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訊息

臺大中文學報第46期

標題:

臺大中文學報第46期

時間:

2014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內容簡介:

西周金文「叚」、「敢」辨異──兼說《詩經》中的「遐」與「瑕」(林宏佳)

荀子「天論」的旨趣:「知天」論述的主題(伍振勳)

上古至中古「當」之情態語義與未來時發展重探(巫雪如)

《玉臺新咏》趙氏覆宋本系統諸版本略說(傅剛)

重論祁彪佳作為「蕺山弟子」(林芷瑩)

印順法師「修心」就是「修定」一一說之分析、詮解與反思(林建德)

系統號:

P-004494

新史學第25卷第3期

新史學第25卷第3期

標題:

新史學第25卷第3期

時間:

2014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新史學》雜誌社

內容簡介:

【論文】
秦漢的地方都官與地方行政(唐俊峰)

南宋士人的鄉里師友與地方關懷——以孫應時為例(黃寬重)

民國時期漢人對西藏婦女的情色化想像(簡金生)

日本德川前期吳太伯論的思想史意義(吳偉明)

【書評】
評Wenkai He, Paths toward the Modern Fiscal State: England, Japan, and China(宋丙濤)

系統號:

P-004472

臺灣史研究第21卷第3期

標題:

臺灣史研究第21卷第3期

時間:

2014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研究論著】
二二八事件中的保密局(林正慧)

二二八事件期間消防隊員的角色(蔡秀美)

謊言建構下二二八事件鎮壓之正當性:從「大溪中學女教員案」論起(蘇瑤崇)

「祖國」的政治試煉:陳逸松、劉明與軍統局(陳翠蓮)

【研究討論】
論早期臺灣鹿皮貿易史的研究:由曹著《近世臺灣鹿皮貿易考》談起(林偉盛)

系統號:

P-004423

美術史研究集刊第37期

標題:

美術史研究集刊第37期

時間:

2014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手持相機的畫家長谷川三郎──中日戰爭下的雲岡石窟與現代主義美術(五十殿利治)

1920-30年代日本油畫中對於「獨特性」的探究──在歐洲與亞洲之間(兒島薰)

江山洵美是吾鄉──丸山晚霞與東亞山岳圖像的意涵(蔡家丘)

創造福爾摩沙藝術──近代臺灣美術中「地方色」與鄉土藝術的重層論述(邱函妮)

系統號:

P-004497

藝術學研究第14期

標題:

藝術學研究第14期

時間:

2014年9月

出版單位:

桃園: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

內容簡介:

「無聲」(Silence)的音樂詮釋:以武滿徹《十一月的腳步》為例(楊小華)

片場裡的隨創者──胡金銓與1960年代的邵氏新派武俠片(黃猷欽)

侯俊明《亞洲人的父親》中的檔案藝術與對話美學(盛鎧)

何謂艾茉莉‧卡爾?:加拿大西岸藝術的共時代性(洪敏秀)

系統號:

P-004385

臺灣文獻第65卷第3期

臺灣文獻第65卷第3期

標題:

臺灣文獻第65卷第3期

時間:

2014年9月

出版單位:

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內容簡介:

【臺灣歷史紀年與歲時觀之研究專輯】
專輯導讀(戴寶村)

官民異調:清代臺灣的紀年(李進億)

日本殖民統治下臺灣之紀年研究(戴寶村)

如何稱呼臺灣史上的「日本時代」?兼論戰後日式紀年與意象的清除與整理(吳俊瑩)

近代臺灣的歲時觀與贈答習俗之研究:從中元歲暮贈答到中秋歲末送禮(林承緯)

【研究論文】
嘉義市市定古蹟葉明邨墓形制與墓主之研究(黃阿有)

日治時期彰化南瑤宮笨港進香新史料考釋(林伯奇、陳素雲)

日、臺飛行場的源流與空間配置:1910至40年代(杜正宇、傅朝卿)

從大港集中邁向小港分散:1930年代臺灣總督府築港政策轉變之背景(游智勝)

系統號:

P-004482

臺大歷史學報第53期

標題:

臺大歷史學報第53期

時間:

2014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轉機的錯失──南宋理宗即位與政局的紛擾(方震華)

明清泰山香稅新考(邱仲麟)

由兩篇講道文論湯瑪斯.格林哲學之當代宗教意涵(李鑑慧)

與帝國的腳步俱進──高橋鏡子的跨界外地經驗與國家意識(顏杏如)

“Cosmopolitan Normalisation? The Culture of Remembrance of World War II and the Holocaust in Unified Germany”(普世脈絡下的正常化?統一後的德國關於二戰及大屠殺的記憶文化)(Christoph Thonfeld(陶克思))

系統號:

P-004495

美術史研究集刊第36期

標題:

美術史研究集刊第36期

時間:

2014年3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貞節與春思——桑下女圖考(陳長虹)

道教斗姆對密教摩利支天形象的借用(鄧昭)

明代王世貞《水程圖》與圖畫式紀行錄的成立(梅韻秋)

馬內的兒童肖像與十九世紀中期巴黎的資產階級童年(劉巧楣)

系統號:

P-004496

東洋史研究第73卷第2號

標題:

東洋史研究第73卷第2號

時間:

2014年9月

出版單位:

京都:東洋史研究會

內容簡介:

【論說】
民國期の上海會審公廨における手續と慣例について――民事訴訟事件を例に(郭まいか)

唐宋代の夜市(盬卓悟)

契丹・宋閒の國信使と儀禮(古松崇志)

潘平格生涯と思想(早坂俊廣)

【書評】
小野容照著『朝鮮獨立運動と東アジア――1910―1925』(松田利彦)

長田彰文著『世界史の中の近代日韓關係』(糟谷憲一)

【紹介】
石澤良昭著『〈新〉古代カンボジア史硏究』(杉山正明)

系統號:

P-004390

浮現中的女同性戀──現代中國的女同性愛欲

浮現中的女同性戀──現代中國的女同性愛欲

標題:

浮現中的女同性戀──現代中國的女同性愛欲

時間:

2014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桑梓蘭 著,王晴鋒 譯

內容簡介:

第一部分:現代以前中國
第二章 重探現代以前中國的女女關係
第三章 蒲松齡怪譚中的怪異女性

第二部分:民國時期的中國
第四章 翻譯同性戀:民國時期的同性愛論述
第五章 五四小說中的女同性愛

第三部分︰後毛澤東時代的中國
第六章 後毛澤東中國的美麗新世界:概述
第七章 林白的女同性愛欲敘述
第八章 超性別意識和《私人生活》

第四部分:解嚴之後的臺灣
第九章 媒體化公共領域中的女同性戀運動
第十章 女同性戀的自傳式書寫

系統號:

P-004405

卻顧所來徑:當代名家訪談錄

卻顧所來徑:當代名家訪談錄

標題:

卻顧所來徑:當代名家訪談錄

時間:

2014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允晨文化

作者:

單德興 著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單德興教授繼《對話與交流:當代中外作家、批評家訪談錄》(麥田,二○○一)和《與智者為伍:亞美文學與文化名家訪談錄》(允晨,二○○九)之後的另一本訪談力作。

以深度人文訪談知名於華文世界的主訪人,從臺灣學者暨雙語知識分子的發言位置與人文關懷出發,針對具有帶表性的我國、香港與亞美詩人、小說家、學者、翻譯家進行深入訪談,對象包括王文興、余光中、李歐梵、周英雄、林永得、哈金、齊邦媛、劉紹銘等重量級人物。訪談雙方認識經年,在堅穩的互信基礎上,主訪人事先詳閱資料,準備問題,現場臨機應變,殷殷扣問;受訪人開誠佈公,侃侃而談,熱心無私地分享個人經驗、學思歷程、專業洞見。全書內容豐富多元,涵蓋了文學理念、創作歷程、翻譯經驗、學術心得、批評見解,並涉及文學與宗教、戰爭與文學、創傷與創作、歷史與正義等重要議題,以及對於臺灣的人文生態與外文學門建制的體驗與觀察。透過這些深入淺出的對話與交流,不僅為受訪人留下珍貴的第一手資料,也提供華文世界讀者一窺受訪人的內心世界、分享其寶貴的人生經驗與專業見解的難得機會。

作者簡介
單德興,國立臺灣大學博士(比較文學),現任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嶺南大學翻譯系兼任人文學特聘教授,曾任歐美研究所所長,《歐美研究》季刊主編,行政院國科會外文學門召集人,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長,美國加州大學、哈佛大學、紐約大學、英國伯明罕大學訪問學人及傅爾布萊特資深訪問學人,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國立交通大學外文系兼任教授,靜宜大學英文系兼任講座教授,並三度獲得行政院國科會外文學門傑出研究獎,第五十四屆教育部學術獎,第六屆梁實秋文學獎譯文組首獎,第三十屆金鼎獎最佳翻譯人獎。

著有《銘刻與再現:華裔美國文學與文化論集》、《反動與重演:美國文學史與文化批評》、《越界與創新:亞美文學與文化研究》、《翻譯與脈絡》、《薩依德在臺灣》等,出版訪談集《對話與交流:當代中外作家、批評家訪談錄》、《與智者為伍:亞美文學與文化名家訪談錄》,譯有《近代美國理論:建制‧壓抑‧抗拒》、《美國夢的挑戰:在美國的華人》、《文學心路:英美名家訪談錄》、《知識分子論》、《格理弗遊記》、《權力、政治與文化:薩依德訪談集》等近二十本專書,主編或合編多種專書及期刊,並與李有成先生、張力先生擔任《朱立民先生訪問紀錄》主訪。研究領域包括美國文學史、亞美文學、比較文學、文化研究、翻譯研究等。

