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中國語文》月刊第808期

《中國語文》月刊第808期

標題:

《中國語文》月刊第808期

時間:

2024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國語文月刊社

作者:

康世統、林晉土、陳正治、張春榮、張優洋、王仲平、陳彥伶等

報導者:

李威侃博士

內容簡介:

本期簡介
△林晉士教授以〈聽海——悼念林秋離老師〉專文,敘寫與林秋離老師第一次結緣的開始,及邀請林秋離大師開設「流行歌詞創作」課程,這段奇緣不僅突破也造福國文系學生畢業後有更寬廣的就業職涯規劃。林教授用〈聽海〉這首歌為引,述及與林大師開設課程經過,悼念集創作、監製、培育人才與行銷經營等實務經驗於一身的林秋離大師。林大師的貢獻,有目共睹。

△陳正治教授〈文化薪傳——從《詩詞素養課》探索語文之美及教學引導〉是接受國立教育廣播電臺臺北新教育採訪的摘錄,談語文之美及如何引導語文教學,提供教師輔助教學。

△劉永健校長〈從《左傳》中的「六鷁退飛」談視覺錯覺〉中「六鷁退飛」的描寫,提出教學者應引導學生試著去思考,在這些古文的背後,蘊含古人在當時還不能了解的自然原理;賴靜慧老師〈「觀點型」寫作教學模組的設計與實踐〉,記錄此寫作教學模組原初的設計思考與其後的實踐經驗,分享對「觀點型」寫作教學有興趣的夥伴。

△「論文園地」刊登張優洋〈程抱一先生詩學研究——以中國詩歌分析理論為重點〉、王仲平〈論袁昌英戲曲觀念的中和性〉、陳彥伶〈穿越唐詩宋詞的解謎遊戲——以陳郁如的《詩魂》、《詞靈》為例〉等三篇學術文章。其中張優洋論文以程抱一先生之著作為基點,從「虛實」、「陰陽」、「人天地」三個層面,探究先生如何將結構主義和道家宇宙論融合,解析中國詩歌形成的局限與缺失。闡釋精闢,提供後續學者研究參考。

△「文創園地」入選陳奕旭、張沛榆、陳玥竹、白淑華、小恩、黃宣喻、施衫羽、陳昱鍀、王柏翰、紀邵然、陳映安、陳庠熙等十二位同學的作品。本期優選三名為陳奕旭、張沛榆、陳玥竹。

系統號:

P-058822

臺灣文學英譯叢刊第52期:台灣島嶼視線專輯

臺灣文學英譯叢刊第52期:台灣島嶼視線專輯

標題:

臺灣文學英譯叢刊第52期:台灣島嶼視線專輯

時間:

2024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內容簡介:

Foreword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Taiwan’s Island Vision / Kuo-ch’ing Tu
〈台灣島嶼視線專輯〉卷頭語 / 杜國清
The View from the Islands: New Topography and New Discourse in Taiwan Literature / Huang Mei-e
島嶼視線:台灣文學的新風景與新論域 / 黃美娥

Poems

Beautiful Island 美麗島 / Yang Huan
Formosa 福爾摩沙 / Liu Ka-shiang
Nation 國家 / Lee Min Yung
Taiwan’s Tail 台灣尾 / Kuo-ch’ing Tu
Island Song—For the Children of Taiwan 島嶼之歌-給台灣的孩子 / Chen Li
Afterword—At the Island’s Edge 跋-在島嶼邊緣 / Chen Li

Prose

The Flying Fish and the Lily 飛魚百合 / Liao Hung-chi
Sirenum Formosa 婆娑之島 / Ping Lu
Legend of the Isles 島的傳說 / Horace Ho
The Face of the Moon 月亮的臉 / Horace Ho
The Sweet Potato King 蕃薯王 / Yang Shu-ching
Spring on a Desolate Island 荒島之春 / Huang K’ochuan
Fog 霧 / Wu Chunyao
Auntie Bao 寶姨 / Liu Hung-wen
Reflections 回首 / Hao Yu-hsiang
Island Inn 逆旅 / Hao Yu-hsiang
The Big Island and the Small Island 大島與小島 / Syaman Rapongan
Searching for the Code of the Islands 尋覓島嶼符號 / Syaman Rapongan
If I Were There如果我在那裡 / Wu Chunyao
The Moving Island 移動的島 / Huang Chong-kai

About the Editors
About the Translators
About Subscriptions

系統號:

P-025596

清華學報第54卷第3期

標題:

清華學報第54卷第3期

時間:

2024年9月

出版單位:

新竹:國立清華大學

內容簡介:

【特稿】不是說「說」而已 ── 談語法化中的句法驅動機制/蔡維天
《莊子》對於「物」之生成變化的理解及其所 蘊含的「自生」、「獨化」觀念/蕭裕民
從墓表到墓誌:麴氏高昌至唐西州時期吐魯番的墓塼變化/林郡儀
加拉罕與中蘇談判中的中東路問題 (1923-1924)/高晨旭、張志雲
論漢語假設複句的多義現象/張麗麗
評Jeff Kyong-McClain and Joseph Tse-hei Lee (eds.), From Missionary Education to Confucius Institute: Historical Reflections on Sino-American Cultural Exchange/吳翎君

系統號:

P-025558

國史館館刊第81期

標題:

國史館館刊第81期

時間:

2024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史館

報導者:

國史館

內容簡介:

論文
聯合東方無產階級—1927年英國工人運動領袖湯姆曼之訪華/李戡
戰後中國氣象觀測工作的規劃及其發展—以中央氣象局為中心(1945-1949)/劉芳瑜
兩蔣時期的人才庫—以侍從室檔案為中心的探討(1948-1988)/張世瑛
「隱士」與「孤兒」—後冷戰時代臺灣與朝鮮的秘密交往(1992-2017)/鄒仲蘇

系統號:

P-025598

民俗曲藝第225期

標題:

民俗曲藝第225期

時間:

2024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內容簡介:

明代選本中的戲、曲、文學與文化專輯(I)
前言(汪詩珮)

[專輯:研究論文]
Do the Parts Add Up? Textual Systems and Segments of Sijie Ji (The Four Seasons) in Ming Anthologies(Tan Tian Yuan)
晚明曲類選本「三欄併讀」初探:以《琵琶記》、《三國記》選齣為例(汪詩珮)
晚明曲選《詞珍雅調》的編刻策略與書籍特色(陳志勇)
Linking the World of Performative Texts: The Interplay between Popular Songs and Dramas in Late Ming Qu Anthologies(Chen Jiani)
論晚明曲選《怡春錦》之編選理念與時代特色(林芷瑩)

[研究論文]
傳播偏向視角下民俗文化的傳承力量:以「臨水夫人信仰」為例(陳怡蓁)

系統號:

P-025605

漢學研究通訊第43卷第3期

漢學研究通訊第43卷第3期

標題:

漢學研究通訊第43卷第3期

時間:

2024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

研究綜述(Summary of Research)
西周青銅器研究中所謂「康宮問題」的甲子回眸/李明陽
「創造轉化」與「雙向批判」─林毓生、張灝對殷海光自由主義文化觀的發展/何卓恩
海峽兩岸關於清代臺灣林爽文事件的研究回顧:以專書、期刊論文為中心/張正田

漢學人物(Scholars of Chinese Studies)
王德毅教授宋史研究的成就與貢獻/黃寬重
敬悼王德毅師/梁庚堯
溫厚的堅持—追念我的老師王德毅教授/劉靜貞

