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荒木達雄:一百回本《水滸傳》編纂方法考:雜劇與水滸傳
標題:
【演講】荒木達雄:一百回本《水滸傳》編纂方法考:雜劇與水滸傳
時間:
2015年12月1日(週二)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文哲所2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主講人:
荒木達雄(日本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博士候選人)
內容簡介:
主持人:胡曉真(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系統號:
A-006460
【演講】郭美芬:都如何敘說移民的歷史?報刊網絡、華商菁英與形塑二十世紀初的華裔澳洲人
標題:
【演講】郭美芬:都如何敘說移民的歷史?報刊網絡、華商菁英與形塑二十世紀初的華裔澳洲人
時間:
2015年12月1日(週二)10:00-11:30
地點:
香港中文大學馮鏡禧樓220室(香港沙田崇基路信和樓)
主辦單位: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郭美芬(澳洲昆士蘭大學哲學與歷史調查學院博士、澳洲研究委員會研究員)
聯絡人:
Tel: (852) 3943-7119
內容簡介: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學術講座】
本演講以普通話進行。
系統號:
A-006518
【演講】薛化元:國際法上二次大戰的結束與臺灣
標題:
【演講】薛化元:國際法上二次大戰的結束與臺灣
時間:
2015年12月1日(週二)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薛化元(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修纂處,Tel: 02-2316-1081
內容簡介:
【專題演講「紀念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七十週年——戰爭的省思」(二)】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06516
【演講】汪錚:習近平の外交政策と中国の民族主義
標題:
【演講】汪錚:習近平の外交政策と中国の民族主義
時間:
2015年12月1日(週二)16:00-18:00
地點:
東京大学駒場キャンパス18号館4階会議室(東京都目黒区駒場3-8-1)
主辦單位:
新しい日中関係を考える研究者の会、東京大学日本・アジアに関する教育研究ネットワーク(ASNET)
主講人:
汪錚(Seton Hall University准教授、国際政治学研究)
聯絡人:
新しい日中関係を考える研究者の会,E-mail: sinojapaneserelations@gmail.com
內容簡介:
主講人
ワン・ジョン(汪錚),Seton Hall University准教授、国際政治学研究。主著にNever Forget National Humiliation: Historic Memory in Chinese Politics and Foreign Relations, New York Cit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2. (『中国の歴史認識はどう作られたのか』伊藤真訳,東洋経済新報社,2014年。)
評論人
天児慧(早稲田大学教授)
本演講以中文進行,討論時備有日中翻譯。
系統號:
A-006430
【演講】呂迅:The Unwitting Ally: The U.S.’s Role in the Rise of the CCP
標題:
【演講】呂迅:The Unwitting Ally: The U.S.’s Role in the Rise of the CCP
時間:
2015年12月1日(週二)14:30-16:00
地點:
香港中文大學馮鏡禧樓101室(香港沙田崇基路信和樓)
主辦單位: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呂迅(LU Xun,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博士)
聯絡人:
Tel: (852) 3943-7119
內容簡介: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學術講座】
本演講以英語進行。
系統號:
A-006519
【演講】范廣欣:盧梭《社會契約論》的第一個漢譯本與清末民初中國知識分子的革命觀
標題:
【演講】范廣欣:盧梭《社會契約論》的第一個漢譯本與清末民初中國知識分子的革命觀
時間:
2015年12月1日(週二)16:30-18:00
地點:
香港中文大學馮鏡禧樓101室(香港沙田崇基路信和樓)
主辦單位: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范廣欣(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博士)
聯絡人:
Tel: (852) 3943-7119
內容簡介: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學術講座】
本演講以普通話進行。
系統號:
A-006520
【演講】丘凡真:十八世紀八十年代朝鮮使臣與清廷「筵宴朝正外藩禮」的變化
標題:
【演講】丘凡真:十八世紀八十年代朝鮮使臣與清廷「筵宴朝正外藩禮」的變化
時間:
2015年12月2日(週三)10: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5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主講人:
丘凡真(Bumjin Koo,韓國首爾大學東洋史系教授)
內容簡介:
【專題演講】
主持人:祝平一(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員)
系統號:
A-006491
【演講】劉士永:由庶而嫡——我所知道的臺灣醫療衛生研究歷程
標題:
【演講】劉士永:由庶而嫡——我所知道的臺灣醫療衛生研究歷程
時間:
2015年12月2日(週三)10:20-12:10
地點:
臺灣大學博雅教學館202教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劉士永(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內容簡介:
主持人:呂紹理(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系統號:
A-006510
【演講】Michel Mohr:Reopening a Debate that Remained Dormant for a Century: Past and Present Approaches to “Universality” and the Contrast Between Contemporary Japanese and Taiwanese Buddhism
標題:
【演講】Michel Mohr:Reopening a Debate that Remained Dormant for a Century: Past and Present Approaches to “Universality” and the Contrast Between Contemporary Japanese and Taiwanese Buddhism
時間:
2014年12月2日(週三)12:00-13:30
地點: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第1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主講人:
Michel Mohr(蒙葦,夏威夷大學宗教系副教授)
聯絡人:
林音秀,E-mail: world66@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This talk begins with the story of a Japanese monk who traveled to India and studied Sanskrit before succumbing to tetanus. It then focuses on the issue of “universality,” and on the philosophical prerequisites for reopening a constructive debate on its potential for scholarly usage.
I then discuss the contrast between contemporary Taiwanese Buddhism and its Japanese equivalent. One of my working hypotheses is that the Taiwanese religious landscape offers an ideal terrain to investigate the adaptability of tradition to the social fabric, as the unique involvement of volunteers contributes to a “symbiosis” between lay and monastic Buddhist communities.
演講語言:英文
注意事項:
1.http://www.ioe.sinica.edu.tw/ (一律從「民族所網頁」報名)
2.即日起至11/22(週日)23:00為止。
3.餐點提供:由於餐點數量有限,本所保留提供餐點與否的權利。
4.錄取通知:於11/25(週三)前統一回覆錄取通知,並告知是否提供餐點。
5.演講於當日12:00開始,會場於12:15前提供餐點。
6.請自備環保餐具。
7.如若報名兩次不出席且沒有事先告知者,將取消報名資格。
8.請留意是否收到報名回覆信函,並確認是否錄取,謝謝。
9.聯絡資訊:林音秀小姐,E-mail: world66@gate.sinica.edu.tw
系統號:
A-006523
【演講】吳旻旻:視覺景觀與經驗轉譯:重探《楚辭》二〈招〉
標題:
【演講】吳旻旻:視覺景觀與經驗轉譯:重探《楚辭》二〈招〉
時間:
2015年12月2日(週三)15:30
地點:
臺灣大學中文系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主講人:
吳旻旻(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內容簡介: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第357次學術討論會】
主持人:鄭毓瑜(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討論人:李文鈺(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系統號:
A-006534
【演講】Isabelle Cheng:Pledge, Planning, (In)action: Chiang Kai-shek’s Shelved War Plan of Retaking China
標題:
【演講】Isabelle Cheng:Pledge, Planning, (In)action: Chiang Kai-shek’s Shelved War Plan of Retaking China
時間:
2015年12月2日(週四)18:00-20:00
地點:
Room 116, Russell Square: College Buildings, 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10 Thornhaugh Street,Russell Square,London,WC1H 0XG,UK)
主辦單位:
Centre of Taiwan Studies, SOAS
主講人:
Dr. Isabelle Cheng (University of Portsmouth)
聯絡人:
E-mail: bc18@soas.ac.uk
內容簡介:
Abstract
For those who are familiar with historical naval conflict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the year of 1966 was marked as the beginning of the PRC’s supremacy at sea, and so tilting in the favour of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Navy (PLAN). In that year alone, the Nav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N) suffered heavy losses in three skirmishes along the coast of southeast China. However, what is less well known is that these losses are also noted by some as being the beginning of the demise of a top secret war plan that had been under study, throughout the 1960s, for launching a war on Communist China. This highlights the role of those who took part in the planning of Project Guoguang (guoguang jihua), the last of a series of war plans that would have dispatched, from Jinmen and Mazu, an ROC military force comprised of Mainlanders, as well as Taiwanese conscripts, to land on the beach of Fujian – had Project Guoguang being activated. Project Guoguang would realise Chiang Kai-shek’s promise of taking them back home to the Mainland, dead or alive.
Recently, the studying of the ROC military’s war plans of retaking China in the milieu of the Cold War has started to emerge. Such scholarship defies the widely held belief that Chiang’s pledge of returning to China was no more than political propaganda for the purpose of securing the legitimacy of his rule. This talk is a preliminary reading of the oral history of the members of the planning staff and of the archives related to the preparation of this long-waited war.
Speaker's Bio
Isabelle Cheng received her PhD from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SOAS). She is a Senior Lecturer in East Asian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Studies at the School of Languages and Area Studies of the University of Portsmouth. She currently serves on the Board of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Taiwan Studies (EATS) and is a Research Associate of SOAS Centre of Taiwan Studies. Her research concentrates on marriage migration, citizenship, multiculturalism, and national identity. Her articles focusing on Southeast Asian and Chinese immigrant wives in Taiwan are published by Asian Ethnicity, Journal of Current Chinese Affairs and included in Migration to and from Taiwan.
