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演講】呂凱文:萬法唯心與催眠的意識引導

【演講】呂凱文:萬法唯心與催眠的意識引導

標題:

【演講】呂凱文:萬法唯心與催眠的意識引導

時間:

2014年12月1日(週一)10:10-12:00

地點:

中山大學文學院4樓文LA4001(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

主講人:

呂凱文(南華大學人文學院院長)

報導者: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

內容簡介:

主持人:蔡振念(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

系統號:

A-004429

【演講】陳引馳:中古文學之佛教影跡

標題:

【演講】陳引馳:中古文學之佛教影跡

時間:

2014年12月1日(週一)10:10

地點:

政治大學百年樓三樓中文系會議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主講人:

陳引馳(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

內容簡介:

本演講為「2014王夢鷗教授學術講座」之最後一場

講次三:中古文學之佛教影跡
時間:12月1日(週一)10:10
主持人:曾守正(政大中文系教授)
中古時期,佛教進入中國,重塑固有之文化傳統,文學概莫能外,本講試圖以若干個案討論佛教文學之傳入方式、中古文人之佛教接受以及文學文本中之佛教印跡:在傳入方式上,努力揭示身受口傳的途徑;在文人接受方面,強調具體歷史場景的作用;至於文本中的表現,則矚目於佛教因素與本土因素的糾結交織。由以上之討論,期望能展示中古佛教文學豐富複雜之圖景,亦嘗試提出對有關研究的反省。

系統號:

A-004351

【演講】汪宏倫:戰爭、戰爭遺緒與現代性批判:東亞的「戰爭之框」與民族主義

標題:

【演講】汪宏倫:戰爭、戰爭遺緒與現代性批判:東亞的「戰爭之框」與民族主義

時間:

2014年12月1日(週一)14:00-16:00

地點:

政治大學季陶樓340409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汪宏倫(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系統號:

A-004344

【演講】高震寰、楊曉宜專題演講

標題:

【演講】高震寰、楊曉宜專題演講

時間:

2014年12月1日(週一)15:00-17: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七樓703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主講人:

高震寰、楊曉宜(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班)

內容簡介:

【歷史學門獎助研究生報告】
第一場
報告人:高震寰(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班)
題目:試論秦簡中的刑名

第二場
報告人:楊曉宜(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班)
題目:杜佑理想社會之建構——以《通典・食貨典》為中心

主持人:王鴻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學門召集人)

◎不需報名,歡迎自由入座。

系統號:

A-004402

【演講】李賢中:墨子思想與研究方法

標題:

【演講】李賢中:墨子思想與研究方法

時間:

2014年12月1日(週一)15:10-17:00

地點:

成功大學中文系館3F視聽教室(臺南市東區大學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

主講人:

李賢中(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系統號:

A-004418

【演講】李峰:關於西周青銅器銘文製作方法的新解釋

標題:

【演講】李峰:關於西周青銅器銘文製作方法的新解釋

時間:

2014年12月2日(週二)10:20-12:10

地點:

臺灣大學新生大樓404教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李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言和文化系教授)

內容簡介:

主講人簡介:
李峰,1986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碩士,之後從事豐鎬遺址的發掘。1990年進入日本東京大學攻讀博士;赴美國後於2000年獲得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現任教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言和文化系,長期從事西周時期考古和歷史,特別是西周金文的研究,為西方中國早期研究的重要學者,創辦哥倫比亞大學早期中國講座,2006年起主持山東龍口歸城周代古城遺址的調查及發掘至今。中文著作有《西周的滅亡:中國早期國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機》(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主持人:許雅惠(臺灣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系統號:

A-004432

【演講】夏目深雪:アジア映画の中の日本兵――その表象の変遷と国による変化

標題:

【演講】夏目深雪:アジア映画の中の日本兵――その表象の変遷と国による変化

時間:

2014年12月2日(週四)18:15

地點:

慶應義塾大学三田キャンパス413教室(東京都港区三田2丁目15−45)

主辦單位:

三田哲学会、慶應義塾大学人類学研究会

主講人:

夏目深雪(映画評論家)

聯絡人:

鈴木正崇教授,Tel: 03-5427-1138

內容簡介:

中国の抗日映画はジャンルとして確立していて数も多く、『鬼が来た!』(02/姜文)など国際的に評価されたものから、『金陵十三釵』(11/張芸謀)のように中国では大ヒットしたが、日本では劇場公開できないような内容のものもある。他のアジア諸国でも、日本統治時代の臺湾の原住民が日本警察に対して起こした暴動を描いた『セデック・バレ』(13/魏徳聖)は日本でも劇場公開されヒットしたし、タイで何度も映画化やドラマ化されている、日本兵と現地女性との恋愛話『メナムの残照』(13/キッティコーン・リアウシリクン)も今年の東京国際映画祭で上映され話題となった。反日と言われる中国と、親日と言われる臺湾やタイの映画の日本兵の表象を比較してみたい。また戦後70年が経つのにまたアジア諸国との緊張が増している今、日本兵が映画に登場する意味を、日本兵の表象の変遷と国による変化を追いながら見ていきたい。

系統號:

A-004433

【演講】呂妙芬:思想史研究心得分享

標題:

【演講】呂妙芬:思想史研究心得分享

時間:

2014年12月2日(週二)14:00-16:00

地點:

政治大學季陶樓340407研討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呂妙芬(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系統號:

A-004500

【演講】Michael Lackner:小道有理:The Minor Ways Have Their Reason - Discourses on Divination in Chinese Tradition

標題:

【演講】Michael Lackner:小道有理:The Minor Ways Have Their Reason - Discourses on Divination in Chinese Tradition

時間:

2014年12月3日(週三)16:30

地點:

Princeton University, Jones Hall, Room 202(202 Jones Hall,Princeton, NJ 08544,USA)

主辦單位:

East Asian Studies Program, Princeton University

主講人:

Prof. Michael Lackner(University of Erlangen-Nürnberg)

內容簡介:

Mantic practices were (and continue to be) deeply embedded in the life-world of China, and the Classic of Changes shaped its world-view for millennia. However, only few discourses are to be found on the nature of divination, on the possible reasons for its efficacy (or the lack of it), and on the assessment of expert knowledge.

The lecture will provide an overview of the voices that articulated meta-discourses on divination. These range from the exceptional criticism of Wang Chong (27-100 CE) to Zhu Xi’s (1130-1200) attempt at integrating life-world experiences of divination with the cosmic roots of the individual, and from Li Deyu’s (787-850) reflections on free will to late Ming/early Qing encyclopedias on dream and character dissection. Throughout, I will inquire into the potential and the limits of such discourses. Some final remarks will also be devoted to the difficult position of Republican scholars (e.g. Yuan Shushan – 1881-1952), who tried to defend age-old traditions under the auspices of modern Chinese scientism.

系統號:

A-004345

【演講】李俊標:曾布《水調歌頭》大麯述略兼及古代戲劇研究之特性

【演講】李俊標:曾布《水調歌頭》大麯述略兼及古代戲劇研究之特性

標題:

【演講】李俊標:曾布《水調歌頭》大麯述略兼及古代戲劇研究之特性

時間:

2014年12月4日(週四)14:10-16:00

地點:

中山大學文學院4樓文LA4015(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宋代文學史料研究室

主講人:

李俊標(江蘇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報導者: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

內容簡介:

主持人:林芷瑩(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系統號:

A-004430

【演講】林農堯:歷史GIS工作坊──使用QGIS與雲端資源

標題:

【演講】林農堯:歷史GIS工作坊──使用QGIS與雲端資源

時間:

2014年12月4日(週四)14:00-16:30

地點:

臺灣大學歷史系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林農堯(臺灣大學資訊網路與多媒體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內容簡介:

主持人:許雅惠(臺灣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工作坊簡介:
運用免費開源軟體與雲端資源繪製歷史地圖。

主要內容為下:
1.使用雲端歷史圖層
2.使用紙本地圖建立具有坐標的GIS地圖
3.GIS軟體繪製主題地圖

將歷史研究可呈現在空間中,協助空間思考與建立詮釋自己歷史觀點的地圖。有意參加此演講者請至官網下載所需軟體。

系統號:

A-004431

【演講】Xavier PAULES:The gambling game of fantan and the Cantonese diaspora, 1850-1950

標題:

【演講】Xavier PAULES:The gambling game of fantan and the Cantonese diaspora, 1850-1950

時間:

2014年12月4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東京大学東洋文化研究所3階大会議室(東京都文京区本郷7丁目3−1)

主辦單位:

東京大学東洋文化研究所

主講人:

Dr. Xavier PAULES(フランス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准教授)

內容簡介:

【司会】
高見澤磨(東洋文化研究所所長)

【コメンテーター】
大木康(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

【使用言語】
英語

【要旨】
Gambling games do cross boundaries. Scholars concerned with the history of gambling games in China are well aware of that fact. They have eagerly underlined the western impact during the Late Qing and Republican period, with the import into China of gambling games like horse and dog races, poker, baccarat, roulette, pelote basque, etc. Yet they have paid no attention to another important aspect: during the same period, many Chinese games took the reverse direction and made their way to other countries. For example, cricket fighting became very popular in Java (where it was known as adu jangkrik), huahui lottery was (and is still) widely popular in Cuba under the name of Charada. The same is true of the game I shall deal with: fantan番攤. It wa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gambling games in Late Qing and Republican South China. It can be characterized as an intermediary type, halfway between Chinese old-style lottery games and casino table games which are nowadays popular in Macao (Baccarat, roulette for example). During the second half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s a consequence of coolie emigrations, fantan became a common sight among Cantonese communities in America, Australia as well as in East Asia. Fantan offers an example of how games crossed the boundaries of the Chinese diaspora to take root in the local population. To investigate this phenomenon, I shall take Vietnam as a study case.

The game also played a major role in shaping the overseas communities themselves. Therefore, gambling games like fantan provide an extremely seminal persp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ocial texture of the Cantonese diaspora. Their impact was certainly not only socially destructive. The tanguan 攤館, the gambling places where fantan was played, were instrumental in generating an ad hoc sociability that strengthened the social ties among the community. Even more unexpectedly, they also provided safety and welfare: for example they offered easy jobs to the elderly members of the community who were no more able to perform heavy labor.