系統號:

P-004473

臺灣的姊姊妹妹──臺灣婦女運動進行式

臺灣的姊姊妹妹──臺灣婦女運動進行式

標題:

臺灣的姊姊妹妹──臺灣婦女運動進行式

時間:

2014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作者:

戴月芳 著

內容簡介:

卷1:中國∣臺灣婦女角色的形塑
1、從母系社會到父系社會
2、父權文化裡的女性角色
3、清代臺灣移墾社會的女性
4、日治時期臺灣婦女的掙扎

卷2:1945年前中國∣臺灣婦女運動的啟蒙與發展
1、1920年代臺灣的姊姊妹妹變勇敢了
2、1926年後臺灣婦女的覺醒
3、女工運動的興起
4、幾個運動團體的婦女政策
5、本土婦女團體的出現與其意義
6、戰後臺灣婦女團結起來

卷3:姊姊妹妹,好厲害
1、婦女新知雜誌社與婦運
2、1987年,婦運新版圖
3、婦運現在進行式

卷4:臺灣婦女運動的現在與未來
1、從沉睡中甦醒
2、「新女性主義運動」掀起第一波婦運
3、朝向多元化、分殊化、異質化、國際化發展

卷5:姊姊妹妹的堅強影像
1、畫家陳進
2、革命思想家謝娥
3、第一位女革命家謝雪紅
4、太魯閣的和平天使姬望•伊娃爾
5、社會運動土匪婆葉陶
6、臺灣南丁格爾陳翠玉
7、第一位民選市長許世賢
8、第一位女元首:呂秀蓮
9、防癌、坐月子之母莊淑旂

系統號:

P-004487

傳教士筆下的大陸與臺灣

傳教士筆下的大陸與臺灣

標題:

傳教士筆下的大陸與臺灣

時間:

2014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作者:

王成勉 主編

內容簡介:

【跨時期研究】
Representations of Confucianism in the West ─ An Overview of Changing Missionary Attitudes: From Matteo Ricci to Richard Wilhelm / R. G. Tiedemann

「中國人起源」說在明清天主教中文文獻中的敘事──天主教在華發展的新路徑」/吳莉葦

【宗派與機構的研究】
傳教士的文化投入及其對中外交流的貢獻──以耶穌會與巴黎外方傳教會為例/林瑞琪

Selling the Mission: The North American YMCA in China, 1890-1949/Ryan Bean

Taiwan and China through the Eyes of English Presbyterian Missionaries: Focusing on the Issue of Nationalism during the Late 1920s to 1930s/Kazue Mino

【臺灣研究】
天國與異邦──近代蘇格蘭傳教士在福爾摩沙的時空視域/楊雅惠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婚姻條規之制定與實踐(1865-1945)/盧啟明

Missionary Perspective on Christianization, Japa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in Taiwan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Era: With a Special Focus on the Emergence of Modernized Christian Youth/Yuki Takai-Heller

【宗教與文化】
丁韙良眼中的中國宗教/王美秀

他者眼中的中國文化與教會建設──汲約翰宣教思想研究/胡衛清

梅監務筆下的臺灣社會及漢人宗教文化/鄭仰恩

【刊物中的政治與生活】
傳教士對變動中國的認知──《教務雜誌》對宣統朝報導之分析/王成勉

從《教務雜誌》看近代歐美傳教士在華生活狀況──以健康問題為例(1880's-1920's)/鄭揚馨

「歐伯林在山西」農改學者穆懿爾的戰時經歷與中國情懷(1937-1939)/陳能治  

系統號:

P-004372

音樂的現代性與抒情性:臺灣視野的當代東亞音樂

音樂的現代性與抒情性:臺灣視野的當代東亞音樂

標題:

音樂的現代性與抒情性:臺灣視野的當代東亞音樂

時間:

2014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唐山出版社

作者:

連憲升 著

內容簡介:

導論:音樂的現代性與抒情性──臺灣視野的當代東亞音樂
一、「音樂現代性」與當代東亞音樂的歷史背景與時代氛圍
二、現代性的追求與臺灣近、當代音樂的軌跡
三、本書各章主旨與論述脈絡
四、「抒情言志」與東亞音樂文化傳統的繼承與開創

第一部 延遲與選擇.臺灣篇
第一章 延遲與選擇
從《巴黎樂誌》和許常惠早年的音樂創作試探其現代意識與文化關懷
一、前言
二、歷史脈絡──許常惠的成長背景與光復初期臺灣的音樂氛圍
三、《巴黎樂誌》──日記形式的隨筆散文
四、延遲與選擇──從《巴黎樂誌》和許常惠早期的音樂創作試探其現代意識與文化關懷
五、結語──對「現代性」的反省

第二章 從《丟丟銅仔》到《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
呂泉生早期民歌編曲、歌曲創作和他的鄉土關懷
一、前言
二、旅日時期的音樂經歷和光復前後呂泉生在臺北的藝文活動
三、《丟丟銅仔》和《快樂的聚會》──《閹雞》配樂和呂泉生的民歌編曲
四、《搖嬰仔歌》、《杯底不可飼金魚》與《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
五、結語──呂泉生的近代意識與侷限,及其作品之音樂性

第三章「文明之音」的變奏
明治晚期到昭和初期臺灣的近代化音樂論述
一、前言
二、伊澤修二的近代化音樂教育理念
三、日治初期內地音樂教師、文人和本島文化人的音樂論述
四、張福興的音樂論述
五、一條慎三郎的音樂論述
六、田邊尚雄訪臺演講
七、李金土的音樂論述
八、結語

第四章 聲音、歌與文化記憶
以臺灣當代作曲家之作品為例
一、前言
二、當代音樂中「歌」與「聲音」界線的模糊
三、「調式」與「音色」的文化想像──臺灣作曲家的亞洲關懷
四、消逝的民間曲調與故土的回憶
五、他者之歌與臺灣族群歷史的重層性
六、「陌生化」與遙遠的哲思
七、結語

第二部 古韻與新腔.東亞篇
第五章「五聲回歸」與「五聲遍在」
武滿徹與陳其鋼作品中的古韻與新腔
一、前言
二、愛憎五聲音階──二十世紀亞洲作曲家對五聲音階與調式材料的不同態度
三、武滿徹早期作品隱藏的五聲音階與晚期作品的「五聲回歸」
四、羅忠鎔的「五聲性十二音」與陳其鋼作品的「五聲遍在」特質
五、結語

第六章 音樂的陌生化與可聆性
與大江健三郎一起傾聽武滿徹和大江光的音樂
一、前言
二、《雨之樹》和永遠的武滿徹
三、大江光和他的音樂創作
四、音樂的陌生化與可聆性
五、結語──音樂的聆聽與思想種子的培育

第七章 日本戰後傑出世代作曲三家論
湯淺讓二、三善晃和松村禎三的創作理念與作品概述
一、前言
二、「時間的結構」與湯淺讓二的《內觸覺宇宙》
三、從古典到表現──三善晃的《交響三章》和《響紋》
四、亞洲之愛與松村禎三的《交響曲》
五、結語

第八章 西村朗的音樂語言和亞洲關懷
一、前言
二、1970年代的當代音樂氛圍與東京藝術大學的民族音樂教學
三、西村朗的創作軌跡與重要作品概論
四、西村朗的音樂語言與亞洲關懷
五、結語

第三部 吟詠與抒情.音樂分析篇
第九章 從《昨自海上來》到《葬花吟》
試析許常惠作品四首
一、前言
二、《兩首室內樂詩》
三、《葬花吟》
四、《女冠子》

第十章《暎暎曲》和盧炎的音樂思維
一、前言
二、作品分析
三、從《暎暎曲》看盧炎的音樂思維
四、結語

第十一章 陳其鋼的室內樂作品與《抒情詩》
一、陳其鋼的室內樂作品
二、《抒情詩》分析

系統號:

P-004373

沒有墓碑的草原:內蒙古的文革大屠殺實錄

沒有墓碑的草原:內蒙古的文革大屠殺實錄

標題:

沒有墓碑的草原:內蒙古的文革大屠殺實錄

時間:

2014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八旗文化

作者:

楊海英 著,劉英伯、劉燕子 翻譯

內容簡介:

開篇 通向內蒙古文革之路
序章 「社會主義中國是貧苦人的靠山」――相信中國共產黨的牧民板瓦爾

第一部 「挎洋刀的」
 第1章 蒙古人的共產主義思想學自日本――凋落在毛澤東「百花齊放」之下的圖布信
 第2章 決不當亡國奴――滿洲建國大學學生特古斯的夢
 第3章 「蒙古族不過是中國人的奴隸而已!」――內蒙古的「辛德勒」金久鬥

第二部 青年一代的造反
 第4章 「動物園」的烽火――師範學院的蒙古人造反派哈拉夫
 第5章 集陰謀之大成的文化大革命――師院名譽教授林色的經歷
 第6章 漢人流民完成「光榮的大屠殺」――草原造反派忽日勒巴特爾