系統號:
A-006431
【演講】梁麗玲:敦煌文獻中臨產遇難的宗教與醫療
標題:
【演講】梁麗玲:敦煌文獻中臨產遇難的宗教與醫療
時間:
2015年12月3日(週四)10:00-11:3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七樓701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主講人:
梁麗玲(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教授)
內容簡介:
【專題演講】
與談人:汪娟(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教授)
系統號:
A-006574
【演講】葉其忠:1923年「科玄論戰」後張東蓀與胡適兩人長期論爭考據學是不是科學廣狹義解平議
標題:
【演講】葉其忠:1923年「科玄論戰」後張東蓀與胡適兩人長期論爭考據學是不是科學廣狹義解平議
時間:
2015年12月3日(週四)14:30-16:3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中型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
主講人:
葉其忠(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副研究)
內容簡介:
系統號:
A-006469
【演講】Legitimating Authority In The Sino-Tibetan Borderlands
標題:
【演講】Legitimating Authority In The Sino-Tibetan Borderlands
時間:
2015年12月3日(週四)16:30-18:00
地點:
Lathrop Library - Room 224, 518 Memorial Way(521 Memorial Way, Stanford, CA 94305,USA)
主辦單位:
Center for East Asian Studies, Stanford University
主講人:
Scott Relyea, Stéphane Gros, Wesley Chaney
內容簡介:
Presentations:
Settling Kham: Colonization and the Legitimation of Authority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Scott Relyea, Assistant Professor of Chinese History, Hamline University; Visiting Scholar,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UC Berkeley)
Debt and Imposed Sovereignty in Southernmost Eastern Tibet (mid-19th to mid-20th Century) (Stéphane Gros, Researcher, Center for Himalayan Studies/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 France)
Taxes and Temples: Village-level Authority on the Late Imperial Sino-Tibetan Borderlands(Wesley Chaney, PhD Candidate, Stanford University)
Moderator:
Tom Mullaney, Associate Professor of Chinese History, Stanford University
※本演講需事先報名,詳參官網。
系統號:
A-006432
【演講】陳培豐:地方、民謠、共同記憶與文化認同:重層殖民下的臺灣「民謠」運動
標題:
【演講】陳培豐:地方、民謠、共同記憶與文化認同:重層殖民下的臺灣「民謠」運動
時間:
2015年12月4日(週五)14:00-16:00
地點:
世新大學舍我樓S1204會議室(臺北市文山區木柵路一段17巷1號)
主辦單位:
世新大學舍我紀念館舍我研究中心
主講人:
陳培豐(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聯絡人:
林小姐,Tel: 02-2236-8225#2402
報導者:
陳博士,Tel: 02-2236-8225#2405
內容簡介:
在時間上具古老性、社會上具庶民性、政治上具被支配性、階級上屬勞動性、空間上具地域性的「民謠」,如何被日本帝國和國民黨政府這兩個統治政權所用,以看待、解釋或彌補自己和臺灣在地理從屬關係的裂縫或破綻,藉此合理化其統治正當性。講者陳培豐研究員將分析兩個統治政權的類似與差異,進一步探討在此夾縫中,臺灣民眾在地域性概念上又如何開始認識或想像自己、並在歌謠世界中提出自己存在空間的界線,從而對這塊島嶼萌生出屬於自己、且不同於支配者的空間地理觀,探討其反映的社會文化史意涵。
系統號:
A-006555
【演講】李伍薰:自然生態書寫的多樣性
標題:
【演講】李伍薰:自然生態書寫的多樣性
時間:
2015年12月4日(週五)14:00-16:00
地點:
東華大學人社一館文A308(花蓮縣壽豐鄉志學村大學路二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主講人:
李伍薰(知名科幻、奇幻小說家)
內容簡介:
【中文能力與涵養講座】
主持人:蔡淑芬(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系統號:
A-006509
【演講】吳蕙芳:史料與史實:基隆中元祭的個案觀察
標題:
【演講】吳蕙芳:史料與史實:基隆中元祭的個案觀察
時間:
2014年12月4日(週四)15:10-17:00
地點:
臺北大學人文學院文4F06教室(新北市三峽區大學路15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北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吳蕙芳(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教授)
系統號:
A-006538
【演講】Robert CAMPANY:Buddhism Enters China'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標題:
【演講】Robert CAMPANY:Buddhism Enters China'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時間:
2015年12月4日(週五)16:30-18:15
地點:
香港中文大學馮鏡禧樓G24室(香港沙田崇基路信和樓)
主辦單位: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Prof. Robert CAMPANY(美國范德堡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教授)
聯絡人:
Tel: (852) 3943-7119
內容簡介:
【歷史學研習班】
本演講以英語進行。
系統號:
A-006521
【演講】陳芳明:美與殉美:詩與我的文學生涯
標題:
【演講】陳芳明:美與殉美:詩與我的文學生涯
時間:
2015年12月5日(週六)10:00-12:00
地點:
國家圖書館(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國家圖書館、花蓮縣文化局圖書館
主講人:
陳芳明(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聯絡人:
報名請洽03-8227121#163
內容簡介:
本演講為國家圖書館與全國8大圖書館攜手合作推出臺灣閱讀節系列活動之「閱讀美好文學巡迴講座」,邀請知名學者或作家至圖書館進行演講。他們不僅介紹優良好書,更會分享對於詩、散文及小說等各類文學作品之獨特見解,娓娓述來自己珍貴之閱讀心得,進而引導民眾進入經典作品的世界,培養閱讀優質好書之習慣。每一場演講內容皆是精采可期,歡迎大家就近前往參加各地圖書館之巡迴講座,報名資訊請洽各地合辦單位。
更多臺灣閱讀節相關資訊,請參見臺灣閱讀節官方網站(http://trf2015.ncl.edu.tw/)
系統號:
A-006566
【演講】黃士珊:中古佛教木刻與文化流變:一個視覺研究的新視野
標題:
【演講】黃士珊:中古佛教木刻與文化流變:一個視覺研究的新視野
時間:
2015年12月7日(週一)10: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5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人類學門
主講人:
黃士珊(Shih-shan Susan Huang,美國萊思大學藝術史系副教授)
內容簡介:
【人類學門專題演講】
主持人:林聖智(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副研究員)
系統號:
A-006468
【演講】曾永義:戲曲源流概說
標題:
【演講】曾永義:戲曲源流概說
時間:
2015年12月7日(週一)15:00-17:00
地點:
成功大學中文系館3F視聽教室(臺南市東區大學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
主講人:
曾永義(中央研究院院士)
系統號:
A-006546
【演講】Bernhard Fuehrer:State Power and the Confucian Classics: The Mengzi jiewen(孟子節文)and Truth Management under the First Ming Emperor
標題:
【演講】Bernhard Fuehrer:State Power and the Confucian Classics: The Mengzi jiewen(孟子節文)and Truth Management under the First Ming Emperor
時間:
2015年12月7日(週一)17:00-19:00
地點:
Room G3, Russell Square: College Buildings, 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1012Russell Square, Bloomsbury, London WC1B 5lF,UK
)
主辦單位:
SOAS China Institute
主講人:
Prof. Bernhard Fuehrer(傅熊,SOAS)
聯絡人:
E-mail: sci@soas.ac.uk
內容簡介:
【SOAS China Institute Monday Forums】
China’s intellectual history as well as the distinctly political nature of discussions of this topic in the contemporary context attest to the state’s exercise of control over the Confucian classics as an ongoing project. This seminar shall concentrate on Zhu Yuanzhang 朱元璋 (1328–1398; r. 1368–1398), the founding emperor of the Ming (1368–1644), his management of truth and his attempts to ensure serviceability of one of the core canonical writings.
Speaker's Biography
Bernhard Fuehrer trained a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BA) and at Vienna University (PhD). He is Professor of Sinology at the Department of the Languages and Cultures of China and Inner Asia at SOAS. He works on a variety of fields including the history of Sinology in the West, Chinese dialectology, and the reception and effective history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in the Chinese tradition.
系統號:
A-006434
【演講】陳剛:六朝建康歷史地理資訊化研究——基於歷史文獻與城市考古資料
標題:
【演講】陳剛:六朝建康歷史地理資訊化研究——基於歷史文獻與城市考古資料
時間:
2015年12月8日(週二)10:00-16: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七樓702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禮俗宗教研究室、數位人文學研究室
主講人:
陳剛(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教授)
內容簡介:
系統號:
A-006493
【演講】Prof. Jacob P. Dalton藏傳佛教專題演講
標題:
【演講】Prof. Jacob P. Dalton藏傳佛教專題演講
時間:
2015年12月,共3場
地點:
政治大學文學院百年樓(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系
主講人:
Prof. Jacob P. Dalton(欽哲基金會傑出藏傳佛教教授 / 美國柏克萊大學南亞與東南亞研究系主任)
聯絡人:
Tel: 02-29387730;E-mail: religion@nccu.edu.tw
內容簡介:
2015年12月9日
14:00
►百年樓330211室
Recent Advances in the Study of the Tibetan Manuscripts Discovered at Dunhuang(敦煌發掘藏文手稿近期研究進展)
A little over a century ago, a huge cache of manuscripts, dating from the fifth to early eleventh centuries, was discovered in the now-famous “Library Cave” near the city of Dunhuang. Thanks in large part to the recent digitization efforts of the International Dunhuang Project and others, the past decade has seen numerous advances in the study of the Tibetan manuscripts recovered from the cave. This talk introduces the Tibetan manuscripts and reviews some of the more important discoveries that have emerged in recent years. Particular attention will be given to recent advances in early Tibetan paleography and what they tell us about the dating and the character of the collection as a whole.
2015年12月16日
14:00
►百年樓330106室
Evidence from Dunhuang: Ritual Manuals and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Tantric Buddhism(由敦煌而來的證據:坦特羅佛教的儀式手冊及早期發展)
Recent studies of early tantric Buddhism have been largely based on the canonical tantras, supposed to be the word of the Buddha, and their commentaries. The tantric manuscripts from Dunhuang offer quite a different body of evidence: hundreds of ritual manuals in the forms of sādhanas, vidhis, kalpas, and ritual notes. This lecture examines this unique literature for what it might tell us about this crucial period in Buddhism’s history. The extracanonical status of ritual manuals allowed their authors considerable flexibility; this was a highly creative genre, open to local variation and innovation. It was the literary petri dish in which tantric ritual developed. The ritual manuals from Dunhuang thus represent an invaluable time capsule of lived religion between the canonical tantras.
2015年12月21日
14:00
►百年樓330106室
O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Dunhuang Ārya-tattvasaṃgraha-sādhanopāyikā and Its Commentary(敦煌《聖攝真實論儀軌》與其評註的重要性)
The Dunhuang archive includes several manuscript copies of an apparently once-popular Tibetan sādhana based on the Sarvatathāgata-tattvasaṃgraha. The Ārya-tattvasaṃgraha-sādhanopāyikā appears to be an imperial-period Tibetan translation from an Indic original that provides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this crucial tantric ritual system. The present paper will begin by reviewing the available materials and their possible provenance, before turning to the contents of the sādhana themselves, as well as an extensive commentary to this same sādhana, also from Dunhuang. With reference to these and other manuscripts,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 rise of tantra proper was accompanied by new uses of poetic language to evoke certain affective experiences in the ritual reader/practitioner.
系統號:
A-006435
【演講】張展鴻:ザリガニをめぐる食文化の変容:中国・江蘇省における現地料理のポリティクス
標題:
【演講】張展鴻:ザリガニをめぐる食文化の変容:中国・江蘇省における現地料理のポリティクス
時間:
2015年12月9日(週二)18:30-20:30
地點:
慶應義塾大学三田キャンパス南校舎412(東京都港区三田2丁目15−45)
主辦單位:
慶應義塾大学人類学研究会、三田哲学会
主講人:
Sidney Cheung(張展鴻,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科教授)
聯絡人:
三尾裕子教授,Tel: 03-5427-1287;E-mail: YQB03736@nifty.com
內容簡介:
下記の通り慶應義塾大学人類学研究会を開催致しますので、万障お繰り合わせの上、御参集下さい。今回は三田哲学会との共催です。
主講人:Sidney Cheung(シドニー・チェン。香港中文大学人類学科教授)
題名:From Cajun Crayfish to Spicy Little Lobster: A Tale of Local Culinary Politics in a Third-Tier City in China(ザリガニをめぐる食文化の変容:中国・江蘇省における現地料理のポリティクス)
主持人:三尾裕子(慶應義塾大学文学部教授・文化人類学)
演講內容
本講演では、中国江蘇省におけるザリガニ(crayfish、小龍蝦)を食べる文化の興隆について、特に、地域の祭祀、博物館、地域行事などに関連した調査を通して論じることが目的である。新たに作られたスパイシーなザリガニ料理がローカルな文脈の中で発展してきたことの重要性や、ここ20年ほどの間に中国の3級都市においてどのような変容を見せているかを分析したい。ザリガニは、日本から1930年代にもたらされたが、当初は、これが在地の魚などの資源に悪影響を及ばすために、あまり好まれるものではなかった。しかし、1990年代に「盱眙十三香小龍蝦」という料理が出現したことで、人気が急上昇し、江蘇省のみならず、上海や北京などの大都市にまでこの料理が受け入れられるようになった。本講演では、個々人の味覚がいかに社会政治的な環境と関わっているのかを明らかにしたい。
講者簡介
Sidney C. H. CHEUNG is Professor of the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Associate Dean of the Faculty of Arts, and Associate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of Future Citie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is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visual anthropology, anthropology of tourism, heritage studies, food and identity, fragrance and ethnicity; his co-edited and edited books include Tourism, Anthropology and China (White Lotus, 2001), The Globalization of Chinese Food (RoutledgeCurzon, 2002), Food and Foodways in Asia: Resource, Tradition and Cooking (Routledge, 2007) and Rethinking Asian Food Heritage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in Taipei, 2015). He also serves as a partner of the UNESCO Chair project of Tours University, France on “Safeguarding and promotion of Cultural Food Heritage”.
