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公共人文的試探」學術研討會
標題:
時間:
2020年7月1日(週三)
地點:
臺灣大學文學院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4段1號)
主辦單位:
臺大文學院科技部標竿計畫「人文反思與當代臺灣:文化實踐的追索與新試探」
內容簡介:
10:00-11:10
文化創意IP產業之特性與運作模式(林奇秀)
與談人:謝筱玫
「臺日友好」下的跨文化流動——《東離劍遊紀》的製作與傳播(謝筱玫)
與談人:林奇秀
11:20-12:30
失憶記事——臺灣當代失憶書寫的情境與困境(陳重仁)
與談人:陳重仁
What Is Aesthetic Education Today? On Using the Ears in a Post-colonial Age(楊建章)
與談人:楊建章
14:00-15:10
一個排灣部落跨族群往來的記憶與行動(童元昭)
與談人:陳慧宏
宗教與現代臺灣發展關係的思考——從基督宗教看台灣與世界(陳慧宏)
與談人:童元昭
15:20-16:30
20世紀東亞工藝造作與臺灣(施靜菲)
與談人:陳弱水
公共人文學的幾個基本面向——兼論其在臺灣的應用(陳弱水)
與談人:施靜菲
系統號:
C-016293
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研討會
標題:
時間:
2020年7月9至10日(週四至週五)
地點:
彰化師範大學進德校區國際會議廳(彰化市進德路1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內容簡介:
10:10-12:25
主持人:陳文豪
彰化平原的農業生產與農村轉型:埔心鄉案例(陳淑容)
與談人:鍾怡婷
一九六○年代後大肚溪下游農村的生活轉變:以下寮仔尾庄為例(趙文華)
與談人:溫振華
困境求生:彰化福寶村產業發展的田野調查(陳藝勻)
與談人:王志宇
13:30-15:00
主持人:顧雅文
從地下水、埤圳水到自來水:後村圳灌區水資源利用變遷及空間分布研究(1709-2017)(李進億)
與談人:許淑娟
戰後臺灣地下水的開發與觀測(1949-1976)(何俊頣)
與談人:張素玢
15:30-17:35
主持人:曾品滄
第一期臺灣農地重劃實施的問題與弊端(1960-1970)(莊濠賓)
與談人:邱正略
層層轉嫁:戰後臺灣糧食體制之運作(1954-1968年)(曾獻緯)
與談人:黃仁姿
美國駐臺領事與1940年代以前的臺灣農業情報調查(葉爾建)
與談人:洪紹洋
7月10日
9:00-10:30
主持人:李宗信
以南投水里車埕聚落的產業轉型為方向(莊世滋)
與談人:王鴻濬
肥水不落外人田:水牛厝的私人水公司與地方社會(曾令毅)
與談人:吳育臻
系統號:
C-016289
中國法制史學會會員大會暨高明士教授八十傘壽研討會
標題:
時間:
2020年7月18日(週六)
地點:
政治大學綜合院館北棟13樓法治斌講堂(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中國法制史學會
聯絡人:
唐湘筌秘書,E-mail: assn.legalhistory@gmail.com
內容簡介:
中國法制史學會108年會員大會,將於7/18(六)下午1300-1730,假政治大學綜合院館北棟13樓法治斌講堂(台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舉行,本次中國法制史學會特邀高明士教授以「八十感言,並談《尚書》的刑制規範──兼論中華法系的基礎法理」為題,發表主題演講並邀請多位講者進行系列研討活動。
主題演講:
●《⼋⼗感⾔,並談《尚書》的刑制規範──兼論中華法系的基礎法理》(高明士教授/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名譽教授)
研討議題:
●《「唐律讀書會」對於法學者研究法史的意義》(陳惠馨教授/政治大學法學院兼任教授)
●《法學與史學之間——讀高明士教授《律令法與天下法》有感》(黃源盛教授/福州大學法學院特聘教授)
●《廟學制的啓示與唐太宗帝王學的反思》(宋德喜/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
●《對話平台 育才基地:話說唐律研讀會》(陳俊強/台北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
●《高門問學雜感》(賴亮郡/台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教授兼教務長)
●《『天聖令學』的催生者》(陳登武/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敬邀各界人士,踴躍前往參與。
報名請來信至:assn.legalhistory@gmail.com (中國法制史學會祕書處)
系統號:
C-016311
日本儒教学会2020年度大会
標題:
時間:
2020年8月22日(週六)
地點:
早稲田大学小野記念講堂(東京都新宿区戸塚町1-103 早稲田大学27号館地下2階)
主辦單位:
日本儒教学会
內容簡介:
【研究発表】
10:00-10:30
井上哲次郎における「日本哲学」国際発信の試み ――国際東洋学者会議における発表論文を中心に(水野博太,東京大学特任助教)
10:30-11:00
中井履軒撰『中庸逢原』における「中和」について(藤居岳人,阿南工業高等専門学校)
11:00-11:30
徂徠学派における認識論の変容について ―古文辞学から時、理、勢、人情へ(楊世帆,東北大学大学院)
