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史館館刊第82期

標題:

國史館館刊第82期

時間:

2024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史館

報導者:

國史館修纂處

內容簡介:

十九世紀初俄羅斯對福爾摩沙海域的水文知識調查、傳承與修正/盧正恒
中日戰爭時期中日佛教護國思想的轉型:以佛教經典教義的詮釋為中心/倪管嬣
戰後臺灣的自動化經驗與自動化服務團的運作/洪紹洋
臺灣威權統治時期調查局安康接待室的設置與運作(1974-1987)/蘇慶軒、張維修

系統號:

P-059221

《中國語文》月刊第810期

《中國語文》月刊第810期

標題:

《中國語文》月刊第810期

時間:

2024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國語文月刊社

作者:

何淑貞、淨空法師、康世統、賴貴三、張素貞、張春榮、邱永祺、陳宜政、蔡子堉、何子棋等

報導者:

李威侃博士

內容簡介:

△張素貞教授〈細說李鴻章〉一文,鉅細靡遺縷述李鴻章的負面形象,讓讀者深入了解晚清屈辱的因果。
△張春榮教授〈隨貧隨富且隨喜,不開口笑是癡人〉,從內省智能、人際智能、存在智能三方面,介紹學生閱讀經典禪詩,深入淺出,是不可多得的國文補充教材。
△邱永祺老師〈在地民俗文化融入對外華語教學中〉一文,結合在地歷史,以多元的在地民俗文化融入華語教學中,豐富境外學生的學習,值得參考。
△何子棋先生〈《禮記檀弓》中孔子的「非聖化」形象〉一文,從〈檀弓〉三則喪禮,探討孔子不合禮制的舉措,還原孔子亦是凡人的實貌。證明孔子是從凡人修養實踐而成為聖人,對一般人在成聖理想路上多有鼓勵。
△本期「文創園地」入選佳作共十一篇,優選三名分別為劉欣妤〈我從漫畫中學到的事〉、小朱〈一段飯與愛的距離〉、小太陽〈心口的太陽〉。

系統號:

P-059316

語言暨語言學第25卷第4期

標題:

語言暨語言學第25卷第4期

時間:

2024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內容簡介:

Verbal marking, intransitivity, and argument structure: The case of Budai Rukai/Cheng-Fu Chen

From negative to conjunctive: 無 bo55 in the Jieyang Southern Min dialect/Yanxuan Huang & Ruiling Huang & Jiaying Huang

Waning and waxing: The case of comparative marking in Tujia/Man Lu & Yu Ma & Jeroen van de Weijer & Zhen Yi

Thewo Tibetan's /ta33/ and /nə33/ : A narrative exploration of how temporal space and verbal semantics interact with evidentiality/Abe Powell

A voicing rule for non-continuant obstruents in Thebo Tibetan/Daxue Yang & Sangsrgyas Tshering & Jesse P. Gates

The syntax of Korean reduced conditionals: Right edge and pronominalization/Masaya Yoshida & Suwon Yoon

[Book review] Review of Chen (2022): Toward a Motivation Model of Pragmatics/Yingzhe Jin

系統號:

P-059213

《孔孟月刊》第63卷第1、2期

標題:

《孔孟月刊》第63卷第1、2期

時間:

2024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華民國孔孟學會

內容簡介:

崔雪茹 、戚晴/儒家思想對故宮建築的影響探析
毛筱萍/〈淇奧〉的人物形象探析
謝淑熙/儒家生命教育文化蘊涵析論 ──以《禮記‧冠義》為例
夏凡/《史記》與《尚書》的帝堯形象對讀辨異
葛沈荷/改制與開新:論漢代「三統說」的淵源流變
董金裕/從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論理想家園

系統號:

P-059626

中國學術年刊第46期秋季號

標題:

中國學術年刊第46期秋季號

時間:

2024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

內容簡介:

漢魏六朝「植物」與「神女──美女」賦的互文研究 (郭章裕)
探究《群書治要‧孟子》選編篇章所接契於唐太宗的治國之道(鄭栢彰)
細節裡的魔鬼:論李渝小說的細節描述美學(戴華萱 )

系統號:

P-059217

師大學報第69卷2期

標題:

師大學報第69卷2期

時間:

2024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內容簡介:

環境正義:以羅爾斯的正義理論與泰勒的環境哲學分析桃園觀音與新屋的環境變遷/王冠生(國立臺北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陳湘繁(國立臺北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蔡怡玟(國立臺北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佛法觀點的環境論(英文稿)/釋昭慧(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教授)
從耶儒對話再思生態文明:一個漢語神學的觀點/莫介文(香港中文大學宗教倫理與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道德對待動物的理由之探究——在道德個體主義與整體主義之間/梁奮程(東海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出走與歸來——小說家王定國散文集《探路》中的自我探索/黃雅莉(國立清華大學華文文學研究所教授)

系統號:

P-059227

華人宗教研究第24期

華人宗教研究第24期

標題:

華人宗教研究第24期

時間:

2024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

專輯特稿
警示與遇示:武德鸞詩之秘的應時應運/李豐楙

專輯論文
史誌觀道新旅碑:武德鸞文與百年大醮/林振源
北台灣鸞堂景美肫風社、集文堂個案研究/吳宗明
臺灣民間信仰宗教資料庫的發展與未來:以北港武德宮鸞文資料庫為核心/洪瑩發

一般論文
應用區塊鏈發展地方文史資料典藏保護與策展應用平臺研究/陳志銘、曾宇誠
元宇宙數位策展模式下的文化保存與傳承/李明娟、范維媛、陳志銘
環境保護與宗教實踐的交錯:臺灣民間信仰中金紙與香符號意識形態與非人能動性分析/林敬智

系統號:

P-059198

海洋文化學刊第34期

標題:

海洋文化學刊第34期

時間:

2023年6月

出版單位:

基隆: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

內容簡介:

先秦至南北朝「蚌蛤」文化發展初探/顏智英
十九世紀末基隆廟埕聚落影像解讀—以奠濟宮為例/舒瑞國
從檔案文書論蘆洲李家的發展與貢獻—以李友邦為例/卞鳳奎
動態震盪:金門石蚵林形成與變遷中的歷史因素/陳怡嘉
臺灣「蘭嶼」電影中的文化顯影—以《等待飛魚》、《只有大海知道》為論述中心/沈惠如

系統號:

P-059223

藝術學研究第34期

標題:

藝術學研究第34期

時間:

2024年6月

出版單位:

桃園: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

內容簡介:

邱函妮|如候鳥般飛翔——戰前往返東亞各地的西畫家呂基正
高俊宏|研究型創作之交鋒與「藝術知識」初探
莊憶萱|返向世界:塔琳.賽蒙的調查改寫

系統號:

P-059229

文化研究期刊第38期

文化研究期刊第38期

標題:

文化研究期刊第38期

時間:

2024年5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學術論文
〈佛洛伊德、巴禮巴與「文明性」的悖論:政治拓撲學的難題〉/劉紀蕙
-批評與回應
-〈從「暴力之過度」到「暴力之殘餘」:再論巴禮巴的暴力批判〉/蕭育和
-〈回應蕭育和:再論文明性政治的悖論與死亡欲力的重新理解〉/劉紀蕙
〈「你是外國人嗎?」:台灣聽障者的口音與身份誤認經驗〉/萬宗綸
〈從臺灣IG詩作的文學生產看數位詩的範式轉移〉/梁慕靈
〈分析蔡明亮《不散》從第25個鏡頭到第39個鏡頭:照亮暗黑影像的邊緣與考掘影片差異的晦義蒙太奇〉/劉永皓
〈《三體》末日與《明朝》「墨日」的宇宙技術觀〉/林宛瑄


思想論壇:後虛擬專題
〈序言〉/涂銘宏
〈元遊戲性寫實主義——作為批判平台的數位遊戲〉/吉田寬著,楊駿驍譯
〈重設「戰鬥」概念的遊戲〉/井上明人著,楊駿驍譯

系統號:

P-059211

美術史研究集刊第56期

標題:

美術史研究集刊第56期

時間:

2024年3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王崇齊;施靜菲/乾隆朝粵海關成做之「洋琺瑯」
吳文婷/十八世紀廣彩的日耳曼元素
金恩慶/傳入朝鮮王朝的清代琺瑯彩繪瓷器及其接納狀況的初步研究
劉瑞琪/展演跨肉身性與生態的時間:安娜.門蒂耶塔的《輪廓系列》(1973-1980)

系統號:

P-059228

故宮學術季刊第41卷第3期

標題:

故宮學術季刊第41卷第3期

時間:

2024年3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內容簡介:

中世紀季風亞洲的密教信仰風潮—以東爪哇甘竹出土金剛界曼荼羅青銅造像為例/賴依縵
乾坤清賞—關於王世貞宋畫鑑藏二三事及其鑑藏章/許文美
圖繪女仙—《仙媛紀事》版畫研究/鄭婷婷
沈銘彝與其收藏之懷素〈自敘帖〉水鏡堂拓本/劉宜璇

系統號:

P-059218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62期

標題: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62期

時間:

2023年3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內容簡介:

【論文】
中晚唐詩歌中的物之書寫與物性認知/劉順
「吃人與禮教」和「吃人的禮教」——論魯迅《狂人日記》的詮釋化過程/梁慕靈
「禮制語境」視域下的《論語》「繪事後素」章鄭玄注研究/許子濱
九獻儀節考——以《禮記正義》大祫九獻說為中心之考察/張曉宇

【書評】
《漢學與跨文化思維》,宋灝著/黃雅嫺
Wang Anshi and Song Poetic Culture. By Xiaoshan Yang/張楣楣
《象徵與體物:先秦兩漢禮儀中的修身與教化觀》,林素娟著/黃慧芬
《後周魯時代的天下秩序 ——《荀子》和《呂氏春秋》政治哲學之比較研究》,佐藤將之著/吳曉昀

系統號:

P-059224

東洋史研究第83卷第2號

標題:

東洋史研究第83卷第2號

時間:

2024年9月

出版單位:

京都:東洋史研究會

內容簡介:

【論說】
李弘喆/『史記』注釋學研究序説——譙周『古史考』の性格について——
宮崎聖明/吏から官への途——明代「省祭官」攷——
新田元規/光緒帝の繼承をめぐる禮解釋
岩間一弘/ジンギスカン料理と帝國日本——北京から満蒙へ——

系統號:

P-059210

『野草』第113号

標題:

『野草』第113号

時間:

2024年9月

出版單位:

西宮市:中国文芸研究会

內容簡介:

【追悼】岡田英樹先生をしのんで
「明日へ橋を架ける」——岡田英樹先生「満洲文学」研究シンポジウム記録
植民地文学の角度から/星名宏修
満洲国文学研究の角度から/羽田朝子
歴史学研究の角度から―日本の満洲研究における岡田英樹先生/関智英