會議報導(Conference Reports)
國內外學術會議

學界消息(News from Academia)
漢學研究中心
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
臺灣漢學學位論文彙目—112學年度
研究機構及學校動態

系統號:

P-025562

《戲劇研究》第34期

標題:

《戲劇研究》第34期

時間:

2024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系

內容簡介:

汪優游的劇場實踐及其戲劇觀(徐亞湘)
二十世紀初的臺灣多媒體劇場──日治時期連鎖劇在臺灣(康尹貞)
臺灣戲與福建戲──日治時期歌仔戲境外巡演的身份認同與危機(邱坤良)
讓身體開光──論薩睿立身心合一演技訓練法中的印度配方(蘇子中)

系統號:

P-025557

新北大史學第34期

標題:

新北大史學第34期

時間:

2024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臺北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專論】
論社會階層轉換對晚明士人政治意識形態變動之影響──以黃宗羲為中心進行考察/楊霆翔
技術與藝術──晚清實業風潮與刺繡家沈壽/李品萱
秦漢時期的華夏觀與現代中國的天下主義/黃詩涵
鄉亭制度研究回顧/陳昱

【書評】
評陳力航,《零下六十八度:二戰後台灣人的西伯利亞經驗》/楊霆翔
評伊沛霞,《內闈:宋代的婚姻和婦女生活》/莊可可

系統號:

P-025554

臺灣史研究第31卷第2期

標題:

臺灣史研究第31卷第2期

時間:

2024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研究論著】
清代「臺灣編查流寓」法規之歷史考察/李文良
硝煙下的體悟:戰爭時期葉盛吉跨境求學中的閱讀生活/莊勝全
《吳鳳》:臺灣電影製片廠對「現代電影」的追尋/劉以霖
競賽與產業:以南投縣鹿谷鄉農會「凍頂烏龍茶」比賽為例(1970-2020)/曾獻緯

系統號:

P-025553

中國現代文學半年刊第45期

標題:

中國現代文學半年刊第45期

時間:

2024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國現代文學學會

內容簡介:

【專題論文:中華文明與現代文學想像】
大哉斯文,漫衍而新生(梅家玲、劉正忠)
化用與改寫在殖民地漢文的操作—楊華新詩作品再探(許俊雅)
錢穆的港台難題:新亞書院辦學初期文化傳統的建制與傳播策略(顏訥)
重啟與修復:論戰後渡海來臺作家王家誠的戰時記憶與離散書寫(羅詩雲)
危機狀態的南洋抒情模式:以離散馬華詩人白垚為例(張錦忠)
民國的遺產:論朱天心早期作品(莊家輝)
【一般論文】
回應的時差:論董啟章小說《後人間喜劇》與《香港字》中的時空線索及對位技巧(黃宗潔)
性、死亡、戲劇性:從《六十年代詩選》論邱剛健的創作核心(林餘佐)
香港1970年代左派雜誌《海洋文藝》的拉丁美洲文學譯介(王家琪)
阿布的醫事寫作:秘教隱喻、生命觀想與人文精神的開展(侯作珍)
「返鄉」衍異:「大眾」話語的變遷—從魯迅〈故鄉〉到艾蕪《故鄉》、沙汀《還鄉記》(鄧斐然)

系統號:

P-025571

漢語基督教學術論評37期

標題:

漢語基督教學術論評37期

時間:

2024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臺灣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內容簡介:

一般論文:
巴色會博物館展覽和中國文化形象在歐洲德語區的建構 (1900–1940)/李蕾       
舊約中的基督與經文當代化—潘霍華在芬根瓦德時期的聖經詮釋/歐力仁
基督教視域內的責任倫理—兼論朋霍費爾的責任倫理思想/王玉靜
聖多瑪斯論勇德:兼論田立克的勇氣觀/王濤
書寫女性聖徒:以《辛克萊蒂卡傳》為例/崔國瑜
康德哲學中靈魂不朽與普遍歷史的關係/劉鳳娟

評論:
孫帥。《抽空:加爾文與現代秩序的興起》/譚研
薛維華。《邊緣風景:漢學期刊研究視域中的〈教務雜誌〉》/王麗君
張先清。《帝國潛流:清代前期的天主教、底層秩序與生活世界》/吳巍巍
Jifeng Liu. Negotiating the Christian Past in China: Memory and Missions in Contemporary Xiamen. /姚西伊

系統號:

P-025555

華人宗教研究第23期

華人宗教研究第23期

標題:

華人宗教研究第23期

時間:

2024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

「危機與轉機:後疫情時代台灣基督教會的發展」專輯

專輯導論
「危機與轉機:後疫情時代台灣基督教會的發展」專輯導言/王韻

專輯論文
後疫情的大公想像:藉大專靈修班思考台灣福音派教會作為想像的共同體/陳世賢
後疫情時代下大專生福音事工之策略與蛻變─以東海大學學生團契為例/曾祖漢
危機或轉機?台灣眾召會對新冠肺炎的反應/鄭伊芳、周復初
探討疫情前後個人聚會型態之改變與後疫情時代教會的未來發展:以台北靈糧堂為例/劉彥瑭

一般論文
台灣基督教保守運動的策略營造、政治組織發展與運動動員分析/楊鳳麟

系統號:

P-058834

《臺大中文學報》第83期

標題:

《臺大中文學報》第83期

時間:

2023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內容簡介:

論陸游〈姚平仲小傳〉及相關書寫的敘事、意旨及承變 (廖安婷)
元明戲劇中的戰爭與演武:以尉遲恭敘事為例(汪詩珮)
「萬死一生真功夫」:試論王龍溪理想的「後天誠意」之功(張美娟)
《周易》與後期水戶學的理論建構(陳威瑨)

系統號:

P-025569

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78期

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78期

標題:

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78期

時間:

2024年1月

出版單位: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

內容簡介:

【論文】
《論語》〈麻冕〉章鄭玄注與孔子助祭服冕、拜下之故實新論(許子濱)
從稅網到榷關:明代商稅徵收「由密到疏」的演變(韓藝丹)
江逢辰詩的鄉邦意識與蘇軾情懷(江曉輝)
華洋社群與殖民權力:港英政府對水井的衛生治理(1894–1929)(利家興)

【書評】
Circulating the Code: Print Media and Legal Knowledge in Qing China. By Ting Zhang
(Kai-Wing Chow)

Family Instructions for the Yan Clan and Other Works by Yan Zhitui (531–590s). Translated by Xiaofei Tian
(Keith N. Knapp)

The Chinese Liberal Spirit: Selected Writings of Xu Fuguan. By Fuguan Xu.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David Elstein
(Kenneth Kai-Chung Yung)

The Culture of Language in Ming China: Sound, Script, and the Redefinition of Boundaries of Knowledge. By Nathan Vedal (Mårten Söderblom Saarela)

Readings in Chinese Women’s Philosophical and Feminist Thought: From the Late 13th to Early 21st Century. Edited by Ann A.Pang-White and translated by Ann A. Pang-White et al
(LAI Hing Fong Camilla)

系統號:

P-025560

東方學第148輯

標題:

東方學第148輯

時間:

2024年7月

出版單位:

東京:東方學會

內容簡介:

○論文
(髙津孝)杜甫と科挙――「士」という観点から
(大塚秀高)明末清初の白話中短篇小説集の刊行状況について
(渡邉眞儀)中国仏教文献から見たヴァイシェーシカ学派の6カテゴリー説の検討

