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活動

【演講】陳彝秋:從《東文選》看中國古代文體分類學在朝鮮的播遷

標題:

【演講】陳彝秋:從《東文選》看中國古代文體分類學在朝鮮的播遷

時間:

2015年2月2日(週一)10:00

地點:

中研院文哲所3樓討論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主講人:

陳彝秋(中國南京曉莊學院文學院教授,中央研究院文哲所訪問學人)

內容簡介:

主持人:廖肇亨(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總計畫共同主持人)

系統號:

A-004806

【演講】何翠萍:Dancing Diplomacy: Cross Recognitions between the “Chinese” Jingpo and the “Myanmar” Kachin at the Manau

標題:

【演講】何翠萍:Dancing Diplomacy: Cross Recognitions between the “Chinese” Jingpo and the “Myanmar” Kachin at the Manau

時間:

2015年2月2日(週一)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民族所新大樓三樓2319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主講人:

何翠萍(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聯絡人:

陶曉萱,Tel: 02-2652-3324;E-mail: hsiaotao@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對話人:郭佩宜(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本場次以中文演講,且無須報名,歡迎踴躍參與。

系統號:

A-004771

【導讀會】陳昶安:東北流通券──戰後區域性的貨幣措施(1945-1948)

【導讀會】陳昶安:東北流通券──戰後區域性的貨幣措施(1945-1948)

標題:

【導讀會】陳昶安:東北流通券──戰後區域性的貨幣措施(1945-1948)

時間:

2015年2月2日(週一)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2樓多功能教室(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陳昶安(本書作者)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推廣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愛˙悅讀」國史導讀會(十八)】
內容簡介:東北地區在日人扶植滿洲國與長年產業發展下,與關內地區經濟狀態已有不同;此外東北地區由滿洲國中央銀行發行鈔券,進行幣制統一。因此,戰後國府如何接收經濟狀態、幣制都與關內迥異的東北地區,將東北與飽受戰爭損害的關內地區進行連結整合,頗為複雜且具挑戰性。本書旨在探討東北流通券作為國府戰後接收東北與金融復員的區域性貨幣措施,其成因、發行過程、作用及對東北局勢的影響。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活動結束後,可獲得「國史館文化饗宴」集點貼紙1張

系統號:

A-004747

【演講會】「中華法制の動向:香港、臺灣と大陸との関係から」國際シンポジウム

標題:

【演講會】「中華法制の動向:香港、臺灣と大陸との関係から」國際シンポジウム

時間:

2015年2月3日(週二)13:00-17:00

地點:

早稲田大學19號館7階711教室(〒169-8050東京都新宿区西早稲田1-6-1)

主辦單位:

現代中國地域研究‧早稲田大學拠點

內容簡介:

2008年以降の両岸交流の趨勢及び分析(王文傑,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系教授)

香港における一國二制度の実踐及び再考(張憲初,香港大學教授)

司會:但見亮(一橋大學准教授)
開會挨拶:楜澤能生(早稲田大學法學學術院院長)
コメント:小口彥太(早稲田大學教授)、菱田雅晴(法政大學教授)
閉會挨拶:毛裡和子(早稲田大學名譽教授)

使用言語:中國語、日本語(通訳有)

系統號:

A-004745

【演講】林傳凱:戰後「老紅帽」的認知流變之旅(1946-2015)

標題:

【演講】林傳凱:戰後「老紅帽」的認知流變之旅(1946-2015)

時間:

2015年2月4日(週三)12:00-13:30

地點:

中研院民族所新大樓三樓2319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主講人:

林傳凱(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內容簡介:

二戰結束後,臺灣島內,曾出現一波「地下革命」的浪潮。1946年,中共來臺建立秘密組織「臺灣省工作委員會」,循列寧創造的「先鋒黨」模式,於各階級、城鄉、族群吸收成員。但歷經1949年國民黨政府全面遷臺,1950年「韓戰」美國進入臺灣海峽等事態,此組織終為官方肅清,成員非死即囚,成為戰後「白色恐怖」的第一批犧牲者。

但這些早夭的地下黨員,生者,歷經十年到三十幾年的刑期,重出社會後,又於80年代後形成島內一股政治與文化抗爭的潮流。時至今日,這些年邁的當事者,更常自稱或被外界冠上「第一代左統派」的稱號。

本次演講中,我想打破晚近認同敘事中線性、同一、與目的論式的描繪方式,重構這支橫跨一甲子的政治與文化潮流的形塑過程。我認為,在1946-55年「統一戰線」的目標與地下組織特殊型態影響下,地下黨員對社會、國家、與群我認同的想像,呈現相對多元、異質、矛盾的狀態。但歷經1950-1970年的牢獄歲月,監獄的特殊環境與內部文化,重塑了相對單一的家、國、與社會想像。這些想像,於80年代所謂「民主化」浪潮下,當當事者面對冷戰遺緒,與新興的「民主」與「臺灣民族主義」交織出的文化論述後,再次重塑了自身的思想與認同系譜,成為今日所見的圖像。但我想指出,晚近這種穩固的論述,本身就是機遇、巧合下的產品。而重構這段歷程,也有助於重新認識戰後國家、社會、文化間既辯證又偶然的軌跡。

1.http://www.ioe.sinica.edu.tw/ (一律從「民族所網頁」報名)
2.即日起至2015年1月25日(週日)23:00為止。
3.餐點提供:由於餐點數量有限,本所保留提供餐點與否的權利。
4.錄取通知:於1月28日(週三)前統一回覆錄取通知,並告知是否提供餐點。
5.演講於當日12:00開始,會場於12:15前提供餐點。
6.請自備環保餐具。
7.如若報名兩次不出席且沒有事先告知者,將取消報名資格。
8.請留意是否收到報名回覆信函,並確認是否錄取,謝謝。
9.聯絡資訊:林音秀小姐,E-mail: world66@gate.sinica.edu.tw

系統號:

A-004756

【演講】劉瓊云:忠臣記憶作為感官經驗——《千忠戮》裡的身體、姿態與聲情

標題:

【演講】劉瓊云:忠臣記憶作為感官經驗——《千忠戮》裡的身體、姿態與聲情

時間:

2015年2月5日(週四)14:00

地點:

中研院文哲所2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主講人:

劉瓊云(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助研究員)

內容簡介:

主持人:胡曉真(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系統號:

A-004795

【演講】Ts'ai Wei-Ping:A modern postal service for China? The establishment and early history of the Chinese Post Office

標題:

【演講】Ts'ai Wei-Ping:A modern postal service for China? The establishment and early history of the Chinese Post Office

時間:

2015年2月5日(週四)17:00-19:00

地點:

Russell Square: College Buildings, Room4429, SOAS(1012Russell Square, Bloomsbury, London WC1B 5lF,UK
)

主辦單位:

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

主講人:

Ts'ai Wei-Ping(蔡維屏,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大學歷史系教授)

聯絡人:

E-mail: ll10@soas.ac.uk

內容簡介:

Series: Southeast and East Asia History Seminar

Organiser: Dr. Lars Laamann

系統號:

A-004767

【演講】朱丹丹:1956年のハンガリー事件と中国

標題:

【演講】朱丹丹:1956年のハンガリー事件と中国

時間:

2015年2月6日(週五)18:00-20:00

地點:

慶應義塾大学三田キャンパス大学院校舎8階,東アジア研究所共同研究室1(東京都港区三田2丁目15−45)

主辦單位:

東アジア研究所・現代中国研究センター

主講人:

朱丹丹(外交学院外交学と外事管理学科准教授)

聯絡人:

E-mail: cccskieas@info.keio.ac.jp

內容簡介:

【東アジア研究所・現代中国研究センター 第5回全体研究会】
このたび東アジア研究所・現代中国研究センターでは、以下の通り研究会を開催することとなりましたので、ご案内いたします。是非ご出席くださいますようお願い申し上げます。なお、参加希望の方はお名前、ご所属、ご連絡先とご希望の会議名を明記のうえcccskieas@info.keio.ac.jpまでご連絡ください。また受付回答はいたしませんのでご了解ください。


日時:2015年2月6日(金)18:00-20:00

報告:朱丹丹(外交学院 外交学と外事管理学科 准教授)「1956年のハンガリー事件と中国」

司会:高橋伸夫(慶應義塾大学法学部教授)

言語:英語

場所:慶應義塾大学三田キャンパス大学院校舎8階 
東アジア研究所 共同研究室1


◆研究会では、録音・映像による取材はご遠慮いただいております。
◆本研究会はチャタムハウスルールに則り運営されます。プレスの方々が、講演者等の発言内容を引用される際には直接本人の了解をとってくださいますようお願い申し上げます。

