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2015臺灣二林蔗農事件90週年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系列活動

2015臺灣二林蔗農事件90週年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系列活動

標題:

2015臺灣二林蔗農事件90週年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系列活動

時間:

2015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彰化縣二林鎮文化中心、二林蔗農事件史料紀念館(彰化縣二林鎮斗苑路四段626號)

主辦單位:

臺灣二林蔗農事件文化協會

聯絡人:

E-mail: sugarcane19251022@gmail.com

內容簡介:

一、研討會內容範圍
1、臺灣二林蔗農事件的歷史意義、時代背景、當代價值觀
2、二林蔗農事件與農民運動、社會改革
3、農業政策、農村文化、農民生計之探討
4、農業資源分配的公平正義
5、關於日本與臺灣的農業經濟史與二林蔗農事件
6、其他相關議題

二、論文發表(依姓名筆劃遞增排列)
發表人:何鳳嬌(國史館篡修)、李力庸(中央大學歷史所教授兼所長)、李為楨(政大臺史所助理教授)、村上一博(明治大學法學部教授)、徐世榮(政大地政系教授兼第三部門研究中心主任)、都留俊太郎(京都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現代史學專修博士後)、張素玢(臺師大臺史所所長兼教授)、陳忠純(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副教授/歷史所副所長)、蔡蕙頻(臺灣圖書館編輯/政大臺史所博士)、蔡培慧(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

主持人:洪麗完(中央研究院臺史所副研究員)、李福鐘(國立政治大學臺史所所長)、李鴻禧(臺大法學院教授)、李炯毅(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

三、研討會報名資訊
1.報名時間:即日起至10月15日17:00截止
2.報名方式:採取「線上報名」,網址: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1AL9cZxjfau4WunsPSc8QTU4Lz09nJjOQZF1jZuhv4ks/viewform?usp=send_form

四、紀念會暫訂活動行程
11月1日
10:00-10:50
介紹學者來賓及「二林蔗農組合」之成員後代晚輩

學生朗誦:
《甘蔗歌》(李應章作曲作詞)(學童母語)
《覺悟的犧牲—給二林的同志》(賴和新詩)(學童母語)

小劇場:「二林蔗農事件」歷史短劇

11:10-12:00
參觀二林蔗農事件史料館

13:30-17:00
文史之旅:『二林蔗農事件』尋跡路線:李木生墓園(林幼春撰:《二林李木生先生殯宮遇災記》墓園)→仁和宮(20年代講演之地方)→李應章保安醫院舊址、二林武德殿舊址、林本源會社溪州糖廠原料區舊址→劉崧甫故居(二林蔗農組合領導人之一)等

系統號:

C-006292

宋明清儒學的類型與發展Ⅱ

宋明清儒學的類型與發展Ⅱ

標題:

宋明清儒學的類型與發展Ⅱ

時間:

2015年11月5至6日(週四至週五)

地點:

中央大學文學院國際會議廳(桃園縣中壢市中大路300號)

主辦單位:

中央大學儒學研究中心、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會

內容簡介:

11月5日
9:30-10:30
主持兼評論人:鍾彩鈞
從宋明儒、當代儒學的工夫論看性情的自我培養(楊祖漢)
從工夫論角度申論胡五峰之盡心成性與蕺山之以心著性之異同(李瑞全)

10:40-12:10
主持兼評論人:賴貴三
朱熹對於《觀物外篇》的挪用(祝平次)
從王又樸《易》學看清中葉宋《易》派《易》學之特色(楊自平)
《大易象數鈎深圖》與《周易圖》一系所見「河洛」與「先後天」圖說探述(陳睿宏)

13:30-15:00
主持兼評論人:劉滄龍
陽明詮釋《中庸》「誠」概念與《大學》文本詮釋之關聯(齊婉先)
甘泉後學唐樞思想研究(遊騰達)
明末儒者的困境類型——以劉宗周與王船山為研討對象(施盈佑)

15:10-16:10
主持兼評論人:呂妙芬
論晚明王門後學調合融通之思想趨向——從鄒善、羅汝芳、胡直、耿定向四人結為「心友」談起(袁光儀)
王船山與王陽明克己復禮工夫的比較(劉毅鳴)

16:20-17:20
主持兼評論人:林安梧
「心性」與「太陽」:論陽明後學的「日」喻及其傳影響(黃繼立)
儒學「以氣為本」的工夫型態——以王船山、戴震對才私欲」的探討為論述中心(曾文瑩)

11月6日
9:00-10:30
主持兼評論人:蔡振豐
程瑤田《通藝錄‧論學小記‧述公》析論(岑溢成)
方以智《東西均》三教合一視域下論「盡心」(蔡家和)
澫益智旭解儒學(暫訂)(許朝陽)

10:40-12:10
主持兼評論人:林月惠
古琴何以成為儒學生活世界的器物之一?——從宋儒朱長文樂圃先生《琴史》論起(劉振維)
由宋儒對定靜工夫之詮釋理路論「內靜外敬」之實踐可能(黃崇修)
羅近溪論「神」與「身」、「心」之關係及其意義(江俊億)

14:00-15:30
主持兼評論人:蔣秋華
《四庫全書總目》論王應麟析探(楊晉龍)
王霸之辨在宋明理學家《春秋》解經中的運用與反省(劉德明)
明代後期《詩經》高頭講章對《詩序》之接受度探析(曹琦)

系統號:

C-006293

亞太地區本土基督教研討會

標題:

亞太地區本土基督教研討會

時間:

2015年11月10至11日(週二至週三)

地點: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新館三樓2319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聯絡人:

陶曉萱,Tel: 02-2652-3324;E-mail: hsiaotao@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11月10日
10:30-12:00
【Session 1: Emerging Themes】
主持人:胡臺麗
Indigenous Christianity in the Pacific Rim: Emergent Themes (Webb Kean)
討論人:蔡彥仁
Protestantism, Cargo, and Treasure: The Acquisition of Wealth among the Bugkalot (Ilongot) of Northern Luzon, Philippines(楊淑媛)
討論人:趙恩潔

13:20-15:20
【Session 2: Indigenous Theology】
主持人:伊慶春
Cultivating a "Pacific Way" in Indigenous Christian Theology(Matt Tomlinson)
討論人:郭佩宜
Indigenization and Exclusiveness: Truth Claim and the Redefinition of Religion among the Lahu Christians in Thailan(片岡樹)
討論人:劉子愷

