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活動

【演講】藍弘岳:Philologie與本居宣長:從國文學、日本思想史學到中國學

標題:

【演講】藍弘岳:Philologie與本居宣長:從國文學、日本思想史學到中國學

時間:

2021年3月2日(週二)14:30-16:3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七樓701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世界史研究室

主講人:

藍弘岳(中研院史語所副研究員)

內容簡介:

主持暨評論人:張谷銘(中研院史語所副研究員)

備註1:有興趣參加者請以電郵方式向助理領取文稿。
備註2:討論會以中文進行,無須事先報名。 演講會場請配戴口罩,並配合防疫登記。
聯絡人:張宇鈞 (chunhistory@gmail.com)

系統號:

A-017675

【演講】Paul Bevan:"Intoxicating Shanghai": Art and Literature in Pictorial Magazines during Shanghai's Jazz Age

標題:

【演講】Paul Bevan:"Intoxicating Shanghai": Art and Literature in Pictorial Magazines during Shanghai's Jazz Age

時間:

2021年3月3日(週三)14:00-15:00

主辦單位:

China & Inner Asia Section,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SOAS

主講人:

Dr. Paul Bevan (Departmental Lecturer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of Oxford)

聯絡人:

xl1@soas.ac.uk

內容簡介:

In Intoxicating Shanghai Paul Bevan explores the work of a number of Chinese modernist figures in the fields of literature and the visual arts, with an emphasis on the literary group the New-sensationists and its equivalents in the Shanghai art world, examining the work of these figures as it appeared in the medium of the pictorial magazine. It undertakes a detailed examination into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ictorial magazine as a medium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 during the 1930s. The research locates the work of these artists and writers within the context of wider literary and art production in Shanghai, focusing on art, literature, cinema, music, and dancehall culture, with a specific emphasis on 1934 – The Year of the Magazine.

Biography
Paul Bevan is Departmental Lecturer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at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From 2018 to 2020 he worked as Christensen Fellow in Chinese Painting at the Ashmolean Museum. Paul has taught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history, and visual culture at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and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系統號:

A-017635

【演講】林遠澤:洪堡特的語言世界觀與漢字思維的身體姿態建構論

標題:

【演講】林遠澤:洪堡特的語言世界觀與漢字思維的身體姿態建構論

時間:

2021年3月4日(週四)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文哲所二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文哲所

主講人:

林遠澤(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內容簡介:

主持人:林月惠(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

為落實實名制防疫政策,請務必事先報名

系統號:

A-017699

【演講】沈旭暉:國安法實施後,香港與香港人的未來

標題:

【演講】沈旭暉:國安法實施後,香港與香港人的未來

時間:

2021年3月4日(週四)14:00

地點:

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館北棟五樓會議室A(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政治所

主講人:

沈旭暉(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客席副教授)

系統號:

A-017711

【演講】李明峻:臺灣相撲運動史

標題:

【演講】李明峻:臺灣相撲運動史

時間:

2021年3月4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李明峻(中華民國相撲協會理事長)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相撲起源追溯源遠流長,如中國、印度甚至古希臘的壁畫都有歷史記述,代表最高榮譽的古代奧林匹克競賽都有類似相撲的比賽。目前相撲被認為是日本的傳統國粹,事實上不僅是日本,世界各地也都有類似的相撲運動。 目前全球共93個國家與地區參加國際相撲聯盟,臺灣在日本統治時代開始發展相撲。日治時代的小學體育課就有相撲指導,校內經常舉辦比賽,優勝者則代表學校和其他學校比賽。1936年,代表日本相撲界位階最高段的橫綱力士來臺表演,其後直到2007年職業大相撲才再度來臺表演。臺灣也出過不少相撲好手。臺灣與相撲有什麼關係?本演講將介紹臺灣與相撲運動的過去與未來。

為防範疫病,請配合演講活動防疫措施如下:
1. 現場報名入場:13:30起至額滿為止,限85人。
2. 實名(聯)登記:當您報名參加本次活動時,本館為落實防疫實名(聯)制需要您提供姓名、電話等,本館不會將您的個人資料提供給任何第三人,或移作其他無關 本館推廣活動目的之使用,並於保管滿28天後銷毀。
3. 量測體溫:活動當日請配合量測體溫,額溫高於37.5度者,謝絕入館。
4. 配戴口罩:請務必自備口罩,並全程配戴。電梯內,請避免交談。

系統號:

A-017647

【演講】呂紹理:園藝與熱帶臺灣的形塑

標題:

【演講】呂紹理:園藝與熱帶臺灣的形塑

時間:

2021年3月5日(週五)10:30-12:30

地點:

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館北棟8樓802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臺史所環境史研究群

主講人:

呂紹理(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中研院臺史所環境史研究群合聘研究員)

內容簡介:

1.欲報名者煩請於3/1(一)之前填寫表單,恕不接受現場報名。若報名後臨時不克參加,麻煩來信告知。(助理林于煖小姐
2.本活動以中文方式進行,分成「現場參加」與「線上收聽」兩種與會形式,請於報名時擇一。
3.本活動為本院環境教育項目之一,全程參加者可得2小時環境教育時數。
4.現場活動將提供午膳,請於報名表中選擇葷食或素食,亦可選擇不用餐。
5.為防範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現場與會者請自備口罩。

系統號:

A-017661

【演講】陳永發:從搞革命到延安的陰影

標題:

【演講】陳永發:從搞革命到延安的陰影

時間:

2021年3月5日(週五)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一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近史所

主講人:

陳永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通信研究員)

內容簡介:

參加流程:
(一)報名者請上網填寫資料。網址:https://docs.google.com/forms/d/1SGVXnxcqdPvZmvhR1No3yBce5nbzvWY-lU_OmX38GK0/edit
※ 會議前三天公布與會名單,未報名或未錄取者,無法進入會場。
(二)4月16日活動名額20位,錄取者以電郵通知資料寄送方式,參加者須閱讀指定資料,並於活動前一週撰寫心得摘要,寄達聯絡人范同學,俾便匯整轉交主持人。
(三)如有疑問,請洽聯絡人范同學,電郵:howard91630@gmail.com

系統號:

A-017660

【演講】孫大川:台灣給世界的禮物:一個原住民的觀點

【演講】孫大川:台灣給世界的禮物:一個原住民的觀點

標題:

【演講】孫大川:台灣給世界的禮物:一個原住民的觀點

時間:

2021年3月5日(週五)15:00-17:00

地點:

臺大文學院演講廳(臺北市羅斯福路4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主講人:

孫大川(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內容簡介:

我們捍衛自己的主體性,在我看來並不完全是為了能成為自己的主宰,而是為能將自己成為一個禮物。台灣存在的意義何在?她可以成為一個什麼樣的禮物?在兩岸關係、地緣政治、經濟發展、歷史文化認同以及制度價值選擇之外,有沒有另一個角度可以讓我們重新反省這個問題?或許借助原住民的眼光(番人之眼),可以試著回答這個問題。

主持人:張文薰(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所長)

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HfDjBNAELYesXjJu5
(此活動為實體講座,不會有同步線上直播。錄製影片將於活動結束後,上傳到本院YouTube頻道和臺大演講網)

系統號:

A-017696

【演講】Ao Wang:Du Fu’s Afterlife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Poetry

標題:

【演講】Ao Wang:Du Fu’s Afterlife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Poetry

時間:

2021年3月5日(週五)17:00-18:30

地點:

Virtual Event

主辦單位: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UC Berkeley

主講人:

Ao Wang (Associate Professor of East Asian Studies, Wesleyan University)

聯絡人:

Xiaojie Ma, ccs@berkeley.edu, 510-643-6321

內容簡介:

The great Tang Dynasty poet Du Fu has been a perennial poetic model in Chinese culture for more than a millennium. To this day, he remains the most highly acclaimed, most extensively studied, and most widely quoted poet in China. Yet his relationship with modern Chinese poetry became strained in the 20th century. Modern Chinese poetry as a genre was largely established as a vernacular free verse, and this radically deviates from the classical poetic forms for which Du Fu’s writing embodies the highest perfection of craftsmanship. Despite the fact that many modern Chinese poets of the 20th century were well-versed in his work, his impact on modern poetry has not received the attention it deserves, and modern poets’ tributes to him have been exceptions rather than a common practice. In the past three decades, more and more contemporary Chinese poets have written poems to reestablish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Du Fu and reshape his image. In so doing, they have transformed Du Fu into an enabling figure in their negotiation with the poetic tradition while responding to a highly ideological and commercial contemporary culture which has consistently manipulated Du Fu’s legacy.