系統號:

A-004434

【演講】Benjamin Abraham Elman:The Restoration of Huang Kan(皇侃)’s Lunyu yishu(論語義疏)in Eighteenth Century Japan and China

標題:

【演講】Benjamin Abraham Elman:The Restoration of Huang Kan(皇侃)’s Lunyu yishu(論語義疏)in Eighteenth Century Japan and China

時間:

2014年12月6日(週四)15:00-17:00

地點:

東京大学駒場キャンパス2号館308号室(東京都目黒区駒場3-8-1)

主辦單位:

中国社会文化学会

主講人:

Benjamin Abraham Elman(東洋文化研究所客員教授 / Professor of East Asian Studies and History, Princeton Univ.)

內容簡介:

【中国社会文化学会2014年度第1回例会】
In both China and Japan in the eighteenth and nineteenth centuries, the turn away from the interpretive commentarial approach to classical texts associated with the Song and Ming traditions of Confucian scholarship led to an emphasis on textual criticism and philological approaches. It also spurred interest in older, pre-Song commentarial traditions. A certain degree of mutual awareness and exchange of knowledge accompanied this common interest, but until late in the Tokugawa period, to a large extent the pursuit of critical textual studies in the two countries followed separate trajectories.

The history of one such text brought to light by a Sorai scholar shows that various ironies attended the process of recovery and transmission. The text in question is Huang Kan's 皇侃 (488-545) Lunyu yishu 論語義疏 (Jp. Rongo giso, Subcommentary for the Meaning of the Analects), collated and published in 1750 by Sorai's student Nemoto Sonshi 根本遜志 (1699–1764).

Qing scholars welcomed the restoration of this text, which had disappeared as an integral work in China during the Southern Song (1127-1279), not only because it provid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pre-Song tradition of classical learning, but also because its preface appeared to recommend a philological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texts compatible with their own.

Questions remain, however, whether Huang Kan’s seemingly precocious methodological insight was more than adventitious. Further, although the reputation of the Ashikaga Gakkô as a repository of rare texts lent additional credence to Nemoto’s recension, the preface to Rongo giso included in it most likely did not derive from the version of that work that he found there.

主持人:大木康(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

※報告は英語で行われます。

※本演講收取參加費,詳請請參見官網。

系統號:

A-004346

【演講】林志宏:滿洲國時期的「地方自治」──以參事官與地方誌編纂事業為例

標題:

【演講】林志宏:滿洲國時期的「地方自治」──以參事官與地方誌編纂事業為例

時間:

2014年12月4日(四)14:30-16:3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中型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主講人:

林志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內容簡介:

評論人:許雪姬(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系統號:

A-004516

【演講】徐德明:評話與中國近現代小說

【演講】徐德明:評話與中國近現代小說

標題:

【演講】徐德明:評話與中國近現代小說

時間:

2014年12月4日(週四)15:30-17:20

地點:

臺灣大學文學院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跨國界的文化傳釋:東亞各國間的文化交流跨學科研究計畫」

主講人:

徐德明(揚州大學文學院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高嘉謙(臺灣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系統號:

A-004427

【演講】朱德蘭:東亞海洋世界與文化交流

【演講】朱德蘭:東亞海洋世界與文化交流

標題:

【演講】朱德蘭:東亞海洋世界與文化交流

時間:

2014年12月6日(週六)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朱德蘭(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推廣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2014年12月份假日專題演講】
從東北亞到東南亞的海域來看,圍繞著這個海洋世界的大陸、半島、島嶼,自古以來就有持續不斷的人、財、物、信息的移動與文化交流關係。本演講為講述各地人民進出東亞海域的目的,及其促進文化交流之實況,內容分為三節,第一節東亞海洋世界中的中國,旨在說明15世紀初至17世紀中國在東亞國際關係中的位置,及華人在海洋交通網絡中的作用;第二節海權時代的海洋強國,主要介紹大航海時代航向東亞的海權強國,包括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稱霸海洋的興衰過程;第三節東亞海洋網絡中的日本,主要闡述近代日本放棄鎖國主義,面向海洋,實施擴張海權戰略之概況,及其向外傳播文化的情形。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活動結束後,可獲得「國史館文化饗宴」集點貼紙1張

系統號:

A-004396

【演講】林朝成:金剛經譯本的解讀及其詮釋

【演講】林朝成:金剛經譯本的解讀及其詮釋

標題:

【演講】林朝成:金剛經譯本的解讀及其詮釋

時間:

2014年12月8日(週一)10:10-12:00

地點:

中山大學文學院4樓文LA4001室(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

主講人:

林朝成(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

報導者:

中山大學中文系

內容簡介:

【教育部人文藝術及社會學科經典研讀課程】
主持人:蔡振念(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

系統號:

A-004519

【演講】Paul Barclay:Tangled up in Red: Textiles, Trading Posts and Indigenous Modernity in Taiwan, 1869-2015

標題:

【演講】Paul Barclay:Tangled up in Red: Textiles, Trading Posts and Indigenous Modernity in Taiwan, 1869-2015

時間:

2014年12月8日(週一)11:00-13:00

地點:

中研院臺史所821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群與族群史研究群合辦

主講人:

Prof. Paul Barclay(美國拉斐特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中研院臺史所訪問學人)

系統號:

A-004492

【演講】樸永煥:當代韓國佛學研究的現況與未來展望

標題:

【演講】樸永煥:當代韓國佛學研究的現況與未來展望

時間:

2014年12月8日(週一)14:00

地點:

中研院文哲所3樓討論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主講人:

樸永煥(韓國東國大學中文系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廖肇亨(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研究員/計畫共同主持人)

系統號:

A-004457

【演講】村上太輝夫:中國の論じ方

標題:

【演講】村上太輝夫:中國の論じ方

時間:

2014年12月9日(週二)18:30-20:00

地點:

白鶴美術館(神戸市東灘區住吉山手6丁目1-1)

主辦單位:

立命館大學社會システム研究所アジア社會研究會

主講人:

村上太輝夫(朝日新聞論説委員)

聯絡人:

若松大佑講師,E-mail: dwr14035@fc.ritsumei.ac.jp

系統號:

A-004435

【演講】塩卓悟:近世日本における『太平広記』の受容 ──林羅山舊蔵本を中心に

標題:

【演講】塩卓悟:近世日本における『太平広記』の受容 ──林羅山舊蔵本を中心に

時間:

2014年12月9日(週二)18:00

地點:

國際文化會館講堂(東京都港區六本木5-11-16)

主辦單位:

學習院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アーカイブズプロジェクト、「東洋文化研究所所蔵漢籍の調査」セクション

主講人:

塩卓悟(大阪市立大學大學院都市文化研究センター研究員)

系統號:

A-004483

【演講】蔡維屏:中國人的郵局嗎?中國現代郵政的創建過程

標題:

【演講】蔡維屏:中國人的郵局嗎?中國現代郵政的創建過程

時間:

2014年12月10日(週三)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大樓一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城市史研究群

主講人:

蔡維屏(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大學歷史系教授)

系統號:

A-004517

【演講】曾稚棉:中世紀中國佛教的佛性與道性的比較:從吉藏的草木有佛性談起

【演講】曾稚棉:中世紀中國佛教的佛性與道性的比較:從吉藏的草木有佛性談起

標題:

【演講】曾稚棉:中世紀中國佛教的佛性與道性的比較:從吉藏的草木有佛性談起

時間:

2014年12月10日(週三)9:30-10:40

地點:

國家圖書館行政區一樓188會議室(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漢學研究中心

主講人:

C. M. Adrian Tseng(曾稚棉,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宗教研究系博士)

聯絡人:

洪先生,Tel: 23619132#353;E-mail: ccsenews@ncl.edu.tw

內容簡介:

【漢學研究中心寰宇漢學講座】
根據北涼曇無讖(385–433 A.D.)於五世紀所譯的《大般涅槃經》(T12.374.),「眾生皆有佛性」。自從《大般涅槃經》的譯本出現,其中的佛性思想為六朝(220–589 A.D.)時期動盪不安的社會提供一個救贖的解釋。眾生皆有佛性,也有未來成佛的可能性。許多佛教僧人也紛紛提出與佛性相關的討論。但是他們的佛性論不包括草木無情。從六世紀開始出現了「草木無情有佛性」的觀點,讓東亞佛教發展上出現一個轉折點,它引領唐朝禪宗、天臺宗九祖荊溪湛然(711–782 A.D.)乃至於日本佛教的本覺思想走向新的面貌。

隋朝三論宗僧人吉藏(549–623 A.D.)在他的《大乘玄論》中明白的提出草木有佛性。在中國,吉藏也許是第一位如此明確的提出此種主張的佛教僧人。他所提倡的草木有佛性,是透過玄學思想,重新詮釋佛性、眾生、草木無情之間的關係。因此,其論述有一部分與道家的本體論相互一致。雖然自魏晉南北朝,因佛教經典陸續傳入中國與被翻譯,佛教的思想漸漸脫離早期格義佛教。但是中國僧人在一些義理的闡釋與論註上,或多或少仍與中國思想有關連。事實上,中國佛教僧人包括吉藏並不反對玄學哲理的思想。

吉藏的草木有佛性思想,是融合後期大乘佛教思想(如來藏與《大般涅槃經》)與中國道家玄學思想所產生的新中國佛教思想。就草木無情本身是否具有佛性的問題而言,根據曇無讖所譯的《大般涅槃經》卷三十七云:「非佛性者。所謂一切牆壁瓦石無情之物。離如是等無情之物。是名佛性」(T12.374.581a22–581a23)。《大般涅槃經》的佛性論似乎並未包含草木無情等物。吉藏透過三論思想,重新詮釋佛性,把有情眾生的佛性擴展到無情草木的本性。他的詮釋,類似於玄學所討論的「道之性」(從六朝開始為「道性」)。因此,我將把三、四世紀玄學的道之性與其發展和吉藏的草木佛性說做一比較,藉由玄學的道性與吉藏的草木佛性的比較,可以發現兩者的相似處。另外,我將探討他如何透過玄學,重新詮釋佛教的眾生這個概念,讓眾生與草木無情在某種程度上有所結合。藉由這兩點的討論,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吉藏如何使他所主張的草木有佛性的觀點,與道家的本體觀相呼應。

