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圖與波蘭亞當·密茨凱維奇大學合辦國際研討會

國圖與波蘭亞當·密茨凱維奇大學合辦國際研討會

標題:

國圖與波蘭亞當·密茨凱維奇大學合辦國際研討會

內容簡介:

為回應全球化下漢學研究的新挑戰,國家圖書館與波蘭亞當·密茨凱維奇大學政治與新聞學院政治理論及哲學系(Department of Political Theory and Philosophy at the Faculty of Political Sciences and Journalism, AMU)合作,於今(113)年10月17至18日假亞當密斯凱維奇大學共同舉辦「漢學研究與全球文化變遷‧翻譯與闡釋間的多語詮釋學」(Chinese Studies and Global Cultural Changes. Hermeneutics of Multilinguisticality between Translations and Interpretations)國際研討會。會中專題演講配合舉辦「臺灣漢學講座」,邀請斯洛維尼亞盧比亞納大學亞洲研究學系(Department of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jubljana)羅亞娜 (Jana S. ROŠKER)教授主講,講題為「Transcultural Studies and the Method of Sublation」(跨文化研究與揚棄法)。我駐波蘭辦事處教育組曾素貞組長也蒞臨會場表達對於推動雙邊學術文化交流的支持與肯定。

10月17日會議開幕式,由該校政治與新聞學院副院長KANIEWSKA-SĘBA 教授(Aleksandra KANIEWSKA-SĘBA, Associate Dean of FPSJ AMU in Poznań)以及國家圖書館王涵青館長主持。KANIEWSKA-SĘBA教授表示歡迎各界學者匯聚於此,並說明此次交流不僅為漢學研究帶來嶄新的視角,也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思維模式。王涵青館長表示,國圖與亞當·米茨凱維奇大學關係深厚,2019年已與該校簽署國際交流合作協議,並設立臺灣漢學資源中心(TRCCS)成為本館臺灣漢學資源中心的合作夥伴。從那時起,國家圖書館持續提供臺灣的漢學與臺灣研究出版品,並提供對臺灣重要學術資料庫。2023年6月,Stelmach教授和Szymczyński教授訪問國圖時,提出舉辦研討會的合作。雙方歷經一年多的規劃與聯繫,於今年10月成行。王館長感謝該校政治理論及哲學系Szymczyński教授的共同籌畫及其所屬政治與新聞學院的支持,並感謝各國學者共襄盛舉,成就此次研討會的召開。對於這次會議主題,會議主辦雙方咸認為漢學的確切含義長期以來可以通過許多不同的解釋來理解。因此,會議邀請了來自語言學、翻譯學、哲學、社會科學和比較文化研究等不同學科的學者,分享他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論。

經過兩天的國際會議切磋,來自臺灣、波蘭、美國、斯洛維尼亞、德國、法國等地學者,除了反思漢學研究與當代全球文化變化之間的相互依賴,以及全球和本地趨勢之間的潛在相似性和差異,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體現對於人文思想觀念的共通點。

詳細議題,請參見本次會議主題網頁https://isp.ncl.edu.tw/conf-isc2024。

系統號:

O-059060

國圖致贈昆士蘭州立圖書館Taiwan Corner

國圖致贈昆士蘭州立圖書館Taiwan Corner

標題:

國圖致贈昆士蘭州立圖書館Taiwan Corner

內容簡介:

為讓海外民眾認識臺灣、閱讀好書,搭建文化橋梁,國家圖書館捐贈澳大利亞昆士蘭州立圖書館(State Library Queensland) 一座Taiwan Corner。此次是國圖首度在澳洲設立Taiwan Corner,意義非凡。贈書儀式於2024年10月4日上午在該館舉行,由我國駐布里斯本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范厚祿處長代表捐贈,昆士蘭州立圖書館由新聞資訊處主任Linda Barron代表該館Vicki McDonald館長受贈。

