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第一屆傳教士漢學國際會議:傳教士對認識中國與臺灣的貢獻

第一屆傳教士漢學國際會議:傳教士對認識中國與臺灣的貢獻

標題:

第一屆傳教士漢學國際會議:傳教士對認識中國與臺灣的貢獻

時間:

2014年1月3至4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輔仁大學國璽樓2樓會議室(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510號)

主辦單位:

輔仁大學華裔學志漢學研究中心、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德國華裔學志漢學研究院、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

聯絡人:

曾小姐,Tel: (02) 2905-2732;E-mail: 090911@mail.fju.edu.tw

內容簡介:

傳教士漢學此新興的研究範疇約莫興起於近十年之間,以研究傳教士在中國傳教時期關於中國的相關著述為主。一般而言,涉及的主題最早可推至利瑪竇等早期來華耶穌會士傳教士之文獻著述,乃至當前相當盛行的傳教士口述歷史文獻紀錄。所處理的時代大致上由十六世紀至二十一世紀,探究的範圍涉及傳教士漢學學科之建立、傳教士理解中國文化與經典之著述、傳教士傳教文獻之整理、傳教策略暨口述歷史,以及少部分研究涉及傳教士的文學著述與受到傳教士影響的文學相關著作。

綜觀傳教士漢學至今之發展,其研究面向漸行多元,諸多學者投注心力由不同的角度對此主題進行研究,乃至逐漸形成傳教士漢學研究社群。若檢視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則多涉及史觀的角度介紹、譯介或整理傳教士漢學文獻目錄,與論述傳教士之傳教士策略。其他與傳教士漢學相關之主題如中國人對於傳教士著述之接受、傳教士著述拉丁文經典一手文獻研究、傳教士與靈修、傳教士與文學、傳教士漢學與臺灣等研究方向則仍有相當大之論述空間。為能補充與延展傳教士漢學研究之廣度與深度,輔仁大學華裔學志漢學研究中心與德國奧古斯丁華裔學志漢學研究所本著當初創立之宗旨:以天主教精神為基礎,推動中西文化交流,希望能夠在此研究領域貢獻心力,特舉辦本研討會:輔仁大學第一屆傳教士漢學國際會議:傳教士對認識中國與臺灣的貢獻。希望能藉著中西學者的交流與對話,豐富傳教士漢學研究面向,並補充目前研究尚待拓展之部分。

1月3日
9:30-10:20
【專題演講】
韓大輝:傳教策略視角下的文化研究

10:40-11:55
【專題一:傳教士的多元貢獻】
主持人:鮑霖(Paulin Batairwa)
梅謙立(Thierry Meynard SJ):關於晚明耶穌會傳教士高一志《童幼教育》的初步研究
楊富雷(Fredrik Fällman):先鋒、檔案與「務實」的傳教士—瑞典與北歐對於中國新教傳教士的新觀點
洪力行:清末民初北京出版之早期天主教聖歌歌本──聖樂傳統與本地化特色的交融

11:55-12:15
綜合討論I:傳教士跨領域的貢獻

13:40-14:30
【主題演講】
鐘鳴旦(Nicolas Standaert SJ):介於文本與詮釋之間:十七、十八世紀歐洲對中國經典的解讀

14:30-15:45
【專題二:早期來華傳教士對中國經典之理解】
主持人:雷敦龢(Edmund Ryden SJ)
潘鳳娟:翻孔子、譯孝道:近代傳教士的經典翻譯與歐美漢學的反思
黃渼婷:十七世紀傳教士對道家/道教的理解:從利瑪竇到奇舍爾
費樂仁(Lauren Pfister):與顧賽芬(1835-1919)《四書》相關的比較書寫概述與初步的釋義問題

15:45-16:05
綜合討論II:早期來華傳教士理解中國經典的時代意義

16:25-17:15
【專題三:傳教士漢學文獻研究與聖經翻譯】
主持人:房志榮(Mark Fang SJ)
趙韓建:韓國第一個福音詮釋書--「聖經直解廣益」的分析
長澤志穗(Nagasawa Shiho):日本的傳教士與漢學--明治時代的基督宗教

17:15-17:30
綜合討論III:日韓當前傳教士漢學文獻的發展方向

1月4日
9:00-9:50
【主題演講】
顧孝永(Piotr Adamek SVD):比丘林對中國宗教與教育的理解:以他的《中華帝國統計概要》為例

9:50-10:40
【專題四:傳教士口述歷史文獻研究】
主持人:張省卿
陳方中:傳教士書寫的可信度--以義和團時期的文獻觀察
康華倫(Valentino Castellazzi):范禮安的傳教策略

10:40-11:00
綜合討論IV:當前傳教士口述歷史與文獻研究發展的方向

11:20-12:10
【圓桌論壇I:傳教士漢學的過去與現代之延展】
主持人:黃鎂婷
與談人:鐘鳴旦、楊富雷、費樂仁、潘鳳娟

13:30-14:45
【專題五:傳教士的靈修描繪與傳教策略研究】
主持人:司馬忠(John Selvamani)
賴効忠:明末清初傳教士的靈修描繪
柯博識(Jac Kuepers SVD):自19世紀以來天主教在中國傳教的發展和其與漢學的相關性:以聖言會在中國與臺灣的傳教為例
劉得興:基督與祖靈的相遇:傳教士在原住民地區的傳揚福音與本地化教會的建立

14:45-15:00
綜合討論V:臺灣傳教工作與相關文獻研究的在地性發展

15:20-16:10
【專題六:天主教作家與近代中國文學:蘇雪林研究】
主持人:鄭印君
巴佩蘭(Barbara Hoster):蘇雪林小說《棘心》主人公醒秋的皈依過程
吳珊珊:論蘇雪林之宗教情懷

16:10-16:25
綜合討論VI:傳教士、平信徒與天主教文學

16:25-17:15
【圓桌論壇II:亞洲區傳教工作與文獻研究之新趨勢】
與談人:賴効忠、山岡三治(Yamaoka Sanji SJ)、聶達安(Leszek Niewdana SVD)

系統號:

C-002537

宗教實踐與文學創作暨《中國宗教文學史》編撰 國際學術研討會

宗教實踐與文學創作暨《中國宗教文學史》編撰 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宗教實踐與文學創作暨《中國宗教文學史》編撰 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4年1月10至14日(週五至週二)

地點:

高雄佛光山(高雄市大樹區興田路153號)

主辦單位: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南華大學、武漢大學文學院、武漢大學中國宗教文學與宗教文獻研究中心

聯絡人:

有德法師,Tel: (07)656-1921#1374

內容簡介:

1月10日
10:00-11:00
【專題演講】
►佛陀紀念館佛光樓九樓
李豐楙(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合聘研究員)/上天下地:仙道文學的跨界之行

鄭阿財(南華大學文學系教授)/『中國佛教文學』理念與體系建構之省思

13:30-15:00
►佛陀紀念館禮敬大廳二樓
《中國宗教文學史》編撰專題研討:廖肇亨、劉苑如、劉瓊云、謝聰輝、宋莉華、吳光正、張勇、李小榮、趙益、李舜臣、柯若樸

15:40-17:10
►A場:禮敬大廳3F佛前香
主持/點評人:廖肇亨(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趙益(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論「宗教生活」與「通俗文學」之互動
王煒(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黃汝亨的宗教經驗和八股文觀念
李守愛(義守大學義守大學應用日語學系副教授兼系(所)主任)中日民俗文化之交流、融合與變遷――以日本古代時期之「年中行事」為主軸
彭修銀(中南民族大學文學院教授)/「頓悟」――文人畫之體驗美學傳統

►B場:禮敬大廳3F得月樓
主持/點評人:劉瓊云(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助研究員)
劉敬圻(黑龍江大學文學院教授)/蒲松齡宗教實踐述要――以《蒲松齡文集》為中心
熊琬(海雲華嚴佛教研究所教授兼所長)/《聊齋誌異》所表現的宗教文學與創作――以〈畫皮〉與〈長清僧〉為例
李貴生(香港教育學院文學及文化學系副教授)/索隱的有效性:論《西遊記》唐僧師徒的宗教象徵解讀
柯若樸(Philip Clart,德國萊比錫大學東亞研究所漢學系副教授)/Intertextu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Ming Period Dramas and Novels: Two Examples from the Han Xiangzi Narrative Complex

►C場:禮敬大廳3F聚賢堂
主持/點評人:劉昭明(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陳水云(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客座教授)
黃惠菁(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副教授)/蘇軾與辯才禪師之交遊
黃國清(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中國佛教的茶文學
許蔚(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從神仙到聖人――羅念菴的修持經驗、文學表達與身份認同
張培鋒(呂繼北代讀)(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論宋代文藝思想與佛教

1月11日
8:30-10:00
►A場:如來殿1F梯型
主持/點評人:劉苑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高文強(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三易」說與佛教關係考論
蕭紅(武漢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兼教授)/《洛陽伽藍記》幾種注本異同
王玥雯(武漢大學文學院講師)/淺議鳩摩羅什譯經的語言風格――以《維摩詰經》同經異議本的對比為例
許云和(中山大學古籍所教授)/〈別賦〉:人生愛別離苦的深心體悟

