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湖月刊總號587期
標題:
鵝湖月刊總號587期
時間:
2024年5月
出版單位:
臺北:鵝湖月刊社
內容簡介:
鵝湖論壇
林東鵬■台灣「後廉恥」時代的一個觀察
書與學
王邦雄■ 「鵝湖口述歷史」(一)——王邦雄教授訪談記錄
天光雲影
王邦雄■ 1975《鵝湖》創刊
元亨利貞
曾昭旭■區分中西文化的两個重要數字:二和三
論文
陳德和■論牟宗三先生老子哲學之精義
陸永勝、鄧彭暉■王陽明「禮」的形上展開——基於「禮」與「文」關係的探究
王濤■朱熹與王船山工夫論的結構差異——以《大學》「格致誠正」詮釋為中心
切琢新知
賴柯助■論朱子學的「自欺」之為一般義或特殊義
呂政倚■對「誠意敘事」的三點商榷
張星■對《誠意關》的啟發——「良知見在」的時間性與超時間性
鄧康宏■讀《誠意關》的一點反思——陽明致良知說的意識哲學開發
系統號:
P-024906
語言暨語言學第25卷第2期
標題:
語言暨語言學第25卷第2期
時間:
2024年4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內容簡介:
Interrogatives of reason in Tibeto-Burman languages of Sichuan/Hongdi Ding & Sicong Dong
The semantics of Mandarin futurates/Yuyin He
Sortal classifiers and noun categorization in Zauzou/Yu Li
The sole relative marker/Xinjunrong Huang & Cheng-Yu Edwin Tsai
系統號:
P-024702
臺灣史研究第31卷第1期
新史學第35卷第1期
臺大歷史學報第72期
政大中文學報第40期
標題:
政大中文學報第40期
時間:
2023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內容簡介:
特稿
虞萬里/〈堯典〉「光被四表」與「橫被四表」文本解析——漢代經師隸定與訓讀的一個側面
專題論文(本期專題:明代專家《易》說思想內涵與流衍)
陳睿宏/「明代專家《易》說思想內涵與流衍」專題導言
張克賓/明代〈古太極圖〉考論
陳睿宏/明儒盧翰「元、亨、利、貞」《易》學圖說思想析論
楊自平/明代蘇濬治《易》歷程及特色析論
一般論文
魏慈德/《嶽麓書院藏秦簡(肆)》簡13-14子及奴婢亡後自出律文及其相關問題探討
高婉瑜/檢驗書《洗冤集錄》急救法研究——兼論古代檢驗與醫學之關連
史甄陶/論輔廣對朱熹《詩經》「言外之意」的詮釋與展開
鄭婷尹/論張玉榖《古詩賞析》對「比」的看法——兼論張玉穀對沈德潛詩論之承變
系統號:
P-024703
鵝湖學誌第71期
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30期
史學彙刊總第41期
中国21 Vol.60
標題:
中国21 Vol.60
時間:
2024年4月
出版單位:
名古屋市:愛知大学現代中国学部編
內容簡介:
なぜいま、中国現代思想をとりあげるか
【座談】
思想状況から読み解く現代中国――改革開放への転換から現在まで(村田雄二郎、緒形康、李暁東、王前、中村元哉、福嶋亮大 司会 砂山幸雄)
【論説】
中国の精神・倫理的苦境――歴史-思想的分析(賀照田)
「権威」と民主主義との間――ある中国政治学者の議論を中心に(李暁東)
中国自由主義の苦境とその可能性(陳純)
二〇一〇年代の憲政論の地平――中国憲政史をどう認識するのか(中村元哉)
大陸新儒家の三四年(緒形康)
天下主義以降の趙汀陽哲学(福嶋亮大)
中国における国家主義的思潮の行方(王前)
「上野千鶴子ブーム」とインターネット時代のマーケットプレイス・フェミニズム――苦境と活路(宋少鵬)
【講演筆耕】
分断のなかの中国研究(山田辰雄)
【書評】
川尻文彦著『清末思想研究――東西文明が交錯する思想空間』(佐藤豊)
小野寺史郎著『近代中国の国家主義と軍国民主義』(吉川次郎)
東西文化の交流がもたらした中国語圏の現代文学史――書評:梅家玲『文学的海峡中線――従世変到文変』(明田川聡士)
【書訊】
李春利編著『不確実性の世界と現代中国』(原田忠直)
樋泉克夫著『満腔、香港――香港!香港?』(砂山幸雄)
系統號:
P-024619
杜甫研究年報 第七号
標題:
杜甫研究年報 第七号
時間:
2024年4月
出版單位:
東京:勉誠出版
內容簡介:
日本杜甫學會會長に就任して 日本杜甫学会会長/松原 朗
日本杜甫学会会長の退任にあたって―六年を振りかえる
日本杜甫学会顧問・前会長/下定 雅弘
[論文]
杜甫の詩における「泥」の諸相/後藤秋正
杜詩「対偶素」研究の提唱/水谷誠
杜甫散文文体論初探/谷口匡
『杜詩諺解』の構造とそこに見える解釈の位相 其二―九成宮/成澤勝
[特別寄稿・訳注] 津阪東陽『杜律詳解』に見る清・胡以梅『唐詩貫珠』の襲用―二宮俊博『津阪東陽《杜律詳解》全釈』の追究/竹村則行
杜甫「祭遠祖当陽君文」訳注/宇賀神秀一
杜甫「爲遺補薦岑參狀」訳注/樋口泰裕
[研究概況及び文献収録]
日本における杜甫研究集録(二〇二一)/大橋賢一、加藤聰、紺野達也
日本杜甫学会会則・彙報・編集後記
系統號:
P-024688
東洋史論集49號
台灣媒介一百年:國家、政黨、社會運動
標題:
台灣媒介一百年:國家、政黨、社會運動
時間:
2024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麥田出版
作者:
馮建三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看電視、唱文化高調 很有必要
第二章 新聞人與新聞
記者的勞動: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
記者這一行 見「美」「思齊」
有錢有自由,有新聞自由
第三章 新聞評論
節慶假日的新聞評論
反省與評論天災人禍新聞
第四章 新聞界
報禁解除 資本自由 傳媒洗牌
新聞頻道氾濫 國會頻道孤單
改良新聞界:坐在書齋、走上街頭
端正政治認知 開創傳媒趨勢 稀釋假新聞
第五章 台灣媒介一百年:國家、政黨、社會運動
台灣媒介一百年
關機:一種媒介改革運動
檢討「反壟斷」:政府法案優於社運主張
第六章 政治解嚴 倡議理念
規畫傳媒經濟:司馬庫斯原住民的啟發
探討傳媒政治:政黨與國家、公共化與私有化
公益電台
第七章 公共電視
公共電視的誕生:1984-1999
公共電視的擴大契機:2000-2008
公共電視的多事之秋、否極泰來?2008~
華視是公共電視的資產
公共電視的人事與法規
第八章 主管機關:新聞局、NCC與文化部
主管機關進場之前
新聞局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文化部
系統號:
P-024733
親歷生命風華:現代臺灣佛教女性的親證菩提實錄
星火:中國地下歷史學家與他們的未來之戰
標題:
星火:中國地下歷史學家與他們的未來之戰
時間:
2024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八旗文化
作者:
Ian Johnson 著,林瑞 譯
內容簡介:
在傳統中國,歷史詮釋是各方角力的戰場,對政權的權力合法性至關重要,新王朝會為前朝修史,證明自己有權取得「天命」,施行統治。而到了當代中國,中國共產黨也繼承了老祖先的「美德」,為了穩固政權,他們會不惜竄改歷史,粉飾過錯、隱蔽事實來美化自己的統治。
然而,有本在1960年誕生於中國西北鄉間勞改營的雜誌《星火》,改變了這一切。當時,中國正值人謀不臧引起的大饑荒,全國各地有千萬人死亡,但訊息卻沒辦法讓多數人知曉。有群下鄉的大學生成了少數知情的人們。他們腦袋中有知識、手中有筆、懷中有惻隱之心,因而創辦了《星火》雜誌。《星火》雜誌的創刊號僅有少少的八頁,沒有照片和插圖,但字字句句都喊出他們的不平與怒火。不幸的是,中共政權不會容許如此的反逆行為,創辦《星火》的年輕人被判刑十年到十五年不等,其中有人甚至慘遭槍決。最終,《星火》雜誌只印出了三十多本,如同稍縱即逝的星火,沒有對政權構成威脅,這段歷史也遭到隱匿和改寫。
五十多年後,有一群獨立的中國記者、作家、導演在意外中發現了「星火」的故事,也尋到「星火」事件的見證人跟倖存者。這群自詡為「地下歷史學家」的人們不僅挖掘出「星火」的故事,也力圖挑戰反右傾運動、文化大革命、天安門事件、SARS疫情、COVID-19疫情中官方的歷史敘事,打開中共政權謊言下的事實。「地下歷史學家」雖然只是向深邃的暗黑井底丟下一顆石子,也要將「自由」的星火接力傳遞出去。
系統號:
P-024741
毛澤東時代的真實社會:共產黨如何改變中國階級與人民面貌?