第三部 根正苗紅的延安派
 第7章 以殺蒙古人得蒙古人心?——嫁給延安派的鄂爾多斯蒙古女性奇琳花
 第8章 對蒙古族的殺戮的正當性——歸根到底是「延安派」還是「地方民族主義者」的俄尼斯
 第9章 「蒙古韃子沒一個好的,打死了還怕沒地兒埋,笑話!」——延安派幹部奇治民之死

第四部 圖克人民公社大屠殺悲史
 第10章 「華尊文明」刑場——原圖克公社書記策•哈斯畢力格圖的證言
 第11章 大屠殺的象徵——失去全家親人的其莫斯仁
 第12章 「蒙古人死光、就省下口糧了」——革委會主任額爾德尼的回憶

終章 替罪羊也必須選中蒙古人——「抗日作家」烏蘭巴幹之子的證言
觀點 作為種族大屠殺的文化大革命

附錄
一 論考:殖民地統治與大虐殺
二 鼎談:紙上的墓碑,心中的墓誌銘(楊海英•劉燕子)

本書日文題名為「墓標なき草原――内モンゴルにおける文化大革命・虐殺の記録」

系統號:

P-004374

日本1941

日本1941

標題:

日本1941

時間:

2014年10月

出版單位:

香港:商務印書館

作者:

堀田江理 著,馬文博 翻譯

內容簡介:

本書英文書名為:「Japan 1941: countdown to infamy」

本書從日本的角度分析突襲珍珠港事件前八個月的歷史細節,審視整個計劃的決策過程。作者描述了日本政府和軍隊在1941年面臨的兩難處境。日本自1937年入侵中國後,耗盡人力和有限的資源,經濟也每況愈下。

日本的政治階層在是否繼續擴張主義的問題上嚴重分裂,甚至在軍隊高層中也不乏質疑者,軍方強硬派內部也有人認為如與美國開戰,將必輸無疑。在這種情況下,為什麼軍人、文官、外交官以及天皇,要將自己的國家和人民置於不必要的危難之中呢?

通過深度剖析許多迄今未公開過的日文第一手資料,書中逐一刻畫這些將國家引向災難的存疑者、謀劃者和所謂的愛國者的動機和作為。作者筆下的是一個很少被投去關注目光的戰時日本政治困局,而這一條通向恥辱的道路必將重構我們對於太平洋戰爭的認識。

系統號:

P-004399

明四大家特展——仇英

明四大家特展——仇英

標題:

明四大家特展——仇英

時間:

2014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作者:

劉芳如、許文美 合編

內容簡介:

仇英(約一四九四—一五五二),字實父,號十洲,原籍江蘇太倉,後移居蘇州。仇英以畫為業,雖出身微寒,但天姿聰穎,少時學畫於蘇州著名畫家周臣(約一四五○─一五三五),並受文徵明、唐寅等人影響,繪畫成就得到蘇州文人揄揚。本圖錄分「繪畫」、「傳承」及「影響」,呈現仇英作品多樣的風格特色,並展出包括仇英的前輩畫家戴進(一三八八─一四六二)、周臣和後學者仇珠、尤求等人作品,以及傳稱仇英作品,藉以說明仇英對明代畫壇的影響力。

系統號:

P-004415

東亞漢詩及佛教文化之傳播

東亞漢詩及佛教文化之傳播

標題:

東亞漢詩及佛教文化之傳播

時間:

2014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作者:

蕭麗華 著

內容簡介:

九世紀,中國與其周邊國家幾乎是個同文字、同文化的生命共同體。看待中國文化,不能以今天國家概念的中國境內為範疇,實應以中國為中心、日韓越各國為輔助。本書期望能還原歷史上漢詩及佛教文化傳播的真相。

全書分「日韓篇」與「越南篇」,針對日本漢詩格律化、弘法大師山居修行與中國山居詩的關係、髑髏文學與中國佛教九相詩的關係、漁父詞對日本〈漁歌〉的影響、中日茶禪的美學、新羅詩人家國意識、安南詩僧與唐宋詩僧之比較、唐朝僧侶往來安南傳法、越南儒學名臣的詩學觀等幾個漢詩及佛教文化的重要議題,觀察東亞地區漢詩及佛教文化生命共同體的現象。

系統號:

P-004441

奢儉.本末.出處──明清社會的秩序心態

奢儉.本末.出處──明清社會的秩序心態

標題:

奢儉.本末.出處──明清社會的秩序心態

時間:

2014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作者:

林麗月 著

內容簡介:

本書透過「奢儉論」、「本末觀」、「出處辨」的分析,探討明清士人在社會、經濟、政治變動中的秩序意識與文化心態。上篇「崇奢與保富」以禁奢令與奢侈論為核心,考察明清消費論述中的政治、道德與社會面向,以見十五至十八世紀中國的社會變遷與秩序意識。中篇「本末與生計」分別從食米不足、菸草傳播、商業思想等三個面向,探討晚明盛清的經濟議論與本末觀念。下篇「鼎革與出處」以元明之際的士人陳謨和清初的衣冠變革為例,探討鼎革之際的遺民心態,考察知識分子在這兩個「天下秩序」變動中的出處抉擇及文化衝擊。本書特別關注的當代士論都以十六世紀開始的秩序變動為關鍵,充分反映了明清社會的「秩序心態」;士人深固的秩序情結不僅定義了「世變」,也定義了前近代的明清「社會」。

系統號:

P-004442

開羅宣言的意義與影響

開羅宣言的意義與影響

標題:

開羅宣言的意義與影響

時間:

2014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政大出版社

作者:

吳思華、呂芳上、林永樂 合編

內容簡介:

開羅會議的歷史意涵及影響力──國際論壇

專題演講
The Cairo Communiqué: Its Significance and Influence (William A. Stanton)

開羅會議之意義及影響──國際法之觀點
從國際法看日本對《開羅宣言》的態度─以臺灣主權歸屬問題為中心(李明峻)
匡扶正義、懲治侵略的法律根據─紀念《開羅宣言》七十週年(饒戈平)
《開羅宣言》的法律效力與臺灣的地位(陳純一)

開羅會議之意義及影響──外交史之觀點
蔣中正、開羅會議與東亞新秩序的形成(呂芳上)
“Mindful of the Enslavement”: The Cairo Declaration, Korean Independence, and the Ambiguity of the Liberation of Koreans in Defeated Japan(Deokhyo Choi)
開羅會議與日本(土田哲夫)
The Fourth Policeman: Franklin Roosevelt’s Vision for China’s Global Role(Erez Manela)

系統號:

P-004381

摶泥幻化:院藏歷代陶瓷

摶泥幻化:院藏歷代陶瓷

標題:

摶泥幻化:院藏歷代陶瓷

時間:

2014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作者:

余佩瑾 主編

內容簡介:

國立故宮博物院所典藏的陶瓷器大多數承接自清代皇室。「摶泥幻化-院藏歷代陶瓷」圖錄以編年手法鋪陳中國陶瓷的演變脈絡,內容分為四部份,第一部份為「新石器至五代」,第二部份為「宋至元」,第三部份為「明」,第四三部份為「清」,由各個時期介紹釉彩與紋飾等在不同階段的變遷及發展,本書可引領讀者了解中國陶瓷的發展。

系統號:

P-004414

敦煌吐魯番文獻與日本典藏

敦煌吐魯番文獻與日本典藏

標題:

敦煌吐魯番文獻與日本典藏

時間:

2014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作者:

王三慶 著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探討日本收藏敦煌、吐魯番文獻之價值及真偽問題,並且涉及張大千是否敦煌盜寶的真相。其次追索月儀書之流變,從索靖月儀,歷經故宮藏本《唐人十二月相聞書》,到敦煌本《朋友書儀》、吐魯番本《中村不折舊藏禹域墨書集成》之「月儀書」與五山時期戲作之《婦人寐寤艶簡集》,以見月儀文獻在日本之藏製及發展。三則掘發奈良朝古寫經與敦煌文獻呼應的一面,以及與東亞各國文化的交流實況,且涉及中國宗教文獻或日本《大正藏》中佚失典籍的復原。最後對中國傳統佚失的典籍,經過東土古寫經典及敦煌文獻之相互補缺印證,而藉以復原,並有助於解讀西夏文諸問題,在在說明禮失求諸野。故本書除了文獻資料的新發掘外,在研究視野及研究方法上,都有不少的創新與突破。

系統號:

P-004439

意義的追尋:族群、文化、語言教育

意義的追尋:族群、文化、語言教育

標題:

意義的追尋:族群、文化、語言教育

時間:

2014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作者:

顏淑惠 著

內容簡介:

上篇 族群、文化、語言教育緣起

第一章 族語教育之立論基礎

第二章 族語教育之政策發展

第三章 族語教育之課程規畫

第四章 族語教育之師資培育

第五章 族語教育之教材教法

中篇 族群、文化、語言教育之實踐

第六章 我沒有忘記回家的路──杜珞琳(Ljemingas Zngej)老師

第七章 流淚撒種,必歡呼收割──洪艷玉(Sukudi Maretukaw)老師

第八章 守護文化是無悔的使命──柯菊華(Legeane Kasepelane)老師

第九章 殷勤灌溉族語的種子──浦正昌(Avay Poiconu)老師

第十章 從分享中湧流出滿足的喜樂──林照玉(Amoy)老師

第十一章 族群的心為心──高進財(Nikar)老師

第十二章 做孩子腳前的燈、路上的光──林春妹(Mosako)老師

第十三章 族語是通往原鄉的橋──陳春源(Yavai)老師

下篇 族群、文化、語言教育的現在與未來

第十四章 族語教學之綜合分析

第一節 教學信念與行動

第二節 家長溝通與參與

第三節 社區聯繫與關懷

第四節 文化為學習內涵

第五節 活化教學之策略

第六節 專業素養與成長

第七節 教學支援與保障

第十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第二節 族語教育未來發展之建議

系統號:

P-004474

道釘,不再沉默:建設北美鐵路的華工

道釘,不再沉默:建設北美鐵路的華工

標題:

道釘,不再沉默:建設北美鐵路的華工

時間:

2014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華藝數位出版

作者:

黃安年 著

內容簡介:

本書圖文並茂地記敍了19世紀中期華工參加建設北美太平洋鐵路的全過程,遭遇難忘,豐碑永存。全書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遵循史實,言之有據;知學兼顧,雅俗共賞;讀者面寬,普及大眾;網媒紙媒,相得益彰。全書總共收錄了52篇文章。除2010年大陸簡體版的31篇外,又增加了截止2013年間21篇撰寫的文章。從《沉默的道釘》2006年中英文版,到《道釘,不再沉默》(臺灣繁體版)(2014年),告訴我們不要忘卻那些處於下層為美中經濟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貢獻的沉默道釘們,他們可是近代中國最早的農民工群體。

作者簡介
黃安年,北京師範大學教授,1958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長期從事美國史、世界現代史教學和研究。出版著、編、譯作等30多部,主要有:《沉默的道釘──建設北美鐵路的華工》(2006,中英文版)、《道釘,不再沉默──建設北美鐵路的華工》(2010年,大陸簡體版)、《道釘,不再沉默──建設北美鐵路的華工》(2014年,臺灣繁體增訂版)、《老話題與新挑戰──美國的崛起與崛起後的美國》(2009)、《當代美國的社會保障政策》(1998)、《當代世界五十年》(1997)、《美國社會經濟論》(1993)、《美國的崛起》(1992)、《20世紀美國史》(1987)、《當代世界五十年》(1996)、《從戰地到史林──鄧蜀生九旬文集》(2012)、《美國紀行——一個中國學者眼中的美國社會》(2005)等,發表文章300多篇。

2002年4月以來開辦學術交流網(www.annian.net)登陸人次累計近1,700萬,發文3萬多篇。2007年3月以來黃安年的博客(www.sciencenet.cn/blog)發文1.3萬篇,照片9萬張,累計登陸人次超過1,880多萬。

歷任中國美國史研究會副理事長(1993-2008)兼秘書長(1990-1996)、美國《美國歷史雜誌》國際特約編輯(1992-2008)。北京市歷史學會秘書長(1986-1998);現任中國美國史研究會顧問(2008-)、中華美國學會常務理事(1993-)。1991以來年間六次赴美學術訪問或考察歷時四年。

系統號:

P-004371

城境:香港建築(1946-2011)

城境:香港建築(1946-2011)

標題:

城境:香港建築(1946-2011)

時間:

2014年8月

出版單位:

香港:商務印書館

作者:

薛求理

內容簡介:

本書聚焦戰後香港建築的形成、機制、事件、作品和人物。介紹了戰後重建的求存拮据和1980年代的起飛輝煌,既涉及公共建築、公共屋村建設也談到私人開發項目,同時記錄了1950年代在香港開拓的建築師以及戰後成長起來的本土代表人物的成長歷程和作品。建築環境孕育着生活,見證着城市發展之路。透過此書可了解香港現代歷史、探索香港建築設計的演進。

系統號:

P-004401

「臺糖沈鎮南案」研究

「臺糖沈鎮南案」研究

標題:

「臺糖沈鎮南案」研究

時間:

2014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文津出版社

作者:

程玉鳳 著

內容簡介:

沈鎮南是臺灣糖業公司第一任總經理,臺灣光復後奉命來臺灣接收重建糖業,兩年內使臺灣糖業復興,進而帶動臺灣經濟的發展。民國39年6月發生「沈鎮南等叛亂案」,有20人因通匪叛亂嫌疑被逮捕,結果沈鎮南與林良桐被判死刑,3人被判10年、15年徒刑,8人感訓。本書以12年之力,運用國防部和臺灣省保安司令部檔案,加以耙梳歸納,呈現全案的來龍去脈,並作深入的分析探討,使真相大白於世,證實沈案是一件羅織莫須有罪名的冤案,受難者的冤情終於得以平反,恢復應有清白的名譽。

作者簡介
程玉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世新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著有《臺灣愛國奇人蔡智堪傳》、《河南革命軍先導王北方傳》、《劉茂恩回憶錄》、《吳彭年徐驤合傳》、《胡新南先生訪談錄》、《資源委員會檔案史料初編》等書。及〈資源委員會培訓人才的探討〉、〈從技術移轉看「資源委員會」的人才培訓〉、〈蔡智堪與「田中奏摺」--再論奏摺的真偽〉、〈資源委員會對臺灣糖業的接收與重建〉、〈1950年「沈鎮南資匪案」探析〉等論文

系統號:

P-004460

古典山嶽文學論集──辭賦書寫與文類跨界

古典山嶽文學論集──辭賦書寫與文類跨界

標題:

古典山嶽文學論集──辭賦書寫與文類跨界

時間:

2014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文津出版社

作者:

許東海 著

內容簡介:

本書藉由古典山嶽文學的重新回首與審視,從中洞鑒傳統山嶽文學,不僅作為中國山水文化的基本閱讀文本及重要注腳,進而思考別立另一山嶽文學國度以自成系譜的學術進路,展開專屬古典山嶽的文學及文化論述,為海內外前所未見的古典山嶽文學及文類跨界的專門著述,並且亦可藉由本書古典山嶽文學之巡禮,作為現代文學作家山嶽書寫的重要傳統參照。書中主要以辭賦書寫為中心,並擴展及於其他眾多文體,例如詩歌及記體文、序體文、檄移文、序等相關古代散文體類,並結合相關地方志的歷史文獻,作為閱讀及解讀古典山嶽文學的重要文本依據。

作者簡介
許東海,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所教授。1984年出版第一本關於庾信賦之六朝文學專著,主要從事辭賦學、六朝文學、李白文學、唐宋文學等相關研究,現為國際賦學會副會長、中國辭賦學會特聘理事、中國古代散文學會特聘理事。著有:《詩情賦筆話謫仙:李白詩賦交融之多面向考察》、《女性‧帝王‧神仙:先秦兩漢辭賦及其文化身影》、《諷諭‧美麗‧感傷──白居易之詩賦邊境及其文化風情》、《另一種鄉愁:山水田園詩賦與士人心靈圖景》、《庾信賦研究》、《風景‧夢幻‧困境:辭賦書寫新視界》、《辭賦‧經典‧世變──「經典與世變」視域下之辭賦書寫》等專書,並於海內外學術期刊與學術會議發表論文數十篇。

系統號:

P-004459

《閱微草堂筆記》愛慾故事研究

《閱微草堂筆記》愛慾故事研究

標題:

《閱微草堂筆記》愛慾故事研究

時間:

2014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文津出版社

作者:

薛雅文 著

內容簡介:

《閱微草堂筆記》最大的特色,是利用鬼神狐妖來闡述人心的險惡和社會的黑暗。在五集收錄故事中,愛慾篇章仍是受到紀昀的高度重視,這也是反映出當日社會上普遍存在的現實生活。本書分析愛慾類型故事131篇,以:至愛、貞烈、再嫁、姦拐、孌童、交易、私奔、延嗣、果報(含神道)、其他,共十種類型,探討故事的藝術性和所呈現的思想內涵,指出紀昀在「折衷情理之間」與「體現人文關懷」的開明思維。總之,小說的情節若真若假,紀昀意欲藉由志怪的描寫來折射出當時官場腐朽、昏暗、墮落,反對宋儒的空談性理、疏於實踐的理氣哲學,並且諷刺道學家的虛偽與卑鄙,旁敲側擊的揭露社會人心貪婪枉法以及保守迷信,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價值。

作者簡介
薛雅文,東吳大學文學博士。明道大學中國文學系專任助理教授兼系主任。曾參與東吳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明道大學先期性計畫「《閱微草堂筆記》版本文獻之研究-以國家圖書館典藏為例」等。博士論文《《陳眉公家藏祕笈續函》小說類作品之研究》。學術論文有:〈古典小說文獻整理與另類思維模組—以《世說新語》與《閱微草堂筆記》兩類型文獻做範例〉、〈國家圖書館典藏《閱微草堂筆記》版本論述與視聽文獻初探〉等十餘篇。合著編輯有:《大學國文e點靈》、《文學與人生》、《職場應用文》、《語言文學課程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製作電子書(與許清雲教授合編)有:《詩詞曲全文檢索系統》、《世說新語全文檢索》、《歷代詩話27種》等數十部。

系統號:

P-004462

楚辭雜論

楚辭雜論

標題:

楚辭雜論

時間:

2014年5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文津出版社

作者:

許又方 著

內容簡介:

本書集結作者近年來關於楚辭研究的論述計九篇,論題涵括屈原作品、後代學者對屈原的評價,以及楚辭學史相關問題等。作者提出若干詮釋楚辭的新觀點,諸如勾抉〈離騷〉中的「時空焦慮」、以「時間」作為解讀《九歌》的進路、自諷諭傳統與重視文學形式的觀念差異說明「騷」、「賦」文體分合,以及留意蘇軾憑弔屈原所蘊攝的主體性意涵等,均具有一定的學術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許又方,男,1966年生於高雄市。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博士班畢業,現任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先秦思想與文學、文學批評及現代詩學等。著有:《虹霓的原始意象在中國文學中的表現及意義》(博士論文,1996)、《時間的影跡:〈離騷〉晬論》(2003)、《主體屬性的追尋與重構──屈原的身分認同及漢人對他的閱讀與書寫》(2011)、《坐在外野的看臺上》(2011)、《十年磨一劍》(2011),及相關學術論文十餘篇等。

系統號:

P-004461

文徵明書過庭復語十節

文徵明書過庭復語十節

標題:

文徵明書過庭復語十節

時間:

2014年3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作者:

吳誦芬 主編

內容簡介:

文徵明七十二歲時,應曾為蘇州府推官的友人陳一德(1496-1570後)之請,書其家訓十節,以供置諸座右。此行書長卷通篇筆力遒勁,一氣呵成無懈怠。卷後有陳一德追跋,云此卷乃其父,曾為兵部左侍郎的陳洪謨(1476-1527)所作家訓,請文氏重寫,並摹勒上石,以傳不朽。考武陵(在今湖南)陳氏,自洪謨之父陳良(1446-1506),歷任開縣、武進、京衛三縣教諭;至洪謨姪孫陳思育(約活動於十六世紀)官至禮部侍郎,簪纓貴盛,不輟家聲,此卷或可窺其家子弟之教。

系統號:

P-004416

親鸞《教行信證》思想探源

親鸞《教行信證》思想探源

標題:

親鸞《教行信證》思想探源

時間:

2014年3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作者:

陳敏齡 著

內容簡介:

《教行信證》是日本淨土真宗開祖親鸞的代表作,全書闡述宗教真理的課題,首先從思考宗教的定義開始,然後次第從宗教的超越的實踐論─信仰論─終極關懷,再回到人本的真實的淨土─末世的救贖,頗類似西方宗教的組織神學,可說是一部條理井然、結構完整的著作,故亦被喻為媲美康德、黑格爾等宗教哲學的大作。

本書採用比較思想學的方法、立足於多維向度,試圖藉由探究《教行信證》和中國淨土思想的淵源,釐清一般在親鸞理解上的糾結意識,希望能找到掌握親鸞思想核心的捷徑,勾勒出親鸞宗教思想之中所具普遍性的意涵,進一步反思中國淨土思想發展的可能方向。

系統號:

P-004440

蒙古族村落及其音樂生活——鄂爾多斯都嘎敖包嘎查音樂生活的調查與研究

蒙古族村落及其音樂生活——鄂爾多斯都嘎敖包嘎查音樂生活的調查與研究

標題:

蒙古族村落及其音樂生活——鄂爾多斯都嘎敖包嘎查音樂生活的調查與研究

時間:

2014年11月

出版單位: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

哈斯巴特爾 著

內容簡介:

本書以分析、解釋和理解蒙古族嘎查的社會結構、經濟文化類型以及傳統音樂的形成和變遷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了實地考察,在此基礎上對蒙古嘎查的社會及其傳統音樂的構成與表演方面做了深入探討。概括了蒙古社會的民俗與音樂生活的變遷以及相關問題,從民族音樂學視域,結合社會民俗學理論與方法,對蒙古嘎查的社會生活及音樂生活分開進行探討,對其文化功能和作用進行了論述。

作者簡介
哈斯巴特爾,蒙古族,鄂爾多斯伊金霍洛旗人,內蒙古師範大學音樂學院碩士(2005),中國音樂學院博士(2013),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傳承中心主任。代表作有《蒙古族英雄史詩音樂研究》(合著)、《蒙古族經典民歌鑑賞》(蒙文,副主編)等。「內蒙古民族音樂典藏系列」光盤總主編,主持內蒙古民族文化建設研究工程項目「傳統與變遷——烏審旗蒙古族傳統音樂的調查與研究」,參與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研究課題。創作和製作大量歌曲、樂曲作品。

系統號:

P-004465

明四夷館韃靼館及《華夷譯語》韃靼「來文」研究

明四夷館韃靼館及《華夷譯語》韃靼「來文」研究

標題:

明四夷館韃靼館及《華夷譯語》韃靼「來文」研究

時間:

2014年11月

出版單位: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

烏雲高娃 著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探討了明四夷館及韃靼館的設立、韃靼館的蒙古語教學、蒙古語譯官在明朝與蒙古的邊貿活動中所起到的作用等問題。通過蒐集、整理在中國、日本、德國圖書館保存的《華夷譯語》韃靼來文,考察了《華夷譯語》不同版本、不同抄本中韃靼來文的情況、《華夷譯語》韃靼「來文」與明四夷館的教學關係、《華夷譯語》韃靼來文翻譯中存在的問題、《華夷譯語》韃靼「來文」的文書格式、洪武本《華夷譯語》韃靼來文漢字音譯規律,並對洪武本、永樂本《華夷譯語》進行校釋,對蒙古文部分進行拉丁轉寫、還原為蒙古文。

作者簡介
烏雲高娃,蒙古族,女。內蒙古自治區科左中旗人。1993-1996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少數民族語言文學所攻讀碩士學位,碩士論文題目是《尹湛納希與儒家思想》。1996年7月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中外關係史研究室工作。2002年獲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2005-2006年受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招聘,在日本大阪國際大學做一年訪問學者。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中外關係史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蒙元史、古代中外關係史。著有《朝鮮司譯院「蒙學」蒙古語教習活動研究》《「送晉卿丞相書」年代考—— 以高麗遷都江華島之後的蒙麗關係為背景》等四十餘篇論文。專著有《元朝與高麗關係研究》(2012)。

系統號:

P-004466

傳統與現代:清代湖北城市發展與社會變遷研究

傳統與現代:清代湖北城市發展與社會變遷研究

標題:

傳統與現代:清代湖北城市發展與社會變遷研究

時間:

2014年10月

出版單位: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

王肇磊 著

內容簡介:

清代是中國城市發展由傳統走向現代的一個重要時期,在中國城市發展史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本書以湖北城市為整體研究對象,以清代為研究時段,圍繞清代歷史發展變遷這一主線,並兼顧清以前和民國時期,以城市學理論為基礎,從城市發展與社會變遷的角度,對清代湖北城市進行了長時段、寬視域、綜合性研究,探討了湖北城市發展過程中的動力、城市人口、經濟、交通、文化、規模、城市類型與形態、規模結構及其功能演變、城市管理、城市生活、風俗與社會變遷、城市發展水平等方面的問題,客觀再現了清代湖北城市發展與社會變遷的歷史過程,深刻揭示出了清代湖北作為中國內陸區域具有代表性的省份,其城市發展所具有濃厚的雙重屬性,即傳統性和現代性,並通過對區域性城市典型個性的研究,展示出了中國城市發展的一般共性,從而揭示了清代中國城市發展具有普遍性的歷史規律。

作者簡介
王肇磊,男,湖北潛江人。先後就讀於黃岡師範學院歷史系、河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和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011年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現為江漢大學武漢研究院城市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從事中國區域城市史研究。先後主持、參與了國家、省部級社科基金及湖北省教育廳研究項目8項,在《武漢大學學報》、《貴州民族研究》、《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湖北社會科學》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

系統號:

P-004463

基督教與近代中國東北社會(1866-1931)

基督教與近代中國東北社會(1866-1931)

標題:

基督教與近代中國東北社會(1866-1931)

時間:

2014年10月

出版單位: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

邱廣軍 著

內容簡介:

1866至1931年,基督教會在中國東北除積極布道外,還開辦醫院、學校、慈善等社會事業輔助傳教。在此過程中,基督教為了適應新的條件,不斷調整自己,最終逐漸融入東北社會,並對東北社會產生了多方面影響;同時,東北社會在接納基督教的過程中,也以自身的方式對其發生潛移默化的作用。這是本土文化自身不斷揚棄的結果,也是基督教不斷自我調整、適應本土文化的結果。

作者簡介
邱廣軍,遼寧凌源人,歷史學博士,吉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東北地方史。先後在《史學月刊》《歷史教學》《東北師大學報》《黑龍江民族叢刊》等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十餘篇,參編教材一部,主持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二項,參加省部級課題十餘項。

系統號:

P-004464

清代中国における演劇と社会

清代中国における演劇と社会

標題:

清代中国における演劇と社会

時間:

2014年11月

出版單位:

東京:山川出版社

作者:

村上正和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清代の都市演劇と俳優
第一章 明末清初期における士大夫の俳優寵愛と身分秩序問題

第二章 雍正帝の楽戸廃止と俳優扶養禁止令

第三章 清代地方官の劇団庇護

第四章 清代北京の万寿盛典と嘉慶改革

第五章 清代北京における旗人と演劇

第六章 清代中期北京における俳優の活動

終章 清代中国の演劇規制と社会関係

系統號:

P-004420

アジアの王墓

アジアの王墓

標題:

アジアの王墓

時間:

2014年11月

出版單位:

東京:高志書院

作者:

アジア考古学四学会 編

內容簡介:

第1部 東アジアの王墓
日本における王墓の出現(大塚初重,明治大学名誉教授)
奈良盆地における古墳時代前期の王墓(橋本裕行,橿原考古学研究所附属博物館)
中国の王墓(中村慎一,金沢大学人間社会研究域教授)
朝鮮三国時代の王墓(高久健二,専修大学文学部教授)
中国最南地域とベトナムの王墓(今村啓爾,帝京大学文学部教授)