系統號:

A-004831

【演講】蔡志祥:上天下地、出番入蠻:三分一世紀的靈魂探索和社區節日研究

【演講】蔡志祥:上天下地、出番入蠻:三分一世紀的靈魂探索和社區節日研究

標題:

【演講】蔡志祥:上天下地、出番入蠻:三分一世紀的靈魂探索和社區節日研究

時間:

2015年2月7日(週六)17:00-19:00

地點:

香港歷史博物館地下演講廳(香港九龍尖沙咀漆咸道南100號)

主辦單位: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香港中文大學比較及公眾史學文學碩士課程、香港歷史博物館

主講人:

蔡志祥(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教授)

聯絡人:

Tel: 3943-8659

內容簡介:

本演講為「比較及公眾史學講座系列:敘說我城:粵港澳間的地方文化」系列演講之最後一場,以粵語進行。

系統號:

A-004824

【演講】祝平一講論會

標題:

【演講】祝平一講論會

時間:

2015年2月9日(週一)10: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五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主講人:

祝平一(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員)

內容簡介:

【2015年度第三次學術講論會】

講題:
1.「數學」與曆學:楊光先與劉湘煃的故事
2. 曆鏡抑文抄:一本書的家族史

系統號:

A-004803

【演講】The Impacts of Changing Ruling Parties in Taiwan: Continuity and Change

標題:

【演講】The Impacts of Changing Ruling Parties in Taiwan: Continuity and Change

時間:

2015年2月9日(週一)18:00-20:30

地點:

Russell Square: College Buildings, RoomKLT, SOAS(1012Russell Square, Bloomsbury, London WC1B 5lF,UK
)

主辦單位:

Centre of Taiw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

主講人:

Isabelle Cheng, Dafydd Fell, Simona Grano, Lee Chun-yi, Ming-yeh Rawnsley

聯絡人:

E-mail: df2@soas.ac.uk

內容簡介:

Speakers: Isabelle Cheng (Portsmouth), Dafydd Fell (SOAS), Simona Grano (Zurich), Lee Chun-yi (Nottingham), Ming-yeh Rawnsley (SOAS and Topical Issue Editor)

Date: 9 February, 2015
Time: 18:00-20:30
Venue: Russell Square: College Buildings
Room: KLT
Type of Event: Launch Event

Abstract
This Launch event is being held to mark the publication of a Topical Issue in the Journal of Current Chinese Affairs. In 2008 Taiwan experienced its second change of ruling parties through elections, as the former authoritarian party, the KMT, returned to office after eight years in opposition. The articles in this special edition consider the impact of the second change of ruling parties on Taiwan’s political landscape. We are interested in examining patterns of continuity and change and thus are building on our earlier 2006 book What has Changed? Taiwan Before and After the Change of Ruling Parties (in 2000). Topics that are addressed in this issue include immigration policy, media policy, electioneering, labour polici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Taiwan’s public diplomacy.

系統號:

A-004844

【演講】花亦芬:走出聖經的框架:從全球史研究觀點談「偶像崇拜」與近現代西方宗教史建構的問題

標題:

【演講】花亦芬:走出聖經的框架:從全球史研究觀點談「偶像崇拜」與近現代西方宗教史建構的問題

時間:

2015年2月11日(週三)12:00-13:30

地點:

中研院民族所新大樓三樓2319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主講人:

花亦芬(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內容簡介:

直至現代,特定基督教派對「偶像崇拜」(idolatry)現象的批判,還經常造成臺灣社會的輿論譁然與不安。然而,對現代西方宗教史研究而言,「偶像崇拜」其實已是一個無效(或被歷史化)的概念,不再被智識圈繼續使用。本文希望透過十七世紀大航海時代對西方「宗教」概念產生的衝擊,來探討「偶像崇拜」這個概念在語意模糊化的過程中,如何逐漸喪失意義。

過去對於這個問題的研究,比較集中在思想家或神學家的論述上。本文希望透過全球史研究的角度指出,大航海時代帶給歐洲的知識革命,應該全方位來探討,不應忽視非以寫作為業的業餘作者帶來的深刻啟發。在這個部分,筆者將對Lynn Hunt近年來關於西方宗教史建構的論述提出不同的看法。

筆者將透過十七、八世紀對臺灣、加拿大與日本宗教現狀的紀錄,論述「偶像崇拜」的問題,不應僅僅局限於一神教本身的教義問題與衝突(尤其是基督教與伊斯蘭)。而應去看到,西方宗教史知識建構的過程,關鍵影響因素為何?而其原因又是什麼?以跳脫「偶像崇拜」觀念為例,我們如何據以看到,從大航海時代起,西方知識系統如何逐漸走出以聖經為本的框架,不僅越來越以「開放多元」為基調;同時也讓人清楚觀察到,不同社群、不同階層人群所做的記錄與論述,相當廣泛而深遠地對專業論述產生不可抹滅的影響。

1.http://www.ioe.sinica.edu.tw/ (一律從「民族所網頁」報名)
2.即日起至2015年2月1日(週日)23:00為止。
3.餐點提供:由於餐點數量有限,本所保留提供餐點與否的權利。
4.錄取通知:於2月4日(週三)前統一回覆錄取通知,並告知是否提供餐點。
5.演講於當日12:00開始,會場於12:15前提供餐點。
6.請自備環保餐具。
7.如若報名兩次不出席且沒有事先告知者,將取消報名資格。
8.請留意是否收到報名回覆信函,並確認是否錄取,謝謝。
9.聯絡資訊:林音秀小姐,E-mail: world66@gate.sinica.edu.tw

系統號:

A-004805

【演講】臺大出版中心2015臺北國際書展講座

【演講】臺大出版中心2015臺北國際書展講座

標題:

【演講】臺大出版中心2015臺北國際書展講座

時間:

2015年2月11至16日

地點:

臺北世貿一館(臺北市信義區信義路五段5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內容簡介:

【一座島嶼的身世:臺灣史的書寫與閱讀】
不識過往,何以面對未來?我們要如何訴說這座島嶼多重脈絡的身世背景?
「臺灣史的崛起」是過去一年重要的出版現象。經歷長期的噤聲之後,臺灣社會集體進入了臺灣史「補課」時期。從學術研究到大眾閱讀,從福爾摩莎、華麗島到戰後臺灣,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內,對臺灣歷史的內向挖掘可謂佳作紛陳,精彩迭起。面向下一個世代的讀者,臺灣史可以有什麼樣的書寫策略?臺灣史的學術研究又能提供出版市場哪些知識火種和靈光乍現呢?

主講:吳密察(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周婉窈(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陳翠蓮(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時間:2月12日(週四)13:00-14:00
地點:臺北世貿一館主題廣場
主辦:臺大出版中心、玉山社出版公司、衛城出版

【薪傳・傳新:《我的學思歷程8》讀者見面會】
魏海敏,站在時代浪尖的千面京伶。成名甚早的她,一路走來堅持「學習」與「創新」,不僅繼承傳統京劇,更致力於新京劇、實驗京劇的創新,期許透過京劇,讓平凡的人擁有不平凡人生。廖瓊枝,人生入戲、戲入人生的薪傳者。人生際遇使她精準揣摩戲中人物的辛酸與悲苦,進而觸動觀者內心深處的細膩情感。她是民族藝術的傳薪者,更帶領歌仔戲邁向嶄新的高峰。
兩位講者將在本活動分享她們堅持夢想與理想,化不可能為可能的人生經驗,不僅持續傳承戲劇的美好,亦積極創新,在傳統裡開創新天地。

主持:張慶瑞(國立臺灣大學副校長)
主講:魏海敏(首席京劇女伶、第十五屆國家文藝獎得主)、廖瓊枝(歌仔戲國寶、第二屆國家文藝獎得主)
時間:2月12日(週四)14:00-14:45
地點:臺北世貿一館黃沙龍

【苦瓜裡的滋味:談梁秉鈞詩學與城市性】
梁秉鈞(1949-2013),筆名也斯,香港作家、詩人,創作橫跨攝影、電影、音樂、舞蹈等不同領域。他的筆下環繞著對香港深切的關懷,並描繪出一幅香港的當代意象。直至梁秉鈞辭世後,香港並未從他的作品離開,這座城市仍舊充滿著變動與人情,我們還能從中讀到最真實的香港。
本場講座由翁文嫻、鴻鴻來談他們眼中的梁秉鈞,並藉由兩位講者多觸角地跨越詩人、學者、劇場與電影導演等身分,及其香港/臺灣經驗,與梁秉鈞詩作對話。

