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林玉茹:向海立生:清代台灣的港口、人群與社會
標題:
時間:
2023年6月1日(週四)10:30-13:00
地點:
臺灣大學博雅教學館303教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4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林玉茹(中研院臺史所研究員)
內容簡介:
主持人:羅士傑(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 本系演講歡迎參加,與會來賓請尊重著作權,現場不得錄音、錄影或上傳網站。
※ 疫情各項規定異動,依本校防疫措施辦理,敬請查詢:
http://m.ntu.edu.tw/event/dnews/antiinfect.html
系統號:
A-022305
【演講】葉永興:伊斯蘭文明與科學
【演講】吳淑鳳:抗戰時期「西南運輸處」與「軍統局」的競合
標題:
時間:
2023年6月1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吳淑鳳(國史館修纂處纂修)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E-mail: 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在抗戰歲月裡,西南運輸處為爭取戰時物資奔波,但辛勞未必換來對等的成果,確保物資安全有效運送才算圓滿。掌管西南進出口物資和運輸的西南運輸處,對運輸稽查如何規劃?為何選擇與軍統局合作?從檔案探究他們的遭遇和戰時運輸難題。
※本演講採現場報名入場:13:30起至額滿為止,限85人。
※聯絡信箱:采集處第三科 extension@drnh.gov.tw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22193
【演講】孔誥烽:Managing Modern China: A Global History
標題:
【演講】孔誥烽:Managing Modern China: A Global History
時間:
2023年6月1日(週四)15:00-17: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三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近史所城市史研究群
主講人:
韓墨松(Peter E. Hamilton,香港嶺南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內容簡介:
名為 “Managing Modern China: A Global History,” 我第二本書探討20 世紀中國“科學管理”的歷史。自 1912 年清朝滅亡,外國對中國低效率、非理性和混亂的描述在中國精英中留下慘痛的烙印。在這危機和歐美科學廣泛應用下,1910 年代回流美國的學生引入“科學”管理為提升效率、紀律和秩序的方法。這種外來的評論雖然激起了一些有組織的勞工抵制,但卻廣泛影響共和時代的實業家、教育家和官員,部分原因是因為日本接受了這些想法。1949 年後,蘇聯模式已在中國聲稱於1950年代末重新發明“管理科學”和文革中追求“管理民主化”之前迅速佔據主導地位。這些變化讓 1978 年後的改革者,例如朱鎔基,更決心將“科學”管理融入到國家計劃和管理教育中,為 1990 年代中國第一個 MBA 課程奠定了基礎。本次英文講座將介紹這本書和我在近史所的研究。
系統號:
A-022298
【演講】林志宏:虛擬與實境之間:滿映及其人、事、物
標題:
時間:
2023年6月1日(週四)19:00-21:00
地點:
暨南大學人院第一個案教室(南投縣埔里鎮大學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林志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胡適紀念館主任)
內容簡介:
§不受理現場排隊入場。
§會場內禁止飲食。
§本活動採刷卡報到,校內同學請攜帶學生證刷卡。
請到活動報名系統報名 https://ccweb.ncnu.edu.tw/SLLL
系統號:
A-022249
【演講】孔誥烽:韋伯、馬克思理論中的東方主義:起源、系譜與政治後果
標題:
【演講】孔誥烽:韋伯、馬克思理論中的東方主義:起源、系譜與政治後果
時間:
2023年6月2日(週五)12:30-14:30
地點: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802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
主講人:
孔誥烽(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內容簡介:
Weber's thesis about Asiatic Religions and Marx's thesis about the Asiatic Mode of Production created a dichotomy between an irrational/communalist East vs rational/individualist West. These theses were formulated as abstract and generalized truths, originated from sources and ideas – such as those from the Jesuits, Montesquieu, Hegel, the Romanticists, and British colonial reports – shaped by specific historical conjunctures in Europe. When imported as a scientific foundation of state actions, these theses contributed to many malaises and even catastrophes in twentieth-century Asia, from ethnic animosity in Cold War Taiwan to the Cambodian genocide. Though the particular theses by Weber and Marx have been revised or rejected, the underlying orientalism still haunts us today, clouding our diagnosis of the intensifying US-China rivalry.
Ho-fung Hung is the Henry M. and Elizabeth P. Wiesenfeld Professor in Political Economy at the Sociology Department and the Paul H Nitze School of Advanced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He is the author of the award-winning Protes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2011) and The China Boom: Why China Will not Rule the World (2016), both published b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His articles have appeared i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th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Development and Change,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Asian Survey, and elsewhere.
【活動說明】
1.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NazHXMdV5MsLjUKZ6
2.本場次論壇規劃現場及Webex線上會議室的參與方式。
3.請欲在線上參加的朋友填寫報名表單,我們將於活動前E-mail給您參與連結。
系統號:
A-022287
【演講】黃宥惟:康熙時代的清帝國與臺灣:世代、政治文化與滿洲統治者
標題:
【演講】黃宥惟:康熙時代的清帝國與臺灣:世代、政治文化與滿洲統治者
時間:
2023年6月2日(週五)15:30-17:00
地點:
臺灣大學歷史系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4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椰林優秀博士生獎學金」成果發表會
主講人:
黃宥惟(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博士生)
內容簡介:
與談人:林文凱/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
主持人:李文良/臺大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
系統號:
A-022306
【座談會】《愛的認識論:男同性愛欲文學的政治、情感與倫理》座談會
標題:
【座談會】《愛的認識論:男同性愛欲文學的政治、情感與倫理》座談會
時間:
2023年6月3日(六)15:00-17:00
地點:
河神的丸子(台北市中正區詔安街38巷2弄5號)
主辦單位: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台聯大文化研究國際中心、亞際文化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台灣聯合大學系統)、國立清華大學亞太文化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
在婚姻平權與同性婚姻法制化之後,我們還能如何(與為何)思考同性戀議題?本書試圖以「癖」、「窺」以及「愛」三種同性戀認識框架轉變及其歷史關係性,來勾勒同性戀生存樣態夾纏於自身在地的生活脈絡、同志公民身分與權益運動、反同宗教勢力與酷兒批判論述之間的緊張與為難,並描繪不同歷史情境中同性戀主體的生命樣態。本書透過文學及文化研究探討同性戀主體所面對的汙名歧視、生存情境、性/親密關係形式,以及互助共生實踐之設想,指出同性戀或是既被權力穿透又施用於社會維穩、或是能生產批判反轉動能的「共生體」。
本次座談將先由作者簡述本書梗概,隨後由許維賢、楊佳嫻及陳佩甄三位學者回應,並與作者交換他們對該書的看法。
主持人:宋玉雯(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與談人:
許維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楊佳嫻(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陳佩甄(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回應人:蔡孟哲(本書作者)
本次座談因場地人數限制,實體到場聽眾採預先報名制度。
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odEMZsNnsx53h24t6
當天將有網路直播,歡迎大家踴躍參加
(國立陽明交大出版社FB直播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nycupress)。
系統號:
A-022227
【演講】林澤民:台灣民眾如何與大陸人及美國人玩「囚犯困境」:代表性樣本的民調實驗
標題:
【演講】林澤民:台灣民眾如何與大陸人及美國人玩「囚犯困境」:代表性樣本的民調實驗
時間:
2023年6月5日(週一)14:00
地點:
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館北棟五樓會議室A+線上會議並行(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政治所
主講人:
林澤民(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政府學系教授)
內容簡介:
本次演講採實體與視訊方式並行。報名請洽:黃雅惠小姐ahui@gate.sinica.edu.tw
系統號:
A-022288
【演講】洪惟仁:從《閩南地區方言地圖集》看閩南語唐山過臺灣
標題:
時間:
2023年6月6日(週二)10:30-12:30
地點:
中研院臺史所802研討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臺史所族群史研究群
主講人:
洪惟仁(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臺灣語文學系退休教授)
內容簡介:
1.欲報名者煩請填妥報名表單,報名系統將於6/2(五)關閉;名額有限,報名成功者將發信通知,敬備午餐。恕不開放現場參加。
2.報名成功後若不克參加,麻煩來信告知(助理張珉慈,Email:ethnohistorytw@gmail.com),否則日後將不錄取。
系統號:
A-022240
【演講】馮耀明:中國哲學中的兩種受浸命名
標題:
時間:
2023年6月7日(週三)15:30-18:00
地點:
中正大學文學院144國際會議廳(嘉義縣民雄鄉大學路一段168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系、中文系、哲學系
主講人:
馮耀明(東海大學哲學系客座教授)
內容簡介: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LwhgyXRPVoLYuY3B8
系統號:
A-022315
【演講】田海:聽不到的歷史
【演講】傅揚:中古儒道:唐初政治思想與政治文化的若干觀察
標題:
時間:
2023年6月7日(週三)
地點:
政治大學綜合院館270201教室(台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傅揚(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內容簡介:
本演講需要事先報名
系統號:
A-022230
【演講】楊海英:從一個蒙古人的家族史看中國民族政策和歐亞大陸東部社會變遷
標題:
【演講】楊海英:從一個蒙古人的家族史看中國民族政策和歐亞大陸東部社會變遷
時間:
2023年6月7日(週三)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民族所新館三樓第三會議室 R2319(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世界化中國研究群」
主講人:
楊海英(大野旭)(靜岡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系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張中復(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副教授)
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HwRT8aU6Sq8cq3is8
報名截止日期:6月4日(日)止(報名截止後將寄送會議通知)
會議聯絡Email:gcstudies@gate.sinica.edu.tw
演講摘要:
研究蒙古和突厥系維吾爾人及哈薩克人時最大陷阱即稱其為「中國少數民族」,只在「中國」框架内看歷史。蒙古和突厥系各民族屬歐亞大陸一員,有史以來在政治和經濟方面與中國雖有密切交流,但在文化和思想意識形態方面,他們自己不曾走進儒家漢文化圈。歷代草原上的中亞王朝皆不採用漢字保持兄嫂婚以區別於中原,同時積極導入西方文化。進入清朝期「近代」時,西蒙古面臨來自西方的基督教和國内伊斯蘭教回民衝突,東蒙古則感受到了漢人金丹道和日本武士的力量。清朝閉幕而中國人的民國誕生後又同時面對共產黨和國民黨以及日本。東蒙古人和日本結盟以圖獨立,西蒙古人則成爲國軍抗日。1945年之後,東蒙古人編入共產黨「解放軍」,西蒙古人選擇「國民黨反動派」而對峙。蒙古人鎮壓蒙古人之後又經歷了「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和「西部大開發」。如此世界史洪流又如何反映在普通蒙古人身上呢?本報告提供具體個例以便討論。
系統號:
A-022264
【演講】馬增榮:中國古代書寫的替補機制——以漢代用印為中心
標題:
時間:
2023年6月8日(週四)上午10: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文物館五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文字學門
主講人:
馬增榮(澳門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高震寰(中研院史語所助研究員)
系統號:
A-022224
【演講】汪正晟:少年世界霸權下的班雅明與惲代英——關於青年政治理路的中西比較
標題:
【演講】汪正晟:少年世界霸權下的班雅明與惲代英——關於青年政治理路的中西比較
時間:
2023年6月8日(週四)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二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近史所
主講人:
汪正晟(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
內容簡介:
青年政治是圍繞著動員與規訓青年發展的一套政治敘事與技術。以班雅明與惲代英為代表的同時代青年,看似處境迥異,所訴諸的敘事策略與技術路線,卻往往不謀而合。二人關於青年政治局限與出路的戰略省思各有側重,相互呼應之處卻比比皆是。由此反映出在十九、二十世紀之交,歐亞大陸兩端同樣處在啟蒙專制文化霸權的深層歷史結構中,面臨相似的青年政治挑戰。進一步比論兩者的差別,益發彰顯班雅明思辨之精微,及其面對現實之莫可奈何,同時期的惲代英則毅然踏上以政治推翻文化霸權的道路。惲代英之所以避開了「語言學轉向」的陷阱,或者因為中國具有重實行輕言辯的悠久傳統,以及當時位處啟蒙專制邊陲地帶的機遇。
系統號:
A-022341
【演講】陳進金:戰後台灣白色恐怖的一塊拼圖-東台灣政治監獄的探究與實作
標題:
【演講】陳進金:戰後台灣白色恐怖的一塊拼圖-東台灣政治監獄的探究與實作
時間:
2023年6月8日(週四)10:10-12:00
地點:
中正大學歷史學系106室(嘉義縣民雄鄉大學路一段168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陳進金(國立東華大學歷史系教授)