※Registration required

Panelist/Discussant: Paula Varsano, Professor of Chinese Literature, EALC, UC Berkeley

系統號:

A-017609

【讀書會】第三次「公民道家」讀書會

【讀書會】第三次「公民道家」讀書會

標題:

【讀書會】第三次「公民道家」讀書會

時間:

2021年3月6日(週六)9:30-17:30

地點:

政治大學井塘樓020111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政大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

內容簡介:

公民道家與深度歧見」讀書會,主軸將集中回應鄧育仁公民哲學所揭櫫「深度歧見」的問題,同時,一方面讓〈齊物論〉的資源更加豐富公民道家的外王學向度。另方面,藉「深度歧見」所提供的開放性平台,進一步思考不同思想路線與思想資源,如「章太炎-汪暉」的「齊物平等」、法蘭克福學派的否定辯證及霍耐特的承認理論等,探討其是否有機會一併加入「公民哲學」的交織對話脈絡。再者,除積極回應「深度歧見」外,更能開啟複雜化的「公民道家」的多層遠近內涵,透過古典與現代的辯證,找到更多發揮的觸角。

報名鏈接:shorturl.at/bwFQZ
報名截止日為3月6日,請務必事先報名。

系統號:

A-017698

【演講】蔣秋華:陳子展之《孝經》學及孝道觀

標題:

【演講】蔣秋華:陳子展之《孝經》學及孝道觀

時間:

2021年3月8日(週一)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文哲所二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文哲所

主講人:

蔣秋華(中研院文哲所副研究員)

內容簡介:

主持人:楊貞德(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

系統號:

A-017700

【演講】石守謙:二十世紀前期文物調查與中國美術史之發展

標題:

【演講】石守謙:二十世紀前期文物調查與中國美術史之發展

時間:

2021年3月8日(週一)10: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五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

主講人:

石守謙(中研院史語所特聘研究員)

內容簡介:

備註:109年度第五次學術講論會
❈ 配合防疫敬請:1.全程配戴口罩,2.量測體溫,3.消毒手部,4.院外人士填寫健康紀錄表,5.採取梅花座。

系統號:

A-017708

【演講】王舒俐:當代中國空間治理的政治經濟學:一個華北農村的民族誌

標題:

【演講】王舒俐:當代中國空間治理的政治經濟學:一個華北農村的民族誌

時間:

2021年3月8日(週一)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民族所舊館三樓第一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民族所

主講人:

王舒俐(中研院民族所助研究員)

聯絡人:

林音秀,Tel: (02)2652-3484

內容簡介:

中國大陸在改革開放後進入大規模的都市化與大規模的地域空間的變化,這樣的地景變化發生於因從計劃經濟過渡到市場經濟而導致的政府治理結構的重組,財稅改革與產權私有化的脈絡下。本講座將以中國大陸華村的空間變化為例,探討官方以遺產保護為名而導致的拆遷計畫與村落遷徙,以民族誌材料呈現過去十年來地方居民在此過程中的生活變化與權利爭取,我將進一步論述當代中國官方主導的空間整治計畫,是如何受到上述國內內部政治經濟的變化與全球經濟波動的影響。

※本場演講限制參與人數,請預先報名。

系統號:

A-017622

【演講】Naomi Standen:Taking China Out of Premodern Global History: Bodies, Threads, and Fabrics

標題:

【演講】Naomi Standen:Taking China Out of Premodern Global History: Bodies, Threads, and Fabrics

時間:

2021年3月9日(週二)16:30

地點:

Virtual

主辦單位:

East Asian Studies Program, Princeton University

主講人:

Naomi Standen (University of Oxford)

內容簡介:

Registration required.

‘China’ is a problematical concept for the premodern period because the name unavoidably invokes the fixity of a modern nation-state that maps poorly onto the various and ever changing political formations of earlier centuries. Global history (in contrast to World History) may offer solutions for how to address the premodern era without reliance on anachronistic national frames. The concept of technologies, broadly understood, invites us to trace the use of practices and ideas regardless of political or ‘ethnic’ boundaries, which in turn necessitates reconfiguration of the region under consideration, in this case as Eastern Eurasia. This paper takes technologies of the body – viewed through various aspects of textiles – as cases through which to reframe our understanding of premodern Eastern Eurasia with interactions and relationships at the core of a non-sinocentric analysis. The goal is to give fuller recognition to the agency of a range of people in the region, which will allow us to better capture the fluidity in which they lived and the dynamics of what they created.

系統號:

A-017637

【演講】陳國棟:鄭經時代的東亞海域:荷蘭東印度公司、英國東印度公司與臺灣

【演講】陳國棟:鄭經時代的東亞海域:荷蘭東印度公司、英國東印度公司與臺灣

標題:

【演講】陳國棟:鄭經時代的東亞海域:荷蘭東印度公司、英國東印度公司與臺灣

時間:

2021年3月9日(週二)19:00-20:30

地點:

中研院學術活動中心2樓第1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

主講人:

陳國棟(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內容簡介:

主持人:黃進興(中研院副院長)
影音直播網址:https://youtu.be/2ObJwiAmpyo

請於3月7日前報名:
1. 曾以網路報名本活動者,於接獲本院邀請函後,點選連結即可進入個人專屬網址報名;報名截止日前,個人資料如有異動,請至該網址更新。
2. 第1次參加者,請至網址:https://goo.gl/vbBJZq報名。
3. 歡迎院內外人士及高中生以上同學報名參加。因應疫情注意事項如下:
(1) 演講活動採線上報名及實名制簽到入場。
(2) 現場開放40位名額,活動當日晚上6:00起於接待處登記,額滿為止。
(3) 活動全程敬請配戴口罩,並配合活動中心當日入館防疫措施。
4. 報名成功至現場參加者將提供:
(1) 填答完成線上問卷禮品每人1份。
(2) 學生憑證領取《科學人》雜誌過刊每人1本(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3) 活動期間免收停車費(請主動告知警衛)。
(4) 公務人員簽到可獲得終身學習認證及研習時數1小時。
洽詢專線:院本部秘書處吳小姐,(02)2789-9726

系統號:

A-017688

【演講】陳榮灼:中國哲學與德國哲學對話之深化──華嚴宗和黑格爾的同調

【演講】陳榮灼:中國哲學與德國哲學對話之深化──華嚴宗和黑格爾的同調

標題:

【演講】陳榮灼:中國哲學與德國哲學對話之深化──華嚴宗和黑格爾的同調

時間:

2021年3月10日(週三)14:00-17:00

地點:

中正大學文學院144國際會議廳(嘉義縣民雄鄉大學路一段168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哲學系,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臺灣分會

主講人:

陳榮灼(加拿大Brock University哲學系榮譽教授)

內容簡介:

※ 報名網址(敬請有意願者盡速報名):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dqFPeyZGdG43HCIjz6RSgFepjNzV6fYQD-zPii4Fxb00eVJg/viewform

由於疫情關係,請自備並戴上口罩入場;會議當天也請配合工作人員測體溫、噴酒精及填寫健康關懷表。

系統號:

A-017712

【演講】王聖閎:地方藝術節/祭的當代擴延和轉型:從「南方以南:南迴藝術計畫」的展覽策略談起

標題:

【演講】王聖閎:地方藝術節/祭的當代擴延和轉型:從「南方以南:南迴藝術計畫」的展覽策略談起

時間:

2021年3月10日(週三)14:00-15:30

地點:

中研院民族所舊館三樓第一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民族所

主講人:

王聖閎(藝評人,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博士)

聯絡人:

林音秀,Tel: (02)2652-3484

內容簡介:

地方藝術節/祭的策劃,已然進入了新的篇章。儘管不時仍有許多文化活動,只顧著建造能吸引觀光人潮的亮眼地標,或者便於社群媒體分享的打卡景觀,但「南方以南:南迴藝術計畫」無疑是其中的異類。策展團隊難能可貴地說服了主辦單位台東縣捨棄消費性的慶典邏輯,並且跳出舊有公共藝術案作法的紀念碑思維;他們以殷實而綿密的溝通對話為基礎,穿越了排灣、阿美、魯凱等族群複雜的生活領域,讓歷坵、大鳥、南田、大王等部落在藝術計畫的架構之下串聯在一起。

本講座將引領聽眾從藝評的角度,深入瞭解「南方以南」在展覽策略上的獨到之處。從參展藝術家必須長時進駐、貼近在地社群脈絡開始,整個展覽期間頻繁策辦的各式工作坊、課程、分享會或者生態踏查,都是為了讓所有參與者能獲得更為縱深的時間與空間感受。如果「駐足南迴」不再意味著走馬看花、蜻蜓點水式的觀光邏輯,那麼更恰當的作法,自然是引導來訪旅人們主動進入更為緩慢而細膩的知覺狀態,並且提醒他們,在這塊孕育南島文化的遼闊山林裡,「南方以南」張開的是一張要求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同時運作的網,以及一種唯有去觸摸、去感受、去撞擊,以及去沈澱,最終才有辦法獲得的「肉身性知識」。

※本場演講限制參與人數,請預先報名。

系統號:

A-017621

【演講】張隆志:代用品與實驗室:美歐區域研究傳統在台灣

標題:

【演講】張隆志:代用品與實驗室:美歐區域研究傳統在台灣

時間:

2021年3月10日(週三)15:00-16:30

地點:

中研院臺史所823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臺史所文化史研究群

主講人:

張隆志(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

內容簡介:

1.進入會議室前,請配合量測體溫、使用酒精消毒雙手並全程配戴口罩。
2.額溫量測≧37.5度或有明顯呼吸道相關症狀者,敬請配合離場。
3.其它相關防疫措施以舉辦當日人文社會科學館規定為準。

系統號:

A-017662

【演講】陳玉女:明清港口佛寺與佛教的海外移植——從《嘉興藏》流通談起

標題:

【演講】陳玉女:明清港口佛寺與佛教的海外移植——從《嘉興藏》流通談起

時間:

2021年3月10日(週三)15:00-17:00

地點:

中研院臺史所817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

主講人:

陳玉女(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長)

內容簡介:

【 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2021年度演講】
主持人:林玉茹(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1. 請線上報名。
2. 請配合本館相關防疫規定。
3. 其它相關防疫措施以舉辦當日人文社會科學館規定為準。

系統號:

A-017670

【演講】余敏玲:中共的批評與自我批評:本土淵源抑或以俄為師

標題:

【演講】余敏玲:中共的批評與自我批評:本土淵源抑或以俄為師

時間:

2021年3月11日(週四)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一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近史所

主講人:

余敏玲(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

內容簡介:

中共宣稱批評與自我批評是黨的三大優良作風之一,它後來演變成著名的「檢討」文化,屢屢在政治運動中扮演重要角色。至今尚無研究對中共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來龍去脈說明清楚,特別是它的理念起源及初期運作情形。從最初的運作到後來人們熟知的批評與自我批評,有一個複雜的演變過程。本文追溯其理念的源起,在蘇聯的實踐及傳入中國後的初期運作,論證中共的批評與自我批評,受到馬列主義的理念及俄共運作的影響遠遠大於中國的本土根源。

系統號:

A-017729

【演講】羅國儲:從地方政治的角度看中壢事件

標題:

【演講】羅國儲:從地方政治的角度看中壢事件

時間:

2021年3月11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羅國儲(國史館修纂處助修)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過去對於1977年中壢事件的討論及敘事,常被放置於民主化過程中「黨外」對決「國民黨」的框架之下。然而,較少在為數不多的研究中被提及的是,中壢事件本身也有很強的地方性與特殊性。本文即試圖以這種地方性著手,探討中壢事件在「地方政治」的角度下,是否能給予新的意義或解釋,進而回饋到更大的敘事之中,或許有予以修正或豐富的可能。 中壢事件應至少分為下列幾起連續事件,這些事件本身有直接的因果關係:國民黨提名過程、桃園縣長選戰、二一三投開票所事件、中壢分局事件,以及與沒有直接因果關係,但仍有關連的二七九投開票所事件。而本文則以國民黨提名過程及桃園縣長選戰為主要討論對象。 2020年,國史館也開始進行中壢事件口述歷史訪問計畫,除訪談許信良及黨外陣營的當事人之外,也試圖獲得包括國民黨方、檢察官、投開票所職員等不同來源的說法。在經過訪問後。我們得知許多事件當事人都與當時桃園或其他縣市的地方政治人物(多為地方派系成員)有親戚或結盟關係。這些關係及其活動,影響了整個桃園縣長選戰的結果。 初步的研究結果發現,桃園縣長選舉與同時在桃園競選的省議員、鄉鎮市長等選舉國民黨候選人票數及結果差異相當大,有顯然的分裂投票情形。本文即依據上述脈絡,試圖建立選舉結果和許信良陣營與地方派系互動之間的因果關係。

為防範疫病,請配合演講活動防疫措施如下:
1. 現場報名入場:13:30起至額滿為止,限85人。
2. 實名(聯)登記:當您報名參加本次活動時,本館為落實防疫實名(聯)制需要您提供姓名、電話等,本館不會將您的個人資料提供給任何第三人,或移作其他無關 本館推廣活動目的之使用,並於保管滿28天後銷毀。
3. 量測體溫:活動當日請配合量測體溫,額溫高於37.5度者,謝絕入館。
4. 配戴口罩:請務必自備口罩,並全程配戴。電梯內,請避免交談。

系統號:

A-017648

【演講】陳義芝:時間是青苔:陳義芝詩集《無盡之歌》高峯對話

標題:

【演講】陳義芝:時間是青苔:陳義芝詩集《無盡之歌》高峯對話

時間:

2021年3月12日(週五)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文哲所B1多途空間(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文哲所

內容簡介:

主持人:楊小濱(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朗誦:陳義芝(詩人)
對談:廖咸浩(台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鄭慧如(逢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詩作演唱:施璧玉(女高音)

本活動需線上報名
1、報名結果將於2021年3月10日(星期三)以電子郵件通知。
2、請留意防疫公告事項。
3、本活動所蒐集之個人資訊,將僅限使用於此次活動,並遵守法律規定,保障您的個人資訊安全。您亦享有法律規定之相關個人資訊權利

系統號:

A-017625

【演講】Delin Lai:Configuration of Socialist Shanghai: Urban Space, Architecture, and Gender in the Movie It's My Day Off (1959)

標題:

【演講】Delin Lai:Configuration of Socialist Shanghai: Urban Space, Architecture, and Gender in the Movie It's My Day Off (1959)

時間:

2021年3月12日(週五)17:00-18:30

地點:

Virtual Event

主辦單位: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UC Berkeley

主講人:

Delin Lai (Professor and Head of Art History Program, University of Louisville)

聯絡人:

Xiaojie Ma, ccs@berkeley.edu, 510-643-6321

內容簡介:

Once a colonialist and capitalist icon of China, Shanghai’s image has been characterized by Neoclassical-style banks and hotels that form the Bund, high-rise apartment buildings and lantern towers of department stores that dominate the metropolis’ skyline, and neon signs that highlight movie theaters, ballrooms and their fashionable patrons. The 1959 movie, Jintian Wo Xiuxi (It’s My Day Off), however, exhibits a socialist image of the city. Through the activities of a policeman and their spatial settings, this comedy visualizes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urban administration and gender roles of citizens of socialist Shanghai, as well as architecture of various types for shaping and serving this society. Differs from most of the former visual representations of Shanghai, this movie is a socialist reconfiguration of a modern Chinese city. It invites us to reflect on the attitude of the Communist state towards city and modernist architecture, and its nationalist appropriation of space and time of urban life in contemporary China.

※Registration required

Panelist/Discussant: Weihong Bao, Associate Professor,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UC Berkeley

系統號:

A-017610

【演講】林開世、陳偉智、陳文玲:日本治理下的臺灣原住民調查──從帝國子民到帝國棄民的「原住民化」過程

【演講】林開世、陳偉智、陳文玲:日本治理下的臺灣原住民調查──從帝國子民到帝國棄民的「原住民化」過程

標題:

【演講】林開世、陳偉智、陳文玲:日本治理下的臺灣原住民調查──從帝國子民到帝國棄民的「原住民化」過程

時間:

2021年3月12日(週五)19:00-20:30

地點:

南天書局(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83巷14弄14號1樓)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主講人:

林開世(臺大人類系副教授)、陳偉智(中研院臺史所助研究員)、陳文玲(政大民族系兼任助理教授)

內容簡介:

簡介:日本統治臺灣時,曾調查臺灣原住民及其所在區域,這些調查成果是日本人制定原住民政策的重要依據。然而,在日本帝國治理下,臺灣原住民族領域逐漸被區隔成特殊統治的「蕃地」,在行政、法律、經濟、文化上皆受到特殊對待。原住民化是一個歷史過程,在日本統治下進一步制度性強化,透過近代國家的治理以及國家空間再領域化的文化再實現過程,最終促成臺灣原住民族的「原住民化」。

※自由入場,額滿為止※

系統號:

A-017722

【演講】簡明捷:恆春阿美族的宗教變遷

標題:

【演講】簡明捷:恆春阿美族的宗教變遷

時間:

2021年3月15日(週一)13:30-16:00

地點:

中研院民族所後棟三樓R2319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民族所

主講人:

簡明捷(國立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研究所博士)

內容簡介:

本演講從文化觀來理解恆春阿美族宗教變遷的脈絡,以傳統巫師、土地石、星星神與太陽女神幾個案例,探討傳統文化觀、變遷時代與發展脈絡,以及如何發展成為當代宗教樣貌。恆春阿美的傳統宗教在清代仍然盛行,日治時期受到漢移民宗教興盛發展影響,其神靈觀念對應漢族神明信仰,開始出現神聖象徵物,也確立採用漢文化形式的發展方向。發展的同時,阿美族人仍然由神靈觀念、起源敘事或是進香活動,從不同方式實踐民族/文化/部落的起源認同。由於受到天地人、日月星與祖靈觀念影響,這些觀念相互連結為觀念結構,並作為宗教變遷運作的機制。

因備有下午茶點,請有意參與者於3/10(三)前填寫以下表單,俾利人數統計,謝謝!
https://forms.gle/pogiqv7UV6i9Sqdw8

系統號:

A-017710

【演講】陳鴻圖:水統制:臺灣與朝鮮的埤圳公共化與水利組合化

標題:

【演講】陳鴻圖:水統制:臺灣與朝鮮的埤圳公共化與水利組合化

時間:

2021年3月17日(週三)11:00-13:00

地點:

中研院臺史所802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臺史所殖民地史研究群

主講人:

陳鴻圖(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內容簡介:

1.進入會議室前,請配合量測體溫、使用酒精消毒雙手並全程配戴口罩。
2.額溫量測≧37.5度或有明顯呼吸道相關症狀者,敬請配合離場。
3.其它相關防疫措施以舉辦當日人文社會科學館規定為準。

系統號:

A-017663

【演講】住吉朋彥、種村和史專題演講

【演講】住吉朋彥、種村和史專題演講

標題:

【演講】住吉朋彥、種村和史專題演講

時間:

2021年3月18日(週四)14:30

地點:

視訊會議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

主講人:

住吉朋彥(慶應義塾大學斯道文庫教授)、種村和史(慶應義塾大學商學部教授)

內容簡介:

傳入日本之《論語義疏》古抄本的再發現(住吉朋彥)
慶應義塾圖書館藏抄本 《論語疏》卷六文本上的學術價值和書寫上的特徵(種村和史)

主持:張素卿(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

視訊會議網址:https://meet.google.com/myz-wpit-hrp

系統號:

A-017730

【演講】劉美蓮:金曲的前世今生

標題:

【演講】劉美蓮:金曲的前世今生

時間:

2021年3月18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劉美蓮(國立教育電台製作人)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雨夜花》
鄧雨賢本尊兒歌(廖漢臣)→情歌(周添旺)→日語(譽れの軍夫)→滿洲國(影星白光VS北京話)
《太湖船》
臺語、日語、華語,還有1912年德國作曲家的《太湖船進行曲》,1938年李香蘭《夢の太湖船》,更有日本音樂課本與2010年日本Suntory烏龍茶廣告歌,她是臺灣歌? 日本歌? 中國歌?
《Santa Lucia》
蕭而化教授音譯《散塔盧其亞》,繼承人意譯《聖潔的露琪亞》,新版臺語填詞,未走翻譯路線,歌唱拿坡里故事。
百年前,瑞典教會12月13日「Saint Lucy's Day」改詞引為祭典之歌,巧逢諾貝爾獎得主們蒞臨瑞典領獎,舉世傳唱主題曲。

72歲《高山青》、66歲《綠島小夜曲》、二百歲《百家春、喔貢貢》《鐵獅玉玲瓏》、《天黑黑》、《草螟弄雞公》、《粟祭》、《客家謎歌》。
『附加』外交官歷史感、唱電話、汪精衛亞國歌、聖母經。

世界名曲:《Swanee River》、《Home Sweet Home》、《Oh Susanna》、《Sakura》、《阿里郎》、《素蘭小姐欲出嫁》、《祈禱》、《送別》…。
『附加』創意譜、音符娃娃、狗標Victor、世界冠軍國歌(1936 ROC)


為防範疫病,請配合演講活動防疫措施如下:
1. 現場報名入場:13:30起至額滿為止,限85人。
2. 實名(聯)登記:當您報名參加本次活動時,本館為落實防疫實名(聯)制需要您提供姓名、電話等,本館不會將您的個人資料提供給任何第三人,或移作其他無關 本館推廣活動目的之使用,並於保管滿28天後銷毀。
3. 量測體溫:活動當日請配合量測體溫,額溫高於37.5度者,謝絕入館。
4. 配戴口罩:請務必自備口罩,並全程配戴。電梯內,請避免交談。

系統號:

A-017579

【演講】Christopher Joby:The Reception of the Christian Gospel in Seventeenth-century Taiwan

標題:

【演講】Christopher Joby:The Reception of the Christian Gospel in Seventeenth-century Taiwan

時間:

2021年3月22日(週一)14:30-17: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七樓703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法國遠東學院台北中心

主講人:

Prof. Christopher Joby(Department of Dutch & S. African Studies, Adam Mickiewicz University, Poznan, Poland Visiting Scholar,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Academia Sinica)

內容簡介:

主持人:張谷銘 教授(中研院史語所副研究員) 、梅豪方(法國遠東學院主任)

系統號:

A-017709

【演講】藍適齊、羅士傑:由下而上的歷史──世界史與臺灣史的對話

【演講】藍適齊、羅士傑:由下而上的歷史──世界史與臺灣史的對話

標題:

【演講】藍適齊、羅士傑:由下而上的歷史──世界史與臺灣史的對話

時間:

2021年3月22日(週一)19:00-20:30

地點:

南天書局(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83巷14弄14號1樓)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主講人:

藍適齊(政大歷史系副教授)、羅士傑(臺大歷史系副教授)

內容簡介:

簡介:「認同」是一個持續變化的概念。過去在臺灣歷史認識中常見的「殖民壓迫-民族反抗」、「抵抗-合作」、「反日(中)-親日(中)」等,其實都是後設、高度簡化,也過度去脈絡化的概念。回到歷史現場,在一般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認同」是如何在「實踐」中形成的?透過世界史與臺灣史的對話,更能夠掌握歷史變化的動力,瞭解「臺灣人認同」形成的過程和歷史意義。

※自由入場,額滿為止※

系統號:

A-017723

【演講】周芳美:清末上海租界區洋人美術活動之舉例

標題:

【演講】周芳美:清末上海租界區洋人美術活動之舉例

時間:

2021年3月23日(週二)10:30-12:3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三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近史所西學與中國研究群

主講人:

周芳美(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教授)

內容簡介:

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洋人在上海租界區的生活一直是中國近代史的研究重點之一,而多年來累積的成果也重新讓世人認識他們的行政制度、商業活動、訴訟處理方式、巡捕和重要的社交休閒活動。相較之下,藝文活動的研究仍偏少,此次的討論內容將以二例來說明洋人在華的藝術活動:(1) 1883年11月13日到1889年6月21日曾舉辦過 33次展覽和3個藝術討論會的 The Shanghai Art Society (上海藝術學會);(2) H.W.G. Hayter (1862–1915) 在上海33年的漫畫活動。透過這兩個例子的說明,可以增加我們了解當時華人獲取西方藝術創作技術的管道和視覺經驗。

系統號:

A-017728

【演講】王汎森:傅斯年讀書眉批中的新視野​

【演講】王汎森:傅斯年讀書眉批中的新視野​

標題:

【演講】王汎森:傅斯年讀書眉批中的新視野​

時間:

2021年3月24日(週三)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五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主講人:

王汎森(中研院院士、中研院史語所特聘研究員)

內容簡介:

主持人:黃銘崇(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兼文物館主任)​

演講介紹:​
傅斯年是近代史學大師,他留下了大量的讀書眉批與題跋,這批眉批與題跋開啟了一個新的視野。我們一方面可以看出他的若干精彩論點是如何形成的,另方面可以看到他一些尚未完全發展,或尚未為世人所注意的新看法。在這個演講中,王教授將以參與整理傅斯年文獻者的身份,講述這些原先並未為人所充分注意的材料。​

活動須知:​
1. 演講須事先報名,即日起報名至3月19日或至人數額滿(50人)為止。
報名網址:http://museum.sinica.edu.tw/events-registration/127/
2. 入館須填寫聯絡資訊並測量體溫確認未達37.5度,演講全程須配戴口罩。​
3. 公務人員可申請兩小時終身學習時數。

系統號:

A-017740

【演講】張隆志:從鄉土到國族:台灣反對運動與本土歷史研究

標題:

【演講】張隆志:從鄉土到國族:台灣反對運動與本土歷史研究

時間:

2021年3月24日(週三)15:00-16:30

地點:

中研院臺史所817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臺史所文化史研究群

主講人:

張隆志(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

內容簡介:

1.進入會議室前,請配合量測體溫、使用酒精消毒雙手並全程配戴口罩。
2.額溫量測≧37.5度或有明顯呼吸道相關症狀者,敬請配合離場。
3.其它相關防疫措施以舉辦當日人文社會科學館規定為準。

系統號:

A-017664

【演講】洪馨蘭:肉粽、電廠、阿里磅:臺灣最北的海濱客家庄

標題:

【演講】洪馨蘭:肉粽、電廠、阿里磅:臺灣最北的海濱客家庄

時間:

2021年3月25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洪馨蘭(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在東北季風直接侵襲的北海岸溪流出海口處,曾聚居了一個來自閩西汀州武平縣的客家家族。過去兩百年來,這個家族在漳人優勢的環境下,經歷過兩次「開」局,一方面讓族人枝葉繁茂,另一方面卻又使他們離開家園。作為臺灣客家稀有族裔的小聚落,雖然族人已失去客語傳承,但至今仍有點滴文化可以看出客家的特徵,且又與大家熟知的客家特色略有不同。我們一定知道那個聚落的所在,而今天我們要邀請大家開始認識──那是臺灣最北的客家庄。

為防範疫病,請配合演講活動防疫措施如下:
1. 現場報名入場:13:30起至額滿為止,限85人。
2. 實名(聯)登記:當您報名參加本次活動時,本館為落實防疫實名(聯)制需要您提供姓名、電話等,本館不會將您的個人資料提供給任何第三人,或移作其他無關 本館推廣活動目的之使用,並於保管滿28天後銷毀。
3. 量測體溫:活動當日請配合量測體溫,額溫高於37.5度者,謝絕入館。
4. 配戴口罩:請務必自備口罩,並全程配戴。電梯內,請避免交談。

系統號:

A-017580

【演講】江燦騰教授專題演講

【演講】江燦騰教授專題演講

標題:

【演講】江燦騰教授專題演講

時間:

2021年4月10日(週六)10:00-12:00、14:00-17:00

地點:

成功大學中文系示範講堂(台南市東區大學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香港浸會大學孫少文伉儷人文中國研究所

主講人:

江燦騰(東亞禪學史、臺灣佛教史著名研究者)

內容簡介:

國立成功大學90週年校慶中文系專題講座,暨香港浸會大學孫少文伉儷人文中國研究所成立10週年學術演講系列

10:00-12:00
第一場:胡適、忽滑谷快天與木村太賢——佛學方法的論爭與新見

14:00-17:00
第二場:現代東亞批判禪學四百年——禪學史研究的新展望

系統號:

A-017868

【演講】陳耀昌:臺灣歷史小說寫作與歷史事件踏查

【演講】陳耀昌:臺灣歷史小說寫作與歷史事件踏查

標題:

【演講】陳耀昌:臺灣歷史小說寫作與歷史事件踏查

時間:

2021年4月15日(週四)10:00-12:00

地點:

東華大學人社二館第一講堂(花蓮縣壽豐鄉大學路二段一號)

主辦單位: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

主講人:

陳耀昌(作家)

內容簡介:

主持人:楊翠(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

主講人簡介:陳耀昌,1949年生,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科畢業。著有文學作品《生技魅影》、《冷血刺客集》、《福爾摩沙三族記》(入圍文化部2012「臺灣文學獎」)、《島嶼DNA》(巫永福文化評論獎 2016)、《傀儡花》(文化部2016「臺灣文學獎圖書類長篇小說金典獎」)、《獅頭花》2017(新台灣和平基金會「台灣歷史小說獎」)、《苦楝花》。

