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漢學研究第40卷第4期目次

標題:

漢學研究第40卷第4期目次

時間:

2022年12月出版

內容簡介:

論文
〈世俘〉、牆盤與牧野戰後的武王東征(王旭東)
「勢論」與「勢差」的思考──唐前書論和文論《文心雕龍》之比較論析(陳秋宏)
唐代後期支竦家族研究(翁育瑄)
論《楞嚴經》真如心思想對黃庭堅及後世「鼻觀詩」的影響(朱天助)
元代江南秋稅糧額初探──明清江南重賦之前史(邵長財)
被遺忘的「東征奇將」──麻貴與萬曆援朝戰爭諸問題發覆(徐成)
木陳道忞別集的流傳、刊刻與相關問題(陳曉丹)
北大漢簡《周馴》訛字及相關問題檢討(林清源)

新書評介(Book Review)
評Dongfeng Xu, Friendship and Hospitality: The Jesuit-Confucian Encounter in Late Ming China(Thierry Meynard 梅謙立)
評Xiaoning Lu, Moulding the Socialist Subject: Cinema and Chinese Modernity (1949-1966)(陳昉昊、周睿)
評伊吹敦,《中国禅思想史》(黃庭碩)

系統號:

CCS-021528

《漢學研究》「近年出土文獻研究專輯」專輯徵稿啟事

標題:

《漢學研究》「近年出土文獻研究專輯」專輯徵稿啟事

時間:

2023年2月28日截止

內容簡介:

《漢學研究》預定於2023年12月出版「近年出土文獻研究」專輯。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陳麗桂教授籌畫主編。論文以中英文撰寫皆可,中文稿以不超過兩萬五千字,英文稿以30頁以內為原則。體例請參照本刊「稿約」與「寫作格式」,本專輯的規劃構想說明如下:

中國自1900年新疆尼雅遺址發掘後,逐漸開啟近代考古文物與文獻的整理研究之風。尤其近四、五十年來,隨著前代遺址、古墓的陸續發掘,與墓葬文獻的出土,或香港骨董店出土文獻之面市,更掀起出土文獻典籍研究的熱潮。其出土所及區域,遍及新疆、甘肅(古西域)、河北、河南、山東、江蘇、浙江,尤其是湖北、湖南等地。其中引起較大關注的,如1934年長沙子彈庫的晚周繒書、1959年武威漢簡、1972年山東銀雀山竹簡兵書、1973年河北定縣(古定州)八角廊漢簡,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大批多類帛書文獻、1976年雲夢睡虎地秦簡、1987年荊門包山楚簡、1993年荊門郭店楚簡、1994年上海博物館購自香港骨董店的上博簡、2008年北京清華大學校友捐贈的清華簡、2009年北大校友捐贈的北大漢簡等等。尤其長沙馬王堆各類帛書文獻、嶽麓書院所藏秦簡、以及郭店楚簡、清華簡、上博簡、北大簡等大批簡帛文獻的出土與面市,一波又一波掀起出土文獻研究的熱潮。其所跨越的時代,自周秦以迄漢初,尤其是戰國;文獻內容所涉及的學術領域與類別相當廣泛,包括〈漢志〉「六藝」類的《詩》、《書》、《易》、《禮》,「諸子」類的儒、道、墨、法、陰陽、兵書、數術,方技各類,乃至行氣、房中的養生、保健、方仙之道。其議題之所輻射,包括了歷史、政治、社會、文化,乃至秦、漢邊關事務各層面。

在學術研究的開展上,它們或證實了先秦某一古書存在的事實,或掀起先秦儒、道、兵學與醫學研究的熱潮,或揭開前此「黃老」神秘的面紗,開啟黃老學與中國氣化宇宙論研究的新頁,改寫或印證前此某些傳世文本的思想理論與定見,或補充久已亡佚的古籍。尤其大批戰國楚墓儒、道文獻合卷並抄的情況,更顛覆了前此學界儒、道對立的定論與誤解,或揭去儒家以教化潤飾美化下的古史面紗,還原古史以較合實的面貌,亦令人了解戰國百家爭鳴下,楚地學術各家並採、交融的開放情形。凡此種種,皆為傳統中國學術研究的成就,增添了豐富的新資料,開拓了更寬廣的新途徑。

