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訊息

臺灣人類學刊第20卷第2期

標題:

臺灣人類學刊第20卷第2期

時間:

202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臺灣人類學刊編輯委員會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報導者:

林容如

內容簡介:

【李亦園紀念講座專文】
Myron L. Cohen,〈面對中產階級:中國民族誌中的後傳統主義和議題分化〉

【專號論文】
官大偉,〈導言:文化、生態與實踐—人地關係角度的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再思考〉
顏愛靜、陳胤安,〈原住民族推展自然農業的困境與契機:以新竹縣尖石鄉泰雅族為例〉
羅素玫、胡哲明,〈人與植物的社會生命:阿美族菜園裡的原住民傳統生態知識及飲食實踐〉
蔡政良,〈第五道浪之後:當代都蘭部落阿美族水下獵人的傳統海洋知識〉

【書評論壇】 《成為池上:地方的可能性》 / 黃宣衛
1. 鄭瑋寧,〈對「地方」的歷史存有論進行人類學探問〉
2. 張正衡,〈行政社造化/社造行政化:《成為池上:地方的可能性》之評述〉
3. 黃宣衛,〈學術研究與社會關懷之間:《成為池上:地方的可能性》書評綜合回應〉

【影評】
1. 羅永清,〈胡台麗:《神祖之靈歸來:排灣族五年祭》 The Return of Gods and Ancestors: Paiwan Five Year Ceremony〉
2. 傅可恩,〈胡台麗:《蘭嶼觀點》〉
3. 楊豐銘,〈胡台麗:《穿過婆家村》〉
4. 蔡政良,〈胡台麗:《石頭夢》〉

系統號:

P-021647

臺灣史研究第29卷第4期

標題:

臺灣史研究第29卷第4期

時間:

202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研究論著】
流求與「流求論」(杜正勝)
清治臺灣與律例正統的距離:以死後立嗣及其在地多樣性為例(朱耿佑、陳韻如)
禁用生煤:日治臺灣的燃煤空污與煤煙防止運動(徐聖凱)
「拂塵專案」與國民黨當局對二二八事件詮釋的學術轉向(吳俊瑩)

【特輯】
洪麗完副研究員著作目錄(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編輯室)

系統號:

P-021609

國史館館刊第74期

標題:

國史館館刊第74期

時間:

202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史館

內容簡介:

方真真 / 埋骨於基隆和平島:十七世紀來臺灣傳教的道明會神父Mateo de Cobisa
周俊宇 / 「支那通」後藤朝太郎的臺灣人觀——以1920年《現在的臺灣》為中心
李濤 / 僧侶從軍?——抗戰後期漢藏教理院兵役案的爭議(1943-1944)
袁經緯 / 朱家驊、傅斯年與北京大學的復員(1944-1946)

系統號:

P-021612

故宮學術季刊第40卷第2期

標題:

故宮學術季刊第40卷第2期

時間:

202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內容簡介:

東漢金鄉祠堂圖像研究:來自原石的線索(湯燕茹)
宋代后像的「九龍花釵冠」(許文美)
喜啦茶:清代浙江黃茶的朝貢與商貿(賴惠敏)
明治初期的正倉院寶物展示與西方人士之報導:古代珍藏轉為現代觀者視野下文物之早期例證(巫佩蓉)

系統號:

P-021613

臺灣史料研究第60號

標題:

臺灣史料研究第60號

時間:

202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

內容簡介:

【研究論著】
牛皮背後的歷史深層:一個史學史的反省(翁佳音)
從日治統計初探臺灣客家地區常見疾病(沈家姍)
也羨鴛鴦也羨仙——臺灣土地公娶親研究(翁建道)
(李文美)

【口述歷史】
黃秋夫先生西機場戰爭經驗(張文義)
追憶民主進步在後山偏鄉萌芽:高國雄先生訪問紀錄(藍暄侑)

系統號:

P-021614

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34卷第4期

標題:

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34卷第4期

時間:

202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

林祐聖〈街頭審議行不行:比較太陽花的公民審服貿與野草莓的公民大會〉
楊弘任〈一貫道的宗教全球化初探:從臺灣、馬來西亞到英國〉
葉高華〈福佬—客家邊界的跨語族通婚(1905–1945)〉
劉千嘉、章英華〈社會變遷下的原住民族族語能力:婚配與移徙模式的影響〉
蘇卓馨〈歐中體制競爭下的合作〉
羅至美〈匈牙利的民主衰退與歐盟的治理困境:對經濟自由主義的挑戰〉

系統號:

P-021657

亞太研究論壇第71期

標題:

亞太研究論壇第71期

時間:

202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

人生如戲:黃蕙蘭的自傳研究(林平)
新加坡書院(1823–1867):英國東印度公司在新加坡的教育發展(曾凱文)
馬來西亞砂拉越的南島語族人類學研究史的主題探析:親屬、宗教與族群關係(徐雨村)
書評:《一帶一路與海洋東南亞:台灣學者的觀點》(蕭新煌)
書評:《重寫與對話:臺灣新移民書寫之研究(2004–2015)》(馬藹萱)
書評:《揭密:冷戰時期臺灣與東南亞國家之軍事關係》(林平)
書評:《Digital Nomads: In Search of Freedom, Community, and Meaningful Work in the New Economy》(黃子倫)

系統號:

P-021658

逃離中國──現代臺灣的創傷、記憶與認同

逃離中國──現代臺灣的創傷、記憶與認同

標題:

逃離中國──現代臺灣的創傷、記憶與認同

時間:

2023年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楊孟軒 著,蔡耀緯 翻譯

內容簡介:

緒論
  1949江與海
  流離之島
  本書章節概要
  冷戰與歷史書寫缺漏的產生
  創傷、記憶與離散
  殖民者、離散與外省人認同
第一章 逃離中國
  逃離中國的兩次社會創傷
  回憶渡臺之旅:創傷敘事與其他故事
  研究大出走需要根據文獻
  人口問題:有多少人?
  呈現在文獻中的外省人出走之社會創傷
  外省人出走帶給本省人的社會創傷
  大出走:記憶與歷史
第二章 戰時過客
  戰時過客,戰時記憶
  1949年前後的過客:戰爭與流離的長時段
  戰時過客、原子化的流亡者和「非神聖的聯盟」
  戰時過客、文化偏見與「可受指引的同胞」
  1958分水嶺:戰時過客的終結
第三章 文化鄉愁
  文化鄉愁再思考
  同鄉會歷史書寫與臺灣的外省同鄉會
  1950年代的外省同鄉會
  1960至1980年代的鄉愁記憶與地方文獻編寫
  重建群體:在地化與在臺尋根
  故鄉的鄉愁記憶與世代差異
第四章 漫漫歸鄉路
  中國返鄉的社會創傷
  歸鄉路序曲
  為了歸鄉路而奮鬥:1987年老兵返鄉運動
  漫漫歸鄉路:拉長的時態和逆文化衝擊
  外省年輕人的歸鄉路
  新的歸鄉路
第五章 講述大出走
  太平輪歸來
  返回臺灣的社會創傷
  政治壓制記憶:「太原五百完人」對比「孤軍」
  先聲:老兵與眷村
  將大出走敘述成文化創傷,以建構當代外省人認同
結論
  外省人歷史、記憶與認同
  我的主體立場
  書寫大出走、書寫創傷:同理、和解與正義

系統號:

P-021555

蔣介石:失敗的勝利者

蔣介石:失敗的勝利者

標題:

蔣介石:失敗的勝利者

時間:

2023年2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

作者:

Alexander V. Pantsov 著,梁思文(Steven I. Levine)、楊淑娟 翻譯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經過長期深入研究後,對於20世紀最有權勢、最具爭議性的人物之一──中國國民革命領袖蔣介石的一部全面性傳記。自1926年開始,蔣介石(1887–1975)領導中華民國將近五十年。他是一個愛國者、共和新中國的創建者、二戰的英雄,既是儒家的信奉者,也是一個基督徒;雖然他夢想著普世的平等,卻變成一個背信狡獪的獨裁者,也必須為超過一百五十萬無辜民眾的死亡負責。無論對蔣介石的評價是褒或貶,但不容否認的是,他對兩岸近代史和遠東歷史發展有深刻而巨大的影響。