主講:翁文嫻(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鴻鴻(黑眼睛文化公司及黑眼睛跨劇團負責人、《衛生紙詩刊+》主編)
時間:2月14日(週六)13:00-13:45
地點:臺北世貿一館展位C317

【走入宅第高門讀紅樓:《大觀紅樓(綜論卷)》新書發表會】
曹雪芹透過紙筆,構築出一個世族豪門裡繁複的絢麗世界,其中奢靡講究的貴族生活、繁花似錦的人物所編織而成的敘事網絡,一體兩面地隱含了事物終將消逝的無常與虛幻性,以及曹雪芹對生命的深切觀照。本講座由《大觀紅樓(綜論卷)》作者歐麗娟,引領讀者重回《紅樓夢》的時代脈絡,理解當時的傳統貴族。藉由細細推敲容易忽略的段落,深入理解書中人情世態和情愛糾葛,不僅看見小說人物的悲歡離合,也回過頭照見自己的人生。

主講:歐麗娟(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時間:2月14日(週六)17:00-17:45
地點:臺北世貿一館展位C317

【如何看待全球化?:《全球化的挑戰與因應》DVD發表座談會】
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在全球化時代已經不是文學家的主觀想像,而是客觀的現實。然而世界真的是平的嗎?或是世界不可能是平的?全球化是促進資源更有效地運用,或是擴大各國的貧富差距?全球化是可供選擇的選項,還是無可避免的大勢所趨?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臺灣如何與世界接軌,卻仍然能保有自我的特色?這正是全球化對我們提出的挑戰,這些挑戰正一一關聯著「如何看待全球化?」此一核心提問。

主持:柯慶明(國立臺灣大學新百家學堂執行長)
主講:包宗和(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廖咸浩(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
時間:2月15日(週日)13:00-13:45
地點:臺北世貿一館展位C317

【攀登臺灣歷史民族誌的巨峰:重現伊能嘉矩的踏查蹤跡】
被臺灣學者稱為臺灣歷史研究的「巨峰」、「奠基者」,別號「臺史公」的伊能嘉矩,在百年前曾是日本帝國殖民地的臺灣展開其踏查研究。直至今日,其研究成果仍是瞭解臺灣近代史、文化、族群的重要參考文件。百年前曾踏查臺灣的伊能嘉矩,影響了臺灣研究的每一個角落,百年後我們對伊能嘉矩的再踏查,更是對臺灣歷史知識的重構。本講座將帶領讀者回到那個有伊能嘉矩的年代,在當下重新透過伊能嘉矩解讀臺灣的歷史文化印跡。

主講:陳偉智(美國紐約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伊能嘉矩——臺灣歷史民族誌的展開》作者)、楊南郡(南島文化工作室主持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講座主持人)
時間:2月15日(週日) 17:00-17:45
地點:臺北世貿一館迷你沙龍

系統號:

A-004843

【演講】杭行:鄭成功五商制度與海外華人公司的起源

【演講】杭行:鄭成功五商制度與海外華人公司的起源

標題:

【演講】杭行:鄭成功五商制度與海外華人公司的起源

時間:

2015年2月12日(週四)10:30-12:30

地點: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B202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海洋史研究專題中心

主講人:

杭行(美國布蘭迪斯大學(Brandeis University)歷史系教授)

聯絡人:

何書亞,Tel: 02-27898121;E-mail: maritime@ssp.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亞太新視域--港口與華人網絡」系列演講】

主講人簡介:杭行教授為美國布蘭迪斯大學(Brandeis University)歷史系教授,主要進行荷蘭至鄭氏時期之臺灣、明清之際變革與東亞世界秩序等研究。

系統號:

A-004833

【演講】賴惠敏:庫倫商人對清朝經濟的貢獻

標題:

【演講】賴惠敏:庫倫商人對清朝經濟的貢獻

時間:

2015年2月12日(週四)14:30-16:3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中型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主講人:

賴惠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內容簡介:

評論人:林美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系統號:

A-004832

【演講】顧雅文:種植園裏的帝國植物學--尋找臺灣的金雞納樹

標題:

【演講】顧雅文:種植園裏的帝國植物學--尋找臺灣的金雞納樹

時間:

2015年2月14日(週六)10:00-12:00

地點:

國立臺灣圖書館4樓4045教室(新北市中和區中安街85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圖書館參考特藏組

主講人:

顧雅文(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聯絡人:

陳先生,Tel: 02-2926-6888 #4221

內容簡介:

本演講為國立臺灣圖書館「臺灣學系列講座」2月場次。

系統號:

A-004759

【演講】Reinhard Drifte:Approaches to Addressing the Senkaku/Diaoyu Island Dispute in the East China Sea

標題:

【演講】Reinhard Drifte:Approaches to Addressing the Senkaku/Diaoyu Island Dispute in the East China Sea

時間:

2015年2月16日(週一)17:00-19:00

地點:

Russell Square: College Buildings, Room Djam Lecture Theatre, SOAS(1012Russell Square, Bloomsbury, London WC1B 5lF,UK
)

主辦單位:

SOAS China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London

主講人:

Prof. Reinhard Drifte (Emeritus Professor at Newcastle University)

聯絡人:

Tel: +44 (0)20-7898-4823;E-mail: sci@soas.ac.uk

內容簡介:

Series: SOAS China Institute Monday Forums

Abstract
This seminar will provide a short overview of the Japan-China territorial problem since its genesis in 1970 and will draw some lessons on how to handle the issue in the future. The first step towards a reduction of tensions and the opening of negotiations has to be a Japanese admission that there is a `conflict`, and be reciprocated by a Chinese renunciation of sending regular coast guard ships into the territorial waters of the islands.

Based on this, both sides should find a new way of shelving the dispute. To facilitate the sustainability of such an agreement, both sides would have to reduce the political temperature and establish Confidence and Security Building Measures (CSBM). Only then there might be a chance to address the sovereignty issue. This seminar will give some imaginative examples from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iography
Reinhard Drifte is Emeritus Professor of Newcastle University (UK). Since his retirement he has been visiting professor at various Japanese and French universities. His subject area is Japanese foreign policy, focusing currently on various aspects of Japan-China relations, including disputes in the East China Sea and the growing Chinese presence in Japan. Book publications include `Japan`s security relations with China since 1989` (Routledge 2002), `Japan's quest for a permanent Security Council seat. A Matter of Pride or Justice?` (Macmillan 1999) and 'Japan's Foreign Policy in the 1990s. From Economic Superpower to What Power? (Macmillan 1998 + 1996).

Organiser: SOAS China Institute

Contact email: sci@soas.ac.uk

Contact Tel: +44 (0)20 7898 4823

系統號:

A-004768

【演講】小寺敦:先秦血縁集団の研究と出土資料

標題:

【演講】小寺敦:先秦血縁集団の研究と出土資料

時間:

2015年2月19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東京大学東洋文化研究所3階大会議室(東京都文京区本郷7丁目3−1)

主辦單位:

東京大学東洋文化研究所

主講人:

小寺敦(東洋文化研究所准教授)

內容簡介:

コメンテーター:宇野茂彦(中央大学教授)

司会:平勢隆郎(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

使用言語:日本語

概要
報告者はこれまで先秦時代の血縁集団とその周辺事象について関心を寄せ続けてきた。先秦時代の血縁集団については、前近代以来の知の蓄積があり、近代以降においてはその蓄積に欧米の学問手法をあわせて研究が進められ、今日に至っている。他方、報告者が研究を開始した頃より、中国大陸では先秦出土資料の急激な増加が見られた。出土資料は先秦血縁集団研究に新たな知見を出ぜしめ得る極めて重要なものであり、現在ではそれなしの研究は考えられないが、その扱いには慎重さを要する。先秦血縁集団の研究史、および出土資料との関わり方を問われる現状とに、報告者自身の研究と問題意識とを絡ませ、今日における先秦血縁集団研究の見通しについて検討してみたい。

系統號:

A-004848

【演講】Jenny Chio:Film Screening And Discussion:農家樂(Peasant Family Happiness)

標題:

【演講】Jenny Chio:Film Screening And Discussion:農家樂(Peasant Family Happiness)

時間:

2015年2月20日(週四)10:00-12:30

地點:

The Center for East Asian Studies at Stanford University(521 Memorial Way, 521 Galvez St, Stanford, CA 94305,USA)

主辦單位:

Department of History/Center for East Asian Studies, Stanford University

主講人:

Jenny Chio (Assistant Professor of Anthropology, Emory University)

內容簡介:

Synopsis:
農家樂(Peasant Family Happiness)depicts the everyday experience of “doing tourism”(搞旅遊)in two rural, ethnic minority villages in contemporary China: Ping’an and Upper Jidao. Focusing on the perspectives of village residents, this film portrays how modern, rural ethnic minority Chinese negotiate between the day-to-day consequences of tourist arrivals in their communities and ideal projections of who they are and what their lives can achieve through tourism as a form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ethnographic film won the 2013 David Plath Media Award given by the Society for East Asian Anthropology and has screened at festival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US, China, and Europe.

