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會訊息

「數位時代的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數位時代的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6年8月10日至11日(週三至週四)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

聯絡人:

林秀娟,Tel: 886-2-27898202;E-mail: schuan@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8月10日
9:10-10:20
主持人:張哲嘉
Mediating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DigitalHumanities Aspects of the ECPO Database (Matthias Arnold, University of Heidelberg)
從關鍵詞到知識組織系統:以中國早期雜誌期刊智慧型線上資料庫(ECPO)的《晶報》圖像為例(陳淑君,中研院史語所暨數位文化中心)

10:40-12:20
主持人:賴毓芝
Portrait of a Trope—Media and the Making of New(Wo)men, 1898-2008 (Barbara Mittler, University of Heidelberg)
Visualizing the Republican Lady: DigitalRemediation and the Expansion of the Archive forChinese Women’s History (Joan Judge, York University, Toronto)
Chinese Women’s Careers in the Arts and Crafts, 1910-1937—a Study of Images and Texts in Funü shibao and Funü zazhi (Doris Sung, York University)

14:00-15:30
主持人:高鬱雅
從全文檢索到網絡分析:數位資料庫與中國近代史研究(近代史數位小組)
誰教我們做「現代婦女」?《婦女雜誌》作者的數據分析(連玲玲,中研院近史所)
個人經驗與公共溝通:《婦女雜誌》「通信/訊」欄目研究(葉韋君,世新大學新聞系)

15:50-17:00
主持人:柯惠鈴
The New Woman Redux: Aporias of modern Chinese women’s history in the digital era (Kristine Harris, SUNY, New Paltz)
Digital Tracks of Movement—Gender and Kinaesthetic Modernity (Louise Edwards, UNSW Australia)

8月11日
9:10-10:20
主持人:羅久蓉
Connectivity and Communications in 1940s Wartime Women's Work (Helen Schneider, Virginia Tech University)
The Analysis of Dreams "That History Told" (Tani Barlow and Chen Jing, Rice University)

10:40-12:10
主持人:張瑞德
此時有聲勝無聲:清末民初的女性演講(遊鑑明,中研院近史所)
「婦言」的跨界與移動:以清末民初婦女報刊為觀察重心(黃錦珠,中正大學中文系)
看見姐妹情誼?近代中國婦女雜誌論述下的底層女性(柯小菁,清華大學歷史所)

14:00-15:30
主持人:胡曉真
解讀《天籟簃日記》:史家的舊技藝與新工具(孫慧敏,中研院近史所)
觀念.事件.行動:《新青年》婦女觀念及其變化軌跡(鄭文惠、邱偉雲(政治大學中文系))
Language, Design, and the Limits of Digital Periodical Studies: Bao Tianxiao’s 包天笑 Xiaoshuo huabao 小說畫報 (John C. Hamm,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eattle)

15:50-16:50
綜合討論:遊鑑明、Barbara Mittler、連玲玲

系統號:

C-007887

第一屆「《大智度論》研究之繼承與開展」學術研討會

第一屆「《大智度論》研究之繼承與開展」學術研討會

標題:

第一屆「《大智度論》研究之繼承與開展」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6年8月22日(週一)

地點:

臺灣大學哲學系3樓301研討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哲學系暨佛學研究中心

聯絡人:

陳平坤教授,E-mail: chenpingkun@ntu.edu.tw

報導者:

陳平坤教授

內容簡介:

9:10-10:00
【主題演講】
《大智度論》研究之繼承與開展(釋厚觀,福嚴佛學院院長)

10:10-11:00
主持人:蔡耀明(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尸羅波羅蜜與戒律思想——以《大智度論》與初期大乘為主(Stefania Travagnin(史芬妮,荷蘭格羅寧根大學助理教授))
評論人:鄧偉仁(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助理教授)

11:10-12:00
主持人:張慧芳(靜宜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大智度論》所說「般若波羅蜜多」法義的吉藏闡釋(陳平坤,臺灣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評論人:曾稚棉(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助理教授)

13:30-14:20
主持人:釋大參(華梵大學佛教學系助理教授)
《大智度論》中的「三昧」與「陀羅尼」——羅什漢譯經論中所見之大乘禪觀(王晴薇,中華佛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評論人:郭朝順(佛光大學佛教學系教授)