系統號:

A-017581

【座談會】春知意新:近現代文學與文化研究

【座談會】春知意新:近現代文學與文化研究

標題:

【座談會】春知意新:近現代文學與文化研究

時間:

2021年4月15日(週四)14:00-17:00

地點:

清華大學水木書苑咖啡廳(新竹市東區光復路二段10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

聯絡人:

E-mail: modernculture.nthu@gmail.com

內容簡介:

近現代文學與文化研究沙龍以學術交流為主旨,本次活動著眼於對近現代文學中「新」的扣問,探討在近現代動盪的時局中,如何藉由小說、報刊雜誌與影戲笑話等多樣文本,將知識與文學攝外融內;擬舊翻新,以呈現社會「新」的多元面貌與展望。

朱芯儀經由對晚清譯介小說的關注,探論軍事議題下,譯者的翻譯策略、文藝特色,及其中折射的自身、政治與國族的困境焦慮。黃璿璋討論民國初年的文化市場對「三國」故事轉化調動,如何以故事新編的方式,展現詼諧滑稽的遊戲色彩,並寄寓對於秩序化的反動。顏銘志則藉胡彬夏留學海外對異國文化的學習經驗,以胡氏的文章為主體,形構對新式婦女的理想認知與圖像。

活動由以上三位研究生進行論文宣讀;每一篇論文,會經由至少兩位學者細讀與評論。期待透過學術的意見交流與對談,一期一會,在午後共揭春日新面紗。

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UA5Eu9RJmKWjfiBv5
報名日期:即日起至2021.04.05日

【論文發表人】依姓氏筆畫排列
「戰爭」自遠方來:論晚清戰爭小說的譯介流動和風格態樣(朱芯儀,清華大學)
歷史與狂歡: 民國初年「三國故事」的脫冕敘事及其「大眾性」(黃璿璋,政治大學)
論胡彬夏理想的新式婦女(顏銘志,中正大學)

【與談學者】依姓氏筆畫排列
黃錦珠(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劉苑如(中央研究院文哲所)、鄭文惠(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顏健富(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

系統號:

A-017867

【演講】簡宏逸:謊言與新生:薩瑪納扎騙局與歐洲台灣研究的誕生

標題:

【演講】簡宏逸:謊言與新生:薩瑪納扎騙局與歐洲台灣研究的誕生

時間:

2021年5月4日(週二)15:00-17:00

地點:

中研院臺史所817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臺史所文化史研究群

主講人:

簡宏逸(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系統號:

A-017689

【系列演講】2021年國立臺灣大學「潘寶霞女士講座」

【系列演講】2021年國立臺灣大學「潘寶霞女士講座」

標題:

【系列演講】2021年國立臺灣大學「潘寶霞女士講座」

時間:

2021年3月,共3場

地點:

臺大文學院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

主講人:

王汎森(中央研究院院士、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內容簡介:

主講人:王汎森(中央研究院院士、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第一場3月15日(一)15:30
講題:「史家的技藝:梁啟超的史學措詞」
主持人:周志文
地點:臺大文學院會議室

第二場3月18日(四)15:30
講題:「史家的技藝:陳寅恪的歷史解釋」
主持人:李隆獻
地點:臺大文學院會議室

第三場3月19日(五)15:30
講題:「史家的技藝:傅斯年的眉批與題識」
主持人:張素卿
地點:臺大文學院會議室

系統號:

A-017657

【工作坊】「中國哲學與語言思想」青年學者工作坊

標題:

【工作坊】「中國哲學與語言思想」青年學者工作坊

時間:

2021年8月19日(週四)

地點:

中研院文哲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文哲所中國哲學研究室、比較哲學研究室

聯絡人:

E-mail: rucp@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中國哲學研究室與比較哲學研究室,配合2021-2023年執行之「東亞思想中的語言、概念與實踐」重點研究計畫,為鼓勵青年學者從事中國哲學與語言思想相關研究,暨促進其與本所同仁、國內資深學者的學術交流,將於2021年8月19日(週四)在文哲所舉辦「中國哲學與語言思想」青年學者工作坊。本活動以論文發表與討論為主,即日起公開徵稿,歡迎青年學者踴躍報名參與,共襄盛舉。

系統號:

A-017623

【工作坊】「「現代中國的戰爭、政治與外交(十九)」工作坊

【工作坊】「「現代中國的戰爭、政治與外交(十九)」工作坊

標題:

【工作坊】「「現代中國的戰爭、政治與外交(十九)」工作坊

時間:

2021年3月6日(週六)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二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近史所胡適研究群、蔣介石研究群

內容簡介:

※ 僅限「與會名單」人員與會。未報名或未錄取者,無法進入會場。

9:30-10:50
三朵帝女花:1950年代香港社會之長平公主想像(陳晧昕)
主持人:黃自進
與談人:楊瑞松

11:10-12:30
學生于光炘之死(喬森)
主持人:潘光哲
與談人:張力

13:30-14:50
軍統、同善社與台海局勢:以福建閩北站為中心(1941-1954)(羅士傑)
主持人:蕭道中
與談人:陳翠蓮

15:10-16:30
從內戰到冷戰:韓戰前後的臺灣防衛問題,1949-1950(蕭道中)
主持人:羅士傑
與談人:王懷慶

系統號:

A-017624

【工作坊】早稲田大学台湾研究所ワークショップ「台湾出兵/牡丹社事件(1871-74年)をめぐって──研究史からのレビュー」

【工作坊】早稲田大学台湾研究所ワークショップ「台湾出兵/牡丹社事件(1871-74年)をめぐって──研究史からのレビュー」

標題:

【工作坊】早稲田大学台湾研究所ワークショップ「台湾出兵/牡丹社事件(1871-74年)をめぐって──研究史からのレビュー」

時間:

2021年3月13日(週六)

地點:

線上舉辦

主辦單位:

早稲田大学台湾研究所

聯絡人:

E-mail: nitta@aoni.waseda.jp

內容簡介:

以下の要領でワークショップを開催いたします。ふるってご参加ください。

趣旨説明:松岡格(獨協大学国際教養学部准教授)
報告者:春山明哲(早稲田大学台湾研究所招聘研究員)
報告題目:「台湾出兵/牡丹社事件(1871-74年)をめぐって──研究史からのレビュー」
日時:2021年3月13日(土)14時〜17時
場所:Cisco Webexを用いたオンライン開催
参加申込:ポスターのQRコードもしくは以下のURLの申込フォームよりお申し込み下さい(3月10日〆切)。前日までに会議URL及び資料をお送りします。https://forms.gle/5SMtjuP4fvJhXp8y8

参加費:無料
主催:早稲田大学台湾研究所
共催:日本台湾学会定例研究会
お問い合わせ:早稲田大学台湾研究所(担当=新田)nitta@aoni.waseda.jp

系統號:

A-017656

【資料庫】「人民日報圖文數據庫」、「ACI學術引用文獻資料庫」

標題:

【資料庫】「人民日報圖文數據庫」、「ACI學術引用文獻資料庫」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

內容簡介:

一、「人民日報圖文數據庫」:
資料庫內容:收錄人民日報1946年至今的所有版面,每日更新;提供純文字格式和原版影像,可全文檢索。

連線網址:http://www.oriprobe.com/peoplesdaily_tc.shtml
帳號 / 密碼:鎖本院IP方式,免帳號密碼。(限同時最多2人上線)

二、「ACI學術引用文獻資料庫」:
資料庫內容:收錄台灣與港澳人文社會學術期刊之書目資料與參考文獻;提供計量與分析功能,包括引用文獻查詢、學門與機構指標、文獻研究趨勢分析等。亦可匯出資料,串接外部工具,進行視覺化應用。

連線網址:http://www.airitiaci.com/Home/Index
帳號 / 密碼:鎖本院IP方式,免帳號密碼。

若您有任何建議或問題,請洽人文社會科學聯合圖書館流通館員2652-5284。

系統號:

A-017676

【資料庫】名單之後:臺府展史料庫

【資料庫】名單之後:臺府展史料庫

標題:

【資料庫】名單之後:臺府展史料庫

主辦單位: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教基金會

內容簡介:

所謂「臺府展」,乃是指1927年日治時期由臺灣教育會主辦的臺灣美術展覽會(1927-1936),以及1938年由總督府文教局官辦的總督府美術展覽會(1938-1943)的總稱。共計16屆的臺府展,有2000餘件畫作、600多位作家出品,形成數量可觀的圖像史料與歷史記憶。

日本統治期間,臺灣始終缺乏美術學校,以及官設的研究機構,因此自1927年起每年舉辦一次的臺府展(除了1937年因戰爭停辦),便成為創作者們彼此磨練、砥礪與競逐的場合,對臺灣美術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由於臺府展每年選在秋天臺灣神社舉行年度祭典時舉辦,吸引全島各地的民眾前來參觀,媒體也會對此廣為報導,稱臺府展的存在「裝飾了島都的秋天」,形成如同祭典般熱鬧的社會活動。

本史料庫蒐集日治時期臺府展歷年參展作品,包含當時印刷圖錄的影像、與迄今流散各地的現存作品。梳理出歷年出品作家、審查員的畫業活動與生平,以及臺府展有關的各種訪問報導、制度變革、藝術評論與文物遺存進行調查。並針對各個史料進行簡單的解說與研究詮釋。查詢方式可以依照圖錄順序逐頁瀏覽作品,或是依照作品、作家、時間、獎項、資格、關鍵字等形式,於表單欄位中填入後進行查詢。

