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會訊息

海峽安定.臺灣安全──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簽訂六十週年國際學術討論會

海峽安定.臺灣安全──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簽訂六十週年國際學術討論會

標題:

海峽安定.臺灣安全──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簽訂六十週年國際學術討論會

時間:

2014年12月3日(週三)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聯絡人:

薛月順協修,Tel: 02-23161057

內容簡介:

10:20-12:00
【座談會: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歷史意義與影響】
主持人:錢復(前監察院長、國泰慈善基金會董事長)
與談人:李大維(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李大維主任委員)、邵玉銘(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董事長)

13:30-15:00
【第一場討論會:條約簽訂時的反應】
主持人:林碧炤(政治大學外交系教授)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保證與限制(林正義,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
從日本角度看「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段瑞聰,日本慶應義塾大學教授)
評論人:林碧炤

15:20-16:50
【第二場討論會:條約簽訂後的影響】
主持人:張玉法(中央研究院院士)
無礙反攻?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簽訂後的宣傳困境(張淑雅,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簽訂後的餘波──從1958年中美重申協防立場談起(吳淑鳳,國史館纂修)
評論人:裘兆琳(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

系統號:

C-004428

原住民‧平埔族群語言文化復振研討會

標題:

原住民‧平埔族群語言文化復振研討會

時間:

2014年12月4至5日(週四至週五)

地點:

中研院學術活動中心2樓第1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原住民委員會、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聯絡人:

Tel: 886-2-2652-5350

內容簡介:

12月4日
9:30-11:00
【主題一:歷史議題】
主持人:洪麗完(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發表人:原住民(陳俊男、蔡志偉)、平埔族群(詹素娟、陳叔倬/段洪坤)

11:10-12:40
【主題二:語言議題】
主持人:待確定,邀請陳坤昇(原住民族委員會教文處處長)或政治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林修澈主任
發表人:原住民(波宏明、吳明義)、平埔族群(施朝凱/李淑芬、簡史朗)

14:00-15:00
【專題演講】
講題待定(孫大川)

15:40-17:40
【主題三:文化議題】
主持人:潘英海(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
發表人:原住民(浦忠勇、巴奈‧母路)、平埔族群(簡文敏、鄧相揚)

12月5日
9:00-10:30
【主題四:社區營造議題】
主持人:阿浪‧滿拉旺(原住民族委員會處長)或黃智慧(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發表人:原住民(尤天鳴、王進發)、平埔族群(張德儀、簡炯仁/金惠雯)

10:50-11:50
【圓桌論壇】
主持人:鍾興華(原住民族委員會副主委)
與會者:原住民族群代表(浦忠成、布興‧大立、蔡中涵)、平埔族群群代表(段洪坤、劉益昌、林清財)

系統號:

C-004491

2014經學與文化學術研討會

2014經學與文化學術研討會

標題:

2014經學與文化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4年12月5日(週五)

地點:

中興大學綜合教學大樓13樓1301國際會議廳(臺中市南區國光路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

聯絡人:

湯碧珠助教,Tel: (04)22851790

報導者:

湯碧珠助教

內容簡介:

9:00-10:25
主持人:張清泉
從孔孟之真情發用到張程陸王之以理禦情(劉錦賢)
特約討論人:張清泉
《華嚴疏鈔》之善財童子參學義探微(周玟觀)
特約討論人:張清泉
從《周易》〈鹹〉、〈恆〉兩卦論夫婦之道(蕭安琪)
特約討論人:朱文光

10:40-12:05
主持人:朱文光
人性本善如何可能?(蕭振聲)
特約討論人:朱文光
北朝科舉制度與經學發展關係之探討(洪銘吉)
特約討論人:江乾益
荀子的平等正義思想(陳禮彰)
特約討論人:江乾益

13:30-15:20
主持人:張高評
莊子與隱逸(林文彬)
特約討論人:劉榮賢
王夫之治《尚書》的兩種趨向及在經學史上的意義(吳雯雯)
特約討論人:劉榮賢
從輯本論《穀梁》之何休廢疾與鄭玄起廢疾:隱公、桓公(吳智雄)
特約討論人:張高評
《日講春秋解義》與清初《春秋》學(曾聖益)
特約討論人:張高評