►B場:如來殿1FU型
主持/點評人:朱鳳玉(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梁麗玲(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系教授)/歷代僧傳中「示寂夢」的意義與作用
汪娟、黃清萍(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系教授/兼任助理教授)/明清燈錄中有關名號與法嗣的問題
張延成(武漢大學文學院對外漢語教研室主任兼副教授)/漢文佛典詞彙研究現狀概述
劉禮堂(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唐代長江上中游地區的民間佛教信仰研究

►C場:麻竹園5F法輪堂
主持/點評人:葉海煙(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蕭聖中(武漢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周易參同契的韻轍與平仄
李建德(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兼任講師)/當代臺灣斗堂道情之思想意涵與文藝技巧探析
曹建國(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緯書中的西王母神話
劉湘蘭(中山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漢畫孔子見老子的宗教指歸

►D場:麻竹園2F雙圓堂
主持/點評人:蔡榮婷(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譚新紅(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北宋文僧契嵩诗文编年系地研究
李小榮(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禪宗語錄與唐傳奇――以《離魂記》《柳毅傳》為中心 祁偉(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以流變說永恆:宋代禪宗十二時歌的書寫方式》
黃繹勳(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副教授)/《雪竇頌古》之研究)

10:20-11:50
►A場:如來殿1F梯型
主持/點評人:曹世瑞(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編輯)
張玖青(中南民族大學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副教授)/星雲大師詩歌、聯語、人間音緣歌詞初探
陳劍鍠(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星雲大師《星雲說偈》的文學性與宗教實踐
釋永芸(佛光山佛光大藏經小組編輯)/星雲大師「人間詩話」之本懷
張海翔(武漢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試論永芸法師的文學弘法對星雲大師的繼承及其散文創作的特質

►B場:如來殿1FU型
主持/點評人:曹金鍾(學術交流雜誌編審)
釋滿濟(佛光山佛光出版社代理社長)星雲大師《釋迦牟尼佛傳》的文學美感與宗教體證之初探
湯克勤(嘉應學院文學院副教授)人間佛教與星雲大師的文學創作
王一帆(武漢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
立傳弘法,佛在人間――星雲法師佛教史傳研究
王洪軍(黑龍江哈爾濱師範大學期刊社編審)讖緯的政治、思想及文化起源

►C場:麻竹園5F法輪堂
主持/點評人:杜保瑞(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黃麗娟(臺中科技大學應用中文系副教授)/星雲法師《皆大歡喜》析探兼論佈教的轉新
簡逸光(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組長)/莊子式的文學風,宗教師的實踐道――以星雲大師《往事百語》為例
釋妙寬(佛光山傳燈會)/星雲大師著作研究:一個生命史的探討
侯利萌(武漢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佛光山靈驗記研究

►D場:麻竹園2F雙圓堂
主持/點評人:魯小俊(武漢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李時雍(臺灣大學文學研究所博士生)/《人間萬事》與人間佛教的傳播
顧瑞雪(三峽大學文學院講師)/《佛光教科書》「人間性」與現代化淺探
謝大寧(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教授)/詩與人間佛教――從星雲大師的詩作談起
左丹丹(武漢大學文學院大學四年級)/試論慈惠法師的《古今譚》

13:30-15:00
►A場:如來殿1F梯型
主持/點評人:馮國棟(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副教授)
魯小俊(武漢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清人別集總目》僧侶資料補正
鍾書林(武漢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弘一大師的文學創作
龔賢(江西財經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主任兼副教授)/論朱元璋的佛教管理思想
蔡孟樺(佛光山佛光出版社編輯)/日月俯首為文――淺談星雲大師的文學創作

►B場:如來殿1FU型
主持/點評人:謝世維(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副教授)
朱紅(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悠遊天外與歌舞人間――從中秋玩月詩看唐代道教信仰
羅爭鳴(華東師範大學古籍所副教授)/藝術化的修道:關於全真道詩詞研究的若干問題
吳光正(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宗教實踐與馬丹陽的文學創作
謝聰輝(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東晉上清經派仙傳敘述內涵與特質析論

►C場:麻竹園5F法輪堂
主持/點評人:榮光啓(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宋莉華(上海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
劉春陽(武漢大學文學院講師)/宗教經驗與文學創作――以奥古斯丁的《懺悔錄》為例
榮光啓(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當代中國的基督徒文學
馬梅萍(蘭州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中國漢語伊斯蘭教文學史》脈絡
宋莉華(上海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證道喻言故事在晚清的新變

►D場:麻竹園2F雙圓堂
主持/點評人:高文強(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
張勇(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試論僧傳的定義、歸屬和范圍
李玉珍(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副教授)/念佛生西的女性典範基調:《善女人往生傳》
釋永東(佛光大學佛教學系系主任兼院長)/〈無垢施菩薩應辯會〉之譬喻研究
鄭阿財(南華大學文學系教授)/論敦煌文獻對中國佛教文學研究的拓展與面向

15:30-17:00
►A場:如來殿1F梯型
主持/點評人:釋永東(佛光大學佛教學系系主任兼院長)
甘宏偉(河南城建學院中文部教師)/星雲法師對「人間」的關懷――《佛光祈願文》研究
釋妙功(佛光山《喬達摩》編輯)/星雲大師《佛光祈願文》宗教詩學意境之初探
劉海燕(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佛教童話的文化意蘊和人文關懷――星雲大師童話文學創作淺析
江俊偉(武漢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禪意•文學•人間:《星雲禪話》研究

►B場:如來殿1FU型
主持/點評人:熊琬(海雲華嚴佛教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李斌(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中文學院教授)/星雲大師散文小品探討
張立榮(江西師大學報雜誌社副編審)/論《佛光菜根譚》的思想內容及文體選擇
釋妙綱(佛光山叢林學院職事)/星雲大師《玉琳國師》之研究
白金杰(王一帆代讀)(武漢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百年佛緣》研究

►C場:麻竹園5F法輪堂
主持/點評人:余來明(武漢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周勇(湖南文理學院文史學院講師)/論《星雲說偈》的契理契機與契文
樂云(廣東工業大學副教授)/星雲大師佛教文學的藝術特色
呂繼北(南開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大千世界一禪床——星雲大師禪文學研究

►D場:麻竹園2F雙圓堂
主持/點評人:李玉珍(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副教授)
王秀林(中央民族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淺議維摩詰之形象――以鳩摩羅什譯本為例
林素玟(華梵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文字與般若――星雲大師《往事百語》的文情與道情
釋妙松(佛光山金光明寺職事)/從《玉琳國師》略論星雲大師文學創作之底蘊
程恭讓(妙凡法師代讀)(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教授)/從釋寶成的《釋氏源流》到星雲大師的《釋迦牟尼傳》――六百年漢傳佛教佛陀觀及佛教思想之重大轉型

1月12日
8:30-19:50
►A場:如來殿1F梯型
主持/點評人:許云和(中山大學古籍所教授)
鄭紅翠(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副編審)/唐太宗入冥故事系列研究
李舜臣(江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惠休:古典詩僧的典範
謝世維(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副教授)/泛亞女神的中國面貌:摩利支天文本的流傳與在地化

►B場:如來殿1FU型
主持/點評人:羅爭鳴(華東師範大學古籍所副教授)
鄭在書(韓國梨花女子大學中文系教授)/周氏冥通記的小說原型與認識結構
劉煥玲(南臺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涵靜老人李玉階《清虛集》之宗教情懷
孫紹先(海南大學學報編輯部主編兼教授)/道教對海南黎族文化的影響

►C場:麻竹園5F法輪堂
主持/點評人:趙益(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
馮國棟/書寫、儀式與述行――涉佛文體淺論
李奭學(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影響與回響――明清之際天主教文學對中國文學文化的衝擊
余來明(武漢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信仰的政治:明代國家與道教

►D場:麻竹園2F雙圓堂
主持/點評人:陳劍鍠(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
楊文信(香港大學中文學院)/講師兼名譽助理教授清中葉廣州海幢寺的文學與文化活動
吳光正(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玉琳國師》與「新僧」星雲的宗教抱負
武春白楊(越南胡志明市國家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大學文學及語言系漢喃研究組副教授)/臺灣淨土宗思想與實踐之修法

10:20-11:20
【大會發言】
李奭學/晚明耶穌會翻譯文學
杜保瑞/星雲大師迷悟之間的創作意涵

系統號:

C-002539

「衝突、糾紛與中國外交的形塑」學術研討會

「衝突、糾紛與中國外交的形塑」學術研討會

標題:

「衝突、糾紛與中國外交的形塑」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4年1月24日(週五)

地點:

政治大學社會科學資料中心一樓展演廳(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政大人文中心頂尖大學「現代中國的形塑:中外 關係與近現代中國的形塑」研究計畫

聯絡人:

許先生,Tel: (02)2939-3091#80615

內容簡介:

9:00-10:20
【戰爭衝突與中國外交】
主持人:張力
日俄戰爭期間中國東北爭議問題初探(林亨芬)
中國與歐戰――北洋政府的局外中立政策評析(1914-1917)(蔡振豐)
二戰蘇聯邊防地區的反情報勤務:以中國東北為範圍(1939-1944)(安德)
與談人:林文仁、八百谷晃義、李君山