Filmmaker Bio:
Jenny Chio is Assistant Professor of Anthropology and affiliated faculty in Film and Media Studies and East Asian Studies at Emory University. She completed her Ph.D. in Socio-Cultural Anthrop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in 2009. Her written ethnography of ethnic tourism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titled A Landscape of Travel: The Work of Tourism in Rural Ethnic China, was published in 2014 by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in the series “Studies on Ethnic Groups in China.” Her new research explores ethnicity, rural documentary media production, and discourses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 Guizhou, Guangxi, Yunnan, and Qinghai. More information on her research and publications can be found at www.jennychio.com.

系統號:

A-004758

【演講會】藤塚鄰博士遺品展示會・講演會「東アジア近世の書籍文化交流」

標題:

【演講會】藤塚鄰博士遺品展示會・講演會「東アジア近世の書籍文化交流」

時間:

2015年2月22日(週日)13:00

地點:

岐阜市長良川うかいミュージアム會議室(岐阜県岐阜市長良51番地2)

主辦單位:

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

主講人:

鄭瑉、陳正宏、藤本幸夫

聯絡人:

金文京教授,Tel: 075-753-6969

內容簡介:

8・19世紀の朝鮮と中國の學術交流に関する名著『清朝文化東伝の研究』の著者として知られる故藤塚鄰(ふじつか・ちかし)博士(もと京城帝國大學教授)の遺品(朝鮮燕行使関係絵畫と書、ご進講資料など)を展示し、あわせて関連の講演會を開催します。

藤塚博士の學問と蔵書―ハーバード所蔵本を中心に(鄭瑉,韓國漢陽大學教授)

朝鮮本と明清內府本(陳正宏,中國復旦大學教授)

朝鮮本の特徴について(藤本幸夫,富山大學名譽教授・京都大學人文研客員教授)

系統號:

A-004816

【演講】Roel Sterckx:How Anti-mercantile were Early China’s Masters of Philosophy?

標題:

【演講】Roel Sterckx:How Anti-mercantile were Early China’s Masters of Philosophy?

時間:

2015年2月23日(週四)17:00-19:00

地點:

Russell Square: College Buildings, RoomG3, SOAS(1012Russell Square, Bloomsbury, London WC1B 5lF,UK
)

主辦單位:

China Institute, 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

主講人:

Prof. Roel Sterckx(胡司德,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聯絡人:

Tel: +44 (0)20-7898-4823;E-mail: sci@soas.ac.uk

內容簡介:

Series: Southeast and East Asia History Seminar

In this seminar Professor Roel Sterckx will question a central tenet that pervades many studies of pre-imperial and early imperial Chinese thought, namely the idea that Chinese thinkers invariably prioritised the farming profession over that of merchants. A careful reading of some of the key texts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prompts a review of this picture.

Professor Sterckx will argue that merchants were only rarely and exceptionally singled out as unwelcome parasites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and that, with the exception of the Book of Lord Shang, contemporaneous writings refrain from overall assaults on those engaged in commerce. His analysis suggests that the so-called anti-mercantile turn, placing farmers at the top and degrading merchants to the bottom of society, may have been largely an ideological product of the Han, and one that survived largely unquestioned up to today.

Biography
Professor Roel Sterckx FBA is Joseph Needham Professor of Chinese History,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and a Fellow of Clare College.

His publications include The Animal and the Daemon in Early China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2), Of Tripod and Palate: Food, Politics and Religion in Traditional China (New York: MacMillan, 2005), Food, Sacrifice, and Sagehood in Early China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 and articles and chapters dealing with the cultural history of pre-imperial and early imperial China. He is currently working on a monograph tentatively entitled Thinking through Agriculture in Early China.

系統號:

A-004769

【演講】長井暁:メディアは日中戦爭をどう伝えて來たか

標題:

【演講】長井暁:メディアは日中戦爭をどう伝えて來たか

時間:

2015年2月28日(週六)15:00-17:00

地點:

中國研究所會議室(東京都文京區大塚6-22-18)

主辦單位:

一般社団法人中國研究所事務局

主講人:

長井暁(ジャーナリスト/東京大學非常勤講師)

聯絡人:

Tel: 03-3947-8029

內容簡介:

本演講需繳交參加費,詳請請參見官網。

系統號:

A-004830

【演講】李文良:土地控制以及地方歷史:作為清代臺灣史課題的契約文書論

標題:

【演講】李文良:土地控制以及地方歷史:作為清代臺灣史課題的契約文書論

時間:

2015年3月14日(週六)10:00-12:00

地點:

國立臺灣圖書館4樓4045教室(新北市中和區中安街85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圖書館參考特藏組

主講人:

李文良(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聯絡人:

陳先生,Tel: 02-2926-6888 #4221

內容簡介:

本演講為國立臺灣圖書館「臺灣學系列講座」3月場次。

系統號:

A-004760

【演講】Hugh Clark:Cultural Accommodation in South China through the 1st Millennium CE

標題:

【演講】Hugh Clark:Cultural Accommodation in South China through the 1st Millennium CE

時間:

2015年2月18日(週三)16:30

地點:

Princeton University, Jones Hall, Room 202(202 Jones Hall,Princeton, NJ 08544,USA)

主辦單位:

East Asian Studies Program, Princeton University

主講人:

Dr. Hugh Clark(Professor of History & East Asian Studies, Ursinus College)

內容簡介:

The diverse lands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lay outside the empire’s cultural heartland long after the assertion of political authority by the Qin empire in the late 3rd century BCE. In the eyes of northern elites who authored the written record, the cultures of the South were considered inferior, “barbaric,” and unworthy of either imitation or engagement. Nevertheless over the course of the 1st millennium CE North and South were increasingly engaged with and familiar with each other.

For centuries if not millennia the standard narrative has presumed that northern culture, the so-called “Confucian” culture overwhelmed and transformed the South, displacing indigenous culture and converting the South into something more nearly akin to the North.

In the present paper the author argues for a different outcome. Through examination of the roots of three cults indigenous to southern Fujian province: the Maternal Ancestress (Mazu), the Great Life-Protecting Lord (Baosheng dadi), and the Lord of Manifest Kindness (Xianhui hou), the author argues that pre-sinitic southern culture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sinitic culture, one that continues to resonate throughout Chinese culture even to the present.

The goal is to challenge the “Confucian” cultural model and a new perspective on what “Chinese culture” means.

系統號:

A-004697

【演講】Arthur Kleinman:Health and Mental Health in China: Four Decades of Observations

【演講】Arthur Kleinman:Health and Mental Health in China: Four Decades of Observations

標題:

【演講】Arthur Kleinman:Health and Mental Health in China: Four Decades of Observations

時間:

2015年2月23日(週一)16:30

地點:

Princeton University, 219 Aaron Burr Hall(219 Aaron Burr Hall,Princeton, NJ 08544)

主辦單位:

East Asian Studies Program, Princeton University

主講人:

Prof. Arthur Kleinman(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Harvard University)

內容簡介:


系統號:

A-004698

【讀書會】黃忠天、孫劍秋:劉鈺的《易經卦爻辭本事考》

標題:

【讀書會】黃忠天、孫劍秋:劉鈺的《易經卦爻辭本事考》

時間:

2015年2月5日(週四)9:30-12:10

地點:

中研院文哲所3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主講人:

黃忠天(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孫劍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教授)

內容簡介:

【「罕傳本經典研讀」2015年第一次讀書會】

主持人:賴貴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導讀人:黃忠天(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孫劍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教授)

系統號:

A-004777

【座談會】抗戰史系列影展暨座談:《風雲兒女》

【座談會】抗戰史系列影展暨座談:《風雲兒女》

標題:

【座談會】抗戰史系列影展暨座談:《風雲兒女》

時間:

2015年2月7日(週六)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推廣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影片名稱:《風雲兒女》

