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演講】Andrew Levidis:Japan's War is Not Over: Kishi Nobusuke and the Plot to Keep Fighting, 1944-45

標題:

【演講】Andrew Levidis:Japan's War is Not Over: Kishi Nobusuke and the Plot to Keep Fighting, 1944-45

時間:

2023年2月1日(週三)16:30-18:00

地點:

202 Jones Hall | Department of History, Princeton University

主辦單位:

East Asian Studies Program, Princeton University

主講人:

Dr. Andrew Levidis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內容簡介:

Were military commanders and radical young officers the only opponents of Japan's surrender in 1945? What of their civilian collaborators? Focusing on the “continue the war” faction, this talk highlights the role of Kishi Nobusuke--postwar prime minister and grandfather of the late Abe Shinzo--and his leadership of the National Defense Brotherhood, a radical civilian association formed of Imperial Diet members who openly opposed efforts by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to end the war. The history of the civilian opponents of surrender, and their ferocious commitment to the New Order for East Asia, opens up a range of reflections on the militarization and radicalization of Japanese political culture in the total war era of the 1940s.

系統號:

A-021594

【演講】盧正恒:再製海疆:入關前金國的海洋知識、文化、政治傳承與建構

標題:

【演講】盧正恒:再製海疆:入關前金國的海洋知識、文化、政治傳承與建構

時間:

2023年2月2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盧正恒(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E-mail: 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644年入關前,金國/大清對於海洋的認識為何?本次演講將以滿文檔案、地圖為主要材料,在海洋史、知識史與明清鼎革的研究脈絡下,闡述此政權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統治期間,在政治和軍事上如何從畏懼海洋遷界到主動調查佔領;在文化上如何符合當時局勢建構有別於傳統漢人「四海」觀念的「三海 (ilan mederi)」;最後,又是如何通過獲得自西方、朝鮮、大明繪製地圖及其上資訊,重新繪製滿文地圖,再製構築出屬於其的海洋空間知識並置於全球世界中。

系統號:

A-021615

【演講】Elliott Young:Criminalizing Migration and Indefinite Detention: Chinese at Angel Island and McNeil Island Prison

【演講】Elliott Young:Criminalizing Migration and Indefinite Detention: Chinese at Angel Island and McNeil Island Prison

標題:

【演講】Elliott Young:Criminalizing Migration and Indefinite Detention: Chinese at Angel Island and McNeil Island Prison

時間:

2023年2月2日(週四)16:00-18:00

地點:

Zoom

主辦單位: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UC Berkeley

主講人:

Prof. Elliott Young (Lewis & Clark College)

內容簡介:

The CRG Angel Island Forum Series was designed to accompany "A Year on Angel Island," organized by Future Histories Lab and the Arts + Design Initiative.

"A Year on Angel Island" co-sponsors include the UC Berkeley Departments of Music; Theater, Dance & Performance Studies; Ethnic Studies; and American Studies, the Arts Research Center, the Center for Race and Gender, the Berkeley Interdisciplinary Migration Initiative, On the Same Page, and BAMPFA, with community partner the Angel Island Immigration Station Foundation.

*If you require an accommodation for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ASL interpreting/CART captioning, alternative media formats, etc.) to fully participate in this event, please contact Ariana Ceja at centerrg@berkeley.edu with as much advance notice as possible and at least 7-10 days in advance of the event.

Registration required
Registration info: Must register to receive a personalized link to join the Zoom webinar. or or by emailing centerrg@berkeley.edu

系統號:

A-021592

【演講】柯志明、陳兆勇:考釋土牛溝

標題:

【演講】柯志明、陳兆勇:考釋土牛溝

時間:

2023年2月3日(週五)14:30-16:30

地點:

中研院人文館南棟8樓802會議室與臉書直播(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

主講人:

柯志明(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陳兆勇(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專案研究人員)

內容簡介:

在公私藏古文書、方志等史料,以及施添福〈清代臺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和區域發展〉等先行研究的指引下,作者藉由日治初期土地調查(1898-1905)繪製的地籍圖套疊現代GIS地圖與實地勘查,考證並確認乾隆二十五年官定〈清釐臺屬漢番邊界地圖〉上標示、註明的16處土牛溝所在。借助於最接近清末土地分界狀態且具高精確度(比例尺1/1,200)的現代地圖——地籍圖,作者得以進行更加詳盡確實的土牛溝考證工作,校正先前研究調查的偏誤,並就相關地方治理及社會經濟關係的實作略加釋義。

【活動說明】
1.本座談會,開放現場參與及線上臉書同步直播。https://www.facebook.com/iosacademiasinica/
2.為因應防疫措施,與會前兩週內如曾有呼吸道症狀或發燒者,請避免參加活動,您可以線上方式參與。
3.請現場參與來賓自備口罩並於活動中全程配戴。
4.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vgbhNNdAJeQrRGmy9

系統號:

A-021623

【演講】祝平一:翻譯亞尼瑪

標題:

【演講】祝平一:翻譯亞尼瑪

時間:

2023年2月6日(週一)10: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五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

主講人:

祝平一(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

內容簡介:

❈ 請勿錄影、錄音,或未經授權擅將演講內容及影像公開傳播。
❈ 配合防疫,敬請現場全程配戴口罩。

系統號:

A-021655

【演講】林本炫:客家的源流與遷徙

標題:

【演講】林本炫:客家的源流與遷徙

時間:

2023年2月9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林本炫(國立聯合大學文化觀光產業學系教授兼客家研究學院院長)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E-mail: 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有關客家人的身世,最常聽到的講法,是為了躲避戰亂,從中原歷經五次南遷,而到現今粵東、閩西、贛南的客家大本營,然後再從這裡移往各處。與此相關的說法,則說客家人是正統中原漢人,是「華夏貴冑」之後。客家鄉親也常以此自傲。但是這個說法是怎樣出現的呢?1990年代起,中國大陸的人類學者、歷史學者和語言學者,陸續對這個說法提出了質疑。臺灣也有學者加入了這個討論陣營。也有兩岸學者從基因的角度,論辯客家人和漢人的血源關係。本次演講將對這些論辯做梳理,並說明此一論辯的當代意義。

系統號:

A-021616

【演講】姜以琳:學神:新生代中國菁英如何準備全球競爭

標題:

【演講】姜以琳:學神:新生代中國菁英如何準備全球競爭

時間:

2023年2月10日(週五)10:30-12:30

地點:

中研院民族所新館三樓第三會議室 R2319(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民族所世界化中國研究群

主講人:

姜以琳(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王舒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2jvwjwyecvxaWtsx8
報名截止日期:2/6(一)止(報名截止後將寄送會議通知)
會議聯絡Email:gcstudies@gate.sinica.edu.tw

《學神》是一本在世界各地追蹤28位新生代中國菁英的民族誌。本書探討了中國大陸的菁英高中生如何為全球競爭做準備、以及他們如何在競爭中勝出。透過長達八年(2012-2020)的田野資料,本書指出菁英高中生所習得的三項讓有助於角逐全球菁英地位的能力。第一,他們必須了解地位體系的機制,並且需要學習如何辨識並獲得被重視的個人特質,且避開不受待見的特質。第二,他們透過與同儕、老師和父母的互動,學習並強化與各自地位相應的人際互動模式。第三,他們擁有資源充沛的父母,能夠幫助他們制定備案,以應對突發狀況。中國的菁英學生在進入中、美、英等地大學就學期間,亦不斷磨練這些技巧,並且以此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同儕互動。大學畢業後,這群年輕人進入華爾街、矽谷,和新加坡中央商務區就業。無論他們身在何處,都持續使用這些技巧與同事和主管互動。《學神》宣告了中國新生代菁英在全球化競爭下的到來,並指出跨國菁英階級的崛起。

