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學英譯叢刊第50期:台灣新時代女性小說專輯
標題:
台灣文學英譯叢刊第50期:台灣新時代女性小說專輯
時間:
202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內容簡介:
Foreword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Taiwan Fiction and ‘Realism’ /Kuo-ch’ing Tu
「台灣文學與『寫實主義』小說專輯」卷頭語/杜國清
One Hundred Years of Apostles, Pathways and Objectives: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Taiwan Fiction and‘Realism’”/Li-hsuan Chang
百年使徒/途/圖──「台灣文學與『寫實主義』小說專輯」導言/張俐璇
Short Stories
Where Will She Go—For My Suffering Sisters 她要往何處去──給苦惱的姐妹們/Chui Feng
The Ducks 鴨母/Chang Shen-chieh
The Mountains, The Rivers, The Grass, and The Trees 山川草木/Lu Ho-jo
The Puppeteers Behind the Scenes 幕後的支配者/Wu Cho-liu
Discussing Art with Ah Li by Letter 在信中與阿笠談美術/Hsieh Li-fa
Blind Spot 死角/Tzeng Ching-wen
Island 島/Lai Hsiang-yin
Snowy Taipei: 1901 雪的台北一九〇一/Ming Yu-ping
F for Fiction F虛構/Huang Chong-kai
系統號:
P-021472
民俗曲藝第218期
標題:
民俗曲藝第218期
時間:
202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內容簡介:
從城鎮、國家到世界:戲戲節的美學碰撞與文化政治專輯
前言(林鶴宜)
[專題:研究論文]
藝術節在民間:以「亞洲廣場」藝術節與趙川「草台班」為討論核心(許仁豪)
《層中隙》滲透臺南藝術節城市舞臺的文化治理與空間政治(厲復平)
歌仔戲現代劇場化的全面演練:試探幾種藝術節機制與場域對新編歌仔戲的影響(傅裕惠)
[研究論文]
消逝、轉化與再生產:以日本鹿兒島南薩摩林家媽祖信仰文化為例(劉智豪)
「家將坐炮」魅力的轉向:以八家將團嘉義振祐堂為例(劉祐誠)
系統號:
P-021522
清華中文學報第28期
標題:
清華中文學報第28期
時間:
2022年12月
出版單位:
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
報導者: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
內容簡介:
【專題:中國敘事學特稿】
泛論「反語法」在古典小說美學中的修辭作用,並一瞥明末清初怪僻繪畫的相關美學現象(浦安迪)
歷史意義構築的兩種模式:《春秋經》與三傳的詮釋系統(蔡英俊)
【專題論文】
論《世說新語》在古典敘事文傳統中的繼承與演進――與《左傳》、《說苑》的 比較研究(劉承慧)
追憶與交通――六朝三種觀世音應驗記敘事研究圖一:傅亮《光世音應驗記》傳播圖譜(劉苑如)
敦煌講史變文的佛教敘事及其講唱者的身分(楊明璋)
紀實的技藝:論《徐霞客遊記》的生命書寫(范宜如)
【一般論文】
笠亭仙果《柳風花白波》論析:兼及與明清文藝的關連(蕭涵珍)
立憲與革命:李大釗早期政治思想的內在張力(楊芳燕)
系統號:
P-021533
清華學報第52卷第4期
標題:
清華學報第52卷第4期
時間:
2022年12月
出版單位:
新竹:國立清華大學
內容簡介:
媵制已死,娣媵仍存──以東漢扶風大族與 江蘇大雲山西漢江都王陵陪葬墓為例(游逸飛)
眾神護形,步虛玉京──李白的謫仙詩學(陳偉強)
從現象學觀點看「觀照凌虛境」(陳榮灼)
殷師的池塘:郭松棻的〈秋雨〉及其七○年代的 政治與思想轉折(鍾秩維)
系統號:
P-021411
《中國語文》月刊第787期
標題:
《中國語文》月刊第787期
時間:
2022/12/01
出版單位:
臺北:《中國語文》月刊社
報導者:
李威侃博士(《中國語文》月刊社副秘書長)
內容簡介:
本期簡介
主編的話・觀民間團體贈書活動有感・何淑貞
教學天地
名人格言:辨善有八:之四 善有是非─淨空(老法師)・康世統選輯
人文主義・賴明德
我與璉璋・謝雲飛
文化教育的發展與未來實踐策略・鍾宗憲
當代國際優秀詩人選集(之七十五)・蔡澤民
雄姿英發馬祖情—語文競賽有感・葉鍵得、徐長安
壯闊迷人的詩是一生的追求與堅持~讀席慕蓉〈執筆的欲望〉兼談〈詩的曠野〉・吳當
吳承仕〈宋無忌〉一文與報師恩・林士翔
智慧超然於生命的大覺者:莊子人格形象探微・左珉
論文園地
論蘇軾寓居定惠院時期之心境:以〈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及〈次韻前篇〉二詩為例・盧淑美
傳統文化走進校園──漢光教育基金會《漢字在生活》對教學之日常習染(下)・陳宜政
北體通識平臺語文類必修課混合式教改實踐—體育人才融通培養路徑探索・程紅 邢學波 王辰 項英 黃二寧
圖解識字對補救教學個案研究・姚順文
文創園地
人生存摺・許睿恩
萬金石馬拉松・張睿仁
中秋夜烤肉香・余逸軒
再探首爾・楊宇棠
平衡・林如意
回家・陳慈惠
這花費不多,但很有價值!・曾翊宸
魔法・王翊名
系統號:
P-021438
口述歷史第16期
標題:
口述歷史第16期
時間:
202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作者: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本期主題是「科學與藝術」,共收錄四篇訪問紀錄:第一篇受訪者周昌弘先生,為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本院植物研究所所長。第二篇受訪者周延鑫先生,曾任本院動物研究所所長。第三篇受訪者林柏亭先生,為知名畫家林玉山之子,曾任國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在主題之外,本期特別刊出第四篇,內容是彭明敏先生訪問紀錄,受訪者彭明敏先生為戰後臺灣的重要政治人物,他藉著這次訪問澄清了幾件重要的事。
系統號:
P-021526
東吳歷史學報第42期
標題:
東吳歷史學報第42期
時間:
202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東吳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特稿】
唐宋變革時期中原王朝與內陸亞洲主要族群政權的互動(張廣達)
【陶晉生院士歷史講座紀要】
唐宋時期中原王朝與內陸主要族群政權的互動──從族群互動角度對唐宋變革時期歷史演變與延續流程的初步探討(張廣達)
新工具與新史學──用谷歌地球尋找您不知道的長城(邢義田)
【論文】
宋派任使遼正旦使副日期考(蔣武雄)
清乾隆年間《平定安南戰圖》製作經緯(李泰翰)
清代重慶城的「坊」與城市管理(吳景傑)
系統號:
P-021495
鵝湖月刊總號570期
標題:
鵝湖月刊總號570期
時間:
202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鵝湖月刊社
報導者:
鵝湖月刊社
內容簡介:
鵝湖論壇
黃兆強■政治中當然有道德問題──徐復觀先生不容自己之情對世人的偉大啟示
陳榮灼■作為中華文化之都的臺北
書與學
鄺錦倫■從《美育書函》看席勒的辯證思維
王興國■《哲學地建立中國哲學──牟宗三哲學論集》序
天光雲影
唐亦璋■懷念許世瑛教授夫人
元亨利貞
蘇子敬■論鄭南榕之死
周博裕■「卷之以退藏於密,放之則彌六合」之翻轉(上)
一般論文
張浩、張洋■「自誠明」與「自名誠」──論張載「天人合一」人生境界的兩種不同工夫路徑
韓書安■天理的「再實體化」──陸世儀對朱子理氣論的詮釋及其意義
研究生論文
蔣聚緣■成人之美:曾子「忠恕」思想研究
系統號:
P-021534
臺南大學《人文研究學報》第56期
標題:
臺南大學《人文研究學報》第56期
時間:
2022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南:國立臺南大學
報導者:
國立臺南大學人文學院
內容簡介:
◆ 臺南學:盧嘉興專輯
盧嘉興先生的學術研究導論:為何他是臺南學研究的重要先驅之一?(江燦騰)
以多元觀點探討盧嘉興之明鄭無奉祀媽祖論(戴文鋒、楊家祈)
盧嘉興台灣鹽業研究論文之回顧與補述(張復明)
附錄:「臺南學的重要先驅──盧嘉興學術研討會」綜合座談紀錄(顏銘俊記錄、邱敏捷審稿)
◆ 人文論壇
《左傳》人物名字考論八則(黃聖松)
黃侃──現代文選學創立者(陳延嘉)
論城隍信仰的延續性——以臺灣府城隍廟為例(謝貴文)
系統號:
P-021390
漢學研究通訊第41卷第4期
標題:
漢學研究通訊第41卷第4期
時間:
2022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
🍀張灝院士紀念專號(Special Issue in Memoriam Academician Chang Hao)🍀
流水四十年間—紀念張灝院士 ⊙王汎森
張灝先生思想的特色與價值 ⊙丘為君
懷念張灝老師:一些日常學習及生活面的回憶 ⊙陳俊啟
跟張老師在香港科大念書(附錄︰張灝教授榮退學術座談會紀要) ⊙范廣欣
從「問題」進入傳統—學術道路開始的地方 ⊙任鋒
🍀特載(Special Feature)🍀
捐贈我收藏的臺灣南島語言研究資料 ⊙李壬癸
臺灣南島語研究一代宗師︰李壬癸教授 ⊙何大安
