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訊息

鵝湖月刊總號569期

鵝湖月刊總號569期

標題:

鵝湖月刊總號569期

時間:

2022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鵝湖月刊社

報導者:

鵝湖月刊社

內容簡介:

鵝湖論壇
曾昭旭■韓國梨泰院慘案的人文省思
劉毅鳴■從孟子思想看兩岸關係

研究生論文
馬素球■從《標準草書千字文》探究于右任的審美思維
朱嘉怡、林存光■「孔子」的三種形象──試說「有教無類」之舊義與新解
王志建■顧炎武的科舉言說脞議

切琢新知
陳成斌■《儒家至善主義》與人權哲學
王邦華■儒家工夫與公民美德
梁奮程■淺論陳祖為《儒家至善主義》中的儒家思想與民主之相容性問題
余正昕、朱耘廷■「儒家式退隱」:制度以外的政治實踐──讀《儒家至善主義》

系統號:

P-021366

《中國語文》月刊第785期

《中國語文》月刊第785期

標題:

《中國語文》月刊第785期

時間:

2022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國語文》月刊社

報導者:

李威侃博士(《中國語文》月刊社副秘書長)

內容簡介:

本期簡介
主編的話‧談談「巧言令色」‧林晉士

教學天地
名人格言:辨善有八:之三 善有陰陽─淨空(老法師)‧康世統選輯
漢字「假借」理論釋例‧賴明德
審音之外──關於陳寅「恪」的讀音‧丘彥遂
國語課中文言文教學的雙閱讀素養實踐──以〈橘化為枳〉為例‧高敬堯
沉穩而靈動——長懷恩師許世瑛先生‧張素貞
哀悼党魁曾院士永義教授‧文幸福
我所認識的曾永義院士‧葉鍵得
當代國際優秀詩人選集(之七十四)‧蔡澤民

論文園地 
蘇辛詞「重出」修辭淺探‧林友良
傳統文化走進校園──漢光教育基金會《漢字在生活》對教學之日常習染(上)‧陳宜政
鄭清文〈水上組曲〉意象與主題寓意研究‧陳予晴
國小三年級國語文南一版教科書識字教材之探究‧戴宜珍

文創園地 
牽牛・劉和瑄
一張舊照片・張芷瑄
我從動物身上學到的事・張語芹
離別的旋律・蘇宥勻
我讀《戀戀銅鑼燒》・林如意
一個關於枕頭的記憶・謝欣慧
擔任志工的感想・王瀞頤
予人玫瑰,手有餘香・郭庭佑
溫馨的一刻・王翊名
海邊絮語・陳汯均
小草的自述・楊奕彥
夜晚的憂鬱・小榮包

系統號:

P-021379

國史館館刊第73期

標題:

國史館館刊第73期

時間:

2022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史館

內容簡介:

蘇瑞鏘 石錫勳與臺灣文化協會——兼論戰後文協精神的延續與斷裂
林盈君 民國時期的僧教育理念論爭——以1937年《海潮音》與《佛教公論》為中心
陳昕劭 1941年中美雙方對封存資金的意見與實施
陳佑慎 「原子時代」之夢:戰後中華民國的國防科學計畫及困境(1946-1949)

系統號:

P-021350

淡江史學第34期

標題:

淡江史學第34期

時間:

2022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淡江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造神」還是「造勢」?——有關劉邦初起時期神化事蹟的考察(陳健文)
社群整合與村落發展:柔佛利民達華人社會的形成(1910-1948)(陳建發)
「居鑾桃源俱樂部」成立年份商榷-兼論戰前居鑾永春社群的社會組織活動(邱克威)
比較歷史(劉增泉)

系統號:

P-021269

東洋史研究第81卷第2號

標題:

東洋史研究第81卷第2號

時間:

2022年9月

出版單位:

京都:東洋史研究會

內容簡介:

【論說】
長沙における居民管理制度の變遷――漢から三國呉までの里(鷲尾祐子)
唐前半期の泛階と人事政策(小島浩之)
近現代中國とマハン「海權」論(太田出)
英領インドにおける宗教施設運営――サーラール・マスウード廟の事例(二宮文子)

系統號:

P-021281

空間與視野: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的新進境

空間與視野: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的新進境

標題:

空間與視野: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的新進境

時間:

202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允晨文化

作者:

張宏生、卓清芬 著

內容簡介:

序 張宏生、卓清芬

一、書寫閨閣:明清士大夫筆下的女性
1. 錢南秀:「列女」與「賢媛」:中國婦女傳記書寫的兩種傳統
2. 曹虹:從《北江詩話》看洪亮吉對婦女德藝的評章
3. 魏愛蓮:清代中期江南的女性傳記作家
4. 野村鮎子:士大夫如何書寫家中女性:試從性別觀點研究中國古典文學

二、性別意識:明清女性的自我體認
1. 伊維德:薄少君百首哭夫詩中的自傳與傳記性質
2. 華瑋:論《才子牡丹亭》之女性意識
3. 王力堅:從沈善寶《名媛詩話》看清代才媛的歷史觀念
4. 蔣寅:熊璉《澹仙詩話》的批評史意義

三、閨門內外:日常生活與空間隱喻
1. 方秀潔:女性之手:清末民初中國婦女的刺繡學問
2. 張宏生:日常化與女性詞境的拓展—從高景芳說到清代女性詞的空間
3. 曾禮軍:清代女性戒子詩的母教特徵與文學意義
4. 楊彬彬:「自我」的困境—一部清代閨秀詩集中的疾病呈現與自傳欲望
5. 劉陽河:身份、主體與合理性:清代閨秀家務詩詞的日常化書寫

四、亂離之際:世變中的女性聲音
1. 曼素恩:閨秀與國家:十九世紀亂世中的女性寫作
2. 李惠儀:女英雄的想像與歷史記憶
3. 胡曉真:血債血償:女性彈詞小說中的戰爭暴力與愛情隱喻
4. 張雁:《个山遺集》與晚明文學女性的生活空間
5. 喬玉鈺:性別語境下的家國書寫—明清之際女遺民創作的精神特質論析

《空間與視野──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的新進境》(下)
五、匯入歷史:明清文化與女性
1. 吳玉廉:香火繚繞中的規範與記憶:徽州地區女祠堂研究
2. 王學玲:女性空間的召魂想像與題詠編織—陳文述「美人西湖」論述探析
3. 呂文翠:改琦《紅樓夢》圖像與清嘉、道年間海上藝文的「女性空間」
4. 石旻:阻隔的一時雙璧—關於《隨園詩話》忽略清溪吟社之分析
5. 李芳:閨門內外:顧太清交遊圈的形成及其典型意義

六、出版傳播:明清女性詩歌總集的編纂
1. 陳廣宏:中晚明女性詩歌總集編刊宗旨及選錄標準的文化解讀
2. 彭國忠:多重張力下的母愛合奏——論嘉道時期大型徵詩題詩集《斷釵吟》
3. 馬玨玶:等閒莫作眾芳看—惲珠與《國朝閨秀正始集》
4. 胡小林:從他選到自選—論清人清代閨秀詩歌選本的嬗變與價值
5. 陳啟明:第一部女性論詩之選:季嫻《閨秀集》

七、以形傳神:明清女性文學中的圖像書寫
1. 劉詠聰:以圖明志:清代女性題詠課子圖文本探析
2. 卓清芬:清代女性自題畫像意義探析
3. 毛文芳:霜哺之音:盛清袁節婦的畫像觀看與抒情複調
4. 趙雪沛:明末清初的女性題畫詞

八、邁向現代:轉型時期的「新女性」
1. 夏曉虹:晚清女報中的國族論述與女性意識—1907 年的多元呈現
2. 魏文哲:《女獄花》與《女媧石》:清末激進女權主義文本
3. 曹曉華:「詩」「歌」傳統的消長與晚清新女性的誕生
4. 馬勤勤:晚清女報與近代中國女性小說創作的發生—以《女子世界》為觀察中心

張宏生、卓清芬:後記

系統號:

P-021304

台灣八○: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

台灣八○: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

標題:

台灣八○: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

時間:

202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黑體文化

作者:

王俊傑、黃建宏 著

內容簡介:

本書是對於台灣八○年代感性意志的地誌學進行了初步描繪,示範性地標示出更多回溯到社會關係與歷史關聯性的節點,並嘗試凸顯出八○年代如何同時顯現出對於台灣整體發展和台灣特質匯集的重要性與不可取代性。而這個「前全球化」與「前資訊社會」並俱,並衍生出各種協作、實驗、融合和斷裂,以及激昂的個體能動性的不可取代性。

在台灣八○年代現當代藝術歷史、實踐與展演的特殊處境下,包含政治對於藝術文化的決定性影響、資源流動對於網絡的塑形、個體堅持的創造性工作,對於歷史變動的重要性、人與人的協作在未系統化狀態下展現的能動性、與後殖民狀態共生下衍生的潛殖倫理等等。

