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活動

君臨天下——歷代帝王的雄才大略系列講座

君臨天下——歷代帝王的雄才大略系列講座

標題:

君臨天下——歷代帝王的雄才大略系列講座

時間:

2016年6至8月,共6場

地點:

國家圖書館B1演講廳(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國家圖書館,合辦單位:科林研發

聯絡人:

孫秀玲,Tel: (02)2361-9132#316;E-mail: sun@ncl.edu.tw

內容簡介:

中國政治傳統大都以天子為中心,中國歷史上有許多開創王朝基業的帝王,其問鼎天下的歷程與手法,領導統御哲學,為王朝制定之種種興利除弊之制度,不僅影響萬民、當朝,更深深值得現代人學習探究。而其學思風範、人生經歷、處世哲學也值得現代人學習、借鏡。

本館於2016年夏季6月至8月,規劃辦理六場專題講座,以中國歷代著名帝王為主題,邀請國內大學或研究機構知名教授演講,期望藉由閱讀六位帝王的事功及立國之宏規,讓民眾了解中國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並從中學習經世濟民的胸懷與智慧。

尚待舉辦場次如下:
7月30日
14:00-16:30
主講人:陳國棟(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員)
講題:雖曰守成,實同開創──淺談康熙皇帝的一生

8月6日
14:00-16:30
主講人:呂世浩(臺灣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講題:歷史巨變的終結者──秦始皇

報名網址:http://activity.ncl.edu.tw
洽詢電話:國家圖書館(02)23619132轉316
網址: http://105read.ncl.edu.tw/summer_01.html
主辦單位: 國家圖書館

系統號:

A-007890

【導讀會】王怡茹:淡水地方社會信仰重構與發展──以清水祖師信仰為論述中心(1945年以前)

【導讀會】王怡茹:淡水地方社會信仰重構與發展──以清水祖師信仰為論述中心(1945年以前)

標題:

【導讀會】王怡茹:淡水地方社會信仰重構與發展──以清水祖師信仰為論述中心(1945年以前)

時間:

2016年8月1日(週一)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1樓推廣教室(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王怡茹(本書作者)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推廣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愛.悅讀」國史導讀會(二十八)】
淡水地處淡水河下游右岸,因其位居臺北盆地河流出海口的區位,成為促使地方社會發展之重要原因。清乾隆年間,地方社會隨著市街聚落發展,移民依據各式需求在市街內興建各種類型廟宇,地方社會呈現以福佑宮為市街各族群最主要之信仰中心,其他信仰「多元並立」的信仰模式。然而,這樣的信仰模式卻在清法戰爭後、日治初期、日治中期出現幾次轉變,其中又以清水祖師的信仰地位轉變最為明顯。為探究清代以迄日治時期淡水地方社會之信仰如何重構與發展,本書以地理學關注的「人地」關係、「人人」關係為核心觀點,討論宗教活動與環境的互動關係,以及地方紳商如何透過其文化權力網絡之運作,影響地方社會信仰發展。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07847

【演講】賈元鵬、陸敬思(Christopher Lupke)專題演講

標題:

【演講】賈元鵬、陸敬思(Christopher Lupke)專題演講

時間:

2016年8月3日(週三)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文哲所3樓討論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主講人:

賈元鵬(國立交通大學外國語文學系)、陸敬思(Christopher Lupke, Chinese and Cinema Studies, 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內容簡介:

主持人:彭小妍(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講題一:
武俠作為實驗範本:《東邪西毒》與《刺客聶隱娘》(賈元鵬,國立交通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講題二:
從情感疏離到愛的壓抑:《刺客聶隱娘》的神秘形象(陸敬思(Christopher Lupke, Chinese and Cinema Studies, 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系統號:

A-007893

【演講】張元泰:朱熹的告子和陸九淵的告子——以對「不動心」的詮釋為中心

標題:

【演講】張元泰:朱熹的告子和陸九淵的告子——以對「不動心」的詮釋為中心

時間:

2016年8月4日(週四)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文哲所3樓討論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主講人:

張元泰(中央研究院文哲所訪問學人/韓國國立首爾大學哲學系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林月惠(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研究員)

系統號:

A-007947

【演講】湯熙勇:南海陸菲仲裁案與太平島/礁的定義問題

標題:

【演講】湯熙勇:南海陸菲仲裁案與太平島/礁的定義問題

時間:

2016年8月4日(週四)15:00

地點:

中研院人社中心第一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

主講人:

湯熙勇(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海洋史研究員)

聯絡人:

羅鈞瓊,Tel: 02-2789-8113;E-mail: joanro@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主持人:陳恭平(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特聘研究員)

與談人:王冠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

⊙自由入座,歡迎參加。

系統號:

A-007907

【演講】莊永明、蔣伯欣:「自覺年代」講座

【演講】莊永明、蔣伯欣:「自覺年代」講座

標題:

【演講】莊永明、蔣伯欣:「自覺年代」講座

時間:

2016年8月5日(週五)13:50

地點:

國立臺灣圖書館4樓4045教室(新北市中和區中安街85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圖書館、蔣渭水文教基金會

主講人:

莊永明(資深文史工作者)、蔣伯欣(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助理教授)

聯絡人:

陳先生,Tel: 02-2926-6888#4221

內容簡介:

13:50-15:20
蔣渭水先生的時代(莊永明)

15:30-17:00
醫院、書局與報社:臺灣公共領域的形成與運動(蔣伯欣)

系統號:

A-007926

【演講】鄭慧如:當代漢詩遊戲論述的省思

【演講】鄭慧如:當代漢詩遊戲論述的省思

標題:

【演講】鄭慧如:當代漢詩遊戲論述的省思

時間:

2016年8月5日(週五)14:00-16:00

地點:

中山大學文學院文LA4004教室(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

主講人:

鄭慧如(逢甲大學中文系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蔡振念(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系主任)

系統號:

A-007924

【演講】蘇振明:藝術與人權——畢卡索與臺灣人權繪畫賞析

【演講】蘇振明:藝術與人權——畢卡索與臺灣人權繪畫賞析

標題:

【演講】蘇振明:藝術與人權——畢卡索與臺灣人權繪畫賞析

時間:

2016年8月6日(週六)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蘇振明(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學系兼任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推廣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07849

【演講】Kelly A. Hammond:學阿拉伯語、日語或中文?:語言政策在中國穆斯林學校,1931-1945

【演講】Kelly A. Hammond:學阿拉伯語、日語或中文?:語言政策在中國穆斯林學校,1931-1945

標題:

【演講】Kelly A. Hammond:學阿拉伯語、日語或中文?:語言政策在中國穆斯林學校,1931-1945

時間:

2016年8月9日(週二)15:00-17:00

地點:

國家圖書館行政區一樓188會議室(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漢學研究中心

主講人:

Kelly A. Hammond(韓麗,美國阿肯色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聯絡人:

洪先生,Tel: 23619132#353;E-mail: ccsenews@ncl.edu.tw

內容簡介:

【寰宇漢學講座】
8月9日(週二)
15:00-17:00
主講人:韓麗(Kelly A. Hammond,美國阿肯色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講題:學阿拉伯語、日語或中文?:語言政策在中國穆斯林學校,1931-1945
主持人:張中復(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教授)

對日本佔領下的中國穆斯林而言,中文是他們的日常生活用語,日文係提升社經地位有利的官方語言,阿拉伯語則為宗教禮拜所需。儘管生活中殊少使用,學習阿拉伯語是中國穆斯林獲得宗教認同,以及感受自己在伊斯蘭社群(烏瑪,umma)中一份子的方式。為了探討日本帝國如何尋求在穆斯林圈內的統治合理化,我採用日本對中國佔領區穆斯林學校推行日語的政策報告,及日本學者的研究成果,以衡量佔領區內穆斯林學校日語學習的情況。同時也檢證中國民族主義者對這些政策的回應。日本帝國主義者博取中國穆斯林人口支持的方法之一,是資助現存的經學院(madrasahs)來開設新的學校。然而,當他們試著降低穆斯林學生學習阿拉伯語的時數,並以日語取而代之時,穆斯林社區的宗教認同便受到了威脅。關於這些語言政策的辯論是在地方上的穆斯林人口、日本統治者、以及中國民族主義者之間往來折衝這一點,提供我們深入了解阿拉伯語作為禮拜用語,對中國穆斯林的重要性。此外,圍繞著伊斯蘭教育的討論,可以略窺日本統治者如何想像中國穆斯林在他們日益擴張的亞洲版圖中的位置,以及中國民族主義者如何想像中國穆斯林在中國民族國家的定位。