本專輯因請以近四、五十年來,上述各出土文獻為主要探討對象,不論就哲學思想、文字訓詁考證、經學、歷史,或社會、文化等面向進行深入研探,皆在歡迎之列。

※本專輯之截稿日為2023年2月28日

投稿信箱:chinesestudies@ncl.edu.tw

或投審稿系統http://journals.ncl.edu.tw

系統號:

CCS-021432

國圖與東京大學邀請陳益源教授擔任臺灣漢學講座主講

國圖與東京大學邀請陳益源教授擔任臺灣漢學講座主講

標題:

國圖與東京大學邀請陳益源教授擔任臺灣漢學講座主講

內容簡介:

本館與日本東京大學共同於2022年12月22日於東京大學本鄉校區總圖書館舉辦第四次「臺灣漢學講座」,邀請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陳益源特聘教授擔任主講,講題為「《金雲翹傳》對世界的影響」。活動由東京大學川島真教授主持。

陳教授本次演講主題為:「《金雲翹傳》對世界的影響」。他以明末清初青心才人《金雲翹傳》小說在各地的影響講起,並以越南阮攸(1766-1820)改編之《金雲翹傳》為核心,透過版本的遞變與傳布,探討中國《金雲翹傳》的越南化,以及越南《金雲翹傳》的地方化、國際化現象,由更寬廣的角度來觀看《金雲翹傳》對世界(包括日本、臺灣等地)的影響,並且與《紅樓夢》的文學貢獻進行比較。

本次演講正值冬至,凜冬嚴寒,東京大雪紛飛,但現場參與線上聽眾參與興致不減,包括東京大學岩月純一教授等師生踴躍出席,並且匯聚東京當地越南文學研究學者共同參與,包括東京外國語大學川口健一教授、野平宗弘教授等人,充分達到交流目的。活動亦獲得前漢學中心獎助學人東大荒木達雄博士等學界同道協助接待,方能圓滿順利完成。

照片說明:陳益源教授(左)與川島真教授合影

系統號:

CCS-021506

平田康治教授寰宇漢學講座報導

平田康治教授寰宇漢學講座報導

標題:

平田康治教授寰宇漢學講座報導

內容簡介:

漢學研究中心於2022年12月13日下午舉辦寰宇漢學講座,邀請本中心2022年度獎助訪問學人,澳洲莫納什大學歷史學系平田康治講師主講「二戰後國民政府對東北工業基地與鞍山鋼鐵有限公司的接收」,並邀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林志宏副研究員主持。

本場演講的主題二戰後國民政府如何將東北地區重新併入中國經濟體制內。二戰時期滿洲國把東北變成中國國土上最大的重工業基地。同時,國民政府也在大後方實行戰時工業化政策。1945年日本投降後,蘇聯佔領東北並從當地拆走了大量的工業設備,儘管如此,東北仍擁有中國最多的重工業基礎。1946至48年,國民政府接收並改組東北的日本企業,其中最大的企業之一是鞍山鋼鐵有限公司(簡稱鞍鋼)。為了恢復鞍鋼等東北企業,國府除了留用當地的日本技術人員,也從其他地區調動中國籍人員到東北。然而,國民政府沒有預料到的是,他們在戰後東北的政策,卻為1948年後中共的計劃經濟體系打下了基礎。

平田教授先說明國府在抗戰時期的經濟政策,接著介紹蘇聯戰後對東北的佔領,國民政府對東北日資企業的接收,最後是戰後國民政府國有企業體系中的東北企業。他指出,過去對於國、共政權遞嬗之際的產業研究,多半聚焦於大後方,而很少關心當時最大的重工業地區:東北。演講的最後平田教授也介紹預定明年春天將由劍橋大學出版的專書 "Making Mao’s Steelworks: Industrial Manchuria and the Transnational Origins of Chinese Socialism"。

本場演講為國內疫情解封後首場實體舉行之寰宇漢學講座,不少研究生從遠地前來聆聽,伴隨各國學人來台逐漸恢復以往的便利,明年寰宇漢學講座的盛況也將是可預期的。

照片說明:林志宏教授(左)、平田康治教授

系統號:

CCS-021453

包弼德教授寰宇漢學講座報導

包弼德教授寰宇漢學講座報導

標題:

包弼德教授寰宇漢學講座報導

內容簡介:

漢學研究中心於2022年12月1日上午舉辦寰宇漢學講座,邀請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學系 Charles H. Carswell 講座教授,包弼德(Peter K. Bol)教授主講。講題為「數位人文:圖書館,研究中心,與網絡基礎設施」,由國家圖書館曾淑賢館長主持。

曾淑賢館長表示,包弼德教授的學術成就與擔任行政領導方面的事蹟,相信大家並不陌生,他自1985年起執教於哈佛大學,現任該校東亞語言與文明學系Charles H. Carswell講座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宋代至明代的思想史、菁英與宗族文化。他在2013年擔任哈佛大學副教務長時力倡國際合作,包括建置「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以及由哈佛大學、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以及北京大學共同構置的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The China Biographical Database,簡稱CBDB),對於新世代的漢學研究,無論是數位人文研究或者輔助傳統文獻研究,對於全球和學領域研究者都影響深遠。

本場演講以包教授新作《志學斯邑:十二至十七世紀婺州士人之志業》(Localizing Learning: The Literati Enterprise in Wuzhou, 1100–1600)作為開始,包教授講述如何以哲學與文學文本的詳細解讀,配合對社會與親族網絡的量化分析,調查社會實踐與宗族與同儕網絡如何成就文人在地方、區域與國家背景下的自我定位。接著他介紹為了便利進行類似的學術研究,所不可或缺的各式資料庫如哈佛大學的「China Local」、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等。

他並說明跨國際,跨機構之間網路基礎建設的重要性。以及數位人文研究領域的新趨勢,如主題模型建置、群體傳記學、空間分析、社會網路分析等。演講的尾聲,包教授指出圖書館是學術研究與知識傳播的根本,在數位時代的讀者對圖書館提出數位館藏的需求時,圖書館與館員有哪些方式可以應對。包教授亦邀請與會學者參加即將於明(2023)年3月14至16日,由哈佛大學相關研究機構與圖書館共同主辦的「Tools of the Trade: The Way Forward」研討會。此會議將探討中、臺、日、韓、越等國佛教研究的媒體,從印刷品到數據化的過渡。

包教授為國際知名學者,本場演講吸引近百位聽眾進場聆聽。亦有多位在臺灣不同領域,從事數位人文研究的學者前來聽講。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陳熙遠研究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張素玢教授、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祝平次副教授等。希望能將所學與數位人文的技術做更進一步的結合,以提供更多的加值服務。

系統號:

CCS-021391

漢學中心1997年度獎助訪問學人佐藤將之教授新書發表

漢學中心1997年度獎助訪問學人佐藤將之教授新書發表

標題:

漢學中心1997年度獎助訪問學人佐藤將之教授新書發表

內容簡介:

井上圓了(1858-1919)活躍於明治中期到大正前期,是「東洋哲學」學術領域的主要創始者或推動者之一。邁入二十一世紀之際,學界開始重視圓了對於東亞思想、學術及社會活動的巨大影響。

本書以井上圓了的思想活動及其著述內容和意義進行探析,試圖闡明當今被稱為「中國哲學」或「東洋哲學」的學術領域如何誕生、如何形成之條件和過程。有鑑於此,作者群基於此領域相關最新研究成果,並在整個東亞的視野下,思考東亞近代國家、社會與思想近代化的問題,同時釐清圓了影響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康有為、梁啟超、章太炎、蔡元培等)形成之規模、深度及多樣性。

系統號:

CCS-021455

漢學研究通訊第41卷第4期目次

漢學研究通訊第41卷第4期目次

標題:

漢學研究通訊第41卷第4期目次

內容簡介:

?張灝院士紀念專號(Special Issue in Memoriam Academician Chang Hao)?
流水四十年間—紀念張灝院士 ⊙王汎森
張灝先生思想的特色與價值 ⊙丘為君
懷念張灝老師:一些日常學習及生活面的回憶 ⊙陳俊啟
跟張老師在香港科大念書(附錄︰張灝教授榮退學術座談會紀要) ⊙范廣欣
從「問題」進入傳統—學術道路開始的地方 ⊙任鋒