系統號:
A-006551
【演講】邢向東:從幾種語法現象透視晉語對元白話的繼承和發展
標題:
【演講】邢向東:從幾種語法現象透視晉語對元白話的繼承和發展
時間:
2015年12月10日(週四)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語言所5樓519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語言所
主講人:
邢向東(中央研究院語言所訪問學人、陝西師範大學國際漢學院)
聯絡人:
劉佳玟,Tel: 02-26525013;E-mail: ilacdmaffrs@gate.sinica.edu.tw
系統號:
A-006499
【演講】郭忠豪:食物研究的方法論:西方學術研究中的中國食物
標題:
【演講】郭忠豪:食物研究的方法論:西方學術研究中的中國食物
時間:
2015年12月10日(週四)15:00-17:00
地點: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學生活動中心一樓會議室(彰化縣彰化市進德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所
主講人:
郭忠豪(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東亞系訪問助理教授)
內容簡介:
【2015學年度第一學期第八次專題演講】
系統號:
A-006540
【演講】陳進金:記憶.歷史.書寫:口述訪談的方法與應用
標題:
【演講】陳進金:記憶.歷史.書寫:口述訪談的方法與應用
時間:
2015年12月11日(週五)10:00-12:00
地點:
東華大學人社二館共五講堂(花蓮縣壽豐鄉志學村大學路二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主講人:
陳進金(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內容簡介:
【中文能力與涵養講座】
主持人:張啟超(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系統號:
A-006508
【演講】金文京:東亞漢文訓讀起源與佛經漢譯之關係——兼談其相關語言觀及世界觀
標題:
【演講】金文京:東亞漢文訓讀起源與佛經漢譯之關係——兼談其相關語言觀及世界觀
時間:
2015年12月11日(週五)10:00-12:00
地點:
臺灣大學文學院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臺大文學院「跨國界的文化傳釋:東亞各國間的文化交流跨學科研究」計畫
主講人:
金文京(鶴見大學日本文學科教授)
聯絡人:
盧小姐,E-mail: luyiju@ntu.edu.tw
內容簡介:
主持人:甘懷真(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系統號:
A-006570
【演講】李海燕:「市井幸福」的歷史沉浮
標題:
【演講】李海燕:「市井幸福」的歷史沉浮
時間:
2015年12月11日(週五)15:00
地點:
中研院文哲所2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主講人:
李海燕(美國史丹佛大學副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彭小妍(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系統號:
A-006577
【演講】向陽:好山好水好臺灣:我的地誌詩書寫與朗誦
標題:
【演講】向陽:好山好水好臺灣:我的地誌詩書寫與朗誦
時間:
2015年12月12日(週六)10:00-12:00
地點:
臺南市立圖書館3樓多功能室(臺南市北區公園北路3號)
主辦單位:
國家圖書館、臺南市立圖書館
主講人:
向陽(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教授兼圖書館館長)
聯絡人:
林小姐,Tel: 06-2255146#123
內容簡介:
本演講為國家圖書館與全國8大圖書館攜手合作推出臺灣閱讀節系列活動之「閱讀美好文學巡迴講座」,邀請知名學者或作家至圖書館進行演講。他們不僅介紹優良好書,更會分享對於詩、散文及小說等各類文學作品之獨特見解,娓娓述來自己珍貴之閱讀心得,進而引導民眾進入經典作品的世界,培養閱讀優質好書之習慣。每一場演講內容皆是精采可期,歡迎大家就近前往參加各地圖書館之巡迴講座,報名資訊請洽各地合辦單位。
更多臺灣閱讀節相關資訊,請參見臺灣閱讀節官方網站(http://trf2015.ncl.edu.tw/)
系統號:
A-006567
【演講】賴志彰:從霧峰林家看臺灣傳統民居建築的特色
標題:
【演講】賴志彰:從霧峰林家看臺灣傳統民居建築的特色
時間:
2015年12月12日(週六)10:00-12:00
地點:
國立臺灣圖書館4樓4045教室(新北市中和區中安街85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圖書館臺灣學研究中心
主講人:
賴志彰(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聯絡人:
Tel: (02)2926-6888
內容簡介:
【臺灣學系列講座(112)】
有意參加此講座者,請逕至相關網址線上報名
系統號:
A-006436
【座談會】中国の食糧流通と貿易
標題:
【座談會】中国の食糧流通と貿易
時間:
2015年12月12日(週六)13:00-17:30
地點:
東京大学東洋文化研究所3階大会議室(東京都文京区本郷7丁目3−1)
主辦單位:
東京大学東洋文化研究所附属東洋学研究情報センター、東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現代中国研究拠点
內容簡介:
東洋学研究情報センター国際シンポジウム「中国の食糧流通と貿易」
平成26-27年度センター機関推進プロジェクト「中国における省別、企業別食糧貿易資料の収集と整理」では、約2年間にわたって関連資料収集と分析を行い、平成28年に『中国食糧流通と貿易に関するデータ集』を公開する予定である。本課題の成果を国内外の学者に広く活用してもらえるよう、下記時間に国際シンポジウム『中国の食糧流通と貿易』を開催する。
【使用言語】
中国語(討論中、適宜日本語通訳あり)
【参加方法】
事前申し込み要・参加費不要。ご所属、ご氏名をご記入のうえ、zhangxy@ioc.u tokyo.ac.jpまでお申し込み下さい。
議程
主持人:高見澤磨(東京大学)、田島俊雄(大阪産業大学)
報告人及講題:
1.1950年代以降の中国の食糧流通と貿易――研究成果の概要(張馨元,東京大学)
2.計画経済期の省間及び省内食糧流通の変遷(松村史穂,北海道大学)
3.中国四川省の食糧流通構造分析――計画経済期と市場経済期の比較(胡小平,西南財経大学)
4.中国のトウモロコシ消費におけるデンプン糖産業の影響(司偉,中国農業大学)
評論人:池上彰英(明治大学)、范丹(西南財経大学)
系統號:
A-006552
【座談會】《虎落平陽》影片賞析暨映後座談會
標題:
【座談會】《虎落平陽》影片賞析暨映後座談會
時間:
2015年12月12日(週六)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推廣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改編自曹禺作品《蛻變》,描述1944年4月開始,因日軍發動一號作戰造成湘桂大撤退後,一位名為白君麗的大學生到了大後方重慶,在重慶生活的故事。片中生動地呈現出戰時重慶的民眾生活面貌。(導演:屠光啟;上映日期:1952年)
與談人:李福鐘(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副教授)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
※活動結束後,可獲得「國史館文化饗宴」集點貼紙1張
系統號:
A-006472
【演講】郝明義:如果臺灣的四周是海洋
標題:
【演講】郝明義:如果臺灣的四周是海洋
時間:
2015年12月12日(週六)14:30-17:00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演講廳(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主講人:
郝明義(大塊文化董事長)
聯絡人:
Tel: 06-2217201
內容簡介:
本場演講為國立臺灣文學館2015年下半年「府城講壇」系列演講的最後一場。需事先網路報名索票,免費入場。
※本活動提供公務人員終身學習時數、教師研習時數3小時
※報名網址:文化部藝文平臺http://event2.culture.tw/NMTL*7/8上午6:00起開放報名。
※府城講壇專屬影音官網http://masters-nmtl.org/
系統號:
A-006503
【演講】烏雲畢力格:明清蒙古文人眼中的元朝
標題:
【演講】烏雲畢力格:明清蒙古文人眼中的元朝
時間:
2015年12月13日(週日)14:00-17:00
地點:
政治大學社資中心2樓第1會議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政治大學人文中心「少數民族與現代中國形塑」計劃
主講人:
烏雲畢力格(Borjigidai Oyunbilig,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院長)
內容簡介:
【政治大學人文中心「少數民族與現代中國形塑」計劃團隊例會演講】
有意參加者,請事先以e-mail: mhlanassist104@gmail.com報名
系統號:
A-006591
【演講】簡美玲:貴州東部城鄉移動經驗與生命史敘事脈絡裡的主體性與多元現代性
標題:
【演講】簡美玲:貴州東部城鄉移動經驗與生命史敘事脈絡裡的主體性與多元現代性
時間:
2014年12月14日(週一)10:00-12: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新館三樓2319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主講人:
簡美玲(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
聯絡人:
陶曉萱,Tel: 02-2652-3324;E-mail: hsiaotao@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對談人:劉璧榛(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系統號:
A-006522
【演講】Kam Louie:Masculinity, Homo-sociality/sexuality and Class:Reflections on Two Late Imperial Novels(男性特質、同性社交/愛慾與階層——關於兩部明清長篇小說的反思)
標題:
【演講】Kam Louie:Masculinity, Homo-sociality/sexuality and Class:Reflections on Two Late Imperial Novels(男性特質、同性社交/愛慾與階層——關於兩部明清長篇小說的反思)
時間:
2015年12月14日(週三)12:30-14:30
地點:
The Auditorium, Australian Centre on China In the World, Building #188, Fellows Lane, ANU(Building 188, Fellows Lane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Canberra ACT 2601, Australia)
主辦單位:
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澳洲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ANU)圖書館
主講人:
雷金慶(Kam Louie,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人文語言學院兼任教授/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榮譽教授)
聯絡人:
廖箴,Tel: (02)2361-9132#352;ccsgrant@ncl.edu.tw
內容簡介:
本場演講為「臺灣漢學講座」系列,「臺灣漢學講座」係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配合政府推動「臺灣書院」在海外舉辦之學術活動,以呈現臺灣與漢學研究成果,並宣揚具有臺灣特色的中華文化。自2011年起每年皆在海外舉辦六至七場「臺灣漢學講座」。
演講摘要
本講座著重探討兩部明清時期的重要小說《三國演義》和《紅樓夢》如何描述男性同性之間的吸引力。這兩部大相徑庭的長篇小說中的人物分別表現了傳統中國兩種截然相反的男性。通過考察它們的男主角關羽和賈寶玉,本文作者意在揭示他們行為背後的社會階層的實質。
文章首先重溫作者已經發表過關於關羽的研究基本觀點——儘管兄弟情義(同性社交)是《三國演義》的主題,關羽的同性愛慾受到抑制。因為性往往是考驗一個男人(普通人)的自律性的基本準則,關羽作為「武人」的代表,他這種對愛慾的抑制是必須的。相反,來自貴族階層的賈寶玉,他的同性社交——確切地說是同性戀——受到的限制要少得多。本文因此認為這些不同的描述並非偶然的,而是顯示了在親密的關係中,階層的界限是無法勾銷的。
Abstract
This lecture explores how male same-sex attractions are depicted in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and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two of the most important novel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The characters in these very different novels represent diametrically opposed ideals of manhood in traditional China. Professor Louie will examine these representations by focusing on the homo-sociality of Guan Yu and Bao Yu, the protagonists of these novels, and draw out the class implications of their behaviour.
The first half of the paper rehearses the previously published thesis that Guan Yu’s homosexuality is repressed although homo-sociality is the major theme of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Because of Guan Yu’s wu 武 credentials, the repression of his homosexuality is a necessary one, as sex becomes a fundamental test to show a (working class) man’s self-control. By contrast, coming from an aristocratic class, Bao Yu’s homo-sociality, indeed homosexuality, can be less restrained. The lecture concludes that these depictions are not accidental: they function as vehicles to ensure that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 class boundaries are not crossed.