11:30-12:00
明代春秋学における「改元」説――熊過の「元年」注釈を中心として(胡華喩,東京大学大学院)
13:30-14:00
二程の歴史観(佟欣妍,東京大学大学院)
14:00-14:30
王安石の「性命之理」の思想―「窮理尽性以至於命」を中心に(田村有見恵,群馬県公立学校臨時的任用教員)
【講演】
15:00-16:00
「聖人」は幸福か――儒教における善と幸福(渡辺浩,東京大学名誉教授、法政大学名誉教授)
16:00-17:00
儒学的制度化、常识化和风俗化——从历史看儒家(葛兆光,復旦大学教授)
17:00-17:30
講演者対談(日本語通訳あり)
系統號:
C-016308
2020年第三屆聲音的臺灣史學術研討會
標題:
時間:
2020年9月12日(週六)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內容簡介:
一、 緣起與主題
對各種聲音有興趣的朋友們,「聲音的臺灣史」研討會即將三度召集!這次我們號召同好進行學術研討,發表有趣的唱片與聲音現場演出,更要召集關注生活中各種聲音的朋友們,來分享特殊的聲音體驗,為我們打開曾經存在的精采聲音世界,歡迎撰文投稿。本次徵集主題如下:
1.聽覺與信息:特殊歷史音景與個人生命體驗。
2.音聲與大眾記憶:臺灣聲音記憶與社會互動。
3.音聲文化的地形學:文化的越境與混雜性。
4.聽覺的現代性:音律觀念與身體政治。
5.音聲文化的言說構造:音聲記憶與歷史型構。
二、 投稿形式說明
發表分作「研究分享」及「學術論文」兩類,請勾選投稿類別,分別說明如下:
(一) 研究分享—內容以徵集主題1、2為主,為大眾化易讀文章,不須列註釋,僅需參考文獻,可附加配圖、圖說、網址超連結等,全文字數不超過3,000字為原則。研討會發表後依審查意見修訂,授權發布於本館「臺灣音聲100年」網站後支給稿費。
(二) 學術論文—內容以徵集主題3、4、5為主,全文稿格式請參酌本館學術館刊《歷史臺灣》撰稿體例,如投稿本館館刊,刊登後支給稿費。
以外文投稿撰稿者,請於全文完成後另附500字以上中文摘要。
三、 發表及會議期程
(一) 投稿摘要表截止:已截止
(二) 審查結果通知:已截止
(三) 全文截稿日:2020月8月14日
(四) 議程公布:2020年8月28日
(五) 研討會舉辦:暫定2020年9月12日(週六),於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舉辦。
四、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五、投稿須知:
(一) 來稿請務必以附件「投稿摘要表」表格填列,以電子檔或書面寄送。
(二) 電子檔繳交請寄到:o1090202@nmth.gov.tw。
(三) 書面郵寄地址:70946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研究組收(標題或封面請註明:投稿「聲音的臺灣史」學術研討會,寄送者投稿時間以郵戳為憑)。
系統號:
C-016302
2020年基督教宣教士文史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時間:
2020年9月24至25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臺灣彰化基督教醫院福懋大樓彰基國際培訓中心(彰化縣彰化市建寶街20號)
主辦單位:
彰基文史博物館、英國中央蘭開夏大學亞太學院、東海大學歷史學系、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臺灣基督長老教會
聯絡人:
Tel: 04-2284-0324轉552;E-mail: cchmnchu@gmail.com
內容簡介:
國立中興大學「2020年基督教宣教士文史國際學術研討會」徵稿
一、 本研討會辦理時間:2020年9月24-25日;活動地點:臺灣彰化基督教醫院福懋大樓彰基國際培訓中心(彰化縣彰化市建寶街20號)。
二、 徵稿訊息如下:
(一)徵稿主題:語言與聖經翻譯研究、社會融入與價值分享、醫療宣教與社會照護、臺灣宣教史研究、宣教士的在地環境記錄、女性宣教士研究、宣教的國際化與在地化挑戰、檔案歷史研究實務等8大子題為主。
(二)摘要投稿截止日期:因應疫情,延至6月30日。
(三)摘要審查結果公告與通知:因應疫情,延至7月20日。
(四)全文繳交截止日期:8月31日(週一) 24:00前。
(五)論文發表簡報檔繳交截止日期:9月10日(週四) 24:00前。
(六)論文完稿收件截止日期:2021年2月1日(週一) 24:00前。
三、 徵稿辦法如附件(http://www.acad.ntnu.edu.tw/files/news/8684_2f3553c1.pdf),相關問題請洽04-2284-0324轉552(張先生)。
系統號:
C-016246
2020南投學研討會
標題:
時間:
2020年9月26日(週六)
地點:
南投縣政府文化局圖書館7樓國際會議廳(南投市中興路669號)
主辦單位:
南投縣政府文化局
聯絡人:
李小姐,Tel: 049-2231191分機510
內容簡介:
一、徵稿脈絡與主題:本屆南投學研討會,以「美哉南投」為探討主題,發掘南投縣內藝術能量的感動及藝術群聚的發展、文化底蘊的傳承,期能對藝術、工藝、表演藝術更深入研討,以促進藝文的脈動,故本次論文發表題目如下:
(一) 在地創造的藝術脈動。
(二) 南投在地好聲音。
二、指導單位:文化部、南投縣政府
主辦單位:南投縣政府文化局
承辦單位:邁絡股份有限公司
三、研討會日期:2020年9月26日(星期六)
