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王文基:華洋協作:1930-40年代上海的精神衛生
標題:
【演講】王文基:華洋協作:1930-40年代上海的精神衛生
時間:
2016年11月1日(週二)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學術研究大樓2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近史所城市史研究群、西學與中國研究群
主講人:
王文基(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
系統號:
A-008370
【演講】劉雨珍:筆談與明治前期的中日文化交流
標題:
【演講】劉雨珍:筆談與明治前期的中日文化交流
時間:
2016年11月1日(週二)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學術研究大樓1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近史所胡適研究群、蔣介石研究群、「邁向和解之路:中日戰爭的再省思」研究計畫
主講人:
劉雨珍(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
系統號:
A-008371
【演講】張世宗:童年意象——五代臺灣童年生活遊戲史
標題:
【演講】張世宗:童年意象——五代臺灣童年生活遊戲史
時間:
2016年11月1日(週二)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張世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型設計學系專任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推廣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日常生活史專題演講(二十二)】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08392
【演講】Paola Calanca:上海灘行者對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帆船的審視──法國巴黎海事博物院的希格(Etienne Sigaut)資料
標題:
【演講】Paola Calanca:上海灘行者對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帆船的審視──法國巴黎海事博物院的希格(Etienne Sigaut)資料
時間:
2016年11月1日(週二)15:00-17: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七樓703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中國海海洋知識之建構」研究計畫讀書會
主講人:
Paola Calanca(柯蘭,法國遠東學院臺北中心主任)
內容簡介:
本演講無需報名,可自由參加。
系統號:
A-008365
【演講】謝宇:An Introduction to the 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 (CFPS)
標題:
【演講】謝宇:An Introduction to the 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 (CFPS)
時間:
2016年11月1日(週二)15:30-17:00
地點:
中研院人社中心第一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
主講人:
謝宇(中央研究院院士)
聯絡人:
謝小姐,Tel: (02)2787-1816;E-mail: srcsr@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謝宇院士簡介
Bert G. Kerstetter '66 University Professor of Sociology and Director of Center on Contemporary China, Princeton University / Visiting Chair Professor of Center for Social Research, Peking University
http://scholar.princeton.edu/yuxie/home
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 (CFPS) 淺介(取自所附論文的摘要):
The 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 (CFPS), launched by Peking University, is a nearly nationwide, comprehensive, longitudinal social survey that is intended to serve research needs on a large variety of social phenomena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background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FPS, which was designed with the help of methods learned from the most influential survey projects in the world and their experiences. Extensive information is collected through computer-assisted person-to-person interviews of all family members. The questionnaires not only cover a wide range of topics but also consist of intergraded modules for rural and urban interviews, gathering information on family structure and family members, migrant mobility, event history (e.g., history of marriage,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cognitive ability, and child development. The CFPS promises to provide the academic community with the most comprehensive and highest-quality survey data on contemporary China.
本演講無需事先報名,自由入座。
系統號:
A-008374
【演講】謝聰輝:臺灣與福建道壇道法的研究方法
標題:
【演講】謝聰輝:臺灣與福建道壇道法的研究方法
時間:
2016年11月2日(週三)10:00-12:00
地點:
輔仁大學羅耀拉大樓117會議室(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510號)
主辦單位:
輔仁大學宗教學系道教學術發展中心
主講人:
謝聰輝(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報導者:
輔仁大學宗教學系
內容簡介:
【輔仁大學宗教學系道教學術發展中心專題演講】
系統號:
A-008507
【演講】張廖年仲:領導人因素與中國外交的轉變
標題:
【演講】張廖年仲:領導人因素與中國外交的轉變
時間:
2016年11月2日(週三)12:20-14:00
地點:
臺大社會科學院419院會議室(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系
主講人:
張廖年仲(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聯絡人:
陳聿伶,Tel: (02)3366-8450
內容簡介:
【2016年11月2日政治學系午餐演講系列】
主持人:張登及(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一律線上報名,請於11月1日中午之前完成報名。
★本演講因經費拮据與歷次報名卻未出席人數眾多所造成的浪費,取消提供便當,歡迎自備午餐出席演講。
★本系碩班學生如需登錄演講時數,請於演講簽到表簽名,將由系辦統一處理登錄演講時數。
★若需學術演講參加證明,請按此下載。填妥相關資料後印出,於演講當天確認無誤後核章。若採事後補發證明,將以當天出席簽到記錄為準,若無簽到記錄,則不補發。
★聯絡人:陳聿伶,電話:(02)3366-8450。
系統號:
A-008479
【演講】許暉林:黃河、錯覺與新的語言:論《老殘遊記》的景物描寫
標題:
【演講】許暉林:黃河、錯覺與新的語言:論《老殘遊記》的景物描寫
時間:
2016年11月2日(週三)15:30
地點:
臺灣大學中文系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
主講人:
許暉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內容簡介:
【中文系第364次學術討論會】
主持人:陳翠英(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討論人:康韻梅(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系統號:
A-008489
【演講】巴圖道爾吉:蒙古國標準語的語音學特點、使用現況以及對其他方言的影響
標題:
【演講】巴圖道爾吉:蒙古國標準語的語音學特點、使用現況以及對其他方言的影響
時間:
2016年11月3日(週四)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語言所5樓519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語言所
主講人:
巴圖道爾吉(蒙古國科學院語言文學所博士)
聯絡人:
盧秋蓉,Tel: 02-2652-5000#6119;E-mail: crlu@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系統號:
A-008478
【演講】Bradley Camp Davis:Violence and Oral Tradition in the China-Vietnam Borderlands
標題:
【演講】Bradley Camp Davis:Violence and Oral Tradition in the China-Vietnam Borderlands
時間:
2016年11月3日(週四)16:00-18:00
地點:
Room 604, Asian Centre, Vancouver Campus,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1871 West Mall, Vancouver, BC V6T 1Z2,Canada)
主辦單位:
The Department of Asian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主講人:
Prof. Bradley Camp Davis (Eastern Connecticut State University)
內容簡介:
In this talk, Dr. Davis will analyze violence and oral tradition in his research on the Black Flag Army, the subject of his forthcoming book (Washington 2017) Imperial Bandits. Rather than a summary of his work on the Black Flags, Dr. Davis will expand upon two questions that animate the book: 1) How does violence relate to civilizing projects in Vietnam? 2) What do oral traditions tell historians about the past and present of violence? While this talk will focus on the bandit armies, imperial officials, and uplands communities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China-Vietnam borderlands, Dr. Davis will also make broader comparative connections to encourage audience discussion.
About the Speaker
An assistant professor of history at Eastern Connecticut State University, Dr. Davis received his Ph. D. from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in 2008, specializing in both Southeast Asia and Late Imperial China. His first book, Imperial Bandits: Outlaws and Rebels in the China-Vietnam Borderlands, will be published in January 2017 by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as a part of the Critical Dialogues in Southeast Asia series. His current work examines the production of ethnographic knowledge in late imperial Vietnam and its influence on European anthropology.
*Open to the public. All are welcome.
系統號:
A-008515
【演講】Jonathan Unger:The Grassroots Turmoil in China’s Cultural Revolution: A Half-Century Perspective
標題:
【演講】Jonathan Unger:The Grassroots Turmoil in China’s Cultural Revolution: A Half-Century Perspective
時間:
2016年11月3日(週四)17:30-19:30
地點:
The Auditorium, China in the World Building (188), Fellows Lan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Building 188, Fellows Lane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Canberra ACT 2601, Australia)
主辦單位:
China Institute and Australian Centre on China in the World.,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主講人:
Prof. Jonathan Unger(ANU’s Political and Social Change Department)
聯絡人:
E-mail: ciw@anu.edu.au
內容簡介:
【The George Ernest Morrison Lecture】
After Mao launched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1966, vast numbers of students, workers, peasants and other ordinary people divided into hostile groups that violently fought against each other for more than a year and a half. Each group claimed it was fighting out of loyalty to Mao’s teachings. But research by the speaker that included well over a hundred in-depth interviews in the 1970s and 1980s with former participants in these conflicts revealed that the fighting between groups was actually the consequence of mounting tensions within Chinese society prior to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upheavals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pitted those who had earlier been favoured by Communist Party policies against those who had been disfavoured. But the nature of grievances and antagonisms differed from group to group—be they students, workers, peasants or government office workers. As a result, there were a number of different types of upheavals, generated by different reasons, in different sectors of society. Examining these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complex fabric of Chinese society under Mao.
About the Speaker
Jonathan Unger, a sociologist, is a professor in ANU’s Political and Social Change Department and Co-editor of The China Journal. He has published fifteen books and more than seventy refereed journal articles and book chapters about China. His books include Education under Mao: Class and Competition in Canton Schools (1982), The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China (2002) and, as co-author, Chen Village: Revolution to Globalization (2009).
This lecture is free and open to the public. Light refreshments will be served from 5:30pm.
Please RSVP by 27 October 2016.