系統號:

P-021317

轟鳴未曾遠去:從日本海軍第六十一航空廠到岡山醒村

轟鳴未曾遠去:從日本海軍第六十一航空廠到岡山醒村

標題:

轟鳴未曾遠去:從日本海軍第六十一航空廠到岡山醒村

時間:

2022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蔚藍文化

作者:

邱睦容、林玉萍、陳信安 著

內容簡介:

一九四八年,空軍三校遷臺,近四千人隨著軍方由大陸湧入岡山。空了下來的第六十一航空廠工員宿舍,因為鄰近官校而被安排為官校飛行教官的眷舍,眷舍的名稱沿用了杭州筧橋中央航校時期軍官住宅區的名稱「醒村」。來自中國的新住民來到岡山以後,在本地交織出新的故事,明德豆瓣醬與梁家豆瓣醬見證了這樣的交會。

終戰後七十多年過去了,神風特攻隊櫻花般殞落的事蹟流傳全臺,但人們卻不記得在工廠轟鳴聲中作業的工員,也很少有人知道戰時臺灣曾經修造過飛機。由於電視影集「一把青」在醒村取景,醒村再次獲得關注。在岡山居民、文史工作者、立法委員與各界人士奔走之下,醒村最後登錄為文化景觀,得以獲得保存。之前長年被認為是日本海軍高雄航空隊官舍的醒村,在學者的研究爬梳之下終於解開身世之謎,找回了真正的名字:日本海軍第六十一航空廠工員宿舍。在新的時代,航空廠工員宿舍,或是說醒村,將會繼續分享它承載的歷史,將時代的故事傳承下去。

系統號:

P-021351

近代中國的西藏想像

近代中國的西藏想像

標題:

近代中國的西藏想像

時間:

202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

作者:

簡金生 著

報導者:

民國歷史文化學社

內容簡介:

前言
第一章漢人對西藏的人種與地理之認識
第二章西藏主權的追尋:民族主義的修辭與現實的重構
第三章「喇嘛教」與密宗論戰
第四章封建主義之地與神權統治下的西藏
第五章情色化的西藏:對西藏婦女的情色化想像
第六章來自他者的西藏觀
結論

系統號:

P-021365

罔兩問景II:中間物

罔兩問景II:中間物

標題:

罔兩問景II:中間物

時間:

202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作者:

丁乃非、張馨文、黃詠光、劉人鵬 編著

內容簡介:

序|在遲滯的未來中等待:中間物與眾罔兩的時間性/陳佩甄
導言|「中間物」方法論/黃詠光、張馨文、劉人鵬、丁乃非

第一部分 晷影遷馳:在歷史轉型與知識形構之間
性、淫、翻譯:晚清性別知識重構舉隅/劉人鵬
亞洲之間思想遭遇的負面性轉移:瞿秋白與泰戈爾,1924/黃詠光
成者為妻,敗者妾妓:婚姻轉型與女權演化/丁乃非 著,黃道明 譯

第二部分 無待而獨?─在空白與(種族)階序之間
何謂台灣的「主體性/ subjectivity」?──一個在亞洲「之間」的方法論的實踐/張馨文
等待醫治的斷指:冷戰自由人文主義的國/種族殘缺敘事/林建廷
妖嬈若是:當代中國大陸「妖」的山寨性/別模組化展現/林純德

第三部分 木石之怪:在轉向介質與未知新地之間
社會議題的中介與轉化:以撒舒優.渥巴拉特兩部台灣原住民族紀錄片為例/林文玲
中國跨性別性工作者不確定的未來與言證紀錄片/李思齊(Nicholas de Villiers)著,蕭美芳、張行 譯,林純德 校譯
幻設轉向:「千禧年」之「喻」/白瑞梅(Amie Parry)著,張竣昱 譯,方郁甄 校訂

系統號:

P-021451

研教兼優的史學家:李守孔先生傳

研教兼優的史學家:李守孔先生傳

標題:

研教兼優的史學家:李守孔先生傳

時間:

2022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

作者:

胡平生 著

報導者:

民國歷史文化學社

內容簡介:

緒言

第一章 生平介述――從河大到臺大

第二章 研究貢獻――著作等身
一、編寫教科書
二、發表研究論著
三、校訂掛圖圖鑑
四、監修影視教材
五、其他的貢獻

第三章 行政工作――克盡職守
一、中國歷史學會總幹事(1971-1978)
二、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主任(1976-1981)

第四章 教學指導
一、教學方面――春風化雨
二、指導方面――桃李滿門

結論

系統號:

P-021253

白衣人——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執政史

白衣人——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執政史

標題:

白衣人——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執政史

時間:

2022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季風帶文化

作者:

葉添博、林耀輝、梁榮錦 著

內容簡介:

新加坡人民行動黨成立於一九五四年,從一九五九年起,執政至今,已逾六十年。雖為一黨獨大,但在新加坡國內外,人民行動黨仍然享負盛名,其治國成就仍受肯定,其政治模式仍受各界重視與學習。

《白衣人——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執政史》分上下兩卷,共三部份,書內梳理人民行動黨執政的各個重要時刻,例如其內部意識形態分歧之成因與結果,其在新加坡建國前夕處於十字路口時之應對,以及其在建國後整頓黨內管理、匯整治國原則、處理世代交接之經過,為新加坡政治模式的源起與發展提供了重要脈絡。

《白衣人》由新加坡《海峽時報》 (The Straits Times) 資深報人所撰。三位作者在撰寫之時,於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香港、中國各地進行了約三百次訪談,亦参考了新加坡國家檔案館館內數百訪問錄音,其內容相當全面。是以在成書之時,書中的重要歷史人物都能放下昔日歧見,共同推薦本書。這是研究新加坡政治模式不容錯過之作。

系統號:

P-021255

中國億兆:中國內地會與晚清社會(1832-1905)

中國億兆:中國內地會與晚清社會(1832-1905)

標題:

中國億兆:中國內地會與晚清社會(1832-1905)

時間:

2022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橄欖華宣

作者:

Alvyn Austin 著,李楠 翻譯

內容簡介:

奧斯汀所著《中國億兆》一方面在宏觀上展示以中國內地會為代表的基要主義團體在19世紀到20世紀的發展歷程,在微觀上聚焦戴德生的傳教助手群體,展示他們身上鮮明的個性和時代特性;另一方面聚焦於該時期基要派基督教在中國本土化乃至變成中國人的基督教的歷程,展示了該過程中,中國內地會鮮為人知的一面。整體而言,《中國億兆》展現了中國某種民間基督教的發展歷史,這種歷史在當今仍有故事在發生,並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當代中國基督教的品格與面貌。

系統號:

P-021273

北宋的改革與變法──熙寧變法的源起、流變及其對南宋歷史的影響

北宋的改革與變法──熙寧變法的源起、流變及其對南宋歷史的影響

標題:

北宋的改革與變法──熙寧變法的源起、流變及其對南宋歷史的影響

時間:

2022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梁庚堯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編 慶曆改革的緣起、經過與影響
  第一講 慶曆改革前的情勢
  第二講 改革的推動與挫折
  第三講 遺留與影響
  各編通用及第一編參考書目

第二編 宋神宗時期新法的醞釀與推行
  第四講 熙寧變法的醞釀與實施
  第五講 新法的內容與由來(上):熙寧二、三年頒行的新法
  第六講 新法的內容與由來(中):熙寧四年頒行的新法
  第七講 新法的內容與由來(下):熙寧五、六年頒行的新法
  第八講 阻力與偏失
  第九講 對外政策
  第二編參考書目

第三編 北宋晚期的黨爭與政策的反覆
  第十講 黨爭的激烈化(上):熙寧、元豐年間的新舊黨爭與新黨內爭
  第十一講 黨爭的激烈化(中):司馬光在洛陽與王安石在江寧
  第十二講 黨爭的激烈化(下):從元祐到宣和的曲折變化
  第十三講 元祐時期新法的存廢
  第十四講 紹聖以後新法的復行
  第三編參考書目

第四編 新法對南宋財政、政策與制度的影響
  第十五講 財政進一步的集權中央
  第十六講 從保甲法到保伍制
  第十七講 源自方田均稅法的經界法
  第十八講 其他政策、制度對新法的承襲與變化

附錄 南宋保伍在抗禦金、蒙及防治內變、走私過程中所發生的作用
   上篇 保伍在宋、金關係中所發生的作用
   中篇 保伍在宋、蒙關係中所發生的作用
   下篇 保伍用於防治變亂、走私
第四編及附錄參考書目

系統號:

P-021301

海洋地緣政治入門:世界史視野下的海權爭霸

海洋地緣政治入門:世界史視野下的海權爭霸

標題:

海洋地緣政治入門:世界史視野下的海權爭霸

時間:

2022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如果出版社

作者:

宮崎正勝 著,陳嫻若 翻譯

內容簡介:

本書以海洋地緣政治為出發點,藉由認識世界史上的海洋民族發展,並將焦點集中於腓尼基、葡萄牙、大英帝國和美國歷史上四大海洋帝國的歷史,讓讀者了解,海權是怎麼一步步戰勝陸權,成為現代國家稱霸一方的必備條件。


第一章 用地緣政治學重讀世界與世界史──現代世界是從連結海上航路與「據點」的組織成長起來的
第二章 地中海最早的海洋帝國──海權腓尼基帝國與陸權羅馬帝國的爭戰
第三章 海洋的印度與大陸的中國──印度洋中的印度,與和遊牧民族長年交戰的中國
第四章 與遊牧帝國共存的印度洋商人世界──鼠疫大流行之間興起的巨大遊牧帝國與印度洋交易
第五章 從北方往外膨脹的維京世界──從寒冷海洋擴張的網絡
第六章 大航海時代與大西洋──往東繞行的葡萄牙與往西直行的西班牙
第七章 海洋帝國葡萄牙與荷蘭東印度公司──印度洋的海洋帝國與荷蘭東印度公司
第八章 生機勃勃的東亞海洋──東亞的大交易時代與明朝走私貿易商人的活躍
第九章 第三海洋帝國英國支配世界──從海上稱霸世界的海權英國
第十章 徹底重組海上世界秩序的美國──新大陸的陸權變身為管理世界海洋的海洋帝國

系統號:

P-021302

人類世的文學:臺灣作家吳明益的生態批評研究

人類世的文學:臺灣作家吳明益的生態批評研究

標題:

人類世的文學:臺灣作家吳明益的生態批評研究

時間:

2022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新經典文化

作者:

Gwennaël Gaffric 著,許雅雯 翻譯

內容簡介:

儘管我們經常將所謂的「生態」危機與人類世聯想在一起,但它構成的挑戰已不再限於在非人類環境中的人類活動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而已。本書從「自然」、「天橋」、「水」、「鄉土」、「物種」、「災難」、「生態烏托邦」七大面向,探索文學與生態對彼此的詰問,論及河川汙染、甲烷冰的開採、海洋廢棄物、石化工業、摧毀月球的行動、蝴蝶的販售,甚至是化成抹香鯨的人。這些道路終將通往同一個目的地:透過吳明益的作品,以「關係的本質」(ontologie de la relation)來思考生態。

本書研究的作品橫跨吳明益的散文集《迷蝶誌》、《蝶道》、《家離水邊那麼近》;短篇小說集《本日公休》、《虎爺》;長篇小說《睡眠的航線》、《複眼人》、《單車失竊記》;以及《臺灣現代自然書寫的探索 1980-2002:以書寫解放自然 BOOK 1》、《臺灣自然書寫的作家論 1980-2002:以書寫解放自然 BOOK 2》、《自然之心――從自然書寫到生態批評:以書寫解放自然 BOOK 3》、《臺灣自然寫作選》、《溼地.石化.島嶼想像》等多本論述。

系統號:

P-021303

心有思慕:余英時教授紀念集

心有思慕:余英時教授紀念集

標題:

心有思慕:余英時教授紀念集

時間:

2022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

作者:

林載爵 主編

內容簡介:

悼念余英時兄/唐端正
有緣有幸同半世——追念一代史學大家余英時大兄/金耀基
在北京包餃子的期望——憶英時表哥二、三事/張先玲
時間凝固的一刻——驚聞余英時兄仙逝/陳方正
相遇於命運的樞紐——談余英時、新亞書院與中文大學/陳方正
緬懷余英時兼論他的兩個世界/陳方正
悼念余英時先生/李歐梵
同事五年 友誼長存:悼念英時/孫康宜
我與指導教授余英時相處的個人回憶/田浩
余思余念——悼余先生英時/江青
敬悼余英時先生/周質平
我們都是文化遺民/鄭培凱
當余英時說「我在哪裡,哪裡就是中國/蘇曉康
余英時先生在哈佛學習的獨到之處/張鳳
學術史和思想史的傳薪者——敬悼余英時先生/葛兆光
「為追求人生基本價值而付出努力」的典範知識人——敬悼余英時先生/丘慧芬
辭長不殺,真非得已——由短序變專書:余英時先生與聯經的因緣/林載爵
余英時先生的古人精神世界/梁其姿
涓滴教誨見真情——懷念余英時先生/邵東方
余英時老師——早年的回憶與永久的懷念/陳國棟
我生命歷程中的余英時老師/陳弱水
何敢自矜醫國手,藥方只販古時丹——在Jones Hall讀歷史/容世誠
「商量舊學,涵養新知」——余英時先生的讀書與著述生活/王汎森
自由主義的傳統基礎——余英時先生的若干治學理路/王汎森
「新亞之寶」余英時/王汎森
回憶先師余英時教授/賴大衛
最後的再見/何俊
「士不可以不弘毅」——懷念余英時先生/陳致
接過余英時先生所傳慧炬,讓自由之光永耀宇內/陳懷宇
拔劍四顧心茫然——敬悼余英時先生/周保松
史學星沉——憶記余英時先生在香港往事/柴宇瀚

系統號:

P-021316

民眾在何處?:亞際社會的民眾劇場

民眾在何處?:亞際社會的民眾劇場

標題:

民眾在何處?:亞際社會的民眾劇場

時間:

2022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作者:

李齊、雷智宇、劉紀蕙 編著

內容簡介:

開幕之夜
民眾劇場發展地圖
序言|民眾在何處?——民眾的身體如何以劇場的美學形式,為自己發聲? 劉紀蕙
推薦序|入眾叩問:一種臨場的述行檔案 林欣怡
前言|亞際脈絡的民眾劇場流動史 李齊、雷智宇(Zikri Rahman)

Part 1 反抗的先聲:亞洲民眾劇場的興起
PETA之金:遊戲國家,改變亞洲 Glecy Cruz Atienza/著 李丁/譯
印尼「新秩序」下的跨國網絡、民眾劇場與激進反對運動 Muhammad Febriansyah/著 黃雋浩/譯
騷動歷史:「墓地劇團」自「新秩序」至改革後的展演表現 安筱霏(Ratu Selvi Agnesia)、丁東(Dindon W. S.)/著 吳庭寬/譯
轉化性的對話劇場:「油甘子劇團」與泰國鎮壓狀態的協商 Richard Barber/著 胡明/譯
地下之來世:櫻井大造的「帳篷劇」理論 Robin Weichert/著 劉岩/譯
評論|言說之外 區秀詒

Part 2 身體的解放:台灣民眾劇場的起源與流變
留在歷史腳步中的台灣民眾劇場 韓嘉玲
受壓迫者的在場 王墨林
劇場能改造世界嗎?——亞際民眾戲劇的反思 鍾喬
劇場&祭場:「冉而山劇場」的緣起 阿道.巴辣夫.冉而山
重返受壓迫者劇場:南洋姊妹劇團的培力、組織、動員 夏曉鵑
迴盪在換幕到真實的裂縫中:石岡媽媽的劇場「相遇-越界」,一條通往解放的航行 李秀珣
評論|小劇場與民眾性 吳思鋒

Part 3 開枝散葉:當代各地民眾劇場的實踐
「戲劇遊樂場SHIIM」的創立背景與期間活動 白大鉉、洪承伊/著 延光錫/譯
「草台班」在富士康北門:從《世界工廠》到工人劇場的五年戲劇實踐 趙川
在身體、社會與劇場的邊界 王楚禹
「玉泉特訓」:一種「柳春春」觀點的實踐 劉馨鴻
自問自答:「家劇場」與莫三比克的劇場 Assane Alberto Cassimo/著 葉寶儀/譯
評論|民眾劇場:朝向劇場體制的總體戰 郭亮廷

附錄

系統號:

P-021452

大門重開前後的中國教會:良友電台內地聽眾信件研究(1959-1983)

大門重開前後的中國教會:良友電台內地聽眾信件研究(1959-1983)

標題:

大門重開前後的中國教會:良友電台內地聽眾信件研究(1959-1983)

時間:

2022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橄欖華宣

作者:

吳劍麗 著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以1959 年至1983 年間來自中國大陸的聽眾信件為基礎,嘗試整理中國教會在大門重開前後處於歷史巨變中的面貌。早於1949年初,遠東廣播公司以「良友電台」之名,開始藉大氣電波向中國大陸傳送福音節目,成為迄今面向中國廣播最久的福音廣播組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教會的生存空間不斷萎縮。上世紀五十年代後期,在「極左」路線下,連串政治運動開展,至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中國教會在政治風潮下幾至沒頂。數十年之久,中國教會一直隱蔽於竹幕背後,外間無從得知教會及信徒的情況。期間,製作中心設於香港的良友電台從未停止向中國大陸廣播;惟基於種種因素,廣播對象幾乎完全靜默。直至1979年,中共第十一屆三中全會揭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宗教政策亦有所調整,中國教會的大門終得以重開。至此,寄自中國各地的聽眾信件數量陸續增加。這批珍貴的信件,記錄了竹幕低垂期間中國教會的處境及信徒的心聲。本書以1959年至1983年間來自中國大陸的聽眾信件為基礎,整理大門重開前後中國教會處於巨變中的面貌,在歷史大論述以外提供另一個民間角度。

系統號:

P-021229

古代中國與越:中國南方邊境的自我認知與族群認同

古代中國與越:中國南方邊境的自我認知與族群認同

標題:

古代中國與越:中國南方邊境的自我認知與族群認同

時間:

2022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八旗文化

作者:

Erica Fox Brindley 著,賴芊曄 翻譯

內容簡介:

在現今許多人的認知中,「吳越」文化是「 華夏 」文化的一部分,是非常順理成章、毋庸置疑的概念。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也已經成為中國歷史中最勵志的道德傳奇故事。然而另一方面,現今我們一聽到「越」(Viet),腦中會立刻閃過 #越南 人及其歷史與文化,並不會立刻與歷史上的「吳越」、「百越」產生聯想,彷彿兩者之間沒有關係。這又是何故?