※寰宇漢學講座,係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為「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受獎訪問學人,分享其在臺研究成果,並促進國內外學術交流所舉辦之討論會。本演講以中文進行,有意參加本講座者,請至國家圖書館活動報名系統(http://activity.ncl.edu.tw/)線上報名。

系統號:

A-007917

【演講】許紀霖:現代中國人的家國天下與自我認同

標題:

【演講】許紀霖:現代中國人的家國天下與自我認同

時間:

2016年8月11日(週四)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大樓一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近史所胡適研究群

主講人:

許紀霖(華東師範大學紫江特聘教授)

內容簡介:

講者簡介
許紀霖,華東師範大學紫江特聘教授,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員、上海歷史學會副會長,主要從事二十世紀的中國思想史和知識分子的研究以及上海的城市文化研究。

系統號:

A-008008

【演講】Timothy Oakes:China’s Urban Frontiers: the City as Borderland

標題:

【演講】Timothy Oakes:China’s Urban Frontiers: the City as Borderland

時間:

2016年8月11日(週四)16:00-17:30

地點:

Seminar Room A, China in the World Building (188), Fellows Lane, Australia's National University(Building 188, Fellows Lane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Canberra ACT 2601, Australia)

主辦單位:

China Institute, Research School of Asia and the Pacific, Australia's National University(ANU)

主講人:

Prof. Timothy Oakes(see below for more information)

聯絡人:

E-mail: jasmine.lin@anu.edu.au

內容簡介:

【ANU China Seminar Series】
This paper will explore urban space as a borderland in China. While China’s borders are typically conceived as the hard edges that bound the territorial state, many cities throughout China have historically been important frontier spaces in which empire and nation encounter the non-Chinese world. The urban revolution currently underway in China has intensified this role of cities within China, while at the same time extending it beyond China’s borders in the form of infrastructural urban development. Chinese financed urban ‘spatial products’ being built throughout Asia, as well as Africa, raise new questions about urbanism as a territorializing strategy, and about urban space as a new kind of Asian borderland.

About the Speaker
Tim Oakes is Professor of Geography and D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Asian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 USA. His most recent research focuses on urbanism and urban reconstruction in China. Recent articles have appeared in Modern China, Tourist Studies, and 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 Recent edited volumes include Faiths on Display: Religion, Tourism, and the Chinese State (2010), Real Tourism: Practice, Care, and Politics in Contemporary Travel Culture (2011), and Making Cultural Cities in Asia: Mobility, Assemblage, and the Politics of Aspirational Urbanism (2016).

After the Seminar
To allow for informal discussion, the seminar will be followed by a dinner with the guest speaker at 6:15pm. The location of the restaurant will be announced at the seminar. All are welcome, though those who attend will need to pay for their own food and drinks. As reservations must be made at the restaurant, please RSVP by noon of the day before the seminar to jasmine.lin@anu.edu.au

系統號:

A-007870

【演講】緒形康:丸山真男與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可能性

標題:

【演講】緒形康:丸山真男與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可能性

時間:

2016年8月12日(週五)15:00-17: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大樓一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近史所東亞區域研究群

主講人:

緒形康(日本神戶大學大學院人文學研究科、神戶大學亞洲研究中心主任)

系統號:

A-008009

【演講】陳義芝:現代詩的多樣性

【演講】陳義芝:現代詩的多樣性

標題:

【演講】陳義芝:現代詩的多樣性

時間:

2016年8月12日(週五)14:00-16:00

地點:

中山大學文學院文LA4004教室(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

主講人:

陳義芝(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副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蔡振念(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系主任)

系統號:

A-007925

【演講】朱天助:清代經學舊注輯佚的相關問題——從各館現存經部舊輯本考察

標題:

【演講】朱天助:清代經學舊注輯佚的相關問題——從各館現存經部舊輯本考察

時間:

2016年8月15日(週一)10:00

地點:

中研院文哲所3樓討論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主講人:

朱天助(中央研究院文哲所訪問學員、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博士後)

內容簡介:

主持人:蔣秋華(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副研究員)

系統號:

A-008011

【演講】Anne P. Underhill:Investigating Pottery Production, Distribution, and Use at Liangchengzhen

標題:

【演講】Anne P. Underhill:Investigating Pottery Production, Distribution, and Use at Liangchengzhen

時間:

2016年8月15日(週一)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五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考古學門

主講人:

Prof. Anne P. Underhill(美國耶魯大學人類學系系主任)

內容簡介:

Investigating Pottery Production, Distribution, and Use at Liangchengzhen(論兩城鎮陶器工藝的生產、流通與使用)

主持人:李匡悌(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員/考古學門召集人)

備註:全程以英文演講

系統號:

A-007941

【演講】簡中昊:近代日本文學中的臺灣原住民形象——作家所見的「野蠻人」

標題:

【演講】簡中昊:近代日本文學中的臺灣原住民形象——作家所見的「野蠻人」

時間:

2016年8月16日(週二)11:00-13:00

地點:

中研院臺史所817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族群史研究群

主講人:

簡中昊(日本國立總合研究大學院大學博士、屏東大學應用日語學系專案助理教授)

內容簡介:


系統號:

A-007895

【演講】黃英哲、許雪姬:何處是故鄉?──漂泊人生下的越境認同

標題:

【演講】黃英哲、許雪姬:何處是故鄉?──漂泊人生下的越境認同

時間:

2016年8月16日(週二)20:00-21:00

地點:

聯經書房(臺北市新生南路三段94號B1)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主講人:

黃英哲(日本愛知大學現代中國學部教授、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許雪姬(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內容簡介:

二十世紀東亞紛擾動盪,穿梭中國、日本、臺灣三地的文化人面臨各種政治勢力的角力,因而必須不斷轉換身分與政治認同。講座由本書作者黃英哲教授與許雪姬教授對談,從文化脈絡中探究這群人物如何找尋越境認同,以及臺灣的離散與漂泊歷史經驗。

(講座採自由入座,無需事先報名)

系統號:

A-007897

【演講】陳英杰:尋找卡那卡那富部落——卡那卡那富族的源流與文化特色

【演講】陳英杰:尋找卡那卡那富部落——卡那卡那富族的源流與文化特色

標題:

【演講】陳英杰:尋找卡那卡那富部落——卡那卡那富族的源流與文化特色

時間:

2016年8月17日(週三)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陳英杰(德霖技術學院通識中心副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推廣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臺灣原住民史系列專題演講(二十九)】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07888

【演講】村上衛:海洋史上的近代中國

標題:

【演講】村上衛:海洋史上的近代中國

時間:

2016年8月19日(週五)12:00-14: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大樓一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近史所城市史研究群

主講人:

村上衛(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准教授)

系統號:

A-008010

【演講】楊彬:《水滸傳》與《金瓶梅》:武松形象的遞嬗與定型

標題:

【演講】楊彬:《水滸傳》與《金瓶梅》:武松形象的遞嬗與定型

時間:

2016年8月22日(週一)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文哲所3樓討論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主講人:

楊彬(中央研究院文哲所訪問學人、中國上海東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胡曉真(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研究員兼所長)

系統號:

A-008034

【演講】詹素娟:地域、人群與知識體系:清代臺灣族群政治中的「生番」

標題:

【演講】詹素娟:地域、人群與知識體系:清代臺灣族群政治中的「生番」

時間:

2016年8月23日(週二)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臺史所802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史所族群史研究群

主講人:

詹素娟(中央研究院臺史所副研究員)

內容簡介:

主持人:曾品滄(中央研究院臺史所副研究員)

與談人:康培德(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教授)

系統號:

A-008015

【演講】Bae Sookhee:十三至十四世紀高麗境內的歸化人

【演講】Bae Sookhee:十三至十四世紀高麗境內的歸化人

標題:

【演講】Bae Sookhee:十三至十四世紀高麗境內的歸化人

時間:

2016年8月25日(週四)15:00-17:00

地點:

國家圖書館行政區一樓188會議室(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漢學研究中心

主講人:

Bae Sookhee(裴淑姬,韓國弘益大學(Hongik University)歷史教育系招聘教授)

聯絡人:

洪先生,Tel: 23619132#353;E-mail: ccsenews@ncl.edu.tw

內容簡介:

【寰宇漢學講座】
8月25日(週四)
15:00-17:00
主講人:裴淑姬(Bae Sookhee,韓國弘益大學(Hongik University)歷史教育系招聘教授)
講題:十三至十四世紀高麗境內的歸化人
主持人:黃寬重(長庚大學人文及社會醫學科講座教授)

歸化人,指元明之際來到高麗,逐步融入高麗社會的中國人,包括中國的漢族、蒙古族、維吾爾和其他民族。歸化人的產生與中國元明之際特殊的雙邊形勢有關,這一現象對於兩國之間的交流產生了比較重要的影響,值得深入研究。

從現有史料來看,歸化人的產生有一些固定的路徑。元朝公主下嫁高麗,其身邊的陪臣,成為首批定居高麗的歸化人。元末社會動盪,以偰氏為代表,一些元朝官員為求自保,定居高麗,成為歸化人。明朝建立,一些地方割據勢力被消滅,其後代如陳友諒之子、明玉珍之子明昇等,被流放高麗,成為歸化人。另外,洪武十五年雲南蒙古宗王梁王及其家屬隨從,在投降以後也被流放到耽羅(今韓國濟州島),成為歸化人。

在此後的高麗和朝鮮時代,歸化人成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逐步融入了高麗社會,成為高麗人。高麗和朝鮮政權對歸化人實行了優待政策,政治上給他們提供仕宦的機會,經濟上免除賦稅徭役,這些政策有助於歸化人生活的穩定,確保他們迅速融入高麗社會,歸化人的大部分後裔在朝鮮半島落地生根,至今仍然可以發現其蹤跡。

※寰宇漢學講座,係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為「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受獎訪問學人,分享其在臺研究成果,並促進國內外學術交流所舉辦之討論會。本演講以中文進行,有意參加本講座者,請至國家圖書館活動報名系統(http://activity.ncl.edu.tw/)線上報名。

系統號:

A-008016

【演講】王淑美:日治時期廣播與現代生活韻律

【演講】王淑美:日治時期廣播與現代生活韻律

標題:

【演講】王淑美:日治時期廣播與現代生活韻律

時間:

2016年8月25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王淑美(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副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推廣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日常生活史系列專題演講(十九)】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08020

【演講】Michael Herzfeld:China as Crypto-Colony: A Critical Approach to ‘National Culture’

標題:

【演講】Michael Herzfeld:China as Crypto-Colony: A Critical Approach to ‘National Culture’

時間:

2016年8月25日(週四)16:00-17:30

地點:

Seminar Room A, China in the World Building (188), Fellows Lane, Australia's National University(Building 188, Fellows Lane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Canberra ACT 2601, Australia)

主辦單位:

China Institute, Research School of Asia and the Pacific, Australia's National University(ANU)

主講人:

Prof. Michael Herzfeld(see below for more information)

聯絡人:

E-mail: jasmine.lin@anu.edu.au

內容簡介:

【ANU China Seminar Series】
Using examples drawn from the fields of religion and heritage studies and also from his recent encounters with Chinese academia, the speaker will ask to what extent it is useful to include China in a discussion of “crypto-colonialism” – a phenomenon that, he has argued, fits Thailand and Greece (as well as Afghanistan, Iran, and Nepal) particularly well, but that may have heuristic potential for understanding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the most powerful East Asian country in the world today. He will offer some examples of how crypto-colonialism operates in Greece and Thailand in order to ask whether and how such a comparative approach can be illuminating for China scholars.

About the Speaker
Ernest E. Monrad Professor of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Director, Thai Studies Program, Asia Center, Harvard University.

After the Seminar
To allow for informal discussion, the seminar will be followed by a dinner with the guest speaker at 6:15pm. The location of the restaurant will be announced at the seminar. All are welcome, though those who attend will need to pay for their own food and drinks. As reservations must be made at the restaurant, please RSVP by noon of the day before the seminar to jasmine.lin@anu.edu.au

系統號:

A-007872

【演講】陶德民:內藤湖南之章學誠研究的影響——以內藤文庫所收1920年代胡適、姚名達和張爾田的贈書和來函為線索

標題:

【演講】陶德民:內藤湖南之章學誠研究的影響——以內藤文庫所收1920年代胡適、姚名達和張爾田的贈書和來函為線索

時間:

2016年8月29日(週一)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五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主講人:

陶德民(日本關西大學文學部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黃進興(中研院院士,中研院史語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系統號:

A-007940

【讀書會】荻生徂徠《論語徵》研讀會

標題:

【讀書會】荻生徂徠《論語徵》研讀會

時間:

2015年9月5日(週一)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文哲所3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主講人:

張崑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教授)、金培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楊晉龍(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主講人:張崑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教授)、金培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系統號:

A-007903

【演講】Allen Chun:Forget Chineseness: On the Geopolitics of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標題:

【演講】Allen Chun:Forget Chineseness: On the Geopolitics of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時間:

2016年9月8日(週四)16:00-17:30

地點:

Seminar Room A, China in the World Building (188), Fellows Lane, Australia's National University(Building 188, Fellows Lane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Canberra ACT 2601, Australia)

主辦單位:

China Institute, Australian Centre on China in the World, Australia's National University

主講人:

Allen Chun(陳奕麟,Research Fellow at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Taiwan)

聯絡人:

E-mail: jasmine.lin@anu.edu.au

內容簡介:

【ANU China Seminar Series】
This talk is an overview of an upcoming book. Despite its similarity to the title of an essay published in 1996, the book is for most part a rewriting of essays written in subsequent years in diverse journals. In short, they have been re-framed to present a systematic perspective of 'epistemic moments' in the societal transformations of Hong Kong, Taiwan, PRC, Singapore and Chinese communities 'overseas', all of which deflate the inherent meanings of Chineseness.

About the Speaker
Allen Chun is a Research Fellow at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Taiwan. His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socio-cultural theory, (trans)national identity, and (post)colonial formations. Most of his work has dealt with Chinese-speaking societies, contemporary and late traditional. In addition to a monograph, Unstructuring Chinese Society: The Fictions of Colonial Practice and the Changing Realities of "Land" in the New Territories of Hong Kong (2000), he edited a special double issue of Cultural Studies (vol. 14, nos. 3–4), "(Post)Colonialism and Its Discontents"; a special issue of Social Analysis (vol. 46, no. 2), "Global Dissonances"; and co-edited a book, Refashioning Pop Music in Asia: Cosmopolitan Flows, Political Tempos and Aesthetic Industries (2004). His major articles have appeared in diverse journals, including Toung Pao, Late Imperial China, History and Anthropology,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Journal of Historical Sociology, Current Anthropology, Theory Culture & Society, Cultural Anthropology, boundary 2, Communal/Plural, Postcolonial Studies,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Anthropological Theory, Critique of Anthropology, and positions.

After the Seminar
To allow for informal discussion, the seminar will be followed by a dinner with the guest speaker at 6:15pm. The location of the restaurant will be announced at the seminar. All are welcome, though those who attend will need to pay for their own food and drinks. As reservations must be made at the restaurant, please RSVP by noon of the day before the seminar to jasmine.lin@anu.edu.au

The ANU China Seminar Series is supported by the China Institute, the Research School of Asia and the Pacific, and the Australian Centre on China in the World at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系統號:

A-007799

【演講】武吉次朗:毛沢東時代の日中貿易を振り返って

標題:

【演講】武吉次朗:毛沢東時代の日中貿易を振り返って

時間:

2016年9月12日(週一)14:30-16:30

地點:

中國研究所會議室(東京都文京區大塚6-22-18)

主辦單位:

一般社団法人中國研究所

主講人:

武吉次朗(國貿促相談役)

聯絡人:

E-mail: c-keizai@tcn-catv.ne.jp

內容簡介:

【第101回日中経済交流史研究會】

※本演講需收費,詳情請參見官網。

系統號:

A-008071

【演講】Mette Halskov Hansen:Educating the Chinese Individual: Political Ambitions and Processes of Individualization

標題:

【演講】Mette Halskov Hansen:Educating the Chinese Individual: Political Ambitions and Processes of Individualization

時間:

2016年10月10日(週一)17:00-19:00

地點:

Russell Square: College Buildings, 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1012Russell Square, Bloomsbury, London WC1B 5lF,UK
)

主辦單位:

SOAS China Institute

主講人:

Prof. Mette Halskov Hansen(University of Oslo)

聯絡人:

E-mail: sci@soas.ac.uk

內容簡介:

【SOAS China Institute Monday Forums】
The world’s largest education system is facing criticism from many of its ow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s well as from policy makers at the highest levels of office. Hefty public investments and several attempts at reform have not yet created the “neo-socialist” school that leader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dream of: A school which manages to foster “creative” and “innovative” young people, without compromising demands for political discipline and trust in authorities. Many students complain that reforms have failed, while teachers struggle to live up to the pressures from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parents, students, and school leadership. Based on fieldwork between 2008 and 2012 in a rural high school, this presentation will argue that contemporary Chinese education is indeed undergoing profound changes, but that these result from societal processes as much as from educational policies. More specifically, the presentation discusses how broader processes of individualization are remaking the Chinese state school from within. The talk is based on my recently published monograph Educating the Chinese Individual: Life in a Rural Boarding School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15).