系統號:
A-022351
【演講】汪書華:東亞社會救助系統之比較研究:以模式家庭為例
標題:
時間:
2023年6月8日(週四)14:00
地點:
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館北棟五樓會議室A+線上會議並行(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政治所
主講人:
汪書華(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內容簡介:
本次演講採實體與視訊方式並行。報名請洽:黃雅惠小姐ahui@gate.sinica.edu.tw
系統號:
A-022318
【演講】黃進興:孔廟祀典與帝國禮制——象徵的擴張與殞落
【演講】吳智慶:凱達格蘭族現況
標題:
時間:
2023年6月8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吳智慶(台灣山水人文學會執行長)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E-mail: 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由人類文化考古遺址及早期族老口述歷史的查證,凱達格蘭族可說是台北地區最早的族社住民。歷經數千年的生活演進,近四百年受到外力衝擊下的族群興落,為研究北台灣及台北地區,人文生活史探源進化學文教工作,必修的重要知識學問。
四百年來凱達格蘭族各社遭受西班牙、荷蘭、明鄭軍、清朝、日本的接續統治。族人從主導領地的強盛,到轉賣土地的勢弱。過程中喜悲交加,雖有數次力振扭轉劣勢,如參與清朝軍防事務,棄獵學漢人從商務農,勤讀漢學考功名加入仕紳行列。在漢人自我優越感的陋視下,只得選擇退讓隱化其身份。而日治年間又遭受番大租被取消的打擊,報戶數人口由滅少到消失可見其因。
近年為協助這弱勢族群,振作走出悲情,爭取公平對待。開始著手調查百年前的凱達格蘭族淡北十九社,也結合有心的族老伴隨尋親,並透過舉辦傳統祭祖文化活動,提供各社族親相處聯誼促進感情交流,提升社會地位。
※本演講採現場報名入場:13:30起至額滿為止,限85人。
※聯絡信箱:采集處第三科 extension@drnh.gov.tw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22194
【演講】王萬睿:永遠的微笑:重探劉吶鷗筆下的歌女電影
標題:
時間:
2023年6月9日(週五)14:00-16:00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1F文學沙龍(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主講人:
王萬睿(國立臺灣文學館駐館研究員)
內容簡介:
【2023駐館研究員專題演講】
報名|https://reurl.cc/lvmRWq
演講簡介
劉吶鷗(1905-1940)生於臺南,曾留學日本,活躍於1920與1930年代的上海,是一位集小說家、影評、翻譯家和電影編劇於一身的臺灣知識分子。1920年代末劉吶鷗開始進行電影理論翻譯與影評書寫,1930年代更直接參與劇本創作與劇情片攝製。臺文館現珍藏劉吶鷗《永遠的微笑》(1937)的電影腳本上,保留了劉吶鷗的註記、塗抹、修改與增補的痕跡,如同羊皮紙複寫般紀錄了劉吶鷗影像思考的流動邊界,更重要的,應將他所編劇的《永遠的微笑》置於上海歌唱電影生產場域脈絡中,重新理解華語電影中歌女形象的生成、明星電影公司的影星策略與電影審查機制的策應與交鋒。儘管劉吶鷗英年早逝,戰後1960年代的台語片或國語片中卻仍常見歌女身影,可謂是劉吶鷗透過電影書寫留下了臺灣電影史的跨境回聲。
駐館研究員簡介
王萬睿,高雄人,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副教授,英國艾克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電影學博士。重要經歷包括香港中文大學博士後研究員(2014-2016)、德國柏林自由大學進行短期訪學(2014)、國家電影與視聽文化中心「辛奇・很新・奇」全臺巡迴影展策展顧問(2020),目前兼任中華民國文化研究學會常務理事。研究興趣為臺灣電影史、跨國華語電影、數位人文與文化研究、臺灣當代文學。
系統號:
A-022274
【演講】柳幹康:禪法東盛:《宗鏡錄》的思想及其影響
標題:
【演講】柳幹康:禪法東盛:《宗鏡錄》的思想及其影響
時間:
2023年6月9日(週五)19:00-21:00
地點:
Zoom線上進行
主辦單位:
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主講人:
柳幹康(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
內容簡介:
「緬懷 星雲大師」講座系列之 漢傳佛教在世界的研究與弘傳
✅ ZOOM ID:910 6024 1050 無須密碼
點擊鏈接直接加入:
https://cuhk.zoom.us/j/91060241050
《宗鏡錄》是東亞佛教史上十分重要的一部著作,它由五代時期的禪僧永明延壽(904―976)所著,共一百卷。延壽以禪宗所傳之一心爲核心,統攝以往佛教所有的思想與實踐。到了宋代,《宗鏡錄》被公認爲佛教正統學說,并被收入到大藏經。它不僅對後代的中國,而且對朝鮮、日本兩地的佛教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講座將簡要介紹《宗鏡錄》的思想內容,及其在中、朝、日三地不同的容受情況,進而探討《宗鏡錄》在中國禪宗走向興盛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公開網絡講座 | 無須報名
語言 | 普通話
系統號:
A-022303
【演講】徐泓:「明代研究座談會」暨追憶呂士朋先生
【演講】陳曦:Sikawasay(祭師)祭儀下人、祖先與靈的關係:以阿美族娜荳蘭mipuhpuh與pakaen tu tuas的儀式為例
標題:
【演講】陳曦:Sikawasay(祭師)祭儀下人、祖先與靈的關係:以阿美族娜荳蘭mipuhpuh與pakaen tu tuas的儀式為例
時間:
2023年6月12日(週一)14:00-16:30
地點:
中研院民族所後棟R2312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當代情境中的巫師儀式與展演研究群
主講人:
陳曦(Taruh Payu)(中研院民族所109年臺灣原住民訪問研究者,東華大學族文所碩士生)
內容簡介:
娜荳蘭是位於花蓮吉安的阿美族部落,歷經外來政權與宗教信仰影響,傳統信仰逐漸式微,至今僅剩兩位sikawasay(祭師)。在2020的春季,講者拜訪部落最資深的aisidan Panay Hinu,並親身請她執行治病儀式。
本講透過mipuhpuh(怯病式)與pakaen tu tuas(祭祖)儀式的實踐觀察與結構分析,說明祭儀中的人、祖先與靈之間的關係,探討究竟何謂adada(病痛)?什麼是祖先的特質?人又如何與祖先維持關係?Sikawasay代表的祭儀觀念如何與部落當今的祖先觀念對話?最後,我以身為儀式參與者身份分享,搖擺於研究者與族人之間的反思與啟發。
報名連結(請於6/9(五)前完成報名):https://forms.gle/8zgh1rZLhNryJymP9
系統號:
A-022275
【演講】李建民:王國維與令人眷念之年
標題:
時間:
2023年6月12日(週一)15:00-17:00
地點:
臺灣大學歷史系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4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椰林優秀博士生獎學金」成果發表會
主講人:
李建民(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
內容簡介:
主持人:甘懷真(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系統號:
A-022307
【演講】長澤裕子:「対日講和条約」と朝鮮半島、台湾研究の可能性
標題:
【演講】長澤裕子:「対日講和条約」と朝鮮半島、台湾研究の可能性
時間:
2023年6月13日(週二)11:00-13:00
地點:
中研院臺史所802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臺史所殖民地史研究群
主講人:
長澤裕子(東京大學特任准教授,中研院近史所訪問學人)
內容簡介:
口譯:陳姃湲(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員)
備註:
1.長澤裕子教授以日文演講,本所陳姃湲副研究員協助中文口譯。
2.欲報名者請填妥報名表單,報名系統將於6/10(日)關閉;不接受現場報名。
3.報名成功後若不克參加,麻煩來信告知(助理許見賢,Email:ric554159@gmail.com)。
4.如有發燒現象,請勿參加;相關規定依CDC辦理。
5.本次演講以實體方式舉行,如遇疫情變化,將依CDC規定改為線上模式。
系統號:
A-022342
【演講】徐淑賢:博學而善賈:日治台灣傳統文人的書畫品論與銷售
標題:
【演講】徐淑賢:博學而善賈:日治台灣傳統文人的書畫品論與銷售
時間:
2023年6月13日(週二)11:00-13:00
地點:
中研院臺史所817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臺史所社會經濟史研究群
主講人:
徐淑賢(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
內容簡介:
備註:
1.欲報名者煩請填妥報名表單。報名系統將於6/6(二)關閉,報名成功者將發信通知,恕不開放現場參加。
2.報名成功後若不克參加,麻煩來信告知(助理鍾景軒,Email:sehrgith@gmail.com),否則日後將不錄取。
3.本次演講以實體方式舉行,如遇疫情變化,將依CDC規定改為線上模式。
系統號:
A-022343
【演講】Christoph Henninger:臺灣的地方神明節慶、靈媒與文化資產
標題:
【演講】Christoph Henninger:臺灣的地方神明節慶、靈媒與文化資產
時間:
2023年6月13日(週二)14:00-15:30
地點:
國家圖書館藝文中心301會議室(臺北市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漢學研究中心
主講人:
Christoph Henninger(德國海德堡大學博士候選人,漢學中心2023年度獎助訪問學人)
內容簡介:
主持人:謝國興(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報名系統:https://reurl.cc/WGE8j9
系統號:
A-022355
【演講】陳佳德、劉以霖:國民黨政府的本土化轉型、臺灣電影製片廠與一九五〇-一九六〇年代間的臺灣電影文化
標題:
【演講】陳佳德、劉以霖:國民黨政府的本土化轉型、臺灣電影製片廠與一九五〇-一九六〇年代間的臺灣電影文化
時間:
2023年6月14日(週三)14:00-16:30
地點:
中研院臺史所802研討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臺史所文化史研究群
主講人:
陳佳德(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博士培育)、劉以霖(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博士培育)
內容簡介:
1.欲報名者煩請填妥報名表單。報名系統將於6/12(一)關閉。
2.報名成功後若不克參加,麻煩來信告知(助理陳玟婷,Email:pandas151086@gmail.com),否則日後將不錄取。
3.本次演講以實體方式舉行,如遇疫情變化,將依CDC規定改為線上模式。
系統號:
A-022265
【演講】張維修:歷史的空間圖像:白色恐怖與二二八事件相關遺址調查研究經驗
標題:
【演講】張維修:歷史的空間圖像:白色恐怖與二二八事件相關遺址調查研究經驗
時間:
2023年6月15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張維修(「白色恐怖及二二八事件遺址調查研究計畫」主持人)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E-mail: 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近年來對於白色恐怖及二二八事件的探索,伴隨著更多政治檔案和機關檔案的大量公開,以及政治犯當事人的口述歷史研究不斷地出版,對於相關案件或人物的研究成果有許多進展。另外有一小部分關於「空間向度」的調查研究逐漸浮現,在考掘標誌或紀錄這些地點的過程中,不管是證明前人的研究成果或者撥開歷史中的迷霧,提供了更多歷史課題的參照視角。在這些歷史遺址的調查研究中,空間的建立可以作為一個橋樑,在口述歷史記述與官方檔案記錄之間,連接起更多歷史的線索。
※本演講採現場報名入場:13:30起至額滿為止,限85人。
※聯絡信箱:采集處第三科 extension@drnh.gov.tw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22195
【演講】張雯勤:冷戰下的失落:尋找緬北密支那楊校長(1915-1987)
標題:
【演講】張雯勤:冷戰下的失落:尋找緬北密支那楊校長(1915-1987)
時間:
2023年6月16日(週五)14:00-16:30
地點:
政治大學綜合院館北棟270104教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主講人:
張雯勤(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內容簡介:
主持人:魏玫娟(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
有別於1990年代之前主流的冷戰歷史,聚焦於全球政治生態的對峙、意識形態的分野、國家的外交政策與區域安全等問題,始自1990年代的後冷戰時期,學界開啟了一條新的研究取徑,去爬梳過往被忽略的冷戰生活史,學者嘗試深掘並重建在過去那段高壓軍事治理下,百姓如何營運生計、安排每日的生活習作、甚或創造另類(於官方)的人文藝術空間與作品。這個演講將藉由探究冷戰時期一位在緬北為國民黨工作的地下情報員的生命歷程,來爬梳冷戰下的多面視角---緬北複雜的政治生態、當地華人不同的政治路線,以及一位情報人員之於祖國、移居國、僑社、家庭等不同的角色。
楊校長生於1915年,為江蘇無錫人,畢業於湖南武岡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二分校。身為職業軍人,從抗日到國共內戰都在雲南作戰,並在那裡成家,1950年他逃出雲南,抵達緬北密支那與先前外移的家人團聚,並在移居地育成學校任教,約於1950年代末被當地國民黨組織吸收為地下情報人員;但不幸於1978年在家中被中共派員強行擄走,之後關押在昆明直到1987年病歿。藉由其家人與相關報導人的口述訪談、相關檔案資料參考,講者重建楊校長的生命史,包含他身為國民黨地下情報員、華校校長、人夫、人父的多元角色,照顯其生命特質與邊境冷戰歷史的糾結、家人在失去楊校長及流離經驗下的無限失落。
講者簡介:
比利時天主教魯汶大學社會文化人類學博士,現為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研究領域為大陸東南亞移民研究、邊境研究、跨境貿易研究,目前關注中緬邊境冷戰生活史的研究。2014年專書Beyond Borders: Stories of Yunnanese Chinese Migrants of Burma (美國康乃爾大學出版)獲得2015年中研院第四屆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
系統號:
A-022179
【演講】楊孟軒、蔣竹山:從「戰時過客」到「文化鄉愁」——1960-1980年代外省記憶族群的轉變與在地化
【演講】梅歐金:European Networks at the Qing Court (1601-1838)
標題:
【演講】梅歐金:European Networks at the Qing Court (1601-1838)
時間:
2023年6月20日(週二)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七樓701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深耕計畫「漣漪:西學與中國思想範疇的重構,1600-1800」
主講人:
梅歐金(Eugenio Menegon,波士頓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祝平一(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
1.此演講為實體演講,敬請事先報名。https://forms.gle/A9WRdNuoQ7dVr6Hc8
2.請勿錄影、錄音,或未經授權擅將演講內容及影像公開傳播。
3.有發燒或呼吸道等症狀,建議配戴口罩與會。
聯絡人:蔡小姐 wjtsai@asihp.net/ 唐小姐 s02170223@gmail.com
系統號:
A-022310
【演講】葉山:早期帝國的法律演變:從秦始皇到漢文帝
標題:
時間:
2023年6月26日(週一)9:30-11:00
地點:
SWT 702, Level 7, Shaw Tower,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主辦單位:
Department of History, Jao Tsung-I Academy of Sinology, Mr. Simon Suen and Mrs. Mary Suen Sino-Humanitas Institute of HKBU
主講人:
Robin D. S. Yates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History and Classical Studies,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McGill University)
聯絡人:
Ms May Lai (852) 3411 6655
系統號:
A-022402
【演講】方秀潔:以晚清民國女性詩集的文本和副文本數據探索社會網絡
標題:
【演講】方秀潔:以晚清民國女性詩集的文本和副文本數據探索社會網絡
時間:
2023年6月26日(週一)11:15-12:45
地點:
SWT 702, Level 7, Shaw Tower,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主辦單位:
Department of History, Jao Tsung-I Academy of Sinology, Mr. Simon Suen and Mrs. Mary Suen Sino-Humanitas Institute of HKBU
主講人:
Grace S. Fo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McGill University)