對於吉藏所主張的草木有佛性,除了從佛教本身來討論之外,也許可以從非佛教的角度來探討,例如中國的玄學思想。或許我們可以發現,藉由與中國哲學思想的融合與重新詮釋,佛教在中國發展出另一種新的思想面貌,成為佛教與中國思想交流與融合下的中國式佛教。吉藏的草木有佛性之說即為一佳例。

主持人:周大興(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副研究員)

有意參加此講座者,請逕至相關網址線上報名(http://activity.ncl.edu.tw/)

系統號:

A-004506

【演講】Stephanie Balkwill:三寶和三從:北魏時期比丘尼的生活

【演講】Stephanie Balkwill:三寶和三從:北魏時期比丘尼的生活

標題:

【演講】Stephanie Balkwill:三寶和三從:北魏時期比丘尼的生活

時間:

2014年12月10日(週三)10:50-12:00

地點:

國家圖書館行政區一樓188會議室(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漢學研究中心

主講人:

Stephanie Balkwill(白思芳,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宗教研究系博士候選人)

聯絡人:

洪先生,Tel: 23619132#353;E-mail: ccsenews@ncl.edu.tw

內容簡介:

【漢學研究中心寰宇漢學講座】
本文探討北魏時期三位比丘尼的生活。我將透過她們的墓誌銘,討論佛教與儒家的思想如何在她們的日常生活並存,尤其是她們身為比丘尼,卻又身兼母親的身份。一般而言,如果女性想成為佛教的比丘尼,她必須「出家」,離開家人,甚至斷絕與家人和孩子的關係。然而,一些關於北魏比丘尼的墓誌銘文顯示事實並非如此,她們未必要「出家」。相反的,她們仍然與家人保持親密的關係。她們的銘文顯示,她們不認為這樣的生活和行為跟佛教教義相互牴觸。因此,本文將探討這些比丘尼在她們的生活當中如何結合佛教與儒家思想。

主持人:李貞德(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員)

有意參加此講座者,請逕至相關網址線上報名(http://activity.ncl.edu.tw/)

系統號:

A-004507

【演講】柳立言:治史經驗談:法律、宗教、社會

標題:

【演講】柳立言:治史經驗談:法律、宗教、社會

時間:

2014年12月11日(四)14:10-16:00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勤大樓4樓歷史學系視聽教室(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柳立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研究員)

聯絡人:

歐詠芝,Tel: (02)77341507;E-mail: yungchihou@ntnu.edu.tw

報導者: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主持人:陳秀鳳(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系統號:

A-004347

【演講】劉苑如:生命的理趣:六朝志怪中的疾病感覺與想像

標題:

【演講】劉苑如:生命的理趣:六朝志怪中的疾病感覺與想像

時間:

2014年12月12日(週五)9:00~12:00

地點:

中山大學文學院7樓文LA7006(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宋代文學史料研究室

主講人:

劉苑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報導者:

中山大學中文系

內容簡介:

【教育部人文藝術及社會學科經典研讀課程】
主持人:羅景文(中山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系統號:

A-004523

【演講】李豐楙:有厄有解:六朝小說中的精怪變化與解除法術

標題:

【演講】李豐楙:有厄有解:六朝小說中的精怪變化與解除法術

時間:

2014年12月12日(週五)9:00-12:00

地點:

中山大學文學院7樓文LA7006(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宋代文學史料研究室

主講人:

李豐楙(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合聘研究員)

報導者:

中山大學中文系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教育部人文藝術及社會學科經典研讀課程】
主持人:羅景文(中山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系統號:

A-004524

【演講】陳以愛:錢穆論大學教育

【演講】陳以愛:錢穆論大學教育

標題:

【演講】陳以愛:錢穆論大學教育

時間:

2014年12月12日(週五)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陳以愛(東海大學共同學科暨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推廣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錢穆是民國史上著名的學者,更是一位終身以教育為志業的教師。他在教育界工作逾七十年,更創辦了一所新亞書院(即今香港中文大學)。在錢穆一生中,大學是他思考的核心問題,也是他生活的外在環境。他是思想者,也是行動者;是理想主義者,對現實也有深入考察。他對近代大學的沉思和建議,對未來大學有啟示作用。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活動結束後,可獲得「國史館文化饗宴」集點貼紙1張

系統號:

A-004404

【演講】洪麗完:清代臺灣沿山邊區社會秩序之考察

【演講】洪麗完:清代臺灣沿山邊區社會秩序之考察

標題:

【演講】洪麗完:清代臺灣沿山邊區社會秩序之考察

時間:

2014年12月13日(週六)10:00-12:00

地點:

國立臺灣圖書館4樓4045教室(新北市中和區中安街85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圖書館臺灣學研究中心

主講人:

洪麗完(中央研究院臺史所研究員)

聯絡人:

Tel: (02)2926-6888#422

內容簡介:

本演講為國立臺灣圖書館「臺灣學系列講座」12月場次。

12月13日(週六)10:00-12:00
清代臺灣沿山邊區社會秩序之考察(洪麗完,中央研究院臺史所研究員)

系統號:

A-004355

【演講】米建國:What Is Knowledge? Virtue Epistemology and Chinese Philosophy

標題:

【演講】米建國:What Is Knowledge? Virtue Epistemology and Chinese Philosophy

時間:

2014年12月13日(週六)18:00-20:00

地點:

東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赤門総合研究棟5階センター会議室549(東京都文京区本郷7丁目3−1)

主辦單位:

詳下

主講人:

米建國(東吳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內容簡介: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The Master said, “You, shall I teach you what knowledge is? When you know a thing, to hold that you know it; and when you do not know a thing, to allow that you do not know it - this is knowledge.”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Wei Zheng”: 17.)

“Apt belief, animal knowledge, is better than belief that succeeds in its aim, being true, without being apt. Apt belief aptly noted, reflective knowledge, is better than mere apt belief or animal knowledge, especially when the reflective knowledge helps to guide the first order belief so that it is apt. In such a case the belief is fully apt, and the subject knows full well.” (Ernest Sosa, Knowing Full Well: 12-13.)

In this paper I examine the role that reflection plays in knowledge. I argue that a notion of reflection grounded in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can help us understand second-order knowledge or reflective knowledge in both the accounts of Confucius and Ernest Sosa. I also argue that reflection can help us understand the most ideal kind of knowledge. I begin my paper by laying out Confucius's and Sosa's accounts of knowledge, while at the same time drawing the reader's attention to their common concern with reflective knowledge. Next I draw on an account of reflection from Confucius and elaborate on it. With this account of reflection in hand, I return to Confucius's and Sosa's accounts of knowledge and show how this account of reflection can help those accounts of knowledge.


The 51th meeting of Tokyo Colloquium of Cognitive Philosophy:
Co-organized by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at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and The Study Group for Philosophy of Action

系統號:

A-004484

【演講】劉廣定:王佩璋與紅樓夢

【演講】劉廣定:王佩璋與紅樓夢

標題:

【演講】劉廣定:王佩璋與紅樓夢

時間:

2014年12月13日(週六)15:30-17:30

地點:

臺灣大學創新育成中心(臺北市中正區思源街18號)

主辦單位:

里仁書局

主講人:

劉廣定(臺灣大學名譽教授)

聯絡人:

曾美華,Tel: 02-23218231

報導者:

曾美華

內容簡介:

王佩璋女史具蘭蕙質、柳絮才,惜生不逢時。北京大學1953年畢業後從事紅樓夢研究僅約四年,即為妖氛魔障所困,被迫放棄,甚至結束了生命。諸多超越當時其他學者的治學成就也遭埋沒。這次演講會除簡介此一代才女之研紅遺珍,並將略述由她無緣利用的資料,重探曹雪芹生年與生父之所得。

主講人簡介
劉廣定,曾在臺灣大學化學系執教四十餘年,現為名譽教授。專業之外,喜愛研紅。著有《化外談紅》(2006年)、《讀紅一得》(2014年)及《王佩璋與紅樓夢》(2014年,里仁書局出版)等,近之論文多載於《紅樓夢研究輯刊》(上海)與《曹雪芹研究》(北京)等刊物。

報名網站:https://www.beclass.com/rid=1735441546f039f85b0c

系統號:

A-004575

【演講】考古學門2014年度博士培育獎助計畫報告

標題:

【演講】考古學門2014年度博士培育獎助計畫報告

時間:

2014年12月15日(週一)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七樓703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主講人:

鄭玠甫(美國波士頓大學考古系博士生)、李冠逸(臺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系博士生)

內容簡介:

報告一:八通關古道的殖民文化地景研究
報告人:鄭玠甫(美國波士頓大學考古系博士生)

報告二:臺灣野豬遺傳與形態之時空變異
報告人:李冠逸(臺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系博士生)

主持人:陳光祖(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所研究員/考古學門召集人)

系統號:

A-004503

【演講】商海鋒:五山抄物《天下白》與東亞蘇軾詩闡釋傳統

標題:

【演講】商海鋒:五山抄物《天下白》與東亞蘇軾詩闡釋傳統

時間:

2014年12月15日(週一)14:00

地點:

中研院文哲所2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主講人:

商海鋒(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內容簡介:

主持人:廖肇亨(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研究員/計畫共同主持人)

系統號:

A-004490

【演講】黃曉堅:海外華人社會口述歷史探索——馬來西亞美里市個案研究

標題:

【演講】黃曉堅:海外華人社會口述歷史探索——馬來西亞美里市個案研究

時間:

2014年12月16日(週二)10:00-12:00

地點:

暨南國際大學人文學院116會議室(南投縣埔里鎮大學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黃曉堅(韓山師範學院研究員兼華僑華人研究所所長)

系統號:

A-004458

【演講】耿晴:佛教哲學如何看待認識、認識對象與自我意識

標題:

【演講】耿晴:佛教哲學如何看待認識、認識對象與自我意識

時間:

2014年12月17日(週三)14:00-16:00

地點:

政治大學哲學系圖書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

主講人:

耿晴(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聯絡人:

Tel: 29393091#62361

內容簡介:

本演講為政治大學哲學系「漢語哲學新視域論壇」系列演講之最後一場。本系列演講均須事先至官網報名。

2014年12月17日(自2014/11/20起開放報名)
講者:耿晴/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講題:佛教哲學如何看待認識、認識對象與自我意識

系統號:

A-004354

【演講】王汎森: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關於思想史研究的若干反思

【演講】王汎森: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關於思想史研究的若干反思

標題:

【演講】王汎森: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關於思想史研究的若干反思

時間:

2014年12月17日(週三)13:10-14:30

地點:

中山大學文學院7樓文LA7006(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宋代文學史料研究室

主講人:

王汎森(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副院長)

報導者:

中山大學中文系

內容簡介:

【院士講座】
引言人:戴景賢(中山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

主持人:劉昭明(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主任)

系統號:

A-004513

【演講】黃進興:再現傳統中國的思想

【演講】黃進興:再現傳統中國的思想

標題:

【演講】黃進興:再現傳統中國的思想

時間:

2014年12月17日(週三)14:40-16:00

地點:

中山大學文學院7樓文LA7006(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宋代文學史料研究室

主講人:

黃進興(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報導者:

中山大學中文系

內容簡介:

【院士講座】
引言人:戴景賢(中山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

主持人:劉昭明(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主任)

系統號:

A-004520

【演講】董新林:遼上京と祖陵(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陵墓)の考古新発見

標題:

【演講】董新林:遼上京と祖陵(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陵墓)の考古新発見

時間:

2014年12月18日(週四)15:00-18:00

地點:

日本中央大學多摩キャンパス2號館4階研究所會議室2(東京都八王子市東中野742-1)

主辦單位:

日本中央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の研究チーム「ユーラシア・アフリカ大陸における都市 と宗教の比較史的研究」

主講人:

董新林(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教授)

內容簡介:

講演要旨:遼(916-1125)は、東北アジアの遊牧狩猟地域出身の契丹人が中國大陸北部の農業地域を征服して建國した農牧複合の國家である。ユーラシア大陸東部の歴史をふりかえる時、遼は、遊牧・農業両地域を統治する體系的な行政制度を創造した點において、歴史の畫期をなす國家となる。近年の遼研究を國際的に主導する董教授は、今回の講演において、自ら発掘を指導した遼の都城・上京と遼の太祖・耶律阿保機(872-926)陵墓の考古新発見をもとに、都城と王陵の関連を新たに分析する。

講演言語:中國語(通訳あり)

系統號:

A-004380

【演講】李瑄:手提無孔錘,擊破珊瑚網──禪學思維與袁宏道的詩學策略

標題:

【演講】李瑄:手提無孔錘,擊破珊瑚網──禪學思維與袁宏道的詩學策略

時間:

2014年12月18日(週四)10:00

地點:

中研院文哲所3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主講人:

李瑄(四川大學中國俗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廖肇亨(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研究員)

系統號:

A-004456

【演講】王淑美:1930年代臺灣的媒體生態與都市生活韻律

標題:

【演講】王淑美:1930年代臺灣的媒體生態與都市生活韻律

時間:

2014年12月19日(週五)14:00-16:00

地點:

世新大學舍我樓10樓R1002會議室(臺北市文山區木柵路一段17巷1號)

主辦單位:

世新大學舍我紀念館

主講人:

王淑美(政治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

聯絡人:

Tel: 2236-8225#2402

內容簡介:

本演講為「《傳媒與臺灣現代性》系列演講」之最後一場。

演講時間:12月19日(週五)14:00-16:00
演講地點:世新大學舍我樓R1002會議室
演講者:王淑美(政治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
講題:1930年代臺灣的媒體生態與都市生活韻律
報名網址:http://goo.gl/Xk2RTj

歡迎報名參加。

系統號:

A-004352

【演講】李秀琴:南島語族音樂介紹

標題:

【演講】李秀琴:南島語族音樂介紹

時間:

2014年12月20日(六)14:30-16:30

地點:

大龍峒保安宮一樓雲衷廳(臺北市哈密街61號)

主辦單位:

臺北保安宮

主講人:

李秀琴(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系助理教授)

聯絡人:

Tel: (02)2595-1676

內容簡介:

本演講為臺北保安宮「2014年文化歷史系列講座」之最後一場。

系統號:

A-004353

【演講】林正慧:六堆客家與清代屏東平原

標題:

【演講】林正慧:六堆客家與清代屏東平原

時間:

2014年12月24日(週三)13:10-14:50

地點:

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大樓HK-104教室(桃園市中壢區中央路239巷1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

主講人:

林正慧(國史館協修)

系統號:

A-004481

【演講】黃一農:納蘭六姊妹與《紅樓夢》

【演講】黃一農:納蘭六姊妹與《紅樓夢》

標題:

【演講】黃一農:納蘭六姊妹與《紅樓夢》

時間:

2014年12月25日(週四)10:10-11:30

地點:

中山大學文學院4樓文LA7006(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

主講人:

黃一農(中研院院士、國立清華大學特聘講座教授兼人社中心主任)

報導者: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

內容簡介:

【院士講座】
主持人:羅景文(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系統號:

A-004348

【演講】林俊臣:跨文化視域下的書法研究

標題:

【演講】林俊臣:跨文化視域下的書法研究

時間:

2014年12月29日(週一)15:00-17:00

地點:

中山大學蔣公行館(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山大學哲學所

主講人:

林俊臣(知名書法家)

內容簡介:

目前兩岸的書法研究大致可區分為文化書法與藝術書法兩個面向,然而若置於臺灣既有的跨文化環境裡顯然具有另類思考的可能性,因為書法如果可以屏除國族主義的教條及當代視覺藝術思考的鉗制,將非常有機會於當代重新建構的身體、毛筆、生活世界之間的關係。另外,依此而生的書法觸覺性與日常性等諸多思考都有可能成為當代思想研究的資源選項。


系統號:

A-004349

【演講】小野寺史郎:清末民初のミリタリズムとその課題

標題:

【演講】小野寺史郎:清末民初のミリタリズムとその課題

時間:

2015年1月31日(週六)15:00-17:00

地點:

東京大學本郷キャンパス,法文1号館1階115番教室(東京都文京区本郷7丁目3−1)

主辦單位:

中国社会文化学会

主講人:

小野寺史郎(埼玉大学教養学部准教授)

內容簡介:

【中国社会文化学会2014年度第2回例会】
清末に「尚武」や「軍国民主義」といった思潮が中国知識人の間で一種のブームとなったことについては、早くから指摘がなされてきた。特に近年はこれらの潮流について、体育教育の普及やその近代的な「男性性」構築との関係という視点から分析する研究が増えている。ただ、梁啓超や蔡鍔などの文章の中では、実際に身体を鍛えることと並んで、より広い「武を尚ぶ」文化や習慣、価値観を中国社会に作り上げるということが強調されている。

本報告は、近年の先行研究を参照しつつ、これらの議論の内容を再検討することで、近代中国の「尚武」や「軍国民主義」が当初から、個人主義的な英雄と規律ある軍隊の一員、暴力の行使と自己抑制、野蛮と文明、といった一連の分裂を含みこんでいたこと、それが当時の時代状況や社会情勢と合わせて、清政府・民国政府が実際に軍国民教育を政策として導入する際に一つの桎梏となった可能性について論じる。

主持人:村田雄二郎(東京大學教授)

※本演講收取參加費,詳請請參見官網。

系統號:

A-004350

【演講】Hugh Clark:Cultural Accommodation in South China through the 1st Millennium CE

標題:

【演講】Hugh Clark:Cultural Accommodation in South China through the 1st Millennium CE

時間:

2015年2月18日(週三)16:30

地點:

Princeton University, Jones Hall, Room 202(202 Jones Hall,Princeton, NJ 08544,USA)

主辦單位:

East Asian Studies Program, Princeton University

主講人:

Dr. Hugh Clark(Professor of History & East Asian Studies, Ursinus College)

內容簡介:

The diverse lands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lay outside the empire’s cultural heartland long after the assertion of political authority by the Qin empire in the late 3rd century BCE. In the eyes of northern elites who authored the written record, the cultures of the South were considered inferior, “barbaric,” and unworthy of either imitation or engagement. Nevertheless over the course of the 1st millennium CE North and South were increasingly engaged with and familiar with each other.

For centuries if not millennia the standard narrative has presumed that northern culture, the so-called “Confucian” culture overwhelmed and transformed the South, displacing indigenous culture and converting the South into something more nearly akin to the North.

In the present paper the author argues for a different outcome. Through examination of the roots of three cults indigenous to southern Fujian province: the Maternal Ancestress (Mazu), the Great Life-Protecting Lord (Baosheng dadi), and the Lord of Manifest Kindness (Xianhui hou), the author argues that pre-sinitic southern culture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sinitic culture, one that continues to resonate throughout Chinese culture even to the present.

The goal is to challenge the “Confucian” cultural model and a new perspective on what “Chinese culture” means.

