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82期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82期

標題: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82期

時間:

2013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論文】
從抑商到重商:思想與政策的考察(李達嘉)

「殖民地」的概念史:從「新名詞」到「關鍵詞」(潘光哲)

資源運輸與佔領區航運壟斷體制:以中日戰爭前期東亞海運株式會社的成立與經營為中心(1937-1941)(蕭明禮)

敵前養士:「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前傳,1937-1975(劉曉鵬)

【書評】
吳淑鳳等編,《不可忽視的戰場—抗戰時期的軍統局》(林桶法)

陳耀煌,《統合與分化:河北地區的共產革命,1921-1949》(李福鐘)

系統號:

P-002791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22期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22期

標題: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22期

時間:

2013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論著】
晚清民初士大夫家庭中的男性家長:以曾國藩、王闓運、譚延闓為例(孫慧敏)

臺灣生理衛生教育中的性、生殖與性別 (1945-1968)(李貞德)

【史料分析】
《女明星日記》(吳雅琪)

【研究概況】
臺灣碩士博士歷史學術文庫婦女史論著介紹(秦方)

【書評】
評介 Overt & Covert Treasures: Essays on the Sources for Chinese Women’s History(林星廷)

女性主義的學術政治與生存策略(張君玫)

系統號:

P-002829

臺灣人類學刊第11卷第2期

標題:

臺灣人類學刊第11卷第2期

時間:

2013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內容簡介:

【研究論文】
Repaying a Nuo Vow in Western Hunan: A Rite of Trans-Hybridity?(康豹)

變動中的親屬倫理--二十世紀晚期中國山居載瓦人家屋人觀的案例(何翠萍)

建構「保育員母親身份」的掙扎:中國福利院兒童照顧者的情感勞動(錢霖亮)

【書評】
L'écologie des autres - Anthropologie et la question(李威宜)

Digital Anthropology(郭佩宜)

The Lahu Minority in Southwest China: A Response to Ethnic Marginalization on the Frontier(劉子愷)

「文化力」の時代:21世紀のアヅアと日本(黃智慧)

系統號:

P-002760

臺灣文學學報第23期

標題:

臺灣文學學報第23期

時間:

2013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內容簡介:

女性為什麼不寫鄉土(范銘如)

謝雪漁通俗書寫的跨文化身分編輯:探討〈日華英雌傳〉的性別與國族寓言(林芳玫)

如何做同志文學史:從1960年代臺灣文本起頭(紀大偉)

現代「性」與帝國「愛」:臺韓殖民時期同性愛再現(陳佩甄)

日治時期臺灣報刊小說的改寫現象及其敘述策略(許俊雅)

宣傳與抵抗:嘉南大圳事業論述的文本縫隙(陳淑容、柳書琴)

系統號:

P-002870

語言暨語言學第15卷第1期

語言暨語言學第15卷第1期

標題:

語言暨語言學第15卷第1期

時間:

2014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內容簡介:

Pseudo Noun Incorporation as Covert Noun Incorporation: Linearization and Crosslinguistic Variation (Mark C. Baker)

Bangla Plural Classifiers (Veneeta Dayal)

Placing Chinese Morphemes in a Coordinate System: Reflecting on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Linguistic Theorization(李亞非)

Quantifier Words and Their Multi-functional(?) Parts (Anna Szabolcsi、James Doh Whang、Vera Zu)

系統號:

P-002807

語言暨語言學第15卷第2期

語言暨語言學第15卷第2期

標題:

語言暨語言學第15卷第2期

時間:

2014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內容簡介:

多義感官動詞「看」義項之認知研究(歐德芬)

漢英事件強迫之比較研究(宋作豔)

從被動句看「這本書的出版」(汪昌松)

漢語被字句與回指中心過渡關係的研究(烏雲賽娜、潘海華)

系統號:

P-002808

東華漢學第18期

標題:

東華漢學第18期

時間:

2013年12月

出版單位:

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文系、華文系

內容簡介:

【學術論文】
說甲骨文北方風名(蔡哲茂)

論先秦時代可能有一篇專門講占筮的解《易》之作(楊靜剛)

從敘事學角度論《春秋》三《傳》中魯隱公的特殊形象(李隆獻)

從屬辭比事論《公羊傳》弒君之書法──《春秋》書法之修辭觀(張高評)

試論溫汝能《陶詩彙評》(李德輝)

家數‧名家‧大家──有關古代詩歌品第的一個考察(陶玉璞)

香奩情種與絕句一家──陳文述及其作品在日本明治時期的接受與演繹(王志瑋)

葉維廉與臺港現代主義詩論之跨區域傳播(謝明勳)

鄭因百先生戲曲學述評(游宗蓉)

馬華文學的發生與發展(1919-1965)──以南來作家的身份認同與轉變為討論對象(金進)

【學苑春秋:緬懷與探新】
緬懷——羅杰瑞紀念專刊:羅杰瑞教授與漢語史研究(張光宇)

探新——他山之石:思念的遇望──作為生命存有的缺口動力學(林徐達)

電子全文:http://www.cll.ndhu.edu.tw/publish/publish.php?class=101

系統號:

P-002827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40期

標題: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40期

時間:

2013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論文】
漢初侯國與《二年律令.秩律》的空間分布(鄭宗賢)

「宗藩」對「獨立」:朝鮮壬午兵變的國際秩序原理論述(張啟雄)

美國憲政史上最重要的釋憲案:馬伯瑞控訴麥迪遜案(Marbury v. Madison)(賀允宜)

1920年代德國支持安樂死的論述:以《對於無生存價值生命滅絕的開放:其範圍與方式》為中心之分析(伍碧雯)

「解凍」抑或「堅冰」:赫魯雪夫時期蘇聯的書報檢查制度(張建華)

由藝術史之人文層面探討「儀式劇」迷思(周靜家)

系統號:

P-002901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27期

標題: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27期

時間:

2013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

內容簡介:

釋「六峜」──記山西陽城縣析城山遠古文化遺址(金榮華)

庾信辭賦之地位及其影響(陳松雄)

《周易》離卦經傳之析論(黃嘉琳)

王安石《詩經新義》解經特色──循古篇(廖育菁)

王安石《字說》輯佚考(林協成)

王夫之「動靜之先,陰陽之本體」思想探微(陳美吟)

傅玄故事樂府〈秦女休行〉探究(張志帆)

論魯迅《吶喊》與《徬徨》中知識份子之形象(伍純嫻)

論《城南舊事》中的空間書寫與文化表徵(孟津)

張曉風〈人環〉敘事話語之研究(林慧羚)

從小說〈畫皮〉到電影《畫皮》(羅賢淑)

系統號:

P-002792

中國史研究第87輯

標題:

中國史研究第87輯

時間:

2013年12月

出版單位:

大邱:中國史學會

內容簡介:

【Articles】
A study on the 'Vegetable' in the Pre-Qin Era(Choi, Hyung Lok, Choi, Duk Kyung)

The Problem of Official Labor and Official Post in Ancient China(Park, Keon Joo)

Foreign Policy of Tang Zhong Zong(750-710) and the Response of Turks(Jeong, Jae Hun)

The An Lushan Rebellion and the Southward Movement of the Pinglu Army: Focusing on the Activities of Li Zhongchen(Cheong, Byung Jun)

Chenchi(陳熾) during Reform Movement(Kim, Kyeong Hye)

Research of Recognition to the Marriage in Modern China through The Chinese Recorder(Roe, Jae Shik)

Martial Art of Sun LuTang and His Thought for the Cultivation of 'Virtue'(Lau Kai Yiu)

The Evangelization of Father Vincent Lebbe, As Expressed in His Colimn 'Talks on Religion(Zongjiao Congtan)' in the Yishibao(Social Welfare Tiensin)(Shin, Tae Gab)

The Construction of An Feng Railway & Establishment of New Distribution Network in the Northeastern Region of China(Kim, Ji Hwan)

Mackay's Mission Method: The First Missionary in Northern Taiwan(Kang In Kyu)

Tragic Hero of Traditional Diplomacy Contest - A Review of Taiwan's Diplomatic and Cross-strait Relations during the Democratic Progressive(Tseng, Chien Yuan)

系統號:

P-002826

星火與香火:大眾文化與地方歷史視野下的中共國家形構

星火與香火:大眾文化與地方歷史視野下的中共國家形構

標題:

星火與香火:大眾文化與地方歷史視野下的中共國家形構

時間:

2014年2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趙樹岡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緒論
 一、革命星火的考掘
 二、星火與香火
 三、「新文化」與中共國家形構
   「大眾的新文化」與「新中國」
   大眾文化與地方歷史
   攀附與鑲嵌
 四、從「聖地」探訪「新村」

第二章 汀巖山坳小鎮
 一、山街的宗族與地域組織
 二、蘇區與客家意象
 三、文學地景建構的邊緣
 四、吾土吾民

第三章 1929紅旗乍到
 一、地方菁英的回憶
   五四青年的「新村夢」
   革命激情歲月
   決裂與對抗
 二、夾縫求生
 三、社會控制的基礎
 四、土地與社會改革

第四章 「新中國」與「新歷史」
 一、國家代理人與階級透鏡
 二、從土改調查到土改補課
 三、政治化的歷史問題
 四、「新村」社會再詮釋
   日常生活的階級想像
   個體擴散到集體的階級仇恨
   在真實苦難中幻想「新村」
五、狂風驟雨中的歷史布幕

第五章 鍛造聖地
 一、大眾化的革命文化
 二、記憶地景
   革命遺址的形成與規範
   空間意義的轉換
   從宗祠到革命遺址
 三、革命空間的拼貼與再現
 四、重燃星火餘燼
 五、生活中的紅色印記

 第六章 革命朝聖
 一、第二次「長征」:文革大串連
 二、「寓教於遊」立紅旗
 三、總書記到古田
 四、庸俗化與再神聖化

第七章 照映宗族的星火
 一、宗族傳統的復興
 二、建構宗族聖地
 三、收納革命光芒
 四、人民英雄與祖先

第八章 結語
 建國「史詩」的真實感
 革命支譜的匯流
 徘徊纏繞的紅色幽靈

系統號:

P-002848

動情的理性:政治哲學作為道德實踐

動情的理性:政治哲學作為道德實踐

標題:

動情的理性:政治哲學作為道德實踐

時間:

2014年2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錢永祥 著

內容簡介:

導論:把道德關懷帶進政治生活

第一部分 自由主義的道德認定
第一章 道德人與自由社會:從林毓生先生對中國自由主義的一項批評說起

第二章 自由主義的價值意識與社會想像

第三章 道德平等與待遇平等:試探平等概念的二元結構

第二部分  公共說理
第四章 羅爾斯論公共性:公共理性或公共論述

第五章 公共領域在臺灣:一頁論述史的解讀與借鑑

第三部分 說理與普遍主義
第六章 認同與說理:試論普遍主義的批判作用

第七章 「承認」是一項憲政價值嗎?──論承認的政治性格

第八章 主體如何面對他者:普遍主義的三種類型

第四部分 對話與質疑
第九章 演化論適合陳述自由主義嗎?──對哈耶克式論證的反思

第十章 多元論與美好生活:試探施特勞斯政治哲學的兩項誤解

第十一章 如何理解儒家的「道德內在說」:以泰勒為對比

第十二章 社會主義如何參考自由主義

系統號:

P-002849

堤林數衛關係文書選輯

堤林數衛關係文書選輯

標題:

堤林數衛關係文書選輯

時間:

2014年2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作者:

鍾淑敏、籠谷直人 合編

內容簡介:

堤林數衛在日本統治臺灣時期,經由臺灣進軍南洋發展商貿活動,為一具體而微以臺灣為據點向外發展之個案。透過其文書,可進一步研究當時華僑的網絡、臺灣銀行的海外經營、以及南洋當地日本人之間的融資狀況。此外,堤林曾擔任通譯的經歷,亦可提供翻譯界研究新的研究焦點和視野。

系統號:

P-002910

巫帝國藏在甲骨文裡

巫帝國藏在甲骨文裡

標題:

巫帝國藏在甲骨文裡

時間:

2014年2月

出版單位:

臺北:橡實文化

作者:

王泰權 著

內容簡介:

壹、原始殷商起源於一個遠古的女巫部族

貳、一個巫法巫天的時代

叁、人與生活

肆、殷人的經貿策略和武裝拓殖

伍、殷商來歷的探討

系統號:

P-002812

藝術原境:臺灣原住民族創造力人類學

藝術原境:臺灣原住民族創造力人類學

標題:

藝術原境:臺灣原住民族創造力人類學

時間:

2014年2月

出版單位:

臺北:遠足文化

作者:

王嵩山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原住民藝術的新看法

第二章 自然知識與地景、日常生活與藝術

第三章 造型與視覺藝術

第四章 表演藝術

第五章 藝術揭露社會文化現實

第六章 當代原住民藝術的幾個趨勢

第七章 文化與美學經驗

系統號:

P-002814

另一種自由的追求:沈從文美學研究

另一種自由的追求:沈從文美學研究

標題:

另一種自由的追求:沈從文美學研究

時間:

2014年2月

出版單位:

臺北:麥田出版

作者:

邱于芸 著

內容簡介:

本書以中國的美學原則為基礎,藉此取徑幫助我們對沈從文小說的美學面向有更一貫的認識。同時,作者也研究了沈從文人生後半段較不為人所知的作品。在討論其作家生涯之後,試圖探索他後期投入物質文化研究、反身性的作品,是否能夠讓我們洞察他邁入中晚年──從一九四九年兩度自殺到一九八八年逝世這段時間──自我認知的變化。

沈從文的作品中清楚顯示他一直嘗試了解人存在的本質。從一開始對鄉下人的欣賞,認為他們是連年天災與戰亂威脅下還自由自在活著的人,到否認「自由意志」的概念是一種控制的形式,沈從文一直屈服在未知的自然力量底下,也因此,「憂愁」成為他小說之中常見的主題。他辛苦走過個人啟蒙的第一階段,也就是知識化(intellectualisation)的過程,他在一九五○、六○與七○年代之間,處身於湖北與四川毫無邊際的自然山水中,但同時也完全理解自己所掌握的自由狀態,其實一直都是一種知識上的理想。在《另一種自由的追求》中,作者試圖跨越作品本身的歷史脈絡,挑戰把沈從文之作品視為一個整體的詮釋,進而尋找這位自喻「無從馴服的斑馬」的五四作家在知識與文學發展上的真實軌跡。

作者簡介
邱于芸,英國劍橋大學東亞系博士,現為臺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助理教授。

系統號:

P-002815

殖民樁腳:日治時期臺灣煙酒專賣經銷商

殖民樁腳:日治時期臺灣煙酒專賣經銷商

標題:

殖民樁腳:日治時期臺灣煙酒專賣經銷商

時間:

2014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博揚文化事業公司

作者:

蕭明治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前言

第二章專賣實施與煙酒經銷

第三章經銷商的分布與背景分析

第四章經銷商的指定與專賣經營

第五章經銷商與地方社會

第六章經銷商與殖民統治

第七章結論

系統號:

P-002816

國際秩序與中國外交的形塑

國際秩序與中國外交的形塑

標題:

國際秩序與中國外交的形塑

時間:

2014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政大出版社

作者:

周惠民 主編

內容簡介:

許峰源 國際秩序變動下的中國外交史研究

呂慎華 庚辛之際中國恢復秩序的努力──以兩宮回鑾問題為核心的考察

蔡振豐 中國設立俘虜收容所之研究(1914-1920)

應俊豪 亟思反制:1920年代後期英國處理廣東海盜政策之轉向

王文隆 中東路事件期間國民政府尋求國際調解的嘗試

張志雲 中國海關的關員審查和戰後復員(1943-1945)

楊子震 戰後東亞國際秩序與中華民國對琉球群島政策──以在臺琉僑的政治運動為中心

許峰源 世界衛生組織中國代表權爭議始末(1948-1972)

系統號:

P-002819

親恩難報──唐代士人的孝道實踐及其體制化

親恩難報──唐代士人的孝道實踐及其體制化

標題:

親恩難報──唐代士人的孝道實踐及其體制化

時間:

2014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鄭雅如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生養死哀

第三章 歸葬先塋

第四章 追贈先世

第五章 追孝與追福

第六章 結論

系統號:

P-002851

明四大家特展——沈周

明四大家特展——沈周

標題:

明四大家特展——沈周

時間:

2014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作者:

何炎泉等 合編

內容簡介:

明代中期江南地區經濟富庶,文藝高度發展,時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繪畫成就卓越,人稱「明四大家」。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明四大家書畫作品數量可觀,品質精良,是以於2014年策劃一系列特展,將分四期展出,以完整呈現四家藝術發展的面貌。本特展圖錄以四家之首的沈周為題,概括其藝術全貌。

系統號:

P-002860

定州花瓷——院藏定窯系白瓷特展

定州花瓷——院藏定窯系白瓷特展

標題:

定州花瓷——院藏定窯系白瓷特展

時間:

2014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作者:

蔡玫芬 主編

內容簡介:

國立故宮博物院的收藏中,定窯類型的瓷器近八百件,多數具有花紋,無論劃花流暢如畫、印花繁麗如織繡,均能見到宋人紋樣設計的多樣趣味。本書為配合「定州花瓷-院藏定窯系白瓷特展」特編印製之特展圖錄。

系統號:

P-002862

影像近代中國

影像近代中國

標題:

影像近代中國

時間:

2013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政大出版社

作者:

劉維開 主編

內容簡介:

導論
李明哲、陳百齡 圖像文化的轉向與歷史敘事

影像史料與歷史研究
劉維開 《總理奉安紀念冊》及其作為史料的運用
羅國儲 淞滬會戰的影像與實像
邵銘煌 《四萬萬人民》紀實片之產製與抗戰意義

影視圖像與歷史建構
唐志宏、夏春祥 重建想像:北京《世界畫報》的大眾圖像建構(1926-1936)
李福鐘 1950年代初期中國電影的風格轉折
侯杰、王小蕾 影視史學視域中的近代中國買辦形象—以電視劇《買辦之家》為中心的考察紀錄片的史料價值與應用
王凌霄 作為史料的紀錄片
蕭李居 歷史紀錄片的影視史料應用分析:以國史館出版的紀錄片為例

附錄一 郭冠英:如何與歷史互動─談紀錄片

附錄二 莊益增:紀錄片與土地的關係

附錄三 「製作歷史紀錄片中影像與歷史的關聯性」座談會紀錄

附錄四 「影視課程在人文學科的教學與應用」座談會紀錄

系統號:

P-002817

清代中國對外關係新論

清代中國對外關係新論

標題:

清代中國對外關係新論

時間:

2013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政大出版社

作者:

廖敏淑 著

內容簡介:

第一部 通商制度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互市:中國固有的通商制度

第三章 清朝中國的互市制度

第四章 結論

第二部 外政制度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從通商交涉看清朝與朝鮮之外政關係

第三章 從通商交涉看清朝與安南(越南)之外政關係

第四章 從通商交涉看清俄外政關係

第五章 從通商交涉看清英外政關係

第六章 結論

系統號:

P-002818

丹道實踐:近代人文與科技相遇的養生文化

丹道實踐:近代人文與科技相遇的養生文化

標題:

丹道實踐:近代人文與科技相遇的養生文化

時間:

2013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政大出版社

作者:

李豐楙等 合編

內容簡介:

【上卷】
李豐楙 仙學獨立與宗教新境──1949年以前陳攖寧與李玉階的開放之路
蕭進銘 內丹、道之密教傳承與現代科學、社會──臺灣黃龍丹院的丹法、發展及現代意義
賴賢宗 丹道修煉的哲學詮釋與榮格心理學:邁向「道家的整合養生學
Elena Valussi、傅金銓、賀龍驤、蕭天石 從四川到臺灣內丹的傳授
鈴木健郎 丹道在日本的實踐性展開:宗教‧武術‧醫術

【中卷】
莊宏誼 道教丹道的時間觀
賴慧玲 陳攖寧之「女金丹法」述論
鄭在書 中韓丹道小說之比較:〈杜子春〉與〈南宮先生傳〉
段致成 試論張伯端法脈的傳人與「南宗」法脈的定義
朴馬利阿 大巡真理會和全真教在心‧行‧仙的比較──以修道主體和宗教性認知概念之間的關係為主

【下卷】
楊憲東 天人合一思想的科學基礎
劉劍輝 大腦功能性影像於靜坐生理調節現象之研究
黃孔良、陳建達、黃文聰 丹道與全人養生樂活實踐初探——人文科技養生與觀測的結合
黃欽永 丹道實踐與運動科學的相遇——全真道標誌「九龍真圖」在運動科學的應用

系統號:

P-002821

從案頭到氍毹──《牡丹亭》明清文人之詮釋改編與舞臺藝術之遞進

從案頭到氍毹──《牡丹亭》明清文人之詮釋改編與舞臺藝術之遞進

標題:

從案頭到氍毹──《牡丹亭》明清文人之詮釋改編與舞臺藝術之遞進

時間:

2013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陳凱莘 著

內容簡介:

壹、湯顯祖《牡丹亭》之戲劇性
一、導論
二、身命圓滿的追求
三、呈現多重生命經驗的史詩架構
四、「淺深、濃淡、雅俗之間」――《牡丹亭》的戲劇語言
五、《牡丹亭》之人物塑造
六、《牡丹亭》科介表演之設計特色

貳、晚明《牡丹亭》文人改本之戲劇性
一、導論
二、晚明文人改編《牡丹亭》之概況
三、《風流夢》對《牡丹亭》之改編
四、《風流夢》舞臺藝術之構思

參、崑劇《牡丹亭》折子戲之演化
一、導論
二、由全本戲到折子戲
三、崑劇《牡丹亭》折子戲劇目之發展
四、崑劇折子戲《牡丹亭.驚夢》之演變
五、「堆花」表演之溯源與發展
六、〈尋夢〉與〈拾叫〉:生、旦獨腳戲表演藝術之精緻凝鍊

肆、餘論

系統號:

P-002850

《漢書.五行志》研究

《漢書.五行志》研究

標題:

《漢書.五行志》研究

時間:

2013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蘇德昌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漢書.五行志》災異敘事體例與內容架構

第三章 《漢書.五行志》災異例說分類論析(一)──木(貌)、金(言)

第四章 《漢書.五行志》災異例說分類論析(二)──火(視)、水(聽)

第五章 《漢書.五行志》災異例說分類論析(三)──土(思心)、皇極

第六章 《漢書.五行志》災異例說分類論析(四)──傳統災異類型

第七章 《漢書.五行志》之災異學意義與影響

第八章 結論

系統號:

P-002852

客家家族與臺灣的開發:以北埔姜氏家族為例

客家家族與臺灣的開發:以北埔姜氏家族為例

標題:

客家家族與臺灣的開發:以北埔姜氏家族為例

時間:

2013年12月

出版單位:

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作者:

范明煥、田金昌 著

內容簡介:

本書所討論為從研究北埔姜氏家族中老姜與新姜的發展過程,及其於臺灣開發史上所扮演之角色、家族與歷史事件之關聯性等,以窺見臺灣客家家族史之縮影,並從家族的發跡、經營、應變、親族網絡的建構乃至於到現今的變遷與分析調查,來見證近代臺灣客家社會之變遷。另外,從不同類型地方社會的系統化深入探討客家家族對區域開發或聚落形成的影響,瞭解臺灣近代史中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發展過程,以建構臺灣家族史之一環。

系統號:

P-002855

魏晉「神超形越」的文化底蘊

魏晉「神超形越」的文化底蘊

標題:

魏晉「神超形越」的文化底蘊

時間:

2013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作者:

江建俊 著

內容簡介:

綜覽六朝文化之精蘊在能由「辨名析理」以審「質」彰「異」,進而直湊單微,會乎「神超形越」之玄境。故論「玄理」不能捨「玄風」,「玄風」見諸於士行之蔑視禮法教制、疏離於現實政治、陶冶於文學藝術、優遊於山林臯壤、逞才於捷對機應、夷神於遊仙慕隱、契交於知己同道、委命於大化流行,充分朗現體玄識遠、寄言出意、越位踰格、師心遂志等特質。本書取認知層面的「由知解到玄解」以作為涵攝魏晉新學之總貌,以展開各種文化現象之解讀。其所涉的議題雖廣,而旁通條達,取譬連類,各標出警徹之名言概念,反覆申說,以暢其無盡之玄理玄趣,從而襯顯出悟道、通神、貴意、參玄、暢情、悅美等風流情懷。

系統號:

P-002875

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覆案的歷史

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覆案的歷史

標題:

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覆案的歷史

時間:

2013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

作者:

陳熙遠 主編

內容簡介:

清代檔案論述的回顧——1616-1999(白彬菊(Beatrice Bartlett))

《滿文原檔》.《內閣藏本滿文老檔》與清朝前史的研究(莊吉發)

From Archive to Handbook : Anthologies of Administrative Documents in the Qing(魏丕信(Pierre-Étienne Will))

清代檔案刑科題本的史料價值——以「清嘉慶朝刑科題本」所反映的清代基層社會關係為例(杜家驥)