○内外東方學界消息
(西村陽子)新時代吐魯番学伝承与発展:第六屆吐魯番国際学術研討会

○座談会「学問の思い出」――村井章介先生を囲んで
〔出席〕村井章介、高橋典幸、渡辺美季、榎本渉

○池田温先生追悼録(高明士、 礪波護 、東野治之、 金子修一、 大津透)

○編輯後記(岡村秀典)

系統號:

P-025561

アジア研究第70巻第3号

標題:

アジア研究第70巻第3号

時間:

2018年7月

出版單位:

東京:アジア政経学会

內容簡介:

【論説】
中国自動車企業の集積―企業レベル統計量Di*による検出(甲斐成章)
台湾における大陸政策決定過程の構築と国家安全保障政策—総統の権力行使という視点から(黄偉修)
【書評論文】
権力集中はなぜ可能だったか―ヴィクター・シー、ジョセップ・トリジーアン、李昊の考察から(林載桓)
【書評】
桐原翠著『現代イスラーム世界の食事規定とハラール産業の国際化―マレーシアの発想と牽引力』(上原健太郎)
吉澤誠一郎著『愛国とボイコット―近代中国の地域的文脈と対日関係』(武藤秀太郎)

系統號:

P-025570

中華博弈:抉擇世界秩序的全球競爭

中華博弈:抉擇世界秩序的全球競爭

標題:

中華博弈:抉擇世界秩序的全球競爭

時間:

2024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八旗文化

作者:

王飛凌 著,蔡丹婷 譯

內容簡介:

圖表
中文版序言
英文版銘謝
引言
中華博弈/章節安排

第一章中華博弈:全球競爭與世界秩序的規範性分析
不尋常的博弈/秦漢政體與中華秩序/分析框架/三項假定/中華博弈與冷戰之比較/選擇的後果/成功機率/規範性評估之原則/關於全球化/對偏好和標準的進一步思考/認識論問題

第二章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政策:從世界共產主義到命運共同體
動機與路徑/核心利益:世界革命或共同命運/全方位努力與外事無小事/黨有黨享的外交政策/人民付出的代價/對中華民族國家的影響/服務與損害/北京外交活動的國際影響/劣幣洪流/有中國特色的交易/參與中華博奕機不可失

第三章中美競爭:為了自身生存以及整個世界
生存性競爭/挑戰者/志存高遠、著眼全球/中國的力量與目標/漢學現狀/中國研究之研究/重定典範模式/美國對華政策的重新定位/意料之中的左右搖擺/在美國的中華博弈/冰川已經移動

第四章遏制與轉型:管理中華博弈之戰略框架
分析參數/遏轉:內容和目標/博弈之現狀/擊潰黨國、消弭種族主義/如何成功博弈/全球性競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華博弈/賦能賦權於中國人民/更多的賽道與捷徑/贏得中華博弈與改造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博弈與國際和平:成本矩陣

結語中國和世界的未來
引用文獻與資料

系統號:

P-025611

尋找新天地——日本人的環太平洋移動與帝國的定居殖民主義

尋找新天地——日本人的環太平洋移動與帝國的定居殖民主義

標題:

尋找新天地——日本人的環太平洋移動與帝國的定居殖民主義

時間:

2024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東榮一郎 著,蔡耀緯 譯

內容簡介:

導讀
致臺灣讀者序
前言與謝辭
圖表目次

緒論 日本人跨太平洋遷移、美國白人種族主義,與日本人順應環境的定居殖民主義

第一部 想像的「日本太平洋」(1884-1907)
第一章 美國的移民開拓者與日本人定居殖民主義的起源
第二章 日本擴張的先鋒:來自太平洋彼岸的知識產製者、新天地奔走者、居留地建造者


第二部 捍衛日本人海外發展(1908-1928)
第三章 跨太平洋移民與國家/私營定居殖民主義的模糊分界
第四章 美國排斥移民、日裔美國與日本在巴西新天地的跨國移民


第三部 日本帝國定居殖民主義先鋒(1924-1945)
第五章 日裔加州及其殖民離散:跨地域的滿洲關係
第六章 日裔夏威夷及其熱帶繫結:前往殖民地臺灣和南洋的跨地域再移民

第四部 日本帝國定居殖民主義的歷史與未來(1932-1945)
第七章 美國的日本人先驅者與帝國日本擴張主義正統觀的形成
第八章 以血統感召:日裔美國公民與日本帝國對未來「新天地戰士」的教育
終章 日本人定居殖民主義的來生

參考書目
索引

系統號:

P-025617

不屈之島:八十年來美中夾縫中的臺灣

不屈之島:八十年來美中夾縫中的臺灣

標題:

不屈之島:八十年來美中夾縫中的臺灣

時間:

2024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一卷文化

作者:

Sulmaan Wasif Khan 著,林添貴 譯

內容簡介:

緒論
第一章:臺灣問題的形成 (1943~1953)
第二章 在兩個暴政之間抉擇 (1953~1971)
第三章 走向另一次危機 (1971~1996)
第四章:路線硬化(1996~2020)
第五章:新冠肺炎疫情之後
結語

系統號:

P-025618

圖解台灣寺廟建築與裝飾語彙

圖解台灣寺廟建築與裝飾語彙

標題:

圖解台灣寺廟建築與裝飾語彙

時間:

2024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中:晨星出版

作者:

謝宗榮 著

內容簡介:

推薦序 台灣寺廟建築百科寶典 蕭瓊瑞(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名譽教授、台灣美術史學者)
自序 遇見寺廟建築的多重宇宙

Chaper01、民間信仰與工藝美術
Chaper02、台灣寺廟建築的空間觀念
Chaper03、台灣寺廟建築的空間藝術
Chaper04、台灣寺廟建築的風格與格局
Chaper05、台灣寺廟建築的構成
Chaper06、台灣寺廟裝飾的原則與題材
Chaper07、台灣寺廟的裝飾工藝

參考書目

系統號:

P-025619

歷史是擴充心量之學

歷史是擴充心量之學

標題:

歷史是擴充心量之學

時間:

2024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

作者:

王汎森 著

內容簡介:


導言 我們不可能取消前一刻

第一章 日常生活中的「歷史思考」
「未來」的不透明性
軟、硬律則
培養長程與全景式的眼光
把握歷史發展中的「風勢」
歷史點染人生的作用
「歷史」的鑑誡作用

第二章 日常生活中的「歷史意識」
「沒有歷史的人」
「可能性知識」的價值
「重訪」歷史以開拓各種認識的可能性
「在心上的」與「在手上的」

第三章 歷史與個人生命的模式
「性格與歷史」
歷史中的典範人物

第四章 如何讀史?:從「讀者」角度出發的觀點
「觀其得失而悟其會通」
「讀者對話論」
讀史與關鍵時刻
讀史要能「大出入」
「關聯」與「呼應」

第五章 歷史是一種擴充心量之學
讀史與「心量」的擴充
試著從歷史中獲得智慧與勇氣

系統號:

P-025626

半透明鏡:清帝國意識形態下的歷史與身分認同

半透明鏡:清帝國意識形態下的歷史與身分認同

標題:

半透明鏡:清帝國意識形態下的歷史與身分認同

時間:

2024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八旗文化

作者:

Pamela Kyle Crossley 著,賴芊曄 譯

內容簡介:

謝詞
緒論
意識形態、治權,以及歷史/征服與過去的庇佑/帝國普世主義與身分認同界線

第一部 長城
第一章 身分認同的試煉
祖源論述/奴兒干的政治名稱/遼東人
第二章 忠的特質
早期尼堪的政治光譜/征服與區異/忠誠的擬人化

第二部 父家
第三章 統治的邊界
汗權的起源/合議共治的刺激/謀逆罪的重塑
第四章 帝國與身分認同
屈從與平等/帝國權威的生發/真實性/跨越限制

第三部 天柱
第五章 轉輪王
中心/爭辯過往/言語的力量
第六章 普世前景
八旗菁英/隱蔽的過去/滿洲性/追隨成吉思汗/虛空的帝國成員

後記 帝國末期的種族與革命

系統號:

P-025652

多元新視界:臺灣青壯作家二十一世紀小說

多元新視界:臺灣青壯作家二十一世紀小說

標題:

多元新視界:臺灣青壯作家二十一世紀小說

時間:

2024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劉亮雅 編

內容簡介:

導論  多元新視界:台灣青壯作家二十一世紀小說簡史/劉亮雅
第一章 灣生.怪胎.國族:《惑鄉之人》的男男情慾與台日情結/曾秀萍
第二章 活著的一隻被魔法詛咒成水泥化石的巨獸《西夏旅館》的偽巴洛克違章結構/辜炳達
第三章 傷害的秘密回聲:賴香吟《其後それから》中的死亡、其後與倖存/蕭義玲
第四章 言說之困境與家/國「冗餘者」:論胡淑雯的白色恐怖書寫與政治批判/李淑君
第五章 情動力生態批評:論吳明益《複眼人》的環境創傷與生態/張雅蘭
第六章 世界的法則:童偉格作為一種方法/楊凱麟
第七章 媒介記憶:黃崇凱《文藝春秋》與台灣千禧世代作家的歷史書寫/詹閔旭

系統號:

P-058820

亞洲冷戰與文學想像

亞洲冷戰與文學想像

標題:

亞洲冷戰與文學想像

時間:

2024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出版

作者:

張松建 著

內容簡介:

推薦語
導論  冷戰與亞洲,離散與文學
第一章 「亞洲的風雷」:冷戰年代韓素音的亞洲認同
第二章 黑嬰的左翼之心:印尼、中國與文化冷戰
第三章 「一心中國夢」:王嘯平的左翼文學寫作
第四章 從南洋到唐山:韓萌的家國想像
第五章 冷戰、歸僑與文革:蕭村的南洋敘事
第六章 文化冷戰在香港:燕歸來、友聯社與跨國網絡
第七章 從香港到南洋:冷戰年代的南來文人力匡
第八章 新加坡戲劇家王里:冷戰年代的中間道路
第九章 金枝芒的現實主義:救亡、本土化與冷戰
第十章 冷戰、革命與流亡:賀巾的文學之路
附錄:訪談五篇
後記
作者簡介

系統號:

P-025566

書寫一部台灣美術史:一段爭議的政治進程

書寫一部台灣美術史:一段爭議的政治進程

標題:

書寫一部台灣美術史:一段爭議的政治進程

時間:

2024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典藏藝術家庭

作者:

蔡潔妮 著,雪克 譯

內容簡介:

自序
推薦序一
推薦序二
摘要與關鍵字
引言
第一部分
西化、殖民同化與本土文化在兩個殖民時期中的三角關係
第一章 日本時代的台灣視覺藝術(1895-1945)
第二章 國民黨殖民時期的台灣視覺藝術(1945-1987)
第二部分
文化霸權遇上的第一個挑戰
第三章 認同轉型與美術本土化論戰
第四章 本土化運動論及作品之分析
第三部分
記憶戰爭:國族敘事與創傷
第五章 邊界有爭議的國族敘事
第六章 國族創傷下的正義被去合法性?
第四部分
「全球化」潛力作為認同戰爭裏的一項高端挑戰
第七章 兩大展作為宣傳台灣視覺藝術形象的關鍵機會
第八章 對立於台灣國族建構的「全球化理論」
附錄

系統號:

P-025586

天下的誕生:巫教、上帝與儒教國家

天下的誕生:巫教、上帝與儒教國家

標題:

天下的誕生:巫教、上帝與儒教國家

時間:

2024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三民書局

作者:

甘懷真 著

內容簡介:

文明叢書序
自序

第一章 天下作為一種政體
歷史中國是國家乎?帝國乎?
多元人群結構與天下
天下的源起
國家宗教與治民
從靈的交換到禮物的交換
漢文的世界與冊封體制
神道設教與新的國家宗教
「國家」的成立與宗廟的功能
從秦的皇帝制度到西漢的天子觀

第二章 從巫教到禮宗教
巫教的誕生
高神信仰與禮宗教的誕生
作為宗教革命的「絕地天通」
從巫教到禮宗教
作為王權正當性的「致物」
所謂「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貨幣促成天下「定于一」

第三章 天∕上帝的成立
《詩經‧皇矣》中的周人上帝
司馬遷所說的「三河」王權與「中國」
從甲骨文到中國語的誕生
周的「轉向中國」
沉默的上帝所創造的周禮
天命與敬德
天子與王的稱號由來
周封建下的國
禹神話與天下制度
霸者體制下的天子與天下
各國稱王與戰國時代
向戰國新宗教觀轉化的天∕上帝觀

第四章 戰國的新宗教與儒教的誕生
「治民」的國家宗教
「西方」宗教的再引入
神祠制度的成立
貨殖時代及其新神觀
戰國儒家的一神教學說
儒家的名分論與心論
人皆恆言天下國家
期待新王與再造天下

第五章 皇帝制度與儒教國家
郡縣制與地域社會的宗教化
秦始皇「并天下」後創建新的國家宗教
議皇帝號
董仲舒的天子觀與儒教運動的展開
西漢時期神道與鬼道的鬥爭
西漢郊祀禮的成立
在郊祀禮爭議中形成的儒教國家

第六章 結語:天下之本在「認異」

參考書目

系統號:

P-025438

日本帝國的生活空間

日本帝國的生活空間

標題:

日本帝國的生活空間

時間:

2024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黑體文化

作者:

Jordan Sand 著,胡慧如、焦堃 譯

內容簡介:

臺灣中文版序
前言  帝國內的交流與不對稱接觸
第一章 如何裝飾「洋館」、如何生活:「東方主義」是明治時代上流社會的品味
第二章 味之素╱味精:味道、帝國與全球化
第三章 一九○八年的紳士協定:太平洋的歷史碎片
第四章 文化住宅:一九二○、三○年代亞洲的世界文化夢
第五章 亞洲殖民地的熱帶傢俱與身體舉止
第六章 東京何以是帝都?
結語  帝國之間的夏威夷與沖繩

系統號:

P-025534

冷戰與中國文學現代性:一九四九前後重新想像中國的方法

冷戰與中國文學現代性:一九四九前後重新想像中國的方法

標題:

冷戰與中國文學現代性:一九四九前後重新想像中國的方法

時間:

2024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

作者:

王曉珏 著,康凌 譯

內容簡介:

如得其情,哀矜勿喜/王德威
中文版序
導論

第一章 文學、民族與冷戰──中國現代文學是如何被發明的?
一、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體制化過程
二、文化本真性的香港製造
三、中國現代文學:台灣的負空間

第二章 現代性的碎片──從精神病院走向博物館的沈從文
一、北京何往?〈蘇格拉底談北平所需〉
二、藏家與史家
三、冷戰的楚狂:精神分裂話語
四、現代性的碎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第三章 以命為授──社會主義革命後丁玲的政治化
一、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有性別嗎?《太陽照在桑乾河上》
二、〈杜晚香〉: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童話的時代錯置 
三、以命為授:丁玲一九八○年代的左翼忠誠主義 