系統號:

A-004424

【演講】Arthur Kleinman:Health and Mental Health in China: Four Decades of Observations

【演講】Arthur Kleinman:Health and Mental Health in China: Four Decades of Observations

標題:

【演講】Arthur Kleinman:Health and Mental Health in China: Four Decades of Observations

時間:

2015年2月23日(週一)16:30

地點:

Princeton University, 219 Aaron Burr Hall(202 Jones Hall,Princeton, NJ 08544,USA)

主辦單位:

East Asian Studies Program, Princeton University

主講人:

Prof. Arthur Kleinman(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Harvard University)

內容簡介:


系統號:

A-004425

【工作坊】數位人文研究工作坊——臺灣研究新取徑

標題:

【工作坊】數位人文研究工作坊——臺灣研究新取徑

時間:

2014年10至12月,共3場

地點:

臺灣大學(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臺灣大學數位人文研究中心、成功大學歷史學系、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科技部數位人文推動計畫--數位人文研究人才培育計畫

聯絡人:

朱逸群,Tel: (02)3366-9847;E-mail: simonycchu@ntu.edu.tw

內容簡介:

成功大學場次:已於10月3日舉辦
中興大學場次:已於10月17日舉辦
臺灣大學場次:2014年12月12日(星期五) /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霖澤館1301教室
※各場次內容相同,請擇一報名參加

9:40-10:00
數位人文時代的臺灣研究(項潔)

10:00-12:00
官方視野VS民間記錄:臺灣歷史數位圖書館(THDL)及其研究工具集(杜協昌)

13:30-15:10
研究民國史、臺灣地方自治發展及日治法院的第一手資料:國史館數位檔案檢索系統、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日治法院檔案資料庫(蕭屹靈)

16:00-17:00
豐富多元的影像資料庫:臺灣舊照片資料庫、新版國家文化資料庫、海外博物館臺灣民族學藏品資料(蔡炯民)

17:00-17:30
分享與討論

系統號:

A-004356

【研習營】「從人文到數位人文」學術研習營

【研習營】「從人文到數位人文」學術研習營

標題:

【研習營】「從人文到數位人文」學術研習營

時間:

2014年12月5至6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政治大學行政大樓七樓第一會議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科技部人文司、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等

聯絡人:

曾同學,E-mail: 101151503@nccu.edu.tw

內容簡介:

12月5日
【知識微縮革命與數位人文研究】
8:40-9:50
主持人:林富士(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副召集人兼歷史語言研究所副所長)
唐宋類書與帝國的知識想像:一個數位人文的觀察(項潔,國立臺灣大學資訊工程系特聘教授)
對談人:林富士、王三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

10:10-11:20
主持人:賴錫三(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Ephemera: Current and Future”及其相關(Tani E. Barlow(湯尼‧白露)Rice University歷史系教授)
對談人:張哲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黃錦珠(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11:20-12:30
主持人:李瑞騰(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數位資料庫與臺灣文學研究新趨向(黃美娥,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對談人:李瑞騰、陳芳明(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文學抒情╱敘事結構的數位人文考察】
14:00-15:10
主持人:康來新(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同位詞夾子:主題式分類詞庫萃取演算法(謝育平,銘傳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副教授)
對談人:歐麗娟(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祝平次(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15:30-16:40
主持人:高桂惠(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
語文分析方法在數位人文的一些應用──《紅樓夢》、《西遊記》及其他(劉昭麟,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科學系特聘教授)
對談人:高桂惠、邱偉雲(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後)

16:40-17:50
主持人:廖美玉(逢甲大學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兼科技部中文學門召集人)
唐詩的數位人文研究(鄭文惠,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對談人:蔡瑜(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羅鳳珠(元智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12月6日
【思想觀念的數位人文考察】
9:30-10:40
主持人:林啟屏(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兼文學院院長)
先秦儒道思想論著文本結構與觀念系統的數位人文考察──以《論語》、《孟子》、《荀子》、《老子》、《莊子.內篇》為中心(邱偉雲)
對談人:陳逢源(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兼主任)、蔡振豐(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11:00-12:10
主持人:楊秀芳(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人文基因圖譜:隱喻或方法?(余清祥,國立政治大學統計學系教授)
對談人:賴惠玲(國立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特聘教授)、趙沈允(Rice University歷史系講師)

14:00-15:10
主持人:陳麗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概念史的理論、方法和實踐(方維規,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特聘教授)
對談人:邱偉雲、何立行(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後)

17:00-18:00
【圓桌討論:從人文到數位人文:人文研究新方法與新範式】
主持人:廖美玉
與談人:Tani E. Barlow、方維規、沈國威、孫江、項潔、鄭文惠(依照姓氏筆劃)

系統號:

A-004378

【工作坊】Workshop on Filled Pauses in Chinese, English, and Japanese

標題:

【工作坊】Workshop on Filled Pauses in Chinese, English, and Japanese

時間:

2014年12月12日(週五)

地點:

中研院人文館南棟5樓519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語言結構和類型研究群

聯絡人:

張美鳳,Tel: (02)2652-5000#6138;E-mail: typology@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9:10-9:40
Pho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filled pauses in spontaneous Japanese: F0, formant frequency, and phonation (Kikuo Maekawa, National Institute for Japanese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9:40-10:1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undary strength, subsequent clause length and the duration of silent and filled pauses at clause boundaries in Japanese (Michiko Watanab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Japanese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10:20-11:00
Some observations about Filled Pauses in English: A Multifaceted Approach (Ralph Rose, Waseda University)

11:00-11:40
Filled pauses in Chinese conversation (Shu-Chuan Tseng, Academia Sinica)

系統號:

A-004400

【工作坊】2014年「新力初聲」工作坊

標題:

【工作坊】2014年「新力初聲」工作坊

時間:

2014年12月11日(週四)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2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文化思想史研究室、法國遠東學院臺北中心

聯絡人:

黃翊峰,E-mail: arcanemoon35@hotmail.com

內容簡介:

10:00-11:40
【祈雨與防洪】
主持人:邱仲麟
明清山西祈雨活動分析(張繼瑩,暨南國際大學歷史所博士/中研院史語所博士後)
清代檔案文獻中所見北京城水災防治與水資源管理案例(王一樵,臺大歷史所博士)

13:30-15:10
【佛法與塵市】
主持人:劉淑芬
唐代的法華修行與念佛之會通--以千福寺飛錫的三法華三昧與念佛三昧為中心(曾堯民,臺灣大學歷史所博士)
唐宋成都城西龍女祠及其周邊蠶市的形成(許凱翔,清華大學歷史所博士候選人/中研院史語所博士候選人培育計畫)

15:20-17:10
【仙姑與王爺】
主持人:康豹
神龕上的祖姑婆--廣東增城的何仙姑信仰與泛珠三角地區的祖姑之祀(廖小菁,香港中文大學歷史所博士)
王爺信仰網絡及其廟際關係研究(福建、臺灣、東南亞):以池府王爺信仰為例(謝奕君,法國西巴黎楠泰爾大學(巴黎第十大學)人類學系民族學博士候選人/法國遠東學院臺北中心獎學金生/中研院史語所訪問學員)

系統號:

A-004455

【工作坊】「中國宗教與社會空間研究」工作坊

標題:

【工作坊】「中國宗教與社會空間研究」工作坊

地點:

政治大學行政大樓7樓第5會議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美國普度大學中國宗教與社會研究中心、美國密執根大學中國信息研究中心、美國普度大學全球研究中心、國立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

聯絡人:

黃偉雄,Tel: 02-2939-3091#66902;E-mail: cscr@nucu.edu.tw

內容簡介:

9:20-10:10
中國大陸宗教版圖變化的時空分析(鮑曙明,密執根大學中國信息研究中心主任)

10:20-12:00
宗教場所地圖呈現和使用空間統計測試宗教社會學命題(楊鳳崗,普度大學社會學教授、普度大學中國宗教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大陸宗教市場的空間研究(洪朝輝,普度大學經濟史教授和全球研究中心主任、普度大學中國宗教與研究中心共同主任)

14:00-15:40
近代上海宗教地圖(吳政哲,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
臺灣文化資源GIS與宗教數位地圖(洪瑩發,中研院數位人文中心、臺灣淡南民俗文研究會)

16:00-16:50
文化地圖協會(ECAI)數位地圖計畫(卜道(David Blundell,政大語言所、亞太研究國際學程)

系統號:

A-004502

【研習營】中國近代史的趨勢與議題學術研習營

標題:

【研習營】中國近代史的趨勢與議題學術研習營

時間:

2015年1月19至23日(週一至週五)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復旦大學歷史學系

聯絡人:

林小姐,Tel: 886-2-27824166

內容簡介:

1月19日
9:10-10:30
近代史的研究趨勢(呂芳上)

10:50-12:20
口述歷史與近代史研究(張力、遊鑑明)

13:30-15:00
宗教史與地方社會(康豹、羅士傑)

15:20-16:50
蔣介石與胡適(黃克武、潘光哲)

17:10-19:30
學員專題討論(一)

1月20日
9:00-10:30
近代政治史研究(張瑞德、王奇生)

10:50-12:20
近代外交史研究(張啟雄、金光耀)

13:30-15:00
東北亞與東南亞(陳儀深、許文堂、林泉忠)

15:20-16:50
近史所檔案館、圖書館與胡適紀念館的介紹

17:10-19:30
學員專題討論(二)

1月21日
9:00-10:30
近代經濟史研究(陳慈玉、林滿紅、吳景平)

10:50-12:20
城市與商人(李達嘉、張寧)

13:30-15:00
戰爭與革命(羅久蓉、餘敏玲、黃道炫)

15:20-16:50
近史所數位資源介紹(張哲嘉、孫慧敏)

17:10-19:30
學員專題討論(三)

1月22日
9:00-10:30
科學與藝術(雷祥麟、王正華)

10:50-12:20
知識轉型(張壽安、呂妙芬、章清)

13:30-17:30
參觀國史館、黨史館與檔案管理局

1月23日
9:00-10:30
海華與邊域(賴惠敏、李盈慧、吳啟訥)

10:50-12:20
薪火相傳(張玉法、陳永發)

13:30-15:00
海峽兩岸近代史研究之展望(黃克武、章清)

15:20-18:00
綜合座談

系統號:

A-004357

【研習營】第24屆歷史研習營——「知識‧傳播‧閱讀」

【研習營】第24屆歷史研習營——「知識‧傳播‧閱讀」

標題:

【研習營】第24屆歷史研習營——「知識‧傳播‧閱讀」

時間:

2015年2月2至6日(週一至週五)

地點: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聯絡人:

羅小姐,Tel: (02)2782-9555#351;E-mail: ihpcamp@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報名資格:歷史學或相關系所大三以上及碩、博士班學生
報名方式:一律採E-mail報名,請至活動網址下載報名表
電子信箱:ihpcamp@gate.sinica.edu.tw(如在三日內未收到我們的回覆確認信,請聯絡羅小姐)
截止日期:即日起至2014年11月24日止
錄取名額:40~50名。
報 名 費:新臺幣1,500元正。另函通知錄取者繳交報名費。
錄取名單公佈日:2014年12月5日

報名須知:
1.
2.無法全程參加者,請勿報名。
3.研習期間全體學員必須住宿在中央研究院活動中心。
4.本次活動場地並非全屬無障礙設施空間。
5.未開放大陸學校學生個別報名。
6.未錄取者恕不通知。
7.主辦單位保有活動變更及最終錄取學員之權利,如有未盡事宜得隨時修正之,並於活動網站公告。

本研習營已公佈師資名單及講題(暫訂):
近世中國思想與思想與知識的下滲(王汎森)

東亞的圖像與知識傳播(石守謙)

從品評會到博覽會:近代農學知識的傳播網絡(呂紹理)

明清書籍與閱讀史研究的新方向(李仁淵)

變動的身體知識?寫本時代的疾病、醫療與文化(李貞德)

何謂「數位人文學」?(林富士)

知識傳播──跨越媒材的界線(許雅惠)

如何理解知識的跨族傳播?以嚴復為例(陳正國)

女書的文化歷史意涵:從文本到閱讀與展演(劉斐玟)

系統號:

A-004413

【展覽】瓶盆風華:明清花器特展

【展覽】瓶盆風華:明清花器特展

標題:

【展覽】瓶盆風華:明清花器特展

時間:

2014年11月12日至2015年9月9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203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花器包含「盆景」與「插花」兩類器皿,中國傳統的花器材質眾多,銅、瓷、玉、石、玻璃、漆、木竹…等,不一而足。形制則有瓶、盆、缸、碗、盤、桶、籃及掛瓶…等,豐富多樣。本展覽以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明清瓷質花器為重點,展覽分「盆景器」及「插花器」兩單元,藉以呈現明清時期花器發展的特色。

「盆景」,將植物連根栽植在花器裡,是一種有生命的活藝術;花盆被寓為大地,依觀想來形塑各類植栽,亦可添加湖石、人偶、蟲鳥等配飾,營造具體而微的庭園大地景觀,可觀、可想、可神遊,饒富意味。盆景器皿厚而重,多呈現廣口、寬底、方、圓或多角的造形,有盆與托成套者,也有各類動物造形的盆景器皿。

「插花」,將花木剪裁插置在花器裡,欣賞花木姿態之美。花材與花器的運用,取決於陳設空間之大小與功能。如陳設於大廳的「堂花」,需大型花器展現富麗花材;擺置書齋的「齋花」,需小而雅緻。插花時還需思考固定花枝的方式,所以院藏花器經常搭配多孔的金屬內膽,或製成多管形制。

盆景、插花除可單獨擺設,亦可多件同列,也可結合其他質材的裝飾物,透過花材、花器及裝飾物的諧音轉意,呈現如「玉堂富貴」、「事事如意」之類吉祥祈願的花藝,感受古人裝置藝術的手法。明清皇室花器中,以當代製造的瓷器或琺瑯器為主,有時也選用銅、玉、陶瓷等古器物,改變其原有功能,化身為花器,呈現出古雅華麗的品味。

本展覽全年開放,8:30-18:30,夜間延長開放時段:每週五、週六18:30-21:00,國人憑身分證件可免費參觀。

系統號:

A-004391

【展覽】風情雅致--明代蘇州文人書畫扇

【展覽】風情雅致--明代蘇州文人書畫扇

標題:

【展覽】風情雅致--明代蘇州文人書畫扇

時間:

2014年10月4日至12月25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208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扇子是古人搧風引涼的器具,而扇面用於寫字作畫,也是我國傳統書畫的藝術表現形式之一。「摺扇」,收則折疊,用則展開,古稱「折疊扇」,又名「撒扇」、「聚頭扇」,根據《圖畫見聞誌》所載,源自高麗、日本的朝貢,北宋(960-1126)年間已經流傳中土。明代初期,「倭扇」入貢,深受明成祖朱棣(1360-1424)喜愛,並以之作為賜賚朝臣的禮物,並漸得社會各階層人士的讚賞。

明代中期,蘇州工商經濟蓬勃發展,民眾生活日益富裕,文化藝術隨之振興,摺扇成為文人書畫家的新寵,在其上揮灑丹青翰墨蔚然成風。於是,本為消夏納涼之日常實用品的摺扇,成了文人雅士怡情遣興的媒介,而有「懷袖雅物」之稱。摺扇的幅面雖不過尺餘,卻能集詩、書、畫為一體,表現出中國傳統文人的三絕之美,既可抒懷、觀賞,又可收藏、餽贈。明人文震亨(1585-1645)《長物志》言:「姑蘇最重書畫扇。」足見明代蘇州地區文人書畫扇盛行。

本院的典藏中,有不少蘇州重要書畫家的扇面傑作,此特展精選明代吳門文人書畫扇面展出,一方面承接本年度「明四大家」特展,另一方面藉此體認摺扇在中國文人書畫藝術發展上的文化特質與意涵。

本展覽全年開放,8:30-18:30,夜間延長開放時段:每週五、週六18:30-21:00,國人憑身分證件可免費參觀。

系統號:

A-004392

【展覽】「暢郵殷墟──郵票中的殷墟文物」特展

【展覽】「暢郵殷墟──郵票中的殷墟文物」特展

標題:

【展覽】「暢郵殷墟──郵票中的殷墟文物」特展

時間:

2014年12月10日至2015年7月1日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1樓殷墟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內容簡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珍藏的殷墟文物,是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三七年間,在河南安陽殷墟所進行的考古發掘出土品。內容豐富,包含:甲骨、青銅器、玉器、石器、陶器與骨角牙器等。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從中精選八件文物,於二〇一四年十二月十日發行「中華古代文物郵票──殷墟」,讓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文物以及神乎其技的工藝技術,以郵票的形式再現於世人。本館配合郵票發行,推出「暢郵殷墟」特展,展出郵票上的八件文物,藉由郵票的穿針引線,帶領我們穿越時光隧道,暢遊殷墟,見證燦爛輝煌的商代文明。

展期:2014年12月10日至2015年7月1日
每週三、六,9:30-16:30(國定假日及選舉日不開放)

系統號:

A-004393

【展覽】明四大家特展——仇英

【展覽】明四大家特展——仇英

標題:

【展覽】明四大家特展——仇英

時間:

2014年10月4日至12月29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202、210、212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本院所藏明四大家-沈周(一四二七—一五〇九)、文徵明(一四七〇—一五五九)、唐寅(一四七〇—一五二四)、仇英(約一四九四—一五五二)作品質量均美,特於今年推出四大家系列特展。繼第一季沈周展、第二季文徵明展、第三季唐寅展之後,第四季推出仇英特展。仇英,字實父,號十洲,原籍江蘇太倉,後移居蘇州。仇英以畫為業,雖出身微寒,但天資聰穎,少時學畫於蘇州著名畫家周臣(約一四五〇─一五三五),並受文徵明、唐寅等人影響,繪畫成就得到蘇州文人揄揚。

此外,仇英與當時收藏家如周鳳來(一五二三—一五五五)、陳官(卒於一五五七之後)、項元汴(一五二五—一五九〇)等時有往來,又因擅長臨摹,深得收藏家們的青睞,致使眼界大開,也令他有機會研習、臨摹江南藏家收藏的宋元畫作,技藝更加精湛,遂孕育出自己獨特的風貌。他於人物、山水、花卉等題材,無不匠心獨運;他的畫風不僅工謹精微,又具有文人細膩雅致的氣韻,在周臣過世之後,獨步江南二十年。

仇英的女兒仇珠(十六世紀)、女婿尤求(十六世紀),都是他的後學者。仇珠的畫風精工秀麗;尤求亦繼承仇英畫風,尤其擅長白描人物畫。明代中期商業活動盛行,在仇英活躍於畫壇時,他的作品即被大量臨仿,職業畫家託名仇英者更不計其數。

此次展覽分為「仇英的繪畫」及「傳承與影響」二個單元。第一單元呈現仇英作品多樣的風格特色。第二單元展出包括仇英的前輩畫家戴進(一三八八─一四六二)、周臣和後學者仇珠、尤求等人作品,以及傳稱仇英作品,藉以說明仇英對明代畫壇的影響力。

本展覽全年開放,8:30-18:30,夜間延長開放時段:每週五、週六18:30-21:00,國人憑身分證件可免費參觀。

系統號:

A-004406

【展覽】古調留聲──臺灣原住民族傳統音樂採集主題展

【展覽】古調留聲──臺灣原住民族傳統音樂採集主題展

標題:

【展覽】古調留聲──臺灣原住民族傳統音樂採集主題展

時間:

2014年9月1日至12月31日

地點:

臺灣大學圖書館B1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原住民族委員會、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內容簡介:

自日治時期以來,臺灣原住民族傳統音樂一直受到許多音樂家及學者所關心。最早的採集記錄可追溯至日本人類學家伊能嘉矩所發表的〈臺灣土番之歌謠與固有樂器〉一文,而臺灣本土音樂家張福興也在一九二一年至日月潭採集邵族之音樂,並在兩年後由臺灣教育會出版《水社化番杵音及歌謠》。錄音採集則首次出現於一九二二年,日本音樂學家田邊尚雄使用早期蠟管式留聲機,至泰雅族、排灣族、邵族等部落採集有聲資料,並在其著作《南洋、臺灣、沖繩音樂紀行》中發表其調查結果。日治末期,黑澤隆朝教授對臺灣原住民音樂進行實地調查,採集近千首歌謠及器樂,堪稱研究臺灣原住民族音樂最深最廣者,並完成《臺灣高砂族的音樂》一書,此書在日後也成為此領域的重要參考文獻。

