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92本第4分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92本第4分

標題: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92本第4分

時間:

2021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內容簡介:

古代法律術語「坐」的字形演變、詞義引申與句法釋例(吳柱)
理學與皇權——兩宋之際「聖學」觀念的演變(張曉宇)
聖人之學即眾人之學:《鄉約鐸書》與明清鼎革之際的群眾教化(陳熙遠)
畢士博、李濟與「中國人自己領導的第一次田野考古工作」(洪廣冀)

系統號:

P-019413

民俗曲藝第214期

標題:

民俗曲藝第214期

時間:

2021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內容簡介:

【客家宗教文化 (Hakka Religious Culture) 專輯】
Introduction(Paul R. Katz)
導論(林桂玲)
[研究論文]
臺中東勢客家釋教的齋醮傳承:以龍華佛教會瑞德壇為核心(劉懷仁)
信仰與族群關係:以馬來西亞仙四師爺信仰為例(張翰璧、白偉權、蔡芬芳)
當信仰超越族群:1907年吉隆坡仙四師爺宮廟產訴訟案與當地華人權力結構的轉變(黃佩雯)
清代以來浙南石倉客家移民聚落的象徵世界(巫能昌)

系統號:

P-019358

清華中文學報第26期

標題:

清華中文學報第26期

時間:

2021年12月

出版單位:

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

報導者: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

內容簡介:

【論文】
語氣副詞「總」的用法及成因 (張麗麗)
析論台灣五洲園派布袋戲三代劇作之語言風格變異(杜佳倫)
裨史之闕――《西京雜記》中的記憶斷片與歷史書寫(胡頎)
論《世說新語》敘事文(劉承慧)
回到魯迅:盛可以《錦灰》、韓松《醫院》三部曲中的醫/病與療救(賴佩暄)
香港抒情傳統論述的形態:以〈客途秋恨〉在《胭脂扣》及〈永盛街興衰史〉的轉化(區仲桃)

系統號:

P-019422

鵝湖月刊總號558期

鵝湖月刊總號558期

標題:

鵝湖月刊總號558期

時間:

2021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鵝湖月刊社

報導者:

鵝湖月刊社

內容簡介:

鵝湖論壇
朱耘廷■共同 / 通?或者並不──「臺灣本土化趨勢下的中國人文學研究」論壇側記與感思

元亨利貞
楊儒賓■殷海光2.0
郭繼民■牟宗三談「如何念哲學」

天光雲影
曾昭旭■不要用目標計畫來迫害自己
關於真我與自由
從羞恥心與自責之異同說起

書與學
林安梧■儒家還有戲嗎?《當儒家走進民主社會:林安梧論公民儒學》序言

論文
任少武■論方以智《易餘》一書的家學淵源
蔡廣進■言即是行──從「佞」的涵義嬗變看孔子的語言觀
熊文文■蘊衷禪師生平新探──兼論兩宋之際雲門宗的遞嬗

系統號:

P-019424

中國語文第775期

中國語文第775期

標題:

中國語文第775期

時間:

2022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國語文月刊社

報導者:

李威侃副秘書長(中國語文月刊社)

內容簡介:

主編的話・從大學生考試集體作弊談起・蔡芳定

教學天地
名人格言:世界各宗教是一家──淨空(老法師)・康世統選輯
不是數學不好,而是國文不好?・黃志傑 7
小品文兩帖‧・張春榮 14
〈金縷衣〉怎麼寫的?・陳正治 16
小教國語課文〈靜靜的淡水河〉篇章結構分析及教學釋疑・陳佳君
當代國際優秀詩人選集(之六十四)・蔡澤民
讀黨魁曾院士過滿月圓詩步玉・文幸福
守得雲開見月明──張春榮《春荷青鄉》推薦序・顏荷郁
「與時俱新」的漢語量詞・錢偉、韓青靈
白話對聯賀新年・適生
蔡同學・賴哲顯
資訊學習歷程・張添雄

論文園地 
文化身分的流動與和諧:以「華美文學」《典型的美國佬》(Typical American)和《喜福會》(The Joy Luck Club)為例・陳碧月
讀經教育對兒童學習之探討・黃中龍
從儒道釋的思想剖析《文心雕龍・原道》・鄭凱明
客語現代詩敘事分析──以「客家女聲」為例・左春香

文創園地  
《蜜蜂與遠雷》讀後・林如意
星辰與我・翁一恩
遇見・何宜臻
特別的日子,特別的裝扮──聖誕節浪漫之約・賴以嘉 
淚,只因心傷・薛菁萍
下課管教,宜止乎?・紀佐燁
牆外的彩虹・王俐晴
我從忽略到關心的一件事・李承芸
我心中最美好的季節・陳宜如
那一天,放學的天空・謝欣恬
居家防疫的生活感想・陳穎溱

系統號:

P-019486

漢學研究通訊第40卷第4期

漢學研究通訊第40卷第4期

標題:

漢學研究通訊第40卷第4期

時間:

2021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

【余英時院士紀念專號】
自由主義的傳統基礎—余英時先生的若干治學理路 ⊙王汎森
我與指導教授余英時相處的個人回憶 ⊙田浩著,王千瑀譯
涓滴教誨見真情—懷念余英時先生 ⊙邵東方
回憶編輯《余英時文集》 ⊙沈志佳
回憶先師余英時教授 ⊙賴大衛著,王千瑀譯
接過余英時先生所傳慧炬,讓自由之光永耀宇內 ⊙陳懷宇
余老師與我的師生情誼 ⊙侯格睿著,葉毅均譯

【研究綜述】
中國大陸學界關於近代蕪湖米市的研究回顧與展望 ⊙康健、王暢
法國東亞學院藏越南漢籍略述 ⊙謝澤穎

【新書評介】
Julia Lovell, Maoism: A Global History
Kelly A. Hammond, China’s Muslims and Japan’s Empire: Centering Islam in World War II
岩間一弘編,中國料理と近現代日本——食と嗜好の文化交流史

【會議報導】
國內外學術會議

【學界消息】
漢學研究中心
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2022年度訪問學人獲選名單
外交部「臺灣獎助金」——2022年受獎候選人名單
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
臺灣各大學漢學課程彙目——110學年度第1學期
研究機構及學校動態

系統號:

P-019400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56期

標題: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56期

時間:

2021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清雍乾時期八旗米局的興革:制度史的考察(葉高樹)
乾隆年間色楞格河流域的經貿政策與聚落發展(王士銘)
福若瑟神父的華人社會生活:從香港到魯南(1879-1908)(吳蕙芳)
「睡獅」淵源的再商榷與新探索:誕生於明治日本的「眠れる獅子」(楊瑞松)

系統號:

P-019384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13期

標題: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13期

時間:

2021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論文】
晚清上海的「海關檢疫」(杜麗紅)
《塘沽協定》後冀東地區的政治衝突:1934年開灤五礦罷工與各方因應(賀江楓)
關鍵環節:第一次緬甸戰役中的林蔚及其參謀團(蘇聖雄)

【書評】
石川禛浩著,袁廣泉譯,《「紅星」是怎樣升起的:毛澤東早期形象研究》(陳耀煌)

系統號:

P-019367

國史館館刊第69期

標題:

國史館館刊第69期

時間:

2021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史館

內容簡介:

原住民族主體論及其挑戰:以戰後初期臺灣的山地行政改革案為例(1950-1954)(劉俊雄)
兩蔣威權體制特性再探——從柏楊案談起(李福鐘)
顧順章「自新」與「中統」的發展(蘇慶軒)
王昇與「劉少康辦公室」:1980年代臺灣威權體制末期的權力震盪(陳翠蓮)

系統號:

P-019294

美術史研究集刊第51期

標題:

美術史研究集刊第51期

時間:

2021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區域互動下陶俑樣式的轉變:以北周到隋的長安地區為中心(林郡儀)
畫院運作機制對清代宮廷繪畫的形塑與作用(陳韻如)
當雙鉤本成為範本──以乾嘉之後古碑的雙鉤、刊印與取法為中心(薛龍春)
二十世紀前期文物調查與中國美術史之發展(石守謙)

系統號:

P-019385

中國文學學報第11期

中國文學學報第11期

標題:

中國文學學報第11期

時間:

2021年11月

出版單位: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北京: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

內容簡介:

手稿研究的視野、方法及策略(陳平原)
漫論近體詩格律對漢語韻律研究的意義(施向東)
東亞漢詩圈中的跨文化詩人主體及表達:以橋本蓉塘(1844–1884)為例(李小榮)
理學之眼—— 湯漢《陶靖節先生詩注》新探(王玲玲)
小說鑒史:《康梁演義》的反維新書寫與晚清文化圖景(宋雪)
補天遺恨—清遺老1917 年《靈武勸進圖》唱和詩研究(陳建銘)
從《寶綸堂集》和《水滸葉子》說到周氏兄弟的「紅學」(陳勝長)

系統號:

P-019340

道教研究學報第12-13期

道教研究學報第12-13期

標題:

道教研究學報第12-13期

時間:

2021年11月

出版單位: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道教文化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École française d’ Extrême-Orient合作出版

內容簡介:

【論文】
Spirit-Writing and Salv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ing–Qing Daoist Spirit-Writing Cults of Lüzu and Related Literati Spirit-Writing Altars (Lai Chi Tim)
教法之宗師:北宋高道劉混康的人生史(何安平)
莫月鼎使者符法的作用與傳派——以明抄本《九天梵炁雷晶碧潭使者大法》為中心(許蔚)
清初青雲譜《太上靈寶淨明宗教錄》研究:與晚明「淨明宗教錄」的比較(何璇)
九州清晏:清世宗全國龍神祠廟系統的創立(陶金、喻曉)

【書評】
Imperiled Destinies: The Daoist Quest for Deliverance in Medieval China,by Franciscus Verellen (Nathan Woolley)
The Chinese Dreamscape: 300 BCE–800 CE,by Robert Ford Campany (Brigid E. Vance)
The Zhong-Lü System of Internal Alchemy,by Livia Kohn (Friederike Assandri)
A Fourth-Century Daoist Family: The Zhen’gao, or Declarations of the Perfected, Volume 1,by Stephen R. Bokenkamp (Franciscus Verellen)
A Library of Clouds: The Scripture of the Immaculate Numen and the Rewriting of Daoist Texts,by J. E. E. Pettit and Chao-jan Chang (Dominic Steavu)
《整合及制度化:唐前期道教研究》,白照傑著(吳楊)

【訃告】
Kristofer Schipper, a Daoist Among Us (Patrice Fava)

系統號:

P-019341

《古代中國》第44輯

標題:

《古代中國》第44輯

時間:

2021年12月

出版單位: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nd The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arly China

內容簡介:

主編的信(艾蘭)
顧哲先生訃文(1928–2020)(謝德照)
紀念張長壽先生(1929–2020)(李峰)
中國文化記憶創造的開端與西周王室的記憶政策(夏玉婷)
公元前500年中國青銅工業生產中修整完備的模、複製技術、及流水線(李建深)
漢水為軸心及水域的顯著重要性:對《容成氏》簡牘地理空間觀點中「無楚相關特徵」論點的質疑(魏德理)
《老子》篇章之「分子間斷性」、連貫性及其文本形成之力求完美(李博威)
「沉默」在古代中國的作用及其踐行—從《晏子春秋》談起(袁艾)
秦代的人力資源管理:從湖南里耶遺址出土的一份冊書說起(馬增榮)
秦和西漢時期法律的發佈(李婧嶸、陳松長)
北京大學漢簡《蒼頡篇》鑒定補考——兼論所謂「漢牘」《蒼頡篇》的相關問題(傅希明)
微危之機:早期中國的弩機隱喻(周博群)
近出甲骨文、金文、簡帛資料 (2008年~2018年)(風儀誠)
博士論文提要(黃文儀彙編)
年度論著目錄(黃文儀彙編)