15:50-17:40
主持人:汪中文
比事屬辭與方苞之《春秋》學――「無傳而著」法門之三(張高評)
特約討論人:汪中文
《家禮帖式集成》版本鉤沈(韓碧琴)
特約討論人:汪中文
戰國包山楚簡205-206禱祭祖先的意涵與相關儀節試探(鄭雯馨)
特約討論人:吳智雄
《春秋》書外諸侯「卒」、「葬」、稱名與同盟關係考辨(陳溫菊)
特約討論人:吳智雄

系統號:

C-004386

2012-2013臺灣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

標題:

2012-2013臺灣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4年12月5日至6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國際會議廳地下一樓(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29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國立政治大學臺灣 史研究所、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有意參加者請逕至線上報名網頁

內容簡介:

12月5日
【專題演講】
主持人:陳登武(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
講題待定(許雪姬,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10:50-12:20
主持人:薛化元(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所長)
史料與工具(歐素瑛,國史館修纂處纂修)、(林正慧,國史館修纂處協修)
與談人:張隆志(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士班主任)
教育(許佩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副教授)
與談人:鄭政誠(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教授)

14:00-15:30
主持人:呂紹理(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體育史(林玫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教授)
與談人:謝仕淵(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組組長)
科技醫療(范燕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
與談人:張淑卿(長庚大學人文及社會醫學科副教授)

15:50-17:20
主持人:張素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所長)
宗教(侯坤宏,國史館修纂處處長)
與談人:李世偉(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副教授)
族群(洪麗完,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與談人:陳宗仁(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12月6日
9:10-10:40
主持人:林瑞明(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口述歷史(陳進金,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張世瑛(國史館修纂處協修)
與談人:陳儀深(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文學史(黃美娥,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所教授兼所長)
與談人:翁聖峰(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教授)

11:00-12:30
主持人:林會承(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化資源學院院長)
藝術史(廖新田,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教授兼人文學院院長)
與談人:黃冬富(國立屏東大學視覺藝術學系教授)
戲劇史(林于竝,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副教授兼主任)
與談人:陳龍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副教授)

14:00-16:15
主持人:顏綠芬(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教授)
音樂史(莊效文,真理大學音樂應用學系助理教授)
與談人:王櫻芬(國立臺灣大學音樂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舞蹈史(陳雅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系副教授)
與談人:盧玉珍(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副教授)
建築史(張崑振,臺北科技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
與談人:黃俊銘(中原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

16:35-17:35
【綜合座談】
主題:資料庫的運用
引言人:王麗蕉(中央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主任)
薛化元(國立政治大學臺灣研究所所長)
張素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研究所所長)

系統號:

C-004493

「創新與創造:明清知識建構與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

「創新與創造:明清知識建構與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創新與創造:明清知識建構與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4年12月5至6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中研院文哲所二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聯絡人:

Tel: +886(2)2789-5757;E-mail: cclit@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12月5日
10:10-12:00
主持人:李豐楙(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合聘研究員)
千里鏡、鹿毛筆、寄生螺:徐葆光使琉詞中的航海經驗與異國見聞(廖肇亨,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評論人:陳益源(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兼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副主任)
殊俗異物,窮遠見博──新刻《山海經圖》、《臝蟲錄》的明人異域想像(鹿憶鹿,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評論人:劉苑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13:30-15:20
主持人:潘鳳娟(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副教授)
賀清泰的詮釋學:《古新聖經》再探(李奭學,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考證與神學:劉凝的字學研究(祝平一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十七世紀耶穌會士在證道故事中的伊索寓言比較(吳珮琳,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比較文學博士)
評論人:潘鳳娟

15:40-17:30
主持人:林月惠(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十六世紀末閩地學術宗教思想研究──以魯認《錦溪日記》記錄為中心(樸永煥,韓國東國大學國際語學院院長兼中語中文系教授)
評論人:林月惠
從《毛詩品物圖考》看十八世紀的知識形成(陳捷,日本國立國文學研究資料館研究部教授)
評論人:陳瑋芬(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
雙人對話中的第三箇人:解讀《性理眞詮》(志野好伸,日本明治大學文學系副教授)
評論人:陳瑋芬