14:30-15:20
主持人:耿晴(政治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大智度論》之漢傳詮釋的當代視角——以印順法師為例(嚴瑋泓,東海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評論人:劉嘉誠(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教師)

15:30-16:20
主持人:越建東(中山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Something for Nothing: Cognitive Metaphors for Emptiness in the MppU(釋慧峰,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助理教授)
評論人:萬金川(佛光大學佛教學系教授.佛教學院院長)

16:30-17:20
主持人:林鎮國(政治大學哲學系特聘教授)
從《大智度論》看〈物不遷論〉(涂艷秋,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
評論人:邱敏捷(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教授‧臺南附中校長)

系統號:

C-007923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Studies 21th Conference (EACS 2016)

標題: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Studies 21th Conference (EACS 2016)

時間:

2016年8月23至28日(週二至週日)

地點:

St. Petersburg State University, Russia(University Embankment, 7/9, Sankt-Peterburg, Russia 199034)

主辦單位: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Studies

聯絡人:

E-mail: eacs2016@gmail.com

內容簡介:

The 21st biennial conference of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Studies will be held in St. Petersburg, Russia on August 23-28, 2016. It is jointly organized by St. Petersburg State University, the Institute of Oriental Manuscripts RAS and the State Hermitage Museum.

The scholars from Europe and beyond are invited to submit their paper and panel proposals online at the conference webpage. An international board of referees will evaluate the proposals submitted to the organizers. The language of the conference is English.

The sections of the conference include:
Linguistics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Premodern Literature
Modern Literature
Cinema, Theater, Performing Arts
Translation Studies
Art, Archeology & Material Culture
Chinese Manuscripts, Books, Artifacts Abroad
Religion
Philosophy
Premodern History
Modern History
East-West Contacts & Perceptions
Politics &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ociology & Anthropology
Gender Studies
Economics
Law
Media Studies
Environment
Cross-sectional

【Important deadlines】
April 1, 2016 – June 1, 2016: Online-registration
August 23, 2016 – Arrival to Saint-Petersburg
August 28, 2016 – Departure from Saint-Petersburg

【Keynote Speaker】
The key-note speaker for the EACS-2016 is Academician Vladimir S. Myasnikov (Moscow,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who will deliver a lecture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Studies in Russia.

【Participants & Panels】
The organizers thank all EACS-2016 applicants for their intention to attend the conference. We are also very grateful to the international board of referees for evaluation of more than 1000 proposals (including 68 panel proposals). It was not an easy job to do since only 50 % of all the proposals could be accepted.

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results, the organizers invite 557 individual participants and panelists to attend the conference. The alphabetical lists of accepted participants and panels are given below. Please, note that the organizers do not comment on the results of evaluation.

Both the online registration and payment of the conference fee will commence at the conference web site www.eacs2016.spbu.ru on April 1, 2016 and is going to last until June 1, 2016.

List of the distributed to panels participants with the indication of papers’ titles will be published on the web site by the end of the March, 2016.

The preliminary program will be available by June 15, 2016.

【Program】
Schedule of the conference, please see the web-site:http://www.eacs2016.spbu.ru/schedule-2016/

【General Time Line】
Please see the web-site:http://www.eacs2016.spbu.ru/schedule-2016/

系統號:

C-007867

2016海洋史國際學術研討會——環中國海周邊的諸海域世界:跨洋市場、關連與動力

2016海洋史國際學術研討會——環中國海周邊的諸海域世界:跨洋市場、關連與動力

標題:

2016海洋史國際學術研討會——環中國海周邊的諸海域世界:跨洋市場、關連與動力

時間:

2016年8月31日至9月1日(週三至週四)

地點:

中研院人社中心第1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海洋史研究、日本東京大學

聯絡人:

何書亞,Tel: (02) 2789-8121;E-mail: maritime@ssp.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8月31日
9:40-10:30
【Keynote speech】
Dutch-Chinese interactions in and around the China Seas long term
perspectives c. 1660-1780 (Prof. Gerrit Knaap)

10:40-12:00
Chair: Gerrit Knaap
Countries for Commercial Relations (Tsusho-no-Kuni 通商國)”:The Tokugawa Struggle to Control Chinese in Japan(松方冬子)
講題待定(Peter Boschberg)
Discussant:Leonard Blussé

