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漢學研究》第33卷第3期

《漢學研究》第33卷第3期

標題:

《漢學研究》第33卷第3期

時間:

2015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

【專論】
多義情態詞「要」來源試探(郭維茹)

天監初南傳所謂《漢書》「真本」探討(李廣健)

國境之西——論南朝作家鮑照、謝朓與蕭繹的荊州書寫(祁立峰)

切韻音系聲母的內部構擬(洪惟仁)

大理山鄉與土官政治——雞足山佛教聖山的形成(連瑞枝)

荻生徂徠的古代中國史觀與政治思想——「聖人之道」的重構與「宋學」批判(藍弘岳)

由《商賈便覽》看十八世紀中國的商業倫理(邱澎生)

清代地方志的知識性質——以光緒《金門志》為例(李宗翰)

儀式、記憶與秩序——清文人戲曲與地方社會關係之探索(陳亮亮)

On the Performance and Ritual Aspects of the Xiangshan Baojuan: A Case Study of Religious Assemblies in the Changshu Area(《香山寶卷》的表演與儀式側面:以常熟地區「講經宣卷」活動為例)(白若思(Berezkin Rostislav))

【問題與討論】
燕行使團擔任文化媒介的朝鮮譯官——以金慶門為研究中心(羅樂然)

【書評】
評蕭馳《中國思想與抒情傳統》(蕭麗華)

評尹志華《清代全真道歷史新探》(劉文星)

評Sean Hsiang-lin Lei(雷祥麟), Neither Donkey Nor Horse: Medicine in the Struggle over China’s Modernity(劉士永)

評Chün-fang Yü(于君方), Passing the Light: The Incense Light Community and Buddhist Nuns in Contemporary Taiwan(香光莊嚴——當代臺灣的香光尼僧團與比丘尼)(李玉珍)

系統號:

P-006396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6本第3分

標題: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6本第3分

時間:

2015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內容簡介:

象徵的擴張:孔廟祀典與帝國禮制(黃進興)

《上博九•陳公治兵》編聯及相關問題(林清源)

中晚唐文人與經學(陳弱水)

史前時代臺灣南部地區的野豬與家豬,兼論家豬作為南島語族遷徙和擴散的驗證標記(李匡悌、李冠逸、朱有田、臧振華)

系統號:

P-006272

臺灣史研究第22卷第3期

標題:

臺灣史研究第22卷第3期

時間:

2015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研究論著】
清治臺灣番界圖的製圖脈絡:以〈紫線番界圖〉的構成與承啟為中心(蘇峯楠)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土木局營繕課建築人才的來源及其建樹:以尾辻國吉為例(蔡龍保)

殖民政府、地方開發與臺人資本:以人力輕便鐵道業為分析對象(1903-1928)(陳家豪)

臺灣初次地方選舉:日本殖民政府的制度性操作(陳若蘭)

系統號:

P-006319

新史學第26卷第3期

標題:

新史學第26卷第3期

時間:

2015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新史學》雜誌社

內容簡介:

【論著】
情竇初開──明清士人的異性情緣與情色意識的發展(王鴻泰)

洋服、和服、臺灣服──日治時期臺灣多元的服裝文化(吳奇浩)

中共政協「文史資料」工作的推展,1959-1966──以上海經驗為中心(林美莉)

【書評】
評王靜,《中古都城建城傳說與政治文化》(李丹婕)

評姜鵬,《北宋經筵與宋學的興起》(李長遠)

系統號:

P-006261

戲劇學刊第22期

戲劇學刊第22期

標題:

戲劇學刊第22期

時間:

2015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

內容簡介:

【臺灣戲劇研究的回顧與前瞻專輯(中)】
論邱坤良《南方澳大戲院興亡史》中地方精靈的記憶與再現(江寶釵)

京劇《碰碑》、《南天門》中的度脫與救贖──精神醫學與觀眾心理的探索(曾念生、蔡振家)

近代大眾戲劇和傳統文化──以沖繩芝居為例(細井尚子)

【一般論文】
從殖民現代性到全球化論述:客家文化與現代戲劇在臺灣(胡紫雲)

「失傳」的折子──〈草橋驚夢〉表演嬗變(洪逸柔)

【劇本】
一杯水(Eugène Scribe, trans. by Shih-lung Lo(羅仕龍))

美國狗去死吧(五反田寬著,謝筱玫、陳巧蓉譯)

系統號:

P-006259

臺灣文學學報第26期

標題:

臺灣文學學報第26期

時間:

2015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內容簡介:

從「福建」看近代臺灣與東亞漢詩文的交涉互動意義──以《送米溪先生詩文》為分析場域(黃美娥)

當東方(the East)遇見東方(the Orient):沙漠羅曼史及其跨文化想像(林芳玫)

翻譯公共性:愛滋,同志,酷兒(紀大偉)

50年代臺港跨文化語境:以郭良蕙及其香港發表現象為例(王鈺婷)

一則弔詭的臺灣寓言──《風前塵埃》的灣生書寫、敘事策略與日本情結(曾秀萍)

系統號:

P-006363

戲劇學刊第21期

戲劇學刊第21期

標題:

戲劇學刊第21期

時間:

2015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

內容簡介:

【臺灣戲劇研究的回顧與前瞻專輯(上)】
北管家庭戲的敘事及其展現的群體心態──以《藥茶記》、《雙貴圖》、《合銀牌》、《 鐵板記》為討論中心(簡秀珍)

日治時期臺灣戲曲之研究(1895-1937)(唐尹貞)

省署時期臺灣戲劇史探微(徐亞湘)

1960年代臺灣歌仔戲「柏華閩劇團」新加坡演出印記考索(蔡欣欣)

一個萬人參與演出的「溯源劇場」:目瑙縱歌的身體行動方法(MPA)研究(鍾明德)

【一般論文】
臺灣歌仔戲「做活戲」後場樂師的人才養成與即興伴奏技巧(林鶴宜)

被壓迫者劇場中的南美解放思想──波瓦的反全球化觀點(謝如欣)

【劇本】
郭懷一:1652年臺灣對抗荷蘭殖民統治事件(劉南芳)

紅樓夢中人:探春(王安祈)

系統號:

P-006260

中國語文通訊第94卷第2期

標題:

中國語文通訊第94卷第2期

時間:

2015年7月

出版單位: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

粵語「好」的一些語言特點(蔣旻正)

粵語虛詞的多重框式結構──以「親」為例(黃詠文)

新詞探源:從「翻叮」說起(李雄溪)

倪豪士《史記.項羽本紀》英譯指瑕兩則(葉鑑天)

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課堂話語分析(關之英)

系統號:

P-006298

這才是真實的中國史:來自日本右翼史家的觀點

這才是真實的中國史:來自日本右翼史家的觀點

標題:

這才是真實的中國史:來自日本右翼史家的觀點

時間:

2015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八旗文化

作者:

宮脇淳子 原著,岡田英弘 監修,王章如 翻譯

內容簡介:

本書日文書名為「真実の中国史(1840-1949)」

本書是日本右翼歷史學者眼中所見的中國近代史(1840-1949)。它不是面向專業讀者的學術著作,而是面向一般讀者,提供一種完全不同於中華世界認知裡的中國近代史,距離國、高中歷史課本裡的「歷史」更是天地之別,作者認為,這才是真實的中國史。

作者簡介
宮脇淳子,京都大學文學部畢業,大阪大學研究所博士課程修畢,學術博士,專攻東洋史。研究所就學期間自岡田英弘處學習蒙古語、滿洲語及中國史,其後自山口瑞鳳(東京大學名譽教授)處學習西藏語及西藏史。歷任東京外國語大學亞非語言文化研究所共同研究員,現為東京外國語大學兼任講師。著作有《蒙古的歷史》(《モンゴルの歴史》,刀水書房)、《最後的游牧帝國》(《最後の遊牧帝国》,講談社)、《朝青龍為何如此強?》(《朝青龍はなぜ強いのか?》,wac)、《世界史中的滿洲帝國與日本》(《世界史のなかの満洲帝国と日本》,wac)等書。

岡田英弘,專攻為中國史、滿洲史、蒙古史與日本古代史。1953年畢業於東京大學文學部東洋史學科。1957年以《滿文老檔》之研究獲得日本學士院賞。歷任東京外國語大學亞非語言文化研究所教授,現為東京外國語大學名譽教授。

著作有《何為歷史》(《歴史とはなにか》,文春新書)、《倭國》(《倭国》,中公新書)、《世界史的誕生》(《世界史の誕生》)、《日本史的誕生》(《日本史の誕生》)、《倭國的時代》(《倭国の時代》,以上為筑摩文庫)、《難以對付國家──中國》(《この厄介な国中国》,wac)、《從蒙古帝國到大清帝國》(《モンゴル帝国から大清帝国へ》,藤原書店)等書。


