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會訊息

東亞聚焦:2015第六屆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

東亞聚焦:2015第六屆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

標題:

東亞聚焦:2015第六屆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

時間:

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2日(週一至週三)

地點:

臺灣大學霖澤館國際會議廳(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數位人文研究中心

聯絡人:

Tel: 02-3366-9846;E-mail: adhic@gmail.com

內容簡介:

11月30日
13:30-14:50
【Panel A:漢學全文電子資源之發展與展望】
主持人:林富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暨副所長)
我們如何建全文資料庫:中研院史語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的回顧與展望(劉錚雲,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暨傅斯年圖書館主任)
自動化與合作:數位媒介的開發(德龍,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電子文獻的再脈絡化(項潔,國立臺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特聘教授暨數位人文研究中心主任)

14:50-16:00
【Paper Session 1:資料庫建置】
主持人:劉吉軒(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科學系教授暨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主任)
東亞楚辭文獻數據庫建設及語義化應用研究進展綜述(徐晨飛、錢智勇、端木藝、周建忠)
中國神話母題編目數據庫的設計、實施及應用(郭翠瀟、王憲昭、巴莫曲布嫫、李剛)
整合空間資訊與SfM理論於較大區域古蹟數位保存之研究:以金門明遺老街為例(吳宗江、林宜君)

16:20-17:30
【Paper Session 2:在文本之外】
主持人:陳淑君(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用數位人文研究方法重建臺灣戰後初期的文學地景(路丹妮、陳正賢)
臺灣「東南亞新二代」的形象建構(李美賢、闕河嘉)
從韓國演歌到文化科技:韓國流行音樂生產網絡的歷史發展(Peter Broadwell、Timothy Tangherlini、Hyun Kyong Hannah Chang)

12月1日
09:00-10:00
【專題演講(一)】
主持人:黃進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暨所長)
居延漢簡資料庫的建置與未來(邢義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10:00-11:40
【Paper Session 3】
主持人:羅士傑(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文字資料vs.資料庫:朱子語類研究(祝平次)
概念關係的數位人文研究:以《新青年》中的「世界」觀念為考察核心(鄭文惠、邱偉雲、劉昭麟、林書佑)
以數量方式判定《老子河上公章句》成書年代(邰謐俠)
三皇五帝、五帝三王:數位人文下的新方法與新議題(劉文強)

13:30-15:10
【Paper Session 4:IT應用】
主持人:謝育平(銘傳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副教授)
半自動詞彙擷取:簡化的詞夾子方法以及其 JavaScript 元件的開發與應用(杜協昌)
利用機器學習擷取蒙古歷史檔案之人名(Biligsaikhan Batjargal、Garmaabazar Khaltarkhuu、Akira Maeda)
日本人文資料庫的跨資料庫雙語近用:以英文與日文關鍵詞進行文本檢索(Biligsaikhan Batjargal、Akira Maeda、Ryo Akama)
利用群眾外包增加大英圖書館中的中文以及印尼文的資料公共取用(Nora McGregor、Sara Chiesura、Alex Mendes)

15:10-16:30
【Panel B:歷史GIS】
主持人:賴進貴(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暨師資培育中心主任)
學科邊界的消融或強化?淺談當今歷史GIS的局限和挑戰(李宗信,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副教授暨所長)
從歷史GIS朝向空間人文學發展(廖泫銘,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研究助技師)
歷史GIS教學的新境與困境(張素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暨所長)

16:50-18:10
【Panel C:數位探索輔助與人文宏觀研究】
主持人:劉昭麟(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科學系特聘教授)
計算社會科學整合架構(陳樹衡,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系教授暨人工智慧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
中文獨立語料庫分析工具之開發與應用(闕河嘉,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副教授)、(陳光華,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教授暨圖書館副館長)
臺灣數位人文發展的問題(祝平次,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12月2日
8:30-9:50
【Panel D:東亞文學觀念史與數位人文】
主持人:鄭文惠(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東亞文獻資料的電子化的現狀和未來(內田慶市,日本關西大學外國語學部與東亞文化研究科教授暨圖書館館長)
韓國近代期刊資料庫的建設以及殖民時期韓國的關鍵詞(宋寅在,韓國翰林大學翰林科學院)
韓國人文教授MHDB的數位歷史網路建構與發展(張哲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10:10-10:40
【特邀演講】
主持人:逄愛君(國立臺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暨資訊網路與多媒體研究所所長)
計算社會學初探:當電腦科學家遇上社會科學(陳昇瑋,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10:40-12:20
【Paper Session 5:文史研究之社會學取徑】
主持人:祝平次(國立清華大學中文學系副教授)
「社會網絡分析」(SNA)在現代漢語歷史小說研究中的應用:以李劼人的《大波》三部曲爲例(趙薇)
情感現象學與色彩政治學:中唐詩歌白色抒情系譜的數位人文研究(鄭文惠、劉昭麟、邱偉雲、許筑婷)
范成大《吳郡志》中的社會關係網絡:以CBDB與Pajek作為分析工具(李宗翰、鄭莉)