12月6日
9:30-12:00
主持人:王正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唐繪手鑑》與江戶時代中國繪畫知識的架構(塚本麿充,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研究員)
圖繪長崎:江戶後期的唐蘭館圖研究(林麗江,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江戶時代著作之中日畫史觀及其對西方學界之影響(巫佩蓉,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副教授)
琉球畫家殷元良(座間味庸昌,1718-1767)的中國繪畫學習(黃立芸,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助理教授)
評論人:賴毓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13:30-15:20
主持人:林玫儀(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明清之際詩人徐波二種稀見書述論(嚴志雄,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評論人:李欣錫(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書寫技能、詩文纂輯與草木知識(黃莘瑜,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助理教授)
評論人:李欣錫
晚清文章學與外來文學觀念(陳廣宏,中國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
評論人:黃錦珠(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15:40-17:30
主持人:胡曉真(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日本圖書館的中國戲曲庋藏及其來源(黃仕忠,中國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中國古文獻研究所所長)
評論人:廖肇亨(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舊經典與新經典:明清劇作家創造的元雜劇意境(汪詩珮,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評論人:林鶴宜(臺灣大學戲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中國文藝的傳播與改編:論笠亭仙果《七組入子枕》與李漁《十二樓》(蕭涵珍(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學者)
評論人:梁蘊嫻(元智大學應用外語學系助理教授)

系統號:

C-004394

宗教、文学、図像国際シンポジウム

宗教、文学、図像国際シンポジウム

標題:

宗教、文学、図像国際シンポジウム

時間:

2014年12月15至16日(週一至週二)

地點:

東京大學山上會館(〒113-8654東京都文京区本郷7-3-1)

主辦單位:

東京大学東洋文化研究所、復旦大学文史研究院、プリンストン大学東アジア学部

聯絡人:

E-mail: tfpcon2014@gmail.com

內容簡介:

12月15日
9:00-17:40
第一部
司会:葛兆光
Text and Image in Chan and Zen Portraiture(Thomas Hare)
形式と含意の多元化――両宋考古資料中の十二支像の分析(鄧菲)
コメンテーター:Brian Steininger

第二部
司会:Benjamin Elman
“Vernacular” Poetry in Heian Japan(Brian Steininger)
大モンゴル「シャーナーメ」写本の挿絵を読む(桝屋友子)
コメンテーター:鄧菲

第三部
司会:羽田正
墓中の仏塔――六朝時代における死後の世界観の転換(李星明)
礼制と葬俗の相互作用――明代壁画墓衰退の原因(張佳)
「文姫帰漢図」の変容 ――画とテクストの関連から(板倉聖哲)
コメンテーター:平勢隆郎

12月16日
9:10-11:20
司会:楊志剛
Made by the Empire: Wang Xizhi’s Xingrangtie(Martin Kern)
画像資料から考える中国明清の歌唱文化(大木康)
コメンテーター:李星明

系統號:

C-004436

「物品、圖像與性別」國際學術研討會

「物品、圖像與性別」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物品、圖像與性別」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4年12月17至18日(週三至週四)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中型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聯絡人:

有意參加者請逕至線上報名網頁

內容簡介:

12月17日
9:30-9:50
圓桌討論:關於「物品、圖像與性別」之框架與議題(連玲玲、賴毓芝)

10:10-12:30
【主題一:Making Imperial Women】
主持人:張哲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從〈萬壽盛典圖〉看崇慶皇太后的慶生會(賴惠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裝綴容顏:清代後妃首飾研究(陳慧霞,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處)
Fired Femininity: Empress Dowager Cixi (1835-1908) and Her Porcelains for the Studio of Utmost Grace(彭盈真,Department of Art, American University)
綜合評論:王正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3:30-15:10
【主題二:Engendered Eyes】
主持人:巫仁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女性與博覽會――兩個1907年個案的研究(吳方正,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
The Woman Behind the Camera: Ancient Ruins, Poetic Loss, and Photographic Remediation (Joan Judge, Department of History, York University)
綜合評論:周芳美(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