這本批判性傳記所根據的,是蔣介石未發表的日記、他在俄羅斯檔案中的大量個人案卷,以及俄羅斯收藏的、他的親友和敵人的檔案。潘佐夫揭示了蔣介石在1920年代掌權和整個中國革命運動過程中,俄羅斯人所扮演的角色,還有蔣介石與美國一些高官的複雜關係,同時也揭露了蔣氏家族不為人知的祕辛、播遷來臺後的生活等,期待幫助讀者為蔣介石在歷史中找到適切而客觀的地位。

作者簡介
美國俄亥俄州哥倫布市首都大學(Capital University)歷史學教授、愛德華與瑪麗.凱薩琳.吉賀德人文學講座(Edward and Mary Catherine Gerhold Chair in the Humanities)教授。潘佐夫生於莫斯科,畢業於莫斯科國立大學亞非學院(Moscow State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獲俄羅斯科學院(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頒授博士學位。出版多項著作,包括《毛澤東:真實的故事》、《鄧小平:革命人生》、《布爾什維克與中國革命,1919-1927》(The Bolsheviks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 1919-1927)等。

系統號:

P-021595

中國共產黨百年史

中國共產黨百年史

標題:

中國共產黨百年史

時間:

2023年2月

出版單位: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作者:

石川禎浩 著,瞿艷丹 翻譯

內容簡介:

2021年,中國共產黨 成立一百周年。這個擁有九千二百萬名黨員的超巨大政黨,以高度集權之姿領導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握有龐大的自然資源及社會動員能量。在風雨中跨越百年的中共,近十年經歷「一帶一路」等全球經貿布局,美日等國的對中立場轉變,對國內反對勢力的彈壓,以及新冠肺炎肆虐下的後疫情時代。在二十大結束、習派全面上位的此時,未來將面臨更嚴峻的考驗。中國共產黨是怎樣的一個政治組織?對臺灣人來說,這是必然要不斷探究的大哉問,我們無法迴避。千絲萬縷的歷史糾結,層疊交織的經貿現實,如履薄冰的外交折衝,以及一觸即發的軍事對峙。臺灣對這位既陌生又熟悉的鄰居,在進入下一個百年之際,理應有更客觀的全面認識。

本書由享譽盛名的中共史研究專家、日本學者石川禎浩精心寫就而成。他廣納包括愛國流行歌曲在內的各種類型史料,以持平角度鋪陳中國共產黨自創黨求生、自立建國、革命試驗、改革開放到今日極權大黨的發展過程,並分段歸納出各階段的時代特質。對於想理解中共歷史發展概況的讀者來說,本書是絕佳的入門磚。

系統號:

P-021619

看得見的臺灣史.時間篇:30件文物裡的日常與非常

看得見的臺灣史.時間篇:30件文物裡的日常與非常

標題:

看得見的臺灣史.時間篇:30件文物裡的日常與非常

時間:

2023年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陳怡宏 主編

內容簡介:

輯一、日常
主題一、生命與儀禮
01 三月瘋媽祖:一九一六年黃煌輝的北港進香旗
02 婚前準備與婚後保障:安平顏家的出嫁帳單
03 為你,一生守候:清同治年間臺郡節孝局關係呈報文件
04 死後時間的想像:木刻更衣印版
05 時間流轉的祝願:鳳山鄭家的墓碑
06 編織族人們走過的時間:潘再賜編錄埔里愛蘭潘家世系圖表
07 摩登女性,產婆軌跡:黃陳梅麗的助產工作簿
🦋
主題二、生活與休閒
08 衛生紙的輝煌年代:玉山衛生紙
09 先用藥,後付款:寄藥包
10 農村生活的節奏:牛鈴
11 半世紀的販售騎蹟:菊鷹牌腳踏車
12 承載家族記憶,訴說休憩時光:朱漆雕花鑲大理石床板紅眠床
13 改朝換代下農村青年的兩個時間:陸季盈一九四〇、一九四六年日記
14 語言中的時間線索:國民學校國語讀本暫用本初級首冊
15 臺灣兒童刊物的時間戰:《王子》半月刊創刊號
🦋
輯二、非常
主題三、戰爭與動亂
16 先領功,再辦事:同治二年剿戴林二逆之亂五品軍功頂戴功牌
17 乙未之役照片裡凝固的時間:《征臺軍凱旋紀念帖》
18 水螺若響:手搖警報器
19 終戰之日,逃生之時:皮質行李箱
20 有朝一日重回故土?大陳地區來臺義胞接待證
21 今夜可以不回家嗎?戒嚴通行臂章
22 前線共體時艱下,被限制作業節奏的漁民:馬祖戰地洗蝦皮照片
23 時「刻」的警鐘:金門砲宣彈彈殼
🦋
主題四、定格與紀念
24 被定格的時間:清代臺灣原住民圖繪
25 悠閒的旅遊時光:《倫敦新聞畫報》〈速寫福爾摩沙〉
26 少女青春時代的見證:臺北州立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御卒業記念帳
27 一期一繪.最後的官葉:始政第四十回記念繪葉書
28 震動人心的天災:昭和十年臺灣新聞社編《臺灣大震災記念畫報》
29 抓緊組黨關鍵時機:一九八六年黨外選舉後援會工作人員證
30 歷史事件的保鮮:太陽堂太陽餅海報

系統號:

P-021631

新疆:被中共支配的七十年

新疆:被中共支配的七十年

標題:

新疆:被中共支配的七十年

時間:

2023年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八旗文化

作者:

熊倉潤 著,鍾寧 翻譯

內容簡介:

▌前 言
▌序 章_新疆(東突厥斯坦)的兩千年
1、新疆地區的起源
2、清朝和新疆
3、中華民國和新疆
▌第一章_中國共產黨統治之始(1949-1955年)
1、「解放」之名和實際情況
2、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成立
▌第二章_作為中蘇對立的前哨(1956-1977年)
1、社會主義化和反右派鬥爭
2文化大革命的動盪
▌第三章_「改革開放」的光明與黑暗(1978-1995年)
1、文化大革命後重新出發
2、抗議行動的湧現和國際環境的劇變
▌第四章_鎮壓和發展同時進行(1996-2011年)
1、「伊寧事件」和「九一一事件」
2、加劇矛盾的「西部大開發」
▌第五章_走向反恐人民戰爭(2012-2016年)
1、進入習近平時代
2、反恐比重增加
▌第六章_大規模拘禁的衝擊(2016-2021年)
1、「結對認親制度」和職業訓練
2、成為美中對立的焦點
▌終 章_新疆政策是「種族滅絕」嗎?