13:30-14:30
【專題演講(二)】
主持人:陳弱水(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特聘教授暨文學院院長)
東亞人文研究做為國際數位人文合作研究發展的顯著可能性:以佛教研究為例說明(下田正弘,日本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系研究科教授暨次世代人文學開發中心主持人,日本數位人文協會(JADH)主席)

14:30-15:50
【Panel E:下一代漢籍文獻之數位處理與介面服務】
主持人:杜正民(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教授暨中華電子佛典協會副主委)
值得信賴的數位文本(Christian Wittern,日本京都大學東亞訊息研究中心教授)
利用文脈強化文字辨識正確率的中文古籍數位化工具(王詩涵,國立臺灣大學工程科學暨海洋工程學研究所)、(李家名,國立臺灣大學工程科學暨海洋工程學研究所)、(黃乾綱,國立臺灣大學工程暨海洋工程學研究所副教授)
建構以輔助學術研究為導向之漢籍佛典數位平臺(洪振洲,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副教授暨圖書資訊館館長)

16:10-17:30
【Panel F:數位漢學在德國:漢學家、圖書館員、與資訊學者的共同挑戰及機會】
主持人:項潔(國立臺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特聘教授暨數位人文研究中心主任)
運用中國方志重建地方上的物質文化與認同(Martina Siebert,德國馬克斯.普郎克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陳詩沛,德國馬克斯.普郎克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
以電腦地圖科技跨越六朝草藥於地理及知識領域的分界(Michael Stanley-Baker,德國馬克斯.普郎克科學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何浩洋,荷蘭萊登大學區域研究所研究人員)
圖書館在當今和未來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從一所德國圖書館談資訊服務之於東亞研究的作用(Matthias Kaun,德國柏林國立圖書館東亞部主任)

系統號:

C-006414

第4屆亞洲歷史GIS國際學術研討會(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sian Network for GIS-based Historical Studies)

標題:

第4屆亞洲歷史GIS國際學術研討會(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sian Network for GIS-based Historical Studies)

時間:

2015年12月4至6日(週五至週日)

地點:

中研院文哲所二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亞洲歷史地理訊息協會(Asian Network for GIS-based Historical Studies, ANGIS)

聯絡人:

E-mail: angistaiwan@gmail.com

內容簡介:

12月4日
【Keynote Speech 1】
Structure and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Market in Lower Yangtze River Delta: The Case of Zhenjiang 1868-1881 (Prof. Takeshi Hamashita)

13:00-15:00
【Session A:History of U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Asia】
Moving to Manila: A Spatial and Demographic Study of Bulacan-based Migrants in Selected Manila Districts during the late 1800s (Marco Stefan B. Lagman, Ma. Simeona M. Martinez, Jonathan M. Villasper, and Dominique Sasha N. Amorsolo)
A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Work in Nineteenth Century Manila (Ma. Simeona M, Martinez, Marco Stefan B. Lagman, Jonathan M. Villasper, and Dominique Sasha N. Amorsolo)
Effects of Flood Control Strategies on Settlement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Lower Yellow River Area in Ming‐Qing China: A Case Study of Kaifeng Prefecture (Pi-Ling Pai)
The changing history of farm ponds and landscape change in Taoyuan tableland, Taiwan (1904-2007) (Yung-Chung Chuang)

15:20-17:30
【Session B:The Analysis and Modeling of Spatial-Temporal Information】
GIS Modeling on Spatial Transformation of Archaeological Data in the Former Capital of Majapahit, East Java, Indonesia (J. Susetyo Edy Yuwono)
Mapping the Geographical Landscape of Nanjing City in the late Qing - Based on Old Maps and GIS Technologies (Gang Chen, Yang Zhang)
The Application of GIS in Reconstruction of the River Network of the Big River Delta (Fangfang Yan, Xin Hou, Wei Pan, Zhimin Man)
Reconstruction Support with the Technique of GIS and Utilizing Old Maps Remaining in the Disaster Area of the 2011 Eastern Japan Mega-Earthquake (Hirotsugu Fujita)
Developing Geoportals and Applications for Singapore Historical GIS (Ick-Hoi Kim, Raymond Jinliang Huang, Yi-Chen Wang, Chen-Chieh Feng, and David Taylor)

17:30-18:00
Annual General Meeting

12月5日
9:30-10:10
【Keynote Speech 2】
Who Takes Leadership and What Role does ANGIS Play in Emerging Global History (Prof. Tsukasa Mizushima)

10:30-12:30
【Session C:Historical Population, Migration, Social Change】
The Micro-scale Dynamics of Rural Societies in Northern Sumatra: The analysis of topographical maps with GIS (Yusuke Koizumi)
Regional Variation of Uxorilocal Marriage in Japanese Taiwan (Chun-Hao Li)
Two decades of HGIS: Basic Data and Cross-over Research (Weidong Lu)
Spatio-temporal Landscape of Juvenile Sex Ratio in India: A Relational Analysis of Social Groups (Ritwika Mukherjee, Amaresh Dubey)

