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活動

【演講】包弼德:數位人文:圖書館,研究中心,與網絡基礎設施

【演講】包弼德:數位人文:圖書館,研究中心,與網絡基礎設施

標題:

【演講】包弼德:數位人文:圖書館,研究中心,與網絡基礎設施

時間:

2022年12月1日(週四)10:00-11:30

地點:

國家圖書館藝文中心國際會議廳(臺北市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漢學研究中心

主講人:

包弼德(Peter K. Bol,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學系 Charles H. Carswell 講座教授)

內容簡介:

可搜索文本、資料庫、檢索工具與平臺的數量將持續激增。圖書館和研究中心將在新興的網絡基礎設施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然而,從個人研究者的角度來看,兩者間更大的合作將是有益的。

主持人:曾淑賢(國家圖書館館長)
線上報名網址:https://tinyurl.com/47yfww2k

※本場演講以中文進行

系統號:

A-021275

【演講】羅國儲:中文二戰史的先驅:唐子長及其《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史》

標題:

【演講】羅國儲:中文二戰史的先驅:唐子長及其《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史》

時間:

2022年12月1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羅國儲(國史館修纂處協修)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E-mail: 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第二次世界大戰做為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衝突,其重要性無庸贅言。目前中文的二戰史,以英國學者李德哈特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版本最多、流傳最廣,可以說還是缺乏以中文書寫、從亞洲出發的觀點。然而早在1946年,就有一本先驅性的作品出現,國軍將領唐子長(1906-?)所著的《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史》,不僅出版時間早,內容更是龐大、豐富,而且以軍方戰史規格寫成。此書作者為何許人?有何教育、訓練、經歷得以書寫?如何寫成?對於中文二戰史而言有何先驅性?為何流傳不廣?對於日後二戰史研究有什麼樣的啟示?這些問題擬在演講中予以回答。

系統號:

A-021241

【演講】辛金順:文學造社:辛金順的書寫歷程與地誌思考

【演講】辛金順:文學造社:辛金順的書寫歷程與地誌思考

標題:

【演講】辛金順:文學造社:辛金順的書寫歷程與地誌思考

時間:

2022年12月3日(週六)10:00-11:30

地點:

馬大中文系會議廳(50603 Kuala Lumpur Malaysia)

主辦單位:

馬來亞大學中文系 中文系、臺灣文化部駐馬來西亞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星洲日報

主講人:

辛金順(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作家)

內容簡介: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BqxnZkTjPUqs2uXa9
*入場免費,但為了計算人數,請大家點選連結報名

系統號:

A-021288

【演講】胡其瑞:從回望到展望──中國西南民族研究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演講】胡其瑞:從回望到展望──中國西南民族研究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標題:

【演講】胡其瑞:從回望到展望──中國西南民族研究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時間:

2022年12月3日(週六)14: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館5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

主講人:

胡其瑞(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回望:二十世紀史語所的中國西南地區調查」展覽客座共同策展人)

內容簡介:

1920至40年代,中央研究院社會研究所與歷史語言研究所(簡稱史語所)研究人員曾先後數次前往中國邊疆地區進行民族調查,並在調查中蒐集了許多的文物與文書,拍攝了許多照片及影片;這些寶貴的資料後來都進入了史語所,部分藏品也一同到了臺灣,成了這次「回望」特展的展品。主講人胡其瑞教授多年前曾服務於史語所,協助整理這批中國西南民族的資料以進行數位化與資料庫的建置,並多次前往這些藏品採集的地點進行田野調查。此次演講將介紹過往史語所在中國西南調查的點滴,並講述當代的田野歷程,以及數位時代下西南民族研究可能發展的未來。

YouTube同步直播:https://youtu.be/LN8_mVKfVFI(影片於會後由講者決定是否繼續對外公開)

系統號:

A-021323

【演講】黃崇凱、蔡家丘:共創時代與本土意識:美術與文學的對話

標題:

【演講】黃崇凱、蔡家丘:共創時代與本土意識:美術與文學的對話

時間:

2022年12月4日(週日)14:00-16:00

地點:

臺灣文學館1樓文學沙龍(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主講人:

黃崇凱(作家)、蔡家丘(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副教授)

內容簡介:

臺灣的色彩是什麼?1928年,畫家陳植棋寫道:「臺灣的自然……有如一首感性的詩。」1920年代的臺灣,在日本殖民統治幾十年的基礎上,在各個領域開啟了主體的追尋。政治上,要求設置議會,從1921年開始年年請願,歷時15次。文學上,創作者成立文學團體、創辦文學雜誌,不只探討什麼是鄉土,更有1930年代王詩琅的「臺北城三部曲」小說──〈夜雨〉、〈沒落〉、〈十字路〉,描述城市的繁華,與失敗的人。美術上,黃土水1920年以〈蕃童〉入選日本帝展,到1927年臺灣有了自己的美術展覽會,現代美術人才成群結隊而來。

回顧現代的萌芽,臺灣創作者不僅一隻眼看向本土,一隻眼也看向世界,在美術與文學的諸多傑作中,我們都能看到這樣的特質。他們是如何在世界之中創造時代、挖掘本土?本次講座將邀請作家黃崇凱與臺灣美術研究者蔡家丘,共同探討這個文學與美術的大航海時代。

主持|陳佳琦(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博士)
報名|https://tinyurl.com/3hkffvj7

系統號:

A-021326

【演講】平田康治:建設鞍山: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一個東北工業城市的形成

標題:

【演講】平田康治:建設鞍山: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一個東北工業城市的形成

時間:

2022年12月5日(週一)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3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近史所

主講人:

平田康治(澳洲Monash University大學教授)

系統號:

A-021260

【演講】何子恩: 龍影之下:台灣的全球定位以及東南亞的視角

標題:

【演講】何子恩: 龍影之下:台灣的全球定位以及東南亞的視角

時間:

2022年12月6日(週二)14:00

地點:

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館北棟五樓會議室A+Webex線上會議並行(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政治所

主講人:

何子恩(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研究學院教授)

內容簡介:

本次演講採實體與視訊方式並行。報名請洽:黃雅惠小姐ahui@gate.sinica.edu.tw

系統號:

A-021342

【演講】謝竹雯:橫須賀故事──後/冷戰的駐日美軍基地與周邊居民的日常生活

【演講】謝竹雯:橫須賀故事──後/冷戰的駐日美軍基地與周邊居民的日常生活

標題:

【演講】謝竹雯:橫須賀故事──後/冷戰的駐日美軍基地與周邊居民的日常生活

時間:

2022年12月6日(週二)13:30

地點:

陽明交通大學光復校區人社二館106A(新竹市東區大學路1001號)

主辦單位: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冷戰研究社群

主講人:

謝竹雯(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校人類學系博士候選人)

內容簡介:

高人氣的美軍基地開放參觀活動和持續已久的反美軍基地社會運動,看似完全互斥的現象,在日本併行不墜。二戰後進駐日本的美軍,在韓戰與冷戰時期與日本形成緊密的同盟夥伴。這樣的關係在後/冷戰時期,會是什麼樣貌?本次演講除了簡單介紹駐日美軍歷史,將著重於探討駐日美軍軍事基地周邊社群所經驗的「非常日常」。

我的研究以台灣人也並不陌生的美軍第七艦隊司令部所在的日本神奈川縣橫須賀市為例,建基於Catherine Lutz的「帝國就藏在細節裡」和Ann L. Stoler「帝國的持久脅迫」概念,採取人類學民族誌的研究取徑,結合參與觀察、訪談、文獻蒐集與分析、數位民族誌等方法,聚焦在與駐日美軍為鄰的社群以及反/挺駐日美軍基地的行動與論述,由此重新探討由遍布全球的海外軍事基地所構築的美國軍事「帝國」。

系統號:

A-021375

【演講】連玲玲:近代婦女期刊中的翻譯實踐

標題:

【演講】連玲玲:近代婦女期刊中的翻譯實踐

時間:

2022年12月7日(週三)10:20-12:10

地點:

臺灣大學中文系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

主講人:

連玲玲(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研究員)

內容簡介:

臺大中文系領域專長模組「近現代文學與世界想像」系列演講
主持人:蔡祝青(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系統號:

A-021355

【演講】周佳敏:從佛家慈悲談文化心理學研究方法

【演講】周佳敏:從佛家慈悲談文化心理學研究方法

標題:

【演講】周佳敏:從佛家慈悲談文化心理學研究方法

時間:

2022年12月7日(週三)10:00-12:30

地點:

中研院民族所「第三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民族所

主講人:

周佳敏(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內容簡介:

如何能跳脫實證主義取向,從文化系統著手進行文化心理學研究,一直是本土心理學研究領域的熱門話題。透過比較「佛家慈悲」和「西方compassion」截然有別的「文化系統」,再進一步於此「文化詮釋」上賦予「科學詮釋」,將得以構念化「佛家慈悲」,讓東方文化中的慈悲概念不再受限於西方compassion的定義。本演講將透過佛家慈悲的心理學研究,展示本土心理學的一個可能研究方法。具體來說,文化系統之分析有助於釐清佛家慈悲和西方compassion之異同(文化詮釋),運用心理學方法構念化佛家慈悲則有助建構科學理論(科學詮釋)。透過文化和科學兩個層次的分析,將有助將東方文化智慧轉換成科學語言,讓現代的東方人加深對自身文化的理解。