15:30-17:10
【主題三:Technology and Women’s Work in Transformation】
主持人:顏娟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Gender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Embroidery in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China(黃逸芬,Department of the History of Art and Architecture, Brown University)
舊行業的新行銷與新技術:《鏡影蕭聲初集》研究(賴毓芝)
綜合評論:馬孟晶(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暨歷史研究所)

12月18日
9:30-11:50
【主題四:New Media and New Styles】
主持人:羅久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From Wenhua shenghuo to Elle— The Ideology of Consumption in Post-Socialist China (Kuiyi Shen, Department of Visual Art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笑「畫」戰爭:「敵國人集團生活所」的圖像再現(連玲玲)
虛幻的家庭生活?1950-1960年代臺灣的家政漫畫(遊鑑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綜合評論:黃猷欽(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

13:00-14:40
【主題五:Visualizing and Materializing Femininity and Masculinity】
主持人:呂妙芬(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Embodying Guanyin through Hairpins as a Means of Transcendence (Yuhang Li, Department of Art History,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
Ren Bonian's Nüwa and Other Animated Rocks in Late Nineteenth-century Shanghai (Roberta Wue, Department of Art Histo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綜合評論:Dorothy Ko(Department of History, Columbia University)

15:00-16:40
【主題六:Female Artists in A New Age】
主持人:胡曉真(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Women Artists in Twentieth Century China: A Prehistory of the Contemporary (Julia Andrews, Department of History of Art, Ohio University)
Calligrapher Xiao Xian (1902-1997): A Woman in a Man’s World (Aida Yuen Wong,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Brandeis University)
綜合評論:馬雅貞(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

16:40-17:25
【總合討論】
主持人:孫慧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Concluding Remarks: Dorothy Ko(Department of History, Columbia University)

系統號:

C-004489

「20世紀初、中國周縁エスニシティの覚醒に関する比較研究——メディア、移動、政策」國際シンポジウム

標題:

「20世紀初、中國周縁エスニシティの覚醒に関する比較研究——メディア、移動、政策」國際シンポジウム

時間:

2014年12月20日(週六)

地點:

早稲田大學早稲田キャンパス22號館201室(新宿區西早稲田1-6-1)

主辦單位:

日本學術振興會基盤研究(B)「1920年代から1930年代中國周縁エスニシティの民族覚醒と教育に関する比較研究」

聯絡人:

Tel: 03-5287-5091

內容簡介:

13:10-14:20
【基調講演】
The Middle East and the Middle Kingdom: the decline of the Ottoman Empire and its impact on Chinese Muslims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馬海雲,Frostburg State University、US)
コメンテイター:鈴木規夫(愛知大學)

14:20-16:15
【パネルディスカッション】
司會:松本ますみ
清く食べ、真に生きる――近代中國におけるハラール問題と「回漢」関係(山崎典子,東京大學・院)
モンゴル騎馬兵に関する日本語の軍歌(楊海英,靜岡大學)
內モンゴルにおける善隣協會の衛生・醫療活動に関する一考察(ハスチムガ,宇都宮大學・院)
20世紀初の中國東北地方における朝鮮人社會と新興武官學校(権寧俊,新潟県立大學)
「羈縻」政策と20世紀中國:第二野戦軍「関於少數民族工作指示草案」から見た西南民族エリート問題(吉開將人,北海道大學)
コメンテイター:新保敦子(早稲田大學)

16:50-17:30
全體討論
(日本語・中國語 同時通訳つき)

系統號:

C-004395

「宗教、人文與醫療」研討會

標題:

「宗教、人文與醫療」研討會

時間:

2014年12月20至21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慈濟大學介仁校區(花蓮縣介仁街67號)

主辦單位:

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

聯絡人:

林建德教授,E-amil: bhadanta@gmail.com

內容簡介:

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將在103年12月13至14日(週六-週日),以「宗教、人文與醫療」為題,於慈濟大學介仁校區舉行學術研討會,藉由實質的研究成果發表和學術研討,展開進一步的對話、交流。

本所多年來關心人文、宗教與療癒的課題,關心宗教信仰的入世關懷與實踐,以及與身心靈轉化的關係。有鑑於此,本所擬徵求以下議題相關學術論文,尚祈各位學術先進踴躍投稿:

1.宗教療癒與人文醫學
2.宗教實踐與醫療工作
3.宗教與醫療相關課題

本研討會論文入選者,敬請於11月10日前繳交完稿論文。

系統號:

C-004397

2015美術史研討會

標題:

2015美術史研討會

時間:

2015年4月18日(週六)

地點:

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F215視聽教室(臺北市北投區學園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聯絡人:

余謹匡,Tel: (02)2893-8254;E-mail: master04finearts@gmail.com

內容簡介: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史學術研討會」在美術學院師生的齊心努力下,舉辦至今已邁入第十年。歷年來的發表者包含了國內藝術史及相關領域之研究生,累積了一定質量的成果,建立起了一個開放而嚴謹的學術平臺。

「2015美術史學術研討會」即日起開始徵稿至2015年1月5日為止,將於2015年04月舉辦。徵稿內容涵蓋古今中外各時代的建築、繪畫、雕塑、工藝以及藝術理論、藝術評論等等相關主題,竭誠歡迎全國藝術史及相關領域的研究生踴躍投稿。期盼能藉此研討會促進交流,激發出更活潑的討論,擴展藝術史及相關領域研究之多元發展。

◎ 會議時間:2015年4月18日(六)

◎ 會議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F215視聽教室

◎ 報名與繳件截止日:即日起至2015年1月5日(一)

◎ 徵稿主題:藝術史、藝術理論、藝術評論等相關領域

◎ 報名方式:
請於報名截止日前,將報名表(含論文大綱、指導教授簽名)、發表論文全文(一式三份)與發表論文電子檔(燒錄於光碟中),以郵寄方式或親送至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辦公室(地址:112臺北市北投區學園路1號 美術學系)余謹匡先生收。

詳細徵稿辦法與報名表請參考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史研討會 官方部落格:http://ahseminar.tumblr.com/

系統號:

C-004512

地方、認同與回歸:第七屆經典人物「渡也」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地方、認同與回歸:第七屆經典人物「渡也」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5年5月1至2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中正大學文學院144、155會議室(嘉義縣民雄鄉大學路一段168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聯絡人:

E-mail: ccu21601@gmail.com

內容簡介:

一、會議名稱:地方、認同與回歸─第七屆經典人物「渡也」國際學術研討會

二、主辦: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三、時間:2015年5月1-2日

四、地點:國立中正大學文學院144、155會議室

渡也,是文人亦是學者,書寫跨越不同文類。他以詩歌聞名,也寫散文、小說極短篇,更從事論述。其中,就最引人注目的詩歌作品而言,他出版過17本詩集,於量方面,直追餘光中。而以質來論,則多次入選各層級教學教材和各式各樣的選集。

倘若就創作題材論,渡也的愛情詩,質優量多。除此之外,他的涉獵堪稱十分多元,且往往領先時代風騷,如情色詩、地誌詩等。以後者持久而綿長,於澎湖、嘉義、南投、臺中著墨甚多,這些詩作與他對環保生態的關懷、扣緊政治變遷的社會時事互為腳註,共同編織一匹以地方生活、景觀為主色的錦繡大圖,由此隱隱可以見到臺灣社會各階段發展出的意識形態銘刻:從古典浪漫到鄉土;從反共寫實、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以中國古典詩語言,融入當代生活語言,形成了一種既典雅又平易的風格。渡也始終與校院內外詩社結盟,佔有一定的場域位置,擁有一般文人所沒有的行動能量。

身為大學教授,渡也是中國文學研究家,不僅在知識出入今古,同時兼擅文學理論,以言說指導創作,在臺灣詩壇,亦屬少數。由此可見,渡也對臺灣文學史有多方面的貢獻,確有開會專題研討的必要。

本研討會主題以渡也出版的十七本詩集為研究重心,其他作品與相關事蹟為輔,主題訂為「地方、認同與回歸」,惟亦歡迎各界專家學者以及研究生提出其他議題。第一輪投稿為中文摘要500字,截稿日為2014年12月20日。通過審查後,將另行通知全文撰稿期限。一律採線上投稿,投稿信箱:ccu21601@gmail.com(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系統號:

C-004398

第19屆臺灣地理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第19屆臺灣地理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5年5月23至24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聯絡人:

李宜梅,Tel: 02-77341652;E-mail: t24014@ntnu.edu.tw

內容簡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謹訂2015年5月23-24日舉辦「第19屆臺灣地理國際學術研討會」。本屆會議以「科技、政策與環境永續」為主題,分五子題:(1)國土環境變遷與調適;(2)觀光遊憩與環境承載;(3)土地治理與環境正義;(4)災害與污染防治;(5)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歡迎地理學相關領域學者、專家與研究生報名參加。

會議重要時程:
論文摘要截止、論文接受通知:已於2014年9月截止
論文全文截稿:2015年4月15日
論文發表日期:2015年5月23-24日

會議聯絡人:李宜梅助教
電話:02-77341652
投稿信箱:t24014@ntnu.edu.tw

系統號:

C-004475

第37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

標題:

第37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

時間:

2015年5月23日(週六)

地點:

中山大學文學院(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

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國立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聯絡人:

范小姐,Tel: (07)5252000#3131~3133;E-mail: NSYSU.CLA@gmail.com

內容簡介:

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與國立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謹定於2015年5月23日(星期六)假中山大學文學院,聯合舉辦「第三十七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大會主題為:

體、適、能

自上世紀後半葉以來,人文與社會科學學者在性別、族裔、動物、生態、科技與後人類、全球化與自由主義、批判理論等各領域,進行了全面的反思與再論述。這些進展挑戰、衝擊並牽動了人們的生活模式及思維認知,也使特異的群體、文化及生命實踐得以進入知識表述空間。循著此深化的人文關懷前進,不難注意到另一饒富張力的課題,即身體常模之思維建構與體系。此一常模以變形的方式存在於生活各處,人們習焉不察,但它涉及從傳統人本主義到當代生物主義對生命與身體的擬想,內含諸多值得我們深入檢視與思考的問題。

在體育及運動界,「體適能」意指身體適應工作與休閒活動之能力,亦即總體的健康與樂活狀況。我們可加以挪用作為探論的焦點,因為這三字無論是各自或交叉來看都具有值得深究的意涵:

「體」:生物、生態、語言與文化的多樣性已受到肯定,但身體的多樣性卻未必見容於社會。醫療科技所隱含的常模為大多數人所服膺,而特異性的身軀似乎仍是被拒的他者。優生以及「健全」的主流論述仍主宰人們在面對多元∕樣身體時所做的思考與決定,包括生育選擇與安樂死爭論等。醫學與人工科技的進步似乎強化了對不符常模的生命與身體的細膩治理,甚至進行社會達爾文式的淘汰,但並未對宰製常模進行深入的檢視與批判。

「適」:「體」的常模往往決定誰是適者。傳統公共空間及建築的規劃從來都將可及性及流動性歸屬於適者,但晚近「適」的概念及科技應用則致力於將不適者也納入考量,因此可見各種無障礙空間的建立。但一方面,無障礙工程仍充滿適者的想像,另一方面諸如便利與可及等概念並未得到充分的反思。「適」大部分限於單向關係,亦即個體必須適於環境整體,包括動態的新自由主義環境,因此適者或不適者都只能是適者,而環境則成為超級適者。明顯地,適的概念需要我們進一步探問與拆解。

「能」:「適」的概念則又界定了誰是能者,誰為不能、失能者。自古以來,從神話、宗教到醫學、科技,在在顯示人類對「全能」的想像與追求。生命複製、基因改造、人機整合等生命科技的發展升級了我們對能力的想像。但人在增能的同時似乎反向產生嚴重失能的問題,因此我們到底是越能或越不能仍未定。晚近理論研究也介入對「能」的解釋,嘗試逆轉能與不能的辯證關係。因此,到底「能」應該如何理解與定義出現了更大的空間。