13:40-15:40
【Session D:The GIS Infrastructure and Platform for Historical Study】
Time Information System on the Web (Tatsuki Sekino)
From Excel to Google Earth:An Alternative to Spatial Data Mapping and Analysis (Chi-Hsung Teng)
Family Tree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Di Hu, Guonian Lv, Yongning Wen, Min Chen, Li He)
ANGIS Data Portal and New 4D GIS Platform (Hsiung-Ming Liao, Yao-Hsien Yeh, Chen-Jen Lee)

16:00-18:00
【Session E:History of Politics, Economics and Environment】
The Temporal-Spatial Analysis of Benevolent Societies of Anhui Province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Daxue Wang)
China's Approach towards its Southern Maritime Boundaries through the Lenses of History (Claudia Zanardi)
What’s the Battle of Shanghai: New Trial to Research Sino-Japanese War by GIS (Shin Kawashima, Chihyun Chang)
Spatio-temporal Analysis of Rice Prices in the Qing Dynasty (Ta-Chien Chan)
Mapping Mangroves and Coastal Wetlands (Christopher Dubia, Kent Lewis, Andy Long)
Possibility of Use of Surface Water Resource in a Arsenic Contaminated Region, Prubasthali I and II Block, Burdwan, West Bengal: A GIS Approach (Biplab Biswas)

9:30-10:10
【Keynote Speech 3】
Spatial Narratives for Historical GIS (Prof. May Yuan)

10:20-12:00
【Session F:History of Transportation, Trade and Culture】
Railway Freight Transport in Mainland Southeast Asia before World War II: the Analysis of Four Inland Railway Systems (Ichiro Kakizaki)
A GIS-based Analysis of the Markets for Japanese Copper in the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ies (Ryuto Shimada)
Mapp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nd Revenue System under the Colonial Rule in the Nineteenth-Century Western India (Michihiro Ogawa)
The Distribution and Consumption of Opium in Malay-Indonesian Archipelago, ca. 1670s-1740s. (Shohei Okubo)

12:00-12:30
Roundtable Discussion / Closing Ceremony

系統號:

C-006581

「跨文化轉向:中國文哲研究的前景」學術研討會

「跨文化轉向:中國文哲研究的前景」學術研討會

標題:

「跨文化轉向:中國文哲研究的前景」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5年12月3至4日(週四至週五)

地點: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2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內容簡介:

12月3日
15:40-17:40
主持人:何乏筆(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The Transcultural Lexicon: “Outlook on Life” and the Eurasian Counter-Enlightenment Discourse(彭小妍,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Discursive Syncretism and its Limits: Historicizing the Transcultural
Moment as Internal Critique(劉紀蕙,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12月4日
主持人:劉紀蕙(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Nostalgia and Success in contemporary Taiwanese Visual Culture(克漢東 (Corrado Neri),里昂第三大學)
語言的變形與跨文化性:馮至的中文十四行詩(宇樂文(Victor Vuilleumier),巴黎第七大學)

13:30-16:30
主持人:彭小妍(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Transcultural Thinking and the Chinese Script(宋灝(Mathias Obert),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
Fabricating National Subjectivity within a Temporary Diasporic Body: The Transcultural Experience of the Lyon Sino-French Institute (1921- 1946)(費南(Florent VILLARD),里昂第三大學)
Hybrid Modernization and the Transcultural Turn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Philosophy(何乏筆,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16:50-17:30
【圓桌討論】
主持人:彭小妍、何乏筆
討論人:宇樂文、克漢東、宋灝、費南、劉紀蕙(依姓氏筆畫排序)

系統號:

C-006483

「南海諸島之歷史與主權爭議」學術研討會

「南海諸島之歷史與主權爭議」學術研討會

標題:

「南海諸島之歷史與主權爭議」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5年12月10至11日(週四至週五)

地點:

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第2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聯絡人:

張凱婷,Tel: (02) 2789-8149;E-mail: kaiting@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論文發表人及暫訂題目一覽(依發表序排序):
南京國民政府對於南海諸島產業的經營(許峰源,國發會檔管局研究員)

我國南海經略與主權作為(高木蘭,高木蘭海事商務法律事務所律師)

南海U型線的前世今生--地圖觀點(汪開宏,國立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博士生)

18-19世紀英國人對南海島嶼之探索、地圖繪製與命名(白璧玲,中研院人社中心GIS博士後研究)

中國因應菲律賓仲裁案對南海U形線再確認的探討(孫國祥,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副教授)

「衛我南疆」碑--探討民國54-55年我國建立南沙群島國碑之背景與意義(劉信良,中研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研究助理)、(林昱婷,臥龍崗大學澳洲國家海洋資源安全中心研究生)

越南學界對越南領海中的黃沙、長沙群島主權研究回顧:歷史及法律證據(阮氏青河,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博士生)