系統號:

A-021332

【演講】蔡穗玲:重審安岳臥佛院經像之關係

【演講】蔡穗玲:重審安岳臥佛院經像之關係

標題:

【演講】蔡穗玲:重審安岳臥佛院經像之關係

時間:

2022年12月7日(週三)15:00-17: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一樓文物圖象研究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文物圖象研究室、《續高僧傳》研讀班

主講人:

蔡穗玲(德國海德堡科學院中國佛教石經項目研究員)

內容簡介:

❈本次為中文實體演講,須事先報名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Q6WikJ4CKgAFqF8m9
❈聯絡資訊:李小姐,imagearchives317@gmail.com

系統號:

A-021329

【演講】張智傑:GIS如何用於區域研究之分析、保存與推廣

標題:

【演講】張智傑:GIS如何用於區域研究之分析、保存與推廣

時間:

2022年12月7日(週三)14:00-15:30

地點:

中研院民族所第三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民族所

主講人:

張智傑(智紳數位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技術總監)

內容簡介:

GIS發展於1970年代之初,以地理資訊系統(System)之姿問世,應用於工程與自然環境科學領域。2000年後,全球開始嘗試將GIS應用於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數位人文」,進而為「空間人文」(Science)。近年來隨著各種資訊科技與網路環境的成熟,GIS也已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服務(Service)。筆者將從學術研究的面向與案例開始,分享GIS如何做為區域研究的利器,並逐漸引領聽眾一窺GIS如何斜槓成為現今區域地方創生的最佳夥伴。

報名網址:https://www.ioe.sinica.edu.tw/(一律從「本所網頁」報名)
報名期間:即日起至2022年12月4日(星期日)23:00截止
錄取須知:經大會審核通過方得參加,恕不接受現場報名。

錄取與否通知:大會將於2022年12月5日(星期一)展開審核作業,並於當日從報名系統以email通知,屆時請留意收信,並請詳閱通知信內容,謝謝。

備註:因錄取與否通知信屬大量發信,有可能被您的郵箱歸類為垃圾信件,若2022年12月5日(星期一)16:00前還未收到通知信,敬請來電或來信詢問,感謝。

聯絡人:林音秀 (02)2652-3484 world66@gate.sinica.edu.tw

系統號:

A-021341

【演講】李昭毅:秦漢軍隊中的常制與殊相

【演講】李昭毅:秦漢軍隊中的常制與殊相

標題:

【演講】李昭毅:秦漢軍隊中的常制與殊相

時間:

2022年12月7日(週三)19:00-21:00

地點:

暨南國際大學人文學院第一個案教室(南投縣埔里鎮大學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科會「歷史學人才培育計畫」、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李昭毅(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趙立新(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附註:本演講以實體方式進行。請到活動報名系統報名 
https://ccweb.ncnu.edu.tw/SLLL

系統號:

A-021352

【演講】鄭螢憶:毛少翁社與八芝蘭地區發展

標題:

【演講】鄭螢憶:毛少翁社與八芝蘭地區發展

時間:

2022年12月8日(週四)13:10-15:00

地點:

東吳大學人社院會議室D1005(台北市士林區臨溪路70號)

主辦單位:

東吳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鄭螢憶(東吳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內容簡介:

📌報名表單連結: https://forms.gle/CUd81MqcDXCbGrf46

系統號:

A-021314

【演講】蘇碩斌:書店街是一種時代:臺北重慶南路百年來的歷史變遷

標題:

【演講】蘇碩斌:書店街是一種時代:臺北重慶南路百年來的歷史變遷

時間:

2022年12月8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蘇碩斌(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E-mail: 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書店街,最著名的臺北重慶南路,1920年代起叱咤六十年,終究消逝。重慶南路怎麼從無到有、盛極而衰?是本次演講所要討論的三個部分。一,書店街關鍵人物新高堂村崎長昶,如何從工程包商變成書店巨擘?二,新高堂1915年風光蓋大樓,和臺北都市計畫怎麼幾乎串通好的?三,現代化書店,戰後上海幫加入的書店街其實更紅,風光半個世紀,直到1980年代後才急速風雨飄搖、告別那一整個時代。

系統號:

A-021242

【演講會】技術・身體・多重宇宙——2022台灣美術雙年展論壇

標題:

【演講會】技術・身體・多重宇宙——2022台灣美術雙年展論壇

時間:

2022年12月10日(週六)

地點:

國立臺灣美術館演講廳(台北市士林區臨溪路7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內容簡介:

本論壇規劃「專題演講」及三場次的主題發表:「當代藝術中的技術哲學」、「身體展演與跨物種對話」、「原民現身與多重宇宙」,相關內容如下:
第一場:「當代藝術中的技術哲學」
講者:李育霖(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研究員)、陳瑞麟(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

第二場:「身體展演與跨物種對話」
講者:陳雅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理論研究所專任副教授)、謝一誼(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第三場:「原民現身與多重宇宙」
講者:林育世(樹德科技大學藝術管理與藝術經紀系專任助理教授)、高俊宏(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助理教授)、楊育傑(藝術家)

綜合討論
主持人:徐文瑞(2022台灣美術雙年展策展人)、張懿文(2022台灣美術雙年展策展人)

系統號:

A-021315

【演講】黃淑莉: 文字的社會生命:嫁接現代性與阿卯苗族的政治可能

標題:

【演講】黃淑莉: 文字的社會生命:嫁接現代性與阿卯苗族的政治可能

時間:

2022年12月12日(週一)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民族所舊館三樓第一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主講人:

黃淑莉(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內容簡介:

在高度政治化的部落/族群公共領域,文字不僅有連結部落/族群主體與現代體制的潛力,更有提供另一種政治的可能性,這也使得「文字實現」作為一件改變生活世界的歷史事件或是企圖影響生活的歷史行動,對於探討晚近被納入現代體制的高地東南亞山地部落與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的現代性極為重要,文字現象的複雜性顯示部落現代性的混雜與多元。本次的演講是一個關於「文字社會生命」的民族誌寫作提案,我將在演講中提出「文字實現」的概念及其分析方案,從阿卯苗族的五種文字——框格文字、拉丁文字、規範文字、教會文字與俗民文字,脈絡化阿卯與現代體制的遭逢,探討在「嫁接現代性」的語境下,阿卯苗族的各種政治可能性。

本場次無需事先報名,敬請踴躍參加。

系統號:

A-021368

【演講】王冠棋:Relocating Asian Agrarian Development in the Long Twentieth Century

【演講】王冠棋:Relocating Asian Agrarian Development in the Long Twentieth Century

標題:

【演講】王冠棋:Relocating Asian Agrarian Development in the Long Twentieth Century

時間:

2022年12月12日(週一)10:30-12:30

地點:

中研院臺史所802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臺史所環境史研究群

主講人:

王冠棋(中研院人社中心助研究員)

內容簡介:

2022年環境史講座第三場
🔸主持人:呂紹理(臺大歷史系教授、中研院臺史所合聘研究人員)
🔖本活動為實體活動,無線上直播,報名至12月8日(四)截止,歡迎參加。
🔖詳情請見環境史研究群活動網頁:https://bit.ly/3twKG1V
🔖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Mb9yPcH3BJQaG9W77

系統號:

A-021298

【演講】許蕙玟:傳統和創新:明治時期臺灣的商標登錄與商業(1899-1911)

標題:

【演講】許蕙玟:傳統和創新:明治時期臺灣的商標登錄與商業(1899-1911)

時間:

2022年12月13日(週二)11:00-13:00

地點:

中研院臺史所817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臺史所社會經濟史研究群

主講人:

許蕙玟(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博士)

內容簡介:

備註:
1.欲報名者煩請上網報名。報名系統將於12/06(二)關閉,報名成功者將發信通知,恕不開放現場參加。
2.報名成功後若不克參加,麻煩來信告知(助理鍾景軒,Email:sehrgith@gmail.com),否則日後將不錄取。
3.本次演講以實體方式舉行,如遇疫情變化,將依CDC規定改為線上模式。

系統號:

A-021336

【演講】楊儒賓:島嶼的和戰迷思:兩種地緣政治學之爭

標題:

【演講】楊儒賓:島嶼的和戰迷思:兩種地緣政治學之爭

時間:

2022年12月13日(週二)15:00-17:00

地點:

臺大中文系會議室(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財團法人日月光文教基金會

主講人:

楊儒賓(國立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內容簡介:

本演講為臺大高研院【高峰論壇系列九】「在死神的陰影下:戰爭的文化省思」系列講座第五場
主持人:劉正忠(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系主任)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VGekETMV4vr5stuJ9

系統號:

A-021310

【演講】巫仁恕:歷史學與犯罪學的相遇:19世紀中葉竊盜犯罪

【演講】巫仁恕:歷史學與犯罪學的相遇:19世紀中葉竊盜犯罪

標題:

【演講】巫仁恕:歷史學與犯罪學的相遇:19世紀中葉竊盜犯罪

時間:

2022年12月13日(週二)19:00-20:30

地點:

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B1C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

主講人:

巫仁恕(110年度胡適紀念研究講座得獎人、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聯絡人:

吳秘書,Tel: (02)2789-9726

內容簡介:

主持人:黃進興(中研院副院長)
報名網址:https://reurl.cc/ROXEqx
1. 歡迎於12月11日前報名參加現場演講,注意事項如下:
(1) 本次活動採線上報名制,不接受電話或其他方式報名及取消。
(2) 報到將以報名時登記之身分證字號為辨識依據,請事先備妥相關證件。
(3) 現場開放30位入場名額,活動當日時於會場接待處開始登記,額滿為止。
(4) 本院保留更改活動及報名資格權利,若因故無法出席,請於12月11日前自行於線上取消報名。當年度科普演講及藝文活動共計2次無故未報到者,將暫停其報名權限1年,自最近一次未報到之活動日期起算。
(5) 防疫期間敬請全程配戴口罩,並配合場館防疫措施。

2. 參加現場演講者將提供:
(1) 填答完成線上問卷禮品每人1份。
(2) 學生憑證領取《科學人》或《聯合文學》雜誌過刊每人1本(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3) 活動期間免收停車費(請主動告知警衛)。
(4) 公務人員簽到可獲得終身學習認證及研習時數1小時,教師1.5小時。

影音直播網址:https://youtu.be/t16OZXFTXhY (觀看線上演講無須報名,影片將留存於網頁上)

系統號:

A-021333

【演講】Sergei Ivanov:What is Chinese about “Chinese greenhouses” and “Chinese fields” in the Russian Far East?

標題:

【演講】Sergei Ivanov:What is Chinese about “Chinese greenhouses” and “Chinese fields” in the Russian Far East?

時間:

2022年12月14日(週三)14:00-15:30

地點:

中研院民族所「第三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民族所

主講人:

Sergei Ivanov(民族所訪問學人,Senior Researcher, FEB RAS, Institute of History, Archaeology and Ethnology.)

內容簡介:

本場次以英文演講。

報名網址:https://www.ioe.sinica.edu.tw/(一律從「本所網頁」報名)
報名期間:即日起至2022年12月11日(星期日)23:00截止
錄取須知:經大會審核通過方得參加,恕不接受現場報名。
錄取與否通知:大會將於2022年12月12日(星期一)展開審核作業,並於當日從報名系統以email通知,屆時請留意收信,並請詳閱通知信內容,謝謝。

系統號:

A-021369

【演講】邢福增:在地下工作:重構中共在基督教的灰線網絡(1920s-1950s)

標題:

【演講】邢福增:在地下工作:重構中共在基督教的灰線網絡(1920s-1950s)

時間:

2022年12月14日(週三)15:00-17: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3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近史所

主講人:

邢福增(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

內容簡介:

地下黨是中共革命鬥爭的重要戰線。為了革命的需要,地下黨員遵循「隱藏精幹、長期埋伏、積蓄力量、以待時機」的十六字方針,默默在地下工作。是次學術演講以基督新教為中心,探討中共在建國前對基督教的「滲透」,特別是針對基督教青年會及基督教學生運動建立的「灰線」,如何在1949年後的基督教革新運動中,扮演關鍵的角色。

系統號:

A-021277

【演講】吳學明:桃竹苗內山的拓墾與族群故事

標題:

【演講】吳學明:桃竹苗內山的拓墾與族群故事

時間:

2022年12月15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吳學明(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與社會科學系榮譽教授、雲林縣志總編纂)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E-mail: 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清末桃竹苗內山地區是跨族群競逐、互動的空間,也是茶葉、樟腦的主要產區,影響臺灣歷史發展深遠。漢人進入山內開墾,伐樟焗腦、墾山種茶,他們如何面對世居此地的原住民族,如何安身立命,最後桃竹苗內山地區成為客鄉,我們如何面對這些歷史。我們將經由姜秀鑾、黃南球、吳定新、黃祈英等的故事,來探討桃竹苗內山地區拓墾過程各族群所面對的問題。在客家社會建立的過程,從大溪蓮座山觀音信仰的擴散,說明挑茶古道與桃園、新竹客家族群的關係。

系統號:

A-021243

【演講】余美玲:臺灣動物風情志:早期漢語文學中的動物形象

【演講】余美玲:臺灣動物風情志:早期漢語文學中的動物形象

標題:

【演講】余美玲:臺灣動物風情志:早期漢語文學中的動物形象

時間:

2022年12月15日(週四)19:00-21:00

地點:

中興大學人文大樓712教室(台中市南區興大路145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

主講人:

余美玲(逢甲大學中文系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高嘉勵(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教授)

*本活動,可認證教師研習時數與公務人員終身學習時數
公務人員終身學習時數報名網址:
https://psfcost.nchu.edu.tw/registration/?ACTID=3760
教師研習時數報名網址:
https://www2.inservice.edu.tw/NAPP/CourseView.aspx?cid=3644916

系統號:

A-021372

【演講】中研院史語所歷史學門獎助博士生年度成果報告

標題:

【演講】中研院史語所歷史學門獎助博士生年度成果報告

時間:

2022年12月16日(週五)15:00-17: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七樓702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學門

內容簡介:

報告人 (一):陳重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生)
題目:清末鄖西余瓊芳案中的死因爭論
與談人:李典蓉(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史學研究院副教授)

報告人 (二):莊祐維(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生)
題目:從來朝筵燕到萬國來朝:乾隆朝天下秩序的形塑
與談人:林士鉉(臺北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主持人:祝平一(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

配合防疫,敬請:1.全程配戴口罩,2.量測體溫,3.消毒手部,4.院外人士填寫健康紀錄表,5.採取梅花座。
聯絡人:羅小姐,(02) 2782-9555分機351,llf@asihp.net

系統號:

A-021335

【演講】倪偲瀚:穿着白衣在娑婆——佛教的弘法與管理之道

【演講】倪偲瀚:穿着白衣在娑婆——佛教的弘法與管理之道

標題:

【演講】倪偲瀚:穿着白衣在娑婆——佛教的弘法與管理之道

時間:

2022年12月16日(週五)19:00-21:00

地點:

香港中文大學康本國際學術園LT5(香港新界沙田)

主辦單位:

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主講人:

倪偲瀚(香港慈山寺秘書長)

內容簡介:

主持人: 陳劍鍠(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
語言: 普通話
報名: https://cloud.itsc.cuhk.edu.hk/webform/view.php?id=13656958

「白衣上座」這句話常常用來貶損在家居士講經說道,然而,在家居士可否演說佛法?是次講座嘗試從佛教經論中就這一議題找尋答案;從當代社會與佛教界的深遠變化中分析居士說法的需要與意義;並結合講者在慈山寺多年來不拘一格的弘法經驗與收穫,分享在家居士在佛法與幸福科學、佛法與心靈輔導、佛法與青年發展、佛法與身心靈健康,乃至通過佛教藝術及山林自然「以境說法」等諸方面,分享佛教的弘法與管理之道。

講者簡介:
倪偲瀚先生現為香港慈山寺秘書長,同時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敬霆靜觀研究與培訓中心顧問。倪秘書長曾是傳媒人,2004年攻讀香港大學佛學碩士課程,開始了靈性探索之路。從非洲孤兒院、印度的聖地,到喜瑪拉雅山的修道院,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他積極投身佛教心靈教育工作,努力讓佛法更貼近生活,致力讓現代人,尤其年青一代跟隨覺者的足跡,在紛擾的世界中,活得清醒自在。

系統號:

A-021279

【演講】白先勇《孽子舞台劇二○二○全紀錄》國圖講座

【演講】白先勇《孽子舞台劇二○二○全紀錄》國圖講座

標題:

【演講】白先勇《孽子舞台劇二○二○全紀錄》國圖講座

時間:

2022年12月18日(週四)13:00-17:30

地點:

國家圖書館多功能展演廳(臺北市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國家圖書館、允晨文化、趨勢教育基金會

聯絡人:

徐小姐,Tel: 02-23619132#832

內容簡介:

《孽子舞台劇二○二○全紀錄》,是一部橫空出世的舞台劇全紀錄,更是允晨文化四十週年慶推出的代表鉅獻。從小說名著《孽子》延伸出的電影、電視劇,引起的話題不斷,造成風潮,2014年更首度登上國家戲劇院舞台,造成轟動。2020年,原班製作團隊重新調整劇本,舞台劇以更謹飭的節奏,精致的舞台演出,讓觀賞者忘情喝采,幕落後仍難以忘懷。

這套全紀錄的出版即以精彩的舞台劇照影像,搭配劇本情節的推進,讓錯過現場觀賞的廣大群眾得以紙上觀賞並回味。尤其難得的是,除了劇本,更廣邀學者作家、製作團隊、藝文人士、演員群、作曲者、觀眾等,從多角度多面向書寫,組合成最不可思議的寫手陣容,包含白先勇、董陽孜、奚淞、王童、童子賢、王安祈、陳小霞……,編成華麗夢幻的文集,值得典藏。

這套全紀錄更珍貴的彩蛋,是收錄了2020這場已成經典的舞台劇演出,值得觀賞,回味,收藏。不可錯過的經典,難得一睹的精彩演出,2022年12月18日,歲末華麗的藝文盛宴,邀您入席。席次有限,請早報名。