🍀新書評介(Book Review)🍀
Yan Liu, Healing with Poisons: Potent Medicines in Medieval China
Emily Mokros, The Peking Gazett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te News and Political Authority
オリオン・クラウタウ(Orion Klautau)編,村上専精と日本近代仏教
🍀會議報導(Conference Reports)🍀
國內外學術會議
🍀學界消息(News from Academia)🍀
漢學研究中心
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2023年度訪問學人獲選名單
外交部「臺灣獎助金」——2023年受獎候選人名單
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
臺灣各大學漢學課程彙目——111學年度第1學期
研究機構及學校動態
系統號:
P-021456
臺大文史哲學報第98期
標題:
臺大文史哲學報第98期
時間:
2022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
內容簡介:
論應劭《風俗通義》之通經以正俗──以禮類文獻為中心(鄭雯馨)
空間、幻異、王治──《淮南》地理論中的治道邏輯研析(李慶豪)
睡虎地秦簡《日書・玄戈》的天文解析(江建新)
從漠視表達到讓步(張麗麗)
記載與再定義: 十七世紀前半佛羅倫斯宮廷中的土耳其風服裝與其檔案紀錄(葉嘉華)
系統號:
P-021410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58期
標題: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58期
時間:
2022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從異端到性犯罪:男男性行為在中世紀歐洲入罪化歷程,1050-1350(李碩)
清朝宮廷道士婁近垣的交遊網絡(高麗娟)
國民黨黨化教育的早期實踐與嬗變:中山大學政治訓育的開展(1925-1928)(芮駿宇)
中共在陝西渭北地區的發展,1930-1933(陳耀煌)
評Tom Koch, Cartographies of Disease Maps, Mapping, and Medicine(張純芳)
系統號:
P-021493
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34卷第3期
標題:
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34卷第3期
時間:
2022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
1. 徐兆安,〈古老的社會幽靈:陶希聖與王亞南的社會科學官僚論〉
2. 陳建元,〈丹尼爾.笛福對君權神授理論的批判:18世紀早期英格蘭思想界對洛克《政府論》接受與詮釋的一個側面〉
3. 盧正恒,〈海洋環境史視野下臺灣海峽海難:以清代班兵與水師為討論中心〉
4. 羅樂然,〈朝鮮士大夫對清初海洋秩序重組的情報收集與對應〉
5. 鄭永常,〈越南阮朝明命帝(1820-1840)海洋強國夢:以造船及出洋公務為中心〉
6. Oiyan Liu, “Mixed Bloods in a Plural Society: Recovering the Place of Hybridized ‘Chinese’ in Indonesia’s Port Communities”
系統號:
P-021475
師大學報第67卷2期
標題:
師大學報第67卷2期
時間:
2022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內容簡介:
Constructing the Nation Through Cultural Contest: The Royal Academy Exhibition of "Indian Art", 1947-1948(Mrinalini Venkateswaran)
The Great Development Exhibition: Mass Housing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Postcolonial Modernity in South Asia(Markus Daechsel)
明清文人裝潢書籍動機之探討(黃文德)
從越名任心到通物盡言──當代視域下重探嵇康〈釋私論〉的意義轉向(吳冠宏)
臺灣地方社會研究的新視野:評介《成為池上:地方的可能性》(黃雯娟)
系統號:
P-021412
臺大歷史學報第69期
標題:
臺大歷史學報第69期
時間:
2022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專題論文
土龍山傳奇——滿洲國時期在地農民的抗日及其敘事(林志宏)
英法聯軍對中國水文情報之偵蒐、分析及其戰場效用(1856-1860)(游博清)
美國與臺灣地位未定論的起源——1950年聯合國《臺灣問題案》研究(蕭道中)
《米蘭敕令》的名與實(馬海峰)
※研究討論
武丁時期人物「子商」史跡疏證(張惟捷)
系統號:
P-021494
克麗歐的轉世投胎 : 影視史學與大眾史學
標題:
克麗歐的轉世投胎 : 影視史學與大眾史學
時間:
2023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臺灣師大出版社
作者:
周樑楷 著
內容簡介:
第一單元:克麗歐的轉世投胎:影視史學
一、岩畫是人類最早的 YouTube 嗎?
二、影視史學、知識基礎與課程主旨之反思
(附錄 I:史譜 C:歷史表述和表徵—從「虛中實」到「實中實」)
三、以影視輔助中國史教學
四、影視史學:課程的主題、內容與教材
五、影視史學與歷史思維:以「青少年次文化中的歷史圖像」為教學實例
六、銀幕中的歷史因果關係:評論《誰殺了甘迺迪》及《返鄉第二春》
七、辛德勒的選民:評史匹柏的影像敘述和史觀
八、玻璃與近代西方人文思維
九、臺灣影視文化的歷史意識,1945-1979:以《源》為主要分析對象
第二單元:大衆史學在臺灣
一、大衆史學的定義和意義
二、認識你自己:大家來寫村史與歷史意識的自覺
三、認識故舊,結交新人:一本驗證「大衆史學」的傳記
四、以空間思維帶動時間思維:談大衆史家如何書寫異國的歷史文化
五、塔特拉山腳下的意象天地
六、時代精神穿越七十年:《中國遠征軍:滇緬戰爭拼圖與老戰士口述歷史》序
七、佛教徒與大衆史學
八、讚美歷史的創造者:大家來寫天主教會史
第三單元:歷史文化評論
一、自由塑像:是小姐,不是女神
二、臺灣金字塔
三、歷史數字的現實意識
四、燒餅歌變奏曲
五、建立在歷史意識音符上的國家:「我的祖國」捷克
六、傳統與創造的微妙關係:《被發明的傳統》序
七、文化傳統或文化遺產?
(附錄 II:史譜 B2:「族群—文化—所在╱地方」的認同感)
八、 歷史意識和生命意識的交響:威爾‧杜蘭的《落葉》導讀
九、經過克德龍溪的心靈之旅:《基督的憂傷》閱讀心得
十、 12 月 8 日:聖母無染原罪始胎的歷史意義——兼論輔仁大學校慶日的由來
系統號:
P-021394
東洋哲學的創造──井上圓了與近代日本和中國的思想啟蒙
標題:
東洋哲學的創造──井上圓了與近代日本和中國的思想啟蒙
時間:
2023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佐藤將之 主編
內容簡介:
圖版
井上圓了年譜
導論╱佐藤將之
第一章 東洋哲學的制度和思想起源:東京大學的誕生和井上圓了的角色╱三浦節夫
第二章 「東洋哲學」在生成時期的外延與內涵╱柴田隆行
第三章 井上圓了的東洋哲學與佛教╱佐藤厚
第四章 成為「哲學家」的孔子、成為孔子的井上圓了:近代日本「孔子教」之淵源探析╱佐藤將之
第五章 井上圓了的妖怪學與宗教哲學╱井關大介
第六章 井上圓了論政教分離:以《日本政教論》為中心╱哈珊.哈爾布
第七章 井上圓了的中文譯著與近代中國的思想啟蒙╱李立業
第八章 井上圓了的佛教哲學對梁啟超的影響╱王青
第九章 章太炎與井上圓了:一種思想關聯的發現╱彭春凌
附錄一 井上圓了的臺灣巡講╱三浦節夫
一、井上圓了的全國巡講
二、井上圓了「臺灣巡講」的概要和意義
附錄二 井上圓了〈臺灣紀行〉收錄的詩歌╱佐藤將之(整理)
附錄三 井上圓了主要著作
系統號:
P-021454
共構記憶:臺府展中的臺灣美術史建構
標題:
共構記憶:臺府展中的臺灣美術史建構
時間:
2023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藝術家
作者:
賴明珠等 合著
內容簡介:
日治時期官民共構的「新美術」 / 賴明珠
何以「經典」?臺、府展作品中的重層跨域 / 邱琳婷
日治臺灣美術地方色彩與東洋文化主體性 / 謝世英
陳敬輝的臺灣婦女畫作風格初探 / 施慧明
誰的主體性?臺府展(1927-1943)「地方色彩」的隱喻與誤讀 / 孫淳美
李石樵藝術觀之轉向――以戰前、戰後初期參展人像畫為考察對象 / 徐婉禎
從日本美術史的觀點出發――在日本殖民時代的韓國和臺灣所展示的日本繪畫「參考作品」之研究(1922-1945) / 高美琳(Magdalena KOLODZIEJ)
官展工藝部開設相關討論與背景之比較研究 / 盧茱妮雅(Junia Roh)
臺展、府展時代日本官展中的日本畫新趨勢――從「故鄉」觀點進行考察 / 兒島薰
朝鮮美術展覽會書部之開設與殖民地「美術」的整編 / 金正善
「帝國」內的近代雕塑――戰前日本官展雕塑部與臺日雕塑家 / 鈴木惠可
系統號:
P-021458
前沿與邊緣:1980年代臺灣藝術當代性探討
標題:
前沿與邊緣:1980年代臺灣藝術當代性探討
時間:
2023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藝術家