譯者簡介
王章如,國立大學歷史學博士,目前從事歷史教育推廣工作。譯有數篇日文歷史學術論文與史料。內容力有限公司特約譯者。

系統號:

P-006381

走向嵇康:從情之有無到氣通內外

走向嵇康:從情之有無到氣通內外

標題:

走向嵇康:從情之有無到氣通內外

時間:

2015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吳冠宏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貴無與滯有──王弼聖人有情說之兩種詮釋向度的檢視及其對話
第一節 王說歷程性的探索──從聖人無情到聖人有情之轉變
第二節 著力於玄學內在理路的王說詮釋
第三節 側重於士人尚情心態的王說詮釋
第四節 兩種詮釋向度的對話
結語

第二章
從莊子到郭象──在無情說上「修證實踐」與「玄思智解」的對話
前言
第一節 莊、惠有情無情之辯
第二節 郭象注「莊惠有情無情之辯」於義理內涵上的承轉
第三節 從「無情」到「聖人無情」
第四節 修證實踐與玄思智解的對話
結語

第三章
從莊子到嵇康──「聲」與「氣」之視域的開啟
前言
第一節 兩種連結「莊子──嵇康」之論點的檢視
第二節 從莊子到嵇康──「聲」與「氣」之視域的開啟
第三節 魏晉氣論之可能
第四節 嵇康〈聲無哀樂論〉中的儒道對話
結語

第四章
從情志到神氣──嵇康〈琴賦〉中以樂體道之義涵探析──兼論與〈聲無哀樂論〉的互補關係
前言
第一節 從「稱其材幹以危苦為上」到「至人制琴以託心、彈琴以契道」
第二節 從「以悲哀為主、以垂涕為貴」到「宣和情志、導養神氣」
第三節 抒情可轉,至人可擬
結語 情智相濟,雙美並進

第五章
才性之氣與相須之理的交會──嵇康〈明膽論〉之明膽關係試詮
前言
第一節 〈明膽論〉於才性論史上的歷史位置
第二節 嵇康〈明膽論〉之「明膽關係」試闡
第三節 才性之氣與相須之理的交會

第六章
從「自足於內」到「氣通內外」──阮德如與嵇康〈宅無吉凶攝生論〉等四篇試解
前言
第一節 嵇康與阮德如對攝生議題的關懷與共識
第二節 阮德如「自足於內:黜邪虛以崇正實」──追術者以小道自溺
第三節 嵇康「氣通內外:相須以合德」──偏恃者以不兼無功
結語

系統號:

P-006270

當世界年輕的時候:參加西班牙內戰的中國人(1936-1939)

當世界年輕的時候:參加西班牙內戰的中國人(1936-1939)

標題:

當世界年輕的時候:參加西班牙內戰的中國人(1936-1939)

時間:

2015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人間出版社

作者:

倪慧如、鄒寧遠 著

內容簡介:

1936年至1939年,被視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奏曲的西班牙內戰開戰。

這是一場非比尋常的戰爭,讓全世界五十三個國家的四萬多名男女老少志願去西班牙。

這場戰爭曾經讓畢卡索的畫筆顫抖,因而畫出了〈格爾尼卡〉,向世界控訴佛朗哥政權和國際法西斯的不義;讓聶魯達的詩筆流淚,因而替西班牙志願軍留下了悲壯的詩篇;讓卡繆的心口淌血,因而用文章替這場不公不義留下了憤怒的證明;更讓喬治‧歐威爾、康福德等人獻身軍隊,直接用肉身抵擋國際法西斯入侵西班牙。

而在這一場與法西斯隻身肉搏的良心之戰中,在這四萬多名西班牙志願軍中,有沒有中國人參戰呢?答案是有的,並且有十三人。

一對旅美華裔的科學家夫婦,臺灣人,他們踏訪世界三大洲,堅持十多年的獨立研究和資料查找,終於慢慢拼出這十三位參加西班牙內戰的中國人殘缺、模糊的面孔和歷史,從此,他們不再是躺在紙上的名字,而是一段活的歷史,一段世界史上的反法西斯的戳記,他們與世界各地的國際志願軍合力吹奏出一首首超越國境、種族的、名為「No Pasarán!」(不讓法西斯通過!)的正義之歌。

系統號:

P-006271

近代中國民間宗教經卷文獻(一套12冊)

近代中國民間宗教經卷文獻(一套12冊)

標題:

近代中國民間宗教經卷文獻(一套12冊)

時間:

2015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作者:

王見川、范純武 編

內容簡介:

本套書為第一套公開出版的近代中國民間宗教經卷文獻資料集。內容收錄清末至民國時期流行的九宮道、同善社、一貫道、道院、萬國道德會、道德學社等宗教團體的基本典籍與重要的經卷文獻。這些宗教團體有的歷經合法立教,而後,又因迷信而被打壓,淪為祕密宗教;有的則是始終保持神秘,他們有自己的刊物,並用不同的方式向民眾宣揚自己的主張及救世的方法,對此一時期的社會,也有一定的影響。本套書即收錄84種罕見的經卷文獻,對研究清末至民國時期民間流行的宗教而言,提供重要的史料幫助。

系統號:

P-006273

全島要塞化:二戰陰影下的臺灣防禦工事(1944-1945)

全島要塞化:二戰陰影下的臺灣防禦工事(1944-1945)

標題:

全島要塞化:二戰陰影下的臺灣防禦工事(1944-1945)

時間:

2015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如果出版社

作者:

黃智偉 著

內容簡介:

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的一九四四年,西太平洋瀰漫著腥風血雨的氣氛。同年三月,臺灣進入備戰階段。六月,美軍登陸塞班島,守軍戰到一兵一卒不剩,徹底實現了「玉碎」。下一波目標,可能就是臺灣。

大敵當前,臺灣島上,不論軍、官、民,霎時被綑綁成命運共同體。老百姓被動員義務勞動,整地興建機場。青年人不分日臺,全部入伍,互為袍澤,一起在海岸構築陣地,到山裡挖掘洞窟。一九四五年,硫磺島、琉球兩處慘烈的戰役,下場都是人間煉獄。而臺灣,幸運地躲過軍事風暴,直到戰爭結束。

當年構築的防禦工事,如今成了軍事遺跡。這些靜默超過一甲子的防空塔、機槍堡、坑道,述說了二戰最後兩年臺灣的戰略演變,代表了當時的戰爭動員,也承載著當年臺灣人的恐懼和不安。

二戰結束已經七十年了,武器與戰法日新月異,這些要塞的軍事價值早已不在,卻因逃過戰爭的摧毀意外保存了下來。這些完整保留的要塞遺址群,不僅在世界上獨一無二,更提供了研究二戰戰史的具體素材,默默述說著另一種角度的臺灣史,其歷史價值,實屬世界級的文化遺產,值得我們深入探索體會。

系統號:

P-006286

銀幕上的新臺灣:新世紀臺灣電影裡的臺灣新形象

銀幕上的新臺灣:新世紀臺灣電影裡的臺灣新形象

標題:

銀幕上的新臺灣:新世紀臺灣電影裡的臺灣新形象

時間:

2015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野島剛 著,張雅婷 翻譯

內容簡介:

PART 1 新電影裡的臺灣新形象
第一章 電影裡的臺日關係
CINEMA 《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KANO》
Interview 1 魏德聖導演

第二章 臺灣紀錄片的實力
CINEMA《看見臺灣》《拔一條河》《刪海經》
Interview 2 齊柏林導演

第三章 外省第二代的心聲
CINEMA《軍中樂園》《白銀帝國》
Interview 3 鈕承澤導演

第四章 凸顯臺灣社會的矛盾
CINEMA《郊遊》《不能沒有你》《白米炸彈客》
Interview4 蔡明亮導演

第五章 透過環島認識臺灣
CINEMA《練習曲》《最遙遠的距離》《不老騎士》
Interview 5 陳懷恩導演

第六章 認識臺灣文化
CINEMA《總舖師》《艋舺》《父後七日》
Interview 6 陳玉勳導演

第七章 此情可待成追憶:我的青澀年代
CINEMA《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女朋友。男朋友》《九降風》
Interview 7 九把刀導演

第八章 臺灣的好,臺灣人的好
CINEMA 《聽說》《逆光飛翔》《白天的星星》
Interview 8 李烈製片‧演員

第九章 臺灣電影不可或缺的元素
CINEMA 「摩托車」、「咖啡館」、「同性戀」、「教官」
Interview 9 侯孝賢導演

第十章 臺灣電影的歷史和展望
Interview 10 龍應臺文化部長

PART2 推薦必看臺灣新電影
臺灣本土電影票房統計(2005-2014)

系統號:

P-006316

流離與歸屬──二戰後港臺文學與其他

流離與歸屬──二戰後港臺文學與其他

標題:

流離與歸屬──二戰後港臺文學與其他

時間:

2015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游勝冠、熊秉真 編

內容簡介:

編序
孰歸。胡不歸/熊秉真

導言
流離與歸屬,或身世之謎/游勝冠

圓桌觀察
是否流離,為何流離?有何歸屬,何為歸屬?/蒲慕州

輯一
不再流離:劉以鬯、姚拓等之例/李瑞騰
中文系的使命與情懷:五六十年代北大、臺大、港中大的「文學教育」/陳平原

輯二
五十年代的香港難民小說/趙稀方
疏離與回歸:戰後臺灣「鄉土」文學概念之形塑/蔡明諺
眼前勝事修成史:1979年臺灣傳統詩人訪問團訪港雅集考/程中山

輯三
舌頭的流亡:張棗之旅歐書寫/江弱水
鄉關何處:臺灣「外省」第一代女作家的流離與歸返/趙慶華
檔案、記憶與光影認同:論郭強生《惑鄉之人》中的鄉土觀看/廖淑芳
臺灣人原鄉之旅的認同挫折和歸屬:鍾理和二戰前後作品/游勝冠

輯四
《八方》的陳映真/葉嘉詠
作家倫理責任之叩問:董啟章之例/鄒文律
複攝山城:侯孝賢與吳念真之地景美學/王萬睿

圓桌論壇
臺灣眷村的生與死/傅朝卿
從流離到歸屬:張肇康的四段文化光譜/鄭炳鴻
在鄉土飄泊:張義雄的流離與歸屬/蕭瓊瑞
流離於新的經驗,歸屬於舊的價值/譚偉平
戰後中國大陸逃難僧與臺灣佛教之轉折/陳玉女
試論治病作為宗教的永恆關懷:戰後臺灣社會之例/譚偉倫

系統號:

P-006336

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修訂一版)

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修訂一版)

標題:

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修訂一版)

時間:

2015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黃俊傑 著

內容簡介:

本書最早出版於2001年,其後曾於2012年出版新版,今經刪修校訂後出版修訂版。由黃俊傑教授近年來部分研究成果共十二篇論文集結而成。內容大致可歸屬兩大範疇:一是關於東亞儒學經典詮釋傳統的探討,二是關於中國思維方式,尤其是對「身體」思維的研究。形式結構上則分為三部份,第一部份由三篇論文組成〈儒學史的新視野〉單元,第二部分〈日本儒學與經典詮釋〉由五篇論文組成,主要分析近三百年來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儒者對中國儒家傳統經典的詮釋,第三部份〈儒家身體思維探索〉由四篇論文組成,探討極具東方文化特色的中國思維傳統。

【儒學史研究的新視野】

壹、東亞儒學史研究的新視野:儒家詮釋傳統研究芻議
一、引言
二、東亞儒家經典詮釋傳統研究之目標
三、東亞儒家經典詮釋傳統研究方法芻議
四、東亞儒家經典詮釋傳統的研究方向
五、結論

貳、從儒家經典詮釋史觀點論解經者的「歷史性」及其相關問題
一、問題的提出
二、儒家詮釋學的特質與經典詮釋者的「歷史性」
三、解經者的「歷史性」是開發經典潛藏涵義的催化劑
四、經典與解釋者的對話是創造經典之永恆性的活水源頭
五、結論

參、試論儒學的宗教性內涵
一、引言
二、儒家傳統中的宗教性:涵義與淵源
三、儒學的「宗教性」之特質
四、兩項質疑及其回應
五、結語

【日本儒學與經典詮釋】

肆、伊藤仁齋對孟子學的解釋:內容、性質與涵義
一、背景與問題
二、仁齋孟子學之內涵
三、仁齋孟子學的性質與方法
四、仁齋孟子學的思想史涵義
五、結論

伍、中井履軒的孟子學:善性的「擴充」與「道」之人間性的重建
一、引言
二、中井履軒釋孟的方法:歷史的解讀方法
三、中井履軒對孟子性善論的再詮釋:「擴充」而不是「克治」
四、中井履軒對孟子的「道」的解釋:「道」的人間性的重建
五、中井履軒孟子學的思想史定位
六、結論

陸、中井履軒對朱子學的批判:從《四書》的再詮釋出發
一、引言
二、朱子學脈絡中「心」與「理」之關係
三、中井履軒批判朱子學的途徑與方法
四、中井履軒批判朱子學的內容:「心」、「理」及其關係的重建
五、結論:丸山論旨的再思考

柒、山田方谷對孟子養氣說的解釋
一、引言
二、山田方谷的孟子學解釋:以孟子「知言養氣」說為中心
三、從孟子學詮釋史脈絡看山田方谷的孟子學
四、從日本儒學史脈絡看山田方谷的孟子學
五、結論

捌、二十世紀初期日本漢學家眼中的文化中國與現實中國
一、引言
二、日本漢學家眼中的文化中國
三、日本漢學家眼中的現實中國:事實與解釋
四、日本漢學家的中國觀:洞見與局限
五、結論:日本漢學研究方法的再思考

【儒家身體思維探索】

玖、傳統中國的思維方式及其價值觀:歷史回顧與現代啟示
一、前言
二、傳統中國的「聯繫性思維方式」及其內涵
三、「聯繫性思維方式」的三種表現
四、傳統中國「聯繫性思維方式」下的價值觀
五、儒學與現代民主政治
六、傳統價值觀與現代人權理念
七、結論

拾、中國古代思想史中的「身體政治論」:特質與涵義
一、引言
二、中國古代「身體政治論」的特殊面向:一個比較思想史的觀點
三、中國古代「身體政治論」論述中的思想涵義
四、結論

拾壹、古代儒家政治論中的「身體隱喻思維」
一、前言
二、古代政治思想史所見的身體隱喻及其涵蘊的問題
三、「自我轉化」是「世界轉化」的起點:古代儒家的身體觀與政治觀
四、孟子與荀子的身體隱喻中的政治意涵
五、餘論:身體與政治組織的空間性與時間性

拾貳、「身體隱喻」與古代儒家的修養工夫
一、前言
二、「具體性思維方式」中的「身體隱喻」:「四體不言而喻」
三、作為實踐場域的身體及其在空間的展現
四、作為內在整體性概念的身體及其工夫論:「心」、「氣」、「形」的分野及其統一
五、結論

系統號:

P-006337

公民儒學

公民儒學

標題:

公民儒學

時間:

2015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鄧育仁 著

內容簡介:

序論:切問而近思

壹、立憲民主裡的儒學公民
一、導言
二、民主初步的陷阱
三、皇權時代儒學的歷史困局
四、民主價值的內涵
五、民主的代價
六、儒學公民、終身之行與故事地位
七、定言令式
八、自主與民主的關係
九、故事思考、定言令式與自主理念

貳、故事思考裡的儒學傳承:情理與重設法則
一、導言
二、情節故事中的隱喻條理
三、重設法則初解:承接中同步重新設定
四、重設法則再解:情理與抉擇
五、基本的人文事實與要求
六、不忍人的政治選擇

參、《孟子》《莊子》聯合閱讀的觀點:民主別傳與公民論述的位置
一、導言
二、故事思考裡的隱喻
三、從君子之言到謬悠之說
四、公民論述的位置
五、民主別傳
六、永恆的鄉愁到能實現的理想

肆、身境觀點下的儒學傳承:現代科技與即物窮理的新意涵
一、導言
二、實踐與身境觀點
三、身境合宜的道理
四、觀點比較下身境之理的意涵
五、科學與技術的深度
六、身境觀點下的科學律則
七、天地之間的新位置

伍、義命相即的儒學傳承:立命在民主與科學聯合脈絡中的新意涵
一、導言
二、進窺人理的奧秘
三、截斷眾流的自由
四、最小方案主義
五、不得不有的立命要求與自由

陸、食祿者不得爭利的儒學傳承:經濟條件的底線原則和差異原則
一、導言
二、自由主義傳統裡兩種政經立論的衝突
三、《鹽鐵論》裡兩種政經立論的衝突
四、儒學傳承裡政經論述的困境
五、《群書治要》裡《鹽鐵論》的章節選輯
六、焦點衝突下儒學經濟政策的要求

柒、邁向新時代的公民哲學
一、導言
二、〈小取〉七事
三、辭之侔
四、影像的排比設計
五、看的歷練與取景方式
六、民主多元裡的政治事實
七、新時代的哲學

結論:在重訪中走向未來

系統號:

P-006341

圖書、知識建構與文化傳播

圖書、知識建構與文化傳播

標題:

圖書、知識建構與文化傳播

時間:

2015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作者:

李奭學、胡曉真 主編

內容簡介:

導論(胡曉真、李奭學)

【宗教卷】
接受與排斥——唐朝時期漢籍的西域流布(榮新江)

日本禪宗寺院之宋明伽藍神(二階堂善弘)

銅鑑以鑑吾形,書鑑以鑑吾心:《勵脩一鑑》與《炤迷四鏡》中「鏡」的文學與宗教意義(林熙強)

薪傳與新詮:《古新聖經》的解經之道(鄭海娟)