15:40-17:40
【Session 3: Gender, Personhood, and Capitalism】
主持人:馮建彰
The Development of Catholicism among the Amis of Taiwan(葉淑綾)
討論人:陳怡君
Christian Motherhood, Relational Body, and Ethical Subject: An Existential-Anthropological Analysis of Charismatic Healing Practices among the Protestant Rukai of Taiwan(鄭瑋寧)
討論人:李宜澤

11月11日
9:50-11:50
【Session 4: Rupture, Continuity and Transformation】
主持人:陳文德
Rupture, Reprodu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n Trobriand Christian Conversion(Mark Mosko)
討論人:黃鬱茜
Reformatting Morality with the Deceased among the Bunun of Eastern Taiwan(方鈞瑋)
討論人:蔣斌

13:00-15:00
【Session 5: Culture of Evangelism】
主持人:餘舜德
Traveling Karen Preachers and the Culture of Evangelism:The Founding of Modern Missions in Nineteenth-Century Burma(速水洋子)
討論人:Jonathan Seitz
Protestant Evangelism and Vernacular Literacy Campaigns among the Kachin of Northern Myanmar(今村真央)
討論人:何翠萍

15:20-17:20
【Session 6: Producing Internal Divisions】
主持人:高信傑
Whose Salvation? The Conflicts between Ahmao Intellectuals and Ahmao Millenarians in Shimenkan, Southwest China, 1930s-1950s(黃淑莉)
討論人:高晨揚
Class Culture Revisited: A Study of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indigenous Pentecostalism in the Early-Twentieth-Century Protestant Field of China(黃克先)
討論人:丁仁傑

系統號:

C-006282

「醫學的物質文化史」國際學術研討會

「醫學的物質文化史」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醫學的物質文化史」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5年11月11至13日(週三至週五)

地點: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大樓704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醫學的物質文化」主題計畫、史語所「生命醫療史研究室」

聯絡人:

林小姐,Tel: (02)2782-9555#353;E-mail: ddb@asihp.net

內容簡介:

11月11日
9:30-10:20
【Keynote speech】
近代醫籍分析疾病的「方」與「法」:以光緒十三年『腳氣芻言』為例(梁其姿,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

10:40-12:00
主持人兼評論人:巫毓荃(中研院史語所)
檳榔與佛教:以中國文獻為主的探討(林富士,中研院史語所)
十九世紀以來歐美或者是日本的醫學論文中有關茶葉的問題(張樂翔,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

14:00-15:20
主持人兼評論人:金仕起(政治大學歷史系)
醫薬書の商業出版(中日韓越醫學著作的數量、內容與其社會經濟背景)(真柳誠,茨城大學人文學部人文交流學科)
本草書的作者們與物質性——《新修本草》的編撰列位名表與唐初官修本草書的「製作」(陳昊,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

15:40-17:00
主持人兼評論人:李貞德(中研院史語所)
藥物與方土:宋代(960–1279)嶺南的辟瘴與治瘴用藥(陳韻如,中研院史語所)
從《印度香藥談》到《西藥大成》——全球史視野中的近代印度藥物的認知與流動(陳明,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南亞學系)

11月12日
9:30-10:50
主持人兼評論人:張哲嘉(中研院近史所)
「生不可得見」的「有形之物」——中藥材龍骨的認知變遷與使用歷史(陳元朋,東華大學歷史系)
“Gathering Medicine in the Mountains”: Expertise and Commercial Networks in the Colle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Herbal Drugs in Early Modern Japan(「山中採藥去」:近代日本草藥集散的專業與商業網絡)(Daniel Trambaiolo,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

11:10-12:30
主持人兼評論人:陳明(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南亞學系)
明代本草傳統中的人藥、物性與身體宇宙論(陳秀芬,政治大學歷史系)
當歸考(李貞德,中研院史語所)

14:00-15:20
主持人兼評論人:陳昊(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
淺析弄花養性——明代文人爲何將賞花結合於養生(久保輝幸,武漢工程大學外語學院)
古代中國的金屬鏡鑑與生命維護(金仕起,政治大學歷史系)

15:40-17:00
主持人兼評論人:雷祥麟(中研院近史所)
金雞納樹在臺的馴化及其影響(1930-1970)(顧雅文,中研院臺史所)
From ‘Humanness’ to ‘Humanless’: Changing Focus of Medical Care in 20th-Century Taiwan(劉士永,中研院臺史所)

11月13日
9:30-10:50
主持人兼評論人:陳秀芬(政治大學歷史系)
清代毒物知識的想像與徵實:以《律例館校正洗冤錄》為中心(張哲嘉,中研院近史所)
夾板、布帶、和縫合線:從18至19世紀中國傷科來探討醫學的物質文化(吳一立,英國西敏寺大學)

11:10-12:30
主持人兼評論人:洪廣冀(臺灣大學地理系)
蒐集、分類與實驗:湯瑪斯‧史賓賽‧寇博的寄生蟲學研究與博物館式科學(李尚仁,中研院史語所)
"Problems of Localized Herbs in Colonial Korea"(日治時期韓國的本土草藥問題)(李貞,中研院史語所)

系統號:

C-006371

在地與易地──第十一屆東亞學者現代中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在地與易地──第十一屆東亞學者現代中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在地與易地──第十一屆東亞學者現代中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5年11月13至14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政治大學行政大樓7樓第1會議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內容簡介:

11月13日
10:00-11:40
主持人:張釗貽
北京時期的張我軍(山口守)
重新探研近代以來中國文學裡韓國與韓國人形象的他者化問題(朴宰雨)
森於菟與其臺灣時代(1934~1947)(吳佩珍)
劉以鬯小說 《酒徒》的價值與意義──以作為香港小說的意義為中心(金惠俊)

13:00-14:10
主持人:陳芳明
重讀魯迅《辱罵與恐嚇不是戰鬥》兼論魯迅的左翼文學態度(張釗貽)
1930年代韓國的魯迅論(洪昔杓)
1970年代韓國進步知識人的中國認識──李泳禧介紹的魯迅與中國革命(李炫政)

14:20-15:30
主持人:山口守
日本戰後復興期對中國現代文學的傳播與接受(飯塚容)
日本現代文學在中國臺灣的傳播與接受(秋吉收)
論日佔時期《香港日報》(日文版)中的俳句及散文中的風物描寫(李凱琳)