開、禁之間:越南阮氏王朝到阮朝的海洋意識轉變(李貴民,長庚科技大學通識教育組兼任助理教授)

美國南海政策之研究:霸權之維繫及其挑戰(盧業中,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副教授)

南海填海造陸之國際法探討(王冠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

歷史性水域主張在國際法上的地位(宋承恩,國立政治大學國際法學研究中心研究員;中研院唐獎法治獎評選委員會研究專員)

英國對於南沙群島之主張及其影響(1930-1951)(陳鴻瑜,淡江大學亞洲研究所教授)

冷戰時期菲律賓進占南沙諸島方法與我國政府的反應(湯熙勇,中研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研究員)

冷戰期間臺(中)菲南沙主權衝突之爭論與研析(黃宗鼎,國立暨南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從白礁案看南海歷史檔案之國際法意義(高聖惕,國立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教授)


※線上報名網址:http://www.rchss.sinica.edu.tw/conf/201512101211/

※歡迎相關領域之學生、學者及各界人士報名參加。主辦單位保有審查報名資格及更改議程之權利。會前三天請至網站上查詢報名通過名單,主辦單位將不另行通知且會議當天亦不接受現場報名。

系統號:

C-006415

2015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5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2015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5年12月10至11日(週四至週五)

地點:

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館、臺灣史研究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中研院史語所

聯絡人:

邱鈺珺,Tel: (02)2652-3191;E-mail: mingching@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由史語所、近史所、近史所、臺史所研究人員共同組成。每兩年舉辦一次大規模明清研究國際研討會。本屆研討會擴大舉辦規模,以兩天四個場地同時進行。會議分成「社會文化」、「文學藝術」、「學術思想」、「政經制度」四大主題,共包含36個次主題,以觀念的形成與變遷、知識的傳播與接受、文化的交流與對話等多元角度,討論明清時期從物質到精神、四民到帝王、國境到邊檄乃至他界等各個面向,充分展現當前海內外不同世代明清研究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與心得。

本研討會已公佈暫訂議程,共含26個論文組,56篇個別論文,分別於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館第一會議室、第二會議室、遠距會議室及臺史所802會議室發表。詳細議程請參見:http://mingqing.sinica.edu.tw/conference/2015/files/2015CF_agenda.pdf

本研討會報名已截止,與會名單請參見:http://mingqing.sinica.edu.tw/conference/2015/2015CF_registeration.html

系統號:

C-006416

傳奇:《聶隱娘》學術研討會

傳奇:《聶隱娘》學術研討會

標題:

傳奇:《聶隱娘》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5年12月14至15日(週一至週二)

地點: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B1多用途空間(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內容簡介:

12月14日
12:00-14:00
電影《刺客聶隱娘》放映

14:00-15:40
【導演演講】
開場:彭小妍(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致詞、主持:胡曉真(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主講:侯孝賢(《刺客聶隱娘》導演)

16:00-17:40
【編劇座談】
主持:陳相因(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主講:朱天文、謝海盟

12月15日
10:00-12:00
主持:桑梓蘭(密西根州立大學語言系)
從《刺客聶隱娘》重探作者論(彭小妍,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邊緣的美學:論《刺客聶隱娘》的建/解構與大/小眾(陳相因,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空空然後可以為實有,無人然後可以為人:論侯孝賢《聶隱娘》(陳思齊,臺北市立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13:30-15:30
主持:劉瓊云(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World and Image: Adaptation in Hou Hsiao-hsien’s The Assassin(桑梓蘭,密西根州立大學語言系)
心猶鏡也:《刺客聶隱娘》中的「鏡」與「心」(郭詩詠,恒生管理學院中文系)
文字的的跡證:《刺客聶隱娘》的文學閱讀(林積萍,黎明技術學院通識中心)

15:50-17:10
主持:陳相因(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裴鉶《傳奇‧聶隱娘》之聶隱娘「傳奇」(康韻梅,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性別・視角・鏡像:聶隱娘與行雲紀的互文參照(黃儀冠,彰化師範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17:10-17:40
圓桌討論

系統號:

C-006579

「近代中國的族群、民族與邊界」學術研討會

「近代中國的族群、民族與邊界」學術研討會

標題:

「近代中國的族群、民族與邊界」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5年12月15日(週二)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檔案館中型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

內容簡介:

(1)主辦單位有與會名單之最終決定權,錄取名單將於12月12日前公佈,請自行查閱,恕不另行通知。

(2)會議議程暫定於12月10日公告。

(3)為響應環保,請自行攜帶飲水器具及餐具。

(4)會議資料請自行於網頁上下載,並謝絕代領會議資料。

本研討會將於12月4至10日開放報名。

系統號:

C-006576

「中日戰爭衝擊下的亞洲」國際學術研討會

「中日戰爭衝擊下的亞洲」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中日戰爭衝擊下的亞洲」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5年12月19至20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檔案館大型會議室、中型會議室、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英國劍橋大學東亞系、日本日中關係史研究會、中國大陸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聯絡人:

林秀娟,E-mail: schuan@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活動說明:
(1) 主辦單位有與會名單之最終決定權,錄取名單將於12月11日前公佈於研討會官網,請自行查閱,恕不另行通知。

(2) 會議議程暫定於12月4日公告於研討會官網。

(3) 為響應環保,請自行攜帶飲水器具及餐具。

(4) 謝絕代領會議資料。

與會學者名單:
【臺灣】
王文隆(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
朱浤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吳啟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吳淑鳳(國史館)
李宇平(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李君山(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
李盈慧(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
林志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林桶法(輔仁大學歷史學系)
柯惠鈴(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張瑞德(文化大學史學系)
許文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陳慈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陳儀深(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傅琪貽(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黃自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劉維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潘光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中國大陸】
左雙文(華南師大歷史系)
吳景平(復旦大學歷史系)
步平(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周勇(重慶大後方研究中心)
馬振犢(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張連紅(南京師大歷史系)
張瑾(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
程兆奇(上海交通大學歷史系)
潘洵(西南大學歷史系)
蘇智良(上海師範大學歷史系)

【日本】
久保亨(信州大學文學部)
大澤武司(熊本學園大學外國語學部)
中村元哉(津田塾大學學藝學部)
戸部良一(帝京大學文學部)
水羽信男(廣島大學總合科學研究科)
加藤聖文(國文學研究資料館)
吉見崇(日本學術振興會)
波多野澄雄(國立公文書館亞細亞歷史資料中心)
金子肇(廣島大學文學部)
段瑞聰(慶應義塾大學商學部)
若松大祐(常葉大學外國語學部)
浜井和史(帝京大學總合教育中心)
鹿錫俊(大東文化大學國際關係學部)
藤井元博(慶應義塾大學)

【加拿大】
Diana Lary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印度】
Ranjana Mukhopadhyaya (University of Delhi)

【俄羅斯】
Victor Lawrence(獨立研究者)
安德(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美國】
Li Danke (Fairfield University)
Stephen MacKinnon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許治英(中國與亞太問題研究會)
楊大慶(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英國】
Aaron William (Moor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Barak Kushner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Hans van de Ven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香港】
學愚(香港中文大學)

【馬來西亞】
陳中和(拉曼大學中文系)

【越南】
Vo Minh Vu(國立河內大學)

【德國】
Brooks Jessup Freie (Universität Berlin)

【緬甸】
Kyaw Swe Nyunt(密支那大學)

【韓國】
金志煥(仁川大學)
裴京漢(新羅大學)
鄭炯兒(濟州大學)

有意參加本研討會者,請逕至官網線上報名,報名期限至12月10日8:00截止。如對本會議有任何問題,請以電子郵件洽詢:
林秀娟女士:schuan@gate.sinica.edu.tw
林弘毅先生:mhlhy@gate.sinica.edu.tw

系統號:

C-006533

中國敘事學國際研討會:歷史敘事詩文

中國敘事學國際研討會:歷史敘事詩文

標題:

中國敘事學國際研討會:歷史敘事詩文

時間:

2015年12月19至20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C310 會議室(新竹市光復路二段10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自強工業科學基金會

聯絡人:

何尚融,E-mail: nthunscn@gamil.com

內容簡介:

12月19日
10:30-12:00
【專題演講】
從抒情敘事兩大傳統論中國文學史(董乃斌)
主持人暨評論人:蔡英俊

13:30-15:00
主持人暨評論人:陳國球
中國文獻論「敘事」(周建渝)
編年,空白,敘事:年體與事體的原型與理論(李紀祥)
論《左傳》敘事文(劉承慧)

15:30-17:00
主持人暨評論人:林聰舜
承繼與新變:韓愈柳宗元傳狀文研究(王基倫)
蘇轍〈潁濱遺老傳〉的敘事策略及其意義(李貞慧)
陸游「懷南鄭」詩歌的自傳意涵(黃奕珍)

12月20日
9:30-11:00
【專題演講】
歷史、敘述、認同(蔡英俊)
主持人暨評論人:鄭毓瑜

11:00-12:00
主持人暨評論人:廖棟樑
論陳世驤「抒情傳統說」「反傳統」的啟蒙底色及其現代性(李翰)
組詩體製的抒情敘事雙重性——以曹植、謝靈運、謝惠 連的四組組詩為探討對象(許銘全)

13:30-15:00
主持人暨評論人:曾守正
錢曾詩作對錢謙益「詩史」觀的繼承與實踐(李欣錫)
論古典詩學中的「事境說」(周劍之)
桃花扇底送南朝——論孔尚任的歷史意識及其書寫(曾守仁)

15:30-17:00
【圓桌會議:中國敘事學的研究展望】
主持人暨評論人:鄭毓瑜
蔡英俊、董乃斌、陳國球、廖棟樑、陳玨

系統號:

C-006545

2016年新加坡——韓國青年學者華文文化國際學術論壇

2016年新加坡——韓國青年學者華文文化國際學術論壇

標題:

2016年新加坡——韓國青年學者華文文化國際學術論壇

時間:

2016年1月28日(週四)

地點: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50 Nanyang Ave, Singapore 639798)

主辦單位: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人文及社會學學院、高麗大學BK21 PLUS中日語言文化教育研究事業團

聯絡人:

羅樂然先生,E-mail: llaw001@e.ntu.edu.sg

報導者: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

內容簡介:

南洋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與韓國高麗大學BK21 PLUS中日語言文化教育研究事業團,擬於2016年1月28日(週四),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共同召開「2016年新加坡——韓國青年學者華文文化國際學術論壇」,本次研討會旨在鼓勵青年學者通過與各地研究華文文化相關課題的青年學者,進行學術交流,增進彼此之間的學術研究認識。除了高麗大學與南洋理工大學的研究生外,大會亦竭誠邀請世界各地博士生與優秀碩士生共同參加。

邀請對象:博士生、碩士生,均歡迎投稿。
會議語言:中文
論文方向:
1.中國古代文學
2.中國現代文學
3.中國語言學
4.中國史學
5.中國哲學
6.東亞文化交流
7.其他華文文化相關研究領域

*因經費所限,旅費與住宿需由參加者自行承擔,懇請見諒。
**主辦單位免費提供會議當天餐飲。

有意參加者,請將500字之內的中文摘要,連同個人簡歷,於2015年12月12日(星期五)前,寄至llaw001@e.ntu.edu.sg。如有任何疑問,亦請歡迎來郵賜教。

評選結果將會在2015年12月30日前以電郵通知。

系統號:

C-006427

跨越與實踐:2016戲曲表演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跨越與實踐:2016戲曲表演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6年3月17至18日(週四至週五)

地點:

中國文化大學曉峰紀念館國際會議廳(臺北市士林區華岡路55號)

主辦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戲劇學系

聯絡人:

吳莉莉,Tel: (02)2861-0511#39505

報導者:

謝俐瑩

內容簡介:

◎研討會宗旨:
本研討會延續本系於民國100年所舉辦的「跨越與實踐:2011戲曲表演藝術學術研討會」,及2013、2014年所舉辦的「跨越與實踐:2013戲曲表演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跨越與實踐:2014戲曲表演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的規模與傳承精神,於民國105年(2016)再度舉辦國際型研討會。本次會議將針對「戲曲的傳播」作為主題,針對戲曲劇目的傳承、戲曲教學的傳承、戲曲推廣、戲曲在海外的流播、戲曲翻譯、戲曲影音資料的製作等課題,進行論文發表、座談等多元形式學術研討。有別於前三次主題較鎖定於戲曲表演與導演之理論及實務等課題,此次更開拓戲曲研究的視野,放眼世界。本次會議的論文將以「邀稿」及「徵稿」兩種面向:
一、邀稿:邀請已有多年研究經驗與成就,並累積一定學術成果與聲望的學者進行個人的最新研究成果。
二、徵稿:在網上及相關資訊平臺,對國內外進行徵稿。
希望藉此學術活動平臺,進行深度的討論與意見交換,俾使討論更多元,使彼此的研究能更深化豐富,並擴大研究視野與國際觀。

◎研討會主題:戲曲的傳播

◎研討會子題:
(一)戲曲教學的傳承
(二)戲曲劇目的傳承
(三)戲曲的推廣
(四)戲曲在海外的流播
(五)戲曲的翻譯
(六)戲曲影音資料的製作

◎徵稿辦法:
(一)本研討會論文採摘要審查制,摘要審查通過後,再後續提交論文全文。
(二)徵稿對象:各大專校院相關學系教師及其他對本研討會有興趣的各領域專兼任教師。
(三)論文摘要投稿:
1.論文摘要截稿已於9月中旬截止。
2.摘要審查結果:投稿者密切注意主辦單位回函,也謝謝您的投稿。
3.論文全文截止日期:2016年2月15日(週一)
4.摘要內容以600字為限。
5.若經審查通過安排發表,作者於研討會期間必須親自出席參與發表研討。

系統號:

C-006417

2016中國文化研究青年學者論壇

標題:

2016中國文化研究青年學者論壇

時間:

2016年5月19至21日(週四至週六)

地點: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沙田崇基路信和樓)

主辦單位: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學—蔣經國基金會亞太漢學中心

聯絡人:

黎志添教授,E-mail: laichitim@cuhk.edu.hk、徐艷蓮博士,E-mail: yanlianxu@cuhk.edu.hk

報導者:

徐艷蓮博士

內容簡介:

「2016中國文化研究青年學者論壇」論文徵集

主題:中華帝國晚期的文化與社會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學—蔣經國基金會亞太漢學中心合辦

日期:2016年5月19至21日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與香港中文大學—蔣經國基金會亞太漢學中心將於2016年5月19至21日聯合舉辦第三屆「中國文化研究青年學者論壇」。論壇旨在培養中國文化研究領域的青年學者,並增強青年學者之間的互動往來。

