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事務

「2021臺北國際書展」韓國主題國書展即日起於國圖開跑,展後書籍贈送國圖

「2021臺北國際書展」韓國主題國書展即日起於國圖開跑,展後書籍贈送國圖

標題:

「2021臺北國際書展」韓國主題國書展即日起於國圖開跑,展後書籍贈送國圖

內容簡介:

面對全球疫情情勢,「2021臺北國際書展」今年仍以線上書展舉辦,不禁令人憶起創辦多年實體書展歷年的盛況,回顧首屆臺北國際書展始於1987年12月,當年舉辦地點即在時名為國立中央圖書館的國家圖書館(以下簡稱國圖),首屆主題是「從知識中尋求智慧,在傳統中開創新局」。曾淑賢館長表示,去年與今年的臺北國際書展實體展出都受到疫情影響而被迫取消,但為滿足民眾對國際書展的熱切期盼,也為了讓民眾重溫臺北國際書展在國圖展出的歷史,並與韓國出版協會合作,重現臺北國際書展韓國主題國實體書展豐富內容,自2月18日(星期四)起在國圖藝文中心展覽室開展,為期一個月。

韓國出版協會(Korean Publishers Association)會長尹哲鎬先生表示「當世界出版業正面臨史無前例的COVID-19威脅而掙扎之際,舉辦實體書展,格外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與韓國文學翻譯院(Literature Translation Institute of Korea)共同籌畫2021年主題國參展,期待介紹韓國的書籍與文化並同步呼應韓國的出版現場。本次展出韓國特別邀請策展人趙誠銀先生規劃了XYZ主題選書,主要表達在環境污染、氣候變化、新冠肺炎等危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嚴重的這一刻,對大家生活都居於同一個地球上有了切身體會。XYZ意為性別、逐漸惡化的環境、各個世代。通過以XYZ爲主題的韓國書籍展,領略把握相互交錯的同一時代之不同風采。展出內容包括民謠歌手金四月推薦等100冊名人精選並與XYZ主題連結的文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出版品,扣合「可持續性共生」、「與時代銜接」、以及「我的關係網」這三個關鍵字。在童書出版方面,以「未來的人們」主題,介紹54冊廣受全球矚目的韓國繪本,此外韓國出版協會也精選首爾國際書展的15冊兒童圖書等,本本精彩可期。

曾館長表示,國圖對推動閱讀及國際文化交流不遺餘力,每年積極於國際書展展出同時與各國搭起跨界閱讀的橋樑,促成國外展覽書籍展後能於國圖典藏,讓未及於書展期間閱覽的國內民眾可以在國圖再續異國書緣,本次韓國出版協會亦早於書展開辦前即將主題選書的169冊圖書贈予國圖。曾館長除了歡迎喜歡韓國文化、關心韓國各種議題的臺灣朋友有機會能在國圖展場,手翻書籍連結起異國的友誼外,更強調這是公共圖書館為館藏挑選韓文書的好機會;另外,也希望出版界不要錯過觀摩韓國書籍的文字、圖書創作、編輯以及印刷裝禎之美的機會。

系統號:

O-017677

新學期來國圖,利用互動科技體驗歷史文學之旅

新學期來國圖,利用互動科技體驗歷史文學之旅

標題:

新學期來國圖,利用互動科技體驗歷史文學之旅

內容簡介:

國家圖書館為了讓民眾透過互動科技體驗本館豐富典藏,輕鬆學習文學及歷史,自2月18日起於國圖藝文中心展覽室辦理「憶起上學-數位人文體驗活動及展覽」,民眾享用AR、VR及AI科技帶來的研發成果,與文本進行互動閱讀體驗。本展覽包含三個單元:

●利用AR扮演高中生 體驗臺灣百年教育
本展覽單元結合國圖「臺灣記憶系統」珍藏資源,運用擴增實境(AR)技術,讀者扮演高中生穿越時空回到日治、戒嚴、解嚴的學校教室,與當時的學生、老師或是教官互動對話,感受不同年代的教育氛圍。同時結合108歷史課綱「兩次國語運動」單元所產出的教案及教學,以此認識臺灣百年教育發展之多元脈絡。展覽也搭配主題書展,展示不同出版社之歷史及國文教科書。