何謂越?越人又是誰?越人和中國人之間又是何種關係?本書可謂是首次全面、深入地分析「越」這個漢字標籤背後所隱藏的歷史真相。透過作者錢德樑(Erica Fox Brindley)的精彩研究,解答了很多與越相關的歷史文化上的疑問。

系統號:

P-021230

新聞自由的幽靈

新聞自由的幽靈

標題:

新聞自由的幽靈

時間:

2022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時報出版

作者:

李金銓 著

內容簡介:

導論 傳媒與政治的交光互影

上篇 新聞自由的政治經濟脈絡
第一章 媒介政治經濟學的悖論——中臺港傳媒與民主變革
第二章 社會理論對中國新聞業的解放潛力
第三章 「大都市,小地方」——從「黨國市場統合主義」和侍從結構剖析上海媒介╱李金銓、何舟、黃煜
第四章 中國媒介的全球性和民族性——話語、市場、科技以及意識形態

中篇 喚醒跨文化記憶的探照燈
第五章 建制內的多元主義——美國菁英媒介對華政策的論述
第六章 「注定要崛起」——中國媒介菁英論述全球新秩序
第七章 以關鍵事件為「新聞圖標」——「天安門」在美國菁英報紙的社論象徵什麼?╱李金銓、李紅濤、李立峰
第八章 追憶「天安門」與「柏林圍牆」——美國菁英報紙的週年紀念報導(1990~2011)╱李紅濤、李金銓

下篇 媒介╱社會內外互動的常與變
第九章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臺灣報業與民主變革的崎嶇故事
第十章 臺灣電視文化何處去?——處在大陸政治與海洋經濟的夾縫中
第十一章 政治經濟的分與合——香港媒介結構、新聞自由和政權遞嬗
第十二章 敲打民主之鼓——美國傳媒對香港回歸的議題建構╱李金銓、潘忠黨、陳韜文、蘇鑰機
第十三章 超越東方主義話語——亞洲媒介與民主化

系統號:

P-021231

新視界:全球化下東西藝術交流史

新視界:全球化下東西藝術交流史

標題:

新視界:全球化下東西藝術交流史

時間:

2022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時報出版

作者:

張省卿 著

內容簡介:

推薦序一 一個烏托邦式啟示 柏磊德
推薦序二 讓人驚嘆又心悅誠服的出色作品 雷德侯
導論
第一章 中國京城——王者之軸線與宇宙秩序
第二章 造園與造國——從帝國縮影轉變成世界縮影
第三章 東方啟蒙普魯士園林
第四章 異托邦鳳梨仙果之西傳
第五章 從龍虎圖看歐洲龍與亞洲龍之交遇
第六章 中國《易經》圖像與歐洲啟蒙時代
第七章 萊布尼茲與中國《易經》二元圖
註釋

系統號:

P-021232

馬若瑟的文學世界

馬若瑟的文學世界

標題:

馬若瑟的文學世界

時間:

2022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李奭學 著

內容簡介:

自序
馬若瑟大事志
圖片常用書目簡稱
第一章  緒論:馬若瑟與中國古典文學
第二章  〈夢美土記〉:天堂的路要怎麼走?
第三章  《儒交信》:「耶穌不滅孔子,孔子倒成全于耶穌」
第四章  《詩經》:聖王與王治
第五章  《趙氏孤兒》:沒有曲,還是元曲嗎?
第六章  餘論:馬若瑟與中國白話說部
徵引書目
索引

系統號:

P-021234

福爾摩沙的呼召:巴克禮牧師夫婦文集

福爾摩沙的呼召:巴克禮牧師夫婦文集

標題:

福爾摩沙的呼召:巴克禮牧師夫婦文集

時間:

2022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前衛出版社

作者:

Thomas Barclay, Elisabeth A. Turner 原著,張洵宜 翻譯

內容簡介:

本書由巴克禮牧師的《為基督贏得福爾摩沙》(Formosa for Christ, 1935)及伊莉莎白牧師娘的《從台灣遙寄給男孩女孩的書信》(Letters from Far Formosa to Boys and Girls, 1910)兩書合譯而成。

1875年,26歲的巴克禮牧師由英國長老教會差派來台,一生在台宣教60年,1935年以86高齡逝於台南。巴牧師創設台灣最早的大學、創辦台灣第一份報紙、大力推行白話字、重譯白話字《聖經》、增補《廈英大辭典》等,是宣教巨擘,更是推動台灣歷史的關鍵人物。《為基督贏得福爾摩沙》一書,是巴牧師在智慧圓熟的晚年,為關心海外宣教的英國長老教會青年所寫。巴牧師在書中回顧了台灣教會從無到有,從草創到蓬勃的發展歷程,他向讀者介紹當時的台灣社會及在日本教育下成長的新興世代的整體面貌,概述教會身處這般社會背景,如何在醫療、教育事工做出種種努力,最終得到何種成果及面臨怎樣難題。

伊莉莎白牧師娘是巴牧師的牽手,她在生命的晚期,為英國的少年寫了《從台灣遙寄給男孩女孩的書信》。牧師娘在書中描述隨同巴牧師進入獵首者的部落,參與和解儀式的驚險經歷;也談到搭船前往東台灣,與阿美族人共度的美好時光。她還說了七個漢人信徒的故事,當中有抽鴉片、殺女嬰的惡習,也有好善樂施的基督徒老人的善舉。牧師娘用溫柔幽默的文字,為讀者勾勒出早期台灣人的鮮活形象。

巴克禮牧師夫婦以其虔誠的信仰,數十年如一日的服事,成就了為台灣奉獻一生的典範身影,其著作早已超越宗教界線,不僅是他們鍾愛台灣的最佳見證,更是台灣人要共同珍惜的精神資產。

系統號:

P-021247

文化詮釋與諸傳統之交涉

文化詮釋與諸傳統之交涉

標題:

文化詮釋與諸傳統之交涉

時間:

2022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作者:

何建興、楊立德 主編

內容簡介:

導言(何建興、楊德立)
明清天主教對儒家儀式的重構(Thierry Meynard 梅謙立)
明清思想與禮教―明清交替與東亞的思想世界(伊東貴之)
語言向度下的文化構成―張東蓀的文化哲學(黃雅嫺)
超越文化之文化―梁漱溟與唐君毅的文化哲學(Philippe Major 馬斐力)
《論語》中的「厚」與「薄」―行動、意義與文化(蔡妙坤 )
一心法界:智儼法界緣起思想的文化義涵(郭朝順)
世變與概念內涵的轉化―關於《新青年》與《斯文》的「新」、「舊」論議(陳瑋芬)
梁漱溟的印度文化詮釋―評論與反思(何建興)

系統號:

P-021265

《浹水洽禪師語錄》點校

《浹水洽禪師語錄》點校

標題:

《浹水洽禪師語錄》點校

時間:

2022年10月

出版單位:

高雄:佛光文化

作者:

李忠達 著

內容簡介:

清初禪宗延續著明末佛教復興的趨勢,法脈不斷向外拓展,臨濟、曹洞聲勢均盛,但兩宗亦有僧諍糾紛。浹水淨洽禪師(一六一三~一六七一)是曹洞宗雲門系高僧,師承瑞白明雪(一五八四~一六四一),為湛然圓澄(一五六一~一六二六)在越復興曹洞以後第二代嗣法弟子。

浹水禪師身處明、清易代與濟、洞相諍的多事之秋,持續坐鎮道場,弘揚洞上宗旨,有承先啟後之功。本書通過點校浹水禪師之語錄,冀能提供明清禪宗未曾發現的嶄新文獻,反映曹洞一系夾處時代與叢林動盪之際,如何存亡絕續,並發揚歷代曹洞祖師接人濟物之宗風。