10:40-12:00
【華洋衝突與中國外交】
主持人:吳翎君
民四條約後的中日懸案與衝突――以遼中縣太平寺廟地商租案為例(呂慎華)
一個海盜劫案背後的故事:從字水輪被劫事件略窺1920年代長江流域華洋衝突的複雜面向與美國的態度(應俊豪)
英國政府對英籍宣教士在四川遇難事件的因應(1923-1924)(楊凡逸)
與談人:李啟彰、黃文德、陳方中

13:30-14:50
【秩序衝突與中國外交】
主持人:林滿紅
鴉片戰後中外貿易秩序的重建與新式中國海關的起源(1842-1864)(侯彥伯)
南北分裂後的財政秩序:辛亥革命與關稅結餘存放權之轉移(張志雲)
1912年泗水慘案與中國新舊政府(王文隆)
與談人:廖敏淑、李文杰、李盈慧

15:10-16:30
【冷戰衝突與中國外交】
主持人:張啟雄
1950年臺灣對聯合國「控美侵臺案」的因應(蕭道中)
展示「中國」:臺灣在美國紐約世界博覽會的表現(1964-1965)(許峰源)
1968年金吉隆廿號事件與琉球、釣魚臺問題(任天豪)
與談人:張淑雅、吉田豐子、陳純一

系統號:

C-002693

2014「亞太區域研究」學術研討會

標題:

2014「亞太區域研究」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4年3月14日及15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

聯絡人:

林佩霓,Tel: 07-5252000#5518

內容簡介:

一、會議主題:亞太區域的社會安全與行政治理
亞太地區是二十一世紀變動最大、發展最快速的區域,為提昇及加強學者專家對亞太區域的學術研究,本所將主辦103「亞太區域研究」學術研討會。

本次研討會主題:「亞太區域的社會安全與行政治理」,歡迎政治學、經濟學、法律學、社會學、教育學及歷史學等相關學門的學者,參與本次研討會並發表研究成果,尤其歡迎針對亞太區域國家及相關主題的比較研究。

本次研討會主題包括下列十二項相關的議題:
1. 國民就業 (National Employment)

2. 勞動安全 (Labor Safety)

3. 勞資關係 (Employer-employee Relations)

4. 勞資調解 (Labor Mediation)

5. 社會保險 (Social Insurance)

6. 社會扶助 (Social Subsidiary)

7. 社會救助 (Social Assistance)

8. 婦幼保護 (Women and Children Protection)

9. 公共衛生 (Public Health)

10.國民經濟 (National Economy)

11.人口政策 (Population Policy)

12.永續發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二、投稿方式
本研討會採網路投稿,有意發表論文者請上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網站 http://icaps.nsysu.edu.tw/files/15-1122-78039,c9113-1.php 下載報名表;投稿之郵件主旨請統一繕打為「103亞太區域研究學術研討會—摘要—姓名」。論文之撰寫請依照《遠景基金會季刊》撰寫格式。

◎投稿之電子檔(標準WORD)請寄至下列電子信箱:
國立中山大學亞太所 林佩霓 E-mail:zool93@staff.nsysu.edu.tw

三、時程與地點
論文繳交截止:2014年1月30日(星期四)

研討會舉辦日期:2014年3月14日及15日(星期五、六)

研討會舉辦地點: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

合辦單位: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國立中山大學逸仙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國立中山大學日本研究中心

四、其他
大會將視獲得補助情況給予相關人員津貼與篩選後出版專書。
若有相關問題,請至本所網站上查詢或聯繫:林佩霓助理:07-5252000*5518

系統號:

C-002540

2013年臺灣考古學年會

標題:

2013年臺灣考古學年會

時間:

2014年3月21至23日(週五至週日)

地點:

臺灣大學文學院(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聯絡人:

江芝華教授,Tel: 02-33664736;E-mail: chihhua@ntu.edu.tw

內容簡介:

炎炎暑期到臨,「2013年臺灣考古學年會」籌備工作正式開啟,由於本次的年會由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承辦,又2014年正逢考古學界與本系的大家長宋文薰教授九十華誕,因此謹將年會與秩壽活動合一辦理,藉助年會不但在考古學術上進行交流,也共祝長輩的華誕之喜,詳細內容容後再知會,日期預定在2014年3月21日下午、22、23日(週五、六、日)兩天半,敬邀學界同仁一起共襄盛舉。

本研討會已完成論文摘要審查,預計於2014農曆新年後,開放報名及公布議程,進一步資訊將陸續公布於臺大人類學系官網。

有意發表文章者,請於8月31日之前,至http://goo.gl/sWvRL線上填妥報名資料(文章題目、摘要等),以完成發表報名程序。全文繳交時期為12月1日-30日,敦請各位先進詳記此行程,以利後續作業之進行。同時,為響應能源節約之趨勢,本系欲探詢以不印紙本而僅以pdf電子檔提供與會者參閱之可能性,煩請報名者同時填答意願欄,以便彙整公眾意見作最後執行方式之依據。

「2013年度臺灣考古工作會報暨宋文薰教授九十華誕秩壽籌備委員會執行小組」
召集人 陳瑪玲 主任
執行小組 陳有貝 副教授
陳伯楨 助理教授
江芝華 助理教授(兼聯絡人)

有任何問題,請聯絡:
聯絡人:江芝華chihhua@ntu.edu.tw,02-33664736
學生助理:徐尚溥R02125001@ntu.edu.tw,0912957900,Fax:02-23631658

系統號:

C-002541

2014 AAS Annual Conference

標題:

2014 AAS Annual Conference

時間:

27-30 March, 2014

地點:

Philadelphia Downtown Marriott, Philadelphia, U.S.A.(1201 Market St, Philadelphia, PA 19107, U.S.A.)

主辦單位: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AAS)

聯絡人:

Tel: (734) 665-2490

內容簡介:

Each spring, the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AAS) holds a four-day conference devoted to planned programs of scholarly papers, roundtable discussions, workshops, and panel sessions on a wide range of issues in research and teaching, and on Asian affairs in general.

Connect with your colleagues at next year's largest gathering of Asianists, March 27-30, 2014 in PHILADELPHIA, PA.

The 2014 AAS Annual Conference (PHILADELPHIA)

THE CALL FOR PAPERS IS CLOSED. Panel Organizers will receive a decision regarding proposal acceptance during the week of September 23, 2013.

REGISTRATION: Registration will open in October, 2013. See the registration page for rate information.

EXHIBITS & PROGRAM ADS: We will begin accepting applications in October, 2013. See the exhibit/ad/sponsor page for rate information.

HOUSING: We will open hotel reservation booking at the conference rate in October, 2013 See the housing page for conference rate information.

MEETINGS-IN-CONJUNCTION: Meeting space request forms will be available in November, 2013

系統號:

C-002542

2014年第三屆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4年第三屆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2014年第三屆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4年4月25日至27日(週五至週日)

地點:

華嚴專宗學院國際華嚴研究中心2樓最吉祥殿/4樓講堂(臺北市中正區濟南路二段44號)

主辦單位:

華嚴專宗學院

聯絡人:

Tel: (02)2356-0758

內容簡介:

華嚴專宗學院為表彰創辦人成一老和尚對華嚴弘傳之貢獻,每年於老和尚圓寂紀念日舉辦學術研討會,廣邀專家學者發表論文,藉此提升華嚴學術研究水平,並推廣華嚴教學,以培養更多華嚴學者與行者。「第三屆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謹訂於2014年4月25日至27日三天舉行,會議主題如下:
(一)華嚴經論研究

(二)華嚴歷史與文獻

(三)華嚴哲學思想

(四)華嚴宗與諸宗派思想之比較

(五)華嚴藝術與文學

(六)其他與華嚴學相關之主題。

主辦單位提供國外學者來回機票、食宿、發表費等相關費用,提供國內學者發表費。欲參加之專家學者,請於2014年1月10日前惠寄論文題目、摘要或論文全文(電子檔),詳細徵稿內容及連絡方式,請上華嚴專宗網址:http://www.huayencollege.org/frameset.html 下載「2014第三屆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徵稿啟事」及相關表格。

系統號:

C-002494

2014臺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研討會

標題:

2014臺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研討會

時間:

2014年4月25至26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中央研究院學術活動中心2樓第1至第4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聯絡人:

韓蕙如,Tel: (02) 2651-6862

內容簡介:

【臺灣東南亞區域研究廿週年:跨界的流動】
近年來各國的東南亞研究再度燃起了對本區域長久以來的高度混合性、流動性與創新性的興趣,而致力於超越今日既有國家框架,以挖掘跨界的歷史連帶、社會文化變遷、政治革新、與經濟制度。比如探討自十三世紀以來海洋東南亞與阿拉伯半島逐漸共構的伊斯蘭知識份子共同圈(Laffan 2011),或是鑽研早期紀載而提出的前現代東南亞之性別多元論(gender pluralism) (Peletz 2009);又如詳實記載印尼穆斯林融合中東與歐美思潮而促成以穆斯林為多數的民主化政體的歷史過程(Hefner 2000),及描述加里曼丹森林的命運如何繫於北美投機商、印尼政客、當地人與環保運動者的共謀與背叛之上(Tsing 2004);跨越時空而將大陸東南亞高地人群長期對抗國家機制概念轉化為Zomia文化地理區 (Scott 2004),乃至於解構從中國到東南亞之「經濟特區」所隱含的「亞洲風」新自由主義(Ong 2005)。這些二十一世紀的重要研究皆兼具了長時性、超越國界的視野並做出跨學科的示範,而臺灣的東南亞研究也期待奠基在過去二十年的耕耘中繼續貢獻其發現。