關於講者
雷金慶教授曾擔任香港大學文學院院長,並獲該校授予「李文彬人文領域傑出教授」(MB Lee Professor of Humanities and Medicine)榮譽,目前則是澳洲雪梨新南威爾斯大學人文語言學院兼任教授與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榮譽教授。雷教授的學術研究主題多元而豐富,橫跨現代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哲學等領域,發表的學術專書包括Theorising Chinese Masculinity(2002年劍橋大學出版)、Inheriting Tradition: Interpretations of the Classical Philosophers in Communist China(1986年牛津大學出版),並參與Cambridge Companion to Modern Chinese Culture(2009年劍橋大學出版)等書之編輯。
雷金慶教授是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1992年度之獎助學人,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後擔任澳洲昆士蘭大學與澳洲國立大學的講座教授,學術聲望崇高。雷教授目前擔任澳大利亞中國理事會(the Australia-China Council)會員,以及學術期刊《Asian Studies Review》總編輯。2011年,雷金慶教授獲選為「香港人文學院」(The Hong Kong Academy of the Humanities)首屆主席。
系統號:
A-006563
【演講】謝曉輝:清帝國之在南疆:以湘西苗疆的形塑為中心
標題:
【演講】謝曉輝:清帝國之在南疆:以湘西苗疆的形塑為中心
時間:
2015年12月14日(週一)14:20-16:00
地點:
臺灣大學博雅教學館302教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謝曉輝(香港科技大學研究助理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李文良(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系統號:
A-006571
【演講】烏雲畢力格:活佛、英雄與敗寇:滿蒙檔案與歷史建構中的噶爾丹
標題:
【演講】烏雲畢力格:活佛、英雄與敗寇:滿蒙檔案與歷史建構中的噶爾丹
時間:
2015年12月14日(週一)15:00-17: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5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主講人:
烏雲畢力格(Borjigidai Oyunbilig,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院長)
內容簡介:
【專題演講】
本講座將以滿蒙原始史料探討準噶爾汗國首領噶爾丹的本來面貌,以及清代以來國家和學界對其形象的再塑造。
主持人:陳熙遠(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副研究員)
系統號:
A-006492
【演講】廖名春:《禮記大學》篇的新研究
標題:
【演講】廖名春:《禮記大學》篇的新研究
時間:
2015年12月14日(週一)15:00-17:00
地點:
成功大學中文系館3F視聽教室(臺南市東區大學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
主講人:
廖名春(成功大學中文系客座教授)
系統號:
A-006547
【演講】鄧小南:門戶內外:從出土材料看唐宋女性生活
標題:
【演講】鄧小南:門戶內外:從出土材料看唐宋女性生活
時間:
2014年12月14日(週一)19:00-21:00
地點:
暨南國際大學人文學院大個案教室(南投縣埔里鎮大學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通識教育中心
主講人:
鄧小南(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系統號:
A-006607
【演講】孔捷生、黃子平:上世紀八十年代文學的意義與影響
標題:
【演講】孔捷生、黃子平:上世紀八十年代文學的意義與影響
時間:
2015年12月15日(週二)10:00-12:00
地點:
中央大學文學院國際會議廳(桃園市中壢區中大路300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
主講人:
孔捷生(旅美著名作家)、黃子平(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客座教授)
內容簡介:
【中文系問學小集——孔捷生先生與黃子平先生對談講座】
系統號:
A-006517
【演講】黃冠閔:逍遙遊與想像力
標題:
【演講】黃冠閔:逍遙遊與想像力
時間:
2015年12月15日(週二)14:00-16:00
地點:
中山大學文學院4樓文LA4009教室(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清代學術研究中心
主講人:
黃冠閔(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
報導者:
中山大學中文系
內容簡介:
主持人:賴錫三(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
系統號:
A-006542
【演講】奚如穀:金元之際的災難與文化及其可意料之轉換
標題:
【演講】奚如穀:金元之際的災難與文化及其可意料之轉換
時間:
2015年12月15日(週二)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文哲所2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主講人:
奚如穀(Stephen H. West,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國際語言文化學院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胡曉真(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系統號:
A-006578
【演講】黃克全:七等生文本的現代議題及其我愛黑眼珠
標題:
【演講】黃克全:七等生文本的現代議題及其我愛黑眼珠
時間:
2015年12月16日(週三)14:00-16:00
地點:
中山大學文學院4樓文LA4002教室(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清代學術研究中心
主講人:
黃克全(知名作家/時報文學獎得主)
報導者:
中山大學中文系
內容簡介:
主持人:蔡振念(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
系統號:
A-006544
【演講】陳秀芬:從身體出發:醫療史研究的幾個思考
標題:
【演講】陳秀芬:從身體出發:醫療史研究的幾個思考
時間:
2015年12月17日(週四)14:20-16:20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勤大樓4樓歷史學系視聽教室(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陳秀芬(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聯絡人:
歐詠芝助教,Tel: (02)77341507;E-mail: yungchihou@ntnu.edu.tw
報導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主持人:陳秀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系統號:
A-006437
【演講】呂曉波:Elite Mobilization and Social Policymaking in Authoritarian Regime: Evidence from China’s National Assemblies (1983 –2007)
標題:
【演講】呂曉波:Elite Mobilization and Social Policymaking in Authoritarian Regime: Evidence from China’s National Assemblies (1983 –2007)
時間:
2015年12月17日(週四)12:20-14:00
地點:
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713討論室綜合大樓一樓(臺北市徐州路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
主講人:
呂曉波(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政府系助理教授)
聯絡人:
陳聿伶,Tel: 3366-8450
內容簡介:
【2015年12月17日政治學系午餐演講】
Elite Mobilization and Social Policymaking in Authoritarian Regime: Evidence from China’s National Assemblies (1983 –2007)(本演講以中文進行)
■時間:12月17日(四)中午12:20至下午14:00
■地點:臺大社會科學院713討論室(臺大社科院7樓)
■講者:呂曉波教授(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政府系助理教授)
■講題:Elite Mobilization and Social Policymaking in Authoritarian Regime: Evidence from China’s National Assemblies (1983 –2007)
■主持人:黃旻華教授(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一律線上報名,請於12/16中午之前完成報名。
★本演講因經費拮据與歷次報名卻未出席人數眾多所造成的浪費,取消提供便當,歡迎自備午餐出席演講。
★本系碩班學生如需登錄演講時數,請於演講簽到表簽名,將由系辦統一處理登錄演講時數。
★ 若需學術演講參加證明,請按此下載。填妥相關資料後印出,於演講當天確認無誤後核章。若採事後補發證明,將以當天出席簽到記錄為準,若無簽到記錄,則不補發。
★ 聯絡人:陳聿伶,電話:3366-8450。
系統號:
A-006490
【演講】蘇昭旭:細說從頭——阿里山鐵道的濫觴的與世界登山鐵道的開發史
標題:
【演講】蘇昭旭:細說從頭——阿里山鐵道的濫觴的與世界登山鐵道的開發史
時間:
2015年12月17日(週四)15:00-17:00
地點: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學生活動中心一樓會議室(彰化縣彰化市進德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所
主講人:
蘇昭旭(國立高雄餐旅大學航空暨運輸管理系專技助理教授)
內容簡介:
【2015學年度第一學期第九次專題演講】
系統號:
A-006541
【演講】Michel Mohr:Reopening a Debate that Remained Dormant for a Century: Past and Present Approaches to “Universality” and the Contrast Between Contemporary Japanese and Taiwanese Buddhism
標題:
【演講】Michel Mohr:Reopening a Debate that Remained Dormant for a Century: Past and Present Approaches to “Universality” and the Contrast Between Contemporary Japanese and Taiwanese Buddhism
時間:
2015年12月18日(週五)10:00-12:00
地點:
國家圖書館行政區一樓188會議室(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漢學研究中心
主講人:
Michel Mohr(蒙葦,美國夏威夷大學宗教系副教授/漢學研究中心獎助學人)
聯絡人:
洪先生,Tel: 23619132#353;E-mail: ccsenews@ncl.edu.tw
內容簡介:
【寰宇漢學講座】
12月18日(週五)
10:00-12:00
主講人:蒙葦(Michel Mohr,美國夏威夷大學宗教系副教授)
講題:重啟休眠百年的論辯:藉當代日本與臺灣佛教的對比探討「普同性」的今昔取徑(Reopening a Debate that Remained Dormant for a Century: Past and Present Approaches to “Universality” and the Contrast Between Contemporary Japanese and Taiwanese Buddhism)
主持人:林鎮國(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
本演講以英文進行
This talk begins with the story of a Japanese monk who traveled to India and studied Sanskrit before succumbing to tetanus. It then focuses on the issue of “universality,” and on the philosophical prerequisites for reopening a constructive debate on its potential for scholarly usage.
I then discuss the contrast between contemporary Taiwanese Buddhism and its Japanese equivalent. One of my working hypotheses is that the Taiwanese religious landscape offers an ideal terrain to investigate the adaptability of tradition to the social fabric, as the unique involvement of volunteers contributes to a “symbiosis” between lay and monastic Buddhist communities.
有意參加本演講者,請至國家圖書館活動報名網頁(http://activity.ncl.edu.tw/)線上報名。
