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動態

林文月、楊牧、陳芳明、吳明益等4位教授獲選「當代臺灣十大散文家」

林文月、楊牧、陳芳明、吳明益等4位教授獲選「當代臺灣十大散文家」

標題:

林文月、楊牧、陳芳明、吳明益等4位教授獲選「當代臺灣十大散文家」

內容簡介:

由「鹽分地帶文學」雙月刊規劃的「當代台灣十大散文家」評選今天出爐。得獎的10位作家,幾乎是戰後在台出生的新世代,充份代表台灣文學世代傳承的脈絡。

獲選的10位傑出散文家,包括陳列、簡媜、專程從蘭嶼來參加的夏曼.藍波安、特別親自從美國回來共襄盛舉的林文月,近期甫獲英國曼布克國際獎(Man Booker International prize)入圍的吳明益,國人熟知的作家陳芳明、劉克襄、林文義,及廖鴻基等人親自出席,楊牧則由葉雲平主編代表出席。頒獎典禮今天在台南市大億麗緻酒店舉行,是台灣多年來文壇難得一見盛會。

台南市文化局表示,「鹽分地帶文學」雙月刊創刊於2005年12月,是傳承台灣文學的重要刊物,已成為台灣文學界的重要指標。傳承鹽分地帶自日治迄今的文學盛名,是國內第一本、也是僅存由地方公部門自辦的全國性文學雜誌,一直以來都以「文學為主、文化為副」為編輯理念,兼及文化的視野。

由於近年來文壇面臨政經環境變遷、作家新生推陳,寫作環境和內容有劇烈變化,因而邀請國內多位學者專家,評選出2018年新版「當代台灣十大散文家」,並將結果刊於「鹽雙」新刊號第73期(2018年3月號)。

透過這次由「鹽雙」規劃的當代台灣十大散文家評選,不僅是對獲獎的散文家的肯定,也反映出當代台灣與國際進步思潮和普世價值齊頭並進的軌跡;更期待透過嚴謹的評選和話題的擾動,為文學創作領域注入更多活水,讓更多的在地筆耕者,為當代台灣留下更多豐美風景、用文字為土地發聲說話。

以上消息文字節錄自中央社: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804140184-1.aspx?utm_source=site.facebook&utm_medium=share&utm_campaign=fbuser

林文月教授係臺灣大學中文系碩士。1969年,赴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研究比較文學。曾任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美國華盛頓大學、史丹福大學、柏克萊大學,捷克查理斯大學客座教授,現已退休,現為臺灣大學榮譽教授。

楊牧教授係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柏克萊加州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曾任教於麻薩諸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及華盛頓大學。15歲開始以「葉珊」筆名發表新詩於《現代詩》、《藍星》、《創世紀》等詩刊;1972年發表〈年輪〉時改用筆名「楊牧」,無論寫詩、寫論評、寫散文,一直沿用至今。1983年回國講學,任臺灣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客座教授,並曾暫寓香港,為科技大學創校人之一。曾參與《東臺日報》「海鷗」詩週刊、《創世紀》、東海大學校刊《東風》、《現代文學》等刊物編務,並任東華大學文學院院長。現已從西雅圖華盛頓大學退休,任國立東華大學榮譽教授。

陳芳明教授係輔仁大學歷史系畢業,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曾任教於靜宜大學、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系,現為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研究專長領域為臺灣文學、臺灣歷史。早年以詩論著名,是一位詩人歷史家,創作逾三十載,其編著的作品影響深遠,為臺灣文學批評學者的研究典範。

吳明益教授係中央大學中文博士,現任教於東華大學人社院華文文學系。其小說作品《單車失竊記》英譯本入圍英文世界聲譽最高的國際文學大獎「曼布克國際獎」,吳教授成為第一位入圍此獎項的臺灣作家。獎項自2005年設置,頒給大英國協以外,使用英文寫作或有英文譯本的作品。《單車失竊記》以人們熟悉的腳踏車為主軸,藉由尋找失蹤父親及腳踏車,透過島嶼的地景,交錯拉出一個個現實與回憶的故事,故事人物涉及臺灣不同族群的戰爭經驗和歷史傷痕。

系統號:

H-011787

呂妙芬、蔡瑜、廖咸浩等3位教授榮獲2017年度科技部傑出研究獎

標題:

呂妙芬、蔡瑜、廖咸浩等3位教授榮獲2017年度科技部傑出研究獎

內容簡介: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呂妙芬研究員、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蔡瑜教授、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廖咸浩教授,榮獲2017年度科技部傑出研究獎。

