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活動

【演講】林富士:神乎其技:近代中國「新媒體」中的「祝由科」形象之一

標題:

【演講】林富士:神乎其技:近代中國「新媒體」中的「祝由科」形象之一

時間:

2021年2月1日(週一)10: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五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

主講人:

林富士(中研院史語所特聘研究員)

內容簡介:

❈ 配合防疫敬請:1.全程配戴口罩,2.量測體溫,3.消毒手部,4.院外人士填寫健康紀錄表,5.採取梅花座。

系統號:

A-017496

【演講】井田太郎:台湾の風土と俳句──熱帯季題と風景の諸問題

標題:

【演講】井田太郎:台湾の風土と俳句──熱帯季題と風景の諸問題

時間:

2021年2月1日(週一)10:00

地點:

中研院文哲所二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文哲所

主講人:

井田太郎(日本近畿大學文藝學部文學科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廖肇亨(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翻譯:梁蘊嫻(元智大學應用外語系副教授)
主講人將以日語進行發表,由翻譯老師進行口譯。

※防疫期間,請務必事先線上報名。
※請配合所內戴口罩、量體溫等相關防疫規定

系統號:

A-017505

【演講】Samuel F. Wells Jr.:Fearing the Worst: How War in Korea Transformed the Cold War

標題:

【演講】Samuel F. Wells Jr.:Fearing the Worst: How War in Korea Transformed the Cold War

時間:

2020年2月2日(週六)12:15-13:45

地點:

Virtual Event

主辦單位:

Center for Government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主講人:

Samuel F. Wells Jr. (Senior Fellow in History and Public Policy (and Deputy Director Emeritus), 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

內容簡介:

Cold War Studies Seminar

系統號:

A-017526

【演講】張隆志:從方志到邊疆:中國地方史傳統在台灣

標題:

【演講】張隆志:從方志到邊疆:中國地方史傳統在台灣

時間:

2021年2月3日(週三)15:00-16:30

地點:

中研院臺史所823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臺史所文化史研究群

主講人:

張隆志(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

系統號:

A-017497

【演講】李淑君:走上街頭的女性:戒嚴時期女性的遊行、怠工、夜宿與政治行動

標題:

【演講】李淑君:走上街頭的女性:戒嚴時期女性的遊行、怠工、夜宿與政治行動

時間:

2020年2月4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李淑君(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助理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此次演講將分享威權時期女性的遊行、怠工、政治參與與文化行動。希冀從女性主體跟她們所展開的行動來討論威權下的女性身影。
演講內容將從戰後初期談到黨外運動時期。內容包含:戰後初期的工人遊行請願、公車司機怠工,到1970年代後的黨外運動、黨外雜誌、海外臺灣人運動中的女性身影。此次演講將從女性視角再思女性、威權、民主三者之間的關係。過往我的研究多談威權與父權雙重體制下的女性受難經驗,此次演講則聚焦女性的思想、反抗與行動,再思威權時代下女性行動的民主與性別意義。

為防範疫病,請配合演講活動防疫措施如下:
1. 現場報名入場:13:30起至額滿為止,限85人。
2. 實名(聯)登記:當您報名參加本次活動時,本館為落實防疫實名(聯)制需要您提供姓名、電話等,本館不會將您的個人資料提供給任何第三人,或移作其他無關 本館推廣活動目的之使用,並於保管滿28天後銷毀。
3. 量測體溫:活動當日請配合量測體溫,額溫高於37.5度者,謝絕入館。
4. 配戴口罩:請務必自備口罩,並全程配戴。電梯內,請避免交談。

系統號:

A-017459

【演講】Thomas Daniell:Manifest Density: Land Reclamation and Casino Culture in Macau

標題:

【演講】Thomas Daniell:Manifest Density: Land Reclamation and Casino Culture in Macau

時間:

2020年2月9日(週二)18:30-19:30

地點:

zoom lecture

主辦單位: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Asia, Boston University

主講人:

Prof. Thomas Daniell (Dept. of Architecture and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Kyoto University)

內容簡介:

Join this event through this Zoom link: https://tinyurl.com/y6mz9hgc
Meeting ID: 953 2366 0907
Passcode: 682557

系統號:

A-017525

【演講】林峻煒:事天與經世:清初儒者許三禮之思想研究

標題:

【演講】林峻煒:事天與經世:清初儒者許三禮之思想研究

時間:

2021年2月18日(週一)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一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近史所

主講人:

林峻煒(中研院近史所博士後研究人員)

內容簡介:

本文以清初儒者許三禮為研究對象,指出在明清之際儒學中,存在一種以「事天」為本之經世思想。許三禮雖不見於既有關於明清思想史之圖景中,然近年來部分學者從「儒學宗教化」之視角著眼,呈現其思想之特色,藉此補充既有關於明清之際思想研究較被忽略之處。本文基於這方面的研究成果,進一步地探討許三禮如何將「事天」與「經世」之關懷結合,構築其儒學思想。在許三禮的理解中,經世,意味著「人」肩負有「天」所賦予之定命參贊天地造化,「事天」因此是經世活動的核心。此外,許三禮也針對群體生活所涉及之秩序維繫問題提出相關主張,他將「事天」理念融入到關於職分安排與具體的治理措施上,展示出蘊含有「事天」特徵的治理觀。就明清之際儒學而言,許三禮之思想與那個時代某些儒者的看法是相呼應的,且提供我們一個觀看明清之際經世問題的不同途徑。

*評論人: 袁承維(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系統號:

A-017538

【演講】連玲玲:檔案中的性別

標題:

【演講】連玲玲:檔案中的性別

時間:

2020年2月18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連玲玲(中研究近史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對歷史研究者而言,檔案是相當重要的資料;許多關鍵問題往往需要借助檔案來釐清。然而檔案的收集與保存卻不盡然如一般所想像那樣地「自然而中立」,尤其在社會性別制度的影響下,檔案所揭示的「真相」也可能有性別上的偏見。本次演講希望可以透過性別的視角,探討檔案研究的限制,並提示新的可能性。