系統號:
A-006559
【演講】Sarah J. Babcock:冷齋撥爐聞夜語:從傳記角度解讀釋惠洪筆記創作
標題:
【演講】Sarah J. Babcock:冷齋撥爐聞夜語:從傳記角度解讀釋惠洪筆記創作
時間:
2015年12月18日(週五)13:00-15:00
地點:
國家圖書館行政區一樓188會議室(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漢學研究中心
主講人:
Sarah J. Babcock(白慧學,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東亞語言與文化學系博士候選人/漢學研究中心獎助學人)
聯絡人:
洪先生,Tel: 23619132#353;E-mail: ccsenews@ncl.edu.tw
內容簡介:
【寰宇漢學講座】
12月18日(週五)
13:00-15:00
主講人:白慧學(Sarah J. Babcock,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東亞語言與文化學系博士候選人)
講題:冷齋撥爐聞夜語:從傳記角度解讀釋惠洪筆記創作
主持人:李貞慧(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有意參加本演講者,請至國家圖書館活動報名網頁(http://activity.ncl.edu.tw/)線上報名。
系統號:
A-006556
【演講】Clark L. Alejandrino:氣候地理與氣候文化史:以廣東雷州半島與海南島的颱風地理與颱風文化史為例
標題:
【演講】Clark L. Alejandrino:氣候地理與氣候文化史:以廣東雷州半島與海南島的颱風地理與颱風文化史為例
時間:
2015年12月18日(週五)15:10-17:10
地點:
國家圖書館行政區一樓188會議室(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漢學研究中心
主講人:
Clark L. Alejandrino(蔡翰霖,美國喬治城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漢學研究中心獎助學人)
聯絡人:
洪先生,Tel: 23619132#353;E-mail: ccsenews@ncl.edu.tw
內容簡介:
【寰宇漢學講座】
12月18日(週五)
15:10-17:10
主講人:蔡翰霖(Clark L. Alejandrino,美國喬治城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
講題:氣候地理與氣候文化史:以廣東雷州半島與海南島的颱風地理與颱風文化史為例
主持人:劉士永(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氣候變化乃現在與未來世界最大的挑戰。越來越多的學者也開始從事有關氣候的研究。 在中國,歷史學界已經有不少定量性與統計性的重要研究,但只有定量與統計的氣候史會很容易淪為氣候決定論。有整體性整體的氣候史,不僅包括氣候的歷代變化,也會涉及到人對某種氣候現象的具體反應,亦即氣候的社會文化史。為了發展氣候社會文化史,我的演講以廣東雷州半島與海南島的颱風地理與颱風文化為討論中心。由於颱風在兩地的悠久歷史,當地的社會文化也受了不少影響。不管是地方的起源或特性,或宗教儀式,或是漢人與黎人的關係等,都反映了雷州與海南人如何利用颱風來自我理解。雖然颱風常因其破壞力與災害受人注重,但長期看來,對地方社會文化的影響,也存有建設性。
有意參加本演講者,請至國家圖書館活動報名網頁(http://activity.ncl.edu.tw/)線上報名。
系統號:
A-006560
【演講】林建德:臺灣「人間佛教」之回顧與展望
標題:
【演講】林建德:臺灣「人間佛教」之回顧與展望
時間:
2015年12月19日(週六)14:30-16:30
地點:
大龍峒保安宮一樓雲衷廳(臺北市哈密街61號)
主辦單位:
臺北保安宮
主講人:
林建德(慈濟大學宗教所副教授)
聯絡人:
Tel: (02)2595-1676
內容簡介:
大龍峒在早期文風鼎盛,保有豐富宗教信仰文化,隨著時代改變及居民外移,已漸隱沒。為推廣宗教信仰文化,保安宮特別舉辦多場文化信仰講座,帶民眾深入探源。本場演講為2015年文化信仰講座的最後一場。
系統號:
A-006504
【演講】Dafydd Fell:歐洲與美國的臺灣研究教學比較
標題:
【演講】Dafydd Fell:歐洲與美國的臺灣研究教學比較
時間:
2015年12月21日(週一)14:00
地點:
政治大學百年樓330412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主講人:
Dafydd Fell(羅達菲,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臺灣研究中心主任)
報導者:
羅達菲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范銘如(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所長)
系統號:
A-006660
【演講】郭亞珮:「新文化運動」的開始:詞語與概念的歷史
標題:
【演講】郭亞珮:「新文化運動」的開始:詞語與概念的歷史
時間:
2015年12月21日(週一)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大樓1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西學與中國研究群
主講人:
郭亞珮(荷蘭格羅寧根大學歷史系教授)
系統號:
A-006470
【演講】曾永義:戲曲劇場的五種類型
標題:
【演講】曾永義:戲曲劇場的五種類型
時間:
2015年12月21日(週一)15:00-17:00
地點:
成功大學中文系館3F視聽教室(臺南市東區大學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
主講人:
曾永義(中央研究院院士)
系統號:
A-006548
【演講】林瑋嬪:靈力的具象:鄉村與都市裡的民間宗教
標題:
【演講】林瑋嬪:靈力的具象:鄉村與都市裡的民間宗教
時間:
2014年12月21日(週一)10:00-12: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新館三樓2319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主講人:
林瑋嬪(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兼主任、文學院副院長)
聯絡人:
陶曉萱,Tel: 02-2652-3324;E-mail: hsiaotao@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對談人:李豐楙(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系講座教授)
本演講將介紹講者新書Materializing Magic Power: 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Villages and Cities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15),說明該書如何從社會、文化、與物質的面向,鄉村與城市兩種情境,分析漢人民間宗教的特質與改變。
演講一開始將先從兩種重要神明具象的形式—神明(金子)與乩童(金身)—分析靈力的來源與展現形式。討論的內容將以臺南縣萬年村的民族誌為基礎,從神像的聖化禮(consecration)以及成乩儀式(initiation)說明人們如何賦予物與人靈力,並以此探討漢人靈力的文化概念及村落社會關係。
在後半段,講者將帶大家隨著萬年村民從鄉村移往都市,分析移民在都市的遭遇,以及他們如何改造鄉村信仰面對新的都市情境。這個方式將提供我們一個臺灣民間宗教從鄉村到都市如何改變的圖像。
本場次毋須報名,歡迎踴躍參與。
系統號:
A-006644
【演講】鄭愁予:用詩為華夏文明批「八」字
標題:
【演講】鄭愁予:用詩為華夏文明批「八」字
時間:
2015年12月22日(週二)15:45-17:30
地點:
臺灣大學共同101教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主講人:
鄭愁予(著名詩人、國立金門大學講座教授、國立東華大學榮譽教授)
內容簡介: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學術專題演講】
主持人:李隆獻(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系統號:
A-006650
【演講】張隆志:國姓爺、民主國與臺灣公共歷史記憶
標題:
【演講】張隆志:國姓爺、民主國與臺灣公共歷史記憶
時間:
2015年12月22日(週二)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臺史所802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主講人:
張隆志(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主任/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內容簡介:
主持人:曾文亮(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與談人:呂紹理(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系統號:
A-006413
【演講】楊儒賓:孔、老會通下的莊子儒門說
標題:
【演講】楊儒賓:孔、老會通下的莊子儒門說
時間:
2015年12月22日(週二)14:00-16:00
地點:
中山大學文學院7樓文LA7006教室(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清代學術研究中心
主講人:
楊儒賓(清華大學講座教授)
報導者:
中山大學中文系
內容簡介:
主持人:遊淙祺(中山大學哲學所教授兼文學院院長)、賴錫三(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
系統號:
A-006543
【演講】何日取:揚棄、否定、肯定——中國大陸孝觀念的變遷
標題:
【演講】何日取:揚棄、否定、肯定——中國大陸孝觀念的變遷
時間:
2015年12月23日(週三)12:00-13:30
地點: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第1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主講人:
何日取(淮陰師範學院歷史文化旅遊學院副教授,中央研究院民族所訪問學人)
聯絡人:
林音秀,E-mail: world66@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1949年至今,中國大陸官方與知識階層對孝的態度可謂跌宕起伏,先後經歷了批判繼承-徹底否定-批判繼承-大力弘揚幾個階段。政治精英與文化精英的孝觀念為什麼會發生如此劇烈的變化?對普通民眾又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講者將從文獻考察與社會調查兩方面為您呈現一段曲折的歷程。
注意事項:
1.http://www.ioe.sinica.edu.tw/(一律從「民族所網頁」報名)
2.即日起至12/13(週日)23:00為止。
3.餐點提供:由於餐點數量有限,本所保留提供餐點與否的權利。
4.錄取通知:於12/16(週三)前統一回覆錄取通知,並告知是否提供餐點。
5.演講於當日12:00開始,會場於12:15前提供餐點。
6.請自備環保餐具。
7.如若報名兩次不出席且沒有事先告知者,將取消報名資格。
8.請留意是否收到報名回覆信函,並確認是否錄取,謝謝。
9.聯絡資訊:林音秀小姐 E-mail: world66@gate.sinica.edu.tw
系統號:
A-006532
【演講】Do Thuy Nhung:20至21世紀漢詞彙語對越語詞彙的影響——以「東京義塾」漢文著作及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政治報告為例
標題:
【演講】Do Thuy Nhung:20至21世紀漢詞彙語對越語詞彙的影響——以「東京義塾」漢文著作及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政治報告為例
時間:
2015年12月23日(週三)15:00-17:00
地點:
國家圖書館行政區一樓188會議室(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漢學研究中心
主講人:
Do Thuy Nhung(杜翠蓉,越南河內國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中國學專業教授/漢學研究中心獎助學人)
聯絡人:
洪先生,Tel: 23619132#353;E-mail: ccsenews@ncl.edu.tw
內容簡介:
【寰宇漢學講座】
12月23日(週三)
15:00-17:00
主講人:杜翠蓉(Do Thuy Nhung,越南河內國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中國學專業教授)
講題:20至21世紀漢詞彙語對越語詞彙的影響——以「東京義塾」漢文著作及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政治報告為例
主持人:陳益源(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
有意參加本演講者,請至國家圖書館活動報名網頁(http://activity.ncl.edu.tw/)線上報名。
系統號:
A-006561
【演講】大木康:晚明江南的出版與文學
標題:
【演講】大木康:晚明江南的出版與文學
時間:
2015年12月24日(週四)14:20-16:20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勤大樓4樓歷史學系視聽教室(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大木康(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
聯絡人:
歐詠芝助教,Tel: (02)77341507;E-mail: yungchihou@ntnu.edu.tw
報導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
內容簡介:
主持人:林麗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系名譽教授)
系統號:
A-006515
【演講】李冠逸:臺灣野豬遺傳與形態之時空變異——建立判別臺灣古代野豬與家豬之鑑定標準
標題:
【演講】李冠逸:臺灣野豬遺傳與形態之時空變異——建立判別臺灣古代野豬與家豬之鑑定標準
時間:
2015年12月25日(週五)15:00-16: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七樓702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主講人:
李冠逸(臺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系博士生)
內容簡介:
【考古學門2015年度博士培育獎助計畫報告】
主持人:李匡悌(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員/考古學門召集人)
系統號:
A-006575
【演講】須文蔚:幽默冷眼看人生的熱心人:林語堂的文學成就
標題:
【演講】須文蔚:幽默冷眼看人生的熱心人:林語堂的文學成就
時間:
2015年12月26日(週六)14:00-16:00
地點:
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1F活動推廣區(新北市板橋區貴興路139號)
主辦單位:
國家圖書館、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
主講人:
須文蔚(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兼研發長)
聯絡人:
報名請洽02-29537868#8005
內容簡介:
本演講為國家圖書館與全國8大圖書館攜手合作推出臺灣閱讀節系列活動之「閱讀美好文學巡迴講座」,邀請知名學者或作家至圖書館進行演講。他們不僅介紹優良好書,更會分享對於詩、散文及小說等各類文學作品之獨特見解,娓娓述來自己珍貴之閱讀心得,進而引導民眾進入經典作品的世界,培養閱讀優質好書之習慣。每一場演講內容皆是精采可期,歡迎大家就近前往參加各地圖書館之巡迴講座,報名資訊請洽各地合辦單位。
更多臺灣閱讀節相關資訊,請參見臺灣閱讀節官方網站(http://trf2015.ncl.edu.tw/)
系統號:
A-006568
【演講】Ondřej Klimeš:Uyghur Discourse of Nation and National Interest(維吾爾人對民族與民族利益的論述:1900-1949年)
標題:
【演講】Ondřej Klimeš:Uyghur Discourse of Nation and National Interest(維吾爾人對民族與民族利益的論述:1900-1949年)
時間:
2015年12月26日(週六)14:00-17:00
地點:
政治大學社資中心2樓第1會議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政治大學人文中心「少數民族與現代中國形塑」計劃
主講人:
Dr. Ondřej Klimeš(林昂,捷克科學院亞非研究所)
內容簡介:
【政治大學人文中心「少數民族與現代中國形塑」計劃團隊例會演講】
有意參加者,請事先以e-mail: mhlanassist104@gmail.com報名
系統號:
A-006592
【演講】劉光能:李安之《臥虎藏龍》與笛卡爾之疑:從比較閱讀到比較文化
標題:
【演講】劉光能:李安之《臥虎藏龍》與笛卡爾之疑:從比較閱讀到比較文化
時間:
2015年12月28日(週一)15:00-17:00
地點:
成功大學中文系館3F視聽教室(臺南市東區大學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
主講人:
劉光能(國立中央大學法語國家電影與文化教授)
系統號:
A-006549
【演講】江美華:談「荀子樂論與禮論」
標題:
【演講】江美華:談「荀子樂論與禮論」
時間:
2015年12月29日(週二)18:00-20:00
地點:
東華大學人社一館A207會議室(花蓮縣壽豐鄉志學村大學路二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主講人:
江美華(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
內容簡介:
系統號:
A-006507
【演講】侯潔之:晚明王學發展的幾個路向
標題:
【演講】侯潔之:晚明王學發展的幾個路向
時間:
2016年1月4日(週一)15:00-17:00
地點:
成功大學中文系館3F視聽教室(臺南市東區大學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
主講人:
侯潔之(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系統號:
A-006550
【工作坊】「挖掘底層聲音:媒體文本、群眾革命與數位人文」工作坊
標題:
【工作坊】「挖掘底層聲音:媒體文本、群眾革命與數位人文」工作坊
時間:
2015年12月25日(週五)
地點:
世新大學舍我樓S1204會議室(臺北市文山區木柵路一段17巷1號)
主辦單位:
世新大學舍我紀念館舍我研究中心
聯絡人:
林小姐,Tel: 02-2236-8225#2402
報導者:
陳博士,Tel: 02-2236-8225#2405
內容簡介:
9:00-10:40
【議題討論:革命中的底層發聲:臺灣與中國】
主持人:黃順星(世新大學舍我紀念館副研究員)
民意可用:上海《立報》讀者投書研究(1935-1937)
報告人:葉韋君(世新大學舍我紀念館博士後研究員)
回應人:蕭旭智(世新大學舍我紀念館助理研究員)
革命宣傳與底層煽動:「三字集」的文體實驗
報告人:陳淑容(世新大學舍我紀念館博士後研究員)
回應人:柯朝欽(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系助理教授)
底層女性能發聲嗎?殖民性治理下的生存策略及其沉默的逃亡
報告人:梁秋虹(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回應人:柯朝欽(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系助理教授)
11:00-12:00
【主題演講】
主持人:周成蔭(世新大學舍我紀念館館長)
底層退轉:金庸小說消失的連載版本(羅鵬(Carlos Rojas),杜克大學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婦女研究中心、移動影像藝術研究中心副教授)
13:00-15:00
【主題論壇1:歷史中的底層挖掘:重返噍吧哖1915】
主持人:李弘祺(北京師範大學特聘教授、國立清華大學榮休講座教授、紐約市立大學榮休教授)
與談人:吳密察(臺灣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康豹((Paul R. Katz),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曾文亮,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15:30-17:30
【主題論壇2:數位人文的底層再現:工具與方法】
主持人:翁秀琪(世新大學新聞系客座教授)
與談人:項潔(臺灣大學資訊工程系特聘教授兼臺灣大學出版中心主任、臺灣大學數位人文中心主任)、(謝國興,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召集人)、鄭文惠(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
系統號:
A-006530
【研習營】人文山水跨領域對談學術研習營
標題:
【研習營】人文山水跨領域對談學術研習營
時間:
2015年12月5至6日(週六至週日)8:50-18:00
地點:
東海大學人文大樓茂榜廳(臺中市西屯區臺灣大道四段1727號)
主辦單位:
科技部人文司中文學門、臺灣中文學會、東海大學中文系
內容簡介:
12月5日
9:10-10:30
【第一場:淵遠流長的人文山水】
主持人:廖棟樑(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人文山水:一個學術史的論題(蔡英俊,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中文系教授)
從「大海不宿死屍」到「青山個個伸頭看」:僧詩傳統中的自然與身體(廖肇亨,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研究員)
10:50-12:10
【第二場:傳統詩畫與山水】
主持人:葉國良(臺灣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臺灣中文學會理事長)
籠天地於形內――六朝文論與畫論中的「山水」意識(陳昌明,成功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
記憶.認同.回歸――中國傳統山水詩∕畫互文性美學空間中的觀看視角與感覺結構(鄭文惠,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
13:10-14:30
【第三場:傳統文學與山水】
主持人:楊玉成(暨南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唐人園亭碑刻與文化記憶(曹淑娟,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蘇軾及楊萬里詩中山水的擬人化(淺見洋二,日本大阪大學教授)
14:50-16:40
【第四場:山水的多元演繹】
主持人:劉苑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研究員)
江山有待——時序與山水的交響(廖美玉,逢甲大學中文系教授、科技部中文學門召集人)
數位人文與清代臺灣山水詩研究(施懿琳,成功大學中文系、臺文系合聘教授)
複印的風景——山水與石刻地景的視覺對話(范宜如,臺灣師大國文系教授)
16:40-17:30
【圓桌討論(一)】
主持人:蔡英俊(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中文系教授)
主講人:施懿琳、淺見洋二、陳昌明、楊玉成、葉國良、廖棟樑、劉苑如(依姓氏筆劃排序)
12月6日
9:00-10:20
【第五場:走向現代的人文山水】
主持人:蔡淑玲(中央大學法文系教授)
人文山水詩的新定義:從王維「經變」的山水到後殖民「受傷的山水」(王潤華,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資深副校長)
斷章:現代漢詩的意象與語序(鄭毓瑜,臺灣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
10:40-12:00
【第六場:當代繪畫/建築與山水】
主持人:楊儒賓(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講座教授)
當代山水畫中的革命與轉化(何乏筆,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研究員)
山上春風:陳其寬先生與漢寶德先生的精神遺產(羅時瑋,東海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院長、建築系教授)
13:10-14:30
【第七場:水墨山水的現代性】
主持人:何傳馨(故宮博物院副院長)
文人山水畫的物質不滅性與造景心法(白適銘,臺灣師大美術系教授)
于彭山水畫裡的人與自然(吳超然,東海大學美術系助理教授)
14:50-16:40
【第八場:山水探源與召喚】
主持人:陳麗桂(臺灣師大國文系特聘教授)
四望山川——人文山水之源(楊儒賓,清華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
山水召喚:風景思維中的區域普遍性(黃冠閔,中央研院中國文哲所副研究員)
明代心學的山水論——以江門與姚江之學為例(黃繼立,東海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16:40-17:30
【圓桌討論(二)】
主持人:鄭毓瑜(臺灣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
主講人:王潤華、白適銘、何乏筆、何傳馨、楊儒賓、蔡淑玲、羅時瑋(依姓氏筆劃排序)
系統號:
A-006501
【研習營】第25屆歷史研習營:「物」的歷史
標題:
【研習營】第25屆歷史研習營:「物」的歷史
時間:
2016年1月20至24日(週三至週日)
地點: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聯絡人:
陳小姐,Tel: (02)2782-9555#286;E-mail: ihpcamp@asihp.net
內容簡介:
1月20日
19:00-20:30
古代物的研究──心態史的探討(杜正勝)
20:30-21:30
分組討論
1月21日
9:00-10:30
居延漢簡的木材、製作與書寫(邢義田)
10:50-12:20
玉器與青銅器的歷史: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漢初(王明珂)
14:00-15:30
由銅器看商周之際歷史的幾個面向(黃銘崇)
15:50-17:20
十六、十七世紀英格蘭的服飾與國族認同(林美香)
19:00-21:00
分組討論
1月22日
9:00-12:20
參訪歷史語言研究所文物陳列館、傅斯年圖書館
14:00-15:30
從一味到四物——當歸的奇幻旅程(李貞德)
15:50-17:20
考古對於遺物的研究(劉益昌)
18:30-20:00
陶瓷器的考古學意義(趙金勇)
20:00-21:00
分組討論
1月23日
8:00-12:00
戶外教學(故宮博物院)
13:00-18:00
戶外教學(十三行博物館)
1月24日
9:00-10:30
民國時期的文物認識與研究(林志宏)
10:50-12:20
物質與非物質文化:以Marcel Mauss的作品為核心的探討(戴麗娟)
14:00-15:00
分組討論
15:00-16:00
綜合討論
系統號:
A-006502
【系列演講】「當代社會的批判思潮」系列講座
標題:
【系列演講】「當代社會的批判思潮」系列講座
時間:
2015年12月,共5場
地點:
早稲田大學現代政治経済研究所會議室(早稲田大學早稲田キャンパス1號館2階)
主辦單位:
臺灣中文學會
聯絡人:
Tel: (02)2595-1676
內容簡介:
臺灣的反對運動伴隨臺灣的民主行動一齊發展,很多反對運動的議題,尤其是政治議題是在黨外時期即已成形,臺灣解嚴已四分之一個世紀了,島內、島外的局勢已大不相同。今年恰逢乙未割臺後第二個乙未年,天道周星,時運多艱。值此明夷晦明交會之際,我們特別邀請幾位深思熟慮的學者提出他們的反思。
此次系列講座的名稱為「當代社會的批判思潮」,「當代社會的批判思潮」系列講座是臺灣中文學會在以往「新書書稿研讀會」與「民國學術與批判思潮」的基礎上,依據學界與社會文化的現況,繼續推動的本年度歲末的講座。本講座得到李玉山先生及臺灣哲學學會的支持,12月11日起,假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創時講堂,每週五、六下午舉辦,主題為「反思49」、「反思當代」、「反思佛教」三單元,共五講。配合講座,在會場也展覽了一甲子來臺灣政治文化名人的書法,其中多為首度面世者。
