改變了以後的中國近代史

標題:

【系列演講】葉文心:第五屆郭廷以學術講座:議題改變了以後的中國近代史

時間:

2024年12月,共3場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一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主講人:

葉文心(Wen-hsin Yeh,柏克萊加州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

內容簡介:

講次一:跨越黨國中心論述的近代史
2024年12月10日(二)15:00

講次二:空間流轉與近代中國
2024年12月17日(二)15:00

講次三:驀然回首:近代史研究的幾個轉折
2024年12月20日(五)15:00

系統號:

A-059287

【工作坊】第二屆國際漢學青年學者工作坊

【工作坊】第二屆國際漢學青年學者工作坊

標題:

【工作坊】第二屆國際漢學青年學者工作坊

時間:

2024年12月4日(週三)13:30-17:00

地點:

政大達賢圖書館七樓羅家倫講堂(臺北市文山區萬壽路36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辦公室

聯絡人:

高助理,Tel: 02-82377081;E-mail: sinologynccu@gmail.com

報導者:

廖彥豪

內容簡介:

為鼓勵國内外優秀碩、博士學生來校交流,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設有研究獎助學金,提供碩博士生每月研究獎助學金,另補助在國外之研究生經濟艙來回機票乙趟,期能以臺灣與亞洲經驗連結國際漢學趨勢,作出具前瞻性的研究。此次工作坊將邀請來臺研究之國際漢學青年學者(即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研究獎助學生)一同來發表其研究成果,歡迎各校師生一同交流學習。

發表領域:國際漢學學群
發表學者與題目: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研究獎助生(按姓名筆劃排列)
1、徐偉方,中國,美國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博士生,傲慢與偏見:「戰狼」外交的國際和國內效應。
2、唐赫男,中國,英國愛丁堡大學博士生,民初兒童雜誌中理想兒童的視覺表現和性別差異化建構(1912-1916)。
3、陳志豪,馬來西亞,臺灣國立臺灣大學博士生,戲以載道:「通俗教育研究會」的戲劇改良與道德革命(1913-1928)。
4、陳珮君,臺灣,臺灣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博士生,建構/復興「中華」文化:臺灣中國文學系的建置與衍生(1945-1987)
5、廖彥豪,臺灣,臺灣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博士生,台灣發展型國家的空間計畫:軍管用地解編、示範工業區規劃與確立工業用地政策(1958-1965)。
6、鄭涵,中國,臺灣國立政治大學博士生,巫史之間:中國西南清水江流域的儀式專家探討。

系統號:

A-059322

【展覽】致未來世代的美術史

【展覽】致未來世代的美術史

標題:

【展覽】致未來世代的美術史

時間:

2024年3月23日至2025年3月16日

地點:

國立臺灣美術館301、302展覽室、301-302走廊(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聯絡人:

黃小姐,Tel: (04)2372-3552分機303;宓小姐,Tel: (04)2372-3552分機714

內容簡介:

展覽日期及地點:
典藏展
展覽室301、301-302走廊
2024/3/23(六)-2024/12/29(日)

展覽室302
第一階段修復展:2024/3/23(六)-2024/7/28(日)
第二階段文化近用展:2024/8/24(六)-2025/3/16(日)

此次策劃「致未來世代的美術史」展覽,奠基於上述美術資產的重要典藏和保存成果,多方呈現國美館多年來推動的重建藝術史工作,整理重點成果包含藝術品典藏、維修護、文化近用三大主軸分階段展出,展現國美館對藏品系統化的保存維護與修復觀點、經典作品和藝術文獻的展現與詮釋、藝術知識議題的研究和策劃、藝術家影音紀錄與研究出版、蘊涵文化平權的藝術近用與轉譯等綜合內容,呈現藝術發展如何與臺灣文化主體性相互生成,以及我們如何將藝術的文化意義與資產傳承到未來世代,認識與尊榮自身的歷史,進而形構未來的前瞻視野。

系統號:

A-059136

【展覽】我走.我尋:當代原住民族的移動記事特展

【展覽】我走.我尋:當代原住民族的移動記事特展

標題:

【展覽】我走.我尋:當代原住民族的移動記事特展

時間:

2024年8月13日至2025年3月16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2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內容簡介:

這是一檔關於「移動」的展覽,我們將呈現原住民族人在不同時代中所經歷的7則移動故事──從族群、部落,乃至於族人個體等多重層次的變化與變遷,大歷史如命運般的推力,如何捲動原住民族在地理、身分及情感上的搬遷與挪動,而族人將如何去訴說這份生命視角?

單元「部落的回望」,談的是部落因不同國家政策而遷移的故事;單元「離鄉到都市」,談的是族人社群在市場推力下移動到都市的生活樣態;單元「身份的追溯」,則談出當代族人如何在今日追溯失落的族群認同。

這些真切的生命故事與歷史記憶,是由臺南、高雄及屏東三區的9個原住民文物館共同書寫,館員及族人透過田野訪談、歷史資料蒐集,匯集許許多多的在地聲音而成,並與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所共作完成的展覽。這不只是原住民族的故事,更是每一個渴望追溯這塊土地發生了甚麼事的人們,我們一起出發、一起探索、一起共鳴的故事。

系統號:

A-059137

【展覽】四通八達——古代道里交通圖籍展

【展覽】四通八達——古代道里交通圖籍展

標題:

【展覽】四通八達——古代道里交通圖籍展

時間:

2024年9月5日至2025年3月2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第一展覽區104(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02)2881-2021

內容簡介:

道里,道路與里程數的合稱詞,古代道里交通圖,泛指以道里為主要內容,或是兼繪道路,記有里程數的各種地圖,除單件形式外,亦經常以插圖方式,附存在書籍之中,因此,凡具道里內容特性者,不論書或圖,皆在展示範疇之內。

就功能言,古代道里交通圖籍,與今日電子交通指南系統大抵相似,皆在指引交通,兼而表現道路周遭地貌,隨著製圖技術的演進,今、古道里交通圖籍外觀已大不相同,其普及與便利性,更不可同日而語,現代電子交通指南,形式單一,隨手可得,而古代道里交通圖的數量雖然不多,但品類、形式豐富多元,比如商書裡的路引、路程圖,方志書籍經常附刻的府、縣地圖,或是專為帝王出巡、謁陵編繪的往返程站細圖,將士戍防巡邊專用的邊防圖,串聯四方的大型驛路圖,以及省、府、州、縣等地方政區圖裡,連帶繪出的城市路線圖等。

展覽精選院藏14世紀至20世紀初期,具道里特性圖籍總二十組件,分兩檔展出,第一檔有:驛路大觀、南北大路、清帝謁陵、行遍天下、市民大道等單元;第二檔維持前、後不變,其餘調整為巡邊之路、翻山越嶺、南巡路上。

除文物外,「走在臺灣的路上」多媒體互動裝置,以〈康熙臺灣輿圖〉(臺博館藏)與〈乾隆臺灣地圖〉為素材,結合新竹至本院交通路線空拍動態影像,兩相輝映,提供觀眾行走古代臺灣南北大路的真實感受。

系統號:

A-059138

【展覽】包羅萬象——院藏亞洲織品展

【展覽】包羅萬象——院藏亞洲織品展

標題:

【展覽】包羅萬象——院藏亞洲織品展

時間:

2024年8月3日至2025年2月16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S304展廳(嘉義縣太保市故宮大道888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

內容簡介:

織品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不論是穿著打扮、日常用品,還是空間裝飾,都能看到織物的身影。本次展覽精選院藏亞洲織品文物,規劃為「包覆與盛物」、「裝飾與辨識」、「護佑與祝福」三個主題,分別從實用功能、社群關係、精神象徵等面向,呈現織物跨越時代與地域的多元面貌與豐富意涵。本展還設有學習體驗區,透過實例展示、放大圖說與觸摸體驗,介紹基本的纖維材料與製作技法;並配合視障觀眾需求,提供了兼具文字與點字的雙視圖冊。此外,配合故宮亞洲藝術節的年度主題,本展的「婚慶盛裝」單元展示亞洲各地的結婚禮服,呈現其中的禮俗文化,以及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祝願。

*特別感謝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慷慨出借臺灣原住民族文物,使得本次展覽內容更加豐富。

系統號:

A-059140

【展覽】典藏展:臺灣美術新紀元

【展覽】典藏展:臺灣美術新紀元

標題:

【展覽】典藏展:臺灣美術新紀元

時間:

2024年1月20日至2025年1月19日

地點:

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美術分館2樓(臺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5號)

主辦單位:

順益臺灣美術館

聯絡人:

Tel: (02)2381-8322

內容簡介:

臺灣美術的發展,與歷史密不可分,多重文化在這塊土地交織,孕育出多樣的藝術風格。二十世紀初期,日本畫家引進西方美術教育,使得寫生成為當時的主流繪畫方式。中期受到歐美藝術潮流的影響,藝術圈瀰漫出對前衛創新的渴望,重視視覺造型以及表達內心情感。

本次精選出十三件繪畫作品,件件來自創辦人林清富先生的收藏,讓觀眾從傳統經典以外的視角,認識更全面的臺灣美術史,體現林清富先生期許收藏成為「臺灣美術史的補助教材」的使命感,也呈現臺灣藝術早期的多元風貌。

每月第一個週六舉辦專人導覽,詳情請參考官網。

系統號:

A-059141

【展覽】「萬國津梁:東亞海上的琉球」特展

【展覽】「萬國津梁:東亞海上的琉球」特展

標題:

【展覽】「萬國津梁:東亞海上的琉球」特展

時間:

2024年9月7日至12月1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S101展廳(嘉義縣太保市故宮大道888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

內容簡介:

琉球,今天的沖繩,位處亞洲東部海域,四面環海,北鄰日、韓,南通臺灣及東南亞地方,西與中國福建省隔海相望。該處從十五至十九世紀間,曾建立過歷經內部戰亂而最終走向統一的「琉球王國」。數百年來,琉球與鄰近的中國、日本、朝鮮、臺灣以及東南亞等地互動接觸,在東亞海洋貿易與區域文化交流上,扮演著重要橋樑角色,因此有「萬國津梁」之稱。與此同時,透過航海貿易與封貢關係,建構自身獨特的地理風情與人文氣質。

假如以琉球為軸心,將可以發現日本、中國與臺灣三地,正分別位處扇面上的三個頂點。數百年間,藉由官方與民間管道,在貿易物資的流通、封貢關係的強化與維繫、知識人才的培養與交流、工藝技術的傳播與創新、以至遭風漂流的難民處理各方面,勾勒出東亞世界多元流動的面貌,締造出琉球王國榮盛時代的高峰,也牽引著琉球王國政經起伏。

本特展將以「流動」為主軸,分別以「地理與民風」、「海上琉球與東亞世界」以及「物的流通與藝術傳播」三個單元,除精選院藏明清時期有關琉球歷史文獻文物外,並結合國內外重要典藏,洽借代表性文物共同展出。藉由歷史文獻與文物的呈現,一方面突顯琉球在東亞世界交流互動扮演的角色,同時也引領參觀者進一步了解琉球歷史文化的變遷歷程。

系統號:

A-059154

【展覽】看得見的紅樓夢

【展覽】看得見的紅樓夢

標題:

【展覽】看得見的紅樓夢

時間:

2024年5月17日至2026年5月17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第一展覽區203(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02)2881-2021

內容簡介:

展覽以三個軸線展開。一、「大雅可觀」:呈現《紅樓夢》迷人之處,在於貴族階級精緻的物質文化,在於其為作者生於江寧織造世家的生命經驗,所顯現出的富貴榮華;二、「異物奇貨」:挑揀書中來自外國的舶來品,提示作者以此襯托賈府的時尚,提示正因作者身處的時代宮廷流行「洋貨」,所掀起的仿效風潮;三、「一番夢幻」:說明書中人物依據使用、相關聯物品的描繪,塑造出不同的性格與隱喻,塑造出女性短暫卻燦爛的生命姿態,令人憐惜與不捨。

系統號:

A-059129

【展覽】「聽海湧」與它的時代:二戰下的臺籍戰俘監視員特展

【展覽】「聽海湧」與它的時代:二戰下的臺籍戰俘監視員特展

標題:

【展覽】「聽海湧」與它的時代:二戰下的臺籍戰俘監視員特展

時間:

2024年9月10日至2025年6月8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1樓大廳(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內容簡介:

公視戲劇「聽海湧」講述二戰時期殖民統治下的臺灣人,如何被動員前往戰場,故事圍繞著臺籍戰俘監視員新海志遠的故事展開。監視員受日本軍隊命令管理戰俘,日軍以軍人方式管理戰俘,最終於戰事不利時虐殺戰俘。戰後盟軍軍隊重返時,開啟戰爭審判,許多戰俘監視員因此被判刑甚至處死。殖民統治下前往戰場的臺灣人,部分因被動員、部分則是因受皇民化教育而產生認同問題,戰時的軍隊命令與人性糾葛,與戰後軍事審判間的種種難題,糾結著新海志遠他們,最終能否回到家鄉臺灣?

展覽分為「戰爭背景、精神動員與認同」、「戰爭動員:奔赴戰場的臺灣人」及「終戰與審判」3個單元,建立觀眾對二戰時期下的日本殖民地臺灣及臺灣人被動員的背景。展覽也說明當時赴海外戰場的臺灣人,許多是以軍夫、軍屬等非軍人的身分,在戰地勞動或協助戰俘管理等概況,及戰爭結束後迎來了不同的命運,有的被迫加入國軍,捲入國共內戰,有的則是在無人聞問的情況下設法回到臺灣,有的則如戰俘監視員這般,因為被指控虐待戰俘而遭受盟軍的軍事審判。回家成為這些臺灣人的共同期望。

系統號:

A-059130

【展覽】清法戰爭:西仔反印象記特展

【展覽】清法戰爭:西仔反印象記特展

標題:

【展覽】清法戰爭:西仔反印象記特展

時間:

2024年6月25日至2025年5月4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3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內容簡介:

40年前,法國政府和清廷因為越南的外交歸屬爭議,殃及孤懸海外的臺灣,不只基隆、淡水和澎湖相繼淪為戰場,臺灣全島更面臨商貿閉鎖的經濟困境。這場蔓延超過一年的戰禍——「清法戰爭」,在臺灣人口中稱作「西仔反」,「西仔」即「法蘭西」。

面對這個臺灣涉外關係的轉捩點,本特展透過彙集十餘年來有關地方社會研究的成果,聚焦當時臺灣社會在強敵壓境下如何組織動員、團結北上抵抗侵略的過程;並重新解讀法軍留下的攝影圖像、戰場紀實與家書,重建戰場的動態實況。戰爭結束後,在法國湧現的報刊、書籍出版風潮,以及臺灣特有的贈匾、廟宇壁飾、儀式等追念方式,則呈現了戰爭如何以不同形式轉化,留存於歷史、民俗、傳說與記憶中。

系統號:

A-059132

【展覽】上升的階梯——清代士人的科考生活

【展覽】上升的階梯——清代士人的科考生活

標題:

【展覽】上升的階梯——清代士人的科考生活

時間:

2024年10月19日至2025年4月16日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202、203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內容簡介:

科舉制度為歷史悠久的國家選官制度,從隋代所創立到大清帝國入主中原,已持續了大約一千年。清代為了收攏社會菁英,延續科舉取才的制度,讀書人通過競爭激烈的科舉考試獲取任官資格,然科舉不止是進入官方體制工作,更代表了一個身份上升的社會機制。除了中式者,其家族社會身份、地位也會產生改變。

展覽環繞士人的科考生活,首先從科舉制度出發,清沿明制,科舉制度成熟,清代「國家設科取士,文武並重」,除了文科科舉,武科科舉在清代逐漸制度化,並成為另一條晉升官紳階級的重要道路。其次進一步討論這些讀書人的生活狀況、人生價值及挫折。包含讀書備考、從地方到省城或京師的赴考生活,以及為了準備考試,造成的經濟負擔以及各式壓力。接著討論辦理試務的官員們如何建構考場防弊措施,而又有許多考生企圖尋找捷徑,藉由作弊獲取功名。最後通過重重考驗金榜題名,光宗耀祖,然而為官之路通達抑或宦海浮沉,透過檔案、搢紳錄,讓我們一窺清代進士金榜題名後的宦跡路程。

系統號:

A-059133

【展覽】安陽隋唐墓瓷器特展

【展覽】安陽隋唐墓瓷器特展

標題:

【展覽】安陽隋唐墓瓷器特展

時間:

2024年10月2日至2025年3月30日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2樓特展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聯絡人:

Tel: (02)2652-3180

內容簡介:

歷史語言研究所於一九二八至一九三七年間,在河南安陽殷墟進行了十五次考古工作,發掘隋唐墓172座。這些墓葬分布排列有序、數量眾多且年代集中,出土遺物達兩千多件,有陶器、瓷器、陶俑、鐵器、銅錢、墓誌,是研究隋唐墓葬很好的材料。

北朝進入隋代後,北方地區在鉛釉陶的傳統及南方青瓷燒造技術上,開啟白色陶瓷器燒造的新頁。各窯口燒製鉛釉陶及青釉、醬釉瓷器的同時,因北方胎土色淺,釉層薄而透明,加上化妝土的使用,製作出接近白色的低溫鉛釉器與高溫釉瓷器,如河北邢窯、磁州窯系;河南鞏義白河窯、安陽相州窯、靈芝窯等。目前學界對白瓷始燒時間點與窯址尚有不同的見解,但最遲在隋代已成功燒製高溫白瓷,形成唐代以後瓷器生產「南青北白」的局面。

在嘗試燒製白瓷的過程中,各窯口因為胎土、釉藥及燒製技術的不同,呈現出不同的面貌。隋代晚期西安附近貴族墓出土的白瓷,已臻胎土潔白、薄可透光的境地,同時期的安陽相州窯製品,胎灰白色或夾雜黑、褐色雜質,釉色白中閃青或呈乳濁白。本次展件中的白瓷器,可以看見陶工在製造技術不純熟階段所作的嘗試,也見證了早期白瓷燒造的過程。

安陽小屯隋唐墓地的墓葬規模雖小,但出土陶瓷器數量非常多,與其他地區的隋墓明顯不同,可能與鄰近安陽相州窯有關。除了數量多,品項也很多元,包含罐、杯、碗、盤、甕、盤口壺、小瓶、香爐、硯、燭臺、屋宇模型、鎮墓俑等。本次展品多出土於YM243號墓,部分瓷器細緻精美,在白瓷始燒階段,堪為少見的珍品。

系統號:

A-059135

【展覽】東南アジア激動の時代の雑誌展

【展覽】東南アジア激動の時代の雑誌展

標題:

【展覽】東南アジア激動の時代の雑誌展

時間:

2024年11月25日至12月20日

地點:

京都大学東南アジア地域研究研究所図書室(京都市左京区吉田下阿達町46)

主辦單位:

ジェトロ・アジア経済研究所図書館、京都大学東南アジア地域研究研究所図書室

聯絡人:

Tel: 043-299-9716,E-mail: alislib@ide.go.jp

內容簡介:

資料展では、アジア経済研究所図書館所蔵資料・東南アジア地域研究研究所図書室所蔵資料から、東南アジアの貴重な雑誌約15点を解説をつけて展示します。アジア経済研究所図書館からは1970~80年代のタイ語評論誌(赤木攻氏寄贈資料)を、会場である京都大学東南アジア地域研究研究所図書室からは1990~2000年代に刊行されたインドネシア語のイスラーム関係雑誌を展示します。

系統號:

A-059145

【展覽】龍—–日常にとけこむ神秘

【展覽】龍—–日常にとけこむ神秘

標題:

【展覽】龍—–日常にとけこむ神秘

時間:

2024年10月19日至12月15日

地點:

国立公文書館東京本館(東京都千代田区北の丸公園3番2号)

主辦單位:

国立公文書館

內容簡介:

令和6年(2024)の干支は辰です。「動物」としては龍が充てられています。龍は、想像上の存在であるにもかかわらず、日本文化に深く浸透し、多くの人が、その姿をイメージできる不思議な「生き物」です。本展では、辞典類での龍の解説や、物語や逸話に登場する龍、龍にあやかり名付けられたものなどを、当館所蔵資料からご紹介します。

系統號:

A-059147

【展覽】客家と日本—華僑華人がつむぐ、もうひとつの東アジア関係史

【展覽】客家と日本—華僑華人がつむぐ、もうひとつの東アジア関係史

標題:

【展覽】客家と日本—華僑華人がつむぐ、もうひとつの東アジア関係史

時間:

2024年9月5日至12月3日

地點:

国立民族学博物館(大阪府吹田市千里万博公園10-1)

主辦單位:

国立民族学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6-6876-2151

內容簡介:

華僑華人の一派に客家と呼ばれる人びとがいます。客家は、世界各地に居住し、政治・経済・文化など各方面で成功を収めてきたため、中国地域では「東洋のユダヤ人」と呼ばれることもあります。19世紀後半以降、客家は日本と密接な関係を築きあげてきました。特に1895年に日本が台湾を植民地とすると、台湾の客家にとって日本は身近な存在になります。また、一部の客家は台湾などから日本へ移住し、団体をつくり、暮らしています。客家と日本の関係に焦点を当てることで、これまであまり知られることのなかった東アジア関係史の一面を探ります。

系統號:

A-059152

【展覽】中国陶磁展 うわぐすりの1500年

【展覽】中国陶磁展 うわぐすりの1500年

標題:

【展覽】中国陶磁展 うわぐすりの1500年

時間:

2024年10月29日至2025年2月9日

地點:

松岡美術館展示室4(東京都港区白金台5-12-6)

主辦單位:

松岡美術館

內容簡介:

うわぐすり、すなわち釉薬は陶磁器表面を覆うガラス質の膜であり、陶磁器ならではの要素です。古来人々は釉薬に実用性だけではなく、その性質や施し方によって様々に変化する美しさを求めました。長きにわたり続けられたこの追求は中国陶磁の世界に大きな発展をもたらします。鮮やかな色彩を大胆に使用した三彩、洗練された佇まいを持つ青磁、紫紅色が幻想的に浮かび上がる澱青釉など、全く異なる趣を持ったものが生まれました。

本展では、後漢から明までのおよそ1500年間における、緑釉、三彩、青磁、澱青釉など釉薬の美が詰まった約50点を展示いたします。釉薬をかけ焼成することで生まれる、豊かな表現と唯一無二の色彩をお楽しみください。

系統號:

A-059189

【展覽】歴史・文化の中の鄭成功

【展覽】歴史・文化の中の鄭成功

標題:

【展覽】歴史・文化の中の鄭成功

時間:

2024年11月26日至2025年1月26日

地點:

国立歴史民俗博物館第3展示室(千葉県佐倉市城内町117)

主辦單位:

大学共同利用機関法人人間文化研究機構、国立歴史民俗博物館、国立台湾歴史博物館

內容簡介:

鄭成功は1624年、日本の平戸で誕生しました。父は貿易集団のリーダー鄭芝龍、母は田川氏の娘です。明朝の再建をめざす南明を経済・軍事の両面で支えた鄭成功は、その死後、台湾では「開台聖王」として神格化されてきました。

日本では、鄭成功の死後50余年を経て、鄭成功をモデルにした人形浄瑠璃『国性爺合戦』が近松門左衛門によって生み出されました。長期公演となる人気を博し、歌舞伎化されるなどして、そのイメージが流布していきました。和藤内(鄭成功)が虎と格闘する場面は、民俗芸能としても現代に伝えられています。また、台湾を植民地化(1895~1945年)した日本は、鄭成功の物語を台湾統治の正当性を示すために利用しました。

本特集展示では、鄭成功が生きた17世紀、日本で新たな物語へと変容する18世紀、そして近現代という3つの時代における、日本と台湾の鄭成功に対するイメージを通して、台湾と日本の歴史と文化のつながりを考えてみたいと思います。

なお本特集展示は、国立台湾歴史博物館との交流事業として同館との共催により開催するものです。

系統號:

A-059259

【展覽】『源氏物語』の世界と南島交易

【展覽】『源氏物語』の世界と南島交易

標題:

【展覽】『源氏物語』の世界と南島交易

時間:

2024年11月22日至12月20日

地點:

鹿児島大学附属図書館中央図書館1階図書館展示セミナー室(鹿児島市郡元1丁目21-35)

主辦單位:

鹿児島大学附属図書館

聯絡人:

中央図書館貴重書管理係,Tel: 099-285-7460;E-mail: kicho@lib.kagoshima-u.ac.jp

內容簡介:

鹿児島大学附属図書館が所蔵する玉里文庫をはじめとした各種貴重書は、鹿児島の文化遺産として非常に価値の高い資料であり、公開する意義が大きいことから、平成11年度から、毎年、附属図書館を会場に展示会を実施しています。本年は、『源氏物語』や服飾・調度・香道など平安貴族の世界を紹介し、さらに当時の貴族社会に欠かすことのできなかった唐物(輸入品)の窓口であった、九州と貴族社会とのつながりに焦点を当てます。九州は、『源氏物語』の世界や貴族文化においてなくてはならない存在であったのではないか、という意外な事実を資料やパネルを交えて解説したいと思います。
【対象】学生・教職員・一般(入館カードをお持ちでない方は、カウンターへお声がけください。)
【その他】事前申込不要、入場無料

【記念講演会】
【日時】令和6年12月7日(土)13:30~15:30(13:00~ 受付開始)
「『源氏物語』と海彼の文学—桐壺巻における白詩の受容を例に—」 久保堅一教授(大妻女子大学文学部)
「平安時代における薩摩国と南島交易との関係」日隈正守教授(鹿児島大学教育学部)
(会場:鹿児島大学附属図書館 中央図書館1階ラーニングコモンズ)
15:40~16:10
ギャラリートーク 亀井森准教授(鹿児島大学教育学部)
(会場:鹿児島大学附属図書館 中央図書館1階図書館展示セミナー室)
【対象】学生・教職員・一般
【その他】事前申込み、先着25名、参加費無料
【申込み・お問い合わせ】
鹿児島大学附属図書館貴重書管理係
TEL:099-285-7460 FAX 099-285-7413 
メール:kicho@lib.kagoshima-u.ac.jp

系統號:

A-059293

【展覽】中国陶磁・至宝の競艶—上海博物館×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

【展覽】中国陶磁・至宝の競艶—上海博物館×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

標題:

【展覽】中国陶磁・至宝の競艶—上海博物館×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

時間:

2024年10月19日至2025年3月30日

地點:

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大阪市北区中之島1-1-26)

主辦單位:

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上海博物館

內容簡介:

2024年は大阪市と上海市の友好都市提携50周年にあたり、これを記念して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では上海博物館との主催による特別展「中国陶磁・至宝の競艶—上海博物館×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を開催します。
1952年に開館した上海博物館は、中国を代表する世界的な博物館の一つとして知られ、青銅器、陶磁器、絵画、書、彫刻、玉器、貨幣など中国文物の宝庫です。なかでも陶磁器コレクションはその白眉です。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は、これまで展覧会協力や学術交流を通じて上海博物館との交流を積み重ね、友好を深めてきました。

今回、両市の友好の節目を記念し、上海博物館から日本初公開作品22件(うち海外初公開19件)を含む計50件の中国陶磁の名品が出品されます。中国陶磁の世界的な殿堂である上海博物館と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の至高のコレクションが一堂に会し、「競艶(きょうえん)」する本展を通して、悠久の歴史を誇る中国陶磁の真髄に触れるとともに、現在においても斬新さや新たな美の発見をもたらすその魅力に迫る機会となれば幸いです。

系統號:

A-059134

【展覽】Wu Zetian: the only female emperor of China

【展覽】Wu Zetian: the only female emperor of China

標題:

【展覽】Wu Zetian: the only female emperor of China

時間:

2024年10月26至2025年5月25日

地點:

Keramiekmuseum Princessehof (Grote Kerkstraat 9 8911 DZ Leeuwarden)

主辦單位:

Keramiekmuseum Princessehof, Art Exhibitions China, Henan Administr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Palatina Cultural Group

聯絡人:

Tel: +31(0)58 2 948 958,E-mail: info@princessehof.nl

內容簡介:

The Princessehof National Museum of Ceramics presents the European premiere of the exhibition on Wu Zetian (624-705), the only empress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This exhibition brings her extraordinary story to life: a story in which trade, emancipation and intrigue play leading roles, one that can be told through the most beautiful ceramic objects, and is still as vital as it was thirteen centuries ago.

Narrating the story of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women in world history through over a hundred Chinese artifacts rarely seen in Europe, the exhibition is anticipated to be one of the most prestigious exhibitions in the history of the Princessehof National Museum of Ceramics. It has received substantial support from the Embassy of China in the Netherlands and the Province of Friesland in the Netherlands.

系統號:

A-059131

【展覽】A Silk Road Oasis: Life in Ancient Dunhuang

【展覽】A Silk Road Oasis: Life in Ancient Dunhuang

標題:

【展覽】A Silk Road Oasis: Life in Ancient Dunhuang

時間:

2024年9月27日至2025年2月23日

地點:

British Library (96 Euston Road, London, NW1 2DB)

主辦單位:

British Library, The Klein Family Foundation and the Dunhuang Foundation

內容簡介:

The oasis of Dunhuang, at the edge of the Gobi Desert, was once a bustling town on the famous Silk Road connecting China and the Mediterranean. Discover the personal stories of those who lived, travelled through, worked, and worshipped here more than 1,000 years ago. Explore an astonishing time capsule that opens windows onto the intimate worlds of artists and scribes, merchants and fortune-tellers, diplomats, Buddhists and nuns.

Named “Blazing Beacon” after the watchtowers along its walls, Dunhuang was once a vital meeting point at the gateway to China. The routes that converged here ran through Constantinople in the West and Japan in the East. But there was more to this verdant oasis than trade. For over 1000 years, Dunhuang was also an important pilgrimage site, a cultural melting pot where ideas, technologies and art flowed freely.

This exhibition provides a rare glimpse into the ordinary lives of people long ago through the remarkable contents of the Library Cave, part of the Buddhist cave complex of Mogao, where a wealth of manuscripts, documents and artworks remained sealed for nearly 900 years. Detailing life in and around Dunhuang during the first millennium CE, the documents include personal letters and wills encompassing multiple languages, faiths and cultures including Buddhism, Zoroastrianism, Manichaeism and Christianity; and span topics as diverse as literature, astronomy, medicine, politics and art.

系統號:

A-059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