導演:許幸之

上映日期:1935年

由當時著名作家田漢、夏衍為編劇,以宣傳抗日救亡為主題所拍攝的一部抗戰愛國電影。本片主題曲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日後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定為國歌。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

※活動結束後,可獲得「國史館文化饗宴」集點貼紙1張

系統號:

A-004794

【工作坊】普遍をめぐる問い――18~20世紀東アジアから考える

【工作坊】普遍をめぐる問い――18~20世紀東アジアから考える

標題:

【工作坊】普遍をめぐる問い――18~20世紀東アジアから考える

時間:

2015年2月7日(週六)13:00-18:30

地點:

東京大学東洋文化研究所3階第一会議室・大会議室(東京都文京区本郷7丁目3−1)

主辦單位:

「グローバル化時代における現代思想――概念マップの再構築」(CPAG)

內容簡介:

司会・主旨説明:新居洋子(東文研CPAG)

第一部
徂徠学以後の「道」と「聖人」――江戸中期における「中国」の相対化をめぐって(高山大毅,東京大学)

四端七情論と霊魂論(金光来,東京大学)

18世紀ヨーロッパ科学/偽科学と陰陽理論(新居洋子,東文研CPAG)

第二部
中医との出会い――医療宣教師の中国伝統医学に対する認識(曺貞恩,慶熙大学)

中華民国刑事訴訟法の制定と自訴制度(久保茉莉子,東京大学)

主旨
2012年に始動したCPAGは、一貫して「普遍」をテーマに掲げてきた。それにちなみ今回は、前近代から近代へうつりかわる時期の東アジア史を、様々な次元における「普遍」をめぐる問いの連続として捉え直してみたい。全体の軸となる課題設定は以下の通りである。ごく大雑把にいえば、近代東アジアをめぐる従来の歴史観とは、19世紀後半以降、近代西洋からの圧迫に対応する過程で東アジアの国際化が本格的に開始し、諸領域で新旧の普遍の交替、すなわち伝統の解体ならびに近代への根本的移行が進んだとするものである。これに対しては、近年海域史をはじめ様々な領域で見直しが進んでいる。今回は、まず18世紀以前の中国思想が既に一定程度、普遍性と呼べるものを帯び、国際化を果たす一方で、普遍性の獲得を目指す新たな思想からの挑戦も引き起こした点について議論する。さらに近代東アジアの様々な現場に目を転じ、伝統と近代のあいだで実際に追求され、選択された合理性とはいかなるものだったのか、近代中国における法改革や医療活動の例を中心に検討する。

使用言語:日本語
入場無料/事前登録不要

系統號:

A-004846

【研習營】第24屆歷史研習營——「知識‧傳播‧閱讀」

【研習營】第24屆歷史研習營——「知識‧傳播‧閱讀」

標題:

【研習營】第24屆歷史研習營——「知識‧傳播‧閱讀」

時間:

2015年2月2至6日(週一至週五)

地點: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聯絡人:

羅小姐,Tel: (02)2782-9555#351;E-mail: ihpcamp@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2月2日
19:00-20:30
近世中國的知識傳播與相關問題(王汎森)

2月3日
9:00-10:30
知識傳播──跨越媒材的界線(許雅惠)

10:50-12:20
變動的身體知識?寫本時代的疾病、醫療與文化(李貞德)

14:00-15:30
明清書籍與閱讀史研究的新方向(李仁淵)

15:50-17:20
東亞的圖象與知識傳播──從《圖繪寶鑑》到《海內奇觀》(石守謙)

2月4日
全日課程為戶外教學

2月5日
9:00-12:20
參訪教學

14:00-15:30
如何理解知識的跨族傳播──以嚴復為例(陳正國)

15:50-17:20
女書的表意深度:文本、情境,與展演(劉斐玟)

2月6日
9:00-10:30
從品評會到博覽會:近代農學知識的傳播網絡(呂紹理)

10:50-12:20
何謂「數位人文學」?(林富士)

系統號:

A-004699

【系列演講】中華貨殖論壇十週年講座

標題:

【系列演講】中華貨殖論壇十週年講座

時間:

2015年2至3月,共4場

地點:

香港中央圖書館地下演講廳(香港銅鑼灣高士威道 66 號)

主辦單位: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香港中文大學比較及公眾歷史研究中心、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公共圖書館

主講人:

柯文(Paul A. COHEN)、傅葆石、勞格文(John LAGERWEY)、何佩然

聯絡人:

Tel: (852) 3943-7119

內容簡介:

2015年2月5日(週四)
19:00-20:30
主講人:柯文(Paul A. COHEN,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衛斯理學院歷史學榮休教授)
講題:History and Popular Memory
主持人:梁元生(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院長/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
※本場演講以英語進行

2015年2月10日(週二)
19:00-20:30
主講人:傅葆石(伊利諾大學歷史學講座教授/華東師範大學紫江講座教授)
講題:重構夢工場:戰後香港電影史
主持人:葉漢明(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
※本場演講以粵語進行

2015年3月23日(週一)
19:00-20:30
主講人:勞格文(John LAGERWEY,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中國研究講座教授)
講題:The Secret (Sacred) History of China
主持人:科大衛(香港中文大學比較及公眾歷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主任)
※本場演講以英語進行

2015年3月26日(週四)
19:00-20:30
主講人:何佩然(香港中文大學逸夫書院李和聲香港歷史資源中心主任/歷史系教授兼副系主任)
講題:工字不出頭?香港三行工人的就業、收入與貧窮問題 (1870-2000)
主持人:蔡志祥(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教授兼副系主任)
※本演講以粵語進行

有意參加本系列講座者,可撥打聯絡電話或至相關網址處線上報名。

系統號:

A-004823

【展覽】雲鶴飛鴻──于右任盛年碑派書法

【展覽】雲鶴飛鴻──于右任盛年碑派書法

標題:

【展覽】雲鶴飛鴻──于右任盛年碑派書法

時間:

2015年1月9日至2月7日

地點:

江戸東京博物館1樓(東京都墨田區橫網1-4-1)

主辦單位:

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

聯絡人:

Tel: 02-2393-9899

內容簡介:

于右任,中國近代史的指標人物,他的成就是跨領域且全方位的。于右任曾擔任監察院院長34年,也是書法名家。而今,我們對右老的關注與懷念,更多是在他的書法志業上。一九三○年代,以西化拼音文字取代漢字的呼籲時有耳聞,于右任為保存漢字,致力於整理歷代繁複的草書,以「易識、易寫、準確、美觀」為原則,頒訂「標準草書」普及於社會大眾。

于右任早期的魏碑書法,一方面因為年代較早,存留不易;一方面由於戰亂佚失,因此對大眾來說較為陌生。或許因為標準草書的成就舉世矚目,于右任在碑體楷書與行書的開創性反被掩蓋了。在於右任逝先生世五十年後的今天,何創時書法基金會為緬懷書壇一代書聖的畢生成就,訂於2015年1月9日至2月7日,在基金會藝廊推出于右任系列展。首先登場的是「于右任碑派書蹟特展」,展出右老早期碑體書法三十餘件,呈現盛年時期渾厚蒼勁的雄強體勢。作品內容可見風起雲湧的時代精神與壯志淩雲的革命情懷,這是當代文博界首次推出的于右任魏碑展。

于右任的魏碑不只氣勢撼人,開創書史新局面,開闊的格局更渾灑出大時代的新氣象。他豪邁的碑體書風,更適切地襯托出書寫內容的宏偉胸襟。回顧這些珍貴的墨蹟,我們看見一代宗師的傳承與創新,看見了他對社會民眾的關懷,也看見了國家民族走向新世紀的恢弘願景。

于右任,對很多臺灣人來說是成長過程中的集體記憶。他以監察院長之尊,卻不吝於為政府機構、商家、文人書齋、出版品題字,使得他的書法以各種形式深入到民間各個角落。由於他的書法品質極佳,且數量龐大,更因為拍賣市場的活絡,他免費贈與民眾的書法也為臺灣人留下可觀的財富。書法家陳維德教授,曾經在何創時基金會舉辦的于右任座談會提到,他在唸高中時有幸獲得于右任院長的接見,右老除了贈送他墨寶,更勉勵他「多讀書,多思考,培養心胸器識。人不俗,自然不會有俗筆。遺貌取神,不拘細節,就不會有死筆。」現存右老墨蹟,常看到他的自作詩或集聯,內容往往饒富意義,對受贈者有深切的期勉。