系列講座各場次:
12月11日(週五)
通三統與民國學術的跨文化潛力(何乏筆,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新儒家有新三統說,大陸學者最近幾年也有三統之說,百年來大華人地區思潮的詭譎變幻該如何解讀?
12月12日(週六)
Sphinx的臉龐:解讀1949(何乏筆,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杭之(陳忠信),《美麗島》雜誌主編)、(蔡嶽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從龍應臺的《大江大海》到齊邦媛的《巨流河》到楊儒賓的《1949禮讚》,我們該如何解讀1949與臺灣的關係
12月18日(週五)
一葦杭之:從70年代走過來(杭之(陳忠信))
民主運動是推動戰後臺灣社會轉型最大的動力之一,且聽《美麗島》雜誌主編、臺灣反對運動元老在島嶼正面臨重重困局下的哲學反思。
12月19日(週六)
再問基進為何物:《基進筆記》25年後(傅大為,陽明大學社會與科技研究所教授)
「基進」這個新造的漢字詞彙已變成日常用語,《基進筆記》這部老書對今日校園的憤青仍起巨大的作用,「基進」到底與臺灣有何關係?
12月25日(週五)
再談「批判佛教」(林鎮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
佛教經典的詮釋構成了佛教義理的核心成分。了義或不了義,實說或權說,佛陀何期說,這些爭辯一直是推動佛教教義演變的因素。講者的《空性與現代性》、《空性與方法》諸書引發了「批判佛教」論述的巨大反響。
主辦單位:臺灣中文學會
協辦單位:臺灣哲學學會
每場次時間:下午2:30-5:00
地點: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創時講堂
地址:臺北市金山南路二段222號(捷運古亭站5號出口附近)
報名:http://goo.gl/forms/nqaG38OM8q或由臺灣中文學會網站上點選。
系統號:
A-006588
【展覽】甲骨明星展
標題:
【展覽】甲骨明星展
時間:
2014年12月10日至2015年12月9日
地點: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一樓甲骨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聯絡人:
Tel: 02-2652-3180
內容簡介: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刻或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是迄今中國所發現最早有系統且成熟的文字。
自一八九九年甲骨文發現以來,很快引起學者的注意,開始搜集與研究;但大規模的科學發掘工作,則是從民國十七年開始的,由歷史語言研究所(以下簡稱史語所)在商朝晚期都城殷墟(今河南省安陽市小屯村)進行發掘。現藏於史語所的甲骨數量多達二萬五千多片,是世界上藏有殷墟甲骨個別單位中,精品最多者。
史語所甲骨不僅數量多,內容亦十分豐富,為研究中國早期文字與殷商的軍政、宗教、歷史和文化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彌補「文獻不足徵」的缺憾,藉由甲骨卜辭,殷商信史的建立就愈有可能。
本次甲骨明星展選出史語所典藏最具代表性的十件甲骨,包含刻有甲骨文的人頭骨、牛距骨、牛肩胛骨;還有世界上僅存的兩件鹿頭骨。曾屢次入選教科書的明星、新選入殷墟郵票行列的新秀,以及罕見龜甲上用筆書寫的甲骨文書跡。
展期:2014年12月10日至2015年12月9日
每週三、六,9:30-16:30(國定假日及選舉日不開放)
系統號:
A-006418
【展覽】皇帝的鏡子——清宮鏡鑑文化與典藏
標題:
【展覽】皇帝的鏡子——清宮鏡鑑文化與典藏
時間:
2015年3月31日至2016年2月26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301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自上古時代起,鏡子便是貴重的照容用具。除可端正衣冠,明亮光潔的鏡面與日月同輝,鏡子遂成為能驅除不祥的法器。光照反射的特性被進一步引伸,明鏡便有了鑑古知今的歷史意味。
古人以銅為鏡,鏡面平整瑩亮,鏡背則成為紋飾設計的勝場。隨著時代工藝及審美的演變,銅鏡成為體現各時代藝術精神的重要載體,因此備受珍視。北宋時期(960-1127),朝野均極重視古文物,因而帶動了編修古器物圖譜的風潮。宋徽宗(1101-1126在位)整理宮廷所藏古銅器,將一一二面漢唐銅鏡收入《宣和博古圖》(1123),開銅鏡入古器圖譜先河。
清代宮廷的古鏡收藏甚豐。乾隆皇帝(1736-1795在位)依循《宣和博古圖》的體例及概念,將宮中所藏漢代至明代銅鏡收入《西清古鑑》(1751)、《寧壽鑑古》(約1776-1781)、《西清續鑑‧ 甲編》(1793)及《西清續鑑‧ 乙編》(1793)等,合稱為「西清四鑑」的古銅器圖譜中。此外,更進一步將各書所錄之古鏡,珍藏於與圖譜同名之書冊式函匣,作為殿堂陳設,創造出獨樹一幟的古鏡收儲設計。除作為收藏品,清宮貴族也喜愛以古鏡照容,為古鏡配置鏡架,增添生活雅趣。
隨著東西方密切交流,明末清初已有歐洲水銀玻璃鏡輸入,為照容帶來全新體驗。康熙皇帝(1662-1722在位)設立了玻璃廠,並開始生產玻璃照容鏡。多樣化的新穎技巧,如畫琺瑯、玉雕、牙雕、銅作與木作等工藝,廣泛運用於玻璃鏡框的製作上。隨著玻璃鏡在清代中晚期的普及,銅鏡的主流地位逐漸被取代。
本展覽圍繞清宮貴族對鏡子的鑑賞、裝治與使用等主題,分為三個單元。第一單元「鑑古遊藝:皇帝的銅鏡收藏」,精選清宮所藏漢代至明代古鏡,展示銅鏡近兩千年連綿不絕的發展,以及古代帝王對古鏡的認知及品評。第二單元「裝匣陳設:銅鏡的匣作裝裱」,展出院藏乾隆御製〈西清續鑑〉、〈西清續鑑.乙編〉及〈寧壽續鑑〉等鏡匣及配件。一方面欣賞書冊式函匣的裝潢結構之美,一方面呈現鏡匣製作的背景脈絡。第三單元「攬鏡之趣:鏡照與生活」,展現宮廷日常中的古鏡意象,以及玻璃鏡在清代色彩紛呈的發展。
本展覽全年開放,8:30-18:30,夜間延長開放時段:每週五、週六18:30-21:00,國人憑身分證件可免費參觀。
系統號:
A-006419
【展覽】「鉅變一八九五‧臺灣乙未之役120週年」特展
標題:
【展覽】「鉅變一八九五‧臺灣乙未之役120週年」特展
時間:
2015年5月6日至2015年12月13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2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6)3568889#8103
內容簡介:
1894年,清日兩國爆發甲午戰爭,這場戰事的結果,使得臺灣在1895年被清國割讓給日本。面臨將被日本統治的臺灣人,發起了1895年乙未抗日之役,這場戰役可說是臺灣歷史上罕見且大規模的戰事,對於當時的臺灣人而言,是數百年未有之變局,臺灣島上每個人都受到這前所未有的變局所影響。
2015年是臺灣乙未之役120周年,本館透過「鉅變一八九五‧臺灣乙未之役120週年」特展,將帶領觀眾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回到鉅變的一八九五年,跟隨時代巨輪轉動的軌跡,重新走過這個動盪的年代,也透過不同的記錄方式,見證不同時空背景及立場的人們,是如何看待這場戰爭。
透過這檔展覽,可以看出臺灣乙未之役對不同人代表著迥然不同的意義,對於清國官吏而言,是希望能用一切方式將臺灣保留在清國領土下的戰爭;對於日本而言,甲午戰爭跟乙未戰役是確立日本民族主義的驕傲;對於臺灣而言,地方人士為了保衛鄉土起而抗日,戰爭的過程使得臺灣的知識份子忍不住心中的激動,而紛紛留下歷史紀錄;對於臺灣紳商而言,日本相較於清國是可預測的近代國家,也象徵著另一種更接近穩定的生活;對於一般的臺灣人而言,戰爭帶來更多的是苦難的歷史經驗。
展覽除了呈現臺灣人在那個動盪不安的時代下,因為各自的背景影響,作出了不同選擇,同時也企圖透過各種不同紀錄的角度,以多種觀點帶領觀眾走過鉅變的一八九五。展覽分為「甲午戰爭到割臺前夕」、「乙未抗日」、「人人爭說乙未事」及「再現1895」4個單元。「甲午戰爭到割臺前夕」單元中,展出得到新領地的日本,發行的一系列與臺灣主題相關的各式出版品,這些資料混雜了想像與實際的調查資料,也為觀眾開啟一扇得以窺視十九世紀末臺灣景象的窗;「乙未抗日」單元,則透過臺灣民主國國旗、郵票、官銀票及反抗軍書信、名冊等物件,記錄選擇保衛家園奮勇抗日的臺灣人,而保良局成立的相關文件,記錄著為了社會安定,選擇與日本合作的臺灣人;「人人爭說乙未事」單元,透過日本、清國、臺灣人及西洋人4個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展現迥然不同的觀點;「再現1895」單元,則介紹嘗試再現1895這場戰事的各種作品,相較於一般歷史書寫,這些作品提供了更多官方史料以外,臺灣人的想法。
歷史是殘酷的,往往只留下勝利者的詮釋,雖然資料或有多寡,宣傳有強弱之分,但不同當事者對於臺灣乙未之役的看法,仍以不同形式記錄著不同的觀點,1895年的臺灣歷史舞臺上,上演著不同人的經歷及歷史詮釋,歷史舞臺謝幕後,對於鉅變1895的不同歷史詮釋,仍不斷的繼續著,本館邀請各位觀眾,來作出屬於你對這場戰役的詮釋。
本展覽開放時間為每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入館時間至下午4時30分)。春節期間開館日另有公布,請參見官網(http://www.nmth.gov.tw/)
系統號:
A-006420
【展覽】舊邦維新:19世紀臺灣社會特展
標題:
【展覽】舊邦維新:19世紀臺灣社會特展
時間:
2015年6月30日至2016年2月21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第1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6)3568889#8103
內容簡介:
透過19世紀的文物、圖像,本特展讓觀眾回顧在這個劇烈變動的世紀裡,臺灣島上原住民、漢人移民、西方探險者、商人及傳教士交錯往來的景象。往來中有過政治、經濟及文化的激烈爭奪,甚至是流血衝突,但也為這個四面環海的島嶼,送來了新時代的風潮。
【快速發展的環球世界】
歷經科學革命、啟蒙運動及工業革命,西歐各國運用先進的航海技術,串連出環繞全球的航路,先是以貿易,後以殖民為目的,帶動了全球資源、資金與人員的流動。然而,當知識與技術的差距成為持有者掠奪土地、剝削當地住民的武器時,知識與工具的進展是否還是文明的表徵,讓人存疑。
【清帝國統治下的臺灣】
清帝國對於臺灣島的統治,是希望維持《皇輿全覽圖》中帝國疆域的統一,因此著重治亂平叛,而非養民生息,對於島民複雜多變的背景存而不理,甚或聯此驅彼,以利統治。因此臺灣的歷史景觀在文獻資料裡始終呈現邊地特質,漢奪番地、閩客紛爭、漳泉械鬥,然而彼此間無論是敵是友,對統治政權而言,不過是順民與亂民之別,對於前者徵利斂財,後者則斬草除根。
這樣的臺灣島,只是帝國邊陲一隅,卻是島民唯一的立足之地、安身之處。
【臺灣的機會與挑戰】
19世紀的浪潮打上了臺灣的海岸,航行全球尋找致富商機的各國再度「發現」了東亞的福爾摩沙島,面臨這波巨浪的清帝國不再能維持封閉與獨佔的統治權。
1860年清國根據天津、北京條約開放淡水、雞籠〈基隆〉、安平、打狗〈高雄〉作為通商口岸,意味著臺灣的產業經濟面臨更大規模的轉型,農業不再以供應溫飽之需為主,而成為貨幣經濟體系的一環;茶、樟腦、糖成為臺灣島最能換「銀」,因此也最具價值的貨品。
通商,改變了地形景觀與生態,也改變了人的生活。是好是壞,隨地不同,因人而異。
【西方宗教在臺灣】
19世紀的西方文化對全球的影響不只是物質上的,也是精神上的。渡海而來的除了商船與艦隊,還有抱持著捨己精神的宣教師們。
西方宗教經過一千八百多年的演變,早已根植在西方文化中,但是對生活在臺灣這個東方島嶼上的島民而言,宣教師們所傳的不只是一種新的宗教,而是一種截然不同的世界觀、人生觀,甚至是生死觀。異文化的碰撞衝突,產生在西方文化佔有優勢力量的時代之中,更顯複雜難解。
【迎向現代社會】
相較於自然界中的其他物種,人類依賴工具在嚴苛的自然環境中存活。然而19世紀的人類將工具一舉化為了工業,賴以生存的工具被用來探索自然、控制資源,甚至被當作宰制土地與他人的武器。
這樣的轉變形塑了現代社會的基本架構。臺灣島被沖上了這樣的時代浪頭,不由自主地開始了進入現代社會的航程,島民們或有暈船,或有滅頂,但更多則是挺身在潮浪之上,隨著時代前進。
回望這段歷史,不是懷舊,而是思索:島嶼是我們的故土舊邦,我們無法影響或改變已經發生的歷史,但未來的我們是否有新的命運?
本為舊邦,其命維新。
本展覽開放時間為每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入館時間至下午4時30分)。春節期間開館日另有公布,請參見官網(http://www.nmth.gov.tw/)
系統號:
A-006421
【展覽】匠心筆蘊——院藏明清版畫
標題:
【展覽】匠心筆蘊——院藏明清版畫
時間:
2015年7月18日至2016年1月10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104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版畫插圖與書籍印刷有著相似的歷史軌跡,兩者緊密相繫。隨著雕版印刷術的進步,版畫插圖從原有側重宣揚、闡釋書籍文本的實用功能,逐漸衍生出視覺藝術的多元層面。自明萬曆迄清乾隆朝的書籍版畫發展,在文化史上被視作令人驚嘆絕美的出版成就。明代坊刻版畫較官刻尤為興盛,各地流派競起,不僅版印技法、題材演繹、風格呈現,甚至商業流通,均蓬勃發展。清初,版畫製作在官方主導下,不再侷限於木版鏤刻,更導入西方銅版摹印,版畫發展因而出現新的面向。
版畫是依序運用繪圖、雕鏤、印刷三種技法所呈現的畫作。當版畫與文字同時成為書籍的一部分時,書籍版畫經複刻後的傳播效應隨之顯現,其中蘊含的視覺藝術,頓時成為書籍引人入勝的關鍵。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歷朝善本圖書中,明、清兩代書籍版刻插圖散見於經、史、子、集四部,然以子部各類蘊藏之古人生活面向,數量最多,亦最豐富精彩。
本展覽不僅呈現明清書籍版畫在教育、娛樂及傳播功能的成效,更結合器物、書畫與版畫圖像的對照,說明版畫自下筆構圖到雕鏤成型,從平面到立體的創作思維,見識古人如何運用文化創意將藝術與商業巧妙結合。展覽分為四單元,首為「書中有畫」,展示明清書籍從佛經扉葉插圖到版畫流派的分野;其次為「版畫創意」,介紹版畫從畫稿到書籍插圖,從平面化身為立體的藝術呈現;再次為「雕鏤妙技」,呈現木雕版畫的單色印版與多色套版,以及銅版、石版等不同材質加入後的技術轉變,體察前人投注藝術思維的無限創意;最後為「古今匠心」,透過現今版畫的創作及歷程,使觀眾在傳統版畫的製作技法之外,感受當代匠師賦予版畫新生命的心意。
本展覽全年開放,8:30-18:30,夜間延長開放時段:每週五、週六18:30-21:00,國人憑身分證件可免費參觀。
系統號:
A-006422
【展覽】二戰下的臺灣人
標題:
【展覽】二戰下的臺灣人
時間:
2015年7月21日至2016年2月28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1樓大廳(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6)3568889#8103