本屆論壇將邀請30位博士研究生(已通過學位論文提要審核)或工作經驗少於五年的博士畢業生報告其新近研究成果。研究領域包括中國文化研究的各個方面,如歷史,文學,宗教,藝術,思想史等,但並不僅限於以上學科。本屆論壇特設主題「中華帝國晚期的文化與社會」,歡迎青年學者就本屆主題投稿。與會者需以中文及英文進行流利交流。

大會僅為與會者提供住宿及交通費,經審批後可獲最高1000美元報銷。會議無須註冊費。

香港中文大學將成立專門的委員會挑選論文。屆時將由本校教員為與會者擔任討論嘉賓。優秀論文將有機會於論壇結束後得到發表。

報名要求:請於網上提交一份1000字以內的論文摘要(中英文皆可)及簡短的個人介紹,網址如下:http://www.cuhk.edu.hk/ics/general/forum/submission.html

論文摘要及個人簡介截止日期為2015年12月30日,論文摘要審議結果將於2016年1月22日或之前公佈,完整論文須於2016年4月2日前提交。

如有查詢,請聯繫中國文化研究所組織者:黎志添教授(laichitim@cuhk.edu.hk)及徐艷蓮博士(yanlianxu@cuhk.edu.hk)。

系統號:

C-006572

臺日「文學與歌謠」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臺日「文學與歌謠」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6年6月4至5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公益財団法人佐藤春夫記念会、日本歌謠学会

聯絡人:

E-mail: stust_japanese@stust.edu.tw

內容簡介:

緣起與目的:
國立臺灣文學館為促進臺日文學交流,深化兩國文學、文化研究並分享 研究成果,將與[日本] 公益財団法人佐藤春夫記念会、日本歌謠学会共同 舉辦「臺日『文學與歌謠』國際學術研討會」。此研討會將透過專題演講、 論壇及論文發表探討臺灣和日本在文學與歌謠上的影響、交流等相關議題。 期盼此研討會能促進臺日兩國專家學者之學術交流,進而提升國內臺灣文學 研究水準,與國際接軌。

主題:臺日之文學與歌謠研究

含以下子題:
①日治時期臺灣相關之文學與歌謠研究
②佐藤春夫研究
③金關丈夫研究
④臺灣文學與歌謠在日本
⑤日本文學與歌謠在臺灣
⑥臺灣文學作品日譯比較研究
⑦其他與會議主題有關之任何議題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文學館
協辦單位:(日本)公益財団法人佐藤春夫記念会、日本歌謠学会
承辦單位: 南臺科技大學

會議地點:國立臺灣文學館

會議時間:2016年6月4日~5日(六、日)

使用語言:中、日文皆可

發表時間:
口頭發表:20分鐘
(發表內容依序編列頁碼,收錄於大會會議論文集。)

投稿方法:
備妥以下資料於2015年 11 月15 日前上傳至以下網址http://www.tjlps-tw.org。投稿後,恕無法更改題目與內容。
所需資料如下:
(1) 中、日文摘要擇一(各摘要含論文題目、作者姓名、所屬單位。中文採標楷體12pt、日文採明朝體10.5pt、英文採「Times New Roman体」。A4紙‧橫寫‧34字×34行‧關鍵詞5個以內。字數800字以內)。
(2) 申請書(請至上述網站上填寫)

審稿辦法:由相關專家學者審查決定。

論文接受通知:評審結果於2015年12月31日前寄出。
論文發表費用:免費。
另補助國內交通費及住宿費(住宿費有上限)。

論文全文截稿:2016 年3月31日。逾期者視同放棄參加。
*論文格式將於日後另行通知發表者
*字數:8000~10000字

所有投稿資料無論接受與否,恕不奉還。

詢問處:「臺日『文學與歌謠』國際學術研討會」籌備委員會
E-mail: stust_japanese@stust.edu.tw

系統號:

C-006433

臺灣宗教學會2016年會——「宗教的超越性與內在性」學術研討會

臺灣宗教學會2016年會——「宗教的超越性與內在性」學術研討會

標題:

臺灣宗教學會2016年會——「宗教的超越性與內在性」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6年7月1日至2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政治大學百年樓(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臺灣宗教學會

聯絡人:

陳先生,Tel: 02-2651-9780

內容簡介:

一、會議資訊:
會議時間:2016年7月1日(五)、7月2日(六)
會議地點: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百年樓
主辦單位:臺灣宗教學會
承辦單位: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華人宗教研究中心、魚籃書坊
 