有鑑於各種生命論述與想像繫於「體、適、能」這三位一體,本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希望邀集各領域的研究者,共同探討此一主題,以期拆解此環扣體,並探究更富創造性的特異「體、適、能」。建議子題如下:
文學、藝術與理論的假體(義肢等)表述
(後)人類、未來人類、科幻生命、異生命的「體、適、能」
能、失能、全能、能者主義的思辨
特異「體、適、能」的想像、理論與實踐
脆弱主體之「體、適、能」與書寫倫理
失能研究之為新興研究領域
身體多樣性與生態多樣性之辯證
個人、國家、全球、離散的「體、適、能」
全球化、新自由主義與生命政治的「體、適、能」
醫學與人文之「體、適、能」跨領域對話
基因工程等生物科技的「體、適、能」
優生、產前篩選與安樂死的「體、適、能」意涵與倫理
醫美、健身與運動等各種身體改造、身體塑造與身體裝配的文化意涵
高齡社會的失能、增能與生存模式
建築與空間對行動的(去)障礙與(去)隔離

有意就本次會議主題發表論文者,請準備論文中文摘要(500-800字),並附個人簡歷(包括學經歷、現職、簡要著作目錄、通訊地址、電郵信箱),於2015年1月4日前以電子郵件投稿。

電郵信箱:NSYSU.CLA@gmail.com
郵件主旨:投稿第三十七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
聯絡人:范家瑋小姐,聯絡電話:(07)5252000轉3131~3133

會議論文評審小組將於截稿後一個月內將審查結果通知各申請人。申請人須在會議議程確定之前取得本會會員資格,相關入會資訊請見學會網站:https://sites.google.com/site/claroc100/

系統號:

C-004476

2015年度「日本學與臺灣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2015年度「日本學與臺灣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5年5月30日(週六)

地點:

靜宜大學任垣樓國際會議廳(臺中市沙鹿區臺灣大道七段200號)

主辦單位:

靜宜大學日本語文學系

聯絡人:

連美君助教,Tel: 04-2632-8001#12013

內容簡介:

為促進東亞各國之日本研究國際學術交流,提升臺日兩國「日本學與臺灣學」研究水準,深化學術研究成果,特舉辦「日本學與臺灣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徵稿主題:舉凡臺、日兩國相關之語學文學、文化現勢、經貿服務等領域之研究論文皆可投稿。

結果通知:投稿者論文摘要審查結果預訂2014年11月底寄出。

截稿日期:發表者須於2015年2月16日(週一)前,將論文全文原稿1份(含電子檔)及發表論文著作權同意書寄至本研討會聯絡處。

聯絡處:靜宜大學日本語文學系2015年度「日本學與臺灣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議籌備委員會
地址:43301臺中市沙鹿區臺灣大道七段200號
電話:(04)2632-8001分機12013
傳真:(04)2652-2847
E-mail:mjlian@pu.edu.tw
聯絡人:連美君助教

※本研討會所需投稿報名表等文件,請至相關網頁下載,後續消息將陸續公布於主辦單位官網。

系統號:

C-004477

第九屆臺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第九屆臺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5年9月3至5日(週四至週六)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B1國際會議廳、長榮大學(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29號)

主辦單位:

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長榮大學臺灣研究所

聯絡人:

E-mail: 2015taiwanconference@gmail.com

內容簡介:

「臺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及長榮大學臺灣研究所共同主辦。多年來,本研討會皆以發展臺灣的語言、文學、文化的學術研究及交流為宗旨。

「臺灣」作為研究主體進入學術與教育的體制之中,雖然是相對晚近的事情,然其相關的語言、文學與文化研究已吸納了眾多不同學科的理論與方法,也因不同視角與立場的介入而呈顯出多元開放的格局。儘管如此,臺灣研究也不斷面臨著來自多方面的挑戰,衝擊著臺灣語言、文學與文化的研究視野。

有鑑於此,「第九屆臺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以「跨越與創新:新視域下的臺灣語言、文學與文化研究」為主題,歡迎各界學者與研究者踴躍投稿。徵稿子題如下:

1.本土語言語料庫相關研究。
2.本土語言檢定。
3.語言與社會互動。
4.文學與社會參與。
5.性別、世代、族群。
6.通俗文學與雅文學的跨越與創新。
7.民俗文化的流行。
8.飲食文化。
9.人文與社會研究方法的創新。
10.其他。