四、研討會地點:南投縣政府文化局圖書館7樓國際會議廳 (南投市中興路669號)
五、徵稿對象:以未曾在國內外學術相關研討會或期刊發表者為原則。
六、報名期限:欲參選者請於 109 年7月20日前先行繳交報名表及各約300~500字的論文摘要(含關鍵字),完成論文報名手續。摘要由學術委員會審查,通過者將個別通知。
七、繳稿日期:符合報名資格者請於109年8月20日前提交論文全文(含電子檔)。
八、論文集截稿日:2020年10月12日,論文內容包括:以A4直式橫字、APA格式第六版寫,
Microsoft Word 排版編輯,需包含摘要、緒論、文獻探討、資料分析、研究結果與討論、結論與建議等綱要。
九、投稿方式:一律採電子郵件投稿,以利論文集順利出版,論文稿件請 email 至承辦單位「邁絡股份有限公司」(context.arts888@gmail.com),並於寄件主旨註明「參加 2020南投學研討會論文投稿」,完成寄出請再以電話確認(04-23721578分機15林先生)。
系統號:
C-016252
「第四屆文化流動與知識傳播:臺灣文學的斷裂與蔓生」 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時間:
2020年9月26至27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臺灣大學文學院(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聯絡人:
E-mail: ntutwsprwl@gmail.com
內容簡介:
※本研討會實際舉辦日程之調整,以主辦單位官網最新公布資訊為準。
臺大臺文所自2014年以來,每隔兩年舉辦「文化流動與知識傳播」學術研討會,邀集國內外研究者發表討論,至2020年進入第四屆,將於9月26、27日於臺灣大學文學院舉行。本次特以「臺灣文學的斷裂與蔓生」為年度主題,冀能承接過往會議關於亞太區域與臺灣文學/文化的混雜、跨界、多元參照之討論基礎,繼之以新近理論趨勢與史料發掘所得,拓展與深化臺灣文學研究的關照面向。重由本土出發,更加辯證思考文化流動與知識傳播議題的豐富思想內涵。
關於本次會議的關鍵詞有二,首為「斷裂」,這是參考臺大臺文所奠基者柯慶明教授所提出的論點。柯教授提出此一洞見,原本針對現代主義文學在戰後臺灣的美學表現,與西方現代主義論述之間的歧異而發,後更適用於思潮理論、文藝活動在臺灣不同時期的重複引進,以及不同地域的歷史經驗與再現方式之間的差異。「斷裂」不僅是多重政權治理所導致的臺灣歷史現象,更可以激發美學層次的思考。我們發現,在柯慶明教授對於「斷裂」的闡釋下,臺灣文學具有統合各種離散、漂泊、忘卻之經驗,以及涵攝諸如疏離、孤絕、遺棄之心境的豐沛能量。
至於「蔓生」,本指藤蔓植物攀附他物成長的態勢,在此則呼應文學與信仰慣習、律法體制、媒體科技及其他藝術創作之間的跨域性挪用、收編、併吞、共(寄)生、轉譯與變異。多元的互動關係指向文學豐饒且持續的生命力,即使閱讀習慣改變、實體印刷媒介消長,或政治審查介入增溫,也不因此而衰萎,反而往更為有彈性與韌性的方向發展而去。如此,「蔓生」不只是語義延異或根莖態勢,它更是一場場文學在各時期與社群中的生命歷史、直播與預演。
由此,本次大會期待藉由「蔓生」此一概念的加入,從文學史、思潮論述、記憶再現、知識轉譯、文化創生等面向,開啟對於「斷裂」及其接納、克服、超越之方法的想像,進而探索理論化「斷裂與蔓生」的可能性。異代世變、秩序崩解、文明動盪引發心境與價值的「斷裂」,同時激發「蔓生」能量,以潛隱、破壞、重編、再造等手段回應生命情境。是故,諸如風格典範的轉移、語言文字的混融、宗教與迷信的辯證、意象符號的重構、身體與慾望的發現、大眾讀者的興起等,這些既是切合現實關照的主題,也同樣能用「斷裂與蔓生」作為批評基準、審美情懷的討論起點,期待各界方家學友,共同開拓臺灣文學研究的學術境界。
經過審閱與討論結果,通過本屆會議論文報告名單如附:https://tinyurl.com/s7mv52f
系統號:
C-016303
第13屆臺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時間:
2020年10月16至17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東區光復路二段101號)
主辦單位:
臺灣語文學會、國立清華大學臺灣語言研究與教學研究所
聯絡人:
張純純,Tel: 03-5715131轉73601
內容簡介:
會議主題:臺灣語言研究、傳承與推廣
會議子題:
1.台灣語言的師資培育。
2.台灣語言的推廣策略。
3.台灣語言的多元發展與變異。
4.台灣語言的復振及相關語言政策。
5.台灣語言語音與音韻的結構分析。
6.台灣語言構詞及句法的理論探討。
7.台灣語言的書寫、應用與教學。
8.其他與台灣語言或台灣語言教學相關之議題。
會議重要時程:
全文繳交日期:2020年08月31日
投稿注意事項:
1.投稿語言:台灣語言、英語。
2.與「會議主題、子題」相關的台灣語言及教學研究。
3.摘要篇幅以1頁A4紙為限。
4.採匿名審查,故請勿於摘要或檔案名稱上加註投稿者之身份。
5.每篇審查通過之論文至少有一位作者親自出席發表,每位作者至多投稿一篇單一作者,以及一篇共同作者。
6.請下載「投稿人資料表」,並將「論文題目與摘要」存為一式兩檔(WORD檔及PDF檔),以電子郵件寄至istlt2020@gmail.com。
聯絡資訊:
1.本次會議繳費事務由台灣語文學會秘書處全權處理,
如有繳費疑問請洽:contact.tlls@gmail.com
2.繳費事務以外之其他會務問題,請洽:istlt2020@gmail.com
3.聯絡單位:國立清華大學臺灣語言研究與教學研究所
聯絡地址:300新竹市東區南大路521號