何創時基金會以推廣書法、展覽、研究、出版為成立宗旨,著眼於于右任在書法史上開創的新格局。秉持推動右老書法教育的精神,特別著力於于右任書蹟的整理與研究,並在海峽兩岸重要博物館推出過多檔特展。何創時基金會入口處于右任銅像,即是為了紀念他對臺灣書法藝術跨世代的貢獻。

本展覽開放時間為每週二至週六10:30-16:30

系統號:

A-004700

【展覽】護帙有道——古籍裝潢特展

【展覽】護帙有道——古籍裝潢特展

標題:

【展覽】護帙有道——古籍裝潢特展

時間:

2014年12月27日至2015年6月28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104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護帙有道」特展中所稱之「裝潢」,泛指書籍裝幀。本展覽分「裝潢、裝裱與裝幀」、「古籍與裝潢」、「極其瓌致」、「樸實莊重」四單元。「裝潢、裝裱與裝幀」說明古籍裝潢在不同時代的意義;「古籍與裝潢」由簡牘說起,述說古籍的各種形制;「極其瓌致」精選舊藏,展示清宮藏書華貴典雅、精巧極緻的特殊風格;「樸實莊重」則以明清藏書名家等收藏為本,勾勒藏書家眼中的護帙之道。

本展覽全年開放,8:30-18:30,夜間延長開放時段:每週五、週六18:30-21:00,國人憑身分證件可免費參觀。

系統號:

A-004701

【展覽】從甲午戰爭到乙未割臺文學特展

【展覽】從甲午戰爭到乙未割臺文學特展

標題:

【展覽】從甲午戰爭到乙未割臺文學特展

時間:

2014年12月18日至2015年5月31日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一樓展覽室C(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聯絡人:

Tel: (06)221-7201

內容簡介:

本展期係甲午戰爭到乙未割臺120週年,為呈現當時臺灣、清國與日本文人對同一事件的不同書寫角度,以及後代文學家如何續衍這段歷史,擬由文學文本為主,藉由不同文類與畫冊,多方展現文人筆下悲愁苦悶的心路歷程。

系統號:

A-004702

【展覽】遺民之懷——溥心畬藝術特展

標題:

【展覽】遺民之懷——溥心畬藝術特展

時間:

2014年12月31日至2015年3月22日

地點:

國立歷史博物館201、202、203展廳(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49號)

主辦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中華海峽兩岸文化資產交流促進會

聯絡人:

Tel: (02)2361-0270

內容簡介:

溥心畬(1887-1963),愛新覺羅氏,譜序溥,清光緒帝賜名儒,字心畬,出生於北京市。清末熟悉洋務,以開明幹練知名的恭親王奕訢為其祖父,可稱出身貴裔。早歲接受嚴格的禮教規範及文化薪傳方面之培育,並遠赴海外問學,詩文書畫俱為可觀。

或因出身皇室的特殊背景,面對時代的更迭,身世家國的飄零沒落之時,嘗以印云「舊王孫」自況。雖然命途多舛,但是天資穎悟,用功又勤,仍有極高的文采與藝術成就展現。生平自許大業為治理經學,讀書由理學入手及至爾雅、說文、訓詁、旁涉諸子百家以至詩文古辭,所下功夫既深且精,有詩集與四書經義集體,毛詩經等十餘種學術專著行世,而所做文章詩賦,典雅優美,來臺之後,詩作亦多描寫本地風光,體現藝術家隨景隨境,抒發性靈的天真個性。

溥先生書畫藝術的成就,受世人欽羨。書法自童蒙時期即臨寫古帖,建立深厚基礎;繪畫雖無名家師承,然以家中古畫為師,心追手摹,下筆便能不同時風,更因出身皇室,眼界薰陶遠過常人,又以書香詩文為基礎,自是形成清雅的特殊格調。作品能工能寫,能藉古開今,亦多自出機抒,畫面充滿和諧靜謐,純是獨特氣韻。書畫氤蘊氣質,並非全仗筆墨形式,主要源自於內在深厚的文學修養、對書畫同源的深刻理解,與個人情性的抒發,觀看先生之作,正是詩、書、畫三者的融合,體現個人的文化修養,亦是人品、學問、才情、思想的總成。

溥先生曾當選國大代表,後因時局動亂,經上海轉舟山渡海至臺。來臺後受師大美術系黃君璧先生聘請,講授國畫課程,開始設帳授徒生涯,更以《寒玉堂書畫論》作為一生研究繪畫的體驗總結,獲教育部第一屆美街獎。其書畫藝術在臺期間,備受重視,並陸續於香港、日本及韓國等地舉行大小若干畫展。本館於民國四十八年舉行溥心畬書畫展覽,展出作品三百餘件,誠一時之盛。現今本館藏有先生書畫作品二百餘件,成為研究溥心畬書畫藝術的重要典藏中心。

溥先生逝世50週年之後,各地陸續展開回顧展覽,及相關專書出版,無非是透過展覽活動及研究,呈現其溥心畬的藝術成就。觀其作品,猶若目睹其人性情和修為,不僅展現其丰采,亦是確立藝術地位。今年正是本館建館六十周年,特別精選本館典藏及徵集海內外藏品二百六十件,匯集先生所作詩、文、書、畫作品,以「遺民之懷」為題,辦理溥心畬藝術特展,簡要回顧其藝術成果;並藉由展覽圖錄的印製,提供民眾進一步研究溥心畬的資材。

系統號:

A-004703

【展覽】甲骨明星展

【展覽】甲骨明星展

標題:

【展覽】甲骨明星展

時間:

2014年12月10日至2015年12月9日

地點: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一樓甲骨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聯絡人:

Tel: 02-2652-3180

內容簡介: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刻或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是迄今中國所發現最早有系統且成熟的文字。

自一八九九年甲骨文發現以來,很快引起學者的注意,開始搜集與研究;但大規模的科學發掘工作,則是從民國十七年開始的,由歷史語言研究所(以下簡稱史語所)在商朝晚期都城殷墟(今河南省安陽市小屯村)進行發掘。現藏於史語所的甲骨數量多達二萬五千多片,是世界上藏有殷墟甲骨個別單位中,精品最多者。

史語所甲骨不僅數量多,內容亦十分豐富,為研究中國早期文字與殷商的軍政、宗教、歷史和文化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彌補「文獻不足徵」的缺憾,藉由甲骨卜辭,殷商信史的建立就愈有可能。

本次甲骨明星展選出史語所典藏最具代表性的十件甲骨,包含刻有甲骨文的人頭骨、牛距骨、牛肩胛骨;還有世界上僅存的兩件鹿頭骨。曾屢次入選教科書的明星、新選入殷墟郵票行列的新秀,以及罕見龜甲上用筆書寫的甲骨文書跡。

系統號:

A-004704

【展覽】「暢郵殷墟──郵票中的殷墟文物」特展

【展覽】「暢郵殷墟──郵票中的殷墟文物」特展

標題:

【展覽】「暢郵殷墟──郵票中的殷墟文物」特展

時間:

2014年12月10日至2015年7月1日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1樓殷墟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內容簡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珍藏的殷墟文物,是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三七年間,在河南安陽殷墟所進行的考古發掘出土品。內容豐富,包含:甲骨、青銅器、玉器、石器、陶器與骨角牙器等。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從中精選八件文物,於二〇一四年十二月十日發行「中華古代文物郵票──殷墟」,讓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文物以及神乎其技的工藝技術,以郵票的形式再現於世人。本館配合郵票發行,推出「暢郵殷墟」特展,展出郵票上的八件文物,藉由郵票的穿針引線,帶領我們穿越時光隧道,暢遊殷墟,見證燦爛輝煌的商代文明。

展期:2014年12月10日至2015年7月1日
每週三、六,9:30-16:30(國定假日及選舉日不開放)

系統號:

A-004705

【展覽】重彩流金六百年——壁畫‧故事‧法海寺

【展覽】重彩流金六百年——壁畫‧故事‧法海寺

標題:

【展覽】重彩流金六百年——壁畫‧故事‧法海寺

時間:

2014年11月9日至2015年3月15日

地點:

世界宗教博物館六樓特展區、和平交流廳(新北市永和區中山路一段236號)

主辦單位:

世界宗教博物館、首都博物館、北京市法海寺文物保管所

聯絡人:

Tel: (02) 82316699

內容簡介:

座落於北京石景山區的法海寺,始建於明正統四年(1439年),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歷史。大雄寶殿內保存至今的重彩壁畫,設色構圖依然細緻可見,在宮廷畫士與民間畫師的合作之下,每一位佛菩薩、每一景致花草,皆蘊藏深刻的信仰意涵與工藝技法,展現莊嚴與美感兼具的佛國境界。