作者:
賴明珠等 合著
內容簡介:
.從空間生產到場所精神 1980年代以來 臺灣現代抽象在地轉譯的美學實踐 / 王品驊
.特殊物件後的雕塑問題 / 張乃文
.SOCA現代藝術工作室 與臺灣當代藝術的興發時刻 / 張晴文
.源起與差異 談臺灣80年代「境」與「物」的藝術 / 許遠達
.錄像藝術與策展策略 以「臺灣國際錄像藝術展」為例 / 陳永賢
.泥塑的時間劇場 / 楊子強
.臺灣原住民的現代藝術與其後 從1970年代到2000年 / 陳譽仁
.冷與熱――以雕塑之名 / 簡子傑
系統號:
P-021460
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修訂二版)
標題:
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修訂二版)
時間:
2023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三民書局
作者:
黃進興 著
內容簡介:
修訂二版序
前言:往事不可追憶
第一章緒論:後現代主義與「歷史之死」
第二章反人文主義的史學:傅柯史觀的省察
第三章「歷史若文學」的再思考:海頓‧懷特與歷史語藝論
第四章閱讀理論與史學理解
第五章「文本」與「真實」的概念:試論德希達對傳統史學的衝擊
第六章敘事式歷史哲學的興起
第七章後現代史學的報告(代結論)
附錄中國近代史學的雙重危機:試論「新史學」的誕生及其所面臨的困境
系統號:
P-021467
橫濱瑪麗
標題:
橫濱瑪麗
時間:
2023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麥田出版
作者:
中村高寬 著,柏樂 翻譯
內容簡介:
在橫濱,「瑪麗小姐」是眾人皆知的傳奇人物,多年來皆以賣春為生。關於她的來歷,坊間流傳著各種謠言。最廣為人知的說法是日本戰敗後,她受政府召募加入慰安行列,後又因機構關閉,只得成為阻街的私娼。在美貌最盛時,她曾跟一名美國軍官互許終身,但最後只餘下她痴痴守候的身影,凝結成橫濱當地永恆的一景。在虛實交錯的傳言之下,在「真實」與「事實」的渲染之間,瑪麗小姐活成了橫濱的地標。她的一生,貫穿了橫濱的現代化歷程;她的凋零,象徵了老橫濱的逝去。當瑪麗小姐從城市中銷聲匿跡,舊時代的美好與醜惡也正式宣告落幕,消失於歷史洪流中。
從區區娼妓一躍而成橫濱地景,同時又被視為必須排除的不潔存在,瑪麗小姐從城市黯然淡出,亦揭露了橫濱是如何逐漸失去「戰後記憶」。透過本書導演兼作者中村高寬的文字,「戰後」性風俗產業下的女性身姿一一躍然紙上,也顯現出橫濱這個華麗港都的近現代變貌。
作者簡介
中村高寬,一九七五年生。電影導演,一九九七年在松竹公司大船片廠開始職業生涯,參與多部影視劇作品。二○○六年完成導演處女作《橫濱瑪麗》,在加拿大多倫多國際電影節首映,後參加釜山國際電影節、溫哥華國際電影節等。在日本獲橫濱文化獎文化.藝術獎勵獎、神奈川文化獎未來獎、文化廳紀錄電影單元優秀獎等十個獎項。二○一七年,時隔十一年完成第二部作品《禪與骨》。
系統號:
P-021471
三分天下:台灣客家族群政治的轉型
標題:
三分天下:台灣客家族群政治的轉型
時間:
2023年1月
出版單位:
高雄:巨流圖書
作者:
蕭新煌、周錦宏、林宗弘 合著
內容簡介:
第 1 章 緒論
一、客家族群政治文獻:從族群意識到北藍南綠
二、本書的立論:派系與政黨政治的消長
三、客家政治偏藍的刻板印象及其真偽
四、客家政治轉變的三種新類型
五、本書內容介紹
第 2 章 資料來源與研究方法
一、前言:選區投票結果的研究方法
二、各類選舉候選人的族群背景與編碼
三、國民黨與民進黨候選人相關資料的敘述統計
四、量化研究的缺陷與質化研究的互補
第 3 章 三分天下:歷年總統、立委與地方首長選舉結果的分析
一、前言
二、全國與客家政治變化趨勢的比較
三、全國選舉的客家與非客家選區統計分析
四、 台灣社會變遷調查:四大族群的民主意向與政治態度分析
五、政黨競爭、派系主導與轉型客家三類型的綜合比較
第 4 章 政黨競爭的客家政治:屏東
一、關鍵少數的「副座」政治
二、關鍵性的年代與關鍵性的選舉
三、政黨重組的客家庄
四、小結:政黨競爭下的客家政治挑戰
第 5 章 轉型中的客家政治:高中桃竹
一、高雄美濃:從「庄頭」政治到政黨政治
二、台中山城:時局波動造成選擇的分歧
三、南桃園:客家偏藍的誤解
四、新竹縣:從宗親政治到「鐘擺效應」
五、小結:「中間」的客家選民左右政黨優勢
第 6 章 派系主導的客家政治:苗栗與花蓮
一、苗栗縣:從黨國支配下的派系到派系獨大
二、花蓮縣:新政治派系成形
三、小結:從派系依恃政黨到政黨依附派系
第 7 章 結論
一、「客家偏藍」及「北藍南綠」框架的檢討
二、民主轉型後的台灣客家政治三模式
三、制度變革對地方派系和客家政治的衝擊
四、客家地區政黨政治要從人才培養做起
五、都市化及年輕世代決定客家政治的走向
系統號:
P-021482
風雲起:抗戰時期中國的氣象事業
標題:
風雲起:抗戰時期中國的氣象事業
時間:
2023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
作者:
劉芳瑜 著
內容簡介:
緒論
第一章 西方氣象學的引進與軍事應用
第二章 中國空軍氣象組織的運作與發展
第三章 中研院氣象所與中央氣象局
第四章 中央氣象局測候網的建置與功用
第五章 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的氣象情報
結論 承先啟後――中國的新氣象
系統號:
P-021485
離散與回歸:在滿洲的臺灣人(1905-1948)
標題:
離散與回歸:在滿洲的臺灣人(1905-1948)
時間:
2023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左岸文化
作者:
許雪姬 著
內容簡介:
本書共有九章。第一章概論旨在説明臺灣人的「滿洲經驗」,並回顧先行的相關研究。第二章討論臺灣人的滿洲認識、滿洲國的建立,以及臺灣人前往滿洲的原因和方式。第三章探討在滿洲國接受中、高等教育的臺灣人,自醫科、工科、法科、商科逐一探討。第四章説明滿洲官僚體系的建立及臺灣人在其中的角色。第五章討論在國營、特殊、準特殊會社非公職的臺灣人,以及經商、從工、甚至被僱傭者,並描述臺灣人在滿洲的生活。第六章探討在滿洲的臺灣醫生,除了少數當衛生行政官員、醫學研究外,多半走開醫院的路線;在滿洲執業的醫生,大半出身醫師世家,而且彼此間亦有姻親關係。第七章探討臺灣人在滿洲的戰爭體驗,這是在滿洲的臺灣人最為特殊的經驗。第八章探討戰後回台及留在東北的臺灣人,如何面對國共政權,有些人陷入白恐案件而身陷囹圄;有些繼續在臺灣活用「滿洲經驗」,終能有所發揮;而1970年代以降至少有二成以上有「滿洲經驗」者選擇再度離散,到日本、美國、澳洲尋找新的「王道樂土」。第九章總結研究的成果。
系統號:
P-021486
帝國煉金術:東南亞的民族主義與政治認同
標題:
帝國煉金術:東南亞的民族主義與政治認同
時間:
2023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八旗文化
作者:
Anthony Reid 著,林瑞 翻譯
內容簡介:
台灣版作者新序
第一章∣民族主義與亞洲
第二章∣了解東南亞民族主義
第三章∣身為東南亞「局外人」的華人
第四章∣馬來與它的後裔──一個鬆散類型代表的多種意義
第五章∣亞齊人──王朝的記憶
第六章∣蘇門答臘的巴塔克人:從無國家之人到印尼僑民
第七章∣馬來西亞族裔的遲遲成形:卡達山人或杜順人
第八章∣帝國煉金術下的革命幻夢
系統號:
P-021488
駝峰生命線:抗戰時期印緬物資內運紀錄(1942-1945)(一套2冊)
標題:
駝峰生命線:抗戰時期印緬物資內運紀錄(1942-1945)(一套2冊)
時間:
2023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
作者:
民國歷史文化學社編輯部 編著
內容簡介:
本套書收錄關於駝峰生命線組建的相關法規,以及重慶、印度各地負責人員的討論內容,包括運輸統制局內運優先管制委員會、軍事委員會運輸會議物資內運優先管制會議、交通部公路總局國際運輸委員會、中央各機關駐印代表臨時會議、軍事委員會運輸會議、資源委員會駐印三代表運輸會議、戰時生產局運輸優先會議、空運瀘縣物資分配及接轉座談會等紀錄,書末另附航空委員會駐印辦事處業務報告,具體呈現駝峰生命線的運作過程。
系統號:
P-021500
朝聖者的印度:由虔信者足跡交織而成的神性大地
標題:
朝聖者的印度:由虔信者足跡交織而成的神性大地
時間:
2023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馬可孛羅文化
作者:
Diana L. Eck 著,林玉菁 翻譯
內容簡介:
關於音譯與發音
第一章 神聖地理學,想像的地景
第二章 「何為印度?」
第三章 南瞻部洲:世界蓮花中的印度
第四章 恆河與印度眾河
第五章 濕婆之光.印度之土
第六章 莎克緹.女神軀體分布之地
第七章 毗濕奴.無限與凡身
第八章 奎師那的地域傳說
第九章 跟隨羅摩足跡:印度地景上的《羅摩衍那》
第十章 今日朝聖者的印度
致謝
名詞解釋
關於印度教曆法
參考書目
註釋
系統號:
P-021501
從MIT到中國製造:臺灣如何推動中國經濟起飛
標題:
從MIT到中國製造:臺灣如何推動中國經濟起飛
時間:
2023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春山出版
作者:
Shelley Rigger 著
內容簡介:
序:雨傘之王
誌謝
第一章 紅色中國如何成為「世界工廠」
第二章 臺灣的「經濟奇蹟」
第三章 「第二春」:臺灣傳產發現中國大陸
第四章 從中小企業到代工生產:臺灣進入全球製造業網絡
第五章 一九九○年代:從做雨傘到做iPhone
第六章 紅色供應鏈崛起
第七章 「借船出海」:臺灣商業模式在中國
第八章 買得起的奢華:臺灣味改變中國胃(及其他)
第九章 商業之外:臺灣人如何重塑中國社會
第十章 一個時代結束了?