●利用VR走進作家生命 感受溫婉的文學內涵
「印象太陽VR」榮獲全國第一屆「XR創星金點大賞」,透過VR互動影片,進入作家林良先生《小太陽》經典篇章〈一間房的家〉、〈小太陽〉,感受為人夫新婚及為人父育兒的甜蜜負荷。「印象太陽VR」同時設計一套教案,使VR作品能運用於教學現場,引領青年學子走入作家豐富的意象世界裡,體會文學閱讀新風貌,實踐翻轉教育的可能。

●AI互動輕鬆學習詩詞 增進文學功力
「詩、語進行式:詩文及詞語互動學習平台」應用人工智慧、人機互動之數位科技,設計輔助兒童閱讀與學習互動遊戲網站。詩文內容有南北朝、唐、宋、清乃至日治期間的82首詩,網站提供詩句重組、詞語接龍的遊戲,可以讓學童反覆練習、激發動機,以趣味化經典詩文與國小詞語的學習結合。另外「詞語接龍」有一般詞語及成語接龍遊戲,是益智線上遊戲活動,好玩有趣又可增長詩詞詞彙。

曾淑賢館長表示,本次展覽呈現國圖獲教育部支持之數位人文計畫的三項成果—「憶起上學AR互動展」、「印象太陽VR互動展」及「詩、語進行式互動學習平台」,體現圖書館、大學、高中、小學四方跨域合作成效,以數位人文探索閱讀互動體驗,國圖成為發展數位創新服務的學習場域。

本次展覽利用國圖豐富多元的典藏,結合數位科技與學校教學,是校外教學的好選擇,歡迎學校師生申請團體導覽。國圖也設計適合國小至高中學生填寫的學習單,完成者可獲贈國圖文創紀念品。新學期來國圖,透過互動科技,來趟歷史文學之旅。


展覽資訊
展覽名稱:「憶起上學-數位人文體驗活動及展覽」
展覽時間:110年2月18日-110年3月17日,週二至週日 9:00-17:00(周一及國定假日不開放)
展覽地點:國家圖書館藝文中心1樓展覽室(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團體導覽申請:國圖國際合作組張小姐:02-2361-9132轉164

照片說明:曾淑賢館長當老師進行教學

系統號:

O-017678

【徵才】中研院語言所誠徵助研究員以上研究人員

標題:

【徵才】中研院語言所誠徵助研究員以上研究人員

時間:

2021年3月26日截止

內容簡介:

徵才說明:
1.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誠徵編制內助研究員以上之研究人員,已獲或將獲博士學位之本國籍語言學研究人才,研究專長為語音學、歷史語法及閩客語研究者為優先,也歡迎具其他領域專長者申請。
2.主要工作為學術研究,不需授課。另須參與所內或院內之相關學術服務,資深者亦需參與指導年輕學者。
3.本院工作環境優良,有新進研究人員福利;本所亦將提供新進研究人員充裕之研究資源及相關經費,以利啟動研究工作。

申請程序:
本次申請期間為即日起至2021年3月26日止,有意申請者請備妥申請函、中英文個人履歷、中英文學術著作目錄及近五年內代表著作(申請助研究員者須檢具博士論文或完整博士論文初稿)、研究成果、未來五年中、英文研究計畫及三
位推薦人姓名及聯絡方式。

請將上述文件PDF檔寄至ilsecretariat@sinica.edu.tw,並將紙本資料寄至 11529 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中央研究院
語言學研究所 林若望 所長收

系統號:

O-017665

【徵才】中研院史語所徵聘臺灣考古學專任研究人員

標題:

【徵才】中研院史語所徵聘臺灣考古學專任研究人員

時間:

2021年4月30日截止

內容簡介:

一、職位:助研究員、副研究員或研究員,1名
二、專業領域:以臺灣考古材料為主要研究對象的性別考古學、聚落考古學、公眾考古學,或科技考古學,並具有獨力或主持考古遺址調查發掘工作經驗者。