系統號:

A-021651

【演講】高山大毅:荻生徂徠『絶句解』の謎を解く―荻生家史料の可能性

【演講】高山大毅:荻生徂徠『絶句解』の謎を解く―荻生家史料の可能性

標題:

【演講】高山大毅:荻生徂徠『絶句解』の謎を解く―荻生家史料の可能性

時間:

2023年2月10日(週五)16:00-18:00

地點:

Zoomオンライン開催

主辦單位:

東京大学ヒューマニティーズセンター、東京大学駒場図書館

主講人:

高山大毅(東京大学大学院総合文化研究科准教授)

內容簡介:

2021年12月に荻生徂徠の御子孫より、荻生家伝来の史料が駒場図書館に寄贈され、現在、調査・整理が行われています。このセミナーでは、数ある貴重史料の中から、「五言絶句百首解」「滄溟七絶三百首解」を取り上げて、近世日本文学研究における、荻生家史料の重要性の一端を示したいと思います。「五言絶句百首解」「滄溟七絶三百首解」は、明代の詩に徂徠が注釈を施したもので、『絶句解』の稿本に当たります。『絶句解』は、今日、専門家以外にはほとんど知られていない著作ですが、江戸中期には漢詩の選集として多くの読者を獲得していました。しかし、『絶句解』の成立過程については様々な「謎」があり、報告者はこの「謎」に悩まされてきました。荻生家史料の「五言絶句百首解」「滄溟七絶三百首解」は「謎」を解明する上での重要な手掛かりを与えてくれます。報告者の『絶句解』研究の経緯を含めて、荻生家史料及び『絶句解』の魅力を分かりやすくお話できればと思っています。

使用言語:日本語
申込:https://u-tokyo-ac-jp.zoom.us/meeting/register/tZEtceuqqzwoG9DbVKsiNusM_i_pjMbPKHWt

系統號:

A-021675

【演講】下田正弘:大乗仏教をめぐって―仏教研究から照らす、仏教研究を照らす

標題:

【演講】下田正弘:大乗仏教をめぐって―仏教研究から照らす、仏教研究を照らす

時間:

2023年2月11日(週六)14:00-16:30

地點:

当会会館ホールおよびZoomウェビナーによるオンライン

主辦單位:

東京大学仏教青年会

主講人:

下田正弘(東京大学教授)

內容簡介:

仏教の歴史において、大乗仏教はきわめて重要な役割を果たしてきた。この明確な事実にもかかわらず、それが古代インドにおいて、いったいどのようにして興り、どんな歴史を辿ってきたのかと問うたとたんに、その回答は曖昧模糊としたものになる。多くの研究者の関心を惹きつけてきたこの問いに、個々にさまざまな明確な回答が示されてきたにもかかわらず、全体としてみたとき、その歴史的実態はいまだになぞに満ちている。じつはこの点にこそ、この問題の本質がある。今回は仏教研究と仏教との不可離な関係に考察の光をあて、それを通して大乗仏教とはなにか、さらに仏教とはなにかを、一緒に問うてみたいと思う。

会場:当会会館ホールおよびZoomウェビナーによるオンライン
定員:対面:先着20名,オンライン:先着100名
(聴講無料、要事前申し込み)
*対面での参加は先着順・会員優先となります。

系統號:

A-021674

【演講】陳肇萱:省產魚肝油爭議下的藥品標準化:1950年代臺灣《中華藥典》的修訂

標題:

【演講】陳肇萱:省產魚肝油爭議下的藥品標準化:1950年代臺灣《中華藥典》的修訂

時間:

2023年2月14日(週二)11:00-13:00

地點:

中研院臺史所817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臺史所社會經濟史研究群

主講人:

陳肇萱(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

內容簡介:

1.欲報名者煩請填妥報名表單。報名系統將於2/7(二)關閉,報名成功者將發信通知,恕不開放現場參加。
2.報名成功後若不克參加,麻煩來信告知(助理鍾景軒,Email:sehrgith@gmail.com),否則日後將不錄取。
3.本次演講以實體方式舉行,如遇疫情變化,將依CDC規定改為線上模式。

戰後臺灣的藥品檢驗管理制度,是從日治時期既有制度延續而來,還是來自1949年遷臺的中央政府?由於戰後初期臺灣本地藥師仍習慣使用日文藥品名稱,並伴隨著從日本醫學體系習得的藥學知識來執業、調劑與販售,那麼臺灣社會要如何適應國民政府在抗戰以前建立的中文藥品項目及規範,這是個關乎民生生活的問題。戰後初期的藥品規範依據來自中華民國衛生部在1930年編印的第一版《中華藥典》。其內容除了羅列各種中西醫藥物的成分、種類與功能外,更是作為國家現代化藥物品管與檢驗標準的法律根據。本次演講將從50年代省產魚肝油外銷的品管爭議,觀察這部《中華藥典》在臺灣重啟第二版修訂的挑戰及其過程,並將討論戰後臺灣食品藥物檢驗標準的技術來源。

系統號:

A-021637

【演講】陳文松:「史」失求諸「檔」:地方公私檔案發掘與台灣史研究

標題:

【演講】陳文松:「史」失求諸「檔」:地方公私檔案發掘與台灣史研究

時間:

2023年2月16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陳文松(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E-mail: 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論語》說「禮失求諸野」,而台灣史的研究在二次戰後曾被黨國威權體制長期壓抑,導致檔案和史料的佚失,到了1980年代逐漸萌芽,為了完整掌握台灣歷史發展的脈絡與史實,必須從地方公私檔案發掘更多史料,來從事由下而上或上下、公私互補的多元台灣史研究。

迄今,從中央級學術機關一直到地方政府,重新重視各種政府檔案的蒐集與研究,以及私人的日記、老照片、文書和相關文物的數位化典藏與發掘,以冀建構更完整、更全面的台灣史。而隨著各種公私檔案、文書、文物的出土,也帶動機關和一般民眾對於所存檔案和資料的珍視,並樂於提供研究者使用。

因此,本次內容將以講者在研究和教學上所發掘的公私檔案為例,分享如何從地方採集的檔案,與國家的所藏官方檔案進一步相互印證和對話的案例,去體認原來除了官方檔案,地方上仍留有許多值得我們去發掘的史料。

系統號:

A-021620

【演講】陳惠馨:《唐律》與1751年德國《巴伐利亞刑法典》 ──被忽略的法文化交流

【演講】陳惠馨:《唐律》與1751年德國《巴伐利亞刑法典》 ──被忽略的法文化交流

標題:

【演講】陳惠馨:《唐律》與1751年德國《巴伐利亞刑法典》 ──被忽略的法文化交流

時間:

2023年2月18日(週六)14:00-16:00

地點:

臺師大文學院勤大樓四樓歷史學系視聽教室(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科技部歷史學研究人才培育計畫、中國法制史學會

主講人:

陳惠馨(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系退休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陳登武(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同步視訊會議代碼:zty-ibwr-hbz

系統號:

A-021706

【演講】谷川舜:排斥與包容:1930-40年代殖民地臺灣的言論空間

標題:

【演講】谷川舜:排斥與包容:1930-40年代殖民地臺灣的言論空間

時間:

2023年2月22日(週三)15:00-17:00

地點:

中研院臺史所823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臺史所文化史研究群

主講人:

谷川舜(早稻田大學大學院政治學研究科博士後期課程、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班訪問學生)

內容簡介:

備註:
1.報名成功後若不克參加,麻煩來信告知(助理陳玟婷,Email:pandas151086@gmail.com)。
2.本次演講以實體方式舉行,如遇疫情變化,將依CDC規定改為線上模式。

關鍵字:非主流言説,在鄉軍人,在臺華僑,內臺共婚,《志願兵》 (周金波),皇民鍊成,親軍人士 (郭廷俊),山の同胞 (高砂族)

系統號:

A-021648

【演講】蔡名哲:聲音、學術與統治合法性——《滿洲源流考》中的滿文考據學與正統論述

標題:

【演講】蔡名哲:聲音、學術與統治合法性——《滿洲源流考》中的滿文考據學與正統論述

時間:

2023年2月23日(週四)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一會議室+視訊(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近史所

主講人:

蔡名哲(中研院近史所博士後研究人員)

內容簡介:

評論人:蔡偉傑(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 Webex 視訊連結: https://asmeet.webex.com/asmeet/j.php?MTID=m6cb544bcd0f634da53f659ca183353fa

滿洲人以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從政權初創之時便不斷處理其族群身份與統治合法性的問題,並產生諸多論述與實踐。這些論述都能解決當時出現的一部份問題,但卻又彼此矛盾。乾隆42年(1777)下令編纂的《滿洲源流考》可謂之前各種論述的集成,同時運用考據學方法,運用滿文語音考訂過往的漢文史籍,爭奪對東北歷史的詮釋權,並藉此高度標榜自身的異族來源,能見清朝與其他北族王朝在正統論述上的特殊之處。本次演講將梳理《滿洲源流考》所調和與呈現的正統論述為何,同時討論其運用的考據學方法是否成立?是否能為當時知識界所接受?藉此呈現語言、學術與政治之間複雜的關係。

系統號:

A-021687

【演講】葉立誠:臺灣閩籍女性內在穿著的經歷與看法:以40位耆老的口述作為主要論述內容

標題:

【演講】葉立誠:臺灣閩籍女性內在穿著的經歷與看法:以40位耆老的口述作為主要論述內容

時間:

2023年2月23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葉立誠(實踐大學服裝設計學系助理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E-mail: 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在「臺灣服裝歷史文化」領域中,針對「內在穿著」議題,受限於私密、害羞與隱晦等因素的限制下,要能廣泛且深究其意,實屬不易。然而,「內在穿著」此一議題,所涉及的不只是那單純、獨立、隱密的一件衣物,它還牽動到外顯的服儀,並且緊密環扣「時代」、「他人」、「個人」彼此之間的關聯。相信藉由多位耆老陳述自己生命歷程的內著經歷及看法,將能有助於我們,就臺灣服飾穿著歷史文化的事實與意涵獲得理解。

系統號:

A-021621

【演講】周保松:政治哲學作為公共哲學

【演講】周保松:政治哲學作為公共哲學

標題:

【演講】周保松:政治哲學作為公共哲學

時間:

2023年2月24日(週五)14:30-16:30

地點:

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第二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政治思想專題中心

主講人:

周保松(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客座副教授)

聯絡人:

陳小姐,(02)27898136,politics@ssp.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主持人:陳宜中(本院人社中心研究中心)、錢永祥(本院人社中心兼任研究員)、沈明璁(本院人社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活動網址:https://www.rchss.sinica.edu.tw/politics/posts/11213
線上直播:https://youtu.be/zoRQ74r-10Y

系統號:

A-021688

【演講】若林正丈名誉教授講演会:『台湾研究序説』の構想:代わり変わる帝国と「台湾という来歴」

【演講】若林正丈名誉教授講演会:『台湾研究序説』の構想:代わり変わる帝国と「台湾という来歴」

標題:

【演講】若林正丈名誉教授講演会:『台湾研究序説』の構想:代わり変わる帝国と「台湾という来歴」

時間:

2023年2月25日(週六)15:00-17:00

地點:

早稲田大学8号館308号室(東京都新宿区戸塚町1-104)

主辦單位:

早稲田大学

主講人:

若林正丈(早稲田大学名誉教授)

內容簡介:

本研究所若林正丈学術顧問の三年遅れの「最終講義(講演会)」及び「若林先生を囲む会」開催のお知らせです。
講演会、囲む会とも公開ではございますが、準備等の都合のため、お手数ですがご出席いただく場合は、下記のウェブフォームにて、2月1日(水)までにお知らせくださいますと幸甚です。

https://forms.gle/71FK9EHZ6WtHaaD67

系統號:

A-021557

【演講】Patricia L. Maclachlan:Betting on the Farm: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Japanese Agriculture

標題:

【演講】Patricia L. Maclachlan:Betting on the Farm: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Japanese Agriculture

時間:

2023年3月1日(週三)16:30-18:00

地點:

TBD

主辦單位:

Program in East Asian Studies, Princeton University

主講人:

Prof. Patricia L. Maclachlan (Univeresity of Texas at Austin)

內容簡介:

Betting on the Farm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22) explains variations in strategic change within Japan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JA), the nationwide network of farm co-ops that has dominated the Japanese agricultural landscape since the mid-20th century. JA’s tradition-bound organizations are under increasing economic and demographic pressure to expand farmer incomes by adapting co-op strategies to rapidly changing market incentives, but some local co-ops are adapting more quickly and effectively than others. Drawing on insights from institutionalism theory, our book ultimately attributes these variations to three sets of local variables: the co-op’s capacity to produce foods that can earn good prices in today’s markets; the quality of co-op leadership; and the appropriate organization of farmer-members behind new co-op strategies. We support these claims with a mix of quantitative and especially qualitative methodologies, including in-depth case studies of individual co-ops and farmers. We also touch on several related themes, including long-term changes to the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of Japanese farming; the sector’s ongoing economic and demographic crisi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farm and co-op reform; the diversification of farmers and its impact on farmer ties with the JA system; and JA’s quest to find a workable balance between adapting to freer markets, on the one hand, and its longstanding responsibility to contribute public goods to local farm communities, on the other hand. We also demonstrate how years of seemingly ineffective, small-scale policy changes have had a cumulative, transformative effect on both farmers and co-ops—so much so, we argue, that pressures for further agricultural reform will likely intensify regardless of a particular government’s position on reform.