作者簡介
李忠達,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從事明代心學與禪宗思想交涉之研究。與蔡振豐、魏千鈞教授合著《藥地炮莊校注》、《周易時論合編校注》,並撰有論文多篇。近年參加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推動之「近世東亞佛教的文獻和研究」計畫,進行明末清初曹洞宗浹水淨洽禪師所著禪籍之研究,期能拓展並深化明末清初禪宗思想之理解。

系統號:

P-021272

亭於越南

亭於越南

標題:

亭於越南

時間:

2022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作者:

黎海登 著,呂越雄 翻譯

內容簡介:

前言:緣起於亭
🐿
壹、重回古亭
越南──S字型的親愛祖國
時光倒流
🐿
貳、錯步入亭
在文化現實中之亭
北部之亭
中部之亭
南部之亭
停步回顧
建築裝飾
🐿
參、城隍爺及其「內閣」
城隍爺的來歷
城隍爺從市入鄉
城隍爺──村莊之王
城隍爺從鄉回市
冊文──城隍爺的證書
村亭──城隍爺的皇宮
城隍爺的「內閣」體系
🐿
肆、祈安慶典──村莊節慶
祈安慶典──禮敬城隍爺的節慶
祈安慶典「劇本」
🐿
伍、與亭有密切關係的表演藝術
禮樂
亭門歌
佩歌
🐿
後記:在大街茫茫中的村亭
附錄:中、越文詞彙對照表
🐿

系統號:

P-021290

明代三一教主林龍江的修煉思想與實踐之發展

明代三一教主林龍江的修煉思想與實踐之發展

標題:

明代三一教主林龍江的修煉思想與實踐之發展

時間:

2022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作者:

彭嘉煒 著

內容簡介:

明末三一教其實是一個修煉的教團,教主林龍江所發明的思想學說,其最終目的在於修煉,所創發的「九序心法」是其思想學說的核心。他一生秉持著「以身心性命為實學,以三綱五常為日用,以士農工商為常業」的宗旨而發論,故其「九序心法」是以儒家道德教育為立本、以道家內丹術為入門、以佛教禪宗理論為極則的三教合一的上乘心法。本書以淺白易讀的語法,將「九序心法」的功法與層次,作現代化的詮釋,俾讓此一心法之密得以一一解開,變得簡單易學卻又不失原旨,使有心修煉者容易上手而不退轉,終而獲得去病、抗衰、防老、善終之益。

系統號:

P-021226

日治前期的族群語言調查:一個歷史GIS的解讀取徑

日治前期的族群語言調查:一個歷史GIS的解讀取徑

標題:

日治前期的族群語言調查:一個歷史GIS的解讀取徑

時間:

2022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采薈軒文創美學

作者:

許世融 著

內容簡介:

移民史和族群史,始終都是臺灣史研究的重要議題,特別是17世紀起渡海來臺的漢移民種類及其分布情形。日本時期,進行過不少次重要的族群或語言調查,特別是在日本治臺最初十年間(1895-1905)所進行的全島族群、語言調查,不但首度揭開臺灣族群分布的具體樣貌,也決定了此後官方對臺灣住民的人群稱謂。不過這些調查大部分是平面的統計數字,以傳統文獻解讀方式不易觀察;加上百年來地名變化不斷,若不諳新舊地名對接,簡直如墮入五里霧中。本書運用當代的歷史地理資訊系統 (HGIS)概念與技術,重新解讀1901-1907年間三份關於臺灣族群、語言的統計資料或圖像,希望可以透過圖像化之後進行「古今對話」,觀察百餘年來臺灣族群、語言的變與常。

系統號:

P-021233

劉茂源博士臺灣考古與民俗學紀念文集: 跨世紀與跨國境的學術傳承

劉茂源博士臺灣考古與民俗學紀念文集: 跨世紀與跨國境的學術傳承

標題:

劉茂源博士臺灣考古與民俗學紀念文集: 跨世紀與跨國境的學術傳承

時間:

2022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作者:

李匡悌、邱鴻霖 著

內容簡介:

劉茂源博士為臺灣考古學界的前輩,師從國分直一先生,為臺灣第一位赴日取得考古學博士的學者,所調查過的遺址遍及全臺灣,也為臺南國母山及花蓮支亞干(萬榮.平林)遺址留下詳細的發掘紀錄。此外,劉博士也跟著國分先生,對臺灣南部西拉雅、東部蘭嶼的達悟族進行相關的研究,留下許多影像紀錄。本所將劉茂源博士家屬於2006年至2018年間陸續捐贈的考古文物、文獻及影像等資料整理後,以紀念文集的方式出版,有助於了解劉博士對臺灣考古學及民俗學的貢獻。

系統號:

P-021267

傅斯年圖書館藏古籍珍本叢刊續編

傅斯年圖書館藏古籍珍本叢刊續編

標題:

傅斯年圖書館藏古籍珍本叢刊續編

時間:

2022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新文豐出版公司

作者:

邱仲麟 主編

內容簡介:

選錄傅斯年圖書館藏三十二種善本古籍,以明、清人史部著作 為主,均為珍貴罕見的版本,內容包括科舉文獻、奏議公牘、地理方志、職官政書等,涵蓋社會、經濟、政治、制度、軍事、 文化、地理等諸多面向,具有相當高的學術價值。.
全套三十九冊,每部書均撰有提要,論述作者生平行略、撰述原由、內容概要及價值等。末附人名索引,收錄各書編撰者、卷內輯文作者、序跋者及手書題記者。

系統號:

P-021227

東アジアと朝鮮戦争七〇年 メディア・思想・日本

東アジアと朝鮮戦争七〇年 メディア・思想・日本

標題:

東アジアと朝鮮戦争七〇年 メディア・思想・日本

時間:

2022年12月

出版單位:

東京:明石書店

作者:

崔銀姬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二一世紀の東アジアにおける朝鮮戦争七〇年の位置付け

第Ⅰ部 朝鮮戦争と国際動向
第1章[韓国]朝鮮戦争七〇年、民間人犠牲者の治癒と和解―真実・和解のための過去事整理委員会活動を中心に
第2章[北朝鮮]再現された感情と再生産される人民の心―二〇〇〇年代北朝鮮映画の情動政治
第3章[中国]朝鮮戦争における中国共産党の対敵プロパガンダ工作
第4章[アメリカ]朝鮮戦争における宣伝ビラ
論点Ⅰ 復帰五〇年の沖縄から見た朝鮮戦争

第Ⅱ部 朝鮮戦争と日本
第5章[ジャーナリズム]レッドパージと朝鮮戦争をめぐる報道界・記者研究の断章
第6章[帰国事業]帆足計にとっての朝鮮戦争と北朝鮮「帰国事業」―植民地朝鮮在住経験者と戦後日本社会
論点Ⅱ 越境する左派的映画人と在日朝鮮人のネットワーク
第7章[ローカル]軍都・小倉と朝鮮戦争―始まりの十字架と、今なお続く弾薬庫と
第8章[イデオロギー]朝鮮戦争と戦後右翼の再編―「基地国家」の現実と体制右翼の登場
論点Ⅲ 市民社会概念の思想的特質―戦後思想史からの考察
第9章[知識人]朝鮮戦争と日本の知識人―中野重治と竹内好を中心に

系統號:

P-021306

日韓漢文訓読研究

日韓漢文訓読研究

標題:

日韓漢文訓読研究

時間:

2022年11月

出版單位:

東京:勉誠出版

作者:

藤本幸夫 編著

內容簡介:

まえがき 藤本幸夫

第一部 東アジア漢字・漢文文化圏と訓読
日韓の漢文訓読(釈読)の歴史―その言語観と世界観― 金文京
日本の訓点・訓読の源と古代韓国語との関係 小林芳規
韓国の借字表記法の発達と日本の訓点の起源について 南豊鉉
日本所在の八・九世紀の『華厳経』とその注釈書の加点(再考) 小林芳規
日本における十世紀加点の漢籍訓点資料の位置 小助川貞次
古代日本語の書記方法における漢字の音よみ訓よみ用法の「精錬」度 犬飼隆
日本古代における歌の表記―木簡と正倉院文書を素材として― 栄原永遠男
宋版一切経に書き入れられた中国の角筆点―醍醐寺蔵本を基に東アジア経典読誦法を探る― 小林芳規
ウイグル漢字音と漢文訓読 庄垣内正弘

第二部 韓国における漢文訓読の展開と諸相
韓国の口訣資料および口訣研究の現況について 附研究文献目録 呉美寧
朝鮮吏文の形成と吏読―口訣の起源を摸索しながら― 鄭光
木簡に見られる古代韓国語表記法―吏読の発達史を中心に― 金永旭・著/伊藤貴祥・訳
百済の文字生活 鄭在永
韓国釈読口訣に関する綜合的考察 張允煕
周本『華厳経』点吐口訣解読の成果と課題 朴鎮浩・著/河崎啓剛・訳
角筆口訣の解読方法と実際 李丞宰・著/伊藤貴祥・訳
韓国の漢文訓読に使われた符号について 張景俊・著/文玄洙・訳
東洋文庫所蔵『牧牛子修心訣』に就いて 藤本幸夫