16:00-17:10
主持人:朴宰雨
日治時期臺灣文學與臺灣現代舞蹈之關係(星野幸代)
日治時期被譯為日語的臺灣原住民口傳文學:以《生蕃伝説集》為主要探討對象(吳亦昕)
從北方到南方的「東方論者」──探論楊南郡的後殖民式詮析日治來臺的人類學家們(魏貽君)

11月14日
10:00-11:40
主持人:范銘如
香港早期文學評論與境外文學思潮(陳國球)
本土的詭譎:1995年的《今天.香港文化專輯》與2007年的《今天.香港十年》(陳智德)
也斯與港臺現代主義的互動──《劇場》、《歐洲雜誌》、《文學季刊》、《四季》與《大拇指》(黃淑嫻)
想像的現代性:澳門現代主義詩人懿靈作品中的香港現代性(區仲桃)

13:00-14:10
主持人:陳國球
臺灣的發明:同志文學史(紀大偉)
怪胎臺灣:灣生‧酷兒‧國族(曾秀萍)
全球化下的跨地愛情──李昂《七世姻緣之臺灣/中國情人》的家國想像與情愛論述(戴華萱)

14:20-15:30
主持人:金惠俊
試論郝譽翔的《幽冥物語》──傳統與現代(池上貞子)
被歌頌的空間──從《老鷹再見》看聖山的移動象徵(劉秀美)
周作人與江戶川柳──作為反禮教主義的猥褻論(小川利康)

16:00-17:10
主持人:柳書琴
臺籍原住民兵的戰爭記憶與族群反思(陳芷凡)
90年代日本遣返者文學翻譯的光與影:以西川滿文學為例(王惠珍)
東亞冷戰島嶼與文學生產:金門與沖繩(朱惠足)

系統號:

C-006404

2015自然、人文與科技的共構交響:第二屆臺灣「竹塹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5自然、人文與科技的共構交響:第二屆臺灣「竹塹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2015自然、人文與科技的共構交響:第二屆臺灣「竹塹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5年11月13至15日(週五至週日)

地點: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國際會議廳(新竹巿南大路5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新竹縣政府文化局

聯絡人:

陳惠齡教授,Tel: (03)5213132#2600;E-mail: spring@mail.nhcue.edu.tw

內容簡介:

11月13日
9:20-10:50
【專題演講一】
竹塹堡、科技城與烏托邦(張系國,美國匹茲堡大學教授)
引言人:陳惠邦(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校長)

11:00-12:30
【竹塹傳統文士及其文學活動】
主持人:蔡英俊(清華大學人社院)
魏清德的大陸遊蹤、交往和文學書寫(朱雙一,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
評論人:楊晉龍(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從新竹到南安──舉人鄭家珍生平考述及其作品研究(詹雅能,東南科大通識中心)
評論人:廖振富(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
自然與真趣:鄭用錫詩歌特色重探(余育婷,輔仁大學中文系)
評論人:林淑慧(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

13:40-15:10
【竹塹地誌文史與經學思想】
主持人:顏崑陽(淡江大學中文系)
臺灣詩話研究的遺珠──葉文樞《百衲詩話》、《續百衲詩話》評議(許俊雅,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
評論人:施懿琳(成功大學中文系)
眾聲喧嘩──《竹塹文獻》雜誌與口述歷史(江天健,新竹教育大學環文系)
評論人:周芬伶(東海大學中文系)
清領時期臺灣竹塹地區鄭用錫經學的通經與致用──兼論《靜遠堂文鈔》文獻來源及其所反映的經學旨趣(林保全,新竹教育大學中文系)
評論人:趙中偉(輔仁大學中文系)

15:30-17:00
【客家文學、民俗信仰及其區域社會發展】
主持人:李奭學(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吳濁流形象之爭議再探(蔣淑貞,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
評論人:康來新(中央大學中文系)
英靈與時疫:義民信仰的中元之疑(羅烈師,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
評論人:李丁讚(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新竹縣民俗藝陣研究(吳聲淼,地方文史專家)
評論人:吳學明(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

17:05-18:25
【座談:地方學建構的起點與開新】
主持人:蔡榮光(新竹縣文化局局長)
座談討論學者:吳冠宏、黃美娥、武麗芳、陳銘磻、張德南

11月14日
9:00-9:50
【專題演講二】
竹塹學的建構提要與進程(李喬,知名小說家)
引言人:陳萬益(清華大學臺文所)

9:55-10:55
【竹塹地景與地方記憶】
主持人:黃美娥(臺灣大學臺文所)
日治時期統治者、知識份子、社會大眾對新竹城隍廟的接受與文化意識(翁聖峰,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
評論人:江寶釵(中正大學臺文所)
日治時期蘇維熊文藝思想的歷史考察──以「自然文學」為中心(嶋田聰,日本長野大學)
評論人:柳書琴(清華大學臺文所)

11:00-12:30
【全球化與地方書寫的多元性】
主持人:陳益源(臺灣文學館)
失敗的潛能:關於釣運的文學反思(張重崗,北京中國社科院)
評論人:梅家玲(臺灣大學臺文所)
從徽學到竹塹學──談人文與地域學風之關係(徐道彬,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
評論人:蔣秋華(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尺寸千里,蒙書新題──從傳統地理志書寫看《臺灣三字經》之體例與特色曾美雲(新竹教育大學中文系)
評論人:鄭卜五(高雄師範大學經學所)

13:40-15:30
【竹塹現當代作家作品的探討】
主持人:林瑞明(成功大學臺文系)
文情與畫意──論席慕蓉散文與插畫之互詮性(林淑貞,中興大學中文系)
評論人:蔡振念(中山大學中文系)
愛情再生產──席慕蓉情詩的召喚結構研究(黃美冰,馬來西亞韓江學院中文系)
評論人:李癸雲(清華大學臺文所)
人間種植──邵僩小說論(陳惠齡,新竹教育大學中文系)
評論人:張堂錡(政治大學中文系)
離散者的家族記憶──張漱菡於《當代文藝》出版之相關作品研究(王鈺婷,清華大學臺文所)
評論人:林芳玫(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

15:50-17:40
【竹塹地方文化、語言與教育】
主持人:羅達賢(工研院產業學院)
東方矽谷──新竹科技產業發展探源(史欽泰/吳淑敏,清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
評論人:宋智達(沛錦科技公司)
地域教育学に対する漢詩文化研究の貢献──新潟県燕市·岐阜県高山市·臺湾新竹市を中心に(森岡緣,日本奈良學園大學)
評論人:金培懿(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
新竹公共地區語言使用的調查分析(陳淑娟,新竹教育大學中文系)
評論人:劉承慧(清華大學中文系)
以協同學習及跨國線上合作方式提昇新竹在地華語教師的專業(劉宜君,新竹教育大學中文系)
評論人:曾金金(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