呂妙芬教授係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歷史博士,研究領域為明清思想文化史等,簡歷與學術著作請參見:http://www.mh.sinica.edu.tw/UserDetail.aspx?userID=61&mid=16&tmid=2

蔡瑜教授係臺灣大學中文博士,研究領域為中國文學批評、六朝詩學、唐詩學等,簡歷與學術著作請參見:http://www.cl.ntu.edu.tw/people/bio.php?PID=34

廖咸浩教授係美國史丹褔大學比較文學/亞洲文學博士,研究領域為比較詩學、英美現代詩、當代小說、後殖民理論、全球化與跨國主義、精神分析、德勒茲、後人類理論、新物質主義、台灣現代文學與文化、紅樓夢研究、電影研究、文化政策、道家美學等,簡歷與學術著作請參見:http://www.forex.ntu.edu.tw/people/bio.php?PID=33

科技部傑出研究獎,是為了獎勵研究成果傑出的科學技術人才,長期從事基礎或應用研究,以提升我國學術研究水準及國際學術地位,創造社會發展與產業應用效益,展現科研成果之多元價值,增強國家科技實力,2017年度全國共有78名學者及研究人員獲獎。完整得獎名單請參見科技部官網最新公告。

系統號:

H-011775

東吳大學哲學系沈享民副教授榮升教授

標題:

東吳大學哲學系沈享民副教授榮升教授

內容簡介:

東吳大學哲學系沈享民副教授於2017學年度第一學期通過教師升等審查。沈享民教授係臺灣大學哲學博士,研究領域為新儒家哲學、知識論、當代中國哲學、倫理學等,簡歷及學術著作請參考:http://web-ch.scu.edu.tw/philos/teacher_resume/3455?page=2

系統號:

H-011761

佛光大學歷史系范純武副教授榮升教授

標題:

佛光大學歷史系范純武副教授榮升教授

內容簡介:

佛光大學歷史系范純武副教授榮升教授。范純武教授係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博士,研究領域為明清社會文化史、民間信仰、儒教研究等,簡歷及學術著作請參考:http://history.fgu.edu.tw/zh_tw/facultyHome/-%E8%8C%83%E7%B4%94%E6%AD%A6-20550610

系統號:

H-011631

文化大學史學系連啟元、倪仲俊等兩位助理教授榮升副教授

標題:

文化大學史學系連啟元、倪仲俊等兩位助理教授榮升副教授

內容簡介: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連啟元、倪仲俊等兩位助理教授於2017學年度起榮升副教授。

連啟元教授係文化大學史學博士,研究領域為明史、社會生活史、法制史等,簡歷及學術著作請參考:http://craahs.pccu.edu.tw/files/13-1073-9815.php?Lang=zh-tw

倪仲俊教授係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歷史學博士,研究領域為美洲史、世界近現代史、族群關係等,簡歷及學術著作請參考:http://craahs.pccu.edu.tw/files/13-1073-20748.php?Lang=zh-tw

系統號:

H-011750

中研院近史所聘請陳永發院士為通信研究員

標題:

中研院近史所聘請陳永發院士為通信研究員

內容簡介:

中研院陳永發院士奉核定為近代史研究所通信研究員,聘期自2018年4月1日起至2021年7月31日止。陳永發教授係加美國史丹佛大學歷史博士,研究領域為國共產黨史等。簡歷及學術著作請參考:http://www.mh.sinica.edu.tw/UserDetail.aspx?userID=83&mid=83&tmid=2

系統號:

H-011726

文化大學史學系王明蓀教授教授榮退

標題:

文化大學史學系王明蓀教授教授榮退

內容簡介: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王明蓀教授於2017學年度第一學期結束後榮退。王明蓀教授係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國家文學博士,研究領域為宋遼金元史、中國史學史及思想史、中國北方民族史、 近古社會文化史等,簡歷及學術著作請參考:http://craahs.pccu.edu.tw/files/13-1073-9815.php?Lang=zh-tw

系統號:

H-011751

著名民國史學者蔣永敬教授逝世

著名民國史學者蔣永敬教授逝世

標題:

著名民國史學者蔣永敬教授逝世

內容簡介:

據中國近代史學會最新訊息通知,知名民國與中國近現代史學者,原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委員會主任、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蔣永敬教授,於4月26日上午2時36分,病逝於臺北市萬芳醫院,享壽96歲。蔣永敬教授畢生育才無數,即使高齡9旬、仍閱讀筆耕不倦,撰寫胡漢民、蔣中正和汪精衛與國共分合的最新著作《多難興邦》,即將於本月28日公開上市。