皇權為中心的權力競逐——以清雍正十二年官缺更定為例(劉錚雲)

「神道設教」——從廣州府地方廟宇碑刻文獻探索明清士大夫對民間神祠廟宇的立場(黎志添)

「中國」和「外國」——明清兩代歷史文獻中涉及國家與對外關係的用語(岸本美緒)

滿人家中的漢人——以完顏麟慶家為例(劉小萌)

陳昴與陳璸——康熙五十六年禁止南洋貿易的決策(陳國棟)

關鍵時期的關鍵人物——論「欽定藏內善後章程」形成與確立(馮明珠)

從檔案記載看清代伊犁社會中的內地商民(華立)

十九世紀晉商在恰克圖的茶葉貿易(賴惠敏)

About As Interesting As the Telephone Directory: Encounters with Routine Fiscal Memorials of the High Qing Period(鄧海倫(Helen Dunstan))

Taxing for profit? The title-deed tax in eighteenth century China from a fiscal and legal perspective(陸康(Luca Gabbiani))

系統號:

P-002929

尺素頻通:晚清寧波與泉州、臺灣之間的貿易文書

尺素頻通:晚清寧波與泉州、臺灣之間的貿易文書

標題:

尺素頻通:晚清寧波與泉州、臺灣之間的貿易文書

時間:

2013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政大出版社

作者:

林玉茹 編

內容簡介:

「尺素頻通」是1894-1905年之間,由先後在浙江寧波、臺灣淡水(今臺北)兩地擔任九八行代理商所產生的商業文書。這批文書共74件,現藏於臺灣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主要是由寧波寄給泉州、臺灣的商行、親友之間的信稿。

抄寫這批信稿的人應是泉州人金竹如。本批文書件數雖然不多,但是卻是至今唯一可見,有關寧波、泉州以及臺灣三地貿易商人的文書。其文書所提及的貿易網絡,遠及印度、呂宋、香港、汕頭、廈門、臺灣各個重要的港口、泉州各港、上海、寧波、膠州、青島、日本等等地區。其充分展現晚清這群以泉州、臺灣為中心的海商集團的貿易實態,殊為珍貴。此外,這批文書有不少與家人、親友的通信,以及部分實用的雜抄,而呈現晚清閩南商人的生活及其價值觀。

系統號:

P-002820

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語言資訊和語言類型

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語言資訊和語言類型

標題:

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語言資訊和語言類型

時間:

2013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

作者:

鄭秋豫 主編

內容簡介:

Chinese from a Typological Perspective(Walter Bisang)

從構式語法角度分析現代漢語的結構(羅仁地)

漢語語法類型學特徵的反思(戴浩一)

古今漢語的句法類型演變:跨方言的庫藏類型學視角(劉丹青)

清時期荔鏡/荔枝記閩南方言指示詞的演變:從指示詞到程度加強副詞或篇章標記(連金發)

漢語方言裡的三個指代詞:「汝」、「渠他(佢)」、「許那」──再論魚虞有別與現代方言(梅祖麟)

Human Language Resources: Their Role in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Dafydd Gibbon)

基於大規模中文樹庫的漢語句法知識獲取研究(詹衛東)

Successive Addition Boundary Tone of Chinese Emotional Intonation: Production and Perception(李愛軍)

A Conceptual Model of Chinese Illocution, Emotion and Prosody(顧曰國)

系統號:

P-002831

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初期重要史料彙編:嚴家淦與國際經濟合作

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初期重要史料彙編:嚴家淦與國際經濟合作

標題:

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初期重要史料彙編:嚴家淦與國際經濟合作

時間:

2013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史館

作者:

許瑞浩等 合編

內容簡介:

本書係以嚴家淦與國際經濟合作為題,蒐集國史館典藏嚴家淦總統文物、蔣中正總統文物、外交部檔案、行政院檔案及中研院近史所藏美援會檔案,彙編而成。全書分為美援與國際經濟合作二節,第一節分為美援組織、美援計畫、美援的分配與運用、美援與建設等項;第二節分為出席國際財經組織會議、對外援助等項,主要內容係藉由第一手檔案來呈現嚴家淦先生在政府遷臺初期透過美援與國際經濟合作事務,對國家政經的穩定榮所作出的重要貢獻。

系統號:

P-002902

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衛生與醫療

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衛生與醫療

標題:

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衛生與醫療

時間:

2013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

作者:

祝平一 主編

內容簡介:

圓滿的結局?帝制晚期醫療案例中的生育敘事(白馥蘭(Francesca Bray))

自少及長——晉宋之間醫籍對小兒年齡之界定及其醫療意義(張嘉鳳)

知行未必合一——顧頡剛與神經衰弱的自我管理(王文基)

二十世紀前半中國生理衛生教育中的性、生殖與性別(李貞德)

The Pi and Wei in the Inner Bodily Landscape in Late Imperial Jiangnan: The Fashioning of Ye Gui (Chao Yuan-ling)

Appropriation and Mystification: Constructing Medical Authority of Sha Physicians in the Qing Period (Pingyi Chu)

Continuity or Discontinuity: Modern Public Health in 1940- 50s China (Michael Shiyung Liu)

Engineering a Sanitary Colonial Environment: Combatting Cholera, and Securing Reliable Water Supplies in the Port of Dalian (Robert John Perrins)

Controlling Infectious Diseases: Perspectives on Health, Society, and the State in Twentieth Century China (Ka-che Yip)

系統號:

P-002930

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近世中國之變與不變

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近世中國之變與不變

標題:

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近世中國之變與不變

時間:

2013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

作者:

柳立言 主編

內容簡介:

學宦難兼:孫應時曲折多艱的生命歷程(黃寬重)

從「按察」看北宋制度的運行(鄧小南)

唐代司法參軍的若干問題——以墓誌資料為主(黃正建)

中古士族文化的下移——唐宋社會變革的一個側面視角(張國剛)

再思三寸金蓮(陶晉生)

宋代的科舉與教育的關係——論宋代士人對科場及學術傳承的態度(李弘祺)

「承道」論述與「求道」傳記︰ 宋代「師友淵源」概念的發展與表現(陳雯怡)

Words and Ideas: Methodological Contexts for China's Intellectual History(包弼德)

江西有珥筆之民——宋朝法文化與健訟之風(青木敦)

法律史上的「唐宋變革」:家庭與女性(柳立言)

自中古入近世:唐宋鄉村商業活動的擴大(梁庚堯)

經濟視野下的唐宋變革論概說(葛金芳)

系統號:

P-002931

文化研究關鍵詞

文化研究關鍵詞

標題:

文化研究關鍵詞

時間:

2013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麥田出版

作者:

汪民安 著

內容簡介:

你是否曾被某些詞語打斷閱讀的節奏,彷彿在路上突然被一塊石頭絆了一跤。而且這些絆腳石頻繁地出現,時而在這,時而在那。你隱約察覺佛洛伊德和拉岡之間有某種關係;知道〈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是班雅明的重要論文;聽過知識型、文本間性、政治無意識和其他擲地有聲的學術用語。儘管總是遭遇思想家與他們所創造的概念,但是苦於沒有專家引進門,本來應該充滿啟發性的概念反而成了一團謎霧。

然而,概念的發明是理論對世界進行表述的權宜之計,晦澀的世界必須借助詞語通道隱約地現身。古典與當代思想家之所以召喚某些詞語和概念,絕非為了創造讓後人望而生畏的理論深淵,而是企圖通過它們照亮世界。

本書延攬各領域專家,針對入一定不能錯過的137條關鍵詞,進行恰當而簡要的傳記式表述,以期對研究生與年輕學者具有啟發性,幫助關注文化理論研究的入門者、初學者整理自身觀念和理論的思考脈絡。

作者簡介
汪民安,現為北京外國語大學外國文學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批評理論、文化研究、現代藝術和文學。主要著作有:《羅蘭.巴特》、《福柯的界線》、《後現代性的哲學話語》、《尼采的幽靈》、《福柯的面孔》、《身體、空間與後現代性》等。

系統號:

P-002813

跨文化實踐:現代華文文學文化

跨文化實踐:現代華文文學文化

標題:

跨文化實踐:現代華文文學文化

時間:

2013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作者:

彭小妍 主編

內容簡介:

本書探討現代華文文學文化與其他文學文化的互動交流,這種跨文化的互動交流,對華文文學文化的發展及實踐具有指標性的意義。本書的十篇論文分別由跨文化的傳播與建制、跨文化經典的形成、思想的跨文化實踐等角度切入,所牽涉到的其他文學文化傳統及機制,涵蓋了朝鮮、日本、東南亞、歐洲、美國等。