11月15日
本日為新竹市參訪活動

系統號:

C-006294

2015中國基督教之本土與全球發展學術研討會

2015中國基督教之本土與全球發展學術研討會

標題:

2015中國基督教之本土與全球發展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5年11月13至14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政治大學行政大樓7樓第2會議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財團法人臺北市教會聚會所

聯絡人:

Tel: 02-29393091#69235

內容簡介:

11月13日
10:00-12:00
主持人:周復初(中央大學榮譽教授、臺北市召會長老)
建構華人本土基督教的最後一里路:希臘文教材的本土化(郭承天,政治大學政治系、宗教研究所合聘教授)
□□□□與□□□□之翻譯與翻譯與譯本的比較研究(范俊銘,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博士生)(方塊字為古希臘文)
新約聖經之經文翻譯、希臘文文法及神學詮釋間的張力(張證豪,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博士生)
評論人:王琪(臺灣浸信會神學院教師)

14:00-16:00
主持人:徐弢(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啟示錄中「力量」:語意範疇分析在釋經中的應用(蔡銘偉,長榮大學神學院兼任助理教授)
干犯第一誡的不/可能性東亞基督教史的一個奇象異景(陳子仁,輔仁大學宗教系博士候選人)
聖經新譯與漢語基督教話語更新(任東升,中國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高玉霞,中國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
評論人:蔡彥仁(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教授)

16:15-18:00
主持人:郭承天(政治大學政治系、宗教研究所合聘教授)
探討恢復本聖經中「那靈」一詞翻譯暨中文譯本之比較研究(劉偉倫,臺灣信仰學會研究員)
恢復本聖經中『交通』一詞與其他譯本的翻譯比較(盧正五,臺北市召會傳道人)
全球化視野下之聖經翻譯問題:以新約中的”πνευμα”為例(張證豪,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博士生)、(周復初,中央大學榮譽教授臺北市召會長老)
評論人:郭承天(政治大學政治系、宗教研究所合聘教授)

11月14日
9:00-10:30
主持人:歐力仁(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
基督教靈肉觀念與道教形神觀念的比較研究(徐弢,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莊子吾喪我的天籟與倪柝聲人的破碎靈的出來(陳小雯,陸軍專科學校共同科助理教授)
中國基督教倫理~基督信仰的彰顯與隱抑(李莉芳,臺灣浸信會神學院碩士)
倪柝聲的救恩觀──回應徐弢〈靈魂體三元論及其對華人教會的影響〉(詹博全、徐若珊、鄭家胤、周復初)
評論人:歐力仁(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周學信(中華威克理夫翻譯會理事長)

10:45-12:30
主持人:李向平(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
沈嗣莊其人及其思想(曾慶豹,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
耶穌青年會在中國(朱曉紅,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1949年前衛理宗的新中國想像──以羅運炎(1889-1966?)為例(陳繼賢,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生)(吳昶興,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助理教授)
評論人:林美玫(東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

14:00-15:45
主持人:蔡瑞益(臺灣浸信會神學院院長)
地方信仰方式的權力構成──以廣東某地的基督教為例(李向平,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劉大為,華東師範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生)
「一地一教會」與中國本土基督教派的「三自」情結:福州聚會處兩位長老的信仰敘事(高晨揚,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教會聚會所的教會觀點對其發展的影響(劉遠城,臺北護理健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上帝國」或「上帝的主權」?一個臺灣本土神學的解讀(莊雅棠,長榮神學院院長)
評論人:朱曉紅(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16:00-18:00
主持人:莊雅棠(長榮神學院院長)
臺灣地區大學生歸信基督之研究(蔡瑞益,浸信會神學院院長)、(許芳銘,東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主任)
臺灣神學教育現況:以傳統神學院、教會自辦神學院來看(陶牧群,東海社會學博士生)
基督教的組織與宗派形成之論述啟示(張世忠,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特聘教授)
評論人:莊雅棠(長榮神學院院長)、曾慶豹(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

系統號:

C-006295

第四屆語文教育暨第十屆辭章章法學學術研討會

第四屆語文教育暨第十屆辭章章法學學術研討會

標題:

第四屆語文教育暨第十屆辭章章法學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5年11月14日(週六)

地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綜合大樓508會議室、509國際會議廳(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教育部國民小學師資培用聯盟國語文學習領域教學研究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中華民國章法學會

聯絡人:

彭小姐,Tel: 02-23216565#18;E-mail: psh5808@ms79.hinet.net

內容簡介:

會議主題:
章法學及其相關領域之理論與教學研究

論文範圍:
(一)章法學與辭章學研究
(二)章法學與中西語言學
(三)辭章學與國語文教學
(四)辭章學與華語文教學

會議議程:將於11月1日公佈。

會議報名:有意參加者請至線上報名網頁(http://www.zhangfa.org.tw/?page_id=621)

系統號:

C-006265

2015楊牧研究國際研討會

2015楊牧研究國際研討會

標題:

2015楊牧研究國際研討會

時間:

2015年11月14至15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東華大學工三講堂(花蓮縣壽豐鄉志學村大學路二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

聯絡人:

E-mail: 2015ymc@mail.ndhu.edu.tw

內容簡介:

11月14日
9:00-9:50
【專題演講】
一首無滯無礙的歌:音樂在楊牧詩中的意義(Michelle Yeh(奚密))

9:50-10:30
主持人:胡曉真
俯仰:一個隱喻的完成(鄭毓瑜)
「我們怎能自舞辯識舞者?」——楊牧與葉芝(王家新)

10:50-12:10
主持人:許又方
論楊牧詩的憂憫與抵抗(李建興)
​Weltinnenraum:在臺灣的美麗新世界與楊牧(張依蘋)
《普林士頓的夏天》劇作介紹及賞析(王明端)
講評人:陳義芝、楊佳嫻、王家新

13:20-14:10
【專題演講】
楊牧與「臺灣文學大典」:臺灣文學的「世界性」(邱貴芬)

14:10-15:30
主持人:賴芳伶
楊牧與文化流動:《暴風雨》的再生(王淑華)
靜佇、永在與浮升──楊牧詩歌中聲音與意象的三種關係(翟月琴)
​生死文字間:楊牧《介殼蟲》中的時間表述(劉益州)