王涵青館長表示,昆士蘭州立圖書館歷史悠久,創立已逾120年。該館是全澳唯二設立原住民知識中心(Indigenous Knowledge Centres)的圖書館,用以積極記錄、維護和保存原住民和托雷斯海峽島民的文化遺產,顯見昆士蘭地區的多元和活力。而本次捐贈之Taiwan Corner精心挑選80種出版品,涵蓋了本土多元主題的書籍,如歷史、風俗習慣;博物館主題包括文物、繪畫和書法作品;臺灣的自然環境;當代臺灣文學和藝術等多個面向。

國圖近年積極拓展國際交流,透過設置海外「臺灣漢學資源中心」(TRCCS)、「臺灣數位學術資源中心」(TADRC)與「Taiwan Corner」,將臺灣豐富的圖書、文化資源推向世界。TRCCS與TADRC為哈佛大學等國際研究提供臺灣學術研究成果資源,「Taiwan Corner」則與各國國家圖書館、公共圖書館合作,針對一般讀者提供展示臺灣出版的優良書籍、兒童繪本與華語學習圖書。本次昆士蘭州立圖書館為Taiwan捐贈亦特闢專區陳列,除了顯示臺澳雙方友好,也透過書籍的閱讀連結起人類文明的知識,藉此培養更多讀者認識臺灣,增加對臺灣文化的瞭解。

系統號:

O-058885

國家圖書館與國立宜蘭大學合作舊籍數位化簽署儀式

國家圖書館與國立宜蘭大學合作舊籍數位化簽署儀式

標題:

國家圖書館與國立宜蘭大學合作舊籍數位化簽署儀式

內容簡介:

國家圖書館王涵青館長於113年10月8日與國立宜蘭大學陳威戎校長共同簽署「舊籍與文獻資料數位化」合作協議,並在宜蘭大學師生共同見證下開啟雙方合作的第一步,攜手推動臺灣農林主題文獻舊籍之數位典藏與傳播,這不單是讓國家文化資產永續留世,同時也彰顯數位技術在文獻保存與傳承中的關鍵角色。

有鑑於國內許多的圖書館與文獻典藏單位保存著1949年以前的出版品,該時期出版品記錄著臺灣歷史文化、人文地理、藝術文學、社會、政治、經濟等各面向資料,極具學術研究價值,成為臺灣研究的最佳資源。惟隨著時間流逝,這些文獻逐漸面臨紙質毀損的風險。因此,國圖透過數位化技術,將這些重要的文化資源永續保存,並讓更多人得以在網路上輕鬆查閱與研究,從中汲取知識。而為了將1949年以前出版品以數位形式提供保存與應用,同時建置「臺灣華文電子書庫」及「臺灣記憶系統」等資料庫提供開放取用,未來更將整合優化2大系統功能,提升學者與有興趣讀者便捷親善的瀏覽介面,綿延傳播先賢前輩的智慧結晶。

王館長表示,藉由過往曾與國立臺灣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政治大學、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等學校合作舊籍數位化的經驗,今年期待擴大與更多在臺灣深耕高教百年的大學密切合作。而宜蘭大學將於2026年邁入百年,成為全臺第17所百年大學,創立最初是台北州立宜蘭農林學校,早期培育農業相關人才,在宜蘭縣產業發展扮演重要角色,深耕在地與產業合作。今日這項合作,特別有賴於宜蘭大學圖書資訊館同仁們經年累月致力於保存相關的珍貴文獻,讓這些數位化的成果能同步於今日的簽署儀式中展現,這些資料不僅是研究臺灣農業史與宜蘭地方史的重要資源,更是認識東部區域文化的寶庫。

陳校長表示與涵青館長同屬水產海洋學門,很高興看到涵青館長以實驗室培育科學人才之心帶入圖書館服務中,當涵青館長提及想在北、中、南等區各和一所大學合作時,宜大非常榮幸,感謝國圖在大學林立的北區,邀請宜大共同參與,宜大非常支持國圖的做法,雙方齊力共同將學校所典藏1949年以前的舊籍完成數位化,我們很樂意公開這些舊籍文獻與大眾分享,未來更希望和國圖能有更多元的合作,讓雙方的數位資源能傳播給更多研究需求者或有興趣的讀者廣泛利用。