聯 絡 人:張純純 小姐
電話:03-5715131轉73601
系統號:
C-016304
道南論衡──2020年全國研究生學術研討會
標題:
道南論衡──2020年全國研究生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20年11月7日(週六)
地點:
政治大學(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聯絡人:
謝同學,E-mail: 108151007@nccu.edu.tw
內容簡介: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道南論衡──2020年全國研究生學術研討會」暨《道南論衡》徵稿
一、本研討會為純學術性質,以促進本系研究生與各校相關領域研究生學術交流為宗旨,徵求文史哲相關研究領域之學術論文。
二、徵稿對象為全國各大專院校博、碩士班之在學研究生(含在職專班),亦歡迎境外生與國際學生投稿。本會得以協助安排相關事宜與住宿,唯來往會議之交通費與食宿等各項費用須完全自理(住宿與相關事項之安排僅限境外生與國際學生)。
三、欲投稿者請至政大中文系網頁下載「個人報名及論文摘要表」,並請按本研討會之「撰稿格式」寫作,以利作業。未依照撰稿格式撰寫者,逕行退件,不予送審。「撰稿格式」及「個人報名及論文摘要表」請見本系網頁。
四、本研討會預定2020年11月07日(六)(暫定)舉行,為配合審查程序,論文完稿請在2020年07月31日23:59以前,以電子檔方式將論文全文連同「個人報名及論文摘要表」一併寄至nccudaonan2020@gmail.com,主旨標為「姓名_論文題目」,逾時恕不受理。「論文」須同時附加word檔及pdf檔兩種檔案,特殊文字需另附論文所需之字型或圖檔。
五、本研討會稿件限以中文或英文撰寫,來稿須為未以任何形式公開發表之學術論文;每人以一篇為限,並請勿一稿多投。文長限二萬五千字(含)以內(以電腦字元計,含空白、註解,不含徵引書目與摘要)。收件後本籌備委員會將於三天內寄出已收稿通知,若三日仍未接獲收件通知者,敬請再次來信確認。
六、本研討會之論文投稿不得於內容中洩漏個人資料,否則一律取消報名資格。
七、本研討會不負責來稿內容之著作權問題,若是文章涉及違反學術倫理之情事,責任概由撰稿者承擔。
八、本研討會將邀集相關領域之人員籌組審稿委員會進行審稿,審稿分為二階段,無論稿件是否通過審查,皆回覆作者審稿意見,以供參考。
(一)會議審:由審稿委員會敦聘相關學者進行實質審查,採匿名雙審制,通過發表之稿件,將於「道南論衡──2020年全國研究生學術研討會」發表。
(二)會後審:於研討會發表完畢後,依討論人意見修改,由審稿委員會敦聘相關學者進行審查,審查制度同會議審。通過審查之稿件將收入本系出版之《道南論衡》會議論文集。
九、投稿後於「會議審」結果通知前可要求抽退論文,一旦通知錄取予以發表即不得抽退,須出席本次會議並宣讀論文。若當天無法出席發表,本單位有權取消該發表人之發表資格。經發表宣讀後,將投本會進行「會後審」,通過審查者即獲刊登。
十、凡通過審查而刊登之論文,版權歸本刊所有(並視同同意本系將論文集電子檔置於網頁提供閱覽、下載),除作者本人日後將其個人著作結集出版外,非經本刊書面同意,不得轉載或翻譯。
十一、凡出刊之會議論文,不另致稿酬,屆時將徵詢撰稿人之意願,致贈撰稿人論文集電子檔乙份。
十二、本辦法若有未盡事宜,概由本籌備委員會商議決定之,並保留最終解釋權利。
系統號:
C-016207
2020第九屆政治大學數位史料與研究論壇
標題:
時間:
2020年11月6日(週五)
地點:
政治大學達賢圖書館羅家倫講堂(臺北市文山區萬壽路36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史明教育基金會
聯絡人:
張惠真,Tel: 02-82377021
內容簡介:
論壇宗旨:
為推廣政大數位典藏成果與相關館藏資料,圖書館與台史所、史明教育基金會合作,將於2020年11月6日舉行政治大學數位史料與研究論壇,鼓勵研究者運用數位典藏史料進行研究與交流,以達活化、推廣之目標。
徵稿主題:戰後海外台灣政治運動
台灣的民主成就是世界的絢爛光點。戰後台灣社會經歷數十年的噤聲,致使許多台灣菁英以留學或移民的方式滯留海外,投身於追求台灣自由、民主、人權、與國家尊嚴的運動當中。這些海外移民與留學生的政治主張即使不盡相同,卻都在海外嘗試透過刊物輿論、政治遊說、群眾運動等等的方式對台灣的政治與社會發展發揮影響力,後來則更將這些政治主張帶回台灣,對台灣的民主政治與社會運動發展帶來直接而深刻的影響。
由於當時受限於空間隔閡與言論自由等限制,台灣島內的人民無從得知海外台灣人言論的真正內容,自然不熟悉上述諸多事件的來龍去脈,甚至漠視。事實上,海外台灣人的奔走與奮鬥與島內民主、人權與社會運動息息相關,更在整個台灣民主化及爭取國際外交空間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推手與支援角色。今天台灣民主政治的成熟,和當年海外台灣人社群的種種主張、意識型態、政治理想的辯論與融合都有密切關係。藉由重建與檢視這段歷史記憶,將有助於增進不同主張人們之間的認識與包容,由此凝聚全體住民對於台灣的共識,化解目前社會之紛歧,促進台灣之安定和諧,持續推動台灣民主之深化。
本年度徵稿主題如下:
(一)戰後海外台灣人的政治主張
(二)戰後海外台灣人的(文化)認同
(三)戰後海外台灣人權運動與社會運動
(四)戰後海外台灣人團體
徵稿辦法:
請依據徵稿主題,自訂題目。
論文採全文審查(1萬字至1萬5千字)。
論文繳交日期:2020年8月31日。
論文審查結果通知日期:2020年9月30日。
論壇舉辦日期:2020年11月6日(週五);地點:達賢圖書館羅家倫講堂。