系統號:

P-019312

周恩來:毛澤東背後的力量

周恩來:毛澤東背後的力量

標題:

周恩來:毛澤東背後的力量

時間:

2022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時報出版

作者:

Michael Dillon 著,何啟仁 翻譯

內容簡介:

神祕、高貴、王位背後的權力——這幾個字就足以代表周恩來截然不同於當代其他中共高層的形象與政治生涯。他出生於 1898 年,曾是蔣介石更是毛澤東的親密夥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任總理,1949年上任直至1976年過世。他也是鄧小平的主要盟友——對鄧小平在農業、工業、科技和軍事方面的「四個現代化」產生重大的影響。因此,他是一般公認中國走向超級大國地位的主要設計師,也是中國在現代世界中發揮核心作用的關鍵人。

周恩來並不符合任何共產主義領導人的刻板印象。他有教養,溫文爾雅,是一個富有同情心和知識分子形象的人物,深受非共產黨人、外國人和他的夥伴喜愛。他是當代中國政治中最複雜的人物之一,或許也可以說是最有趣的人物之一,儘管他的影響從未像毛澤東那麼明顯。在這本書中,邁克.迪倫將他恢復到他在歷史上應有的地位,並分析了一個「非僅是政治操作員」的「人」的角色。

系統號:

P-019361

不平等的樣貌:新加坡繁榮神話背後,社會底層的悲歌

不平等的樣貌:新加坡繁榮神話背後,社會底層的悲歌

標題:

不平等的樣貌:新加坡繁榮神話背後,社會底層的悲歌

時間:

2022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張優遠 著,方祖芳 翻譯

內容簡介:

前言
第一章 第一步:破壞原有的敘述
第二章 日常生活
第三章 平衡工作與生活不該是階級特權
第四章 我希望孩子比我更好
第五章 在缺乏階級保護的環境下成長
第六章 有差異的應得
第七章 需要、想要、尊嚴
第八章 尊嚴就像乾淨的空氣
第九章 家醜外揚
第十章 關於「種族」的備忘錄
第十一章 接下來怎麼辦?
附錄 為所有讀者而寫的研究方法:這就是數據的樣貌
後記 自傳民族誌:出乎意料的一年

作者簡介
張優遠(Teo You Yenn),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社會學博士,目前擔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副教授兼社會學系主任,曾發表諸多期刊論文、書籍文章與評論,著作包括2011年勞特里奇出版社(Routledge)出版的《新加坡新自由主義道德:家庭政策如何影響國家和社會》(Neoliberal Morality in Singapore: How family policies make state and society)等。她致力於教學,並將研究成果帶入公共領域。2013年獲頒南洋教育獎(Nanyang Education Award),2016年榮獲美國社會學學會性與性別部門(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Sex and Gender Section)的女權學者社會運動家獎(Feminist Scholar Activist Award)。

系統號:

P-019379

漢代玉雕綜論

漢代玉雕綜論

標題:

漢代玉雕綜論

時間:

2022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時報出版

作者:

劉嶔琦、方勝利 合著

內容簡介:

漢代玉雕,上承春秋戰國,從二維平面雕刻進展到三維立體雕刻,從靜態感進展到動態感,在兩漢(西漢加東漢)長達四百多年的時間裡,玉雕的數量和總類都相當可觀。其水準、雕刻的精緻細膩、文化內涵的豐富、整體氣度的的磅礡,已達玉雕藝術之美的最高境界。上至皇家貴族所需的設計乃至升斗小民的生活用品,設計藝術已臻成熟,呈現多采多姿的多元風貌。

系統號:

P-019393

後周魯時代的天下秩序──《荀子》和《呂氏春秋》政治哲學之比較研究

後周魯時代的天下秩序──《荀子》和《呂氏春秋》政治哲學之比較研究

標題:

後周魯時代的天下秩序──《荀子》和《呂氏春秋》政治哲學之比較研究

時間:

2021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佐藤將之 著

內容簡介:

西元前256年,周赧王被秦昭襄王所征服。由此,戰國時代最後階段的華夏世界進入三十五年的「後周魯時代」。

本書提出:在此時期周天子不在的政治權威空白時期,實為《荀子》和《呂氏春秋》兩書之出現的主要契機。以這樣歷史背景為主要契機誕生的兩書,其政治哲學的目標便應該在於構想能治理全天下人民之國家的建立──《荀子》探求未來以禮義治理天下的君王;《呂氏春秋》則向已成為「de facto天子」的秦王,為提升至名正言順的天子,提供政策綱要和實踐細則。

作者根據較為嚴謹的「觀念史/概念史」分析,闡述《荀》、《呂》兩書在思維上、概念上、論述內容上等多層次的思想特質及其歷史角色。期盼本書在戰國秦漢時代的歷史和思想相關議題之探討能夠提供較新的切入點,並擴大研究視野。

系統號:

P-019261

晚明學術與知識分子論叢

晚明學術與知識分子論叢

標題:

晚明學術與知識分子論叢

時間:

2021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周志文 著

內容簡介:

明儒中的主動派與主靜派
仕進與講學:以王畿、錢德洪的選擇為例
羅汝芳論《大學》
論「道理不行,聞見不立」
何心隱與李贄的人倫觀
論黃宗羲的四篇「陳乾初先生墓誌銘」
論陳確的《葬書》
明末清初有關封建、郡縣的爭議:以黃、顧、王為例
明代笑話書中的士子
散文的解放與生活的解脫:論晚明小品的自由精神
張岱與《西湖夢尋》

系統號:

P-019262

「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

「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

標題:

「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

時間:

2021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麥田出版

作者:

陳培豐 著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是透過日治時期「同化」教育的分析——有關近代化論述和實際政策內容,以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的互動關係──繼而去探討近代臺灣人認同意識之內涵、特質及意義。

由於掣肘於「國體論」這個近代日本的政治文化,臺灣的國語「同化」教育中含有相當程度的近代性,以及日本獨特的精神文化。而根據「國體論」,臺灣人取得平等待遇的條件取決於「同化」教育的程度。因此為了爭取平等待遇,臺灣人以選擇性、自律性的態度積極去接受「同化」中的近代化,應該不是妥協而是一種「以接受作為抵抗」的抵殖民。因為如此對應「同化」的方式,必然會壓縮到殖民差別統治的正當性,或動搖到「國體論」。

跳脫出「漢賊不兩立」的傳統抵抗觀,我們發現臺灣人在日治時期不斷圍繞著近代文明這個議題,與統治者之間產生賦與、接受、希求、拒絕、自立、抑止的複雜互動。在這個互動過程中,統治者被迫不斷的調整其「同化」政策並大量普及教育機構。而在「以接受作為抵抗」的歷程中,臺灣人以機巧的抵抗方式達成了近代化。

不過臺灣人利用「同化」教育強烈追求近代文明的態度,相對的淡化了其保存或強調傳統文化的意願和形象。而透過如此的抵殖民過程和經驗,所形構出的漢民族共同體「想像」,成為戰後臺灣人認同意識的特質與基礎。

※本書為再版

系統號:

P-019263

台灣新文學史(十週年紀念新版)

台灣新文學史(十週年紀念新版)

標題:

台灣新文學史(十週年紀念新版)

時間:

2021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陳芳明 著

內容簡介:

自1999年首度發表台灣文學史論以來,歷時十二載,陳芳明的巨作《台灣新文學史》終告成書;起自1920年代台灣新文學運動,終於21世紀首個十年的群聲並起,是目光深沉的百年回眸,也是給未來世代的殷殷期許。

上一輪的文學盛世,奼紫嫣紅,繁花爭豔,都容納在這本千迴百轉的文學史;下個世紀的豐收盛況,必將醞釀更開闊高遠的史觀,為未來的世代留下見證。本書的完成,向前輩作家致敬,也向新世代致意。台灣擁有如此豐饒的文學遺產,當可預期下個世代將抵達更輝煌的藝術峰頂。

本書共分二十四章。陳芳明以新的文學觀點、論述和視野,完整介紹、詳細敘述日據時代以來,台灣社會各個時期、各個階段之文學發展,包括重要作家、文學作品、文學雜誌、文學社團、文學思潮演變、文學論戰、文壇大事等。

十週年紀念新版因應十年來的文壇變革,適度增補、修訂原書中之不足,盼使讀者對台灣文學史有更完整的了解。書末除附錄台灣文學大事年表,扼要記載台灣文學發展的面貌,更新增歷史事件與專有名詞、作品與文獻以及人名索引,方便讀者比對查找。

系統號:

P-019267

南宋的農村經濟(二版)

南宋的農村經濟(二版)

標題:

南宋的農村經濟(二版)

時間:

2021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梁庚堯 著

內容簡介:

南宋承襲北宋,在經濟上有人口增加、土地兼併和商業發達等基本趨勢,人口增加造成耕地不足,土地兼併助長財富集中,而商業發達則使農家和市場經濟的關係日深,常受物價變動的影響。再加上南宋賦役制度的許多弊端,促使農村貧富差距漸增,助長了社會的不安。

但在另一方面,在南宋一百五十年的歷史中,卻未曾發生大規模的農村變亂,可見另有一股協調的力量在維持農村經濟的安定,這也就是南宋政府和富家做了各種努力。

《南宋的農村經濟》主旨在探討南宋農村社會在經濟上的衝突與協調。各章分別討論了南宋農村的戶口概況、土地分配與租佃制度、農家勞力與農業資本、農產市場與價格等具體情況,以及農村中貧富不均的現象,最後則討論農村中用以協調貧富的各種努力,並指出這些努力在當時所能發揮的作用。

系統號:

P-019268

同樣的心:楊牧生態詩學、翻譯研究與訪談錄

同樣的心:楊牧生態詩學、翻譯研究與訪談錄

標題:

同樣的心:楊牧生態詩學、翻譯研究與訪談錄

時間:

2021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逗點文創結社

作者:

曾珍珍 著

內容簡介:

想完整認識楊牧──被譽為最有希望榮獲諾貝爾獎的華人詩人,《同樣的心》將是不可或缺的一塊拼圖。看曾珍珍從生態詩學的研究專業,析論楊牧詩作的生態意象;從中西比較詩學的還原再現,發掘楊牧譯作的修辭策略與音樂性;從師生關係、研究同行的雙重角色,勾勒楊牧創作的自覺與反思。同樣的心,呼應成章。

作者簡介
曾珍珍 (1954-2017),生於桃園,後移居花蓮。美國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為臺灣知名學者、翻譯家。曾任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教授、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創所所長,後追聘為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榮譽院長。研究領域涵蓋中西比較詩學、神話與文學、美國女性詩歌、生態詩學、翻譯理論與實踐等。文學教育與學術研究之餘,亦從事文學翻譯,譯有《希臘悲劇》(合譯)、《寫給雨季的歌:伊莉莎白‧碧許詩選》、《最藍的眼睛》(獲第32屆金鼎獎最佳翻譯人獎)以及二十世紀基督教護教大師魯益師(C.S. Lewis)文學著作系列多種。

系統號:

P-019270

電影的口音:賈樟柯談賈樟柯

電影的口音:賈樟柯談賈樟柯

標題:

電影的口音:賈樟柯談賈樟柯

時間:

2021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釀出版

作者:

白睿文 著

內容簡介:

前言 從汾陽到世界/賈樟柯談賈樟柯
汾陽光陰 成長背景/流行音樂/學生電影/合作夥伴
光影故鄉 《小武》(1997)/《站台》(2000)/《任逍遙》(2002)
廢墟世界 《世界》(2004)/《三峽好人》(2006)
社會正義 《二十四城記》(2008)/《天注定》(2013)
重回江湖 《山河故人》(2015)/《江湖兒女》(2018)
光影之道 學習經驗/《小山回家》/開頭的美學/電影大師班
尾聲 中國文學/農村經驗/《一直游到海水變藍》(2020)

作者簡介
白睿文(Michael Berry),1974年於美國芝加哥出生。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現代中國文學與電影博士。現職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亞洲語言文化教授兼任中國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當代華語文學、電影、流行文化和翻譯學。

著作包括《光影言語:當代華語片導演訪談錄》(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2005;麥田,2007;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痛史:現代華語文學與電影的歷史創傷》(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2008;麥田,2016)、《鄉關何處:賈樟柯的故鄉三部曲》(英國電影學院,2009;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煮海時光:侯孝賢的光影記憶》(印刻,2014;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編著包括《霧社事件:台灣歷史與文化讀本》(麥田,2020》《重返現代》(麥田,2016)、Divided Lenses(夏威夷大學出版社,2016)。

系統號:

P-019271

排灣族神話與傳說(新版)

排灣族神話與傳說(新版)

標題:

排灣族神話與傳說(新版)

時間:

2021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中:晨星出版

作者:

田哲益 著

內容簡介:

每個民族都有解釋自己族群由來的創世神話,保存豐富文化的排灣族,也擁有自己的美麗創世起源神話與傳說。原始的人民,面對不可抗拒的天然災害,以及不能克服的自然險阻和不可思議的天雲變幻,自然產生種種傳說、信仰與民俗,這是所有原住民均有的現象。其中,排灣族的神話傳說有一特別之處,就是可以用吟唱的方式呈現出來。

作者收錄豐富的材料,分析與說明每一則排灣族的神話傳說故事,使故事的意義明白易懂。並對同類型式的神話傳說故事進行比較研究,使故事內涵更清晰易解。樸實、流暢的文字敘述,如一幅幅生動鮮活的圖畫,一步步導引我們走入原住民的心靈世界,且深刻的感受到原住民的集體意識與生命熱度,也是研究台灣原住民文化重要的參考資料之一。

系統號:

P-019272

臺灣蕃地寫真帖

臺灣蕃地寫真帖

標題:

臺灣蕃地寫真帖

時間:

2021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捷徑文化

作者:

遠藤寬哉 攝影,陳怡如 翻譯

內容簡介:

戰地攝影師遠藤寬哉在臺灣總督府統治的時代背景下,以日人視角記錄「理蕃」政策中日本帝國與原住民族間的交戰實景,以及原住民族文化傳統。百年前的原住民出草、宗教、婚姻等是怎麼樣的景況,讓我們一同翻閱這時代篇章。

1895年攝影師遠藤寬哉隨日軍來臺,並擔任對原住民族戰役的戰地攝影師。相繼出版《蕃匪討伐紀念寫真帖》與《臺灣蕃地寫真帖》兩本關於日本軍警與原住民族交戰互動之寫真集。從1907年臺灣北部高山的插天山戰役,到1912年中部白姑大山的戰役,《臺灣蕃地寫真帖》記錄前線戰場實景。除了展現日本軍警武器與作戰手段外,亦描繪出在高山峻嶺、懸崖峭壁,與洶湧溪流下,兵士的苦戰與死傷。

照片場景突顯原住民族捍衛部落家園的堅毅與韌性,呈現原住民各族群豐富的生活樣態與文化傳統,以及追求發展、接受教育和農業技術授與。縱使他者的文字與圖像,仍可拼湊百年前的時代景象,細細思索原住民族群在臺灣歷史發展中的主體性。

系統號:

P-019273

蕃匪討伐紀念寫真帖

蕃匪討伐紀念寫真帖

標題:

蕃匪討伐紀念寫真帖

時間:

2021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捷徑文化

作者:

遠藤寬哉 攝影,陳怡如 翻譯

內容簡介:

日治時期「五年理蕃計畫」試圖將原住民族臣服於帝國統治,卻也因緣際會讓戰爭攝影師遠藤寬哉記錄下帝國與原住民族征戰對抗的景況。透過張張老照片,讓我們再次凝眸歷史瞬間。

1910年,臺灣總督府實行「五年理蕃計畫」(1910-1914),試圖將帝國的勢力擴張到原住民族領域,首當其衝對臺灣北部深山Gogan泰雅族群掀起戰爭序幕。在當時被譽為「臺灣第一寫真師」的日人攝影師遠藤寬哉,來臺後開設了遠藤寫真館,並在之後受總督府所託,擔任對原住民族戰役的戰地攝影師。從此,他奔走於北臺灣高山地區戰鬥前線,從高山叢林到斷崖峭壁,記錄下戰爭時刻與當中的大小人物。

宜蘭、桃園、新竹,日方的警察、軍隊、築路工兵、人夫所處艱險環境,以及交戰對象原住民族人的生活樣態、山林環境,遠藤寬哉的攝影鏡頭瞄準了激烈血戰下的一景一刻。於百多年後的臺灣而言,此本寫真集無疑是珍貴的史料,讓當代讀者能透過張張照片建構出時代景象,浸潤在歷史片刻中。

系統號:

P-019274

建築的態度:戰後臺灣建築師群像

建築的態度:戰後臺灣建築師群像

標題:

建築的態度:戰後臺灣建築師群像

時間:

2021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田園城市生活風格書店

作者:

阮慶岳、王增榮 著

內容簡介:

?一些後話|王增榮
?單向與迂迴─臺灣戰後建築思潮的發展|阮慶岳

?經典凝看
現代主義舵手,文藝復興人再現|王大閎
傳統與現代交融,空間如水墨流動|陳其寬
「整體建築」的宇宙、環境、居所、人|李承寬
女性建築先鋒,瞻望理性與浪漫|王秋華、修澤蘭

?開東合西
符號與象徵運用,文化與文明的對話|李祖原
理念與現實並進,建築趨勢的導引者|漢寶德
理性與專業的回歸,現代性接軌的堅持|姚仁喜
混沌分歧的年代,堅持自我的獨聲|吳增榮

?人與土地
簡化構法與開放建築,個體勞動力的尊重|謝英俊
重啟社區的公共性,時間、土地與人的合一|黃聲遠
「雜木林」的美學,「造化」空間的追求|廖偉立
歷史與記憶的回應,在地實踐的路徑|邱文傑

系統號:

P-019301

當儒家走進公民社會:林安梧論公民儒學

當儒家走進公民社會:林安梧論公民儒學

標題:

當儒家走進公民社會:林安梧論公民儒學

時間:

2021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商周出版

作者:

林安梧 著

內容簡介:

導論│從「外王」到「內聖」:「公民儒學」的可能

第一部│演講
第一章│「儒家倫理」的闡釋與釐清
第二章│儒家倫理在中國政治哲學中的效用與限制
第三章│「道的錯置」及其解開的可能
第四章│儒家在公民社會中扮演的角色
第五章│道德意識在現代社會的意涵
第六章│從「心性倫理」過渡到「社會正義」的關鍵
第七章│以社會正義論為核心的後新儒學
第八章│關於「公民教育」的哲學思考

第二部│訪談
第九章│後新儒家的可能向度
第十章│John Makeham訪談林安梧論「新儒學」與「後新儒學」
第十一章│倫理道德觀的轉化:發展公民儒學,提倡大公有私
第十二章│儒學革命:從新儒學到後新儒學
第十三章│社會統序與公民儒學:專訪台灣儒家林安梧

系統號:

P-019302

語言學──結構、認知與文化的探索

語言學──結構、認知與文化的探索

標題:

語言學──結構、認知與文化的探索

時間:

2021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黃宣範 主編

內容簡介:

語言學是一門不斷發展、創新與突破,又高度跨領域的知識體系。長久以來,台灣需要一本既能敘說本土故事,又能引介語言研究新知的書,而本書就是這個夢想的結晶。

透過國立臺灣大學和十九位語言學者的共同策劃與分章執筆,本書取材自台灣南島語、客語、台語、華語、手語,提供語言學各個基礎分支與跨學門應用的介紹,內容兼具學術與科普性質,適合對語言學有求知慾的讀者閱讀。全書探索台灣語言結構的規則性與特色、認知概念如何與語言密切關聯以及語言作為思想與文化載體的作用,期盼為台灣學術界、青年學子,以及對語言現象感興趣的讀者開闢嶄新的道路,藉由欣賞語言的奧祕,從而激盪出更多的知識對話。

系統號:

P-019304

中日二十一條交涉在中國

中日二十一條交涉在中國

標題:

中日二十一條交涉在中國

時間:

2021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翰蘆圖書出版公司

作者:

呂慎華 著

內容簡介:

導論

第一部 權利與懸案
第一章 甲午戰爭後的中日通商行船條約
第二章 庚子事變後的中日通商行船續約
第三章 日俄戰後的會議東三省事宜條約
第四章 日本條約權利的實現與中日懸案

第二部 衝擊與回應
第一章 擬定大戰略
第二章 北京情報戰
第三章 議場攻防戰
第四章 五國外交戰
第五章 報紙輿論戰

第三部 記憶與神話
第一章 解決中日懸案
第二章 發展愛國意識
第三章 確定國恥紀念
第四章 創造歷史記憶

結論

系統號:

P-019319

臺灣原住民族教育發展

臺灣原住民族教育發展

標題:

臺灣原住民族教育發展

時間:

2021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家教育研究院

作者:

周惠民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原住民族教育政策的發展
第二章 教育機會均等與原住民族教育
第三章 我國原住民學生升學保障政策的發展 與現況
第四章 原住民族語教師教學之研究:以都會區為例
第五章 教科書中的原住民族圖像
第六章 原住民族知識在學校課程上的意涵與應用
第七章 原住民族高等教育的國際發展趨勢:以WINHEC為例
第八章 美國部落大學的現況與發展
第九章 加拿大原住民族教育權的現況與發展

系統號:

P-019321

被統治的藝術:中華帝國晚期的日常政治

被統治的藝術:中華帝國晚期的日常政治

標題:

被統治的藝術:中華帝國晚期的日常政治

時間:

2021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Michael Szonyi 著,鐘逸明 翻譯

內容簡介:

本書敏銳而有力地融合微觀與宏觀歷史,在時間長河中探索人們如何在表面的順從下進行抵抗。——詹姆斯・斯科特/政治人類學家,著有《不受統治的藝術》、《人類學家的無政府主義觀察》

《被統治的藝術》以明代沿海衛所為背景,剖析承擔兵役義務的軍戶家族如何擬定種種策略陽奉陰違,趨利避害。他們既未公然挑戰權威,亦非順從遵守律法,而是在反抗與服從之間遊走,不斷對以下問題進行權衡與決策:何時被統治、如何被「最恰當地」統治、如何讓被統治的利益最大化又讓付出的成本最小化──運用「被統治的藝術」。