13:30-14:50
Chair: Peter Boschberg
The Sugar Trade by 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and its Rivals for the Japanese Market in the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ies(島田龍登)
Discussant:古慧雯
Radix China and Putchock of India: Herbal exchange around maritime Asia via the VOC during the 17 and 18th centuries.(鄭維中)
Discussant:張彬村

15:10-17:10
Chair:張彬村
The End of a Commercial Era: From the English Junk Affair to the Vietnamese Maritime Embargo in 1693 (Anh-tuan Hoang)
Discussant:太田淳
The VOC Activities and the Formation of Local Territorial Powers: Cases
of Longkiau and Pimaba in Formosa(康培德)
Discussant: Peter Boschberg
十八世紀占婆與山地民族的關係(牛軍凱)
Discussant:鄭永常

9月1日
10:30-11:50
Chair:劉石吉
從東亞海域的視點再思清代的朝貢與互市(劉序楓)
Discussant:張啟雄
公.私領域之間:長崎僑領陳世望(1901-1940)(朱德蘭)
Discussant:江柏煒

14:00-15:20
Chair:Leonard Blussé
College van Boedermeesters of Batavia in the 17th and 18th Century
Opportunities in the City of Migrant: Chinese Entrepreneurs and
Batavia Development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8th Century. (Bondan Kanumoyoso)
Discussant:Gerrit Knaap

15:40-17:00
Chair:陳國棟
Trade, migration and diffusion of knowledge around the South China Sea during the modern period: the case of sericulture(毛傳慧)
Discussant:康培德
Development of Cash-crop Production in Colonial Minahasa: Non-Plantation Cultivation of Coffee and Copra(太田淳)
Discussant:陳計堯

系統號:

C-008097

第5回総合アジア圏域研究国際シンポジウム:「アーカイブの内と外——当代中国研究の新展開」

標題:

第5回総合アジア圏域研究国際シンポジウム:「アーカイブの内と外——当代中国研究の新展開」

時間:

2016年9月24日(週六)16:00-18:00

地點:

東洋文庫2階講演室(東京都文京区本駒込2-28-21)

主辦單位:

公益財団法人東洋文庫

內容簡介:

10:15-11:30
【基調報告「アーカイブ.記録.記憶」】
民間史料与中国当代史研究之人文取向——華東師範大学当代文献史料中心収蔵所見(張濟順,華東師範大学教授)
日記与中国近代史研究——以「蔣介石日記」為例的討論(呂芳上,中央研究院兼任研究員、国史館前館長)

12:45-13:15
【特別講演会】
東洋文庫所蔵の中国農村祭祀関係視覚資料(田仲一成,東洋文庫図書部長)

13:15-14:45
【第1セッション「戦後東アジアの国際関係と檔案(アーカイブ)」】
主持人:毛里和子(東洋文庫研究員,早稲田大学名誉教授)
日中平和友好条約と福田外交(井上正也,成蹊大学准教授)
中朝関係新起点——労働党八月事件及其結果(沈志華,華東師範大学教授)
評論人:下斗米伸夫(法政大学教授)

14:55-16:25
【第2セッション「大衆.集団.国家」】
主持人:中兼和津次(東洋文庫研究員・東京大学名誉教授)
当代中国人的集体記憶与個人記憶(張楽天,復旦大学教授)
集体化時代農村基層檔案与山西社会研究(行龍,山西大学副学長)、(馬維強,山西大学副教授)
評論人:内山雅生(東洋文庫研究員・宇都宮大学名誉教授)、祁建民(長崎県立大学教授)

16:35-17:55
【第3セッション「檔案資料から見る『中国』の内と外」】
主持人:石川禎浩(京都大学教授)
研究胡適与現代中国知識人群体的新工具——簡介「胡適檔案検索系統」与『胡適蔵書目録』(潘光哲,中央研究院研究員兼胡適記念館主任)
檔案資料的内与外——以「五四」、「香港」為中心的探討(陳学然,香港城市大学副教授)
評論人:菅野敦志(名桜大学上級准教授)

17:55-18:20
【総括発言・討論】
村田雄二郎(東洋文庫研究員,東京大学教授)

系統號:

C-008028

第2屆東亞外交史的新視野——外交史研究的新見解與展望

標題:

第2屆東亞外交史的新視野——外交史研究的新見解與展望

時間:

2016年10月21日(週五)9:00-18: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中型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9:00-18:00
【折衝尊俎與外交史研究】
神話的現實:中國對「門戶開放」政策的最初反應與中美關係(1899-1901)(劉芳)
中國對國際法的運用與交涉——以1932年9月南京國民政府在國聯對滿洲國問題的申述為例(王慧婷)
部分參與:中國與國際核不擴散機制(1979-1992)(詹欣)

【民間團體與外交史研究】
民國初年的日本訪華團體與中日外交(1912-1914)(羅皓星)
中國俄僑反共團體:以俄羅斯法西斯黨(Rossijslaja Fashistskaja Partija)為例(安德)

【歷史人物與外交史研究】
進步主義在中國:芮恩施與歐美同學會的早期經歷(馬建標)
北洋政府對「老西開事件」的因應(孟凡靠)
《紐約時報》視野中的孫中山(1896-1925)(楊帆)

【財政經貿與外交史研究】
中華民國臨時執政府的國際承認與關稅特別會議(蔡誠)
泰王山地計畫之緣由(1969-1973)(李珆萱)

系統號:

C-007868

破浪前行:第二屆臺灣民俗研究青年學者學術研討會

標題:

破浪前行:第二屆臺灣民俗研究青年學者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6年10月22、23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靜宜大學國際會議廳(臺中市沙鹿區臺灣大道七段200號)

主辦單位:

靜宜大學臺灣研究中心、臺灣淡南民俗文化研究會、中正大學媽祖文化研究中心

聯絡人:

官怡杏,Tel: 04-26328001#17190、17191;E-mail: ising.folk@gmail.com

內容簡介:

一、會議說明
臺灣民俗研究青年學者學術研討會已於2014年啟航,在民俗學科起步的思想浪潮上,正準備邁向乘風破浪的各樣旅程,航行中也許困難重重,但秉持著鼓勵臺灣民俗青年學者之精進,期許青年研究者能不畏當前民俗學發展之困境,仍持續向前邁進的概念,今年(2016)再度籌畫辦理第二屆會議,並設定主題為「破浪前行:第二屆臺灣民俗研究青年學者學術研討會」,希望能持續提供青年學者學術交流平臺與發展空間,讓臺灣民俗學的青年研究者能透過本研討會,持續積累能量,進而破浪前行、展翅高飛,追求更穩健的學術研究發展面向,為臺灣民俗學開創嶄新高度。

二、辦理單位
主辦單位:靜宜大學臺灣研究中心、社團法人臺灣淡南民俗文化研究會
協辦單位:臺南市北門社區大學、中央研究院臺灣宗教文化數位平臺、民俗亂彈、豐饒文化社等

三、徵稿主題
1、臺灣民間文學研究與回顧:凡涉及臺灣民間文學之方法、發展、文獻、議題之回顧或研究探討者皆可。
2、臺灣民俗學研究與方法論:凡涉及臺灣民俗學研究方法論(可由文學、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宗教學等方向與民俗學跨領域整合議題開展,或為臺灣民俗學研究史之回顧)議題者,皆可來稿,或以民俗學研究為主體,提出理論討論、學理思維、議題發展者。
3、臺灣民俗學與文化資產:凡登錄或可能登錄為臺灣民俗類文化資產,及其後續維護、保存工作等議題者。
4、與臺灣民俗學相關主題之研究:凡涉及民俗研究,如:民間文學、宗教信仰、表演藝術、工藝美術、地域社會、生命禮俗等主題內容研究。

四、徵稿對象
1、於國內外大專院校就讀之碩士班、博士班研究生。
2、碩、博士班畢業未滿5年者。
3、40歲以下之民間文學研究、地方文史調查或民俗研究工作者。
4、受學者或是籌備委員推薦之學生、學者。

五、時間資訊
1、題目與摘要截稿日:已截止
2、摘要審查結果公告:2016年7月31日(星期日)前
3、論文全文稿繳交日:2016年9月30日(星期五)前
4、研討會辦理時間:2016年10月22、23日(星期六、日)(暫定)

六、徵稿說明
1、收件方式:摘要及論文全文皆採電子檔(Word格式,如有造字請另附pdf格式檔),請分別於繳交期限內,以E-mail寄至ising.folk@gmail.com,官怡杏秘書收,主旨及檔案名稱請寫明:投稿第二屆臺灣民俗研究青年學者學術研討會(姓名+題目)。
2、檔案格式:請以電腦打字,A4大小,12號字,標楷體,單行間距,邊界依Microsoft Word預設之版面設定。論文全文格式待通過後另行通知,內容約10000-20000字(含摘要、註釋、參考書目、附錄、圖表等)。