為防範疫病,請配合演講活動防疫措施如下:
1. 現場報名入場:13:30起至額滿為止,限85人。
2. 實名(聯)登記:當您報名參加本次活動時,本館為落實防疫實名(聯)制需要您提供姓名、電話等,本館不會將您的個人資料提供給任何第三人,或移作其他無關 本館推廣活動目的之使用,並於保管滿28天後銷毀。
3. 量測體溫:活動當日請配合量測體溫,額溫高於37.5度者,謝絕入館。
4. 配戴口罩:請務必自備口罩,並全程配戴。電梯內,請避免交談。

系統號:

A-017460

【演講】鄭麗玲:流轉的旅程:神谷甫彥家族收藏之台灣繪葉書

標題:

【演講】鄭麗玲:流轉的旅程:神谷甫彥家族收藏之台灣繪葉書

時間:

2021年2月22日(週一)11:00-13:00

地點:

中研院臺史所802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臺史所殖民地史研究群

主講人:

鄭麗玲(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教授)

內容簡介:

備註:
1.進入會議室前,請配合量測體溫、使用酒精消毒雙手並全程配戴口罩。
2.額溫量測≧37.5度或有明顯呼吸道相關症狀者,敬請配合離場。
3.其它相關防疫措施以舉辦當日人文社會科學館規定為準。

系統號:

A-017506

【演講】卜正民:全圖:中國與歐洲之間的地圖學互動

標題:

【演講】卜正民:全圖:中國與歐洲之間的地圖學互動

時間:

2021年2月25日(週四)11:30-13:00

地點:

臺大文學院演講廳(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4段1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近史所、臺大歷史系

主講人:

卜正民(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歷史系教授)

內容簡介:

(視訊發表)
與談人:陳宗仁 /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
主持人:賴毓芝 /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長谷川正人 /臺大歷史系助理教授

系統號:

A-017512

【演講】黃宗鼎:從「隸臺」到「固有」:中華民國聲索南沙論據之演變

標題:

【演講】黃宗鼎:從「隸臺」到「固有」:中華民國聲索南沙論據之演變

時間:

2021年3月2日(週二)14:30-16:30

地點:

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第三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主講人:

黃宗鼎(國防安全研究院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內容簡介:

主持人:張雯勤(中研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研究員)
報名截止:2021年2月19日(五)17:00前

2017年菲中南海仲裁《判斷》對中華民國南沙聲索論據最大之影響,即在於外交部將「固有」論自南海諸島主權說帖中抽離。經本文研討後可知,南沙「固有」論出自1971年,此前,中華民國政府係以「隸臺」說作為聲索南沙之論據。中華民國政府於1947年研擬聲索南沙之論據時,並未標榜「收復」或「歷史權利」,閣揆張群甚至提出「南沙隸臺」之說法。在標榜「南沙隸臺」之情況下,中華民國政府對於是否應將南沙寫入《舊金山和約》及《臺北和約》兩份對日和約,其詮釋前後大不相同。

隨著臺(中)菲南沙主權爭執加劇,「隸臺」說的困境益趨白熱化。在政治上需標榜《臺北和約》,法律上須正視南沙與臺灣兩領土同質性之情況下,臺北高層乃修正其「接收」南沙之論據,將原先因「隸臺」而得以「接收」之說法,調整成因「屬中」而應予「收復」之立場,據以契合臺灣收復論。臺北退出聯合國之際,菲方復向臺方提出「互不接近彼此駐軍島嶼」之提案,對此,外交部決以「反共邦誼」為重,雙方乃以密議方式中止長年之主權糾葛。惟菲國之「卡拉揚群島」,因與「新南群島」顯有相當重疊,其聲索自當於理不合。

系統號:

A-017507

【演講】李明峻:臺灣相撲運動史

標題:

【演講】李明峻:臺灣相撲運動史

時間:

2020年3月4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李明峻(中華民國相撲協會理事長)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相撲起源追溯源遠流長,如中國、印度甚至古希臘的壁畫都有歷史記述,代表最高榮譽的古代奧林匹克競賽都有類似相撲的比賽。目前相撲被認為是日本的傳統國粹,事實上不僅是日本,世界各地也都有類似的相撲運動。 目前全球共93個國家與地區參加國際相撲聯盟,臺灣在日本統治時代開始發展相撲。日治時代的小學體育課就有相撲指導,校內經常舉辦比賽,優勝者則代表學校和其他學校比賽。1936年,代表日本相撲界位階最高段的橫綱力士來臺表演,其後直到2007年職業大相撲才再度來臺表演。臺灣也出過不少相撲好手。臺灣與相撲有什麼關係?本演講將介紹臺灣與相撲運動的過去與未來。

為防範疫病,請配合演講活動防疫措施如下:
1. 現場報名入場:13:30起至額滿為止,限85人。
2. 實名(聯)登記:當您報名參加本次活動時,本館為落實防疫實名(聯)制需要您提供姓名、電話等,本館不會將您的個人資料提供給任何第三人,或移作其他無關 本館推廣活動目的之使用,並於保管滿28天後銷毀。
3. 量測體溫:活動當日請配合量測體溫,額溫高於37.5度者,謝絕入館。
4. 配戴口罩:請務必自備口罩,並全程配戴。電梯內,請避免交談。

系統號:

A-017522

【演講】羅國儲:從地方政治的角度看中壢事件

標題:

【演講】羅國儲:從地方政治的角度看中壢事件

時間:

2020年3月11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羅國儲(國史館修纂處助修)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過去對於1977年中壢事件的討論及敘事,常被放置於民主化過程中「黨外」對決「國民黨」的框架之下。然而,較少在為數不多的研究中被提及的是,中壢事件本身也有很強的地方性與特殊性。本文即試圖以這種地方性著手,探討中壢事件在「地方政治」的角度下,是否能給予新的意義或解釋,進而回饋到更大的敘事之中,或許有予以修正或豐富的可能。 中壢事件應至少分為下列幾起連續事件,這些事件本身有直接的因果關係:國民黨提名過程、桃園縣長選戰、二一三投開票所事件、中壢分局事件,以及與沒有直接因果關係,但仍有關連的二七九投開票所事件。而本文則以國民黨提名過程及桃園縣長選戰為主要討論對象。 2020年,國史館也開始進行中壢事件口述歷史訪問計畫,除訪談許信良及黨外陣營的當事人之外,也試圖獲得包括國民黨方、檢察官、投開票所職員等不同來源的說法。在經過訪問後。我們得知許多事件當事人都與當時桃園或其他縣市的地方政治人物(多為地方派系成員)有親戚或結盟關係。這些關係及其活動,影響了整個桃園縣長選戰的結果。 初步的研究結果發現,桃園縣長選舉與同時在桃園競選的省議員、鄉鎮市長等選舉國民黨候選人票數及結果差異相當大,有顯然的分裂投票情形。本文即依據上述脈絡,試圖建立選舉結果和許信良陣營與地方派系互動之間的因果關係。