聯絡人:
Ms Toto Wang (852) 3411 2562
系統號:
A-022403
【演講】梅歐金:The Propaganda Fide (傳信部) Mission in Beijing (1711-1811)
標題:
【演講】梅歐金:The Propaganda Fide (傳信部) Mission in Beijing (1711-1811)
時間:
2023年6月26日(週一)15:00-17: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七樓701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深耕計畫「漣漪:西學與中國思想範疇的重構,1600-1800」
主講人:
梅歐金(Eugenio Menegon,波士頓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祝平一(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
1.此演講為實體演講,敬請事先報名。https://forms.gle/A9WRdNuoQ7dVr6Hc8
2.請勿錄影、錄音,或未經授權擅將演講內容及影像公開傳播。
3.有發燒或呼吸道等症狀,建議配戴口罩與會。
聯絡人:蔡小姐 wjtsai@asihp.net/ 唐小姐 s02170223@gmail.com
系統號:
A-022311
【演講】Weijing Lu:如沐春風:從曼素恩老師習史 Bathed in Spring Breeze: Study with Susan Mann
標題:
【演講】Weijing Lu:如沐春風:從曼素恩老師習史 Bathed in Spring Breeze: Study with Susan Mann
時間:
2023年6月26日(週一)14:45 - 16:15
地點:
SWT 702, Level 7, Shaw Tower,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主辦單位:
Department of History, Jao Tsung-I Academy of Sinology, Mr. Simon Suen and Mrs. Mary Suen Sino-Humanitas Institute of HKBU
主講人:
Weijing Lu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Histo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Guotong Li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History,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Long Beach), YulianWu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History,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聯絡人:
Ms Katrina Ng (852) 3411 7174
系統號:
A-022347
【演講】Martin W. Huang:死得好:清初一位烈婦父親的榮耀和悲傷
標題:
【演講】Martin W. Huang:死得好:清初一位烈婦父親的榮耀和悲傷
時間:
2023年6月26日(週一)16:30-18:00
地點:
SWT 702, Level 7, Shaw Tower,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主辦單位:
Department of History, Jao Tsung-I Academy of Sinology, Mr. Simon Suen and Mrs. Mary Suen Sino-Humanitas Institute of HKBU
主講人:
Martin W. Hua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聯絡人:
Ms Katrina Ng (852) 3411 7174
系統號:
A-022346
【演講】陳東華:泰益號陳氏家史
標題:
時間:
2023年6月27日(週二)14:00-16:30
地點:
中研院臺史所817研討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臺史所社會經濟史研究群
主講人:
陳東華(泰益號陳家第四代)
內容簡介:
1.欲報名者煩請填妥報名表單。報名系統將於6/20(二)關閉,報名成功者將發信通知,恕不開放現場參加。
2.報名成功後若不克參加,麻煩來信告知(助理鍾景軒,Email:sehrgith@gmail.com),否則日後將不錄取。
3.本次演講以實體方式舉行,如遇疫情變化,將依CDC規定改為線上模式。
系統號:
A-022314
【演講】王君琦:用影像閱讀台灣的性平之路
標題:
時間:
2023年6月29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線上直播(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王君琦(臺灣女性影像學會理事長 / 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副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E-mail: 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每年10月27日訂定為世界影音遺產日,強調20世紀歷史的載體,不但不能忽略包含電影與電視在內的視聽媒介,甚至應該將視為最重要的檔案。本次演講將分享在台灣的性別平權之路上,電影與電視如何與壓迫並行,同時也推進改變,以此思考電影這股文化力量所產生的社會影響。
※本演講採現場報名入場:13:30起至額滿為止,限85人。
※聯絡信箱:采集處第三科 extension@drnh.gov.tw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線上直播網址:請參國史館線上講堂 https://onlinecourses.drnh.gov.tw/Video/Live
系統號:
A-022196
【系列演講】故宮南院中國繪畫史系列演講
標題:
時間:
2023年5月至7月,共3場
地點:
故宮博物院南院集賢廳(嘉義縣太保市故宮大道888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院
內容簡介:
➤講題:欲令眾山皆響:中國山水畫的起源
▌時間:112年5月10日(三)10:15-12:15
-
➤講題:映現自然:平淡與崇高
▌時間:112年6月15日(四)10:15-12:15
-
➤講題:天人相應:寄託山水間的個人情懷
▌時間:112年7月11日(二)10:15-12:15
-
▌講者:林麗江 /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文獻處處長
▌不需報名,自由入場
系統號:
A-022302
【工作坊】再現青天工作坊:口述歷史視野下的陳定南
標題:
時間:
2023年7月5至7日(週三至週五)
地點:
宜蘭人故事館、陳定南紀念園區
主辦單位:
陳定南教育基金會
內容簡介:
工作坊主軸:由口述歷史領域的學者專家授課,引導學員掌握口述歷史的實務技巧。特邀陳定南先生的舊識友人做為訪談對象進行訪談實作,讓學員完整體驗口述歷史訪談的規劃與採集,替台灣歷史留下珍貴紀錄。
講師陣容:李至堉、林光義、陳進金、陳儀深
報名時間:即日起至2023/6/20止 ▫️對象:全國高中職、大學、技專校院在學學生及各級學校現職專任兼任教師。
系統號:
A-022349
【工作坊】變化中的心靈景觀:歐洲與東亞視角中的靈魂、自我認識和意識(1450-1650)
標題:
【工作坊】變化中的心靈景觀:歐洲與東亞視角中的靈魂、自我認識和意識(1450-1650)
時間:
2023年6月1至3日(週四至週六)
地點:
政治大學百年樓二樓330222哲學系系圖書室(台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
內容簡介:
中世紀和早期現代歐洲哲學之間看似有一斷層,但近年的研究指出,這兩個時代之間存在許多連續性。 例如,亞里士多德《靈魂論 (De anima)》中的知覺和心智理論不僅對中世紀關於靈魂、自我知識和意向性等問題的辯論產生了長遠的影響,而且通過經院哲學的中介,為笛卡爾的革命性哲學計劃提供了基礎。 從全球的角度來看,有趣的是,亞里士多德《靈魂論》的中心思想通過《科因布拉評注》(Coimbra Commentaries) 已經在 1624 年引入東亞,並出現在畢方濟的《靈言蠡勺》與艾儒略的《性學觕述》中。從那以後,東亞的學者和哲學家一直在爭論與靈魂、自我認識和意識有關的問題。當時佛教關於人類能動性的概念往往強調自我和世界的虛幻本質,這正好與亞里士多德關於靈魂的本質和功能的想法相映成趣。
本次工作坊中以柏林洪堡大學的多明尼克.佩勒(Dominik Perler)教授訪問台灣為契機,重新反思歐洲和東亞在靈魂、自我知識和意識觀念方面的異同。 我們討論的問題將包括:東亞哲學如何從中世紀過渡到早期現代?這兩個哲學世界如何理解靈魂的各種能力?將亞里士多德的實體概念與佛教的實體概念進行比較有意義嗎?東亞對亞里士多德思想的接受在什麼程度上被佛教和新儒學的論述(包括神明、魂魄、心性等概念)所塑造?佛教和新儒學觀點的支持者與新引入的亞里士多德思想的支持者間存在哪些爭議?這些問題在今都具有什麼哲學意義?