あとがき 藤本幸夫

系統號:

P-021248

日本周遊奇談

日本周遊奇談

標題:

日本周遊奇談

時間:

2022年11月

出版單位:

東京:国書刊行会

作者:

根本一己 著

內容簡介:

日本一の「妖怪博士」と呼ばれた円了博士が旅した日本各地。満州、台湾、樺太など当時見聞した「奇談」「珍談」「怪談」400あまりを集大成。現代では見ることができない各地の風習風俗や失われてしまった景色などをユーモラスに、そして学問的に語る。

作者簡介
1858年、現在の新潟県長岡市に生まれる。長岡洋学校で洋学を学び、1877年東本願寺・教師学校に入学。1878年東本願寺の国内留学生に選ばれ東京大学文学部哲学科に進み、1885年卒業。東本願寺には戻らず著述活動に入り、仏教改革などの啓蒙活動を行う。哲学者としての活動とともに妖怪研究を批判的に行い、「お化け博士」「妖怪博士」などと呼ばれた。
1887年(明治20)哲学館(現・東洋大学)を設立。哲学館に専門科を設け、高等教育機関とするための寄付を募る活動として全国巡回講演をおこなう。1919(大正8)遊説先の満州・大連で脳溢血のため61歳で急死。
著書は『真理金針』『仏教活論序論』『妖怪学』『妖怪学講義』など多数。

系統號:

P-021257

「沖縄風水学」入門

「沖縄風水学」入門

標題:

「沖縄風水学」入門

時間:

2022年11月

出版單位:

那霸:ボーダーインク

作者:

和来龍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風水の歴史
第一節 風水伝播以前の沖縄の信仰
第二節 村落と風水
第三節 グスク時代にもたらされた風水
第四節 第二尚王統時代の風水
第五節 近世琉球と風水
第六節 蔡温の時代と風水
第七節 琉球王朝時代の風水術
第八節 失われていく琉球王朝の風水

第二章 沖縄風水学の基本
はじめに
第一節 蔡温の風水思想
第二節 形勢法(巒頭法)の基礎知識
第三節 與世永家文書「風水書」
第四節 蔡温の風水術
第五節『北木山風水記』
第六節 沖縄の伝統民家

第三章 現代住宅への応用
第一節 気と風水
第二節 風水と家相
第三節 地理風水の実践
第四節 沖縄での家づくり
第五節 形勢法による間取り判断
第六節 理気法による間取り判断
第七節 間取りチェックの手順

第四章 沖縄の風水遺産
第一節 消えていく風水遺産
第二節 風水集落
第三節 風水建築物
第四節 風水文献
付「臨死体験」 

系統號:

P-021263

宋代とは何か 最前線の研究が描き出す新たな歴史像

宋代とは何か 最前線の研究が描き出す新たな歴史像

標題:

宋代とは何か 最前線の研究が描き出す新たな歴史像

時間:

2022年11月

出版單位:

東京:勉誠出版

作者:

平田茂樹・山口智哉・小林隆道・梅村尚樹 編著

內容簡介:

序論 平田茂樹

【総論】宋代史はどこへ向かっているのか 平田茂樹・小林隆道・梅村尚樹

宋代皇帝一覧

第一部 政治史・制度史・都城史・法制史
 北宋官制の構造と展開―「元豊官制改革」の歴史的位置づけ 宮崎聖明
 北宋末~南宋の政治史―「皇帝親政」と「専権宰相」の時代 藤本猛
 宋都開封からの潮流―十一から十三世紀における都城史の画期 久保田和男
 南宋時代の姦通事件における立証のジレンマ 趙晶(山口智哉訳)

第二部 社会史・文化史
 宋代文士の旅行観―「遠遊」と「離別」から 呉雅婷(山口智哉訳)
 宋画研究の現状―意義の解析を中心として 陳韻如(山口智哉訳)
 宋代音楽史・東アジア音楽史の中の大晟楽 田中有紀
 [コラム]宋代の飲食 塩 卓悟
 [コラム]宋代の農業技術―水稲作を中心に 市村導人
 [コラム]宋代絵画の様式・技法と材料 塚本麿允

第三部 文学・思想史・宗教史
 歐陽脩書簡九十六篇の発見―新資料発見の経緯と九十六篇の特色 東英寿
 「士」と「農」、「勧農」と「躬耕」―陸游とその田園詩について 浅見洋二
 道学研究の最前線 福谷彬
 宋代の道観―茅山を中心に 酒井規史
 宋代民間信仰研究の回顧と展望 王燕萍
 [コラム]北宋仏教の気風 齋藤智寛
 [コラム]五山僧が読んだ黄庭堅集―万里集九『帳中香』を手がかりに 緑川英樹

第四部 国際関係史
 「宋西北辺境軍政文書」と宋代の軍事体制 伊藤一馬
 『中興礼書』から見た高宗弔祭使関連儀礼の諸相 毛利英介
 宋・東南アジア地域の関係史 遠藤総史
 [コラム]薩摩塔から見た日中交流 高津孝

系統號:

P-021271

出淵勝次日記

出淵勝次日記

標題:

出淵勝次日記

時間:

2022年11月

出版單位:

東京:国書刊行会

作者:

高橋勝浩 著

內容簡介:

戦前に外務省亜細亜局長、外務次官、駐米大使、貴族院議員を歴任し、戦後は参議院議員を務めた、出淵勝次の日記を完全翻刻。幣原喜重郎外相に外務省亜細亜局長・外務次官として仕え、日本外交の陣頭指揮をとった時期の政策決定過程や、満洲事変勃発時に駐米大使として、スティムソン国務長官ら当時のアメリカ政府首脳と交わした息詰まる折衝の模様など、外務省記録等の公文書だけでは捉え切れない日本外交の裏面を詳細に記録した第一級の史料。

系統號:

P-021305

魏志倭人伝を漢文から読み解く 倭人論・行程論の真実

魏志倭人伝を漢文から読み解く 倭人論・行程論の真実

標題:

魏志倭人伝を漢文から読み解く 倭人論・行程論の真実

時間:

2022年11月

出版單位:

東京:明石書店

作者:

崔銀姬 著

內容簡介:

はじめに
第1章 『論衡』倭人は南中国に住む鬱人であることを証明する
第2章 『魏志』倭人伝の「倭人」とはなにか
第3章 日本列島における倭人(国)の成立
第4章 金印「漢委奴国王」についてを表現したもの
第5章 中国・朝鮮半島に見られる古代の「倭」の民
第6章 朝鮮古文献・金石文に見る「倭」「倭人」
第7章 『魏志』倭人伝の行程から歴史を解読する
第8章 日本列島の金石文・風土記から垣間見える九州王朝の存在
あとがき

系統號:

P-021307

ウルス・アップの近世西洋仏教発見史

ウルス・アップの近世西洋仏教発見史

標題:

ウルス・アップの近世西洋仏教発見史

時間:

2022年11月

出版單位:

京都:禅文化研究所

作者:

村本詔司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本書を読むうえでの予備知識
第二章 ザビエルとその後継者たちにおける仏教との出会い(十六世紀後半)
第三章 アジア全体へのヴィジョンの広がり(十六世紀後半~十七世紀)
第四章 東洋思想理解へのさまざまな模索(十七世紀~十八世紀前半)
第五章 東洋思想テクストの探求と原初伝統運動(十七世紀後半~十八世紀)
第六章 東洋学の確立へ(十八世紀後半~十九世紀前半)

系統號:

P-021346

中国アニメーション史

中国アニメーション史

標題:

中国アニメーション史

時間:

2022年11月

出版單位:

東京:樹立社

作者:

李立軍 著,水野衛子 翻譯

內容簡介:

第一篇 1920年代 —中国アニメーションの萌芽と誕生
第二篇 1931年〜1948年 —初期の中国アニメーション
第三篇 1949〜1977年 —新中国成立以後の中国アニメーション
第四篇 1978〜1988年 —改革開放後の中国アニメーション(上)
第五篇 1989〜1999年 —改革開放後の中国アニメーション(下)
第六篇 2000〜2017年 —21世紀の中国アニメーション
第七篇 中国のアニメーター/主要作品年表

系統號:

P-021376

山東武術螳螂拳

山東武術螳螂拳

標題:

山東武術螳螂拳

時間:

2022年10月

出版單位:

東京:国書刊行会

作者:

根本一己 著

內容簡介:

山東省に生まれいまや世界全域に広く普及している、中国を代表する武術、螳螂拳。「転瞬閃身」「連撃手法」と称される俊敏な動きと連続攻撃を特徴とするこの武術はなぜ山東省で成立したのか――。長い歴史が育んだ山東の武侠精神、倭寇との関わり、社会情勢のめまぐるしい変化、民間秘密宗教組織の台頭……。日本を代表する螳螂拳の第一人者が歴史、文化背景と技法を架橋しその成立過程と真の歴史を明らかにする決定版通史。