為防範疫病,請配合演講活動防疫措施如下:
1. 現場報名入場:13:30起至額滿為止,限85人。
2. 實名(聯)登記:當您報名參加本次活動時,本館為落實防疫實名(聯)制需要您提供姓名、電話等,本館不會將您的個人資料提供給任何第三人,或移作其他無關 本館推廣活動目的之使用,並於保管滿28天後銷毀。
3. 量測體溫:活動當日請配合量測體溫,額溫高於37.5度者,謝絕入館。
4. 配戴口罩:請務必自備口罩,並全程配戴。電梯內,請避免交談。

系統號:

A-017541

【演講】劉美蓮:金曲的前世今生

標題:

【演講】劉美蓮:金曲的前世今生

時間:

2020年3月18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劉美蓮(國立教育電台製作人)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雨夜花》
鄧雨賢本尊兒歌(廖漢臣)→情歌(周添旺)→日語(譽れの軍夫)→滿洲國(影星白光VS北京話)
《太湖船》
臺語、日語、華語,還有1912年德國作曲家的《太湖船進行曲》,1938年李香蘭《夢の太湖船》,更有日本音樂課本與2010年日本Suntory烏龍茶廣告歌,她是臺灣歌? 日本歌? 中國歌?
《Santa Lucia》
蕭而化教授音譯《散塔盧其亞》,繼承人意譯《聖潔的露琪亞》,新版臺語填詞,未走翻譯路線,歌唱拿坡里故事。
百年前,瑞典教會12月13日「Saint Lucy's Day」改詞引為祭典之歌,巧逢諾貝爾獎得主們蒞臨瑞典領獎,舉世傳唱主題曲。

72歲《高山青》、66歲《綠島小夜曲》、二百歲《百家春、喔貢貢》《鐵獅玉玲瓏》、《天黑黑》、《草螟弄雞公》、《粟祭》、《客家謎歌》。
『附加』外交官歷史感、唱電話、汪精衛亞國歌、聖母經。

世界名曲:《Swanee River》、《Home Sweet Home》、《Oh Susanna》、《Sakura》、《阿里郎》、《素蘭小姐欲出嫁》、《祈禱》、《送別》…。
『附加』創意譜、音符娃娃、狗標Victor、世界冠軍國歌(1936 ROC)


為防範疫病,請配合演講活動防疫措施如下:
1. 現場報名入場:13:30起至額滿為止,限85人。
2. 實名(聯)登記:當您報名參加本次活動時,本館為落實防疫實名(聯)制需要您提供姓名、電話等,本館不會將您的個人資料提供給任何第三人,或移作其他無關 本館推廣活動目的之使用,並於保管滿28天後銷毀。
3. 量測體溫:活動當日請配合量測體溫,額溫高於37.5度者,謝絕入館。
4. 配戴口罩:請務必自備口罩,並全程配戴。電梯內,請避免交談。

系統號:

A-017542

【演講】洪馨蘭:肉粽、電廠、阿里磅:臺灣最北的海濱客家庄

標題:

【演講】洪馨蘭:肉粽、電廠、阿里磅:臺灣最北的海濱客家庄

時間:

2020年3月25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洪馨蘭(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在東北季風直接侵襲的北海岸溪流出海口處,曾聚居了一個來自閩西汀州武平縣的客家家族。過去兩百年來,這個家族在漳人優勢的環境下,經歷過兩次「開」局,一方面讓族人枝葉繁茂,另一方面卻又使他們離開家園。作為臺灣客家稀有族裔的小聚落,雖然族人已失去客語傳承,但至今仍有點滴文化可以看出客家的特徵,且又與大家熟知的客家特色略有不同。我們一定知道那個聚落的所在,而今天我們要邀請大家開始認識──那是臺灣最北的客家庄。

為防範疫病,請配合演講活動防疫措施如下:
1. 現場報名入場:13:30起至額滿為止,限85人。
2. 實名(聯)登記:當您報名參加本次活動時,本館為落實防疫實名(聯)制需要您提供姓名、電話等,本館不會將您的個人資料提供給任何第三人,或移作其他無關 本館推廣活動目的之使用,並於保管滿28天後銷毀。
3. 量測體溫:活動當日請配合量測體溫,額溫高於37.5度者,謝絕入館。
4. 配戴口罩:請務必自備口罩,並全程配戴。電梯內,請避免交談。

系統號:

A-017543

【演講】陳耀昌:臺灣歷史小說寫作與歷史事件踏查

【演講】陳耀昌:臺灣歷史小說寫作與歷史事件踏查

標題:

【演講】陳耀昌:臺灣歷史小說寫作與歷史事件踏查

時間:

2021年4月13日(週二)13:00-15:00

地點:

東華大學人社二館第一講堂(花蓮縣壽豐鄉大學路二段一號)

主辦單位: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

主講人:

陳耀昌(作家)

內容簡介:

主持人:吳明益(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

主講人簡介:
陳耀昌,1949年生,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科畢業。著有文學作品《生技魅影》、《冷血刺客集》、《福爾摩沙三族記》(入圍文化部2012「臺灣文學獎」)、《島嶼DNA》(巫永福文化評論獎 2016)、《傀儡花》(文化部2016「臺灣文學獎圖書類長篇小說金典獎」)、《獅頭花》2017(新台灣和平基金會「台灣歷史小說獎」)、《苦楝花》。

系統號:

A-017462

【工作坊】「中國哲學與語言思想」青年學者工作坊

標題:

【工作坊】「中國哲學與語言思想」青年學者工作坊

時間:

2021年8月19日(週四)

地點:

中研院文哲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文哲所中國哲學研究室、比較哲學研究室

聯絡人:

E-mail: rucp@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中國哲學研究室與比較哲學研究室,配合2021-2023年執行之「東亞思想中的語言、概念與實踐」重點研究計畫,為鼓勵青年學者從事中國哲學與語言思想相關研究,暨促進其與本所同仁、國內資深學者的學術交流,將於2021年8月19日(週四)在文哲所舉辦「中國哲學與語言思想」青年學者工作坊。本活動以論文發表與討論為主,即日起公開徵稿,歡迎青年學者踴躍報名參與,共襄盛舉。

有意報名參與的學者,請於2021年2月21日前以「投稿「中國哲學與語言思想」青年學者工作坊」為主旨,擲寄論文摘要表至文哲所中國哲學研究室信箱( rucp@sinica.edu.tw ),列明論文題目和400-600字的中文摘要或200-300字的英文摘要,以利本所研究人員審查,並等候通知審查結果(三週內寄發)。

系統號:

A-017455

【資料庫】China and the Modern World: Records of the Maritime Customs Service of China, 1854-1949

標題:

【資料庫】China and the Modern World: Records of the Maritime Customs Service of China, 1854-1949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

內容簡介:

資料庫內容:收錄之檔案來自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主要包括總稅務司通令,倫敦辦事處文檔,上海、漢口、哈爾濱、汕頭四港口的半官方通信,貿易政策檔,1931-1949年的檔案紀錄等。為研究晚清與民國時期中國及其與西方之間的關係提供了珍貴的原始文獻。

連線網址:https://go.gale.com/ps/aboutThisArchive?userGroupName=twnsc183&inPS=true&mCode=2YNC&prodId=CFER

帳號 / 密碼:鎖本院IP方式,免帳號密碼。

系統號:

A-017469

【展覽】不服來戰——臺灣文學論爭特展

【展覽】不服來戰——臺灣文學論爭特展

標題:

【展覽】不服來戰——臺灣文學論爭特展

時間:

2020年8月27日至2021年4月4日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展覽室D(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聯絡人:

Tel: (06)221-7201

內容簡介:

本展將以「戰語言」、「戰身份」、「戰西化」、「戰鄉土」、「戰課綱」等五大核心議題,將百年以來的重要臺灣文學論爭事件化為各式具體場景,並運用時下流行的語音辨識技術,歡迎觀眾透過對話釐清觀點,讓觀眾真實感受「真理越辯越明」或是「有理講不通」的論爭現場,同時傾聽不同的聲音。

系統號:

A-017408

【展覽】商王動物園:甲骨中的蟲魚鳥獸

【展覽】商王動物園:甲骨中的蟲魚鳥獸

標題:

【展覽】商王動物園:甲骨中的蟲魚鳥獸

時間:

2020年8月22日開幕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一樓甲骨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聯絡人:

Tel: (02)2652-3180

內容簡介:

甲骨文字意象最鮮明的,莫過以動物體態構形者。本次展覽主角是刻辭中的動物文字及圖畫,包含豬狗牛羊、象馬鹿虎、龜蛇龍鳳等等;有傳說神獸,有真實物種;有野生動物,有飼養禽畜;或被馴用,或為祭牲,也可能是害物。這些蟲魚鳥獸甚而脫胎作人名、地名、天象的代指,創生出更多語彙。殷人在甲骨上勾畫著生態觀察,更借助自然知識詮釋複雜的人類世界與抽象概念。走進商王動物園,我們將看見三千多年前動物與人群互動的故事。

系統號:

A-017409

【展覽】為己而來——被史家耽誤的女人

【展覽】為己而來——被史家耽誤的女人

標題:

【展覽】為己而來——被史家耽誤的女人

時間:

2020年12月30日開幕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一樓考古引介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聯絡人:

Tel: (02)2652-3180

內容簡介:

「為己而來——被史家耽誤的女人」
是歷史文物陳列館 x 數位文化中心 x 「商代人物3D投影計畫─妲己」工作團隊,透過掌握的考古材料與相關研究,運用虛擬空間三維多面數圖形動畫製作軟體、Cloud Speech API 雲端語音識別系統、人體紅外線感測,以及VICON光學式動作捕捉系統等新創科技,以動漫元素、多媒體影音等方式,重現妲己、還原商王朝的真實樣貌。來到歷史文物陳列館參觀,觀展者可以與穿越者妲己對話,用一種更活潑的方式了解殷商歷史與社會文化。

系統號:

A-017411

【展覽】權力的形狀——南薫殿帝后像特展

【展覽】權力的形狀——南薫殿帝后像特展

標題:

【展覽】權力的形狀——南薫殿帝后像特展

時間:

2021年1月1日至4月6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陳列室202、208、212(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02)2881-2021

內容簡介:

權力難以捉摸,但往往會巧妙附身於許多視覺形象上,而發揮強大的作用。本次特展的主角—「帝后像」,經常單純被當作歷史人物的插圖,其實這些帝后像本身,就是權力所凝結出來的一種「形狀」。

畫像中的帝后皆貴為一國之尊,在當時擁有強大的權力。他們的肖像要如何製作,才能彰顯不同於一般人的高貴身份呢?又如何讓觀者辨識出,他們就是掌握「權力」的領導者呢?

本次展覽,精選原藏於南薰殿的歷代帝后像,將他們並列在一起,希望突顯不同時代的畫家如何在畫面上,透過容顏、姿態、服飾、座具、屏風、圖案等種種安排,展現帝后的威儀,讓肖像散發出「權力」的光暈!