我們鼓勵具有歷史深度,多元性關照以及「跨界」視野的研究,不只是跨越國界、更是族群、宗教、性別、階級、政黨、語言、文化、世代與理論議題上的跨界。除了繼續重視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領土爭議對人民的意義之外,我們也特別注目移工的新社會角色、以社群為主的全球自然資源管理運動,以及東南亞作為眾多未來臺灣新生代「娘家」之親屬關係探討。我們歡迎任何東南亞區域內的研究課題,但我們鼓勵對多元文化、生物多樣性、多元經濟與多族群間權力關係的著重。

以下為本年度研究議題與方向,但研究議題不限於此:
邊境意象與文化融合(如泰緬邊境、印馬邊境、泰馬邊境等等社會風貌與衝突)

國族建構(如國史建構、「民族」英雄論述、「文化」的疆界化、商業化與政治化、多元主義虛實)

認同政治與跨界角力(包含性別政治、族群衝突、政黨動員、民主化過程,如新興緬甸佛教極端分子、伊斯蘭政黨興衰、挑戰馬來西亞國陣的可能)

產業與歷史溯源(如泰國性產業、菲律賓電話服務中心、觀光業物質文化再現之歷史、東南亞中醫藥材的貿易)

民生物品的跨國身世(如成衣製造業、運動鞋、新自由主義與人權議題)

新興產業與跨國勞力分工(如跨國設廠造成的社會衝擊與資源分佈、貧富差距與其他出路)

人群的跨國身世(如臺灣新生代、移民歷程、移民的公民社會參與及經濟參與、歐洲人在東南亞、大陸新移民對東南亞的投資)

超國體東協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影響(決策過程、利害分析、實際操作與共同體想像)

跨越族群的宗教傳播(如亞洲靈恩運動、跨國佛教交流歷史、伊斯蘭運動、宗教觀光、宗教與文化衝突)

東南亞移工在中東、東亞與歐美(如幫傭、看護與勞工的流動、跨國比較、系統分析與媒體再現)

超越異性戀規範的性別生活(「人妖」、第三性、同志人權運動、性別迫害與公民權)

全球化下的文學、藝術、電影、表演(如伊斯蘭羅曼、寶來塢的流行、女性主義文學、前衛藝術創作)

超越國界的氣候與生態(國際NGO的角色、經濟作物的政治經濟學、富國對窮國的經濟宰制與環保論述、水災、旱災與其他極端氣候現象之社會原因探討與對策、永續經營案例研究)

東南亞各國的歴史、政治、社會與經濟發展等議題

研討會日期:2014年4月25至26日(週五至週六)
論文摘要截稿日期:2013年12月31日(摘要文長約600-800字)
審查公布日期:2014年2月20日
全文截稿日期:2014年3月31日
※審查標準:以論文主題是否符合研討會議題及論文摘要內容是否達到一定的學術水準。

投稿請填所附之報名表以電子郵件傳送至erinyfc@gate.sinica.edu.tw
相關事宜聯絡人:韓蕙如女士、林淑慧女士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電話:02-2651-6862;傳真:02-2651-6863
相關網址:http://www.rchss.sinica.edu.tw/capas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協辦單位:臺灣東南亞學會、淡江大學亞洲研究所、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中山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成功大學政治學系、實踐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亞洲大學東南亞企業研究中心、臺南藝術大學亞太音樂研究中心、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系統號:

C-002543

「中國哲學中的心與自然」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中國哲學中的心與自然」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4年4月25至26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東海大學(臺中市西屯區臺灣大道四段1727號)

主辦單位:

東海大學哲學系

聯絡人:

林盈吟,Tel: 04-23590420

內容簡介:

東海大學哲學系謹此邀請人文學門學者參加「中國哲學中的心與自然」(Mind and Nature in Chinese Philosophy)國際學術研討會并撰寫論文。論文可從各種語境對會議主題作出論述:(1)儒家、道家、佛家,或其比較;(2)中國或西方哲學家之思想;(3)中國與西方觀念之比較。會議相關事項如下:

1.時間:2014年4月25-26日(週五、六)。

2.地點:東海大學。

3.主辦單位:東海大學哲學系。

4.語言:中文/英文。

5.論文題目及摘要須於2013年8月15日前以電郵寄至:g931513@thu.edu.tw。

6.會議籌備委員會於2013年8月31日前決定可接受發表的論文。論文發表人於2013年9月10日前提交一份簡歷及著作目錄。

7.會議論文於2014年3月30日前提交。

8.任何詢問可聯絡:林盈吟小姐,電話:04-23590420,E-mail:g931513@thu.edu.tw。

系統號:

C-002544

「東亞脈絡中的早期臺灣電影:方法學與比較框架」國際研討會

標題:

「東亞脈絡中的早期臺灣電影:方法學與比較框架」國際研討會

時間:

2014年4月26日(週六)

地點: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文生態館(臺北市北投區學園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

聯絡人:

王小姐,Tel: +886-2896-1000#1902;Email: 2014tnua.etc@gmail.com

內容簡介:

9:00-10:00
【主題演講】
日本早期電影的發展及與臺灣、韓國、中國的交流互動(暫定)(講者待定)
主持人:焦雄屏(暫定)

10:10-11:30
【臺灣電影早期的歷史】
主持與講評人:黃建業(暫定)
永樂座與臺灣早期電影的發展(李道明,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副教授)
臺灣早期電影院的發展(暫定)(石婉舜,國立清華大學助理教授)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臺灣電影產業(暫定)(講者待定)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臺灣的新聞片與教育片(暫定)(講者待定)

13:00-14:20
【早期電影史的研究方法】
主持與講評人:邱坤良
研究華語電影工業歷史的方法與問題(暫定)(葉月瑜,香港浸會大學教授)
研究中國早期電影歷史的方法與問題(暫定)(李道新,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
研究日本殖民時期臺灣電影歷史的方法與問題(暫定)(三澤真美惠,日本大學文理學部教授)
研究日本早期電影業的方法與問題(暫定)(講者待定)

14:40-16:00
【臺、中、港、日早期電影相互交流的脈絡關係】
主持與講評人:李道明(暫定)
臺灣、中國、日本早期電影交流的脈絡關係(暫定)(講者待定)
日本早期電影與亞洲影業的脈絡關係(暫定)(講者待定)
上海與香港早期電影相互交流的關係(暫定)(講者待定)
早期日本、臺灣與東南亞影業之關係(暫定)(講者待定)

16:10-17:30
【圓桌論壇:研究早期電影的方法優缺點與解決相關問題的方法】
主持人:李道明
與談人:邱坤良、李道新、葉月瑜、三澤真美惠、石婉舜

系統號:

C-002501

第七屆「語言、言談、與認知」國際研討會

標題:

第七屆「語言、言談、與認知」國際研討會

時間:

2014年5月3至4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臺灣大學博雅館(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心理學系、神經生物與認知科學研究中心、臺灣語言學學會

聯絡人:

E-mail: cldc2014ntu@gmail.com

內容簡介:

第七屆「語言、言談、與認知國際研討會」(CLDC 2014)將於2014年5月3日至5月4日於國立臺灣大學舉行。此次會議由臺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心理學系、神經生物與認知科學研究中心、與臺灣語言學學會共同主辦。CLDC會議目的在聚集對語言、言談、與認知研究議題感興趣的學者,報告嶄新發現、交換創新構想、並分享理論架構等。過去六屆的CLDC已經逐漸累積重要的成果,會議也邀請國際知名學者擔任主題講席,使得CLDC成為認知語言學領域在東亞的重要會議。我們期待CLDC 2014將會持續吸引來自各國的學者參與對話。第七屆「語言、言談、與認知國際研討會」將聚焦於認知語言學/功能語言學的研究,及其跨學科的研究。會議議題將分為一般主題與特殊主題;一般主題為:「認知語言學暨跨學科研究」,特殊主題為:「身體經驗與語言處理」。

一般主題(General Theme):「認知語言學暨跨學科研究」
第七屆「語言、言談、與認知研討會」(CLDC 2014)除延續本會議一貫的宗旨,廣邀各方語言學者,針對認知語言學與功能語言學等各相關議題深入討論、分享新知並開創新議題外,本屆會議也誠邀認知語言學/功能語言學在心理學、神經科學、生物科學、認知科學、資訊科學等尖端領域的跨學科研究,以符合近年來跨學科研究日益重要的趨勢,並試圖建構認知語言學更完整的全貌。基於以上宏觀的考量,本屆會議將邀請研究下列議題(但不限於這些議題)、並具有創新構想的摘要:
認知語法學