本書分成三部分,分別講述福建軍戶在原籍、衛所和軍屯的日常生活。歷史學家宋怡明親身走訪田野,挖掘大量族譜、地方志、口述史等民間史料,結合微觀的鮮活案例與宏觀的嚴謹分析,完成這部關注一般常民大眾的社會史傑作。

作者簡介
宋怡明(Michael Szonyi),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中國歷史學教授,費正清研究中心主任,明清及中國近代社會史學家。擅於利用歷史人類學和田野調查方法研究中國東南地區的社會史。著有Practicing Kinship: Lineage and Descent in Late Imperial China、《前線島嶼:冷戰下的金門》(Cold War Island: Quemoy on the Front Line)等書。

系統號:

P-019327

海上霸權:從捕鯨業到自由航行的海洋地緣史

海上霸權:從捕鯨業到自由航行的海洋地緣史

標題:

海上霸權:從捕鯨業到自由航行的海洋地緣史

時間:

2021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燎原出版

作者:

竹田いさみ 著,鄭天恩 翻譯

內容簡介:

海洋佔了地球面積的七成以上。從大航海時代直到今天以來的400年間,大國環繞著海洋霸權展開激烈且關乎生死存亡的爭鬥。大航海時代開啟了世界探索的契機,也拉開了世界海權爭霸的序幕。歷史告訴我們,在各種談判與交涉的背後,都隱藏著強國爭奪「海洋霸權」的盤算。這不只是地緣關係學的討論,還有包含漁業、石油開發、航路、貨運等等的許多因素構成的複雜海權結構。作者用他那充滿動感的筆觸,描述國與國之間如何在海上及陸地上的談判桌進行的海上權利爭鬥。

作者竹田勇美把大國設計的海洋秩序與海洋政策按照時間順序加以整理掌握,從「大航海時代」開始,梳理過去400年的海權地緣政治史。他提出的問題,同時也是世界所有國家感到疑惑的問題。面對中國的崛起,面對動盪的海洋秩序,我們該如何因應才好?回顧這400年間海洋的歷史,作者把焦點放在海洋秩序與海洋規則的變遷,從海洋視野出發,重新理解近現代史。

本書原文書名為:海の地政学:覇権をめぐる400年史

系統號:

P-019328

點燃臺灣文學的火種:彭瑞金與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點燃臺灣文學的火種:彭瑞金與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標題:

點燃臺灣文學的火種:彭瑞金與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時間:

2021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中:豐饒文化

作者:

鄭邦鎮 編著

內容簡介:

▌序
主編序/鄭邦鎮
推薦序/賴松輝

▌專題演講
回首/彭瑞金

▌論文
彭瑞金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衍化過程/張靜茹
本土化與在地化的實踐──《高雄市文學史》的限制與突破/葉連鵬
《臺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中的新詩論述/陳瀅州
從彭瑞金談建構臺灣文學評論史之可能/陳鴻逸
《曾貴海集》中的高雄意象析論/蔡孟文
從「鄉土」到「本土」──彭瑞金臺灣文學本土論的建構脈絡/王國安
《臺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七○年代現代詩論的政治意識/李敏忠

▌專題綱要與發言紀錄
台灣文學本土化的燃點/鄭烱明
喧囂時代的文學戰鬥──彭瑞金教授與台灣文學的本土化
/邱若山、鄭邦鎮、李敏勇、趙天儀

系統號:

P-019337

西廂記版畫藝術——從蘇州版畫插圖到「西洋鏡」畫片

西廂記版畫藝術——從蘇州版畫插圖到「西洋鏡」畫片

標題:

西廂記版畫藝術——從蘇州版畫插圖到「西洋鏡」畫片

時間:

2021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資訊

作者:

徐文琴 著

內容簡介:

木刻版畫藝術在中國源遠流長,成就輝煌,以「西廂」為題材的作品不僅數量眾多、種類豐富,且精品如雲,成為被廣泛模仿的經典,同時啟發了其他藝術媒材的創作與生產。

16-17世紀,蘇州是明代文化與藝術中心,兼具文人、職業畫家雙重身分的吳門畫家們──唐寅、仇英、錢穀、盛茂曄、殳君素、王文衡、程致遠等,都曾畫過「西廂」題材的作品,或為《西廂記》版畫插圖畫過樣稿。繪畫真跡流傳至今者雖然十分稀少,但從明末版畫插圖落款「仿」或「摹」之作品,可見其與吳門畫家的關聯性,呈現出重視山水元素的吳門繪畫風格,表現「蘇州派」版畫插圖特色。

18世紀蘇州版畫量產的特性,除了販賣給本地人、裝飾於會館、宅邸、宗教場所,以及酒店、茶樓等地之外,也能作為外來遊客的紀念品和工藝品,銷售、流傳到其它省份甚至國外。除了蘇州之外,天津楊柳青、山東楊家埠、高密、上海等地,也都曾製作、生產以「西廂」為題材的年畫、月份牌畫及「西洋鏡」畫片。18世紀著名法國畫家法蘭索瓦‧布雪(François Bucher)模仿了姑蘇版畫的故事及仕女圖,使得「中國風尚」在歐洲一時蔚為潮流。本書從西廂記繪畫開始,進入中國版畫、年畫、「西洋鏡」畫片世界,一窺明清蘇州的名士風流、印刷產業,上百幅彩色圖版見證明清以來東西貿易、文化交流下的藝術盛宴。

系統號:

P-019338

救嬰與濟貧──乳婦與明清時代的育嬰堂

救嬰與濟貧──乳婦與明清時代的育嬰堂

標題:

救嬰與濟貧──乳婦與明清時代的育嬰堂

時間:

2021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資訊

作者:

江昱緯 著

內容簡介:

崇禎年間,揚州商人蔡璉創立揚州育嬰社,是為民營育嬰堂的開端。晚明士人劉宗周指出揚州育嬰社兼具「恤孤」與「賑貧」之效,揭示晚明以降育嬰堂的兩大理念,即是本書題旨所揭之「救嬰」與「濟貧」。明清時期育嬰堂的乳婦,一方面是落實救嬰的關鍵人物,另一方面則是濟貧理念下的救濟對象。乳婦兼具施、受救濟者的角色,在明清善會善堂史中,值得深入挖掘。

本書以乳婦為核心,透過社會、性別與醫療等面向,呈現明清善會、善堂更豐富的面貌。反思士人對乳婦千叮萬囑的態度,及其對於乳婦的議論,實是行善理念、性別與階層等多方因素的相互交織,反映出育嬰堂理想與經營實況間的落差,更凸顯「救嬰」與「濟貧」難以兩全之下,乳婦可能面臨的困難與窘境。

系統號:

P-019339

長物志

長物志

標題:

長物志

時間:

2021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文光圖書

作者:

文震亨 著

內容簡介:

長物,本乃身外之物,飢不可食,寒不可衣。然凡則閒適玩好之事,自古就有雅俗之分,文公謂之「入品」,實乃雅人之致。「長物」原指多餘的東西,它們雖非生活必需品,但卻是中國古代文人構築精神世界不可或缺之物,寄託了古代文人的審美情趣和品格意志。

全書共十二卷,講述居家陳設的有室廬、几榻、器具、位置四卷,與造景布局密切相關的有花木、水石、禽魚三卷,與文人雅趣直接關聯的有書畫、香茗兩卷,集中談論日常生活的有衣飾、舟車、蔬果三卷。明末名士文震亨,出身書香門第,借品鑑長物而標舉人格,完美呈現簪纓世族的清雅生活格調以及明代江南書香世家的高潔風致。

系統號:

P-019342

商人、企業與外資:戰後臺灣經濟史考察(1945-1960)

商人、企業與外資:戰後臺灣經濟史考察(1945-1960)

標題:

商人、企業與外資:戰後臺灣經濟史考察(1945-1960)

時間:

2021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左岸文化

作者:

洪紹洋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改朝換代的機會:臺灣商人的對外活動
第三章 資本家的機會:走向工業
第四章 土地改革、民營化與資本積累
第五章 臺日經濟關係的重啟與調整
第六章 臺美經濟下的援助體系與外來投資
第七章 結論
後記

系統號:

P-019355

瞬間千年:東亞海域周邊史論

瞬間千年:東亞海域周邊史論

標題:

瞬間千年:東亞海域周邊史論

時間:

2021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作者:

鄭永常 著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過去二十多年發表的學術論文的結集,大都是與東亞海域周邊史相關的研究,其中有些是提出與前輩學者不盡相同的看法,或對歷史上某一議題的關心而引發的研究興趣。論文集中最早的一篇發表於1996年,最晚一篇在2016年;討論的議題上下二千年就在一瞬間,從交趾開始終結於香港,都是東亞海域周邊的變化,這又與中國內陸變動相關,特別是沿海地區對東亞海域的影響一直存在至今。無論是中國朝貢貿易體系、海禁政策、政局動亂、移民流竄,以致政權更替,都對東亞海域周邊國家或地區構成不同程度的影響,至今逃脫不了。東亞海域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如何相處,歷史提供很多有價值的參照,值得進一步深入探究。

作者簡介
鄭永常,一九五二年生於香港。香港新亞研究所文學博士(史組),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退休教授。除本書外,著有:《漢文文學在安南的興替》、《征戰與棄守:明代中越關係研究》、《來自海洋的挑戰──明代海貿政策演變研究》、《海禁的轉折:明初東亞沿海國際形勢與鄭和下西洋》、《血紅的桂冠:十六至十九世紀越南基督教政策研究》、《明清東亞舟師祕本:耶魯航海圖研究》、《越南史》、《香港的回憶》等。編有:《海港、海難、海盜:海洋文化論集》、《東亞海域網絡與港市社會》等。

系統號:

P-019356

現在進行式:臺灣藝術史的光影實錄

現在進行式:臺灣藝術史的光影實錄

標題:

現在進行式:臺灣藝術史的光影實錄

時間:

2021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資訊

作者:

鄭政誠 主編

內容簡介:

【輯一】臺灣美術史概論
 夢土與家鄉:臺灣美術史概述/林育淳
 臺灣美術史再發現:田野調查、研究與展覽/邱函妮
 臺灣美術的本土性與現代性:從陳澄波、張義雄到侯俊明/盛鎧

【輯二】近代美術與桃園典藏
 桃源與古城:談近代美術的幾個意象/蔡家丘
 70新寫實:從鄉懷到社會批評/賴明珠
 淺談桃園市立美術館藏臺灣風景畫/謝佳娟

【輯三】近代臺灣的攝影發展
 臺灣近代攝影藝術演進史/姜麗華
 如何閱讀臺灣地景攝影/曾少千

【輯四】戰後臺灣的書畫發展
 以身試法 :臺灣早期現代書法實驗及美學思考/李思賢
 臺灣戰後水墨畫的新文化論述/白適銘
 臺灣藝術於解嚴後的文字應用與嘲諷/黃智陽

【輯五】臺灣美術史的拓展與發聲
 臺灣藝術中的西方影響:以臺灣參加巴西聖保羅雙年展為例(1950-1970年代)/陳曼華
 阿田教授 ê「寶島美術館」/廖新田

系統號:

P-019359

威權政治之困境:新加坡未來政治想像

威權政治之困境:新加坡未來政治想像

標題:

威權政治之困境:新加坡未來政治想像

時間:

2021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季風帶文化

作者:

施仁喬、劉浩典 著

內容簡介:

後李光耀時代的新加坡政治,一直受各界注視。在二〇二〇年大選,新加坡人民行動黨依然贏得選舉,繼續執政,但其得票率下降約百分之十,反對黨所得國會議席數目增至歷史新高,共得十席。對於未來新加坡政治會有何種走向,各界分析未有定論。評論者間漸有的共識是,新加坡管治模式已現暗湧,人民行動黨政府需要變革,以應對新的國家政治氣候轉變。

新加坡未來政治想像,可概分為兩類:第一類,以人民行動黨為中心;第二類,以新加坡社會為中心。《威權政治之困境——新加坡未來政治想像》的兩位作者、新加坡學者施仁喬(Cherian George)與劉浩典(Donald Low)主張前者。他們肯定人民行動黨過去的治績,亦認為未來新加坡國家發展仍能受益於其強有力的管治風格,故此他們在《威權政治之困境——新加坡未來政治想像》之中,直指人民行動黨政府治國方式的各種弊端,希望喚起其善意,使之明白,建構更為平等與公義的社會,發展更為民主與公平的政經制度,拓展政治多元空間,增強政府的問責度,皆合乎新加坡的國家乃至執政黨利益。他們相信,若然人民行動黨政府能夠及早利用其管治優勢,自內而外推動變革,從執政黨乃至國家前途角度看,這都將會是最佳情景。

在新加坡之內,《威權政治之困境——新加坡未來政治想像》的觀點不一定會盡得掌聲,但在華文世界之中,這是立足於新加坡本土、理解新加坡政治生態特質與轉變的重要參考文本。

系統號:

P-019366

百年情書:文協時代的啟蒙告白

百年情書:文協時代的啟蒙告白

標題:

百年情書:文協時代的啟蒙告白

時間:

2021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與前衛出版社合作出版)

作者:

林佩蓉等 合撰

內容簡介:

臺灣文化協會成立於1921年10月17日,其組成以知識階級青年為主,並以設置讀報社、講習會,舉辦文化演講,提倡文化演劇,巡迴放映教育電影等方式,在臺灣社會各階層推展啟蒙運動。1927年1月,因政治路線分歧,文協左、右分裂,其形態由原先的民族主義啟蒙文化團體,變換成為無產階級啟蒙文化團體。至1931年底,總督府加強取締島內左派組織,新文協因此終止活動,但文學運動持續進行。

適逢文協百年紀念,國立臺灣文學館以「百年情書.文協百年特展」向大眾敘述百年來不曾中斷的文化活動,以「情感面」的詮釋角度,將文協的啟蒙運動,轉譯為文化人追求大眾的情史,並藉由賴和、蔡培火、盧丙丁、陳澄波、李献璋、林氏好、楊逵等文協參與者的視角,重述百年前文協的精神與理想。

此次特展曾入圍2021年金點設計獎(空間設計類)並榮獲「2021 Muse Design Awards」競賽金獎,本展覽專輯保留了展場內的文物、影像資料,也邀請音樂、繪畫、歷史、文學、社會運動等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藉由多元、開放的研究視角,展現不同學科的敘事風格,期望能呈現百年前文協洋溢青春色彩、追求啟蒙革新的繽紛樣貌。

系統號:

P-019381

明清以來善書叢編續輯(共18冊)

明清以來善書叢編續輯(共18冊)

標題:

明清以來善書叢編續輯(共18冊)

時間:

2021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作者:

王見川、Philip Clart(柯若樸)、 侯沖、范純武、游子安 主編

內容簡介:

從明清以來至1960年代,約有1500種善書在華人世界流通。我們可以說近代中國與海外華人社會,是善書充斥,四處流通的。善書構成近代中國文化的重要內涵,對於如此龐大的善書文獻,我們根據三原則:
1. 流行性
2. 影響性
3. 重要性

挑選一些明清以迄於1960年代的著名善書,編成《明清以來善書叢編》初輯二輯套書出版。

《明清以來善書叢編》續輯是初輯的姊妹編,其中收錄清末至1980年代間,在中國大陸以及台灣流行的重要善書。如《傳家寶》《不可錄》《同善錄》《得一錄》等。這套書可說是涵蓋百年來中國一般民眾文化的精華,是理解其時中國文化同一性的寶貴資料。總之,《明清以來善書叢編》初輯、續輯,可說是繼《福壽寶藏》(1936)之後,首次大規模收集明清至民國時期中文善書的出版,是想要深入認識近代以來華人的一般思想構成不可或缺的文獻。

系統號:

P-019386

大陸邊緣的徒然掙扎:冷戰時代滯港及流亡海外的第三勢力滄桑錄

大陸邊緣的徒然掙扎:冷戰時代滯港及流亡海外的第三勢力滄桑錄

標題:

大陸邊緣的徒然掙扎:冷戰時代滯港及流亡海外的第三勢力滄桑錄

時間:

2021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元華文創出版社

作者:

陳正茂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第三勢力運動史料述評: 以《自由陣線》週刊為例
第二章 第三種聲音:附議第三勢力理念的《自由人》三日刊
第三章 最後的訴求與迴聲:以五○年代香港第三勢力運動《聯合評論》為場域之分析
第四章 最後希望的破滅:李宗仁與第三勢力運動
第五章 書生從政的悲劇:顧孟餘政治活動之探討
第六章 「自由中國運動」:蔡文治與五○年代的第三勢力運動
第七章 初試啼聲:謝澄平與《自由陣線》集團的緣起緣滅
第八章 曇花一現:許崇智與五○年代香港第三勢力運動
第九章 變局下的選擇:張發奎與五○年代香港第三勢力運動
第十章 最後一搏:張君勱與五○年代香港的第三勢力運動
第十一章 另一條道路:左舜生與香港第三勢力運動
第十二章 五○年代香港第三勢力運動的主要團體:「中國自由民主戰鬥同盟」始末
第十三章 代理戰爭:美國與五○年代中國的第三勢力運動
第十四章 結論:由第三勢力失敗之因檢討知識分子的政治參與

系統號:

P-019394

何謂中華、何謂漢:追逐彩虹的草原男兒

何謂中華、何謂漢:追逐彩虹的草原男兒

標題:

何謂中華、何謂漢:追逐彩虹的草原男兒

時間:

2021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八旗文化

作者:

後藤多聞 著,鄭天恩 翻譯

內容簡介:

◎序章:「中華」與「漢」的不可思議
◎第一章:騎馬民族奔馳的時代——宛若壯闊的大河小說
◎第二章:邁向彩虹、氐族年輕武士苻堅的野心——氐人非胡
◎第三章:不為人知的大佛之路——巨大佛像是怎麼誕生的?
◎第四章:草原的青春之風、拓跋一代記——從「皇帝即如來」到「中華」
◎第五章:手握彩虹的男兒、孝文帝——「中華」的誕生
◎第六章:拓跋國家的譜系——周隋唐皆出武川

◎第七章:永恆的彩虹、大唐帝國——「中華」的繼承者
◎終章:亡國與革命——「中華」的歷史演變、直到今天
◎後記

作者簡介
後藤多聞,一九四四年生於日本大阪市。京都大學大學院中國文學研究科碩士課程修畢。長期任職於NHK,擔任新聞工作者與節目製作人,曾製作《故宮──從故宮珍藏所見的中華五千年》(故宮~至宝が語る中華五千年)、《騎馬民族的止步之地──北朝鮮歷史紀行》(騎馬民族の道はるか~北朝鮮歴史紀行)、《大草原的祭典──蒙古》(大草原の祭り~モンゴル)等節目。歷任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客座教授、綜合地球環境學研究所客座教授、平山郁夫絲路美術館理事。另著有《遙遠的不丹──喜瑪拉雅山的佛教王國》(遙かなるブータン―ヒマラヤのラマ教王国をゆく,1995)、《兩個故宮》(ふたつの故宮,1999)。

系統號:

P-018888

華人倫理實踐:理論與實務的交會

華人倫理實踐:理論與實務的交會

標題:

華人倫理實踐:理論與實務的交會

時間:

2021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政大出版社

作者:

汪文聖 主編

內容簡介:

序言:華人倫理實踐如何可能?一次理論與實務、東方與西方的交會 /汪文聖

【理論篇】
在之間:敘說研究/活動中的中介空間 /洪瑞斌、鄧明宇、陳祥美
誰的人生?何種故事?自述生命經驗的倫理思辨 /胡紹嘉
在衰老與成長之間守護「新生」:從鄂蘭的敘事行動反思世代政治 /林淑芬
談中西範例性語言的主體性:從呂格爾的敘事研究來看 /汪文聖
從Klein與Winnicott的客體關係理論探問人我倫理的「第三空間」 /翁士恆
心理/文化療癒做為倫理技藝的社會實踐:人文臨床學觀點 /余安邦

【實務篇】
從敘事案例看臨床倫理的困境 /王心運
生涯作為在世存有之倫理實踐:為我與為他之雙向超越 /劉淑慧
回到大自然的家:從生態心理學談台灣生態人的論述與實踐 /蔡怡佳
臨床照護的不言之教:團體對話教學之實踐 /蔣欣欣
疾病真相溝通倫理實踐的再論:後真相和關係自主取向 /許樹珍

系統號:

P-019307

戰爭與東亞國際秩序的變動

戰爭與東亞國際秩序的變動

標題:

戰爭與東亞國際秩序的變動

時間:

2021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稻鄉出版社

作者:

李宇平 主編

內容簡介:

本書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東亞研究群於2017年11月,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舉辦之「戰爭與東亞國際秩序的變動」國際學術研討會的論文集。戰爭作為非常態的重大事件,破壞並瓦解了和平時期的世界秩序,亦對政治、外交、國防、經濟等各方面產生劇烈影響,思想、文化層面也蒙受重大變動。因此,戰爭是對原有既成秩序最大的挑戰與衝擊。深入探討東亞各國的對外關係,擴而言之,既為東亞與世界的研究。以戰爭造成之東亞國際秩序的變動為主題,邀請所內與國內外專家學者就其專長,揀選史料檔案,發揮創意,集結各家論文,匯成專書。

系統號:

P-019323

高座海軍工廠:八千四百名台灣少年赴日造飛機的歷史

高座海軍工廠:八千四百名台灣少年赴日造飛機的歷史

標題:

高座海軍工廠:八千四百名台灣少年赴日造飛機的歷史

時間:

2021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南天書局

作者:

林景淵 編著

內容簡介:

二次大戰末期,隨著日本在亞洲戰場的擴大,海軍急需各型飛機支援戰地,而國內人員幾乎都已調用,遂向殖民地台灣徵用國小畢業生八千四百餘人(少數初中畢業生)前往位於東京東南方之「高座海軍工廠」,從事製造飛機之工作。
徵用之初,本以若干年後,授以學歷及工作期間支付工資為條件。但隨著戰況升高,已無法進行一般課程,而來自亞熱帶之台灣少年,更難以忍受冬天之風寒。加以戰時物資不足,被迫過著飢寒交迫又必須加班工作的窘境。隨著戰爭結束,半年多後,大多數台灣少年平安返回故鄉台灣,卻不幸遭受當時政府之歧視,再陷入困境。

此一段痛苦歷史,卻因一位工廠文職人員早川金次的仁慈愛心,排除萬難而設立台灣少年紀念碑,從此風起雲湧,八千四百名台灣少年在島內熱烈互動,並和日本高座地座建立了堅實的情誼。這一段因戰爭而建立起來的可貴之稀有歷史,已逐漸被遺忘。凡關心台灣史的同胞,值得詳細加以瞭解它的來龍去脈。

系統號:

P-019343

臺灣都市的內部結構:續篇,邁入21世紀

臺灣都市的內部結構:續篇,邁入21世紀

標題:

臺灣都市的內部結構:續篇,邁入21世紀

時間:

2021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作者:

章英華 著

內容簡介:

本書為《臺灣都市的內部結構:社會生態的與歷史的探討》(巨流,1995)之續篇。以人口與住宅普查及工商普查資料為主要素材,配合其他資料與文獻,呈現1990年以後約二十年間四大都會內之鄉鎮市區在各個面向的變化。結合前篇的結果,以都會成長的變化、中心都市與外圍環帶的社經分化、住宅類型的變化以及公共運輸與個人機動運具的成長,總結臺灣都會發展的特性。並就西方都會發展的大趨勢,反思臺灣都市與都會發展的經驗。

系統號:

P-019401

說部美學與文體實驗:上海新感覺派的重寫研究

說部美學與文體實驗:上海新感覺派的重寫研究

標題:

說部美學與文體實驗:上海新感覺派的重寫研究

時間:

2021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政大出版社

作者:

徐禎苓 著

內容簡介:

導言 重寫:上海新感覺派的創作思索與策略
一、模習與重寫:中國白話文發展的必要歷程
二、閱讀史:亞際文化圈的知識往返
三、1927:東亞震盪與新感覺派登場
四、摩登左翼:文獻史料中的新感覺派

上編 重寫‧新興:上海與新感覺派
一、另類左翼:第一線書店與《無軌列車》
二、向左轉:水沫書店與《新文藝》
三、左右逢源:《現代》、《文藝風景》與《現代電影》
四、心史遺民:《六藝》與《文飯小品》
小結

下編 再製新感覺:魔都三家論

第一章 施蟄存:與傳統斡旋
第一節 五四遺風到革命響應:抒情與譯筆
第二節 歷史小說的中外調和:野/史與近代主義
第三節 說部傳統的回歸:海派風月與白話故事(a tale)
小結

第二章 劉吶鷗:跨語際實驗
第一節 故事與情色:文學形式美的探求
第二節 新感覺文體:語言、敘事的實驗
第三節 摩登/女郎:昭和文化的轉引
第四節 左翼加戀愛:都會啟蒙與宗教情懷
小結

第三章 穆時英:深化視覺表述
第一節 情感與形式:電影理論到文學實踐
第二節 文學蒙太奇:視覺性話語的成熟
第三節 新的說部:藝術乎?民族乎?
小結

尾聲
一、上海新感覺派的場域位置:尋找藝術的最大值
二、新感覺文體重估:跨語際、跨古今的中國白話文
三、新興美學再探:視覺性話語
四、重訪亞際樞紐:新感覺文藝的續衍

系統號:

P-019306

731部隊全史

731部隊全史

標題:

731部隊全史

時間:

2022年2月

出版單位:

東京:高文研

作者:

常石敬一 著

內容簡介:

本書は、「731部隊」研究の第一人者である著者が、その四〇余年にわたる調査・研究をまとめた集大成ともいえる1冊で、国内外の様々な史料の実証的な検証と、これまでの数十名におよぶ関係者への聞き取りをもとに731部隊・石井機関の全貌に迫ります。

「満州国」ハルビン郊外の平房に本部をおいた731部隊は、石井四郎が組織した機関、通称「石井機関」の一部で、石井機関は東京の陸軍軍医学校防疫研究室を中心に「軍」だけでなく「産・官・学」を取り込んだ1万数千人規模という巨大なものでした。
特に密接な関わりを持ったのは大学を中心とする医学界で、潤沢な研究費や戦役免除などのメリットがありました。

731部隊は1931年の満州事変を皮切りに勢力を拡大させていきますが、1942年の淅贛(せっかん)作戦で、大規模な細菌攻撃を実行するも失敗に終わりました。部隊は細菌兵器の実戦投入の困難性を認識しながらも止まることができず、そのまま敗戦を迎えます。

研究成果と引き換えに戦犯追及を逃れた731部隊と医学界の共犯関係は総括されないまま、戦後の医学界で影響力を持ち続けました。近年の「安全保障技術研究推進制度」をめぐり、大学と軍事研究の関係が注目されるなか、戦争と科学の関係を改めて問いなおします。

系統號:

P-019391

能楽の源流を東アジアに問う:多田富雄『望恨歌』から世阿弥以前へ

能楽の源流を東アジアに問う:多田富雄『望恨歌』から世阿弥以前へ

標題:

能楽の源流を東アジアに問う:多田富雄『望恨歌』から世阿弥以前へ

時間:

2022年1月

出版單位:

東京:風響社

作者:

野村伸一、保力道久、竹内光浩 編著

內容簡介:

Ⅰ 「能」の形成と渡来民の芸能──聖徳太子信仰と観阿弥・世阿弥 (保立道久)
Ⅱ 中国・朝鮮・日本の仮面舞の連鎖──世阿弥まで(野村伸一)
Ⅲ 『望恨歌』と百済歌謡「井邑詞」 (辻浩和)
Ⅳ 強制連行に向きあった市民と『望恨歌』(外村大)
Ⅴ 望恨歌・井邑詞・砧 (竹内光浩)
Ⅵ 農楽と能楽──国立能楽堂における二〇二〇年交流公演の記録 (神野知恵)
『望恨歌』 (多田富雄)
多田富雄 新作能『望恨歌』公演記録(一九九三~二〇二一) (竹内光浩/清水寛二)
解題──あとがきに代えて (野村伸一)

系統號:

P-019320

アジア太平洋戦争新聞

アジア太平洋戦争新聞

標題:

アジア太平洋戦争新聞

時間:

2021年12月

出版單位:

東京:彩流社

作者:

太平洋戦争研究会 編著

內容簡介:

日本時間1941年12月8日、午前3時23分。ハワイ真珠湾への奇襲攻撃から太平洋戦争へ突入する――日本は、1931年の満州事変以降の15年にも亘りアジア太平洋侵略を繰り広げていた。国を挙げて戦争へ突き進む過程と、最後には銃後の民間人を巻き添えにし、無条件降伏に至る狂気と悲劇の15年を「新聞形式」を通して時々刻々と描く。

系統號:

P-019291

世界史のなかの東南アジア:歴史を変える交差路(上巻)

世界史のなかの東南アジア:歴史を変える交差路(上巻)

標題:

世界史のなかの東南アジア:歴史を変える交差路(上巻)

時間:

2021年12月

出版單位:

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

作者:

Anthony Reid 著,太田淳、長田紀之 監訳

內容簡介:

第1章 熱帯湿潤地域の人びと
第2章 風下の地のブッダとシヴァ
第3章 貿易とネットワーク
第4章 都市の発展と世界市場向けの生産 1490-1640年
第5章 宗教革命と近世 1350-1630年
第6章 アジアとヨーロッパの邂逅 1509-1688年
第7章 17世紀の危機
第8章 民俗語的ヴァナキュラーアイデンティティ1660-1820年
第9章 中国語化した世界の拡大
第10章 熱帯プランテーションへの道 1780-1900年
第11章 自律性の退潮と最後の抵抗 1820-1910年

系統號:

P-019292

中国中古の学術と社会

中国中古の学術と社会

標題:

中国中古の学術と社会

時間:

2021年12月

出版單位:

京都:法蔵館

作者:

古勝隆一 著

內容簡介:

序 論
上 篇 儒道注釈と学術史
第一章 注釈と書物
第二章 魏晋期の儒教
第三章 魏晋『荘子』注釈史における郭象の位置
第四章 隋代儒教の地域性──特に山東儒者について
第五章 『隋書』経籍志史部と『史通』雑述篇
第六章 『論語』と日本──集解・義疏の伝承を中心として

下 篇 儒仏道と中古社会
第七章 礼体系の継承と変容──性差の観点から
第八章 魏晋時代の皇帝権力と死刑──西晋末における誅殺を例として
第九章 血盟と師授──『抱朴子』内篇を中心として
第十章 礼から法へ──北魏における礼の法制化について
第十一章 衰世の菩薩戒弟子皇帝──南朝陳における王権と仏教
第十二章 隋朝における一切経書写の意義──「宝台経蔵」をめぐって
第十三章 武則天「升仙太子碑」立碑の背景
補 説──その影響

系統號:

P-019311

中国牛鬼蛇神録──獄中の精霊たち

中国牛鬼蛇神録──獄中の精霊たち

標題:

中国牛鬼蛇神録──獄中の精霊たち

時間:

2021年12月

出版單位:

福岡:集広舎

作者:

楊曦光 原著,劉燕子 監譯

內容簡介:

私は自分が目撃した暗黒の歴史を世人に伝え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なぜなら、我が魂は、永遠にこれら拘禁された精霊たちと共にあるからだ。

研究者・技術者・企業家・宗教者・舞台監督・医者・左官屋・スリ・狂人・同性愛者・ゴロツキ・農民・流れ者等々・・・「中国は何処へ行くか?」を執筆した俊英高校生が10年間の獄中生活を共にした面々との記録を通じて描いた文化大革命時代の中国

系統號:

P-019317

21世紀の儒家思想:飽くなき貪欲から持続可能な経済へ

21世紀の儒家思想:飽くなき貪欲から持続可能な経済へ

標題:

21世紀の儒家思想:飽くなき貪欲から持続可能な経済へ

時間:

2021年12月

出版單位:

福岡:集広舎

作者:

孫震 原著,曾煥棋、許之威 翻譯,池田辰彰・池田晶子 監修

內容簡介:

第1章 個人や社会と倫理 ── 人生における選択と追求
第2章 世界経済の苦境を脱する ── 儒教倫理の現代経済における使命
第3章 社会の調和と経済の進歩 ── 儒学思想と世界の持続可能な発展
第4章 仁の道を実践する者 ── 儒家君子の現代における使命
第5章 企業家の経済的任務と社会的責任──価値の創造と社会正義の擁護

系統號:

P-019318

都市からひもとく西アジア:歴史・社会・文化

都市からひもとく西アジア:歴史・社会・文化

標題:

都市からひもとく西アジア:歴史・社会・文化

時間:

2021年12月

出版單位:

東京:勉誠書店

作者:

守川知子 編著

內容簡介:

まえがき―『都市からひもとく西アジア』に寄せて / 守川知子

Ⅰ 都市をつくる―建設・形成と発展
ムスリムがはじめて建設した都市バスラ―軍営都市から経済と学術の都市へ / 亀谷学
「二つの春の母」モスルの一二・一三世紀―ザンギー朝下の建設と破壊 / 柳谷あゆみ
スルタンとシャーの新たなギャンジャ / 塩野﨑信也
[コラム・港市①]港市マスカトとポルトガル人―絵図に見る一六―一七世紀の植民都市 / 大矢純

Ⅱ 都市に生きる―人びとと都市社会
アレッポが「シーア派の街」であった頃 / 谷口淳一
ティムール朝期のヘラートにおける聖者たち / 杉山雅樹
境界上の都市アインターブ―「良き泉」の町 / 中町信孝
[コラム・港市②]船乗りたちが集う町アデン / 栗山保之

Ⅲ 都市を活かす―政治的・経済的機能
フランク人支配下の都市エルサレム―観光産業都市への発展 / 櫻井康人
山城から平城へ―近世クルディスタンにおける都市機能の変容 / 山口昭彦
スンナ派学の牙城ブハラ / 木村暁
[コラム・港市③]「民族の交差点」ハイファ―近代東地中海の国際港湾都市 / 田中雅人