入選者必須親自出席論壇、發表論文。
論文格式請參考《政治大學數位史料與研究叢刊》撰稿體例。
系統號:
C-016307
第12屆發展研究年會「再認識中國:跨域風險、防衛民主與科技競爭」
標題:
時間:
2020年11月7日至8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臺灣大學(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臺灣發展研究學會、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聯絡人:
Tel: +886-2-3366-3333
內容簡介:
發展是人類社會永恆的主題、也是持續受到關注的議題。發展研究始於二次戰後的1950、60年代,經歷1970年代的發展、1980年代新自由主義所致的危機,到1990年代重新受到重視、21世紀全球化脈絡下持續發揮影響力,做為一個強調跨領域的學科領域,發展研究不僅是國際學界之重要學科,也在2017年正式成為臺灣教育部「中華民國學科標準分類」之單獨細學類。
2020年發展研究學會將舉辦第12屆發展研究年會,特以「再認識中國」為主題,以當前中國參與及影響全球化的運作已巨幅轉變為背景,思索臺灣當前如何能捱在中國旁,主體地發展全球氣候變遷、國際經濟競爭及在地民主防衛策略為方向,藉由此次年會的舉辦提供學術界與實務界機會跟平臺,針對全球與在地發展研究與實踐相關議題進行討論。
1.摘要截止/Submission of abstract–2020/06/14 (週日)
投稿人請於本期限前將發表人基本資料暨論文大綱email至2020acds@gmail.com,標題請註明「投稿第12屆發展研究年會論文摘要」。年會籌備會收到摘要三日內回信確認,若未收到確認信,請主動來電告知,以免疏漏。
歡迎自組場次,形式包括論文發表、論壇或工作坊,請安排一位代表送出檔案。論文發表場次部分,每場3-4篇為原則。
2.錄取通知/Notification of acceptance–2020/07/05 (週日)
07/05前公布通過名單、摘要審查結果通知。並請於07/12前回函是否如期發表或撤稿,若確認發表請提供0-3名評論人名單。07/31公布暫訂議程。
3.全文交稿/ Submission of complete papers–2020/10/18 (週日)
經通知錄取者於本期限前,將論文全文以Word及Pdf附檔郵寄至2020acds@gmail.com,以利作業。
4.研究生會議論文獎Paper Awards Participant–2020/10/11 (週日)
系統號:
C-016305
2020轉型中的社會:東亞與東南亞的社會發展國際研討會
標題:
時間:
2020年11月12至13日(週四至週五)
地點:
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壽豐鄉志學村大學路2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學系、亞太區域研究博士班
聯絡人:
E-mail: TS2020@gms.ndhu.edu.tw
內容簡介:
在全球化與跨國資本擴張的脈絡下,台灣雖和新南向夥伴國家具有地理、歷史、經濟發展、政治和社會的親近性,但卻缺乏實質的互動和合作機會,包括學術社群的智識交流和研究合作。面對社會的轉型和變遷,台灣社會和新南向夥伴國家,在時間發展軸線上,先後歷經(或剛開始面臨)人口老化、醫療資源與照顧人力(重新)配置、勞動力市場結構的改變、技術人才與類技術人才的跨國遷移,以及公民社會的興起和社區經濟的發展等等。
「新南向」不僅是當前政府的施政重點,回到學術社群的發展與知識累積,「新南向」映照長久以來台灣在學術理論知識深受西方學術社群的影響,跨國學術網絡的形成、互動與維持,也一直以歐美等國家居多,缺乏與南向夥伴國家建立持續的學術交流網絡。但台灣與南向夥伴國家面臨不少相似的社會議題和發展處境,更需密切的學術交流、對話,以及發展長期的合作關係,省思我們在全球化脈絡下相似與相異的發展軌跡、面臨的問題以及因應之道,作為相互借鏡和學習的重要媒介平台,甚至進一步反思,根植於西方社會、文化與發展脈絡的理論,移植用來理解東亞與東南亞社會的適用性與不適用性,以及如何發展出紮根於東亞和東南亞脈絡的知識理論。
本次研討會主軸將聚焦於台灣與新南向夥伴國家在社會轉型過程中,共同面臨的議題,包括:
1.高齡化與長期照顧
在全球人口老化的趨勢下,在地老化已然崛起成為某種具有普世性的社會理想。但在不同的社會中,人們顯然很可能會對於類似的普世理想抱有截然不同的想像、期待乃至於實現策略。本場次正視其間差異,選擇將焦點放在經濟正快速成長且家庭主義相對盛行的東亞與東南亞社會,一方面探討其藉以滿足老年人口長期照顧需求之具體經驗與未來策略,另方面則在全球比較中進一步釐清東亞與東南亞社會老人長照策略之優勢與限制。
2.跨國遷移與人口流動
全球化不僅有助於資本與商品的流動,也加速了人口的跨界移動。本場次歡迎下列相關研究:探究影響移民/工遷移與勞動經驗的結構性因素與機制、呈現移民/工的主體敘事、遷移造成的預期與非預期影響,以及性別、階級和族群的交織如何形塑遷移經驗。
3.性別與勞動市場
參與勞動市場不僅影響女性的經濟獨立、家庭內的權力關係,更涉及老年經濟安全與貧窮議題。本場次討論在全球資本主義擴張以及國家經濟發展的脈絡下,東亞與東南亞的女性如何被以不同的方式納入或整合入勞動市場,勞動市場的結構和性別體制,又如何影響她們的工作經驗。
4.社區與另類經濟
本場次將聚焦在台灣與東南亞社區型產業與地方微型產業的探討,包含產業出現的政治經濟變遷脈絡,產業創新的面向與機制,以及產業創新與經營帶來的效應,這些效應包括在多大程度上社區型產業的發展能夠填補國家退卻後所留下的空缺,是複製既存的社會階序,還是促進在地人群互助,甚至提供有別於主流資本主義的另類發展可能性。