系統號:

P-021632

街坊眾神:世界宗教在香港

街坊眾神:世界宗教在香港

標題:

街坊眾神:世界宗教在香港

時間:

2023年2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一八四一出版

作者:

韓樂憫、龔惠嫻、胡獻皿、孔德維、尹子軒 合著

內容簡介:

自2020年始,Diversity in Hong Kong這個由一群香港學者牽頭發起的多元文化研究計劃開始了一個項目,關注香港的少數宗教,並聯絡到12位信仰著不同宗教的信眾。「在何種香港的處境下促使您信仰了這一宗教?」、「信仰了這一宗教後,又認識了香港的何種面貌?」,在不強調知性分析、不深入解釋教義的情況下,《街坊眾神》嘗試帶領讀者進入「香港街坊」的異質生活。

印度教、道教、東正教會、泰國佛教、中國佛教、日本真言宗、伊斯蘭教、天主教聖方濟小兄弟會、錫克教、基督教後期聖徒會、巴哈伊教與「正念」,儘管受訪者信仰各異,他們在香港中也不算是特別的人物。我們不能看到他們在生命中某一時刻推動了香港整體社會作出歷史性變遷;但述說他們在神聖與世俗之間的出入,有如在油畫中刻畫光影變化,當中包含了對時間和空間想像的改變,也反映了思想與價值的更新。本書命名為《街坊眾神》,是希望從香港社會底層出發,以公共輿論的角度梳理香港複雜而多層次的歷史。香港存在著種種來源不同的宗教信仰,卻未有出現教派之間的勢不兩立,其實是十九世紀以來的重大奇蹟。

系統號:

P-021633

華人大補史:吃出一段近代東亞補養與科技的歷史

華人大補史:吃出一段近代東亞補養與科技的歷史

標題:

華人大補史:吃出一段近代東亞補養與科技的歷史

時間:

2023年2月

出版單位:

臺北:時報出版

作者:

皮國立 主編

內容簡介:

序言 吃出一段近代東亞補養與科技的歷史

第一部 食補文化的變遷與影響
壹 「食療」:近代一個中西醫匯通名詞的誕生 皮國立
貳 頭角「爭茸」:一九五○-一九九○年代臺灣的養鹿業與鹿茸消費 曾齡儀
參 當糖精變為燕窩:孫鏡湖與近代上海的醫藥廣告造假文化 張仲民
肆 祛濕發汗,活血驅寒:傳統食補文化與中醫「辛味」發展 牟立邦

第二部 西方醫學及科技所帶來的「飲食與健康」新觀念
伍 抗戰時期的兵食與軍事營養學發展試探 劉士永
陸 《豐年》中的知識傳遞:以腸胃道型疫病防治和飲食衛生(一九五一-一九六三)為例 張淑卿
柒 科學、商業與政治的角力:以靈芝在臺灣的社會文化生命史(一九七○ -一九九○)為例 安勤之
捌 食物史新趨勢:近代東亞味素研究的幾種視角

系統號:

P-021660

跨越世紀的信號2:日記裡的臺灣史(17-20世紀)

跨越世紀的信號2:日記裡的臺灣史(17-20世紀)

標題:

跨越世紀的信號2:日記裡的臺灣史(17-20世紀)

時間:

2023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貓頭鷹出版社

作者:

張隆志 主編

內容簡介:

在這個臺灣史寫作百花齊放的時代,更需要有幾分史料說幾分話。圖像是一種看似直觀卻蘊含深意的史料。它能直接記錄事件,可以呈現時代風貌,但又折射出圖像製作者的觀察。它能佐證歷史也能扭曲真相,因此若能在這些多樣的圖像史料中,微觀細節或覺察圖像上沒說出的意涵,也許會讓我們更接近歷史事實一些。本書以「傳教士的素描、祖先畫像、獻給皇帝的山水畫、博物畫(科學繪圖)、紀念戳章、人類學攝影、漫畫、美術作品」等圖像史料重說18-20世紀的臺灣歷史。10位新生代史家透過圖像細部的考證、圖像來源的追蹤、圖像內容的比對,挖掘各種圖上沒說的事。透過這些精采故事,讀者將能穿越時空,重回歷史場景,探索不一樣的臺灣史。書末也將介紹圖像史料來源,並分析如何運用這些史料撰寫歷史。我們期待與讀者一起透過這些多樣的圖像史料,解讀圖裡圖外說不完的臺灣故事。

系統號:

P-021556

中國周邊外交:台日韓三方比較新視野

中國周邊外交:台日韓三方比較新視野

標題:

中國周邊外交:台日韓三方比較新視野

時間:

2023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作者:

蔡東杰、韓碩熙、青山瑠妙 編輯

內容簡介:

PART 1:中國周邊外交之新動向
第一章  影響習近平外交政策的認知因素:一個初步假設/角崎信也
第二章  中國航母政策與區域軍備競賽走向/蔡東杰、劉泰廷
第三章  走出近海:中共海軍兵力投射能力之發展與限制/陳育正
第四章 中國灰色地帶行動/青山瑠妙
第五章  後疫情時期中國之領導期望及其挑戰/大門毅

PART 2:中國周邊外交熱點及其情境
第六章 中國的南海政策:目標與策略/佐藤考一
第七章  動盪海域中的鷹與龍:美國和中國在南海的爭端/金泰虎
第八章 延伸嚇阻機制與中國對台動武情境分析/李哲全
第九章  習近平主政下中共對台政策:延續、變遷與挑戰/鄭顯旭
第十章 拜登主義的特點及其對中政策演進/金東燦

系統號:

P-021558

孔廟釋奠樂學

孔廟釋奠樂學

標題:

孔廟釋奠樂學

時間:

2023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作者:

蔡秉衡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孔廟釋奠樂隊的編制演變
第二章 孔廟釋奠奏樂圖的流變
第三章 李之藻《頖宮禮樂疏》的釋奠樂解
第四章 困惑的認知:孔廟釋奠樂之往古今來義
第五章 臺灣孔廟釋奠樂的研究與流變
第六章 臺灣孔廟釋奠樂的溯源研究
第七章 「臺灣文獻叢刊」有關文廟釋奠樂的論述
第八章 臺南孔廟釋奠樂的「雙雅傳統」
第九章 臺灣彰化孔廟釋奠樂的建構與遞嬗
第十章 南投縣祭孔釋奠樂的變遷與發展
參考文獻

系統號:

P-021559

台灣文化資產保存史綱(增訂版)

台灣文化資產保存史綱(增訂版)

標題:

台灣文化資產保存史綱(增訂版)

時間:

2023年5月

出版單位:

臺北:遠流出版公司、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作者:

林會承 著

內容簡介:

本書初次出版(2011年4月)後,台灣文化資產的內容及作法產生明顯的改變;首先是2016年7月,於本書原版印行的5年多之後,國內的「文化資產保存法」再次進行大規模的修正及公布,首度將文化資產的種類區分為「有形文化資產」及「無形文化資產」2大類,將其類別提高成為14種之多;2017年9月文化部展開了「再造歷史現場」計畫,吸引許多地方政府投入其轄區內的文化保存及推廣計畫。除了上述的兩大事務之外,許多主管機關也分別展開以往僅略有接觸、但尚未周全推動的水下、石滬、眷村、鐵道、原住民族、文化路徑等與文化資產保存與再利用有關的工作。

有鑑於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及各縣市政府的相關主管機關,多仍積極的從事與其文化資產有關的保存及再利用工作,因而決定將原書出版之後所出現的相關事務彙整成為新的一章,也就是本增訂版的第六章,以方便讀者瞭解。除此之外,在原書中有部分地方或單位名稱的改變、其內容有所改變或略加修改調整、少數的缺漏字句,於本增訂版中一併加以增列或修正;在增修的部分,初步完成於2020年底,於2021年底進行編輯時,為了幫助讀者瞭解,增列2021年底前自然地景的地質公園的指定名單。

系統號:

P-021569

出版島讀:臺灣人文出版的百年江湖

出版島讀:臺灣人文出版的百年江湖

標題:

出版島讀:臺灣人文出版的百年江湖

時間:

2023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時報出版

作者:

張俐璇 主編

內容簡介:

導論 合寫島嶼的未竟之書╱張俐璇

在島嶼種字 一八八○—一九四五
1出版的威力——作家必須擁抱不認識的讀者╱蘇碩斌
2識另一種字,印第一份報——《臺灣府城教會報》╱蔡易澄
3大報與小報——一九三○至四○年代的不同通俗與相異流行╱劉柳書琴
4出版也參戰——四〇年代思想戰下的動員商機與啟蒙事業╱林月先
特寫 愛書人西川滿的一天╱張文薫