系統號:
A-008514
【演講】釋祖道:緬甸社會中的佛教文化——古代國民教育的餘韻
標題:
【演講】釋祖道:緬甸社會中的佛教文化——古代國民教育的餘韻
時間:
2016年11月4日(週五)12:00-14: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第三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主講人:
釋祖道(成功大學歷史系博士生)
聯絡人:
江諮靜,Tel: (02)2651-6862;E-mail: gingertw@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主持人:張雯勤(中研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研究員)
報名方式:敬請於11月2日(週三)前填覆報名表,以利資料及餐點之準備;請留意是否收到報名回覆信函,並確認是否錄取,謝謝。
報名E-mail:capasreg@gate.sinica.edu.tw
(報名表檔案可至官網下載)
※以email報名者,敬請留意是否收到「報名成功」確認信函;如有任何問題,敬請來電告知;如若報名兩次不出席且沒有事先告知者,將取消報名資格。
系統號:
A-008417
【演講】呂娟:求真求實與經世致用:近百年水利史研究回顧與展望
標題:
【演講】呂娟:求真求實與經世致用:近百年水利史研究回顧與展望
時間:
2016年11月4日(週五)10:00~12:00
地點:
臺灣大學文學院2樓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呂娟(中國水利水電科學院水利史研究所所長)
聯絡人:
閻鴻中教授,Tel: 02-33669528;E-mail: phaedo@ntu.edu.tw
內容簡介:
與談人:王英華(中國水利水電科學院水利史研究所教授)、張偉兵(中國水利水電科學院水利史研究所研究員)、萬金紅(中國水利水電科學院水利史研究所工程師)、李方中(臺大水工試驗所專案計畫研究員、成功大學水利暨海洋工程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主持人:閻鴻中(臺大歷史系助理教授)
演講簡介: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院水利史研究所原為國民政府水利委員會整理水利文獻委員會,民國25年成立,是中國大陸唯一從事水利史、災害史、水文化、水利社會學的專業研究所。該所研究成果豐碩,編輯水利史史料彙編,建立「行水金鑒資料整編網絡查詢系統」、「水旱災害網絡共享數據庫」等資料庫,以便利相關研究。此次呂娟所長一行四人來訪,本系特以結合演講和座談的形式進行交流,歡迎從事相關研究的學者一同參加。
系統號:
A-008505
【演講】謝仕淵:臺灣棒球的東部身世與原住民傳統
標題:
【演講】謝仕淵:臺灣棒球的東部身世與原住民傳統
時間:
2016年11月4日(週五)15:00-17:00
地點:
東華大學人社一館第一講堂(花蓮縣壽豐鄉志學村大學路二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
主講人:
謝仕淵(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副研究員兼研究組組長)
內容簡介:
主持人:許又方(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
演講人簡介
謝仕淵,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現任職於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副研究員兼研究組組長,兼任教於東吳大學歷史系、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等校,關注運動文化史、物質文化史、博物館資源論、公眾歷史與博物館、臺灣博物館史等課題。著有《國球誕生前記 日治時期臺灣棒球史》,編著《日治時期臺灣棒球口述訪談》,其他文章散見於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觀臺灣》、臺灣高鐵《Tlife》、府城舊冊店《藏書之愛》、《歷史臺灣》、《KANO》、等刊物。
系統號:
A-008339
【演講】馬愷之:反物化和情境主義:從當代道德哲學來看朱熹倫理思維的兩個重要面向
標題:
【演講】馬愷之:反物化和情境主義:從當代道德哲學來看朱熹倫理思維的兩個重要面向
時間:
2016年11月4日(週五)16:00-17:10
地點:
政治大學百年樓哲學系圖書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
主講人:
馬愷之(Kai Marchal,東吳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系統號:
A-008455
【演講會】第31回日中戦争史研究会
標題:
【演講會】第31回日中戦争史研究会
時間:
2016年11月5日(週六)13:00-16:30
地點:
愛知大學名古屋校舍厚生棟3階W32會議室(名古屋市中村区平池町4-60-6)
主辦單位:
NIHU愛知大学拠点/社会・歴史的アプローチ班
聯絡人:
愛知大学国際中国学研究センター,E-mail: iccs-sympo@ml.aichi-u.ac.jp
內容簡介:
【第31回日中戦争史研究会】
満洲国と天皇制の考察(吉田曠二,歴史家兼ジャーナリスト,同志社大学新島研究会第一部門研究員)
「書評:馬場毅編『多角的視点から見た日中戦争--政治・経済・軍事・文化・民族の相克』」(島田大輔,早稲田大学招聘研究員)
本演講毋須事先報名,免費入場
系統號:
A-008513
【演講會】王堯、閻連科:文学と社会〜現代中国の現場から
標題:
【演講會】王堯、閻連科:文学と社会〜現代中国の現場から
時間:
2016年11月6日(週日)16:00-18:30
地點:
東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赤門総合研究棟5階センター会議室(東京都文京区本郷7丁目3−1)
主辦單位:
東京大学TLP(トライリンガルプログラム)、比較文学比較文化研究室
主講人:
王堯(文学評論家,蘇州大学教授)、閻連科(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聯絡人:
E-mail: iton@fusehime.c.u-tokyo.ac.jp
內容簡介:
16:00-18:00
演講
講師1:王堯(文学評論家、蘇州大学教授)
講師2:閻連科(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18:00-18:30
問題討論
主持人:伊藤徳也(東京大学)
翻譯:秋山珠子(立教大学)
協力:阿古智子(東京大学)
講者簡介
閻連科(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2014年フランツ・カフカ賞受賞。2015年twitter文学賞受賞(『愉楽』谷川毅訳)。2016年国際ブッカー賞最終候補(『四書』)。『丁荘の夢〜中国エイズ村奇談』、『人民に奉仕する』は中国国内で発禁処分、『愉楽』再版制限、『四書』(未邦訳)は中国国内で出版できず臺湾で出版。中国の作家として、莫言に続くノーベル文学賞候補と目されている。2012年、領土問題で日中関係が緊張した際、ナショナリズムのために文学的交流が断絶することを憂えた村上春樹のエッセイに同調するエッセイを発表した。
系統號:
A-008399
【演講】姜吉仲:宋代學術文化與吏治法改革
標題:
【演講】姜吉仲:宋代學術文化與吏治法改革
時間:
2016年11月7日(週一)13:10-15:00
地點:
中國文化大學大典館310教室(臺北市陽明山華岡路55號)
主辦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
主講人:
姜吉仲(韓國國立慶尚大學校教學副校長)
系統號:
A-008460
【演講】陳元朋:從牛黃看中國本草學的認知特徵
標題:
【演講】陳元朋:從牛黃看中國本草學的認知特徵
時間:
2016年11月7日(週一)14:00-16:00
地點:
政治大學歷史系會議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陳元朋(國立東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系統號:
A-008506
【演講】Hans Feger:Chinese Thinking in the View of German Idealists and its Critics - Attempted Rapprochement
標題:
【演講】Hans Feger:Chinese Thinking in the View of German Idealists and its Critics - Attempted Rapprochement
時間:
2016年11月7日(週一)15:00-17:00
地點:
中研院文哲所2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概念史研究群
主講人:
Hans Feger(柏林自由大學哲學系教授)
內容簡介: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概念史研究群演講】
系統號:
A-008447
【演講】賴惠敏:清代北方城市的商貿網絡
標題:
【演講】賴惠敏:清代北方城市的商貿網絡
時間:
2016年11月8日(週二)19:00-21:00
地點:
成功大學文學院修齊大樓b1修齊講堂(臺南市東區大學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賴惠敏(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研究員)
內容簡介:
【史學專題講座(63)】
系統號:
A-008331
【演講】徐秀榮:錦衣玉食紅樓夢──圖文的時尚饗宴
標題:
【演講】徐秀榮:錦衣玉食紅樓夢──圖文的時尚饗宴
時間:
2016年11月8日(週二)10:00-12:00
地點:
淡江大學文學院女性文學研究室(新北市淡水區英專路151號)
主辦單位:
淡江大學中文系
主講人:
徐秀榮(里仁書局總編輯)
報導者:
曾美華(里仁書局)
系統號:
A-008427
【演講】Sergey VRADIY:印象與現實:俄羅斯對臺關係初探
標題:
【演講】Sergey VRADIY:印象與現實:俄羅斯對臺關係初探
時間:
2016年11月9日(週三)10:00-12:00
地點:
國家圖書館行政區一樓188會議室(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漢學研究中心
主講人:
Sergey VRADIY(傅樂吉,俄羅斯科學院遠東分院歷史、考古、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
聯絡人:
吳先生,Tel: 23619132#319;E-mail: twacademy@ncl.edu.tw
內容簡介:
漢學研究中心「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自1989年7月開始實施已逾25年,獎助研究之對象為國外大學相關系所之外籍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博士候選人,以及學術機構之研究人員,已補助過來自40多個國家的外籍學人400餘人。「世界漢學學友會」即為漢學研究中心為了凝聚歷年中心獲獎訪問學人情誼,及協助學人間聯繫管道而成立之社團。漢學研究中心特邀請世界漢學學友在訪臺期間,於本中心舉辦「寰宇漢學學友講座」專題演講暨學術討論會。
【寰宇漢學學友講座】
2016年11月9日(週三)
10:00-12:00
講題:印象與現實:俄羅斯對臺關係初探(Russia's Relations With Taiwan: Image And Reality)
主講人:Sergey VRADIY(傅樂吉,俄羅斯科學院遠東分院歷史、考古、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
主持人:石之瑜(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本演講以中英文並行,有意參加此講座者,請逕至國家圖書館活動報名系統(http://activity.ncl.edu.tw/)線上報名,全程參加者可獲得兩小時終身學習時數認證。
系統號:
A-008504
【演講】胡凱珣:situhu治病儀式/技術—以臺東縣海端鄉為例
標題:
【演講】胡凱珣:situhu治病儀式/技術—以臺東縣海端鄉為例
時間:
2016年11月9日(週三)12:00-13:30
地點: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第一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主講人:
胡凱珣(布農族東群部落學校助學教師,民族所2015年原住民訪問研究者)
聯絡人:
林音秀,e-mail: world66@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situhu,作為布農族一項傳統醫療儀式,過去situhu得經由masial tu hanitu(好的精靈)藉由夢中傳授mangan(能力或力量),以及指示其技術方能執行。技術層面上,situhu是運用右手食指放置於人的kiyuz(尾骨),進行彎曲度的調整,以使患者痊癒。執行situhu的人,我們稱之為tainisahan(夢巫)或si-tutuhu tu bunun(專門situhu的人)。
本研究對象以臺東縣海端鄉十二位執行situhu執行者為主。經訪談後,situhu執行者可分兩個群體:夢啟經驗者,技術習得者。而兩個群體,因承襲situhu方式、宗教、個人經驗的不同,situhu有了不同的詮釋
注意事項:
1.http://www.ioe.sinica.edu.tw/ (一律從「民族所網頁」報名)
2.即日起至10/30(週日)23:00為止。
3.餐點提供:由於餐點數量有限,本所保留提供餐點與否的權利。
4.錄取通知:於11/2(週三)前統一回覆錄取通知,並告知是否提供餐點。
5.演講於當日12:00開始,會場於12:15前提供餐點。
6.請自備環保餐具。
7.如若報名兩次不出席且沒有事先告知者,將取消報名資格。
8.請留意是否收到報名回覆信函,並確認是否錄取,謝謝。
9.聯絡資訊:林音秀小姐,E-mail: world66@gate.sinica.edu.tw
系統號:
A-008358
【演講】詹素娟:歷史中的原住民土地問題(1895-1960)
標題:
【演講】詹素娟:歷史中的原住民土地問題(1895-1960)
時間:
2016年11月9日(週三)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詹素娟(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推廣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臺灣原住民史系列專題演講(32)】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08394
【演講】巫仁恕:劫後天堂:抗戰時期淪陷下的蘇州城市生活
標題:
【演講】巫仁恕:劫後天堂:抗戰時期淪陷下的蘇州城市生活
時間:
2016年11月10日(週四)14:20-16:20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勤大樓4樓歷史學系視聽教室(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巫仁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聯絡人:
歐詠芝,Tel: (02)77341507;E-mail: yungchihou@ntnu.edu.tw
報導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主持人:陳惠芬(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系統號:
A-008487
【演講】Yuanchong Wang:One Asia Forum Talk Series: “Courts, families, and sovereigns: The Chinese empire and China’s option of provincializing Korea, 1392–1902”
標題:
【演講】Yuanchong Wang:One Asia Forum Talk Series: “Courts, families, and sovereigns: The Chinese empire and China’s option of provincializing Korea, 1392–1902”
時間:
2016年11月10日(週四)16:00-18:00
地點:
Room 604, Asian Centre, Vancouver Campus,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1871 West Mall, Vancouver, BC V6T 1Z2,Canada)
主辦單位:
The Department of Asian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主講人:
Prof. Yuanchong Wang (University of Delaware)
內容簡介:
China since the late fourteenth century maintained a hierarchical and familistic relationship with Korea. The two countries had a clear natural border in Manchuria, but their politico-cultural boundary within the Chinese empire was very ambiguous. The Chinese imperial discourse always described Korea as a committed member of the Sinocentric extended family. When Beijing was confronted with political crises in Korea, some Chinese officials and intellectuals repeatedly proposed that Beijing should convert Korea into a province or several prefectures and counties of China.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this approach to provincializing Korea was further informed by European colonial practices that became prevalent in Southeast Asia, on the one hand, and by China’s own policy of integrating Mongolian, Tibetan, and Xinjiang areas in Central Asia into Chinese territory, on the other. This talk discusses why China chose not to colonize Korea in late imperial times when China itself experienced a dramatic reconstruction.