工作坊旁聽名額有限,有興趣者請寄信予馬愷之教授報名參加。
發起人
馬愷之老師(政治大學) marchal@nccu.edu.tw
謝昭鋭老師(政治大學) platotse@nccu.edu.tw
系統號:
A-022241
【研習營】「日治時期臺灣戶口調查簿資料庫」跨領域研究設計激盪營
標題:
【研習營】「日治時期臺灣戶口調查簿資料庫」跨領域研究設計激盪營
時間:
2023年6月7日(週三)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民族所公用電腦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歷史人口研究計畫
內容簡介:
「日治臺灣戶口調查簿資料庫」係以1906-1945年間,總督府在臺推行之戶口調查成果為材料建置而成。資料範圍涵蓋臺灣、澎湖、蘭嶼等地,內容包含每一家戶、每一成員的婚、育、生、死、吸鴉(片)、犯罪、種痘、纏足、族群所屬、遷徙移動等各項生命史資訊。限於「個人資料保護法」,戶口調查資訊不得任意公開。本院民族所「歷史人口研究計畫」即將日治戶口調查簿進行數碼轉換,使它不再連結個人資訊,但仍可提取數據,進行計量分析。
歷時數十年,是項數碼轉譯工程漸有所成,「日治臺灣戶口調查簿資料庫」於焉誕生。過去已有許多研究者以此資料庫,回應日治台灣的歷史、人口、族群、政治、經濟、性別、醫療等相關課題成果斐然,足見此資料庫的史料價值對於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大有裨益。本次研習營欲徵求各領域學員之研究提案,希能集結各領域專家、學子相互激盪,開展「日治臺灣戶口調查簿資料庫」跨科際應用的可能性。
歷史人口研究計畫為開展「日治臺灣戶口調查簿資料庫」的學術應用,以公開徵選研究提案的方式,募集跨領域研究設計激盪營的學員。在兩天的營隊中,歷史人口計畫成員將協助激盪營學員 (1) 結合研究問題與本資料庫,設計研究架構; (2) 使用資料庫上機實作,熟習資料表格串連,以提取數據進行分析。
招募對象:
各大專院校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經濟學、與政治學等領域之研究學者、博碩士、及大學部三年級以上學生。預計招收學員10名。
請下載申請書,填寫後於2023年6月20日前將申請書以紙本或電子郵件送達歷史人口計畫辦公室。
郵寄地址:115-601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歷史人口計畫辦公室 黃郁麟 收
電郵網址:hd@gate.sinica.edu.tw 黃郁麟 收
系統號:
A-022285
【研習營】2023婦女史研習營:性別與知識建構
標題:
時間:
2023年8月21日至24日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二會議室(臺北市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婦女與性別研究群
內容簡介: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婦女與性別史研究群為促進跨學科性別研究的交流,特每年舉辦婦女史研習營,邀請來自歷史、文學、人類學、法律學、藝術史及科學史等領域之學者專家,講授該學門近來關注的性別議題及其發展。
本次「2023婦女史研習營:性別與知識建構」以碩、博士研究生為主要參與對象,專題課程邀請各領域學者專家,希望透過他們的演講使學員了解不同領域的性別研究概況,認識不同的研究方法及視角,從而啟發年輕學子多元而交織的研究視野,發掘歷史學新的研究課題與取徑。每堂課3小時,課程內容包含講師演講與開放討論,讓學員們透過互相討論激發更多新的想法。
研習營師資:
1. 王智明(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副研究員)
2. 柯惠鈴(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3. 連玲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4. 陳韻如(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副教授)
5. 黃桂瑩(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視覺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6. 劉文(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7. 嚴曉珮(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助理教授)
研習對象:各大專院校碩、博士生及年輕教師
錄取名額:正取30名,備取5名。
報名資訊:
1. 報名日期:即日起至3月31日(五)。
2. 報名流程:
(1)研習營報名簡章公告於研習營網站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網站最新消息。請自行於 https://forms.office.com/r/rx3mYfGuvt 報名填寫相關報名訊息。
(2)錄、備取名單預定於2023年4月中旬,公布於研習營網站最新消息,並以email通知錄、備取學員。
(3)錄取學員於2023年5月20日前,繳交研究計畫乙份,始完成報名錄取程序。
(4)錄取學員若未在期限內繳交研究計畫,視同放棄資格,並由主辦單位以email通知備取學員依序遞補;備取學員須於6月10日前繳交研究計畫乙份,才得參加研習營。
3. 研習費用:本研習營提供學員中餐,住宿及交通費請自理。
聯繫辦法:
Email: schuan@gate.sinica.edu.tw 林秀娟小姐
注意事項:
1. 研習營活動不接受現場報名及旁聽,未被錄取者,請勿前往。
2. 凡報名即視同認可並接受本研習營之各項規定,請按照報名程序繳交資料。
3. 研習營活動前如遇不可抗力之重大事故而無法如期舉行,主辦單位將於本網站公告之,並另擇期舉行。
4. 研習營相關訊息將隨時透過本網站公布與更新,請參加者自行留意。
系統號:
A-022180
【資料庫】近史所檔案館館藏檢索新系統即日起上線
標題:
內容簡介:
「近史所檔案館館藏檢索系統」新系統(網址:https://archivesonline.mh.sinica.edu.tw/)即日起上線,現行舊系統及帳號將不再更新及提調,僅運行至5月底後關閉。新系統提供館藏目錄查詢及數位影像閱覽功能,已數位化者,可直接於線上或來館閱覽影像;未數位化者,可於線上申調後到館閱覽紙質檔案。新系統使用上如有問題或建議,懇請不吝賜教,謝謝。
檔案館聯絡信箱:archives@gate.sinica.edu.tw
系統號:
A-022319
【展覽】快慢之間:臺灣鐵道旅行特展
標題:
時間:
2022年11月9日至2023年7月9日
地點:
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3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6-356-8889
內容簡介:
100多年前,臺灣跟上世界的潮流,有了第1條縱貫鐵路,從北到南只需14小時,火車成為臺灣島內最快移動的交通運輸工具;隨著經濟環境好轉、休閒風氣興起,鐵路促進了人們移動的意願,南來北往的機會變多,搭火車成了全島旅行首選的交通方式。然而隨著1980年代公路運輸的崛起、2007年高速鐵路的通車,改寫了「一日生活圈」的時空定義,鐵道旅行的型態隨之起了很大的變化。
特別是高鐵通車之後的現在,在周休二日的假期出外走走,成為大多數人生活的日常,同時在環保意識的影響下,搭火車遊臺灣成為熱門的低碳旅遊方式,更有了高鐵與臺鐵二種「快、慢」不同旅行速度的旅程選擇,火車不再只是交通工具,而是旅行的目的。
沿著軌道觀看窗外的風景、觀察車內的人們,感受旅行的美好與悸動,反思著旅行與生命的意義,正是鐵道旅行迷人的魅力。在生活節奏過快的當代社會,火車的快慢就如生命速度的變化,放慢一點,也許可以看見更多的風景。生活的快慢之間,你會選擇哪一種速度前進?