二、會議主題說明:
人類歷史邁入二十一世紀之後,宗教不但沒有因全球化與世俗化洪流的衝擊而消退,反而掀起新一波的全球宗教復興現象,無論是傳統宗教的改革,或是新興宗教的創新,都引發了宗教學術研究的新議題與新方法。臺灣的特殊處境,造就了舉世罕見的多元宗教和平共存、傳統與新興宗教並駕齊驅、相互混融的「宗教奇蹟」,已受全球矚目而堪稱宗教學術探索的重鎮。本次會議將廣泛邀請不同學術領域對宗教議題有興趣的學者專家共同參與,無論是使用自然科學、社會與人文學科的各種研究方法,皆歡迎踴躍賜稿,藉由全臺灣最具代表性與包容性的宗教學術平臺,和與會的嘉賓共同分享研究成果,並接受各方賢達的回應與指教。本會總主題為「宗教的超越性與內在性」,並設定以下子題供各位撰稿者參考:
1.宗教、靈性與覺性
2.宗教實踐的身體觀
3.宗教修行的研究方法
4.宗教與身心療癒
5.宗教的個人性與公共性
6.宗教公共領域與社會實踐
7.儀式展演與修鍊技藝
8.靈性與性別觀
 
三、論文「摘要」繳交期限:
即日起至2016年1月8日止
 
四、繳件方式:
1、論文投稿者需提供的內容包含:
(1)個人基本資料
(2)論文題目
(3)論文摘要(500字以內)
(4)論文關鍵詞(5個以內)
可至「臺灣宗教學會」官網(http://www.tars.org.tw/)下載「投稿者資料表」如實填寫,以上內容及文稿亦可以英文撰寫。
2、本會僅接受電子檔投稿,可以 word或pdf檔案形式於繳交期限日以前寄至臺灣宗教學會信箱:tars2010.6@gmail.com。
3、若有任何問題,敬請聯絡電話:0987-310-613(臺灣宗教學會助理葉同學);或(02)2651-9780(魚籃書坊助理陳先生)
 
五、其它注意事項:
1、本研討會歡迎國內、國際學者與在學研究生踴躍投稿,研究生將有單獨的發表場次。
2、審查通過的論文發表者名單,將於2016年一月底以前公布於臺灣宗教學會網站;預計完稿收件截止日期為2016年五月底,逾期未能完稿者將取消其發表資格。
3、基於本次會議所有成本皆為全體會員每年繳交會費所支付,故所有發表人皆需繳交當年會費,非會員之投稿者亦須繳交當年會費成為會員,始可取得發表資格。凡在學校與民間機構任職的學者專家,其年度會費為1000元;在學研究生的年度會費為500元。
4、除非本會獲得政府部門或民間團體的補助或贊助,否則發表人將無論文發表費或交通補助費。
5、來稿不得為已發表於期刊、書籍之論文。

系統號:

C-006439

「士人與近世社會文化變遷(1100~1500)」學術研討會

標題:

「士人與近世社會文化變遷(1100~1500)」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6年8月1至2日(週一至週二)

地點:

臺灣大學文學院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發展中心標竿計畫、臺灣大學歷史系、長庚大學人文及社會醫學科

聯絡人:

李如鈞,Tel: 02-2322-5370#211;E-mail: jerryfdh@gmail.com

內容簡介:

主旨:為推動跨領域與跨朝代的研究,本計畫擬於2016年8月1、2日(週一、週二),假臺灣大學文學院召開以「士人與近世社會文化變遷(1100~1500)」為題之研討會。針對十二至十五世紀中國士人成為政治社會主流後,面對政權交替及基層社會變遷,所採取的應對之策。敬邀海內外學者發表論文,共同參與討論及交流。

主辦單位: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發展中心標竿計畫

協辦單位:臺灣大學歷史系、長庚大學人文及社會醫學科

徵求對象:本研討會除特約學者之外,歡迎海內外學者報名參加。本次會議主要探討士人在近世社會文化變遷中的兩個主要議題:一為易代之際士人的遭遇、感知與對應;二為士人在基層社會的活動與影響。歡迎歷史、文學、藝術等領域學者提交與上述主題有關之論文參與交流。 有意參加學者敬請將「簡歷(含著作目錄)、論文題目及摘要(1000字以內)」於截止日前,逕擲寄會議籌備處聯絡人。甄選通過者,本會擬於2016年3月1日前公布名單。因經費及名額有限,本會將提供會議期間之食宿、資料、會務費用,交通費用敬請自理。

報名截止日期:2016年1月31日(請填妥附件後擲下大會籌備處聯絡人)

甄選說明:本會將依據論文主題、摘要進行評選。甄選後將公布入選名單,並個別通知。

通過甄選之學者,請於2016年6月15日以前擲寄論文定稿(逾期不候)。中文篇幅以1~2萬字;英文以double space、20-35pages為限。會議論文計畫集結出版,不接受已發表、即將發表之論文,謹此說明。

會議時間:2016年8月1日、2日(週一、週二)

會議地點:臺灣大學文學院會議室(10617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備註:「摘要」與「正文」請以中文或英文擇一撰寫。

聯絡方式:請洽籌備處聯絡人
李如鈞博士,jerryfdh@gmail.com
洪麗珠博士,lichu.hung@gmail.com
Tel: 02-2322-5370#211或210

系統號:

C-006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