注意事項:活動進行中並須全程戴口罩,未戴口罩者一律禁止入會場。

系統號:

A-021308

【演講】中研院史語所考古學門2022年度獎助培育計畫成果報告

【演講】中研院史語所考古學門2022年度獎助培育計畫成果報告

標題:

【演講】中研院史語所考古學門2022年度獎助培育計畫成果報告

時間:

2022年12月20日(週二)14:30-16:3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七樓703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考古學門

內容簡介:

報告人:施天晶(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碩士生)
題 目:本地或外來——花岡山方格紋陶製作技術初探

報告人:紀科安(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博士生)
題 目:史前聚落與紅樹林生態系的關係解讀:以三寶埤遺址的生態地景為例

主持人:邱斯嘉(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兼考古學門召集人)

❈為配合防疫政策,敬請全程配戴口罩
聯絡人:許小姐(huiling@mail.ihp.sinica.edu.tw)

系統號:

A-021334

【演講】甘懷真:中國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標題:

【演講】甘懷真:中國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時間:

2022年12月21日(週三)19:00-21:00

地點:

暨南國際大學人文學院第一個案教室(南投縣埔里鎮大學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科會「歷史學人才培育計畫」、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甘懷真(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內容簡介:

附註:本演講以實體方式進行。請到活動報名系統報名 
https://ccweb.ncnu.edu.tw/SLLL

系統號:

A-021353

【演講】康豹:殖民政策與地方社會:日治時期的噍吧哖事件

標題:

【演講】康豹:殖民政策與地方社會:日治時期的噍吧哖事件

時間:

2022年12月22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康豹(Paul R. Katz,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E-mail: 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發生於公元1915年的噍吧哖武裝事件與1930年的「霧社事件」,是日治時期臺灣兩個大規模的武裝抗爭事件。不過,雖然在事件的持續時間、動員人數、死亡人數等方面,噍吧哖事件皆較霧社事件規模更大,但在知名度方面,臺灣民眾普遍對該事件感到陌生。

噍吧哖事件從余清芳(1879-1915)等人開始策畫起事,到江定(1866-1916)等人被審判處死,前後約兩年的時間裡,有1,957位台灣人被逮捕──其中遭到起訴的有1,482人,而被判處死刑者高達915人,實際上被處以死刑者有135人,有200多人則死於監獄之中。此外,1915年7月至12月間,南部村莊的死亡人數為超過1,800人,使此一事件震憾海內外。

本演講主要是從社會史的角度來探討噍吧哖事件,透過個案研究探討日本殖民政府的政策對台灣地方社會所造成的衝擊和一民眾對此的反應,以突顯出世界殖民史中,台灣史所代表的意義。

系統號:

A-021244

【演講】郭金芳:劍指「南方」:全球冷戰時期兩岸在「一個中國」論述下的體育外交競逐

【演講】郭金芳:劍指「南方」:全球冷戰時期兩岸在「一個中國」論述下的體育外交競逐

標題:

【演講】郭金芳:劍指「南方」:全球冷戰時期兩岸在「一個中國」論述下的體育外交競逐

時間:

2022年12月23日(週五)14:00-16:00

地點:

政治大學綜合院館 270112教室+線上會議(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主辦單位:

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主講人:

郭金芳(真理大學運動管理學系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林果顯(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報名額滿截止,報名成功者將於12月16日前以mail寄送錄取通知。
報名連結:https://reurl.cc/4X1l23,12/12(週一)報名截止

*歡迎追蹤講座臉書粉專,隨時掌握最新講座資訊:冷戰下的台灣與世界 年度講座 https://reurl.cc/RXXm9Z

隨著「冷戰」影響全球政治近半個世紀,冷戰結束以來,可能是體育運動與國際關係交叉點中研究最多的一個時間點。過去近20年體育運動和外交及國際關係領域研究已有相當的產出,若從各種歷史領域的書籍和刊物的視角慮之,很明顯地,體育和外交是一個生動和不斷增長的次領域,且具有進一步探索的巨大潛力。

外派教練是冷戰時期體育運動人才援助輸出的一個國際現象,是美、蘇兩大陣營公共外交中體育交流的一種友好行動策略。此次演講針對臺灣外派至拉丁美洲的教練(以桌球為主)為探討個案,解析這位「冷戰使者」作為技術援外與文化交流的國際行動者角色。從外派教練與冷戰時代的「互動」關係,闡明兩岸在東亞冷戰的局勢底「一個中國」論述下的體育外交競逐(這個相當大範疇)的一個具體圖像。

綜觀臺灣冷戰時期「兩岸議題」的研究厚實度,尚缺體育運動外交的深究與廣論。本次演講將以講者過去數篇已/未出版的研究成果,希冀引發臺灣體育運動史與其他研究視域融合的可能性,擴大對於國家檔案與他國檔案文件,以及外交官、外派教練與派駐受援國人員口述經驗素材的應用,如此,在原有議題上可能產出新詮釋、在新議題上可能獲益新發現。

講者簡介:
郭金芳,國立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博士,現為真理大學運動管理學系教授。

為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2020年度國內訪問學者。研究興趣為體育運動史、休閒思想、運動與性別經驗、競技運動選手的旅外經驗、雜技演員傷痛與懷孕的身體經驗等,喜愛且享受沉浸於運動口述史田野工作的氛圍。近五年來,投入大量心力在冷戰時期體育外交的課題上,進行一系列關於臺灣競技運動員、教練、球隊的冷戰援外與友好訪問經驗的探究與書寫工作。

系統號:

A-021294

【演講】曾寶滿:官僚柳田國男的學思閱歷與官界體驗

標題:

【演講】曾寶滿:官僚柳田國男的學思閱歷與官界體驗

時間:

2022年12月28日(週三)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臺史所823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臺史所文化史研究群

主講人:

曾寶滿(東吳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內容簡介:

1.有興趣者,請上網報名,報名成功者,請逕自出席,不再通知。
2不接受現場報名。
3.本次演講以實體方式進行。
3.受疫情影響,是否改線上會議,將以CDC公告為準,請隨時留意本所網頁訊息。

系統號:

A-021337

【演講】推進亞洲視覺文化研究最終(二)回:馬然教授線上演講

標題:

【演講】推進亞洲視覺文化研究最終(二)回:馬然教授線上演講

時間:

2022年12月22及29日,共2場

地點:

本演講為線上進行

主辦單位:

International master’s program in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Taiwan

主講人:

馬然(日本名古屋大学大学院人文学研究科准教授)

聯絡人:

Mr. Junwei Lu (jwl@g.nccu.edu.tw)

內容簡介:

Enhance Asian visual culture studies talk series: Professor Ma Ran’s virtual lectures
Link: http://meet.google.com/pne-iymw-yzz 
Notice: please enter the meeting room 10 mins earlier. No registration is required. 請在十分鐘前登入會議室,不需另行報名。

22th Dec. 18:00(GMT+8)
中文演講Mandarin talk
跨境身體與情感:東亞視覺文化中的在日他者政治學
Border-crossing Bodies and Affects—the Politics of Being the Other in Japan within East Asian Visual Cultures

Suggested watching: https://youtu.be/oCqvjnWSOq8 ( English subtitl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6aPUD3qZl0 (Mandarin subtitle)

29th Dec. 18:00(GMT+8)
英文演講English talk
Affective-Scape/ing in Zhang Lu’s Inter-Asian Quartet
(中國朝導演張律獨立作品的情感景觀(化))

系統號:

A-021464

【演講】蘇昭旭:全球高速鐵路系統發展現況與趨勢

標題:

【演講】蘇昭旭:全球高速鐵路系統發展現況與趨勢

時間:

2022年12月29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蘇昭旭(交通科學技術博物館館長 / 國立高雄餐旅大學航空暨運輸服務管理系專技助理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E-mail: 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2007年起台灣高鐵通車了,同年中國CRH也完成通車,後續俄羅斯、土耳其與烏茲別克的高鐵也陸續通車,直到2021年為止,全球有二十六個國家,加入世界高鐵俱樂部,而且還在陸續增加中,中國高鐵的營運時速,還一度達到350公里 。

無可否認的,高速鐵路是全球化的趨勢,也是國家競爭力的指標。然而,世界各國高鐵追求速度的背後,又隱藏哪些危機?而鐵路的M型化社會也悄然成形,即將帶給人類甚麼樣的改變?