About the Speaker
Prof. Yuanchong Wang received a PhD from Cornell University in 2014 and now works in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at the University of Delaware a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He is preparing a book manuscript that examines how the Manchu regime of the Qing dynasty of China used its changing relations with the Chosŏn dynasty of Korea to establish, legitimize, justify, and consolidate its politico-cultural identity in the Chinese world during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ing China from a cosmopolitan empire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into a sovereign state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Open to the public. All are welcome.
系統號:
A-008516
【演講】趙晶:審慎對待二重證據法——《唐寶應元年六月康失芬行車傷人案卷》再解讀
標題:
【演講】趙晶:審慎對待二重證據法——《唐寶應元年六月康失芬行車傷人案卷》再解讀
時間:
2016年11月10日(週四)18:30-20:30
地點:
臺北大學人文學院11F會議室(新北市三峽區大學路151號)
主辦單位:
臺北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趙晶(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教授)
系統號:
A-008456
【演講】宮本一夫:中國冶鐵技術傳播和發展
標題:
【演講】宮本一夫:中國冶鐵技術傳播和發展
時間:
2016年11月11日(週五)15:00-17: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二樓演講廳(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考古學門
主講人:
宮本一夫(日本九州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李匡悌(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員兼考古學門召集人)
本演講以中文進行,無需事先報名。
系統號:
A-008443
【演講】Howard Chiang:Gender Transformations in Sinophone Taiwan
標題:
【演講】Howard Chiang:Gender Transformations in Sinophone Taiwan
時間:
2016年11月11日(週五)14:00-16:00
地點:
Munk School of Global Affairs(208N, North House, Munk School of Global Affairs 1 Devonshire Place,Toronto,Canada)
主辦單位:
Munk School of Global Affairs, University of Toronto
主講人:
Howard Chiang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History, University of Waterloo)
聯絡人:
Eileen Lam, Tel: 416-946-8918
內容簡介:
【Global Taiwan Lecture Series】
Moderator:Tong Lam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Historic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Toronto)
In the summer of 1953, the United Daily News (聯合報) in Taiwan announced the sex change surgery of the “first” Chinese transsexual, Xie Jianshun (謝尖順). Xie’s story soon triggered an avalanche of media sensationalism in postwar Taiwan. Enthusiasts labeled her “the Chinese Christine,” an allusion to the American transsexual celebrity of the time, Christine Jorgensen, who had travelled to Denmark for her sex reassignment surgery and as a consequence attracted worldwide attention. Within a week,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Xie in the Taiwanese press changed from an average citizen whose ambiguous sex provoked uncertainty and anxiety throughout the nation, to a transsexual icon whose fate indisputably contributed to the global staging of Taiwan on a par with the United States. Centering on the making of Xie’s celebrity, this presentation argues that the publicity surrounding her transition worked as a pivotal fulcrum in shifting common understandings of transsexuality, the role of medical science, and their evolving relation to the popular press in mid-twentieth century Sinophone culture.
Speaker Bio
Howard Chiang is Assistant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at the University of Waterloo. He is the editor of Transgender China (2012), Queer Sinophone Cultures (2013, with Ari Larissa Heinrich), Psychiatry and Chinese History (2014), Historical Epistemology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2015), and Perverse Taiwan (2016, with Yin Wang). He is currently completing a monograph on the history of sex change and sexological science in modern China and editing a 3-volume encyclopedia of global lesbian, gay, bisexual, transgender, and queer history.
系統號:
A-008549
【演講】2016潘黃雅仙人文講座:近代中國報刊講座
標題:
【演講】2016潘黃雅仙人文講座:近代中國報刊講座
時間:
2016年11月,共3場
地點:
政治大學文學院百年樓330309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
主講人:
Natascha Gentz(費南山,愛丁堡大學中文系教授暨蘇格蘭孔子學院院長)
聯絡人:
蔡助教,Tel: 2939-3091#62303
內容簡介:
11月11日(週五)
14:00
近代中國報刊中的聯繫網絡(Networks of Communication in Early Chinese Newspapers)
11月14日(週一)
10:00
衝突、審判與協商:近代中國報刊的適法性(Conflicts, Trials and Negotiations: Legal Positions of Early Chinese Newspapers)
11月16日(週三)
14:00
從新聞到新知:近代中國報刊與全球知識傳移(From News to New Knowledge: Early Chinese Newspapers and Global Knowledge Transfer)
敬邀學友先進與會出席研討交流,請上政大中文系網站報名。
http://www.chinese.nccu.edu.tw/actnews/actnews.php?Sn=46
系統號:
A-008480
【演講】倉本尚德:善導與龍門石窟淨土發願文
標題:
【演講】倉本尚德:善導與龍門石窟淨土發願文
時間:
2016年11月14日(週一)10: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五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主講人:
倉本尚德(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助研究員)
內容簡介:
【2016年度第六次學術講論會】
系統號:
A-008477
【演講】呂紹理:如何日常?怎麼生活?探究日常生活史的一些想法
標題:
【演講】呂紹理:如何日常?怎麼生活?探究日常生活史的一些想法
時間:
2016年11月15日(週二)10:20-12:10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正403教室(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
主講人:
呂紹理(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內容簡介:
【2016年度第一學期臺灣文化講座系列】
主持人:陳玉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副教授)
系統號:
A-008580
【演講】劉辛民:中學西漸中的「如畫學說」:從中國庭園藝術的文化越界管窺人類自然觀的同異
標題:
【演講】劉辛民:中學西漸中的「如畫學說」:從中國庭園藝術的文化越界管窺人類自然觀的同異
時間:
2016年11月15日(週二)15:00-17:00
地點:
國家圖書館行政區一樓188會議室(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漢學研究中心
主講人:
劉辛民(Liu Xinmin,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外國語言文化系副教授)
聯絡人:
洪先生,Tel: 23619132#353;E-mail: ccsenews@ncl.edu.tw
內容簡介:
【寰宇漢學講座】
15:00-17:00
主講人:劉辛民(Liu Xinmin,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外國語言文化系副教授)
講題:中學西漸中的「如畫學說」:從中國庭園藝術的文化越界管窺人類自然觀的同異
主持人:楊儒賓(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講座教授)
本演講重訪十八世紀間英國文人對中國士大夫庭園藝術的借鑒和論爭,聚焦於東方哲理在山林庭園建構中的「體現」,著重凸顯該技藝移植於英倫三島之過程中所觸發的社會功用性(social utility);從而披露「如畫學說」(The Picturesque)在西人再次認知自然,並重新界定人類與自然關係的過程中的矯正和療癒之功;以此揭示人認知自然時必先有「置身其間的體悟」(embedded cognition),方才有人與物界密切的感官交融。然而,正因缺乏人與非人、情感與物體、具象與抽象等之間觀賞田園的的「聯結」跟「合成」,而使英倫藝術家們偏重如畫學說中所潛藏的「意像性」及「靈虛化」,片面地苛求觀賞山林田園時必達一覽無遺,悠遠深叡的養眼之效,進而完成還原山水之「本來面目」的使命,恰不經意地擔當了屆時英國鄉村資產化變革—所謂「圈地運動」—的馬前卒,被歷史記上了廢田毀村,夷為平地而很不光彩的一筆。回觀歷史,以啟迪今世:或許可說當年英國文人「懷仁山林」之創意初衷的夭折,值得當今人文學者針對「愛樹不愛林」,「只講景觀,莫談山水」的偏頗、缺失,進而完善更貼近自然的生態美學觀。
講者簡介
劉辛民(Liu, Xinmin),美國籍,劉教授係美國耶魯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曾執教於耶魯大學、匹茲堡大學等校,現為華盛頓州立大學外國語言文化系副教授。本年獲得漢學研究中心「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來臺灣研究主題為「從生態批評的角度看臺灣語境中的『如畫學說』」。
本場演講以中文進行,有意參加者,請至國家圖書館活動報名系統(http://activity.ncl.edu.tw/)線上報名。
系統號:
A-008472
【演講】廖肇亨:明清渡日華僧的異文化經驗
標題:
【演講】廖肇亨:明清渡日華僧的異文化經驗
時間:
2016年11月17日(週四)13:10-15:00
地點:
中山大學文學院2樓文LA2004(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宋代文學史料研究室
主講人:
廖肇亨(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報導者:
中山大學中文系
內容簡介:
主持人:紀志昌(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系統號:
A-008486
【演講】松原正毅:遊牧研究と地域研究
標題:
【演講】松原正毅:遊牧研究と地域研究
時間:
2016年11月18日(週五)14:00-17:30
地點:
宜蘭縣史館會議室(宜蘭市凱旋裡縣政北路3號)
主辦單位:
明治大學文學部「近現代ユーラシアにおける遊牧社會の変容にみる新生活原理の構築」
主講人:
松原正毅(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名譽教授、阪の上の雲ミュージアム館長)
內容簡介:
このたび、ユーラシア遊牧研究を長期にわたり牽引してこられた松原正毅先生(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名譽教授、阪の上の雲ミュージアム館長)の講演會を下記のとおり開催いたします。人類學、歴史學、地域研究など広範な學問領域に関わる松原先生の最新のご研究と、遊牧研究および地域研究の展望とをお聞きし、みなさまと議論したく存じます。多くのみなさまのご出席をお待ちしております。
14:05-15:35
演講
15:50-16:50
問題討論
17:30
懇談會
※なお準備の都合上、ご出席をご希望の方は、11月16日までに江川ひかり宛(egawahi@meiji.ac.jp)にご一報いただければ幸いです。(本演講需事先報名)
系統號:
A-008400
【演講】呂一民:中國人眼中的法國大革命:大革命史研究在中國的緣起與演進
標題:
【演講】呂一民:中國人眼中的法國大革命:大革命史研究在中國的緣起與演進
時間:
2016年11月18日(週五)16:30-18:15
地點:
香港中文大學李兆基樓304室(香港沙田崇基路信和樓)
主辦單位: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呂一民(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聯絡人:
Tel: 3943-8541
內容簡介: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歷史學研習班】
本演講以普通話進行。
系統號:
A-008330
【演講】張中復:伊斯蘭教在中國的發展及其當代的挑戰
標題:
【演講】張中復:伊斯蘭教在中國的發展及其當代的挑戰
時間:
2016年11月19日(週六)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張中復(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副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推廣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2016年11月假日專題演講】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08393
【演講】黃進興:文學的真實與歷史的真實──王冕之死
標題:
【演講】黃進興:文學的真實與歷史的真實──王冕之死
時間:
2016年11月21日(週一)14:10-16:00
地點:
中山大學文學院7樓文LA7006(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宋代文學史料研究室
主講人:
黃進興(中研院院士、中研院副院長)
報導者: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
內容簡介:
特約討論人:賴錫三(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
主持人:劉昭明(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
系統號:
A-008517
【演講】Cheng, William:Beijing's New Economic Initiatives and Taipei's Options through the Lens in Washington
標題:
【演講】Cheng, William:Beijing's New Economic Initiatives and Taipei's Options through the Lens in Washington
時間:
2016年11月24日(週四)10:00-12:00
地點:
中華經濟研究院B003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長興街75號)
主辦單位:
中華經濟研究院
主講人:
Cheng, William(鄭義為,美國特洛伊大學副教授)
聯絡人:
張小姐,Tel: 2735-6006#402
系統號:
A-008564
【演講】魏慈德:出土文獻對於尚書研究之進展
標題:
【演講】魏慈德:出土文獻對於尚書研究之進展
時間:
2016年11月24日(週四)10:20-11:50
地點:
中山大學文學院7樓文LA7006(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
主講人:
魏慈德(國立東華大學中文系教授)
報導者: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
內容簡介:
本場講座為第五屆山海戀「中山─東華週」研究生論文研討會專題演講
主持人:何樹環(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
系統號:
A-008485
【演講】畢奧南:從蒙古國藏清代庫倫辦事大臣衙門檔案談起
標題:
【演講】畢奧南:從蒙古國藏清代庫倫辦事大臣衙門檔案談起
時間:
2016年11月24日(週五)15:00-17: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研究大樓703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蒙碑刻拓片數位整理計畫
主講人:
畢奧南(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研究員)
內容簡介:
【中央研究院臺蒙碑刻拓片數位整理計畫專題演講】
主持人:陳熙遠(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副研究員)
系統號:
A-008601
【演講】黃炳茂:中美關係與朝鮮半島和平情勢:韓國學者的觀點
標題:
【演講】黃炳茂:中美關係與朝鮮半島和平情勢:韓國學者的觀點
時間:
2016年11月25日(週一)15:00-17:00
地點:
政治大學綜合院館南棟13樓社科院第一會議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東亞所及外交系
主講人:
黃炳茂(韓國國防大學榮譽教授)
系統號:
A-008540
【演講】林維傑:當代新儒家的感通論
標題:
【演講】林維傑:當代新儒家的感通論
時間:
2016年11月28日(週一)14:00
地點:
中研院文哲所2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主講人:
林維傑(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研究員)
內容簡介:
主持人:黃冠閔(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副研究員)
系統號:
A-008604
【演講】段宏慶:隙間の中国メディアと言論の自由
標題:
【演講】段宏慶:隙間の中国メディアと言論の自由
時間:
2016年12月5日(週一)14:55-16:40
地點:
東京大学東洋文化研究所1階ロビー(東京都文京区本郷7丁目3−1)
主辦單位:
東京大学東洋文化研究所 「中国法研究における固有法史研究、近代法史研究及び現代法研究の総合の試み」研究班
主講人:
段宏慶(香港〈鳳凰周刊〉副主編、律師、東京大学東洋文化研究所訪問研究員)
聯絡人:
高見澤磨教授,E-mail: takamiza@ioc.u-tokyo.ac.jp
內容簡介:
中国が改革・開放の政策に移行して以来得られた社会の進歩は、言論統制の緩和や情報の透明化とは無関係ではなく、重要な社会政策の改革ごとに、その背後に世論の推進力があり、メディアは大きな働きを示してきた。
しかし、メデイアが果たそうとしている世論への働きや権力に対する監督の困難さは、外部からは想像できなほどである。近年この困難さは度を増し、将来を憂う声もある。メデイアの世界にいるものとして中国の言論の自由の現状と未来とについて参加者とともに考えたい。
1.なぜメディアの世界に身を置くのか(弁護士と記者)
2.メディアの世界に身を置くつらさと誇り(エイズの村から最高法院)
3.中国メディアにとっての3つの難関(政治権力、ビジネス上の誘惑、自らの力量)
4.未来への道(時代の趨勢や新技術)
【附記】
参加申し込み不要。その他の問い合わせは、高見澤takamiza@ioc.u-tokyo.ac.jpにお願いします。
なお報告・討論は中国語で行います。通訳はつきません。
系統號:
A-008510
【演講會】順天時報の会.2016年度第5回例会
標題:
【演講會】順天時報の会.2016年度第5回例会
時間:
2016年12月18日(週日)16:00-18:00
地點:
東洋文化研究所(東京都文京区本郷 7-3-1)
主辦單位:
順天時報の会
主講人:
殷晴(東京大学大学院)
聯絡人:
E-mail: aoyamah@asia-u.ac.jp
內容簡介:
邸報と清朝の情報伝達(殷晴,東京大学大学院)
評論人:阿部由美子(東京大学大学院)
※初めて参加される方は事前に下記の連絡先までご一報ください。
順天時報の会
世話人:青山治世・関智英
連絡先:aoyamah@asia-u.ac.jp
系統號:
A-008509
【演講】薛保瑕:Art in Art——90年代後臺灣當代藝術的衍生與發展
標題:
【演講】薛保瑕:Art in Art——90年代後臺灣當代藝術的衍生與發展
時間:
2016年12月19日(週一)16:00-18:00
地點:
中山大學蔣公行館(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山大學哲學所
主講人:
薛保瑕(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視覺藝術學院院長、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教授兼所長)
內容簡介:
【影像的當代性——哲學與美學系列演講(III)】
題目:Art in Art——90年代後臺灣當代藝術的衍生與發展
內容摘要
本次演講是以探究臺灣藝術生態在解嚴後出現以藝術家為主的團體,他們如何在非營利的替代空間建構出Art in Art的獨特現象為主;再由這些藝術團體所主辦的展覽中,探究臺灣當代藝術由90年代至今的發展面向。其中涉及裝置藝術與繪畫等不同藝術類型的轉變,並由其中觀察臺灣前衛藝術精神的發酵與形塑,是否於此路徑中被勾勒出其獨特性。
系統號:
A-008329
【演講】劉素芬:當歷史遇上經濟:以臺灣戰後經濟發展為例
標題:
【演講】劉素芬:當歷史遇上經濟:以臺灣戰後經濟發展為例
時間:
2016年12月20日(週二)19:00-21:00
地點:
成功大學文學院修齊大樓b1修齊講堂(臺南市東區大學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劉素芬(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副研究員)
內容簡介:
【史學專題講座(64)】
系統號:
A-008328
【工作坊】2016年第四次環境史研究工作坊
標題:
【工作坊】2016年第四次環境史研究工作坊
時間:
2016年11月18日(週五)
地點:
中研院臺史所802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史所環境史研究群
聯絡人:
劉曉芸,E-mail: hsyunliu@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11:00-12:00
【閱讀報告】
Judith Shapiro, China's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12).(黃樹民,國立清華大學侯金堆講座教授兼人類學研究所所長)
13:30-15:00
【閱讀報告】
疾病與醫療的環境史觀點(顧雅文,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研究報告】
論瑞秋卡森的海洋三書(徐佐銘,淡江大學通識與核心課程中心副教授)
注意事項:
1.本工作坊不發紙本講義,請報告人準備PowerPoint講稿。出席者請自備筆記。
2.如欲參加者,請於11月14日下班前向助理劉曉芸小姐報名,以便準備午餐。連絡email: hsyunliu@gate.sinica.edu.tw,需備素食者亦請說明。
3.本工作坊為本院環境教育項目之一,全程參加者可得3小時環境教育時數。
系統號:
A-008430
【工作坊】「大乘起信論與現代中國哲學」工作坊
標題:
【工作坊】「大乘起信論與現代中國哲學」工作坊
時間:
2016年11月1日(週二)13:30-18:00
地點:
政治大學百年樓106研討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
內容簡介:
【上半場會議】
主持人:詹康(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13:40-14:20
Wang Enyang's Refutation of the Doctrines of the Awakening of Faith(王恩洋的《起信論》批判)(John Jorgensen, La Trobe University)
14:20-15:00
Some Thoughts about the Ti-yong Polarity as conceived by Xiong Shili and Chen Lai: On the Role of The Awakening of Faith, Huayan and Tiantai(對熊十力與陳來體用思想的若干反思——略論《起信論》、華嚴、天臺所扮演的角色)(John Makeham, La Trobe University)
15:00-15:40
「道體活不活動」干孟子底事?──從佛學角度檢討牟宗三先生關於宋明理學分系的判準(耿晴,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下半場會議】
主持人:黃冠閔(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16:00-16:40
《起信論》與現代東亞主體性哲學——以內學院與新儒家的爭論為中心的考察(林鎮國,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16:40-17:20
《大乘起信論》的當代新格義——從德國觀念論轉向批判理論的試探(林遠澤,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17:20-18:00
討論與閉幕
※本會議以中、英雙語進行。
系統號:
A-008454
【研習營】第26屆歷史研習營:「世界史視野中的匯流:思想、文化、人群、工藝與制度」
標題:
【研習營】第26屆歷史研習營:「世界史視野中的匯流:思想、文化、人群、工藝與制度」
時間:
2017年1月20日至23日(週五至週一)
地點: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聯絡人:
陳小姐,Tel: (02)2782-9555#286;E-mail: ihpcamp@asihp.net
內容簡介:
【報名資訊】
報名資格:歷史學或相關系所大學部三年級以上、碩士、博士班學生
報名方式:一律以電子郵件報名,請至活動網站下載報名表
報名電郵:ihpcamp@asihp.net
(如在三日內未收到我們的回覆確認信,請聯絡羅小姐)
報名期限:即日起至2016年11月15日止
報名費:新臺幣1,500元整。另函電郵通知錄取者繳交報名費。
錄取名單公佈日:預計2016年11月下旬
報名須知:
1.