5.當代東亞與東南亞社會的健康與疾病
健康與疾病社會學除了持續關注健康和疾病的社會結構面向,也逐漸聚焦於健康與疾病的文化面向。一方面,開始注意「健康主義」以及所謂「新公共衛生」的生命政治意涵,另一方面,社會學家也關注病人經驗和敘事。立基於當代健康和疾病社會學的基本旨趣,本場次歡迎關於當代東亞和東南亞社會的「健康不平等」、「醫療和公衛制度發展」、「病人經驗和敘事」之社會學分析。面對新型冠狀病毒在不同東亞和東南亞社會之衝擊,我們特別歡迎各種從社會結構或是文化面向之分析。
6.其他符合本研討會方向之議題
接受摘要投稿時間:即日起至2020年8月15日(星期六)
通知論文摘要審查結果:2020年9月11日(星期五)
會議報到註冊日期:2020年9月18日(星期五)起
會議時間:2020年11月12日(星期四)至11月13日(星期五)
系統號:
C-016270
「躍界×臺灣×文學」第十七屆全國臺灣文學研究生學術研討會
標題:
時間:
2020年11月13至14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中正大學文學院144國際會議廳(嘉義縣民雄鄉大學路168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
聯絡人:
Tel: 05-2720411#21603
內容簡介:
本次會議主題定為「躍界×臺灣×文學」第十七屆全國臺灣文學研究生學術研討會」,此次會議徵選議題為:
1.、臺灣文學與創意應用
(1)臺灣文學與影視動漫
(2)臺灣文學與遊戲敘事
(3)臺灣傳統文藝與流行文化
2、臺灣文學與跨域敘事
(1)臺灣文學與類型書寫
(2)臺灣文學與跨境書寫
(3)臺灣文學與跨學科對話
(4)臺灣文學與性別操演
3、其他臺灣文學、文化相關議題
📌會議時間:2020年11月13日(五)至14日(六)
📌會議地點:國立中正大學文學院144國際會議廳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文學館
📌承辦單位: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
系統號:
C-016306
2020年中國哲學會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時間:
2020年11月28日至29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台灣大學哲學系(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中國哲學會、國立台灣大學
聯絡人:
李偉銘,E-mail: captw2016@gmail.com
內容簡介:
一、簡介
中國哲學會是依據人民團體有關法令設立之社會團體,以促進哲學研究、普及哲學知識,發揚哲學精神與效益為宗旨(本會章程第三條),非以營利為目的之組織。自本會成立以來迄今已有七十四年,對於推動哲學知識傳播與促進社會進步迭有貢獻。
哲學的發展一方面有賴於其傳統與文化,另一方面也有賴於其所在的處境或時代。2020年中國哲學會國際學術研討會的會議主題為「台灣社會的多元發展與融合」,將關注焦點放在台灣社會本身所遭遇到的處境及時代的挑戰。多元價值是目前台灣社會的主流精神之一,它一方面帶來了因多元並立與交往的榮景,另一方面也因多元中的差異甚至斷裂為社會帶來了許多的困境與對立。對於這些現象進行反思,並提供哲學理解,對未來的社會發展提供一個可能視野,是我們這一代的哲學研究者不可迴避的問題。中國哲學會期望能夠藉由此次研討會,能夠聚集關於此一主題的不同觀點,並共同進行討論與檢視。
本會誠摯邀請國內外與兩岸各領域的學者專家,共同對此一議題進行研討並發表卓見。今年11月28、29日(週六、週日),由本會與台灣大學哲學系共同主辦本次國際學術研討會。針對會議發表論文,於會後進行甄選,通過嚴格外審之優秀論文將於五南圖書公司出版學術論文集。
歡迎所有愛好哲學之教師、學生與關心哲學推廣的同道們踴躍報名參加。
二、會議主題與子題
(一)主題:「台灣社會的多元發展與融合」
(二)子題:
(1)差異、斷裂、趨同與調和
(2)寬容/寬恕與正義
(3)儒家的“天下”觀與“和而不同”
(4)與世界哲學對話
(5)其他與主題相關之議題
三、徵稿注意事項
本次研討會同時接受個人與團體報名,團體報名將以圓桌論壇的形式召開,成員以5人(含以內)為限。歡迎有意投稿者於2020年7月31日前將500字(含以內)的論文摘要寄至captw2016@gmail.com 李偉銘先生收。信件標題請註明為「2020年中國哲學會國際學術研討會投稿」,並請提供題目、服務單位、職稱、聯絡資訊等訊息。(格式請根據研討會報名表填寫)
籌委會評選錄取者,請於10月31日前繳交論文全文,文長以八千字至二萬字為原則,格式敬請參閱《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論文寫作格式。
四、重要日程
摘要截止日期:7月31日
公告錄取日期:8月31日
全文截止日期:10月31日
會議日期:11月28、29日(星期六、日)
會後論文將經由外審程序,擇優於五南出版社出版論文專書。
五、出版計畫
本會議論文計畫編成論文集專書,依相關規定審查後出版。研討會後請論文作者於2021年2月15日前繳交中英文標題與摘要(中英文摘要限300字以內)與中文論文全文。全文長度以八千字至二萬字為原則,格式敬請參閱《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論文寫作格式。論文請以MS Word檔案儲存,寄至中國哲學會信箱captw2016@gmail.com