系統號:

A-021245

【演講】許佩賢:二宮金次郎像から考える台湾教育史

標題:

【演講】許佩賢:二宮金次郎像から考える台湾教育史

時間:

2023年1月17日(週二)18:10-20:30

地點:

ハートピア京都3階大会議室(京都市中京区竹屋町通烏丸東入る清水町375)

主辦單位:

国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

主講人:

許佩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

內容簡介:

コメンテーター:松田利彦(国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副所長・教授)
司会:楠綾子(国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教授)

1895年から1945年まで日本の植民地だった台湾では、1930年代後半から初等学校を中心として二宮金次郎の銅像を設置し始めました。その設置の背景は、同時代の植民地宗主国日本と共通する側面もあります。しかし、植民地支配下で教育機会に大きな制限を受けていた台湾人にとっては、金次郎像が象徴する「勤勉」や「向学心」は日本内地とは異なる意味を持っていました。この講演では台湾における二宮金次郎像を通じて植民地期の台湾教育史についてお話しするとともに、戦前と戦後という時代を越えて台湾社会に折り重なる歴史の記憶について考える機会としたいと思います。

申込み:要(申し込み多数の場合は抽選による)
・受講の際に手話通訳をご希望の方は、ご相談ください。
なお、ご希望にそえない場合もございますので、予めご了承願います。

※ 今後の新型コロナウイルス感染症の拡大状況によっては、中止する場合がございます。最新情報は、日文研WEBサイトにてご確認ください。

系統號:

A-021246

【演講】沈孟穎:「美援國宅」:從軍事動員到經建發展體制住宅建設背後的美國援助

【演講】沈孟穎:「美援國宅」:從軍事動員到經建發展體制住宅建設背後的美國援助

標題:

【演講】沈孟穎:「美援國宅」:從軍事動員到經建發展體制住宅建設背後的美國援助

時間:

2022年12月16日(週五)14:00-16:00

地點:

臺灣大學地理系館305室+線上會議(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主辦單位:

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主講人:

沈孟穎(實踐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徐進鈺(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
時間:2022年12月16日(五)14:00-16:00
地點:台灣大學地理系館305室

主持人:徐進鈺(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
報名額滿截止,報名成功者將於12月11日前以mail寄送錄取通知。
報名連結:https://reurl.cc/QWL28Z,12/9(五)報名截止

*歡迎追蹤講座臉書粉專,隨時掌握最新講座資訊:冷戰下的台灣與世界 年度講座 https://reurl.cc/RXXm9Z

現代公共住宅歷史是一個由工業生產邏輯帶動,藉由推動住居生活改造,實踐現代性之歷史計劃。台灣公共(國民)住宅,為由國家中介或主導,推展衛生、經濟、效率、標準、品質等現代價值,以達致理想現代住居之住宅形式與文化空間場域。

回顧台灣公共(國民)住宅之設計與營造歷史,始終與外在於自身具支配性的力量深刻連結,有日本殖民者的轉譯,也有美援與聯合國技術顧問之引介,還有中國移民技術官員與台灣建築專業者的理解與重新詮釋,共同交織出住居的新文化想像。

本次演講將聚焦在美國援助的議題上,藉由各類美援國宅計畫,討論軍事威權國家體制,以及背後的美援勢力,如何透過住宅治理機制,協助國家發展或維穩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之治理目標。以及「空間治理」作為一種策略性機制又如何與「空間生產」之社會秩序的再生產等結構性趨勢扣合,再加上及領導階層之意識形態,共同形塑出領導階層與專業者共同遵行之理想現代住宅範型(Paradigm)。而由強勢異文化移植之現代設計價值取向,經過在地的實踐與試驗,無論是失敗/排除、成功/留用、折衷挪用,共同交織出台灣現代住宅獨特的「在地混和」性格,並承載了特定之文化想像。

講者簡介:
沈孟穎,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博士,現為財團法人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執行秘書、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兼任助理教授。

專長為空間文化史、博物館展示與文化資產再利用經營。長期關注空間現代性(化)過程-從傳統過渡至現代的空間歷史轉化,以及思考縮短學術史學與大眾距離「社會歷史科普化」的可能。已出版過兩本著作,《咖啡時代:台灣咖啡館百年風騷》及《台灣公宅100年─最完整圖說,從日治、美援至今的公共住宅演化史》皆嘗試以長時段百年史的尺度,討論臺灣獨特的公共住宅與咖啡館的現代性經驗。

系統號:

A-021292

【系列演講】漢傳佛教四百年系列演講

【系列演講】漢傳佛教四百年系列演講

標題:

【系列演講】漢傳佛教四百年系列演講

時間:

2022年10月至12月,共6場

地點:

線上演講為主

主辦單位:

臺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臺灣大學臺文所 、聖嚴教育基金會、中正大學歷史系、東海大學哲學系

內容簡介:

🌿第一場:
宗教史傳的性別化—以戰後臺灣佛教尼傳為例
講者:李玉珍(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時間:2022年10月21日(五)13:00-15:00
地點:線上演講/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會議室(實體會議僅限校內師生)
主持人:楊雅儒(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第二場:田調、史料與臺灣佛教研究
講者:闞正宗(佛光大學佛教學系教授)
時間:10 月 27 日(週四)10:00-12:00
地點:線上演講 / 中正大學文學院106教室(實體會議僅限校內師生)
主持人:林韻柔(中正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第三場:臺灣佛教菩薩戒的傳承與發展
講者:林佩瑩(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助理教授)
時間:11月8日(週二)13:30-15:30
地點:線上演講/臺大普通教室402(實體會議僅限校內師生)
主持人:楊雅儒(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第四場:照見「本來面目」:論聖嚴法師推動心靈環保之人間淨土實踐
講者:劉怡寧(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系博士後研究員兼任助理教授)
時間: 11 月 24 日(週四)14:10-16:10
地點:線上演講 / 東海大學人文大樓 H106 教室(實體會議僅限校內師生)
主持人:嚴瑋泓(東海大學哲學系教授)

🌿第五場:印順佛學影響下的台灣佛教──從聖嚴法師與證嚴法師談起
講者:林建德(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長)
時間:11 月 30 日(週三)19:00-21:00
地點:線上演講
主持人:嚴瑋泓(東海大學哲學系教授)

🌿第六場:戰後臺灣佛教走向──從「省籍」因素觀察
講者:侯坤宏(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教授)
時間:12 月 8 日(週四)10:00-12:00
地點:線上演講 / 中正大學文學院106教室(實體會議僅限校內師生)
主持人:林韻柔(中正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報名網址:https://reurl.cc/0X3DmM
✔️系列演講實體現場僅限校內師生參加,欲參加線上會議請填寫報名表。
✔️主辦單位將於活動前兩天寄發會議連結予報名者,敬請正確填寫報名表單,以免收不到線上會議資訊。謝謝。

系統號:

A-021268

【系列演講】全球視野下的漢學研究講座

【系列演講】全球視野下的漢學研究講座

標題:

【系列演講】全球視野下的漢學研究講座

時間:

2022年10月至12月,共5場

地點:

線上演講

主辦單位: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及明清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

本系列演講需事先報名,報名連結請參照官網。

主持人:李孝悌(中央大學歷史所講座教授)

第五場12/3(六)
09:30-12:00
為什麼「從亞洲出發思考」——從明治到平成:日本中國學的一個面向(葛兆光,上海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及歷史系特聘資深教授)

系統號:

A-021313

【系列演講】2022傅斯年講座I China Writes Differently

【系列演講】2022傅斯年講座I China Writes Differently

標題:

【系列演講】2022傅斯年講座I China Writes Differently

時間:

2022年12月,共3場

地點: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B1演講廳(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主講人:

雷德侯( Lothar Ledderose,德國海德堡科學院院士/海德堡大學東亞藝術史研究所資深教授)

內容簡介:

主題:China Writes Differently

第一講
講題:Writing and Politics
時間:2022年12月6日(週二)上午10:00
【頒發傅斯年獎學金】

第二講
講題:Writing and Religion
時間:2022年12月8日(週四)上午10:00

座談
講題:Writing and Aesthetics
時間:2022年12月9日(週五)上午10:00

備註:無需報名,歡迎參加。

系統號:

A-021330

【系列演講】「冷戰下的台灣與世界:地緣政治與國際援助」 2022-2023年度講座

【系列演講】「冷戰下的台灣與世界:地緣政治與國際援助」 2022-2023年度講座

標題:

【系列演講】「冷戰下的台灣與世界:地緣政治與國際援助」 2022-2023年度講座

時間:

2022年10月至2023年6月,共14場

地點:

以「實體會議」為主,視疫情狀況與講者意願開放「線上會議」雙軌進行

主辦單位:

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講座臉書粉專:冷戰下的台灣與世界 年度講座
https://reurl.cc/RXXm9Z
★ 各場次演講舉辦前一個月,會在講座粉專公告講者與演講簡介,並提供該場次報名連結,欲參與實體和線上會議者請事先報名。
★ 各場次演講將以「實體會議」為主,是否開放「線上會議」雙軌進行,將視疫情狀況與講者意願為定,講者同意場次將採取實體與線上雙軌進行。
★ 2023年度場次,目前僅安排大致時程規劃,具體場次時間、地點安排,將在2022年底於講座粉專公告。
★ 年度講座14個場次的演講簡介、報名連結與訊息更新,都將同步在講座粉專公告,請密切關注本粉專最新公告。

一、10月14日(五)14:00-16:00
王秀雲(成大醫學系)
戰後台灣的同位素與核子醫學:以高天成為例

二、10月21日(五)14:00-16:00
王梅香(中山社會所)
東南亞文化冷戰:美國新聞處及其文化宣傳

三、11月4日(五)14:00-16:00
黃令名(中研院社會所)
從UHDC到台北捷運:美國冷戰科技援助與台灣軌道運輸的軌跡

四、11月18日(五)14:00-16:00
褚縈瑩(台北大學歷史系)
行動中的「鄉民」:冷戰脈絡下應用人類學的外一章-祕魯計畫(Cornell-Peru Project)