15:50-17:10
【座談會I:翻譯楊牧】
主持人:梁欣榮
與談人:Colin Bramwell、汪玨、Susanne Hornfeck、張依蘋

19:00-21:00
【楊牧詩文朗誦及賞析之夜】
主持人:廖咸浩

11月15日
9:00-9:50
【專題演講】
楊牧詩的晚期風格(陳芳明)

9:50-10:30
主持人:吳明益
楊牧學體系的建構與開展研究:一個後設與文學評論史的視角(須文蔚)
詩史之際:楊牧的歷史詩學(1968-2011)(張松建)

10:50-12:10
主持人:許甄倚
楊牧的涉事,疑神及其他(張期達)
Poetics of Identity and Literary Creativity in the Poetry of Yang Mu and Odia Ofeimun (Charles Terseer Akwen)
山勢氣象:論楊牧的詩歌與自傳散文《奇萊前書》(利文祺)
講評人:吳冠宏、袁鶴翔、須文蔚

13:30-14:30
【對談】

15:50-17:10
【座談會II:楊牧與世界文學】
主持人:曾珍珍
與談人:袁鶴翔、奚密、廖咸浩、Charles Terseer Akwen

系統號:

C-006399

全球視野下的漢學新藍海國際研討會

全球視野下的漢學新藍海國際研討會

標題:

全球視野下的漢學新藍海國際研討會

時間:

2015年11月19-20日(週四至週五)

地點:

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聯絡人:

蔡先生,Tel: 2361-9132#351;E-mail: ccstcc@ncl.edu.tw

內容簡介:

11月19日
9:30-10:30
【專題演講】
數位人文學與新漢學(王汎森,中央研究院副院長)

10:50-12:20
主持人:黃寬重(長庚大學人文及社會醫學科教授)
Humanities Tools for Library Resources: Connecting Resources and the Future of Chinese Studies(為使用圖書館資源設計之人文學科研究工具:連結研究資源與漢學研究之未來)(Hilde De Weerdt(魏希德),萊頓大學中國史教授)
由資料庫到數位研究平臺──談佛典文獻數位研究工具之發展與演變(洪振洲,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副教授)
討論人:鄧小南(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13:40-15:10
主持人:李壬癸(中央研究院院士)
Teaching Southern Hokkien as Part of the Curriculum in a Chinese Department(海外中文教學中的閩南話課程)(Bernhard Fuehrer(傅熊),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中國及內亞語言文化系教授)
Thorough Dilettantism Rethinking the Works of Georg von der Gabelentz(回顧德國漢學家賈柏蓮孜漢語語法等的論述)(Joerg Huesemann(徐約和),萊比錫大學東亞研究所漢學系助理教授)
討論人:楊秀芳(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15:30-17:10
主持人:梅家玲(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沈船記:美船羅妹與晚清臺灣(Shipwrecked: The American Rover and late Qing Taiwan)(葉文心,柏克萊加州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
北宋晚期金石收藏的網絡與脈絡(許雅惠,臺灣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討論人:盧慧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副教授)

11月20日
9:00-10:30
主持人:曾淑賢(國家圖書館館長兼漢學研究中心主任)
Who Will Read What You Write?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cholarly Networks and Communities in the Digital Age, with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Issue of Place in Song History(誰會讀到你的文章?數位時代學術社群的創建與維持──以宋代疆域研究為例)(Patricia Buckley Ebrey(伊沛霞),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歷史系教授)
韓國數位人文教育現狀與課題(金把路,韓國學中央研究院博士生)
討論人:項潔(臺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數位人文研究中心主任)

10:50-12:20
主持人:謝國興(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所長兼數位文化中心召集人)
近代漢語中「環境(environment)」與「自然(nature)」名詞的誕生:一個數位人文學的觀察(The Birth of “Huanjing (environment)” and “Ziran (nature)” in Modern Chinese: a Case Study of Digital Humanity)(劉士永,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Duncan Paterson(杜克),海德堡大學博士候選人)
疾病感覺地圖:地理資訊系統(GIS)視野下的文本世界(劉苑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羅珮瑄,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助理)
討論人:張哲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13:40-15:40
主持人:林啟屏(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
Traditional Poetry in Western Sinology– Remarks on Methodologies and Teaching Practice(中國傳統詩歌在西方漢學的地位──關於研究方法以及教學實際)(Olga Lomová(羅然),捷克查理士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
《全唐詩》的分析、探勘與應用:以計算語言學的觀點(劉昭麟等,政治大學語言學研究所與資訊科學系教授)
On Literary Topics and Topic Modeling(關於文學主題和主題模式)(Jack W. Chen(陳威),洛杉磯加州大學亞洲語言與文化學系副教授)
討論人:蔡英俊(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16:00-17:20
【綜合座談】
漢學研究之國際合作與交流
主持人:朱雲漢(中央研究院院士、蔣經國學術交流基金會執行長)
與談人:葉文心(柏克萊加州大學歷史系教授)、楊儒賓(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鄧育仁(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Hilde De Weerdt(魏希德)(萊頓大學中國史教授)

系統號:

C-006296

「近代東亞的媒體」研討會

「近代東亞的媒體」研討會

標題:

「近代東亞的媒體」研討會

時間:

2015年11月19日(週四)14:20-16:20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勤大樓4樓歷史學系視聽教室(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日本大學文理學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

聯絡人:

歐詠芝小姐,Tel: (02)77341507;E-mail: yungchihou@ntnu.edu.tw

報導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主持人:陳秀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14:30-15:00
講題:明治時期(1870年代)~昭和前期(1940年代)的兒童文學中的中國印象
主講人:金山泰志(日本大學講師)

15:05-15:35
講題:王小亭和中國媒體
主講人:中田崇(日本大學職員)

15:40-16:05
講題:從《美術》雜誌看1950年代中國的社會主義藝術改造
主講人:賴胤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生)

歡迎各界人士蒞臨聽講

系統號:

C-006297

第三屆經典詮釋與文化傳播學術研討會:道家思想與生活實踐

第三屆經典詮釋與文化傳播學術研討會:道家思想與生活實踐

標題:

第三屆經典詮釋與文化傳播學術研討會:道家思想與生活實踐

時間:

2015年11月20至21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臺北大學三峽校區社會科學大樓B02教室、臺北市孔子廟明倫堂4D劇場(新北市三峽區大學路15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北大學人文學院東西哲學與詮釋學研究中心