追悼文/大久保明男・張泉(彭雨新訳)・劉曉麗(鄧麗霞訳)・陳言(王晴訳)・北岡正子・鈴木正夫・谷行博・野間信幸・野村鮎子・浦元里花・河本美紀・劉靈均・宇野木洋

【論文】
魯迅油印本『小説史大略』成立考/黄嘉慶
春来たり、春逝きぬ——朱西甯「小翠与大黒牛」「春去也」から見る「鉄漿時期」後期の創作の軌跡/宋元祺
知識人は堕落したのか——方方「祖父在父親心中」における知識人像再考/胡勝
沢登りでどこへ遡ってゆくのか——舞鶴『餘生』の迂回路/李星雨
『野草』第112号合評/日野杉匡大・松浦恆雄・大久保明男

系統號:

P-059214

東アジア近代史第28號

標題:

東アジア近代史第28號

時間:

2024年6月

出版單位:

東京:東アジア近代史學會

內容簡介:

《特集》東アジア近代史における「ロシア」という存在
趣旨説明(櫻井良樹・醍醐龍馬)
中国国民政府の対ソ認識とその政策決定におけるソ連要因——一九三一―三七年の変遷を中心に——(鹿錫俊)
一九世紀中葉露清交渉における宣教師の役割(畔栁千明)
中東鉄道売却と一九三〇年代前半におけるソ連の対日外交(藤本健太朗)
日中戦争以後の日本外交におけるソ連要因——戦後初期までを視野に——(武田知己)
日本および東アジアにとってのロシア——「東アジア近代史における「ロシア」という存在」へのコメント——(佐々木雄一)
「東アジア近代史における「ロシア」という存在」へのコメント(左近幸村)

《歴史資料セッション》
戦争関連資料の収集・保存・公開——国民の共有すべき歴史的文化遺産をどう残すのか——
趣旨説明(東山京子)
展示品の向こう側にあるもの——資料を未来につなぐために——(加藤和俊)
「銃後」の記憶と「もの資料」——民衆と地域を伝える試み——(本康宏史)
前橋空襲・復興資料館——戦争の記憶を風化させないために——(手島仁)

《独立論文》
「対支文化事業」をめぐる日中関係——「日中文化協定」改廃交渉(一九二九―一九三一年)を事例に——(金子聖仁)
中華民国北京政府による海洋領有の政策過程——漁業問題への対処を観点として——(佐藤良聖)

《書評》
松田ヒロ子著『沖縄の植民地的近代——台湾へ渡った人びとの帝国主義的キャリア』(高江洲昌哉)

《中塚明先生 追悼記事》
中塚明先生を偲ぶ(井口和起)
中塚明さんのこと(大谷正)
中塚明氏を偲ぶ(檜山幸夫)

《活動報告》
《予告》二〇二五年度第二九回東アジア近代史学会研究大会

系統號:

P-059215

『学会通信 漢字之窓』第6巻第1号

標題:

『学会通信 漢字之窓』第6巻第1号

時間:

2024年6月

出版單位:

京都:日本漢字学会

內容簡介:

【第6回研究大会報告】
記念講演 中国書法の伝来と展開——書の楽しみと魅力——<島谷弘幸>
日本における『論語』の受容について——「慍」——<重信あゆみ>
景観漢字調査入門(後編)——「須磨」、「灘」、「芦屋」をどう書くか——<岡墻裕剛>
超漢字好きに聞く[第十回]四方佐知子さん<久保裕之>
漢字学の名著この一冊 裘錫圭著『文字学概要(修訂本)』<大西克也>
完成して寂しい「ジグソーパズル 漢字5万字」<平山泉>
漢字ニュースコレクション(二〇二三年十一月〜二四年五月) <円満字二郎>
■に■を見せて驚かれる——『方言漢字事典』が拓く地域の魅力<久保裕之>

書評 池澤正晃著『「大漢和辞典」の百年』<田島恵介>
書評 佐藤信弥著『古代中国王朝史の誕生』<石川大我>

新刊情報(二〇二三年一〇月〜二四年五月)
日本漢字学会 二〇二三ー二四年度 活動記録(二〇二三年一〇月〜二四年五月)
日本漢字学会概要/『学会通信 漢字之窓』投稿募集要領

系統號:

P-059216

中文數位探索:從漢字輸入到電腦中文化的壯闊歷程

中文數位探索:從漢字輸入到電腦中文化的壯闊歷程

標題:

中文數位探索:從漢字輸入到電腦中文化的壯闊歷程

時間:

2024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作者:

Thomas S. Mullaney 著,吳國慶 譯

內容簡介:

致謝
導言:數位時代的中文
1. 當輸入法是一位女性時:IBM、劉淑蓮,以及電子化中文的新紀元
2. 打破魔咒:中文打字機與自動完成的發明經過
3. 告別QWERTY:尋找中文鍵盤之路
4. 輸入法之戰:支秉彝與超書寫的回歸
5. 尋找中國式的改裝:印表機、螢幕與周邊設備的政治
6. 關聯思考:中文進入預測文本的時代
結語 .歡迎來到超書寫的世界
檔案藏館縮寫查詢
訪問與通訊
詞彙對照表
附註
發表過的文章
圖片說明
參考資料

系統號:

P-059298

名為和平的戰爭:武裝暴力與帝國時代的全球秩序

名為和平的戰爭:武裝暴力與帝國時代的全球秩序

標題:

名為和平的戰爭:武裝暴力與帝國時代的全球秩序

時間:

2024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

作者:

Lauren Benton 著,唐澄暐 譯

內容簡介:

前言
第一章 從小規模戰爭到帝國的暴行
第一部 掠奪的世界
第二章 藉由劫掠與屠殺來征服
第三章 私人掠奪物與公開戰爭
第二部 武裝和平的世界
第四章 遠方的劣行
第五章 拯救臣民,尋找敵人
結論 帝國暴力的陰影

系統號:

P-059309

宗教環境學在亞洲的跨界對話(第三卷):臺灣與亞洲共同直面的環境危機與宗教實踐

宗教環境學在亞洲的跨界對話(第三卷):臺灣與亞洲共同直面的環境危機與宗教實踐

標題:

宗教環境學在亞洲的跨界對話(第三卷):臺灣與亞洲共同直面的環境危機與宗教實踐

時間:

2024年12月

出版單位:

新竹:元華文創

作者:

張珣、高晨揚、江燦騰 主編

內容簡介:

前言與致謝/張珣、高晨揚、江燦騰
本書內容簡介
本書英文簡介
編者與作者簡介
導 論/張珣、高晨揚

第一部份:多物種生命共同體
第一章 穀物黏人、野菜女人與「包心」菜:北部阿美族的儀式植物與感官生態學/劉璧榛
第二章 認同與跨越的環境之羽:當代阿美族人與鳥的交纏關聯/李宜澤
第三章 重新思考消失的意義:排灣文化中雲豹(likulau)的滅絕與韌性/陸澐杉(Agathe Lemaitre)
第四章 能通力與市場攫取:柬埔寨白朗森林的祖靈經濟/吳考甯(Courtney Work)

第二部份:宗教宇宙觀的本體論反思
第五章 非自然、非文化:中國佛教的素食主義、親屬關係與輪迴觀/楊美惠(Mayfair Yang)
第六章 護生在臺灣:「自然的權利」能否保護一切有情眾生?/倪杰(Jeffrey Nicolaisen)

第三部份:宗教群體的生態實踐
第七章 從社會系統理論看「生態宗教」的可能性:以放生爭議為例/鄧元尉
第八章 佛教與森林:泰國生態僧山林保育的宗教意義與淵源/劉宇光
第九章 僧侶、候鳥與喜馬拉雅河川:印度東北達旺的爭議領土環境保育與宗教動員反水壩運動/林汝羽
第十章 環境保護與宗教實踐的交錯:臺灣民間信仰中金紙與香的符號意識形態與非人能動性分析/林敬智

第四部份:邁向生態靈性的塑造
第十一章 呼應羅斯頓的「故事居所」敘事:以泰雅人飲食實踐中的生態靈性為例/林益仁
第十二章 農本主義與希望詩學:「耕作」作為方法/周序樺
第十三章 沙漠、山海與小鎮:生態繪本中的地方與靈現/蔡怡佳

系統號:

P-059324

神靈越界:人群、眾魂的歷史競逐與原民復振

神靈越界:人群、眾魂的歷史競逐與原民復振

標題:

神靈越界:人群、眾魂的歷史競逐與原民復振

時間:

2024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游擊文化

作者:

梁廷毓 著

內容簡介:

序 尋靈的書寫
本書的用詞及考量

前言 重訪平埔族
平埔族群的正名、復權之路
凱達格蘭:淡北地帶的原住民族

壹 番仔王爺:流亡的神靈
二○一○年,一樁拆廟事件
原住民與漢人神靈的遭逢
超自然的神靈傳聞

貳 越界之靈:接觸地帶的信仰
原住民與荷西傳教士
通事、原住民與關渡宮
公廨、地基主與土地神祠

參 邊界考:部落與漢庄的消長
原住民與外來者的遭逢
社域界線推移下的原漢關係
界線的消弭與部落的瓦解

肆 遷徙與流變中的神靈
族人與保德宮的迫遷之路
廟境交陪下的原漢合作
「番仔獅」的傳承

伍 復振:祖靈的歸返
凱達格蘭族裔的奮起
聖山與祖靈之地

後記 人、地與靈的流轉

系統號:

P-059330

臺灣審議民主的進化時代

臺灣審議民主的進化時代

標題:

臺灣審議民主的進化時代

時間:

2024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林國明、葉欣怡 主編

內容簡介:

主編序
作者簡介
第一章 台灣審議民主的進化時代:微型公眾、審議系統與制度論╱林國明
  壹、第二波審議民主:變遷趨勢與研究問題
  貳、理論架構:從審議系統到制度論
  參、本書的內容和各章的安排
  肆、結論
  徵引書目
第二章 從審議系統觀論微型公眾的定位與功能╱吳澤玫
  壹、前言
  貳、微型公眾及其政治影響
  參、審議系統裡的微型公眾
  肆、微型公眾為什麼不應作為決策機制?
  伍、作為諮詢機制的微型公眾
  陸、結論
  徵引書目
第三章 台灣第二波審議民主的發展:制度論的解釋╱林國明、葉欣怡
  壹、研究背景與問題
  貳、文獻回顧與分析觀點
  參、參與式預算之後的審議民主發展
  肆、解釋2014年以後審議民主在台灣的發展
  伍、結論
  徵引書目
第四章 以賦權式參與治理觀點比較台北、桃園、台中三都之參與式預算╱周睦怡、陳東升
  壹、前言
  貳、文獻回顧與分析框架
  參、案例分析
  肆、結論與討論
  徵引書目
第五章 審議社造、行政創新與社區民主化╱葉欣怡、林國明
  壹、把審議民主帶進社區(總體營造):2016年啟動的民主工程
  貳、文獻回顧
  參、研究資料與方法
  肆、審議社造、行政創新與社區民主化
  伍、審議社造之政策推動作為社會過程的反思
  陸、結論
  徵引書目
第六章 民主創新能力與政府的表現:以審議社造為例╱林祐聖
  壹、緒論
  貳、民主創新能力與政府表現
  參、研究案例
  肆、審議公所的民主創新能力與表現
  伍、討論
  陸、結論
  徵引書目
第七章 社區型參與式預算的推動機制:眉溪部落的行動研究╱陳文學、林庭秝(Ali Walis)
  壹、前言
  貳、參與式預算的概念與機制
  參、以機制再設計作為行動開端
  肆、行動歷程與成效分析
  伍、結論與討論
  徵引書目
第八章 「轉型正義」、轉化式對話與公民審議:探索和解共生的可能性╱汪宏倫
  壹、缺乏和解的轉型正義:衝突化解與和平構築的視角
  貳、分裂社會中的社會學習與轉化式對話
  參、轉化式對話的實踐經驗:北愛爾蘭與南非的案例
  肆、轉化式對話的理念與操作原則
  伍、「共創未來的記憶」:透過公民會議進行轉化式對話的一個初步嘗試
  陸、反思與檢討:轉化式對話與公民審議之異同
  柒、結語:從「轉化式對話」到「轉化式修復」
  徵引書目
索引

系統號:

P-059341

貫之以道:五教同源脈絡下的民間儒家實踐

貫之以道:五教同源脈絡下的民間儒家實踐

標題:

貫之以道:五教同源脈絡下的民間儒家實踐

時間:

2024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政大出版社

作者:

楊弘任 編

內容簡介:

「華人宗教研究叢書‧一貫道系列」主編序(楊弘任)
第一章導讀(導讀人/林育生)
第一章 宗教對臺灣現代化的回應:以一貫道為例(蘇為德(Hubert Seiwert)著/袁光譽(Robert Ivan)、王善榆譯/林育生校訂)

【第一部分 五教同源與跨宗教對話】
第一部分綜合導讀(導讀人/楊弘任)
第二章 「五教同源」論述的社會建構:從民初救世團體到當代一貫道(楊弘任)
第三章 民初「五教合一」論述的兩個類型:以李佳白與道院為例(1921-1927)(黎秉一)
第四章 華人宗教兼容論語境中的耶穌形象:一貫道的基督論及其在跨宗教對話上的含義(柯若樸(Philip Clart)著/黎秉一譯)

【第二部分 民間儒家實踐】
第二部分綜合導讀(導讀人/鍾雲鶯)
第五章 一本《大學》,多元解釋:民國以來民間儒教對《大學》的宗教性解釋(鍾雲鶯)
第六章 齊家:當代綜攝性宗教語境中的《大學》理念(畢遊塞(Sébastien Billioud)著/黎秉一譯)
第七章 儒家火炬,傳諸大眾:組構中國儒家復興的挑戰(畢遊塞(Sébastien Billioud)著/黎秉一譯)
第八章 隱藏的傳統:現當代中國的儒家及其轉型(畢遊塞(Sébastien Billioud)著/黎秉一譯)

系統號:

P-059182

福音與禁煙:晚清傳教士與鴉片貿易的興廢(1807-1911)

福音與禁煙:晚清傳教士與鴉片貿易的興廢(1807-1911)

標題:

福音與禁煙:晚清傳教士與鴉片貿易的興廢(1807-1911)

時間:

2024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 : 臺灣基督教文藝出版社、中原大學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聯合出版

作者:

卓輝立 著

內容簡介:

緒論
第一章 曖昧不清:早期來華傳教士與鴉片的相遇(1807-1842)
第一節 傳教士的傳教熱情與現實困境
第二節 晚清政府的鴉片政策
第三節 傳教士與在華鴉片商人
第四節 傳教士與在華外交官

第二章 群而攻之:中期傳教士對鴉片的認知與譴責(1842-1862)
第一節 「甚於砒霜十倍」:鴉片之生理危害
第二節 「罪惡之沼」:鴉片與道德問題
第三節 「帝國的深淵」:鴉片與社會危機
第四節 「福音的絆腳石」:鴉片與傳教障礙
第五節 「撒旦的咒詛」:傳教士對鴉片問題的宗教化構建

第三章 身體力行:後期傳教士反鴉片活動的開展(1862-1907)
第一節 傳教士對鴉片狀況的調查
第二節 各地基督教戒煙機構的出現
第三節 傳教士的反鴉片出版與宣傳
第四節 全國傳教士大會的反鴉片議題及請願活動
第五節 跨身份、跨國籍、跨宗派反鴉片聯盟的形成
第六節 傳教士反鴉片運動的國際合作

第四章 修成正果:傳教士反鴉片運動的落幕(1907-1911)
第一節 傳教士與官方禁煙運動
第二節 清末反鴉片運動的成果
第三節 反鴉運動的延伸:傳教士的反嗎啡活動
第四節 各界對傳教士反鴉片的回應

結語

系統號:

P-059186

臺灣考古學奠基者——宋文薰精選集

臺灣考古學奠基者——宋文薰精選集

標題:

臺灣考古學奠基者——宋文薰精選集

時間:

2024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許成鋼 著

內容簡介:

「人文大師系列」編輯前言/梅家玲
編輯凡例
導讀─深耕臺灣考古學/陳瑪玲

輯一 先驅與奠基臺灣史前文化史的建構
談談臺灣先史時代的範圍
考古學上的臺灣
由考古學看臺灣

輯二 推動碳十四測年法的運用與年代學方法論的檢視
臺灣的考古遺址
圓山文化的年代
臺灣西部史前文化的年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第十七次學術座談會
臺灣史前貝塚絕對年代之測定

輯三 建置圓山文化與文物系統性研究
圓山貝塚民族的生產方式
本系舊藏圓山石器
圓山貝塚的陶器工業

輯四 開啟舊石器時期的發現與長濱文化的研究
長濱文化─臺灣首次發現的先陶文化(簡報)
臺灣八仙洞舊石器文化的發現及意義
臺灣舊石器文化探索的回顧與展望

宋文薰生平與著作年表/陳瑪玲

系統號:

P-059196

畫中有話:古寧頭戰役油畫修復與回顧

畫中有話:古寧頭戰役油畫修復與回顧

標題:

畫中有話:古寧頭戰役油畫修復與回顧

時間:

2024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遠足文化

作者:

王振愷 著

內容簡介:

處長序
推薦序
前言

第一章 以修復師之眼重探古寧頭戰史館油畫
一、固若金湯、雄鎮海門:戰地前線的金門
二、文資保存與自然保育交會的紀念島
三、為古寧頭戰役建造一座紀念堡壘
四、臺灣美術中的戰畫系統:時局色與委託作
五、郭江宋修復師與古寧頭戰史畫的相遇
六、一位專業修復師的養成之道
七、古寧頭戰史館戰畫修復流程

第二章 開戰:〈戰備整備〉至〈登陸激戰〉
一、戰備整備──賴武雄,〈戰備整備〉
二、渡海夜襲──劉平衡,〈渡海夜襲〉;劉煜,〈浴血奮戰〉
三、登陸激戰──施並錫,〈登陸激戰〉

第三章 半場:〈指揮反擊〉至〈火燒船隻〉
一、壯烈成仁──郭韌,〈指揮反擊〉;金哲夫,〈壯烈成仁〉
二、古寧巷戰──劉文煒 ,〈林厝奮戰〉;陳慶熇,〈古寧巷戰〉
三、火燒船隻──陳輝東,〈火燒船隻〉

第四章 停火:〈崖下俘虜〉至〈領袖視察〉
一、崖下俘虜──謝孝德,〈崖下俘虜〉;方向,〈清點戰俘〉
二、光榮校閱──顧重光,〈光榮校閱〉
三、巡視古寧頭──楊興生,〈領袖視察〉

第五章 解密:胡璉將軍紀念館及其典藏畫作
胡璉將軍紀念館典藏解密
楊永福,〈料羅補給〉/金哲夫,〈宣慰戰士〉/潘麗紅,〈校閱空軍〉/施並錫,〈喝令繳械〉/巴東,〈拂曉衝鋒〉/洪敬雲,〈砲兵支援〉/顧重光,〈金門之熊〉/林忒,〈摧毀船隻〉

第六章 結語:修復戰爭畫,讓戰爭成為歷史

參考文獻

系統號:

P-059203

朱子的窮理工夫論(修訂版)

朱子的窮理工夫論(修訂版)

標題:

朱子的窮理工夫論(修訂版)

時間:

2024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吳啟超 著

內容簡介:

修訂版自序
初版自序
導言

第一章 朱子的窮理工夫論
  第一節 工夫與工夫論
  第二節 工夫論的角色及工夫論分歧的成因
  第三節 朱子工夫論的哲學前提:對「心」的特殊體認
  第四節 朱子工夫論要義
第二章 朱子對「先識本心」的疑慮:轉向窮理工夫論
  第一節 問題的背景
  第二節 胡宏的「先識本心」
  第三節 朱子的三點質疑
  第四節 逆覺體證:一心之自識
  第五節 真正的疑慮:「發見」與「肯認」是同一種作用嗎?
  第六節 朱子工夫論轉向的詳檢與證成
  第七節 朱子的「是非之情」
第三章 朱子論知行關係與實踐動力
  第一節 問題之由來
  第二節 真知即能行
  第三節 問題之深化
  第四節 「動力問題」之不圓滿答覆
第四章 非獨斷與可修正:窮理之學的開放性格
  第一節 「復禮」作為對獨斷之制衡
  第二節 讀書窮理之教的開放性格
  第三節 文明對話值得預認天理嗎?
結論

附錄 再思朱子的「理」:「存在之理」還是「總文路」?
參考文獻
概念索引
人名與學派索引

系統號:

P-059205

臺灣史研究文獻類目2023年度

臺灣史研究文獻類目2023年度

標題:

臺灣史研究文獻類目2023年度

時間:

2024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作者:

陳宗仁、林正慧、林文凱、顧雅文、陳姃湲、陳偉智、費德廉 編

內容簡介:

近年來,臺灣史研究出版物的質、量均迅速增長,如何適時提供正確的出版資訊與完整的文獻書目,進而建立兼具累積性和前瞻性的學術批評傳統,實為深化二十一世紀臺灣史研究的重要課題和基礎工作。有鑑於此,本所於2004年7月正式成所後,積極規劃《臺灣史研究文獻類目》的編輯出版,期能提供學界較完整的臺灣史研究資訊。