這次與宜蘭大學合作數位化的舊籍資料中,有為數不少主題與農業、作物栽種相關,列舉其一《作物病理學》,該書寫在編輯體例前可探見王雲五先生自1936年起編印職業教科書的緣起,其二《臺灣一年來之教育》,為臺灣省長官公署教育處編於1946年的新臺灣建設叢書之一,皆是瞭解臺灣教育發展相當重要的史料之一。透過本次合作舊籍數位化,宜蘭大學所收藏的這些特藏資料,將與國圖現有以人文社會為主的館藏資源互補,進一步擴展研究的深度與廣度,並讓研究者與有興趣的讀者皆能隨時隨地接觸這些科學領域的寶貴知識,也必定能夠為學術研究、地方文化保存,以及大眾教育帶來深遠的影響,並讓臺灣的文化資產透過數位化得以傳承開創嶄新的篇章。

照片說明:王涵青館長與陳威戎校長合影

系統號:

O-058894

【徵才】中研院文哲所近現代文學研究室徵聘專任研究人員

標題:

【徵才】中研院文哲所近現代文學研究室徵聘專任研究人員

時間:

2025年7月31日截止

內容簡介:

一、職缺:本所編制內助研究員1名
二、資格:具有博士學位者
三、專業領域:現當代華語文學研究
四、應備資料:各一式六份(含學術著作)
(一)詳細履歷(請註明碩、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及五年內博士後研究期間之指導教授姓名)
(二)博士學位證書影本,或博士論文通過證明。(有教師資格證書者請加附影本)
(三)未來三年研究計畫
(四)歷年學術著作目錄
(五)重要學術著作(1至3種,含博士學位論文),以外文撰寫者,請附中文摘要。
(六)推薦函(至少需有1封)
五、受理方式:請於2025年7月31日前,備齊上述資料,寄至臺北市南港區(115)研究院路二段128號,中研院文哲所秘書室收,洽詢電話:02-27895713 黃先生;E-mail: hopperan@sinica.edu.tw

系統號:

O-059056

【徵才】臺北教育大學語創系徵聘專任助理教授級(含)以上教師

標題:

【徵才】臺北教育大學語創系徵聘專任助理教授級(含)以上教師

時間:

2024年11月8日截止

內容簡介:

徵聘專長:文學理論、文化研究或文學創作
一、徵聘職級:助理教授(含)以上
二、應徵手續及文件:請參本系徵聘公告。
三、審查程序:
1.第一階段書面審查:擇優進入第二階段。
2.第二階段面談:試教、自我介紹與口頭提問。
四、應徵日期:即日起至民國113年11月8日下午17時止寄達,以系辦公室收件時間為準,欲應徵者請儘速送件。
五、待遇:聘約內容依本校「專任教師聘任及升等辦法」為依據,待遇依政府及本校相關規定核支。
六、預定起聘日期:民國114年02月01日。

系統號:

O-059030

【徵才】中興大學臺文所徵聘專任助理教授

標題:

【徵才】中興大學臺文所徵聘專任助理教授

時間:

2024年11月29日截止

內容簡介:

申請資格:
1、具有教育部頒發之助理教授以上證書,或於聘任前獲得教育部認可之國內外各大學博士學位者(男性須役畢)。
2、具臺灣文學與文化研究專長,或文學創作、出版編輯、新媒體研究之相關領域。
擬起聘時間:114年8月1日起。
擬聘名額:專任助理教授(含)以上1名。
應徵資料請參見官網。

相關說明:意者請將紙本資料於113年11月29日(含)前郵寄或送達(以郵戳為憑,封面務請註明應徵者姓名及「應徵台文所專任教師」字樣),並將資料電子檔案傳送至本所電子信箱,逾期恕不受理。

聯絡方式: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
1、電話:04-22840671(分機13)許小姐
2、地址:402202臺中市南區興大路145號(人文大樓713室)

系統號:

O-058957

【徵才】中興大學臺文所徵聘專任助理教授

標題:

【徵才】中興大學臺文所徵聘專任助理教授

時間:

2024年11月29日截止

內容簡介:

申請資格:
1、具有教育部頒發之助理教授以上證書,或於聘任前獲得教育部認可之國內外各大學博士學位者(男性須役畢)。
2、具臺灣文學與文化研究專長,或文學創作、出版編輯、新媒體研究之相關領域。
擬起聘時間:114年8月1日起。
擬聘名額:專任助理教授(含)以上1名。
應徵資料請參見官網。

相關說明:意者請將紙本資料於113年11月29日(含)前郵寄或送達(以郵戳為憑,封面務請註明應徵者姓名及「應徵台文所專任教師」字樣),並將資料電子檔案傳送至本所電子信箱,逾期恕不受理。

聯絡方式: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
1、電話:04-22840671(分機13)許小姐
2、地址:402202臺中市南區興大路145號(人文大樓713室)

系統號:

O-058846

【徵才】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誠徵教師

標題:

【徵才】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誠徵教師

時間:

2025年1月6日截止

報導者:

臺灣師大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一、 職級及名額:專任或專案助理教授(含)以上教師3名。
二、 資格:
1、具博士學位,學術專長為(1)世界史(以美洲史、德國史、東南亞史、俄國史為優先)
(2)中國史(以社會史、文化史為優先)領域者,以能全英語授課者為佳。

2、應徵者除獲有博士學位之初任教師外,應符合下列條件之一:
(1)三年內有正式出版之專書,並檢附審查意見及通過出版之相關證明。
(2)最近三年發表二篇SCI、SSCI、TSSCI、EI、A&HCI、民國一百零五年新制THCI(原THCI Core)或SCOPUS等索引收錄之學術性期刊論文,且為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
(3)最近三年至少主持2個國科會(原科技部)研究計畫。
(4)傑出專業實務表現,並檢附相關證明。
前述期刊論文及科技部研究計畫,得相互折抵。

3、其最高學歷若為本校授與者,應具有與任教科目性質相近之研究工作、專門職業或職務資歷二年以上。
✽初任教師係指自獲得博士學位起至本系對外公告日止,2年內(不含男性兵役年資)未有專科以上學校專任教師年資者。

三、 應繳資料:
1、個人學經歷表、學位證書影本。
2、代表著作(請標記)及近三年內相關論著各五份,並附中文摘要,「初任教師」可以博士論文為代表著作。(上述1、2項之「應徵教師學經歷表」請從本系網頁公告下載填寫)
3、 著作目錄及博士修業成績單。
4、 擬開課程綱要。

四、申請時間:自即日起至民國112年12月15日(星期五)止。(以郵戳為憑)

五、聯絡地址:10610台北市和平東路1段162號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網址:www.his.ntnu.edu.tw
電話:(02)7749-1506
傳真:(02)2363-3032
E-Mail: t23028@ntnu.edu.tw

系統號:

O-059310

【徵稿】《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40期「台灣哲學與文學文化的交涉」專題徵稿

標題:

【徵稿】《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40期「台灣哲學與文學文化的交涉」專題徵稿

時間:

2024年12月31日截止

內容簡介:

本期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合作推出專題,歡迎與以下子題相關論文踴躍投槁:
1. 理論(化)台灣的可能
2. 台灣哲學(與)共同體
3. 台灣哲學的過去與未來
4. 台灣文學與文化中的哲學與思想
5. 東亞連帶中的台灣哲學與文學
6. 台灣哲學的建置與人文學的危機與展望
7. 原住民思想與台灣
8. 台灣哲學的文學性
9. 台灣哲學在文化裡可能扮演的角色
10. 其它相關子題

系統號:

O-058956

【徵稿】《成大中文學報》第89期徵稿

標題:

【徵稿】《成大中文學報》第89期徵稿

時間:

2025年1月15日截止

內容簡介:

回望古典,不論是耳熟能詳的「文以載道」、「學而優則仕」或「君子不器」,展現的都是古代知識份子多元的角色、跨域的企圖。文人騷客,常不僅只是創作者,或兼為學富五車的鴻儒,或亦為運籌帷幄的官員。