認知語意學

認知語用學

認知社會語言學

語料庫語言學

語言類型學

認知語言學與其他領域(心理學、神經科學、生物科學、認知科學、社會科學、資訊科學等)的跨學科研究

特殊主題(Special Theme):「身體經驗與語言處理」

第七屆「語言、言談、與認知國際研討會」(CLDC 2014) 訂定「身體經驗與語言處理」為特殊主題。過去數十年來,身體或感知經驗的議題在認知語言學、心理學、與認知科學中日益受到重視。我們的身體或心智不自覺地 受到不同刺激,如視覺、表情、或聲音等所產生的感官經驗,體現並感知到各種「意義」。我們深信藉由「身體經驗與語言處理」之議題,能進一步釐清身體經驗和 感知如何透過不同的語言結構呈現,及其在語言溝通、行為模式、及心智運作等認知層面上的運作。此外,我們也竭誠歡迎此議題相關的跨學科研究之創新摘要,從心理學、社會學、神經科學、生物科學、認知科學、資訊科學等角度,進行學科間跨領域的互動與對話。建議子題如下(但不限於下列議題):
身體經驗與語言學領域(音韻結構、語音結構、語法結構、語意結構、語用結構、社會語言結構、與語言習得等)

身體經驗,語言與溝通

身體經驗,語言與文化

身體經驗,語言與老化

語言與手勢

語言,物件與動作

語言,身體經驗與其他領域(心理學、神經科學、生物科學、認知科學、資訊科學、與人文學科等)的跨領域研究

主題講者:(依姓氏字母順序排列)
Kara D. Federmeier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Toshiro Inui (Professor at Cognitive Science Group, Department of Intellige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raduate School of Informatics, Kyoto University)
Arie Verhagen (Professor in Leiden University Center for Linguistics at Leiden University)

重要日期:
摘要截稿日期:已截止
接受通知日期:2014年3月3日
預先註冊日期:2014年4月7日

系統號:

C-002545

臺灣戲劇研究的回顧與前瞻:邱坤良教授榮退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臺灣戲劇研究的回顧與前瞻:邱坤良教授榮退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4年5月9至11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國際會議廳(臺北市北投區學園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

聯絡人:

簡小姐,Tel: (886)-02-2893-8261;E-mail: klchiu2014@gmail.com

報導者: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簡小姐

內容簡介:

一、研討會緣起
集戲劇研究者、散文家、戲劇教育者、藝術行政推動者等眾多角色於一身的邱坤良教授,將於2014年夏天自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退休。在邱教授與其他先驅的帶領下,臺灣戲劇研究在學院裡自一磚一瓦開始堆疊,近二十年來,累積速度加劇,不單藝術學門,隨著跨學門研究越形普遍,文學、史學、人類學、社會學、語言學,甚或經營管理、公共政策等,皆有以「戲劇」為研究對象,逐漸可以看到體系建構的樣貌。

然而,在這看似蓬勃的表面下,隱藏著許多危機:例如技藝精湛的傳統戲曲表演者越來越少,研究者很難發掘新材料;援引西方理論時,未思考環境背景的差異;過份依賴單一類型的資料,缺乏應多元運用材料的警覺;或對整體脈絡不清楚,無法凸顯表演者、事件或表演風格的重要性……。

為回顧目前已有的成果,並替臺灣戲劇研究的體系建構提出建言,北藝大將與大阪大學文學研究科合辦「臺灣戲劇研究的回顧與前瞻」國際學術研討會。期望論文不僅是學術生產品,更能成為激發大家想像的媒介,使未來研究更添新意,甚至裨益實務推展。為下一階段的臺灣劇劇研究提出新的視野與方法,開啟更多元的對話與可能性。

二、舉辦時地
2014年5月9-11日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國際會議廳(臺北市北投區學園路1號)舉行。

三、徵稿主題
(一)臺灣傳統戲曲劇種表演體系的建構。
(二)臺灣戲劇的傳播、變化。
(三)劇本、演出與表演者。
(四)戲劇的觀眾研究。
(五)臺灣戲劇研究的史觀。
(六)不同學門研究臺灣戲劇的差異性。
(七)以跨文化、跨學門的觀點看臺灣戲劇研究
(八)其他相關議題的討論。

四、論文撰寫須知
本研討會採邀稿與公開徵稿並行。
(一)公開徵稿
1.徵稿期限已於2013年12月15日截止。
2.論文摘要審查:將組織論文審查委員會審查摘要。2014年1月2日在網站公布錄取結果,並以電子郵件通知作者。
3.論文全文繳交截止日期:2014年4月7日。
(二)注意事項
1.來稿必須未曾以書面、電子媒體等方式發表的論文。
2.中、英文撰寫皆可,中文以兩萬字為原則,英文以不超過A4紙隔行列印三十五頁為原則。須有中英文篇名、中文摘要(限五百字以內)、英文摘要(限二百五十字以內)、中英文關鍵詞(五個以內)。
3.論文格式:英文稿以APA論文寫作格式為準,中文稿請參考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戲劇學刊》撰稿格式(http://1www.tnua.edu.tw/~TNUA_THEATRE/ ttj/super_pages.php?ID=ttj2)。

五、相關連絡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簡小姐。
電話:(886)-02-28938261,傳真:(886)-02-28938776。
E-Mail信箱:klchiu2014@gmail.com

系統號:

C-002546

傳統與再生──漢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傳統與再生──漢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4年5月17至18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輔仁大學野聲樓一樓谷欣廳(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510號)

主辦單位:

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

聯絡人:

郭士綸,Tel: (02)2905-3272

內容簡介:

一、會議名稱:傳統與再生─漢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二、主辦單位: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

三、會議時間:2014年5月17至18日(週六至週日)

四、會議地點:輔仁大學野聲樓一樓谷欣廳

五、會議主題:
(一)儒學的傳統與再造
(二)文學的詮釋與傳播
(三)語言文字的衍化與傳承

六、截稿期限:
1、論文題目與提要:2013年12月31日前。
2、論文全文:2014年4月10日前。

七、提要審查:論文提要經大會學術組審議後,於2014年1月20日前專函通知審查結果。

八、聯絡處:
「傳統與再生──漢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籌備處
地 址:242 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 510 號 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
電 話:(02)29053272
傳 真:(02)29017477
e-mail:hamchlt@fju.mail.edu.tw
聯絡人:郭士綸

系統號:

C-002437

第36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

標題:

第36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

時間:

2014年5月17日(週六)

地點:

高雄師範大學和平校區(高雄市苓雅區和平一路116號)

主辦單位:

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聯絡人:

E-mail: englishnknucc@gmail.com

內容簡介:

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謹定於2014年5月17日(星期六)假高雄市高雄師範大學和平校區,聯合舉辦「第三十六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大會主題為:「餘」

「餘」一字有多義,包括多出(「剩餘」)、殘剩(「殘餘」)、事後(「餘生」、「餘震」)、其他(「其餘」);其中,前兩義特別點出「過剩」和「欠缺」為餘的雙價。綜觀而言,餘特別涉及一個整體和其額外部分之間的關連變化,但兩者除了對立之外,也可有其他關係,如餘部可以是整體成立的基礎與條件:「留餘地」的策略是透過空間的設立,讓後續的關係可以完滿,而「年年有餘」——在此「餘」帶有無盡之意——汎指今年之餘將成來年能否完整的條件。在這個意義下,此餘部不同於一般部分,而接近洪席耶(Jacques Rancière)所謂「非部分的部分」:在社會階層裡無一席之地的非部分(古代雅典的窮人、資本主義下的無產階級等)必須被算做一個部分,如此民主社會整體及其政治實踐才能存在。理論上,晚期拉岡所謂的「非全」(not-all)與「症狀」或巴迪烏(Alain Badiou)所謂的「真理」等,均可被視為這個意義下的餘部。在文學上,若以偵探小說為例,指紋和毛髮等微物證據是重建事件整體的(殘餘)基礎,其性質或許較貼近這個意義。

隨著現代性、帝國、父權等單一集中性的代現體系崩解,餘部的變化也成為人文研究的核心議題。晚近甚受矚目的「特異」(singularity)論述就是最明顯的例子,我們因此可以從餘部來觀察當代全球化的變化。一方面,全球化儼然成為一個「無餘」的整體(holistic)系統,但此一完整系統的建立卻逆轉為其反面:資本的加乘與普遍性貧窮的重疊(M型社會與普遍負債現象);生產和消費與垃圾的重疊(資訊過度膨脹、城市成為最大垃圾場、過度土地炒作與建設後形成的新興鬼城、有毒廢棄物等問題);情感生產與情感匱乏的重疊(如「我是歌手」等各種催淚文化產品所顯示);科技增能與功能退化的重疊;烏托邦與反烏托邦的重疊(性和慾望的解放與消失、政治解放與政治能動的消失、人權高漲與生命生物化等現象);乾淨化的生命政治與鬼魂和殭屍世界的重疊(如晚近電影工業所顯示);全球化時代固定主權邊界的消失與特異土地主權爭奪的重疊(如釣魚臺、南極等地的佔領,以及都市規劃、土地徵收等問題)等等。但另一方面,文學和文化理論,如心理分析、動物倫理、生命理論、生態論述、社會運動、文學與藝術實踐等,也提出各種對整體和餘部關係的想像,企圖突破單一整併式的框架,嘗試對「餘」做跨界的思考並尋求改變的可能性。