2.無法全程參加者,請勿報名。
3.研習期間全體學員須住宿於中央研究院活動中心,膳宿費由本所負責。
4.本次活動場地並非全屬無障礙設施空間,欲報名者請注意。
5.未開放大陸學校學生個別報名。
6.未錄取者恕不通知。
7.主辦單位保有活動變更及最終錄取學員之權利,如有未盡事宜得隨時修正之,並於活動網站公告。
【講師及暫訂講題介紹】
受困的思想:臺灣重返世界(吳叡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二十世紀初的世界文明病:重探東亞神經衰弱文化的興衰(巫毓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重訪「新史學」(杜正勝,長榮大學臺灣研究所/中央研究院院士)
Philology: 西方、日本與史語所(張穀銘,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專制(陳正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蒙元與中亞、東亞之藝術交流案例(陳韻如,國立故宮博物院)
重探衛生現代性──醫學史與現代東亞的形成(雷祥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清宮金屬工藝的技術和傳播(賴惠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皇家亞洲文會北中國支會:西學東漸與東學西漸的重鎮(戴麗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系統號:
A-008444
【系列演講】政治大學民族學系2016學年徵才系列演講
標題:
【系列演講】政治大學民族學系2016學年徵才系列演講
時間:
2016年11月,共5場
地點:
政治大學綜合270406教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內容簡介:
11月1日(週二)
12:10
原住民族重大歷史事件――解布農族Dahu Ali(拉荷.阿雷)發動大分抗日事件說之謎(海樹兒.犮剌拉菲,原住民族語言研究發展中心研究員)
11月8日(週二)
10:00-12:00
中國少數民族的移工網絡:佤族青年的遷徙、身份認同與手機數位生活(劉子愷,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11月24日(週四)
10:00-12:00
缺席的臺灣:日治時期漢文通俗小說的世界想像(林芳玫,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教授)
*本活動可認證通識自主學習點數
系統號:
A-008488
【系列演講】「日治時期臺灣文學史」系列講座:從歷史的窗探看未來的光
標題:
【系列演講】「日治時期臺灣文學史」系列講座:從歷史的窗探看未來的光
時間:
2016年9至11月,共6場
地點:
中興大學(臺中市南區興大路145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百師入學
內容簡介:
11月10日(週四)
10:00-21:00
►人文大樓A712
數位人文與臺灣古典詩研究(施懿琳,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退休教授)
11月17日(週四)
10:00-12:00
►綜合教學大樓Y411
感官的超時空旅行:日治時期大眾文化史(蔣竹山,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本活動可認證通識自主學習點數
11月24日(週四)
10:00-12:00
►人文大樓A712
缺席的臺灣:日治時期漢文通俗小說的世界想像(林芳玫,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教授)
*本活動可認證通識自主學習點數
系統號:
A-008327
【展覽】皇帝的第一道與最後一道命令
標題:
【展覽】皇帝的第一道與最後一道命令
時間:
2016年10月22日起
地點: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2樓內閣大庫檔案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聯絡人:
Tel: (02) 2652-3180
內容簡介:
一、清代詔書製作、皇權繼承與歷史書寫
清朝以皇帝之名頒布的命令,主要有制、詔、誥、敕等形式。其中詔書的目的乃向天下臣民佈告國政或是垂示彝憲。其書寫格式例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開宗,用「佈告中外/天下,鹹使聞知」結尾。詔書多由內閣撰擬,再呈請皇帝欽定。舉凡即位、親政、賓天、加封徽號等事皆需昭告天下。清代定制的詔書是黃紙墨書、滿漢文合璧,並在年月日與紙張接粘等處,鈐蓋「皇帝之寶」寶印,故又稱寶詔;同時交禮部照式刊刻,黃紙印刷,是為謄黃,以為頒布全國之用。
在皇帝頒布天下的詔書中,最重要者莫過於即位之初的登極恩詔,以及賓天之際的大行遺詔。首尾兩份詔書皆攸關皇位之繼承、天命之授受與國祚之綿延。朝廷透過這兩道詔書明白宣示皇權的轉移與政統的賡續:舊主雖已賓天,新君但將承命,是以帝制的運作如常,而國祚的延綿無虞。崇德八年(1643)八月,世祖於盛京即位之初,即以滿文詔書昭告遐邇。迨清軍入關,在其揮軍南下的檄文中,更嚴辭指控南明政權:既未奉得崇禎遺詔,實非承天應命之正統。換言之,既無遺詔,朝隨君亡,天命當由終得天下者承統繼祧。
不論是第一道命令或最後一道命令,在頒布天下之時,其實已是皇權轉移既成定局之後。前者藉由施恩赦罪,展布政治新象;後者則回顧歷年功業(過),謀求青史定案。若兩相對比,清代歷朝的登極恩詔內容大多因循制式,承命的新君鮮有別出心裁之舉;至於大行遺詔則頗有出入,各具特色,並且具體而微地反映出:從早期皇權對國家機器的掌控,漸轉成後半葉國家機器對皇帝的鉗制。清初諸帝或親自酌定詔稿,或於生前預擬藍本:如順治以罪己之姿痛自列舉弊政,以期懲前毖後;康熙著眼於自我歷史定位,儼然是自傳式的墓誌銘;雍正則關注過去章程的審酌與未來政治的佈局。乾隆禪位於嘉慶,所欽定的傳位詔既總結一朝政績,復宣示皇權繼承,內容格式實有如「乾隆朝」之遺詔。嘉慶之後,皇帝的遺詔則多於死後由臣工摭拾過去上諭,或概括地總結其在位期間的國情與政績,已然不見皇帝個人掌控歷史解釋權的任何企圖。在逐漸常規化的製作過程中,皇帝個人的色彩完全黯然褪蝕在格式套語之中。早期皇帝在制度上的酌定或更張,積累而成祖宗家法,中葉之後皇帝多在祖宗家法的枷鎖下難得伸展。國家典制層建累構,越演越繁,皇帝個人的威權卻在敷衍格套中愈形支絀。
二、從中央到地方與藩邦:詔書的頒布與傳播
詔書既奉皇帝之名擬定,先是在北京中央舉行隆重的頒布儀式,隨即便透過各種管道昭告天下。除了正本鈐有皇帝寶印的寶詔之外,禮部並製作若干複本的謄黃詔書。齎詔官攜帶一份正本詔書以及若干複本謄黃,前往指定地點宣讀,隨後再將詔書齎回中央。康熙四十二年(1703)議准因應路程遠近,明定禮部齎詔官分赴各地頒詔當恪遵往返的時限。乾隆十七年(1752)更對分赴各省頒詔的齎詔官、所攜帶謄黃數目與負責分頒之處,皆有詳細的規定。此後並有增減的調整。不過,道光十五年﹙1835)對派遣齎詔官赴各地頒詔的方式進行重要的改革,從此詔書透過驛站轉發各地,齎詔官的委派至此廢除。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地方的發展,中央在詔書的頒發上,亦有相應增減的調整。例如臺灣總兵官原本僅接奉皇帝詔書的謄黃複本,逮至光緒十一年(1885)臺灣開始設置巡撫,兩年(1887)後,朝廷更正式加頒正本的寶詔,臺灣地位越形重要,由此亦可窺見一二。
各地方在接奉詔書之後,除了將詔書頒到日期以題本報部察覈,如有需要也會再行複製若干份詔書下傳到轄區各地。詔書頒布的對象不僅是中土臣民,更包括外邦藩屬。乾隆五十五年(1790)適值弘曆八旬大壽,特諭除朝鮮、蒙古之外,安南、琉球、暹羅等三國也一體頒發恩詔。在一般情形下,朝廷派遣正副使赴朝鮮頒詔,外藩蒙古諸部由理藩院委官齎詔前往。至於其餘諸國,則交由該國使臣自行齎回,或委由鄰近各國的地方督撫轉發:兩廣總督負責暹羅,廣西巡撫負責安南,雲貴總督負責緬甸,閩浙總督則負責琉球。透過上下遠近層層傳導,務使皇帝的詔令「佈告天下/中外,鹹使聞知」。
開館時間:固定開館時間為每週三及週六09:30-16:30。
開館日逢選舉日、國定假日及連續假期不開放(以本館網頁公告為準)。
系統號:
A-008495
【展覽】縈青繚白──安陽隋唐墓瓷器特展
標題:
【展覽】縈青繚白──安陽隋唐墓瓷器特展
時間:
2016年10月29日起
地點: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2樓特展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聯絡人:
Tel: (02) 2652-3180
內容簡介:
歷史語言研究所於一九二八至一九三七年間,在河南安陽殷墟進行了十五次考古工作,發掘隋唐墓172座。這些墓葬分佈排列有序、數量眾多且年代集中,出土遺物達兩千多件,有陶器、瓷器、陶俑、鐵器、銅錢、墓誌,是研究隋唐墓葬很好的材料。
北朝進入隋代後,北方地區在鉛釉陶的傳統及南方青瓷燒造技術上,開啟白色陶瓷器燒造的新頁。各窯口燒製鉛釉陶及青釉、醬釉瓷器的同時,因北方胎土色淺,釉層薄而透明,加上化妝土的使用,製作出接近白色的低溫鉛釉器與高溫釉瓷器,如河北邢窯、磁州窯系;河南鞏義白河窯、安陽相州窯、靈芝窯等。目前學界對白瓷始燒時間點與窯址尚有不同的見解,但最遲在隋代已成功燒製高溫白瓷,形成唐代以後瓷器生產「南青北白」的局面。