我們分析的文化機制,包括朝鮮貴族階級、日本佛教傳統、歐洲耶穌會、全球唱片工業網絡、法國出版業等等。除了探討個別文本及作家的跨文化傳播與輸出方及接受方的文化機制運作的關係,我們也深究跨文化交流如何形塑華文文學文化的概念、文類及實踐。本書充份展現了現代華文文學文化的跨文化實踐特質。

系統號:

P-002909

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近代中國的政治與外交

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近代中國的政治與外交

標題:

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近代中國的政治與外交

時間:

2013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

作者:

潘光哲 主編

內容簡介:

乾隆時期的清暹關係(許文堂)

晚清中國的「民主經驗」(1866-1895)(潘光哲)

國家與企業:近代中日水泥產業之競爭(陳慈玉)

Japanese Agribusiness in early 20th century Manchuria: A History of Toa Kangyo Kabushiki Kaisha(江夏由樹)

Matsui Iwane's "Greater Asianism" and China(松浦正孝)

1903年和1946年近代兩次《中美商約》的簽訂及其意義(吳翎君)

政權交替之際的知識份子:以蔣廷黻籌組「中國自由黨」為中心(陳紅民)

延續與斷裂:再探《中日和平條約》(黃自進)

系統號:

P-002926

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近代中國新知識的建構

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近代中國新知識的建構

標題:

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近代中國新知識的建構

時間:

2013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

作者:

沙培德、張哲嘉 主編

內容簡介:

逾淮為枳:語言條件制約下的漢譯解剖學名詞創造(張哲嘉)

「東洋盧梭」中江兆民在近代東亞文明史上的地位(狹間直樹)

中國近現代思想中的「哲學」(鄭宗義)

晚清社會學的翻譯及其影響:以嚴復與章炳麟的譯作為例(黃克武)

翻譯的鍊金術:民國早期上海的「經濟學」(顧德曼(Bryna Goodman))

晚清科舉制度與西學東漸(阿梅龍(Iwo Amelung))

敘事與教誨:教科書中的知識傳遞(1902-1937)(沙培德(Peter Zarrow))

閨房裡的化學工業:民國初年的家庭製造、知識與性別(林郁沁)

定義現代性:《辭源》與現代中國語彙的創制(高哲一)

系統號:

P-002927

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近世中國的儒學與書籍:家庭、宗教、物質的網絡

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近世中國的儒學與書籍:家庭、宗教、物質的網絡

標題:

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近世中國的儒學與書籍:家庭、宗教、物質的網絡

時間:

2013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

作者:

呂妙芬 主編

內容簡介:

理學家的靜坐治病、試煉與禪病(楊儒賓)

周海門與佛教——歷史與思想(彭國翔)

明清之際儒學生死觀的新發展(呂妙芬)

理學家的思想與家族實踐:李光地與安溪湖頭李氏家族(許齊雄)

“Spreading Civilization”: The Distribution of Commercial Imprints in Late Imperial China(包筠雅(Cynthia Brokaw))

Suzhou’s Rare Book Collections: Their Owners, Their Dealers, and Their Uses(周绍明(Joseph McDermott))

系統號:

P-002928

玄天上帝信仰研究

玄天上帝信仰研究

標題:

玄天上帝信仰研究

時間:

2013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作者:

蕭登福 著

內容簡介:

玄天上帝,又稱玄帝、真武,源於遠古時代北方星宿的玄武信仰,在五代末宋初,天蓬、天猷、黑殺、真武,為北極紫微大帝駕前四大元帥,職司斬妖伏魔,守護天界,保護下民。其中真武靈驗獨多,宋太宗特別在宮中為立家神堂以祀真武,仁宗時命大臣宋祁撰寫《真武啟聖記》記載真武靈驗事蹟。元代因興起於北方,也把威鎮北方天界的真武奉為護國神祇。明代成祖因感謝真武神兵佑助,以取得帝位,即位後命二十餘萬軍夫,興建武當大小宮觀三十三處,殿宇房舍一千八百餘間;武當山成為明代道教第一座聖山,武當山的地位也和正一龍虎山、上清茅山、靈寶閤皁山相並而論。由於宋元明三朝帝王的尊崇,使得真武信仰深入民間,影響民俗,也影響了文學創作。

系統號:

P-002876

基督的新娘:中國天主教貞女研究

基督的新娘:中國天主教貞女研究

標題:

基督的新娘:中國天主教貞女研究

時間:

2013年10月

出版單位: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

康志傑 著

內容簡介:

上篇 貞女群體發展的歷史軌跡
第一章 釋義·稱謂

第二章 中國天主教貞女制度的緣起

第三章 清中葉禁教后的貞女群體:以區域教會為例證

第四章 與貞女相關的兩次教案

第五章 鴉片戰爭之后貞女團體的發展

第六章 由貞女而修女

下篇 貞女群體面面觀
第七章 規章制度的擬定、完善及特點

第八章 衣食住行:世俗生活中的貞女

第九章 有一種精神叫奉獻:貞女的工作

第十章 貞女傳道員

第十一章 信仰視野下的守貞理念與實踐

第十二章 天主教貞女與各類獨身女性之比較

結語「基督徒·女性·獨身」:三個維度的評說

系統號:

P-002856

新詩美學范疇與詩美藝術

新詩美學范疇與詩美藝術

標題:

新詩美學范疇與詩美藝術

時間:

2013年10月

出版單位: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

程國君 著

內容簡介:

緒論——新詩的美學維度:美學范疇與詩美藝術

上篇 「從古典和諧走向近代崇高」——現代新詩的美學范疇及其審美創造
第一章 「從古典和諧走向近代崇高」——郭沫若詩的美學范疇和新詩基本美學面相

第二章 優美與「小詩」——新月、「湖畔」和女性詩歌的美學范疇

第三章 丑·悲劇性·象征性——20世紀20、30年代象征派與現代派詩的美學范疇

第四章 「崇高」主旋律與美學范疇的多樣統一——艾青「詩論」與20世紀30、40年代革命詩歌的美學范疇

下篇 從詩的「新舊」之爭到「關丑」建構——現代詩歌詩美藝術的探索與實踐
第五章 「情感的自然流露便是詩」——郭沫若的詩美思想與詩關建構的策略與實踐

第六章 從「音樂的美」到「純詩」——新月詩人詩美建構的美學依據與實踐探索

第七章 「美的表現」與含蓄美追求——新月的詩歌語言美追求與審美表現探索

第八章 「特別講求音樂美」——徐志摩詩的「音樂美」實踐與詩美建構

第九章 「詩的散文美」——艾青的詩美探索與自由體詩的創作實踐

第十章 純粹·知性·非崇高——中國現代派詩歌的詩美藝術及其美學個性

第十一章 「新詩現代化」與「綜合化」——「九葉」的詩美淵源及其詩美探索與實踐

第十二章 大化·空靈·「圓形之美」——《十四行集》的化轉意識、時間體驗與詩美建構

系統號:

P-002857

世紀穿行——當代中國文學思想主流與「人學」思潮之演進研究

世紀穿行——當代中國文學思想主流與「人學」思潮之演進研究

標題:

世紀穿行——當代中國文學思想主流與「人學」思潮之演進研究

時間:

2013年10月

出版單位: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

肖向東 著

內容簡介:

在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和現代文化理論與思想背景之上重點考量、探析「人性」主題和「人學」思潮在當代中國60年的歷史演進,全面系統地梳理探察「人性」寫作在當代文學發展中複雜的歷史脈絡與各階段的文學實績,在新的學術框架與理論視野下論證了「文學即人學」的真理性命題。成果理論意義在於,綜合運用了哲學、社會學、心理學、文化學、人類學、美學等理論,對當代中國文學60年的歷史演進以及「人學」思潮從學理上進行了系統而深入的研究,理論上「對重構文學史核心價值是有益的」(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丁帆鑑定評語)。此使該項研究成為當代中國文學研究中具有拓新意義的一部關於「人的文學」研究的學術新著。