Speaker's Biography
Mette Halskov Hansen has studied Chinese society and politics since the late 1980s and is now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Oslo. Her interest in how people’s ways of living connect to larger political processes has led to a number of research projects on topics such as ethnic identity, colonization of border areas, and individualization in the Chinese school. During her years of doing anthropological fieldwork in the provinces of Yunnan, Gansu, Shaanxi, Fujian and Zhejiang she became increasingly interested in how people locally understand and respond to risks of pollution, what they expect from government, and how they envision their future. This has resulted in a new interdisciplinary project called Airborne: Pollution, Climate Change and Visions of Sustainability in China. Hansen has published a number of books and articles, including Educating the Chinese Individual: Life in a Rural Boarding School (Univ. of Washington Press 2015), Frontier People: Han Chinese Settler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of China (Univ.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 2005), iChina: The Rise of the Individual in Modern China (NIAS Press 2010), Lessons in Being Chinese (Univ. of Washington Press 1996).

系統號:

A-007800

【工作坊】食物史研究工作坊

標題:

【工作坊】食物史研究工作坊

時間:

2016年8月5日(週五)

地點:

中研院臺史所802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史所社會經濟史研究群

聯絡人:

許仟慈,E-mail: kero7677991@gmail.com

內容簡介:

9:50-10:50
主持人:謝國興(中研院臺史所所長)
薄如蟬翼:明清廣東的水產海鮮與魚生食俗(郭忠豪,香港大學中文學院訪問助理教授)
與談人:王鴻泰(中研院史語所副研究員)

11:00-12:00
主持人:林玉茹(中研院臺史所研究員)
臺灣香蕉的形象,1900-1940:以日本國內與中國的消費市場爲對象(藍適齊,國立政治大學歷史所助教)
與談人:賴守誠(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助理教授)

13:30-14:30
主持人:曾品滄(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
近代東亞的感官、消費與城市文化研究:以味素的全球史為例(蔣竹山,國立東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與談人:呂紹理(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14:40-15:40
主持人:餘舜德(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
Chinatown and Beyond: Ava Chin, Urban Foraging, and a New American Cityscape(周序樺,中研院歐美所助研究員)
與談人:陳玉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系統號:

A-007894

【座談會】「吳嵩慶日記.戰後臺灣史料」座談會

標題:

【座談會】「吳嵩慶日記.戰後臺灣史料」座談會

時間:

2016年9月6日(週二)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臺史所802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臺史所

內容簡介:

主持人:謝國興(中研院臺史所研究員兼所長)

臺史所日記知識庫簡介(王麗蕉,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主任)
與談人:張力(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吳嵩慶日記編注經緯(吳興鏞,美國爾灣加州大學榮民教學醫院教授)
與談人:劉維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系統號:

A-008013

【座談會】戒律、經典著述:佛教青年學者圓桌會談

標題:

【座談會】戒律、經典著述:佛教青年學者圓桌會談

時間:

2016年8月22日(週一)10: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701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

內容簡介:

【禮俗宗教研究室專題座談會】
與談人:丘子倫(Ghent University博士)、曾堯民(臺大歷史系博士)、張名揚(名古屋大學博士)、趙威維(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

系統號:

A-008031

【座談會】楊儒賓《儒門內的莊子》新書座談會

標題:

【座談會】楊儒賓《儒門內的莊子》新書座談會

時間:

2016年9月9日(週五)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文哲所2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文哲所

內容簡介:

14:00-15:45
【第一場】
主持人:黃冠閔(中研院文哲所)
新書旨趣介紹(楊儒賓,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
新書討論:何乏筆(中研院文哲所)、賴錫三(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徐聖心(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吳冠宏(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林明照(臺灣大學哲學系)、鍾振宇(中研院文哲所)

16:05-17:45
【第二場】
主持人:劉滄龍(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
作者/評者/讀者綜合討論及作者回應(楊儒賓,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

※有意與會者請逕至官網線上報名,並請事先閱讀《儒門內的莊子》一書以利當日討論。

系統號:

A-008033

【座談會】「北管音樂、戲曲的傳承與發展」座談會

標題:

【座談會】「北管音樂、戲曲的傳承與發展」座談會

時間:

2016年8月6日(週六)14:00-18:00

地點:

新竹生活美學館第二會議室(新竹市武昌街110號)

主辦單位: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

聯絡人:

陳小姐,Tel: 03-5263176#207

內容簡介:

14:10-15:50
主持人:孫致文
與談人:洪惟助(國立中央大學特聘教授)、林鶴宜(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系教授)、林曉英(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客家戲學系助理教授)
座談子題:
(一)臺灣傳統戲曲歷史與現況的紀錄與研究。
(二)臺灣北管與其他戲曲音樂的關係。
(三)北管文物的保存與整理。

16:15-17:55
主持人:孫致文
與談人:鄭榮興(前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校長)、潘汝端(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系)、林佳儀(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座談子題:
(一)新竹北管活動的特色與發展方向
(二)北管戲曲藝術教育的前景
(三)北管戲曲傳承與發展之道

系統號:

A-007866

【研習營】第六屆兩岸歷史文化研習營──山東:齊魯文化

標題:

【研習營】第六屆兩岸歷史文化研習營──山東:齊魯文化

時間:

2016年8月8日至19日

地點:

山東(中國山東省)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中國宋慶齡基金會,承辦單位: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聯絡人:

羅麗芳,E-mail: cscamp@asihp.net

內容簡介:

【招生對象】
兩岸、港澳、亞太地區及留學國外的文史科系或相關領域之博士生,以及近年獲得博士學位之年輕學者。

本研習營已公佈錄取名單,請參見:http://www.ihp.sinica.edu.tw/~CScamp/2016/records.htm

【研習費用】
活動期間於當地之研習考察、食宿交通費用由主辦單位負擔。另補助學員往返山東之交通費用,詳情請見官網見活動辦法。

【師資陣容】
課程內容安排12場演講課程及4場田野調查

講座教師
方輝(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講座教授)
李孝悌(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教授)
汪悅進(美國哈佛大學藝術史與建築學系教授)
邢義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陳尚勝(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黃進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劉家峰(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鄭培凱(香港中華學社社長)
顏娟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田野導師
戴麗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李仁淵(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
馬孟晶(臺灣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張侃(廈門大學歷史系教授)
李丹婕(中山大學歷史學系特聘副研究員)

系統號:

A-007801

【研習營】2016年近代史研習營:數字與數字之外——經濟史的多方觀照

【研習營】2016年近代史研習營:數字與數字之外——經濟史的多方觀照

標題:

【研習營】2016年近代史研習營:數字與數字之外——經濟史的多方觀照

時間:

2016年8月15日至19日(週一至週五)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第2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8月15日
9:20-10:30
【主題演講】經濟史的前景(劉翠溶,中央研究院院士)

10:50-12:20
【專題一】
臺灣的明清經濟史研究:研究發展與學者(陳國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14:00-17:10
【專題二】
看見123:清代區域研究經驗舉隅(謝美娥,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

8月16日
9:00-12:10
【專題三】
從皇室財政到邊境貿易——清代官商的檔案和研究(賴惠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14:00-17:10
【專題四】
研究計畫的要領與寫作(連玲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18:00-20:00
【學員討論(一)】