基於以上觀察,本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希望邀集各人文領域的學者,共同探討「餘」此一議題,一方面建立「餘」的批判或其系譜,另一方面想像多重之餘,以描繪當前或未來改變的圖像。建議子題列舉如下:

人類之餘、物種之餘

生態之餘、災難之餘

生命之餘

神之餘、善之餘、惡之餘

空間之餘、城市之餘(垃圾空間、釘子戶等)

時間之餘、歷史之餘

殖民之餘、後殖民之餘

西方之餘、東方之餘、世界之餘、全球之餘

主權之餘、疆界之餘

律法之餘、政治之餘、正義之餘

資本之餘、生產之餘、消費之餘

資訊之餘、科技之餘、文明之餘

情感之餘、慾望之餘、性(別)之餘、身體之餘

其餘之餘

本研討會論文徵稿已於2013年11月30日截止,會議論文評審小組將於截稿後一個月內將審查結果通知各申請人。申請人須在會議議程確定之前取得本會會員資格。

系統號:

C-002547

2014臺灣文化學術研討會

標題:

2014臺灣文化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4年5月17至18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國立臺南大學文薈樓JB106演講廳(臺南市中西區樹林街二段33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

聯絡人:

李小姐,Tel: 06-2133111#751;E-mail: polaris@mail.nutn.edu.tw

內容簡介:

一、緣起:
臺灣文化的研究雖然範圍包羅萬象,但卻是最貼近臺灣這塊土地與人民生活一個重要區塊,舉凡臺灣庶民的信仰及儀式行為如祖先崇拜、神靈信仰、歲時祭儀、時間觀念、空間觀念、符咒法事以及鎮煞厭勝等;文化生活中的禮俗如婚喪喜慶中所尊奉的傳統儀式,乃至入厝、遷居等生活細節觀念;族群關係與互動往來、地區開發過程與聚落形成、傳統藝術等都涵納其中,使得臺灣文化擁有歷史、地理、文化、族群、宗教、信俗等多元化與跨領域議題研討的意涵與最佳條件,透過「2014臺灣文化學術研討會」,讓各方學者與民間文史與文化工作者得以齊聚一堂,共同探討臺灣的歷史發展、文化內涵、社會現象、地理環境、宗教信仰、傳統藝術等跨領域的多元議題,不但可分享彼此研究成果,更可激發本土情懷與本土認同感,重視在地的歷史文化與文化資源。誠摯邀請您踴躍賜稿。

二、徵稿主題:
(一)臺灣歷史、地理、族群、文化、思潮等議題。
(二)臺灣宗教信仰、歷史建築、傳統藝術等議題。
(三)臺灣聚落發展、產業研究、多元文化等議題。

三、時程:
1.全文徵稿截止日期:2014年3月31日(週一)止
2.研討會舉辦日期:2014年5月17日(週六)、18日(週日)

四、徵稿格式:
1.字數:以3萬字為上限。
2.附中文摘要(以不超過500字為限)、關鍵字2至5個。
3.其餘照學術論文規格。

五、繳交稿件:
1.基本資料表及書面稿:請以郵寄方式寄至
70005臺南市中西區樹林街二段33號「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收
請註明「投稿2014臺灣文化學術研討會」。
2.電子檔:請務必以e-mail方式傳送至polaris@mail.nutn.edu.tw。

六、審查方式:由本所專兼任教師及聘請校內外相關領域專家學者擔任審查工作。

七、文責版權:論文請勿一稿兩投,經本所錄用之論文,請授權本所發行。

※歡迎踴躍投稿,如有任何問題請洽詢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李小姐。
電話:06-2133111分機751
傳真:06-3017136
e-mail:polaris@mail.nutn.edu.tw
地址:70005臺南市中西區樹林街二段33號

系統號:

C-002549

第十八屆臺灣地理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第十八屆臺灣地理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4年5月24至25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聯絡人:

李宜梅,Tel: 02-77341652;E-mail: t24014@ntnu.edu.tw

內容簡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謹訂於2014年5月24至25日舉辦「第十八屆臺灣地理國際學術研討會」,歡迎地理學相關領域的學者、專家與研究生報名參加。本屆會議主題為「地理資訊系統新展望」,分四子題:(1)國土資訊系統的發展;(2)空間資訊新技術;(3)地理資訊與教育;(4)地理資訊與公眾社會。

本研討會已通知投稿者論文摘要審查結果,並邀請於本研討會發表論文,論文全文於2014年4月20日截稿。欲參加者請填寫報名表,並按時程將摘要與論文傳送至會議聯絡處。

會議重要時程:
論文全文截稿:2014年4月20日
論文發表日期:2014年5月24-25日

會議聯絡人:李宜梅助教
電話:02-77341652
e-mail: t24014@ntnu.edu.tw
傳真:02-23691770
會議相關訊息: http://www.geo.ntnu.edu.tw/

系統號:

C-002548

呂格爾、詮釋學與亞洲國際研討會

標題:

呂格爾、詮釋學與亞洲國際研討會

時間:

2014年5月29至31日(週四至週六)

地點:

東吳大學D0825哲學系會議室(臺北市士林區士林區臨溪路70號)

主辦單位:

東吳哲學系、中研院文哲所、呂格爾基金會(Le Fonds Ricoeur)、呂格爾學會

聯絡人:

E-mail: cristalhuang.ricoeursociety@gmail.com

內容簡介:

主題演講者
Olivier Abel
Richard Kearney
語言:中文、英文、法文

呂格爾是當代重要知名哲學家之一。透過其講學、著述與對於哲學基礎研究具有開拓性的廣泛。研究呂格爾的社群正在正在逐日茁壯建立之中。為關注其研究在亞洲的重要性,並同步於歐、美、澳洲的哲學研究,本研討會目的即尋求在亞洲推廣與發展。由於本研討會將在臺灣舉行,我們亦希望藉此達到可共通詮釋學針對亞洲的重要貢獻。

投稿內容歡迎針對呂格爾詮釋學相關議題研究的論文,特別是與亞洲脈絡相關的主題。為求議題聚焦,本研討會規畫出五個核心場次供學界同仁投稿;除了以下五個議題之外,亦歡迎其他呂格爾相關研究來稿:

1.呂格爾與文本、論述與隱喻作為詮釋學進路
2.呂格爾論想像
3.呂格爾與宗教研究
4.呂格爾論詮釋學與法哲學
5.呂格爾論政治哲學、政治學與倫理學

根據研討會中每場次所徵得的稿件,可能會再加開數場座談會。雖然邀稿主題乃是針對呂格爾詮釋學,但若有呂格爾其他相關作品的研究,也歡迎來稿。

徵稿辦法(摘要):
一、摘要截止日期:2014年2月1日。

二、請將三百字至五百字的中文、英文或法文之摘要之Word檔案以電子郵件傳寄至本學會
專屬信箱:cristalhuang.ricoeursociety@gmail.com

三、稿件需於首頁以一空白頁面加註以下資訊:
  作者姓名、所屬機構、研究領域、欲投稿之主題場次(非必要)、E-mail
  請勿在摘要內文中加註任何能辨識出個人身分之文字。

四、稿件統一由籌備委員會採匿名方式審閱,摘要審查結果將於2014年3月1日以E-mail通知;論文全文篇幅需在25分鐘口頭報告的長度內。

五,待會議結束後,主辦單位將針對所有發表論文進行第二輪篩選,入選論文將集結成冊且出版。

如有任何疑問或其他寶貴建議,煩請賜教:
cristalhuang.ricoeursociety@gmail.com

系統號:

C-002465

第二屆馬來西亞華人研究國際雙年會

標題:

第二屆馬來西亞華人研究國際雙年會

時間:

2014年6月20至21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馬來西亞精英大學理工與藝術學院吉隆坡校區(Jalan Semantan, Bukit Damansara, 50490 Kuala Lumpur, Wilayah Persekutuan Kuala Lumpur,Malaysia)

主辦單位:

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研究中心

報導者:

許德發教授

內容簡介:

為深耕馬來西亞華人研究,分享研究心得,促進國內外學術界的交流與掌握最新研究趨勢,馬來西亞華社研究中心定於2014年6月20至21日(星期五、六),假精英大學理工與藝術學院(吉隆坡校區)舉辦「2014年第二屆馬來西亞華人研究國際雙年會」。本屆研討會獲陳凱希先生贊助活動經費,精英大學贊助會場。它是華社研究中心常設的國際學術研討活動項目,每兩年舉辦一次。

研討會詳情如下:
一、研討會主題
變遷中的馬來西亞與華人社會

二、研討會專題
1.馬來西亞華人研究學術史、方法與研究現狀
2.獨立後馬來西亞華人會館、新村、歷史與人物
3.現、當代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經濟與政治問題
4.獨立後馬來西亞華人移民與再移民
5.後五一三時期的馬來西亞華人文學、藝術與文化認同
6.獨立後華人教育、宗教與民間信仰

三、徵文要求及呈交
1.提交的論文文責自負。中文論文原則不超過15,000字,英文文長不超過10,000字。
2.論文經甄選後,將正式出版。
3.發表者請於2013年10月31日前提交論文題目、500字摘要與簡歷(150字為度,英文300字),連同回執表寄至秘書處。
4.會議歡迎發表者自設小組,並根據上述會議專題訂定適切子題。小組須由四人組成,其中一人統籌,負責綜合組員摘要,並作500以內的子題說明,連同組員摘要一起寄至秘書處。
5.錄取之論文,請於2014年4月30日前提交論文全文電子版。

四、語言
會議語言是中文與英文。論文可採用中文或英文撰寫。

五、聯繫方式
1.通信地址:馬來西亞華社研究中心
No.1, Jalan Maharajalela, 50150 Kuala Lumpur, Malaysia.
2.論文摘要或全文電子版請發送至會議秘書處助理吳佩珊小姐,E-mail郵箱:peishanng1@gmail.com,副本寄劉秀梅小姐:huayan1985@gmail.com
3.電話:603-2273 4035
傳真:603-2273 4037

六、研討會活動
1.主題演講
2.分場交流與研討
3.參觀訪問活動

七、研討會時間、地點
日期:2014年6月20、21日(星期五、六)
地點:精英大學理工與藝術學院(吉隆坡校區)
HELP College of Arts and Technology
3.01 Level 1-7, Kompleks Metro Pudu, 1,
Metro Pudu 2, Fraser Business Park,
55200 Kuala Lumpur.