字的遍地生根 一九四六—一九七八
5國共逆勢下落島生根、風聲鶴唳中無辜牽連——上海出版社來臺之後╱楊佳嫻
6文壇封鎖中——戰後臺灣報刊與文學生產╱張俐璇
7開拓「現代」的版圖——戰後臺灣人文書籍出版與美國角色╱王梅香
8所謂五小——「純文學」,以及文學史的締造╱王鈺婷
特寫 放下嚴肅,走入日常——回看「瓊瑤傳奇」與「三毛旋風」╱金瑾

字的繁花盛開 一九七九—一九九一
9跨越的文學地貌——類型市場的浮現╱金儒農
10禁忌與逃逸——美麗島事件前後的禁書故事╱李淑君
11現實感與小奇蹟——從新興詩刊到文學雜誌╱楊宗翰
12從個人到集團——他們如何用書本改變視界╱趙慶華
特寫 市場從屬——暢銷書排行榜的文學新秩序╱徐國明
特寫 南方從屬——高雄出版的「曙光」與「春暉」╱潘憶玉

寫給未來的字 一九九二—二○二二
13大限年代的愛情——六一二大限與翻譯羅曼史的美好年代╱賴慈芸
14文學書系的誕生與衰落╱黃崇凱
15沒有做不到的出版,也就沒有出版做不到的——臺灣獨立出版、小誌創作的嘉年華時代╱郭正偉
16全球與在地知識共振的時代——新世紀人文出版的典範轉移與挑戰╱陳國偉
特寫 政治、升學與教育理想——五十年來的國文教科書╱吳昌政
特寫 「捌字」(bat-jī)的百年進行曲——臺語文出版的回顧與前瞻╱鄭清鴻

後記 百年出版江湖,持續更新中╱林巾力

系統號:

P-021570

閱讀既晴:台灣犯罪文學作家群像

閱讀既晴:台灣犯罪文學作家群像

標題:

閱讀既晴:台灣犯罪文學作家群像

時間:

2023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尖端出版社

作者:

台灣犯罪作家聯會 主編

內容簡介:

導論

輯一 · 發展史中的本土「座標」
台灣犯罪小說「自然鄉土/城市景態」的恐懼生成

輯二 · 重探既晴的犯罪小說世界
犯罪推理第一人的第二張臉孔,以「瘋狂」為名陷入恐懼的輪迴——評《魔法妄想症》與《病態》
恐懼的符號與記憶的魔法——談《請把門鎖好》與《別進地下道》
魔幻超自然現象與暗黑網路世界相連之際——《網路凶鄰》的寓言與預言
爐火純青之後——談《超能殺人基因》和《修羅火》
以死亡描繪愛的形狀——談《獻給愛情的犯罪》的人性悲劇與救贖
你是剛從一場夢境中逃脫,還是正做著一場以為自己醒來的夢?—— 當《感應》中的幻想滲透進日常之時
在城市中按圖索驥—— 《城境之雨》的角色、地景與人性

輯三 · 城市裡那場不會停的雨
泡沫裡的真相
懸疑幕後的人性蹤跡
雨季
低調的超級英雄
雨中的火焰不息
下在城市邊境的冷雨熱血
走在下雨街道的老靈魂
推理的挑戰不在證據,而在人心

輯四 · 後記
另一種代言:永遠無解的是人的心靈—— 作家既晴談寫作與台灣推理文學的未來

系統號:

P-021600

客家研究與族群研究的對話

客家研究與族群研究的對話

標題:

客家研究與族群研究的對話

時間:

2023年1月

出版單位:

高雄:巨流圖書

作者:

張翰璧、蔡芬芳 編著

內容簡介:

導論族群理論與政策的反思:以「客家」為核心的思考
張翰璧、蔡芬芳

第一章來回部落主義與多元文化之間的「族群」足跡
張翰璧、蔡芬芳

第二章從「全國客家人口暨語言基礎資料調查研究」看客語的語言活力
陳秀琪、賴維凱

第三章從臺灣客語政策檢視客家少數腔調的現況
賴維凱、陳秀琪

第四章族群互動下的語言影響:以桃園客庄分類詞使用為例
黃雯君

第五章選舉制度與族群政治:苗栗縣及新竹縣立法委員選區劃分對閩客族群政治影響
王保鍵

第六章客家社區推動都會環境保育的客家族群性:制度分析與發展架構
孫煒

第七章客家文學中的族群與臺灣主體性敘事:《殺鬼》及《邦查女孩》
黃菊芳

第八章臺灣族群主流化政策指標的建構
張陳基

系統號:

P-021685

自我與他人 : 對主體性、移情同感和羞恥的探究

自我與他人 : 對主體性、移情同感和羞恥的探究

標題:

自我與他人 : 對主體性、移情同感和羞恥的探究

時間:

202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政大出版社

作者:

Dan Zahavi 著,羅麗君、王華 主編

內容簡介:

譯者序
《自我與他人》臺灣版序
導論:起源與結構
第一部分:體驗自我
1 看待自我的幾個相衝突視角
2 意識、自我意識與自我性
3 透明性與匿名性
4 主體性或自我性
5 自我與歷時統一性
6 純粹與貧乏
7 一個多元維度的說明

第二部分:同感理解
8 主體性和主體際性
9 移情同感與投射
10 移情同感現象學
11 移情同感與社會認知
12 主體性與他者性

第三部分:人際自我
13 作為社會對象的自我
14 羞恥
15 你、我和我們

西文與中文人名對照表
西文與中文專有名詞對照表

系統號:

P-021549

殊方九譯之俗:中國文學之內與外

殊方九譯之俗:中國文學之內與外

標題:

殊方九譯之俗:中國文學之內與外

時間:

202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政大出版社

作者:

蘇源熙(Haun Saussy)著

內容簡介:

引 言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
第一章  殊方九譯之俗:多語亞洲作為文學系統
第二章 四夷作樂乎?
第三章 「 漢字文化圈」:中心、邊陲與荒野
第四章  形塑中國:歷史書寫的若干不對稱性
第五章  「咨爾漢黎,均是一民」:在世界邊緣上
結 論 窅然喪其天下焉
徵引文獻

系統號:

P-021550

張元奇集

張元奇集

標題:

張元奇集

時間:

2022年12月

出版單位:

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作者:

張元奇 著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並重新點校清末民初政治家張元奇先生的主要著作——《知稼軒詩》及《清外史》,由林伯謙教授及李卓穎教授導讀,可作為中國近代史、臺灣史研究的參考資料。

張元奇先生是光緒十二年(1886)進士,身處清朝與民國的時代轉折期,雖受傳統儒家教育,但並不墨守成規,於當時的政治界及教育界都有所建樹。他的詩作及他所記錄的歷史,不但反映了新舊交替、中西文化衝擊背景下他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更反映了一位士人在時代劇變時的價值取捨,以及在亂世中仍心懷百姓、竭盡所能實踐經世抱負的文人風骨。

系統號:

P-021560

澎湖古蹟與歷史

澎湖古蹟與歷史

標題:

澎湖古蹟與歷史

時間:

202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蘭臺出版社

作者:

卓克華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清代澎湖臺廈郊考
第二章 全臺首座燈塔:西嶼燈塔的史蹟研究
第三章 澎湖媽宮城隍廟:一座官廟的變遷史
第四章 澎湖臺廈郊補闕
第五章 清代澎湖海防經營與西嶼東砲台的歷史研究
第六章 澎湖媽宮觀音亭:涼亭變成寺廟
第七章 施公祠、萬軍井的歷史研究
附錄 施琅在台今存史跡
後記

系統號:

P-021571

國家、環境治理與原住民族的文化實踐

國家、環境治理與原住民族的文化實踐

標題:

國家、環境治理與原住民族的文化實踐

時間:

202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作者:

張珣、許雪姬 編著

內容簡介:

導論
第一單元
土地流轉與主體宣稱:阿美族吉娜路鞍部落的土地爭議
南庄事件的影像記錄:寫真帖中的理蕃戰爭
國家凝視下的人與地:二戰前的卑南溪流域布農族地區社會影像誌(1880-1940)
當代原住民狩獵的復返與掙扎:阿美族吉拉米代部落狩獵自主管理的個案研究
蘭嶼文化資產身份的登錄現況與案例評估:「水源水渠與水芋田系統」傳統知識與實踐的例子