Ⅳ 大都市を彩る―三都物語
イスファハーンは世界の半分? / 守川知子
ナポレオン地図から読み解くカイロ―マイノリティに注目して / 深見奈緒子
ノスタルジックな近代―一九世紀イスタンブルの都市空間と都市行政 / 川本智史

系統號:

P-019329

中国演劇史論

中国演劇史論

標題:

中国演劇史論

時間:

2021年12月

出版單位:

東京:知泉書館

作者:

田仲一成 著

內容簡介:

第1章 演劇発生論――巫覡一元説
 第1節 演劇発生のメカニズム――理論的考察
 第2節 山西の隊戯――上党追儺戯
 第3節 山西隊戯の西南伝播――四川・雲南・貴州

第2章 宋元演劇論――初期演劇の形成
 第1節 宋代の隊戯――元宵灯戯,舎人隊戯
 第2節 宋代目連戯の発生――『仏説目連救母経』
 第3節 遺存の元雑劇――李賢得道,大会諸侯,孟良盗骨

第3章 明代演劇論Ⅰ――祭祀演劇の世俗化
 第1節 『金釵記』――祭祀・儀礼
 第2節 明初の戯曲演出――古典戯曲の演出
 第3節 『湘湖記』――同族意識

第4章 明代演劇論Ⅱ――祭祀演劇の個性化
 第1節 湯顕祖『還魂記』――冥界遮断の構造
 第2節 湯顕祖に仮託した明末文人の戯曲観――欲望の肯定
 第3節 林章の『観灯記』・『青虬記』――時局劇

第5章 清代演劇論Ⅰ――祭祀演劇の組織化
 第1節 織造府管轄下の江南劇界――俳優ギルドの変遷
 第2節 浙東宗族の組織形成――輩行字と演劇
 第3節 長河来氏の祭祀組織――祠産形成の過程

第6章 清代演劇論Ⅱ――祭祀演劇の商業化
 第1節 清代の村落演劇――市場地演劇への傾斜
 第2節 河北の市場地演劇――朝鮮使節燕行記録の事例
 第3節 都市の会館演劇――戯園の形成過程

結章 近代地方劇論――愛情劇の展開

系統號:

P-019333

東アジアの王権と秩序——思想・宗教・儀礼を中心として

東アジアの王権と秩序——思想・宗教・儀礼を中心として

標題:

東アジアの王権と秩序——思想・宗教・儀礼を中心として

時間:

2021年10月

出版單位:

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

伊東貴之 編著

內容簡介:

本書は、編者の主宰により、勤務先の国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略称・日文研)において、二〇一六(平成二十八)年四月から、最終的には、二〇二〇(令和二)年三月に掛けて、四年間に亙って開催された、共同研究会「比較のなかの東アジアの王権論と秩序構想——王朝・帝国・国家、または、思想・宗教・儀礼——」(通称・伊東班)の成果報告を兼ねた論文集である。

系統號:

P-019336

老子探究——生きつづける思想

老子探究——生きつづける思想

標題:

老子探究——生きつづける思想

時間:

2021年12月

出版單位:

東京:岩波書店

作者:

太平洋戦争研究会 編著

內容簡介:

はじめに
横山大観画「生々流転」
Ⅰ 老子という人物
第一章 歴史的存在としての老子 
第二章 秦王朝から漢王朝へ
第三章 神秘的存在としての老子
第四章 賈善翔の『猶龍伝』

Ⅱ 老子という書物
第一章 『老子』の成立と展開
第二章 漢から魏へ
第三章 老子学の展開――何晏と王弼
第四章 何王以後の老子学

Ⅲ 『老子』の注釈――河上公注を中心として
第一章 『老子』河上公注と河上公説話
第二章 道家的君主の養神と情欲
第三章 河上公注の構造

系統號:

P-019371

郷役と溺女:近代中国郷村管理史研究

郷役と溺女:近代中国郷村管理史研究

標題:

郷役と溺女:近代中国郷村管理史研究

時間:

2021年12月

出版單位:

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

山本英史 著

內容簡介:

はじめに

第Ⅰ部 近代中国の郷村管理と郷役
第一章 蘇州における郷村管理と郷役
第二章 松江の郷役から見た土地改革前史
第三章 近代蘇州郷村管理社会復元の試み      
四 『中国農村慣行調査』に見る華北の郷役

第Ⅱ部 近代中国の溺女問題とその改革
第四章 溺女問題とその系譜
第五章 清朝の溺女問題への対応
第六章 近代中国の溺女問題改革

第Ⅲ部 史料:聴き取り調査による口述記録
第七章 松江の郷役に関する口述記録
第八章 蘇州の郷役に関する口述記録
第九章 蘇州の溺女に関する口述記録

結びにかえて

系統號:

P-019390

東西文明比較互鑑:秦――南北朝時代編

東西文明比較互鑑:秦――南北朝時代編

標題:

東西文明比較互鑑:秦――南北朝時代編

時間:

2021年12月

出版單位:

東京:アジア太平洋観光社

作者:

潘岳 著

內容簡介:

第1章 戦国時代とギリシャ
 東西文明の起源と相違
 中華文明の包容力示す荀子
 連合より自治重視の都市国家
 東西の相違こそ対話の基礎

第2章 秦漢とローマ
 東西政治文明の基礎
 共和政ローマの挽歌
 中華道統の礎を築いた前漢王朝
 商業道徳の東西比較
 ローマ帝国と秦漢王朝、その共通点と相違点
 宗教と国家

第3章 中国の五胡侵入と欧州の蛮族侵入
 五胡侵入
 蛮族侵入
 中西比較
 結びの章

系統號:

P-019392

古代日本対外交流史事典

古代日本対外交流史事典

標題:

古代日本対外交流史事典

時間:

2021年11月

出版單位:

東京:八木書店

作者:

高久健二・田中史生・浜田久美子 編

內容簡介:

巻頭のことば(鈴木靖民)

Ⅰ 弥生時代
1 稲作農耕と東アジア(端野晋平)
2 三韓・楽浪との交流(高久健二)
3 邪馬台国と東アジア(河内春人)

Ⅱ 古墳時代
4 日本史と世界史をめぐる議論(田中史生)
5 倭の五王の国際関係(廣瀬憲雄)
6 倭国の渡来系文物(小林孝秀)
7 渡来人と渡来系氏族(中野高行)
8 倭国の文字文化(田中史生)
9 世襲王権の成立と国際関係(河内春人)

Ⅲ 飛鳥時代
10 仏教伝来(河上麻由子)
11 日本と朝鮮の石刻史料(橋本 繁)
12 東アジアの木簡(三上喜孝)
13 飛鳥宮跡とその周辺(林部 均)
14 壁画古墳(装飾古墳)(小林孝秀)

Ⅳ 律令国家の形成と展開
15 隋唐帝国の成立と国際関係(荊木美行)
16 隋との外交(河上麻由子)
17 百済滅亡(中野高行)
18 唐との外交(榎本淳一)
19 隋唐で学んだ人(森 公章)
20 来日僧・唐人(河野保博)
21 唐宋石刻史料にみる「日本」(葛 継勇/澤本光弘)
22 新羅との外交(浜田久美子/鄭 淳一)
23 渤海との外交(浜田久美子)
24 北方史(蓑島栄紀)
25 南方との交流(田中史生)
26 東アジアの官(冠)位制(鄭 東俊)
27 東アジアの律令制(稲田奈津子/西本哲也)
28 東アジアの都城制(林部 均)
29 東アジアの衣服制(永島朋子)
30 外交儀礼・外交文書(浜田久美子)
31 外来楽の伝来と楽制(豊永聡美)
32 大宰府(廣瀬憲雄)
33 正倉院(飯田剛彦)
34 新羅仏教の影響(浜田久美子)
35 奈良・平安時代の渡来土器(重見 泰)
36 漢籍の受容と交流(河野貴美子)

Ⅴ 交易と交流の拡大
37 海商と国際交易(皆川雅樹)
38 唐滅亡後の国際関係と日本(河内春人)
39 摂関期の仏教交流(手島崇裕)
40 国風文化(皆川雅樹)

系統號:

P-019316

台湾・尖閣を守る「日米台連携メカニズム」の構築

台湾・尖閣を守る「日米台連携メカニズム」の構築

標題:

台湾・尖閣を守る「日米台連携メカニズム」の構築

時間:

2021年11月

出版單位:

東京:国書刊行会

作者:

日本安全保障戦略研究所 編著

內容簡介:

第1部 日台運命共同体――日本と台湾の交流の歴史 
第1章 日台の「歴史と友情の絆」が紡いだ「本当の友人の関係」 
第2章 日台関係の歴史 
第3章 台湾防衛の意義と日台関係の今後 

第2部 台湾の危機は日本の危機――台湾の安全保障と日本 
第1章 台湾海峡危機の歴史 
第2章 現在の台湾の安全保障戦略 
第3章 台湾に迫る危機の実態 

第3部 米中本格対立の最前線に立つ日本と台湾
第1章 米中本格的対立(新冷戦)の到来 
第2章 米国と台湾との安全保障関係 
第3章 東アジアの安全保障環境の変化と台湾防衛 
第4章 コロナ禍で激変する国際秩序 

第4部 中国の台湾・尖閣侵攻の脅威と日本の採るべき戦略
第1章 米国との対決姿勢を鮮明にした中国の国家戦略 
第2章 台湾及び尖閣諸島に対する軍事侵攻の分析 
第3章 中国の覇権的行動の抑止 
第4章 台湾防衛に寄与するための日本としての方策

系統號:

P-019324

近世・近代期筆談記録が語る東アジアの医学・学術交流

近世・近代期筆談記録が語る東アジアの医学・学術交流

標題:

近世・近代期筆談記録が語る東アジアの医学・学術交流

時間:

2021年11月

出版單位:

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

Vigouroux Mathias 編著

內容簡介:

まえがき(ヴィグル・マティアス)
第Ⅰ部 知識人の国際移動による医学・学術交流
第一章 近世期東アジアにおける知識層医師の移動の意義(ヴィグル・マティアス)
第二章 筆談と近世東アジアの薬物知識の交流 (陳  明)
第三章 『答朝鮮医問』と朝鮮通信使の医学交流」 (咸 晸 植)
第四章 清医趙淞陽と日本医師の交流記録などについて(郭 秀 梅)
第五章 明治漢方医家と清末文人の筆談(町 泉寿郎)
第六章 近世幕薩琉清の交流ルート再考(沈 玉 慧)
第七章 通信使の筆談と大陸情報収集(程 永 超)
第Ⅱ部 医学関係の筆談記録
史料(1)『朝鮮人筆談』(解説:ヴィグル・マティアス、翻刻:ヴィグル・マティアス・町泉寿郎)
史料(2)『朝鮮筆談』(解説:ヴィグル・マティアス、翻刻:ヴィグル・マティアス・町泉寿郎)

系統號:

P-019335

北東アジアの地政治:米中日ロのパワーゲームを超えて

北東アジアの地政治:米中日ロのパワーゲームを超えて

標題:

北東アジアの地政治:米中日ロのパワーゲームを超えて

時間:

2021年11月

出版單位:

札幌:北海道大学出版会

作者:

岩下明裕 編著

內容簡介:

序章 変貌の30年・なぜいま北東アジアなのか?(岩下明裕)