注釋
參考書目
系統號:
P-021502
中國美術的圖像與風格 Ⅰ
標題:
中國美術的圖像與風格 Ⅰ
時間:
202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作者:
曾布川寬 著,林保堯、林聖智、龔詩文 翻譯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曾布川寬的中國古代美術史四篇,〈試論秦始皇陵與兵馬俑〉、〈崑崙山與昇仙圖〉、〈漢代畫像石的昇仙圖系譜〉、〈六博人物坐像銅鎮與博局紋〉。本書討論秦始皇陵與兵馬俑、馬王堆帛畫為主的昇仙圖、漢代畫像磚石為主的昇仙圖、漢代的六博人物坐像銅鎮與博局紋,並由龔詩文撰寫導讀,引領讀者遨遊曾布川寬的中國古代美術史,是為瞭解中國古代考古美術的專書。整體而言,本書圖文並茂,旁徵博引,逐步解析,引人入勝,十分值得一讀。
系統號:
P-021507
南洋復命——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檔案日治時期南洋視察報告書彙編(一)
標題:
南洋復命——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檔案日治時期南洋視察報告書彙編(一)
時間:
2022年12月
出版單位:
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作者:
張家榮 編著
內容簡介: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派員赴清國(中國)南方、東南亞及印度等地進行考察交流,大量蒐集這些區域的調查報告。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日治時期的檔案,亦即臺灣總督府檔案、臺灣總督府專賣局檔案、臺灣拓殖株式會社檔案及臺灣鹽業檔案中,保留大量此類的出差調查報告,詳細的記錄當地人文風情、貿易往來、地理環境、物產資源……等等。本書以南洋相關復命書為主題彙編檔案選輯,以原始版本復刻為原則,不另做翻譯,俾供研究者可便捷使用。另為讓讀者知悉所選檔案之背景,於每則復命書或報告予以提綱挈領的簡要導讀說明,以增進研究者初步理解,進而引導掌握檔案的精髓。
編輯凡例
壹、爪哇航路視察復命書商船會社提出
貳、英領緬甸ニ關スル柴田書記生復命書送付ノ件(外務大臣)
叁、極東熱帶醫學會ニ參列ノ為メ香港ヘ出張復命書(羽鳥重郎)
肆、金平技師南洋林業調查復命書
伍、八田技師復命書
系統號:
P-021510
傳入西藏的中國禪法
標題:
傳入西藏的中國禪法
時間:
202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法鼓文化
作者:
Sam van Schaik 著,黃書蓉 翻譯
內容簡介:
導論
第一章 緣起
第二章 禪師
第三章 善知識與弟子
第四章 傳承與修行
第五章 機鋒和空性
第六章 法諍
第七章 看心
第八章 權力與護持
第九章 喪禮與異相
第十章 禪法與密續
系統號:
P-021393
臺灣文學生態:戒嚴法到市場律
標題:
臺灣文學生態:戒嚴法到市場律
時間:
202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張誦聖 著
內容簡介:
🐦
序
🐦
導言
一、新視角
二、概念框架
三、歷史軌跡
第一編
第一章 學術語境與概念框架
一、學術語境
二、概念框架
🐦
第二章 文學場域中的政治和市場因素
一、在國家和市場之間:一九四九年以後「臺灣文壇」的復甦
二、 「非官方」的政治因素:有關文學的民族主義/道德主義話語
三、文學市場中正當性原則的競逐:個案研究
🐦
第二編
第三章 軟性威權統治和主流位置
一、「積極的」文化管控和外省人主導的文化生產
二、促使文學模式受推崇的政治動因
三、「純文學」美學範疇的興起
四、「副刊」和政府支持的主流文學
🐦
第四章 現代主義潮流和主流文學裡「中國意象」的美學性衍化
一、一個新美學位置的登場
二、主流文學中「大中華中心主義」的美學性衍化
🐦
第五章 本土位置:社會對立的產物
一、本土主義文學位置的發展歷程
二、本土主義文學位置在當代早期的沉潛性存在
三、兩位重要文學人物背道而馳的生涯軌跡
🐦
第三編
第六章 以副刊為核心的文學生態與中產階級文類
一、副刊與以副刊為核心的文學生態
二、中產階級文類 215
🐦
第七章 高層文化追求和主流位置小說的蛻變
一、從「閨秀文學」到「日常美學」
二、新鄉土主義、西方文化思潮和「中國結」
🐦
第八章 後解嚴時期的新發展
一、本土論述的演變
二、後現代潮流:一個新興的另類文化形構
三、後解嚴時期文學場域的新發展
四、「正當性」問題:一個媒體事件的分析
🐦
參考文獻
索引
系統號:
P-021395
蔡秋桐詩文集
標題:
蔡秋桐詩文集
時間:
202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作者:
蔡秋桐著,許雪姬審訂,陳淑容主編
內容簡介:
蔡秋桐(1900-1984),今雲林縣元長鄉五塊村人,出生於地主之家,1921年元長公學校畢業後,即擔任臺南州北港郡元長庄保正迄日本戰敗。期間並兼任元長庄五塊寮區總代、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臺灣工廠地方委員、元長信用組合評定委員、元長庄協議會員等職務。戰後,蔡秋桐成為元長鄉第一任鄉長、第一屆臺南縣議員,是元長地方舉足輕重的農村菁英。
他同時也是日治時期重要的小說家,作品描繪農村社會的不同階層與地方政治,並曾暗中資助臺灣農民組合與赤色救援會。除了新文學活動,他亦是地方漢詩社團「褒忠吟社」與「元長詩學研究社」重要成員。戰後,因為涉及「臺灣省工委會雲林地區組織陳明新等叛亂案」被捕入獄,出獄後逐漸淡出地方政治。
《蔡秋桐詩文集》收錄完整漢詩、新詩、俗諺、隨筆、小說、族譜、歌詞、座談會紀錄、年表;《蔡秋桐影像集》則收錄個人文件,如畢業證書、奬狀、委任書、聘書等,以及蔡家與早期五塊村影像。這些文書具體呈現蔡秋桐在生活、求學、參政等各階段的立身出世之道,反映近代臺灣農村菁英兼地方領袖的公共參與和文化實踐軌跡;其文學與影像不但可以作為相關研究領域的重要史料,更映照了臺灣人戰前、戰後的精神史。
系統號:
P-021396
冷戰格局下亞太安全體系的建立與「中日和平條約」之締結
標題:
冷戰格局下亞太安全體系的建立與「中日和平條約」之締結
時間:
202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作者:
黃自進 著
內容簡介:
山田辰雄序
前言
第一章 美國政府的圍堵思維與亞太地區冷戰脈絡的開展
第二章 「舊金山和平條約」與美日同盟關係的建立
第三章 韓戰前後美國政府之對「臺」政策與「中日和平條約」規劃
第四章 中華民國政府對媾和政策的構思
第五章 「中日和平條約」的簽訂與冷戰在亞太地區的新格局
結論
附錄
徵引書目
索引
系統號:
P-021397
張朋園先生訪問紀錄
標題:
張朋園先生訪問紀錄
時間:
202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作者:
黃克武 訪問,周維朋 記錄
內容簡介:
本書是張朋園先生(1926-2022)的口述歷史。他從家鄉與家世開始描述在貴州的成長背景,抗戰時期讀小學、中學,到印刷場當學徒、國貨公司當練習生。17歲時進入「軍用衛生人員訓練所」。抗戰勝利後該校併入國防醫學院,1949年先生隨校遷台。隔年,他考上師大史地系,脫離軍隊。師大畢業之後,在郭廷以先生引介下進入中研院近史所(1961)。本書的後半部分介紹他在近史所的經歷,如從事口述歷史、撰寫專書、赴美進修、任教師大,以及他與李國祁先生所共同推動的「中國近代化的區域研究」等。張先生一生筆耕不輟,有關梁啟超、立憲派、民主政治等書享譽士林,至90歲仍出版《從民權到威權:孫中山的訓政思想與轉折,兼論黨人繼志述事》。他的一生不但反映了個人的奮鬥、理想的追求,也看到時代的變遷。這是一本動人的「大江大海」的故事。
系統號:
P-021398
罔兩問景II:中間物
標題:
罔兩問景II:中間物
時間:
202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作者:
丁乃非、張馨文、黃詠光、劉人鵬 編著
內容簡介:
序|在遲滯的未來中等待:中間物與眾罔兩的時間性/陳佩甄
導言|「中間物」方法論/黃詠光、張馨文、劉人鵬、丁乃非
第一部分 晷影遷馳:在歷史轉型與知識形構之間
性、淫、翻譯:晚清性別知識重構舉隅/劉人鵬
亞洲之間思想遭遇的負面性轉移:瞿秋白與泰戈爾,1924/黃詠光
成者為妻,敗者妾妓:婚姻轉型與女權演化/丁乃非 著,黃道明 譯
第二部分 無待而獨?─在空白與(種族)階序之間
何謂台灣的「主體性/ subjectivity」?──一個在亞洲「之間」的方法論的實踐/張馨文
等待醫治的斷指:冷戰自由人文主義的國/種族殘缺敘事/林建廷
妖嬈若是:當代中國大陸「妖」的山寨性/別模組化展現/林純德
第三部分 木石之怪:在轉向介質與未知新地之間
社會議題的中介與轉化:以撒舒優.渥巴拉特兩部台灣原住民族紀錄片為例/林文玲
中國跨性別性工作者不確定的未來與言證紀錄片/李思齊(Nicholas de Villiers)著,蕭美芳、張行 譯,林純德 校譯
幻設轉向:「千禧年」之「喻」/白瑞梅(Amie Parry)著,張竣昱 譯,方郁甄 校訂
系統號:
P-021403
國家、知識、信仰——《佛學叢報》與清末民初佛教的近代轉型
標題:
國家、知識、信仰——《佛學叢報》與清末民初佛教的近代轉型
時間:
202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資訊
作者:
倪管嬣 著
內容簡介:
序/劉季倫
第一章 緒論
楔子
第一節 近代中國佛教復興與宗教出版相關研究
第二節 《佛學叢報》與同期佛教刊物、大藏典籍,以及明治史料
第三節 本書架構
第二章 初試啼聲:民國首份中文佛教期刊——《佛學叢報》
第一節 狄葆賢、有正書局及《佛學叢報》
第二節 讀者群及重要作者的組成
第三節 《佛學叢報》欄位形式設計的特色
小結
第三章 佛教與國家:近代國家建構對佛教經濟基礎的挑戰
第一節 清末新政下廟產爭訟的問題
第二節 杭州三十五寺歸屬事件:清末中國佛教界的窮途應變之道
第三節 從「被動」到「主動」:民初中國佛教界的自保之舉
小結
第四章 知識轉型:近代中國佛教歷史書寫與歷史觀之形成
第一節 佛教歷史書寫之轉型歷程
第二節 近代佛教歷史書寫的日本因素
第三節 佛教史觀與天演史觀之嵌合
小結
第五章 信仰轉型:佛教信仰認知的重新建構
第一節 佛教面臨的新思潮與新挑戰
第二節 佛教信仰對於國家道德與社會建構的任務
第三節 世界宗教的類別與佛教的定位
小結
第六章 結論
系統號:
P-021404
神與鬼之間:中國閩粵地區無祀屍骨的埋葬與祭祀
標題:
神與鬼之間:中國閩粵地區無祀屍骨的埋葬與祭祀
時間:
202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博揚文化
作者:
志賀市子 著,劉雄峰 翻譯,范純武 校訂
內容簡介:
🦚
為台灣版前言
前言
🦚
序章 神與鬼之間—中國的神靈觀中無祀屍骨的位置
第一章 神聖的死者——海陸豐地區之「聖人公媽」信仰
第二章 從鬼到神——聖人公媽信仰的形成與發展
第三章 清代潮汕地區無祀屍骨的埋葬和祭祀
第四章 近代潮汕善堂的勃興與宋大峰信仰
第五章 無祀屍骨的表象及其演變——從民國時期到改革開放時期
終章 圍繞無祀屍骨之表象的政治學
🦚
附錄一 臺灣的義民爺
附錄二 潮人善堂儀式文化在東南亞華人社會的傳承與轉化
附錄 《(香港)慈心佛堂功德法事程式》
日文版的後記
參考書目
🦚
系統號:
P-021405
東亞少數民族與印度聖蹟巡禮
標題:
東亞少數民族與印度聖蹟巡禮
時間:
202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博揚文化
作者:
闞正宗 編著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內容分為三部分:《大東亞新列國》、《愛奴族風俗繪卷》、《印度巡禮佛蹟寫真帖》。《大東亞新列國》作者林德榮,應是在皇民化教育長大的臺灣人,本書為鼓吹「大東亞共榮圈」的專著。本書是從日文資料翻譯而成,是日本與歐美各國交涉、鬥爭的資料,更是日本侵略亞洲各國的鐵證之一。《愛奴族風俗繪卷》為1800年末研究北海道原住民愛奴族生活風俗的西川北洋所著,當時可能照相術仍不發達,故採手繪方式。《印度巡禮佛蹟寫真帖》為日本殖民時期臺灣佛教四大法派之一的五股觀音山凌雲寺派開山本圓和尚於1934年巡禮朝聖南洋、印度佛蹟的寫真集。本寫真集圖文並茂,不僅是了解臺灣早年大山派僧侶的世界觀,更是解南洋、印度佛教名勝古蹟的重要線索之一。