聯絡人:

廖婉伶助理,E-mail: stu52016@yahoo.com.tw

報導者:

廖婉伶助理

內容簡介:

9:30–10:00
►臺北大學三峽校區社會科學大樓B02教室
【專題演講】
主持人:朱志榮(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
道家思想與生活實踐(龔鵬程)

10:10–11:10
主持人:王國良(國立臺北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
〈子藏‧道家部‧列子卷〉之編輯及其內涵(吳平)
「新道家」的詮釋向度(王慧茹)
儒道兩家對成聖如何可能的思考——以向郭之「逍遙」義與陽明之「成色分兩」說為例(袁光儀)

11:10–12:10
主持人:馬寶蓮(國立臺北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武當山道茶之研究(李曉梅)
道教全真養生功法與太極拳(巫平仁)
《規中指南》初探(李麗涼)

13:20–14:20
主持人:錢奕華(國立聯合大學華語文學系副教授)
莊子的意象創構思想(朱志榮)
彭曉「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的象數思想(王詩評)
「人類世」生態批評與環境文學電影(張嘉如)

14:30–15:30
主持人:楊果霖(國立臺北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論道教庚申日中的內丹觀——以「守一」、「存神」為主探討(張家勝)
論牟宗三與林安梧對《老子》「自然」概念的不同理解(廖崇斐)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的白話「注」、「譯」與「釋」(李宗定)

15:40–16:20
主持人:李曉梅(湖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旅遊與涉外事務系副教授)
從玄佛交融到世出不二的生命禪悅——兼論華人悟性的生命教育觀(劉易齋)
莊子道家詮釋學(錢奕華)

2015年11月21日
►臺北市孔子廟明倫堂4D劇場
9:30–10:30
主持人:張嘉如(紐約市立大學布魯克林學院現代語言文學系副教授)
論祛寒扶陽養生功法(吳素真、官貴中)
丹禪合修(賴賢宗、周仁智)
海德格後期的語言思想對於道家經典的詮釋(蘇何誠)

10:30-11:00
【專題演講】
主持人:賴賢宗(國立臺北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兼東西哲學與詮釋學研究中心主任)
全真龍門丹道養生功(王來靜)

11:10–12:10
【道家思想的實踐與經典教育論壇】
主持人:賴賢宗(國立臺北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兼東西哲學與詮釋學研究中心主任)
引言:朱志榮、吳永猛、李宗定、胡怡浩、劉君祖、張瑞濱

系統號:

C-006218

第4屆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學術研討會

第4屆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學術研討會

標題:

第4屆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5 年11月20至21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館北棟3樓第一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11月20日
9:10-10:10
【專題演講】
主持人:鍾淑敏(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兼副所長)
熟番與姦民: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社會抗爭(柯志明,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10:25-12:10
【日本帝國的臺灣、滿州國、蒙古與華中的社會調查】
主持人:林文凱(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複數民族主義夾縫下的臺灣原住民族:日治與戰後初期日本學者的民族學與考古學調查(林文凱,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滿洲國時期的民俗調查活動(林志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民國時期日本在上海地區的宗教調查:以大穀派僧侶藤井草宣為例(佐藤仁史,日本一橋大學社會學研究科教授)
蒙疆的社會調查--以日本人的農業土木調查為中心(島田美和,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總和政策學部専任講師)
與談人:林文凱、林志宏

13:30-14:50
【儀式、身份與國家:帝制以來的邊境社會】
主持人:連瑞枝(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暨族群與文化碩士班副教授)
十五世十八世紀帝國邊境的土官和灶戶(連瑞枝,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暨族群與文化碩士班副教授)
中越邊境臺語人群儂智高崇拜的比較(高雅寧,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助理教授)
盤瑤《盤王大歌》中的「己」與「異己」觀:性別、儀式與族群(陳玫妏,荷蘭萊頓大學區域研究所(漢學院)博士)、臺灣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與談人:李翹宏(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暨族群與文化碩士班副教授)

14:55-15:50
【清代沿山邊區宗教與社會】
主持人:洪麗完(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清代沿山邊區社會與「防番」信仰:以埔裡盆地為中心(洪麗完,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連結邊區:清末噶瑪蘭基督徒與漢番社會網絡(王政文,東海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與談人:王志宇(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所教授兼所長)

16:05-17:50
【東南亞與臺灣客家的比較】
主持人:張翰璧(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教授)
試論緬甸華人之緬化(黃紹恆,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暨族群與文化碩士班教授)
日治臺灣的福客關係(林正慧,國史館薦任協修)
客家源流辨析:社會學和生物學的對話(潘美玲,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暨族群與文化碩士班副教授)
新加坡獨立前後聚落的族群關係:以德光島為例(利亮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與談人:林開忠(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副教授)

11月21日
9:00-10:20
【原住民的社會與空間】
主持人:詹素娟(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清廷族群政策的因地制宜:以嘉義沿山地區三層制空間的變形為例(吳育臻,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系副教授)
最後的番業地--20世紀初葉臺灣中 北部番租、口糧的分佈初探(李宗信,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副教授)
從山地到山腳:屏東排灣族與魯凱族的社會網絡與集團移住(葉高華,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與談人:詹素娟

10:35-12:20
【交疊的過去與人群的分類:當代恆春半島上的認同形成與連結】
主持人:林開世(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助理教授)
建廟成佛:屏東滿州地區民間信仰的確立(林開世,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助理教授)
恆春半島的老祖祭典與人群意象:滿州裡德山頂的例子(陳怡君,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博士)
當代「族群分類」的現象與發展--以卡大地布(知本)卑南人為例(陳文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臺東珠三娘媽的信仰與文化變遷(簡明捷,國立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博士生)
與談人:童元昭(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

13:30-15:15
【清代臺灣府城研究】
主持人:李文良(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十八世紀臺灣府城的城市規劃與發展(陳冠妃,香港中文大學博士候選人)
清嘉慶年間蔡牽事件與臺灣府城社會的變化(李文良,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清代臺灣的官租、生息銀兩與郡城紳商(曾品滄,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林爽文事件臺灣府城內的政治戰爭--一個六堆粵民出征適宜性的論戰(施雅軒,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副教授)
與談人:林欣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15:30-17:15
【地域社會:實證與概念操作的對話】
主持人:康培德(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教授)
日治時代屏東平原行政區區劃與地域社會的解構(許淑娟,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系副教授)
與談人:(陳國川,國立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資源、國家與利益集團:19世紀末馬來半島邊區拿律地域的形成(Pek Wee Chuen,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博士候選人)
馬來西亞龜咯地區華人地域社會的建構(陳國川)
與談人:梁志輝(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助研究員)
十七世紀臺灣南島語族的地域勢力與區域整合(康培德)
與談人:詹素娟(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系統號:

C-006348

東亞聚焦:2015第六屆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

東亞聚焦:2015第六屆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

標題:

東亞聚焦:2015第六屆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

時間:

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2日(週一至週三)

地點:

臺灣大學霖澤館國際會議廳(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數位人文研究中心

聯絡人:

Tel: 02-3366-9846;E-mail: adhic@gmail.com

內容簡介:

暫訂議程
11月30日
13:30-14:50
Panel A
《漢學全文電子資源之發展與展望》

14:50-16:00
Paper Session 1

16:20-17:30
Paper Session 2

12月1日
09:00-10:00
專題演講(一)

10:00-11:40
Paper Session 3

13:30-15:10
Paper Session 4

15:10-16:30
Panel B
《歷史GIS論壇》

16:50-18:10
Panel C
《Large-Scale Humanistic Studies and Discoveries with Computing Facilitators》

12月2日
8:30-9:50
Panel D
《東亞文學觀念史與數位人文》

10:10-10:40
特邀演講

10:40-12:20
Paper Session 5

13:30-14:30
專題演講(二)

14:30-15:50
Panel E
《下一代漢籍文獻之數位處理與介面服務》

16:10-17:30
Panel F
《數位漢學在德國:漢學家、圖書館員、與資訊學者的共同挑戰及機會》

系統號:

C-006357

「南海諸島之歷史與主權爭議」學術研討會

「南海諸島之歷史與主權爭議」學術研討會

標題:

「南海諸島之歷史與主權爭議」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5年12月10至11日(週四至週五)

地點:

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第2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聯絡人:

張凱婷,Tel: (02) 2789-8149;E-mail: kaiting@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本研討會已公佈論文發表者及主題:
南京國民政府對於南海諸島產業的經營(許峰源,國發會檔管局研究員)

我國南海經略與主權作為(高木蘭,高木蘭海事商務法律事務所律師)

南海U型線的前世今生--地圖觀點(汪開宏,國立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博士生)

18-19世紀英國人對南海島嶼之探索、地圖繪製與命名(白璧玲,中研院人社中心GIS博士後研究)

中國因應菲律賓仲裁案對南海U形線再確認的探討(孫國祥,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副教授)

「衛我南疆」碑--探討民國54-55年我國建立南沙群島國碑之背景與意義(劉信良,中研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研究助理)、(林昱婷,臥龍崗大學澳洲國家海洋資源安全中心研究生)

越南學界對越南領海中的黃沙、長沙群島主權研究回顧:歷史及法律證據(阮氏青河,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博士生)

開、禁之間:越南阮氏王朝到阮朝的海洋意識轉變(李貴民,長庚科技大學通識教育組兼任助理教授)

美國南海政策之研究:霸權之維繫及其挑戰(盧業中,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副教授)

南海填海造陸之國際法探討(王冠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

歷史性水域主張在國際法上的地位(宋承恩,國立政治大學國際法學研究中心研究員;中研院唐獎法治獎評選委員會研究專員)

英國對於南沙群島之主張及其影響(1930-1951)(陳鴻瑜,淡江大學亞洲研究所教授)

冷戰時期菲律賓進占南沙諸島方法與我國政府的反應(湯熙勇,中研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研究員)

冷戰期間臺(中)菲南沙主權衝突之爭論與研析(黃宗鼎,國立暨南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從白礁案看南海歷史檔案之國際法意義(高聖惕,國立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教授)


※線上報名網址:http://www.rchss.sinica.edu.tw/conf/201512101211/

※歡迎相關領域之學生、學者及各界人士報名參加。主辦單位保有審查報名資格及更改議程之權利。會前三天請至網站上查詢報名通過名單,主辦單位將不另行通知且會議當天亦不接受現場報名。

系統號:

C-006347

2015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2015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5年12月10至11日(週四至週五)

地點:

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館、臺灣史研究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中研院史語所

聯絡人:

邱鈺珺,Tel: (02)2652-3191;E-mail: mingching@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由史語所、近史所、近史所、臺史所研究人員共同組成。每兩年舉辦一次大規模明清研究國際研討會。本屆研討會擴大舉辦規模,以兩天四個場地同時進行。會議分成「社會文化」、「文學藝術」、「學術思想」、「政經制度」四大主題,共包含36個次主題,以觀念的形成與變遷、知識的傳播與接受、文化的交流與對話等多元角度,討論明清時期從物質到精神、四民到帝王、國境到邊檄乃至他界等各個面向,充分展現當前海內外不同世代明清研究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與心得。

本研討會已公佈暫訂議程,共含26個論文組,56篇個別論文,分別於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館第一會議室、第二會議室、遠距會議室及臺史所802會議室發表。詳細議程請參見:http://mingqing.sinica.edu.tw/conference/2015/files/2015CF_agenda.pdf

有意參加者請至官網線上報名,報名預定於11月20日截止,25日公告與會名單。

系統號:

C-006372

2016年新加坡——韓國青年學者華文文化國際學術論壇

2016年新加坡——韓國青年學者華文文化國際學術論壇

標題:

2016年新加坡——韓國青年學者華文文化國際學術論壇

時間:

2016年1月28日(週四)

地點: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50 Nanyang Ave, Singapore 639798)

主辦單位: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人文及社會學學院、高麗大學BK21 PLUS中日語言文化教育研究事業團

聯絡人:

羅樂然先生,E-mail: llaw001@e.ntu.edu.sg

報導者: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

內容簡介:

南洋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與韓國高麗大學BK21 PLUS中日語言文化教育研究事業團,擬於2016年1月28日(週四),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共同召開「2016年新加坡——韓國青年學者華文文化國際學術論壇」,本次研討會旨在鼓勵青年學者通過與各地研究華文文化相關課題的青年學者,進行學術交流,增進彼此之間的學術研究認識。除了高麗大學與南洋理工大學的研究生外,大會亦竭誠邀請世界各地博士生與優秀碩士生共同參加。

邀請對象:博士生、碩士生,均歡迎投稿。
會議語言:中文
論文方向:
1.中國古代文學
2.中國現代文學
3.中國語言學
4.中國史學
5.中國哲學
6.東亞文化交流
7.其他華文文化相關研究領域