系統號:

A-017414

【展覽】清華.青花——非典型青花特展

【展覽】清華.青花——非典型青花特展

標題:

【展覽】清華.青花——非典型青花特展

時間:

2020年10月7日至2021年3月31日

地點:

清華大學旺宏館一樓文物館籌備處展覽廳(新竹市光復路二段10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清華大學文物館籌備處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青花瓷」是什麼?我們或許可以直接從字面上解讀:「有藍色花紋的瓷器」。今日所知的典型「青花」印象,淵源於十四世紀中國江西景德鎮所製作、以釉下鈷藍顏料裝飾的一類瓷器。景德鎮十七世紀的青花瓷是最經典的原型,其中最為大家所熟知的,是一類被稱為「卡拉克瓷」的外銷瓷作品,經常在瓷盤四周有一圈開光圖紋,盤中心則裝飾有鳥站立在石頭上的紋飾。典型青花瓷胎土原料為高嶺土,以超過攝氏1200度以上的高溫燒製成,具有許多優點:因為夠堅硬,能做成又薄又光亮的器皿;吸水率極低,完全防水;胎體燒結緻密,可隔絕冷、熱傳導,盛裝各種溫度的液體或食物。此外,青花瓷還蘊含了審美意識,器身純白潔淨,僅需一層透明釉就可增添光亮、平滑的肌理與質感;白色的表面非常適合裝飾,也就是這白地與藍彩,經由海上貿易風靡各地,構成了今日聞名於世的青花瓷印象。

長期以來,青花瓷也被認為是一股中國強勢文化,深深影響其他仿效者。然而,這個展覽將關懷的重心,轉移到過去被忽視的「學習者」身上。相較中國景德鎮出產的「典型青花瓷」,本次展出的作品,代表的則是現身於世界各地,數量更加龐大的「非典型青花」陶瓷。展品來源跨越歐亞,時間跨度自十四到二十世紀,各地使用不同的材料與技術,既演繹出獨特的風格與特色,卻也參與擦亮了「青花」這塊歷久彌新的全球品牌。此次,國立清華大學新校區考古出土的青花瓷也加入展出的陣容,這些主要來自閩南地區的青花產品,正是非典型青花的最佳代言人。我們誠摯邀請您進入展場,觀看這些藍白相映的青花製品,了解青花在世界史發展中多麼複雜精采的變化與歷程;也請您一起來思考,它們為何可以在漫漫時空中,開出世界共享的意象,重新定義青花的名字。

系統號:

A-017439

【展覽】「藥,什麼?那些臺大藥學系,還有人們與藥的千絲萬縷」特展

【展覽】「藥,什麼?那些臺大藥學系,還有人們與藥的千絲萬縷」特展

標題:

【展覽】「藥,什麼?那些臺大藥學系,還有人們與藥的千絲萬縷」特展

時間:

2020年11月14日至2021年2月28日

地點:

臺灣大學校史館2F川流廳(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博物館群、校史館、藥學專業學院

聯絡人:

Tel: 02-33663818

內容簡介:

臺大藥學系自1953年創系迄今,是臺灣第一個培養國內高級藥學專業人才之搖籃,系友在國內外醫藥領域卓有貢獻,在各行各業成就亮眼,經常奉獻心力捐助社會;展區所在之「川流廳」,即是系友李華林先生對母校愛的回饋。在全球COVID-19蔓延肆虐的2020年,臺灣民眾透過藥局接受國家健康守護的首部曲,因此校史館推出「藥,什麼?」特展,希冀牽引民眾探知本校藥學史與臺灣藥界協奏下的健康世界。

系統號:

A-017440

【展覽】「異論現代」特展

【展覽】「異論現代」特展

標題:

【展覽】「異論現代」特展

時間:

2020年4月28日至2021年2月28日

地點:

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臺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一段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2-2558-9790

內容簡介:

異論「現代」:1935年臺灣博覽會
源起西歐的萬國博覽會為結合工業、商業、娛樂與帝國成就於一身,日本利用博覽會「寓教於目」的作用以殖產興業與富國強兵。1935年,臺灣總督府盛大舉辦「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主題即為現代的、躍進的臺灣。臺灣博覽會中如何呈現「現代」?觀眾又如何經驗這場博覽會?本展藉由觀眾的日記、小說、詩作、遊記、考察報告等,帶領我們重返現場,探索當時的人們如何回應現代體制。

臺灣作為現代化展場
博覽會期間,各地考察團受邀來台參觀基礎建設、農工設施、公共衛生等,臺灣本身成為現代化的展場。福建考察團指出臺灣的農業成就是來自科學、技術與效率。然而,技術理性果真帶來真正的幸福?

看一次,死也甘願?
透過宣傳,當時市井相傳博覽會為必看的人生大事。本展出現的資本家、作家、前清遺老、工人、社會運動者、年輕人、各地考察團等,對臺灣四十年來的現代化結果有何不同經驗與觀點嗎?

我們現代了嗎?
1935年的那一代人,在殖民者帶來的現代化下,意圖追尋政治自治、機會公平、文化認同、工作權利、生存自立等價值之實踐。今日,現代世界的齒輪依然運轉,我們對進步的理解與生命意義的追求又會是什麼呢?

系統號:

A-017441

【展覽】風格故事——康熙御製琺瑯彩瓷特展

【展覽】風格故事——康熙御製琺瑯彩瓷特展

標題:

【展覽】風格故事——康熙御製琺瑯彩瓷特展

時間:

2020年8月18至2021年10月31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207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風格指一段時間內出現且開始流行,具鮮明可識別特徵的藝術形式。以此展覽而言,理應包含作品的裝飾技法、紋樣與顏色。那麼琺瑯彩瓷係屬畫琺瑯工藝下的一類,簡而言之,乃以瓷胎做為基底素材,再使用琺瑯色料於器表彩繪紋樣,經二次燒成的作品。尤其因此項工藝創發於清康熙時期(1662-1722),成品多半以「御製」款為記,在「御」字富含帝王尊稱下,而能呼應皇帝授意製作的背景,進一步凸顯康熙御製琺瑯彩瓷蘊含的帝王審美意趣。展覽擬從作品的樣式風格著眼,透過發佈一批原來收納於紫禁城景陽宮的試繪品,重新觀察康熙御製琺瑯彩瓷從草創至發展成熟的轉變,並以「皇家標記」、「山花野菊」和「宮廷潮色」三個敘事單元,建構康熙皇帝致力於研發畫琺瑯器的經過,甚至發掘隱含其中的小故事。

系統號:

A-017442

【展覽】紙上心旅行——旅遊文學特展

【展覽】紙上心旅行——旅遊文學特展

標題:

【展覽】紙上心旅行——旅遊文學特展

時間:

2020年9月25日至2021年8月31日

地點:

臺中文學館(臺中市西區樂群街38號)

主辦單位:

臺中文學館

聯絡人:

Tel: 04-2224-0875

內容簡介:

「紙上心旅行——旅遊文學特展」,從臺灣旅遊文學發展脈絡談起,加入世界旅遊文學及新興自媒體書寫討論,再聚焦旅遊文學作品中的臺中印象,凸顯社會、交通、科技發展與旅遊文學發展的緊密關係,讓民眾不用出國也能身歷其境般環遊世界旅行。好奇跟冒險是人類的天性,旅遊文學作家以實地經驗為本,用文字捕捉旅行觸發的想像、自我內心探索、對異國的憧憬,讓觀展者能在閱讀之中體會文學源自於生活的感動。

特展室——以時間軸來介紹旅遊文學,從明清時代的宦遊文學溯往認識臺灣原生風貌,再從日據時代旅遊文選一路介紹到本土近現代旅遊文學經典,導讀世界知名旅遊文學作品,並延伸介紹因應社群媒體出現的網紅部落格書寫。展品包含珍貴老照片、書籍、文選、日據時期旅券展品復刻等,還有旅人小測驗讓觀展者找出和自我風格相對應的展品,提供深入閱讀的機會。本展區於入口處設置臺中第一橋「中山橋」藝術裝置,視覺仿真的立體感如同走在真正的橋上,歡迎民眾拍照打卡留下浪漫寫意的身影。

特展室二則聚焦臺中,以空間軸為策劃概念,從臺中在地作家作品出發,介紹作家對臺中特色景點、旅外臺中作家對家鄉的描寫;從山水風景、建築、人文歷史景點、美食等主題的文選中,民眾彷彿跟作家一同壯遊,了解臺中不同景點呈現的動人風貌。展區同時以大臺中山、海、屯、城區為主軸,詳列不同作家對於該區特色景點的作品節錄,搭配風景美照讓民眾能看見臺中文學風景、地景、人文美學。還有美麗的曙鳳蝶打卡牆、大富翁遊戲臺中版,以臺中知名景點、展區內詩句、圖文等,讓民眾在遊戲中體驗旅遊與文學的樂趣。

系統號:

A-017443

【展覽】老電視.看高雄事——影像中的百年史

【展覽】老電視.看高雄事——影像中的百年史

標題:

【展覽】老電視.看高雄事——影像中的百年史

時間:

2020年12月21日至2021年3月31日

地點:

高雄流行音樂中心第一、第二展區(高雄市苓雅區海邊路110號)

主辦單位: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內容簡介:

1920年,「高雄」之名因全新的行政區劃首次出現,高雄伴隨著港口快速成長,成為南臺灣最大都市。高雄走過戰火、歷經許多改革建設,與人民的參與,成就如今的城市風貌。

1965年隨著轉播站於旗山落成啟用,使得電視走進高雄市民的日常,為這座城市記錄下許多重要歷史時刻。

2020年,適逢「高雄」改制更名百年之際,本展精選百餘幅歷史影像、古地圖等史料文獻,同時透過近百台電視機,企圖打破文字、圖像與聲音的界線,帶領民眾尋找記憶中難忘的歷史一刻,亦回顧百年來這座城市的崛起軌跡,一同祈願下個百年榮光。

系統號:

A-017444

【展覽】鑑古——乾隆朝的宮廷銅器收藏

【展覽】鑑古——乾隆朝的宮廷銅器收藏

標題:

【展覽】鑑古——乾隆朝的宮廷銅器收藏

時間:

2020年12月1日開幕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304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乾隆皇帝(在位期間:1736-1795)擁有許多古代的銅器,和其他珍貴收藏一樣,這些銅器布置於各個宮殿,是清宮日常生活中的景致。特別的是,乾隆皇帝曾經召集群臣,為銅器丈量尺寸、手繪圖像、撰寫說明。他在位的六十年間,持續整理和編輯,完成了三套宮廷收藏銅器的圖錄。在尚未有照相技術和數位資料庫的時代,這項耗費人力的編書工程,為清宮裡的大量銅器留下形影紀錄,並成為最具規模的官方圖鑑。

現在,打開乾隆朝的銅器圖錄,看見的是當時探尋古史的一種方法。由於對夏、商、周三代的未知和想像,有著神秘紋飾和古文字的銅器,成為古人追求理解和鑑賞的對象。乾隆朝精選的銅器和分類繪製的圖錄,不僅展現對於歷史文物的思考,並反映了鑑賞過程中的知識轉變。今日,出土材料紛呈,科技檢測加入,對銅器的名稱、年代、區域風格有新的理解。透過古器進入古代文明,有了更多路徑。

本展覽分為三個單元,第一單元「鑑古遠思」由乾隆皇帝為銅器寫詩、編書的角度,展現收藏的趣味和鑑別的知識性。第二單元「精繪形模」按器形群聚展示,說明編纂圖錄對器物名稱和形制產生定義作用。同時成為其他材質模仿的古器樣式。第三單元「學古有獲」從禮儀用器的理解,重新再現不同器類構成的組合,反映銅器認識史的演變。最後,結合本院科技檢測,以影片呈現一件清宮舊藏銅器的樣貌解謎過程。

系統號:

A-017445

【展覽】呼畢勒罕——清代活佛文物大展

【展覽】呼畢勒罕——清代活佛文物大展

標題:

【展覽】呼畢勒罕——清代活佛文物大展

時間:

2020年8月1日至2021年3月1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103、105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內容簡介:

佛教自西元前三世紀起向亞洲各地傳播,於一世紀初傳至中原漢地,而藏族則遲至七世紀始與之接觸。西藏佛教雖大部承襲印度後期大乘佛教(Mahāyāna Buddhism)特色,亦吸收相當程度的漢傳佛教內容,再融入當地原始宗教習俗,而發展成為今日的獨特信仰體系。

藏傳佛教各宗派皆形成「轉世化身(藏語Tulku)」的傳承世系,漢人稱之為「活佛」。此項傳統未見於印度或中國,在西藏也是漸進發展而成。無論七至九世紀的「前弘期」佛教或十世紀末復興的「後弘期」佛教,藏區佛寺的領導承繼皆採師徒或家族制。十三世紀,噶瑪噶舉(Karma Kagyu)派為決定教派領袖,首先採用轉世(Reincarnation)制度。十五世紀,活佛體制已漸為各派採納,迄今仍係藏傳佛教領袖的主要傳承方式。