何況明代萬象紛呈,從臺閣、復古到性靈、新變,雅俗共存、三教雜糅,目不暇給。加以出版業興盛,不論王公貴族或市井文化、庶民生活都得到記錄、彰顯,從柴米油鹽、豆棚瓜架,到出將入相、深謀遠猷,每個文人際遇殊異,其生命歷程,各有跨域的交織共鳴,並一起譜出了明代各擅勝場的合奏。或評為金鼓喧闐,或以為絲竹亂耳,今日解析明代文學的眾聲喧譁,正需結合跨域的研究視野。因此《成大中文學報》第89期,特別策劃「明代文學跨學科研究」專題,並擬定主題如下:

一、明代文學與經學
二、明代文學與史學
三、明代文學與思想
四、明代文學與政治
五、明代文學與社會
六、明代文學與地理
七、明代文學與宗教
八、明代文學與教育
九、明代文學與軍事
十、明代文學與文獻

歡迎海內外學者先進,惠賜 鴻文。

系統號:

O-058955

【徵稿】《中外文學》「城郊之間:空間、地方與群之動態」專題徵稿

標題:

【徵稿】《中外文學》「城郊之間:空間、地方與群之動態」專題徵稿

時間:

2025年1月31日截止

內容簡介:

專輯主編:王慧娟、劉雅詩
預計出刊:2026年3月

空間以多樣的方式反映並塑造著人類經驗。空間中充滿著各種事件、記憶和故事。人類的行動於空間中展開,人類的感知定義空間,人類的行為形塑了空間,同時也受其形塑。空間與人類文化相互構成。從古代的耶利哥城到文藝復興時期的倫敦,人類的聚集改變了自然環境,並孕育出連結緊密的社區。人類對空間資源有意識地使用和改造,是自然與人類之間動態關係的核心。

空間的劃分,如城市、郊區和鄉村,在人類經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伊里亞德》中,特洛伊的高牆守護著一座被紮營在海邊的軍隊所包圍的城市;當奧古斯都透過藝術和建築將新政權寫入羅馬城時,維吉爾創作了《伊尼亞斯紀》;中世紀的倫敦常被比喻為神聖的耶路撒冷,而佛羅倫斯則是中世紀的雅典城。在十六世紀及其後,擁有劇院、妓院和客棧的郊區成為擁有各種可能性的邂逅場所。這些例子闡述了在人類努力理解和表現自身存在的過程中,空間的關鍵作用一再顯現。

在現代化之前,即使是在都市化程度最高的時期,大多數人們仍生活在城市外。在《工作與時日》中,赫西俄德讚美了農耕勞動的價值。《聖經》中,以打獵維生的以掃和居於帳篷中的雅各有著權力鬥爭。喬叟筆下的朝聖者來自英國各個角落,在前往坎特伯里朝聖的路上,他們相聚在城郊一家小酒館裡。在亞瑟王傳奇中,騎士們從城堡和宮廷出發,穿越充滿冒險驚奇的森林。人類發展的歷史不僅記錄了空間,更塑造人們對空間的想像。烏托邦幻想中的空間塑造,彰顯了人類對不同社會模型的渴望。但丁在《神曲》中交錯編織著地理與景觀,完成他的救贖詩學。從希羅多德到馬可‧波羅、再到十八世紀的旅行文學,遙遠的他方成為想像他者的沃土。

空間也超越了物理層面。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認為,空間是一種「社會形態學」,它與「功能和結構密切相關」(《空間的生產》94)。城市和公共空間孕育了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有些已經受到制度規範,如古希臘的法典、修道院的《聖本篤院規》,和中世紀自由城市的市政憲章,但許多則沒有。社區生態系統內的社會互動,確實如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所強調,取決於社會行為者在共同塑造的空間中的相對位置。然而,隨著生態批評的興起所顯示,空間的重要性遠超出我們人類有限的經驗。