三、申請資格:
申請「助研究員」職級者:具教育部認定之國內、外博士學位者;或預定2021年8月30日以前取得國內、外相關領域博士學位者。
申請「副研究員」職級者:須於國內公立或教育部立案之私立大學或獨立學院,或國外大學或獨立學院擔任副教授,或任助理教授至少一年。
申請「研究員」職級者,須於國內公立或教育部立案之私立大學或獨立學院,或國外大學或獨立學院擔任教授,或任副教授至少一年。

四、應備資料:
申請表
完整履歷及學術著作目錄
博士學位證書影本(若尚未取得證書,必須提供博士論文通過口試或指導教授出具口試日期之證明文件)
未來研究構想(2-3頁)
田野考古經驗相關說明資料
近五年重要代表著作各1份:
(1) 「助研究員」職級至多3件〔如以博士論文為代表作,請務必提供完整論文;若使用中、英文以外之文字,請附中、英文摘要(三千字以上)〕。(2) 「副研究員」以上職級至多6件。(3) 博論以外之代表作,以經過學術審查之著作為主。若為已審查通過但尚未刊登之論文,請加附「通過刊登證明」文件。(4) 代表作若為合著,請另填「多人合著學術著作--個人貢獻說明書」表格。
推薦信2封(由推薦人直接郵寄至本所)
五、截止日期:2021年4月30日,以臺灣郵戳為憑。

六、應徵者請備齊上述資料第1-7項紙本及電子檔(電郵或光碟),於收件截止日前寄至:台北市南港區 (115201) 研究院路二段128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秘書室[請註明「應徵專任研究人員」]。

相關資訊請洽詢秘書室陳小姐:Tel: 886-2-2782- 9555#240;Email: bihp2@asihp.net

系統號:

O-017587

【徵才】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甄聘教師

標題:

【徵才】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甄聘教師

時間:

2021年3月26日截止

內容簡介:

一、專任或專案助理教授(含)以上教師二名。
二、申請資格:
(一)具歷史學或相關學科博士學位者。
(二)任職國內外各大學或學術研究機構,具助理教授(含)以上資格者。
(三)應徵者除獲有博士學位之初任教師外,應具有下列條件之ㄧ:
1.三年內有正式出版之專書,並檢附審查意見及通過出版之相關證明。
2.最近三年至少發表一篇 SCI、SSCI、TSSCI、EI、A&HCI、民國一百零五年新制 THCI(原 THCI Core)或SCOPUS等索引收錄之學術性期刊論文,且為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
3.最近三年至少主持ㄧ個科技部研究計畫。
4.傑出專業實務表現,或協助單位執行教學卓越、高教深耕、教學實踐、USR…等各類計畫,並請檢附相關證明。
三、研究專長:歷史學相關專長。
四、任教專長:歷史領域相關課程。
五、起聘日期:2021年8月1日起(起聘一年內,由系教評會進行評鑑,未獲通過者,不予續聘。)
六、應聘資料:請參見官網
七、申請時間:自即日起至2021年3月26日止(以郵戳為憑)。通過初審者,本系將安排演講及面談,日期與時間另行通知。
八、郵寄:應徵人請至本系網站下載「東海大學歷史學系新聘教師應徵資料檢核表」,檢核後連同應徵資料直接寄至:40704台中市西屯區台灣大道四段1727號,東海大學人事室收(請加註:應徵歷史學系教師)。
九、應徵人所寄應徵資料若須寄還,請附填妥地址、姓名之適當信封及郵資以便寄回,
未附者恕不退還。
十、東海大學歷史學系,聯絡人:賴淙誠先生。電話:04-23590121 ext31305。
E-mail:history@thu.edu.tw 本系網址:http://history.thu.edu.tw/zh-tw/

系統號:

O-017654

【徵才】京都大学教授または准教授の公募

標題:

【徵才】京都大学教授または准教授の公募

時間:

2021年4月28日、5月17日

內容簡介:

共生文明学専攻 比較文明論講座 地域文明論分野
専門分野:東アジア(近現代が望ましい)の思想史・文学・芸能学教授または准教授1名,2021年4月28日必着


共生文明学専攻 歴史文化社会講座 東アジア文化論分野
専門分野:中国社会思想史(古代〜近世)准教授1名,2021年5月17日必着

系統號:

O-017641

【獎助】中研院文哲所2021年「紀念劉理堂先生博士論文獎」

【獎助】中研院文哲所2021年「紀念劉理堂先生博士論文獎」

標題:

【獎助】中研院文哲所2021年「紀念劉理堂先生博士論文獎」

時間:

2021年3月31日

報導者:

中研院文哲所

內容簡介:

本年度「紀念劉理堂先生博士論文獎」即日起受理申請,採個人申請制,不需透過畢業系所申請,設置辦法、申請書及海報請參閱論文獎頁面。

系統號:

O-017588

【獎助】科技部「110年度獎勵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博士候選人撰寫博士論文」申請

標題:

【獎助】科技部「110年度獎勵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博士候選人撰寫博士論文」申請

時間:

2021年3月25日截止

內容簡介:

請至官網線上申請。

系統號:

O-017589

【獎助】2021年臺南研究博碩士論文獎學金

【獎助】2021年臺南研究博碩士論文獎學金

標題:

【獎助】2021年臺南研究博碩士論文獎學金

時間:

2021年5月31日

內容簡介:

一、宗旨
為鼓勵臺南研究,關懷鄉土與人文發展,設立「臺南研究博碩士論文研究獎」。本獎助金在於鼓勵博碩士候選人投入參與臺南地區人文與社會科學之研究,以期激發世人對於鄉土的認同與關懷。

二、辦理單位
主辦單位:臺南市政府文化局(獎助金之提供)。
審核單位:南瀛國際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本中心乃由從事臺南研究領域的學者專家組成,負責受理申請者論文之學術審查相關事宜)。

三、申請資格
凡經教育部立案之國內、外大學或獨立學院之碩士班研究生及博士候選人,申請者於該年度未獲其他獎助,且可望於獲獎助起之後兩年(2023年)完成論文者為對象,不限國籍,皆可申請。

四、研究範圍
凡以臺南地區人文與社會科學、或以臺南地區與臺灣其他地區甚至與國外進行比較研究為研究對象之論文,皆可申請。

五、獎助名額及金額
(一)博士班:二名,每名新臺幣十萬元整。
(二)碩士班:五名,每名新臺幣五萬元整。
(三)獎金部分分為二期(第一期為五分之二的獎助金、第二期為五分之三的獎助金)。第一期獎金於每年9月頒發、第二期於論文完成並繳交給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後頒發。
(四)獲獎人可向南瀛國際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提出在地的田野調查計畫,申請進駐中心招待所。
(五)歡迎獲獎人將田野調查期間蒐集到有關臺南研究的第一手資料,提供一份備份給南瀛國際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收藏。本中心可配合提供者意願,訂定資料公開時間。

六、申請期間
申請期間:自今(2021)年2月1日起至5月31日止,請徑向主辦單位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提出申請。
郵寄地點:南瀛國際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並請於信封註明「申請臺南研究博碩士論文研究獎」,地址:72242臺南市佳里區六安里245號,以郵戳為憑。
聯絡人:溫勝智先生
聯絡電話:06-7212338、06-6324453
E-mail:ic.tahr@gmail.com

系統號:

O-017726

【徵稿】第29期《藝術學研究》「藝術史研究回顧與展望」專號徵稿

標題:

【徵稿】第29期《藝術學研究》「藝術史研究回顧與展望」專號徵稿

時間:

2021年5月31日截止

內容簡介:

藝術史作為一門學科由來已久,但在台灣,直到1990年前後,藝術史在學院中才開始形成獨立的學術單位。三十年來,藝術史在實際應用領域中的作用不斷擴張,但作為應用根本的學術研究除了持續檢視自身與社會、與世界的關係,更需要自問對這個世界提供的貢獻為何是有價值的?三十而立,台灣的藝術史研究已經有一個粗具規模的傳統。傳統的活力來自持續不斷的更新,而有延續性的更新始終是以前人成就為基礎的前瞻。值此而立之年,《藝術學研究》將由吳方正教授擔任客座主編,出版「藝術史研究回顧與展望專號」,誠摯邀請各界踴躍投稿。專號尤其歡迎以下主題的回顧與展望論文:

・臺灣美術史研究
・東亞藝術與交流研究
・書法史、器物史研究
・西方藝術史與視覺文化研究
・當代藝術與批評研究

專號自即日起至2021年7月31日止接受投稿,來稿請寄至journalofartstudies@gmail.com,並在email主題註明「藝術史研究回顧與展望專號」。專號預計第29期(2021年12月)出刊。

(備註:非屬本專號之論文仍持續收稿,隨到隨審,審查通過之論文視情況隨專號刊登。)

系統號:

O-017590

【徵稿】《清華學報》「漢學人學」專刊徵稿

標題:

【徵稿】《清華學報》「漢學人學」專刊徵稿

時間:

2021年5月31日截止

報導者:

《清華學報》

內容簡介:

《清華學報》擬於2022年6月出版「漢學人學」專刊,由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林遠澤教授客座主編。來稿請以中文或英文撰寫,中文稿限三萬字,英文稿二萬字。體例請參考本刊「徵稿簡章」及「撰稿格式」。徵稿說明如下:

德國哲學家康德曾指出,哲學最後、同時也是最重要的問題,即是有關「人是什麼?」的「哲學人學」問題。我們雖深信人類有共同的本性,但在回答「人是什麼?」的問題上,我們卻一直都只聽到來自西方的聲音。人的感性、知性、想像力、理性與意志等主體性的能力,是否只能從運算數學與物理學的理性存有者身分來加以界定,還是我們也能從詩歌、語言、神話、禮俗等文化建構物來反溯人類的主體性表現。特別是如果我們也想聽聽來自華人的聲音,那麼我們究竟應如何能從漢語的語言結構看出人類具身的知性思維模式、如何從中國文學發現人類美學性的感受能力、如何從中國人的歷史經驗突顯出人類非線性的時空觀,或從中國哲學的理論模式看出天人合一之非二元論的理性總體觀?在回答「人是什麼?」的「哲學人學」研究之前,我們顯然應先嘗試建構一種「漢學人學」的研究領域。我們應從中國文化的具體表現,反思人類的主體性或本質是如何在其中被呈顯出來的。本專刊因而嘗試邀請大家,從中國的語言、文學、神話、禮俗、政制、哲學、歷史等領域著手解析創造這些文化表現背後的人類主體性基礎,以能從「漢學人學」的研究視野,為建構普世意義的哲學人學,提供我們不可或缺的見地。

來稿請寄:thjour@my.nthu.edu.tw(註明「漢學人學」專刊投稿)。本專刊截稿日期為2021年5月31日。

系統號:

O-017591

【徵稿】《中正臺灣文學與文化研究集刊》第26期徵稿

標題:

【徵稿】《中正臺灣文學與文化研究集刊》第26期徵稿

時間:

2021年3月31日截止

內容簡介:

《中正臺灣文學與文化研究集刊》為純學術性的刊物,由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硏究所出版,刊載國內外硏究生的相關硏究論文,專屬於硏究生的學術刊物,凡是台灣文化與文學相關之原創性及評論性學術論著,均歡迎踊躍賜稿。(已作講義或已登載其他刊物者,請勿投送)。

本集刊創刊於96年6月,每年定期出刊2期(6月及12月出版),以電子書形態出版,不另外出紙本。
第二十六輯徵稿截止日:2021年3月31日。

本集刊聘請國內學者為審稿委員,匿名審査,所有稿件均於審査後,由編輯委員會決定是否刊登。本集刊不設稿酬,敬請見諒。一經刊登之稿件,即致贈該期集刊(紙本)一冊及證明文件一紙。

來稿請寄:國立中正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中正臺灣文學與文化研究集刊》編輯部 收
62102嘉義縣民雄鄉大學路168號
電話:05-2720411#21603
傳真:05-2724916
Email:ccu21603@gmail.com

系統號:

O-017713

【徵稿】《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33期「台灣文學中的災難議題研究」專題徵稿

標題:

【徵稿】《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33期「台灣文學中的災難議題研究」專題徵稿

時間:

2021年6月30日截止

內容簡介:

台灣因著地理條件的特殊性,例如處在環太平洋地震帶,因此文學作品中不乏有關地震、颶風的書寫。隨著人為不當開發、氣候變遷、生態破壞等問題日益嚴重,許多書寫者也透過文學之筆提出針砭與反思。

當我們凝視災難,將不難發現,蔓延四周的盡是創痛、記憶、修復、救贖的論述。而在台灣文學史發展中,從原住民的口傳文學、古典漢文學到新文學以降、民間文學、兒童文學,文人透過報導紀實、創作、吟唱、圖文並陳等方式,為台灣及相涉的世界,留下災難的紀錄。

本次專題以「災難」為議題,徵求的不只是描述災難,也包括與災難相關的現實與抽象的處境及情感,物質與精神層面的災難,也是研究的範疇。
建議以下子題,但不限於此:
1.各文類的災難書寫
2.災難相關議題的理論分析
3.災難主題的文本研究分析與文化思考
4.與災難相生的創傷、記憶、修復、復原等論述
5.其他相關議題

系統號:

O-017594

【徵稿】《哲學論集》第54期徵稿啟事

標題:

【徵稿】《哲學論集》第54期徵稿啟事

報導者:

輔仁大學哲學系

內容簡介:

一、《哲學論集》為輔仁大學哲學系發行之學術刊物,歷年來一本鼓勵學術研究之精神,向來為哲學界各方研究發表的園地。自102年起新組編輯委員會,並改為半年刊,預定於每年六月、十二月各出版一期。

二、徵稿對象:歡迎學術界之哲學研究者投稿本刊一般哲學論著;另歡迎博、碩士生,科技部大專學生研究計畫投稿本刊青年哲學。

三、投稿須知:
1.本刊接受中英文稿件,中文字數以10,000字至25,000字為原則,英文字數以8,000字為原則。
2.為使本刊論文符合通行之學術慣例,凡投稿本刊之稿件內容應包括:中、英文之文章標題、內容摘要(三百字以內)與關鍵詞(六個以內),正文,以及註腳、參考文獻等。論文格式請見輔仁大學哲學系網站(http://www.philosophy.fju.edu.tw ),「哲學論集」網頁之「哲學論集注釋」及「參考文獻格式」。
3.本刊為半年刊,每年六月及十二月出刊,如蒙賜稿,請於每年三月十日、九月十日前送達本刊編輯部。
4.本刊之稿件以未正式發表之著作為主,投稿本刊後不得將同稿件另行投刊其他刊物。
5.本刊編輯部於收到文稿後,以雙向匿名方式逕送學者專家二至三人進行投稿論文審查,並正式發函通知作者審稿結果。
6.凡惠賜大作,亦煩請將尊稿儲存為 Microsoft Word格式,以電子檔擲交本刊編輯部或以電子郵件寄至G03@mail.fju.edu.tw或048176@mail.fju.edu.tw。

四、經刊登之論文不另致送稿費,惟贈送作者論文集平裝本五冊,抽訂本十冊。

五、凡經本刊採用之稿件,作者即是同意本刊使用於當期紙本期刊出版,並同意本刊得重製同一稿件,與再製於本刊授權之電子資料庫。原作者仍保有著作人格權,保有自行結集出版或授權其他第三方使用之權利,惟如有以上情形,敬請告知本刊編輯部。

系統號:

O-017666

【專書徵稿】Space as Signifier: The Cityscapes of Hong Kong, Singapore, and Taipei during the Cold War.

標題:

【專書徵稿】Space as Signifier: The Cityscapes of Hong Kong, Singapore, and Taipei during the Cold War.

時間:

2021年4月30日截止

內容簡介:

We are looking for authors to contribute to an edited volume, tentatively entitled “Space as Signifier: The Cityscapes of Hong Kong, Singapore, and Taipei during the Cold War.”

The goal of this volume is to compare the meanings of landscape in three Asian cities during the Cold War (1947-1991). The comparison is to highlight both the common identity of these three cities as frontiers of Cold War rivalry and their differences that resulted from their specific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s.