在嘗試燒製白瓷的過程中,各窯口因為胎土、釉藥及燒製技術的不同,呈現出不同的面貌。隋代晚期西安附近貴族墓出土的白瓷,已臻胎土潔白、薄可透光的境地,同時期的安陽相州窯製品,胎灰白色或夾雜黑、褐色雜質,釉色白中閃青或呈乳濁白。本次展件中的白瓷器,可以看見陶工在製造技術不純熟階段所作的嘗試,也見證了早期白瓷燒造的過程。
安陽小屯隋唐墓地的墓葬規模雖小,但出土陶瓷器數量非常多,與其他地區的隋墓明顯不同,可能與鄰近安陽相州窯有關。除了數量多,品項也很多元,包含罐、杯、碗、盤、甕、盤口壺、小瓶、香爐、硯、燭臺、屋宇模型、鎮墓俑等。本次展品多出土於YM243號墓,部分瓷器細緻精美,在白瓷始燒階段,堪為少見的珍品。
開館時間:固定開館時間為每週三及週六09:30-16:30。
開館日逢選舉日、國定假日及連續假期不開放(以本館網頁公告為準)。
系統號:
A-008496
【展覽】「團結.知識.力量.蔣渭水:臺灣近代人文的萌發」特展
標題:
【展覽】「團結.知識.力量.蔣渭水:臺灣近代人文的萌發」特展
時間:
2016年11月8日至12月25日
地點:
國家圖書館簡報室外穿堂(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國家圖書館、中華民國文化資產維護學會、蔣渭水文化基金會
聯絡人:
張小姐,Tel: 2361-9132#235;E-mail: hychang@ncl.edu.tw
內容簡介:
今年適值蔣渭水先生(1891-1931)逝世85周年,也是蔣氏創立臺灣文化協會95周年、發表〈臨牀講義──關於名為臺灣的患者〉診斷書95周年、開辦大安醫院100周年。為了擴大紀念與宣揚蔣先生對臺灣的貢獻,國家圖書館與中華民國文化資產維護學會特別規劃「知識營養.文化力量──蔣渭水先生臨牀講義95周年紀念論壇」,訂於2016年11月30日(星期三)舉行。為配合論壇,國家圖書館也與蔣渭水文化基金會協作辦理「團結.知識.力量.蔣渭水:臺灣近代人文的萌發」特展,展期自2016年11月8日至12月25日止,11月15日(星期二)上午10時30分於國家圖書館(簡報室外穿堂)舉行開幕典禮,歡迎各界人士蒞臨指導。
「團結.知識.力量.蔣渭水」特展以「人文萌發的年代」、「核心人物:蔣渭水」、「迴響與啟示」等單元,透過早期圖像及刊行文字等,回顧臺灣近代知識分子致力提升民族文化智識的歷程。展覽現場並設有「閱讀良方『抓藥』活動區」,提供來館參觀讀者,針對個人的閱讀需要,對症取用「讀藥」處方並蓋章留念。
近年文化界及影視界等,有不少早期懷舊的展覽或作品出現,引起民眾對1920至1930年代人文藝術活動的興趣。國家圖書館希望透過此展覽,呈現不一樣的蔣渭水,讓一般大眾了解他在致力抗衡日本殖民政府、爭取民主自由的政治運動以外,在提升民族智識方面的理念與實踐,以人文教化奠定社會改革基礎,更顯出其不凡的遠見與智慧。
本展覽開放時間:星期二至星期六9:00-21:00;星期日9:00-17:00
系統號:
A-008497
【展覽】尋找東方金銀島:荷蘭人遇見臺灣東部村社
標題:
【展覽】尋找東方金銀島:荷蘭人遇見臺灣東部村社
時間:
2016年1月26日至12月18日
地點: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第四特展室(臺東市博物館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89-381166
內容簡介:
17世紀的大航海時代,西方國家不遠千里來到東方,意圖取得珍貴的香料、黃金等物品,此時的臺灣、中國及日本皆成為他們尋求貿易合作的對象。1624年,荷蘭人於臺南建立熱蘭遮城之據點後,更以臺灣作為東亞貿易的據點,積極蒐集臺灣地區資源。
為尋求更多貿易資本,荷蘭人在1638年開始踏上東部尋金之路。本次特展將藉由充滿動力之尋金主軸,帶領您由大航海時代出發,逐步瞭解當時東亞貿易情形,進而從荷蘭人的眼光看見17世紀東部史前文化及原住民聚落文化。
本展覽開放時間:星期二至星期日,上午9:00至下午5:00。
休館時間:每星期一(遇國定假日、補假日、選舉日則照常開放)、農曆除夕、年初一。必要之停止開放另行公告。
系統號:
A-008317
【展覽】貴似晨星——清宮傳世12至14世紀青瓷特展
標題:
【展覽】貴似晨星——清宮傳世12至14世紀青瓷特展
時間:
2015年12月25日至2017年4月18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203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乾隆皇帝的御製詩中,常以「少貴似晨星」、「晨星真可貴」等,形容文物的珍貴稀有。尤其有「趙宋官窯晨星看」一句,可知乾隆皇帝珍視如寶貝的文物正是宋朝官窯瓷器。
所謂宋朝官窯,藉由文獻的記載,可知是指北宋官窯,南宋修內司和郊壇下官窯。近人對於南宋官窯的探索與研究,可以溯至1930年代中、日學者的採集與調查。雖然當時還未能分辨南宋官窯的真正內涵,但是從中醞釀而出的青瓷鑑賞趣味,以及想要解開謎團的意圖,一直持續至今。尤其是浙江省杭州市老虎洞窯址發現之後,多數學者因此接受郊壇下和老虎洞正是文獻記載中的兩個南宋官窯。至於北宋官窯,除了根據文獻的記載之外,亦有學者參考了乾隆皇帝的御製詩和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窯址的出土狀況,思考汝窯作為北宋官窯的可能性。
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宮傳世青瓷,數量甚夥,不僅件件可以追溯出原來存放的處所;而且透過鐫刻其上的御製詩,亦呈現乾隆皇帝爬梳文獻的心得,以及十八世紀的官窯概念與分類。以古鑑今,當下的我們究竟應該如何看待這批傳世珍藏呢?此一展覽一方面回溯清宮收藏的脈絡,另一方面也整合當今陶瓷史研究的觀點,重新檢視個別作品的產地、燒製時間與問題所在。展覽分成「汝窯與北宋官窯」、「南宋官窯」、「青瓷碎器」和「鑑賞與發現」四個單元,期望通過傳世實物、文獻記載與考古材料的連結,展現十二至十四世紀青瓷的燒製背景、鑑賞風情與作品特徵。
本展覽全年開放,8:30-18:30,夜間延長開放時段:每週五、週六18:30-21:00,國人憑身分證件可免費參觀。
系統號:
A-008318
【展覽】「聽!臺灣在唱歌:聲音的臺灣史」特展
標題:
【展覽】「聽!臺灣在唱歌:聲音的臺灣史」特展
時間:
2016年3月29日至11月27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1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6)3568889#8103
內容簡介:
【聲音印刷術】
印刷術改變了人類的訊息流動模式,用視覺顛覆了這個世界。20世紀初,錄音技術與唱機的發展,讓聲音能「印刷」而傳播,於是,一場以聽覺為核心的革命開始了。從圓盤唱片、磁帶到數位化資訊,科學與聲音商業的發展,讓近代的社會生活充滿各式各樣的聲音,透過傳播的交疊,眾聲喧嘩。
1914年,臺灣藝人被帶往日本錄音,發行首批臺灣音樂唱片,1930年代唱片製作業逐漸穩定,同時人類學家深入田野,展開聲音記錄工作。在商業與學術的進程中,錄音史料開始累積留存。透過大量的錄音史料,我們聽到許許多多豐富精采的歷史故事:原來,臺灣一直在唱歌…
【美妙的聲音】
聲音的史料何其浩瀚,而「音樂」無疑是主軸。我們錄下美妙的聲音,作為商品而流通,也作為文化而傳承。「臺灣百年音樂英雄牆」,登載了學院音樂、傳藝戲曲、流行音樂各領域傑出的音樂英雄,他們的聲音創作與演出,成為權威,也成為不同世代的重要記憶。
在琳瑯滿目的音樂中,「流行音樂」是商品性最強的聲音,也具有顯著的時代標誌。百年來流行音樂的演變,是聲音的演進史,也是整個臺灣社會的縮影,我們精選臺灣幾張劃時代的專輯唱片,這些穿梭臺灣不同世代的商品,都曾是臺灣音樂發展中最閃亮的主角。
【田野的聲音】
1920年代開始,有人類學家、音樂學家、語言學家帶著錄音器材進入臺灣山林,零星記錄臺灣的聲音。基於學術調查的需要,這些紀錄多元而瑣碎,特別值得我們張大耳朵仔細的聽聽看。透過這些聲響,彷彿讓我們聞到了80年前、50年前田野的空氣。
【時代的聲音】
以往我們多半是由文獻、圖像來理解歷史,事實上,某個關鍵的聲音,不但更觸動人心,更是社會的共同記憶,這些歷史的腳步聲,是我們一同走過的證據,也能帶我們穿越時空。
1930年代的自治運動家楊肇嘉先生,他的演說表達了當時臺灣人的主張,他所闡述的社會困境與期許,至今仍言之諄諄。政府或大型社會機關的宣傳歌曲,從國父孫中山、蔣中正到蔣經國……透過電臺播送,也常以唱片在學校播放,是當時全民教育的重要一環,也成為不同世代的聲音記憶。
【地下的聲音】
有許多不被政府允許的聲音,在地下流動著。儘管自1930年代到戰後解嚴的出版唱片檢閱、1970年代之後的審核制,戰爭期間的禁鼓樂、戰後禁方言、嚴密的廣播電視內容監控......都禁不住人民心底的聲音。
有些聲音表達了人民的心底話、描述社會的實況,像1935年的〈街頭的流浪〉、1964年的〈無頭路〉,用詼諧的詞句表達不景氣下的社會不滿。有些是帶點情色而被假道學的審閱機關查禁,比如1964年的〈鹽埕區長〉。而單單只是闡述悲傷的情傷歌曲或寫實歌曲,因為冒犯時局國策,也會被禁,比如〈苦酒滿杯〉、〈今天不回家〉等等。不過,越是要禁,越是激起人們的好奇心,往往掀起莫名的社會大流行。
【生活的聲音】
在不少聲音資料中,常有意無意的留存了不同時代生活的特殊景況。臺灣由來已久的「笑科劇」,內容有趣,更記錄不同世代的生活樣態。
〈臺博美人館〉是極為難得的一套唱片,1935年臺灣總督府舉辦臺灣大博覽會,當時的臺灣說唱藝術家編演這個故事,從庶民的角度看到什麼樣的博覽會?愛國獎券是常見的歷史文獻,不過一張彩券,築起了什麼樣的夢想世界?在郭大誠的歌裡頭,1960年代的情書是怎麼寫的?1970年代的電視廣告怎麼走入生活,怎麼開創新消費時代?
這些嬉戲中的聲音,反映庶民的生活,也成為歷史軌跡的生動記錄了。
【自己的聲音】
聽完這麼多歷史的聲音,你也來玩一玩,創作出屬於自己的聲音吧!