系統號:
C-016320
2020國際華嚴青年學者論壇
標題:
時間:
2020年12月5至6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華嚴蓮社4樓講堂(臺北市濟南路二段44號)
主辦單位:
華嚴專宗學院國際華嚴研究中心
聯絡人:
Tel: 02-2351-8333 #143;E-mail: huayenyoung@huayen.org.tw
內容簡介:
一、會議名稱:2020 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
二、會議宗旨:
以「華嚴學」為主題,廣邀大專院校或佛學研究所,已畢業或在學、專攻華嚴領域的碩博士生發表論文。藉由研討會促進華嚴學的學術交流與推廣,並提升華嚴學研究之品質,培養更多華嚴學者。
三、主辦單位:華嚴專宗學院國際華嚴研究中心
協辦單位:台北市佛教會、國際青年華嚴學者學會
四、會議日期:2020年12月5日(六)至12月6日(日)
五、會議地點:台北市濟南路二段44號華嚴蓮社4樓講堂
六、申請資格:在學研究 生:45 歲以下之大專院校及佛學院所在學研究生。已畢業研究生:45 歲以下之大專院校及佛學院所已畢業之研究生。
◎本單位保留部分發表名額予華嚴蓮社趙氏慈孝獎學金得獎者。
七、研討會議主題:
(一) 華嚴經論研究
(二) 華嚴歷史與文獻
(三) 華嚴哲學思想
(四) 華嚴宗與諸宗派思想之比較
(五) 華嚴藝術與文學
(六) 其他與華嚴學相關之主題
八、論文發表各類費用:
在學研究生:領慈孝獎學金,博士生新臺幣20,000元,碩士生新臺幣15,000元。
已畢業研究生:領發表費新臺幣6,000元。
◎境外青年學者投稿經錄取,全額補助經濟艙來回機票、食宿招待。
九、徵稿辦法
(一) 截稿期限及結果公告:
截稿日期為 2020年8月10日,經審查後,將於9月1日公告審查結果。投稿時請填妥「2020 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 投稿資料表」,連同論文全文 WORD 檔及 PDF 檔於上述截稿日期前 E-mail 至:huayenyoung@huayen.org.tw。(註:2請一律以繁體中文繕打,撰稿格式請上華嚴專宗學院網站下載「國際華嚴研究中心論文撰寫體例」,亦可參考最新年度出版的「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網址如下:https://www.huayencollege.org/index.php/huayen-centre/huayenyoung/huayen-young-seminar/paper-signle)
(二) 已畢業研究生請附上指導教授推薦函。
十、論文注意事項
(一) 論文以未曾發表或未曾正式刊登者為限。
(二) 全文字數以八千字至兩萬字內為原則(含附錄及注腳)。
(三) 會議論文內容一律採「黑白印刷」,請勿使用彩色文字。
(四) 論文發表者請提供 WORD 檔及 PDF 檔ㄧ份,特殊字型請附上造字檔。
(五) 發表者論文版權歸主辦單位所有(須簽署授權同意書)。研討會後,將依主辦單位
規劃出版。經錄取之與會發表者,須於會後進行論文修改,並於2021年1月31日前,繳交修正後之論文WORD檔及PDF檔。
十一、聯絡方式:
(一) 地址:台北市濟南路二段 44 號華嚴蓮社(捷運板南線忠孝新生站 2 號出口)
(二) E-mail:huayenyoung@huayen.org.tw
(三) 網址:http://www.huayencollege.org/frameset.html
(四) 電話:02-2351-8333 #143,或 02-2356-0758
(五) 傳真:02-2356-0758
十二、本徵稿啟事內容若有修訂,請以華嚴專宗學院網站公告為主。
系統號:
C-016364
第12屆台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台風、台味、新台流:台語文化的遺忘與再發現」
標題:
時間:
2021年9月10至11日(週四至週五)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文系
聯絡人:
E-mail: taiwanconference2021@gmail.com
內容簡介:
台灣在語言、文化、生物各方面都展現豐富的多樣性,並隨時間的流轉而演變。台語做為台灣社會曾經的共通語、最多人使用的語言,由於戰前與戰後兩度錯誤的語言政策,導致年輕人的母語能力大量流失。除了口傳的褒歌、唸唱、俗諺、七字仔等民間文學,從歌仔戲、布袋戲到台語電影、台語電視劇、台語流行歌曲、台語搖滾與饒舌歌曲、以台語作為載體所呈現的民俗文化等,都顯現出這個語言的豐沛的活力。2018年立法院通過「國家語言發展法」,更讓台語及其他語言獲得政府的支持,展現民主化以後台灣社會的多元文化。
除了這些某種程度上被遺忘的文化資產,形諸文字的台語文學也是台語文化中相當重要的一環,它讓無形的文化有了更具體的傳承依據。雖然台語文字的標準化遲至近十多年才確立,但近百年來以台語書寫的民間文學、歌仔冊、教會羅馬字的文本、新文學運動時期的台灣話文創作,或者是受解嚴前後開始的台語文/文學運動的影響,而陸續寫就的現代詩、散文、小說、劇本等台語的現代文學作品,皆累積極豐碩的成果,不僅為台灣文學帶來更在地的新風貌,也提供語言復振、歷史研究、語言學或社會學的研究材料,更是未來台灣從事文化創意產業、建構本土文化資本的極佳素材。