本站史料尚未完整,將持續更新。

系統號:

A-017704

【展覽】殞落的文學星子仍兀自閃亮──2019辭世作家紀念特展

【展覽】殞落的文學星子仍兀自閃亮──2019辭世作家紀念特展

標題:

【展覽】殞落的文學星子仍兀自閃亮──2019辭世作家紀念特展

時間:

2021年2月2日至6月27日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B1圖書室(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聯絡人:

Tel: (06)221-7201

內容簡介:

仰望星空,天幕上總有那麼幾顆閃耀的星子,從遙遠遙遠的宇宙那一頭,經過億萬光年的時間之流,落入我們的眼眸。然而,再璀璨的星光也有燃燒殆盡的一刻,倏忽之間劃過天際,留下剎那即永恆的美好。

如同2019年的臺灣文學星空,許多作家、文化人、出版家,離開了他/她們的星系;無論是寫詩、小說、散文、歷史、繪本、評論、報導,還是創辦文化事業、擔任主編、記者、從事社會運動……,他/她們或者揮灑傳統底蘊,或者灌注前衛思潮,引領社會產生書寫、出版、閱讀甚至是跨領域交會的化學變化;以自我燃燒的使命與熱忱,映照臺灣價值的成就、自信和反省,也為迷航的我們指引前行的方向。

為了不曾忘卻的紀念,圖書室特別策劃「殞落的文學星子,仍兀自閃亮──2019辭世作家紀念特展」,透過19位辭世作家的生平簡介和作品展示,邀請所有的讀者朋友繼續閱讀、繼續想念,也繼續感受,他/她們不滅的光芒。

系統號:

A-017669

【展覽】烽火少年──楊英風

【展覽】烽火少年──楊英風

標題:

【展覽】烽火少年──楊英風

時間:

2021年3月6日至25日

地點:

師大美術系德群畫廊(台北市大安區師大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楊英風藝術教育基金會、楊英風美術館

內容簡介:

雕塑大師楊英風 一生獻身藝術超過六十載,創作面向廣泛,作品涵鑫版畫、速寫、水墨、油盡、攝影、漫畫、雷射、美術設計、獎座設計、雕塑、景觀規劃……等,從平面到立體,超過三千件,是台灣前衛藝術的倡導者,尤以景觀雕塑,為台灣公共藝術的先驅,影響深遠。

本展以楊英風從在台灣省立師範學院藝術系(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時期的就學、課外生活寫照等史料照片及文獻檔,認識歷經烽火內戰的楊英風在師院學習點滴至楊英風於台北農復會辦的《#豐年》雜誌工作期間,深入台灣各鄉鎮地方遊歷、採訪,並將其中的觀察與心得轉化為充滿人間生活題材的版畫、寫實雕塑等作品為呈現。因為實際體察民間生活並且從小喜愛自然,楊英風崇尚自然的心態漸漸地在其創作生涯中推衍出藝術須與生活、環境相互融合的旨趣,他曾說到,自己的作品是為環境而創造,它必須融入一個生活性的環境中,才算找到一個恰當「美」的位置,換言之,將藝術與生活結合,用藝術美化生活,為生活服務,契合生活等概念,無疑地形成了楊英風創作時的重要命題,他的創作既表現自然與生活和諧發展的狀態,亦孕育於自然與生活。

系統號:

A-017691

【展覽】海外存珍:順天美術館藏品歸鄉展

【展覽】海外存珍:順天美術館藏品歸鄉展

標題:

【展覽】海外存珍:順天美術館藏品歸鄉展

時間:

2021年3月20日至6月27日

地點:

國立臺灣美術館102-107展覽室及美術街(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順天美術館

聯絡人:

Tel: (04)2372-3552

內容簡介:

這是一個收藏家族美好的故事。藥學博士許鴻源先生,以一生的歲月,秉持「藥物醫人身,文化冶人心」的信念,在那個臺灣還沒有官辦近代美術館的艱難時刻,以企業家一己之力,支持藝術家的創作,為臺灣留下大批藝術作品。在他去世後,夫人賡續其志,成立「順天美術館」,展出、推廣這些藝術家的作品。最後,家族遵其遺願,在臺灣可能變得更好的時刻,將這批原本就屬於這塊土地的作品,全部六百餘件,如數捐回臺灣,讓她成為建構臺灣美術史不可或缺的一個區塊。

許氏家族的用心,正逢臺灣文化部鄭麗君前部長提出「重建臺灣藝術史」政策宣示的時刻,在官民同心的努力下,克服困難,李永得部長踵繼支持,成就了這段前後長達半個世紀的文化傳承使命。

本展正是站在收藏家、也是捐贈者的立場,呈顯這位心胸寬大、志氣清遠的藝術愛好者,一生關照的視野,及付出的熱忱。全展195位藝術家,出生的年代從最早的1871年到最年輕的1989年,前後橫跨一世紀,這也正是收藏家畢生接觸、收藏、支持的藝術家名單。

本展依藝術家生年順序排序,劃分四個時代,也是四個子題,分別為:
甲、蓊鬱──百歲前輩典範:
乙、豐采──豐實、沈澱、光采
丙、斐然──跨越時代的一代
丁、初炳──當代新風貌

除了以順天美術館捐藏的作品所構成的四大主題外,國立臺灣美術館更將文化部自2017年以來推動的「重建臺灣藝術史」成果,一併統整呈現,見證臺灣文化主體建構的階段性努力。

系統號:

A-017692

【展覽】商王動物園:甲骨中的蟲魚鳥獸

【展覽】商王動物園:甲骨中的蟲魚鳥獸

標題:

【展覽】商王動物園:甲骨中的蟲魚鳥獸

時間:

2020年8月22日開幕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一樓甲骨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聯絡人:

Tel: (02)2652-3180

內容簡介:

甲骨文字意象最鮮明的,莫過以動物體態構形者。本次展覽主角是刻辭中的動物文字及圖畫,包含豬狗牛羊、象馬鹿虎、龜蛇龍鳳等等;有傳說神獸,有真實物種;有野生動物,有飼養禽畜;或被馴用,或為祭牲,也可能是害物。這些蟲魚鳥獸甚而脫胎作人名、地名、天象的代指,創生出更多語彙。殷人在甲骨上勾畫著生態觀察,更借助自然知識詮釋複雜的人類世界與抽象概念。走進商王動物園,我們將看見三千多年前動物與人群互動的故事。

系統號:

A-017566

【展覽】為己而來——被史家耽誤的女人

【展覽】為己而來——被史家耽誤的女人

標題:

【展覽】為己而來——被史家耽誤的女人

時間:

2020年12月30日開幕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一樓考古引介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聯絡人:

Tel: (02)2652-3180

內容簡介:

「為己而來——被史家耽誤的女人」
是歷史文物陳列館 x 數位文化中心 x 「商代人物3D投影計畫─妲己」工作團隊,透過掌握的考古材料與相關研究,運用虛擬空間三維多面數圖形動畫製作軟體、Cloud Speech API 雲端語音識別系統、人體紅外線感測,以及VICON光學式動作捕捉系統等新創科技,以動漫元素、多媒體影音等方式,重現妲己、還原商王朝的真實樣貌。來到歷史文物陳列館參觀,觀展者可以與穿越者妲己對話,用一種更活潑的方式了解殷商歷史與社會文化。

系統號:

A-017567

【展覽】權力的形狀——南薫殿帝后像特展

【展覽】權力的形狀——南薫殿帝后像特展

標題:

【展覽】權力的形狀——南薫殿帝后像特展

時間:

2021年1月1日至4月6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陳列室202、208、212(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02)2881-2021

內容簡介:

權力難以捉摸,但往往會巧妙附身於許多視覺形象上,而發揮強大的作用。本次特展的主角—「帝后像」,經常單純被當作歷史人物的插圖,其實這些帝后像本身,就是權力所凝結出來的一種「形狀」。

畫像中的帝后皆貴為一國之尊,在當時擁有強大的權力。他們的肖像要如何製作,才能彰顯不同於一般人的高貴身份呢?又如何讓觀者辨識出,他們就是掌握「權力」的領導者呢?

本次展覽,精選原藏於南薰殿的歷代帝后像,將他們並列在一起,希望突顯不同時代的畫家如何在畫面上,透過容顏、姿態、服飾、座具、屏風、圖案等種種安排,展現帝后的威儀,讓肖像散發出「權力」的光暈!