標題:
毛澤東時代的真實社會:共產黨如何改變中國階級與人民面貌?
時間:
2024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作者:
Felix Wemheuer 著,項佳谷 譯
內容簡介:
導言
1 毛澤東時代的中國社會:分類、等級和分配
2 新民主主義與新中國的創建(一九四九至一九五二年)
3 社會主義改造(一九五三至一九五七年)
4 從大躍進到大饑荒(一九五八至一九六一年)
5 後饑荒年代:從重新調整到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一九六二至一九六五年)
6 造反及其局限:文化大革命初期(一九六六至一九六八年)
7 遣散與恢復:文化大革命後期(一九六九至一九七六年)
8 毛時代給改革開放時期留下的遺產和延續
致謝
參考書目
注釋
系統號:
P-024742
揭開穆斯林世界:伊斯蘭共同體概念是如何形成的?
標題:
揭開穆斯林世界:伊斯蘭共同體概念是如何形成的?
時間:
2024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作者:
Cemil Aydin 著,江孟勳、苑默文 譯
內容簡介:
導讀
中文版序
緒論:穆斯林世界是什麼?
第一章 十九世紀前的帝國式溫瑪(Ummah)
第二章 帝國主義世界秩序的強化(1814-1878)
第三章 在女王和哈里發之間尋求和諧(1878-1908)
第四章 地緣政治幻覺之戰(1908-1924)
第五章 戰間期的穆斯林政治(1924-1945)
第六章 穆斯林國際主義的復甦(1945-1988)
結論:重拾歷史,重振對正義的追尋
註釋
致謝
系統號:
P-024745
二戰硝煙下的蘇德、遠東與上海
標題:
二戰硝煙下的蘇德、遠東與上海
時間:
2024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
作者:
馬軍 著
內容簡介:
序/華強
蘇德篇
蘇德戰爭合圍戰特點探析
德國侵蘇僕從軍史略
略論「相向突擊」在蘇德戰爭中的使用
善出奇兵的曼斯坦元帥
史達林在衛國戰爭初期的三次戰略失誤
遠東篇
對「中國戰場決定性地位」的再思考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陸軍兵器生產的局限
論二戰時期日軍戰車兵種的落後
漠視後勤:日本舊陸軍的特性――評藤原彰回憶錄《中國戰線從軍記》
誰是戰勝日本軍國主義的決定性力量?
論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陸軍軍事學術的落後
《申報》所見的靖國神社
上海篇
戰後國民政府遣返韓人政策的演變及在上海地區的實踐
戰後國民政府留用日籍技術人員政策的演變及在上海地區的實踐
上海兩租界邊界鐵門:從一二八到八一三
《「八一三」抗戰史料選編》是怎樣編成的?
1946年上海美軍軍事法庭對澤田茂等在滬虐殺美國杜立德航空隊飛行員的審判
石原勇在上海吳淞、江灣集中營虐待美國戰俘案
《「九.一八」――「一.二八」上海軍民抗日運動史料》是怎樣編成的?
後記
系統號:
P-024746
中元的構圖:林曉英客語劇本四種
裝飾台灣的春天:1934-1945台陽美術協會資料彙編
標題:
裝飾台灣的春天:1934-1945台陽美術協會資料彙編
時間:
2024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典藏藝術家庭
作者:
蕭亦翔、張哲維 編
內容簡介:
緣起 | 從前從前有個台陽美術協會……|連雅琦
凡例
1934-1945台陽美術協會年表
一、材料篇
01.台陽美術協會相關文書
02.成立大會
03.各回展覽
二、判讀篇
01.作品比對
02.評論判讀
三、文章篇
01.回歸史料讀歷史──淺談台陽美術協會的研究與史料運用|蔡家丘
02.剪貼的「完整」──《1935年台陽美術協會切拔帖》的史料價值|蕭亦翔
03.島都春天的和風──台陽美術協會中的在台日人畫家|蕭亦翔
04.陳澄波台陽美展作品初探|張哲維
四、附錄
01. 台陽美術協會入選者統計
02. 文件索引
03. 作品(黑白)圖版索引
04. 報導記事索引
05. 評論/隨筆索引
系統號:
P-024770
走在臺灣美術的最前面:雄獅美術李賢文的回憶
標題:
走在臺灣美術的最前面:雄獅美術李賢文的回憶
時間:
2024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允晨文化
作者:
李賢文 著
內容簡介:
推薦序—灼灼雙眼,看盡臺灣美術的高峰 ◎ 顏娟英
推薦序—致敬一個台灣的美術時代 ◎ 廖志峰
自 序—以筆墨鑄造美術家永恆形象 ◎ 李賢文
壹
(一)走在美術隊伍中的最前面 ──陳澄波及張捷
(二)寶島維納斯 ──李梅樹筆下的臺灣女性
(三)土地、人民、感情──顏水龍愛的三原色
(四)歷史的風,時代的浪 ──逸興遄飛楊三郎
(五)他的長跑,我的青春 ──那一天,我走進李石樵的畫室
(六)地底下的紀念碑 ──洪瑞麟的礦工史詩
(七)嘟嘟好,尚好 ──陳夏雨,美的理想典型
貳
(一)春燦燦 ──林玉山寫生青春行
(二)一個人的戰爭 ──回望陳進美術的長征之路
(三)踢踏.踢踏.踢踏踢 ──林之助的「美」在哪裡?
參
(一)鐵甲山、石齒山 ──余承堯故鄉洋上村紀寫
(二)一掃千軍 ──陳雲程的人間行草
(三)一杯咖啡,一本書 ──李霖燦其人其志
(四)一錘又一錘,鐵打出來的江山 ──張光賓側寫
肆
(一)吾愛台灣!吾愛台灣! ──寂寞星球,立石鐵臣
(二)不要問我從哪裡來 ──劉其偉的飛翔
(三)洪通畫屋 ──他的宮、他的殿
(四)經典重讀 ──每一頁都是熊秉明思想的雕塑
(五)看,他正在看著我們 ──席德進最後的灼灼之眼
(六)詩三百─寫給天地的情詩 ──李再鈐的詩心浪漫
系統號:
P-024771
辛亥革命與大陸浪人
標題:
辛亥革命與大陸浪人
時間:
2024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出版
作者:
趙軍 著
內容簡介:
推薦序/章開沅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辛亥革命運動中的「異邦人別動隊」
第二節 冠冕堂皇的「時髦」「理論」──大亞洲主義誕生記
第二章 大亞洲主義溯源
第一節 大亞洲主義及其社會歷史土壤
第二節 明治初年的中國認識和亞洲願景
第三節 移植在亞洲土地上的「門羅主義」──「支那保全論」的誕生
第三章 大陸浪人的大亞洲主義
第一節 浪人與大亞洲主義的結合
第二節 從民權派的鬥士到右翼的巨頭──頭山滿的大亞洲主義
第三節 「半生夢覺懷落花」──宮崎兄弟的「支那革命主義」
第四節 「苦節十年並合謀」──內田良平的大亞洲主義
第五節 革命渦漩下的逆流而動者──川島浪速的大亞洲主義
第四章 辛亥革命運動中的大陸浪人
第一節 「流亡革命家」與「在野志士」──興中會、同盟會時期的大陸浪人與革命運動
第二節 大風起兮「塵」飛揚──武昌起義前後的大陸浪人
第三節 「反省」和新的「確立」──辛亥革命之後的大陸浪人
第五章 同時代人的批判與歷史的反思
第一節 孫中山的《大亞洲主義》演說和大亞洲主義的終結
第二節 大陸浪人的墮落與歷史的反思與教訓
後記
附錄 主要參考文獻一覽與文獻解題
系統號:
P-024779
電影與文化冷戰:美國外交與亞洲電影網絡的起源
標題:
電影與文化冷戰:美國外交與亞洲電影網絡的起源
時間:
2024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作者:
Sangjoon Lee 著,萬象、鄧冰瑩 譯
內容簡介:
導讀|地緣政治的微觀與感官/楊子樵
《電影與文化冷戰》中文版作者序
致謝
縮寫詞
前言|文化冷戰與亞洲電影網絡的誕生
第一部分:第一個網絡
第一章∣亞洲基金會的電影計畫
第二章∣FPA、美國宣傳和戰後日本電影
第三章∣奧斯卡光臨亞洲!
第四章∣建立反共製片人聯盟
第五章∣將亞洲電影推向世界
第二部分:第二個網絡
第六章∣發展型國家製片廠的興衰
第七章∣香港、好萊塢與網絡的終結
結 語|從亞洲到亞太
附錄一|延伸閱讀推薦書目
附錄二|參考書目
系統號:
P-024784
從眉壽到長生:中國生命觀與醫療文化(增訂二版)
標題:
從眉壽到長生:中國生命觀與醫療文化(增訂二版)
時間:
2024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三民書局
作者:
杜正勝 著
內容簡介:
增訂二版序
初版序言
方法篇—過去的另類,未來的主流?