作者簡介
肖向東,湖南衡陽人,文學碩士,中國社科院文學所訪問學者,美國馬里蘭大學研修訪學,江南大學教授,研究生導師,歷任江南大學文學院院長、校學術委員會委員、《江南大學學報》編委等職,兼中國新文學學會副會長及十餘全國性學術組織理事、常務理事。主要著述《一沙一天國》、《戲劇美育》、《中國文學歷程•當代卷》,在《文學評論》、《新華文摘》、《文藝報》、《當代文壇》、《江海學刊》、《華中師範大學學報》、《齊魯學刊》、《河北學刊》、《十月》、《鐘山》、臺灣《大海洋》等海內外刊物發表學術論文180餘篇,主編高校教材8部、參編5部。主持國家、省級科研、教改課題6項,市(廳)級科研課題4項。主持江南大學優質課1門,曾獲教育部與曾憲梓教育基金會頒「曾憲梓教師獎」三等獎以及省市級科研成果獎6項。

系統號:

P-002887

中華民国期江南地主制研究

中華民国期江南地主制研究

標題:

中華民国期江南地主制研究

時間:

2014年1月

出版單位:

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

夏井春喜 著

內容簡介:

序 章 文書史料と江南の地主制研究
日本における文書史料について/租桟簿冊等からみる近代江南の地主経営/本書の構成

第一章 中華民国前期の地主団体

第二章 日中戦争期の田租徴収状況

第三章 内戦期の田租徴収状況

第四章 呉江市档案館収蔵簿冊の分析

系統號:

P-002878

臺湾ジャニーズファン研究

臺湾ジャニーズファン研究

標題:

臺湾ジャニーズファン研究

時間:

2014年2月

出版單位:

東京:青弓社

作者:

陳怡禎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哈日」する臺湾女性

第1章 臺湾のファン文化
 1 臺湾でのアイドル消費の前史
 2 臺湾のジャニーズブームの実像
 3 臺湾におけるほかのファン文化の考察

第2章 ジャニーズファンの日常
 1 時間軸から見るジャニーズファンの日常
 2 空間軸から見るジャニーズファンの日常
 3 社会的関係の軸から見るジャニーズファンの日常

第3章 ファンたちが求めるジャニーズアイドルの関係性構図
 1 「異性」のアイドルへの非性的な見方――ジャニーズアイドルはかわいい
 2 ジャニーズアイドルに求める「仲の良さ」――ジャニーズアイドルを通して構築する友情の構図
 3 友情の延長線にあるアイドルのカップリングゲーム――「J禁」から見るファンによる関係性の構築と消費

第4章 ファン同士の関係性――女性たちの友情の求め方
 1 ファンコミュニティーの形成――同担の集結
 2 変容していく女性の親密圏

第5章 男性アイドルの「友情」を媒介につながる女性たち

系統號:

P-002891

中国語量詞の機能と意味:文法化の観点から

中国語量詞の機能と意味:文法化の観点から

標題:

中国語量詞の機能と意味:文法化の観点から

時間:

2014年2月

出版單位:

東京:白帝社

作者:

橋本永貢子 著

內容簡介:

第1章 序論

第2章 属性叙述における量詞の機能と意味

第3章 事象叙述における量詞の機能と意味

第4章 名量詞の成立について

第5章 動量詞の成立について

第6章 量詞成立以降における用法の変遷について

第7章 量詞の変遷と文法化理論

第8章 量詞とグラウンディング機能

系統號:

P-002811

日中比較神話学

日中比較神話学

標題:

日中比較神話学

時間:

2014年1月

出版單位:

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

王小林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桃と祭礼――記紀黄泉国伝承をめぐって

第二章 太公望と符命・冊命儀礼――倭国造の始祖伝承再論

第三章 桃源郷とアジール

第四章 漱石・魯迅・桃源郷

系統號:

P-002877

「満洲国」博物館事業の研究

「満洲国」博物館事業の研究

標題:

「満洲国」博物館事業の研究

時間:

2014年1月

出版單位:

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

大出尚子 著

內容簡介:

第1章 「満洲国」の博物館建設――国立博物館の成立過程を中心に

第2章 清室財産と博物館――東三省博物館の設立,奉天故宮博物館への改称と閉鎖

第3章 「満洲国」の博物館事業と清朝の遺臣,および日本の考古学者・東洋史学者

第4章 国立中央博物館と副館長藤山一雄の博物館運営構想

第5章 藤山一雄の民俗展示場構想と満洲開拓政策

結章

系統號:

P-002880

チャイナ・イデオロギー

チャイナ・イデオロギー

標題:

チャイナ・イデオロギー

時間:

2014年1月

出版單位:

東京:彩流社

作者:

齊藤哲郎 著

內容簡介:

【本書の特徴】
中国共産党のマルクス・レーニン主義を分かり易い「顕教」だとすれば、欧米の思想や人文社会科学知識で彩られたイデオロギーは深遠な「密教」のようである。本書では、それらの考えを援用し、現代中国のイデオロギーがどのようなものなのかを解明する。

【チャイナ・イデオロギー解明の手順】
①米中の共通認識とチャイナ・イデオロギー・新自由主義論・市民社会論・
ソフトパワーなどの観察を通じてグローバル化への同調ベクトルを検出する。
②地政学的認識の変化としての海洋思想を検出する。
③香港・マカオの一国二制度論・臺湾のソフトパワー戦略・ネオマルクス主義・
イスラームなどの観察を通じて周辺からの思想的挑戦の事例を観察する。
④中国知識人の抵抗の中にグローバル化への思想的反発ベクトルを検出し、
「密教」イデオロギーを手掛かりにして「中国の未来」について考察を行う。

系統號:

P-002885

往還する親密性と公共性:東南アジアの宗教・社会組織にみる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と生存

往還する親密性と公共性:東南アジアの宗教・社会組織にみる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と生存

標題:

往還する親密性と公共性:東南アジアの宗教・社会組織にみる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と生存

時間:

2014年1月

出版單位:

京都: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

作者:

黃蘊 主編

內容簡介:

序章 往還する親密性と公共性――東南アジアの宗教・社会組織にみる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と生存(黄蘊・日下渉)
1 はじめに――戦う宗教と社会組織
2 「領域論」から「ベクトル論」へ,あるいは「親密性神話」の解体
3 東南アジアからの照射
4 本書の構成

I 親密圏による公共性の構築,獲得

第1章 「過平安橋」――シンガポールの広場に出現するゆるやかな公共性の場(伏木香織)
1 祭祀の向こうに見える社会
2 公共の場に出現するテント
3 神壇の親密性
4 Show offの原理:公共性へと向かう意識
5 親密性をもった集団から公共性がたちあがるとき

第2章 家庭内祭祀から公共領域へ――マレーシア華人社会における「盂蘭勝会」の都市的構造(櫻田涼子)
1 都市に立ち上がる儀礼空間
2 マレーシアにおける近代化と「居住地」の問題
3 祖先祭祀から盂蘭勝会へ:儀礼空間の多重性
4 都市的な〈境〉を再統合する儀礼空間

第3章 移民社会における「親密圏」の機能と変容――マニラ華人社会における伝統的組織 (松嶋宣広)
1 移民社会における「親密性」とは
2 フィリピン華人社会の特徴
3 単身者移民社会における「親密性」の獲得――宗親会
4 マニラ中国人社会における親密圏の拡大――中華総商会
5 親密圏の「公益化」あるいは「公共化」――華文学校
6 新たな「公共性」の獲得へ

II 公共性・公共圏の意図せぬ生成
第4章 民衆が創出する都市の親密性と公共性――ベトナム・ハノイの宗教施設「ハビ亭」と同郷会(長坂康代)
1 都市における「多様と曖昧」と公共性
2 同郷会によるハビ亭の組織体制からみた公共性
3 民衆による宗教施設からの公共性の構築
4 むすび―社会主義体制下で交錯する,宗教組織の親密性と公共性
第5章 スピリチュアリティの親密圏から公共性へ――イスラーム世界マレーシアの「仏教公共圏」(黄蘊)
1 多元的な「上座仏教世界」
2 マレーシアにおける上座仏教と上座仏教寺院
3 「伝統型寺院」ブリックフィールズ・スリランカ寺院とその信者たち
4 ブリックフィールズ・スリランカ寺院からアロカー基金へ
5 仏教親密圏から仏教公共圏へ
6 スピリチュアリティに基づく親密性から公共性へ
7 脱国家化する上座仏教公共圏とその公共性

III 地域社会の親密性・公共性に通時的にかかわる「伝統的な力」

第6章 親密性・公共性の変容と伝統的な力――北タイ・チェンマイの霊媒術を手がかりに(福浦一男)
1 親密性・公共性の変容とタイの伝統宗教
2 北タイ,チェンマイと霊媒
3 霊媒術のセアンス―霊媒A氏の場合
4 霊媒術のセアンス―霊媒B氏の場合
5 変容する親密性・公共性と霊媒術の適応性
6 伝統的な力と新たな親密圏の可能性――むすびにかえて