第1部 地域の力学・域外のまなざし
第1章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国の「安全保障」と非核化(福原裕二)
第2章 韓国にとっての北東アジア(三村光弘)
第3章 トランプ外交と流動化する北東アジア地域秩序(泉川泰博)
第4章 ロシアからみた安全保障アーキテクチャ(加藤美保子)

第2部 世界化する中国
第5章 中国の漁業改革と揺らぐ海洋レジーム(益尾知佐子)
第6章 「一帯一路」構想の経済学――グローバル化する地域(舛田佳弘)

第3部 動く境界・変わる意識
第7章 再領域化される地域――ハイブリッドな未来を見つめて(岩下明裕)
第8章 四つの門と六つの要塞――海峡をめぐる日本とロシア(井澗裕)
第9章 島を規律する――境界をめぐる地政治(天野尚樹
第10章 領土問題と非政府主体――「民族意識」を疑う(ブフ・アレクサンダー)

系統號:

P-019370

観音像とは何か:平和モニュメントの近・現代

観音像とは何か:平和モニュメントの近・現代

標題:

観音像とは何か:平和モニュメントの近・現代

時間:

2021年10月

出版單位:

東京:青弓社

作者:

君島彩子 著

內容簡介:

はじめに――なぜ「平和観音」なのか

第1章 近代彫刻史のなかの観音像
第2章 戦時下の観音像と怨親平等
第3章 平和観音の流行
第4章 平和のモニュメントとしての観音像
第5章 巨大化する観音像と「平和」のイメージ
第6章 平和観音から生まれた平和活動
第7章 仏教を超えた平和の象徴としての観音像
おわりに――現代の観音像へ

あとがき

系統號:

P-019325

Sensing the Sinophone: Urban Memoryscapes in Contemporary Fiction

Sensing the Sinophone: Urban Memoryscapes in Contemporary Fiction

標題:

Sensing the Sinophone: Urban Memoryscapes in Contemporary Fiction

時間:

January, 2022

出版單位:

Amherst: Cambria Press

作者:

Astrid Møller-Olsen

內容簡介:

Part I. Skeleton
Chapter 1. Literary Sensory Studies: The Body Remembers the City
Chapter 2. The Three-City Problem: A Kaleidoscope of Six Works
Part II. Corpus
Chapter 3. Sense of Place: Walking or Mapping the City
Chapter 4. The Nose: Flora Nostalgia
Chapter 5. The Ear: Melody of Language
Chapter 6. Sense of Self: The Many Skins of the City
Chapter 7. The Mouth: Balancing Flavors
Chapter 8. The Eye: Fictional Dreams
Part III. Excretions
Chapter 9. Sense of Time: Everyday Rhythms
The City Remembers: Concluding Remarks
Bibliography
Index

系統號:

P-019334

Faith in Mount Fuji: The Rise of Independent Religion in Early Modern Japan

Faith in Mount Fuji: The Rise of Independent Religion in Early Modern Japan

標題:

Faith in Mount Fuji: The Rise of Independent Religion in Early Modern Japan

時間:

December, 2021

出版單位: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作者:

Janine Anderson Sawada

內容簡介:

Even a fleeting glimpse of Mount Fuji’s snow-capped peak emerging from the clouds in the distance evokes the reverence it has commanded in Japan from ancient times. Long considered sacred, during the medieval era the mountain evolved from a venue for solitary ascetics into a well-regulated pilgrimage site. With the onset of the Tokugawa period, the nature of devotion to Mount Fuji underwent a dramatic change. Working people from nearby Edo (now Tokyo) began climbing the mountain in increasing numbers and worshipping its deity on their own terms, leading to a widespread network of devotional associations known as Fujikō.

In Faith in Mount Fuji Janine Sawada asserts that the rise of the Fuji movement epitomizes a broad transformation in popular religion that took place in early modern Japan. Drawing on existing practices and values, artisans and merchants generated new forms of religious life outside the confines of the sectarian establishment. Sawada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independent thinking in these grassroots phenomena, making a compelling case that the new Fuji devotees carved out enclaves for subtle opposition to the status quo within the restrictive parameters of the Tokugawa order. The founding members effectively reinterpreted materials such as pilgrimage maps, talismans, and prayer formulae, laying the groundwork for the articulation of a set of remarkable teachings by Jikigyō Miroku (1671–1733), an oil peddler who became one of the group’s leading ascetic practitioners. His writings fostered a vision of Mount Fuji as a compassionate parental deity who mandated a new world of economic justice and fairness in social and gender relations. The book concludes with a thought-provoking assessment of Jikigyō’s suicide on the mountain as an act of commitment to world salvation that drew on established ascetic practice even as it conveyed political dissent.

Faith in Mount Fuji is a pioneering work that contains a wealth of in-depth analysis and original interpretation. It will open up new avenues of discussion among students of Japanese religions and intellectual history, and supply rich food for thought to readers interested in global perspectives on issues of religion and society, ritual culture, new religions, and asceticism.

Author Bio
Janine Anderson Sawada is professor of religious studies and East Asian studies at Brown University.

系統號:

P-019296

All Mine!: Happiness, Ownership, and Naming in Eleventh-Century China

All Mine!: Happiness, Ownership, and Naming in Eleventh-Century China

標題:

All Mine!: Happiness, Ownership, and Naming in Eleventh-Century China

時間:

December, 2021

出版單位: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Stephen Owen

內容簡介:

Introduction
1. What’s in a Name? The Biography of the Retired Layman Six Ones
2. The Magistrate of Peach Blossom Spring
3. Missing Stones
4. All Mine: The Poetics of Ownership
5. The Stone That Tells Its Name
6. The Bamboo in the Breast and in the Belly
Closure

Author Bio
Stephen Owen is James Bryant Conant University Professor Emeritus in the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ivilizations at Harvard University. His many books include, most recently, Just a Song: Chinese Lyrics from the Eleventh and Early Twelfth Centuries (2019).

系統號:

P-019310

On the Edge: Life along the Russia-China Border

On the Edge: Life along the Russia-China Border

標題:

On the Edge: Life along the Russia-China Border

時間:

November, 2021

出版單位: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Franck Billé and Caroline Humphrey

內容簡介:

Introduction
1. Border Spaces
2. Standoff in the Border River
3. Making a Living in the Cross-Border Economy
4. Indigenous Peoples of the Borderlands
5. Friends, Foes, and Kin across the Border
6.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7. Bright Lights across the Amur
Coda: Bridging the Gap?

系統號:

P-019297

The Long Game: China's Grand Strategy to Displace American Order

The Long Game: China's Grand Strategy to Displace American Order

標題:

The Long Game: China's Grand Strategy to Displace American Order

時間:

November, 2021

出版單位: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Rush Doshi

內容簡介:

Chapter 1 - "A Coherent Body of Thought and Action": Defining Grand Strategy
Chapter 2 - "The Party Leads Everything": Grand Strategy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Chapter 3 - "New Cold Wars Have Begun": The Traumatic Trifecta and the US Threat
Chapter 4 - "Hiding Capabilities and Biding Time": Blunting as China's First Displacement Strategy
Chapter 5 - "A Change in the Balance of Power": The Financial Crisis and US Decline
Chapter 6 - "Actively Accomplish Something": Building as China's Second Strategy of Displacement
Chapter 7 - "A Suit that No Longer Fits": The Global Order and China's Ambitions
Chapter 8 - "Towards the World's Center Stage": Global Expansion as China's Third Displacement Strategy
Chapter 9 - An Asymmetric Response: Dealing with Chinese Strategies of Displacement

系統號:

P-019308

China's Civilian Army: The Making of Wolf Warrior Diplomacy

China's Civilian Army: The Making of Wolf Warrior Diplomacy

標題:

China's Civilian Army: The Making of Wolf Warrior Diplomacy

時間:

November, 2021

出版單位: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Peter Martin

內容簡介:

Introduction
Chapter 1: The Founder
Chapter 2: Shadow Diplomacy
Chapter 3: War by Other Means
Chapter 4: Chasing Respectability
Chapter 5: Between Truth and Lies
Chapter 6: Diplomacy in Retreat
Chapter 7: Selective Integration
Chapter 8: Rethinking Capitalism
Chapter 9: The Fightback
Chapter 10: Ambition Realized
Chapter 11: Overreach
Conclusion

系統號:

P-019309

Sound of the Border: Music and Identity of Korean Minority in China

Sound of the Border: Music and Identity of Korean Minority in China

標題:

Sound of the Border: Music and Identity of Korean Minority in China

時間:

September, 2021

出版單位: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作者:

Sunhee Koo

內容簡介:

Using ethnographic data collected in China and South Korea between 2004 and 2011, author Sunhee Koo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view of the music of Koreans in China (Chaoxianzu), from its time as manifestation of a displaced culture to its return home after more than a century of amalgamation and change in China. As the first English-language book on the music and identity of China’s Korean minority community, Sound of the Border investigates diasporic mutations of Korean culture, influenced by power dynamics in the host country and the constant renewal of relationships with the homeland. Between the 1860s and the 1940s, about two million Koreans migrated to China in search of economic opportunity and political stability. Settling primarily in the northeastern part of China bordering the Russian Far East, these Koreans had flexibility in crossing geopolitical and cultural boundaries throughout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In 1949, the majority of Koreans in China accepted their new citizenship designation as one of the PRC’s fifty-five official national minorities. The subsequent partition of the Korean peninsula in 1953 further politicized their ethnic identity, and for the next forty years they were only authorized to interact with North Korea. It was only in the early 1990s that Chaoxianzu were able to renew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South Korea, although they now faced new challenges due to an ethno-national prejudice as it focused on the nation’s industrial advancement as the most prominent measure of its social superiority.

Sunhee Koo examines the unique construction of diasporic Korean music in China and uses it as a window to understanding the complexities and diversification of Korean identity, shaped b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bifurcation and post–Cold War political resurgence that have affected Northeast Asia. The performances of Korean Chinese musicians—positioned between their adopted state and the two Koreas—embody a complex cultural intersection crisscrossing ideological, political, and social boundaries in historical and present-day Northeast Asia. Migrants enact their agency in creating a unique sound for Korean Chinese identity through navigating cultural resources accessed in their host and the two distinctive motherlands.

Author Bio
Sunhee Koo is senior lecturer in ethnomusicology in the School of Social Sciences at the University of Auckland, New Zealand.

系統號:

P-019295

The Moral and Religious Thought of Yi Hwang (Toegye): A Study of Korean Neo-Confucian Ethics and Spirituality

The Moral and Religious Thought of Yi Hwang (Toegye): A Study of Korean Neo-Confucian Ethics and Spirituality

標題:

The Moral and Religious Thought of Yi Hwang (Toegye): A Study of Korean Neo-Confucian Ethics and Spirituality

時間:

September, 2021

出版單位: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作者:

Chung, Edward Y. J.

內容簡介:

This book presents Yi Hwang (1501–1570)―better known by his pen name, Toegye―Korea’s most eminent Confucian philosopher. It is a pioneering study of Toegye’s moral and religious thought that discusses his holistic ideas and experiences as a scholar, thinker, and spiritual practitioner. This study includes Toegye’s major texts, essays, letters, and biographies. Edward Chung explains key concepts, original quotations, annotated notes, and thought-provoking comments to bring this monumental thinker and his work to life. Chung also considers comparative and interreligious perspectives and their contemporary relevance. By offering groundbreaking insights into Neo-Confucianism, this book sheds fresh light on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Toegye’s ethics and spirituality, and is an important source for scholars and students in Korean and Confucian studies and comparative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系統號:

P-019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