系統號:
A-022184
【展覽】乘船而來——臺灣古代外來品特展
標題:
時間:
2023年2月25日至2024年1月7日
地點:
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第一特展廳(新北市八里區博物館路200號)
主辦單位:
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2)2619-1313
內容簡介:
本特展展出十三行、大坌坑、下罟坑等八里重要遺址出土的外來品,以及近年基隆和平島遺址的重大發現,呈現北臺灣多元歷史與「藍天海岸」文化之美。
[海上瑰寶]
介紹大約二千年前,臺灣原住民開始與島外人群交換獲得西亞、東南亞、中國等地的物品。本單元展出這時期來自島外的玻璃器、青銅器及金銀飾品,其中有8件十三行遺址出土的「重要古物」,國家級的精品難得一見。
[貿易陶瓷]
展出臺灣考古遺址出土的宋元明陶瓷,包括龍泉窯的青瓷,以及景德鎮、漳州窯的青花瓷等,這些曾經風糜全球的中國陶瓷,代表臺灣在世界海洋貿易中的一席之地。
[歐人旅跡]
呈現十七至十九世紀歐洲人在北臺灣的遺留,有相當少見的歐洲啤酒瓶、果醬瓶、墨水瓶等,還有基隆市和平島出土的西班牙「諸聖教堂」遺跡模型。
[庶民生活]
藉由福建、廣東及日本生產的陶瓷訴說近二百年來漢人移民的故事,展區內有古代先民生活所用的各式餐具、廚具、茶器、燈具等遺留,造型種類多樣,風格自然樸實。
系統號:
A-022185
【展覽】衣態萬千──服飾郵票特展
標題:
時間:
2023年1月6日至6月25日
地點:
郵政博物館臺北館特展室(臺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1段114號2樓)
主辦單位:
郵政博物館
內容簡介:
服裝的演變與經濟、文化發展息息相關,反映不同時代之特色;從早期的蔽體禦寒,發展至今已具有體現生活型態及審美之精神價值。為探究國內、外服飾之美,本館特規劃「衣態萬千-服飾郵票特展」,透過方寸欣賞服飾的精緻工藝,並推廣其文化意涵。
系統號:
A-022186
【展覽】百年對話:跨國移動者與藏品的相遇特展
標題:
時間:
2022年9月27日至2023年6月18日
地點:
國立臺灣博物館本館1樓西展廳(臺北市中正區襄陽路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2-2558-9790
內容簡介:
國立臺灣博物館(以下簡稱臺博館)「百年對話:跨國移動者與藏品的相遇特展」精選南洋類藏品作為對話載體,邀請東南亞移民工社群分享藏品故事,透過「人與物」、「物與物」的對話,聚焦東南亞區域的信仰、藝術及風土民情,述說跨越區域與文化差異的相遇故事。
展覽以「藏品和社群連結」為策展核心,精選60餘件臺博館南洋類藏品,包括克力士匕首、面具、木質平面傀儡、皮影戲偶、甘美朗樂器模型、錢幣、生活器具等,以及2019年由駐臺北印尼經濟貿易代表處捐贈給臺博館的峇里島神獸「巴龍」;此外,也向民間徵集泰國的食器、越南水神信仰古籍、印尼的孔雀羽冠虎面獅等展件,期望帶給觀眾更多關於東南亞文化的多元視野和再發現,並透過展覽推廣文化平權。
系統號:
A-022187
【展覽】奧地利漢學家羅致德教授捐贈藏書展
標題:
【展覽】奧地利漢學家羅致德教授捐贈藏書展
時間:
2023年4月10日至7月9日
地點:
國家圖書館6F利瑪竇太平洋研究室(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漢學研究中心、國家圖書館
內容簡介:
奧地利漢學家羅致德(Otto Ladstätter)被讚譽為歐洲德語區等歐洲廣大區域中,最早投入漢學研究的學者之一。羅致德教授畢生於大學從事現代漢語的教學與研究,重視透過旅行的探索經歷與體驗,進行語言與文化的科學研究。例如有關中國邊疆民族的研究。其教學重點為有關近代中國、以及現代中文;研究方面則被尊崇為以科學研究方法進行研究的先驅。
羅致德教授的藏書原存放於奧地利的阿爾特倫巴赫(Altlengbach),經羅致德教授的公子Markus Ladstätter 教授的應允將該批圖書贈予國圖典藏。其典藏中包含各種語文有關中文語言教學與漢學研究的書籍;國圖受贈此批最難得的是其中超過百年以上珍籍約 150種,年代最久遠的一本書是 1834 年出版;全部贈書中,重要漢學書刊與其他類藏書各約 2,500冊以上,總數量逾 6,000 冊,數量龐大,而且內容十分豐富,對國內外漢學研究者而言,實為一大福音。本次展覽時間將於2023年4月10起至7月9日止,歡迎蒞臨觀展。
系統號:
A-022188
【展覽】「梵蒂岡宗座圖書館珍藏」暨「明清宮廷藏書」特展
標題:
時間:
2023年3月11日至7月16日
地點:
故宮博物院103、104展覽室(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中華民國駐教廷大使館
內容簡介:
梵蒂岡宗座圖書館係教宗藏書所在,成立於十五世紀中葉,旨在彙集「所有足以榮耀教宗與教廷之拉丁與希臘文字作品」,「為知識分子提供共同的便利」,為全球歷史最悠久、最重要的研究圖書館之一。館藏除神學、宗教作品之外,文學、史學、藝術、法學、哲學、科學等類著作亦極浩博,尤以舊抄本、古印本最具特色,素負「文明寶庫」、「人類記憶」盛譽。
與梵蒂岡宗座圖書館發展時期相當的中國明清兩代皇室藏書,論質論量均頗為可觀。明代宮廷藏書集中了宋代以降皇室舊藏菁華,兼以諸帝多次訪求天下遺書,內府刻書亦盛,藏書規模遠勝前世。清承明代遺緒,猶不斷博采充實,復經康乾百餘載興盛文教之蓬勃發展,內府纂修編刊圖籍尤不遺餘力,禁城殿閣藏書益趨宏富,可謂為中國宮廷藏書史的鼎盛時期。
本院舉辦「梵蒂岡宗座圖書館珍藏」與「明清宮廷藏書」兩項展覽,乃首度同時展陳西方與華夏歷史文化脈絡中的珍稀古籍,期使觀眾對於羅馬教廷與中國皇家藏書文化之異同獲致進一步瞭解。前者依時為序,藉由各階段入藏的圖籍文物,勾勒梵蒂岡宗座圖書館自肇建以迄今茲的發展圖景;後者與之互映,以明、清兩代內府收藏、編纂、刊印的代表性古籍珍本,介述其典藏遞嬗源流、內容及特色。
系統號:
A-022197
【展覽】黑華白光——器用之美特展
標題:
時間:
2023年4月28日至9月3日
地點: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3樓特展室(新北市鶯歌區文化路200號)
主辦單位:
新北市政府、新北市政府文化局、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3
內容簡介:
陶瓷器純色的表現除了銅紅、青瓷之外,黑釉與白釉也是大宗。黑白雖無色彩卻並非無語,白的空無有著多樣質感,黑的深沉亦有不同層次。
本展共計展出142組件,包含國內外從古至今的黑白陶瓷文物與作品,除了本館的典藏品外,特別邀請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立歷史博物館與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博物館與墨西哥商務簽證文件暨文化辦事處共同協辦,借展珍貴的新石器時代龍山黑陶、商周白陶、歷代黑白釉陶瓷器,以及臺灣考古遺址所出土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灰黑陶標本,並有國內外多位陶藝創作者的燻燒黑陶、天目茶碗以及現代設計茶具、花器等各式器物。
以黑白兩色的生活器物為主,邀請觀者捨棄直接連結作者內在表達的觀展經驗,改從器物的外在質感察覺自身當下的感受。在現代生活中,器物追求極簡與設計感,黑白兩色仍是不變的時尚要角,是一場實用與美感兼具的視覺饗宴。
系統號:
A-022198
【展覽】「融會中國與西方: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所藏近代早期西方漢學要籍」展覽