第二單元
傻瓜農夫夏禾.達利的三一農場與「小米方舟」行動
從「傳統領域」到「基礎建設」:南勢阿美族人都市化祭儀地景的空間轉
跨越族群主義的實踐:屏東獅頭聚落的「馬卡道」祭典
「原住民音樂」再思考:初探音樂中語言使用所展現的原住民意識

系統號:

P-021587

老人的話:卑南族卡大地布的歷史敘說

老人的話:卑南族卡大地布的歷史敘說

標題:

老人的話:卑南族卡大地布的歷史敘說

時間:

202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作者:

鄧芳青、陳文德 主編

內容簡介:

本書與本所2009年出版的《知本卑南族的出草儀式:一個文獻》,以及2022年出版的《祭師、治療者、薩滿?: 卑南族卡大地布之巫pulingaw》,是一系列三本關於卑南族知本╱卡大地布部落的專書,同為安東博士(Anton Quack)整理出版自費道宏神父(Rev. Patrick Veil)及山道明博士(Dominik Schröder)在卡大地布部落所調查蒐集的資料。不同於前兩本書以卡大地布社會文化制度的民族學紀錄及分析為主,輔以儀式禱詞和部落耆老的訪問紀錄。本書是以卑南族卡大地布人的口述歷史為主體,完整轉寫記錄耆老們以族語述說的29篇,關於起源、遷徙、與荷蘭人等外族或與鄰近卑南部落的來往、以及各家族源流等的故事。關於本書的編譯,我們將從語言的角度簡述中文版出版的意義,另結合卑南語的語彙、語法結構分析,補充說明從原著出版至今,我們所觀察到的一些語言改變,並簡要介紹卑南語與其他臺灣南島語之間的關係及卑南語方言之間的差異。若說語言是對於文化瞭解是一把重要的鑰匙,那麼本書的出版極具有學術與應用的意義。

系統號:

P-021599

戰後臺灣史料與研究——黃杰任職警總時期日記(1至3冊,全套為6冊)

戰後臺灣史料與研究——黃杰任職警總時期日記(1至3冊,全套為6冊)

標題:

戰後臺灣史料與研究——黃杰任職警總時期日記(1至3冊,全套為6冊)

時間:

202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史館

作者:

廖文碩、陳昶安、李仕寧 主編校訂

內容簡介:

本書為國史館與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檔案館2021年簽署學術合作備忘錄以來,首次合作出版成果。1958年8月黃杰出任臺灣警備總司令,至1962年12月轉任臺灣省主席,任期4年餘。本書主要依據胡佛檔案館典藏之「黃杰日記」以及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典藏《國防部檔案》之「黃杰將軍任職警備總部工作日記」等,輔以國史館藏相關檔案,按年月日順序編輯而成,收錄包括黃杰的每日行程,警備總部執行事務與蒐集情資,諸如專案行動計畫、偵查報告、會談指示、幕僚相關作業,以及其他機關轉發的公文函令等資料。

系統號:

P-021622

太魯閣語指示詞的語法化研究

太魯閣語指示詞的語法化研究

標題:

太魯閣語指示詞的語法化研究

時間:

202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作者:

許韋晟 著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研究太魯閣語指示詞,包括nii「這」、gaga/ga「那」、kiya/ki「那」、hini「這裡」、hiya/hi「那裡」等五組指示詞,從句法、言談分析、語法化等角度進行討論,並聚焦於指示詞的言談功能。並提出三個主要的貢獻,第一,實證經驗的材料提供,在過去台灣南島語的研究中,關於指示詞的相關研究仍不足,在太魯閣語亦是如此,而本書針對太魯閣語指示詞現象進行系統性的研究;第二,類型學上的貢獻,在台灣南島語的指示詞演變情況,太魯閣語、噶瑪蘭語等語言可延伸出方位動詞和動貌用法,但這些重要的資料尚未被呈現在跨語言類型學的研究中;第三,自然口語語料的重要性,本書同時使用書面語料及口語語料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如果僅針對書面語資料進行研究,將會遺漏掉部分的用法,也可能因此無法呈現指示詞的全貌。

系統號:

P-021683

開啟民智、會通中西:嚴復譯著與清末民初的思想變遷

開啟民智、會通中西:嚴復譯著與清末民初的思想變遷

標題:

開啟民智、會通中西:嚴復譯著與清末民初的思想變遷

時間:

2022年12月

出版單位:

香港:三聯書店

作者:

黃克武 著

內容簡介:

這本書收錄了筆者過去所寫的有關嚴復翻譯作品的研究。全書以嚴復生平的概述為起點,進而研究他所譯介的科學的宇宙觀與社會演化論、自由主義、個人主義的政治理論,以及探討他對科學、宗教與迷信之關係的態度,並思索他對形而上議題,如死後世界、靈魂存滅等問題的看法。最後再以當時讀者對嚴復翻譯作品的反應,來說明他在晚清民國思想變遷上的貢獻與地位。筆者認為嚴復譯著的主旨在「開啟民智」、「會通中西」,他所提倡的文化修改方案,與張之洞的「中體西用」論,以及陳獨秀、胡適等五四思想家所提倡的「全盤西化」有所不同,而是一種「溫和漸進」的「中間路線」。此一文化修改方案對於今日仍具有重要的啟示性意義。

系統號:

P-021642

何仙姑信仰與廣東增江流域地方社會(960-1864)

何仙姑信仰與廣東增江流域地方社會(960-1864)

標題:

何仙姑信仰與廣東增江流域地方社會(960-1864)

時間:

2022年6月

出版單位: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作者:

廖小菁 著

內容簡介:

廣州增城相傳為 「八仙」唯一女仙──「何仙姑」的故里。本書綜合文獻分析與田野調查,聚焦廣東增江流域的何仙姑崇拜傳統從宋代至清咸同時期的長期演變,藉之揭示此一以女性形象為核心的傳說話語和廟祀傳統,如何在不同人群創造、選擇與挪用的過程中,經歷「下山」(在地化)與「出城」(廟祀版圖擴張),同時漸次鑲嵌進入地域社會的組織結構與文化肌理,反饋成為模塑社群歷史記憶與族群關係的重要文化資源。爬梳何仙姑信仰與增江地方社會相互構造的近千年歷程,本書亦嘗試比較分析南中國不同地區的女性崇拜案例,展陳與何仙姑相似的女性角色──未婚無嫁之女性,如何在華南社會長時段演進歷史中,以女仙、女兒、女祖先等多元身分,在多元的宗教話語、變遷的社會制度以及不同社群的文化操作下,逡巡往返於社會結構與文化象徵體系的邊陲與核心之間,展現出雜糅凡俗與神聖形象的豐富面貌與意義。

系統號:

P-021635

燈謎 漢字文化圏文字遊戯の諸相

燈謎 漢字文化圏文字遊戯の諸相

標題:

燈謎 漢字文化圏文字遊戯の諸相

時間:

2023年1月

出版單位:

東京:文学通信

作者:

呉修喆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謎解きに集う人々
第一章 演じられた謎かけ
第二章 カテゴライズされる謎
第三章 章回小説に織り込まれた燈謎
第四章 謎作りに興じた人々
第五章 文化的郷愁とともに
第六章 引き継がれた燈火
終章 境界線上の〈戯れ〉
附章 平城宮跡出土組み合わせ文字の水脈をたどる

系統號:

P-021680

福建人民革命政府の研究——第三勢力による反蔣抗日政権と内外諸勢力

福建人民革命政府の研究——第三勢力による反蔣抗日政権と内外諸勢力

標題:

福建人民革命政府の研究——第三勢力による反蔣抗日政権と内外諸勢力

時間:

2023年1月

出版單位:

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

橋本浩一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第一章 福建人民革命政府の成立とその主張
第二章 福建人民革命政府の政権構想と組織、および民衆政策
第三章 福建人民革命政府の諸政策、財政経済基盤、および思想的背景
第四章 福建人民革命政府と華僑
第五章 福建人民革命政府と国内政治勢力
第六章 福建事変をめぐる日本政府の対応方針と問題意識
第七章 福建事変時における日本政府の具体的対応
終章

系統號:

P-021627

石井菊次郎 戦争の時代を駆け抜けた外交官の生涯

石井菊次郎 戦争の時代を駆け抜けた外交官の生涯

標題:

石井菊次郎 戦争の時代を駆け抜けた外交官の生涯

時間:

2023年1月

出版單位:

東京:吉田書店

作者:

渡邉公太 著

內容簡介:

第1章 千葉の庄屋から世界の舞台へ
第2章 帝国日本の台頭
第3章 第一次世界大戦期の外交 Ⅰ――連合国との協調の模索
第4章 第一次世界大戦期の外交 Ⅱ――新外交への対応
第5章 国際連盟での活動
第6章 軍縮と平和
第7章 満洲事変前後
第8章 帝国日本の終焉

系統號:

P-021669

帝国日本と朝鮮牛 畜産資源の確保と植民地化

帝国日本と朝鮮牛 畜産資源の確保と植民地化

標題:

帝国日本と朝鮮牛 畜産資源の確保と植民地化

時間:

2023年1月

出版單位:

京都:晃洋書房

作者:

蔣允杰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朝鮮牛をめぐる論点と本書の課題

第Ⅰ部 近代朝鮮牛貿易の変容
第1章 朝鮮牛の流通と輸出
第2章 日本の牛疫問題と朝鮮牛政策の形成
第3章 朝鮮南部における日本の検疫体制強化
第4章 朝鮮北部における生牛貿易の構造と変容

第Ⅱ部 植民地化の進行と朝鮮牛利用の拡大
第5章 明治期日本の製革業と朝鮮牛
第6章 朝鮮牛統制の深化
第7章 植民地軍需製革業の成立

終章 朝鮮牛からみる日本と朝鮮の近代

系統號:

P-021670

近代中国の国家主義と軍国民主義

近代中国の国家主義と軍国民主義

標題:

近代中国の国家主義と軍国民主義

時間:

2023年1月

出版單位:

京都:晃洋書房

作者:

小野寺史郎 著

內容簡介:

第1章 中国における「民族主義」と「国家主義」の起源――梁啓超を中心に
第2章 清末民初のミリタリズム
第3章 科学とミリタリズム――中国における第一次世界大戦報道とその思想的影響
第4章 第一次世界大戦期の中国知識人と「愛国」の群衆心理――陳独秀を中心に
第5章 民族か、階級か――1920 年代中国における「国家主義」の展開
第6章 デモクラシーとミリタリズム――1920 年代中国の軍事・社会論
第7章 近代中国の平和論――「中華民族酷愛和平」考

系統號:

P-021671

冷戦終焉期の日米関係 分化する総合安全保障

冷戦終焉期の日米関係 分化する総合安全保障

標題:

冷戦終焉期の日米関係 分化する総合安全保障

時間:

2023年1月

出版單位:

東京:吉川弘文館

作者:

山口航 著

內容簡介:

総合安全保障とは何か。それはただ経済や食糧を含む安全保障を意味してはいなかった。日米の政府機密解除文書や当事者への聞き取りに基づき、大平正芳・鈴木善幸・中曽根康弘政権とカーター・レーガン政権の政治外交過程を再現。当該期の日米同盟を、多層性と多様性の概念を用いて捉え直す。今日活発な安全保障論議を建設的にするための意欲作。

系統號:

P-021672

新羅政治社会史研究

新羅政治社会史研究

標題:

新羅政治社会史研究

時間:

2022年12月

出版單位:

東京:勉誠出版

作者:

武田幸男 著

內容簡介:

序 言  『新羅政治社会史研究』編集協力者一同
第一章 朝鮮三国の滅亡と新羅の統一
第二章 「昌寧・真興王碑」の新研究
第三章 文献より見た伽耶
第四章 伽耶~新羅期の桂城「大干」に関する研究
第五章 新羅“毗曇の乱”の一視角
第六章 新羅・興徳王代の色服・車騎・器用・屋舎制―とくに唐制との関連を中心にして
第七章 新羅骨品制の再検討
第八章 新羅の村落支配―正倉院所蔵文書の追記をめぐって
第九章 創塔・創寺縁起から見た新羅人の国際観
第一〇章 朝鮮の姓氏
附 慶州に見る朝鮮在地社会の一〇〇〇年史

系統號:

P-021566

呪術と学術の東アジア 陰陽道研究の継承と展望

呪術と学術の東アジア 陰陽道研究の継承と展望

標題:

呪術と学術の東アジア 陰陽道研究の継承と展望

時間:

2022年12月

出版單位:

東京:勉誠出版

作者:

陰陽道史研究会 編著

內容簡介:

はじめに 陰陽道史研究の会
【序論】陰陽道研究の展望―その性格と概念をめぐって 山下克明
【総論】中世仮名暦と『簠簋内伝』―陰陽道概念の近世的展開によせて 山下克明

Ⅰ 呪術としての陰陽道
陰陽道の呪術と民俗信仰との繋がり―まじない呪盤書をもとに 松山由布子
『簠簋内伝』と祇園社―その関係性と影響について 鈴木耕太郎
五山文学にみる賀茂氏と泰山府君 野口飛香留
中世における陰陽道祭祀の展開―雷公祭・風伯祭を事例に 赤澤春彦
陰陽道の神々と呪術―変貌する「土公神」をもとめて 斎藤英喜
【コラム】備後地方の晴明伝説と〝末裔〟たち 木下琢啓
【コラム】和泉地方のまじない資料と信仰 細田慈人
【コラム】いざなぎ流・病人祈禱の呪術 梅野光興

Ⅱ 学術としての陰陽道
陰陽師による天文道・暦道の兼帯について 細井浩志
平安時代の陰陽師説話――『今昔物語集』の晴明のまじないの前後 中島和歌子
近世前期の占いの「学術」の一側面―『簠簋』の解説書を中心に マティアス・ハイエク
江戸時代の陰陽道認識と陰陽師―呪術書と重宝記― 梅田千尋
【コラム】古代の東国における陰陽師 山口えり
【コラム】中世日本の陰陽道と地震 濱野未来
【コラム】「相地」における知の更新――「四神相応」言説を通して 中村航太郎
【コラム】暦注の「正しさ」をめぐって――『簠簋内伝』へのまなざし 馬場真理子
【コラム】日蝕予報と暦家 吉田拓矢
【コラム】近世の反閇儀礼 詫間直樹

Ⅲ 東アジアという視点
「東アジアという視点」から考える陰陽道 水口幹記
唐の李淳風の『乙巳占』 田中良明
『礼緯含文嘉』の諸伝本と近世における天文五行占書の流布 佐々木聡
中国現存最古の伝世択日書『弾冠必用集』について 大野裕司
陰陽道の独自性と東アジア性―「陰陽師」と「陰陽生」の比較を中心として 張麗山
【コラム】「歩天歌」と中国・朝鮮・日本 髙橋あやの

系統號:

P-021567

鄭成功信仰と伝承

鄭成功信仰と伝承

標題:

鄭成功信仰と伝承

時間:

2022年12月

出版單位:

東京:新典社

作者:

陰陽道史研究会 編著

內容簡介:

第一部 廟とその信仰
 第一章 草創期の開台聖王主神廟
 第二章 地域別・開台聖王主神廟の特徴
 第三章 年代別・開台聖王主神廟創建事情
 第四章 台湾雲林県・嘉義県「五房開台尊王輪番制祭祀(五股開台尊王過炉)」考
  第一節 五房開台尊王輪番祭祀の由来と特色
  第二節 雲林県六房媽信仰、台中市新社九庄媽信仰及び日本の輪番祭祀との比較
 第五章 王爺信仰体系中における開台聖王鄭成功信仰
 第六章 台湾澎湖県の開台聖王鄭成功信仰
 付 章 台湾各地の開台聖王鄭成功伝説