8月17日
9:00-12:10
【專題五】
經濟史中的區域性與全球性(李宇平,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14:00-17:10
【專題六】
看不見的手?:經濟史中的企業史(張寧,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18:00-20:00
【學員討論(二)】

8月18日
9:00-12:10
【專題七】
當法律遇上經濟:明清制度經濟史的結構與變遷(邱澎生,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教授)

14:00-17:10
【專題八】
當經濟遇上政治:民國檔案的政經課題(林美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18:00-20:00
【學員討論(三)】

8月19日
9:00-12:10
【專題九】
經濟史中的「人」(劉素芬,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14:00-15:30
【主題演講】
講題待定(王國斌,R. Bin Wong,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歷史系特聘教授及亞洲研究所所長)

15:45-17:00
【綜合座談】
王國斌

系統號:

A-007802

【研習班】2016臺灣文學大會師

【研習班】2016臺灣文學大會師

標題:

【研習班】2016臺灣文學大會師

時間:

2016年8月27日(週六)

地點:

中興大學人文大樓1樓大廳和102教室(臺中市南區興大路145號)

主辦單位:

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

聯絡人:

郭昊欣,Tel: (04) 2284-0671#12

內容簡介:

11:00-11:30
【論壇一:臺灣文學與跨界思考】
日本作為方法:從殖民主義到地震共同體(張文薰)
造橋者說――跨領域協作與在地特色(胡瀚平)
在本土與跨界之間的臺文願景(林巾力)

13:00-14:30
【論壇二:臺灣文學與在地知識】
課綱與臺灣文史教育(翁聖峰)
在地範疇下的文藝知識考掘與跨域建構(楊智景)
行動者的歸來:臺南東山水雲計畫的跨域調查與知識實踐(簡義明)

15:00-16:30
【論壇三:臺灣文學與跨國研究】
海洋作為一種□□(陳芷凡)
同志現代性(紀大偉)
2020年代的想像力:重製(置)臺灣/世界(陳國偉)

16:30-17:30
【綜合座談】
臺文領域的現在與未來(九校臺文系所代表)

系統號:

A-007854

【系列演講】臺中文學館「名家講座」開館慶系列講座

標題:

【系列演講】臺中文學館「名家講座」開館慶系列講座

時間:

2016年8至9月,共7場

地點:

臺中文學館(臺中市樂群街38號)

主辦單位: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楊逵文教協會

內容簡介:

今夏,臺中文學館將正式開館,面見城市住民,邀約各方知友。為此,在開館前後,規劃一系列「臺中文學館名家講座」,邀請重量級臺中市作家到場開講,做為文學館開館的見面禮,獻給臺中市民。

本講座計畫由楊逵文教協會提案,由《臺中文學史》(2015)撰述者楊翠、廖振富兩位老師策畫、主持;本次系列講座,特別扣合臺中文學史爬梳的經驗,從中精選出七個主要的文學主題,以幾個面向進行規劃,其一,臺中作家,講說他的臺中經驗與文學歷程;其二,臺中作家,分享他的文學與生活經驗、文學理念;其三,學者專家,介紹臺中文學的各種豐美圖像。希望藉由本計畫的執行,能夠讓市民朋友以最輕鬆的角度貼近臺中文學作家與文學作品,再次帶動臺中文學走進人群,在人群裡走讀閱聽文學感動。

系列講座場次:
8月6日(週六)
15:00~17:00
走在文學的路上(路寒袖)

8月7日(週日)
15:00~17:00
兩個清水來的「抗日英雄」——蔡惠如與廖添丁的故事(廖振富)

8月13日(週六)
14:00~16:00
第五市場周遭的生活漫遊(劉克襄)

8月14日(週日)
15:00~17:00
純真遺落——我的臺中城市記憶(廖玉蕙)

8月20日(週六)
15:00~17:00
惡女的成長——小說家人生(陳雪)

8月27日(週六)
15:00~17:00
山海屯書寫——我在山海屯的美麗與哀愁(利格拉樂.阿(女烏))

9月3日(週六)
15:00~17:00
大肚山物語——一個臺中女子的家族故事(楊翠)

系統號:

A-007938

【系列演講】臺湾文学連続講座「フォルモサからの風」

標題:

【系列演講】臺湾文学連続講座「フォルモサからの風」

時間:

2016年9至10月,共3場

地點:

臺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臺灣文化中心(東京都港区虎ノ門1-1-12 虎ノ門ビル2階)

主辦單位:

一橋大学大学院社会学研究科、愛知大学国際問題研究所、臺灣文化部等

聯絡人:

臺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臺灣文化中心,Tel: 03-6206-6180;E-mail: moctokyo@gmail.com

內容簡介:

第1回
9月17日(週六)
15:00-17:00
族群(エスニック・グループ)の現代的意義:臺湾の経験をふりかえる(王甫昌,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
與談人:若林正丈(早稲田大学政治経済学術院教授,臺湾研究所所長)

講者簡介
王甫昌,米国・アリゾナ大学社会学博士。専門は族群関係、社会運動研究。主な業績に、「由「地域意識」到「族群意識」:論臺灣外省人族群意識之內涵與緣起,1970~1989」、“Studies on Taiwan’s Ethnic Relations: The State of the Field”などがある。邦訳として、松葉隼・洪郁如訳『族群―現代臺湾のエスニック・イマジネーション』(東方書店、2014)がある。

與談人簡介
若林正丈
東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専門は臺湾現代史、臺湾政治。主著に『臺湾―変容し躊躇する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ちくま新書、2001)、『臺湾の政治―中華民国臺湾化の戦後史』(東京大学出版会、2008)などがある。

第2回
10月8日(週六)
15:00-17:00
植民地文化の残照:臺湾における日本映画の盛衰(1950-1964)(邱坤良,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教授)
與談人:松永正義(一橋大学名誉教授)

講者簡介
邱坤良
元臺北芸術大学学長、作家。パリ・ディドロ大学(パリ第7)文学博士。専門は演劇学、演劇史、臺湾大衆娯楽研究。主著に『寶島大劇場:目睹之現狀與怪現狀』、『飄浪舞臺:臺灣大衆劇場年代』などがある。

與談人簡介
松永正義(まつなが まさよし)
元一橋大学大学院言語社会研究科教授。専門は臺湾文学研究。主著に『臺湾文学のおもしろさ』(研文出版、2006)、『臺湾を考えるむずかしさ』(研文出版、2008)がある。

第3回
10月16日(週日)
13:00-15:00
偽臺湾人から偽グローバリゼーションへ(張小虹,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
聞き手:橋本恭子(一橋大学言語社会研究科特別研究員)

講者簡介
張小虹,米国・ミシガン大学博士。作家。専門はフェミニズム理論、文学文化研究。主著に『後現代女人』、『性別越界』、『在百貨公司遇見狼』、『假全球化』、『身體褶學』、『資本主義有怪獸』がある。邦訳として、橋本恭子訳『偽りのグローバリゼーション』(東方書店、2016年秋に刊行予定)がある。

與談人簡介
橋本恭子,一橋大学言語社会研究科博士(学術)。専門は比較文学、臺湾文学。主著に『「華麗島文学志」とその時代――比較文学者島田謹二の臺湾体験』(三元社、2012)、『島田謹二――華麗島文學的體驗與解讀』がある。

會場:臺北駐日経済文化代表処臺湾文化センター(東京都港区虎ノ門1-1-12 虎ノ門ビル2階)
本演講免費,名額120人,現場備有翻譯,最晚於開始前半小時入場)

主辦:一橋大学大学院社会学研究科、日本学術振興会科学研究費基盤(C)「戦後臺湾の農山漁村における家族変動の社会史」、愛知大学国際問題研究所
合辦:臺湾文化部
協辦:臺北駐日経済文化代表処 臺湾文化センター

お問い合わせ:臺北駐日経済文化代表処,臺湾文化センター
TEL:03-6206-6180
FAX:03-6206-6190
Email:moctokyo@gmail.com

系統號:

A-008050

【系列演講】《董其昌與松江書派》特展專題系列講座

【系列演講】《董其昌與松江書派》特展專題系列講座

標題:

【系列演講】《董其昌與松江書派》特展專題系列講座

時間:

2016年7至8月,共6場

地點:

創時講堂(臺北市金山南路2段222號6樓)

主辦單位:

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

聯絡人:

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Tel: 02-2393-9899

內容簡介:

【董其昌專題系列講座】
8月13日(週六)
14:00-15:30
臨古開得無盡藏:董其昌對後世書學的影響(朱惠良,國立故宮博物院指導委員)

8月20日(週六)
14:00-15:30
董其昌的書畫船(傅申,臺大藝術史研究所教授)

系統號:

A-007804

【系列演講】「科大人文新語」系列講座

標題:

【系列演講】「科大人文新語」系列講座

時間:

2016年7月至9月,共5場

地點:

香港歷史博物館地下演講廳(香港九龍尖沙咀漆咸道南100號)

主辦單位:

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

聯絡人:

Tel: (852) 2724-9042

內容簡介:

隨著香港社會專上及持續教育的普及,學術知識越來越成為公眾知情權的重要內容。學術知識貴在創新,但新知自應造福人群。人文學科美於人情,而話語豈宜黌宮獨唱。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因此與香港歷史博物館合設科大人文新語講座系列,期與公眾共享文史哲等多元領域的人文學術研究成果。

8月21日(週日)
「一帶一路」、「一抽二褦」:淺談香港四字詞語(鄒嘉彥,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教授)

9月11日(週日)
中國文學中的烏托邦想像(普通話主講)(劉劍梅,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教授)

9月18日(週日)
牡丹亭》究竟在講什麼?(普通話主講)(李思涯,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

9月25日(週日)
家庭裡的衛生科學:民國時期女性的身體和健康(英語主講)(張贇博士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

演講時間均為15:00-17:00
座位:139;先到先得,滿座即止,演講廳將於講座開始前15分鐘開放。
費用:免費入座
除特別註明外,所有講座均以粵語進行。講座內容並不代表博物館立場。

系統號:

A-007805

【系列演講】「旅行方程式:經典遊記的想像與建構」系列講座

【系列演講】「旅行方程式:經典遊記的想像與建構」系列講座

標題:

【系列演講】「旅行方程式:經典遊記的想像與建構」系列講座

時間:

2015年8至10月,共6場

地點:

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國家圖書館

聯絡人:

黃先生,Tel: 2361-9132#429;E-mail: wende@ncl.edu.tw

內容簡介:

為推廣中文古籍經典閱讀,國家圖書館近五年來於秋季舉辦「閱讀古人生活美學」、「千古風流人物蘇東坡」、「唐宋八大家」、「杜甫夢李白」、「抒情與寫意:古典戲曲裡的愛戀與盟約」、「格物窮理——古代經典中的科學與醫學」等講座活動,頗受好評。今年秋季經典系列講座將以「旅行方程式:經典遊記的想像與建構」為主題,於8月27日至10月29日於本館舉辦六場講座,邀請到相關領域重要研究者,分別為讀者導讀介紹隋唐、明清時期遊記、外國人眼中的臺灣之旅,以及臺灣人環遊世界觀,飽覽經典中的文化形象視角。

為推廣中文古籍經典閱讀,今年秋季經典系列講座將以「旅行方程式:經典遊記的想像與建構」為主題,於8月27日至10月29日於本館舉辦六場講座,邀請到相關領域重要研究者,分別為讀者導讀介紹唐代、明清時期遊記、外國人眼中的臺灣之旅,以及臺灣人環遊世界觀,飽覽經典中的文化形象視角。歡迎民眾至本館報名系統(http://activity.ncl.edu.tw/)線上報名。

備註:各場次全程參與者,將提供3小時研習時數(請於報名時填身分證號)。參與者如需紙本研習證明,請以電郵告知姓名與參加場次。

活動聯絡:特藏文獻組黃先生 02-23619132分機429 E-mail: wende@ncl.edu.tw

►各場次時間均為14:00-16:30

8月27日(週六)
山林與仕宦之間——唐代士人的旅遊書寫(陳登武,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

9月3日(週六)
晚明園林志的想像與建構(曹淑娟,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9月10日(週六)
明清士大夫的旅遊風與遊記書寫(巫仁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9月24日(週六)
晚清海外遊記的物質文化(陳室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副教授)

10月1日(週六)
歐風遠颺:近代基督長老教會傳教士的臺灣之旅(鄭仰恩,臺灣神學院教授)

10月29日(週六)
脈絡的意義:臺灣遊記的時空之旅(林淑慧,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教授 )

系統號:

A-007806

【系列演講】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6年「臺灣文獻講座」

標題:

【系列演講】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6年「臺灣文獻講座」

時間:

2016年4月至10月,共6場

地點: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史蹟大樓(南投市中興新村光明一路254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聯絡人:

Tel: 049-2316881#306

內容簡介:

為推廣臺灣歷史研究,並與學術、社會各界專家學者交流,規劃6場專題演講,主題有盟軍飛機對臺灣的轟炸,日治時期臺灣學生運動、近代臺灣料理、阿罩霧風雲(含影片觀賞)、臺灣人的世界觀及臺灣犬的故事等。自4月至10月間,歡迎各界踴躍報名參加。

本系列演講2016年9月至10月場次內容如下:

9月22日(週四)
14:00-16:00
臺灣人的世界觀:林獻堂環球遊記(許雪姬,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10月20日(週四)
14:00-16:00
物種的追尋與正名:臺灣犬的故事(鄭麗榕,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助理教授)

系統號:

A-007807

【展覽】「旅行方程式——經典遊記的想像與建構」古籍文獻展

【展覽】「旅行方程式——經典遊記的想像與建構」古籍文獻展

標題:

【展覽】「旅行方程式——經典遊記的想像與建構」古籍文獻展

時間:

2016年6月21日起

地點:

國家圖書館4樓善本書室(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國家圖書館

聯絡人:

黃先生,Tel: 2361-9132#429

內容簡介:

國家圖書館職司文獻典藏,館藏古籍文獻以明人文集聞名於國際漢學領域,其中不少書籍內容與遊記相關。今年適逢古今遊記之最《徐霞客遊記》自1776年正式刊印240周年紀念,為讓大眾欣賞館藏相關典藏,國圖特自館藏文獻中挑選具有代表之文獻與圖像40餘種,區分為以下五大主題:一、徐霞客遊記;二、經典遊記;三、明代遊記、四、旅遊文化;五、域外與臺灣遊記。展期自6月21日起,歡迎蒞館參觀。

開館日週二至週六
上午9時至下午5時

※入館參觀者須年滿16歲或未滿16歲的高中職學生以上,並遵守本館閱覽規定。

系統號:

A-007952

【展覽】董其昌與松江書派特展

【展覽】董其昌與松江書派特展

標題:

【展覽】董其昌與松江書派特展

時間:

2016年7月1日至8月15日

地點:

創時講堂(臺北市金山南路二段222號6樓)

主辦單位:

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

聯絡人:

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Tel: 02-2393-9899

內容簡介:

董其昌是晚明書畫界的核心人物,在創作、收藏、理論方面都是當世翹楚,並且影響後代極深。此時由董其昌、莫是龍、陳繼儒三傑所領銜的「松江書派」,以一種消閒優雅的復古風格成為江南地區的代表書風,這樣的審美觀與王鐸、傅山、張瑞圖、黄道周、倪元璐、許友所呈現的浪漫書風是迥然不同的。

本展展出董其昌五十歲至八十歲的精品,其中臨摹王羲之、張旭、懷素、高閑的作品,在學習經典的過程中,不拘泥於形似,因而漸次形成出自己的風貌。另有《臨十七帖卷》,前有董其昌論趙孟頫文字,頗見其與趙氏較量抗衡之心。藝術史大家傅申教授因此題引首「玄宰與子昂爭衡卷」。

此外,與董其昌交情匪淺的莫是龍與陳繼儒,是他藝事上的手足。三人在風格與思想上互有影響,彼此提攜,深研書畫,三人皆成為一代宗師。

※本展覽開放時間為每週二至週六,10:30-17:00

系統號:

A-007803

【展覽】唵嘛呢叭咪吽——院藏藏傳佛教文物特展

【展覽】唵嘛呢叭咪吽——院藏藏傳佛教文物特展

標題:

【展覽】唵嘛呢叭咪吽——院藏藏傳佛教文物特展

時間:

2016年5月3日至11月6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第一展覽區103、104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唵嘛呢叭咪吽」,觀音菩薩的六字大明咒,在藏傳佛教傳播的地區,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是藏傳佛教的一個重要標誌。藏傳佛教形成於藏族地區,並以藏語文為主要施教、修學工具,與漢傳佛教並稱為大乘佛教的兩大支派。此派主張大小乘兼容,並以大乘為主,顯密結合,先顯後密,追求即身成佛。

元朝建立後,忽必烈尊崇喇嘛,藏傳佛教傳入中原,歷明、清兩代,或出於政治的因素,或宗教的信仰,上自皇室王公,下至黎民百姓,禮敬喇嘛,皈依接受灌頂,塑繪尊像,誦咒觀想修行,興寺建塔,蔚然成風,而刊譯藏傳佛教典籍,更是國家一大佛事。

本展覽以藏文《龍藏經》為主要展件,搭配其他典籍、書畫、法器、金銅佛等文物,分為六單元展出:第一單元「無二至寶」展出《龍藏經》之裝幀配件;第二單元「三轉法輪」展出《龍藏經》經文內容;第三單元「譯傳四海」呈現藏文佛典所依據或再譯之漢、滿、蒙等文字佛典:第四單元「漢地藏音」展出收錄藏傳佛教經咒的漢文圖書;第五單元「五部聖眾」以《龍藏經》經板圖像暨金銅佛、法器及繪畫,分成諸佛、菩薩、護法等五大類展示;第六單元「卓尼留珍」以複製之卓尼版《甘珠爾》布置情境式藏傳佛教藏經閣。

本院所藏藏傳佛教文物非常豐富珍貴,此次展出係擇其精尤作選樣陳列,希望觀眾能從中一覽其特色。

展覽檔次
第一檔 2016年5月3日至7月31日
第二檔 2016年8月6日至11月6日

本展覽全年開放,8:30-18:30,夜間延長開放時段:每週五、週六18:30-21:00,國人憑身分證件可免費參觀。

系統號:

A-007808

【展覽】道法萬象——道教信仰文化特展

【展覽】道法萬象——道教信仰文化特展

標題:

【展覽】道法萬象——道教信仰文化特展

時間:

2016年4月29日至2017年2月19日

地點:

鄭成功文物館(臺南市中西區開山路152號)

主辦單位: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聯絡人:

Tel: (06)213-6207

報導者: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內容簡介:

在宗教文物的領域中,道教文物雖非最熱門,在漢人社會生活中卻最讓民眾感到親切;無論公、私領域的儀式都有道、法信仰文化成分。道士、法師作為儀式專家,主持儀節具有主位觀點(emic)的認知,對道、法自有一套專業的宗教知識;一般民眾則常以客位觀點(etic)來旁觀,因道、法與習俗混而為一,滲入日常生活反而不易感知。所以道、法不只是「民族宗教」,更是「生活宗教」。

本次展覽邀請儀式專家與學者合作,提供一個方便門道,體認日常生活與道法文化聯結為一,藉由道法世界的呈現,將宇宙萬象盡歸其中。臺南市既以文化立都,且道、法俱全,故能跨越時空並擴及各派。在所揭舉的「道法萬象——道教信仰文化特展」主題下,第一期「道法在臺灣」先從在地出發,再循序進入第二期更開闊的視野,以便先後互證、今古同參。

【展覽期間】
第一期:2016年4月29日至2016年10月2日
第二期:2016年11月5日至2017年2月19日

開放時間:09:00-17:00,每週一休館

系統號:

A-007809

【展覽】「聽!臺灣在唱歌:聲音的臺灣史」特展

【展覽】「聽!臺灣在唱歌:聲音的臺灣史」特展

標題:

【展覽】「聽!臺灣在唱歌:聲音的臺灣史」特展

時間:

2016年3月29日至11月27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1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6)3568889#8103

內容簡介:

【聲音印刷術】
印刷術改變了人類的訊息流動模式,用視覺顛覆了這個世界。20世紀初,錄音技術與唱機的發展,讓聲音能「印刷」而傳播,於是,一場以聽覺為核心的革命開始了。從圓盤唱片、磁帶到數位化資訊,科學與聲音商業的發展,讓近代的社會生活充滿各式各樣的聲音,透過傳播的交疊,眾聲喧嘩。

1914年,臺灣藝人被帶往日本錄音,發行首批臺灣音樂唱片,1930年代唱片製作業逐漸穩定,同時人類學家深入田野,展開聲音記錄工作。在商業與學術的進程中,錄音史料開始累積留存。透過大量的錄音史料,我們聽到許許多多豐富精采的歷史故事:原來,臺灣一直在唱歌…

【美妙的聲音】
聲音的史料何其浩瀚,而「音樂」無疑是主軸。我們錄下美妙的聲音,作為商品而流通,也作為文化而傳承。「臺灣百年音樂英雄牆」,登載了學院音樂、傳藝戲曲、流行音樂各領域傑出的音樂英雄,他們的聲音創作與演出,成為權威,也成為不同世代的重要記憶。

在琳瑯滿目的音樂中,「流行音樂」是商品性最強的聲音,也具有顯著的時代標誌。百年來流行音樂的演變,是聲音的演進史,也是整個臺灣社會的縮影,我們精選臺灣幾張劃時代的專輯唱片,這些穿梭臺灣不同世代的商品,都曾是臺灣音樂發展中最閃亮的主角。

【田野的聲音】
1920年代開始,有人類學家、音樂學家、語言學家帶著錄音器材進入臺灣山林,零星記錄臺灣的聲音。基於學術調查的需要,這些紀錄多元而瑣碎,特別值得我們張大耳朵仔細的聽聽看。透過這些聲響,彷彿讓我們聞到了80年前、50年前田野的空氣。

【時代的聲音】
以往我們多半是由文獻、圖像來理解歷史,事實上,某個關鍵的聲音,不但更觸動人心,更是社會的共同記憶,這些歷史的腳步聲,是我們一同走過的證據,也能帶我們穿越時空。

1930年代的自治運動家楊肇嘉先生,他的演說表達了當時臺灣人的主張,他所闡述的社會困境與期許,至今仍言之諄諄。政府或大型社會機關的宣傳歌曲,從國父孫中山、蔣中正到蔣經國……透過電臺播送,也常以唱片在學校播放,是當時全民教育的重要一環,也成為不同世代的聲音記憶。

【地下的聲音】
有許多不被政府允許的聲音,在地下流動著。儘管自1930年代到戰後解嚴的出版唱片檢閱、1970年代之後的審核制,戰爭期間的禁鼓樂、戰後禁方言、嚴密的廣播電視內容監控......都禁不住人民心底的聲音。

有些聲音表達了人民的心底話、描述社會的實況,像1935年的〈街頭的流浪〉、1964年的〈無頭路〉,用詼諧的詞句表達不景氣下的社會不滿。有些是帶點情色而被假道學的審閱機關查禁,比如1964年的〈鹽埕區長〉。而單單只是闡述悲傷的情傷歌曲或寫實歌曲,因為冒犯時局國策,也會被禁,比如〈苦酒滿杯〉、〈今天不回家〉等等。不過,越是要禁,越是激起人們的好奇心,往往掀起莫名的社會大流行。

【生活的聲音】
在不少聲音資料中,常有意無意的留存了不同時代生活的特殊景況。臺灣由來已久的「笑科劇」,內容有趣,更記錄不同世代的生活樣態。

〈臺博美人館〉是極為難得的一套唱片,1935年臺灣總督府舉辦臺灣大博覽會,當時的臺灣說唱藝術家編演這個故事,從庶民的角度看到什麼樣的博覽會?愛國獎券是常見的歷史文獻,不過一張彩券,築起了什麼樣的夢想世界?在郭大誠的歌裡頭,1960年代的情書是怎麼寫的?1970年代的電視廣告怎麼走入生活,怎麼開創新消費時代?

這些嬉戲中的聲音,反映庶民的生活,也成為歷史軌跡的生動記錄了。

【自己的聲音】
聽完這麼多歷史的聲音,你也來玩一玩,創作出屬於自己的聲音吧!