系統號:

P-021256

習近平政権の国内統治と世界戦略:コロナ禍で立ち現れた中国を見る

習近平政権の国内統治と世界戦略:コロナ禍で立ち現れた中国を見る

標題:

習近平政権の国内統治と世界戦略:コロナ禍で立ち現れた中国を見る

時間:

2022年10月

出版單位:

東京:勁草書房

作者:

川島真 編著

內容簡介:

序文
総論 コロナ禍で立ち現れた中国を見る[川島真]

第Ⅰ部 習近平政権の国内統治
第1章 コロナ禍で現れた習近平政権の「社区」統治[小嶋華津子]
第2章 新型コロナ疫情をめぐる民兵の動員――「軍民融合」進展と民兵の位置付け・揺れる習近平のイニシアチブ[弓野正宏]
第3章 中国社会保障財政における困難と挑戦――中央・地方の関係[片山ゆき]
第4章 中国の双循環戦略――分断される世界への対応[丁可]

第Ⅱ部 習近平政権の世界戦略
第5章 米中新冷戦に見る米中相互作用[小原凡司]
第6章 蔡英文政権の新型コロナウイルス感染症への初期的対応と両岸関係[川島真]
第7章 新段階の一帯一路と中国の対外経済進出[大西康雄]
第8章 開発協力への転換を目指す中国の対外援助[北野尚宏]
第9章 データで見るリベラル国際秩序とその動揺[湯川 拓]

系統號:

P-021349

中国国民党特務と抗日戦争——「C・C」系・「藍衣社」・三民主義青年団

中国国民党特務と抗日戦争——「C・C」系・「藍衣社」・三民主義青年団

標題:

中国国民党特務と抗日戦争——「C・C」系・「藍衣社」・三民主義青年団

時間:

2022年10月

出版單位:

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

菊池一隆 著

內容簡介:

序論―「C・C」系・「藍衣社」・三民主義青年団
第Ⅰ部 「C・C」系
第一章「C・C」系の創始者陳立夫氏へのインタビュー―三民主義青年団、「C・C」の呼称、及び日本人への提言
第二章 「C・C系巨頭」陳立夫・陳果夫の経歴・思想・活動
第三章 都市型特務「C・C」系の組織と「反共抗日」路線について―その生成から西安事変まで
第四章 「C・C」系と抗日戦争
第五章 「C・C」系と東アジアの反戦運動・抗日闘争、そして南洋―日本人、朝鮮人、台湾人による反侵略の闘い

第Ⅱ部 「藍衣社」
第六章 「藍衣社」指導者の戴笠について―その経歴と情報活動
第七章 農村型特務「藍衣社」の組織機構と「抗日反共」活動―その生成から西安事変まで
第八章 「藍衣社」と抗日戦争

第Ⅲ部 三民主義青年団
第九章 三民主義青年団の創設とその活動―「抗日反共」青年運動の軌跡

結論

系統號:

P-021235

Early Buddhist Society: The World of Gautama Buddha

Early Buddhist Society: The World of Gautama Buddha

標題:

Early Buddhist Society: The World of Gautama Buddha

時間:

December, 2022

出版單位:

New York: SUNY Press

作者:

Xinru Liu

內容簡介:

1. The Time of the Buddha
2. Ahura and Asura: Persians and Indians in the Time of the Buddha
3. The Maladies of Urban Life: Epidemics, Asava, and the Problem of Addiction
4. Supporters in the Cities: Gahapati, Setthi, Visakha, and Women Who Fed the Sangha
5. Bimbisara, Pasenadi, Ajatasattu, and the Vajji Rajas
6. Queens and the Buddhist Sangha
7. Patacara and Refugees Who Fled from Cities
8. Newcomers from Forests, Mountains, and Waters
9. From Aryans to Candalas: A Mobile Hierarchy in the Buddhist Universe
10. Sanchi and Bharhut: Visual Memories of Early Buddhist Society
Bibliography
Index

系統號:

P-021296

Mao's Army Goes to Sea: The Island Campaigns and the Founding of China's Navy

Mao's Army Goes to Sea: The Island Campaigns and the Founding of China's Navy

標題:

Mao's Army Goes to Sea: The Island Campaigns and the Founding of China's Navy

時間:

December, 2022

出版單位: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Toshi Yoshihara

內容簡介:

List of Maps
Acknowledgments
1. Introduction
2. An Overlooked History
3. The East China Navy
4. The People's Navy
5. The Xiamen, Jinmen, and Zhoushan Campaigns
6. The Hainan and Wanshan Campaigns
7. An Assessment of the PLA's Seaward Turn
8. Discerning Institutional Continuities
9. Conclusion
Appendix A. Names in Chinese
Selected Bibliography
Index

系統號:

P-021297

Stalin, Japan, and the Struggle for Supremacy over China, 1894–1945

Stalin, Japan, and the Struggle for Supremacy over China, 1894–1945

標題:

Stalin, Japan, and the Struggle for Supremacy over China, 1894–1945

時間:

December, 2022

出版單位:

Abingdon:Routledge

作者:

Hiroaki Kuromiya

內容簡介:

Stalin was a master of deception, disinformation, and camouflage, by means of which he gained supremacy over China and defeated imperialism on Chinese soil. This book examines Stalin’s covert operations in his hunt for supremacy.

By the late 1920s Britain had ceded place to Japan as Stalin’s main enemy in Asia. By seducing Japan deeply into China, Stalin successfully turned Japan’s aggression into a weapon of its own destruction. The book examines Stalin’s covert operations from the murder of the Manchurian warlord Zhang Zuolin in 1928 and the publication of the forged “Tanaka Memorial” in 1929, to Stalin’s hidden role in Japan’s invasion of Manchuria in 1931, the outbreak of all-out war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n 1937, and Japan’s defeat in 1945. In the shadow of these and other events we find Stalin and his secret operatives, including many Chinese and Japanese collaborators, most notably Zhang Xueliang and Kōmoto Daisaku, the self-professed assassin of Zhang Zuolin. The book challenges accounts of the turbulent history of inter-war East Asia that have ignored or minimized Stalin’s presence and instead exposes and analyzes Stalin’s secret modus operandi, modernized as “hybrid war” in today’s Russia.

The book is essential for students and specialists of Stalin, China, the Soviet Union, Japan, and East Asia.

Author Bio
Hiroaki Kuromiya is a professor of history emeritus, Indiana University, USA.

系統號:

P-021354

Imperial Gateway: Colonial Taiwan and Japan's Expansion in South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1895-1945

Imperial Gateway: Colonial Taiwan and Japan's Expansion in South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1895-1945

標題:

Imperial Gateway: Colonial Taiwan and Japan's Expansion in South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1895-1945

時間:

December, 2022

出版單位: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白根晴治

內容簡介:

Thanks to generous funding from the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 Open Book Program and its participation in TOME (Toward an Open Monograph Ecosystem), the ebook editions of this book are available as Open Access volumes from Cornell Open (cornellopen.org) and other repositories.

Imperial Gateway: Colonial Taiwan and Japan's Expansion in South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1895–1945 (Cornell Univ Press, 2022) is now free (open access) for those even in Asia.Free on Amazon Kindle, JSTOR, CUP Website

Author Bio
Seiji Shirane(白根晴治) is Assistant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and Affiliated Faculty Member in the Asian Studies Program at The City College of New York.

系統號:

P-021377

Malaysian Crossings: Place and Language in the Worlding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Malaysian Crossings: Place and Language in the Worlding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標題:

Malaysian Crossings: Place and Language in the Worlding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時間:

December, 2022

出版單位: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Cheow Thia Chan

內容簡介:

Acknowledgments
A Note on Romanization, Characters, and Translation
Introduction: Southern Crossings: The Covert Globality of Mahua Literature
1. Doubly Local: Lin Cantian and the Contrapuntal Genesis of Mahua Novelistic Fiction
2. Channeling Exemplarity: Han Suyin’s Bifocal Writing Practice in Malaya
3. Cosmopolitan Visions of Drift: Wang Anyi and the Relay of Diasporic Literary Imagination
4. Off-Center Articulations: Li Yongping’s Transregional Literary Production
Coda: Always the Internal Other: Mahua Literature and the Recognition of Alterity
Notes
Bibliography
Index

系統號:

P-021239

Japanese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Japanese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標題:

Japanese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時間:

December, 2022

出版單位:

Ann Arbor: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作者:

Lauren McKee

內容簡介:

This volume takes a comparative approach to Japanese politics, covering topics such as political parties and elections, civil society, bureaucracy, and foreign relations. Grounded in a discussion of democracy’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since the Meiji period, each chapter encourages readers to think critically and comparatively about political processes and their outcomes, situating Japan regionally and as a wealthy, democratic nation. The goal is to offer students of government insight into how democracy works—and doesn’t, for that matter—and can illustrate the fact that strengthening democratic institutions is an ongoing struggle throughout much of the world, including Japan.