第二部 縁 起
 第七章 明清期創建、台湾開台聖王鄭成功主神廟縁起
 第八章 日本統治期創建、台湾開台聖王鄭成功主神廟縁起
 第九章 光復期創建、台湾開台聖王鄭成功主神廟縁起
 第十章 台湾開台聖王鄭成功配神廟縁起 付、中国大陸、マレーシア及び日本の主神廟

系統號:

P-021602

漢新時代の地域統治と政権交替

漢新時代の地域統治と政権交替

標題:

漢新時代の地域統治と政権交替

時間:

2022年12月

出版單位:

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

飯田祥子 著

內容簡介:

序 章 漢新時代史研究の課題
第一部 地域間の統合
第一章 前漢後半期における辺郡と内郡
第二章 後漢時代の辺境統治――放棄撤退と再建確保の政策をめぐって
第三章 陵邑と太常――前漢首都圏経営の一側面
第四章 諸侯王国――郡国制のその後

第二部 両漢交替期の諸政権
第一章 王莽政権と諸生
第二章 王莽の戦争
第三章 更始政権の人事
第四章 公孫述政権の興亡
第五章 劉秀の列侯――初期後漢王朝の人的構成
第六章 建武王公考

附篇一 漢代の同産をめぐって
附篇二 後漢諸侯王の相続――紹封制のゆくえ

系統號:

P-021628

七三一部隊1931-1940 ――「細菌戦」への道程

七三一部隊1931-1940 ――「細菌戦」への道程

標題:

七三一部隊1931-1940 ――「細菌戦」への道程

時間:

2022年12月

出版單位:

東京:不二出版

作者:

川村一之 著

內容簡介:

はじめに
第1章 ペスト「防疫」1940
第2章 「七三一部隊」前史
第3章 満洲「コレラ」調査班と関東軍臨時防疫班
第4章 石井四郎「欧州視察」
第5章 濾水機開発の不条理
第6章 背蔭河「マルタ」脱走事件
第7章 「満洲防疫機関設立」
第8章 ノモンハン「細菌謀略戦」
第9章 七三一部隊「航空班」
第10章 謀略の真偽
補説 陸軍科学研究所が「満洲」で人体実験――浮かび上がった安達部隊の存在
あとがき

系統號:

P-021634

北インド高原の物語 イギリス植民地時代に生きた人々の記録

北インド高原の物語 イギリス植民地時代に生きた人々の記録

標題:

北インド高原の物語 イギリス植民地時代に生きた人々の記録

時間:

2022年12月

出版單位:

京都:昭和堂

作者:

北原靖明 著

內容簡介:

植民地時代の北インドは、ロシアに対する防衛の拠点であり、北方の高地は夏季のイギリス人の避暑地となる重要な地点であった。本書は、史料に登場する実在の人物に焦点を当て、北方の高原地帯を中心とした大英帝国植民地時代の北インドの姿を読み物風に描き出す。

序 章 歴史的背景と各章の案内
第一章 イーデン兄妹の大行軍
第二章 ホノリアとヘンリー、北西インド二人三脚の旅
第三章 アウグスタ・キングの思い出
第四章 黄金期のイギリス領インド
第五章 サラが見た異郷の風景
第六章 デヴィの丘
第七章 アイリスとイヴォンヌ主従のインド体験
第八章 植民地の岐路、二つの共和国誕生へ
補 章 シムラにて

系統號:

P-021639

日本帝国圏満洲における民間金融

日本帝国圏満洲における民間金融

標題:

日本帝国圏満洲における民間金融

時間:

2022年12月

出版單位:

東京:ゆまに書房

作者:

柴田善雅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日本帝国圏満洲における民間金融研究の課題と分析視角 
●第1章 第1次大戦終結前満洲における日系銀行
●第2章 満洲における株式取引所の設立
●第3章 1920年代満洲における銀行業の不振と淘汰
●第4章 1920年代満洲における株式市場
●第5章 満洲国期民間間接金融体制の構築
●第6章 産業開発計画始動後の満洲国金融資産負債
●第7章 産業開発計画始動後の間接金融機関の活動と再編
●第8章 満洲国期の証券業
●終章 日本帝国圏満洲における民間金融の解体と結語

系統號:

P-021640

遣唐使と古代対外関係の行方──日唐・日宋の交流

遣唐使と古代対外関係の行方──日唐・日宋の交流

標題:

遣唐使と古代対外関係の行方──日唐・日宋の交流

時間:

2022年12月

出版單位:

東京:吉川弘文館

作者:

森公章 著

內容簡介:

奈良・平安期の対外関係を読み解く上で欠かせない遣唐使。その派遣に際して、朝廷や摂関家はどのような判断を行い、遣唐使事業は外交政策としていかなる経過を辿ったのか。遣唐使がもたらした文物や人的関係を実証的に分析。さらに遣唐使廃止後、藤原道長の対外政策や平氏政権期の日宋関係についても考察し、古代対外関係史の全体像を究明する。

系統號:

P-021654

帝国主義とパンデミック 医療と経済の東南アジア史

帝国主義とパンデミック 医療と経済の東南アジア史

標題:

帝国主義とパンデミック 医療と経済の東南アジア史

時間:

2022年12月

出版單位:

東京:吉川弘文館

作者:

千葉芳広 著

內容簡介:

グローバル化と医療―プロローグ
生態環境・貿易と感染症(生態環境と医学/ヨーロッパ人の参入と現地社会の健康)
帝国主義の時代(イギリスの覇権/蘭領東インドと仏領インドシナ/スールー王国とフィリピン帝国と現地社会)
パンデミックの時代(進む経済開発、広がる感染症/天然痘と種痘の広まり/三つのパンデミック―コレラ、腺ペスト、スペイン風邪)
帝国医療の介入、変容する現地社会(植民地統治と帝国医療/人種・経済開発・ジェンダー/帝国医療の比較/帝国医療のつながり)
民族主義の台頭と地域医療の拡大(医療の民族化/国際保健と地域保健)
医療史と現代社会―エピローグ

系統號:

P-021665

戦時下女学生の軍事教練 女子通信手と「身体の兵士化」

戦時下女学生の軍事教練 女子通信手と「身体の兵士化」

標題:

戦時下女学生の軍事教練 女子通信手と「身体の兵士化」

時間:

2022年11月

出版單位:

東京:青弓社

作者:

佐々木陽子 著

內容簡介:

戦前、女子の中等教育を担った高等女学校(高女)は「良妻賢母」の再生産の場とみなされてきた。しかし、満州事変から始まった15年戦争下(1931-45年)では軍人を指導教員に招聘して竹槍訓練・匍匐訓練、さらには銃や木銃を使った射撃訓練を含む教練を実施したり、生徒を地域の軍隊に短期入営させて軍人に教練指導を委託したりという高女もあり、身体を「兵士化」する訓練が日常化していった。

そうした軍事教練の実態を、関東地方を中心に5つの公立高女の卒業生を対象にした聞き取り調査から探り、高女の変容の要因を分析する。

同時に、女性の戦時動員のなかでも空白部分の女性軍属、とりわけ女性通信手に光を当てる。部隊や県庁への防空警報などの連絡係、敵機からの防衛を担う情報係、海上の船舶などからの略号による無線航空情報を翻訳する係、軍隊の機密を知ることができる任務などの軍属としての女性の正規軍への参入の内実を、北海道札幌と愛知県名古屋の軍隊に通信隊員として採用された高女卒業生への聞き取り調査から解明する。

高女での軍事教練と女性の通信隊員の歴史から、戦時下の女性の動員の実態を浮き彫りにする貴重な成果。

系統號:

P-021617

モノから見た海域アジア史 モンゴル~宋元時代のアジアと日本の交流

モノから見た海域アジア史 モンゴル~宋元時代のアジアと日本の交流

標題:

モノから見た海域アジア史 モンゴル~宋元時代のアジアと日本の交流

時間:

2022年11月

出版單位:

福岡市:九州大学出版会

作者:

四日市康博 編著

內容簡介:

古来より国と国、地域と地域を分け隔て、結びつけた「海域」は人・モノ・文化の交流の舞台となってきた。その海域からアジア史を見ると、従来の枠組みからは見えなかった歴史が見えてくる。本書は中世の海域アジアを行き交った様々なモノ、石材・木材・陶磁器・貴金属を通じて考古学・日本史・東洋史を専門とする各研究者が日本とアジア、ユーラシアの交流の諸相を解説したものである。写真・図版多数収録。

第1章 海域アジアの碇石航路誌
第2章 「板渡の墨蹟」と日宋貿易
第3章 海域アジアの貿易陶磁とコンテナ陶磁
第4章 アジアの海を渡った龍泉青磁
第5章 銀と銅銭のアジア海道
第6章 〈対談〉モノから見た海域アジア交流と日本

系統號:

P-021661

A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Ta (她, She)” Invention and Adoption of a New Feminine Pronoun

A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Ta (她, She)” Invention and Adoption of a New Feminine Pronoun

標題:

A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Ta (她, She)” Invention and Adoption of a New Feminine Pronoun

時間:

February, 2023

出版單位:

Abingdon: Routledge

作者:

Huang Xingtao

內容簡介:

This book offers a thorough examination of the history of a Chinese female pronoun—the Chinese character "Ta (她, She)" and demonstrates how the inven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this new word is inextricably intertwined with matters of socio-cultural politics.

The Chinese character Ta, for the third-person feminine singular pronoun was introduced in the late 1910s when the voices of women’s liberation rang out in China. The inven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this word not only reflected an ideological gendering of the Chinese script but also provoked heated academic and popular debate well into the 1930s. Thus, the history of Ta provides a prism through which to explore modern Chinese history. The author provides an ambitious and informed examination of how Ta was invented and promoted in relation to the gender equality movement, the politics of neologism, and other domestic elements and international catalysts.

This book is the first major work to survey Ta’s creation. It draws on diverse sources, including interviews with eight historians who experienced the popularization of Ta as youths in the 1930s and 40s. This book will be an essential read for students and scholars of East Asian Studies, Chinese Cultural History and those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系統號:

P-021667

Governing Death, Making Persons: The New Chinese Way of Death

Governing Death, Making Persons: The New Chinese Way of Death

標題:

Governing Death, Making Persons: The New Chinese Way of Death

時間:

January, 2023

出版單位: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Huwy-min Lucia Liu

內容簡介:

Governing Death, Making Persons tells the story of how economic reforms and changes in the management of death in China have affected the governance of persons.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has sought to channel the funeral industry and death rituals into vehicles for reshaping people into "modern" citizens and subject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period and the marketization of state funeral parlors, the Party has promoted personalized funerals in the hope of promoting a market-oriented and individualistic ethos. However, things have not gone as planned.

Huwy-min Lucia Liu writes about the funerals she witnessed and the life stories of two kinds of funeral workers: state workers who are quasi-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semilegal private funeral brokers. She shows that end-of-life commemoration in urban China today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ce of social conventions and not a shift toward market economy individualization. Rather than seeing a rise of individualism and the decline of a socialist self, Liu sees the durability of socialist, religious, communal, and relational ideas of self, woven together through creative ritual framings in spite of their contradictions.

Author Bio
Huwy-min Lucia Liu is Assistant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at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系統號:

P-021588

Artful Subversion: Empress Dowager CIXI’s Image Making

Artful Subversion: Empress Dowager CIXI’s Image Making

標題:

Artful Subversion: Empress Dowager CIXI’s Image Making

時間:

January, 2023

出版單位: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Ying-chen Peng

內容簡介:

This revelatory book shows how the influential and controversial Empress Dowager Cixi used art and architecture to establish her authority. Empress Dowager Cixi (1835-1908), who ruled China from 1861 until her death in 1908, is a subject of fascination and controversy, at turns vilified for her political maneuvering and admired for modernizing China. In addition to being an astute politician, she was an earnest art patron, and this beautifully illustrated book explores a wide range of objects, revealing how the empress dowager used art and architecture to solidify her rule.

Cixi’s art commissions were innovative in the way that they unified two distant conceptions of gender in China at the time, demonstrating her strength and wisdom as a monarch while highlighting her identity as a woman and mother. Artful Subversion examines commissioned works, including portrait paintings and photographs, ceramics, fashion, architecture, and garden design, as well as work Cixi created, such as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book is a compelling study of how a powerful matriarch at once subverted and upheld the Qing imperial patriarchy.

Author Bio
Ying-chen Peng is assistant professor of art history at American University.

系統號:

P-021608

Reimagining Tibet: Politics of Literary Representation

Reimagining Tibet: Politics of Literary Representation

標題:

Reimagining Tibet: Politics of Literary Representation

時間:

January, 2023

出版單位:

New Delhi: Routledge India

作者:

Koushik Goswami

內容簡介:

Chapter 1: Introduction: Tibet and the Politics of Representation
Chapter 2: Tibet as Myth: Patterns of Gaze in James Hilton’s Lost Horizon
Chapter 3: Looking at Tibet from India: Tibetan Resistance Movement in Kaushik Barua’s Windhorse
Chapter 4: An Insider’s View of Tibet: Jamyang Norbu’s The Mandala of Sherlock Holmes
Chapter 5: Reconfiguring Tibet: Tibetan Activism in Diaspora
Chapter 6: Conclusion: Emergence of Pan-Tibetan Imagination

系統號:

P-021666

Performing the Socialist State: Modern Chinese Theater and Film Culture

Performing the Socialist State: Modern Chinese Theater and Film Culture

標題:

Performing the Socialist State: Modern Chinese Theater and Film Culture

時間:

February, 2023

出版單位: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Xiaomei Chen

內容簡介:

Introduction
Part I: Theater Founding Fathers: Liberal Aesthetics in the Republican Period
1. Tian Han and His Legacy: Proletarian Modernism and “The Theater of Dramatists”
2. Hong Shen and His Discontent: Canonicity Through Theory and Practice
3. Ouyang Yuqian and His Theater Dream: Cross-Dressing, Drama Schools, and Theater Reforms
Part II: Chinese Socialist Theater and Its Afterlife: Shifting “Classics” and Their Place in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4. Is Socialism Good? Satirical Comedy and the Gray Theater of the 1950s
5. The Tales of the Wives: The Mao-Era Metamorphosis of the “Red Classics” and Their Postsocialist Reinscriptions
6. “The Song of the Geologists”: Remembering Scientists Onstage
7. Monumental Theater: Soldier Plays and History Plays
8. Singing “The Internationale”: One Hundred Years of Sonic Theater
Notes
Bibliography
Index

系統號:

P-021668

A Thousand Steps to Parliament: Constructing Electable Women in Mongolia

A Thousand Steps to Parliament: Constructing Electable Women in Mongolia

標題:

A Thousand Steps to Parliament: Constructing Electable Women in Mongolia

時間:

November, 2022

出版單位: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作者:

Manduhai Buyandelger

內容簡介:

Preface: Hillary Clinton in Mongolia
Introduction: Electable Selves—“Every Woman for Herself!”
1. Legacies: Gender and Feminist Politics under State Socialism
2. Electionization: Governing and the New Economies of Democratization
3. SurFaces: Campaigns and the Interdependence of Gender and Politics
4. The Backstage: Inside (Pre)-Campaigning Strategies
5. Intellectful: Women against Commercialized Campaigns
6. Self-Polishing: Styling the Candidate from Inside and Outside
Conclusion: The Glass Ceiling as a Looking Glass

系統號:

P-02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