五、12月16日(五)14:00-16:00
沈孟穎(實踐建築系)
「美援國宅」:從軍事動員到經建發展體制住宅建設背後的美國援助

六、12月23日(五)14:00-16:00
郭金芳(真理運管系)
劍指「南方」:全球冷戰時期兩岸在「一個中國」論述下的體育外交競逐

2023年3月-2023年6月
一、3月上旬 (五)14:00-16:00
洪紹洋(陽交大科社所)
1950-1960年代台灣對東南亞的經濟援助與技術輸出

二、3月下旬 (五)14:00-16:00
項恬毅(國合會秘書長)
台灣當前對外開發援助政策與區域佈局

三、4月上旬 (五)14:00-16:00
江柏煒(師大東亞系)
冷戰與後冷戰的地方社會:金門的地緣政治、經濟及社會網絡變遷

四、4月下旬 (五)14:00-16:00
魏玫娟(政大國發所)
國際發展援助的政策與教學:政大國發所與國合會的合作經驗

五、5月上旬 (五)14:00-16:00
張雯勤(中研院人社中心)
冷戰下的失落:尋找緬北密支那楊校長

六、5月下旬 (五)14:00-16:00
林平(中正政治所)、林東余(師大東亞系)
冷戰時期台灣與印尼的雙邊協商(1966-1971)

七、6月上旬 (五)14:00-16:00
劉曉鵬(政大國發所)
比較冷戰時期以來兩岸對非洲國家的農業援助

八、6月下旬 (五)14:00-16:00
徐進鈺(台大地理系)、廖彥豪(陽交大社文所)
加工區的「加工出口」:冷戰時期台美協力體制對東南亞與拉美地區的經濟援助與合作

系統號:

A-021208

【工作坊】「島與山:近世東亞的航海與知識形構」工作坊

標題:

【工作坊】「島與山:近世東亞的航海與知識形構」工作坊

時間:

2022年12月13日(週二)14:20-16:40

地點:

臺大普通教學館103教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4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

內容簡介:

講題一:福建、澎湖、臺灣、琉球帆船航道指南
主講人:陳國棟/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

講題二:清初臺灣的山脈書寫與航海記憶
主講人:李文良/臺大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

本系活動歡迎參加,與會來賓請遵守以下規定:
※ 尊重著作權,現場不得錄音、錄影或上傳網站。
※ 遇疫情升級管制緊縮,各項異動將公告於本系網頁。

系統號:

A-021348

【工作坊】「大眾史學在台灣:回顧與展望」工作坊

【工作坊】「大眾史學在台灣:回顧與展望」工作坊

標題:

【工作坊】「大眾史學在台灣:回顧與展望」工作坊

時間:

2022年12月16日(週五)

地點: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大樓202國際會議廳(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科會人文處歷史學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報名網址: https://reurl.cc/GXjanG
議程:https://tinyurl.com/ycy8c9c6

系統號:

A-021378

【工作坊】2022「法的療癒」工作坊:佛教療癒研究與文本分析

【工作坊】2022「法的療癒」工作坊:佛教療癒研究與文本分析

標題:

【工作坊】2022「法的療癒」工作坊:佛教療癒研究與文本分析

時間:

2022年11月至2023年1月,共3場

地點:

實體演講與線上直播並行

主辦單位:

法鼓文理學院

內容簡介: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歷程。現代醫學發達,使人的壽命得以受益、延長。橫亙在生死之間的老病課題,往往被生死大事所屏蔽,因此,學習如何面對疾病,便成為人生中一個重要的課題。「法的療癒」專案嘗試釐清佛教如何看待疾病、如何積極應對及如何轉化疾病為修道助緣,並將此身心淨化之道,導向解脫的目標。

第二場 / 12月21日(三) / 下午2:00-4:00
講題:宗密修證儀中的魔事與禪病
講者:林欣儀(佛光大學佛教學系 助理教授)
地點:法鼓文理學院 GC102教室

第三場 / 2023年1月4日(三) / 下午2:00-4:00
講題:佛法的療癒實踐與應用
講者:梅靜軒(法鼓文理學院 副教授)
地點:法鼓文理學院 GC102教室
線上報名:https://tinyurl.com/5n7489sz
(無論您要參加線上還是實體,都麻煩您填寫報名表,謝謝)

若有任何問題
歡迎來信:jiayu.xu@dila.edu.tw

系統號:

A-021209

【資料庫】朝日新聞クロスサーチ

標題:

【資料庫】朝日新聞クロスサーチ

時間:

至2023年1月31日停止試用

主辦單位:

中研院人社中心圖書館

內容簡介:

歡迎試用以下資料庫,如有任何疑問,請洽圖書館,謝謝!

1.名稱:朝日新聞クロスサーチ
2.網址:https://xsearch.asahi.com/
3.本院IP範圍內,無需帳號密碼(點選下方Click here to sign up for a subscription(J only)登入)
4.試用期限:即日起至2023年1月31日止
5.簡介:
朝日新聞電子資料庫【朝日新聞クロスサーチ】 收錄《朝日新聞》自1879年創刊以來整體新聞報導内容,2020年起新增了戰前期外地版(1)台灣版(2)滿州版(3)朝鮮版(4)中國版,收集時間為滿州國成立起至終戰為止(1935年至1944年7月底),以日治時代當地相關各項資訊為主,其中包含文藝、政治、經濟、人文社會、理蕃政策、教育政策等。

系統號:

A-021339

【資料庫】繙云文獻

標題:

【資料庫】繙云文獻

時間:

至2023年2月28日停止試用

主辦單位:

中研院人社中心圖書館

內容簡介:

歡迎試用以下資料庫,如有任何疑問,請洽圖書館,謝謝!

歡迎試用以下資料庫,如有任何疑問,請洽圖書館,謝謝!

1.名稱:繙云文獻
2.網址:https://fanyun.dhcdb.com.tw/
3.本院IP範圍內,無需帳號密碼
4.試用期限:即日起至2023年02月28日止
5.簡介:
本資料庫整合多種具歷史研究價值的報紙、剪報、文書等內容,其中包含:
(1)臺灣文獻(公論報、自立晚報、臺灣詩詞庫、臺灣民報系列、漢/日文臺灣日日新報)
(2)近代報刊(民國日報、大公報、中央日報、申報)
(3)滿鐵文獻(滿鐵調查時報/月報、滿鐵剪報、滿鐵外務省文書)
(4)古籍文獻(雕龍中日古籍全文資料庫19個子庫)

系統號:

A-021340

【資料庫】《淡江中文學報》學術期刊開放取用專屬網站

標題:

【資料庫】《淡江中文學報》學術期刊開放取用專屬網站

主辦單位:

淡江大學中文系

內容簡介:

因應疫情與讀者透過網路查詢資訊之新興閱讀習慣,為促進學術傳播與交流,《淡江中文學報》專屬網站與臉書粉絲專頁,即日正式上線。網站電子資料庫持續更新中,目前已開放檢索第36~46期之論文電子全文。敬請關注後續更新,相關資訊歡迎查閱臉書粉絲專頁。

專屬網站:https://tkujcl.tacx.tku.edu.tw/

系統號:

A-021356

【展覽】快慢之間:臺灣鐵道旅行特展

【展覽】快慢之間:臺灣鐵道旅行特展

標題:

【展覽】快慢之間:臺灣鐵道旅行特展

時間:

2022年11月9日至2023年7月9日

地點:

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3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6-356-8889

內容簡介:

100多年前,臺灣跟上世界的潮流,有了第1條縱貫鐵路,從北到南只需14小時,火車成為臺灣島內最快移動的交通運輸工具;隨著經濟環境好轉、休閒風氣興起,鐵路促進了人們移動的意願,南來北往的機會變多,搭火車成了全島旅行首選的交通方式。然而隨著1980年代公路運輸的崛起、2007年高速鐵路的通車,改寫了「一日生活圈」的時空定義,鐵道旅行的型態隨之起了很大的變化。

特別是高鐵通車之後的現在,在周休二日的假期出外走走,成為大多數人生活的日常,同時在環保意識的影響下,搭火車遊臺灣成為熱門的低碳旅遊方式,更有了高鐵與臺鐵二種「快、慢」不同旅行速度的旅程選擇,火車不再只是交通工具,而是旅行的目的。

沿著軌道觀看窗外的風景、觀察車內的人們,感受旅行的美好與悸動,反思著旅行與生命的意義,正是鐵道旅行迷人的魅力。在生活節奏過快的當代社會,火車的快慢就如生命速度的變化,放慢一點,也許可以看見更多的風景。生活的快慢之間,你會選擇哪一種速度前進?