七、注意事項
1、論文撰寫及會議使用語言皆為中文。
2、來稿需為未以任何形式公開發表之學術論文,每人以一篇為限。
3、論文內容凡與本次會議主題有關者皆歡迎。
4、徵稿論文均經相關學者匿名審查,不論接受與否,皆於2016年7月31日(星期日)前告知結果;並請正式錄用之投稿者於2016年9月30日(星期五)前繳交論文全文檔。

八、聯絡資訊
聯絡人:臺灣淡南民俗文化研究會 官怡杏
E-mail:ising.folk@gmail.com
聯絡電話:04-26328001分機17190、17191

系統號:

C-007928

第12屆南臺灣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

標題:

第12屆南臺灣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6年10月28至29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屏東大學民生校區五育樓國際會議廳(屏東市民生路4-18號)

主辦單位:

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南臺灣研究工作室、教務處教學資源中心

聯絡人:

董家嫻,E-mail: socialnptu@gmail.com

內容簡介:

一、主辦單位: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南臺灣研究工作室、教務處教學資源中心

二、協辦單位:屏東縣屏北區社區大學、屏東縣屏南區社區大學、臺灣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臺灣在地文化創新與共學協會

三、經費贊助單位:教育部

四、會議時間:2016年10月28-29日(週五、六)上午9:00至下午5:30

五、投稿報名截止:已於6月截止

六、會議地點:屏東大學民生校區五育樓國際會議廳(屏東市民生路4-18號)

會議主題:屏東學是什麼?──屏東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徵稿子題:
本研討會除主題演講外,擬分成如下七個子題來組織議程,共分成十個場次進行,每個場次3篇論文:

1.屏東的環境和生態

2.屏東的經濟

3.屏東的政治

4.屏東的社會

5.屏東的文化

6.屏東的教育

7.屏東研究的認識論和方法論

撰稿須知:
歡迎各界學者專家、博士生和碩士生投稿。本研討會採邀稿與投稿併行制,一律先審摘要,約500字,通過後通知作者編入議程。投稿內容以中文為原則,中文論文以不超過一萬字(含參考文獻、註釋和附錄)為原則。撰文體例格式請參考《臺灣社會學刊》論文撰稿體例:http://tsa.sinica.edu.tw/publish_01-1.php

投稿時,請將「投稿報名表」(如附件)填妥後寄至大會信箱socialnptu@gmail.com董家嫻助理(查詢電話:08-7663800轉35301,或籌備總幹事李錦旭老師0953-086403)。大會收到稿件後將主動回覆投稿人已接獲信件。大會將提供論文發表人交通和住宿補助,研討會舉行後論文經編輯委員會審查通過、收入論文集者,並酌給撰稿費用。而為方便討論交流,如作者無提出異議,擬將論文於交稿後至研討會舉行期間掛在專屬網頁上。

重要日程:
全文繳交截止:2016年9月30日

論文發表順序通知:2016年10月21日

研討會舉行:2016年10月28-29日(週五、六)

研討會舉行後全文修改繳交截止:2016年11月20日

系統號:

C-007869

2016第五屆屏東文學學術研討會:原住民文學與文化

標題:

2016第五屆屏東文學學術研討會:原住民文學與文化

時間:

2016年11月11日(週五)

地點:

屏東大學民生校區五育樓4F第三會議室(屏東市民生路4-18號)

主辦單位:

國立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聯絡人:

Tel: (886-8)7663800轉35201;E-mail: pingtungliterature2016@gmail.com

內容簡介:

一、指導單位:教育部

二、主辦單位:國立屏東大學

三、合辦單位:屏東縣政府、屏東縣阿緱文學會

四、承辦單位:國立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五、研討會日期:2016年11月11日(星期五)

六、研討會地點:國立屏東大學民生校區五育樓4F第三會議室(暫定)

七、研討會主題:原住民文學與文化

八、徵稿方式:公開徵求論文

論文範圍:
(一) 屏東原住民文學研究

(二) 屏東原住民文化研究

(三) 臺東、高雄原住民文學與文化研究

(四) 其他與本次會議主題相關之研究
(研討文本包含:文字、圖像、影像、音樂、戲劇等)