法海寺壁畫與寺院一起經歷各種風雨,第一次透過完整展覽的形式,面對寺院之外的世界。特展從三個角度來展現這幅壁畫的故事:
一是再現:通過考據、繪畫技巧和現代科技,再現壁畫原貌的臨摹珍品,讓觀眾能一睹六百年前壁畫的輝煌瑰麗;

二是走入:利用多媒體效果與視覺性說明技巧,塑造出探訪法海寺觀看壁畫的體驗,讓觀眾能走進大雄寶殿欣賞壁畫;

三是探索:對壁畫內容與工法的說明和分析,聚焦壁畫中值得一看的細節,輔以相關文物的印證,讓觀眾能瞭解壁畫的更多故事。

本展覽開放時間為:週二至週日10:00-17:00(週一休館)

系統號:

A-004706

【展覽】島嶼‧地動‧重生:921地震十五周年特展

【展覽】島嶼‧地動‧重生:921地震十五周年特展

標題:

【展覽】島嶼‧地動‧重生:921地震十五周年特展

時間:

2014年9月19日至2015年5月24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四樓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6-3568889

內容簡介:

島嶼‧地動‧重生
臺灣歷史的逐步演變,緣於臺灣這塊土地與多元族群之間的互動所形成;而在臺灣當代歷史的發展進程中,接近二十世紀末,1999年的921大地震,不僅只為一次臺灣島嶼的環境鉅變、地表樣貌的翻動,同時更帶來了臺灣人對於社會、文化、經濟層面的複雜思考,以及人與自然、土地間的高度倫理省思。

本展覽由「晃動的搖籃」、「記憶的餘震」、「 生活的回穩」和「島嶼的重生」等四大展示主題, 將921地震放置在地震史、臺灣近代史發展的時間脈絡中,重返19999年9月21日當下與其後的時刻,看見臺灣人民如何應變,並且如何不分族群與地域彼此無私協助,攜手共度悲慟失去家園與親人的歷程;而除此,在此一自然劇變後,人們又是如何在傾圮崩垮的屋瓦中,重建家園、社區以及適切地方發展的產業,並思考到文化、古蹟的永久存續問題,且重新建立起人與內在心靈、人與社群、人與社會和土地間的和諧關係;至最終,於現今的時間位置,再次清楚看見島嶼以及人們重生的境況,並反思921地震對於吾土吾民的各式影響及啟發。

921地震業已走過15載,此一動盪從未被遺忘,居住在這塊土地上戮力耕耘的臺灣人,業已辛勤開創出與過往殊異的獨特生活方式,並與變動不居的島嶼,不斷展開深刻繁複的對話。

晃動的搖籃
我們生活的土地,就是養育我們成長的搖籃;1999年9月21日,震央位於南投集集的大地震,是一次搖籃的劇烈晃動,也搖晃出臺灣人民對於這座島嶼的重新認識。逐步接近921發生的當下, 921地震所具體帶來的震撼與創傷,身處其中的人們,是如何回應此一鋪天蓋地的劇變;而歷經此ㄧ自然變動後,臺灣各級政府單位和相關的救援組織,亦重新檢視了自身的動員機制問題,並且獲得了災難救助的可貴經驗。在此ㄧ臺灣土地艱難的時刻裡,來自不同的社群,來自各地的族群,以及來自國內和世界各地角落的搜救、協助組職,都在此奉獻心力與汗水,盡其所能,無私互助。

記憶的餘震
土地的翻攪擾動,隨著時間逐漸平息了下來,然而仍舊活著的人們,腦海裡卻仍不斷上演著彼時的餘震。一場突如其來的地震,不只是外在環境的具體毀壞,亦是人們內在心靈、生活型態的與時適應和調整。尚存的居民回溯921發生的當下與後續,他們看見怎樣動盪的場景,如何逃離或自處;而又是在怎樣焦急倉皇的情境之中,搶救下自身或家族彌足珍貴的物品。活著的人,要如何在粉碎崩塌的廢墟中,等待家園的搶救、親人存否的消息;而面對環境與生活人群的變遷,又有著怎樣生存方式與價值心態的改易。

生活的回穩
震後15年間各式層面的具體重建,讓原本流離失所的臺灣人,逐步找回生活的秩序;而地震所引發、衍生的各種問題,也讓臺灣社會共同思索「發展」一詞的意涵,以及人與土地、文化之間應有之關係。傾毀和問題的家屋,或原地重整重建,或另覓合適它處從頭起;而受創斑斑的教室和校園環境,則尋找到能讓教育紮根不倒的穩固建築工法,此一土地劇變之後的生活變遷,讓家園的定義有了思考界限的擴充;鄰里、地方關係的更弦易張,以及社區總體營造的積極意識與嶄新作為,讓人們必須重新適應不同的生活群體,但卻也因此重新迸發、創造出與眾不同的社群和能量。

島嶼的重生
每次臺灣土地的波動,都是一次人們與土地深刻對話的契機。走過的15年,不同的地域,已逐漸開展出不同面向的產業經營模式;生活、生存與生命的根本價值,也開始有了更多「因地制宜」的實踐倫理和思考方向。該如何面對下一次的土地與自然波動;該如何與變動不居的臺灣土地相偎相依;該如何去永續維持得來不易的碧綠山林和美麗家園;而又該如何,人與社群、人與土地以及經濟與文化,可以是共生共榮的和睦共處,而非相互戕害、強掠剝奪的競爭關係。 921之後的15年,這座島嶼以及島嶼上的臺灣人,都在經歷著各式各樣生活形態與價值觀念的重生,他們思考問題、設法解決問題,並且逐步實踐自身的生活理想藍圖,然後一路走向,與這座島嶼更加親密無間的未來。

系統號:

A-004707

【展覽】瓶盆風華:明清花器特展

【展覽】瓶盆風華:明清花器特展

標題:

【展覽】瓶盆風華:明清花器特展

時間:

2014年11月12日至2015年9月9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203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花器包含「盆景」與「插花」兩類器皿,中國傳統的花器材質眾多,銅、瓷、玉、石、玻璃、漆、木竹…等,不一而足。形制則有瓶、盆、缸、碗、盤、桶、籃及掛瓶…等,豐富多樣。本展覽以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明清瓷質花器為重點,展覽分「盆景器」及「插花器」兩單元,藉以呈現明清時期花器發展的特色。

「盆景」,將植物連根栽植在花器裡,是一種有生命的活藝術;花盆被寓為大地,依觀想來形塑各類植栽,亦可添加湖石、人偶、蟲鳥等配飾,營造具體而微的庭園大地景觀,可觀、可想、可神遊,饒富意味。盆景器皿厚而重,多呈現廣口、寬底、方、圓或多角的造形,有盆與托成套者,也有各類動物造形的盆景器皿。

「插花」,將花木剪裁插置在花器裡,欣賞花木姿態之美。花材與花器的運用,取決於陳設空間之大小與功能。如陳設於大廳的「堂花」,需大型花器展現富麗花材;擺置書齋的「齋花」,需小而雅緻。插花時還需思考固定花枝的方式,所以院藏花器經常搭配多孔的金屬內膽,或製成多管形制。

盆景、插花除可單獨擺設,亦可多件同列,也可結合其他質材的裝飾物,透過花材、花器及裝飾物的諧音轉意,呈現如「玉堂富貴」、「事事如意」之類吉祥祈願的花藝,感受古人裝置藝術的手法。明清皇室花器中,以當代製造的瓷器或琺瑯器為主,有時也選用銅、玉、陶瓷等古器物,改變其原有功能,化身為花器,呈現出古雅華麗的品味。

本展覽全年開放,8:30-18:30,夜間延長開放時段:每週五、週六18:30-21:00,國人憑身分證件可免費參觀。

系統號:

A-004708

【展覽】藏鋒──陳澄波特展

【展覽】藏鋒──陳澄波特展

標題:

【展覽】藏鋒──陳澄波特展

時間:

2014年12月5日至2015年3月30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105、107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2014年是臺灣前輩畫家陳澄波先生120歲的誕辰,大型的紀念展,從臺南、北京、上海、東京一路巡迴,以國立故宮博物院作為整個活動的最後總結;取名「藏鋒」,意在凸顯一個深受中國傳統水墨思想影響的傑出藝術家,如何在作品中吸納東方繪畫的特質,在「中西融合」的課題上,作出貢獻。