台語及相關文化、文學現象曾被視為粗俗不雅,但隨著整個社會對本土意識與多元文化的重視,政府機構、教育機關也開始重新發現各種台語文化。台語已然成為新「風」潮,展現獨特的品「味」,更帶動學術研究與日常生活實踐上的「流動與潮流」。因此,本研討會以台語相關的語言、文學、文化為主題,希望能涵蓋不同時期、不同風貌的語文、影像、聲音、展演等各種台語現象及資產,期待觸發更多深入探索的契機,進而能開啟受塵封的遺忘,為破繭重生的美蝶寫真,迎接台語文化的新紀元。此外,我們更期盼台語與客語、台語與原住民語之比較研究。不論是傳統還是現代,台灣本土或是全世界,我們歡迎各界針對台語文化投稿。主題包括以下語言、文化、文學三大類:
(一)台語語言學及台語實務應用
臺語流行歌的語言風格、韻律結構、詞曲搭配及語法結構之研究。
臺語教學之教學法、教學媒體與教材之研究。
臺語應用於文化創意、語言復振或其他實用層面之研究。
台語復振運動與客語或原住民語復振運動。
(二)台語文化
歌仔戲、布袋戲、台語戲曲。
台語電影、電視劇、新聞播報及其他台語大眾媒介。
台灣料理、民俗、慶典、地名與台語的關係。
當代台語流行歌曲、搖滾樂、饒舌與嘻哈、其他台語音樂。
(三)台語文學
褒歌、歌仔冊之於口傳或文字標記的歷史意涵。
白話字文學與新文學運動的關係。
台語文學的作家或作品論。
台語小說的現代性、庶民性、性別議題。
以及其他相關的議題。
◎投稿方式:請填寫附件「投稿者資料表」,寄至聯絡信箱: taiwanconference2021@gmail.com
◎投稿期限:即日起至2020年8月10日止
◎審查結果通知:2020年10月15日
系統號:
C-016205
「性別化的變遷:女性主義知識生產與跨國行動參與」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時間:
本研討會已延後至2021年(日期待定)
地點:
國家圖書館(臺北市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國家圖書館、丹麥北歐亞洲研究中心、臺灣女性學學會
聯絡人:
Tel: (02)2314-7321;E-mail: ccswww@ncl.edu.tw
內容簡介:
※本研討會實際舉辦日程之調整,以主辦單位官網最新公布資訊為準。
論文摘要截止日期:2020年2月29日
一、會議時間:待定
二、會議地點:國家圖書館(臺北市中山南路20號)
三、主辦單位:國家圖書館(臺灣)、北歐亞洲研究中心(丹麥)
四、合辦單位:臺灣女性學學會(臺灣)
五、會議語言:英文
六、會議簡介:
本研討會著重於地方、地區、國家及跨國層次下女性主義轉型實踐的策略及複雜性。於一連串全球性的挑戰與危機,如經濟危機、生態浩劫、難民問題、高齡化社會,以及日益加劇的不平等與社會分化下,關於轉型過程中帶來可能性及限制的關鍵性參與,通過交織性觀點,從差異中造成影響,是重要且即時的。最重要的議題不僅是探討這些轉型如何成形,尚在探索其背後的驅動力又為何,以及女性主義運動如何在不同地緣政治現實的轉型中被定位,為了錨定這些問題意識,必須持續將女性主義學術界和行動參與雙方實踐關係動態納入討論。會議目標是在女性主義者學術討論和行動參與狀況進行時的數種模式中,挖掘其間複雜的權力關係。因此希望徵求各種與知識生產、行動主義、(跨)國女性主義行動、女性團結與性別論述轉型等專題相關稿件。
本場會議亟需匯聚關注社會動向之學者以及介入不平等、不公正與剝削交織處境的行動者。我們誠摯邀請耕耘於跨學科、多元方法論及多元知識傳統的性別研究學者,也歡迎在地方、地區、國家及跨國議題第一線的行動者發表相關研究或針對實踐領域引領專題討論。會議主要中心會放在中華-北歐地區,但也不排除其他區域,我們期待處理女性和女性主義者經驗與面對各種不同地緣政治環境挑戰的學者和工作者一同參與這次的會議。
七、會議子題:
(一) Bodies and Embodiments身體與身體化
(二) Gender and Care 性別與照顧
(三) Gender and Politics 性別與政治
(四) Gender and/in Media 性別與媒體
(五) Gender and/in Education 性別與教育
(六) Gender and Ableism 性別與健全中心主義
(七) Gender and/in Social Movements 性別與社會運動
(八) Gender, Medicine and Technology 性別、醫療與科技
(九) Gender, Economy, Work and Welfare 性別、經濟、工作與福利
(十) Intimacies, Forms and Affects 親密關係、形式及情感
(十一)States, Regions and Globalizations 國家、區域與全球化
(十二)Politics of Feminist Knowledge Production女性主義知識生產政治
(十三)Feminisms and/ in Histories and Literatures 女性主義、歷史與文學
(十四)Feminisms in Transition: Theories and Practices 變遷中的女性主義:理論與實踐
(十五)Migration Processes /Race/Gender/Class 遷移過程/種族/性別/階級
(十六)Gender, Arts and Institutions : Libraries and Museums 性別、藝術與機構:圖書館與博物館
聯絡方式
漢學研究中心學術交流組
電話:(02)2314-7321
傳真:(02)2371-2126
電子郵件:ccswww@ncl.edu.tw
地址:10001 臺北市中山南路20號
系統號:
C-01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