內容簡介:
臺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是日本帝國的殖民地,當時的戰爭為總體戰形態,各國都積極地為了戰爭需要,動員國民及資源。時局下的臺灣被賦予了南進基地的角色,為了使臺灣人能支援戰爭,日本殖民者透過精神、人力、物資等動員方式,使臺灣人捲入了這場戰爭。本展覽除展示戰時動員外,更關心當時臺灣人的戰時生活,二戰當時臺灣人因為到各地戰場,形成大規模跨區的人口移動,這些事情又對臺灣人造成什麼影響?在戰爭結束時,臺灣人的想法又是如何?在戰爭結束後的70年,且讓我們回到二戰的時空,理解烽火下的臺灣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總動員體制與世界戰爭】
日本在九一八事變後,逐步向中國擴張勢力,1937年在中國發生了七七事變後,中、日兩國全面開戰;另一方面在歐洲,先是1924年義大利由法西斯黨人莫索里尼執政,1933年後德國由希特勒的納粹黨掌權,積極向外擴張,先後併吞奧地利及捷克,最終入侵波蘭,導致二次大戰的歐洲戰場開戰。1940年德、義、日三國成立軸心國,英國、美國、中國則先後加入同盟國抵抗軸心國,交戰各國都積極透過總動員的方式,進行總體戰(Total War),以求戰爭的順利進行與獲取勝利。相較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場以歐洲為主,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場幾乎席捲當時的主要國家及其殖民地。
【日本帝國下的臺灣,大東亞共榮圈與南進基地】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國內開始推行國民精神總動員運動,試圖形成輿論使國民支持總體戰,接著在1938年後,推出了日本帝國、東亞及東南亞「共存共榮的新秩序」的想法;1940年近衛內閣則進一步正式提出「大東亞共榮圈」的概念,依據日人的想法,大東亞共榮圈中,日本、「滿洲國」及汪精衛政權下的中國為經濟共同體,東南亞則為資源供給區,南太平洋為國防圈。1939年時日本殖民時期的臺灣總督小林躋造依循日本本國的政策,總結了治臺的三原則為「皇民化運動」、「工業化」以及「臺灣作為向中國南方與南洋經濟擴張的據點」,使臺灣成為當時日本向東南亞擴張的南進基地。
【成為日本人,皇民化運動下的臺灣人】
日本殖民下的臺灣有相當長的時間,殖民政策被定位在獲取臺灣資源。因此在戰爭時期,為達成戰爭策略順利實施與民族主義的需求,在精神上動員臺灣人,使其成為「皇民」則成為重要的戰略目標。皇民化運動在此脈絡下出現,除了普及日語外,也鼓勵臺灣人在文化(取消漢文欄等)、宗教(神道教信仰及寺廟整理運動)、改日式姓名等各層面日本化。臺灣總督府透過各種社教團體,1941年後更設立皇民奉公會,試圖推展、激起臺灣人成為日本人的熱情。但在戰後臺灣人的回憶中,許多人只是消極應對皇民化的措施,也有人是由於預期「改姓名」在就學或配給上將取得較多優惠而配合。
【一切為戰爭,物資動員與臺灣人生活】
二戰下除了精神動員之外,臺灣總督府也積極動員臺灣的物資與金錢,透過各種組織進行獎勵與宣傳,相關的物資動員主要有糧食增產、金屬回收、獎勵國民儲蓄、購買債券等方式。臺灣人被迫提供生產所餘及身邊所有物資以支援戰爭,這些行為也可得到官方公開表揚。另一方面,隨著戰爭的發展,許多物資受到管制,糧食也開始採行配給制度。日人鼓勵「生活經濟學」,例如鼓勵在家中種菜或養雞鴨,或以有限的物資取得適當的營養。臺灣人為了求生則開始發展黑市(日文稱闇YAMI),透過農村的人脈關係,臺灣人多少能取得較多的生活物資。在戰爭動員體制下,臺灣人發展出一套戰時求生的技能。
【櫻花墜落,人力動員與海外參戰經驗】
中日戰爭爆發後,殖民者開始徵調臺灣人擔任軍夫、軍屬,1942年後開始推行志願兵制度,並且利用大幅報導「血書志願」,塑造臺灣年輕人志願從軍的志願兵熱潮。雖然其中有人是被動員及被迫從軍,但有許多戰爭世代的臺灣年輕人,或是參加青年團等組織,或是受到軍國主義的宣傳影響而從軍。當時的戰爭被美化成一種「戰爭美學」,戰死被宣傳為如櫻花般墜落,以浪漫化戰爭來感動年輕人。有人為了與日本人平起平坐,或是在「愛國心」的驅使下志願從軍,也有許多女性作為從軍看護婦(即護士)的身份前往戰場。出征前,上戰場的人們都會與家人共同合照作為紀念,這有可能是生平最後一張合照,這樣的照片幾乎是當時出征家庭的共同儀式。
【走空襲與疏開,臺灣本島的戰爭體驗】
戰爭末期自1943年起,臺灣開始受到美軍等同盟國的空襲,1944年以後空襲次數更為頻繁。空襲一開始是以軍事設施為主,最後則連一般民宅也成為空襲的對象。為了降低人口較稠密的都市區域居民的傷害,官方開始進行將都市人往鄉村疏散(日文稱疏開)。當時經歷過的臺灣人,都對空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空襲警報、挖防空洞避難與頭戴防空頭巾等,都成為當時臺灣人的集體記憶。空襲造成臺灣損失慘重,許多人的親友或住家也都在戰火中傷亡或毀損。
【戰爭結束之後】
二戰以日本無條件投降告終,臺灣由中華民國政府接收,此時的臺灣人面臨著戰後的重建及復員等種種問題。不久後因國共內戰失利,中華民國政府撤退來臺,世界局勢形成以民主與共產兩大陣營對峙的冷戰體系,臺灣人自此又加入了另一場新型態的戰爭。
本展覽開放時間為每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入館時間至下午4時30分)。春節期間開館日另有公布,請參見官網(http://www.nmth.gov.tw/)
系統號:
A-006423
【展覽】鑑藏之美——歷代藏書家前賢手稿與古籍特展
標題:
【展覽】鑑藏之美——歷代藏書家前賢手稿與古籍特展
時間:
2015年7月28日至12月31日
地點:
國家圖書館4樓善本書室(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國家圖書館
聯絡人:
黃先生,Tel: 2361-9132#429
內容簡介:
國家圖書館原名國立中央圖書館,職司典藏國家文獻,自一九三三年於中國大陸南京籌備設館,經歷戰時西遷建館、戰後復員、組織整併與來臺復館、更名,迄今典藏宋、元、明、清等歷代珍籍約一萬二千三百餘部善本。其中如《宋太宗皇帝實錄》等古籍精品,為本館先賢與愛國志士於一九四O至一九四一年期間,組織「文獻保存同志會」於敵後冒險購藏入館。目前本館古籍已有四十種經行政院文化部審定公告為國寶級文物,館藏古籍滿目琳瑯,蔚為大觀,不僅是臺灣於國際漢學研究發展之重要碁石,也為明清藏書家鑑藏之研究,留下讀書種子。
今年適逢我中華民國抗戰勝利七十週年,為使各界認識古籍之美,同時緬懷戰時護持民族知識之先賢、愛國志士與各地民間藏書家,本館特挑選七十種歷代名家鑑藏古籍精品輪流展出。透過這些珍貴的前賢手澤真跡、藏書印章、藏書家與本館典藏,以及數位修復早期古籍幻燈片導覽,祈使愛書人匯聚緣份,玄覽時空,寄情於知識寶藏,而終感受鑑藏之美。
展期:2015年7月28日起迄12月31日
開館日週二至週六
上午9時至下午5時
※入館參觀者須年滿16歲或未滿16歲的高中職學生以上,並遵守本館閱覽規定。
系統號:
A-006424
【展覽】董作賓書法捐贈展
標題:
【展覽】董作賓書法捐贈展
時間:
2015年10月29日至2016年2月27日
地點: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2樓205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聯絡人:
Tel: 02-2652-3180
內容簡介:
董作賓先生(1895-1963)是一代甲骨學大師,主持安陽殷墟甲骨文的出土、研究,成就斐然。其甲骨書法亦獨樹一幟,為世所重。董先生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並曾任第二任所長,為甲骨及考古事業努力不懈。唯史語所竟無董先生書作收藏,誠為憾事。
臺靜農教授(1902-1990)為當代著名學者及傑出書法家,與董作賓先生為畢生知己。董作賓先生書贈臺靜農教授書法,不僅展現董先生之書藝,同時也見證兩位重要文化人的情誼。其價值與意義不言可喻。
董、臺二先生都已故世多年,原藏家不希望這些饒有價值的作品,隨時間之推移,成為市場追逐的目標而分散,願意出讓由公家永久典藏。
米堤大飯店企業集團總經理李麗裕先生、夫人何秀貞女士,獲悉本案背景,為宏揚中華文化,並使珍貴文物能由史語所永久典藏,特捐款予本所作為購藏之經費。
本捐贈特展展出購藏之全部作品,使國人得以欣賞,且以昭公信。同時感謝李先生及夫人為文化的付出。
展期:2015年10月29日至2016年2月27日
每週三、六,9:30-16:30(國定假日及選舉日不開放)
系統號:
A-006425
【展覽】簡約與華美——明、清至民初家具展
標題:
【展覽】簡約與華美——明、清至民初家具展
時間:
2015年1月9日至2016年1月9日
地點: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展廳III(香港沙田崇基路信和樓)
主辦單位: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博物館
聯絡人:
Tel: 3943-7416
內容簡介:
中國家具藝術歷史悠久,有文字可考和形象可證者,已有三千多年。隨著起居形式的變化和工藝的改進,明清時期,家具藝術達至鼎盛。明代和清代家具的風格相異,明式家具比例適度,簡樸單純,做工考究,重視木材本身的自然紋理和色澤。而清式家具規格則較明代家具寛大,造型、裝飾顯示雄渾、華麗的風格,有時還利用各種珍貴材料在家具上鑲嵌裝飾,顯得更為華貴而多彩。是次展覽遴選歷年各界惠贈文物館之明、清至民國蘇式、京式、廣式家具精品近三十件套,以呈現獨具匠心的中國家具藝術。
開放時間
星期一至星期六:上午十時至下午五時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 下午一時至下午五時
星期四:休館(公眾假期除外)
新年假期、農曆年假期、復活節假期及聖誕假期休館
系統號:
A-006426
【展覽】神筆丹青——郎世寧來華三百年特展
標題:
【展覽】神筆丹青——郎世寧來華三百年特展
時間:
2015年10月6日-2016年1月4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202、204、206、208、210、212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1688-1766)生於義大利米蘭,從小學習繪畫,十九歲在熱那亞加入耶穌會。西元一七○九年赴葡萄牙里斯本,一七一四年由羅馬教廷派往海外傳播福音,並於一七一五年(康熙五十四年)抵達中國,同年底赴北京,以繪事技藝供職清宮。郎世寧自康熙年間入值內廷長達五十一年,於乾隆三十一年病逝,乾隆皇帝諭令由「奉宸苑卿」,加恩賞給侍郎銜。
郎世寧作於康熙朝(1662-1722)的畫蹟皆未存留,雍正元年(1723)為皇帝登基繪製〈聚瑞圖〉受賞識,六年(1728)完成〈百駿圖〉長卷巨製,凡此諸作皆運用西洋技法,注重物象寫生與焦點透視,表現中國傳統的審美觀與祥瑞思想。乾隆一朝(1736-1795),郎世寧運用中國傳統紙絹、顏料、毛筆,並與如意館畫畫人合作,共同創造出「中西合璧」的院畫新體,題材涵括帝后肖像、奇花異卉、珍禽走獸、重要慶典活動等。其他重要作品包括圓明園西洋樓室內裝飾、瓷器紋樣圖案與《得勝圖》銅版繪稿。
今年適逢郎世寧來華三百年與本院建院九十週年,特精選郎世寧相關文物一百組件展出,以茲紀念與慶祝。除了本院典藏品外,並向北京故宮博物院、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以及義大利熱那亞馬丁尼茲養老院商借十一件畫作。期望透過此次特展,具體呈現郎世寧繪畫發展的脈絡,及其在十八世紀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成就與貢獻。
本展覽全年開放,8:30-18:30,夜間延長開放時段:每週五、週六18:30-21:00,國人憑身分證件可免費參觀。
系統號:
A-006484
【展覽】貴似晨星——清宮傳世12至14世紀青瓷特展
標題:
【展覽】貴似晨星——清宮傳世12至14世紀青瓷特展
時間:
2015年12月25日至2017年4月18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203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乾隆皇帝的御製詩中,常以「少貴似晨星」、「晨星真可貴」等,形容文物的珍貴稀有。尤其有「趙宋官窯晨星看」一句,可知乾隆皇帝珍視如寶貝的文物正是宋朝官窯瓷器。
所謂宋朝官窯,藉由文本的記載,可知是指北宋官窯,南宋修內司和郊壇下官窯。近人對於南宋官窯的探索與研究,可以溯至1930年代中、日學者的採集與調查。雖然當時還未能分辨南宋官窯的真正內涵,但是從中醞釀而出的青瓷鑑賞趣味,以及想要解開謎團的意圖,一直延續到1990年代為止。也就是浙江省杭州市老虎洞窯址發現之後,多數學者因此接受郊壇下和老虎洞正是文本記載中的兩個南宋官窯。至於北宋官窯,除了根據文本的記載之外,亦有學者參考了乾隆皇帝的御製詩和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窯址的出土狀況,思考汝窯作為北宋官窯的可能性。
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宮傳世青瓷,數量甚夥,不僅件件可以追溯出原來存放的處所;而且透過鐫刻其上的御製詩,亦呈現乾隆皇帝爬梳文獻的心得,以及十八世紀的官窯概念與分類。以古鑑今,當下的我們究竟應該如何看待這批傳世珍藏呢?此一展覽一方面回溯清宮收藏的脈絡,另一方面也整合當今陶瓷史研究的觀點,重新檢視個別作品的產地、燒製時間與問題所在。展覽分成「汝窯與北宋官窯」、「南宋官窯」、「青瓷碎器」和「鑑賞與發現」四個單元,期望通過傳世實物、文獻記載與考古材料的連結,展現十二至十四世紀青瓷的燒製背景、鑑賞風情與作品特徵。
本展覽詳細資訊將於開展後公布於官網。
系統號:
A-006514
【展覽】特別展「始皇帝と大兵馬俑」
標題:
【展覽】特別展「始皇帝と大兵馬俑」
時間:
2015年10月27日至2016年2月21日
地點:
東京国立博物館平成館(東京都臺東区上野公園13-9)
主辦單位:
東京国立博物館、陝西省文物局、陝西省文物交流中心、NHK、朝日新聞社
聯絡人:
Tel: 03-5777-8600(ハローダイヤル)
內容簡介:
今から約2200年前に「最初の皇帝」を名乗り、中国大陸に統一王朝を打ち立てた秦の始皇帝。その陵墓のほど近くに埋められた「兵馬俑」は、20世紀の考古学における最大の発見のひとつと謳われ、出土以来、新しい知見と驚きをもたらし続けています。本展では、バリエーション豊かな兵馬俑と始皇帝にまつわる貴重な文物を一堂に紹介し、始皇帝が空前の規模で築き上げた「永遠の世界」の実像に迫ります。
開館日:9:30~17:00(入館は閉館の30分前まで)(ただし、12月18日までの金曜日、10月31日(土)、11月1日(日)・2日(月)は20:00まで開館)
休館日:月曜日(ただし、11月2日(月)、11月23日(月・祝)、1月11日(月・祝)は開館。11月4日(水)、11月24日(火)、1月12日(火)は休館)、年末年始(12月24日(木)~2016年1月1日(金・祝))
系統號:
A-006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