宗喀巴(Tsongkhapa, 1357-1419)於十五世紀創建格魯(Gelug)派,初期發展採師徒傳承,後亦兼納轉世體制。十六世紀末,蒙古諸部陸續接受格魯派為主要佛教信仰,並將藏語Tulku譯為蒙語「呼畢勒罕(Khubilghan)」。滿族入關前,因蒙古部落影響而接觸藏傳佛教,入關後更扶植格魯派為滿、蒙、藏三族共同信仰。對於呼畢勒罕的承續,清廷曾建立完整的官方認證體制,透過正式冊封與定期納貢,由格魯派掌理蒙藏地區政教事務。

本特展以清代活佛相關文物為佈陳內容,一以介紹清廷與各重要活佛間的互動,一以說明清宮藏傳佛教藝術的特色。

系統號:

A-017446

【展覽】百年之遇——佐藤春夫1920臺灣旅行文學展

【展覽】百年之遇——佐藤春夫1920臺灣旅行文學展

標題:

【展覽】百年之遇——佐藤春夫1920臺灣旅行文學展

時間:

2020年4月3日至2021年2月28日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展覽室C(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公益財團法人佐藤春夫紀念會

聯絡人:

Tel: (06)221-7201

內容簡介:

西元1920年日本作家佐藤春夫來臺旅行數月,並以臺南等地為背景留下多部作品。為紀念這趟難得的臺日文學之遇,本館將與日本佐藤春夫紀念館合作展覽,向世人介紹其臺灣系列作品,並呈現百年來不斷衍生的創作面貌。

系統號:

A-017447

【展覽】樂寓毫端:臺灣文學的毛筆時代捐贈展

【展覽】樂寓毫端:臺灣文學的毛筆時代捐贈展

標題:

【展覽】樂寓毫端:臺灣文學的毛筆時代捐贈展

時間:

2020年11月26日至2021年5月16日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展覽室E(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聯絡人:

Tel: (06)221-7201

內容簡介:

在鉛筆、鋼筆、鍵盤出現之前,曾有一個滿載文學風華的毛筆時代。毛筆書寫文稿、詩稿、書作、畫作,是劍,書寫國家大事,也是扇子,抒發胸中塊壘;記錄生活、傳遞情感、交際應酬,甚至發發廢文,全都是毛筆啊!所以書信、卡片、對聯、冊頁,都是樂寓毫端的行列,他們用毛筆徹底實踐了生活的樂趣與悠哉。本展精選典藏品中清領、日治、戰後初期的毛筆寫作四十餘件,涵蓋三十餘位作家、十四位捐贈者,表達臺灣一代知識人的社稷情懷、生活美感,甚至私碎瑣事。

系統號:

A-017482

【展覽】虛實漫遊──博物館的動物園:擴增實境AR導覽

【展覽】虛實漫遊──博物館的動物園:擴增實境AR導覽

標題:

【展覽】虛實漫遊──博物館的動物園:擴增實境AR導覽

時間:

2021年1月30日開幕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一樓多媒體放映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聯絡人:

Tel: (02)2652-3180

內容簡介:

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以豐富的殷商文物享有盛名。殷商文物常以動物做裝飾,這些動物有真實的,也有想像的。殷墟考古還出土大量的動物骨骸,甲骨文也常記載商王田獵時捕獲的動物。這些真實與想像的動物都關在文物館的動物園。

「虛實漫遊──博物館的動物園」是文物館與本院數位文化中心合作,運用AR擴增實境的展示設計。我們以iOS的ARKit 4.0技術,將文物館的實體空間變成「虛實漫遊」的場地。利用殷商的玉象、骨觚、石虎、石梟等動物文物的複製件,搭配其3D動畫及旁白,講述殷商母子象的故事。讓觀眾在文物館不但可以看到真實文物上的動物,也能看到穿越時空而來的虛擬動物,感受「虛實整合」的觀展經驗。

體驗辦法:
1.上午10:00-12:00、下午14:00-16:00開放體驗,1場約10分鐘,至多2組同時入場。請依工作人員引導排隊等候。
2.未滿10歲孩童須成人陪同,由成人操作體驗裝置。
3.考量安全,體驗中若需拍照請由他人協助,勿自行攝影。

系統號:

A-017565

【展覽】傅斯年讀書筆記特展

【展覽】傅斯年讀書筆記特展

標題:

【展覽】傅斯年讀書筆記特展

時間:

2020年12月9日至2021年6月30日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二樓珍藏圖書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聯絡人:

Tel: 02-2652-3180

內容簡介:

傅斯年(1896-1950)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創建者,「新史學」的開山人物,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領導者,更是一位廣泛參與社會事務的教育家與政治評論者,其一生的重要性是多方面的。

民國四十九年十二月,傅先生逝世十周年,夫人俞大綵教授捐贈傅先生藏書12,000餘冊,含中、日、英、德、法、俄等語文,而以萬餘冊的中文線裝書為大宗。書中不乏先生眉批、校勘、題跋等讀書筆記,朱墨燦然。

本特展主要分二大主題。第一主題係傅斯年私人文物展示,有先生所撰傳略、信稿等,可認識先生性情,並有用印、藏書章、友贈書、筆記、著作、相冊等。第二主題即先生讀書筆記,依原書內容、書寫方式和語文區分:「漢、晉史」、「明、清史」、「集、叢部」、「題記」、「碑帖」、「校書」、「西文書」七單元。從先生筆記可見其治學之用力,觀其心中之好惡。《明史稿》載楊溥因太子迎帝遲,受株連入獄十載,其間「益奮讀不輟」,先生於是行眉批:「吾何得有此讀書機會?」令人為之動容。

特展期間,適逢傅先生逝世七十周年暨一百二十五歲冥誕,並其藏書入藏本所一甲子,藉此特展紀念先生為史語所樹立典範,認真讀書、做學問,「又能治事、能組織」。兼以此為傅斯年圖書館建館六十周年致慶。

系統號:

A-017404

【展覽】北溝傳奇——故宮文物遷臺後早期歲月

【展覽】北溝傳奇——故宮文物遷臺後早期歲月

標題:

【展覽】北溝傳奇——故宮文物遷臺後早期歲月

時間:

2020年10月9日至2021年3月7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104展間(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02)2881-2021

內容簡介:

民國三十七年(1948)冬,國共戰事益趨緊張,故宮博物院與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受命擇存京重要文物遷臺。三十八年(1949)二月下旬,兩院藏品分三批運達,暫存臺中糖廠倉庫。翌年(1950)四月,霧峰北溝庫房修築完工,全部文物入庫存貯。此後十五寒暑,故宮與中博合組聯合管理處,逐件點查運臺文物,並於簡陋環境中保存整理,研究出版;復闢建小型陳列室,開放參觀,又選送藏品菁華赴美展覽,播揚文化。五十四年(1965),政府為發展觀光事業,使中外人士得以親炙華夏藝術之璀璨光輝,乃擇定臺北外雙溪建館奠基,將兩院合併,恢復故宮建制,公開陳列展示。

臺中北溝時期係國立故宮博物院發展進程中一重要階段,具承先啟後意義。故宮與中博雖囿於房舍、人員、經費,博物館業務不易開展,工作多侷限於編目守藏,然兩院同仁於藏品管理、保存維護、研究出版、展覽傳播方面之作為,可謂為故宮復院後昂首闊步,不斷拓展新境界的基石。今(2020)年為院藏文物遷存北溝七十週年,本院特以「北溝傳奇」為題,舉辦展覽,呈現故宮發展進程中一段深刻歷史記憶。展覽計分「文物遷臺」、「典守維護」、「清查點驗」,以及「編輯出版」、「展覽傳播」、「臺北復院」六單元,以院史資料室集藏之檔案文獻及歷史影像為主要內容,輔以遷臺前賢後人提供之舊照史料,藉資呈現故宮文物遷臺初期的歷史經緯,期以加深觀眾對本院之認識與瞭解。

系統號:

A-017405

【展覽】烈日疊影:何昧典藏早期海端鄉影像故事展

【展覽】烈日疊影:何昧典藏早期海端鄉影像故事展

標題:

【展覽】烈日疊影:何昧典藏早期海端鄉影像故事展

時間:

2020年10月21日至2021年10月21日

地點:

海端鄉布農族文化館三樓展廳(臺東縣海端鄉海端村山平2鄰56號)

主辦單位:

海端鄉布農族文化館

聯絡人:

Tel: 089-931638

內容簡介:

故事要從2017年開始說起,當時有一位何老先生帶著一批其祖父所收藏的日治時期照片來到海端館,館員發現這些照片是相當珍貴的歷史見證,記錄著屬於「里壠支廳」布農族地區的故事,內容有喜有悲,有協商談判與集團移住的凝重,也有校外教學的歡樂與雀躍。

跨越海端與延平,連結臺北與東京,我們一起在大約90年的距離交會。這不只是布農族的故事,也是臺灣人的故事,歡迎你們來聽來看。

系統號:

A-017406

【展覽】卑南遺址發掘四十週年:搶救考古檔案回顧展

【展覽】卑南遺址發掘四十週年:搶救考古檔案回顧展

標題:

【展覽】卑南遺址發掘四十週年:搶救考古檔案回顧展

時間:

2020年10月15日至2021年2月28日

地點:

卑南遺址公園展示廳(臺東市文化公園路20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卑南遺址公園

聯絡人:

Tel: 089-233466

內容簡介:

「搶救考古」(salvage archaeology)是指工程開發因發現遺址而停工,先進行考古發掘以獲取遺址文化內涵,減少因工程破壞而流失的資料。臺灣地狹人稠、開發密集,因而學者長期疲於奔命到處進行搶救考古,其中卑南遺址可謂臺灣搶救考古的開端。1980年7月1日南迴鐵路盛大開工,臺東車站興建工程卻在前一天的整地與取土作業,意外鏟出石板、骨骸與遺物,因而啟動搶救考古。當年的發掘規模在臺灣考古史上至今仍堪稱空前絕後,除了造就一座國家博物館,更催生臺灣《文化資產保存法》。

本展覽鎖定卑南遺址搶救考古初期最兵荒馬亂的1980至1982年。由於臺東在地文化人士的共同努力,加上媒體效益與學術關注,卑南遺址得以在工程執行率、非法盜掘、預算延宕等多重壓力下,啟動臺灣首次的搶救考古。事實上,在卑南遺址事件之前,臺東因特殊的地緣條件,在地早已萌芽對考古與文資保存的公民意識。本展覽透過文獻檔案資料、新聞攝影報導,片段還原當時遺址上流動的身影與捲動的利害關係,回顧卑南遺址帶給臺灣公民社會的一堂課。

系統號:

A-017407

【展覽】企画展「江戸のベストセラー 唐詩選」

【展覽】企画展「江戸のベストセラー 唐詩選」

標題:

【展覽】企画展「江戸のベストセラー 唐詩選」

時間:

2021年1月13日至2月27日

地點:

國學院大學博物館企画展示室(國學院大學渋谷キャンパス)

主辦單位:

國學院大學博物館

內容簡介:

江戸時代以前、「学問」と言えば、「漢学」を意味していました。中国から舶載された多くの漢籍が学問を支え、やがて、わが国独自に木版印刷によって書物を刊行するようになります。これを「和刻本」と呼びます。

こうした動きは、学問の接受と発展に大いに貢献しました。なかでも、江戸庶民に至るまで浸透し、愛好された文芸に漢詩、とりわけ唐詩の受容がありました。唐詩の盛行は目を見張るものがあります。早くに、寒山拾得の詩が受け入れられたのをはじめ、唐詩の代表的詩人の詩集(「別集」)が刊行されました。『李太白詩集』や『白氏文集』『王維詩集』などです。ほぼ同時に詩人らの詞華集“アンソロジー”(「総集」)が広く普及します。『三体詩』と『唐詩選』です。とりわけ『唐詩選』は爆発的に流行しました。度重なる出版とおびただしい関連書が、その流行を物語っています。

本展では、「総集」の代表である『唐詩選』と「別集」によって、江戸時代の人々の愛好ぶりを見ることにいたします。

系統號:

A-01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