九、論文題目及摘要截稿日期:已於5月10日截止。

十、通知研討會論文發表資格名單日期:已於5月31日通知。

十一、研討會發表論文截稿日期:2016年9月30日(星期五)

十二、注意事項:撰稿資料表及論文資料表(請至官網下載)

十三、聯絡方式:國立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900屏東市民生路4-18號
TEL:08-7663800#35201

系統號:

C-007798

第35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

標題:

第35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7年5月19至20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館3樓(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中華民國聲韻學學會

聯絡人:

林秀蓮Tel: 02-26525000#6137)

內容簡介:

會議時間:2017年5月19-20日

會議地點: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館(人文館)3樓

會議主題:時空的對話:漢語音韻學的多元發展

會議子題:
漢語音韻學通論
漢語音韻學個別歷史階段研究(上古音、中古音、近代音)
漢藏語比較研究
漢語方言及語音演變
聲韻學相關議題
聲韻學與文學、經學及語文教學的關係

摘要截稿日期:2016年8月20日(六)

公佈摘要通過日期:2016年9月19日(一)

全文截稿日期:2017年3月31日(五)

會議語言:華語與英語

投稿類型:
(1) 個別投稿:與「會議主題、子題」相關之學術論文。
(2) 專題小組(panel)投稿:自組專題小組成員3~5人(含主持人)。

摘要寄送:
請下載「2017第十五屆國際暨第三十五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發表人資料表及論文摘要表」,填寫後擲交Word檔及PDF檔各一份至:isnchcp2017@gate.sinica.edu.tw。
擬籌組專題小組者,所有成員均須分別下載及填寫。

撰寫須知:摘要內容應包括:主旨、研究問題、取材、方法、預期成果等;以上內容請以500字為限。

摘要審查:
投稿摘要均須經「2017第十五屆國際暨第三十五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議程委員會進行審查,審查通過後始得發表。無論是否錄取,大會均將個別去函通知。

※本演討會發表者需為聲韻學會會員,詳情請參見官網。

系統號:

C-007797

2017文化研究年會:鬥.陣.行(Struggle.Alliance.Action)

標題:

2017文化研究年會:鬥.陣.行(Struggle.Alliance.Action)

時間:

2017年3月11日(週六)

地點:

淡江大學(新北市淡水區英專路151號)

主辦單位:

文化研究學會

聯絡人:

E-mail: csa.taiwan@gmail.com

內容簡介:

2017文化研究年會將探究「鬥陣」的多層意涵,詰問「鬥陣」的集結與行動方式。「鬥」(struggle)之於內,可以是文學藝術創作者或運動者,跟形式、素材、禁忌、傳統的內在爭鬥。「鬥」之於外,是國族、社群集聚與分離之間的張力、文藝流派陣線的競合、社會運動中的路線和群我關係、行動的選項和結果。「鬥陣」這個主題,不但意味著個人或集體的作戰選項,亦提供了對「同在一起」(together-ness) 與聯盟(alliance)的想像反思、也呼應了數位文化裡跨形式、媒介「混雜裝配」之聚合(aggregation)。不管是文學與美學路線之爭,跨國社會運動,集體政治的暴力,網路與實體的集結發聲,新公民運動,性別多樣性的衝突,勞動權的抗爭,多元成家伴侶議題,人與物件、與動物的共處同行,皆開啟了鬥陣的多元詮釋與行動可能。這當中,鬥陣行不行、鬥陣如何行、能行到何處,都有其當代的新意義與開展。
子議題包括:
1.文學、美學中之連結與抵抗
2.人文及社會學科的危機與轉機
3.性別研究與酷兒多樣性
4.文化資產的政治與經濟
5.動物研究與實踐
6.物質文化研究
7.生態論述的新舊典範轉移
8.影像、音樂、跨美學、藝術行動
9.勞動、抵抗與新社會運動方式
10.災難、危機與公民行動
11.身體性、身心障礙、障礙社運
12.旅行書寫的行動與文化越界

I.投稿型式:
i.本次會議接受自組panel以及與本次年會主題相關之個人學術論文發表,惟自組panel具有優先權。自組panel由規劃者統一寄出摘要,摘要需包括panel題目及主題說明(500字)、各篇論文摘要(500字)、panel成員個人簡歷及聯絡方式。個人發表,需提供中文摘要(500字)、作者簡歷及聯絡方式。個人簡歷及聯絡方式應含學經歷、現職、著作簡目、通訊地址、聯絡電話、電子郵件信箱。
ii.摘要及論文撰寫請依學術論文格式,至本年會投稿摘要並發表論文者恕無稿酬。