會議日期及地點:
(1) 2015年9月3日至9月4日,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B1國際會議廳。
(2) 2015年9月5日,長榮大學。
摘要截稿日期:已截止。
全文截稿日期:2015年7月15日。

投稿方式: 請填寫投稿者資料表寄至2015taiwanconference@gmail.com

系統號:

C-004478

「宜蘭研究」第11屆學術研討會──宜蘭泰雅族

標題:

「宜蘭研究」第11屆學術研討會──宜蘭泰雅族

時間:

2015年10月17至18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學習院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會議室(東京都豊島區目白1-5-1)

主辦單位:

宜蘭縣政府、宜蘭縣史館

聯絡人:

陳文立,Tel: (03)9255488轉5015

內容簡介:

泰雅族是宜蘭縣人數最多的原住民族群,人口1萬2千餘人,佔縣內原住民族人口數75%;主要居住於大同鄉、南澳鄉,在宜蘭的族群互動與歷史舞臺上,泰雅族始終是舉足輕重的角色之一。因此,第11屆的「宜蘭研究」學術研討會,以宜蘭泰雅族整體歷史、文化及族群發展作為研討主題,期望藉由區域研究中對特定族群的再聚焦,讓我們得以看見過去與現在宜蘭族群面貌。同時,思索並期待未來族群互動、發展的各種可能。

本屆研討會以「宜蘭泰雅族」為主題,舉凡歷史、文化、族群關係、教育、語言、社會、政治、經濟產業、社區營造、婦女、藝術,乃至以泰雅族或其亞群為對象之跨區域研究等相關議題,皆歡迎踴躍投稿。
會議資訊
一、會議名稱:「宜蘭研究」第11屆學術研討會──宜蘭泰雅族
二、主辦單位:宜蘭縣政府
三、承辦單位:宜蘭縣史館
四、會議時間:預訂於2015年10月17日(六)、18日(日)
五、會議地點:宜蘭縣史館會議室

【投稿說明】
一、論文摘要:
(一)字數以1,000字為限,關鍵詞以不超過10個為原則。
(二)請於2014年11月30日前,將投稿報名表、論文摘要以書面郵寄(附電子檔)或電子郵件寄送至宜蘭縣史館,並請於郵件上或電子郵件主旨註明「作者姓名:研討會論文摘要」,論文摘要審查通過者,復請於2015年6月30日前前提交全文。

二、論文字數:
(一)包括題目、作者姓名、摘要、關鍵詞、正文、圖表、註釋及參考文獻等,以15,000字為上限。
(二)請於2015年6月30日前,將論文全文、著作權授權同意書以書面郵寄(附電子檔)或電子郵件寄送至宜蘭縣史館,並請於郵件上或電子郵件主旨註明「作者姓名:研討會論文」。

三、論文稿酬:
(三)論文全文經匿名審查通過,擇優邀請與會發表,並致贈稿酬。
(四)稿酬依各機關學校出席費及稿費支給要點辦理,每千字以700元計算,每篇論文字數以15,000字為上限。
四、論文摘要表、投稿報名表、論文格式與著作授權同意書,請逕至宜蘭縣史館網站下載。

【審查制度及截稿日期】
一、本研討會徵稿稿件採摘要、全文兩階段匿名審查。論文全文經匿名審查通過,擇優邀請與會發表,並致贈稿酬;本館並具優先出版論文集權利。

二、截稿日期:
(一)論文摘要:投稿報名及收件截止日期為2014年11月30日,預訂於2014年12月15日通知審查結果。
(二)論文全文收件截止日期為2015年6月30日,預訂於2015年7月31日前通知審查結果通知。

三、投稿及聯絡資訊:
(一)請依內容於書面封面、或電子郵件主旨註明「作者姓名:研討會論文摘要」或「作者姓名:研討會論文」,循以下各項資訊寄送至宜蘭縣史館。
(二)地址:26060宜蘭縣宜蘭市縣政北路3號
(三)網站:http://yihistory.e-land.gov.tw
(四)電子信箱:yihistory@mail.e-land.gov.tw
(五)聯絡人:陳文立先生,電話(03)9255488轉5015

系統號:

C-004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