戰後的原住民音樂研究則以史惟亮發起的「民歌採集運動」為主,共進行五次採集,由許常惠等人共同執行,此次運動共採錄兩千首以上民歌,為漢人最具規模之民族音樂採集。同時呂炳川教授也在進行臺灣原住民族音樂的研究,並在一九八〇年出版《臺灣山胞的音樂》唱片。參與「民歌採集運動」的許常惠老師也在一九八六年出版《現階段臺灣民謠研究》介紹了臺灣民謠研究的歷史、方法,以及包括福佬、客家、原住民民謠分析。

音樂,是臺灣原住民族的生活體現,內容承載著族群部落的歷史傳說、遷徙、祭儀,與日常生活,古調音樂的保留與傳承是當代族人了解祖先生活的歷史與智慧的一種方式,在今日原住民傳統文化、語言不斷流失的時刻,這些由前人所採集、保留的珍貴資料,是後輩人們得以親近祖先路徑之一,此外,亦是為後人留下了臺灣原住民族傳統古調的美好。本中心此次將舉辦「古調留聲──臺灣原住民族傳統音樂採集主題展」,展出相關書籍、樂譜及影音資料,期盼能夠藉由這些館藏,讓讀者們一窺臺灣原住民族傳統生活的表現,並了解音樂採集的歷史脈絡。

系統號:

A-004407

【展覽】鄰蘇觀海——院藏楊守敬圖書特展

【展覽】鄰蘇觀海——院藏楊守敬圖書特展

標題:

【展覽】鄰蘇觀海——院藏楊守敬圖書特展

時間:

2014年6月7日至12月14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104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之珍貴善本,質量俱精,除了清宮舊藏外,尚包括不斷蒐購及接受捐贈,為院藏之所闕遺,且深具文化價值者。其中,政府於民初移存之晚清藏書家楊守敬(1839-1915)觀海堂部分藏書凡1,634部、15,491冊,最能呈現漢籍的多元豐富及其流傳於東亞文化圈的特色。

在晚清著名藏書家之中,楊守敬並非以藏書量見譽於時,而是因其東瀛訪書經歷及攜回不少珍貴漢籍而為世所重。他在光緒六年(1880)受聘為駐日公使何如璋(1838-1891)隨員,前往東京。其時,日本明治維新方興未艾,舉國勠力西化改革。他看見大量漢籍被賤價棄置市上,遂銳意蒐購;又因書結緣,與日本收藏家森立之(1807-1885)、向山黃村(1826-1897)及島田重禮(1838-1898)等人相識相知,並在他們協助下,經由購買、交換等方式,獲得其他藏書家的罕見善本。

光緒十年(1884)楊守敬攜在日訪得之書回國,四年後將之藏於湖北黃州「鄰蘇園」,再於二十九年(1903)移存武昌菊灣「觀海堂書樓」。本展覽「鄰蘇觀海」之名,即源自此二處楊氏藏書地點。民國四年(1915),楊氏過世,政府以七萬餘金將其藏書購入,並將一部分撥交松坡圖書館,後併入國立北平圖書館,復將另一部分儲於集靈囿,繼交故宮博物院圖書館典藏,嗣於抗戰期間隨文物南遷。本院所藏雖非觀海堂藏書全貌,然蘊含了楊氏對漢籍蒐藏的奉獻與心血,最足見證其保存民族文化之功。

本展覽分為「其人其藝」、「東瀛訪書 」、「靜觀寰宇」及「圖書流傳」四個單元。「其人其藝」介紹楊守敬個人生平,展示其書法,以呈現楊氏情性入筆的一面;「東瀛訪書 」則從日本訪書經歷,揭示其訪書特色、蒐書來源及重要成果。「靜觀寰宇」旨在透過藏書內容,說明楊氏探究學術,對於天文輿地的大宇宙以次人體結構的小宇宙,皆可靜觀而自得。「圖書流傳」勾勒了漢籍從中國傳向東亞朝鮮半島及日本,終又回流的文化旅程,彷彿呼應著楊氏與域外漢籍之間的相遇緣份。

系統號:

A-004408

【展覽】「威權時代中多元論述的星火:1950s-1970s臺灣人類學者與原住民研究」專題特展

【展覽】「威權時代中多元論述的星火:1950s-1970s臺灣人類學者與原住民研究」專題特展

標題:

【展覽】「威權時代中多元論述的星火:1950s-1970s臺灣人類學者與原住民研究」專題特展

時間:

2014年4月23日至12月31日

地點: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特展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民族所

聯絡人:

Tel: 02-2652-3308

內容簡介:

1950到1970年代的臺灣,是一個政治上處於戒嚴,經濟上「現代化」發展掛帥的時代。政府的治理哲學,延續了新生活運動的餘續,著眼於教化出「儉樸」、「理性」的國民;民族政策上則抱持著「漢化」或「同化」的基本態度。在那個講求規制的時代中,從大陸遷臺的第一代人類學者,以及他們在臺灣培養出的第二代人類學者,秉持著學術的真誠與使命感,深入原住民部落,展開專業嚴謹的民族誌田野調查工作;並在各種可能的公開場合,鼓吹文化相對論的觀點,企圖喚起社會大眾對於非漢族群文化的認識與尊重。透過他們鍥而不捨的呼籲,以及默默的學術累積與出版,到了1980年代,社會政治氛圍開始轉變,整個臺灣社會對於原住民文化的接納與欣賞,對於文化多元主義的擁抱,也才能夠水到渠成。

本展覽由本所副研究員蔣斌先生及何翠萍女士共同策展。展覽中匯集了大量珍貴的田野影像、公文檔案、研究者田野筆記圖繪、文物及訪談影音,並透過多媒體技術及互動式展示設計,帶領觀眾重返1950-1970年代,看臺灣戰後第1、2代的人類學者如何秉持學理的觀點與學術的初衷,在當時國家機器與社會大眾的眼神都不太眷顧的偏遠地區,默默地實踐著多元主義與人本主義的理想。展期自4月23日起至103年12月31日止,誠摯地邀請各界朋友蒞臨指教。

展期
2014年4月23日~12月31日
每週三、六 9:30 ~ 16:30。
遇國定假日休館 (其它特殊情形之休館,以本館網頁最新消息告為準)

系統號:

A-004409

【展覽】島嶼‧地動‧重生:921地震十五周年特展

【展覽】島嶼‧地動‧重生:921地震十五周年特展

標題:

【展覽】島嶼‧地動‧重生:921地震十五周年特展

時間:

2014年9月19日至2015年5月24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四樓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6-3568889

內容簡介:

島嶼‧地動‧重生
臺灣歷史的逐步演變,緣於臺灣這塊土地與多元族群之間的互動所形成;而在臺灣當代歷史的發展進程中,接近二十世紀末,1999年的921大地震,不僅只為一次臺灣島嶼的環境鉅變、地表樣貌的翻動,同時更帶來了臺灣人對於社會、文化、經濟層面的複雜思考,以及人與自然、土地間的高度倫理省思。

本展覽由「晃動的搖籃」、「記憶的餘震」、「 生活的回穩」和「島嶼的重生」等四大展示主題, 將921地震放置在地震史、臺灣近代史發展的時間脈絡中,重返19999年9月21日當下與其後的時刻,看見臺灣人民如何應變,並且如何不分族群與地域彼此無私協助,攜手共度悲慟失去家園與親人的歷程;而除此,在此一自然劇變後,人們又是如何在傾圮崩垮的屋瓦中,重建家園、社區以及適切地方發展的產業,並思考到文化、古蹟的永久存續問題,且重新建立起人與內在心靈、人與社群、人與社會和土地間的和諧關係;至最終,於現今的時間位置,再次清楚看見島嶼以及人們重生的境況,並反思921地震對於吾土吾民的各式影響及啟發。

921地震業已走過15載,此一動盪從未被遺忘,居住在這塊土地上戮力耕耘的臺灣人,業已辛勤開創出與過往殊異的獨特生活方式,並與變動不居的島嶼,不斷展開深刻繁複的對話。

晃動的搖籃
我們生活的土地,就是養育我們成長的搖籃;1999年9月21日,震央位於南投集集的大地震,是一次搖籃的劇烈晃動,也搖晃出臺灣人民對於這座島嶼的重新認識。逐步接近921發生的當下, 921地震所具體帶來的震撼與創傷,身處其中的人們,是如何回應此一鋪天蓋地的劇變;而歷經此ㄧ自然變動後,臺灣各級政府單位和相關的救援組織,亦重新檢視了自身的動員機制問題,並且獲得了災難救助的可貴經驗。在此ㄧ臺灣土地艱難的時刻裡,來自不同的社群,來自各地的族群,以及來自國內和世界各地角落的搜救、協助組職,都在此奉獻心力與汗水,盡其所能,無私互助。

記憶的餘震
土地的翻攪擾動,隨著時間逐漸平息了下來,然而仍舊活著的人們,腦海裡卻仍不斷上演著彼時的餘震。一場突如其來的地震,不只是外在環境的具體毀壞,亦是人們內在心靈、生活型態的與時適應和調整。尚存的居民回溯921發生的當下與後續,他們看見怎樣動盪的場景,如何逃離或自處;而又是在怎樣焦急倉皇的情境之中,搶救下自身或家族彌足珍貴的物品。活著的人,要如何在粉碎崩塌的廢墟中,等待家園的搶救、親人存否的消息;而面對環境與生活人群的變遷,又有著怎樣生存方式與價值心態的改易。

生活的回穩
震後15年間各式層面的具體重建,讓原本流離失所的臺灣人,逐步找回生活的秩序;而地震所引發、衍生的各種問題,也讓臺灣社會共同思索「發展」一詞的意涵,以及人與土地、文化之間應有之關係。傾毀和問題的家屋,或原地重整重建,或另覓合適它處從頭起;而受創斑斑的教室和校園環境,則尋找到能讓教育紮根不倒的穩固建築工法,此一土地劇變之後的生活變遷,讓家園的定義有了思考界限的擴充;鄰里、地方關係的更弦易張,以及社區總體營造的積極意識與嶄新作為,讓人們必須重新適應不同的生活群體,但卻也因此重新迸發、創造出與眾不同的社群和能量。