第四章 吳濁流,孤兒化,台灣的殖民現代性
一、自來水的故事:民族主義、殖民主義和現代化之爭
二、一種真正的現代性:臺灣民主國
三、吳濁流的《亞細亞的孤兒》:台灣文學中的殖民現代性
四、從「亞細亞的孤兒」到「台灣之子」

第五章 打造社會主義親和力──馮至和歐洲人道主義在現代中國詩歌中的遺產 
一、千百個寂寞的共和國:馮至的十四行詩和里爾克
二、死和變:馮至的《伍子胥》和歌德研究
三、作為右派的武器的莎士比亞:超越資本主義人道主義的現代中國

第六章 張愛玲、香港與冷戰
一、左與右的生成:當反共遇上新派武俠
二、《紅樓夢》的冷戰改編
三、錯失的現代性時刻:《紅樓夢魘》
四、重寫的政治:冷戰前線的張愛玲

結語 去冷戰批評與中國文學現代性
參考書目

系統號:

P-025536

臺灣嘻哈文化政治經濟分析:黑萊塢、嘻哈東亞和華黑饒舌的「真誠以對」論述軌跡

臺灣嘻哈文化政治經濟分析:黑萊塢、嘻哈東亞和華黑饒舌的「真誠以對」論述軌跡

標題:

臺灣嘻哈文化政治經濟分析:黑萊塢、嘻哈東亞和華黑饒舌的「真誠以對」論述軌跡

時間:

2024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出版

作者:

唐弘廷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導論 臺/黑論述的源起和方法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
第二節 文獻探討與回顧:嘻哈作為全球化黑萊塢再現與跨疆界傳遞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章節安排

第二章 東亞嘻哈的發展脈絡
第一節 跟隨美國潮流的日本嘻哈
第二節 嘻哈中介:徐太志和孩子們街舞浪潮與K-Pop的興起
第三節 迪斯可、嘲諷到粗口:香港嘻哈文化脈絡粗探
第四節 中國大陸嘻哈:方言與青年的眾聲喧嘩
第五節 小結:銜接黑萊塢,混雜、「轉化」後的東亞區域嘻哈論述
東亞嘻哈文化/饒舌樂年表

第三章 臺灣嘻哈工業的「黑」政經實踐
第一節 L.A. Boyz街舞放送,「跳」出來的臺灣嘻哈(1992~1994)
第二節 街舞流行化:本土少男團體、街舞比賽、學校社團、流行音樂頻道(1994~ 1997)
第三節 MU版與臺灣嘻哈饒舌創作啟蒙(1998~ 2003)
第四節 中文饒舌創作的「新」文字性、音樂性建構(2004~2007)
第五節 臺灣饒舌的「新」走向(2008~2013)
第六節 小結

第四章 「黑」場景轉意/轉義:在地論述接合與實驗
第一節 T.G.M.F──黃鬼的建構與宣傳
第二節 顏社:臺/黑聲響、美學政治類型建構
第三節 人人有功練形塑下的臺灣地下饒舌圈樣貌
第四節 聲響、裝/扮政治的轉化偷渡
第五節 小結:場域內外意義鬥爭與在地實驗

第五章 結論:臺灣嘻哈文化軌跡的輪廓與面貌
第一節 「黑」作為跨體系社會與區域研究的「連結」方法
第二節 臺/黑文化研究:「真誠以對」的黑性文化美學政治的想像與實踐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展望

參考文獻

系統號:

P-025537

南方.島嶼.人文:中研院南部院區檔案首展圖錄

南方.島嶼.人文:中研院南部院區檔案首展圖錄

標題:

南方.島嶼.人文:中研院南部院區檔案首展圖錄

時間:

2024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作者:

鍾淑敏、王麗蕉、李依陵 主編

內容簡介:

本書為「南方・島嶼・人文:中研院南部院區檔案首展」展覽圖錄。展覽內容聚焦在南方與熱帶性的多重意涵,分為三大展區:「福爾摩沙縱橫行」描述荷蘭人來到臺南建城,至今400年間人群因不同目的往來鄰近各地,藉南方地緣發展出海外跨境的多種面向。「島嶼臺灣特有種」訴說臺灣獨特的地理與氣候條件,造就了豐富的物產與代表水果。「文藝南國真善美」重返日治時期藝文創作正盛時,周遭環境的南方意象融入了畫作中,音樂、藝術及文學也共同激盪出新的樣貌。

圖錄內容全彩印刷,收入多張展件圖像並附說明,包括新港文書、長崎泰益號文書、高慈美文書、呂赫若文書,以及顏水龍、郭雪湖、陳澄波等畫家的畫作與文書,加上臺灣新聞社史料、日治時期旅券紀錄,以及傳統商號書信、私人日記、手稿、照片等,呈現臺灣特有的人文歷史脈絡,以及產業經濟與文化特色。

系統號:

P-058817

敘事與探究:現代華文小說評論集

敘事與探究:現代華文小說評論集

標題:

敘事與探究:現代華文小說評論集

時間:

2024年9月

出版單位:

新竹:元華文創

作者:

陳康芬 著

內容簡介:

自序
總論篇

敘事篇
第一篇 走向沒有光的所在——張愛玲〈金鎖記〉中女性命運佈局與禁錮身體情節在小說敘事時間的弔詭現象
第二篇 醫療敘事與救國想像——蔣渭水〈臨床講義〉的醫療隱喻與主體再現
第三篇 歷史個體啟蒙與臺灣主體意識——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胡太明的敘事視野與臺灣命運

探究篇
第一篇 真誠的純真 (Authentic Innocence)——陳千武《活著回來——日治時期臺灣特別志願兵的回憶》中的反殖民思想
第二篇 客家身份之於解嚴後的解殖書寫意義——鍾肇政《怒濤》中「客家的臺灣人」的歷史主體意識
第三篇 說故事的人與自然代償正義——論鄭煥短篇小說中的區域土地經驗、城鄉移動與人欲道德敘事
第四篇 歷史的敗德與終結——蘇童小說中的死亡意涵
第五篇 在神與人之間——以卡爾‧拉納(Karl Rahner)的神學思想作為探詢阮慶岳《林秀子一家》的起點
第六篇 從外在到內在——試以郭德曼(Lucien Goldmann)的「世界觀」析論蘇偉貞小說中的「流離」經驗

參考書目

系統號:

P-058821

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

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

標題:

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

時間:

2024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

作者:

巫仁恕 著

內容簡介:

導論:從生產的研究到消費的研究
   第一節 明清消費文化研究的興起
   第二節 西方消費文化研究的脈絡
   第三節 本書的主旨、方法與結構
第一章 消費社會的形成
   第一節 奢侈消費的風氣
   第二節 消費社會的形成
   第三節 消費社會興起的背景
   第四節 士大夫身分地位的變化
第二章 消費與權力象徵─以乘轎文化為例
   第一節 明代前中期的乘轎
   第二節 晚明乘轎的流行與普及
   第三節 官方因應的對策
   第四節 乘轎的象徵意義
   結論
第三章 流行時尚的形成─以服飾文化為例
   第一節 明初的平民服制與社會風氣
   第二節 晚明平民服飾的流行時尚
   第三節 流行時尚的作用
   第四節 士大夫對服飾風尚的反應
   第五節 士大夫批評服飾風尚的言論
   結論
第四章 消費品味與身分區分─以旅遊文化為例
   第一節 士大夫旅遊風氣的興盛
   第二節 大眾旅遊的盛行
   第三節 旅遊的普及與社會競爭
   第四節 品味的塑造與身分區分
   結論
第五章 物的商品化與特殊化─以家具文化為例
   第一節 家具的消費與商品化
   第二節 大眾的家具消費:以徽州為例
   第三節 高級家具的消費
   第四節 文人化的家具消費
   第五節 書房、家具與文人品味的特殊化
   結論
第六章 文人品味的演化與延續─以飲食文化為例
   第一節 飲食消費的奢侈風尚
   第二節 飲食風尚與食譜的刊行
   第三節 飲膳書籍中感官描述的演化
   第四節 品「味」與身分:文人化食譜的味覺理論
   結論
結論
附錄
參考書目

