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鄧育仁、陳昭瑛、謝明良、張寧等4位教授榮獲2016年度科技部傑出研究獎

標題:

鄧育仁、陳昭瑛、謝明良、張寧等4位教授榮獲2016年度科技部傑出研究獎

內容簡介: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鄧育仁研究員、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陳昭瑛教授、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謝明良教授、中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張寧教授,榮獲2016年度科技部傑出研究獎。

鄧育仁教授係美國南伊利諾大學哲學博士,研究領域為隱喻、心靈與語言哲學、認知科學的哲學、政治哲學等,簡歷與學術著作請參見:http://www.sharehope.com.tw/EA_web/Content_People_Page.aspx?pid=4&uid=8&peoid=53

陳昭瑛教授係臺灣大學外文所博士,研究領域為儒學、文學理論、臺灣文學、美學等,簡歷與學術著作請參見:http://www.cl.ntu.edu.tw/people/bio.php?PID=36

謝明良教授係日本成城大學美術史學科博士,研究領域為中國工藝美術史、中日陶瓷史、中日藝術交流史等,簡歷與學術著作請參見:http://homepage.ntu.edu.tw/~artcy/03_1_t07.html

張寧教授係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語言學博士,研究領域為形式句法學等,簡歷與學術著作請參見:http://www.ccunix.ccu.edu.tw/~lngnz/

科技部為獎勵研究成果傑出之科學技術人才,長期從事學術或產學研究,以提升我國學術研究水準及國際學術地位,並強化我國產業技術研究成效及提升產業技術研發能力,增強國家科技實力,每年遴選傑出人才,「學術研究類」每年以70名(含跨領域研究類至多4名)為限、「產學研究類」每年以7名為限。完整得獎名單請參見科技部官網最新公告。

系統號:

H-009457

中研院文哲所劉瓊云副研究員榮獲「2017-2018年度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獎助」

中研院文哲所劉瓊云副研究員榮獲「2017-2018年度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獎助」

標題:

中研院文哲所劉瓊云副研究員榮獲「2017-2018年度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獎助」

內容簡介:

中研院文哲所劉瓊云副研究員獲選為2017-2018年度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獎助,將前往哈佛大學進行10個月訪問研究。劉瓊云教授係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博士,專長為明清文學,特別致力於探索神怪、歷史與文學書寫三者間的互動,及其形塑知識疆界與感覺結構的力量。 此次獲獎研究計畫為「Layered Knowledge, Layered Sentiment: Writing and Cross-Cultural Experience in Early Modern China」。

系統號:

H-009509

輔仁大學歷史系張省卿教授專書《東方啟蒙西方——十八世紀德國沃里茲自然風景園林之中國元素》榮獲輔仁大學2017年專書著作獎勵學術研究獎。

標題:

輔仁大學歷史系張省卿教授專書《東方啟蒙西方——十八世紀德國沃里茲自然風景園林之中國元素》榮獲輔仁大學2017年專書著作獎勵學術研究獎。

報導者:

輔仁大學歷史系

內容簡介:

輔仁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張省卿教授專書《東方啟蒙西方——十八世紀德國沃里茲(Wörlitz)自然風景園林之中國元素》榮獲輔仁大學2017年專書著作獎勵學術研究獎。張省卿教授德國柏林洪堡大學藝術史博士,研究專長是東西交流史、藝術史方法學,以及殖民城市史。簡歷及學術著作請參考:
http://www.history.fju.edu.tw/chi/faculty/%E5%BC%B5%E7%9C%81%E5%8D%BF

系統號:

H-009517

中研院文哲所黃冠閔副研究員升等為研究員

中研院文哲所黃冠閔副研究員升等為研究員

標題:

中研院文哲所黃冠閔副研究員升等為研究員

內容簡介:

中研院文哲所黃冠閔副研究員奉核定為研究員,聘期自2017年3月27日起至2029年9月30日止。黃冠閔教授係法國巴黎索爾邦大學哲學博士,研究領域為德國觀念論、當代法國哲學、比較哲學等,簡歷及學術著作請參考:http://www.litphil.sinica.edu.tw/people/researchers/Huang%20Kuan-min

系統號:

H-009385

中研院語言所曾淑娟副研究員升等為研究員

中研院語言所曾淑娟副研究員升等為研究員

標題:

中研院語言所曾淑娟副研究員升等為研究員

內容簡介:

中研院語言所曾淑娟副研究員奉核定為研究員,聘期自2017年3月27日起至2034年5月31日止。曾淑娟教授係德國畢勒佛大學語言學博士,研究領域為自然語音研究、口語語料庫研究等,簡歷及學術著作請參考:http://www.ling.sinica.edu.tw/v3-3-1.asp-auserid=20.htm