因此,理解空間需要透過跨學科的研究方法。本專號誠摯邀請藝術史、文學、哲學、歷史、古典研究、音樂學、宗教研究、文化研究、考古學、社會科學等領域的專家學者賜稿。

論文截稿期限為 2025年1月31日,稿件請逕以電子郵件寄至《中外文學》信箱:chungwai@ntu.edu.tw。相關投稿規定與體例,請參閱《中外文學》網站。

系統號:

O-058954

【徵稿】《文化:政策.管理.新創》「當代亞洲文化政策的轉型及多重悖論」特刊徵稿

標題:

【徵稿】《文化:政策.管理.新創》「當代亞洲文化政策的轉型及多重悖論」特刊徵稿

時間:

2025年2月1日截止

內容簡介:

本期特刊旨在從亞洲的內部和亞洲以外的地區,共同研究亞洲新興文化內容的有機生產和流通。目的在藉由重新發現亞洲獨特的文化特徵,來定義不斷演化的亞洲文化政策框架及其創意經濟生態系統。另一個探索核心,則在於研究這些新興文化模式如何塑造亞洲地區內部,以及對外的國際文化關係。特刊希望同時探究全球北方(global north)和南方(global south)之間錯綜複雜且相互依存的動態關係,及其體現在創意經濟和文化基層工作者之間的協力合作、彼此扶持,乃至於在政策實踐上的交互滋養關係。通過這些動態關係的研究,我們期待為亞洲及全球的文化政策,包含研究及實務之間的交互影響,提出更深刻的學術發現。

我們鼓勵各種理論和案例分析的研究論文投稿,並邀請作者共同思考以下問題:

在亞洲日益增強的社會及政治參與環境中,社區/社群間如何促使差異而多樣化的聲音彼此互動,使不同背景的人們相互對話、傾聽,並理解來自在地和全球的多重挑戰?
隨著城市、人口、數位和社會經濟政策(從藝術、城市規劃到觀光政策)的不斷交疊,究竟誰是當前東亞和東南亞新興創意經濟中的新社會文化行動者(及活動的促進者)?
自全球北方的視角觀看,南方的進展或許相當有限,但全球南方是否仍有必要提出其獨特的文化政策模式?
國際文化關係(ICR)對於亞洲的在地知識實踐具有甚麼價值?
文化政策如何應對日益跨學科、跨越時間和地理空間的藝術及創意實踐特質?
特刊鼓勵各界提出獨特和非傳統的文化政策研究方法,闡明亞洲文化政策的新動態。歡迎對既有文化政策模型提出批評及翻新,本特刊期待來稿能提供亞洲文化政策令人耳目一新的趨勢及案例研究。

特刊投稿方式:「當代亞洲文化政策的轉型及多重悖論」主題特刊於2025年2月28日全文截稿,預定於2026年5月發刊。本刊竭誠歡迎上述主題之【研究論文】投稿,研究論文稿件皆進行雙向匿名學術審查,研究論文之正文(不含摘要、關鍵字及引用書目)字數限制中文為12,000至20,000字;英文為5,000-10,000。

另配合「當代亞洲文化政策的轉型及多重悖論」主題,歡迎相關議題之【書評、藝評、展評、政策評論及個案報告】來稿。評論類及個案報告稿件由編審委員會進行內部審查,其正文字數以中文1,500至3,000字;英文1,000至1,500字為原則。

期刊接受中文、英文稿件,以電子期刊及紙本期刊雙軌方式發行,每年出版兩刊,於5月及11月固定出刊。本刊採行嚴謹學術同儕審查程序,以及全文無償開放取用政策,定期出版、刊載於CPME紙本期刊與網站、國內外電子資料庫及開放進用平台。

投稿方式
敬請參考主題特刊徵稿啟事,註明投稿文章類別,並參照本刊「撰稿體例」規範及字數上限,併同「投稿作者資料表」(參酌本刊網站:http://cpme.tacps.tw),於截稿日前寄至本刊聯絡信箱:cpme@tacps.tw。來稿請採電腦打字並以MS Word軟體編輯,以電子郵件附加檔案方式進行投稿。

系統號:

O-058953

【徵稿】《漢學研究》「東亞古典文化中的動物書寫」專輯徵稿啟事

標題:

【徵稿】《漢學研究》「東亞古典文化中的動物書寫」專輯徵稿啟事

時間:

2024年3月31日截止

內容簡介:

漢學研究預定於2025年12月出版「東亞古典文化中的動物書寫」專輯,由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廖肇亨研究員及陳威瑨副研究員籌畫主編。論文以中、英文撰寫皆可,中文稿以三萬字、英文稿以一萬字為原則(含註釋)。體例請參照本刊「稿約」與「寫作格式」。本專輯的規劃構想說明如下:

以動物文化史為主題的研究與轉向,在當今各學門皆蔚然成風,誠可謂具有前瞻性的研究熱點。相關問題意識展現在中國古典文學、哲學、經學、宗教等方面,引領人們探索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動物意象之型塑、動物精怪化之流衍、博物知識結構的發展、相關意象與政治、宗教秩序觀念及文明制度之間的關聯,乃至東亞文化交流史脈絡下,動物展現在文化意涵傳播與經貿往來等方面的影響,種種課題,不一而足。順此以物─動物為中心的觀察,即可開展更多值得深耕之面向,包括存續至今的動物意象之源流、古籍中所見之動物生態紀錄及其對文明之作用、對主流傳世文獻的重新看待以及對較少被顧及之專題文獻的觀照、涉及人─物關係論述的東亞傳統思想資源參與當代動物倫理學的可能性等等。本專輯基於上述關懷,邀請文學、哲學、經學、宗教、文化史等各領域學者,就不同角度析論東亞古典文化中的動物書寫之內涵與意義,歡迎學界方家賜稿,共同深化相關主題的發展。

※本專輯之截稿日為2025年3月31日
投稿信箱:chinesestudies@ncl.edu.tw

系統號:

O-058952

【徵稿】《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38期徵稿啟事

標題:

【徵稿】《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38期徵稿啟事

時間:

2025年4月30日截止

內容簡介:

一、本刊為國立臺北大學中國文學系發行之學術刊物。
二、本刊以發表中國文學與中國思想及其相關領域之研究為主。
三、來稿以不超過四萬字為原則(含引用書目、註腳及章節附註),請參照「《臺北大學中文學報》撰稿格式」。
四、本刊稿件須通過兩位外審之匿名評審方能刊登。若屬於外稿,亦可交由一位校外專家與一位本系專任教師審查。
五、來稿一經刊登,致送本刊2本,不支付稿費。
六、本刊不接受任何已刊登之論文,可接受個人學位論文改寫,惟須另紙註明修改部分。凡發現一稿兩投或侵害他人著作者,日後本刊將不接受其稿件。
七、本刊徵稿對象為國內外大專院校專兼任教師或研究機構研究人員,或博士生以上資格者。
八、本刊為半年刊,於每年3月(截稿日期10月31日)及9月(截稿日期4月30日)出刊。
九、來稿請標明中英文篇名、中英文姓名,及五百字以內之中英文摘要、3-5個中英文關鍵字、引用書目,並務必依本刊「撰稿格式」寫作,以利作業。「撰稿格式」詳另附。
十、寄件方式:投稿請寄依格式撰稿之「論文紙本3份」,以及「個人資料表」、「著作權授權書」至23741新北市三峽區大學路151號國立臺北大學中國文學系「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編審委員會」收;同時再請寄送論文全文電子檔、個人資料表電子檔、著作權授權書掃描檔至jclntpu@gm.ntpu.edu.tw信箱。
十一、投稿著作所有列名作者皆同意其投稿之文章經本刊刊登後,即授權本刊單位以非專屬授權之方式再授權國家圖書館、凌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華藝數位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收錄於「國圖遠距圖書服務系統」、「凌網科技 HyRead 平台」、「中文電子期刊服務(CEPS)」或其他資料庫中,並得為重製、公開傳輸、授權用戶下載、列印等行為。為符合資料庫之需求,並得進行格式之變更。

系統號:

O-059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