中西會通再探──明末耶穌會著譯對明清間文學文化的影響(李奭學)

地獄版權——葉德輝印經因緣考(劉苑如)

【文學與歷史卷】
略說明清時期女性詩文集在東亞的環流(張伯偉)

明清之際詩人徐波《天池落木菴存詩》的文獻價值(嚴志雄)

History-Making and Remembrance in Taohua shan(Ling Xiaoqiao)

天道、治術、商品──《忠經》之出版與明代忠文化(劉瓊云)

好奇領異與八紘之思──明清文人的西南書寫(胡曉真)

越南古學院所藏中國漢籍的來源與去向(陳益源)

晚清文化界對於David Livingstone與非洲探勘記的接受與傳播(顏健富)

從書寫到出版──女書傳記書寫的歷史意涵與當代困境(劉斐玟)


系統號:

P-006344

逆光的系譜:笠詩社與詩人論

逆光的系譜:笠詩社與詩人論

標題:

逆光的系譜:笠詩社與詩人論

時間:

2015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前衛出版

作者:

陳明臺 著

內容簡介:

Ⅰ 逆光的系譜——笠詩社論
  鄉愁論——臺灣現代詩人的故鄉憧憬與歷史意識
  綿延不絕的詩脈——笠的系譜與風貌
  清音依舊繚繞——解散後銀鈴會同人的走向
  世代的傳承,風格的形成——笠詩社的少壯派詩人論
  論臺灣現代詩的橫的移植——從風車詩社到笠詩社
  笠詩人與日本前衛思潮

Ⅱ 批評和想像——笠詩人論(一)
  強韌的精神——巫永福論
  發生的事,發生的文學——陳千武論(一)
  計算的美學——詹冰論
  詩、夢、歷史與現實——陳千武論(二)
  硬質而清澈的抒情——錦連論

Ⅲ 抒情和即景—笠詩人論(二)
  凜烈的現實精神——白萩論
  美的狩獵者——杜國清論
  風景鮮明的詩——論李魁賢的旅遊詩
  寫實的旗手——趙天儀論
  濃郁的鄉土情——岩上的詩

Ⅳ 暗喻和現實—笠詩人論(三)
  鎮魂之歌——李敏勇的詩
  飄泊之歌——拾虹的詩
  悲愴的命運、苛酷的現實——陳鴻森論
  冷澈而熾烈,理性又感性——江自得、曾貴海、鄭烱明醫生詩人論

系統號:

P-006393

搜尋的日光:楊牧的跨文化詩學

搜尋的日光:楊牧的跨文化詩學

標題:

搜尋的日光:楊牧的跨文化詩學

時間:

2015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洪範書店

作者:

黃麗明 著,詹閔旭、施俊州 翻譯

內容簡介:

本書英文書名為"Rays of the Searching Sun: Transcultural Poetics of Yang Mu"

緒論:二十一世紀的比較詩學
  楊牧的重要性
  文化互融
  理論取徑與本書結構

1.論對話式抒情聲音
  自我肖像法的聲音:個人模式
  「你」、「我」之間:呼格模式
  頓呼格與擬人擬聲格:戲劇模式
  戲劇性獨白:虛構模式

2.論互文性
  文化內部的文本互涉
  跨文化的文本互涉

3.論時間的多重世界
  時間的同質化
  時間的現象化
  時間的地方化
  時間的理論化

4.論歷史的另類敘述
  歷史劇與紛陳歷史的共奏
  書寫寓言:離散意識作為一種介入模式
  從局外書寫寓言
  翻譯作為寓言

5.論跨文化詩學
  給濟慈的信
  實作:古典與現代,中國和西方(1960-1980)
  《一首詩的完成》(1989)
  《疑神:論詩之歧義》(1993)
  選擇或被選擇
  朝向完整的寓言

系統號:

P-006394

劉君祖易經世界(一套10冊)

劉君祖易經世界(一套10冊)

標題:

劉君祖易經世界(一套10冊)

時間:

2015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大塊文化

作者:

劉君祖 著

內容簡介:

幾千年來,歷代都有無數的人想要說明、解析《易經》的神妙。但隨著時間與空間的變化,許多說明與解析的本身也成為《易經》神秘難解的一部分。「劉君祖的易經世界」,可以撥開所有這些神祕與難解,讓二十一世紀的讀者可以享受前人未有之便利,開始一趟未曾經歷過的宇宙之旅--我們不只可以透過《易經》觀賞宇宙瑰麗眩目的浩瀚景象,不只可以與一種不可見聞但是實際存在的精神力量對話,並且體驗、應用其中的種種聯想、啟發與指引;更可以持續當作拓展、提升自己對人生、宇宙無窮盡思考與探索的動力。

本套書含:
1《天道驚險人驚艷--易經的第一堂課》
2《易經密碼--易經六十四卦的全方位導覽》第一輯
3《易經密碼--易經六十四卦的全方位導覽》第二輯
4《易經密碼--易經六十四卦的全方位導覽》第三輯
5《易經密碼--易經六十四卦的全方位導覽》第四輯
6《易經密碼--易經六十四卦的全方位導覽》第五輯
7《易經密碼--易經六十四卦的全方位導覽》第六輯
8《易經密碼--易經六十四卦的全方位導覽》第七輯
9《易經密碼--易經六十四卦的全方位導覽》第八輯
10《易經之歌--易經繫辭傳》

系統號:

P-006397

傅斯年圖書館藏未刊稿鈔本.史部(一套36冊)

傅斯年圖書館藏未刊稿鈔本.史部(一套36冊)

標題:

傅斯年圖書館藏未刊稿鈔本.史部(一套36冊)

時間:

2015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作者:

劉錚雲 主編

內容簡介:

傅斯年圖書館典藏範圍包括歷史、考古、文字、人類學等學門。近年來在服務學界之餘,尤致力於十八萬餘冊古籍文獻的整理與影印出版。今年,同樣在院方的經費支援下,從館藏八百三十餘部史部稿鈔本中,精選五十二部未見刊行者影印出版,再次將典藏化身千萬,以饗專家學者。

《傅斯年圖書館藏未刊稿鈔本.史部》,全套三十六冊,每部書均撰有提要,論述作者生平行略、撰述原由、內容概要及價值等。並附有人名索引,收錄各書編撰者、卷內輯文作者、序跋者及手書題記者,裨利檢索。

各冊收錄內容,請參見網頁:http://www2.ihp.sinica.edu.tw/publish11.php?TM=5&M=1&C=42&pid=1013

系統號:

P-006263

道教內學探微──以內丹及齋醮為核心

道教內學探微──以內丹及齋醮為核心

標題:

道教內學探微──以內丹及齋醮為核心

時間:

2015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作者:

蕭進銘 著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繼2009年的《反身體道──內丹密契主義研究》後,所出版之另一部有關內丹及齋醮的學術專著。此書除收錄作者近年所陸續發表之十篇專論外,更進一步提出「內學」這一中國古代儒釋道三教及醫卜相命山等術數所共有之學問體系,來涵攝道教內丹、存思、守一等修行理法,同時也深探道教齋醮的深層底蘊。在作者看來,理法、本旨皆與密契主義相近的「內學」,實為中國、印度等古代宗教、哲學及術數之學最最根本的基礎,由是而為深刻瞭解東方古代文化的內涵及特質所必需。至若尋求中國、印度等傳統文化的持續深化、發展,以及與現代思想、文化相互融合、對話,並裨補現代文化之偏枯,實皆有必要重建一門合理、嚴密及完整的「現代內學」。此點亦是作者所欲進一步努力的方向。

系統號:

P-006274

臺灣抗日叢書(一套6冊)

臺灣抗日叢書(一套6冊)

標題:

臺灣抗日叢書(一套6冊)

時間:

2015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華品文創

作者:

馬鐵 策劃,吳藝煤 主編

內容簡介:

臺灣抗日人物集之一
臺灣抗日人物集之二
臺灣抗日人物集之三
臺灣抗日團體
臺灣共產黨抗日史實
臺灣光復

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歷史轉捩點,為中華民族實現徹底的民族獨立和自主奠定了重要基礎。從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到1945年日本政府宣佈無條件投降,八年時間內,面對日本軍國主義的野蠻侵略,不願做奴隸的中華人民同仇敵愾,奮起抵抗,同日本侵略者進行了氣壯山河的英勇鬥爭。在空前慘烈的抗戰歲月中,臺灣人始終以各種方式參加和支援抗戰,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臺灣抗日叢書》包括《臺灣抗日人物集之一》、《臺灣抗日人物集之二》、《臺灣抗日人物集之三》、《臺灣抗日團體》、《臺灣共產黨抗日史實》、《臺灣光復》。將於臺灣光復70 周年前夕,陸續與讀者見面。這套叢書從不同角度展示「中華人民的抗日戰爭,臺灣人沒有缺席」的歷史事實,反映臺灣人反抗外來侵略的不屈精神,他們之中有傑出的臺灣女性革命家謝雪紅,從黃埔軍校走出來的臺籍抗日將士李友邦,智取《田中奏摺》的蔡智堪,為第二次國共合作而勤勉工作的謝南光,支持日本戰俘反戰運動的康大川,用文字或電影作為抗戰武器的李純青、何非光,為籌畫收復臺灣做出重要貢獻的劉啟光、連震東、謝東閔、黃朝琴等。