Author Bio
Lauren McKee i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Asian Studies at Berea College.

系統號:

P-021240

Kunqu: A Classical Opera of Twenty-First-Century China

Kunqu: A Classical Opera of Twenty-First-Century China

標題:

Kunqu: A Classical Opera of Twenty-First-Century China

時間:

November, 2022

出版單位: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Joseph S. C. Lam

內容簡介:

List of Illustrations
Preface
Acknowledgments
1. Kunqu: A Performance and Discourse of Twenty-First-Century China
2. Kunqu Institutions, Practitioners, Terminology, and Theories
3. Kunqu: A Heavenly Opera
4. Kunqu: An Earthly Opera
5. Kunqu Lives, Dreams, Documents, and Character Models
6. Kunqu Operations: Resources, Stakeholders, Yuescapes, and Products
7. Contemporary Kunqu: Creative Performers and Evolving Shows
8. Kunqu as Yue Performance and Discourse: A Case Study of Kunqu Instrumental Music
9. Kunqu as a Twenty-First-Century Chinese ICH and World Opera
10. Kunqu at a Crossroads: Continuities, Changes, and Explorations
Appendix 1: Current Kunqu Scholarship: A Sketch
Appendix 2: Titles of Kunqu Dramas, Zhezixi and Qupai
Appendix 3: Music Examples
Appendix 4: Links to Online Audiovisual Kunqu Recordings
Glossary
Works Cited
Index

系統號:

P-021258

The Many Faces of Ruan Dacheng: Poet, Playwright, Politician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The Many Faces of Ruan Dacheng: Poet, Playwright, Politician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標題:

The Many Faces of Ruan Dacheng: Poet, Playwright, Politician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時間:

November, 2022

出版單位: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Alison Hardie

內容簡介:

List of Illustrations
Acknowledgements
List of Abbreviations
Prologue 1
Chapter 1. Ruan Dacheng in Context
Chapter 2. ‘Inborn Abilities Burst Forth’: The Early Life of Ruan Dacheng
Chapter 3. ‘Walking on Thin Ice’: The Later Life of Ruan Dacheng
Chapter 4. ‘Out of the Profundity of His Heart’: Life into Literature
Chapter 5. ‘Expressing Himself in a Distinctive Way’: Identity and Authenticity
Chapter 6. ‘Allowing the Business of Seclusion to Be My Friend’:
Engagement and Reclusion
Chapter 7. ‘Outside the Walls’: The Exotic and the Marginal
Conclusion
Appendix 1: Proclamation of Nanjing
Appendix 2: Synopses of Surviving Plays
Appendix 3: List of Important Individuals
Bibliography
Index

系統號:

P-021259

Taiwan in Africa: Seven Decades of Certainty and Uncertainties

Taiwan in Africa: Seven Decades of Certainty and Uncertainties

標題:

Taiwan in Africa: Seven Decades of Certainty and Uncertainties

時間:

November, 2022

出版單位: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作者:

John M. Carroll

內容簡介:

Introduction: Taiwan in Africa: The Reversal of Political and Diplomatic Fortunes and the Possibility of a Resurgenc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Part One: Taiwan in Africa: Then and Now

Chapter 1:Taiwan in Africa: The Early Years and Years of Developmental Assistance
Sabella Ogbobode Abidde

Chapter 2: Taiwan-Africa Relations: Exploring the Changing Trends
Felix Kumah-Abiwu

Chapter 3: Imperialism and the Taiwan Question: The Tragedy of the United Nations and Africa’s Helplessness
Felix O.U Oriakhi

Part Two: Diplomatic Recognition and Geopolitical Considerations

Chapter 4: Taiwan's Overture to Somaliland
Walters Samah

Chapter 5: Taiwan and Apartheid South Africa
Charmaine Pretorius

Chapter 6: Taiwan’s Non-formal International Engagement in the Absence of Formal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Siphamandla Zondi

Part Three: Economic and Geopolitical Consideration

Chapter 7: China-Taiwan Geoeconomic Competition for Diplomatic Recognition: Battling for the Soul of Africa
Gorden Moyo

Chapter 8: Building Capacity in Africa: An Overview of Taiwan-African Relations, 1960-1971
Alecia D. Hoffman

系統號:

P-021264

Daily Giving Service: A History of the Diocesan Girls’ School, Hong Kong

Daily Giving Service: A History of the Diocesan Girls’ School, Hong Kong

標題:

Daily Giving Service: A History of the Diocesan Girls’ School, Hong Kong

時間:

November, 2022

出版單位: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Moira M. W. Chan-Yeung

內容簡介:

In Daily Giving Service: A History of the Diocesan Girls’ School, Hong Kong, Moira M. W. Chan-Yeung and her fellow contributors present a comprehensive history of one of Hong Kong’s oldest girls’ schools. As an alumna of the school, Chan-Yeung traces the history of her alma mater from its establishment in 1860, its development over the last 150 years until the recent decade. Having experienced stability and turbulences in Hong Kong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school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girl’s schools in the city. In several chapters written by other alumni, various aspects of school life of different eras are reconstructed and remembered.

The author and other contributors focused on the postwar era in which Hong Kong grew from a small city to a global metropolitan. The expansion of the Diocesan Girls’ School largely followed this trend. The history of the school has also long been connected with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Hong Kong society, sharing its happiness and sadness.

Author Bio
Moira M. W. Chan-Yeung is professor emeritus of medicine at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and honorary clinical professor of medicine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e is also an alumna of the Diocesan Girls’ School in Hong Kong (Class of 1955).

系統號:

P-021319

Zhu Xi: Basic Teachings

Zhu Xi: Basic Teachings

標題:

Zhu Xi: Basic Teachings

時間:

November, 2022

出版單位: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Translated by Daniel K. Gardner

內容簡介:

Introduction
Notes on the Text and Translation
1. Foundations of the Universe
2. Human Beings
3. Learning
4. A Theory of Reading
5. Moral Self-Cultivation
Glossary
Notes
Works Cited
Index

系統號:

P-021238

Food cultures and technologies

Food cultures and technologies

標題:

Food cultures and technologies

時間:

October, 2022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

作者:

余舜德 主編

內容簡介:

Contents
Prefaceiii
Introduction: Food Cultures, Sense-Making and Technology. Shuenn-Der Yuvii
1.From Digital Cameras to Social Media: How Food Photo-Taking Behavior Spread and Is Shared in Cyberspace. HINO Midori1
2.Making “Good” Rice: Changing Norms of Rice Quality and Sensory Evaluation in Twentieth-Century Taiwan. Yujen Chen 27
3.Making Taiwanese Tilapia: Categories of Embodied Experience, Market, and Aquaculture Science. Eric Siu-kei Cheng 47
4.The Coevolution of Taste and Technologies: Cabbage in Taiwan’s Gastronomy. Shuenn-Der Yu 75
5.Producing Modern Taste: Kikkoman and Soy Sauce Brewing Technology. Chienyuan Chen 101
6.Invention of Pan-China Cuisine in American Chinese Restaurants: In the Era of Global Cold-War, 1950 to1970. David Y.H. Wu 117
7.Cooking at the Core: Regimes of Taste in the Formation of Cuisines. Allen Chun 145
8.The Globalization of New Technology: How Taiwan Came to Embrace French Pastry. Chia-Ling Hsu 165
9.New Latitude Garage Wine: Taste Transition in Taiwan’s Local Winemaking. Fong-Ming Yang189
10.“Old People Eat (S)nganphe” Rice or Barley: A Question of Modernity? DEBOOS Salomé213
11.“The Taste of Life”: Eating and Discovering Taste in the Gun Community in Porto-Novo (Benin) . PADONOU Assomption233
12.Technology of Making Kinship and Gender Through Rice Gift Among the Hmub in Eastern Guizhou. Mei-Ling Chien263
Index291

系統號:

P-021266

The Chinese Astronomical Bureau, 1620–1850: Lineages, Bureaucracy and Technical Expertise

The Chinese Astronomical Bureau, 1620–1850: Lineages, Bureaucracy and Technical Expertise

標題:

The Chinese Astronomical Bureau, 1620–1850: Lineages, Bureaucracy and Technical Expertise

時間:

October, 2022

出版單位:

Abingdon:Routledge

作者:

張秉瑩

內容簡介:

1. Introduction
2.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Qing Astronomical Bureau
3. From the Old Method to the New Method
4. Kangxi Calendar Dispute
5. Emperors and the He Brothers
6. The Solar Eclipse of 1730
7. Knowledge Reproduction
8. Maintaining a Familial Career
9. The Decline of Missionary Influence and the Nineteenth-Century Reforms of the Astronomical Bureau
10. Conclusion

系統號:

P-02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