?特載(Special Feature)?
捐贈我收藏的臺灣南島語言研究資料 ⊙李壬癸
臺灣南島語研究一代宗師︰李壬癸教授 ⊙何大安

?新書評介(Book Review)?
Yan Liu, Healing with Poisons: Potent Medicines in Medieval China
Emily Mokros, The Peking Gazett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te News and Political Authority
オリオン・クラウタウ(Orion Klautau)編,村上専精と日本近代仏教

?會議報導(Conference Reports)?
國內外學術會議

?學界消息(News from Academia)?
漢學研究中心
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2023年度訪問學人獲選名單
外交部「臺灣獎助金」——2023年受獎候選人名單
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
臺灣各大學漢學課程彙目——111學年度第1學期
研究機構及學校動態

系統號:

CCS-021449

2022年度外籍學人文化參訪活動

2022年度外籍學人文化參訪活動

標題:

2022年度外籍學人文化參訪活動

作者:

佐藤將之 著

內容簡介:

為使訪臺外籍學人瞭解臺灣人文景觀及表演藝術文化,國家圖書館於111年11月23日邀請「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以及外交部「臺灣獎助金」學人參加文化參訪,走訪大稻埕街區及觀覽淡水河沿岸,並欣賞傳統布袋戲之美。

本次活動由漢學研究中心主辦,並邀外交部研究設計會共同帶領來自澳洲、巴西、哥倫比亞、宏都拉斯、匈牙利、印度、印尼、日本、韓國、拉脫維亞、馬來西亞、蒙古、奈及利亞、西班牙、瑞典、烏干達、美國、委內瑞拉、越南等19個國家約33位受獎學人及其眷屬參加。

今日雖陰偶陣雨,但絲毫不減學人交流興致,上午一行人自大稻埕碼頭乘船出發前往淡水渡船頭,沿途專業導遊用英語向學人們介紹淡水的歷史人文景觀,中午也讓學人們在水光山色共享餐會。午後安排眾人回到大稻埕,前往大稻埕戲苑觀賞由「臺北木偶劇團」為外籍學人特別規劃演出傳統偶劇場。

為深化學人對於臺灣戲曲的認識,在觀賞表演之前,先由臺北偶劇團的導覽老師,向各位介紹各個角色的特性與服裝特色,以及皮影戲該如何操作,導覽後也提供手偶讓學人體驗如何操偶,讓學人親自感受傳統表演藝術的精緻與細膩。觀賞完劇場後,接續走訪大稻埕街區,以走讀的方式讓學人認識大稻埕地區的建築、文化、歷史、流變等等的人文景觀。 學人參訪之後紛紛表示對於臺灣豐富歷史人文與表演藝術有更深一層的感觸,期待日後能將臺灣之美帶向國際宣傳。

系統號:

CCS-021392

《漢學研究通訊》專論徵稿

標題:

《漢學研究通訊》專論徵稿

內容簡介:

《漢學研究通訊》創刊於1982年,每年出版四期。旨在報導臺灣地區漢學研究、教學、活動、資料等項訊息,並兼及中國大陸、海外地區各地漢學研究訊息,發行遍及海內外約50個國家及地區。

《漢學研究通訊》徵求專論文章,主題範圍如下:

(1)漢學相關學科研究成果綜述

(2)漢學研究新視野及計畫

(3)國際漢學機構介紹

(4)中外著名漢學家傳略、業績與貢獻

(5)學人訪談

「新書評介」專欄。歡迎對外國語文漢學相關近3年新書進行介紹且兼有評論的書評。文長以1,000-1,500 字為佳,歡迎投稿。

來稿均送請專家學者審查,經採用刊登,即按相關規定致贈稿酬。園地公開,歡迎海內外學者賜稿。投稿請寄送100-01臺北市中山南路20號《漢學研究通訊》編輯部,或寄電子郵件至:ccsnews@ncl.edu.tw。相關稿約及寫作格式詳見http://ccs.ncl.edu.tw/g0107/publish2.aspx

系統號:

CCS-021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