作為社會史的醫療史
醫療、社會與文化
從醫療透視歷史
形神篇—中國傳統對「人」的認識
由表及裡的人體知識
心與氣在人體的地位
以氣為本的經脈體系之形成
氣一元論的生命觀
祝禱篇—祖先、天神與生命的關係
祖先是個人生命的來源與主宰
宗族群體的生命與個人的生命
天神主宰人世生命
早期的司命神祇
威儀篇—禮制威儀到節適全身
威儀與生命
禮制享受與節適新論
養生篇—長生的追求與技藝
古典的生命期望
古典氣論
戰國養神論
養形與延年
祈命養生小結
生死篇—生死之間是連續還是斷裂
生與死之間
玄 通
傳播篇—醫療的傳播與取捨
醫療道家與日本古代文化
醫史綴言二題——檳榔與祝由
圖片出處
索引
系統號:
P-024785
小道可觀——中國日用美學
標題:
小道可觀——中國日用美學
時間:
2024年5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凌筱嶠 主編
內容簡介:
前言/吳英均著,凌筱嶠譯
作者簡介
序論/凌筱嶠
【第一部分 戲曲篇:禮儀與話語】
第一章 「文」與「制」之外:從蘇軾教坊詞看宋代文人樂語/孫曉靖
第二章 搬演皇帝:睢景臣《高祖還鄉》/麥瑞怡著,凌筱嶠譯
第三章 飲食、戲曲與儀式:神仙與凡人展演之東道禮儀/伊維德著,凌筱嶠譯
第四章 「律」、「變」、「極」:王驥德《曲律》中的互文指涉與規範化構想/辛兆坤
第五章 守望文明:蘇州府太倉州王時敏家族的戲曲活動(1640-1680)/郭英德
第六章 「以宮商爨演,寓垂世立教之意」:論晚清楊恩壽之戲曲觀及其《坦園六種曲》所展現之敘事性特質/王璦玲
【第二部分 日用篇:文學場域與文化能量】
第七章 發人深省的食物:北宋中期的消費競爭與遠離塵囂/裴志昂著,凌筱嶠譯
第八章 「互圖性」的旅程:對明代中晚期通俗文學作品中「遊歷」主題版畫的考察/吳思遠
第九章 誰人讀食譜?類書中的飲食指南/吳英均著,凌筱嶠譯
第十章 病中倫常:魏晉南北朝小說中的省疾、問疾與侍疾/劉苑如
第十一章 風聲與文字:從歌謠運動回思非漢語的漢字傳述/胡曉真
第十二章 尋索「真正的中國」:明治時期日本的中國文學史書寫/賀衛林著,辛兆坤、凌筱嶠譯
後記:奚如谷教授無已齋訪談
徵引書目
索引
系統號:
P-024802
曙光的輪廓:20世紀初臺灣雕塑的發展
標題:
曙光的輪廓:20世紀初臺灣雕塑的發展
時間:
2024年5月
出版單位:
臺北:藝術家
作者:
田中修二、白適銘、村上敬、李欽賢、岡田靖、林振莖、張元鳳、廖新田、熊澤弘、薛燕玲 著
內容簡介:
部長序/史哲
館長序/陳貺怡
導介—光芒的匯聚與映照/郭懿萱
介面.空間.場域—臺灣近代雕塑及其研究課題之回顧/白適銘
「中國雕塑」、「現代雕塑」與「中國現代雕塑」 —戰後臺灣雕塑觀念的重整(1950-1980)/廖新田
雙城記—黃土水的足跡/李欽賢
臺灣近代雕塑的光芒 —再探黃土水的時代與藝術生命/薛燕玲
生存之道—黃土水與美術贊助者/林振莖
黃土水雕塑作品修護的原則與技法—「山本農相壽像石膏原型」與「男嬰大理石雕像」修復計畫/張元鳳
從古物的學習與保存修復、到嶄新的雕刻表現
古物からの学びとその保存修復、そして新たな彫刻表現へ/岡田靖
留學雕塑家是在何種環境下學習?—20 世紀初葉之東京文化趨勢
留学彫刻家たちはどんな環境で学んでいたのか—20 世紀初頭・東京の文化動向/村上敬
東京美術學校之東亞留學生相關基礎研究諸相—以東京藝術大學收藏之美術作品及史料為中心
東京美術学校の東アジア留学生に関する基礎研究の諸相—東京藝術大学所蔵の美術作品および文書資料を中心に/熊澤弘
日本近代雕塑家與臺灣—以新海竹太郎及渡邊長男為中心
近代日本の彫刻家と台湾—新海竹太郎と渡辺長男を中心に/田中修二
附錄
系統號:
P-024629
中國工業合作運動史
標題:
中國工業合作運動史
時間:
2024年5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出版
作者:
菊池一隆 著,袁廣泉、張新藝 監譯,史天冲、楊韜、陳傑中 中譯
內容簡介:
自序
序章
Ch1 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工業合作運動
Ch2 中國工業合作運動在中國合作社運動史上的地位
Ch3 中國工業合作協會的成立與第三勢力──以救國會派為中心
Ch4 西北工業合作運動與技術人員群體──以陝西、甘肅兩省為中心
Ch5 重慶國民政府所在地川康區的工業合作運動
Ch6 西南區工業合作運動與農村社會經濟改造──以湖南、廣西兩省為中心
Ch7 淪陷毗鄰區東南區的工業合作運動──以江西、福建、廣東三省為中心
Ch8 雲南區的工業合作運動──與彞族軍閥龍雲的關係
Ch9 陝甘寧邊區的工業合作運動──工合運動向共產黨支配地區的擴展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Ch10 游擊區的工業合作運動──以山西省南部及東南部、河南省為中心
Ch11 華僑的抗日民族意識和中國工業合作運動
Ch12 國際反法西斯抗日陣線與中國工業合作運動──歐美支援中國工合運動的理論和實踐
補章 中國工業合作運動的新生──民間層面國際合作的摸索與創設「合作社縣」的實驗
結論
系統號:
P-024693
從經濟發展到民主:現代亞洲轉型之路的不同面貌
綴陣過爐:雲林六房媽的陣頭與志工
標題:
綴陣過爐:雲林六房媽的陣頭與志工
時間:
2024年5月
出版單位:
臺中:豐饒文化
作者:
徐雨村 主編
內容簡介:
本書內容分為緒論、過爐儀式的庄頭陣頭、遶境隊伍的志工團體、鑾駕隊伍、挑花挑燈隊伍、機動人員、紅壇志工團體等。
緒論有兩篇文章,第一篇為徐雨村主編所撰〈雲林六房媽過爐志工團體的社會參與〉,原刊登於林正珍、李建緯主編《2021樂成宮第四屆媽祖學國際研討會:新視野、新材料與新方法的當代媽祖研究--去地方化、新科技與新媒介》會議論文集。
第二篇由黃雪如所撰〈六房媽過爐的志工團體組織架構介紹〉,依據110年過爐的秩序冊,說明現有的志工團體編組狀況。這兩篇文章提供了本書的重點提要及架構介紹。
系統號:
P-024720
一九一一,台北全滅:台灣百年治水事業的起點及你不可不知的重大水利故事
標題:
一九一一,台北全滅:台灣百年治水事業的起點及你不可不知的重大水利故事
時間:
2024年5月
出版單位:
臺北:網路與書出版
作者:
林煒舒 著
內容簡介:
推薦序 打開「日治台灣史」的另一扇窗 /陳耀昌
序 書寫我們台灣人自己的歷史
第一篇 馴服「青瞑蛇」的起點
百年治水事業的起點 辛亥大洪災,台灣與台北史上最慘烈的天然災害
台北水患的起點 台北為什麼那麼容易淹水?
河川現代化的起點 台灣永久不能忘記的大恩人
河川調查測量的起點 第一大河的源頭調查
水利現代化的起點 如何定義現代化的「水利」?
第二篇 台灣的驕傲
東亞第一 東亞第一座重力拱壩在台灣
東亞最長 東亞最長的隧道和導水路
亞洲第一 世界第二高壩在台灣
台灣第一 大漢溪曾經計畫蓋幾座水庫?
世界第一 樟腦出口量世界第一,是好事嗎?
第三篇 失落的記憶
記憶中的巡水人 台灣最長導水隧道的巡水路
被遺忘的農民運動 農民版的中壢事件
失落的埤塘記憶 「千塘之鄉」的起源
追尋埤塘的名稱 埤塘用語的多元文化
第四篇 想像的共同體
東亞的共同信仰 「大禹」是台灣、韓國和日本共同的水神信仰
無形的文化資產 三七圳開鑿與三界信仰
想像的水利事業 「昭和水利事業」可能存在嗎?