《臺灣史研究文獻類目》以年度為範圍,蒐集具有歷史研究取向與學術規範的專書與論文書目。自2005年起,每年出版前一年度的研究成果,2023年度為本書目第20集。為便於讀者檢索利用,本書目分為總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史料等六大類。每個類別,再依據所研究的時期分為通論、史前與早期、清代、日治、戰後等五個時期。本年度收錄書目包含專書313筆,論文976篇,學位論文154篇,合計1,443筆。

系統號:

P-059212

清代司法實務中的錯誤——以《刑案匯覽.毆期親尊長》為中心

清代司法實務中的錯誤——以《刑案匯覽.毆期親尊長》為中心

標題:

清代司法實務中的錯誤——以《刑案匯覽.毆期親尊長》為中心

時間:

2024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出版

作者:

王學倫 著

內容簡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研究叢書」出版緣起/陳惠芬
推薦序 用繡花針勾串歷史的幽微處/陳登武
自序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清代審判制度概論及裁判實態舉隅
 第三節 研究回顧
 第四節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毆期親尊長的律例規定
 第一節 毆期親尊長律例的沿革
 第二節 修法爭議:「聽從尊長毆死次尊仍尊本律」的探討
 第三節 小結

第三章 刑部「毆期親尊長門」案件的類型
 第一節 誤傷誤斃期親尊長
 第二節 聽從親屬或他人為之的犯罪
 第三節 救護情切和有心無心相關案件
 第四節 小結

第四章 刑部對司法審理的法律推理
 第一節 律例和成案間的適用
 第二節 罪名的減輕加重

第五章 結論

徵引書目

系統號:

P-059222

清代臺灣張丙事件研究

清代臺灣張丙事件研究

標題:

清代臺灣張丙事件研究

時間:

2024年11月

出版單位:

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作者:

蘇全正 著

內容簡介:

本研究在探討清代臺灣張丙事件的歷史與社會意義,與常民歷史記憶有著深化的情感,而與事件相關的歷史場域,至今仍然在臺灣的鄉鎮角落可以見到其遺存。尤其張丙事件有平埔族屯番、閩粵義民參與平亂的事蹟,以及地方社會歷史記憶,對於地方家族的勢力與地權遞嬗影響甚鉅,如王得祿家族效力朝廷,協助平亂,家勢得以翻漲為最具代表性的顯例。再者,張丙事件對地方土地移墾及族群互動的影響,凸顯出臺灣糧政無措,倉廩平時積貯、買補不實的問題,致使荒年搶糧事件不斷重複發生,其在歷史層面與地方鄉土記憶方面,有其特殊的意義和影響。

系統號:

P-059248

中俄邊境大河黑龍江:被世界忽略的地緣政治與文化糾葛

中俄邊境大河黑龍江:被世界忽略的地緣政治與文化糾葛

標題:

中俄邊境大河黑龍江:被世界忽略的地緣政治與文化糾葛

時間:

2024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商周出版

作者:

Sören Urbansky 著,黃鎮斌 譯

內容簡介:

引言
第1章 於西伯利亞的巴黎漫步
第2章 貝加爾湖畔貪求無厭的中國人
第3章 布里亞特的列寧與喇嘛
第4章 蒙古撞球桌上的世界政治
第5章 哈拉哈河畔的應急發電機
第6章 中國的哥薩克村莊
第7章 黑龍江岸邊的妓女墳
第8章 沿著貧瘠的絲綢之路
第9章 劍蕨後面的圖書管理員
第10章 草原邊上的購物天堂
第11章 滿洲富礦
第12章 俄羅斯的亞特蘭提斯
第13章 滿洲國的長影
第14章 習的報紙讀者,金的女花童
第15章 屯田士兵的非洲孫子
第16章 俄國缺失的記憶
第17章 一公頃沼澤贈地
第18章 不是俄羅斯的舊金山
感言
年表
參考書目

系統號:

P-059249

《紅樓夢》的思想風貌:情與悟的無盡循環

《紅樓夢》的思想風貌:情與悟的無盡循環

標題:

《紅樓夢》的思想風貌:情與悟的無盡循環

時間:

2024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作者:

謝君讚 著

內容簡介:

本書所探討的問題,主要區分成三個面向:第一,就「情」來說,《紅樓夢》是否真有唯情至上的觀點?情之價值與限制又應如何解釋?「情」與「禮」(理)之間,是否截然對立?第二,就「悟」來說,所謂的「悟」其思想內容為何?「悟」與佛、道式的證悟其異同為何?而這樣的「悟」是否真能徹底化解「情」的糾纏束縛呢?第三,就「情」與「悟」關係來說,以往的唯情至上、由情轉悟、情悟徘徊與情悟雙行等解釋模式,徵諸文本,都仍存在著若干問題,那麼,我們又該如何重新理解「情」與「悟」之關係呢?針對以上問題,本書將站在踏實的文本檢證與批判地承繼前人研究的雙重基礎上,展開探究分析,嘗試提出較好地理解《紅樓夢》情悟問題的詮釋觀點。

系統號:

P-059256

史識與詩心——臺靜農精選集

史識與詩心——臺靜農精選集

標題:

史識與詩心——臺靜農精選集

時間:

2024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臺靜農 著,梅家玲 主編

內容簡介:

臺靜農是五四一代渡海來臺知識分子的代表性人物,兼具文人、學者、教育家、藝術家多重身份。他的一生幾乎跨越了整個二十世紀,走過文學革命、八年抗戰與兩岸分立,更在戰亂離散中見證了百年來社會的新舊過渡與文學轉型。本書精選臺靜農歷年來的文學書寫與學術論文,分為「詩作」、「小說」、「雜文」、「學術論文」四輯,勾勒他的文史研究與文學人生,凸顯其間的「史識」與「詩心」。另以「附編」完整呈現此前未曾結集出版的《「白沙讀史箚記」,兼及若干重要佚文與佚信,以期體現臺靜農其人其文的時代意義,並為日後的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系統號:

P-059280

臺灣電視管制60年

臺灣電視管制60年

標題:

臺灣電視管制60年

時間:

2024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翰蘆圖書

作者:

彭芸、何吉森 主編

內容簡介:

編者序:電視管制60年—來時路、找出路/彭芸、何吉森

第一篇.管制機關
戒嚴、解嚴、新世紀的台灣電視主管機關:行政院新聞局、NCC/彭芸
壹、 前言
貳、 新制度論與媒體治理
參、 行政院新聞局時期
肆、 NCC:制度設計、獨立性與問責
伍、 文化部、數發部與NCC
陸、 小結

電視業/主管機關:一甲子的對陣與調變/洪瓊娟
壹、 主管機關更迭
貳、 由人治到法治
參、 行政治理的調變
肆、 重要電視政策調變實例
伍、 省思與結語

臺灣電視管制的善良治理與失落的影響:兼論1958 年廣播會報再現與再造/程宗明
壹、 前言
貳、 交通部廣播會報(1959-1961):「臺灣省黑白電視技術標準規範」與電視管制之雛型
參、 教育部文化局發展「電化傳播事業法」宏規與國家廣播網的失敗
肆、 黎世芬引入「亞洲廣播聯盟」的外造規範
伍、 張繼高發揚「公共電視制」之釋義
陸、 費驊「建立有線電視系統」遺志
柒、 立院教育交通內政聯席會議之「公視法」理想
捌、 高畫質視訊到數位電視規劃之歷史再現
玖、 結論:只有一次再現的媒體管制治理嗎?

第二篇.政策與規範
砍掉重練?NCC亟需組織與監理過程改革/羅世宏
壹、 前言
貳、 如何再造「壞掉」的NCC?
參、 監理過程改革:以英美為師
肆、 結論:改革的必要性

斷捨離:視訊媒體管制革新的魔法/劉定基
壹、 前言
貳、 NCC有關視訊媒體管制革新的回顧
參、 NCC視訊媒體管制革新的魔法:斷捨離及其理由
肆、 應該斷捨離的管制規定清單
伍、 結語

影響臺灣視訊產業變革之中間變數:法政策學觀點/何吉森
壹、 前言
貳、 臺灣視訊產業政策及規範環境之回顧
參、 影響臺灣視訊產業變革之中間變數
肆、 為通傳規範制定者建置一套基本原則
伍、 結語

第三篇.困境與突破
從NCC內容核處案例探討政府管制強度的演變與挑戰/柯舜智
壹、 前言
貳、 電視內容管制的研究範圍與內涵
參、 2006 年至2023 年電視內容核處案例分析
肆、 由核處案例探究政府對電視內容管制強度的演變
伍、 數位匯流下電視內容管制的挑戰

坐困愁城的屬地主義法律:談跨境OTT TV 對傳統廣播電視監理的挑戰/葉志良
壹、 前言:新舊交替的時代
貳、「屬地主義」法律對於跨境監理的侷限
參、 跳脫傳統廣播電視框架可能衍生的監理議題
肆、 監理路徑的想像:酒瓶與酒的關係、還是脫胎換骨?
伍、 是挑戰也是覺悟-代結論

臺灣公共電視的願景與挑戰:兼評近年幾個爭議事件/黃銘輝
壹、 前言
貳、 從「小而美」到「大公廣」的願景
參、 公設財團法人的定位:如何與政治保持「一臂之遙」的挑戰
肆、 近年重大事件的回顧與檢討
伍、 結語

系統號:

P-059297

短波時代:從冷戰到民主,從情報播送到和平之聲,讓世界聽見臺灣之音

短波時代:從冷戰到民主,從情報播送到和平之聲,讓世界聽見臺灣之音

標題:

短波時代:從冷戰到民主,從情報播送到和平之聲,讓世界聽見臺灣之音

時間:

2024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 : 鏡萬象

作者:

林欣誼、周馥儀 著

內容簡介:

序 一座島嶼,一個電台,和全世界交朋友的故事/中央廣播電臺董事長賴秀如

序章 來自島嶼的巨大聲響
・從心戰任務到世界交流的百年足跡
・短波的曾經與現在

第一章 跨越世紀縫隙的臺灣之音
・在國際廣播協會結交民主盟友
・廣播也是我們的外交

第二章 他們來自天涯海角
・央廣的粵語和客語廣播

第三章 曾經,留存在廣播史的另一種聲音
・凝聚華僑的「祖國」廣播

第四章 以短波連接地球各個角落

第五章 日常的情緣與災難中的微光

第六章 讓臺灣的你聽到自己的鄉音
・聽央廣,學語言

第七章 數位極權時代,聲音還是自由的
・央廣與民主的價值

尾聲 廣播的共感時代
附錄:央廣大事年表

系統號:

P-059305

晚清「戰爭敘事」研究——譯介、圖像、新小說

晚清「戰爭敘事」研究——譯介、圖像、新小說

標題:

晚清「戰爭敘事」研究——譯介、圖像、新小說

時間:

2024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作者:

朱芯儀 著

內容簡介:

本書針對晚清報刊、雜誌、畫報、小說中涉及「戰爭」、「軍事」議題之文本進行研究。文類形式包含新小說、翻譯小說、圖像等,幾乎涵蓋晚清出版類型,內容多元、涉獵廣闊。無論是從翻譯小說傳播的路徑,新小說的推陳出新,抑或圖像裡所再現的形象,「戰爭」議題於晚清無所不在。小說與圖像激發中國在地的「戰爭/反戰」意識、「武士道」精神、「未來戰爭」寄託、「女軍人」培育、軍隊「統一化」身體等概念,於書中一一彰顯。

系統號:

P-059342

我所認識的新加坡:一位在地記者的參與及觀察

我所認識的新加坡:一位在地記者的參與及觀察

標題:

我所認識的新加坡:一位在地記者的參與及觀察

時間:

2024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春山出版

作者:

Kirsten Han 著,閻紀宇 譯

內容簡介:

在許多人心中,新加坡是理想的模範國度:那裡有高度發展的經濟、乾淨美麗的城市景觀、嚴刑峻法下的良好秩序。執政黨在國會擁有九成席次的新加坡政府,也樂於宣傳這幅人民在執政者領導下安居樂業的圖像──而且他們有選舉,非常民主。

本書作者韓俐穎從小也是這樣相信的,直到她開始幫忙上街採訪。她逐漸碰觸到新加坡政府權力設下的種種關卡與阻礙,不能隨意上街抗議表達訴求只是其中一種。若是執意發聲談論某些事情,政府有許多方式磨耗你的身心和經濟,像是伸縮自如的「藐視法庭」指控。

透過採訪接觸或親身參與的各種經驗,韓俐穎想在書中呈現的並不是關於新加坡的唯一真相,而是更為細膩複雜的新加坡面貌。她的描述讓我們極為具體地看到威權體制的羅網如何有效進行管控,也讓我們看到頑強的公民如何想方設法尋找能夠施力的空間。在新加坡推動轉型正義的民間工作,以及推動同志權益的粉紅點活動,都是重要的例子。這些努力,也持續為當地的政治社會環境種下希望。

系統號:

P-059116

百年建築.今昔物語:國立臺灣文學館的空間記憶與生命紀事

百年建築.今昔物語:國立臺灣文學館的空間記憶與生命紀事

標題:

百年建築.今昔物語:國立臺灣文學館的空間記憶與生命紀事

時間:

2024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這邊出版

作者:

張文薰、陳令洋、曾彥晏、翟翺、張浥雯 著

內容簡介:

序章——張文薰

壹、奠基:臺南(州)廳時期——陳令洋
一、臺南廳廳舍要蓋在哪?——廳長松木茂俊與廳舍選址
二、殖民地官廳新風貌——森山松之助與近藤十郎的建築人生
三、行過大正町——皇子與庶民的臺南體驗
四、戰火來臨前——臺南州知事一番瀨佳雄的煩惱
【空襲】

貳、轉場:空軍供應司令部時期——陳令洋
一、空供部流轉史——魏崇良與原州廳重修
二、返鄉臺南再出發——舞蹈家林香芸的演藝之路
三、在大禮堂唱平劇——老生謝景莘與天馬業餘平劇隊
四、軍眷的娛樂時代——空軍子弟的童年回憶
【交接】

參、激盪:臺南市政府時期——曾彥晏
一、走自己的路——第一位本土女性建築師與市長夫人的斜槓人生
二、去去,結界走!——重劃市府空間、打破市政藩籬的大頭市長
三、那些年,我們跑過的府會線——市政記者的新聞最前線與情報發信地
四、追趕跑跳的市政萬象——穿梭各處室、包辦大小事的市府職員
【啟動】

肆、新生:文資中心籌備處與臺文館時期——翟翺
一、把時間蓋回來的人——古蹟修復再利用的人文思維
二、在州廳記憶消失之前——第一線修復的難題
三、開館那一天——國家級文學館的整備歷程
四、喚醒是六千個日子——一位圖書室館員的見證
【深耕】

終章——張浥雯

作者簡介
從臺南(州)廳到臺灣文學館

系統號:

P-059118

文學史的書寫形態與文化政治

文學史的書寫形態與文化政治

標題:

文學史的書寫形態與文化政治

時間:

2024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政大出版社

作者:

陳國球 著

內容簡介:

修訂版前言

【第壹編】 學科創立與文學史書寫
第一章  文學立科──〈京師大學堂章程〉與「文學」
一、「詞章不能謂之學」: 〈籌議京師大學堂章程〉與「文學」的邊緣化
二、「大學堂設文學專科」: 〈欽定〉與〈奏定〉兩份章程與「文學研究」的觀念
第二章  「錯體」文學史──林傳甲的「京師大學堂國文講義」
一、「第一本中國文學史」與林傳甲的「國文講義」
二、「國文講義」與《支那文學史》及《奏定章程》的關係
三、林傳甲《中國文學史》的文學史意識
四、結語

【第貳編】文學史的書寫形態
第三章  文學的「革命」行動與「歷史」書寫──論胡適的文學史重構
一、「白話文學」與「文學進化觀」
二、從宋詩到「俗話文學」
三、作為「遺形物」的中國文學
四、傳統的消逝
第四章  「詩國文學史」與詩性書寫──林庚《中國文學史》的探索
一、「啟蒙」、「黃金」、「白銀」、「黑夜」
二、「沒有史詩」、「沒有悲劇」的文學傳統
三、《楚辭》的意義
四、唐詩的「少年精神」
五、小說與戲曲的興起
六、《中國文學史》與「詩性書寫」
七、「詩性」的消逝
八、結語
第五章  敘述、意識形態與文學史書寫──以柳存仁《中國文學史》為例
一、歷史與文學‧「歷史」與「文學史」
二、「文學史」與求真
三、作為敘事體的「文學史」
四、在歷史中的敘事體

【第叁編】文學史是否可能?
第六章  「香港」如何「中國」?──中國文學史中的香港文學
一、「香港文學」在香港
二、「香港文學」在中國
三、把「香港」寫入「中國」
四、「香港」如何「中國」?
第七章  書寫浮城──葉輝與香港文學史書寫的可能
一、浮城‧書寫‧香港
二、文學史的興起
三、文學‧現實;香港‧中國
四、港味‧粵味,與香港語言的「虛幻性」
五、華南‧雙城‧香港
六、個人‧歷史
七、餘話:書寫浮城的各種可能

【書評】
書評:《文學史書寫形態與文化政治》(羅然)
游刃於文學史話語和文化政治之間──評《文學史書寫形態與文化政治》(蔣寅)
【附編】
文學如何成為知識?──文學批評、文學研究與文學教育
文學批評與中國文學研究──兼談朱自清的文學批評研究
文學教育與現代文學經典的流轉──中國現代文學在香港
【訪談】
文學的力量──張暉訪談
「抒情傳統」論述是在歷史視野下理解文學的意義──答上海《文匯報》記者問
沒有文學史意識支援的文學欣賞只是獵奇搜趣──答《深圳商報》記者問

系統號:

P-059181

海國詩路——東亞航道與南洋風土

海國詩路——東亞航道與南洋風土

標題:

海國詩路——東亞航道與南洋風土

時間:

2024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高嘉謙 著

內容簡介:

序文──華夷研究與海國詩學/王德威
導論
  一、馬來海域的華夷交會
  二、海上走廊:海國與詩路
  三、海與詩的時代
  四、海的經緯,島的鏈結

第一編 島嶼視界:技術、聲音與華夷風土

第一章 測量、博物與東亞海域──徐葆光與森槐南的琉球漢詩
  一、海洋漢詩的東亞視角
  二、測量與疆界
  三、物知識與自然
  四、琉球海域與地緣政治
第二章 風和馬來世界──王大海《海島逸誌》的華夷風土觀
  一、走入武吉士人的海
  二、華夷風土的接觸地帶
  三、風和島嶼視野
第三章 風景與風土的共振──新馬華人的竹枝詞、粵謳與粵語政治
  一、離散華人與南洋風土
  二、粵音下南洋:《叻報》的粵謳風景
  三、粵腔的煙花生態
  四、聲音的政治:華人認同與抗戰粵謳

第二編 南海詩路:使節、地方感與地緣政治

第四章 海和陸的調焦──近代漢詩與南海視域
  一、詩、地圖與南海視域
  二、清季出洋使臣的南洋見聞
  三、客愁、外交與情感政治
  四、離散華人與地方感
  五、檳榔嶼及其港埠文學空間
第五章 帝國、斯文、風土──左秉隆、黃遵憲與新馬華文文學
  一、天南斯文一線存
  二、被發現的南洋華人
  三、絕域與風土
  四、新馬「華文」世界的開啟
第六章 南溟、離散、地方感──楊雲史與使節漢詩
  一、使節與華人社會
  二、海盜、拓殖與南溟地緣政治
  三、詩與朝貢外交
  四、閒適、幽興與地方感
  五、疆界辯證與詩學策略

第三編 烽火彼南:華教的詩與史

第七章 戰爭與華教──作為「記憶之場」的檳城鍾靈中學師生殉難事件
  一、戰火與華校
  二、戰前與戰時的華文教師/華文想像
  三、鍾靈師生殉難:詩與史的傷痕寫作
  四、華教的記憶裝置
第八章 家國與詩──檳島詩人管震民的文教與地方認同
  一、南來教師與淪陷歲月
  二、華教血恨與文學見證
  三、從僑民到公民
  四、結語

結論
徵引文獻
文章出處
後記

系統號:

P-059206

再論舉業津梁:坊刻舉業用書的淵源與發展

再論舉業津梁:坊刻舉業用書的淵源與發展

標題:

再論舉業津梁:坊刻舉業用書的淵源與發展

時間:

2024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作者:

沈俊平 著

內容簡介:

舉業用書是科舉制度的產物。在大約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考試制度施行期間,士人為了通過這條求取功名富貴的途徑,不得不全力鑽研政府規定的應考書籍。然而,僅讀這些應考書籍對一些士子來說仍不夠。為了滿足這些士子的迫切需要,坊間出現了各種輔助讀物,幫助考生在短時間內掌握參加科舉考試所需的知識和答卷技巧。

本書是筆者在博士論文《舉業津梁:明中葉以後坊刻制舉用書的生產與流通》的基礎上進行的延伸研究,即在明中葉坊刻舉業用書研究的基礎上,深入探討舉業用書從其起源到消亡的演變過程。全書由八篇文章組成,除了〈坊刻舉業用書的淵源〉外,其他文章曾發表於香港和臺灣的學術期刊。其中,筆者尤其著力於元代和清代坊刻舉業用書的生產、流通乃至影響的研究,這算是實現了筆者在博士論文答辯時所作出的承諾,深化了舉業用書的出版研究。