本展覽開放時間為每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入館時間至下午4時30分)。春節期間開館日另有公布,請參見官網(http://www.nmth.gov.tw/)
系統號:
A-008319
【展覽】道法萬象——道教信仰文化特展
標題:
【展覽】道法萬象——道教信仰文化特展
時間:
2016年4月29日至2017年2月19日
地點:
鄭成功文物館(臺南市中西區開山路152號)
主辦單位: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聯絡人:
Tel: (06)213-6207
報導者: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內容簡介:
在宗教文物的領域中,道教文物雖非最熱門,在漢人社會生活中卻最讓民眾感到親切;無論公、私領域的儀式都有道、法信仰文化成分。道士、法師作為儀式專家,主持儀節具有主位觀點(emic)的認知,對道、法自有一套專業的宗教知識;一般民眾則常以客位觀點(etic)來旁觀,因道、法與習俗混而為一,滲入日常生活反而不易感知。所以道、法不只是「民族宗教」,更是「生活宗教」。
第二期展覽從前一期由在地出發的「道法在臺灣」,進一步溯源至「壇場科儀與丹道養生」,以便先後互證、今古同參。一樓展場除了展出南方俗民物質資料館、臺灣首廟天壇、鄭成功文物館、新化玄武堂所提供的道法信仰、宮廟文化相關文物之外,更特別邀請日本道觀共襄盛舉,提供養生、丹道、神仙信仰方面的相關文物。二樓展場則分為「祈福求祥」、「生命禮儀」、「傳遞天人」、「丹道仙機」、「禳災袪邪」、「神仙譜系」等六大文化主題;以李豐楙教授私人收藏的文物為主,並請鄭燦山教授、張文政道長共同參展。歡迎大家前往參觀。
【展覽期間】
第一期:2016年4月29日至2016年10月2日
第二期:2016年11月5日至2017年2月19日
開放時間:09:00-17:00,每週一休館
系統號:
A-008320
【展覽】奔流不息——嘉義發展史
標題:
【展覽】奔流不息——嘉義發展史
時間:
本展覽為故宮南院常設展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第一展覽區103、104陳列室(嘉義縣太保市東勢里故宮大道888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05)362-0777
內容簡介:
嘉義舊稱諸羅,地處嘉南平原北端,北回歸線橫跨縣境;多樣的自然景觀、厚實的歷史文化,呈現出多元、精采的風貌。境內河流的蜿蜒,河口出海處沉積的海岸平原,淺丘山陵、河谷與山脈等多種地貌,涵養著來自不同地區的住民,孕育豐富燦爛的文明。
從史前時期開始,嘉義地區海岸線不斷地變遷、倒風內海的沿海地形聚集居民,漸漸形成河口海港的功能,新的文明形態於焉產生。及至大航海時代的來臨,跨越海洋的歐洲文化及大陸東南人口移民影響,新、舊住民在山、海、平原間交會處不斷融合,成就豐富多元及生意盎然的發展。二十世紀以後,嘉義又在近代化過程中不斷蛻變,信仰、人文、工藝、藝術、產業和體育等諸多面向,持續表現旺盛的生命力。國立故宮博物院將結合歷史檔案、珍貴文物與新媒體數位影片,為觀眾講述豐富精彩的嘉義故事。
以新媒體技術製作之影片,依時序發展,分為「旭日初昇——地理」、「嘉邑興起——開發」、「人文薈萃——文化」三單元,闡述史前到現代嘉義歷史文化及地理人文景觀;並藉新媒體互動年表及小型專題展覽,深入嘉義豐富的文化底蘊。
本展覽開放時間為每日9:00-17:00,週一休館。
系統號:
A-008321
【展覽】唵嘛呢叭咪吽——院藏藏傳佛教文物特展
標題:
【展覽】唵嘛呢叭咪吽——院藏藏傳佛教文物特展
時間:
2016年5月3日至11月6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第一展覽區103、104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唵嘛呢叭咪吽」,觀音菩薩的六字大明咒,在藏傳佛教傳播的地區,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是藏傳佛教的一個重要標誌。藏傳佛教形成於藏族地區,並以藏語文為主要施教、修學工具,與漢傳佛教並稱為大乘佛教的兩大支派。此派主張大小乘兼容,並以大乘為主,顯密結合,先顯後密,追求即身成佛。
元朝建立後,忽必烈尊崇喇嘛,藏傳佛教傳入中原,歷明、清兩代,或出於政治的因素,或宗教的信仰,上自皇室王公,下至黎民百姓,禮敬喇嘛,皈依接受灌頂,塑繪尊像,誦咒觀想修行,興寺建塔,蔚然成風,而刊譯藏傳佛教典籍,更是國家一大佛事。
本展覽以藏文《龍藏經》為主要展件,搭配其他典籍、書畫、法器、金銅佛等文物,分為六單元展出:第一單元「無二至寶」展出《龍藏經》之裝幀配件;第二單元「三轉法輪」展出《龍藏經》經文內容;第三單元「譯傳四海」呈現藏文佛典所依據或再譯之漢、滿、蒙等文字佛典:第四單元「漢地藏音」展出收錄藏傳佛教經咒的漢文圖書;第五單元「五部聖眾」以《龍藏經》經板圖像暨金銅佛、法器及繪畫,分成諸佛、菩薩、護法等五大類展示;第六單元「卓尼留珍」以複製之卓尼版《甘珠爾》布置情境式藏傳佛教藏經閣。
本院所藏藏傳佛教文物非常豐富珍貴,此次展出係擇其精尤作選樣陳列,希望觀眾能從中一覽其特色。
展覽檔次
第一檔 2016年5月3日至7月31日
第二檔 2016年8月6日至11月6日
本展覽全年開放,8:30-18:30,夜間延長開放時段:每週五、週六18:30-21:00,國人憑身分證件可免費參觀。
系統號:
A-008322
【展覽】明清時期民窯青花瓷特展
標題:
【展覽】明清時期民窯青花瓷特展
時間:
2016年9月22日至12月22日
地點:
臺灣大學總圖書館一樓中廳(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聯絡人:
Tel: 02-3366-4220;E-mail: artcy@ntu.edu.tw
內容簡介: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收藏有數百件亞洲古陶瓷以及近千件中國窯址採集標本,以作為教學和研究之用。在展示方面,本所在2006年與本校圖書館首次合作規劃「漢唐陶俑特展」,之後陸續推出「宋代茶盞特展」(2006)、「漢代陶器特展」(2007)、「唐代陶瓷特展」(2010)等四次展覽。此次利用所藏作品,再次籌劃「明清時期民窯青花瓷特展」,展期自2016年9月22日至12月22日於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一樓中廳展出,邀請各界人士前來欣賞。
「青花瓷」誕生在14世紀蒙元帝國統治下的中國,是指在淘洗精細的潔白瓷胎上,以氧化鈷青料繪製裝飾圖案,再施以透明釉後在1200度以上的高溫下一次燒成,呈現藍白對比視覺效果的硬瓷。除了在中國本地流行之外,青花瓷也是風靡全球的商品,在東西文化交流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有些中國紋飾隨著青花瓷進入歐洲、西亞等地,而歐洲的寫實畫風有的也隨著訂單稿樣傳入中國。在歐洲,青花瓷帶起了中國風;在中國,青花瓷率先帶動了西洋風。隨著青花瓷的大量輸出,“China”成為了瓷器的名詞,這股藍與白的時尚也促使世界各地掀起了仿燒青花瓷的潮流。
本次策展團隊根據窯址和墓葬、居住遺址、沉船等相關考古報告中出土相似的作品,並參照有紀年銘的官窯器,為本展覽沒有紀年銘的民窯青花瓷進行定年和產地推測。這些展品大多數是中國庶民用器,但也包括一部分輸出貿易品,其雖然沒有宮廷官窯精美,卻另有一番自然不造作的樸實風味。這些展品也是考察中國地方民窯制瓷工藝技術、理解當時民間的生活物質文化最直接的歷史證據。
※本展覽開放時間請參見:http://www.lib.ntu.edu.tw/hours
系統號:
A-008323
【展覽】華夏藝術中的自然觀——唐獎故宮文物選萃特展
標題:
【展覽】華夏藝術中的自然觀——唐獎故宮文物選萃特展
時間:
2016年9月22日至12月22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105、107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華夏藝術中所表現的自然觀豐富且多樣,最早由對天地的觀察與自然的描繪開始,在認知過程中與萬物不斷地互動協調,衍生出各種觀點與想像,逐漸形成富有特色的藝術樣貌,成為中華文化中相當獨特的一環。第二屆唐獎歡迎酒會選定於國立故宮博物院舉辦,為共襄此全球之盛事,本院特別規劃推出「華夏藝術中的自然觀──唐獎故宮文物選萃特展」。唐獎的設立宗旨是希望發揚盛唐精神,並以數千年中華文化的涵養,期許世人從嶄新的視野與思維,探索永續發展的各種可能性。獎助領域分別為「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及「法治」四大項,藉以激勵各地人才發揮所長,致力於為世界帶來創新與改變,成為時代進步的動力。
本項特展依主題規劃為五個單元:「自然的啟示」、「實景的描繪」、「以季節為題材」、「想像的世界」和「人與自然」。遠古時期人們從自然得到啟發,對於環境除了觀察、模仿與互動外,也逐漸探索發展出屬於他們的藝術語言與創作。實景的描繪是華夏藝術表現中的重要題材,知名者如西湖、虎丘等景點,歷代藝術家均留有豐富作品,展現出人們對自然環境的領會與悸動。至於以季節為題材,則體現出古人如何觀察氣候變化,掌握四季脈動,進而創造出因應的觀點與描繪方式。古人不僅運用豐富的想像力來詮釋未知的自然界,也以吉祥寓意或是文學手法來處理自然題材,這些都將呈現在「想像的世界」單元中。第五單元「人與自然」,從中可觀察古人與自然共處的模式,如何學習、轉換並融合於日常生活中,凸顯出他們的智慧與開創力。
藉由本次特展質量均佳的展品,除了具體而微地呈顯華夏藝術中的自然觀,也反映了不同時代人類面對大自然的態度,以及如何與環境和諧互動,甚至讓自然走進生活中。透過這些珍貴文物所隱含的哲學與智慧,現代觀眾在欣賞讚嘆之餘,或許也能從中領悟出人類與自然達成平衡的永續發展之道。
本展覽全年開放,8:30-18:30,夜間延長開放時段:每週五、週六18:30-21:00,國人憑身分證件可免費參觀。
系統號:
A-008324
【展覽】流轉的騎跡──臺灣民生與腳踏車特展
標題:
【展覽】流轉的騎跡──臺灣民生與腳踏車特展
時間:
2016年10月4日至2017年2月12日
地點:
國立臺灣博物館1樓101、102展覽室(臺北市中正區100襄陽路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自行車暨健康科技工業研究發展中心、中衛發展中心.太平洋自行車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2)2382-2566
內容簡介:
為展現臺灣人記憶中的老鐵馬故事及產業發展的脈絡,本展規劃「一項19世紀重要的發明」、「自轉車與日治時期臺灣常民生活」、「戰後臺灣人的腳踏車故事」、「當代臺灣自行車產業發展的轉型與突破」、「從現在騎向未來」等五大單元,展示各式腳踏車及相關配件,輔以文獻、報章雜誌、藝術作品與紀實攝影等多元形式,呈現腳踏車的發明軌跡及在各時代的故事。
從概念的構思、發明、改良到創新車款,可騎乘上路的腳踏車於19世紀問世至今有二百餘年的歷史,無論時代如何變遷,腳踏車作為交通代步、工作之用、運動競技、休閒活動等,都以創新的技術豐富人類的生活。腳踏車在日治時期引進來臺,隨著社會變遷,腳踏車的工藝與科技技術的演變,影響人們的生活與文化發展,是連結與再現土地、人民生活記憶的重要物件之一,此展述說了腳踏車產業脈絡、歷史意義及美學內涵,期望能連結不同時代人們的情感,喚醒民眾對臺灣常民生活的記憶。