系統號:

P-025573

金光閃閃大銀幕:閃耀好萊塢百年的亞裔電影人

金光閃閃大銀幕:閃耀好萊塢百年的亞裔電影人

標題:

金光閃閃大銀幕:閃耀好萊塢百年的亞裔電影人

時間:

2024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作者:

楊致和 著,賴皇良 譯

內容簡介:

前言—楊紫瓊
導讀
1. 大移民
與楊燕子和阮鮑對談
2. 跨文化
與關家永和黛安帕拉加斯對談
3. 精武門
與錢信伊和吳彥祖對談
4. 男子氣概與女性特質
與金大賢和凱莉瑪麗陳對談
5. 社會研究
與全知泰和蕾妮田島- 佩尼亞對談
6. 黑暗面
與鄭肯和周約翰對談
7. 家族之道
與妮莎嘉娜卓和卡爾佩恩對談
8. 心之所向
與劉思慕和伍思薇對談
後記—朱浩偉
致謝
畫家與貢獻者
照片來源

系統號:

P-025578

言說與世情——唐通事教材中國古典小說的承衍

言說與世情——唐通事教材中國古典小說的承衍

標題:

言說與世情——唐通事教材中國古典小說的承衍

時間:

2024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新文豐出版

作者:

許麗芳 著

內容簡介:

本書分析中國古典小說與善書對日本江戶時期(1603-1868)唐通事教材《瓊浦佳話》、《養兒子》、《小孩兒》、《鬧裡鬧》、《唐通事心得》與《唐話長短拾話》之影響,聚焦這些教材如何借用或承襲古典小說與善書之結構情節、俗諺故實與價值意識,以為唐話之學習依據;並強調唐通事因其血緣與認同之互有差異,於學習唐話之同時,也轉化來自中國古典小說與善書的倫理觀點與文化認識,於此展現了古典小說與善書之文本特徵與價值內涵之傳播與融通。

系統號:

P-025599

清代婦女傳記辭典

清代婦女傳記辭典

標題:

清代婦女傳記辭典

時間:

2024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蘭臺出版社

作者:

蕭虹 總編纂

內容簡介:

一、英文版前言
二、中文版編者的話
三、鳴謝
四、撰傳者名錄
五、譯者名錄
六、清朝歷代皇帝年表
七、按背景或所屬領域劃分的人名索引
八、傳主名錄
九、傳記1
十、附錄
1. 人名筆畫索引
2. 傳主異名錄
3. 編者簡歷

系統號:

P-025636

東北亞,邂逅尼采: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東北亞思想變遷與重塑

東北亞,邂逅尼采: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東北亞思想變遷與重塑

標題:

東北亞,邂逅尼采: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東北亞思想變遷與重塑

時間:

2024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作者:

金正鉉 主編,高建惠、閻君祿 譯

內容簡介:

中文版序/金正鉉
原書序/金正鉉
第一章 十九世紀末俄羅斯思想地形圖與尼古拉.格羅特的尼采和托爾斯泰解讀/文俊一
第二章 小西增太郎的尼采和托爾斯泰受容及其在日本精神史上的意義/趙晟桓
第三章 高山樗牛〈論美的生活〉與尼采思想/岩脇豐美
第四章 浮田和民的「愛己」.「愛人」解讀與倫理帝國主義論/柳芝娥
第五章 梁啟超社會進化論與尼采思想/金賢珠
第六章 魯迅與沈從文的尼采解讀:二十世紀二○年代文學經典化與尼采中國化/高建惠
第七章 一九一○年代殖民地朝鮮尼采思想受容:以《學之光》為中心/金正鉉

系統號:

P-058835

日治時代在臺灣惟神之大道派的開展與皇民小說之虛實

日治時代在臺灣惟神之大道派的開展與皇民小說之虛實

標題:

日治時代在臺灣惟神之大道派的開展與皇民小說之虛實

時間:

2024年3月

出版單位:

臺北:鴻儒堂書局

作者:

賴衍宏 譯

內容簡介:

第一部 皇民化運動的理論與實踐
第一章 東大教授的理論及在臺灣得意門生的實踐
第二章 皇民化政策採用後的成果
第三章 皇民奉公會的皇民化運動

第二部 皇民小說作品論
第一章 周金波「志願兵」新考

第二章 陳火泉「道」新考:古神道信仰者的光與影
第三章 陳火泉「道」再考:虐待與報應的夾縫之間

結論
參考文獻(筆劃順序)

系統號:

P-025657

植民地朝鮮の予言と民衆宗教

植民地朝鮮の予言と民衆宗教

標題:

植民地朝鮮の予言と民衆宗教

時間:

2024年10月

出版單位:

京都:法藏館

作者:

朴海仙 著

內容簡介:

序 章

第一部 植民地朝鮮の終末思想――近代の予言と『鄭鑑録』の誕生
第一章 一九〇〇~一九一〇年代の予言と朝鮮の民衆
第二章 規格化される予言――植民権力と『鄭鑑録』公刊本の誕生

第二部 植民地朝鮮における民衆宗教の展開
第三章 植民地朝鮮における「類似宗教」の課題――普天教の活動を中心に
第四章 植民地朝鮮の民衆宗教と日本仏教――新都内の真宗同朋教会と金剛大道を中心に

終 章
付 録 『新都内写真』

系統號:

P-025466

日本の中国占領地支配:イギリス権益との攻防と在来秩序

日本の中国占領地支配:イギリス権益との攻防と在来秩序

標題:

日本の中国占領地支配:イギリス権益との攻防と在来秩序

時間:

2024年10月

出版單位:

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

作者:

吉井文美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日本による事実上の支配と在華権益の再編
第Ⅰ部 満 洲
第1章 満洲国における門戸開放原則の変容
第2章 海関制度からの離脱—— 満洲の海関をめぐる交渉

第Ⅱ部 華 北
第3章 日本の華北支配と開灤炭鉱
第4章 板挟みになる海関 —— 天津の海関をめぐる交渉

第Ⅲ部 華 中
第5章 イギリスの積極的介入と海関制度 —— 上海の海関をめぐる交渉
第6章 日中戦争下における海関人事をめぐる攻防
第7章 日中戦争下における揚子江航行問題

第Ⅳ部 華 南
第8章 日中戦争下における珠江航行問題
終章 在華権益の変容とその行方

系統號:

P-025583

中国文学の歴史 元明清の白話文学

中国文学の歴史 元明清の白話文学

標題:

中国文学の歴史 元明清の白話文学

時間:

2024年9月

出版單位:

東京:東方書店

作者:

小松謙 著

內容簡介:

はじめに

第一部 金・元の文学
 一 白話文学前史
 二 金の文学 白話文学の誕生
 三 元の文学(一) 曲の世界
 四 元の文学(二) 白話小説の誕生――「全相平話」

第二部 明の文学
 一 明という時代
 二 明代前期の状況 出版退潮期
 三 明代後期の展開 出版の爆発的発展と「四大奇書」の登場
 四 明滅亡まで 多様な刊行物の出現と『三言二拍』、金聖歎と「小説」の自立

第三部 清の文学――近代へ

あとがき

系統號:

P-025470

法眼: 唐代禅宗の変容と終焉

法眼: 唐代禅宗の変容と終焉

標題:

法眼: 唐代禅宗の変容と終焉

時間:

2024年9月

出版單位:

京都:臨川書店

作者:

土屋太祐 著

內容簡介:

はしがき

第一章 雪峰教団の登場と分裂
第一節 雪峰義存の帰還と雪峰山の創建/第二節 独立独歩の人、玄沙師備/ 第三節 雪峰系と玄沙系の分裂

第二章 唐代禅宗の思想と玄沙師備の立場
第一節 馬祖「作用即性」説の登場とその反響/第二節 玄沙師備の昭昭霊霊批判/第三節 三句綱宗/第四節 玄沙と華厳の思想/第五節 ふたたび雪峰と玄沙

第三章 法眼文益の生涯と思想
第一節 出家、受戒、長慶慧稜門下での参禅/第二節 羅漢桂琛からの嗣法/第三節 法眼のことばと思想

第四章 法眼宗から宋代の禅へ
第一節 『宗門十規論』と法眼の時代/第二節 法眼の後継者と法眼宗の隆盛/第三節 法眼宗に対する評価と宋代

禅の発展
参考文献
あとがき

系統號:

P-058837

旧中国の軍隊と兵士

旧中国の軍隊と兵士

標題:

旧中国の軍隊と兵士

時間:

2024年9月

出版單位:

東京:日本僑報社

作者:

佐々木寛 著

內容簡介:

はしがき
第一章 清朝の軍隊と兵変の背景
第二章 緑営軍と勇軍
第三章 旧中国の中央と地方
第四章 洋務と練兵
第五章 練軍について
第六章 旧中国における傭兵と遊民 ―遊勇について―
第七章 新軍から紅軍へ
結 び 中国軍兵士と日本軍兵士

系統號:

P-025581

植民地朝鮮と〈近代の超克〉:戦時期帝国日本の思想史的一断面

植民地朝鮮と〈近代の超克〉:戦時期帝国日本の思想史的一断面

標題:

植民地朝鮮と〈近代の超克〉:戦時期帝国日本の思想史的一断面

時間:

2024年9月

出版單位:

東京:法政大学出版局

作者:

閔東曄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転換期の歴史意識と思考──一九三〇~四〇年代、植民地朝鮮と〈近代の超克〉
第1章 〈民族〉という陥穽──「東亜協同体」‐「内鮮一体」論と植民地朝鮮
第2章 「世界史の哲学」の蹉跌──三木清と高山岩男の異/同
第3章 「世界史の哲学」のアポリア──植民地朝鮮の不在/存在
第4章 〈東洋〉の射程──申南澈の歴史哲学のゆくえ
第5章 憂鬱な種蒔く人──金南天の小説実践と〈歴史〉
第6章 「学」と「思想」のあわいで──朴致祐「東亜協同体論の一省察」再読
第7章 すれ違う運命──三木清と朴致祐の歴史哲学における〈非合理的なもの〉の位相
終章  歴史に佇む──〈躊躇〉の余白
あとがき
初出一覧
参考文献
事項索引
人名索引

系統號:

P-025582

中国共産党 VS フェミニズム

中国共産党 VS フェミニズム

標題:

中国共産党 VS フェミニズム

時間:

2024年8月

出版單位:

東京:筑摩書房

作者:

中澤穣 著

內容簡介:

中国に女権主義(フェミニズム)ブームがやってきた。「なぜこの社会は不公正で不条理なのか」。自らの境遇に不満を募らせる女性たちの問いに、女権主義が答えを与えたからだ。「天の半分を支える」といわれてきた中国の女性だが、建国以来、中国共産党最高指導部にその姿はない。改革開放政策は男女格差を広げ、出産や結婚から女性は遠ざかる。女性への暴力や人身売買の報道もあとを絶たない。女権主義を手に入れた女性たちに対し、政権は神経をとがらせる。MeToo運動の最中に現地取材をした中国特派員が見た、抵抗と弾圧の最前線。

系統號:

P-025471

Border of Water and Ice: The Yalu River and Japan's Empire in Korea and Manchuria

Border of Water and Ice: The Yalu River and Japan's Empire in Korea and Manchuria

標題:

Border of Water and Ice: The Yalu River and Japan's Empire in Korea and Manchuria

時間:

October, 2024

出版單位: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Joseph A. Seeley

內容簡介:

Border of Water and Ice explor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Yalu River as a strategic border between Korea and Manchuria (Northeast China) during a period of Japanese imperial expansion into the region. The Yalu's seasonal patterns of freezing, thawing, and flooding shaped colonial efforts to control who and what could cross the border. Joseph A. Seeley shows how the unpredictable movements of water, ice, timber-cutters, anti-Japanese guerrillas, smugglers, and other borderland actors also spilled outside the bounds set by Japanese colonizers, even as imperial border-making reinforced Japan's wider political and economic power.

Drawing on archival sources in Japanese, Korean, Chinese, and English, Seeley tells the story of the river and the imperial border haphazardly imposed on its surface from 1905 to 1945 to show how rivers and other nonhuman actors play an active role in border creation and maintenance. Emphasizing the tenuous, environmentally contingent nature of imperial border governance, Border of Water and Ice argues for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history across the different seasons.

系統號:

P-025538

Nature Unfurled: Asian American Environmental Histories

Nature Unfurled: Asian American Environmental Histories

標題:

Nature Unfurled: Asian American Environmental Histories

時間:

October, 2024

出版單位: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作者:

Edited by Connie Y. Chiang

內容簡介:

Introduction, by Connie Y. Chiang

PART ONE. The Nature of Yellow Perils

White Plague, Yellow Peril: Tuberculosis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in San Francisco Chinatown, by Tamara Venit Shelton

A New Immigration Peril: Race and Erasure in the Making of the Pacific Oyster in Washington State, by Kathleen Whalen

Murderous Giant Hornets, Crushing Lanternflies, and Silken Jorō Webs: Racialized Responses to New Asian Bio-Invasions, by Jeannie N. Shinozuka

PART TWO. Place and Belonging

Unruly Floods, Healing Waters: Chinese Settlers and the Los Angeles River, 1870s–1930s, by Ashanti Shih

August on My Back: Rhythms of Issei Motherhood and Labor on the Yakama Reservation, by Yesenia Navarrete Hunter

Reshaping Agrarian Visions: Southeast Asian Refugee Community Gardens and the Limits of Rural Continuity, by Cecilia M. Tsu

PART THREE. Resistance and Justice

The Jail In the Cellar: Carcerality and Wastelanding at Leupp Boarding School and Isolation Center, by Hana Maruyama and Davina Two Bears

Environmental Justice Denied: Japanese American Testimonies and the Campaign for Redress, by Connie Y. Chiang

Challenging White Sanctuary: Twenty-First Century Representations of Asian American Outdoor Recreation, by Sarah D. Wald

Connecting the Filipinx Diaspora and Environmental History: A Roundtable Discussion, by Katharine Achacoso, Christine Peralta, and Michael Menor Salgarolo, moderated by JoAnna Poblete

系統號:

P-025539

Korean Pop Culture beyond Asia: Race and Reception

Korean Pop Culture beyond Asia: Race and Reception

標題:

Korean Pop Culture beyond Asia: Race and Reception

時間:

October, 2024

出版單位: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作者:

Edited by David C. Oh and Benjamin Min Han

內容簡介:

DRAFT
Introduction, by David C. Oh & Benjamin M. Han

Part I. Transcultural Affinity, Excess, and Contradiction
Chapter 1. The Road to Fandom: Joy and Black "Fans" in K-pop, by Crystal S. Anderson
Chapter 2. Between Appreciation and Appropriation: Race-Transitioning among Hallyu Fans, by Min Joo Lee
Chapter 3. Korean Romance for Wholesomeness and Racism? The Transcultural Reception of the Reality Dating Show Single's Inferno, by Woori Han
Chapter 4. K-pop and the Racialization of Asian American Popular Musicians, by Donna Lee Kwon
Chapter 5. "Soft" Koreans and "Sensual" Cubans: Race, Gender, and the Reception of South Korean Popular Culture in Cuba, by Laura-Zoë Humphreys

Part II. Intersectional Connection and Imaginaries
Chapter 6. Latin Orientalism and Anglo Hegemony in Korean Rock: Seo Taiji's "Moai" (2009), by Moisés Park
Chapter 7. "I Was Probably Korean in a Previous Life": Transracial Jokes and Fantasies of Hallyu Fans, by Irina Lyan
Chapter 8. Hallyu Dreaming: Making Sense of Race and Gender in K-dramas in the US Midwest and Ireland, by Rebecca Chiyoko King-O'Riain
Chapter 9. When K-pop Meets Islam: Cultural Appropriation and Fan Engagement, by Young Jung
Chapter 10. "I Can Do Both": Queering K-pop Idols through the White Discursive Standpoint of TikTok Users, by Julia Trzcińska & David C. Oh

系統號:

P-025540

Dreaming the New Woman: An Oral History of Missionary Schoolgirls in Republican China

Dreaming the New Woman: An Oral History of Missionary Schoolgirls in Republican China

標題:

Dreaming the New Woman: An Oral History of Missionary Schoolgirls in Republican China

時間:

October, 2024

出版單位: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Jennifer Bond

內容簡介:

Note on Chinese Sources
Acknowledgments
Introduction
1: Establishing Missionary Schools for Girls in East China
2: Envisioning a Gendered Christian Republic
3: Dreaming the New Woman
4: Awakening: The War
5: Negotiating Christian and Communist Identities
6: Reimagining Missionary Schools for Girls
Appendix: List of Interviewees
Notes
Bibliography
Index

系統號:

P-025542

Revolutionary Taiwan: Making Nationhood in a Changing World Order

Revolutionary Taiwan: Making Nationhood in a Changing World Order

標題:

Revolutionary Taiwan: Making Nationhood in a Changing World Order

時間:

September, 2024

出版單位:

New York: Cambria Press

作者:

Catherine Lila Chou and Mark Harrison

內容簡介:

Prologue
Chapter 1: Two Chinas Against a Taiwanese Nation
Chapter 2: Four Ways of Telling Taiwanese History
Chapter 3: “Chinese Taipei”: The Remapping that Explains Taiwan’s Geopolitical Predicament
Chapter 4: Taiwan in the World
Epilogue
Bibliography
Index

系統號:

P-025541

Picture Bride, War Bride: The Role of Marriage in Shaping Japanese America

Picture Bride, War Bride: The Role of Marriage in Shaping Japanese America

標題:

Picture Bride, War Bride: The Role of Marriage in Shaping Japanese America

時間:

August, 2024

出版單位: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Sonia C. Gomez

內容簡介:

In 1908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agreed to limit the migration of Japanese laborers to the US. The Gentlemen’s Agreement of 1908 ushered in an era of exclusion for the Japanese, but an exception was made for Japanese women who migrated as wives of Japanese men. In 1924 that exception would end with the passage of the National Origins Act. Immediately after World War II, Japanese women were once again permitted to enter the US as brides— this time, however, as the wives of American servicemen stationed throughout Japan. The ban on Japanese immigration would not be lifted until 1952.

Picture Bride, War Bride examines how the institution of marriage created pockets of legal and social inclusion for Japanese women during the period of Japanese exclusion. Sonia C. Gomez begins with the first wave of Japanese women's migration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picture brides), and ends with the second mass migration of Japanese women after World War II (war brides), to illustrate how popular and political discourse drew on overlapping and conflicting logics to either racially exclude the Japanese or facilitate their inclusion via immigration legislation privileging wives and mothers. Picture Bride, War Bride retells the history of Japanese migration and exclusion by centering women, gender, and sexuality, and in so doing, troubles the inclusion versus exclusion binary. While the Japanese were racially excluded between 1908 and 1952, Japanese wives and mothers were permitted entry because their inclusion served American interests in the Pacific. However, the very rationale enabling their inclusion simultaneously restricted and defined the parameters of their lives within the US.

Picture Bride, War Bride serves as a compelling analysis of how the intricate interplay between societal norms and political interests can both harness and contradict the interconnected frameworks of race, gender, and sexuality.

系統號:

P-025535

Vernacular Chinese-Character Manuscripts from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Vernacular Chinese-Character Manuscripts from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標題:

Vernacular Chinese-Character Manuscripts from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時間:

July, 2024

出版單位:

Berlin: De Gruyter

作者:

Edited by David Holm

內容簡介:

Introduction/David Holm
Sinoperipheral Writing and Early Written Hokkien: Reflections and Hypotheses/Henning Klöter
A Glimpse of Sibilant Shift in Early Modern Spanish in Seventeenth-century Manuscripts through the Lens of Hokkien Sinographs/Lien Chinfa
Hong Kong's Written Cantonese Language and Its Twelve Basic Principles/Robert S. Bauer
A Manuscript of a Sino-Nôm version of the Fo shuo tian di ba yang jing 佛説天地八陽經 preserved in the Library of Kyoto University/Shimizu Masaaki
Collections of Yao Manuscripts in Western Institutions/Chen Meiwen
Kim Mun Letters: An Introduction to Yao Primary Sources/Jacob Cawthorne
On the Lanten Methods to Fetch the Hon or Living Force of the Original Rice/Joseba Estévez
Manuscripts of the Traditional Zhuang Song Text 'Song of the Brigands'/Meng Yuanyao
Traditional Paper-making in the Zhuang Villages of Southwest China/Meng Yuanyao
Modes of Transmission in Tày, Nùng and Zhuang Manuscript Cultures/David Holm
List of contributors
Indices

系統號:

P-058830

Chinese Workers of the World: Colonialism, Chinese Labor, and the Yunnan-Indochina Railway

Chinese Workers of the World: Colonialism, Chinese Labor, and the Yunnan-Indochina Railway

標題:

Chinese Workers of the World: Colonialism, Chinese Labor, and the Yunnan-Indochina Railway

時間:

June, 2024

出版單位:

Redwoo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Selda Altan

內容簡介:

Acknowledgments
Introduction
1. French Imperialism and the Yunnan–Indochina Railway
2. An Attempted Civil Conquest of Yunnan's Mines and Muslim Communities
3. Navigating the Chinese Labor Market for Coolies, 1903–1907
4. Dominating the Laboring Body: French Medicine and Jurisdiction in Yunnan
5. Yunnan's Path to Nationhood: Railways, Labor, and Nationalism
6. Nationalist Activism and the Completion of the Railway
Epilogue
Notes
Bibliography
Index

系統號:

P-025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