台日的共同羈絆 「灌排合一」桃園大圳與「灌排分離」嘉南大圳
後記
附錄 曹謹擬開水圳說的問題
參考書目
系統號:
P-024726
洪耀彈線
陳百年先生全集‧哲學、理則學卷I
張廣達文集4:中原、域外與歷史交流
標題:
張廣達文集4:中原、域外與歷史交流
時間:
2024年5月
出版單位:
臺北:政大出版社
作者:
張廣達 著
內容簡介:
《中原、域外與歷史交流》新序
*唐宋變革
從「安史之亂」到「澶淵之盟」:唐宋變革之際的中原和北方
從隋唐到宋元時期的胡漢互動兼及名分問題
唐宋變革時期中原王朝與內陸亞洲主要族群政權的互動
*邊民互動
陶模、陶保廉父子在新疆
《邊民在內地》緒論
*書序
《北京大學圖書館藏西文漢學珍本提要》序
《唐代前期政治文化研究》序
《霞浦文書研究》序
*外文
Les pièces officielles dans les manuscrits de Dunhuang et Turfan genre et structure: quelques clefs de lecture
La Chine et les civilisations de l’Asie centrale du VIIe au XIe siècle
Rethinking Chinese Studies in an Age of Reflexive Modernization: China and Global Society
*附錄
張廣達先生論著目錄
《張廣達先生八十華誕祝壽論文集》篇目
《中原與域外:慶祝張廣達教授八十嵩壽研討會論文集》篇目
The Table of Content of Great Journeys across the Pamir Mountains: A Festschrift in Honor of Zhang Guangda on his Eighty-fifth Birthday
《帕米爾的卓越穿行:張廣達先生85頌壽紀念文集》簡介/李鴻賓
《張廣達先生九十華誕祝壽論文集》篇目
《張廣達先生九十華誕祝壽論文集》導言/汪娟
*訪談
溝通世界的文化傳譯者:張廣達教授訪談記事/傅揚
逆境中的磨練:張廣達教授專訪/史薈編輯小組
再訪張廣達教授/史薈編輯小組
系統號:
P-024750
胡馬度陰山:中古華北山居族群丁零與稽胡
史學玩應用:臺灣應用史學探究集
標題:
史學玩應用:臺灣應用史學探究集
時間:
2024年5月
出版單位:
新北:喆閎人文工作室
作者:
皮國立、楊善堯 主編
內容簡介:
序言
●皮國立 / 臺灣「應用史學宣言」
●楊善堯 / 我想讓大眾知道的「應用史學」
史學應用‧ 探究實作
●林果顯 / 不唸歷史系的人為何要學歷史?
●許峰源 / 國家檔案與教學應用:兼談高中職跨領域課程設計
●林奇龍 / 一起來探究—歷史、公民與表藝結合的白恐教案
●蘇健倫 / 桃園飲食文化指南實作專題
歷史田野‧ 地方實踐
●鄭政誠 / 千禧年後的桃園學:國立中央大學的地方學角色扮演
●莊淑瓊 / 取徑地方文化—滾雪球般的教學實踐
●皮國立 / 從大園到大溪:地方學實作教我們的事
●許毓良 / 新北市新莊區土地公廟田野調查:課程教學與實務分享
●鄭巧君 / 史學訓練與口述田野調查
歷史文化 地方創生
●何彩滿 / 人與物件的連結—航空城大海社區的文化創生之路
●洪健榮 / 海山學的USR 課程連結及其實踐
●李明彥 / 大梨救小校—中原大學在苗栗卓蘭的地方創生之路
人文應用 創新教學
●蕭道中 / 應用史學在輔大,一點經驗的分享
●郭至汶 / 應用歷史在大學端的教學實踐—以國立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的模組化課程為例
●林果顯 / 政大臺灣史研究所的教學實踐摸索
●楊善堯 / 史學訓練如何應用於文案計畫書寫
歷史學術 出版加值
●胡金倫 / 出版與新媒體
●蕭遠芬 / 史學與教科書出版
●林弘毅 / 學術出版與史學加值
影像記憶 口述訪談
●許峰源 / 國家檔案影像的加值與應用:兼談「檔案應用與歷史學實務專題」課程設計
●李立劭 / 形塑歷史紀錄片創作之路―從「我那遙遠的呼喚」到「記憶家園」
●張淑卿 / 口述歷史應用於醫護專業人士訪談之探究與限制
●王力堅 / 桃園市陸籍新住民訪談的收穫與遺憾
博物技藝 知識實踐
●謝仕淵 / 博物館的大眾史學實踐
●吳淳畇 / 館之外的博物館人
●吳宇凡 / 從文化典藏到年長者照護—龜山社區年長者懷舊治療的施行與史學應用
史學文創 商品實踐
●潘宗億、邱柏薰 / Replay 歷史:東華大眾史學遊戲課程的設計、實踐與反思
●張少濂 / 我用歷史做遊戲
●梁世佑 / 輕學術作為具備商業、知識傳播與興趣實踐的可能性
●吳宇凡 / 從《聯合報》圖像應用看記憶擷取與商品轉化
系統號:
P-024759
儒家文化系統的主體辯證
臺灣馬來西亞三山國王廟全集
標題:
臺灣馬來西亞三山國王廟全集
時間:
2024年5月
出版單位:
臺中:長安光電出版
作者:
陳中道生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緒論
一、緣起
二、為什麼要做這個調查研究
三、全面性的田野調查報告
第二章 古文中的三山國王
一、唐代
二、宋代
三、元代
四、明代
五、清代
六、潮州疆域的演變與三山國王廟的關係
七、陳元光及韓愈對三山國王信仰的關鍵影響
臺灣篇
第三章 特殊地位的三山國王廟
一、國定古蹟
二、縣定古蹟
三、祖廟級的三山國王廟
第四章 臺灣各縣市的三山國王廟
一、北部地區:宜蘭縣 基隆市 臺北市 新北市
二、桃竹苗地區:桃園市 新竹縣市 苗栗縣
三、中部地區:臺中市 南投縣 彰化縣
四、南部地區:雲林縣 嘉義縣市 臺南市 高雄市 屏東縣
五、東部地區:花蓮縣 臺東縣
第五章 臺灣三山國王廟調查結果
一、最新臺灣三山國王廟田野調查統計表
二、臺灣三山國王廟探源
三、臺灣配祀三山國王的廟宇
四、小結
馬來西亞篇
第六章 馬來西亞三山國王廟調查結果
一、馬來西亞三山國王廟照片集
二、馬來西亞三山國王廟的地理分布
三、訪問紀實
第七章 馬來西亞三山國王廟的特性及背景
一、馬來西亞三山國王廟的族群特性
二、馬來西亞三山國王廟的特色
三、馬來西亞三山國王廟的時代背景
四、小結
第八章 總結
一、華人移民的民俗信仰
二、馬來西亞與臺灣三山國王廟之比較
三、結語
系統號:
P-024773
國家、政黨與歷史:國史館在臺灣
冷戰下的「臺灣研究」:北美人類學家訪問紀錄
標題:
冷戰下的「臺灣研究」:北美人類學家訪問紀錄
時間:
2024年5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作者:
謝力登、楊孟軒、曾文亮 主編
內容簡介:
1950至1980年代間,臺灣曾是外國學者們的重要到訪地,扮演「中國社會與文化研究之實驗場域」的角色。本書收錄七位海外中國研究關鍵先驅者的故事:孔邁隆(Myron Cohen)、巴博德(Burton Pasternak)、傅禮門(Edward Friedman)、王斯福(Stephan Feuchtwang)、葛希芝(Hill Gates)、郝瑞(Stevan Harrell)、沙學漢(David Schak),藉由這些德高望重學者的證言及回憶,試圖去了解這幾位外國研究者,是在怎樣的狀況和情形下,在「臺灣研究」成為一個專業領域之前,以臺灣在地經驗,生產出重要的社會科學知識。
系統號:
P-024797
陳道生易學與教育學論集
標題:
陳道生易學與教育學論集
時間:
2024年5月
出版單位:
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作者:
陳道生 著,徐偉軒 編
內容簡介:
陳道生教授(1931-2020)是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首屆畢業生,為資深教育學者。專攻教育史學,對中國古代教育制度與發展有深入研究。其後移興趣於易學,另闢蹊徑,結合文字學與數學,建構上古文化史發展輿圖,可謂獨樹一幟,亦予教育史學嶄新的起源論述。為紀念陳教授的成就,本書集結陳教授畢生學術成果,共三十六篇,分為兩輯。第一輯「易學新論」,輯錄陳教授的易學研究論文;第二輯「教育學論集與其他」,包括教育史與教育研究法之論文、教科書章節與演講紀錄等。本書另有附錄,收錄學者來信、同事與學生的紀念文字,以及事略與著作目錄等,藉以充分呈現陳教授的學問及其為人,供後來者追緬惕勵。
系統號:
P-024805
第三屆《群書治要》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標題:
第三屆《群書治要》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時間:
2024年4月
出版單位:
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作者:
林朝成 主編
內容簡介:
《群書治要》所引《說苑》研究——兼論《群書治要》摘取《說苑》篇章與「治要」之關係/潘銘基
治身與治國:《群書治要.老子》文本的形成與應用詮釋/林朝成
先王與先王之道:論《群書治要》資鑑的理想政治與君主理型/宋惠如
《群書治要》體現之「義」論內涵及其政治實踐考察——當代視域下的觀察與省思/陳弘學
論《群書治要》對《三國志》的筆削與取義/林盈翔
遠讀群書:以詞語顯著性探討《群書治要》的編纂旨趣/邱詩雯
《群書治要》引《荀子》研究/潘永鋒
《群書治要》編選《抱朴子.酒誡》意蘊:貞觀時代的飲酒與政治關係/江伊薇
論《群書治要.春秋左氏傳》編纂特色及唐太宗對其中政治思想的接受與借鏡/郭庭芳
系統號:
P-024609
五月與東方——臺灣現代藝術運動的萌發
標題:
五月與東方——臺灣現代藝術運動的萌發
時間:
2024年4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作者:
蕭瓊瑞 主編
內容簡介:
「五月」與「東方」是興起於戰後臺灣畫壇的兩個重要繪畫團體,主要活躍時間於1950年代中期至1970年代前後,地點即在國立歷史博物館,藝術家們在此共同積極倡導「現代繪畫」的理想與目標,促成當時國內第一波美術運動。
史博館作為催生「五月」與「東方」的幕後推手,在歷經半世紀後,邀請總策展人蕭瓊瑞策劃,完整呈現了戰後臺灣現代美術運動之歷史發展,總計有41位藝術家,共144件作品參與展出,並出版本展覽專輯,以保存兩個畫會之早期成員及其師輩支持者的代表性作品,並揉合歷史文獻,持續擴展臺灣美術史的近代光譜,深化與重建現代藝術成果。
系統號:
P-024630
獨舞者的樂章:林絲緞的藝術異端人生
標題:
獨舞者的樂章:林絲緞的藝術異端人生
時間:
2024年4月
出版單位:
臺北:艾巴克影像體
作者:
林絲緞 口述,段健發、劉敏 採訪整理
內容簡介:
回顧台灣美術界首位人體模特兒行業與台灣早期舞蹈跨界藝術的歷史,輔以第一手圖片,對於台灣早期之美術創作與舞蹈發展脈絡,提供重要之補充視角。
從生命經歷出發,交織對兒童、成人、身心障礙者的肢體教學體悟,對舞蹈如何拓展在教育上的應用並發揮身心效能,提出務實的見解與創意,深具啟發性。
本身即為活出婦女平權、藝術平權、自學教育的傳奇例證,為從事舞蹈、一般生及特殊生教育、藝術療育、藝術創作等領域的專業工作者和教師,以及關懷孩子成長的家長,開闢非制式化的視野。
系統號:
P-024633
魏晉荀學
標題:
魏晉荀學
時間:
2024年4月
出版單位:
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作者:
段宜廷 著
內容簡介:
從學術思潮來看,漢魏之際重刑法之學,正始時期倡道家學說,到了元康之時則玄風大開,一些魏晉名士,即便談到儒家思想,也只是拉上儒學的旗幟而已。因此目前所謂魏晉「儒道會通」的研究,實際上大都是站在道家的立場上,鮮少以儒家為主體。此即本書寫作意旨,本書意在指出:魏晉儒家,並未退出歷史舞台。
本書用時代為分期,挑選出具有代表性的八位儒者:荀悅、徐幹、杜恕、傅玄、裴頠、歐陽建、袁宏、王坦之。並用哲學分析的方式,分析這八位儒者的思想,實可溯源於先秦荀子。藉此說明,魏晉儒家的一些基本特徵都與荀學關係密切。證明以荀學為進路,不但可以合理地解釋該時期的儒家思想體系,同時還可以使魏晉儒家研究更為深刻化與系統化。由此可知,魏晉儒學的思潮氛圍,其實是以荀學作為主要表現的。
系統號:
P-024725
叛逆之韻:台灣饒舌樂的敘事與知識
標題:
叛逆之韻:台灣饒舌樂的敘事與知識
時間:
2024年4月
出版單位:
臺北:行人
作者:
Meredith Schweig 著,林浩立、高霈芬 譯
內容簡介:
前言 首先,那場雨
導論 台灣頌
從歷史看饒舌
後威權時期敘事和知識的重構
我在故事中的位置
本書概要
第一部 多聲部歷史
第一章 要看你怎麼對這個「Rap」定義……
嘻哈的多重遷徙與「嘻哈」的誕生
「那你應該用台灣的方式來做」:在地化的各種過程
擴散的社群根基與全島的「嘻哈」場景
第二章 因為其他人會用不同方式來談
台灣流行音樂產業的聲響融合
早期的「饒舌」嘗試
「重新表明」饒舌作為唸歌的地方敘事傳統
在饒舌中聆聽/發出唸歌之聲
「正港台灣味唸歌」,又名「Taiwan Traditional Hip Hop Style」
第二部 敘事和知識
第三章 陽剛政治和饒舌的兄弟秩序
「內」和「外」:發出性別之聲
饒舌作為男性音樂的根源
「我問你要罵什麼?罵芭樂」:華語嘻哈與華語流行音樂的不同
產生複雜故事,發聲出社會角色
饒舌作為陽剛政治的地帶
第四章 進行音樂知識工作
研究「嘻哈」,生產博學知識
在網路拓展社群連結
「只是在玩,不算工作」:謀生並贏得尊重
培養敘事能動性
第五章 「我們如此強大,我們正在撰寫歷史」
「文化炸彈」與台灣歷史
歷史、教學法、同心圓歷史敘事
台灣的嘻哈史學:饒舌課程大綱
後記 然後,是太陽花
謝辭
註釋
參考資料
系統號:
P-024732
《西遊記》中神明的由來:兼談《封神演義》、《金瓶梅》與其他
標題:
《西遊記》中神明的由來:兼談《封神演義》、《金瓶梅》與其他
時間:
2024年4月
出版單位:
臺北:博揚文化
作者:
王見川 著
內容簡介:
序、《西遊記》中的觀音信仰及其由來
一、《西遊記》中的神明探索
《西遊記》中崔玨信仰的由來:兼談《(崔府君)神異錄》、《唐太宗入冥記》的成書年代
《西遊記》中二郎真君的由來:兼談《勘皮靴單證二郎神》、《封神演義》的著作年代
《西遊記》中二郎神封號的由來:兼談二郎神的神誕與寺廟
《西遊記》中的那叱信仰
《西遊記》陰間十王敘述的由來與影響初探
略談唐太宗入冥還魂傳說、《崔府君神異錄》與世德堂《西遊記》第十回的形成
二、《西遊記》與《封神演義》、《金瓶梅》散論
《金瓶梅》與《水滸傳》、《西遊記》、《明心寶鑑》關係探究:兼談其成書年代
《金瓶梅詞話》的作者與其成書年代新探 :兼談其與《封神演義》的關係
胡適對《封神演義》的看法與其考證方法之檢討:兼談《封神演義》的作者
三、《西遊記》研究質疑
《受生寶卷》的著作年代初探:兼談幾種與《西遊記》有關的抄本的成書年代判定
「前世本」與世本《西遊記》關係初探
四、其他
明清三元/三官信仰初探
《三教源流聖帝佛祖搜神大全》與《新刻出像增補搜神記》之先後關係與成書年代探索:兼談華光傳說
附錄、觀音三節日的由來
系統號:
P-024762
造夢者——基隆委託行的繁華紀事
標題:
造夢者——基隆委託行的繁華紀事
時間:
2024年4月
出版單位:
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作者:
顏智英、莊育鯉、邱孝賢 編著
內容簡介:
本書透過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師生的專業與創意,以基隆委託行商圈店家或相關重要人物為對象,訪談並蒐集、記錄、整理其經營歷史、情感記憶、店家特色與相關資料。以「造夢者──基隆委託行的繁華紀事」作為書名,用意即在詳細紀錄這七位重要人物們的夢想,以及築夢、圓夢的過程。內容分兩大部分:「繁華夢」敘述委託行由繁華而至滄桑的歷史,以及近年來在有心人士努力下的華麗轉身;「造夢者」則具體展現七位受訪者對生命與事業的奮鬥過程,以及對委託行的深刻情感與願景描述。本書內容不僅極具鼓舞人心的力量,也能提供有意發展委託行者珍貴的訊息與建議;同時,圖文並茂的形式,更增添閱讀時的美學感受。
系統號:
P-024804
臺灣原住民族音樂的研究:比較音樂學的考察
標題:
臺灣原住民族音樂的研究:比較音樂學的考察
時間:
2024年3月
出版單位:
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作者:
呂炳川 著,明立國 主編,鳳氣至純平、鈴木惠可 譯
內容簡介:
本作為呂教授於1966–1972年期間的踏查成果,完整展現出其對臺灣原住民族音樂的觀察與分析。開篇先介紹研究方法並淺談原住民族文化,描繪出其研究及調查對象的輪廓。接著列舉各族具代表性的歌謠,藉此分析各族的音樂文化特徵。第二篇根據Sachs的分類法逐一介紹各種樂器,不僅詳細說明臺灣原住民族由古至今的使用情形,也與世界上其他民族進行比較,體現出彼此之間的關連與特點。在第三篇中細細探討音組織、節奏、旋律等方面系統性地論述臺灣原住民族的音樂特徵。最後綜合本作論述,以對音樂方面的綜合性觀察,推展出獨特的族群分類,有別於普遍的形質文化、人類學、語言學分類。不僅對原住民族音樂研究而言是一大進展,同時對整體原住民族研究來說,也不失為一嶄新觀點。
系統號:
P-024691
殖民地臺灣的經濟與產業發展之再思考
標題:
殖民地臺灣的經濟與產業發展之再思考
時間:
2024年3月
出版單位:
臺北:五南
作者:
蔡龍保 主編
內容簡介:
經濟政策的形成及其展開
文明基 〈為何沒有《帝國主義下の朝鮮》?—矢內原忠雄的殖民政策研究以及臺灣與朝鮮〉
陳德智 〈帝國 殖民地的海洋—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從沿岸到遠洋漁業調查試驗之研究(1909-1922)〉
林佩欣 〈從臺島之酒到帝國之酒:日治時期樹林酒工場的紅酒改良與行銷〉
基礎工程的建構與經營
曾立維 〈有線到無線—對外無線電報系統在臺灣的建立與發展(1928-1949)〉
蔡龍保 〈由森林鐵路到觀光鐵路—日治時期阿里山鐵路經營策略之轉變(1896-1945)〉
林采成 〈臺中輕鐵(株)的經營分析—軌道‧鐵道‧汽車〉
戰前到戰後的連續性與再利用
三澤真美惠 〈由白克和林摶秋的足跡試論戰後臺灣電影的「雙重連續性」〉
王淳熙 〈臺灣日治時期建築文化資產活化再利用的檢視—以日式宿舍為初探對象〉
系統號:
P-024774
現代中国における都市新中間層文化の形成:「小資」の構築をめぐって
暴力のありか:中国古代軍事史の多角的検討
標題:
暴力のありか:中国古代軍事史の多角的検討
時間:
2024年5月
出版單位:
京都:臨川書店
作者:
宮宅潔 編
內容簡介:
序論/宮宅潔
第Ⅰ部 暴力へのまなざし
第1章 中国古代史における暴力/チャールズ・サンフト
第2章 中国古代の正戦論と『史記』の戦争叙述:暴力正当化の基準をめぐって/金 秉駿
第3章 両漢の田猟賦と軍礼:暴力の儀礼化に関する一断章/佐藤達郎
第4章 南北朝時代の仏教と軍事:僧伝の検討/古勝隆一
コラム 唐代における動乱の発生とその暴力の源:「安史の乱」再考/森部 豊
第Ⅱ部 戦時と平時のはざま
第5章 新発見の簡牘から見た秦~前漢初期の傅籍制度の沿革/陳 偉
第6章 征服軍の撤退:里耶秦簡よりみた占領統治の展開/宮宅 潔
第7章 戦時体制から日常行政体制へ:秦漢時代の県の治安担当官吏について/孫 聞博
第8章 唐代節度使の出現原因:対外戦争の様相変化を手がかりに/李 基天
第Ⅲ部 戦争の磁力
第9章 戦争と王権:『商君書』にみる「強国」「天下」と軍功爵制/佐川英治
第10章 戦争と貨幣:秦の占領統治と半両銭の流通/宮宅 潔
第11章 軍事と刑罰:秦漢時代における軍事の地位低下についての試論/鷹取 祐司
後記/索引
系統號:
P-024696
豊子愷の東西芸術比較論 中国近代美学の誕生
標題:
豊子愷の東西芸術比較論 中国近代美学の誕生
時間:
2024年5月
出版單位:
東京:春秋社
作者:
劉佳 著
內容簡介:
1920、30年代に中国で活躍した画家、豊子愷(ほう・しがい, 1898-1975)の芸術思想。
竹久夢二の影響をうけた画家として知られ、『源氏物語』をはじめて中国語に完訳した豊子愷は、大正期の日本の学者たちによる東西の芸術比較論を介して西洋美学とりわけカンディンスキーの抽象芸術論を受容し、それを中国画論と融合させたうえで、独自の仕方で「気韻生動」という概念を再解釈した。西洋の思想文化が東洋に輸入される過程で、近代日本が東西の文化的なハブとしての役割を果たしつつ、中国内部において生じた伝統文化の自覚と変貌が中国現代美学を発生させた過程にせまる。
系統號:
P-024705
大乗仏教と小乗蔑視:声聞と声聞乗とはどう見られてきたか
与謝野晶子の戦争と平和 戦乱期中国へのまなざし
標題:
与謝野晶子の戦争と平和 戦乱期中国へのまなざし
時間:
2024年5月
出版單位:
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
作者:
張競 著
內容簡介:
はじめに
第一部 表象された満蒙
第一章 満蒙という物語と与謝野晶子
第二章 想像力の投影先としての満蒙
第三章 晶子の風景、杢太郎の眼鏡
第二部 記録された「事実」
第四章 将軍夫人との劇的な出会い
第五章 張作霖爆殺事件の後
第六章 晶子が見たもの、見えなかったもの
第七章 満蒙という物語の続き
第三部 行き違いの響きあい
第八章 海を越えた詩心――「小詩」誕生のきっかけ
第九章 貞操論と文化誤読
第一〇章 女性評論の翻訳と紹介
第一一章 時事批評の射程――魂のリトマス紙になった言論
おわりに
系統號:
P-024739
明治期北海道の兵士たち 徴兵・戦没・慰霊
池田純久と日中戦争 不拡大を唱えた現地参謀
日本近代史のなかの朝鮮
標題:
日本近代史のなかの朝鮮
時間:
2024年4月
出版單位:
東京:不二出版
作者:
森山茂徳 著
內容簡介:
Ⅰ 明治政治史における朝鮮問題
Ⅱ 日清・日露戦間期における日韓関係の一側面
Ⅲ 朝鮮における日本とベルギー・シンディケート
Ⅳ 「保護政治」下の韓国ナショナリズム
Ⅴ 「保護」から「併合」へ
Ⅵ 植民地期日韓関係の政治的研究(一九一〇‐一九四五年)
Ⅶ 日本の朝鮮統治政策の特質
Ⅷ 植民地統治への朝鮮人の対応
Ⅸ 日本の朝鮮支配と朝鮮民主主義
Ⅹ 現地新聞と総督政治
XI 米軍政下南朝鮮の政軍関係
XII 戦後日韓関係形成の一側面
XIII 近代朝鮮における国家形成と個人
系統號:
P-024628
21世紀の中国映画
標題:
21世紀の中国映画
時間:
2024年4月
出版單位:
東京:東方書店
作者:
藤井省三 著
內容簡介:
まえがき
第一章 プロローグ――中華民国の終わりと人民共和国の始まり
クロニクル『さらば、わが愛/覇王別姫』(『さらば、わが愛/覇王別姫』)
中国 銀幕に紡ぐ「記憶」(『1978年、冬。』『天安門、恋人たち』『長江哀歌』『いま ここにある風景』)
第二章 天安門事件から暗黒の不動産開発まで
中国の『ノルウェイの森』――または天安門事件後の「余計者」の恋人たち(『天安門、恋人たち』)