陳澄波曾在1934年接受訪問時提到: 「我因一直住在上海的關係,對中國畫多少有些研究。其中特別喜歡倪雲林與八大山人兩位的作品,倪雲林運用線描使整個畫面生動,八大山人則不用線描,而是表現偉大的擦筆技巧。我近年的作品便受這兩人影響而發生大變化。我在畫面所要表現的,便是線條的動態,並且以擦筆使整個畫面活潑起來,或者說是,言語無法傳達的,某種神秘力滲透入畫面吧!這便是我作畫用心處。我們是東洋人不可以生吞活剝地接受西洋人的畫風」。本展正是基於此一精神切入,期待呈現給觀眾一個不一樣的陳澄波。

本展覽全年開放,8:30-18:30,夜間延長開放時段:每週五、週六18:30-21:00,國人憑身分證件可免費參觀。

「藏鋒──陳澄波特展」專題講座
第一場
題目:陳澄波藝術中的摩登迷戀
講者:廖新田教授(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人文學院院長)
時間:2015年2月7日(週六)下午14:00
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正館B1多媒體放映室

第二場
題目:藏鋒──陳澄波作品中的中國元素
講者:蕭瓊瑞教授(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時間:2015年3月14日(週六)下午14:00
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正館B1多媒體放映室

系統號:

A-004709

【展覽】神遊武當——道教千年文物特展

【展覽】神遊武當——道教千年文物特展

標題:

【展覽】神遊武當——道教千年文物特展

時間:

2014年12月20日至2015年3月29日

地點:

國立歷史博物館(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49號)

主辦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聯合報系

聯絡人:

Tel: 02-8643-3955

內容簡介:

道教的源起及文化保存
道教融合了千百年來中國文化及各家諸子學說的精粹,成為中華文化圈中舉足輕重的核心價值。本展將從自然崇拜、靈魂不死、神仙信仰等道教源起切入,與您一同回顧道教起源及演變,重新認識「道」的歷史、文化和生活體現。

武當仙山與道教之淵源
武當山又名太和山,是玄天上帝信仰的祖庭,在兩岸都擁有廣大信眾。相傳道教的真武大帝在此修練成仙,有「非真武不足以當之」的說法,因此後人稱其為武當山。明朝後,歷代皇帝更將真武大帝奉為護國神祗,尤其明成祖朱棣自詡真武大帝的化身,大力支持奉伺真武的張三丰以及武當派、全真道,並以武當山為皇家道場,自此武當山便成為道教聖地,真武崇拜也臻於鼎盛。本次吸睛展品為明永樂皇帝御賜武當山的大尺寸鎏金銅佛像,絕對值得一睹其風采。

深入臺灣民間信仰
耳熟能詳的八仙故事、風水、卜卦、擲筊等,道教文化早已滲透你我的日常生活之中,本展將引領您深入民間的道教信仰,了解俯拾即是的道教習俗和生活智慧。並且展期適逢年節,特別展出招財達人-文武財神、吉祥三星-福祿壽,新年假期相揪來「神遊武當-道教千年文物特展」走春,開運祈福過好年。

本展覽開放時間週一至週日09:00~ 18:00,除夕休館。

系統號:

A-004710

【展覽】年年有餘——畫魚名品特展

【展覽】年年有餘——畫魚名品特展

標題:

【展覽】年年有餘——畫魚名品特展

時間:

2015年1月1日至3月25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202、212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魚兒優游水中悠然自得的情態,屢屢引人心神嚮往。春秋時代就有魯隱公縱使逾越禮法,也執意要去邊境觀賞漁民捕魚的記載;戰國時期莊子、惠施「安知魚之樂」的濠梁之辯,更是眾所熟知的故事。早在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彩繪、先秦帛畫以及漢代的畫像石與瓦當上,都已畫有魚形的圖像。十二世紀《宣和畫譜》將繪畫分為十門,而「龍魚」即名列其一。

本院所藏畫魚作品可觀,不乏描繪生動,趣味橫生的畫作。如〈宋劉寀群魚戲荇〉,畫家表現魚兒潛泳於水底藻荇之間的悠游自在;在〈清沈振麟貍奴魚藻〉中,作者將金魚游入險境而渾然不覺的憨態盡表無遺。在表現技巧方面,〈清郎世寧畫魚藻〉以重彩和西洋技法仔細表現鰭條的立體感和魚皮的亮澤,是一幅寫實的畫作。〈宋馬和之清泉鳴鶴〉則以寫意法,簡單數筆即描繪了成群小魚靈活嬉游的姿影。古今畫魚,除了畫出各類魚種的身形動作,還有如〈民國齊白石畫長年大貴〉,因鮎魚、鱖魚「年」、「貴」諧音,來傳達「長年大貴」的吉祥寓意。

今年適逢本院建院九十周年,將舉辦系列書畫特展以玆慶祝,本特展首先於新年推出,展出期間又值舊曆跨年之際,謹以歷代畫魚名品向各界賀歲拜年,願諸君年年有餘。

本展覽全年開放,8:30-18:30,夜間延長開放時段:每週五、週六18:30-21:00,國人憑身分證件可免費參觀。

系統號:

A-004774

【展覽】Model Book of Calligraphy: Chinese Rubbings

【展覽】Model Book of Calligraphy: Chinese Rubbings

標題:

【展覽】Model Book of Calligraphy: Chinese Rubbings

時間:

2014年12月16日至2015年3月15日

地點:

The National Museum of Korea(137 Seobinggo-ro, Seobinggo-dong, Yongsan-gu, Seoul,South Korea)

主辦單位:

The National Museum of Korea

聯絡人:

Tel : 02-2077-9000

內容簡介:

The National Museum of Korea proudly presents the exhibition Model Book of Calligraphy: Chinese Rubbings in the National Museum of Korea, introducing many of the finest rubbings of Chinese calligraphy specially selected from the collection of the National Museum of Korea.

Model books are compilations of reproductions of outstanding calligraphy works that could be studied or emulated. Exemplary works of calligraphy were frequently copied, and those copies were often bound for purposes of convenience, preservation, and aesthetics. But such volumes were not simply collected and appreciated; they were actively used as crucial resources for teaching and studying the craft of calligraphy. In this way, the styles, techniques, and achievements of calligraphy masters were handed down through the generations, such that the rubbings often survived long after the original works had been lost or damaged.

We hope that these exceptional works help visitors deepen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on of the famed tradition of Chinese calligraphy.

系統號:

A-004809

【展覽】屠蘇酒——皇帝新春的第一杯酒

【展覽】屠蘇酒——皇帝新春的第一杯酒

標題:

【展覽】屠蘇酒——皇帝新春的第一杯酒

時間:

2014年12月31日至2015年3月25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208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每年元旦子時,乾隆皇帝會在養心殿東暖閣舉行開筆儀式,迎接新年到來。以代表政權穩固的金甌永固杯飲用屠蘇酒,點燃玉燭長調燭臺上象徵風調雨順的蠟燭,再持萬年青筆寫下新年祝願的吉語,並翻閱是年曆書,祈願國泰民安。儀式中的金甌永固杯是乾隆為開筆儀式諭令創製,而元旦飲屠蘇酒,則是承襲流傳已久的年節習俗。

屠蘇酒始見於東晉葛洪《肘後備急方》,歷代醫書亦有類似記載,說明屠蘇源自華佗藥方,其配方隨不同醫書有七味或八味藥材的區別,用量比例也不同。製作方法大致為除夕時將大黃等藥材裝入絹囊,懸掛於井底,元旦取出,入藥材於酒中,全家人由少至長,向東飲之,可辟除疾病與瘟癘。

元旦舉家團聚歡飲屠蘇,冀望一家老小在新的一年無災病,幾經流傳,遂成為古人重要的迎歲風俗;其由少至長的特殊飲用順序,除了為幼者賀歲,更有為長者延壽之意。屠蘇逐漸成為歲朝年節以及長壽延年的象徵,成為詩詞意象或繪畫題材。

值此歲朝歡慶之際,以屠蘇酒為題,分為「說屠蘇」、「寫屠蘇」、「飲屠蘇」等三單元,展出院藏乾隆、嘉慶時期清宮中與屠蘇有關的典籍、書畫與器物,介紹屠蘇酒的典故與象徵意涵,同時呈現與屠蘇相關的清宮酒器之美。

本展覽全年開放,8:30-18:30,夜間延長開放時段:每週五、週六18:30-21:00,國人憑身分證件可免費參觀。

系統號:

A-004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