八、膳宿
主辦方安排會議,住宿費用自付或由主辦方代訂酒店住宿,請參考第二次通知的酒店收費標準。國內外與會者或論文發表者的交通與機票請自費。

本研討會已公布首輪錄取論文名單
別樣閱讀:馬來西亞華文報紙讀者調查報告(邵寶輝、高紅朴)

轉型中的馬來西亞技職教育:從國家教育偏差看華社的困境(張運華)

婆羅洲華人社會史新探:從史料分析、個案建構到比較研究(陳琮淵)

說華語:一個森美蘭原住民地區的微觀研究(梁志輝)

六七十年代馬華詩歌的現代轉折(鄭政恆)

馬來西亞粵劇初探:以名伶蔡豔香與豔陽天粵劇團為探討中心(林志敏、陸美婷)

Memory, Movement and the Search for Home in the Fiction of Li Yongping(Dr. Alison Groppe/古艾玲博士)

五一三的人民記憶:論蔡月英的《寂靜的回音》(熊婷惠)

「後五一三」華裔馬來西亞華文與英文文學比較(蘇穎欣)

《從英王子民到土生華人——談林碧顏的認同變遷》(周美芬)

THE CHINESE LANGUAGE NEWSPAPER AND NATION-BUILDING IN MALAYSIA: A STUDY OF SIN CHEW DAILY (Ng Miew Luan)

南來作家蕭遙天作品的馬來(西)亞建國想像(方美富)

跨族群政治論述在馬來西亞華文世界:一個政治論述史的考察(潘永傑)

歷史再現與政治霸權:論《王者之風》和《新村》事件和馬來西亞族裔政治的關係(關志華)

馬來西亞後五一三時期華人美術符號與身份認同的轉變(Paul BoeyTeik Soon/保羅.梅德順)

越南使節筆下的海峽殖民地華人(邱彩韻)

反共動員、公民化和陽奉陰違:緊急狀態時期的安置事業當中的殖民政府、華人精英和當地居民(村井寬至)

馬華文學於獨立時期有關現實主義、反黃反灰,與國族認同的樂觀語境(賀淑芳)

一個北馬華人漁村的形成史:以檳城美湖為中心的研究(陳愛梅)

從喬治市街道的中文命名窺探檳城華人的「喬治市中心」意識(杜忠全)

浮動界限、認同和忠實性:檳城浮羅山背福靈壇九皇爺神誕巡境之意義(宋燕鵬)

的馬來西亞歸難僑的社會適應研究——以廣州南湧華僑農場為例(黎相宜)

馬來西亞永春籍家族會組織之建構與影響(鄭名烈)

檳城閩南語上聲調調值初探——35"‧"還是53"‧"(楊迎楹)

提升特輔生馬來文學習成效的策略——以濱華中學為例(黎翠雯)

華語語系、身份認同與階級問題-以馬華電影的本土化個案為例(許維賢)

華人控制大馬經濟?(孫和聲)

馬中建交對1970年代馬來西亞華社的影響:一個初步的評估(陳中和)

戰後至獨立前雪人鏡慈善白話劇社公益活動考察(張曉婷)

杜南「串音新字」綜述(邱克威)

和辻哲郎的《風土》與檳城——日本人所聞所見與未能領會的馬來亞(大東和重)

早期風格與臺灣經驗:張貴興小說的轉折之路(高嘉謙)

華人「族學」的馬來西亞「國學」體系意義(鄭文泉)

地方志、跨知識與輕歷史——林金城轉向飲食書寫的背後意蘊(張惠思)

系統號:

C-002436

第五屆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聖嚴思想與當代漢傳佛教的傳承與實踐」

標題:

第五屆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聖嚴思想與當代漢傳佛教的傳承與實踐」

時間:

2014年6月29至30日(週日至週一)

地點:

臺灣大學集思國際會議廳(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85號B1)

主辦單位:

聖嚴教育基金會、法鼓山僧團

聯絡人:

林小姐,Tel: (02)23979300#14

內容簡介:

壹、緣起
值此世界自然環境面臨極端氣候的挑戰,人類生活環境充滿危機,心靈的空虛與貧乏形成社會的負擔。有鑑於此,聖嚴法師多年來不斷倡導各項教育、文化與關懷工作,以積極入世的態度,建立社會善良風氣;聖嚴法師於2009年2月的捨報,亦留下珍貴的身教,他的教導在過去深深影響世界,也不因肉身的離開而結束。值此法師圓寂五週年之際,全人類對法師教導的需求益形迫切。

依此宗旨,透過信眾論壇的舉辦,讓法鼓山法師、居士有對話與討論的空間,並以聖嚴法師弟子的角度來整理法師的思想與實踐;以學術研究的角度、學術論文發表的方式來探討聖嚴法師學思與實踐之時代意義。自2006年開始每兩年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各屆主題分別為「聖嚴思想與當代社會」、「聖嚴思想與漢傳佛教」、「聖嚴法師的教導與時代意義」以及「聖嚴法師與當代漢傳佛教的回顧和前瞻」,廣受各界重視並收到良好的指教。自2010年起出版「聖嚴研究」收錄經學術審查後之學術論文,預計於2014年出版至第五輯的《聖嚴研究》學術論文輯。

2014年第五屆研討會主題定為「聖嚴思想與當代漢傳佛教的傳承與實踐」,並邀請聖嚴法師的西方禪修法子一同參與,於「信眾論壇」中發表專題演講,盼望讓聖嚴教育基金會弘揚聖嚴思想的宗旨更加落實,也能擴及海外佛教研究學者的參與,讓研究的素質與範圍更加深加廣,並讓影響更廣泛地擴及海內外。

貳、主辦單位:聖嚴教育基金會、法鼓山僧團

參、協辦單位: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佛教學院、僧伽大學、臺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臺灣大學哲學系、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法鼓文化、人生雜誌

肆、研討會主題:聖嚴思想與當代漢傳佛教的傳承與實踐,禪法在東西方文化的發展與對話,承襲歷屆東西方學者交流學術論述之研討會形式,共同探討聖嚴思想與當代佛教的傳承與實踐。

伍、研討會時間
2014年6月29至30日(週日至週一)

陸、研討會地點:臺灣大學集思國際會議廳(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85號B1)

柒、參與對象
一、國內外學術界各相關領域之研究學者。
二、各大專院校社會科學、人文科學、醫學與宗教等相關科系所之教師及學生。
三、一般社會大眾對於研究聖嚴思想有興趣的人士。
四、法鼓山體系內成員及僧團。

捌、研討會內容
一、研討子題:
1.聖嚴法師與法鼓山研究;
2.聖嚴法師人間佛教之思想與實踐;
3.聖嚴法師與佛教經濟學研究;
4.聖嚴法師與漢傳禪佛學研究;
5.漢傳佛教與聖嚴研究的國際化。

二、學術研討會論文大綱投稿注意事項:
1.截止日期:2014年2月10日。
2.投稿方式:請將論文大綱及個人簡歷,以電子郵件提交本會。
3.大綱內容:A4紙三頁以內,須包含研究主題、研究目的、研究方法與預期成果。
4.審查作業:將邀請相關領域之學者專家,進行論文大綱審查,並於2014年3月10日公布並通知是否排入議程。
5.論文全文截止日:2014年5月30日。

三、聯絡方式:
1.地址:10056臺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二段48-6號2樓
2.電話:(02)23979300分機14、15 林小姐、劉小姐
3.E-mail: yungshin@shengyen.org.tw

系統號:

C-002435

2014 AAS-in-ASIA Conference "Asia in Motion: Heritage and Transformation."

標題:

2014 AAS-in-ASIA Conference "Asia in Motion: Heritage and Transformation."

時間:

July 17-19, 2014

地點: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21 Lower Kent Ridge Rd, Singapore 119077)

主辦單位: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AAS)

聯絡人:

E-mail: jmcdan@sas.upenn.edu

內容簡介:

The Asia Research Institute (ARI) and the Faculty of Arts and Social Sciences (FASS) of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together with the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AAS), is pleased to present the inaugural AAS-in-ASIA Conference on “Asia in Motion: Heritage and Transformation,” to be held on 17-19 July 2014 in Singapore. It is hoped that this broad theme will attract panel and roundtable proposals from humanists and social scientists, as well as people from the worlds of law, policy, civil society, journalism, and other professional fields.