系統號:
P-021406
比較詩學:兩岸戰後新詩的話語形構與美學生產
標題:
比較詩學:兩岸戰後新詩的話語形構與美學生產
時間:
202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資訊
作者:
涂書瑋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目的
第二節 研究範疇與目的
第三節 相關研究文獻回顧
第四節 論述路徑與研究架構
▍第二章 自我之書:兩岸現代主義新詩的自我與世界
第一節 前言:暗夜微光──兩岸新詩「自我」話語的起源
第二節 臺灣:個人主體的追求與定位、向外拓殖、「走出去」的現代性
第三節 中國:人性尊嚴的修復與回歸、向內固守、「走進來」的現代性
第四節 結語:兩種現代主義版本
▍第三章 時間之書:兩岸現代主義新詩的歷史/時間
第一節 前言:兩岸現代主義新詩的續航與斷裂
第二節 抒情臺灣:「再次」現代的現代主義
第三節 朦朧中國:「啟蒙」的現代主義
第四節 結語:「抒情傳統」的現代主義與「啟蒙主義」構圖的現代主義
▍第四章 叛逆之書:兩岸的後現代詩
第一節 前言:從「邊緣」到「喧嘩」──後現代臺灣與後朦朧中國
第二節 兩岸後現代詩的發展與特徵
第三節 臺灣:從世代/語言的後現代到主體/理念的後現代
第四節 口語化、反權威、反崇高──中國第三代詩人的後現代性
第五節 結語:兩種後現代的各自表述
▍第五章 女之書:兩岸八○年代以後的女性詩歌
第一節 前言:從女性主義到女性詩歌
第二節 臺灣:走向社會──女性話語的多元化實踐
第三節 中國:走向自身──女性話語的語言化實踐
第四節 結語:黑暗/夜預演、死亡演出與身體情節
▍第六章 結論:重建兩岸新詩的「比較論述」
第一節 比較向度──自我、現代、後現代與女性
第二節 變動中的漢語:後歷史、後國家、後倫理
第三節 本書研究成果與研究展望
系統號:
P-021413
府城守護者:臺南合同廳舍的時空記憶
標題:
府城守護者:臺南合同廳舍的時空記憶
時間:
202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作者:
吳建昇 著
內容簡介:
序
第一章、前言
第二章、原臺南合同廳舍的所在地
(一)所在地理環境
(二)荷鄭以前的歷史發展
(三)清領時期的歷史發展
第三章、原臺南合同廳舍的設置與其後的發展
(一)早期的市區改正:「火防線」、小公園與派出所
(二)臺南市區計畫:「大正綠園」與「御大典記念塔」
(三)「臺南合同廳舍」的出現
(四)戰後「原臺南合同廳舍」的歷史變遷
第四章、原臺南合同廳舍的建築概述
(一)現代主義建築與臺南合同廳舍的設計
(二)「御大典紀念塔」的消防意義與建築特色
(三)「臺南合同廳舍」的建築特色及目前情況
第五章、結語
附錄
系統號:
P-021414
槍桿與筆桿下的眷村文學
標題:
槍桿與筆桿下的眷村文學
時間:
202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合文學
作者:
眷村雜誌 編著
內容簡介:
序 在世界版圖上的眷村文學/謝小韞
序 臺灣眷村文論之我見/鍾耀寧
鄉愁與流浪的行板──洛夫、張默、瘂弦
巨著《荒原》、《狂風沙》因被追憶而不朽──司馬中原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尊崇的「文學先驅」──朱西甯
率性爽朗詩風奇特,世上不可少的詩人──管管
活在自己的滄桑天空──袁瓊瓊
入世而孤獨的老靈魂──朱天心
「眷村四部曲」:相聚、離開、沉默、流浪──蘇偉貞
來自婦聯新村的「眷」眷村作家──張啟疆
黑名單出身的族群平等學者──陳芳明
疼惜弱勢作家的屏東女兒──封德屏
系統號:
P-021415
西藏踏查(一):歐陽無畏藏尼遊記
標題:
西藏踏查(一):歐陽無畏藏尼遊記
時間:
202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
作者:
歐陽無畏 著,韓敬山 審訂
報導者:
民國歷史文化學社
內容簡介:
歐陽無畏何許人也?他是自學精通藏文、梵文的語言天才,也是精通佛學的喇嘛,更是臺灣藏學的開宗祖師。他早在1930年代就進入西藏,隨後在拉薩哲蚌寺出家,學習密宗教法。但在喇嘛的身分外,他同時與國民政府駐藏機構的要人保持良好關係。藏尼遊記、大旺調查記這兩本遊記的誕生,即肇因於此。
民國日記總序/呂芳上
編輯說明
序言/羅家倫
序/歐陽無畏
藏尼紀程
一、衛藏北道
二、日喀則與札什倫布
三、巡禮薩迦途中
四、薩迦
五、由薩迦到定日
六、空布峪至尼京加德滿都
七、加德滿都速寫
八、北上返藏之山道
九、進入藏江腹地
十、衛藏中道
藏尼日記
1937年
1938年
系統號:
P-021420
西藏踏查(二):歐陽無畏大旺調查記
標題:
西藏踏查(二):歐陽無畏大旺調查記
時間:
202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
作者:
歐陽無畏 著,韓敬山 審訂
報導者:
民國歷史文化學社
內容簡介:
序言/羅家倫
自序/歐陽無畏
大旺調查報告
大旺調查遊記
一、前論
二、藏江皮船
三、孜塘
四、耶剌香波
五、翠南
六、點燈山
七、千人山
八、大旺
九、歸途
十、後感
大旺調查日記
1938 年
系統號:
P-021421
臺灣蕃政志(伊能嘉矩增訂)中譯版
標題:
臺灣蕃政志(伊能嘉矩增訂)中譯版
時間:
2022年12月
出版單位:
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作者:
伊能嘉矩 原著,鳳氣至純平、周俊宇 中譯,陳偉智 審校/導讀
內容簡介:
本書係由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委託總督府事務囑託伊能嘉矩(1867–1925)調查編纂而成。原書序中引用《詩經‧魯頌‧泮水》「食我桑黮,懷我好音」(食黮懷音),企圖「啟導」原住民族;據典《論語‧八佾》「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瞭解自荷蘭、西班牙、鄭氏、清朝對原住民族經綸政策。 伊能氏有系統地探討從荷蘭、西班牙人,經鄭氏到清朝三百多年,不同政權對原住民族的治理。特別以絕大的篇幅介紹清代對「生蕃」與「熟蕃」不同的治理措施,漢人對原住民族土地的侵占競爭、屯防屯租制度、蕃課蕃租、鹽課免除、隘防隘租、教化賜姓與討伐戰爭等。 本書再度翻譯出版,除忠於原著翻譯外,還將臺灣大學圖書館典藏伊能氏親自校對修正該書,並對部分內容做大幅增補的手稿版本,首度以中譯本出版披露,並附錄原文手稿頁面,屬彌足珍貴之史料。
系統號:
P-021433
思鄉懷國:海外臺灣人運動文獻選輯
標題:
思鄉懷國:海外臺灣人運動文獻選輯
時間:
202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
作者:
何義麟、許維德、藍適齊 編著
內容簡介:
本書為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臺灣民主運動海外文獻調查成果案調查成果。本書由學者何義麟、許維德、藍適齊蒐錄海外有關刊物、詩歌創作57篇,就海外討論臺灣前途與國際變化、世界人權運動宣言落實與臺灣人權運動發展史料、海內外有關政治改革與民主自由訴求跨境傳播等重點分類,撰寫文獻解題,考證並介紹作者生平。
本書依據思鄉、懷國主軸編輯,搭配26張相關歷史圖像,並製作海外台灣人發行報刊簡介一覽表,釐清海外臺灣人運動團體刊物特色,剖析其歷史定位,兼具史料指南性質。有關成果不僅是臺灣民主運動的一環,也可以是探討落實轉型正義的參考依據之一。
系統號:
P-021443
Selden Map與東西洋唐人:地理知識與世界景象的探索(1500-1620)
標題:
Selden Map與東西洋唐人:地理知識與世界景象的探索(1500-1620)
時間:
202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作者:
陳宗仁 編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大明圖形的分析:王朝視野的「華」與「夷」
第三章 大明圖形的知識來源:兼論地圖繪製年代
第四章 朝鮮的描繪及其知識來源:大明圖籍的影響
第五章 日本的描繪及其知識來源:葡萄牙海圖的影響
第六章 日本的地名與航路分析:唐人的視角
第七章 臺灣與琉球的描繪及其知識來源:兼論北港與加里林的位置與地緣意涵
第八章 東南亞圖形的分析:兼論全圖的圖形構成
第九章 南海島嶼的描繪及其知識來源
第十章 西洋針路的港市與航路(一):中南半島與馬來半島
第十一章 西洋針路的港市與航路(二):蘇門答臘、爪哇—班達海域
第十二章 東洋針路的港市與航路
第十三章 繪者與西班牙的影響
第十四章 結論:唐人的世界景象
系統號:
P-021445
跨領域國際新視野:2021東華大學華語文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標題:
跨領域國際新視野:2021東華大學華語文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時間:
202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資訊
作者:
朱家雯 著
內容簡介:
▍華語中表示過去意義的「過,了」與越南語及英語中的類似模式研究
▍華語電影與跨文化教學:以臺緬導演趙德胤的《灼人祕密》為例
▍印度國別化華語教材之開發與研究
▍以文化對比分析法比較馬來西亞、新加坡和臺灣小學華文教材的「中華文化」異同
▍以臺灣文化原創故事為本的華語文繪本教材與電子書編製
▍以法語為母語之華語學習者之語用學習策略
▍華語讚美語二語習得之語用研究:以韓國華語學習者為例
▍《樂活臺東089》在地特色文化華語任務式數位遊戲教材及線上課程設計與規劃
▍探究遊戲化學習理論影響外籍生學習中文態度和意圖的因素
▍新冠疫情時代下的兩岸對外華語線上教學研究──以越南學生為例
▍中文會話中「所以」的回應功能初探及教學應用
▍《山海經》為題之華語文桌遊教材研製
系統號:
P-021446
企業、產業與戰爭動員:現代臺灣經濟體系的建立(1910-1950)
標題:
企業、產業與戰爭動員:現代臺灣經濟體系的建立(1910-1950)
時間:
202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左岸文化
作者:
洪紹洋 著
內容簡介:
推薦序 另闢蹊徑成篇章/謝國興(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第一章 序論
【第一篇 新事業的孕育】
第二章 大企業的創設:臺灣鐵工所
第三章 戰時組裝性事業的發展
第四章 總力戰的試煉:統制會與重化工業
【第二篇 紡織業的萌芽】
第五章麻紡織事業的興起與限制
第六章 戰時紡織業的軍需化與民需化:麻、棉兩部門的開展
【第三篇 戰後經濟的調整與轉換】
第七章 戰後臺灣機械公司的接收與早期發展
第八章 戰時工業化的中挫與臺灣工礦公司的成立
第九章 邁向獨立經濟體的摸索:連續與移植
第十章 結論
後記
系統號:
P-021447
性與欲望的中國:從性事看見真正的中國
標題:
性與欲望的中國:從性事看見真正的中國
時間:
202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大塊文化
作者:
安田峰俊 著,葉廷昭 翻譯
內容簡介:
導讀 HTTP404,欲望找不到網頁 (李桐豪)
前言 從「性事」一窺真正的中國
第一章 拜金的性都——東莞興亡記
【專欄一】中年外遇的對話記錄不斷外流
第二章 人民解放軍掌控的「世界最大賣春島」
【專欄二】中國網路可怕的黑暗面.色狼同好會和販賣人口
第三章 AI和成人用品的奇妙融合
第四章 貴州的情趣娃娃仙人
【專欄三】盜版AV開頭的奇怪中文廣告
第五章 LGBT族群的糾葛與受難
【專欄四】連共產黨幹部也抵抗不了的黃與毒
第六章 日本AV女優浪潮下的明暗面
【專欄五】現代中國的情色術語基礎知識
結語 共產黨連人類最原始的本能都要控管?