系統號:

P-059199

曆數在爾躬:劉歆歲曆問題研究

曆數在爾躬:劉歆歲曆問題研究

標題:

曆數在爾躬:劉歆歲曆問題研究

時間:

2024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作者:

張書豪 著

內容簡介:

本書從《漢書•律曆志》所載歲曆出發,發現劉歆推定每144年超辰一次,與當代天文實測的85.7年差距過大。由此首先釐清西漢歲曆推算原理,以作為研究基礎。再逐一驗算〈世經〉歲曆記錄,觀察術、譜之間是否吻合。接著對比〈世經〉歲曆記錄與《史記》所記相應段落,以考其異同。進而深層挖掘《左傳》、《國語》歲曆記錄可能存在的問題,辨明劉歆杜撰春秋歲曆的起點與手法,並解說當中唯一矛盾的產生原因。最後檢討武王伐紂相關天象的可信度,得知所有《左傳》、《國語》的歲曆材料,都是劉歆按其《三統曆》捏造竄入,並非周初、春秋的原始記錄。

系統號:

P-059200

忠於人生——顏元叔精選集

忠於人生——顏元叔精選集

標題:

忠於人生——顏元叔精選集

時間:

2024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顏元叔 著,王智明 主編

內容簡介:

「人文大師系列」編輯前言/梅家玲
凡例
導讀──文學與人生/王智明

輯一 文學批評人生
期待一種文學
文學與文學批評
朝向一個文學理論的建立
民族文學及其創作與研究

輯二 西洋文藝思潮的引介
西洋文學批評的重鎮──「西洋文學批評史」譯序
現代文藝思潮的開端──休謨與古典主義
歐立德的文學理論
現代英美短篇小說的特質
原始類型及神話的文學批評

輯三 比較文學與批評的介入
何謂比較文學
比較文學國際會議的回顧與前曕
對中國現代詩的幾點淺見
中國古典詩的多義性
現代主義與歷史主義──兼答葉嘉瑩女士
「白蛇傳」與「蕾米亞」──一個比較文學的課題
臺灣小說裡的日本經驗
社會寫實文學的省思
也是「鄉土」,更是「鄉土」

輯四 時代的印記
回歸故里
老夏的一生
長巷
柏拉圖式的對話

輯五 外文學人的精神氣質
中國人與外國文學
一切從反西方開始——為《中外文學》
我們不要學英文

附錄 顏元叔先生事略/顏學誠
顏元叔生平與著作年表

系統號:

P-059115

德意志與臺灣的交涉:近代德語世界臺灣知識的形成(1828-1898)

德意志與臺灣的交涉:近代德語世界臺灣知識的形成(1828-1898)

標題:

德意志與臺灣的交涉:近代德語世界臺灣知識的形成(1828-1898)

時間:

2024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財團法人曹永和文教基金會、南天書局

作者:

謝宜甄 著

內容簡介:

本書分析19世紀德語地理學雜誌中提及福爾摩沙的文獻,探討作為後進帝國的「德意志」,如何在19世紀緩慢向亞洲擴張勢力的過程中,累積對臺灣的認識。除了提供另一個西方國家看待臺灣的視角外,更特別的是將這些德語臺灣知識,放回歐美帝國主義在亞洲擴張、德意志帝國統一、近代日本在東亞崛起的多元歷史現場,嘗試說明這些因素如何促成或阻撓德語世界認識臺灣,並探討在不同背景下形成的德語臺灣知識有什麼特殊內涵。

系統號:

P-059117

都市大調與不能漏掉的佳作:論香港粵語書寫

都市大調與不能漏掉的佳作:論香港粵語書寫

標題:

都市大調與不能漏掉的佳作:論香港粵語書寫

時間:

2024年11月

出版單位:

香港:後話文字工作室

作者:

陳澤霖 著

內容簡介:


陳智德:香港中文與粵語書寫的人文傳統

第一章
在引號和注釋之間:當代香港小説粵語書寫呈現形式管窺

第二章
戲謔、世俗與震驚:論飲江詩作的基督宗教符號與粵語運用特色的關係

附錄:明嘞,明曬──訪飲江

第三章
再思舒巷城作品的粵語書寫模式:以香港文學檔案及舒巷城文庫所藏之舒巷城夫人捐贈物品為例

第四章
新詩的「園圃」和「藝壇」:一九五○年代的香港報章詩歌專欄

第五章
本土關懷、社群互動及放眼世界:一九七○年代《香港時報.文與藝》新詩專欄現象管窺

《都市大調與不能漏掉的佳作》參考書目

編後記
李卓賢:陪走一段粵語書寫的路

系統號:

P-059208

革命と親密性 毛沢東時代の「日常政治」

革命と親密性 毛沢東時代の「日常政治」

標題:

革命と親密性 毛沢東時代の「日常政治」

時間:

2024年12月

出版單位:

東京:東方書店

作者:

鄭浩瀾 主編

內容簡介:

序章(鄭浩瀾)

第一部 婚姻、性と権力
第1章 革命とジェンダー関係:1949-1953年――江西省の離婚事例を通して(鄭浩瀾)
第2章 中華人民共和国婚姻法と革命軍人の婚姻問題(丸田孝志)
第3章 人民公社期の農村における婚姻関係の変容(李秉奎/金牧功大訳)
第4章 人民公社期の村落における両性関係――浙江省海寧市聯民村を事例として(張楽天/手代木さづき訳)

第二部 革命の論理と家族の絆
第5章 夫婦の感情と結婚生活――家族間の手紙に基づく分析(魏瀾/御器谷裕樹訳)
第6章 ある小資産階級家庭の生存戦略と親子関係:1965-1972(黄彦杰/比護遥訳)

第三部 社会生活の空間における親密性と革命
第7章 若き女性同志たちの悩み――毛沢東時代に日記を書くこと書かないこと(泉谷陽子)
第8章 政治と娯楽――建国初期の都市社会におけるダンスの興隆(大濱慶子)
第9章 「おばあさん保母」からみる村落内部の託児活動――大躍進前後、黒竜江省の事例(横山政子)
第10章 「共餐」をめぐる革命と私的人間関係――1960年河北省の資料から(小嶋華津子)

あとがき(鄭浩瀾)

系統號:

P-059255

日本漢字全史

日本漢字全史

標題:

日本漢字全史

時間:

2024年11月

出版單位:

東京:筑摩書房

作者:

沖森卓也 著

內容簡介:

中国で生まれた漢字は日本語と邂逅し、日本文化に大きな影響を及ぼした。字形・字音・字義は日本独自に発達した面も少なくない。本書は日本における漢字の歴史を言語の側面のみならず、日本の文化や人々との係わりを通して描き出す。古代における漢字の受容、漢文・漢語の定着と万葉仮名の展開、中世の漢字・漢文の和化、和漢混淆文と字音の独自変化、江戸時代の漢学・漢字文化の隆盛、そして近代以降の漢字簡素化・字形整理――より深い日本の漢字文化理解のための必携の通史。

系統號:

P-059204

「支那哲学」の誕生 東京大学と漢学の近代史

「支那哲学」の誕生 東京大学と漢学の近代史

標題:

「支那哲学」の誕生 東京大学と漢学の近代史

時間:

2024年11月

出版單位:

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

作者:

水野博太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東京大学と近代漢学
第1章 漢学から「支那哲学」へ――草創期の東京大学および前身校における漢学の位置と展開
第2章 漢学から「日本哲学」へ――井上哲次郎による世界発信の挑戦とその挫折
第3章 漢学から「実用支那学」へ――井上(楢原)陳政を中心とした明治期の漢学改革論
第4章 「孔子教」の前提――島田重礼と服部宇之吉
第5章 漢学から「孔子教」へ
終章 中心と周縁

系統號:

P-059245

大正期日本の転換:辛亥革命前後的政治、外交與社會

大正期日本の転換:辛亥革命前後的政治、外交與社會

標題:

大正期日本の転換:辛亥革命前後的政治、外交與社會

時間:

2024年11月

出版單位:

東京:芙蓉書房

作者:

櫻井良樹 著

內容簡介:

■第一部:序・日露戦後ナショナリズムのゆくえ
第一章:日露戦争後の日本と「大国民」意識
第二章:大正期ナショナリズムの位置を考える

■第二部:日露戦後の政治と社会
第三章:島田三郎と政界革新運動
第四章:宗秩寮の創設と貴族院
第五章:日置黙仙の慰霊活動
第六章:加藤高明と中国

■第三部:辛亥革命と日本
第七章:辛亥革命と日本政府の対応
第八章:日本陸軍の出兵計画
第九章:清王朝の崩壊と護憲運動・大正政変

■第四部:辛亥革命の周辺
第一〇章:宇都宮太郎と後藤新平
第一一章:中国辺境(新疆)と近代日本との関係史スケッチ
第一二章:東南アジアとアメリカの辛亥革命記念空間を訪ねて
第一三章:一九二〇年代前半の日中関係に関する史料紹介

主要人名索引

系統號:

P-059246

「自由通商運動」とその時代 昭和戦前期大阪財界の政治経済史

「自由通商運動」とその時代 昭和戦前期大阪財界の政治経済史

標題:

「自由通商運動」とその時代 昭和戦前期大阪財界の政治経済史

時間:

2024年11月

出版單位:

大阪:大阪大学出版会

作者:

瀧口剛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対象と課題
第一部 政党内閣期における自由通商運動と大阪財界
第一章 自由通商協会の発足と田中義一内閣――理念・組織と初期の活動
第二章 民政党内閣の成立と大阪財界――井上準之助蔵相と経済更新会
第三章 産業合理化、製鉄合同・鉄鋼関税問題と大阪財界――井上準之助蔵相を焦点として
補論一 実業同志会と大阪財界――武藤山治と平生釟三郎の関係を中心に
補論二 大阪帝国大学設立の政治過程――大阪財界と浜口雄幸内閣

第二部 「自由通商」と「大東亜共栄圏」への道――満州事変とその後
第四章 満洲事変と自由通商運動――「自由通商」と「領土拡張」
第五章 自由通商運動と大東亜共栄圏への道――日中戦争以前と以後
補論三 東方文化連盟――一九三〇年代大阪のアジア主義

第三部 自由通商運動の変貌と翼賛体制
第六章 栗本勇之助の「積極的全体主義」への軌跡――大阪財界の戦時体制化
第七章 平生釟三郎と「新体制」――政・官・財の既成勢力を批判する財界人

終章 総括

系統號:

P-059254

日本書紀と東アジア考古学

日本書紀と東アジア考古学

標題:

日本書紀と東アジア考古学

時間:

2024年10月

出版單位:

東京:雄山閣

作者:

門田誠一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物質と人の交流と交渉
第一節 文物交流とその背景
第二節 移入された物と地域像
第三節 武具・武器と装飾品にみる交流
第四節 軍事施設を示す語句と実態
第五節 人と物の関係と地域相

第二章 生業と社会の様相
第一節 住居の文化とその広がり
第二節 新羅の匠と新羅斧
第三節 刀剣と古墳時代の社会
第四節 東アジアにおける倭の製塩
第五節 銭貨と交換財の文化

第三章 生活と文化・習俗の背景
第一節 角抵と力士の文化的様相
第二節 香文化の東伝
第三節 文字文化と出土文字資料
第四節 身体変工の思想と背景
第五節 礼俗の姿態と考古資料

第四章 祭祀・儀礼の系譜と展開
第一節 桃の儀礼と祭祀
第二節 竈祭祀の系譜
第三節 殺牛の儀礼・祭祀
第四節 殉死と従死
第五節 倭の殯と東アジアの考古資料

第五章 宗教と信仰の実相
第一節 神仙思想・初期道教と雲母
第二節 日本古代仏教の淵源
第三節 仏教遺物と地域交渉
第四節 葬送と荘厳にみる仏教信仰
第五節 仏教・儒教と孝の展開

系統號:

P-059172

日本の朝鮮支配と景福宮 創建・毀損・復元

日本の朝鮮支配と景福宮 創建・毀損・復元

標題:

日本の朝鮮支配と景福宮 創建・毀損・復元

時間:

2024年10月

出版單位:

東京:明石書店

作者:

君島和彦 著

內容簡介:

はじめに
第1章 王都漢城の誕生
第2章 朝鮮初期の景福宮創建
第3章 壬辰戦争と景福宮
第4章 高宗代の景福宮再建
第5章 19世紀末日本の朝鮮侵略と景福宮
第6章 始政五年記念朝鮮物産共進会の開催
第7章 朝鮮総督府庁舎の建設
第8章 20世紀前半景福宮での共進会・博覧会
第9章 1929年朝鮮博覧会の開催
第10章 1945年解放後の景福宮
おわりに

系統號:

P-059173

The Adoption Plan: China and the Remaking of Global Humanitarianism

The Adoption Plan: China and the Remaking of Global Humanitarianism

標題:

The Adoption Plan: China and the Remaking of Global Humanitarianism

時間:

March, 2025

出版單位: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Jack Neubauer

內容簡介:

Acknowledgments
Introduction
1. China and the Birth of Global Humanitarianism
2. Global Humanitarianism's Intimate Turn
3. Institutionalizing the Intimate Turn
4. Adopting Revolution
5. The Humanitarian Cloak
6. Cold War Humanitarianism
Conclusion
Glossary of Chinese Names and Terms
Notes
Bibliography
Index

系統號:

P-059105

Peony Lantern Tales: Ghostly Encounters in the Early Modern Sinosphere

Peony Lantern Tales: Ghostly Encounters in the Early Modern Sinosphere

標題:

Peony Lantern Tales: Ghostly Encounters in the Early Modern Sinosphere

時間:

March, 2025

出版單位: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作者:

Fumiko Jōo

內容簡介:

"The Story of the Peony Lantern" by the Chinese author Qu You (1347-1433) travelled across lingual, cultural, and geopolitical borders in early modern East Asia. The original tale, set in fourteenth-century Ningbo, China, is one of ghostly seduction and murder, but it continued to transform as it traveled from city to city and in its encounters with characters from other texts, publishing networks, and countless readers in the Sinosphere. Fumiko Jōo closely analyzes the cultural and societal structures that framed how a seductive female ghost was reconceived in texts, sites, and objects, both locally and trans-regionally. The myriad transformations of "The Peony Lantern" explain the context and the structures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practice where depictions of female sexuality, death, and morality emerged and were remade.

Jōo incorporates a breadth of sources, from local gazetteers to theater ephemera, to shed light on the cultural life of objects, the collective memory of vanished sites, and the public's desire to encounter the phantom. She examines the historical moments and sociocultural spaces where Peony Lantern narratives and their writers thrived, following the tale as it moved from Hangzhou literati from the twelfth to fourteenth centuries to an early nineteenth-century group of Edo playwrights, kabuki theater producers, and publishers. Readers will welcome Jōo's exploration of the tale's transformation by local scholars of Ningbo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and the female classical writer Arakida Reijo (1732-1806) and her Ise literary circle. The key sites of literary activity for the stories, according to Jōo's illuminating analyses, are not modern nation-states but networks of literati connected by class, gender, and regional affinities.

This volume includes complete translations of Qu You's original "Peony Lantern" and two later adaptions, "The Double-Fish Fan Pendant" by Xiong Long Feng Publishing House and Arakida's "Floating Weeds."

系統號:

P-059108

Virtue That Matters: Chastity Culture and Social Power in Chosŏn Korea (1392–1910)

Virtue That Matters: Chastity Culture and Social Power in Chosŏn Korea (1392–1910)

標題:

Virtue That Matters: Chastity Culture and Social Power in Chosŏn Korea (1392–1910)

時間:

February, 2025

出版單位: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Jungwon Kim

內容簡介:

Virtue That Matters is a groundbreaking exploration of the intricate dynamics of chastity culture in Chosŏn Korea from 1392 to 1910, shedding light on its political, legal, soci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In this book, Jungwon Kim demonstrates how an emphasis on female chastity came to pervade society as it intertwined with state ideology and elite interests. By analyzing a copious range of sources including governmental publications, legal records, and women's own writings, Kim unveils the rich tapestry of Chosŏn society's attitudes toward female chastity and argues that extreme chastity culture was not merely a product of Confucianization but was also shaped by diverse social forces and individual agency. Furthermore, Kim reframes the discourse on chastity by focusing on women's experiences and perspectives, challenging the traditional portrayal of women as marginal to Chosŏn history.

Virtue That Matters illustrates the complex interplay between state-led indoctrination, socio-legal changes, and gender relations in Chosŏn Korea. Kim also shows how the discourse on women's chastity evolved over time and continued to influence social dynamics well into the twentieth century. By highlighting the enduring legacy of chastity culture in modern Korean society, Virtue That Matters provides valuable insights into contemporary debates on gender and sexuality.

系統號:

P-059107

Literature for Little Bodhisattvas: Making Buddhist Families in Modern Taiwan

Literature for Little Bodhisattvas: Making Buddhist Families in Modern Taiwan

標題:

Literature for Little Bodhisattvas: Making Buddhist Families in Modern Taiwan

時間:

January, 2025

出版單位: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作者:

Natasha Heller

內容簡介:

In Literature for Little Bodhisattvas, Natasha Heller makes two key interventions: first, she argues that picturebooks are a new genre of Buddhist writing, and second, she calls attention to an emergent family Buddhism in Taiwan that fashions children as religious subjects through shared attention with adult readers.

Surveying Taiwanese Buddhism from the ground up, Heller explores the changing family dynamics that have made children into a crucial audience for Buddhist education and the home a key site for Buddhist cultivation. By taking picturebooks seriously as part of the Buddhist textual tradition, Heller demonstrates their engagement with canonical sources alongside innovations for modern audiences. Close readings analyzing both text and image trace narrative themes about Buddhist figures, and connect representations of buddhas and bodhisattvas to a visual culture where new values such as cuteness are articulated. Heller shows that picturebooks have become an integral part of a contemporary Buddhist education that equips children with strategies to interpret everyday life in Buddhist ways and provides religious models for action in the modern world.

Literature for Little Bodhisattvas is a pathbreaking work revealing how contemporary picturebooks reframe Buddhism and offer fresh perspectives on its teachings and ideals of family for both children and adults.

系統號:

P-059109

The Nature of Kingship: The Weather-World in Nineteenth-Century Vietnam

The Nature of Kingship: The Weather-World in Nineteenth-Century Vietnam

標題:

The Nature of Kingship: The Weather-World in Nineteenth-Century Vietnam

時間:

December, 2024

出版單位: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作者:

Kathryn Dyt

內容簡介:

The Nature of Kingship is an innovative exploration of dynastic power and the environment in nineteenth-century Vietnam. It offers important insights into Vietnamese kingship by delving into the intricate workings of the Nguyễn court and its interactions with the natural world. Weaving together a rich array of sources including official histories, royal poetry, astrological manuals, geography texts, and provincial gazetteers, Kathryn Dyt vividly demonstrates how Nguyễn governance and court hierarchies were intertwined with a powerful, agentive, and emotional “weather-world”—a world inhabited by ecological actors such as rain, wind, land, and skies.

While previous narratives have often faulted Nguyễn rulers for being aloof and detached from their surroundings, this new study considers how Nguyễn dynastic rule was in fact highly responsive to its setting and sensitive to the environment. It shows that Nguyễn kings were not static, inert individuals, cut off from the world, but rather were intensely engaged with their environment and its cosmological and spiritual dimensions. Placing kings in the thick of lived experience, in a land perceived to be alive and responsive to human incantations, prayers, and pleas, this account demonstrates how Nguyễn rulers consolidated their authority through displays of superior weather knowledge and modes of affective rule rooted in reciprocal emotional resonance with the weather-world. The king’s exemplary affective responsiveness to the weather was central to his preeminence and it was a means by which the court validated its power within Vietnam’s extensive social field. Exploring kingship from phenomenological perspectives, this wide-reaching study addresses diverse forms of court engagement with the environment, including the observation of astronomical and meteorological phenomena, divination practices, rainmaking rituals, travel through the kingdom, the writing of environmental histories, and imperial poetry.