在中國大陸的臺灣人自發成立廣東臺灣革命青年團、上海臺灣青年讀書會、臺灣義勇隊、臺灣革命同盟會等愛國組織,積極投身於抗日復臺的活動。臺灣共產黨在島內與臺灣人開展抗日運動,以臺灣從日本殖民統治下獲得解放,回到中華人民自主為革命理想。

叢書的作者和編者,是從事臺灣抗日歷史研究的專家或學者。書中許多史料是第一次對外披露,具有較高的史學價值。在這場波瀾壯闊的全民族抗戰中,臺灣人用可歌可泣的實際行動續寫了愛國愛鄉的光榮傳統,書就了民族精神的壯麗篇章。

系統號:

P-006288

現代中國思潮與人物掠影

現代中國思潮與人物掠影

標題:

現代中國思潮與人物掠影

時間:

2015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翰蘆圖書出版公司

作者:

周質平 著

內容簡介:

語言的烏托邦:從世界語到廢滅漢字
前言
《新世紀》時期
《新青年》時期及其餘波
1949以後中國的世界語
巴金遺願未了
現場聽眾問與答

▌中國近現代思想史上的漢字改革:為漢字說句公道話
前言
富強由文字
漢字革命
漢語漢字的新生
現場聽眾問與答

▌大關懷與小情趣:中國現代思想史上的林語堂
前言
快樂是無罪的
林語堂與魯迅
從白話文到簡體字
林語堂筆下的孔子與儒教
從異端到基督徒
現場聽眾問與答

▌林語堂的抗爭精神
前言
從提倡小品文到爭取言論自由
民主自由與反共

▌張弛在自由與威權之間:胡適、林語堂與蔣介石
前言
胡、林筆下的蔣介石
宋美齡
臺灣歲月
結束語
現場聽眾問與答

▌魯迅:在偶像與傀儡之間
序論:捧魯與批胡
交誼:由合作到分歧
從白話文到新詩
結語
現場聽眾問與答。

系統號:

P-006290

高橋亨與韓國儒學研究

高橋亨與韓國儒學研究

標題:

高橋亨與韓國儒學研究

時間:

2015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林月惠、李明輝 編

內容簡介:

導論╱林月惠
一、臺灣的韓國儒學研究
二、高橋亨的韓國儒學研究及其檢討
三、各篇論文之要旨
四、展望與感謝

壹、高橋亨的朝鮮思想史研究╱權純哲
一、前言
二、學問之形成過程與時代背景
三、高橋亨的朝鮮思想史研究及其內容之檢討
四、結語
資料:高橋亨著作目錄(一部份)

貳、朝鮮思想的時代區分──從高橋亨的說法談起╱川原秀城
一、前言
二、高橋亨的東儒劃分之二說
三、朝鮮思想的時代區分
四、結語

參、韓國儒學史與高橋亨╱趙南浩
一、前言
二、高橋亨的經歷
三、朝鮮哲學史與高橋亨
四、「主理∕主氣」論與韓國、日本哲學史
五、朝鮮心學與韓國儒學史
六、兩難以後的經世論與韓國儒學史
七、結論

肆、高橋亨的朝鮮儒學觀╱金基柱
一、前言
二、固著性、從屬性、黨派性與朝鮮儒學
三、「主理派∕主氣派」與朝鮮儒學
四、兩個觀點之交叉
五、結語

伍、高橋亨的李退溪解釋──以與張志淵的論爭為中心╱井上厚史
一、前言
二、韓國的李退溪研究
三、高橋亨的李退溪解釋(其一):與張志淵論爭之前
四、高橋亨的李退溪解釋(其二):與張志淵論爭為中心
五、高橋亨的李退溪解釋(其三):與張志淵論爭之後
六、結語

陸、高橋亨朝鮮儒學研究中的異學派──讀京城帝大的講稿╱權純哲
一、前言
二、高橋亨的「朝鮮思想史大系」構想與「異學派」
三、朝鮮儒學中的「異學」
四、朝鮮儒學史的時代區分與「異學」
五、朝鮮儒學的「異學派」
六、高橋亨的「異學派」講稿之特徵
七、結論
資料(一):高橋亨授課名稱、講稿與論著的對照年表
資料(二):高橋亨異學派講稿一覽表
資料(三):高橋亨相關論著目錄(一部份)

柒、高橋亨韓國儒學理解的功與過──以「主理╱主氣」概念為中心╱韓慈卿
一、前言
二、性理學在朝鮮時代的意義
三、「主理∕主氣」的分類
四、「主理∕主氣」論爭的意義
五、結語

捌、朝鮮儒學的哲學地形圖──退溪李滉的主理與栗谷李珥的主氣╱韓亨祚
一、前言──我的朝鮮儒學地形圖
二、「主氣」概念的兩難(dilemma)
三、「主理」與「主氣」,抑或「觀照之道」(via contemplativa)與「實踐之道」(via activa)
四、結語

玖、從朝鮮儒學「符號布置方式」批判高橋亨的「主理╱主氣」說╱李承煥
一、前言:從高橋亨「主理∕主氣」說所含兩種困惑說起
二、朱熹理學中的三種符號布置方式
三、元代新安理學與「橫說」架構之擴散
四、「橫說」、「豎說」與朝鮮儒學的分歧
五、結論

拾、「主理∕主氣」的再檢討與展望╱崔英辰
一、「主理∕主氣」的分類判準
二、所謂「主氣論」不存在
三、作為「觀點」的「主理∕主氣」與「離看∕合看」
四、理氣「離看∕合看」直接連接到理氣「不離∕不雜」
五、所謂「主氣論者」之評價的含義
六、「對立性架構」與「統合性架構」

拾壹、高橋亨「主理派∕主氣派」解釋框架之批判──兼論韓國儒學思想研究的新展望╱林月惠
一、方法論反思的必要
二、「主理派∕主氣派」解釋框架之分析
三、「主理派∕主氣派」解釋框架之檢證與批判
四、韓國儒學思想研究之展望
五、結語

系統號:

P-006340

中國近代平等觀念的形成(1895-1915)

中國近代平等觀念的形成(1895-1915)

標題:

中國近代平等觀念的形成(1895-1915)

時間:

2015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作者:

邱偉雲 著

內容簡介:

張灝先生曾指出中國近代思想具有一個轉型期,在這轉型期中,傳統概念資源在新時代命題下受到挑戰,使得中國近代知識分子必須在一個萬國新世界秩序下,重新擘畫中國的位置,正是在中國要回應內在取向危機與外在列強的侵略下,啟動了中國近代思想轉型的旅程。在思想轉型過程中,中國近代知識分子以「平等」觀念回應上述內外雙重危機,作為啟蒙、救亡、革命行動的新價值。在轉型時代中,「平等」觀念既於普遍性上成為中國近代知識分子於理想上的永恆追求,又於特殊性上滿足了康有為、嚴復、章太炎等思想家於現實層面上的生命─政治目的,並進一步在中國近代三大兩歧性命題:傳統/現代、政界/家界、理想/現實的矛盾與拉扯中,煥發出不同於西方而具有中國特色的漸進式平等觀。本書作者正是從上述理路框架出發,為各位讀者剖析了中國近代「平等」觀念的形成軌跡,以及從中掘發出中國近代知識分子多元且重層的心靈世界。

系統號:

P-006367

全中美新型戰略關係:走向戰爭還是走向合作?

全中美新型戰略關係:走向戰爭還是走向合作?

標題:

全中美新型戰略關係:走向戰爭還是走向合作?