島嶼的重生
每次臺灣土地的波動,都是一次人們與土地深刻對話的契機。走過的15年,不同的地域,已逐漸開展出不同面向的產業經營模式;生活、生存與生命的根本價值,也開始有了更多「因地制宜」的實踐倫理和思考方向。該如何面對下一次的土地與自然波動;該如何與變動不居的臺灣土地相偎相依;該如何去永續維持得來不易的碧綠山林和美麗家園;而又該如何,人與社群、人與土地以及經濟與文化,可以是共生共榮的和睦共處,而非相互戕害、強掠剝奪的競爭關係。 921之後的15年,這座島嶼以及島嶼上的臺灣人,都在經歷著各式各樣生活形態與價值觀念的重生,他們思考問題、設法解決問題,並且逐步實踐自身的生活理想藍圖,然後一路走向,與這座島嶼更加親密無間的未來。

系統號:

A-004410

【展覽】紅唇與黑齒:檳榔文化特展

【展覽】紅唇與黑齒:檳榔文化特展

標題:

【展覽】紅唇與黑齒:檳榔文化特展

時間:

2014年9月1日至12月20日

地點:

中研院數位文化展示中心(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聯絡人:

林玉雯,Tel: 02-26525277

內容簡介:

「檳榔」在臺灣是相當重要且經濟價值高的作物,曾經有「綠金」、「綠寶石」之稱。然而「綠金」時代已逝,現今談及「檳榔」,一般人腦海大多會浮現「紅唇族」、「檳榔西施」、「土石流」的畫面。檳榔已被政府及許多學者型塑為傷害健康、汙染環境、敗壞風俗、及摧殘生態的罪魁禍首之一,負面形象深植人心。

但是,檳榔真的一無是處嗎?事實上,人類嚼食檳榔的習俗已延續數千年之久,包括臺灣及中國南方的住民在內,檳榔不僅是日常的零食,透過檳榔的交換與共同的嚼食經驗,還可建立或強化族群與文化認同。除了作為食物及社交、婚禮場合的禮物,檳榔也被用於治療疾病、防止瘟疫,甚至被用來當作宗教祭祀的祭品或是行使巫術時的法物。

本展覽解說「檳榔」的不同面向,展示其多元功能,並運用數位典藏資源,讓各界更全面的認識檳榔及其文化意涵,以重新審視檳榔的價值。

系統號:

A-004411

【展覽】冷眼熱心,寫盡人間事──臺灣報導文學特展

【展覽】冷眼熱心,寫盡人間事──臺灣報導文學特展

標題:

【展覽】冷眼熱心,寫盡人間事──臺灣報導文學特展

時間:

2014年6月27日至2015年1月4日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展覽室B(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聯絡人:

Tel: (06)221-7201

內容簡介:

「臺灣報導文學特展」6月27日起開展,國立臺灣文學館首次以報導文學作為策展主題,呈現自清領時期至21世紀以來臺灣報導文學的發展,看作家們遭遇新聞事件及歷史變化的重要時刻,如何以冷眼熱心寫盡人間事。

融合新聞報導與文學書寫的報導文學,又稱為「報告文學」,基本上是作家透過翻尋歷史、田野蹲點、實際採訪,輔以影像記錄等方式撰寫而成的文學作品,藉由文字傳播映照現實,較諸其它文類具有更強大的反省及批判力道,以凝聚社會共識及與向上力量。

1935年4月21日臺灣中部大地震,作家楊逵前往災區調查後撰寫報導,將驚心動魄的災區場景做了生動的描述,建構了當年臺灣的集體記憶,其後楊逵並在報紙發表〈談「報導文學」〉、〈何謂報導文學〉、〈報導文學問答〉等三篇論述文章,允為臺灣報導文學理論架構的先驅。

特展以1928年至2000年的臺灣報導文學年表發端,郁永河在康煕年間來臺採硫寫下《裨海紀遊》一書,記錄沿途見聞、平埔族風俗民情,周步霞於1886年刊登於《臺灣府城教會報》第8期的〈北港媽的新聞〉、林獻堂1928年起連載於報紙的《環球遊記》、楊逵於1935年刊登於《社會評論》的〈臺灣震災地慰問踏查記〉,是清末至30年代,報導文學擔任「追求真實」使命的開創期。

1945至1960年代,臺灣結束殖民歷史,卻捲入反共浪潮與威權肅殺的白色恐怖氛圍,此情境不利於報導文學之發展,作家們改以柔性的書寫手法,使得此時期的報導文學成果見證歷史發展之軌跡,有如「冰山下的伏流」。

在1970年代,資深編輯高信疆在《中國時報》副刊開闢「現實的邊緣」專欄,大力提倡鄉土文化,並將報導文學列入「時報文學獎」的獎項之一,對臺灣戰後報導文學的推展發揮了關鍵性的影響力。接著則是陳映真於1980年代創辦《人間》雜誌,雖然只發行47期,但其所標舉的人道主義、對邊緣弱勢及底層人民的關注,卻深刻影響臺灣紀實攝影及報導文學的發展。

「冷眼熱心,寫盡人間事──臺灣報導文學特展」,6月27日起至2015年1月14日,在臺文館B展室展出,歡迎踴躍參與。

系統號:

A-004412

【展覽】南島溯源八千年——『亮島人』與馬祖史前文化展

標題:

【展覽】南島溯源八千年——『亮島人』與馬祖史前文化展

時間:

2014年12月5日至2015年1月18日

地點:

國立歷史博物館四樓401展廳(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49號)

主辦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福建省連江縣政府

聯絡人:

Tel: (02)2361-0270

內容簡介:

從古至今,人們對遙遠的古代每每充滿好奇遐想,多少人嘗試用不同的方式,詮釋著被遺忘的一草、一沙、一世界,這些行為背後,總植基於對古文化的渴望及回頭看的好奇心,正因此才有了「考古學」及相關領域學門的發展;誠如國際著名學者張光直(1931-2001)面對牢獄生涯後卻選擇踏入考古人類學領域的原因--想知道「人之所以為人」。

「考古學」是人類學的分支之一,是對過去人類生活及變遷的科學研究;意即以科學的方法及態度,發掘並研究古代人類的物質遺留,藉以瞭解古代人類生活的全部。而考古的過程,簡單的說,就是一種回鄉、溯源的歷程,亦是一次次窺探始祖先人種種真相的爬梳與解謎。

本展所欲揭開神秘面紗的主角--「亮島人」,發掘於馬祖列島中的「亮島島尾遺址群」。從該遺址出土了陶片、石器、骨器等遺存,以及2具人骨遺骸(命名為「亮島人1號」及「亮島人2號),這2具人骨分別具有8千多年和7千多年的歲數。此為臺灣考古學上的重大發現,也是臺灣至今發現最早的人骨,同時更是中國大陸東南沿海新石器時代早期墓葬中,少數年代久遠且保存良好的案例之一。

臺灣是否為南島民族的起源地,多年來學界的看法和結論不一。然而,隨著「亮島人」的發現,為此一謎團提供了很有價值的訊息。雖然「亮島人」的研究仍處於初步階段,尚不足以據此推論出南島語族的起源問題,然至少已得知「他們」與部分現代南島語族有著共同母系血緣關係,並將馬祖的歷史向前推展八千年,預期將為臺灣歷史學、人類學、考古學、人種遺傳學等學門引發新議題。
  
過去本館曾舉辦過兵馬俑(2000年及2007年)、馬雅文明(2002年)、樓蘭美女(2008年)等海外重要遺址特展,廣受民眾歡迎與喜愛。這次難得的本國考古遺址展覽,特別感謝連江縣政府、馬祖民俗文物館及參與「亮島島尾遺址群」發掘的所有工作人員,讓本島民眾得以透過「亮島人」3D仿真複製人骨模型、亮島島尾遺址群之陶石器、骨角器、生態遺留等,了解考古發現過程、遺址文化現象及考古研究科學應用,為大眾帶來豐富新知與視野,同時滿足歷史詩情的想像,並對戰地馬祖的文化有更深一層的全新認識。

本展覽開放時間為週二至週日,10:00~18:00。

系統號:

A-004485

【展覽】重彩流金六百年——壁畫‧故事‧法海寺

【展覽】重彩流金六百年——壁畫‧故事‧法海寺

標題:

【展覽】重彩流金六百年——壁畫‧故事‧法海寺

時間:

2014年11月9日至2015年3月15日

地點:

世界宗教博物館六樓特展區、和平交流廳(新北市永和區中山路一段236號)

主辦單位:

世界宗教博物館、首都博物館、北京市法海寺文物保管所

聯絡人:

Tel: (02) 82316699

內容簡介:

座落於北京石景山區的法海寺,始建於明正統四年(1439年),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歷史。大雄寶殿內保存至今的重彩壁畫,設色構圖依然細緻可見,在宮廷畫士與民間畫師的合作之下,每一位佛菩薩、每一景致花草,皆蘊藏深刻的信仰意涵與工藝技法,展現莊嚴與美感兼具的佛國境界。

法海寺壁畫與寺院一起經歷各種風雨,第一次透過完整展覽的形式,面對寺院之外的世界。特展從三個角度來展現這幅壁畫的故事:
一是再現:通過考據、繪畫技巧和現代科技,再現壁畫原貌的臨摹珍品,讓觀眾能一睹六百年前壁畫的輝煌瑰麗;

二是走入:利用多媒體效果與視覺性說明技巧,塑造出探訪法海寺觀看壁畫的體驗,讓觀眾能走進大雄寶殿欣賞壁畫;

三是探索:對壁畫內容與工法的說明和分析,聚焦壁畫中值得一看的細節,輔以相關文物的印證,讓觀眾能瞭解壁畫的更多故事。

本展覽開放時間為:週二至週日10:00-17:00(週一休館)

系統號:

A-004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