系統號:

H-009386

中研院史語所陳雯怡助研究員升等為副研究員

標題:

中研院史語所陳雯怡助研究員升等為副研究員

內容簡介:

中研院史語所陳雯怡助研究員奉核定為研究員,聘期自2017年3月27日起至2035年10月31日止。陳雯怡教授係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博士,研究領域為宋元社會文化史等,簡歷及學術著作請參考:https://www2.ihp.sinica.edu.tw/staffProfile.php?TM=3&M=1&D=1&uid=47

系統號:

H-009508

著名人類學者,中研院李亦園院士逝世

標題:

著名人類學者,中研院李亦園院士逝世

內容簡介:

中央研究院李亦園院士於今(2017)年4月18日於臺北辭世,享年86歲。

李亦園院士為戰後臺灣最具影響力的人類學家,無論在學術制度的建立或學術議題的開展上,都扮演創設或奠基的角色。三所從事人類學研究和培育臺灣人類學人才的重要機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所、及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都因他長期的關注與呵護而獲得長足的發展。

李院士是推動臺灣人文社會科學科際整合的第一人,以行為科學的框架,將人類學與社會學、心理學、和農業經濟學等學科結合,對臺灣人文社會科學界的發展影響甚鉅。他的學術關懷跨越兩岸,亦是連結成長於1949年前的中國民族及考古學者與戰後受英美社會科學影響的人類學者的關鍵性人物。他擔任「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執行長與董事長期間,更戮力將臺灣學術界推展至國際舞臺。

李亦園院士1931年生於福建泉州,1948年來臺就讀臺灣大學,1953年畢業於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為該系第一屆畢業生。大學期間受業於李濟、董作賓、高去尋、凌純聲,芮逸夫、衛惠林、陳紹馨等考古學、民族學名師,不僅承繼了強調田野調查的實證學風,終身行事更深受這些師長身教的影響。

1955年,李院士隨業師凌純聲先生任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退休,其間除1958至1960年間赴哈佛大學深造獲人類學碩士外,於民族學研究所歷任助理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出任民族所副所長、所長;亦擔任中央研究院總幹事、評議員、諮詢總會常務委員等職務。於1984年當選第15屆院士。

李院士的研究主題包括物質文化、家族組織,擴及文化理論、比較宗教、儀式象徵、神話傳說等,研究對象涵蓋臺灣南島民族、海外華人及臺灣漢人社會文化;著有《文化的圖像》、《人類的視野》及《田野圖像》等專書18種,專業論文百餘篇。(本則消息文字引自中研院新聞稿)

系統號:

H-009481

著名語言學者,中研院張琨院士逝世

標題:

著名語言學者,中研院張琨院士逝世

內容簡介:

中研院張院士於今(2017)年4月3日於美國辭世,享年99歲。張琨院士為國際知名之漢藏語言學者,對苗傜語、梵語、藏語、漢語音韻學和漢語方言學都有輝煌貢獻。張院士在1937年所發表的論文〈苗傜語聲調問題〉奠定其苗傜語聲調比較研究的基礎;1947年赴美後,除繼續苗傜語之研究外,側重藏語和漢語音韻的研究。畢生語言學專著至少7種,論文發表上百篇。1972年,與Dr. Betty J. Shefts Chang共同發表之《古漢語韻母系統與切韻》(The Proto-Chinese Final System and the Ch’ieh Yun),對切韻提出新的見解,受到語言學界的普遍重視;1978至1981年陸續出版之《西藏口語語料》一至四冊 (Spoken Tibetan Texts, vol. 1-4)更是西方語言學家了解藏語拉薩方言的津梁。而其早年與李霖燦合著之《納西象形文字字典》至今一直是納西語文研究的重要工具書。

張院士生於1917年。早年在北京清華大學就讀中文系,1947年留學美國,分別於1949年、1955年獲得耶魯大學語言學碩士、博士學位。1951年起,張院士獲聘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遠東語言系,歷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1963年轉任加州柏克萊大學東亞語言學系教授直至1987年退休,退休後仍為柏克萊大學聘任為名譽退休教授至今。

張院士師事李方桂院士,於1939年起,追隨李方桂院士在中國西南地區從事語言學的田野調查。對於他的學生,李院士曾這樣形容:「他(張琨)治學非常、非常嚴謹認真,但卻很有自己的見地。他工作用心踏實,從不喜歡從事含糊的理論建構。」

1940年8月,張院士受聘擔任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後歷任副研究員(1956-1957)、研究員(1957-1958)及終身研究員(1958-)。1972年當選第9屆院士。(本則訊息文字來源為中研院:https://www.sinica.edu.tw/ch/news/4350)

系統號:

H-009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