系統號:

A-021593

【演講】平野克己:アフリカから見た中国と日本

標題:

【演講】平野克己:アフリカから見た中国と日本

時間:

2023年3月16日(週四)13:00-14:30

地點:

Zoomオンライン開催

主辦單位:

愛知大学国際研究機構

主講人:

平野克己(アジア経済研究所新領域研究センター・上席主任調査研究員)

內容簡介:

コメンテーター:李春利(愛知大学国際中国学研究センター(ICCS)所長)
司会:佐藤元彦(愛知大学国際研究機構長)

【言語】日本語
【参加費】無料 (要申込)
【申込締切】2022年3月8日(水)
【定員】オンライン参加 150名
※申込先着順。定員に達し次第、受付終了と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

系統號:

A-021679

【系列演講】「女性的近代史・近代史中的女性」專題系列演講

【系列演講】「女性的近代史・近代史中的女性」專題系列演講

標題:

【系列演講】「女性的近代史・近代史中的女性」專題系列演講

時間:

2023年3月至5月,共6場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國立臺北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柯惠鈴(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內容簡介:

性別研究是個有效的歷史分析視角,這個源於Joan Scott信心十足力持的概念,確實引領婦女性別研究走出更寬廣的視野。就以近百多年的歷史研究來說,性別視域的介入,不僅能挖掘到更多、更豐富新史料,也能對既有的歷史解釋賦予新的面貌。更重要的是,性別研究既圍繞著女性,卻又能跳脫女權爭高論低的框架,回到歷史場景中,探究政治、革命、戰爭、家庭、婚姻、法律等面向如何牽動男女的遭遇、選擇與去向。要言之,性別與婦女研究回應近代急遽變遷的大潮,同時她們也譜寫出近代歷史的另種性別篇章。

系列演講以「女性的近代史・近代史中的女性」為題,共分六場。各場講演的內容按歷史推移,斷限是清末民初自1950年代,主題涉及婦女與性別研究文本的探究、性別與革命、性別與戰爭、性別與社會等不同面向,希望能在較長的歷史時間縱軸中,呈現近代婦女性別研究的「已盡」與「未盡」之處。

講座規劃:周五下午13:30-16:00
第一講 (3月10日)
講題:民國檔案與婦女性別研究
演講地點:國立台北大學歷史系

第二講 (3月24日)
講題:激越時代的革命、政治與婦女
演講地點:國立台北大學歷史系

第三講 (4月14日)
講題:文本、性別與戰時社會
演講地點:國立台北大學歷史系

第四講 (4月28日)
講題:性別、婚姻與家庭研究的新視野
演講地點:國立台北大學歷史系

第五講 (5月12日)
講題:性別與近代中國「情」的覺醒
演講地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

第六講 (5月26日)
講題:民國女力:近代女權歷史的新詮釋

報名規範:
1. 以有志於近現代史研究的碩博士生為主,亦接受大學部同學報名,錄取人數共30名。
2. 報名學員請參加完整六場系列演講。
3. 請於2/20前完成報名,錄取名單將另以電郵通知。
如有疑問,請洽聯絡人:劉同學 yoyo3055@gmail.com

系統號:

A-021690

【工作坊】2023年「中國近現代史議題與趨勢」春季合宿活動

【工作坊】2023年「中國近現代史議題與趨勢」春季合宿活動

標題:

【工作坊】2023年「中國近現代史議題與趨勢」春季合宿活動

時間:

2023年2月16至17日

地點:

東海大學(臺中市西屯區台灣大道四段1727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東海大學歷史學系、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國立台北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為推廣中國近現代史研究、凝聚大專院校的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生群體,並提供研究生相互學習、交流的機會,特此舉辦2023年中國現代史「春季合宿」活動。本活動希冀透過研究議題的講述、寫作經驗的分享、學員們的討論與實作等活動,使有志於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的研究生得以認識當今學界的研究潮流與新趨勢,強化其研究能力。

◎ 欲報名參加者,請至以下連結填寫報名資料後上傳至表單內的回覆區 https://tinyurl.com/yckaybft

報名截止日期:2023年2月5日。
主辦單位預計於2023年2月8日以email通知錄取者。
若有任何問題皆可來信,聯絡人:劉同學(yoyo3055@gmail.com)

系統號:

A-021643

【工作坊】Literature from Taiwan 臺灣文學翻譯工作坊

【工作坊】Literature from Taiwan 臺灣文學翻譯工作坊

標題:

【工作坊】Literature from Taiwan 臺灣文學翻譯工作坊

時間:

2023年7月23至29日

地點:

英國諾里奇(Norwich)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文化部駐英國代表處文化組、英國文學翻譯中心

內容簡介:

由國立臺灣文學館、文化部駐英國代表處文化組、英國文學翻譯中心(British Centre for Literary Translation, 簡稱BCLT)合作辦理的「Literature from Taiwan 臺灣文學翻譯工作坊」將於2023年7月23日至29日於英國諾里奇(Norwich)舉辦。歡迎對文學翻譯有興趣的譯者報名參加。

本工作坊為「國際文學翻譯暨創意寫作夏季學校」(International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Creative Writing Summer School)的課程之一,為BCLT所籌劃的譯者培訓學程,已辦理超過23年。今年度除本工作坊外,另有針對阿拉伯語、法語、日語、韓語等不同語言別之翻譯工作坊。本工作坊於2021-2022年採線上辦理,均獲得豐富成果與迴響。今年度則首次採實體工作坊,獲選的12位譯者將可遠赴英國參加,由臺文館全額負擔工作坊期間之學程費用及食宿費(Residential Fee)。

本工作坊將邀請具有豐冨英譯華文作品經驗的新加坡作家兼譯者程異(Jeremy Tiang)擔任導師,並邀請臺灣作家擔任文本作家,由導師揀選作品片段,帶領學員進行英文翻譯,引領參與者從不同角度討論如何詮釋原典,期能透過此工作坊提升譯者的專業能力。參加者除參與為期7天的實體密集實作翻譯課程外,同時也將與來自世界各地的作家和文學譯者參加BCLT安排之創意寫作、文學翻譯理論及實務之專題演講、譯者交流及團體聯誼等課程,並連結來自全球的譯者、編者、出版者,協助拓展譯者的業內視野,發展文學翻譯之專業網絡。

「Literature from Taiwan 臺灣文學翻譯工作坊」由BCLT公開徵選12位譯者,由臺文館支應學程費用及食宿費(Residential bursaries)。為鼓勵臺灣籍譯者參加,臺文館另提供交通補助予2位獲選的臺灣籍譯者,包含從臺灣至英國諾里奇來回經濟艙機票、英國境內長途大眾陸運工具(由機場至英國諾里奇,不含計程車費用)及簽證費用;支領上限為新臺幣6萬元整,採檢據實報實銷。

申請期限至2023年3月27日止,本次徵選訊息並依BCLT官方公告為準。詳細資訊及報名申請,請至網站:https://www.uea.ac.uk/web/groups-and-centres/british-centre-for-literary-translation/summer-school

系統號:

A-021663

【資料庫】《馬偕日記》數位人文資料庫

【資料庫】《馬偕日記》數位人文資料庫

標題:

【資料庫】《馬偕日記》數位人文資料庫

內容簡介:

本資料庫係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之「110年度補助學術研究網站」計畫補助,真理大學提供電子文本並予以授權;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規劃、國立臺灣大學數位人文研究中心提供技術支援所共同建置而成的數位人文脈絡分析型資料庫。