台灣版附錄 越南新娘村
系統號:
P-021448
轉型正義之路:島嶼的過去與未來(2022年增訂版)
標題:
轉型正義之路:島嶼的過去與未來(2022年增訂版)
時間:
202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玉山社
作者:
周婉窈 著
內容簡介:
新版作者序
誌謝
第一章 何謂「轉型〔期〕正義」?
第二章 戰後臺灣白色恐怖受難者概況
第三章 白色恐怖的相關重要法令
第四章 想像你是白色恐怖受難者
第五章 案例:沒收全部財產、判決不當核覆
第六章 戒嚴下的日常:「人人心中有個小警總」
第七章 從自由民主化到落實轉型正義
第八章 加害者、共犯集團及其問題
第九章 我們與白恐╱紅恐的距離
第十章 轉型正義會夭折嗎?少年國民可以做的事
附錄
一、戒嚴法
二、臺灣省政府、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佈告戒字第壹號(臺灣省戒嚴令)
三、懲治叛亂條例
四、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
索引
系統號:
P-021450
異議的聲音:民國在野期刊雜誌述評
標題:
異議的聲音:民國在野期刊雜誌述評
時間:
202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元華文創
作者:
陳正茂 著
內容簡介:
序 言
上 篇
第一章 無政府主義的「烏托邦」——劉師復與民初的《民聲》雜誌
第二章 救國下的覺悟——記五四時期的《國民》雜誌
第三章 常燕生與五四時期的《平民教育》雜誌
第四章 領航者:陳獨秀與《嚮導週報》
第五章 《現代週刊》研究(1945-1946)——兼論其反映戰後國民黨的「再中國化」政策
第六章 動盪時代下的堅持——記《新路》周刊
第七章 第三勢力運動的初試啼聲——以《自由陣線》週刊之論述為例
第八章 第三種聲音——《自由人》三日刊始末
第九章 最後的訴求與迴聲——以五○年代香港第三勢力運動《聯合評論》為場域之分析
下 篇
第十章 記晚清末年的《醒獅》月刊
第十一章 少年中國的理想與追求——記《少年世界》月刊
第十二章 中國青年黨史料研究——以期刊為研究場域
第十三章 日治時期台灣人的言論喉舌——《台灣民報》
第十四章 「澄社」、胡適、《獨立評論》
第十五章 五○年代香港第三勢力運動史料之介紹與略評
系統號:
P-021468
文史浮羅:東南亞文學、文化與歷史研究論集
標題:
文史浮羅:東南亞文學、文化與歷史研究論集
時間:
2022年12月
出版單位:
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出版社
作者:
陳志豪、黃國華、劉雯慧 編著
內容簡介:
i 人文南向的因緣與賡續:《文史序羅》序 / 高嘉謙
緒論 / 陳志豪、黃國華、劉雯慧
◎卷壹、跨域流動:身份政治、詩的越境與經典譯寫
沈國明 / 身份之禍?── 一九四一年「臺灣戲」「日籍臺僑」劇員在馬來亞被捕事件始末
吳佳鴻 / 冷戰、旅行與歷史邊頁:覃子豪、紀弦六○年代旅菲詩文中的域外啟示
洪敬清 / 中譯本《馬來紀年》初探
林文心 / 林文慶《離騷》的翻譯策略與知識建構
◎卷貳、文學南方:國族認同、戰爭書寫與空間敘事
劉泀嗪 / 青春,樂土與曇花:論苗芒《銅鑼聲中》的國族憂患書寫
葉福炎 / 語言、認同與國家:一九七二年「文化回歸」爭論及馬華現代詩寫作問題
陳濟舟 / 石油、野豬和帕朗刀:張貴興的「暗南洋」
汪卉婕 / 戰爭與性剝削:論李永平與張貴興小說中的「南洋姐」及「慰安婦」書寫
吳道順 / 鍾怡雯散文的空間場景與敘事之關係
◎卷參、文化展演:物質生活、聲音記憶與書法美學
賴芷儀 / 金鑲鳳凰:談《娘惹回憶錄》中土生華人珠寶與穿搭
廖聖捷 / 重探星馬脈絡:二十世紀中葉南洋「國語歌曲」研究之新面向
張斯翔 / 書寫即意義:從沈慕羽楷書看馬華書法的另類「存在型」表述
◎卷肆、史地踏查:文教建制、經濟活動與民間信仰
廖筱紋 / 政治博弈與商業網絡:略論十九世紀新、柔華人椒蜜業者的游離角色
黃欣怡 / 馬來亞書報社的開辦、遣散與「轉型」:以大山腳書報社為例
連慧茵 / 華人社區中的公家廟宇與地頭老爺初探:以霹靂州吉輦縣為研究個案
後記 / 陳志豪、黃國華、劉雯慧
系統號:
P-021469
熊式輝日記(1930-1939)
標題:
熊式輝日記(1930-1939)
時間:
202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作者:
林美莉 校註
內容簡介:
熊式輝,字天翼,江西安義人,在民國歷史上以擔任江西省主席(1931年12月至1942年1月)及東北行營主任(1945年9月至1947年8月)兩項職務而聞名。熊式輝1974年1月21日逝世於臺灣臺中,包括日記在內的個人文稿由家屬捐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6年3月取得熊式輝家屬正式授權,進行日記手稿判讀作業,出版校訂成果。本卷收錄熊式輝1930年至1939年間日記,並附陳永發院士撰導論、熊氏自撰年表、傳記、詩集及札記等參考資料,以供學界運用。
系統號:
P-021473
跨域青年學者臺灣與東亞近代史研究論集(第六輯)
標題:
跨域青年學者臺灣與東亞近代史研究論集(第六輯)
時間:
202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高雄:巨流圖書
作者:
林果顯、若林正丈、川島真、洪郁如、黃英哲 合編
內容簡介:
序/林果顯
清代康、雍、乾時期南北投地區漢人聚落的發展(1683-1790)/蕭坤松
明治時代外交的基礎過程有關外交官對於日本外交黎明期問題的認知——以日本駐清公館組織整備為中心/中村凌太郎
舊慣與新制的交錯與碰撞——日治初期臺灣人商標登錄的初體驗(1899-1911)/許蕙玟
戰間期的新興媒體和臺灣右派運動/谷川舜
昭和戰爭期的後新體制運動——以舊社會大眾黨勢力的動向為中心/渡部亮(著)、劉奕賢(譯)
戰後初期臺灣的歌舞團(1945~1947)/陳穎慧
日本「新左翼」浪潮下的「劉彩品事件」/吳偉立
日本NHK 電視中文教學講座教材探析——以臺灣影視娛樂文化內容為中心/張瑜庭
系統號:
P-021474
妙香國的稀世珍寶:大理國〈畫梵像〉研究
標題:
妙香國的稀世珍寶:大理國〈畫梵像〉研究
時間:
202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石頭出版
作者:
李玉珉 著
內容簡介:
Ⅰ.本文編
緒論
第一章 流傳與裝幀
第二章 製作與年代
第三章 圖像研究
第四章 復原、結構與功能
第五章 南詔、大理國佛教信仰
第六章 南詔、大理國文化與鄰近諸國的關係
結論
Ⅱ.資料編
註釋
參考書目
索引
全圖賞析
系統號:
P-021477
山本悌二郎奠基的糖業新時代
標題:
山本悌二郎奠基的糖業新時代
時間:
2022年12月
出版單位:
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作者:
莊天賜 著,鳳氣至純平 翻譯
內容簡介:
糖業是臺灣傳統重要產業,日本殖民統治時代更是引進新式製糖技術,山本悌二郎就是臺灣新式糖業的奠基者。他在臺灣一手創建臺糖會社,一直到戰後仍是重要的國營事業。山本於1927年昇任農林大臣回到日本,1937年去逝。可以說,山本就是臺灣近代糖業發展的縮影,凸顯了日本在臺灣殖民地發展的重要面向。2022年山本的銅像由日本佐渡市再回到高雄橋頭糖廠,更是牽動了日臺二國長達百年的情誼。
系統號:
P-021490
民眾在何處?:亞際社會的民眾劇場
標題:
民眾在何處?:亞際社會的民眾劇場
時間:
2022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作者:
李齊、雷智宇、劉紀蕙 編著
內容簡介:
開幕之夜
民眾劇場發展地圖
序言|民眾在何處?——民眾的身體如何以劇場的美學形式,為自己發聲? 劉紀蕙
推薦序|入眾叩問:一種臨場的述行檔案 林欣怡
前言|亞際脈絡的民眾劇場流動史 李齊、雷智宇(Zikri Rahman)
Part 1 反抗的先聲:亞洲民眾劇場的興起
PETA之金:遊戲國家,改變亞洲 Glecy Cruz Atienza/著 李丁/譯
印尼「新秩序」下的跨國網絡、民眾劇場與激進反對運動 Muhammad Febriansyah/著 黃雋浩/譯
騷動歷史:「墓地劇團」自「新秩序」至改革後的展演表現 安筱霏(Ratu Selvi Agnesia)、丁東(Dindon W. S.)/著 吳庭寬/譯
轉化性的對話劇場:「油甘子劇團」與泰國鎮壓狀態的協商 Richard Barber/著 胡明/譯
地下之來世:櫻井大造的「帳篷劇」理論 Robin Weichert/著 劉岩/譯
評論|言說之外 區秀詒
Part 2 身體的解放:台灣民眾劇場的起源與流變
留在歷史腳步中的台灣民眾劇場 韓嘉玲
受壓迫者的在場 王墨林
劇場能改造世界嗎?——亞際民眾戲劇的反思 鍾喬
劇場&祭場:「冉而山劇場」的緣起 阿道.巴辣夫.冉而山
重返受壓迫者劇場:南洋姊妹劇團的培力、組織、動員 夏曉鵑
迴盪在換幕到真實的裂縫中:石岡媽媽的劇場「相遇-越界」,一條通往解放的航行 李秀珣
評論|小劇場與民眾性 吳思鋒
Part 3 開枝散葉:當代各地民眾劇場的實踐
「戲劇遊樂場SHIIM」的創立背景與期間活動 白大鉉、洪承伊/著 延光錫/譯
「草台班」在富士康北門:從《世界工廠》到工人劇場的五年戲劇實踐 趙川
在身體、社會與劇場的邊界 王楚禹
「玉泉特訓」:一種「柳春春」觀點的實踐 劉馨鴻
自問自答:「家劇場」與莫三比克的劇場 Assane Alberto Cassimo/著 葉寶儀/譯
評論|民眾劇場:朝向劇場體制的總體戰 郭亮廷
附錄
系統號:
P-021402
文明的印記:國家圖書館古籍文獻展覽
標題:
文明的印記:國家圖書館古籍文獻展覽
時間:
2022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家圖書館
作者:
張嘉彬 主編
內容簡介:
國家圖書館於2022年邀請波蘭國家圖書館合作辦理「文明的印記: 國家圖書館古籍文獻展覽 」,展覽展期為2022年12月9日至12月29日,挑選本館館藏複製書,以深入淺出的解說文字介紹甲骨刻辭、金文拓片、石刻拓片等珍藏,並介紹從捺印、寫本、印刷術演進、古籍的刊刻、古代的影印、國家圖書館館藏之最等主題。此次展覽藉展示國圖珍藏古籍以尋溯紙發明以前之漢簡木牘,亦可探頤紙發明以後的唐代經卷、宋刊元槧以及數量豐碩的明清印本;此外,從鐘鼎刻石摹拓下來的歷代拓片,由版刻精印或加填繪色的各地年畫,也都在在引領使用者瞭解國故,並啟迪新知。
系統號:
P-021444
台灣現代詩美學(增訂版)
標題:
台灣現代詩美學(增訂版)
時間:
202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書林出版公司