IV 複数の公共圏の競合とその中での往来
第7章 貧者にとっての親密圏と公共圏――マニラ首都圏における露天商組織の連帯と抵抗(日下渉)
1 貧者と公共圏
2 途上国の都市における露天商
3 露天商と市民的公共圏
4 露天商の大衆的公共圏
5 複数公共圏の隘路を打開するために
終章 重畳する親密性と公共性(黄蘊)

系統號:

P-002762

アヘン戦争の起源:黄爵滋と彼のネットワーク

アヘン戦争の起源:黄爵滋と彼のネットワーク

標題:

アヘン戦争の起源:黄爵滋と彼のネットワーク

時間:

2014年1月

出版單位:

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

新村容子 著

內容簡介:

第Ⅰ部 「黄爵滋ネットワーク」から「清流党」へ
第1章 「宣南詩社」に関する覚書

第2章 「黄爵滋ネットワーク」の形成

第3章 道光十年(1830)の3回の集会について

第4章 「黄爵滋ネットワーク」から「清流党」へ

第Ⅱ部 アヘン戦争と「黄爵滋ネットワーク」
第5章 道光十五年(1835)黄爵滋「敬陳六事疏」・「片奏」について

第6章 「弛禁上奏」再論

第7章 道光十六年(1836)四月四日「江亭展禊」について

第8章 アヘン戦争前夜における清朝中央の政策決定過程

第Ⅲ部 幕末日本人とアヘン戦争
第9章 塩谷宕陰『阿芙蓉彙聞』について

第10章 佐久間象山と魏源

終章

系統號:

P-002769

南蛮・紅毛・唐人:一六・一七世紀の東アジア海域

南蛮・紅毛・唐人:一六・一七世紀の東アジア海域

標題:

南蛮・紅毛・唐人:一六・一七世紀の東アジア海域

時間:

2014年1月

出版單位:

京都:思文閣出版

作者:

中島楽章 編著

內容簡介:

序論 「交易と紛争の時代」の東アジア海域(中島楽章)

ムラカ王国の勃興——一五世紀初頭のムラユ海域をめぐる国際関係(山﨑岳)

一五四〇年代の東アジア海域と西欧式火器——朝鮮・双嶼・薩摩(中島楽章)

堺商人日比屋と一六世紀半ばの対外貿易(岡本真)

ドイツ・ポルトガルに現存する戦国大名絵画史料(鹿毛敏夫)

一六~一七世紀のポルトガル人によるアジア奴隷貿易——ヴィクトリア・ディアス,ある中国人女性奴隷を追って(ルシオ・デ・ソウザ撰,小澤一郎、岡美穂子翻譯)

近世初期東アジア海域における情報伝達と言説生成——一六六五年オランダ船普陀山襲撃事件を中心に(藤田明良)

清朝の臺湾征服とオランダ東インド会社——施琅の「臺湾返還」密議をめぐって(鄭維中撰,郭陽翻譯)

ポルトガル人のアジア交易ネットワークとアユタヤ(岡美穂子)

系統號:

P-002770

中国の対韓半島政策

中国の対韓半島政策

標題:

中国の対韓半島政策

時間:

2013年12月

出版單位:

東京:御茶の水書房

作者:

中尾良文 編著

內容簡介:

中朝関係の初期設定(中居良文)

海からみる中韓・中朝関係(益尾知佐子)

中朝経済協力の実像(渡辺紫乃)

中朝貿易の特徴(李正勲)

北朝鮮難民問題における中国市民社会(村主道美)

系統號:

P-002871

浙江大『左伝』真偽考

浙江大『左伝』真偽考

標題:

浙江大『左伝』真偽考

時間:

2013年12月

出版單位:

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

浅野裕一 、小沢賢二 合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浙江大学蔵戦国楚簡『左伝』の釈文(浅野裕一)

第二章 『左伝』の研究史(浅野裕一)

第三章 偽簡説の検討(浅野裕一)

第四章 『春秋』及び『左伝』の成立事情(浅野裕一)

第五章 『左伝』の構造的寓意(浅野裕一)

第六章 浙江大楚簡『左伝』発見の意義(浅野裕一)

第七章 伝世本『左伝』の天文暦法データ再検証から見た浙江大『左伝』の有用性(小沢賢二)

第八章 浙江大戦国楚簡『玉勺』の書写年代(小沢賢二)

第九章 中国戦国時代文書文字考(小沢賢二)

系統號:

P-002879

誰も知らない『西遊記』:玄奘三蔵の遺骨をめぐる東アジア戦後史

誰も知らない『西遊記』:玄奘三蔵の遺骨をめぐる東アジア戦後史

標題:

誰も知らない『西遊記』:玄奘三蔵の遺骨をめぐる東アジア戦後史

時間:

2013年12月

出版單位:

東京:龍渓書舎

作者:

坂井田夕起子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三つの『西遊記』,玄奘はなぜ日本にやってきたのか

第一章 玄奘、南京で発見される/遺骨の発見と日本分骨の謎/玄奘の遺骨は本物か?/玄奘塔の再建と日本への分骨

第二章 玄奘、日本へわたる/“西遊記の玄奘さま”慈恩寺へ/水野梅暁と玄奘/玄奘三蔵霊骨塔の完成/奘公の舎利いずこに在りや?

第三章 玄奘、臺湾へわたる/高森隆介と玄奘の遺骨/戦後臺湾の「中国仏教会」/臺湾への分骨

第四章 玄奘、日本各地を旅する/藤井草宣と菅原恵慶の告発/埼玉名栗の鳥居観音/大阪岸和田の靖霊殿/青森弘前の忠霊塔/青森浪岡の薬王院/兵庫篠山の少林寺

第五章 玄奘、中国で政治に翻弄される/玄奘、中国各地を旅する:南京、北京、天津、四川、広州/玄奘、中国革命に翻弄される

第六章 玄奘、日本と中国そして臺湾を結ぶ/日華仏教文化交流協会の成立/奈良の薬師寺/臺湾の玄奘大学

系統號:

P-002810

五経正義研究論攷――義疏学から五経正義へ

五経正義研究論攷――義疏学から五経正義へ

標題:

五経正義研究論攷――義疏学から五経正義へ

時間:

2013年10月

出版單位:

東京:研文出版

作者:

野間文史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篇 讀五経正義箚記
義疏学から五経正義へ―科挙法と問答體の行方/五経正義の史記評価/五経正義の禮記評価/尚書正義版本小考―八行本『尚書正義』と九行本『尚書注疏』

第二篇 五経正義讀解通論 
今讃(今賛)/今刪定知不然者(今刪定以為)/對文(對則)・散文(散則)/其實/或可/今知不然者(知不然者)/斯不然矣/必知然者/其意言(其意謂・其意以為)/無正訓/以意言之耳/相傳為然/以當時験之/無正文・無明文/事無所出・無明證・無明據・無所據/観文為説・望文為義/未知孰是/以矣後賢/其義未聞/云云/便文/古人自有複語耳/常訓/語辞・語助・助語・助句

附篇 近代以来日本的十三経注疏校勘記研究
十三経注疏版本研究/阮元『十三経注疏校勘記』研究/周禮注疏:加藤虎之亮『周禮経注疏音義校勘記』/周易正義:野間文史「廣島大学蔵舊鈔本『周易正義』攷附校勘記」/尚書正義:吉川幸次郎『尚書正義定本』・「讀尚書注疏記」/毛詩正義:吉川幸次郎「毛詩正義校定資料解説」/禮記正義:常磐井賢十『宋本禮記疏校記』/儀禮注疏:倉石武四郎『儀禮疏攷正』/春秋正義/公羊傳注疏・穀梁傳注疏/論語注疏・爾雅注疏・孝経注疏・孟子注疏

系統號:

P-002882

術の思想──医・長生・呪・交霊・風水

術の思想──医・長生・呪・交霊・風水

標題:

術の思想──医・長生・呪・交霊・風水

時間:

2013年10月

出版單位:

東京:風響社

作者:

三浦國雄 編

內容簡介:

総説
三浦國雄

相い雑わること錦のごとし──「術」の五行
加藤千恵

火極まれば水に似る──『素問玄機原病式』と運気論医学
三鬼丈知

星の光を呑む──存思による昇仙
垣内智之

龍王の印もて万鬼を降伏す──道教と仏教の法印
池平紀子

安産には地を借る──東アジアにおける出産呪術
白井順

術を以て術を伝う──陸西星『三蔵真詮』における扶乩
秋岡英行

孔子臺湾に降臨せり──『儒門科範』を読む
緒方賢一

方位は幸せを運ぶ──神々のいる風水術
宮崎順子

風水マスターを通じてみる韓国風水の特質──金枓圭氏を中心に
野崎充彦

あとがき
池平紀子

系統號:

P-002886

東アジア交流史のなかの遣唐使

東アジア交流史のなかの遣唐使

標題:

東アジア交流史のなかの遣唐使

時間:

2013年12月

出版單位:

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

河內春人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本書の視角と構成

Ⅰ 遣唐使の機構
第一章 遣唐使の派遣動機
第二章 七世紀における遣唐使の組織構成
第三章 律令制下における遣唐使の組織構成

Ⅱ 国際社会の中の遣唐使
第四章 入唐僧と海外情報
第五章 日唐交流史における人名
第六章 石山寺遺教経奥書をめぐって

Ⅲ 史料論としての遣唐使
第七章 唐から見たエミシ
第八章 『新唐書』日本伝の成立
第九章 『王年代紀』の史料論

系統號:

P-002763

Regulating Prostitution in China: Gender and Local Statebuilding, 1900-1937

Regulating Prostitution in China: Gender and Local Statebuilding, 1900-1937

標題:

Regulating Prostitution in China: Gender and Local Statebuilding, 1900-1937

時間:

March, 2014

出版單位:

Palo Alto: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Elizabeth J. Remick

內容簡介:

In the early decade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prostitution was one of only a few fates available to women and girls besides wife, servant, or factory worker.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cities across China began to register, tax, and monitor prostitutes, taking different forms in different cities. Intervention by way of prostitution regulation connected the local state, politics, and gender relations in important new ways. The decisions that local governments made about how to deal with gender, and specifically the thorny issue of prostitution, had concrete and measurable effects on the structures and capacities of the state.

This book examines how the ways in which local government chose to shape the institution of prostitution ended up transforming local states themselves. It begins by looking at the origins of prostitution regulation in Europe and how it spread from there to China via Tokyo. Elizabeth Remick then drills down into the different regulatory approaches of Guangzhou (revenue-intensive), Kunming (coercion-intensive), and Hangzhou (light regulation). In all three cases, there were distinct consequences and implications for statebuilding, some of which made governments bigger and wealthier, some of which weakened and undermined development. This study makes a strong case for why gender needs to be written into the story of statebuilding in China, even though women, generally barred from political life at that time in China, were not visible political actors.

About the author
Elizabeth J. Remick i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Political Science at Tufts University. She is the author of Building Local States: China During the Republican and Post-Mao Eras (2004).

系統號:

P-002892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in Early Imperial China: Publicizing the Qin Dynasty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in Early Imperial China: Publicizing the Qin Dynasty

標題: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in Early Imperial China: Publicizing the Qin Dynasty

時間:

February, 2014

出版單位: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作者:

Charles Sanft

內容簡介:

1. Introduction

2.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A Framework

3.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in Early Chinese Thought

4. Mass Communic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5. Progress and Publicity: Qin Shihuang, Ritual, and Common Knowledge

6. Roads to Rule: Construction as Communication

7. Law, Administ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8. Conclusion

About the Author
Charles Sanft is Assistant Professor of Premodern Chinese History at 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Knoxville.

系統號:

P-002803

Beyond Oneness and Difference: Li and Coherence in Chinese Buddhist Thought and Its Antecedents

Beyond Oneness and Difference: Li and Coherence in Chinese Buddhist Thought and Its Antecedents

標題:

Beyond Oneness and Difference: Li and Coherence in Chinese Buddhist Thought and Its Antecedents

時間:

November, 2013

出版單位: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作者:

Brook Ziporyn

內容簡介:

Introduction: Li理 and Coherence: Recap of Ironies of Oneness and Difference and Terminological Clarifications

1. Li 理 as a Fundamental Category in Chinese Thought

Needham and Organic Pattern
Hansen and the Mass Noun Hypothesis
Graham and the Absent Copula and Correlative Thinking
Peterson and Coherence
Hall and Ames and the Focus/Field

2. The Advent of Li, Ironic and Non-Ironic

Li and “Greatest Coherence” in the Xunzi
“Heavenly Principle” (天理 tianli) Ironic and Non-Ironic in the “Inner Chapters” of the Zhuangzi and “The Record of Music”
Li in the “Wings” to the Zhouyi
Li and Centrality in Dong Zhongshu (179-104 BCE)

3. The Development of Li in Ironic Texts

Li and Non-Ironic Coherence in the Later Parts of Zhuangzi: Integrating the Non-Ironic
First Type: Li and Dao Both Non-Ironic
Second Type: Dao Ironic, Li Non-Ironic
Third Type: Dao and Li Both Ironic
Integrating Types Two and Three

4. The Advent of Li as a Technical Philosophical Term

Toward the Ironic: Li in the Pre-Ironic Daoism of the Guanzi
Li Defined: The Later Two-and-a-half Chapters of the Guanzi
The Hanfeizi Commentary on Laozi: Li as Division and the Yielding Dao
Cosmological Dao and Its Li in the Huainanzi

5. Li as the Convergence of Coherence and Incoherence in Wang Bi and Guo Xiang

Subjective Perspectivism in Wang Bi: The Advent of Ti and Yong 體用 as Ironic Structure
Applications of the Multiplicity of Li in Wang’s Laozi Commentary
Convergence of Coherence and Incoherence in Guo Xiang: Li as “Just the Way It Is,” as Limit, and as Vanishing Convergence
Unintelligible Coherence: Vanishing and Merging into Things
Ironic Li as Non-Ironic Li in Guo Xiang

6. Beyond One and Many: Li in Tianti and Huayan Buddhism

How Emptiness Became Li
Tianti on Truth, Threefold
Li in Early Tiantai: Center as Convertibility of Determinate and Indeterminate
Appearance and Reality in Huayan and Tiantai
Existance and Nonexistence in Tiantai and Huayan
Wave and Water in Huayan: “Beyond” Li
Wave, Water, and Mud in Tiantai: Inherent Entailment as Omniavailability
Summary of Difference between Tiantai and Huayan, and the Irony of Coherence in the Tiantai and Huayan Classifications of Teachings

7. Mind, Omnipresence, and Coherence in Tiantai and Huayan

The Pure Mind and the Deluded Mind in Huayan Thought
Mind and the Nature in Tiantai Thought
The Three Thousand Lis and the Three Thousand Events

Conclusion: The Vertex of the Vortex

About the Author
Brook Ziporyn is Professor of Chinese Philosophy, Religion, and Comparative Thought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Divinity School. He is the author of several books, including The Penumbra Unbound: The Neo-Taoist Philosophy of Guo Xiang and Ironies of Oneness and Difference: Coherence in Early Chinese Thought; Prolegomena to the Study of Li, both also published by SUNY Press.

系統號:

P-002804

Lost in Transition: Hong Kong Culture in the Age of China

Lost in Transition: Hong Kong Culture in the Age of China

標題:

Lost in Transition: Hong Kong Culture in the Age of China

時間:

June, 2013

出版單位: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作者:

Yiu-Wai Chu

內容簡介:

In this timely and insightful book, Yiu-Wai Chu takes stock of Hong Kong’s culture since its transition to a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1997. Hong Kong had long functioned as the capitalist and democratic stepping stone to China for much of the world. Its highly original popular culture was well known in Chinese communities, and its renowned film industry enjoyed worldwide audiences and far-reaching artistic influence.

Chu argues that Hong Kong’s culture was “lost in transition” when it tried to affirm its international visibility and retain the status quo after 1997. In an era when China welcomed outsiders and became the world’s most rapidly developing economy, Hong Kong’s special position as a capitalist outpost was no longer a privilege. By drawing on various cultural discourses, such as film, popular music, and politics of everyday life, Chu provides an informative and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China’s ascendency on the notion of “One Country, Two Cultures.” Hong Kong can no longer function as a bridg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orld, writes Chu, and must now define itself from global, local, and national perspectives.

About the Author
Yiu-Wai Chu(朱耀偉) is Director of the Hong Kong Studies Program and Professor of Moder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e has published several books, including (with Eva Kit-Wah Man) Contemporary Asian Modernities: Transnationality, Interculturality, and Hybridity.

系統號:

P-002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