II.投稿方式:摘要與全文請email至本次年會專用信箱csa.conf2017@gmail.com,信件主旨請註明「投稿文化研究年會」。

III.摘要截稿日期:2016年08月14日

IV.審查結果通知日期:2016年10月10日

V.論文全文截稿日期:通過審查之投稿者,請於2017年1月06日(星期日)前將全文(至少5000字)寄至csa.conf2017@gmail.com。

若有任何問題,請與文化學會秘書處(csa.taiwan@gmail.com)聯繫,或上文化研究學會臉書私訊留言。關於本學會其他相關資訊請上官網:www.csat.org.tw

系統號:

C-007934

「世界史中的中華婦女」學術研討會

標題:

「世界史中的中華婦女」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7年7月11至14日(週二至週四)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

聯絡人:

林秀娟,Tel: 886-2-27898202;E-mail: schuan@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最近20多年來,中國婦女史研究有了很大的突破,從「父權壓迫」到「女性自主」,從「她的故事」到「性別建構」,中國婦女在歷史上的身影愈來愈清晰,她們所發出的也不再限於幽微的「無聲之聲」。不過正當婦女史的知識積累日益豐富而細緻,我們發現到,中國婦女史研究也出現相當的侷限性,特別是承襲著「中國」的框架。近代中國的女權發展無可避免地捲入民族國家的形成過程,也因此探討近代中國婦女史幾乎不可能繞過國族主義。然而,國家是否為婦女史研究的最重要關鍵?我們是否可能像十多年前杜贊奇(Prasenjit Duara)所提議的,「把婦女史從民族國家拯救出來」?

基於這樣的思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將於2017年7月11-14日召開「世界史中的中華婦女」國際學術研討會。以「中華婦女」為主題,即希望超越民族國家的界線來研究中國(包括華裔)婦女史,一方面把中華婦女放在世界歷史的舞臺上重新審視,例如:她們對「域外」的想像、書寫及經歷,她們與外國人之間的互動和理解(或誤解),中國與外國婦女的經驗異同比較等。另一方面,吾人正身處於「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地球村裡,許多區域性的政治動亂、經濟危機、環境變遷其實都是全球議題。不論我們是否同意「全球化」的命題,「全球性鏈結」儼然是認識區域文化的一把鑰匙。這種全球性鏈結與中華婦女有何關係?全球性的視野對於中國婦女史研究提供什麼樣的新觀點與洞見?至於時間跨度上,本次會議上溯古代,下至1970年代,意在提供長時段(longue durée)研究的對話機會。換言之,本次會議將從跨地域及跨時代的角度,重探中華婦女的歷史。

為擴大參與以集思廣益,本會誠摯歡迎學界就(但不限於)以下議題投稿:
1.日常生活(食、衣、住、行、物質文化)
2.革命與戰爭
3.移民、流亡與離散
4.政治與統治(女性統治者、參政權、外交)
5.宗教與禮俗
6.身體、衛生與醫療
7.科學與技術
8.性、性別與性傾向
9.婚姻與家庭
10.創造與設計(表演藝術、電影、音樂、美術、文學、生活風格)
11.法律、犯罪與刑罰
12.經濟生產(農、工、漁、商、手工業)
13.空間與地方
14.邊境婦女(海外與邊疆)
15.家政學與家庭管理
16.大眾文化

本會接受有主題的論文組(panel)或個別論文的投稿,論文撰寫與大會使用的語言為中文或英文。每組 (panel) 參與學者以不超過五位(包括主持人、論文發表人、評論人)為原則,所發表論文最多四篇。繳送內容包括:與會學者之姓名、職銜與聯絡方式;場次主題及摘要(500字內);每篇論文題目及摘要(250字內)。個別論文報名者請提供姓名、職銜、論文題目及摘要(250字內)。本會將針對論文與主題進行評審,並於2016年6月30日公佈評審結果。

與會學者交通費請自理,大會將提供與會學者(大臺北地區以外)5天住宿,從2017年7月10日入住,15日退房。與會學者若擬延長停留時間,大會可以協助訂房,但須自行負擔費用。

系統號:

C-007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