時間:

2015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如果出版社

作者:

James Steinberg, Michael E. O’Hanlon 原著,蔡曉卉 翻譯

內容簡介:

本書英文書名為"Strategic Reassurance and Resolve:U.S.-China Relation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第一章 前言
自我約束/強化/透明化/適應力/決心

第一部分:令人憂心的理由

第二章 衝突的根源
美國聯盟體系/戰略文化/政權類型/國內政治因素/向前行:管理中美戰略關係

第三章 中國戰略的決定性因素
中國的宣示性安全戰略/中國對於國家利益的定義:國家安全敘事/戰略文化/影響中國對外行為的國內因素/中國如何解讀美國戰略/結論

第四章 美國戰略的決定性因素
戰略傳統與其對當代美國安全政策的影響/使用武力軍事準則/價值觀/經濟與戰略/美國民眾對大戰略的態度/戰略傳統與中國政策/國內政治、美國輿論和中美關係/結論:美國戰略的未來

第二部分:戰略再保證的實踐

第五章 軍事開支與軍事現代化
軍費開支/創新、現代化、反介入:區域阻隔和空海一體戰/結論

第六章 軍事應變:加強危機的穩定
南北韓/臺灣/島嶼、海洋和海上通道/結論

第七章 戰略領域:核武、太空與網絡
核武與飛彈防禦/核試驗/太空戰略競爭/網路安全/結論

第八章 基地、部署與作戰
美軍基地與部署/中國基地設置與部署/基地、行動和部署方面的戰略再保證與決心/結論

第九章 總結

系統號:

P-006287

一八七四年那一役,牡丹社事件:真野蠻與假文明的對決

一八七四年那一役,牡丹社事件:真野蠻與假文明的對決

標題:

一八七四年那一役,牡丹社事件:真野蠻與假文明的對決

時間:

2015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作者:

楊孟哲 編著

內容簡介:

在臺灣南部原本住著與世無爭的牡丹社群,1871年琉球朝貢船的一場意外船難,擾亂了牡丹山區原住民寧靜的生活,引發了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此事件牽動了東亞的局勢,不僅改寫之後東亞的歷史,也改變了琉球人和臺灣人的命運。本書分別從琉球、日本、中國、臺灣原住民與現代人的觀點來解讀牡丹社事件,內容精彩,附有豐富圖片與年表。讀者可從書中侵入者、被侵入者等不同角度的觀察來全面理解牡丹社事件的來龍去脈。

系統號:

P-006289

戲曲表演藝術之內涵與演進

戲曲表演藝術之內涵與演進

標題:

戲曲表演藝術之內涵與演進

時間:

2015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作者:

曾永義 著

內容簡介:

若欲探討「戲曲之表演藝術」,必須同時考量戲曲之藝術本質與演員之藝術修為。其各自
之發展完成,即是其「藝術內涵」與「演進歷程」。而戲曲演員之表演藝術內涵,根源於構成戲曲之元素及其所形成之戲曲質性。雖然戲曲有大戲小戲之精粗、劇種各自之差別,但就演員之藝術修為而言,前賢所歸納之「四功五法」,實為此中之不二法門。所謂「四功」即「唱做念打」,「唱念」在咬字吐音與行腔,講究字清腔純板正,行腔在傳情動人,其間則有賴於天然音色之質性與口法之運轉。「做打」則在手眼身髮步「五法」之造詣,以肢體語言行精妙之姿韻。也就是說戲曲演員表演藝術之基本修為不外「歌」與「舞」,而歌舞性也正是戲曲之藝術本質。而演員之進入戲曲藝術,莫不因材質而以腳色分科,資質出類拔萃者,則可以兩門三門抱,其不世出者則可以「文武崑亂不擋」。

戲曲由於歷代劇種之遞嬗與發展,其藝術之內涵與輕重,自然有所演進與變異。譬如小
戲基本在「踏謠」,腳色由不明顯到二小三小;北曲雜劇由說唱藝術一變而來,重在歌唱,身段動作尚且在於配搭歌唱,但已具科汎程式,腳色末旦之命義止於獨唱全劇之男女主腳,淨腳但為插科打諢,無男女性別之分。直到傳奇才發展為歌舞樂融而為一之綜合藝術,其做工已極精緻,但源自武術雜技之「打」,則有待於京劇之完成。

然而縱使戲曲表演藝術已如此教人眼花撩亂,若論其表演藝術之境界,則文人眼中,莫不以形神俱化為至尚;而其「藝」術縱然妙絕,若其「色」不相稱,亦終非完美。因此完美之
戲曲表演藝術家,既要得之於人又要得之於天,乃能「色藝雙全」、「形神合一」而成為世人稱道、仰望難於世出之典範。

系統號:

P-006318

紅樓夢導讀(一)

紅樓夢導讀(一)

標題:

紅樓夢導讀(一)

時間:

2015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白先勇 著

內容簡介:

《紅樓夢》是一部天書,有解說不盡的玄機,有探索不完的秘密,集中國古典文學之大成,是一部最瑰麗的經典;白先勇則是戰後臺灣現代主義文學最傳奇的作家──當《紅樓夢》與白先勇金風玉露一相逢,將薈萃出怎樣的人間勝景?

臺灣大學「白先勇人文講座」自2014年春季起,非常榮幸地連續三個學期邀請到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部榮退教授白先勇先生,到校講述《紅樓夢》,由才子解讀才子書,由小說家領讀經典小說,這不僅是古典新詮的一門課,更是兩個偉大文學心靈的相遇。今將授課內容分三輯出版,本輯為此一系列的第一部分。

在開學的第一堂課,白先勇教授感性地說道,自1994年退休以後,原以為今生不會再有執教鞭的精神體力,但是2011年,因緣際會在臺大做了一次崑曲的講座後,內心突然產生了想把一己的所知,傾囊相授給臺大小學弟、小學妹的衝動──於是促成了本次《紅樓夢》課程的開設,將他在美國多次講授的《紅樓夢》帶回臺灣,全程以中文授課。

白先勇教授乃是在1960年代於臺大外文系接受大學教育,時值英美新批評與歐陸存在主義等西方思潮在學院盛行,而文藝青年則嗜讀譬如亨利.詹姆斯、吳爾芙及喬伊斯這類帶有鮮明現代主義風格的作家作品。正是立足在如此訓練的基礎上,白先勇教授對於《紅樓夢》敘述風格的分析,對於曹雪芹哲學思想的詮釋,有了他的一家之言。

在這一系列的《紅樓夢》講課中,白先勇教授對於文本接近默背於心的高度嫻熟,對於人物及氛圍如何構造形塑,情節與場景怎樣鋪陳布置的細緻拆解,以及對於作者曹雪芹行文字斟句酌的反覆強調,在在顯示出形式主義和新批評閱讀的精髓。白先勇教授強調,他的課程是要把《紅樓夢》完全當作小說來讀,著重解析其中的小說藝術,包括:神話架構、人物塑造、文字風格、敘事手法、觀點運用、對話技巧、象徵隱喻、平行對比、千里伏筆等等,檢視曹雪芹如何將各種構成小說的元素發揮到極致。

然而除此之外,在講解《紅樓夢》成書的時代背景,曹雪芹寫作的生命情境,以及書中大量使用的古典詩詞時,白先勇教授亦展現了他在中國古代歷史與古典文學方面的深厚造詣。在這個意義上,本次課程除了是一次對於經典的新詮釋外,也是一世代知識分子出入於中國與西方、古典和現代兩造,不斷摸索的精神史。

系統號:

P-006342

開枝散葉根猶在:宜蘭總蘭社的繁華與衰微

開枝散葉根猶在:宜蘭總蘭社的繁華與衰微

標題:

開枝散葉根猶在:宜蘭總蘭社的繁華與衰微

時間:

2015年6月

出版單位:

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作者:

簡秀珍 著

內容簡介:

宜蘭總蘭社作為蘭陽平原歷史最悠久的北管福路派社團,有其不可取代的象徵地位。它曾經獨佔宜蘭市西門一處,孕育出許多傑出的子弟,然受到時代與環境更迭的影響,往昔風光絢彩逐漸褪卻…… 本書敘述宜蘭城裡的北管發展,並透過報紙、文獻、文物、訪談、田野調查等,聚集眾人的隻言片語,爬梳報章的簡短記載,一點一滴拉近與逝去時空的距離,社團裡參與者的生命故事、親屬脈絡、譜系關係浮現出來,附錄裡也有子弟居住區域圖、他們的可考事跡等,這些不常見的研究發現,讓更多人了解宜蘭總蘭社的輝煌歷史。

系統號:

P-006384

民族主義與近代中日關係:「民族國家」、「邊疆」、歷史認識

民族主義與近代中日關係:「民族國家」、「邊疆」、歷史認識

標題:

民族主義與近代中日關係:「民族國家」、「邊疆」、歷史認識

時間:

2015年11月

出版單位: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作者:

王柯 著

內容簡介:

第一部  師乎、友乎、敵乎?──中國近代民族國家思想與日本
第一章  並非只是為了「革命」──清末東瀛「遊學」與近代國家之夢
第二章  「民族」,一個來自日本的誤會──民族國家思想進入中國的歷史考察
第三章  民權、政權與國權──辛亥革命與黑龍會
第四章  「吾國」與「吾教」──「民族國家」話語與中國穆斯林的近代國家想像
第五章  從「勤王大清」到「滿蒙獨立」──川島浪速的「滿蒙獨立運動」
第六章  宗教共同體的邊界與民族國家的疆界──「回教工作」與侵略戰爭
第七章  二重的中國──1930年代的新疆問題與近代國家的「邊疆」意識
第三部  來自邊緣的挑戰──從文化主義到民族主義之歷史觀變遷
第八章  從「中華」思想到「中華思想」說──一個日本關於中國國民性話語的歷史
第九章  在歷史與歷史學論述之間──二十世紀日本的「中華思想」說
結語
終章  近代中日關係與民族主義