馬偕博士(George Leslie Mackay, 1844-1901)是加拿大長老教會(Presbyterian Church In Canada, PCC)的宣教師,於1871年來台進行傳教工作,於1901年因為喉癌過世於臺灣,對於台灣基督新教(以下簡稱基督教)的發展是極為重要的人物。《馬偕日記》始於1871年11月馬偕上船前往臺灣,終於1901年的2月,總計12冊,皆為手寫稿。日記原見本由馬偕的孫輩保存,後轉交給臺灣基督教長老會的陳宏文牧師,於1996年捐贈給真理大學淡水牛津學堂的「馬偕文物紀念館」典藏。其中1883年的日記已經亡佚。

在這大約三十年的日記中,記載了馬偕在台宣教的許多事蹟、人物、宣教的地點,以及馬偕的心境。《馬偕日記》不僅是馬偕在台宣教的紀錄,也是研究這段時期臺灣社會文化與歷史的重要史料。為了在這卷帙浩繁的一萬多天日記裡發掘值得研究的議題,本計畫透過數位人文思維建置本資料庫,希望透過「脈絡分析」的數位人文技巧,使《馬偕日記》發揮更的研究價值。是謂本資料庫建置的意義與目的。

系統號:

A-021611

【展覽】智慧之神──相遇在燃燈節特展

【展覽】智慧之神──相遇在燃燈節特展

標題:

【展覽】智慧之神──相遇在燃燈節特展

時間:

2022年12月17日至2023年3月12日

地點:

蒙藏文化館1樓、2樓及3樓章嘉大師紀念堂(臺北市大安區青田街八巷三號)

主辦單位:

蒙藏文化館

內容簡介:

宗喀巴大師與章嘉大師二位藏傳佛教大師,被認為是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的化身,深受信徒尊敬。現今世界隨著新冠肺炎疫情來到了第3年,人心與事物無不隨著疫情的世界輪轉幻化;在安住與不安經常並置成為日常的後疫情時代,本部規劃「智慧之神–相遇在燃燈節」特展,希望在時而幽闇、時而充滿希望的前方道路上,藉由與二位智慧之神相遇,為人們燃起智慧之燈,也為世間及這片土地帶來無上祝福。

本次展覽內容以燃燈節為主軸,擴延至藏曆新年、酥油花燈節重要節慶;展期橫跨宗喀巴大師與章嘉大師二位大師圓寂紀念日,期間陸續迎來紀念宗喀巴大師圓寂的燃燈節(國曆12月18日)、藏曆新年(2月21日)、章嘉大師圓寂紀念日(3月4日)及酥油花燈節(3月7日;藏曆元宵節)等重要節慶。

展覽規劃三大主題:一、宗喀巴大師與燃燈節;二、藏曆新年節慶與酥油花燈節;三、章嘉大師文物展。歡迎來到神聖令人屏息的藏傳佛教精神世界,進入生動且鼓舞人心的藏式常民生活場景,在神聖與生活雙重面向映照下,深刻體驗藏傳文化多元豐富的寶藏。

系統號:

A-021572

【展覽】快慢之間:臺灣鐵道旅行特展

【展覽】快慢之間:臺灣鐵道旅行特展

標題:

【展覽】快慢之間:臺灣鐵道旅行特展

時間:

2022年11月9日至2023年7月9日

地點:

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3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6-356-8889

內容簡介:

100多年前,臺灣跟上世界的潮流,有了第1條縱貫鐵路,從北到南只需14小時,火車成為臺灣島內最快移動的交通運輸工具;隨著經濟環境好轉、休閒風氣興起,鐵路促進了人們移動的意願,南來北往的機會變多,搭火車成了全島旅行首選的交通方式。然而隨著1980年代公路運輸的崛起、2007年高速鐵路的通車,改寫了「一日生活圈」的時空定義,鐵道旅行的型態隨之起了很大的變化。

特別是高鐵通車之後的現在,在周休二日的假期出外走走,成為大多數人生活的日常,同時在環保意識的影響下,搭火車遊臺灣成為熱門的低碳旅遊方式,更有了高鐵與臺鐵二種「快、慢」不同旅行速度的旅程選擇,火車不再只是交通工具,而是旅行的目的。

沿著軌道觀看窗外的風景、觀察車內的人們,感受旅行的美好與悸動,反思著旅行與生命的意義,正是鐵道旅行迷人的魅力。在生活節奏過快的當代社會,火車的快慢就如生命速度的變化,放慢一點,也許可以看見更多的風景。生活的快慢之間,你會選擇哪一種速度前進?

系統號:

A-021573

【展覽】江湖有字在──臺灣人文出版史特展

【展覽】江湖有字在──臺灣人文出版史特展

標題:

【展覽】江湖有字在──臺灣人文出版史特展

時間:

2022年7月22日至2023年5月21日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一樓展覽室C(台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內容簡介:

以臺灣人文出版演進為主軸,始自日治時代結合報紙之印刷發行推展啟蒙思想與文學創作,逐漸建立臺灣自主出版的規模;戰後隨國府來臺的出版界文人,「兩大報」、「五小出版社」及各家專業出版帶來人文出版的高峰,為臺灣人文思潮激盪出豐沛的能量,再至解嚴後到當代的出版業百花齊放、網路媒體新興盛況。

特展預計以臺灣重要的人文出版事件、代表性出版社/出版人與其成果為核心,鋪陳臺灣人文出版史面貌,並以文學、哲學、人文思潮之出版社、雜誌刊物、報紙副刊等載體為範圍,同時介紹出版史上獨特而不可忽視的「出版現象」,綜合呈現此一議題的時代意義。

系統號:

A-021574

【展覽】避暑山莊:清帝國多元統治下的縮影

【展覽】避暑山莊:清帝國多元統治下的縮影

標題:

【展覽】避暑山莊:清帝國多元統治下的縮影

時間:

2022年9月24日至2023年2月5日

地點:

故宮博物院103、104展覽室(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內容簡介:

避暑山莊,又稱熱河行宮、灤陽行宮,始建於康熙四十二年(1703)。它不僅是清代皇家園林中佔地最廣,更是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皇家行宮。山莊的興建,顧名思義,是皇帝每年前往的一處避暑勝地,但它本身的意義絕不僅限於此。由於山莊所在的熱河地區,大部分為蒙古游牧之地,屬於大清帝國面向北亞前沿之地。每年約自五月至九月間,皇帝駐蹕山莊避暑,秋獵行圍,並接見蒙藏活佛與王公貴族,外國使節也因皇帝駐蹕之處前赴山莊覲見,帝國許多關鍵決策都是在皇帝駐蹕山莊時下旨施行。避暑山莊在帝國上的地位,毫無疑問,已然成為紫禁城之外,帝國的第二政治中心。

隨著山莊地位日益重要,大清皇帝歷經數代用心經營,其所在行政區域的擴大、沿途行宮的修建、山莊景觀佈局的規劃、門樓亭閣建築的設計,以至圍場設官管理等方面,莫不反映出大清帝國統治上滿蒙漢政制、內地與邊陲文化、藏傳佛教與中原信仰宗教等各方面多元、多樣的特色。因此,本展覽將以六個單元-「治園如治國:微宇宙的大清帝國」、「統治者身分的多樣性」、「多元宗教政策」、「地方政制的多元特色」、「語言文字的多樣」及「政治與禮儀」,精選院藏代表書畫器物文物及相關檔案文獻,透過圖文介紹,逐一呈現清代避暑山莊的特殊意義。