Focusing on the notion of cityscape (or the landscape of a city), this volume will show how space is deployed as a signifier. To us, space is not only concrete or fixed like land, place, and territory; it is also a symbol of power that conditions human thinking, behavior, and way of life. During the Cold War, the design of cityscape was particularly potent in meaning, because it was a tool to win hearts and minds in the global ideological rivalry.
Viewing the Cold War through the lens of spatial configuration, this volume offers a unique perspective on how space in city was the site of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delineation and negotiation, transition and transgression in the global confrontation between the Free World and the Communist World. The volume also relates spatial use and urban planning to the changing politics and discursive conditions that affect memories. It is thus as much interested in explaining the different signifiers of space as it is in identifying the transformations in domestic and global politics that gave rise to what we may call a (shared) Cold War memory-scape.

We have commissioned several scholars to write chapters for the volume, but we have space to include a few additional chapters. 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writing for this volume, please send us your c.v. and an abstract (500 words) by April 30, 2021 to Tze-ki Hon (t.k.hon@cityu.edu.hk) and Ying-kit Chan (y.k.chan@iias.nl).

系統號:

O-017765

【徵稿】《成大中文學報》古典詩歌選本研究專題徵文

標題:

【徵稿】《成大中文學報》古典詩歌選本研究專題徵文

時間:

2021年4月15日截止

內容簡介:

晚明鍾惺在〈詩歸序〉中,認為選詩具有「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後人之心目,使其心目有所止焉」的影響力,這是因為選詩者通常按照一己的選詩理念與標準,由一定範圍內(斷代或通代;單一詩體或綜合詩體;專家詩或群體詩)的作品中,選擇相應的內容,刪除不合己意者,有些甚且附上詩作的點評,讓詩歌選本成為寓有選詩者詩學理念與批評標準的著作。讀者在閱讀選本中的詩作時,往往連帶的接受了選詩者透過「刪、選、評」所形塑的詩學觀,誠如魯迅〈選本〉一文所謂:「讀者雖讀古人書,卻得了選者之意,意見也就逐漸和選者接近,終於『就範』了。」

鑒於歷代有許多著名且普及的古典詩歌選本,不僅寓有選詩者的詩學理念,也是不同詩學流派闡揚詩論或論爭詩學的工具,加以某些詩評家既有詩話,又有選本(如王夫之《薑齋詩話》與《唐詩評選》;王士禛 《漁洋詩話》與《唐賢三昧集》;沈德潛《說詩晬語》與《唐詩別裁集》),若能結合詩話與選本,應能更全面完整的掌握詩評家的詩學觀。此外,整理歸納不同選本所選錄的詩人、詩作、詩體、詩評(含卷前序文與選詩凡例),除了能理解單一詩歌選本的選詩取向,也能從中分析名家或名作的共時性與歷時性接受情形,凡此種種,皆有助於拓展古典詩學研究的議題與面向。《成大中文學報》故而策劃「古典詩歌選本研究」專題,以歷代古典詩歌選本(含漢魏六朝古詩選、唐詩選、宋詩選、元詩選、明詩選、清詩選、當代古典詩選)為研究文本,擬定相關研究主題如下:

一、重要古典詩歌選本述評
二、域外古典詩歌選本述評
三、詩歌選本與相關詩話研究
四、詩歌選本與相關詩學論爭
五、詩作名篇在不同詩歌選本中的接受情形
六、詩人名家或群體在不同詩歌選本中的接受情形

歡迎海內外學者先進惠賜 鴻文。

系統號:

O-017592

【徵稿】《臺灣人類學刊》2020-2021年專號徵稿

標題:

【徵稿】《臺灣人類學刊》2020-2021年專號徵稿

內容簡介:

主題:環境人類學方法論
責任編委/李威宜
出刊時程:2021年12月(截稿日:2021年10月)

臺灣人類學刊仍保持接受其他非主題投稿之稿件,採隨到隨審。投稿主題專號的稿件,若經責任編委判定未符合專號性質,但稿件經外審通過後,將以一般研究論文類別刊登。來稿請註明投稿主題,稿件收受窗口:tja@gate.sinica.edu.tw。
聯絡人:林容如 02-26523300 #3321
相關訊息歡迎至https://www.ioe.sinica.edu.tw/ ,點選「臺灣人類學刊」參考。

系統號:

O-017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