系統號:

P-006269

《清明上河圖》與北宋城市化

《清明上河圖》與北宋城市化

標題:

《清明上河圖》與北宋城市化

時間:

2015年10月

出版單位:

香港:香港中和出版公司

作者:

薛鳳旋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清明上河圖》乃驚世畫作
驚歎一:一千年前的城市面貌與生活的重現
驚歎二:一紙絹品竟能在近千年無數次轉手中保存下來
驚歎三:真本賽過多少贋本、偽本
驚歎四:「動態清明上河圖」迷倒多少眾生

第二章 偉大的商貿城市—汴京
《考工記》規定的傳統中國城市的性質與規劃
行政型城市的代表—唐代的長安
北宋新型城市化的動力
北宋新型商貿城市—汴京

第三章 《清明上河圖》中的商貿活動及城市經濟
汴河的運輸與旅遊
飲酒與釀酒
餐飲與茶館
百貨與醫療
自由的競爭:店舖的位置與裝飾

第四章 《清明上河圖》中的城市管理與體制
廂坊制下的城市管理
防火、用水、綠化、街河治理
市郊與菜肉供應
煤的應用:新能源與工業革命
城市商品稅

第五章 《清明上河圖》中的社會各界
市民文化:「瓦子」及小說與說書
自由就業:個體戶與創業
城市交通:車、轎、馬、騾、驢與步行
儒、釋、道合流
鬧市中趕科場的讀書人?

第六章 十世紀至十二世紀初的城市化華章
公元九六○ — 一一二七年(十世紀中至十二世紀初)的汴京與中國城市化
和當時(十至十二世紀)國外主要地區城市發展的比較
《清明上河圖》的啟示

系統號:

P-006392

明清文人的小品世界

明清文人的小品世界

標題:

明清文人的小品世界

時間:

2015年9月

出版單位: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作者:

大木康 著,王言 翻譯

內容簡介:

本書日文書名為「原文で楽しむ:明清文人の小品世界」

第一章 筆墨煙波——唐寅《我是個多愁多病身,怎當他傾國傾城貌》

第二章 雅俗之間——陳繼儒《文娛序》

第三章 生死相依——馮夢龍《情仙曲》

第四章 有美一人——衛泳《悅容編》

第五章 薄命才女——陳維崧《吳姬扣扣小傳》

第六章 秀才家書——吳兆騫《上父母書》

第七章 市鄽桃源——宋犖《重修滄浪亭記》

第八章 赴考之旅——林伯桐《公車見聞錄》

系統號:

P-006279

學者的責任:中國學者在抗日戰爭中

學者的責任:中國學者在抗日戰爭中

標題:

學者的責任:中國學者在抗日戰爭中

時間:

2015年8月

出版單位: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作者:

楊宗元 編著

內容簡介:

楊宗元編著的《學者的責任》精選近現代知名學者和思想家,如梁漱溟、胡適、錢端升、馬相伯等在抗日戰爭期間有關抗戰和反法西斯的書信、通電、演講和文章,生動體現了國難當頭之時,中國學者同仇敵愾,為反對戰爭,爭取和平,為民族振興鼓與呼,反映了中國學者的使命意識與責任擔當。全書卷首有導言,所選人物按生年排序,所選文章以時間為序,注明撰寫時間或相應背景,並對作者作簡要介紹。

編者簡介
楊宗元,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學術出版中心主任。1987年入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倫理學專業,至1991年碩士畢業。畢業後在教育部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高校理論戰線》雜誌做編輯。2000年起師從羅國傑教授攻讀博士學位。2002年調入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參與《康德著作全集》、《饒宗頤20世紀學術文集》、《佛教哲學要義》。

系統號:

P-006380

越境者の政治史:アジア太平洋における日本人の移民と植民

越境者の政治史:アジア太平洋における日本人の移民と植民

標題:

越境者の政治史:アジア太平洋における日本人の移民と植民

時間:

2015年10月

出版單位:

名古屋:名古屋大學出版會

作者:

塩出浩之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近代アジア太平洋地域における日本人の移民と植民

第Ⅰ部 主権国家・世界市場と移民・植民

第1章 北海道の属領統治と大和人移民の政治行動——参政権獲得運動と植民者意識

第2章 「内地雑居論争」における移民と植民——開国と民族ナショナリズム

第3章 アメリカのハワイ王国併合と日本人移民の政治行動——参政権獲得運動から日本人の 「自治」へ

第Ⅱ部 帝国・国際秩序と移民・植民

第4章 矢内原忠雄の「植民」 研究——帝国日本の移民と植民

第5章 南樺太の属領統治と日本人移民の政治行動——参政権獲得運動から本国編入反対運動へ

補論1 朝鮮・臺湾における日本人移民の政治行動

第6章 「在満日本人」か、「日系満洲国民」か——「満洲国」における日本人の政治参加

第Ⅲ部 国民国家規範と移民・植民

第7章 帝国日本の植民者か、「東洋人系市民」か——米領ハワイにおける日系移民の政治行動

補論2 南北アメリカの日系移民と第二次世界大戦

第8章 引揚げ・戦後開拓・海外移住——戦後の日本・沖縄と移民・植民

終章 移民・植民と「民族」の政治

系統號:

P-006250

アジア経済史研究入門

アジア経済史研究入門

標題:

アジア経済史研究入門

時間:

2015年10月

出版單位:

名古屋:名古屋大學出版會

作者:

水島司等 合著

內容簡介:

序章 アジア経済史とグローバル・ヒストリー

第Ⅰ部 東アジア
第1章 前近代Ⅰ:春秋~元——14世紀以前
第2章 前近代Ⅱ:明代・清代前期——14~18世紀
第3章 近現代Ⅰ:19~20世紀初頭
第4章 近現代Ⅱ:20~21世紀
第5章 古代~現代:朝鮮

第Ⅱ部 南アジア
第6章 前近代Ⅰ:インダス文明~12世紀
第7章 前近代Ⅱ: 13~18世紀
第8章 近現代Ⅰ: 18世紀~第一次世界大戦
第9章 近現代Ⅱ: 第一次世界大戦以降

第Ⅲ部 東南アジア
第10章 前近代:19世紀半ばまで
第11章 近現代Ⅰ:19世紀半ば~1930年代
第12章 近現代Ⅱ:1930年代~21世紀初頭

第Ⅳ部 西アジア・中央アジア
第13章 古代Ⅰ:古代オリエント——前4世紀まで
第14章 古代Ⅱ:イスラム以前の西アジア
第15章 前近代:イスラム時代——7~19世紀
第16章 近現代:西アジア——19~21世紀
第17章 近現代:中央アジア——19~21世紀

系統號:

P-006311

春秋穀梁傳楊士勛疏:自隠公元年至閔公二年

春秋穀梁傳楊士勛疏:自隠公元年至閔公二年

標題:

春秋穀梁傳楊士勛疏:自隠公元年至閔公二年

時間:

2015年10月

出版單位:

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

田中麻紗巳 翻譯

內容簡介:

本書は『春秋穀梁傳注疏』隠公元年から閔公二年までを「原文」・「訓読」・「口語訳」で提供するものである。

一、原文は通行の十三経注疏『春秋穀梁傳注疏』の本文を用い、阮元校勘記などにより修正を加えた。

二、疏を訓読(読み下し)し、口語訳した。経・伝・注は訓読のみである。

三、原文と訓読文は原則として旧漢字、口語訳は常用漢字、とした。

四、経・伝・注の訓読には必要に応じてルビをつけ、疏の口語訳には()で補足・補充の文を加えた。

五、訓読・口語訳で参考にした主な書は以下の六冊である。
鍾文烝『春秋穀梁經傳補注』(中華書局)
柯劭忞『春秋穀梁傳注』(臺湾力行書局)
《十三経辞典》編集委員会『十三経辞典春秋穀梁傳巻』(陝西人民出版社)
王寧主編評析本白話《春秋公羊伝・穀梁伝》(北京広播学院出版社)
林羅山『穀梁傳』(和刻本経書集成第二輯、汲古書院)
岩本憲司『春秋穀梁傳范甯集解』(汲古書院)

系統號:

P-006374

「李娃伝」と鞭――唐宋文学研究余滴

「李娃伝」と鞭――唐宋文学研究余滴

標題:

「李娃伝」と鞭――唐宋文学研究余滴

時間:

2015年10月

出版單位:

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

岡本不二明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李娃伝」と鞭──平康里・曲江池・剣門

第二章 『左伝』と「李娃伝」

第三章 審雨堂の謎──「南柯太守伝」異聞

第四章 宋詩にみえる「枕中記」の影響について

第五章 「隠」「秀」表現の知覚言語的検討──宋代詩話を中心に

第六章 鄭剛中「西征道里記」訳注稿

第七章 統辞法(SYNTAX)から見た駱賓基「一九四四年の事件」の構造

系統號:

P-006375

春耕のとき──中国農業史研究からの出発

春耕のとき──中国農業史研究からの出発

標題:

春耕のとき──中国農業史研究からの出発

時間:

2015年9月

出版單位:

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歴史研究所、東方学会、渡邉義浩 合編

內容簡介:

まえがき(大澤正昭)

読む・見る・聞く・書く・触れる―総論にかえて(中林広一)

歴史学研究の中での中国農業史/農業史研究もう一つの系譜/天野元之助の特異性/研究者と農業への接点/今後の展望及び本書の構成環境史から見る農業と開発──明末清初の江南における水芋と甘薯の栽培事例から(大川裕子)

井灌論の系譜──明清時代における井戸灌漑の理論と実践(井黒忍)

コムギの伝来と普及──食材を加工する際の工夫を通して(村上陽子)

元代までの農書における作物売買記事(大澤正昭)

漢代スキサキ攷──中国古代の犂耕と農業の地域的特質を考える前提(小野恭一)

高等学校における中国農業史──教科書、入試、課外活動(藤本公俊)

系統號:

P-006373

袁世凱――統合と改革への見果てぬ夢を追い求めて

袁世凱――統合と改革への見果てぬ夢を追い求めて

標題:

袁世凱――統合と改革への見果てぬ夢を追い求めて

時間:

2015年8月

出版單位:

東京:山川出版社

作者:

田中比呂志 著

內容簡介:

評判の悪い袁世凱

1.清朝と袁世凱

2.清末の新政

3.革命のなかで

4.中華民国大総統

5.世界大戦の渦のなかで

系統號:

P-006247

冒頓単于――匈奴遊牧国家の創設者

冒頓単于――匈奴遊牧国家の創設者

標題:

冒頓単于――匈奴遊牧国家の創設者

時間:

2015年8月

出版單位:

東京:山川出版社

作者:

澤田勳 著

內容簡介:

モンゴル高原

1.匈奴と中国

2.冒頓の雄飛

3.白登山の戦い

4.匈奴遊牧国家の成立

5.匈奴遊牧国家の性格

系統號:

P-006248

中国考古学のてびき

中国考古学のてびき

標題:

中国考古学のてびき

時間:

2015年7月

出版單位:

東京:同成社

作者:

飯島武次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中国の考古学を学ぶために頭に入れておきたいこと

第1章 中国の石器時代

第2章 夏殷時代──青銅器時代1

第3章 西周時代──青銅器時代2

第4章 春秋戦国時代──青銅器時代3・鉄器時代1

第5章 秦漢時代──鉄器時代2

第6章 魏晋南北朝時代──鉄器時代3

第7章 隋唐時代──鉄器時代4

付録 1用語解説/2参考文献

系統號:

P-006246

The Diplomacy of Migration: Transnational Lives and the Making of U.S.-Chinese Relations in the Cold War

The Diplomacy of Migration: Transnational Lives and the Making of U.S.-Chinese Relations in the Cold War

標題:

The Diplomacy of Migration: Transnational Lives and the Making of U.S.-Chinese Relations in the Cold War

時間:

October, 2015

出版單位: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Meredith Oyen

內容簡介:

Introduction: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and Foreign Policy

Part I. Migration Diplomacy at War
1. Unequal Allies: Renegotiating Exclusions

2. The Diaspora Goes to War: Human Capital and China's Defense

3. A Fight on All Fronts: The Chinese Civil War, Restored Migration, and Emigration as National Policy

Part II. Migrant Cold Warriors
4. Chinese Migrants as Cold Warriors: Immigration and Deportation in the 1950s

5. Remitting to the Enemy: Transnational Family Finances and Foreign Policy

6. Crossing the Bamboo Curtain: Using Refugee Policy to Support Free China

Part III. Shifting Exclusions
7. Cold War Hostages: Repatriation Policy and the Sino-American Ambassadorial Talks

8. Visa Diplomacy: The Taiwan Independence Movement and Changing U.S.-Chinese Relations

Conclusion: Coming in from the Cold

系統號:

P-006349

A Voluntary Exile: Chinese Christianity and Cultural Confluence since 1552

A Voluntary Exile: Chinese Christianity and Cultural Confluence since 1552

標題:

A Voluntary Exile: Chinese Christianity and Cultural Confluence since 1552

時間:

October, 2015

出版單位:

New York: Lexington Books

作者:

Edited by Anthony E. Clark

內容簡介:

ContentsIllustrationsAcknowledgmentsIntroduction: A Voluntary Exile: Crisis, Conflict, and Accommodation After Matteo Ricci (Anthony E. Clark, Whitworth University)

Chapter 1: A Glorious Failure: The Mission of Francis Xavier and its Consequences on the China Enterprise (Eric P. Cunningham, Gonzaga University)

Chapter 2: Jesuit Formation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Methods of Matteo Ricci (Michael Maher, SJ, Gonzaga University)

Chapter 3: The Lefebvre Incident of 1754: The Qing State, Chinese Catholics, and a European Missionary (Robert Entenmann, St. Olaf College)

Chapter 4: Restoring the Ancient Faith: The Taiping Rebels and Their Mandate (Thomas H. Reilly, Pepperdine University)

Chapter 5: Mandarins and Martyrs of Taiyuan, Shanxi in Late-Imperial China (Anthony E. Clark, Whitworth University)

Chapter 6: Christianity for a Confucian Youth: Richard Wilhelm and His Lixian Shuyuan School for Boys in Qingdao, 1901-1912 (Lydia Gerber, 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Chapter 7: Catholic and Chinese Folk Religion During the Republican Era in the Region of Taiyuan, Shanxi (Liu Anrong, Shanxi Administrative College)

Chapter 8: Church-State Accommodation in China’s “Harmonious Society” (Joseph Tse-Hei Lee, Pace University)

系統號:

P-006383

A Good Son Is Sad if He Hears the Name of His Father

A Good Son Is Sad if He Hears the Name of His Father

標題:

A Good Son Is Sad if He Hears the Name of His Father

時間:

September, 2015

出版單位:

(德國)Sankt Augustin: Monumenta Serica Institute

作者:

Piotr Adamek(顧孝永)

內容簡介: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Chapter Two: Taboo and Name

Chapter Thre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Name Tabooing

Chapter Four: Beginnings of the Custom of Name Taboo in China

Chapter Five: Name Tabooing from the Han to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Chapter Six: Culmination of the Custom of Name Taboo

Chapter Seven: Last Centuries of Name Tabooing

Chapter Eight: Consequences of Name Taboo for Chinese People

Chapter Nine: Historiographical Consequences and the Basics of the Discipline of Name Tabooing

Chapter Ten: Special Topics of Name Tabooing

系統號:

P-006339

Shanghai Nightscapes: A Nocturnal Biography of a Global City

Shanghai Nightscapes: A Nocturnal Biography of a Global City

標題:

Shanghai Nightscapes: A Nocturnal Biography of a Global City

時間:

August, 2015

出版單位: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作者:

James Farrer, Andrew D. Field

內容簡介:

1.Scenes and Nightscapes

2.The Golden Age of the Jazz Cabaret

3.The Fall and Rise of Social Dance

4.Transnational Club Cultures

5.Imbibing Cosmopolitanism

6.Jazz Metropolis

7.Nightlife Sexual Scenes

8.From Interzones to Transzones

9.Nightlife Neighborhoods

系統號:

P-006350

Britain and China, 1840-1970: Empire, Finance and War

Britain and China, 1840-1970: Empire, Finance and War

標題:

Britain and China, 1840-1970: Empire, Finance and War

時間:

July, 2015

出版單位:

London: Routledge

作者:

Edited by Robert Bickers, Jonathan J. Howlett

內容簡介:

1. 'The Usual Intercourse of Nations': The British in Pre-Opium War Canton (John M. Carroll)

2. British Intervention in the Taiping Rebellion (Stephen R. Platt)

3. Britain and China, and India, 1830s-1947 (Robert Bickers)

4. The Interest of Our Colonies Seems to Have Been Largely Overlooked: Colonial Australia and Anglo-Chinese Relations (Benjamin Mountford)

5. ‘Coolies’ or ‘Huagong’? Conflicting British and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Chinese contract workers in World War One France (Paul J. Bailey)

6. Sino-British Relations in Railway Construction: State, Imperialism and Local Elites, 1905-1911 (Koji Hirata)

7. Foreign investment in modern China: an analysis with a focus on British interests (Chen Qianping)

8. Curative Finance: Francis Aglen, Bond Markets, and the Early Republic, 1911-1928 (Hans van de Ven)

9. Expansion and Defence in the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at Shanghai (Isabella Jackson)

10. Nationalistic Enthusiasm versus Imperialist Sophistication: Britain from Chiang Kai-shek’s Perspective (Sherman Lai)

11. ‘Decolonisation' in China, 1949-1959 (Jonathan J. Howlett)

系統號:

P-006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