作者:
簡政珍 著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以美學觀照台灣現代詩詩史、詩作、詩論的重要論述。全書共分三部。第一部「美學與歷史的辯證」,以美學檢驗詩史,以語言藝術驗收詩作。不把詩的詮釋套入理論的框架,不以政治意識型態左右詩的歷史定位。第二部「後現代風景」,以後現代雙重視野的精神,審視結構與空隙、意義的流動、意象的嬉戲等。以詩例導引讀者進入後現代主義的堂奧,反襯一般將「後現代主義」簡化成文字遊戲的論述。第三部「美學的歷史跡痕」專注於長詩,以及那些技巧「似有似無」的詩作。前者檢驗詩人的意象敘述能力,後者體現「表象看不出的技巧可能是最高的技巧」。
本書2004年初版,此次增訂/修訂版增添了多位詩人的討論,延伸了幾位詩人的論述,大幅增加了「似有似無的技巧」的篇幅,並完備了本書人名的「索引」。
系統號:
P-021457
幻境與實相:電子遊戲的理路與內涵
標題:
幻境與實相:電子遊戲的理路與內涵
時間:
2022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作者:
國立交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數位動畫文創學程 編著
內容簡介:
代序/陳建弘
導讀:在遊戲幻境與學術實相之間/梁世佑
論文提要/梁世佑
倫理學與美學
• 電玩的道德抉擇:淺談西方遊戲的善惡系統/楊靖煒
• 電玩遊戲是否能成為藝術?-從反面意見再反思/劉乃嘉
• 誰來看守看門狗?/Pin-Yi Enoch Lin (Rook)
虛擬人間
• 情慾羅曼史:異性戀女性向戀愛模擬遊戲中的性/性別權力/陳莞欣
• 一窺電子遊戲如何展現社會現實與人性:以《刺客教條》系列為例/呂維振
• 觀看中的實踐:電子遊戲的暴力傳達與體驗/梁世佑
解構遊戲製作
• 台灣線上遊戲對武俠文化的取材與表現/周文鵬
• 運用次世代遊戲引擎製作 3D App 遊戲效能之研究:以 Unreal Engine 3 與 iOS 系統為例/朱家賢
• 研析單機與線上遊戲和玩家互動之過程/陳冠亨
人物意象
•《刺客教條 II》與《兄弟會》的女性意象/王定春
• 史實與電玩中的張飛形象/王中龍
系統號:
P-021416
熊式一:消失的「中國莎士比亞」
標題:
熊式一:消失的「中國莎士比亞」
時間:
2022年12月
出版單位: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作者:
鄭達 著
內容簡介:
熊式一(1902–1991)是20世紀海外最知名的中國作家之一,陳寅恪曾以「海外林熊」之句將他與林語堂並舉。他在1934年將中國傳統劇目改編為英文戲劇《王寶川》,在倫敦連續演出約900場,由王室到平民,家喻戶曉。1935年,他成為了第一位登上百老匯舞台的中國導演,更被《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譽為「中國莎士比亞」。1943年創作的英文小說《天橋》亦大獲成功,被翻譯成了法、德、西、捷、荷等歐洲主要語言,暢銷歐美。但他的傳奇人生遠遠不止於創作,他還是中英雙語譯者、香港清華書院創校校長、BBC電台評論員、劇作家、藝術收藏家……曾經的風雲人物如今已消失在歷史中,與其一起被遺忘的,是那個中國藝術曾經征服西方的短暫卻輝煌的時代。
本書是熊式一的第一部完整傳記,全面梳理熊傳奇的一生,發掘中國現代文學史中不該被淹沒的人物。作者用十年時間深耕熊式一家人提供的海量一手文獻,包括書信、文章、手跡、照片等,並追查中國和海外有關的新聞報道,採訪了橫跨三大洲的相關人士。在詳述熊式一風雲人生的同時,也呈現了20世紀三四十年代歐美文藝界仰慕中國的一段短暫卻輝煌的跨國交流史。若沒有熊式一,我們對中國現代文學史,對作為在世界中的中國文學,對中國與世界的互動的理解,便會缺失非常重要的部分。
系統號:
P-021470
文物に現れた北朝隋唐の仏教
標題:
文物に現れた北朝隋唐の仏教
時間:
2023年1月
出版單位:
京都:法藏館
作者:
礪波護 著
內容簡介:
Ⅰ
文物に現れた北朝隋唐の仏教
天寿国と重興仏法の菩薩天子と
魏徴撰の李密墓誌銘――石刻と文集との間
Ⅱ
法琳の事跡にみる唐初の仏教・道教と国家
唐中期の仏教と国家
唐代における僧尼拝君親の断行と撤回
Ⅲ
嵩岳少林寺碑考
玄秘塔碑考
初出一覧
あとがき
人名索引
事項索引
系統號:
P-021407
唐帝国の滅亡と東部ユーラシア 藩鎮体制の通史的研究
標題:
唐帝国の滅亡と東部ユーラシア 藩鎮体制の通史的研究
時間:
2022年12月
出版單位:
京都:思文閣
作者:
新見まどか 著
內容簡介:
序 章 唐代藩鎮研究の現状と課題
第一部 唐代藩鎮体制の形成
第一章 代宗期における藩鎮婚姻集団の形成とその背景
第二章 徳宗期における河北藩鎮をめぐる婚姻関係─ウイグルの王女と唐の公主
第三章 平盧節度使の軍事・経済活動と海商・山地狩猟民
第二部 唐代藩鎮体制の変容
第四章 武宗期における藩鎮体制の変容─劉稹の乱を中心に
第五章 僖宗期における藩鎮体制の崩壊─黄巣の乱と李克用の乱
第三部 唐代藩鎮体制の終焉
第六章 後梁の藩鎮体制と河北経略
第七章 燕の興亡と沙陀・契丹の擡頭
第八章 成徳王氏政権の終焉と沙陀の後唐建国
終 章 唐帝国の滅亡と東部ユーラシア
系統號:
P-021523
東アジアは「儒教社会」か? アジア家族の変容
標題:
東アジアは「儒教社会」か? アジア家族の変容
時間:
2022年12月
出版單位:
京都: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
作者:
小浜正子、落合恵美子 編著
內容簡介:
序章 東アジアの家族主義を歴史化する[小浜正子]
第Ⅰ部 多様な儒教化―東アジアの近世
第1章 家にかかわる儒教の教義について[小島毅]
第2章 儒教の「普及」と近世中国社会—家族倫理と家礼の変容[佐々木 愛]
第3章 朝鮮の親族制度に対する儒教の影響—マルティナ・ドイヒラーによる再考察[マルティナ・ドイヒラー/岩坂 彰[訳]]
第4章 近世日本の刑法と武士道儒教—忠孝を中心に[牧田勲]
第5章 儒教思想の日本的受容と職分観念—性別役割に注目して[吉田ゆり子]
第6章 姓の継承・創設—近世琉球の士の制度と、近代沖縄のシジタダシ[武井基晃]
第7章 「儒教」の重層、「近世」の重層—近世北部ベトナムにおける親族集団と村落社会[桃木至朗]
第8章 東アジアの養子縁組文書の比較—儒教的宗族原理の矛盾[官文娜]
第Ⅱ部 脱/再構築される儒教―近現代アジアの家族の変容
第9章 日本の民俗慣行と儒教—支配・村・家の変化[森本一彦]
第10章 朝鮮大家族論を再考する—朝鮮時代における戸の構成と家長権を通じた考察[鄭 智泳/姜 民護[訳]]
第11章 娘たちがつくった祠堂—現代ベトナム村落における儒教と逸脱[加藤敦典]
第12章 娘たちの反乱—現代韓国社会における女性と宗中財産[文 玉杓/伊藤 理子[訳]]
第13章 墓のない故郷へ—現代中国における「家」の機能[王 小林]
終章 親族構造・文明化・近代化—世界的視野における「儒教社会」[落合 恵美子]
系統號:
P-021400
モンゴル考古学概説
標題:
モンゴル考古学概説
時間:
2022年12月
出版單位:
東京:同成社
作者:
白石典之 著
內容簡介:
序 章 モンゴル考古学へのいざない
第1章 人類拡散の回廊
第1節 旧石器時代
第2節 新石器時代
第2章 牧畜と騎乗のはじまり
第1節 青銅器時代
第2節 初期鉄器時代
第3章 最初の統一王朝
第1節 匈奴時代
第2節 鮮卑時代
第4章 トルコ系民族の興亡
第1節 柔然時代
第2節 突厥時代
第3節 唐支配期
第5章 モンゴル民族の勃興
第1節 阻卜・契丹時代
第2節 モンゴル部族から大モンゴル国へ
第3節 モンゴル帝国時代
終 章 モンゴル考古学のあゆみ
系統號:
P-021435
古代東アジア都市の構造と変遷
標題:
古代東アジア都市の構造と変遷
時間:
2022年12月
出版單位:
東京:同成社
作者:
黃曉芬 編著
內容簡介:
第一部 中核都市の空間構造
第Ⅰ章 東アジア古代都市の空間構造とその変遷(黄暁芬)
第Ⅱ章 漢長安城における都市排水施設の調査と研究(劉振東 /木下保明訳)
第Ⅲ章 手工業生産遺跡の発掘からみる漢長安城の経済空間(徐龍国 /中村潤子訳)
第Ⅳ章 漢魏帝都洛陽の空間構造(銭国祥 /向井佑介訳)
第Ⅴ章 鄴城考古の新発見からみた北朝後期都城の空間秩序(朱岩石・沈麗華・何利群 /向井佑介訳)
第Ⅵ章 南京六朝石頭城址遺跡の発掘調査と新見解(賀雲翺 /木下保明訳)
第二部 周縁都市の空間構造
第Ⅶ章 発掘から甦った「交趾」都市の歴史空間(黄暁芬)
第Ⅷ章 ベトナム交趾郡治・ルイロウ内城の変遷(会下和宏・木下保明)
第Ⅸ章 漢代合浦城・港の調査と研究―海のシルクロードとの接点―(熊昭明 /槙林啓介訳)
第Ⅹ章 古代揚州城の構造と変遷(汪勃)
第Ⅺ章 楽浪土城の遺構再考(谷豊信)
第Ⅻ章 東アジア都市史と紅河流域(妹尾達彦)
系統號:
P-021436
近世海産物の生産と流通 北方世界からのコンブ・俵物貿易
標題:
近世海産物の生産と流通 北方世界からのコンブ・俵物貿易
時間:
2022年12月
出版單位:
東京:吉川弘文館
作者:
菅原慶郎 著
內容簡介:
江戸中後期、長崎貿易で中国人と取引された輸出商品の多くは、北方産のコンブやナマコ、アワビ、ラッコの毛皮などであった。これらをいかに生産・加工し集荷・輸出したのか、その商品的特質のみならず、生産者のアイヌ民族にも着目し流通システムを追究。中でもナマコやアワビ(俵物)をはるかに凌ぐ輸出量だったコンブを重視し、歴史的意義を探る。
系統號:
P-021437
胡適 政治・学問論集
標題:
胡適 政治・学問論集
時間:
2022年11月
出版單位:
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
佐藤公彦 編譯
內容簡介:
本書『胡適 政治・学問論集』は、『胡適文選』に入らなかった初期の重要な文章――例えば「文学改良芻議」や哲学論など――、南京国民党政府の訓政に対する批判(「人権と約法など」)、その後北平に移って「九・一八」満洲事変を経た後、『独立評論』に拠って自由主義的な政治論を書いて有名になった時期の文章(民主と独裁論争、「日本切腹・中国介錯論」など)、国民党の旧文化復興の動きへの批判、日中戦争期に駐米大使としてアメリカの世論、知識人、政府に向けて中国の抗戦の意義を訴えた講演、そして戦後に台湾で講演した学問論、最後期の総括的な中国文化史論、などを中心に集め、訳者が『政治・学問論集』として編んだものである。
系統號:
P-021399
漢代経学に於ける五行説の変遷
標題:
漢代経学に於ける五行説の変遷
時間:
2022年11月
出版單位:
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
平澤步 著
內容簡介:
序 論
第一章 先秦期
第一節 「木・火・土・金・水」
第二節 時令
第三節 鄒衍の五徳終始説
第四節 『日書』に見える五行
第二章 前漢期
第一節 漢朝の徳運
第二節 時令
第三節 『洪範五行伝』
第三章 劉向
第一節 『洪範五行伝論』
第二節 五徳終始説と説卦伝
第四章 劉歆
第一節 『洪範五行伝』の改造と運用
第二節 五徳終始説
第三節 易の位置付け
第四節 王莽「奏群神為五部兆」の構造
第五章 後漢期
第一節 修母致子説
第二節 月令に関する諸問題
第三節 鄭玄の五行説
結論
附論
附論一、『南斉書』五行志・『魏書』霊徴志の引く『洪範五行伝』と『洪範五行伝論』
附論二、『太平経』に見える五行説について
引用書目/あとがき
系統號:
P-021401
The Many Lives of Yang Zhu: A Historical Overview
標題:
The Many Lives of Yang Zhu: A Historical Overview
時間:
December, 2022
出版單位:
New York: SUNY Press
作者:
Edited by Carine Defoort & Ting-mien Lee
內容簡介:
This volume presents the most important portrayals of an ancient Chinese master, Yang Zhu, throughout Chinese history, from the fourth century BCE till today. Due to the striking scarcity of reliable textual testimony regarding his life and thought, all these portrayals are to a large extent inspired by their own historical contexts: Mencius's criticism in the late Warring States, the creation of a Confucian orthodoxy during the imperial era,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hinese philosophy in the Republic. This volume adopts a historical approach, tracing the most important portrayals of Yang Zhu in their own contexts and mutual connections. It yields new insights not only into the figure of Yang Zhu, but also into the stages of China's intellectual history. Scarcity of reliable textual support is, to varying degrees, a common predicament in the study of ancient Chinese masters, but the case of Yang Zhu is particularly illuminating. The remarkable dearth of textual material represents the almost "nothing" out of which early Chinese philosophers such as Yang Zhu have been fruitfully "created."
Editor Bio
Carine Defoort is Full Professor of Chinese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Leuven, KU Leuven. Her previous books include Having a Word with Angus Graham: At Twenty-Five Years into His Immortality, coedited with Roger T. Ames, and The Pheasant Cap Master (He guan zi): A Rhetorical Reading, both published by SUNY Press.
Ting-mien Lee is Assistant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and Religious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Macau.
系統號:
P-021434
Language Endangerment and Obsolescence in East Asia: China, Japan, Siberia, and Taiwan
標題:
Language Endangerment and Obsolescence in East Asia: China, Japan, Siberia, and Taiwan
時間:
December, 2022
出版單位:
Leiden: Brill
作者:
Edited by Elia Dal Corso and Soung-U Kim
內容簡介:
Introduction / Elia Dal Corso and Soung-U Kim
Chapter 1 Vowel Aspiration and Glottalisation across Udihe Dialects: Phonetics, Phonology, Evolution, Typology / Natalia Kuznetsova
Chapter 2 Spatial Cases in Udihe: A Corpus Analysis / Elena Perekhvalskaya
Chapter 3 The Double-Subject Construction in East Asian Languages Restricted to the Possessive Type: A Typological Survey / Danning Wang and Michinori Shimoji
限制性访问
Chapter 4 Lost Voices: The Obsolescence of Locative and Instrumental Voice Constructions in Amis and Sakizaya / Douglas McNaught
限制性访问
Chapter 5 Language Contact in an Asymmetrical Sociolinguistic Environment: The Case of Nuosu, a Tibeto-Burman Language of Sichuan, China / Ding Hongdi
限制性访问
Chapter 6 The Syncretism of Passive and Potential Marking in Japonic Seen through Modern South Ryukyuan Languages / Aleksandra Jarosz
Chapter 7 Introducing a Polynomic Approach Counteracting Language Obsolescence in the Ryukyus / Gijs van der Lubbe
系統號:
P-021491
Political Censorship in British Hong Kong: Freedom of Expression and the Law (1842–1997)
標題:
Political Censorship in British Hong Kong: Freedom of Expression and the Law (1842–1997)
時間:
August, 2022
出版單位: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Michael Ng
內容簡介:
Drawing on archival materials, Michael Ng challenges the widely accepted narrative that freedom of expression in Hong Kong is a legacy of British rule of law. Demonstrating that the media and schools were pervasively censored for much of the colonial period and only liberated at a very late stage of British rule, this book complicates our understanding of how Hong Kong came to be a city that championed free speech by the late 1990s. With extensive use of primary sources, the free press, freedom of speech and judicial independence are all revealed to be products of Britain's China strategy. Ng shows that, from the nineteenth to the twentieth century, Hong Kong's legal history was deeply affected by China's relations with world powers. Demonstrating that Hong Kong's freedoms drifted along waves of change in global politics, this book offers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British legal regime in Hong Kong.
系統號:
P-021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