系統號:

A-021278

【展覽】江湖有字在──臺灣人文出版史特展

【展覽】江湖有字在──臺灣人文出版史特展

標題:

【展覽】江湖有字在──臺灣人文出版史特展

時間:

2022年7月22日至2023年5月21日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一樓展覽室C(台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內容簡介:

以臺灣人文出版演進為主軸,始自日治時代結合報紙之印刷發行推展啟蒙思想與文學創作,逐漸建立臺灣自主出版的規模;戰後隨國府來臺的出版界文人,「兩大報」、「五小出版社」及各家專業出版帶來人文出版的高峰,為臺灣人文思潮激盪出豐沛的能量,再至解嚴後到當代的出版業百花齊放、網路媒體新興盛況。

特展預計以臺灣重要的人文出版事件、代表性出版社/出版人與其成果為核心,鋪陳臺灣人文出版史面貌,並以文學、哲學、人文思潮之出版社、雜誌刊物、報紙副刊等載體為範圍,同時介紹出版史上獨特而不可忽視的「出版現象」,綜合呈現此一議題的時代意義。

系統號:

A-021210

【展覽】避暑山莊:清帝國多元統治下的縮影

【展覽】避暑山莊:清帝國多元統治下的縮影

標題:

【展覽】避暑山莊:清帝國多元統治下的縮影

時間:

2022年9月24日至2023年2月5日

地點:

故宮博物院103、104展覽室(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內容簡介:

避暑山莊,又稱熱河行宮、灤陽行宮,始建於康熙四十二年(1703)。它不僅是清代皇家園林中佔地最廣,更是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皇家行宮。山莊的興建,顧名思義,是皇帝每年前往的一處避暑勝地,但它本身的意義絕不僅限於此。由於山莊所在的熱河地區,大部分為蒙古游牧之地,屬於大清帝國面向北亞前沿之地。每年約自五月至九月間,皇帝駐蹕山莊避暑,秋獵行圍,並接見蒙藏活佛與王公貴族,外國使節也因皇帝駐蹕之處前赴山莊覲見,帝國許多關鍵決策都是在皇帝駐蹕山莊時下旨施行。避暑山莊在帝國上的地位,毫無疑問,已然成為紫禁城之外,帝國的第二政治中心。

隨著山莊地位日益重要,大清皇帝歷經數代用心經營,其所在行政區域的擴大、沿途行宮的修建、山莊景觀佈局的規劃、門樓亭閣建築的設計,以至圍場設官管理等方面,莫不反映出大清帝國統治上滿蒙漢政制、內地與邊陲文化、藏傳佛教與中原信仰宗教等各方面多元、多樣的特色。因此,本展覽將以六個單元-「治園如治國:微宇宙的大清帝國」、「統治者身分的多樣性」、「多元宗教政策」、「地方政制的多元特色」、「語言文字的多樣」及「政治與禮儀」,精選院藏代表書畫器物文物及相關檔案文獻,透過圖文介紹,逐一呈現清代避暑山莊的特殊意義。

「一座山莊志,半部清代史」。盛清之世,當皇帝一行跨越長城,塞北各地蒙古王公相繼派員路上迎駕,長隊列陣,彼此互動問候,當年的戰爭烽火,早已煙硝雲散。大清皇帝對山莊的經營,積極拉攏蒙藏各方領袖,帶動熱河地區的繁榮,呈現萬邦來朝,帝國內多元文化揉合的特色。

系統號:

A-021211

【展覽】原民、漢人、官府的交織「物」語:故宮、臺博、臺史博三館聯展

【展覽】原民、漢人、官府的交織「物」語:故宮、臺博、臺史博三館聯展

標題:

【展覽】原民、漢人、官府的交織「物」語:故宮、臺博、臺史博三館聯展

時間:

2022年10月5日至2023年4月5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1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內容簡介:

什麼展可以把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三個館湊在一起?三館的典藏特色恰好各自反映臺灣歷史上的三個主角:原住民(臺博館)、漢人常民(臺史博),與中國宮廷/官府(故宮)的歷史與物質文化。三個不同典藏特色的館怎樣共同策展?三方看似相異的藏品如何彼此對話?看似三個對立的視角如何彼此映照出一個臺灣多元人群相遇、接觸與互動的歷程,以及豐富的物質文化內涵。展覽也試圖藉由與過去歷史與物質文化的探索及對話,讓過去與當代生活相接,進而能對當代有更多多元化及包容性的理解與想像。三館聯合策展,原民官交會,也與當代相遇。

系統號:

A-021212

【展覽】百年對話:跨國移動者與藏品的相遇特展

【展覽】百年對話:跨國移動者與藏品的相遇特展

標題:

【展覽】百年對話:跨國移動者與藏品的相遇特展

時間:

2022年9月27日至2023年6月18日

地點:

國立臺灣博物館本館1樓西展廳(臺北市中正區襄陽路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2-2558-9790

內容簡介:

國立臺灣博物館(以下簡稱臺博館)「百年對話:跨國移動者與藏品的相遇特展」精選南洋類藏品作為對話載體,邀請東南亞移民工社群分享藏品故事,透過「人與物」、「物與物」的對話,聚焦東南亞區域的信仰、藝術及風土民情,述說跨越區域與文化差異的相遇故事。

展覽以「藏品和社群連結」為策展核心,精選60餘件臺博館南洋類藏品,包括克力士匕首、面具、木質平面傀儡、皮影戲偶、甘美朗樂器模型、錢幣、生活器具等,以及2019年由駐臺北印尼經濟貿易代表處捐贈給臺博館的峇里島神獸「巴龍」;此外,也向民間徵集泰國的食器、越南水神信仰古籍、印尼的孔雀羽冠虎面獅等展件,期望帶給觀眾更多關於東南亞文化的多元視野和再發現,並透過展覽推廣文化平權。

系統號:

A-021213

【展覽】回望:二十世紀史語所的中國西南地區調查

【展覽】回望:二十世紀史語所的中國西南地區調查

標題:

【展覽】回望:二十世紀史語所的中國西南地區調查

時間:

2022年10月29日起

地點: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二樓204室中國西南民族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聯絡人:

Tel: (02)2652-3180

內容簡介:

【展覽預告】回望:二十世紀史語所的中國西南地區調查
展期:2022年10月29日起
展區:歷史文物陳列館 
多山、多河流造成重重地理區域分割,居住在中國西南地區的人們也分裂為許多大小族群。傳統中國對於本地又有豐富的歷史記載。這些因素,使得中國西南地區成為歷史與人類學研究的寶藏。
自1920年代起,史語所研究人員即在此從事研究,歷年來蒐集之西南民族文物 1100 餘件,文書 800 餘種,田野照片約 7000 張,以及錄音及錄影等資料。
本展覽以「認同」與「區分」為主題,分為三個單元﹕
一、人與地:環境區分與人類適應
二、人與人:社會認同與區分
三、人與天:生命與信仰
希望藉此呈現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形成的歷史過程。

系統號:

A-021214

【展覽】擢蒔增華──館藏植物意象書畫特展

【展覽】擢蒔增華──館藏植物意象書畫特展

標題:

【展覽】擢蒔增華──館藏植物意象書畫特展

時間:

2022年8月12日至2023年4月29日

地點:

中台世界博物館(南投縣埔里鎮中台路8號)

主辦單位:

中台世界博物館

內容簡介:

植物原生於自然之中,因人類對其依存的關係,憑藉生活經驗和知識的積累,從而使主觀情感契合外在物象,湮遠地將植物意象轉化成群體的文化意涵。「擢蒔增華」係為展示藝術家藉由植物意象詮釋內在心緒,將其物象「移植」於書畫與碑拓的作品中。

總計件數共38件,分別為書畫21件、碑拓16件,立體1件,分為三項主題:一、「佛旨瑞卉」:聚焦蓮花之於佛教的文化意涵,以及其生物表徵所代表傳統的社會期待。二、「心跡遣興」:理解創作者主觀「寓意於象」的蘊含情意,以及書畫的藝術傳統和社會功能。三、「君子比德」:闡釋比興傳統所賦予植物的道德意象,並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命情志。

系統號:

A-021215

【展覽】臺灣意象──帝國眼中的臺灣風物

【展覽】臺灣意象──帝國眼中的臺灣風物

標題:

【展覽】臺灣意象──帝國眼中的臺灣風物

時間:

2022年7月22日至2023年5月21日

地點:

臺灣客家文化館第四特展室(苗栗縣銅鑼鄉九湖村銅科南路6號)

主辦單位:

臺灣客家文化館

內容簡介:

十七世紀以來,諸多帝國勢力就從其立場認識臺灣。本展覽透過這些帝國所製作的地圖、所特別舉出的物產,以兩條不同軸線的歷史進程,來探索臺灣。第一個軸線是「帝國的凝視」,從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大清國到大日本帝國,它們是如何從帝國治理的角度來探索臺灣的地理和風土。

第二條軸線是「在地的動能」,居住於臺灣的本地人,在歷經不同帝國的統治後,逐漸形成臺灣人的共同意識,發展出論述與描述自己的方式。

系統號:

A-021216

【展覽】手完成的話——時局下的李石樵人物畫

【展覽】手完成的話——時局下的李石樵人物畫

標題:

【展覽】手完成的話——時局下的李石樵人物畫

時間:

2022年10月15日至2023年2月19日

地點: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二樓南翼第2展區(台北市南海路54號)

主辦單位:

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內容簡介:

2019年的陳植棋特展、2020年的張萬傳特展,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的臺府展系列特展,這次以有「畫伯」之稱的李石樵為主題,即將在10月15日隆重展出。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原「臺灣教育會館」,落成於1931年日治時期,共計有6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及4回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在此舉辦,是臺灣近代美術發展的歷史現場。本年度「二二八藝文系列.他們的年代」特別企劃本展,以李石樵於1930至1960年代創作的人物畫為主,不僅僅是展出多幅經典畫作,如《四弟像》(1931)、《合唱》(1944)、《市場口》(1946)、《建設》(1947)、《李石樵畫室》(1958),更特別將作品《大將軍》(1964)與首次對外公開展出的《蔣中正先生》(1960)並列展示。

除了畫作展示,同時也透過史料闡述李石樵於日治時期參與「臺灣文藝聯盟」,結識吳天賞、張星建等多位文藝人士,積極參與臺中文化界活動,戰後初期並組織「歡迎國民政府籌備會」。這群臺中文藝人士,原本滿心期待「回歸祖國」、新政權的來臨,卻因國民政府在政治面、經濟面、文化面等等的治理失當,導致臺灣社會面臨物價高漲、失業、生活困苦、族群差異與貧富差距下的階級不平等問題叢生,進而引爆二二八事件,李石樵多位熟識友人紛紛遭受牽連,除了畫友陳澄波遭逮捕槍殺之外,吳天賞遭列於「臺中地區『三.二』事件重要人犯名冊」之中,而張星建亦遭列於「臺中地區公職人員參加二二八事變首要主謀份子調查表」及「臺灣中部綏靖區通緝人犯名冊」之中,李石樵也曾遭檢調單位徹夜約談,清晨釋回。二二八事件之後,緊接著進入戒嚴及白色恐怖的年代,李石樵的行事也轉為低調寡言,也或許迫於政治環境、友人紛紛蒙難,讓他意識到現實主義的作品,不適宜再為創作主軸,也考量在幾件巨作問世之後,應調整繪畫風格,向現代藝術思潮學習。

系統號:

A-021217

【展覽】常無障──傳世與歷代香爐特展

【展覽】常無障──傳世與歷代香爐特展

標題:

【展覽】常無障──傳世與歷代香爐特展

時間:

2022年10月14日至12月25日

地點:

川藝術(臺北市大安區大安路一段116巷5號B1)

主辦單位:

川藝術

內容簡介:

許多在宋代經典的香爐,自鐮倉時代(1185~1333)便傳入日本,這些青瓷爐具到了日本,常被視為珍寶,被供奉在寺廟或是茶會中所使用,成為當時權利機構彰顯影響力的象徵。

川藝術於2022年10月14日展出「常無障 — 傳世與歷代香爐特展」(Mind Curl Upwards - Incense Burner Special Exhibition),「常無障」原文來自一黃庭堅「香十德」的「常用無障」一詞,經一休和尚在日本推行,廣泛流傳於禪寺與香道界,焚香能使心平靜,遠離障礙。

系統號:

A-021218

【展覽】「報紙漫畫的百變形象——『線』在畫圖!」漫畫特展

【展覽】「報紙漫畫的百變形象——『線』在畫圖!」漫畫特展

標題:

【展覽】「報紙漫畫的百變形象——『線』在畫圖!」漫畫特展

時間:

2022年10月25日至11月27日

地點:

帝國製糖廠臺中營業所(臺中市東區樂業路30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內容簡介: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自10月25日起至11月27日於帝國製糖廠臺中營業所舉辦「報紙漫畫的百變形象-『線』在畫圖!」漫畫特展,展覽以日本時代發行量之首《臺灣日日新報》的出發,透過圖像中線條與邊界的不同表現手法,展示當時的諷刺畫、主題投稿募集以及連環漫畫連載等作品,從早期報紙當中對漫畫的想像,讓群眾探索漫畫創作自由的本質。

系統號:

A-021223

【展覽】知識を世界に求めて――明治維新前後の翻訳事情

【展覽】知識を世界に求めて――明治維新前後の翻訳事情

標題:

【展覽】知識を世界に求めて――明治維新前後の翻訳事情

時間:

2022年11月11日至12月9日

地點:

国立国会図書館東京本館新館1階展示室(千代田区永田町1-10-1)

主辦單位:

国立国会図書館

內容簡介:

国立国会図書館東京本館では2022年11月11日(金)から12月9日(金)まで、企画展示「知識を世界に求めて―明治維新前後の翻訳事情―」を開催します。

江戸時代後期から明治時代前期に焦点を当てて、当館が所蔵する中国や欧米の原書及びその翻訳書、約200点を展示します。鎖国期にオランダから渡ってきた蘭書とその翻訳や、今日でも親しまれている海外文学の初期の翻訳書等、さまざまな分野の翻訳書が一堂に会します。

また、当時の外国語学習などの翻訳事情や翻訳者のエピソードもあわせてご紹介します。

系統號:

A-021219

【展覽】加耶――古代東アジアを生きた、ある王国の歴史

【展覽】加耶――古代東アジアを生きた、ある王国の歴史

標題:

【展覽】加耶――古代東アジアを生きた、ある王国の歴史

時間:

2022年10月4日至12月11日

地點:

国立歴史民俗博物館企画展示室A(千葉県佐倉市城内町 117)

主辦單位:

国立歴史民俗博物館

內容簡介:

加耶(かや)とは、日本列島の古墳時代と同じ頃、朝鮮半島の南部に存在した、互いに協力し、時には競い合いながら活躍した国々のことです。おおむね4~6世紀に、海上交易と鉄生産を一体として運営し、東の新羅(しらぎ)や西の百済(くだら)、海をはさんだ古代日本の倭、そして遠く中国などとも交流を重ねながら、大きな成長をとげました。しかし、新羅と百済という強国のはざまの中で、徐々に勢力が弱まり、562年には滅亡してしまいます。

今回、大韓民国国立中央博物館の全面的な協力のもと、加耶の墳墓から出土した金銀のアクセサリー、整美な土器、武威をしめす武器や馬具、成長の礎となった鉄、そして対外交渉をしめす外来の品々など約220点の資料を展示することにより、加耶のなりたちから飛躍、そして滅亡までの歴史を明らかにします。日本国内で加耶の至宝が一堂に会して展示されるのは、実に30年ぶりのことです。

今回の展示では、加耶と倭の交流の移り変わりについても考えていきます。加耶は倭が最も緊密に交流した社会の一つです。倭は、加耶との交流を通して、当時の先進の情報や技術、道具を入手し、それを自らの文化として定着させていきました。それは、須恵器と呼ばれる硬い焼き物、鉄の道具、金工、馬の飼育、灌漑、ひいては蒸し器などの炊事道具や新しい暖・厨房施設(カマド)など実に様々です。その動きが最も盛んだった5世紀を「技術革新の世紀」と呼ぶこともあります。倭の歴史を知るためには、加耶の歴史にも目を向ける必要があります。

本展示を通して、海をはさんだ加耶の歴史を体感しながら、日韓両地域の悠久の交流が現在、そして未来へと続いていくことに思いをはせることでしょう。

○第440回歴博講演会「加耶―古代東アジアを生きた、ある王国の歴史―」

○第442回歴博講演会「加耶と倭の武器と武具」
2022年12月10日(土)13:00~15:00
講師:松木武彦

系統號:

A-021220

【展覽】仏と神と侍と

【展覽】仏と神と侍と

標題:

【展覽】仏と神と侍と

時間:

2022年10月7日至12月25日

地點:

熊本県立美術館本館第2展示室(熊本市中央区水前寺6丁目18番1号)

主辦單位:

熊本県立美術館

內容簡介:

熊本県内の寺院や神社には、熊本県だけでなく日本の歴史にもかかわる様々な宝物が伝来しています。本展覧会ではこれらの寺院と神社の宝物と、当館コレクションから仏と神をモチーフとした作品を選び出して展示し、インド、中国、朝鮮半島、そして日本に至るまでの仏教美術の歴史と、それをとりまく侍たちの物語をご紹介します。

中世以来、幾度も合戦を繰り返した侍にとって、寺社とはおのれの武運長久と一族の結束を願う信仰の対象でした。そして、領民に対して行た数々の業績は厚い信頼につながり、やがて侍を神仏になぞらえて神格化するまでに至ります。本展では、これらの物語を主に「阿蘇の神々」、「蒙古襲来」、「武士団・菊池氏」、「細川家」、「加藤清正」をキーワードとして紹介し、侍たちがどのように仏や神と向き合ってきたか解き明かします。

系統號:

A-021221

【展覽】外務省外交史料館 特別展示 「日中国交正常化50年」

【展覽】外務省外交史料館 特別展示 「日中国交正常化50年」

標題:

【展覽】外務省外交史料館 特別展示 「日中国交正常化50年」

時間:

2022年9月22日至12月27日

地點:

外務省外交史料館別館展示室(東京都千代田区霞が関2-2-1)

主辦單位:

外務省外交史料館

內容簡介:

2022(令和4)年は、「日中共同声明」の発出により、日本と中国が国交正常化して50周年の節目の年にあたります。これを記念して、本展示では、「日中共同声明」や、その後に結ばれた「日中平和友好条約」などを関連史料とともにご紹介します。

※入場無料

系統號:

A-0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