*因經費所限,旅費與住宿需由參加者自行承擔,懇請見諒。
**主辦單位免費提供會議當天餐飲。

有意參加者,請將500字之內的中文摘要,連同個人簡歷,於2015年12月12日(星期五)前,寄至llaw001@e.ntu.edu.sg。如有任何疑問,亦請歡迎來郵賜教。

評選結果將會在2015年12月30日前以電郵通知。

系統號:

C-006428

跨越與實踐:2016戲曲表演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跨越與實踐:2016戲曲表演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6年3月17至18日(週四至週五)

地點:

中國文化大學曉峰紀念館國際會議廳(臺北市士林區華岡路55號)

主辦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戲劇學系

聯絡人:

吳莉莉,Tel: (02)2861-0511#39505

報導者:

謝俐瑩

內容簡介:

◎研討會宗旨:
本研討會延續本系於民國100年所舉辦的「跨越與實踐:2011戲曲表演藝術學術研討會」,及2013、2014年所舉辦的「跨越與實踐:2013戲曲表演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跨越與實踐:2014戲曲表演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的規模與傳承精神,於民國105年(2016)再度舉辦國際型研討會。本次會議將針對「戲曲的傳播」作為主題,針對戲曲劇目的傳承、戲曲教學的傳承、戲曲推廣、戲曲在海外的流播、戲曲翻譯、戲曲影音資料的製作等課題,進行論文發表、座談等多元形式學術研討。有別於前三次主題較鎖定於戲曲表演與導演之理論及實務等課題,此次更開拓戲曲研究的視野,放眼世界。本次會議的論文將以「邀稿」及「徵稿」兩種面向:
一、邀稿:邀請已有多年研究經驗與成就,並累積一定學術成果與聲望的學者進行個人的最新研究成果。
二、徵稿:在網上及相關資訊平臺,對國內外進行徵稿。
希望藉此學術活動平臺,進行深度的討論與意見交換,俾使討論更多元,使彼此的研究能更深化豐富,並擴大研究視野與國際觀。

◎研討會主題:戲曲的傳播

◎研討會子題:
(一)戲曲教學的傳承
(二)戲曲劇目的傳承
(三)戲曲的推廣
(四)戲曲在海外的流播
(五)戲曲的翻譯
(六)戲曲影音資料的製作

◎徵稿辦法:
(一)本研討會論文採摘要審查制,摘要審查通過後,再後續提交論文全文。
(二)徵稿對象:各大專校院相關學系教師及其他對本研討會有興趣的各領域專兼任教師。
(三)論文摘要投稿:
1.論文摘要截稿已於9月中旬截止。
2.摘要審查結果:投稿者密切注意主辦單位回函,也謝謝您的投稿。
3.論文全文截止日期:2016年2月15日(週一)
4.摘要內容以600字為限。
5.若經審查通過安排發表,作者於研討會期間必須親自出席參與發表研討。

系統號:

C-006291

臺灣宗教學會2016年會——「宗教的超越性與內在性」學術研討會徵稿

臺灣宗教學會2016年會——「宗教的超越性與內在性」學術研討會徵稿

標題:

臺灣宗教學會2016年會——「宗教的超越性與內在性」學術研討會徵稿

時間:

2016年7月1日至2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政治大學百年樓(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臺灣宗教學會

聯絡人:

陳先生,Tel: 02-2651-9780

內容簡介:

一、會議資訊:
會議時間:2016年7月1日(五)、7月2日(六)
會議地點: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百年樓
主辦單位:臺灣宗教學會
承辦單位: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華人宗教研究中心、魚籃書坊
 
二、會議主題說明:
人類歷史邁入二十一世紀之後,宗教不但沒有因全球化與世俗化洪流的衝擊而消退,反而掀起新一波的全球宗教復興現象,無論是傳統宗教的改革,或是新興宗教的創新,都引發了宗教學術研究的新議題與新方法。臺灣的特殊處境,造就了舉世罕見的多元宗教和平共存、傳統與新興宗教並駕齊驅、相互混融的「宗教奇蹟」,已受全球矚目而堪稱宗教學術探索的重鎮。本次會議將廣泛邀請不同學術領域對宗教議題有興趣的學者專家共同參與,無論是使用自然科學、社會與人文學科的各種研究方法,皆歡迎踴躍賜稿,藉由全臺灣最具代表性與包容性的宗教學術平臺,和與會的嘉賓共同分享研究成果,並接受各方賢達的回應與指教。本會總主題為「宗教的超越性與內在性」,並設定以下子題供各位撰稿者參考:
1.宗教、靈性與覺性
2.宗教實踐的身體觀
3.宗教修行的研究方法
4.宗教與身心療癒
5.宗教的個人性與公共性
6.宗教公共領域與社會實踐
7.儀式展演與修鍊技藝
8.靈性與性別觀
 
三、論文「摘要」繳交期限:
即日起至2016年1月8日止
 
四、繳件方式:
1、論文投稿者需提供的內容包含:
(1)個人基本資料
(2)論文題目
(3)論文摘要(500字以內)
(4)論文關鍵詞(5個以內)
可至「臺灣宗教學會」官網(http://www.tars.org.tw/)下載「投稿者資料表」如實填寫,以上內容及文稿亦可以英文撰寫。
2、本會僅接受電子檔投稿,可以 word或pdf檔案形式於繳交期限日以前寄至臺灣宗教學會信箱:tars2010.6@gmail.com。
3、若有任何問題,敬請聯絡電話:0987-310-613(臺灣宗教學會助理葉同學);或(02)2651-9780(魚籃書坊助理陳先生)
 
五、其它注意事項:
1、本研討會歡迎國內、國際學者與在學研究生踴躍投稿,研究生將有單獨的發表場次。
2、審查通過的論文發表者名單,將於2016年一月底以前公布於臺灣宗教學會網站;預計完稿收件截止日期為2016年五月底,逾期未能完稿者將取消其發表資格。
3、基於本次會議所有成本皆為全體會員每年繳交會費所支付,故所有發表人皆需繳交當年會費,非會員之投稿者亦須繳交當年會費成為會員,始可取得發表資格。凡在學校與民間機構任職的學者專家,其年度會費為1000元;在學研究生的年度會費為500元。
4、除非本會獲得政府部門或民間團體的補助或贊助,否則發表人將無論文發表費或交通補助費。
5、來稿不得為已發表於期刊、書籍之論文。

系統號:

C-006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