系統號:

A-017568

【展覽】清華.青花——非典型青花特展

【展覽】清華.青花——非典型青花特展

標題:

【展覽】清華.青花——非典型青花特展

時間:

2020年10月7日至2021年3月31日

地點:

清華大學旺宏館一樓文物館籌備處展覽廳(新竹市光復路二段10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清華大學文物館籌備處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青花瓷」是什麼?我們或許可以直接從字面上解讀:「有藍色花紋的瓷器」。今日所知的典型「青花」印象,淵源於十四世紀中國江西景德鎮所製作、以釉下鈷藍顏料裝飾的一類瓷器。景德鎮十七世紀的青花瓷是最經典的原型,其中最為大家所熟知的,是一類被稱為「卡拉克瓷」的外銷瓷作品,經常在瓷盤四周有一圈開光圖紋,盤中心則裝飾有鳥站立在石頭上的紋飾。典型青花瓷胎土原料為高嶺土,以超過攝氏1200度以上的高溫燒製成,具有許多優點:因為夠堅硬,能做成又薄又光亮的器皿;吸水率極低,完全防水;胎體燒結緻密,可隔絕冷、熱傳導,盛裝各種溫度的液體或食物。此外,青花瓷還蘊含了審美意識,器身純白潔淨,僅需一層透明釉就可增添光亮、平滑的肌理與質感;白色的表面非常適合裝飾,也就是這白地與藍彩,經由海上貿易風靡各地,構成了今日聞名於世的青花瓷印象。

長期以來,青花瓷也被認為是一股中國強勢文化,深深影響其他仿效者。然而,這個展覽將關懷的重心,轉移到過去被忽視的「學習者」身上。相較中國景德鎮出產的「典型青花瓷」,本次展出的作品,代表的則是現身於世界各地,數量更加龐大的「非典型青花」陶瓷。展品來源跨越歐亞,時間跨度自十四到二十世紀,各地使用不同的材料與技術,既演繹出獨特的風格與特色,卻也參與擦亮了「青花」這塊歷久彌新的全球品牌。此次,國立清華大學新校區考古出土的青花瓷也加入展出的陣容,這些主要來自閩南地區的青花產品,正是非典型青花的最佳代言人。我們誠摯邀請您進入展場,觀看這些藍白相映的青花製品,了解青花在世界史發展中多麼複雜精采的變化與歷程;也請您一起來思考,它們為何可以在漫漫時空中,開出世界共享的意象,重新定義青花的名字。

系統號:

A-017569

【展覽】「藥,什麼?那些臺大藥學系,還有人們與藥的千絲萬縷」特展

【展覽】「藥,什麼?那些臺大藥學系,還有人們與藥的千絲萬縷」特展

標題:

【展覽】「藥,什麼?那些臺大藥學系,還有人們與藥的千絲萬縷」特展

時間:

2020年11月14日至2021年2月28日

地點:

臺灣大學校史館2F川流廳(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博物館群、校史館、藥學專業學院

聯絡人:

Tel: 02-33663818

內容簡介:

臺大藥學系自1953年創系迄今,是臺灣第一個培養國內高級藥學專業人才之搖籃,系友在國內外醫藥領域卓有貢獻,在各行各業成就亮眼,經常奉獻心力捐助社會;展區所在之「川流廳」,即是系友李華林先生對母校愛的回饋。在全球COVID-19蔓延肆虐的2020年,臺灣民眾透過藥局接受國家健康守護的首部曲,因此校史館推出「藥,什麼?」特展,希冀牽引民眾探知本校藥學史與臺灣藥界協奏下的健康世界。

系統號:

A-017570

【展覽】風格故事——康熙御製琺瑯彩瓷特展

【展覽】風格故事——康熙御製琺瑯彩瓷特展

標題:

【展覽】風格故事——康熙御製琺瑯彩瓷特展

時間:

2020年8月18至2021年10月31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207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風格指一段時間內出現且開始流行,具鮮明可識別特徵的藝術形式。以此展覽而言,理應包含作品的裝飾技法、紋樣與顏色。那麼琺瑯彩瓷係屬畫琺瑯工藝下的一類,簡而言之,乃以瓷胎做為基底素材,再使用琺瑯色料於器表彩繪紋樣,經二次燒成的作品。尤其因此項工藝創發於清康熙時期(1662-1722),成品多半以「御製」款為記,在「御」字富含帝王尊稱下,而能呼應皇帝授意製作的背景,進一步凸顯康熙御製琺瑯彩瓷蘊含的帝王審美意趣。展覽擬從作品的樣式風格著眼,透過發佈一批原來收納於紫禁城景陽宮的試繪品,重新觀察康熙御製琺瑯彩瓷從草創至發展成熟的轉變,並以「皇家標記」、「山花野菊」和「宮廷潮色」三個敘事單元,建構康熙皇帝致力於研發畫琺瑯器的經過,甚至發掘隱含其中的小故事。

系統號:

A-017571

【展覽】紙上心旅行——旅遊文學特展

【展覽】紙上心旅行——旅遊文學特展

標題:

【展覽】紙上心旅行——旅遊文學特展

時間:

2020年9月25日至2021年8月31日

地點:

臺中文學館(臺中市西區樂群街38號)

主辦單位:

臺中文學館

聯絡人:

Tel: 04-2224-0875

內容簡介:

「紙上心旅行——旅遊文學特展」,從臺灣旅遊文學發展脈絡談起,加入世界旅遊文學及新興自媒體書寫討論,再聚焦旅遊文學作品中的臺中印象,凸顯社會、交通、科技發展與旅遊文學發展的緊密關係,讓民眾不用出國也能身歷其境般環遊世界旅行。好奇跟冒險是人類的天性,旅遊文學作家以實地經驗為本,用文字捕捉旅行觸發的想像、自我內心探索、對異國的憧憬,讓觀展者能在閱讀之中體會文學源自於生活的感動。

特展室——以時間軸來介紹旅遊文學,從明清時代的宦遊文學溯往認識臺灣原生風貌,再從日據時代旅遊文選一路介紹到本土近現代旅遊文學經典,導讀世界知名旅遊文學作品,並延伸介紹因應社群媒體出現的網紅部落格書寫。展品包含珍貴老照片、書籍、文選、日據時期旅券展品復刻等,還有旅人小測驗讓觀展者找出和自我風格相對應的展品,提供深入閱讀的機會。本展區於入口處設置臺中第一橋「中山橋」藝術裝置,視覺仿真的立體感如同走在真正的橋上,歡迎民眾拍照打卡留下浪漫寫意的身影。

特展室二則聚焦臺中,以空間軸為策劃概念,從臺中在地作家作品出發,介紹作家對臺中特色景點、旅外臺中作家對家鄉的描寫;從山水風景、建築、人文歷史景點、美食等主題的文選中,民眾彷彿跟作家一同壯遊,了解臺中不同景點呈現的動人風貌。展區同時以大臺中山、海、屯、城區為主軸,詳列不同作家對於該區特色景點的作品節錄,搭配風景美照讓民眾能看見臺中文學風景、地景、人文美學。還有美麗的曙鳳蝶打卡牆、大富翁遊戲臺中版,以臺中知名景點、展區內詩句、圖文等,讓民眾在遊戲中體驗旅遊與文學的樂趣。

系統號:

A-017572

【展覽】老電視.看高雄事——影像中的百年史

【展覽】老電視.看高雄事——影像中的百年史

標題:

【展覽】老電視.看高雄事——影像中的百年史

時間:

2020年12月21日至2021年3月31日

地點:

高雄流行音樂中心第一、第二展區(高雄市苓雅區海邊路110號)

主辦單位: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內容簡介:

1920年,「高雄」之名因全新的行政區劃首次出現,高雄伴隨著港口快速成長,成為南臺灣最大都市。高雄走過戰火、歷經許多改革建設,與人民的參與,成就如今的城市風貌。

1965年隨著轉播站於旗山落成啟用,使得電視走進高雄市民的日常,為這座城市記錄下許多重要歷史時刻。

2020年,適逢「高雄」改制更名百年之際,本展精選百餘幅歷史影像、古地圖等史料文獻,同時透過近百台電視機,企圖打破文字、圖像與聲音的界線,帶領民眾尋找記憶中難忘的歷史一刻,亦回顧百年來這座城市的崛起軌跡,一同祈願下個百年榮光。

系統號:

A-017573

【展覽】鑑古——乾隆朝的宮廷銅器收藏

【展覽】鑑古——乾隆朝的宮廷銅器收藏

標題:

【展覽】鑑古——乾隆朝的宮廷銅器收藏

時間:

2020年12月1日開幕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304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乾隆皇帝(在位期間:1736-1795)擁有許多古代的銅器,和其他珍貴收藏一樣,這些銅器布置於各個宮殿,是清宮日常生活中的景致。特別的是,乾隆皇帝曾經召集群臣,為銅器丈量尺寸、手繪圖像、撰寫說明。他在位的六十年間,持續整理和編輯,完成了三套宮廷收藏銅器的圖錄。在尚未有照相技術和數位資料庫的時代,這項耗費人力的編書工程,為清宮裡的大量銅器留下形影紀錄,並成為最具規模的官方圖鑑。

現在,打開乾隆朝的銅器圖錄,看見的是當時探尋古史的一種方法。由於對夏、商、周三代的未知和想像,有著神秘紋飾和古文字的銅器,成為古人追求理解和鑑賞的對象。乾隆朝精選的銅器和分類繪製的圖錄,不僅展現對於歷史文物的思考,並反映了鑑賞過程中的知識轉變。今日,出土材料紛呈,科技檢測加入,對銅器的名稱、年代、區域風格有新的理解。透過古器進入古代文明,有了更多路徑。

本展覽分為三個單元,第一單元「鑑古遠思」由乾隆皇帝為銅器寫詩、編書的角度,展現收藏的趣味和鑑別的知識性。第二單元「精繪形模」按器形群聚展示,說明編纂圖錄對器物名稱和形制產生定義作用。同時成為其他材質模仿的古器樣式。第三單元「學古有獲」從禮儀用器的理解,重新再現不同器類構成的組合,反映銅器認識史的演變。最後,結合本院科技檢測,以影片呈現一件清宮舊藏銅器的樣貌解謎過程。

系統號:

A-017574

【展覽】樂寓毫端:臺灣文學的毛筆時代捐贈展

【展覽】樂寓毫端:臺灣文學的毛筆時代捐贈展

標題:

【展覽】樂寓毫端:臺灣文學的毛筆時代捐贈展

時間:

2020年11月26日至2021年5月16日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展覽室E(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聯絡人:

Tel: (06)221-7201

內容簡介:

在鉛筆、鋼筆、鍵盤出現之前,曾有一個滿載文學風華的毛筆時代。毛筆書寫文稿、詩稿、書作、畫作,是劍,書寫國家大事,也是扇子,抒發胸中塊壘;記錄生活、傳遞情感、交際應酬,甚至發發廢文,全都是毛筆啊!所以書信、卡片、對聯、冊頁,都是樂寓毫端的行列,他們用毛筆徹底實踐了生活的樂趣與悠哉。本展精選典藏品中清領、日治、戰後初期的毛筆寫作四十餘件,涵蓋三十餘位作家、十四位捐贈者,表達臺灣一代知識人的社稷情懷、生活美感,甚至私碎瑣事。

系統號:

A-017575

【展覽】傅斯年讀書筆記特展

【展覽】傅斯年讀書筆記特展

標題:

【展覽】傅斯年讀書筆記特展

時間:

2020年12月9日至2021年6月30日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二樓珍藏圖書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聯絡人:

Tel: 02-2652-3180

內容簡介:

傅斯年(1896-1950)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創建者,「新史學」的開山人物,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領導者,更是一位廣泛參與社會事務的教育家與政治評論者,其一生的重要性是多方面的。

民國四十九年十二月,傅先生逝世十周年,夫人俞大綵教授捐贈傅先生藏書12,000餘冊,含中、日、英、德、法、俄等語文,而以萬餘冊的中文線裝書為大宗。書中不乏先生眉批、校勘、題跋等讀書筆記,朱墨燦然。

本特展主要分二大主題。第一主題係傅斯年私人文物展示,有先生所撰傳略、信稿等,可認識先生性情,並有用印、藏書章、友贈書、筆記、著作、相冊等。第二主題即先生讀書筆記,依原書內容、書寫方式和語文區分:「漢、晉史」、「明、清史」、「集、叢部」、「題記」、「碑帖」、「校書」、「西文書」七單元。從先生筆記可見其治學之用力,觀其心中之好惡。《明史稿》載楊溥因太子迎帝遲,受株連入獄十載,其間「益奮讀不輟」,先生於是行眉批:「吾何得有此讀書機會?」令人為之動容。

特展期間,適逢傅先生逝世七十周年暨一百二十五歲冥誕,並其藏書入藏本所一甲子,藉此特展紀念先生為史語所樹立典範,認真讀書、做學問,「又能治事、能組織」。兼以此為傅斯年圖書館建館六十周年致慶。

系統號:

A-017576

【展覽】北溝傳奇——故宮文物遷臺後早期歲月

【展覽】北溝傳奇——故宮文物遷臺後早期歲月

標題:

【展覽】北溝傳奇——故宮文物遷臺後早期歲月

時間:

2020年10月9日至2021年3月7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104展間(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02)2881-2021

內容簡介:

民國三十七年(1948)冬,國共戰事益趨緊張,故宮博物院與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受命擇存京重要文物遷臺。三十八年(1949)二月下旬,兩院藏品分三批運達,暫存臺中糖廠倉庫。翌年(1950)四月,霧峰北溝庫房修築完工,全部文物入庫存貯。此後十五寒暑,故宮與中博合組聯合管理處,逐件點查運臺文物,並於簡陋環境中保存整理,研究出版;復闢建小型陳列室,開放參觀,又選送藏品菁華赴美展覽,播揚文化。五十四年(1965),政府為發展觀光事業,使中外人士得以親炙華夏藝術之璀璨光輝,乃擇定臺北外雙溪建館奠基,將兩院合併,恢復故宮建制,公開陳列展示。

臺中北溝時期係國立故宮博物院發展進程中一重要階段,具承先啟後意義。故宮與中博雖囿於房舍、人員、經費,博物館業務不易開展,工作多侷限於編目守藏,然兩院同仁於藏品管理、保存維護、研究出版、展覽傳播方面之作為,可謂為故宮復院後昂首闊步,不斷拓展新境界的基石。今(2020)年為院藏文物遷存北溝七十週年,本院特以「北溝傳奇」為題,舉辦展覽,呈現故宮發展進程中一段深刻歷史記憶。展覽計分「文物遷臺」、「典守維護」、「清查點驗」,以及「編輯出版」、「展覽傳播」、「臺北復院」六單元,以院史資料室集藏之檔案文獻及歷史影像為主要內容,輔以遷臺前賢後人提供之舊照史料,藉資呈現故宮文物遷臺初期的歷史經緯,期以加深觀眾對本院之認識與瞭解。

系統號:

A-017577

【展覽】烈日疊影:何昧典藏早期海端鄉影像故事展

【展覽】烈日疊影:何昧典藏早期海端鄉影像故事展

標題:

【展覽】烈日疊影:何昧典藏早期海端鄉影像故事展

時間:

2020年10月21日至2021年10月21日

地點:

海端鄉布農族文化館三樓展廳(臺東縣海端鄉海端村山平2鄰56號)

主辦單位:

海端鄉布農族文化館

聯絡人:

Tel: 089-931638

內容簡介:

故事要從2017年開始說起,當時有一位何老先生帶著一批其祖父所收藏的日治時期照片來到海端館,館員發現這些照片是相當珍貴的歷史見證,記錄著屬於「里壠支廳」布農族地區的故事,內容有喜有悲,有協商談判與集團移住的凝重,也有校外教學的歡樂與雀躍。

跨越海端與延平,連結臺北與東京,我們一起在大約90年的距離交會。這不只是布農族的故事,也是臺灣人的故事,歡迎你們來聽來看。

系統號:

A-017578

【展覽】海之美——海洋文化與臺灣風貌特展

【展覽】海之美——海洋文化與臺灣風貌特展

標題:

【展覽】海之美——海洋文化與臺灣風貌特展

時間:

2021年1月27日至6月20日

地點:

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第一特展廳(新北市八里區博物館路200號)

主辦單位:

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國立歷史博物館、新北市文化局

聯絡人:

Tel: (02) 2619-1313

內容簡介:

「海之美——海洋文化與臺灣風貌」特展將於本年1月27日至6月20日於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展出。本展由國立歷史博物館與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共同合作策劃,展出111件(組)考古出土、出水遺物,以及近代繪畫、攝影、陶藝和海洋廢棄物再生創作,展現臺灣自古以來緊密的人海關係、開放多元的海洋文化與海洋豐富多變的面貌。

展覽更特別納入當代海洋環境議題之創作,邀請大家在欣賞精彩考古遺物和藝術作品的同時,也能一起思考,面對日益嚴重的海洋環境危機,身為海島子民的我們可以採取哪些行動,守護海洋的永續發展,讓她保有多樣的美麗風貌。

系統號:

A-017649

【展覽】經緯之間 織織不倦——烏來泰雅織女與織物的對話特展

【展覽】經緯之間 織織不倦——烏來泰雅織女與織物的對話特展

標題:

【展覽】經緯之間 織織不倦——烏來泰雅織女與織物的對話特展

時間:

2021年2月8日至8月22日

地點:

新北市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新北市烏來區烏來街12號)

主辦單位:

新北市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國立歷史博物館

內容簡介:

新北市政府原民局將於2021年2月8日至8月22日舉辦「經緯之間 織織不倦——烏來泰雅織女與織物的對話特展」,本次特展除展示新北市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與國立歷史博物館所典藏泰雅傳統編織文物外,亦展出烏來泰雅織女重新拾回傳統編織技藝之代表作品、手稿筆記與老照片,讓觀眾能以烏來織女視角,回顧過往今昔烏來泰雅編織文化從隱沒、重建到復振的歷程,呈現烏來織女齊心投入泰雅編織技藝的身影及其背後強大的意志與豐沛的女性能量。

系統號:

A-017650

【展覽】「洛鴻恭年」1945~1951年臺灣大學線上檔案特展

【展覽】「洛鴻恭年」1945~1951年臺灣大學線上檔案特展

標題:

【展覽】「洛鴻恭年」1945~1951年臺灣大學線上檔案特展

時間:

無展覽期限

地點:

此為線上檔案展,無展覽期間限制,自由線上瀏覽檔案特展。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檔案館

聯絡人:

Tel: 02-3366-9709

內容簡介:

1945~1951年是臺灣大學最動盪的一段校史,也是最重要的一段臺灣歷史。從日治到中國化、從帝大到臺大,政權的轉移不但對國家的政治、社會、文化造成衝擊,乃至於學術領域更受到莫大的影響。臺大檔案館試圖透過檔案的呈現,回溯記憶的碎片,探究歷史的軌跡,重新梳理歷史變動的真相。

※此為線上檔案展,無展覽期間限制,自由線上瀏覽檔案特展。

系統號:

A-017658

【展覽】五島美術館 中国の陶芸展

【展覽】五島美術館 中国の陶芸展

標題:

【展覽】五島美術館 中国の陶芸展

時間:

2021年2月20日至3月28日

地點:

五島美術館(東京都世田谷区上野毛3-9-25)

主辦單位:

五島美術館

內容簡介:

漢時代から明・清時代にわたる館蔵の中国陶磁器コレクション約60点を展観。戦国時代の計量道具から、唐三彩の壺、宋時代の砧青磁、明時代の青花・五彩まで、時代順に展示し、2000年にわたる中国のやきものの歴史を展望します。特集展示として館蔵の刀剣コレクションも同時公開。

系統號:

A-017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