「一座山莊志,半部清代史」。盛清之世,當皇帝一行跨越長城,塞北各地蒙古王公相繼派員路上迎駕,長隊列陣,彼此互動問候,當年的戰爭烽火,早已煙硝雲散。大清皇帝對山莊的經營,積極拉攏蒙藏各方領袖,帶動熱河地區的繁榮,呈現萬邦來朝,帝國內多元文化揉合的特色。

系統號:

A-021575

【展覽】手完成的話——時局下的李石樵人物畫

【展覽】手完成的話——時局下的李石樵人物畫

標題:

【展覽】手完成的話——時局下的李石樵人物畫

時間:

2022年10月15日至2023年2月19日

地點: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二樓南翼第2展區(台北市南海路54號)

主辦單位:

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內容簡介:

2019年的陳植棋特展、2020年的張萬傳特展,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的臺府展系列特展,這次以有「畫伯」之稱的李石樵為主題,即將在10月15日隆重展出。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原「臺灣教育會館」,落成於1931年日治時期,共計有6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及4回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在此舉辦,是臺灣近代美術發展的歷史現場。本年度「二二八藝文系列.他們的年代」特別企劃本展,以李石樵於1930至1960年代創作的人物畫為主,不僅僅是展出多幅經典畫作,如《四弟像》(1931)、《合唱》(1944)、《市場口》(1946)、《建設》(1947)、《李石樵畫室》(1958),更特別將作品《大將軍》(1964)與首次對外公開展出的《蔣中正先生》(1960)並列展示。

除了畫作展示,同時也透過史料闡述李石樵於日治時期參與「臺灣文藝聯盟」,結識吳天賞、張星建等多位文藝人士,積極參與臺中文化界活動,戰後初期並組織「歡迎國民政府籌備會」。這群臺中文藝人士,原本滿心期待「回歸祖國」、新政權的來臨,卻因國民政府在政治面、經濟面、文化面等等的治理失當,導致臺灣社會面臨物價高漲、失業、生活困苦、族群差異與貧富差距下的階級不平等問題叢生,進而引爆二二八事件,李石樵多位熟識友人紛紛遭受牽連,除了畫友陳澄波遭逮捕槍殺之外,吳天賞遭列於「臺中地區『三.二』事件重要人犯名冊」之中,而張星建亦遭列於「臺中地區公職人員參加二二八事變首要主謀份子調查表」及「臺灣中部綏靖區通緝人犯名冊」之中,李石樵也曾遭檢調單位徹夜約談,清晨釋回。二二八事件之後,緊接著進入戒嚴及白色恐怖的年代,李石樵的行事也轉為低調寡言,也或許迫於政治環境、友人紛紛蒙難,讓他意識到現實主義的作品,不適宜再為創作主軸,也考量在幾件巨作問世之後,應調整繪畫風格,向現代藝術思潮學習。

系統號:

A-021576

【展覽】臺灣意象──帝國眼中的臺灣風物

【展覽】臺灣意象──帝國眼中的臺灣風物

標題:

【展覽】臺灣意象──帝國眼中的臺灣風物

時間:

2022年7月22日至2023年5月21日

地點:

臺灣客家文化館第四特展室(苗栗縣銅鑼鄉九湖村銅科南路6號)

主辦單位:

臺灣客家文化館

內容簡介:

十七世紀以來,諸多帝國勢力就從其立場認識臺灣。本展覽透過這些帝國所製作的地圖、所特別舉出的物產,以兩條不同軸線的歷史進程,來探索臺灣。第一個軸線是「帝國的凝視」,從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大清國到大日本帝國,它們是如何從帝國治理的角度來探索臺灣的地理和風土。

第二條軸線是「在地的動能」,居住於臺灣的本地人,在歷經不同帝國的統治後,逐漸形成臺灣人的共同意識,發展出論述與描述自己的方式。

系統號:

A-021577

【展覽】擢蒔增華──館藏植物意象書畫特展

【展覽】擢蒔增華──館藏植物意象書畫特展

標題:

【展覽】擢蒔增華──館藏植物意象書畫特展

時間:

2022年8月12日至2023年4月29日

地點:

中台世界博物館(南投縣埔里鎮中台路8號)

主辦單位:

中台世界博物館

內容簡介:

植物原生於自然之中,因人類對其依存的關係,憑藉生活經驗和知識的積累,從而使主觀情感契合外在物象,湮遠地將植物意象轉化成群體的文化意涵。「擢蒔增華」係為展示藝術家藉由植物意象詮釋內在心緒,將其物象「移植」於書畫與碑拓的作品中。

總計件數共38件,分別為書畫21件、碑拓16件,立體1件,分為三項主題:一、「佛旨瑞卉」:聚焦蓮花之於佛教的文化意涵,以及其生物表徵所代表傳統的社會期待。二、「心跡遣興」:理解創作者主觀「寓意於象」的蘊含情意,以及書畫的藝術傳統和社會功能。三、「君子比德」:闡釋比興傳統所賦予植物的道德意象,並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命情志。

系統號:

A-021578

【展覽】回望:二十世紀史語所的中國西南地區調查

【展覽】回望:二十世紀史語所的中國西南地區調查

標題:

【展覽】回望:二十世紀史語所的中國西南地區調查

時間:

2022年10月29日起

地點: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二樓204室中國西南民族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聯絡人:

Tel: (02)2652-3180

內容簡介:

【展覽預告】回望:二十世紀史語所的中國西南地區調查
展期:2022年10月29日起
展區:歷史文物陳列館 
多山、多河流造成重重地理區域分割,居住在中國西南地區的人們也分裂為許多大小族群。傳統中國對於本地又有豐富的歷史記載。這些因素,使得中國西南地區成為歷史與人類學研究的寶藏。
自1920年代起,史語所研究人員即在此從事研究,歷年來蒐集之西南民族文物 1100 餘件,文書 800 餘種,田野照片約 7000 張,以及錄音及錄影等資料。
本展覽以「認同」與「區分」為主題,分為三個單元﹕
一、人與地:環境區分與人類適應
二、人與人:社會認同與區分
三、人與天:生命與信仰
希望藉此呈現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形成的歷史過程。

系統號:

A-021579

【展覽】百年對話:跨國移動者與藏品的相遇特展

【展覽】百年對話:跨國移動者與藏品的相遇特展

標題:

【展覽】百年對話:跨國移動者與藏品的相遇特展

時間:

2022年9月27日至2023年6月18日

地點:

國立臺灣博物館本館1樓西展廳(臺北市中正區襄陽路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2-2558-9790

內容簡介:

國立臺灣博物館(以下簡稱臺博館)「百年對話:跨國移動者與藏品的相遇特展」精選南洋類藏品作為對話載體,邀請東南亞移民工社群分享藏品故事,透過「人與物」、「物與物」的對話,聚焦東南亞區域的信仰、藝術及風土民情,述說跨越區域與文化差異的相遇故事。