標題:
【展覽】「融會中國與西方: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所藏近代早期西方漢學要籍」展覽
時間:
2023年2月6日至2023年8月20日
地點: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展覽廳(香港新界沙田)
主辦單位: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及中國文化研究所
內容簡介: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被視為「一座連接古今、貫通東西的雙拱橋」。縱然中西各國在十九世紀後半期的衝突遠較合作為多,但在明朝至清初的漫長歲月裹,這兩個偉大的傳統是平等相待的。
這種相遇可以在當時出版的書籍中看到。近年中大圖書館增添不少此類珍本,這些藏書突顯了早期中西關係當中最重要的共同利益領域,亦很大程度反映了大學的現代院系建構。是次展覽透過中大圖書館日益增加的珍稀書籍,展示中國和歐洲在當時如何融合兩者的地理和文化距離。參觀者可從中國哲學和最早的朝代史研究,到生物醫學和機械工程等層面,思考現代大學與中西方各學科起源重疊的領域。
系統號:
A-022189
【展覽】特集展示 日中 書の名品
標題:
時間:
2023年8月8日至9月18日
地點:
京都国立博物館 平成知新館1F-2・3(京都市東山区茶屋町527)
主辦單位:
京都国立博物館
內容簡介:
日本と中国は、漢字文化圏に属し、ともに長い歴史の中で、文字の造形やエネルギーを味わう芸術としての「書(しょ)」を育んできました。館蔵品と寄託品を中心に、それぞれの国で生まれ、大切に伝えられてきた書の優品を展示します。
系統號:
A-022290
【展覽】救いのみほとけ お地蔵さまの美術
標題:
時間:
2023年5月27日至7月2日
地點:
根津美術館展示室1・2(東京都港区南青山6-5-1)
主辦單位:
根津美術館
內容簡介:
親しみを込めて“お地蔵さま”とよばれる地蔵菩薩は、おそらく日本人の誰もが知るほとけでしょう。日本では平安時代に入ってから本格的に信仰されるようになり、平安時代後期に衆生を救済するほとけとしての信仰が確立すると、それ以降は地域や時代を超えて崇められ、数多くの仏画や仏像が作られました。
本展では、館蔵品の仏画や仏像を中心として、日本における地蔵信仰の歴史とその広がりを概観します。この展覧会が、地蔵菩薩にかかわる美術の華麗で多様な世界を知る機会となれば幸いです。
系統號:
A-022296
【展覽】「東洋一」の夢 帝国図書館展
標題:
時間:
2023年3月28日至7月16日
地點:
国際子ども図書館 レンガ棟3階本のミュージアム前 ラウンジ(東京都台東区上野公園12-49)
主辦單位:
国際子ども図書館
內容簡介:
国際子ども図書館は、1906年に帝国図書館として開館した建物にリノベーションを施して活用しています。本展示会は、建築を軸として国際子ども図書館の歴史を紹介する展示の第2弾です。
帝国図書館は「東洋一」の図書館を目指して建設されました。今回の展示では、帝国図書館時代に開催された展示会の展示品から、その一部をパネルで紹介したり、1929年に増築された時の設計図(写し原本)を展示したりするなど、帝国図書館の存在そのものに焦点を当てます。
系統號:
A-022352
【展覽】特別企画展 中国巡回展帰国記念「崑崙の西から」
標題:
時間:
2023年3月25日至9月5日
地點:
平山郁夫シルクロード美術館(山梨県北杜市長坂町小荒間2000-6)
主辦單位:
平山郁夫シルクロード美術館
內容簡介:
中国西域から中央アジアにかけて連なる崑崙山脈、いにしえの中国では神々の住まう山とされ、その向こうにはインドやペルシアなど西方の異世界が広がっていました。今日、シルクロードとも呼ばれる幾筋もの交易路を通じて、こうした異国の文化や思想が東西に伝えられ、さまざまな交流が生まれました。
本展は、当館が所蔵するシルクロードコレクションからガンダーラの仏像や中央アジア、西域の陶器やガラス器、装身具など選りすぐりの名品を展示する展覧会です。この展覧会は、2018年8月から敦煌研究院で開催された「平山郁夫のシルクロードの世界展」の帰国を記念する企画です。同展は敦煌の後、2023年2月まで約4年半の間に北京、西安、洛陽、遼寧、深圳、成都、合肥などあわせて13の中国主要都市を巡回し、その観客動員数は150万を超えました。会場では中国巡回展の様子もご紹介いたします。中国において大ロングランとなったシルクロード名品展をぜひお楽しみください。
系統號:
A-022353
【展覽】修験と密教の美術 祖師とみほとけ
標題:
時間:
2023年3月22日至7月9日
地點:
半蔵門ミュージアム(東京都千代田区一番町25)
主辦單位:
半蔵門ミュージアム
內容簡介:
修験道は諸信仰が集合した、日本独自の信仰の形で、飛鳥~奈良時代の役小角(役行者/神変大菩薩)が祖とされます。醍醐寺を開いた聖宝(理源大師)は、小角の約200年後に大峯山を復興、当山派と呼ばれる真言系修験道の流祖になりました。この展示では、祖師と敬慕される役小角と聖宝の足跡や面影をたずねるとともに、聖宝が伝えた法流にゆかりの諸尊の姿から、深山に聖性を求め、大衆の救済を願った修験者の祈りをみつめます。
系統號:
A-022190
【展覽】アトリウム展「シルクロードの文字」
標題:
時間:
2023年5月16日至7月28日
地點:
奈良県立橿原考古学研究所1階アトリウム(奈良県橿原市畝傍町1番地)
主辦單位:
奈良県立橿原考古学研究所
內容簡介:
奈良は「シルクロードの終着駅」と呼ばれ、古来大陸から多くの文化的影響を受けてきました。今回の展示は「シルクロードの文字」と題し、シルクロードの文字に注目して東西文化の交流を眺める試みです。西アジアで考案されたアラム文字が東へと伝播し、後のソグド文字、ウイグル文字、モンゴル文字、満洲文字につながりました。このうちソグド文字は、奈良時代の日本にも伝わっています。このような文字の東西交流の歴史の一端に触れることで、遙かなるシルクロードの世界に思いを馳せていただければ幸いです。
系統號:
A-022254
【展覽】春季特別展「碧(あお)の海道 古代の日本海交流」
標題:
時間:
2023年4月29日至6月11日
地點:
石川県立歴史博物館(石川県金沢市出羽町3-1)
主辦單位:
石川県立歴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76-262-3236
內容簡介:
石川県は日本海の南岸の中央部に位置し、古代から大陸の文化が流入する海の玄関口になってきました。弥生時代には中国や朝鮮半島から日本海ルートで青銅器や鉄器がもたらされ、北陸地方は東日本へ広がる流通網の拠点になっていました。交易の対価として、翡翠や碧玉を用いた宝玉が盛んに生産され、西日本に広く流通していきました。
さらに、古墳時代の終わり頃の570年、朝鮮半島の高句麗から使節が加賀に来着しました。この時に開かれた外交航路を通じて、奈良~平安時代にかけて日本海の対岸にあった渤海の使節が加賀・能登を往来しました。渤海使船の寄港地として有名な福浦港(羽咋郡志賀町)のほかに、現在の金沢港の周辺にも古代の港が存在したことが明らかになっています。
本展覧会では、日本海沿岸の各地や朝鮮半島・中国大陸との交流を物語る資料を多数展示し、日本海を舞台にした壮大な交流の歴史をたどります。
名称:石川県立歴史博物館
会期:2023年4月29日(土)〜6月11日(日)
URL:
系統號:
A-022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