第2部 アジア西部の王墓
「王墓」なき社会(上杉彰紀,関西大学文学部非常勤講師)
中央アジアの王墓(林俊雄,創価大学文学部教授)
メソポタミアの王墓(松本健,国士舘大学イラク古代文化研究所教授)
アラビア湾岸古代文明の「王墓」(後藤健,東京国立博物館特任研究員)

第3部 地中海世界とヨーロッパの王墓
エジプトの王墓(馬場匡浩,早稲田大学文学学術院助教)
ギリシアの王墓(周藤芳幸,名古屋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教授)
ヨーロッパ最古の王墓(田尾誠敏,東海大学文学部等 非常勤講師)
ケルト人の王墓(津本英利,古代オリエント博物館研究員)

系統號:

P-004421

チベットに舞う日本刀:モンゴル騎兵の現代史

チベットに舞う日本刀:モンゴル騎兵の現代史

標題:

チベットに舞う日本刀:モンゴル騎兵の現代史

時間:

2014年11月

出版單位:

東京:文藝春秋

作者:

楊海音 著

內容簡介:

本書はモンゴル人とチベット人の歴史だけでなく、日本人の歴史でもある。

しかし、本書はモンゴル人の軍功史ではない。二十世紀を駆け抜けたモンゴル人と日本人の近代化の歴史である。近代化への脱皮の形はいろいろあるが、モンゴルと日本の場合は、それが「日本刀」と「騎兵」だったのである。本書は、モンゴルとチベットの悲劇にまつわるさまざまな側面を「日本刀」と「騎兵」を歴史のキーワードとして取り上げている。

本来騎兵といえばルーツはモンゴルであり、チンギス・ハーンを想起する日本人も多いだろう。その騎兵戦術をモンゴルの侵略を受けたヨーロッパが改良。それを、元寇も体験した日本が明治維新以降学び、日清日露戦争を勝利に導いていった。その日本の進んだ騎兵術や馬術や軍事戦略を、今度はモンゴルの青年が日本から学んだというのも、歴史の不可思議であるといえよう。

そうした「日本刀」と「騎兵」が、織りなすチベットとモンゴルの悲劇の歴史、現代史の空白を本書によって、少しでも埋めることができれば、著者として望外の喜びである

作者簡介
楊海音,総合研究大学院大学博士課程修了。静岡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部教授。専攻は文化人類学。博士(文学)。「墓標なき草原」で司馬遼太郎賞を受賞。

系統號:

P-004422

人民解放軍と中国政治:文化大革命から鄧小平へ

人民解放軍と中国政治:文化大革命から鄧小平へ

標題:

人民解放軍と中国政治:文化大革命から鄧小平へ

時間:

2014年11月

出版單位:

名古屋:名古屋大學出版會

作者:

林載桓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文化大革命とは何だったのか——新たな理解に向けて

第1章 独裁政治の制度論——毛沢東、人民解放軍、文化大革命

第2章 軍部統治の形成——論理と実体

第3章 軍部統治と林彪、林彪事件

第4章 軍部統治の持続——毛沢東のジレンマ

第5章 軍部統治の解消へ——鄧小平と軍隊整頓

第6章 軍部統治の終焉——革命から戦争へ

終章 改革開放への展開

系統號:

P-004443

中国古典学のかたち

中国古典学のかたち

標題:

中国古典学のかたち

時間:

2014年11月

出版單位:

東京:研文出版

作者:

池田秀三 著

內容簡介:

中国古典における訓詁注釈の意義

訓詁の虚と実

輯佚の難と校讐の難

「序在書後」説の再検討

『潜夫論』版本小考―とくに元大徳本について

『国語』韋昭注への覚え書

京都大学における春秋学研究の伝統

小島祐馬評伝

小島祐馬著『中国思想史』『古代中国研究』

湯浅廉孫・幸孫二代の蔵書

系統號:

P-004446

社会人のための現代中国講義

社会人のための現代中国講義

標題:

社会人のための現代中国講義

時間:

2014年11月

出版單位:

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作者:

高原明生等 合編

內容簡介:

I 政治
第1講 政治:国家体制と中国共産党(高原明生)
はじめに
1 政治体制
2 政治闘争
3 政治課題
4 中国の論争

第2講 民族:「中華民族」の国家と少数民族問題(平野聡)
はじめに
1 「中華民族」とは何か?
2 なぜ内陸アジア民族は「中華民族」イデオロギーに馴染まないのか?
3 内陸アジア民族の不幸のはじまり
4 中華民国の紆余曲折――漢人中心国家(大漢族主義)か,「五族共和」か?
5 中華人民共和国の成立・毛沢東と少数民族
6 改革開放から現在へ――なぜ中国の国家統合は改めてこじれつつあるのか?
おわりに――少数民族地域と中国の国家統合の現在

第3講 ナショナリズム:中華民族の虚と実(村田雄二郎)
はじめに
1 「中華民族の復興」とは?
2 「中華民族」の定義
3 歴史から見る中華民族
4 近代日本との比較
おわりに

II 外交・安全保障
第4講 外交:歴史と現在(川島真) 
はじめに
1 「中国」の創出と「本来の中国」を回復する運動
2 中華人民共和国の外交
おわりに

第5講 安全保障と海洋進出 意図と能力の解明(松田康博)
はじめに
1 東アジア地政環境における中国
2 軍事力増強の趨勢
3 海洋進出の問題点
4 対外行動の強硬化と日中関係の悪化
おわりに

III 経済
第6講 ミクロ経済:国家資本主義と大衆資本主義(丸川知雄)
はじめに
1 国有企業はすごいのか,ひどいのか?
2 大衆資本主義のダイナミズム
おわりに

第7講 経済の行方:「二つの罠」を乗り越えられるか(関志雄) 
はじめに
1 景気動向と短期のリスク
2 中長期の成長性とそれを左右する構造要因
3 中国の臺頭による世界経済への影響

IV 法・社会
第8講 法:中国法の枠組みと役立ち方(高見澤磨)
はじめに
1 法はあります
2 役立っていないかのように見えるのはなぜでしょうか?
おわりに――これからの方向

第9講 社会の変化:和諧社会実現の理想と現実(園田茂人)
はじめに
1 時系列的な意識調査の必要性
2 格差社会の拡がりで社会的不満が爆発するか?
3 基層レベルでの選挙は人々の民主化への意識を変化させているか?
おわりに

第10講 公民社会:民主化の行方(阿古智子)
はじめに
1 現代中国の「人民」と「公民」
2 世論を動かすソーシャルメディア
3 「公共知識人」としての弁護士の役割
おわりに――引き締めを強める習近平政権

系統號:

P-004468

香港都市案内集成(一套13本)

香港都市案内集成(一套13本)

標題:

香港都市案内集成(一套13本)

時間:

2014年11月

出版單位:

東京:ゆまに書房

作者:

濱下武志、李培德 監修

內容簡介:

アジアの中の日本と香港と中国の関係史研究のための基礎的資料集。現在入手可能な文献、公文書、論文等を最大限収録。

本套書於2014年11月起陸續出版,各卷內容請參見:http://www.yumani.co.jp/np/isbn/9784843343920

系統號:

P-004488

宗主権の世界史:東西アジアの近代と翻訳概念

宗主権の世界史:東西アジアの近代と翻訳概念

標題:

宗主権の世界史:東西アジアの近代と翻訳概念

時間:

2014年10月

出版單位:

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

作者:

岡本隆司 編著

內容簡介:

導論 世界史と宗主権

第Ⅰ部 オスマン秩序体系の転換と西洋
第1章 オスマン帝国における附庸国と 「宗主権」 の出現——ワラキアとモルドヴァを例として
第2章 主権と宗主権のあいだ——近代オスマンの国制と外交

第Ⅱ部 西方から東アジアへ
第3章 宗主権と国際法と翻訳——「東方問題」から「朝鮮問題」へ
補論 東西の君主号と秩序観念
第4章 ロシアの東方進出と東アジア——対露境界問題をめぐる清朝と日本

第Ⅲ部 近代日本と翻訳概念
第5章 Diplomacyから外交へ——明治日本の「外交」観
第6章 日清開戦前後の日本外交と清韓宗属関係

第Ⅳ部 翻訳概念と東アジアの変貌
第7章 モンゴル「独立」をめぐる翻訳概念——自治か、独立か
第8章 チベットの政治的地位とシムラ会議——翻訳概念の検討を中心に

第Ⅴ部 東西新秩序のゆくえ
第9章 中国における「領土」概念の形成
第10章 宗主権と正教会——世界総主教座の近代とオスマン・ギリシア人の歴史叙述

系統號:

P-004375

東京大学東洋文化研究所蔵紅楼夢程乙本(上、下)・嬌紅記

東京大学東洋文化研究所蔵紅楼夢程乙本(上、下)・嬌紅記

標題:

東京大学東洋文化研究所蔵紅楼夢程乙本(上、下)・嬌紅記

時間:

2014年10月

出版單位:

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

大木康 監修

內容簡介:

東洋文化研究所図書室、倉石武四郎教授旧蔵の倉石文庫に蔵される『紅楼夢』程乙本及び伊藤漱平教授旧蔵両紅軒文庫に蔵される『嬌紅記』の影印本が汲古書院から刊行されました。清代の小説『紅楼夢』には多くの版本がありますが、程甲、程乙の両本は最初期の印刷本として、とりわけ貴重なものです。奇しくも本所図書室には、この程甲、程乙の両本がそろって収蔵されており、昨年の両紅軒文庫蔵『紅楼夢』程甲本に続く影印出版です。『嬌紅記』は、明刊の小説で、世界にただ一つしかない貴重な版本です。

系統號:

P-004437

唐史論攷:氏族制と均田制

唐史論攷:氏族制と均田制

標題:

唐史論攷:氏族制と均田制

時間:

2014年10月

出版單位:

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

池田温 著

內容簡介:

第一部 氏族制
第一章 唐代の郡望表――九・十世紀の敦煌寫本を中心として
第二章 唐朝氏族志の一―考察―いわゆる敦煌名族志殘卷をめぐって
第三章 敦煌氾氏家傳殘卷について              
第四章 八世紀初における敦煌の氏族
第五章 8世紀中葉における敦煌のソグド人聚落(横組)    
第六章 貴族制の沒落

第二部 均田制
第一章 均田制――六世紀中葉における均田制をめぐって
第二章 唐代均田制の一考察――その施行の實情を中心として
第三章 初唐西州土地制度管見  
第四章 初唐西州高昌縣授田簿考   
第五章 神龍三年高昌縣崇化鄕點籍樣について
第六章 唐前期西州給田制之特徴   
第七章 唐朝開元後期土地政策の一考察
第八章 唐代敦煌均田制の一考察――天寶後期敦煌縣田簿をめぐって

系統號:

P-004438

アジア再興:帝国主義に挑んだ志士たち

アジア再興:帝国主義に挑んだ志士たち

標題:

アジア再興:帝国主義に挑んだ志士たち

時間:

2014年10月

出版單位:

東京:白水社

作者:

Pankaj Mishra 著,園部哲 翻譯

內容簡介:

本書英文書名為「From the Ruins to Empire」,中文版譯名為「從帝國廢墟中崛起:從梁啟超到泰戈爾,喚醒亞洲與改變世界」(聯經出版公司,2013.08)

第一章 隷属するアジア
エジプト──「一連の大いなる不幸の始まり」/緩慢なる虐待を受けるインドと中国/新世界秩序

第二章 アフガーニーの風変わりなオデュッセイア
ぼろを着た馬の骨/インドとアフガニスタンで目覚める/ヨーロッパの「病人」と危険な素人療法/エジプト──論客あらわる/自強運動を超えて──汎イスラー主義とナショナリズムの起源/ヨーロッパでのエピソード/ペルシアでの神格化/黄金の檻のなかで──イスタンブールにおけるアフガーニーの最期/その後の影響

第三章 梁啓超の中国とアジアの運命
日本の興隆──うらやましくてもまねはできず/改革を促した一撃/日本と亡命の危険/義和団の乱──挫折から得たさらなる教訓/汎アジア主義──コスモポリタニズムの魅力/梁啓超とアメリカの民主主義/専制体制か革命か

第四章 一九一九年、世界史の転換
アメリカと、民族自決主義という彼らの約束/リベラルな世界主義か、リベラルな帝国主義か?/世界に民主主義がはびこらぬように/西欧の没落?

第五章 タゴール、東亜へ行く──亡国から来た男

第六章 作り直されたアジア
後味の悪さ──汎アジア主義と軍国主義的脱植民地化/知的脱植民地化──新伝統主義の興隆/国民国家の勝利──瀕死の病人、トルコの復活/「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人民は立ち上がった)」/「その他の地域」の興隆

エピローグ──曖昧な復讐

系統號:

P-004445

中国の音楽論と平均律:儒教における楽の思想

中国の音楽論と平均律:儒教における楽の思想

標題:

中国の音楽論と平均律:儒教における楽の思想

時間:

2014年10月

出版單位:

東京:風響社

作者:

田中有紀 編

內容簡介:

一 楽とは何か
経学としての楽
礼楽思想の展開

二 音律学と律暦思想
三分損益法
劉歆の律暦思想
朱子学の音律論――朱熹・蔡元定『律呂新書』

三 中華の楽、夷狄の楽――「雅楽」「胡楽」「俗楽」
隋・唐楽制と外来音楽
北宋・陳暘『楽書』における楽懸編成

四 朱載堉の平均律
平均律の発明
律暦合一思想

五 江永と河図・洛書

おわりに――近代中国における国楽

系統號:

P-004467

日韓歴史認識問題とは何か:歴史教科書・「慰安婦」・ポピュリズム

日韓歴史認識問題とは何か:歴史教科書・「慰安婦」・ポピュリズム

標題:

日韓歴史認識問題とは何か:歴史教科書・「慰安婦」・ポピュリズム

時間:

2014年10月

出版單位:

京都:ミネルヴァ書房

作者:

木村幹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歴史認識問題をめぐる不思議な状況

第1章 歴史認識問題を考えるための理論的枠組み

第2章 歴史認識問題の三要因

第3章 日韓歴史教科書問題

第4章 転換期としての80年代

第5章 従軍慰安婦問題

第6章 「失われた20年」の中の歴史認識問題

終章 日韓歴史認識問題をどうするか

系統號:

P-004469

花・燃えんと欲す:続・杜甫詩話

花・燃えんと欲す:続・杜甫詩話

標題:

花・燃えんと欲す:続・杜甫詩話

時間:

2014年9月

出版單位:

東京:研文出版

作者:

後藤秋正 著

內容簡介:

Ⅰ 杜甫の詩
杜甫の詩と「児童」
「花燃えんと欲す」の系譜
「秋風落」考

Ⅱ 杜甫と詩語
「無地」考
「削跡〈迹〉」考
「頭風」考

Ⅲ 李白と杜甫の詩語
李白と杜甫の「独立」
李白と杜甫の「独坐」

系統號:

P-004447

臺湾現代史:二・二八事件をめぐる歴史の再記憶

臺湾現代史:二・二八事件をめぐる歴史の再記憶

標題:

臺湾現代史:二・二八事件をめぐる歴史の再記憶

時間:

2014年9月

出版單位:

東京:平凡社

作者:

何義麟 著

內容簡介:

第1章 「再植民」と「再光復」の間

第2章 二・二八事件への道のり

第3章 事件の経過と社会亀裂の深刻化

第4章 自由中国としての臺湾

第5章 一九六〇年代における臺湾社会の変容

第6章 転換期を迎えた一九七〇年代の臺湾

第7章 民主化の進展と歴史記憶の喚起

終章  族群和解と過去の克服

系統號:

P-004470

The Orphan of Zhao and Other Yuan Plays: The Earliest Known Versions

The Orphan of Zhao and Other Yuan Plays: The Earliest Known Versions

標題:

The Orphan of Zhao and Other Yuan Plays: The Earliest Known Versions

時間:

December, 2014

出版單位: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Translated and introduced by Stephen H. West and Wilt L. Idema

內容簡介:

This is the first anthology of Yuan-dynasty zaju (miscellaneous comedies) to introduce the genre to English-speaking readers exclusively through translations of the plays’ fourteenth-century editions. Almost all previous translations of Yuan-dynasty zaju are based on late-Ming regularized editions that were heavily adapted for performance at the Ming imperial court and then extensively revised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for the reading pleasure of Jiangnan literati.

These early editions are based on scripts for the leading actor and provide the reader with the arias, prose dialogue, and cue lines. They depict a fascinating range of subject matter, from high political intrigue to commoner life and religious conversion. Crackling with raw emotion, violent imagery, and colorful language and wit, the zaju in this volume explore the consequences of loyalty and betrayal, ambition and enlightenment, and piety and drunkenness. The collection features seven of the twenty-six available untranslated zaju published in the fourteenth century, with a substantial introduction preceding each play and extensive annotations throughout. The editors also include translations of the Ming versions of four of the included plays and an introductory essay to the book that synthesizes recent Chinese and Japanese scholarship on the subject.

About the Author
Stephen H. West is Foundation Professor of Chinese at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and professor emeritus in the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With Wilt L. Idema, he recently has edited three collections of Chinese drama: Monks, Bandits, and Lovers: Eleven Early Chinese Plays; Battles, Betrayals, and Brotherhood: Early Chinese Plays on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and The Generals of the Yang Family: Four Early Plays. Wilt L. Idema is Research Professor of Chinese literature at Harvard University and has published widely in both English and Dutch, especially on Chinese drama and fiction. Among his publications are A Guide to Chinese Literature; The Red Brush: Writing Women in Imperial China; Meng Jiangnü Brings Down the Great Wall: Ten Versions of a Chinese Legend; and The Resurrected Skeleton: From Zhuangzi to Lu Xun.

系統號:

P-004449

Negotiating China's Destiny in World War II

Negotiating China's Destiny in World War II

標題:

Negotiating China's Destiny in World War II

時間:

December, 2014

出版單位:

Palo Alto: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Stephen MacKinnon

內容簡介:

Negotiating China's Destiny explains how China developed from a country that hardly mattered internationally into the important world power it is today. Before World War II, China had suffered through five wars with European powers as well as American imperial policies resulting in economic, military, and political domination. This shifted dramatically during WWII, when alliances needed to be realigned, resulting in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relationships with the USSR, the U.S., Britain, France, India, and Japan. Based on key historical archives, memoirs, and periodicals from across East Asia and the West, this book explains how China was able to become one of the Allies with a seat on the Security Council, thus changing the course of its future.