蔣教授係著名民國史專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碩士,原籍安徽定遠,1949年定居台灣。曾任國民黨黨史會纂修、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退休後仍繼續民國史的研究。迄有六十多年來多種著作及多篇論文發表。重要著作有:《鮑羅廷與武漢政權》、《胡志明在中國》、《胡漢民年譜》、《百年老店國民黨滄桑史》、《抗戰史論》、《孫中山與中國革命》、《國民黨興衰史》、《蔣介石與國共和戰》(與劉維開合著)、《孫中山與辛亥革命》、《蔣介石、毛澤東的談打與決戰》。

※本則消息文字及照片分別引自中時電子報及秀威資訊公司。

系統號:

H-011776

中研院臺史所助研究員宋錦秀逝世

標題:

中研院臺史所助研究員宋錦秀逝世

內容簡介: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宋錦秀助研究員,於今(2018)年3月30日辭世,享年59歲。宋教授係澳洲國立大學人類學博士,自1982年取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碩士後,即進入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擔任約用助理,協助研究工作。1989年7月,任職中研院臺灣史田野研究室,成為臺灣史學術領域的一員。自臺史所成立以來,任職研究助理(新制)、助研究員等職位,是臺史所內最資深的初代研究人員之一。

在學術研究上,宋教授以人類學專長探討臺灣宗教史、醫學史、婦女史,特別致力於田野調查、口述歷史訪談與民間資料收集,尤其以寺廟藥籤的廣搜與疾病、療癒文化、知識體系的研究著稱。

※本則消息文字來源節錄自臺史所官網。

系統號:

H-011657

中研院近史所退休編審沈懷玉逝世

中研院近史所退休編審沈懷玉逝世

標題:

中研院近史所退休編審沈懷玉逝世

內容簡介: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退休編審沈懷玉女士,於今(2018)年3月26日辭世,享壽70歲。

沈懷玉女士,臺灣嘉義人,1949 年出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畢業。1971年進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擔任助理,1990年補為正式館員,後來通過全國性薦任、簡任升等考試,取得證書,負責人事、秘書並兼管電腦室業務,1991年8月起擔任近史所口述歷史組執行秘書。自2009年起,陸續當選中華民國口述歷史學會第一、二屆理事,臺灣口述歷史學會第三、四、五屆常務監事。2014 年退休後,仍持續完成所參與訪問之口述歷史叢書出版作業,如《蔣經國先生侍從與僚屬訪問紀錄》、《陳雄飛先生訪問紀錄》等。

沈女士之專長為民國制度史、口述史。在民國制度史方面,曾任「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計畫張朋園、蘇雲峰先生之助理,負責湖北、湖南兩省之資料蒐集與摘要。並分別於1979、1980年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發表〈清末地方自治思想的輸入〉、〈清末地方自治之萌芽(1898-1908)〉兩篇論文。計畫結束後,持續編輯並出版《國民政府職官年表》。

在口述史方面,1991年沈女士擔任口述歷史組執行秘書以後,協助推動口述訪問,承辦所長交辦業務,為期二十多年,口述訪問對象及領域遍及警政人物、外交官、學術界(含中研院院士)、榮民總醫院、政治受難者、地震水災、都市計畫人物、臺灣高鐵、兩位蔣總統侍從人員、郭廷以門生故舊、近史所一甲子等,口述訪談經驗豐富、成果豐碩。

1999年,許雪姬研究員向省政府文化處申請、近史所承辦之「口述歷史研習營」,由沈秘書負責蒐集資料、編列預算、聯繫講師與受訪人,研習營頗獲好評,2000年再度由本所承辦。沈秘書曾與本所同仁及口述歷史學界學者,受邀前往山東、上海、澳門等地,於口述歷史國際研討會議上演講。2014、2015年,在許雪姬理事長邀請之下,沈女士在學會口述歷史工作坊擔任學員導師,協助培訓訪問與講評。2016年10月,沈女士接受台灣口述歷史學會理事長陳儀深的訪問,講述生平憂喜、工作經驗與成果,紀錄刊登於《記錄聲音的歷史》(學會會刊第七期、改版第一期,頁165-221)。

沈女士熱心助人、勤奮工作,一生為口述歷史投入大量心血,留下諸多珍貴的口述歷史出版品,饒益臺灣歷史學界。今沈女士與世長辭,中研院近史所同仁咸表不捨與懷念。

※本則消息文字來源為近史所新聞稿。

系統號:

H-011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