從日治時期迄今,腳踏車承載了人們無數的生活記憶與故事,臺灣自行車產業的轉型與突破,紀錄了70年來代工、外銷、研發、設計的發展過程;如今,全球環保意識高漲,腳踏車又重新穿梭在臺灣人的日常生活中,人們也將載著歷史記憶從現在騎向未來。
開館時間:週二至週日:上午9點30分到下午5點,國定假日及連續假期則照常開館。
休館時間:除夕及春節初一休館,週一休館。
系統號:
A-008325
【展覽】文明的印記——圖書的奇幻旅程
標題:
【展覽】文明的印記——圖書的奇幻旅程
時間:
2016年10月18日至12月15日
地點:
6th Floor, Ars Librorum, National Széchényi Library(Budapest, Szent György tér 4-5-6., 1014,Hungry)
主辦單位:
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中華民國外交部、匈牙利國家圖書館
聯絡人:
阮小姐,Tel: 02-2361-9132#402;E-mail: cljuan@ncl.edu.tw
內容簡介:
為拓展與世界級國家圖書館及重要文化機構的合作交流,國家圖書館繼2015年與匈牙利國家圖書館(National Széchényi Library)簽訂合作協議後,今年雙方合作辦理「文明的印記——圖書的奇幻旅程」特展。共展出包括甲骨刻辭、金文全形拓片、石刻拓片、寫本等91種展品。現場並有手工書裝書實作、互動電子明信片、活字版印刷術體驗等活動。這也是兩館透過聯合出版品、文化活動與展覽來展示與介紹兩國文化、歷史與對當今文化挑戰的應對等多項合作計畫的第一個成果展示。
本展覽結合藏品及文字詮釋,融入展覽所欲呈現的故事,將主題「文明的印記」以大眾化、清晰化、簡單化、活潑化的展示手法,搭配複製圖書及實物,除讓民眾瞭解中國古書的發展外,更期望藉此達到推廣圖書教育及增進兩國文化交流的目的。
系統號:
A-008326
【展覽】公主的雅集:蒙元皇室與書畫鑑藏文化
標題:
【展覽】公主的雅集:蒙元皇室與書畫鑑藏文化
時間:
2016年10月6日至12月26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202、208、210、212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元朝至治三年(1323)三月二十三日,蒙古公主祥哥剌吉(Sengge Lagi)在大都(今北京)城南的天慶寺主辦了一場雅集。這場雅集由秘書監丞李師魯負責,並有公主王府人員協同辦理。雅集活動中,公主將她所藏的書畫作品提供參與雅集的人欣賞,並請他們為作品題跋。這場雅集被認為是宣示蒙古皇族參與中國書畫藝術鑑賞活動的重要事件,學者利用其收藏印「皇姊圖書」,整理出一批公主收藏的書畫清單,藉此從文化史角度分析蒙古皇室的收藏新品味。
公主祥哥剌吉是忽必烈的曾孫女,祖父為真金太子,父親是答剌麻八剌。蒙元皇室中不只有公主參與書畫的收藏活動,公主的女婿元文宗(圖帖睦爾)成立了奎章閣,與學士文臣們觀覽圖籍、參與藝術鑑藏,使用「天曆」、「奎章」收藏印。元順帝(妥歡貼睦爾)也有「宣文閣寶」印,都曾有重要的宋元書畫收藏。
此次特展將展出四十三件書畫,多屬宋元時代的精品,部分為限展作品,將分前後期展出。除展示這三位蒙元皇室成員的書畫收藏作品,也希望在介紹元代皇室收藏作品清單之際,能從蒙元文化的角度進一步解讀蒙古皇室參與中國書畫藝術的文化意義。相較過去強調蒙元皇室書畫鑑藏活動的漢化意涵,此次的特展則是更積極地呈現蒙元時代的多族文化互動成果,向觀眾提出一個能夠呈現出「包容兼納」的文化新視野。
本展覽全年開放,8:30-18:30,夜間延長開放時段:每週五、週六18:30-21:00,國人憑身分證件可免費參觀。
系統號:
A-008377
【展覽】若水澄華——院藏玻璃文物特展
標題:
【展覽】若水澄華——院藏玻璃文物特展
時間:
2016年8月31日起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第一展覽區304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玻璃,在我國歷史文獻中又有頗黎、陸離、流離、琉璃、藥玉、瓘玉、玻瓈、料器等名稱,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最早誕生的人工材料之一,至今仍影響人們生活的多種層面。考古資料顯示古埃及與西亞地區約於西元前三千年左右出現具原始玻璃性質,稱之為費昂斯(faience)或釉砂的物質,以及燒成溫度較高的玻砂(frit)製成的物件。西周時期的考古發現亦可見此類以二氧化矽為主要成份,所燒製出近似玻璃質感的物件。隨著歷史的發展,玻璃由如玉如石,帶有光澤的人工材質,初而隱約映光,逐漸澄澈透光,以至成為可供攝光照影的多功能材質,其特有的美感質素與不斷延展的應用功能,持續傳達開物為用,融舊創新的永續價值。
本院典藏玻璃文物,源自清宮庋藏各類器用。包括佩飾器、文房具、容器、陳設用品、裝置配件等。其中不乏收納於多寶格,代表宮廷製作或西洋珍奇的精美物件。其體積尺寸容或小巧精微,卻展現有別於大型用器的收藏品味,以及玻璃作為特殊人工材料,在清代皇室的責成督製下所呈現多面向的發展。此次展覽以本院收藏清宮玻璃用器為主軸,包括以玻璃為主要製作材質之器物,以及採用玻璃為鑲嵌材料或光學構件之器物,並將本院藏品內,具原始玻璃性質與造形、製作技術、色彩表現上相關之其他材質文物,交互對應其中,以期呈現清代玻璃工藝蘊涵的文化傳承、融會與變遷。
本展覽全年開放,8:30-18:30,夜間延長開放時段:每週五、週六18:30-21:00,國人憑身分證件可免費參觀。
系統號:
A-008378
【展覽】獨樹一峯:林朝英家族風華特展
標題:
【展覽】獨樹一峯:林朝英家族風華特展
時間:
2016年4月13日至2017年2月12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4樓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6)3568889#8103
內容簡介:
慈善家、藝術家、知名商人,這些都是坊間曾賦予清乾嘉年間府城文人林朝英(1739-1816)的稱號;然而,早期民間對於林朝英的認識,像是海寇蔡牽報恩,或是日本時代林朝英於三界壇埋金的傳聞,多有穿鑿附會。
本特展透過展出林朝英藝文作品、家族系譜及日常單據,及其家族後人林叔屏先生(1923-2014)所捐贈的印章、數字碼、契約等家族文物,帶領觀眾從藝文、家族傳衍、生活等各種面相,瞭解傳聞之外的林朝英與這個府城重要的文化家族如何投身於藝文、教育與慈善,化育鄉里君子之風。
本展覽開放時間為每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入館時間至下午4時30分)。春節期間開館日另有公布,請參見官網(http://www.nmth.gov.tw/)
系統號:
A-008379
【展覽】「臺灣風:行旅紀念物」特展
標題:
【展覽】「臺灣風:行旅紀念物」特展
時間:
2016年9月13日至2017年4月30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1樓大廳(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6)3568889#8103
內容簡介:
觀光旅遊帶動了消費經濟發展,購買地方特產品作為行旅紀念物或伴手禮,是旅遊中不可或缺的安排。臺灣觀光旅遊產業發展於日本時代,因交通設備完善,制度完備,活絡了島內與島外旅遊活動,促進各地特產品製造與消費。
各地特產往往是地方形象的代名詞,傳達地方的風土人情。隨著觀光時代的來臨,為了迎合旅客,臺灣的自然風景、人文景觀、物產等被包裝、設計、製造成紀念商品,展現臺灣意象與文化內涵,透過觀光資訊傳布、行銷宣傳,成為知名地方特產,大受旅客青睞。從日本時代迄今,臺灣地方特產結合地方農產品、食品、手工藝品等在地元素,承襲傳統文化,融合現代技法,形塑出「臺灣風」行旅紀念物。
我們期望藉由行旅紀念物的展示,回首臺灣地方特產被選擇與製造的歷程,同時展現臺灣人的創意與巧思,原為旅客而創造的商品,逐漸成為地方所認同的文化資源與象徵。
本展覽開放時間為每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入館時間至下午4時30分)。春節期間開館日另有公布,請參見官網(http://www.nmth.gov.tw/)
系統號:
A-008380
【展覽】大唐王朝展
標題:
【展覽】大唐王朝展
時間:
2016年9月17日至12月11日
地點:
聯經書房(臺北市新生南路三段94號1F)
主辦單位:
白鶴美術館
聯絡人:
Tel: 078-851-6001
內容簡介:
7世紀から10世紀にかけて中國に一大帝國を築いた唐。その影響は、広く日本や朝鮮半島といった東アジア地域だけでなく、中央アジア、中近東、果てはヨーロッパにまで及んだといわれます。唐時代には、巨大な統治力と東西交易をはじめとした政策による経済力を背景とし、他地域の要素を柔軟に受け入れ、消化することによって前後に類をみない獨自の文化が開花しました。唐文化の様相を現代の我々に示してくれるものが美術品です。それらには極めて精緻な作行きがみられ、その集積によって圧倒的な迫力が織り成されています。當白鶴美術館には、銀器や鏡、陶磁器など諸分野に亙り、唐時代作品の本質を端的に表す優品が多く所蔵されております。
本展覧會では、白鶴美術館が誇る、地域と時代を越えて人々を魅了し続けてきた唐王朝の美術品を大公開します。
開放時間為每日10:00-16:30
休館日:毎週月曜日
但し、9月19日(月・祝)・10月10日(月・祝)は開館し、
9月20日(火)、10月11日(火)を休館します。
系統號:
A-008402
【展覽】呉越國——西湖に育まれた文化の精粋
標題:
【展覽】呉越國——西湖に育まれた文化の精粋
時間:
2016年10月18日至11月13日
地點:
大河文華館(奈良市學園南1-11-6)
主辦單位:
大河文華館、毎日新聞社
聯絡人:
Tel: 0742-45-0544
內容簡介:
呉越國は907-978年に、現在の中國浙江省杭州市を中心とした領土を納めた國です。呉越國が位置した江南は資源に恵まれた豊かな土地で、新石器時代には玉文化を誇る良渚文化、漢時代以降は青磁の焼造で名高い越州窯があるなど、古來、高い文化と工芸技術が育まれてきました。唐時代になると、明州(現・寧波市)は日本を含めて海外からの船が往來する海港都市となり、海上交通の要衝となります。また、鄮県阿育王寺(現・寧波市鄞州區)は江南における釈迦・舎利信仰の中心地であり、唐の天寶三年(744)に鑑真が日本への渡航中に立ち寄り、地中から感得されたという阿育王塔を目にしています。さらに、天臺仏教の聖地である天臺山があり、江南は仏教の盛んな地域でした。呉越國を治めた銭氏一族はこのような特色を受け継いでいます。また同時に、海外である日本や朝鮮半島の高麗、中國北方の遼などと仏教を介した交流を行い、東アジアにおける文化交流に大きな役割を果たしました。
本展では、中國浙江省博物館及び臨安市文物館から美術的・學術的に高い価値を持つ仏塔と王族墓からの出土品を中心とした多くの作品を拝借し、日本に伝わる呉越國関連作品とともに展示します。日本で呉越國に焦點をあてる初めての展覧會であり、その文化・芸術の東アジアにおける位置付けを試みます。
【展覽相關活動】
『シンポジウム』
10月8日11:00-16:30・講堂
テーマ「呉越國文化の位置づけ」
『講演會』
10月30日14:00・講堂
呉越國の絵畫と日本(増記隆介,神戸大學大學院人文學研究科准教授)
『日曜美術講座』
11月6日14:00・講堂
杭州を中心にみる呉越國文化の魅力(瀧朝子,大和文華館學芸部係長)
開放時間為每日10:00-17:00
休館日:月曜日(月曜日が休日の場合は次の平日)
系統號:
A-008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