展覽以「藏品和社群連結」為策展核心,精選60餘件臺博館南洋類藏品,包括克力士匕首、面具、木質平面傀儡、皮影戲偶、甘美朗樂器模型、錢幣、生活器具等,以及2019年由駐臺北印尼經濟貿易代表處捐贈給臺博館的峇里島神獸「巴龍」;此外,也向民間徵集泰國的食器、越南水神信仰古籍、印尼的孔雀羽冠虎面獅等展件,期望帶給觀眾更多關於東南亞文化的多元視野和再發現,並透過展覽推廣文化平權。

系統號:

A-021580

【展覽】原民、漢人、官府的交織「物」語:故宮、臺博、臺史博三館聯展

【展覽】原民、漢人、官府的交織「物」語:故宮、臺博、臺史博三館聯展

標題:

【展覽】原民、漢人、官府的交織「物」語:故宮、臺博、臺史博三館聯展

時間:

2022年10月5日至2023年4月5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1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內容簡介:

什麼展可以把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三個館湊在一起?三館的典藏特色恰好各自反映臺灣歷史上的三個主角:原住民(臺博館)、漢人常民(臺史博),與中國宮廷/官府(故宮)的歷史與物質文化。三個不同典藏特色的館怎樣共同策展?三方看似相異的藏品如何彼此對話?看似三個對立的視角如何彼此映照出一個臺灣多元人群相遇、接觸與互動的歷程,以及豐富的物質文化內涵。展覽也試圖藉由與過去歷史與物質文化的探索及對話,讓過去與當代生活相接,進而能對當代有更多多元化及包容性的理解與想像。三館聯合策展,原民官交會,也與當代相遇。

系統號:

A-021581

【展覽】衣態萬千──服飾郵票特展

【展覽】衣態萬千──服飾郵票特展

標題:

【展覽】衣態萬千──服飾郵票特展

時間:

2023年1月6日至6月25日

地點:

郵政博物館臺北館特展室(臺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1段114號2樓)

主辦單位:

郵政博物館

內容簡介:

服裝的演變與經濟、文化發展息息相關,反映不同時代之特色;從早期的蔽體禦寒,發展至今已具有體現生活型態及審美之精神價值。為探究國內、外服飾之美,本館特規劃「衣態萬千-服飾郵票特展」,透過方寸欣賞服飾的精緻工藝,並推廣其文化意涵。

系統號:

A-021582

【展覽】畫筆下的真實——李梅樹120歲藝術紀念展

【展覽】畫筆下的真實——李梅樹120歲藝術紀念展

標題:

【展覽】畫筆下的真實——李梅樹120歲藝術紀念展

時間:

2022年12月17日起至2023年3月12日止

地點:

國立臺灣美術館101展覽室(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主辦單位:

李梅樹紀念館

內容簡介:

終其一生藝術踐履始終秉持一貫的信念與執著,堅持以寫實主義的風格關注描繪臺灣土地、人民的李梅樹(1902-1983),出生於三峽(舊稱三角湧,1920年改為現名),1910年進入三角湧公學校接受西式教育,1918年考入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師範部就讀,1928年赴日求學,翌年進入日本東京美術學校(現東京藝術大學美術學部)西洋畫科,師事長原孝太郎、小林萬吾、岡田三郎助等外光派畫家,奠定其後寫實風格的深厚根基。李梅樹自1927年第一回「臺灣美術展覽會」(簡稱臺展)入選後,即積極參與臺灣與日本的官辦展覽,連連入選16回臺展、府展,或獲得「特選」、「總督賞」的殊榮,並於1939年入選日本第三回「新文展」及1940年「紀元二千六百年奉祝美術展覽會」。此外,熱心參與畫會,包括日本的「光風會」及臺灣的「赤島社」與「臺陽美術協會」,戰後並擔任全省美展評審評議委員等,展現對藝術創作與參與美術活動的熱誠。

李梅樹是位勤奮且創作豐富的藝術家,從年少時臨摹西洋名家作品、學生時代作品、祖師廟相關作品,到中後期的本土作品等約估計有數千件,包括素描、油畫、水彩、水墨、草圖,以及眾多文獻資料等。今年恰逢李梅樹冥誕120歲,本展重新爬梳其一生的藝術創作,回顧閱覽李梅樹畫筆下映照鄉里、真情紀實道地臺灣風格的作品。本展擇其創作精華,並輔以草圖、照片與文獻等,分六項子題:「印象三角湧」、「熠熠榮光」、「擘劃祖師廟重建」、「流光一刻日常季實」、「縱橫之間交輝」、「疊疊生發」呈現與探討其創作脈絡、題材與風格特色,貫穿其美術實踐與社會參與的整體歷程。

系統號:

A-021583

【展覽】總相宜︰清代廣東金屬胎畫琺瑯特展

【展覽】總相宜︰清代廣東金屬胎畫琺瑯特展

標題:

【展覽】總相宜︰清代廣東金屬胎畫琺瑯特展

時間:

2022年9月17日至2023年3月27日

地點: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展廳 II(香港新界沙田)

主辦單位: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內容簡介:

「總相宜︰清代廣東金屬胎畫琺瑯特展」為香港首個由國家藝術基金資助的美術推廣項目,中大文物館並與首飾設計培育中心Loupe於元創方合作舉辦當代琺瑯藝術設計展,將罕有展出多件古今具代表性的頂級畫琺瑯藝術品。

「總相宜︰清代廣東金屬胎畫琺瑯特展」精選香港與內地收藏170多套清代金屬胎畫琺瑯、相關瓷器及畫作;展示廣琺瑯發展史的同時,希望能凸顯畫琺瑯的製作方法、色彩的搭配和運用及多元的繪畫技法等,讓各界人士從展覽得到更多啟迪。

畫琺瑯是一種在金屬、瓷器、玻璃等胎體表面,按設計圖案繪畫各色琺瑯釉,然後入爐燒制,鞏固琺瑯釉於器具表面的工藝。康熙晚年,來自歐洲的商人、傳教士首度將歐洲金屬胎畫琺瑯製品作為禮物帶入中國,獻給皇帝及官員。這些源於西方的畫琺瑯藝術品引起康熙皇帝極大興趣,使他在造辦處特別設立「琺瑯作」,借鑒中國古老的瓷器製作技術及經驗,集合來自廣州、景德鎮,以及熟悉琺瑯、玻璃製作及繪畫技法的西方傳教士,在金屬胎(主要是銅和金)、玻璃胎、紫砂胎和瓷胎上燒制繪畫琺瑯,創作畫琺瑯裝飾品和陳設品。

畫琺瑯作品融會中西技法及題材,主要為皇家器用、賞用品,或外銷商品。除兩岸故宮及廣州、香港地區的少數博物館外,內地傳世廣琺瑯或廣彩不多,當今大眾很難有機會接觸上世紀或更早時期的畫琺瑯作品。

以傳承畫琺瑯工藝為宗旨,中大文物館與Loupe亦會舉辦一系列琺瑯工藝體驗工作坊及講座,最新消息請瀏覽文物館網站。

系統號:

A-021584

【展覽】蘇州版画の光芒――国際都市に華ひらいた民衆芸術

【展覽】蘇州版画の光芒――国際都市に華ひらいた民衆芸術

標題:

【展覽】蘇州版画の光芒――国際都市に華ひらいた民衆芸術

時間:

2023年3月11日至5月6日

地點:

海の見える杜美術館(広島県廿日市市大野亀ヶ岡10701)

主辦單位:

海の見える杜美術館

內容簡介:

中国では古来より、吉祥画や風景画、花鳥画、美人画などの様々な版画が生活を彩ってきました。

その長い歴史の中で目を見張るのは、国際都市となった17-18世紀の蘇州において、中国と西洋の美術が交じり合うことで、今では蘇州版画と言い習わされる画期的な民衆芸術が誕生したことです。それらは以降の中国美術にとどまらず、日本やヨーロッパなど海外の美術にまで影響を及ぼすほど強い光を放っていました。

残念ながら、蘇州版画の多くは生活の中で消費され廃棄される命運にあったため遺品がほとんど伝来せず、その全貌が詳しく知られることはありませんでした。

海の見える杜美術館の所蔵する中国版画は、希少な17-18世紀の蘇州版画から現代年画に至るまで、その数3,000点以上に及ぶ世界屈指の質と量のコレクションです。本展覧会では、館蔵品の中から初公開作品を多数含む優品約300点を選定し、知られざる中国版画の世界をお楽しみいただきます。

系統號:

A-021585

【展覽】創立150年記念事業――王羲之と蘭亭序

標題:

【展覽】創立150年記念事業――王羲之と蘭亭序

時間:

2023年1月31日至4月23日

地點:

東京国立博物館東洋館8室(東京都台東区上野公園13-9)

主辦單位:

東京国立博物館

內容簡介:

風雅な貴族文化が爛熟した中国・東晋時代(317~420)。王羲之(303~361、異説あり)は書の芸術性を飛躍的に高め、能書の代名詞として称えられました。その最高傑作「蘭亭序」(353)は、王羲之が催した修禊の雅会で詠まれた詩集の序文として、自ら書写した草稿です。情緒豊かな名文で綴られた蘭亭修禊の故事は、秀麗な書法とともに、雅会の典型として後世の東アジアで文人の憧憬となりました。

本特集では王羲之の書法や蘭亭修禊をはじめとする雅会に関する書画文房の作品から、日本・中国に通底する文人文化を紹介します。このたび連携企画20周年を迎える台東区立書道博物館と当館の展示を通して、文人たちの憧れの世界をご堪能ください。

系統號:

A-021626

【展覽】不変/普遍の造形 住友コレクション中国青銅器名品選

【展覽】不変/普遍の造形 住友コレクション中国青銅器名品選

標題:

【展覽】不変/普遍の造形 住友コレクション中国青銅器名品選

時間:

2023年1月14日至2月26日

地點:

泉屋博古館東京(東京都港区六本木1-5-1)

主辦單位:

公益財団法人泉屋博古館、日本経済新聞社

內容簡介:

東京館のリニューアルオープン記念展の掉尾を飾るのは、住友コレクションの象徴、中国青銅器。はるか三千年前から変わらず受け継がれ、そして世界各地で崇敬を集めてきた不変/不変の造形美をご堪能いただくべく、住友コレクションの名品の数々を一堂に会する貴重な機会となっています。中国青銅器の種類、文様、金文、そして鑑賞の歴史まで、丁寧な解説を付してその魅力を余すことなくご紹介します。

また今回の展覧会にあわせて3Dデータを用いたデジタルコンテンツを制作し、展示会場にて公開いたします。現代の最先端の文化財技術と、太古の奇想と超絶技巧の未知なる出逢いをお見逃しなく。

系統號:

A-021652

【展覽】開館35周年記念特別展 初期伊万里・朝鮮陶磁

【展覽】開館35周年記念特別展 初期伊万里・朝鮮陶磁

標題:

【展覽】開館35周年記念特別展 初期伊万里・朝鮮陶磁

時間:

2023年1月15日至3月26日

地點:

戸栗美術館(東京渋谷区松濤1-11-3)

主辦單位:

戸栗美術館

內容簡介:

1610年代に朝鮮半島の技術が伝わり、日本初の国産磁器である伊万里焼が誕生しました。中でも初期の素朴な作風を「初期伊万里」と呼んでいます。戸栗美術館創設者 戸栗亨(1926〜2007)は「古伊万里のコレクションで日本一になる」という目標を掲げ、蒐集に邁進しました。「鑑賞陶磁」としては端正な作品が好まれ、色絵重視の風潮が強かった時代に、染付や白磁の、陶工達の手痕が感じられる様な滋味溢れる初期伊万里も精力的に集めます。こうして昭和40年代ごろから20年ほどの間に江戸時代を通観しうる充実した肥前磁器コレクションを築きました。

「始まりというものは大事なものだ―、私はそういうところに愛着を感ずるんです」。これは古伊万里と対峙する戸栗の言葉ですが、伊万里焼の祖である朝鮮の陶磁器に対しても親しみの眼差しを向けていました。数は決して多くありませんが、高麗青磁や粉青、鉄絵、白磁、青花など、少数ながらも体系を意識した素朴な美しさの作品が目立ちます。

開館35周年記念特別展の締めくくりとなる今展では、古伊万里の“原点”たる初期伊万里の魅力を約80点の作品と共に語ります。更に、戸栗の愛した朝鮮陶磁コレクション約30点も15年ぶりに一堂に会します。

系統號:

A-021659

【展覽】旅する、大蔵経――称名寺所蔵宋版一切経の道程

【展覽】旅する、大蔵経――称名寺所蔵宋版一切経の道程

標題:

【展覽】旅する、大蔵経――称名寺所蔵宋版一切経の道程

時間:

2023年2月3日至3月21日

地點:

神奈川県立金沢文庫(神奈川県横浜市金沢区金沢町142)

主辦單位:

神奈川県立金沢文庫

內容簡介:

寺院に建設された経蔵は、僧侶の共有財産である仏教典籍を納める施設です。金沢文庫に隣接する称名寺に建てられた経蔵には、中国・南宋で印刷され、13世紀に「旅してきた」大蔵経が納められていました。大蔵経は、インドで編纂された三蔵(仏の教えを記した経蔵、僧団の規範を記した律蔵、仏教の研究成果を著した論蔵)の漢訳と中国で撰述された著作物とで構成されており、インドから中国へと「旅してきた」仏教の歴史が反映されています。

本展示では、インド発→称名寺着の仏教史を、「旅する、大蔵経」―称名寺所蔵 重要文化財・宋版一切経―を中心とする文化財からひもときます。

系統號:

A-021676

【展覽】中国前近代の貨幣――宮澤知之教授の実物講義

【展覽】中国前近代の貨幣――宮澤知之教授の実物講義

標題:

【展覽】中国前近代の貨幣――宮澤知之教授の実物講義

時間:

2023年2月18日至3月25日

地點:

佛教大学宗教文化ミュージアム(京都府京都市右京区嵯峨広沢西裏町5-26)

主辦單位:

佛教大学宗教文化ミュージアム

內容簡介:

本展覧会では、本学歴史学部の宮澤知之教授が集めた紀元前から清末民国初期までの中国の貨幣を実物とパネルで展示し、中国貨幣の発生から清末民国初期までの変遷と展開を振り返ります。

明治と江戸後期の貨幣が異なるのと同様、中国においても清朝と中華民国では貨幣の種類・素材・形などが全く異なります。思わず「これも貨幣?」とつぶやいてしまいそうな貨幣の数々をご紹介します。是非ご来館ください。

系統號:

A-021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