本展覽開放時間為每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入館時間至下午4時30分)。春節期間開館日另有公布,請參見官網(http://www.nmth.gov.tw/

系統號:

A-007810

【展覽】「我的體育生活:第一個參加奧運的臺灣人──張星賢」特展

【展覽】「我的體育生活:第一個參加奧運的臺灣人──張星賢」特展

標題:

【展覽】「我的體育生活:第一個參加奧運的臺灣人──張星賢」特展

時間:

2016年3月2日至9月4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1樓大廳(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6)3568889#8103

內容簡介:

1932年,臺灣人首次登上奧運舞臺,他是張星賢,那年的奧運在美國洛杉磯舉行。

出生於日本時代的張星賢,憑藉著天賦與努力,得到難能可貴的留學機會,成為日本早稻田大學田徑隊的一員。他在講究實力的奧運選拔賽中,脫穎而出,兩度入選日本奧運代表隊。他因此感到榮耀。

奧運是運動領域的最高殿堂,張星賢有幸見識世界頂尖的水準,也體察臺灣人身分的特殊性,如同後來到滿州發展,運動場上的臺灣人,竟分別代表日、滿、華等三個代表隊。他因此而感慨。

戰後的張星賢,成為臺灣田徑運動的推手,但他終究被屏除在1964年東京奧運代表團外,他原本認為借助與日本田徑界的友好關係,可給選手最多的協助,卻不知,與日本親善就是他被排除在外的主因之一。

第一位登上奧運舞臺的臺灣人──張星賢,終其一生,愛田徑的心並未改變,但生命經驗與國族認同的糾葛,始終纏繞著他。他的生命史,是許多經歷日本時代的臺灣人的戰後史。

本展覽開放時間為每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入館時間至下午4時30分)。春節期間開館日另有公布,請參見官網(http://www.nmth.gov.tw/

系統號:

A-007811

【展覽】秦‧俑──秦文化與兵馬俑特展

【展覽】秦‧俑──秦文化與兵馬俑特展

標題:

【展覽】秦‧俑──秦文化與兵馬俑特展

時間:

2016年5月7日至8月31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大樓一樓特展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陝西省文物交流中心、甘肅省文物數據信息中心、時藝多媒體、閣林文創

聯絡人:

Tel: 02-66169938

內容簡介:

縱橫古今兩千年、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蹟之一,更是歷史上神祕難解的謎團──世界各國一級博物館爭相邀請展出,曾巡展世界5大洲、將近200個城市,全球觀展人次破億;兵馬俑沉寂千年的地底傳奇享譽國際,可說是近兩世紀以來最受歡迎的展覽之一。

2016年,國立故宮博物院「秦‧俑–秦文化與兵馬俑特展」將揭開古代秦人文化與歷史的神秘面紗,以業界最高的運輸及保險規格,借展來自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陝西歷史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19個博物館、考古單位以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包含兵馬俑在內一共189組件,其中一級文物便占有總展品數之70%以上;珍貴華美的『西戎貴族馬車』等大量稀世珍品首次於海外展出,而與義渠王同等級之戎王陵墓中的隨葬珍寶,也將於本展完整重現,可說是歷年來策展規模最龐大的秦文化特展,正如策展人道「本展覽絕對可說是空前地盛大」。

本展覽由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陝西省文物交流中心、甘肅省文物數據信息中心、時藝多媒體、閣林文創聯手呈現,選取了歷年陝西、甘肅兩省最新的考古發現,完整呈現秦盛世的文化歷史,誠摯邀請觀眾一同見證大時代的歷史發展的脈動。

本展覽開放時間:週一至週日09:00~17:00,最後入場時間為16:30

系統號:

A-007838

【展覽】尋找東方金銀島:荷蘭人遇見臺灣東部村社

【展覽】尋找東方金銀島:荷蘭人遇見臺灣東部村社

標題:

【展覽】尋找東方金銀島:荷蘭人遇見臺灣東部村社

時間:

2016年1月26日至12月18日

地點: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第四特展室(臺東市博物館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89-381166

內容簡介:

17世紀的大航海時代,西方國家不遠千里來到東方,意圖取得珍貴的香料、黃金等物品,此時的臺灣、中國及日本皆成為他們尋求貿易合作的對象。1624年,荷蘭人於臺南建立熱蘭遮城之據點後,更以臺灣作為東亞貿易的據點,積極蒐集臺灣地區資源。

為尋求更多貿易資本,荷蘭人在1638年開始踏上東部尋金之路。本次特展將藉由充滿動力之尋金主軸,帶領您由大航海時代出發,逐步瞭解當時東亞貿易情形,進而從荷蘭人的眼光看見17世紀東部史前文化及原住民聚落文化。

本展覽開放時間:星期二至星期日,上午9:00至下午5:00。

休館時間:每星期一(遇國定假日、補假日、選舉日則照常開放)、農曆除夕、年初一。必要之停止開放另行公告。

系統號:

A-007839

【展覽】影耀寶島.攝影家眼裡的臺灣大地(II)特展

【展覽】影耀寶島.攝影家眼裡的臺灣大地(II)特展

標題:

【展覽】影耀寶島.攝影家眼裡的臺灣大地(II)特展

時間:

2016年5月3日至9月4日

地點:

國立臺灣博物館2樓迴廊展區(臺北市中正區100襄陽路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博物館、臺灣攝影博物館文化學會

聯絡人:

Tel: (02)2382-2566

內容簡介:

國立臺灣博物館與臺灣攝影博物館文化學會於102年共同策畫「鏡觀寶島山岳‧河流」攝影特展獲得熱烈迴響,今年再度合作籌畫「影耀寶島‧攝影家眼裡的臺灣大地」特展,此展是臺博館自104年起執行文化部「國家攝影資產搶救及建置攝影文化中心計畫」的年度攝影主題展之一。以人類與環境共處的演進和攝影發展的歷史角度貫穿臺灣獨特的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風貌。展出約200幅風格包羅萬象的作品,內容包括寶島林野頌讚、寶島海洋大觀、島嶼人文今昔、鏡蘊寶島藝影四大主題。

該特展以臺灣山林為主題的展品包括資深攝影家周志剛先生早期所拍的關山萬里(1952)山谷遠景,高空攝影家陳敏明的嘉南平原大圳、關西油桐花海等,均以宏觀視角捕捉山壑林野的壯闊氣魄。生態攝影家徐仁修深入寶島林野,記錄桶后溪所環繞的山巒霧氣、平地的東源濕地、蘭陽候鳥及林野的臺灣檫樹等,呈現多樣物種和生態樣貌。

3月底甫受燃油外洩影響的老梅綠石槽海岸景觀,在海洋主題中的莊明景老梅系列作品中還原其宏偉中見細膩的原貌。還有已故高齡資深攝影家秦凱的大觀海景作品,海底生態攝影專家莊慶祿的海中巡弋、蔡永春的軸孔產卵和王連陞的魚相以及珊瑚、甲殼類及無脊椎等多種類型的美麗海洋生態影像,將難得一見的海底世界真實地呈現在觀者面前,突顯寶島既豐富又珍貴的海底生態。

除了對臺灣地理與自然生態的展示,該展也增加許多人文內容。包括從1871年以來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對「福爾摩沙」的珍貴紀錄,到近代多位專業攝影師的作品,如「攝影三劍客」:張才、鄧南光與李鳴鵰的作品不僅還原臺灣早期人民與社會和自然環境共生的面貌,更展現攝影先行者的創意與技巧。鄭桑溪、吳金淼、林權助等多位前輩攝影家如實地將歷史的場景記錄下來,襯托臺灣人民的淳樸與生命力

開館時間:週二至週日:上午9點30分到下午5點,國定假日及連續假期則照常開館。

休館時間:除夕及春節初一休館,週一休館。

系統號:

A-007884

【展覽】れんがでたどる東アジア

【展覽】れんがでたどる東アジア

標題:

【展覽】れんがでたどる東アジア

時間:

2016年7月16日至9月4日

地點:

舞鶴市立赤れんが博物館(京都府舞鶴市字北吸1039番地の2)

主辦單位:

舞鶴市立赤れんが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773-66-1095

內容簡介:

中国、韓国、日本などを含む東アジアでは、古くから海を通じた交流が盛んに行われてきました。近年、この文化圏における文化の接触や伝播、変容などといった交流史が解明されつつあります。今回の企画展では、建築材料であるれんがを手掛かりに、東アジアの歴史と文化的つながりをたどります。

開館時間:9:00-17:00

系統號:

A-007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