Breaking with U.S.-centered analyses which stressed the incompetence of Chinese Nationalist diplomacy, Negotiating China's Destiny makes the first sustained use of the diaries of Chiang Kai-shek (which have only become available in the last few years) and who is revealed as instrumental in asserting China's claims at this pivotal point. Negotiating China's Destiny demonstrates that China's concerns were far broader than previously acknowledged and that despite the country's military weakness, it pursued its policy of enhancing its international stature, recovering control over borderlands it had lost to European imperialism in the 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and becoming recognized as an important allied power with determination and success.

About the author
Stephen MacKinnon is Professor of History and former D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Asian Studies at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系統號:

P-004471

Chop Suey, USA: The Story of Chinese Food in America

Chop Suey, USA: The Story of Chinese Food in America

標題:

Chop Suey, USA: The Story of Chinese Food in America

時間:

November, 2014

出版單位: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Yong Chen

內容簡介:

American diners began to flock to Chinese restaurants more than a century ago, making Chinese food the first mass-consumed cuisine in the United States. By 1980, it had become the country’s most popular ethnic cuisine. Chop Suey, USA offers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interpretation of the rise of Chinese food, revealing the forces that made it ubiquitous in the American gastronomic landscape and turned the country into an empire of consumption.

Engineered by a politically disenfranchised, numerically small, and economically exploited group, Chinese food’s tour de America is an epic story of global cultural encounter. It reflects not only changes in taste but also a growing appetite for a more leisurely lifestyle. Americans fell in love with Chinese food not because of its gastronomic excellence but because of its affordability and convenience, which is why they preferred the quick and simple dishes of China while shunning its haute cuisine. Epitomized by chop suey, American Chinese food was a forerunner of McDonald’s, democratizing the once-exclusive dining-out experience for such groups as marginalized Anglos, African Americans, and Jews.

The rise of Chinese food is also a classic American story of immigrant entrepreneurship and perseverance. Barred from many occupations, Chinese Americans successfully turned Chinese food from a despised cuisine into a dominant force in the restaurant market, creating a critical lifeline for their community. Chinese American restaurant workers developed the concept of the open kitchen and popularized the practice of home delivery. They streamlined certain Chinese dishes, such as chop suey and egg foo young, turning them into nationally recognized brand names.

About the Author
Yong Chen, raised by his food-loving mother in China, is professor of history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and served as the institution’s associate dean of graduate studies. Among his numerous publications are Chinese San Francisco, 1850–1943: A Trans-Pacific Community. He co-curated a museum exhibit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restaura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his commentaries on food, immigration, and Sino-American relations appear frequently in the media in four languages.

系統號:

P-004448

Shanghai Homes: Palimpsests of Private Life

Shanghai Homes: Palimpsests of Private Life

標題:

Shanghai Homes: Palimpsests of Private Life

時間:

November, 2014

出版單位: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Jie Li

內容簡介:

Introduction

1. Foothold

Foundations and Original Residents (1910s–1940s)

After the Communist Revolution (1950s–1970s)

A New Generation Comes of Age (1970s–1990s)

Alleyway Homes as a Microhistorical Stage

2. Haven

Domestic Artifacts as Historical Witnesses

Home Searches: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the Alleyway

Petty Urbanites: Reinventing Privacy in the Reform Era

Thrift, Bricolage, and Nostalgia for the Alleyway

3. Gossip

A Cultural Genealogy of Shanghai Gossip

Alleyway Space as a Milieu for Gossip

Several Lifetimes to a Life: Women on the Margins

A Room of Her Own: The Whispers of Aunt Duckweed

4. Demolition

Demolition Micropolitics

Ruins of the Old Neighborhood

Nail Houses and Rustless Bolts

Coda

系統號:

P-004450

Visions of Dystopia in China’s New Historical Novels

Visions of Dystopia in China’s New Historical Novels

標題:

Visions of Dystopia in China’s New Historical Novels

時間:

November, 2014

出版單位: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Jeffrey C. Kinkley

內容簡介:

The depiction of personal and collective suffering in modern Chinese novels differs significantly from standard Communist accounts and most Eastern and Western historical narratives. Writers such as Yu Hua, Su Tong, Wang Anyi, Mo Yan, Han Shaogong, Ge Fei, Li Rui, and Zhang Wei scramble common conceptions of China’s modern development, deploying avant-garde narrative techniques from Latin American and Euro-American modernism to project a surprisingly “un-Chinese” dystopian vision and critical view of human culture and ethics.

The epic narratives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 make rich use of magical realism, surrealism, and unusual treatments of historical time. Also featuring graphic depictions of sex and violence and dark, raunchy comedy, these novels deeply reflect China’s turbulent recent history, re-presenting the overthrow of the monarchy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and the resulting chaos of revolution and war; the recurring miseries perpetrated by class warfare during the dictatorship of Mao Zedong; and the social dislocations caused by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and rise as a global power. This book casts China’s highbrow historical novels from the 1990s to the mid-2000s as a distinctively Chinese contribution to the form of the global dystopian novel and, consequently, to global thinking about the interrelations of utopia and dystopia.

About the Author
Jeffrey C. Kinkley is professor of history at St. John’s University in New York City. His intellectual history and biographical writings focus on the early-twentieth-century writings of Shen Congwen, Xiao Qian, Chen Xuezhao, and their contemporaries. He has also written on recent Chinese fiction about crime, corruption, and the law. He is the author of Corruption and Realism in Late Socialist China: The Return of the Political Novel and Chinese Justice, the Fiction: Law and Literature in Modern China and the translator of Selected Short Stories of Shen Congwen.

系統號:

P-004453

Transnational Representations: The State of Taiwan Film in the 1960s and 1970s

Transnational Representations: The State of Taiwan Film in the 1960s and 1970s

標題:

Transnational Representations: The State of Taiwan Film in the 1960s and 1970s

時間:

November, 2014

出版單位: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James Wicks

內容簡介:

Transnational Representations focuses on a neglected period in Taiwan film scholarship: the golden age of the 1960s and 1970s, which saw innovations in plot, theme and genre as directors highlighted the complexities of Taiwan's position in the world. Combining a concise overview of Taiwan film history with analysis of representative Taiwan films, the book reveals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struggles Taiwan experienced in its search for global identity. This cross-disciplinary study adopts a transnational approach which presents Taiwan's film industry as one that is intertwined with that of mainland China, challenging previous accounts that present the two industries as parallel yet separate. The book also offers productive comparisons between Taiwan films and contemporary films elsewhere representing the politics of migration, and between the antecedents of new cinema movements and Taiwan New Cinema of the 1980s.

About the Author
James Wicks i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literature and film studies at Point Loma Nazarene University, USA. He is a co-author of The Annotated Bibliography of Taiwan Film Studies (forthcoming).

系統號:

P-004454

The Columbia Sourcebook of Literary Taiwan

The Columbia Sourcebook of Literary Taiwan

標題:

The Columbia Sourcebook of Literary Taiwan

時間:

September, 2014

出版單位: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Edited by Sung-sheng Yvonne Chang(張頌聖), Michelle Yeh(奚密), and Ming-ju Fan(馮明珠)

內容簡介:

This sourcebook contains more than 160 documents and writings that reflect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from the early modern period 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Selections include seminal essays in literary debates, polemics, and other landmark events; interviews, diaries, and letters by major authors; critical and retrospective essays by influential writers, editors, and scholars; transcripts of historical speeches and conferences; literary-society manifestos and inaugural journal prefaces; and governmental policy pronouncements that hav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Taiwanese literature.

These texts illuminate Asia’s experience with modernization, colonialism, and postcolonialism; the character of Taiwan’s Cold War and post–Cold War cultural production; gender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indigenous movements; and the changes and challenges of the digital revolution. Taiwan’s complex history with Dutch, Spanish, and Japanese colonization; strategic geopolitical position vis-à-vis China,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status as a hub for the East-bound circulation of technological and popular-culture trends make the nation an excellent case study for a richer understanding of East Asian and modern global relations.

系統號:

P-004451

The Lone Flag: Memoir of the British Consul in Macao During World War II

The Lone Flag: Memoir of the British Consul in Macao During World War II

標題:

The Lone Flag: Memoir of the British Consul in Macao During World War II

時間:

July, 2014

出版單位: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John Pownall Reeves

內容簡介:

When Hong Kong fell to the Japanese on Christmas Day 1941, Macao was left as a tiny isolated enclave on the China Coast surrounded by Japanese-held territory. As a Portuguese colony, Macao was neutral, and John Reeves, the British Consul, could remain there and continue his work despite being surrounded in all directions by his country’s enemy. His main task was to provide relief to the 9,000 or more people who crossed the Pearl River from Hong Kong to take refuge in Macao and who had a claim for support from the British Consul. The core of this book is John Reeves’ memoir of those extraordinary years and of his tireless efforts to provide food, shelter and medical care for the refugees. He coped with these challenges as Macao’s own people faced starvation. Despite Macao’s neutrality, it was thoroughly infiltrated by Japanese agents. Marked for assassination, he had to have armed guards as he went about his business. He also had to navigate the complexities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agencies—British, Portuguese, Japanese, Chinese Nationalist—in a place that was described as the Casablanca of the Far East.

About the Author
John Pownall Reeves (1909–1978) was British Consul in Macao from 1941 to 1946.

系統號:

P-004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