「雨は雲となり風に漂う」――四角関係殺人事件と中国不動産開発の腐敗をフラッシュバックで描く(『シャドウプレイ』)
大都武漢の〝城中村〟を舞台とする裏切りと情愛の物語――中国の〝黒色電影〔フィルム・ノワール〕〟『鵞鳥湖の夜』を読む(『鵞鳥湖(がちょうこ)の夜』)
第三章 賈樟柯(ジャ・ジャンクー)
斜陽の炭都大同の青春――賈樟柯『青の稲妻』(『青の稲妻』)
北京ニューカマーたちの孤独な青春(『世界』)
映画『長江哀歌』に見る現代中国(『長江哀歌』)
幻の街の「歴史の記憶」――虚実皮膜の不思議な映画(『四川のうた』)
賈樟柯氏インタビュー(『罪の手ざわり』)
中国映画のちょっとヤクザな男女――賈樟柯監督『江湖児女』(『帰れない二人』)
第四章 改革開放経済の明暗
現代中国の原風景――野外映画館「シネマ大世界」が映し出す清く美しき時代(『玲玲の電影日記』)
詩人は鶏の羽根のように吹かれて飛ぶ――中国現代詩史をそえて(『チキン・ポエッツ』)
友情と愛情の久しきこと天地の如く――『在りし日の歌』が描く改革・開放と一人っ子政策の三〇年史(『在りし日の歌』)
民主化の展望を失った寂しい「超大作」――張芸謀監督『英雄』(『英雄』)
中国の大奥ものドラマ『延禧攻略』にはまってしまって(『延禧攻略』)
〝老外漢学家(老人外人中国文学者)〟が読む現代北京の〝老炮児〟と民国期の閏土(『老炮児』)
中国江南水郷の古都を美しくリアルに、溢れる立体感で描き出す傑作映画(『春江水暖~しゅんこうすいだん』)
第五章 〝反右派〟闘争、文化大革命の傷痕
中国政治犯たちの収容所の記憶――映画『無言歌』の原作『夾辺溝の記録』をめぐって(『無言歌』)
地獄の収容所「幸存者」が語る……中国の「反右派闘争」(『死霊魂』)
現代中国のトラウマを集約したドキュメンタリー大作――池谷薫監督『延安の娘』(『延安の娘』)
第六章 日中戦争の記憶と現代シンガポールの「病める家」
中国映画における日中戦争の描きかた(『鬼が来た!』『戦場に咲く花』)
南京事件の〝記憶〟を紡ぐ――村上春樹『ねじまき鳥クロニクル』と陸川監督『南京! 南京!』(『南京! 南京!』)
映画と小説が描くシンガポールという「病める家」(『ライス・ラプソディ』『一緒にいて』)
第七章 エピローグ
〝小さき麦〟を植える有鉄〔ヨウティエ〕は現代の阿Qか?――〝底層叙述〟映画に花開く一粒の愛の詩(『小さき麦の花』)
追悼山口淑子――満映の大スター・李香蘭とぬか漬け
あとがき
索引(人名/作品名)
系統號:
P-024706
東アジア冷戦文化の系譜学:一九四五年を跨境して
標題:
東アジア冷戦文化の系譜学:一九四五年を跨境して
時間:
2024年4月
出版單位:
茨城:筑波大学出版会
作者:
越智博美、齋藤一、橋本恭子、吉原ゆかり、渡辺直紀 編
內容簡介:
序文/越智博美・齋藤一・橋本恭子・吉原ゆかり・渡辺直紀
第1部 日本
1章 新しい女性に捧げる『赤毛のアン』――村岡花子と戦後アメリカの文化政策/越智博美
2章 占領者から親しい「隣人」へ――冷戦期の日米親善と庄野潤三『ガンビア滞在記』における「アメリカ」/金志映
3章 占領期のターザン漫画における大衆的想像力の所在――アフリカ・原子力・メロドラマ/杉本章吾
4章 一九五四年の「死の水曜日」/齋藤一
5章 日本におけるアフリカ系アメリカ人文学受容と社会主義――冷戦下の反米的平和運動から第三世界へ/西田桐子
第2部 朝鮮半島
6章 デアドラ論は完成されていない――李孝石の「緑の塔」(一九四〇年)における失敗の諸相/金牡蘭
7章 崔載瑞の「マッカーサー」――マッカーサー表象を通じてみた、ある親日エリートの解放前後/鄭鍾賢(渡辺直紀・訳)
8章 冷戦と援助の力学、韓国冷戦文化の政治性とアジア的地平/李奉範(金景彩・訳)
9章 白鉄の「新批評」前後、韓国現代文学批評理論の冷戦的様相/黄・鎬徳(相川拓也・訳)
第3部 台湾
10章 「米国広報・文化交流局」(USIS)と台湾文学史の書き換え――アメリカ援助体制下の台湾・香港における雑誌出版の考察を中心に/陳健忠(橋本恭子・監訳 白井魁・訳)
11章 東西冷戦下の台湾における「中国派」比較文学の誕生――中華文化復興運動と台米関係の視点から/橋本恭子
第4部 インターアジア
12章 東アジア的モダニズムをめぐって/佐野正人
13章 林語堂、「東洋」と「知恵」の政治性――一九五〇~六〇年代韓国における林語堂ブームと「二つの中国」/権ボ ド ゥ レ(李珠姫・訳)
14章 近代/中国/女性、一九四〇~六〇年代韓国の中国認識――韓国における謝冰瑩自伝の受容史を中心に/崔珍碩(金景彩・訳)
15章 アジア財団の映画プロジェクトと一九五〇年代アジアの文化冷戦/サ ン ジ ュ ン・リー(渡辺直紀・訳)
16章 戒厳令下のコミックス――一九七〇年代フィリピンにおける「新しい社会」と国語 ∕ 文学 /南隆太
17章 一九四五年を跨境する文学・文化の地政学――N・V・M・ゴンザーレスの環太平洋・インターアジア旅程/吉原ゆかり
18章 六八革命と東アジア――思想・言説連環の冷戦的文脈/渡辺直紀
系統號:
P-024713
新発見書簡で読み解く 軍医森鷗外——後輩軍医佐藤恒丸に問う海外情勢
「モダンガール」の歴史社会学 国際都市上海の女性誌『玲瓏』を中心に
サンフランシスコ講和と日本外交
標題:
サンフランシスコ講和と日本外交
時間:
2024年3月
出版單位:
東京:吉川弘文館
作者:
波多野澄雄 著
內容簡介:
序
第一部 講和条約体制の形成とその揺らぎ
第一章 講和と安全保障
第二章 講和条約と領土・領域問題
第三章 戦争賠償と経済協力
第四章 講和条約と戦争責任問題
第五章 「帝国の解体」と講和体制の揺らぎ
第二部 講和後のアジアと日本
第一章 日韓会談と請求権問題―いわゆる「徴用工」問題を中心に
第二章 「地域主義」をめぐる戦後アジア外交
第三章 コロンボ・プラン東京会議(一九六〇年)と日本
第三部 沖縄返還交渉と「密約」の虚実
第一章 事前協議制の揺らぎと「核密約」
第二章 沖縄「密約」の構図
あとがき
系統號:
P-024625
移ろう前衛:中国から台湾への絵画のモダニズムと日本
標題:
移ろう前衛:中国から台湾への絵画のモダニズムと日本
時間:
2024年3月
出版單位:
東京:中央公論美術出版
作者:
呉孟晋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移ろう」/「映ろう」絵画
付論1 モダニズムの起源
第一部 広東・上海・東京
第一章 中国絵画の近代化と日本
第二章 上海モダンと決瀾社
第三章 日本の前衛画壇と中国の画学生たち
第四章 中華独立美術協会の「超現実主義」
第五章 李仲生の「ローカルカラー」
第六章 誌上の展覧会へ
付論2 東京・上海・広東・台北をつないで
第二部 上海・香港・重慶・台北
第七章 日本的「超現実主義」の対決
第八章 中国的「前衛」絵画の再構築
第九章 前衛絵画における「個人」と「国家」
付論3 筆墨による和平と抗戦
第三部 台北
第一〇章 五月画会と東方画会
第一一章 中国的抽象絵画をめざして
第一二章 「前衛画家」を演じる
第一三章 「前衛」芸術の表現空間
第一四章 戦後台湾美術のモダニズム
付論4 モダニズムのその後
終章 記憶のなかの「前衛」絵画
系統號:
P-024690
南太平洋の中国人社会 客家、本地人と新移民
標題:
南太平洋の中国人社会 客家、本地人と新移民
時間:
2024年3月
出版單位:
東京:風響社
作者:
和合洋尚 著
內容簡介:
口絵
はじめに
1 タヒチ
一 地理と人口構成
二 移住の歴史と経済活動
三 旧移民のルーツ、華人団体の成立
四 ポリネシアン・チャイニーズ意識の生成
2 ニューカレドニア
一 地理と人口構成
二 移住の歴史、ルーツと言語
三 華人性の非/未創出?