系統號:

P-059166

Japan at War, 1914–1952

Japan at War, 1914–1952

標題:

Japan at War, 1914–1952

時間:

December, 2024

出版單位:

London: Routledge

作者:

Jeremy A. Yellen

內容簡介:

1. Introduction
2. The Long World War I, 1914–1922
3. Japan and a World Against War, 1921–1930
4. Between War and Peace, 1931–1937
5. Japan's China War, 1937–1941
6. The War for Greater East Asia, 1941–1945
7. From Empire to Nation-State, 1945–1952
8. Aftermaths

系統號:

P-059257

Everyday Democracy: Civil Society, Youth, and the Struggle Against Authoritarian Culture in China

Everyday Democracy: Civil Society, Youth, and the Struggle Against Authoritarian Culture in China

標題:

Everyday Democracy: Civil Society, Youth, and the Struggle Against Authoritarian Culture in China

時間:

December, 2024

出版單位: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Anthony J. Spire

內容簡介:

Acknowledgments
I. Overview and Background
Introduction
1. Democracy in China: A Century of Debate
II. The Authoritarian Status Quo
2. Civil Society Under Hegemonic Authoritarianism
3. Struggling to Come Together as Equals
III. Youth-Led Voluntary Associations as Crucibles of a Democratic Counterhegemony
4. Rejecting Formalism: Alternative Narratives of Volunteering
5. Equality as Culture and Practice
6. Handling Differences of Opinion and Building Consensus
7. Nurturing the Skills and Habits of Democracy
8. (S)Electing Leaders
9. Selecting Newcomers and Screening for Common Values
IV. Conclusion and Implications
Conclusion: Implications for Democratic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Beyond
Appendix: Some Reflections on Fieldwork, Re-presentation, and Ethics
Notes
References
Index

系統號:

P-059104

Discovered but Forgotten: The Maldives in Chinese History, c. 1100-1620

Discovered but Forgotten: The Maldives in Chinese History, c. 1100-1620

標題:

Discovered but Forgotten: The Maldives in Chinese History, c. 1100-1620

時間:

December, 2024

出版單位: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Bin Yang

內容簡介:

Chinese traders and explorers first visited the Maldives, an archipelago in the Indian Ocean, in the early fourteenth century. The traveler Wang Dayuan “discovered” the island sultanate for the Chinese world, and merchants increasingly dealt in Maldivian goods such as coconuts, cowrie shells, and ambergris. Zheng He’s fifteenth-century voyages ventured to the islands, by then a trading hub, and brought their envoys to Beijing. But the Maldives faded from Chinese records by the end of the sixteenth century, after the Ming state suddenly retreated from the Indian Ocean and shifted focus to Southeast Asia.

Discovered but Forgotten is a pioneering examination of China’s relations with the Maldives and Sino-Indian Ocean interactions, offering new ways to understand Chinese maritime exploration and the global history of the Indian Ocean. Drawing on a wide range of sources—including written records, Chinese and Jesuit maps, and archaeological analysis of shipwrecks—Bin Yang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account of Chinese links to the Maldives and the Indian Ocean world from ancient times through the late Ming era. He scrutinizes Chinese understandings of the islands, emphasizing both seafaring material culture and textual knowledge production. Yang reconsiders the works of travelers such as Marco Polo and Ibn Battuta in light of Chinese explorations, and he opens a window onto a colorful world of intriguing commodities, port marriages, and voyages across the vast waters of maritime Asia. Transregional and interdisciplinary, Discovered but Forgotten reveals how a remote archipelago shaped the vast Chinese empire.

系統號:

P-059113

Chieftains, Lamas, and Warriors: A History of Kham, 1904–1961

Chieftains, Lamas, and Warriors: A History of Kham, 1904–1961

標題:

Chieftains, Lamas, and Warriors: A History of Kham, 1904–1961

時間:

November, 2024

出版單位: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作者:

Yudru Tsomu

內容簡介:

Chapters 1. Qing “New Policy” Reforms and Local Rebellions
Chapter 2. Political Turmoil and the First Boundary Dispute Between Sichuan (Kham) and Central Tibet (1911–13)
Chapter 3. The Second Boundary Dispute and the Eastward Advance of Tibetan Troops (1914–1918)
Chapter 4. Internal Conflicts
Chapter 5. Kham: The Struggle for Hegemony
Chapter 6. Lamas, Warlords, and Nationalists
Chapter 7. Kham Under Warlord Rule (1935–1949)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Xikang Province
Chapter 8. The Communist Ascendancy
Chapter 9. Red Star over Kham: Democratic Reforms (1956-1960)
Chapter 10. Red Star over Kham: Occurrence and Suppression of Revolts

系統號:

P-059197

Taiwan Comics: History, Status, and Manga Influx 1930s–1990s

Taiwan Comics: History, Status, and Manga Influx 1930s–1990s

標題:

Taiwan Comics: History, Status, and Manga Influx 1930s–1990s

時間:

November, 2024

出版單位:

Stockholm: Stockholm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李衣雲(I-yun Lee),Translated by Timeea Cosobea

內容簡介:

This book is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to the comics culture of Taiwan. Under martial law (1949–87), Taiwan’s comics culture was shaped by an intriguing mix: mainland Chinese traditions of political cartoons (manhua) and popular “picture books” (lianhuanhua) existed side by side with pirated and often obscured Japanese manga. Triangulating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media history, and comics studies, the book investigates the hybridity of Taiwan comics with regard to the intric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cultural while situated forms and socio-cultural contents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changes in comics’ cultural, symbolic, and economic capital. The main focus is on entertaining graphic narratives, that is, a type of comics that was ascribed a low cultural status in postwar Taiwan. The first chapter lays out the concept of comics that the book applies—comics as media rather than “art.” It also highlights manga’s postwar visual grammar, which came to serve as a standard for entertaining graphic narratives in Taiwan. The following chapter surveys the genealogy of the media form from the period of Japanese colonial rule to the eve of the new censorship system in the 1960s. The third chapter scrutinizes the comics censorship system, which ultimately facilitated manga piracy and thereby interrupted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comics production. Historical government documents and newspaper articles are analyzed to grasp the complicated exchange between artists, publishers, and the authorities. The fourth chapter looks into the different positions held by “mainlanders” and “islanders” with regard to publication venues (newspapers, magazines, and rental-store editions) and interpersonal networks. The last chapter shifts the focus to representational content with a special emphasis on graphic history and examines how the setting of comics narratives in an ahistorical “ancient China” related to contemporaneous official history. Thus, the book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aiwan’s postwar history and controversial national identity through the lens of comics while introducing an extraordinarily heterogeneous media to researchers engaged in comics and manga studies.

系統號:

P-059202

Shaping Medan: The Role and Impact of Prominent Chinese 1890-1942

Shaping Medan: The Role and Impact of Prominent Chinese 1890-1942

標題:

Shaping Medan: The Role and Impact of Prominent Chinese 1890-1942

時間:

November, 2024

出版單位:

Leiden: Brill

作者:

Dirk Aedsge Buiskool

內容簡介:

The City of Medan on Sumatra emerged from the large-scale plantation industry. The plantations were characterized by harsh labor conditions, and frequently described as an area of suppression and struggle. In contrast, the city of Medan itself maintained a relatively harmonious atmosphere. A significant factor contributing to this harmony was the influence of nine Chinese businessmen. This book, featuring previously unpublished archival materials and interviews, explores the contributions of these prominent Chinese figures to Medan’s economic, social, healthcare, and politics.

系統號:

P-059242

State Building in Cold War Asia: Comrades and Competitors on the Sino-Vietnamese Border

State Building in Cold War Asia: Comrades and Competitors on the Sino-Vietnamese Border

標題:

State Building in Cold War Asia: Comrades and Competitors on the Sino-Vietnamese Border

時間:

November, 2024

出版單位: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Yin Qingfei

內容簡介:

Departing from conventional studies of border hostility in inter-Asian relations, Yin Qingfei explores how two revolutionary states – China and Vietnam – each pursued policies that echoed the other and collaborated in extending their authority to the borderlands from 1949 to 1975. Making use of central and local archival sources in both Chinese and Vietnamese, she reveals how the people living on the border responded to such unprecedentedly aggressive state building and especially how they appropriated the language of socialist brotherhood to negotiate with authorities. During the continuous Indochina wars, state expansion thus did not unfold on these postcolonial borderlands in a coherent or linear manner. Weaving together international, national, and transnational-local histories, this deeply researched and original study presents a new approach to the highly volatile Sino-Vietnamese relations during the Cold War, centering on the two modernising revolutionary powers' competitive and collaborative state building on the borderlands and local responses to it.

系統號:

P-059247

The Third Indochina War: An International History

The Third Indochina War: An International History

標題:

The Third Indochina War: An International History

時間:

November, 2024

出版單位: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Cheng Guan Ang

內容簡介:

Introduction
1. Vietnam–Cambodia–China relations
2. From the fall of Saigon to the invasion of Cambodia (April 1975-December 1978)
3. The Sino-Vietnamese war (February 1979)
4. Regional responses to the Vietnamese invasion
5. The long-drawn endgame
Epilogue.

系統號:

P-059304

The Capital Market of Manila and the Pacific Trade, 1668-1838: Institutions and Trade During the First Globalization

The Capital Market of Manila and the Pacific Trade, 1668-1838: Institutions and Trade During the First Globalization

標題:

The Capital Market of Manila and the Pacific Trade, 1668-1838: Institutions and Trade During the First Globalization

時間:

October, 2024

出版單位: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作者:

Juan José Rivas Moreno

內容簡介:

Economic history has always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long-distance trade in the emergence of modern financial markets, yet almost nothing is known about the Manila trade. This book offers the first reconstruction of the capital market of Manila using new archival sources that have never been used in the economic history of Pacific trade.

The book explains how trade between Asia and Spanish America across the Pacific, which lasted for 250 years (1571 – 1815) was financed from the city of Manila.The book analyses the political economy and institutional structures of the Manila capital market in the context of the global silver trade, as well as addressing key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with European trade routes and differing approaches to colonialism and commerce in Asian waters. It traces how the Manila capital market emerged in a bottom-up process with a redistributive aspect that tied the interests of citizens with the fortunes of trade, using institutions familiar to the public like legacy funds, brotherhoods and lay religious orders to pool liquidity, originate working capital, and internalise the risk of loss at sea. It challenges the notion that there is a normative mode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 markets and introduces an industrial organisation analysis to the broader structure of Early Modern trade in the Spanish Empire. Sitting at the intersection of economic and financial history, global history, imperial history and political economy, this book will be a cutting-edge and valuable resource for a broad range of scholars.

系統號:

P-059201

Elegies for Empire: A Poetics of Memory in the Late Work of Du Fu

Elegies for Empire: A Poetics of Memory in the Late Work of Du Fu

標題:

Elegies for Empire: A Poetics of Memory in the Late Work of Du Fu

時間:

October, 2024

出版單位: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Gregory M. Patterson

內容簡介:

Facing a transformed socio-political landscape after the An Lushan Rebellion (756–763), Tang dynasty elites questioned inherited understandings of tradition and anxiously reflected on their relations to both recent and ancient pasts. Du Fu (712–770), widely considered China’s greatest poet, presciently addressed these concerns in his late work on memory and the means by which the past survives.

In Elegies for Empire, Gregory Patterson maps out a poetics of memory in Du Fu's poems from his prolific period of residence in Kuizhou, a remote border town in the Yangzi River Three Gorges. Patterson argues that, for Du Fu, memory held the promise of rebuilding frameworks of belonging under conditions of displacement and dynastic crisis. Remembering also led the poet to think through the material underpinnings on which cultural transmission depends; therefore, these late poems are distinguished by a highly creative, often melancholy engagement with the forms and media that preserve memory, such as monuments, paintings, and poetry. Elegies for Empire elucidates the vital roles of place, memory, and media in poems that are among the most influential in the Chinese literary tradition.

系統號:

P-059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