3 バヌアツ
一 地理と人口構成
二 二〇世紀の移住状況と華人団体
三 急増する新移民――二〇一〇年代以降
四 中国系移民がもたらしたインパクト
コラム フィジー(河合洋尚・大島崇彰)
注・参照文献
系統號:
P-024736
モノからみる海域アジアとオセアニア 海辺の暮らしと精神文化
標題:
モノからみる海域アジアとオセアニア 海辺の暮らしと精神文化
時間:
2024年3月
出版單位:
東京:風響社
作者:
和合洋尚 著
內容簡介:
口絵
はじめに:モノからみる東南アジア・オセアニアと海のある暮らし(小野林太郎)
1章 漁具からみるヒトと海の生き物たち
1-1 オセアニアの釣り針と疑似餌針(小野林太郎)
1-2 タカラガイの疑似餌によるタコ漁(宮澤京子)
1-3 サメ釣り漁(小野林太郎)
1-4 凧で魚をとる:ヒトの観察力とイマジネーション(秋道智彌)
1-5 筌による罠漁(辻 貴志)
コラム:独特の浮き板とゴージを使ったトビウオ漁(門田 修)
2章 貝が生み出すアート:贈与と装飾品からみる海の暮らし
2-1 男女のおしゃれと多様な貝製品(印東道子)
2-2 貝をお金に変える技(後藤 明)
2-3 冠婚葬祭にかかせない貝の貨幣(門馬一平)
2-4 海を渡る貝貨(後藤 明)
コラム:琉球の多彩な貝製品(藤田祐樹)
3章 カヌーと船貝:海で生きるための必需品
3-1 ココヤシロープ―シンプルな必需品(宮澤京子)
3-2 パンダナス(タコノキ)の帆とマット(小野林太郎)
3-3 オセアニア・東南アジアの櫂たち(門田 修)
3-4 手斧:カヌー作りとヒトの移動史(山野ケン陽次郎)
コラム:模型からみるオセアニアのカヌーとその多様性(後藤明)
4章 舟と仮面:海世界におけるヒトの精神性6
4-1 戦闘カヌーと首狩り(長岡拓也)
4-2 東南アジアの鳥舟・竜頭舟・コレック舟(小野林太郎)
4-3 精霊舟の信仰―崖葬墓と船棺葬(小野林太郎)
4-4 仮面にみる精神世界と海の資源(藤井真一)
コラム:琉球列島の崖葬墓(片桐千亜紀)
おわりに
系統號:
P-024737
中国産後ケア文化の変容——産業化する伝統文化とその担い手たち
The Institutional Power of Choson Korea's Queen Dowagers
標題:
The Institutional Power of Choson Korea's Queen Dowagers
時間:
June, 2024
出版單位:
York: Arc Humanities Press
作者:
Alban Schmid
內容簡介:
Chapter 1: Introduction: The Dowager’s Mandate
Chapter 2: Approaching Kingship (1590–1608)
Chapter 3: The Royal Family, the King, and the Bureaucracy—Separated Powers? (1608–1618)
Chapter 4: The King, the Emperor, and the War in Manchuria
Chapter 5: Queen Dowager Inmok’s Restoration
Chapter 6: The Grace of Receiving the Country
Chapter 7: Epilogue: Notes on Chosŏn’s Constitutional Framework
系統號:
P-024632
China in India's Neighbourhood: Shifting Regional Narratives
標題:
China in India's Neighbourhood: Shifting Regional Narratives
時間:
April, 2024
出版單位:
London:Routledge
作者:
Edited By Anita Sengupta, Priya Singh
內容簡介:
1 Introduction/Anita Sengupta
PART I
Transcendental boundaries in neighbourhoods
2 China, India, and the aporia of neighbourhood/Samir Kumar Das
3 Bootlegging in South Asia’s neighbourhood: Eastern Himalayas, disgruntled geographies, and “Chinese goods”/Anup Shekhar Chakraborty
4 Dance of the dragons: Bhutan–China relationship/Jigme Yeshe Lama
PART II
Connectivity and conundrum in the South Asian neighbourbood
5 Comrades in arms? Decoding China’s Taliban gamble/Raghav Sharma
6 Connectivity, capital, and culture: China in Pakistan/Priya Singh
7 China in Bangladesh: The evolving relationship/Sriparna Pathak
PART III
Evolving dynamics and networks in the neighbourhood
8 The manifold aspects of Chinese presence in Iran/Bahram Amirahmadian
9 Prospects of continuity and change of China’s role in Central Asia: Case studies of Kazakhstan and Kyrgyzstan/Yunus Emre Gurbuz, Mehmet Yahya Çiçekli, Maksat Ajykan Uulu
10 The ethnic dynamics in Myanmar-China strategic interests: Implications for the region/Soma Ghosal
PART IV
Negotiating narratives of maritime neighbourhoods
11 Security narratives of China’s impingement in the Indian Ocean theatre/Anindya Jyoti Majumdar
12 India-China rivalry in Sri Lanka: A nexus of historical narratives and political economy/Shiran Illanperuma and Sumanasiri Liyanage
13 The impacts of Chinese economic policies on Myanmar/San San Khine
PART V
Extended neighbourhood
14 The collapse of China’s cooperation with Central and East Europe/Emilian Kavalski
Conclusion/Priya Singh
Index
系統號:
P-024620
Ancestor Worship in the Diaspora Chinese and China Universes: The Making of a Collaborative Cultural Basin
標題:
Ancestor Worship in the Diaspora Chinese and China Universes: The Making of a Collaborative Cultural Basin
時間:
April, 2024
出版單位:
London:Routledge
作者:
Khun Eng Kuah
內容簡介:
Chapter 1: Introduction: Ancestor Worship in the Diaspora and Mainland Chinese Universes
Chapter 2: Why Ancestors Matter?
Chapter 3: Ancestors across Transnational Spaces: From Luodi Shenggen to Yeluo Guigen
Chapter 4: Ancestor’s Soul Homes
Chapter 5: Lineage Ancestral House and Its Symbolism
Chapter 6: Chinese Women and Ancestral Food Offerings
Chapter 7: Ritual Performance of Ancestor Worship: A Photographic Journey
Chapter 8: Ancestors’ Worth in Contemporary China: Economic Capit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Chapter 9: Qingming Festival as a National Cultural Icon: The Reach of the Mainland Chinese State
Chapter 10: Conclusion: Future of Ancestor Worship and the Making of a Collaborative Cultural Basin
系統號:
P-024621
Korean Art since 1945: Challenges and Changes
標題:
Korean Art since 1945: Challenges and Changes
時間:
April, 2024
出版單位:
Leiden: Brill
作者:
Youngna KIM
內容簡介:
Over the past decades, Korea has gradually risen to become one of the global representatives of Asian culture. Korean artists have been increasingly active at an international level, with many being invited for residencies and exhibitions all over the world. Nonetheless, for various reasons, the 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Korean contemporary art remains insufficient.
Although a few overviews of Korean contemporary art do exist, they typically focus on the history of art groups and movements. In addition, several anthologies have been published with articles on a range of topics, offering multiple perspectives. However, there have been few attempts to provide a unified synopsis of Korean contemporary art.
Presenting a comprehensive, engaging survey that covers the full spectrum of Korean contemporary art, Korean Art since 1945: Challenges and Changes seeks to fill this lacuna. Drawing on primary sources, it discusses the main issues, including the ideological stakes that affected the art world, modernist art vs. political art, and the fluidity of concepts such as tradition and national identity.
Moreover, the book also has a chapter on the art of North Korea. Korean Art since 1945: Challenges and Changes is an invaluable tool for those intent on grasping the entire scope of modern art in Asia.
系統號:
P-024722
Chop Fry Watch Learn: Fu Pei-mei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ese Food
標題:
Chop Fry Watch Learn: Fu Pei-mei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ese Food
時間:
March, 2024
出版單位: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作者:
Michelle T. King
內容簡介:
In Chop Fry Watch Learn, King weaves together stories from her own family and contemporary oral history to present a remarkable argument for how understanding the story of Fu’s life enables us to see Chinese food as both an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 and a truly modern creation, influenced by the historical phenomena of the postwar era. These include a dramatic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women working outside the home, a new proliferation of mass media, the arrival of innovative kitchen tools, and the shifting diplomatic fortunes of China and Taiwan. King reveals how and why, for audiences in Taiwan and around the world, Fu became the ultimate culinary touchstone: the figure against whom all other cooking authorities were measured.
系統號:
P-024749
The YWCA in China: The Making of a Chinese Christian Women’s Institution, 1899–1957
標題:
The YWCA in China: The Making of a Chinese Christian Women’s Institution, 1899–1957
時間:
December, 2023
出版單位: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作者:
Elizabeth A. Littell-Lamb
內容簡介:
Acknowledgments
Introduction
1 Creating a YWCA Movement in China, 1899–1925
2 Making a Chinese Leadership, 1925–36
3 Seeking a Place in a Social Revolution, 1926–36
4 Claiming National Citizenship, 1937–48
5 Embracing the Maoist State, 1949–50
6 Cultivating a Socialist Mindset, 1951–57
Conclusion
Glossary; Notes; Bibliography; Index
系統號:
P-024622
Strangers in the Family: Gender, Patriliny, and the Chinese in Colonial Indonesia
標題:
Strangers in the Family: Gender, Patriliny, and the Chinese in Colonial Indonesia
時間:
November, 2023
出版單位: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Guo-Quan Seng
內容簡介:
In Strangers in the Family, Guo-Quan Seng provides a gendered history of settler Chinese community formation in Indonesia during the Dutch colonial period (1816–1942). At the heart of this story lies the creolization of patrilineal Confucian marital and familial norms to the colonial legal, moral, and sexual conditions of urban Java.
Departing from male-centered narratives of Ooverseas Chinese communities, Strangers in the Family tells the history of community- form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omen who were subordinate to, and alienated from, full Chinese selfhood. From native concubines and mothers, creole Chinese daughters, and wives and matriarchs, to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colonial-educated feminists, Seng showcases women's moral agency as they negotiated, manipulated, and debated men in positions of authority over their rights in marriage formation and dissolution.
In dialogue with critical studies of colonial Eurasian intimacies, this book explores Asian-centered inter-ethnic patterns of intimate encounters. It shows how contestations over women's place in marriage and in society were formative of a Chinese racial identity in colonial Indonesia.
系統號:
P-024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