With the launch of this event we expect to inaugurate a series of other such meetings to be held with regular frequency in different parts of Asia. The idea behind holding a smaller version of AAS in Asia nourishes the hope that panels will be formed with a mix of scholars and reflective practitioners from Asia, the USA and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By bringing together Asian specialists from abroad with scholars and practitioners in Asia whose routine expertise is not foregrounded as “Asian”, we hope to spark off new and fruitful areas of collaboration. Through the creation of this forum of global exchange, AAS-in-Asia Singapore seeks to inaugurate a new era in the study of Asian societies.

We believe that Singapore is the ideal place to launch this enterprise. Singapore not only celebrates its status as the crossroads of Asia, it is also a global hub linking many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to Asia. You will encounter this astonishing diversity at every turn in this cosmopolitan city. We welcome you to enjoy it at all levels, from the intellectual to the technological to the culinary.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regarding panel participation that is not answered in this Call for Proposals or FAQ, please contact Justin McDaniel at jmcdan@sas.upenn.edu.

For technical assistance regarding use of submission software, contact the AAS at aasinasia@asian-studies.org.

系統號:

C-002434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Studies 20th Conference (EACS 2014)

標題: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Studies 20th Conference (EACS 2014)

時間:

2014年7月22至26日(週二至週六)

地點:

Coimbra & Braga, Portugal(Coimbra,Portuguesa)

主辦單位: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Studies

聯絡人:

E-mail: organization@eacs2014.pt

內容簡介:

Call for Papers
The 20th Conference of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Chinese Studies will be held in Portugal in the cities of Braga and Coimbra between the 22nd and 26th July 2014. It is jointly organized by the University of Minho and the University of Coimbra, two beautiful historical locations, which will make it an unique conference. The panels include:

Art and Archeology
Cinema, Media and Performing Arts
Culture
East-West Contact
Economics
Gender Studies
History (pre-modern, moder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Law
Linguistics
Literature (pre-modern and modern)
Macau Studies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Politics
Sociology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ranslation Studies

In the July 2013 meeting held in Portugal, the Board nominated 50 referees who will evaluate the paper proposals submitted to the organizers so that the quality of the presentations and the panels will be guaranteed.

Among the highlights of the 2014 EACS Conference, there will be two keynote speeches: for the opening session in Braga, by Ambassador João de Deus Ramos, specialist in Sino-Portuguese Relations, consultant of Orient Foundation, and for the welcome session in Coimbra, given by Professor Ming K. Chan, visiting fellow of the Center for East Asian Studies, Stanford University.

Participants are invited to submit their proposals (individual papers and panels) online in English from September 16th to December 16th 2013, at the website. The abstract should not exceed 300 words, with an additional list of 5-8 key-words.

Important dates:
September 16 – December 16, 2013: Panels and individual papers abstract submission
Mach 17 – 21, 2014: Notification of acceptance
March 24 – May 31, 2014: Online registration
July 22 - 26, 2014: Conference

系統號:

C-002433

2014「全球視野下的中國近代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2014「全球視野下的中國近代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4年8月11至13日(週一至週三)

地點:

中央研究院(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二十世紀中國史學會(HSTCC)

聯絡人:

林秀娟,Tel: 886-2-27898202;schuan@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會議時間:2014.8.11-13
會議地點:中央研究院(臺灣臺北市)
使用語言:中文或英文
摘要繳交日期:2013.12.1-2014.1.31
評選結果公告日:2014.2.28
論文繳交截止日:2014.7.10

徵求論文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二十世紀中國史學會(HSTCC)擬於2014年8月11-13日聯合主辦「全球視野下的中國近代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供學界同仁知識交流的平臺。我們歡迎近代史研究各領域具原創性研究的論文前來投稿。我們接受有主題之一組論文(panel)或個別論文的投稿,論文撰寫與大會使用的語言為中文或英文。

與會學者交通費請自理,大會將提供與會學者(大臺北地區以外)4天住宿,從2014年8月10日入住,14日退房。與會學者若擬延長停留時間,大會可以協助訂房,但須自己負擔費用。

我們從2013年12月1日開始接受發表論文的報名,2014年1月31日截止。每組(panel)參與學者以不超過五位(包括主持人、論文發表人、評論人)為原則,所發表論文最多四篇。繳送內容包括:與會學者之姓名、職銜與聯絡方式;場次主題及摘要(500字內);每篇論文題目及摘要(250字內)。個別論文報名者請提供姓名、職銜、論文題目及摘要(250字內)。本會將針對論文與主題進行評審,並於2014年2月28日公佈評審結果。

有意投稿論文者,請逕至官網下載表格。

系統號:

C-002432

2014「跨越民族脈絡的政治哲學: 中文語境中的施密特與斯特勞斯政治思想」學術研討會

標題:

2014「跨越民族脈絡的政治哲學: 中文語境中的施密特與斯特勞斯政治思想」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4年9月1至2日(週一至週二)

地點:

中央研究院(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聯絡人:

吳添成,Email: politics@ssp.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Call for Paper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litical Philosophies across the National Context: Carl Schmitt and Leo Strauss in the Sinophone World”

Center for Political Thought, Research Center for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cademia Sinica, Taipei, Taiwan

Date: September 1-2, 2014

At least to Western observers, it must come as a surprise that Carl Schmitt and Leo Strauss are at the center of intellectual debate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ies. In the earlier stage of democratization in Taiwan, Schmitt’s idea of “constituent power” was also important for the constitutional theories exploring the transition from authoritarian constitutionalism to a democratic one. In recent years, the writings of Schmitt and Strauss have become the object of intense debate among Chinese intellectuals. Quite a few of them attempt to re-think issues like liberalism, democracy, glob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law by the means of Schmittian and Straussian concepts. Some even think that the legacy of Leo Strauss might help Chinese scholars to reformulate the original questions at the heart of their own tradition of though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Political Philosophies across the National Context: Carl Schmitt and Leo Strauss in the Sinophone World” aims at investigating the reception of Schmitt and Strauss in the Chinese cultural context. It is rather obvious that the Chinese interest in Schmitt and Strauss echoes the widespread disillusionment of Chinese intellectuals with earlier attempts to introduce Western liberal ideas into China. Thus, the reception of Schmitt and Strauss in China might be nothing but an ideological stance which reflects the particular situ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a. At the same time, however, it can be argued that the interest in Schmitt and Strauss represents an attempt to overcome the confines of Communist ideology by rediscovering the intellectual resource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In this sense, the analysis of this particular intellectual constellation promises to provide us with important insights into the intellectual landscape of post-communist China. Furthermore, we have reason to believe that the Chinese interest in Schmitt and Strauss also has an important trans-cultural dimension which needs to be investigated on a more theoretical level. For example, what mode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can be established when Schmitt and Strauss encounter the Chinese intellectual tradition? What exactly is the meaning of Schmitt’s and Strauss’ critique of liberal democracy in a non-Western environment? If it is true that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should be seen not as diminishing, but rather as intensifying conflict between cultures and political communities, what are the consequences for political philosophy? Although both Schmitt and Strauss are the products of the crisis of Weimar, might it be the case that certain ideas and issues with which Schmitt and Strauss were struggling resonate with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hought? And, finally, what does all this mean for the political future of China, Taiwan, East-Asia, and the world?

These are some of the questions which we hope to discuss during our conference. The conference welcomes contributions from the scholars all over the world, and will be conducted in English.

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participating in the conference, please fill the attached form or send the title and abstract of your paper as well as your CV via Email to: Mr. Tien-Cheng Wu (politics@ssp.sinica.edu.tw; fbiwu@gate.sinica.edu.tw) before February 15, 2014. The Center for Political Thought will contact you if your proposal can be integrated into the agenda of the conference. For those papers which deal with the Schmitt-Strauss legacies with the Taiwanese political theory will be considered with priority.

※有意投稿此演討會者,請逕至官網下載相關附件。

系統號:

C-002531

第十屆臺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第十屆臺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4年10月25至26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成功大學文學院學術演講廳(臺南市東區大學路1號)

主辦單位:

臺灣語文學會、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學系

聯絡人:

陳麗君教授,Tel: 06-2757575#52632

內容簡介:

一、會議名稱:第十屆臺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二、主辦單位:臺灣語文學會、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學系

三、會議日期:2014年10月25至26日

四、會議地點: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

五、會議主題:臺灣語言的接觸、融合與演變
會議子題:
   1. 臺灣語言研究的回顧與前瞻
   2. 臺灣的語言接觸
   3. 臺灣語言的融合與演變
   4. 臺灣語言的消失與復振
   5. 臺灣語言的語音與音韻
   6. 臺灣語言的構詞以及句法的變異與變遷
   7. 臺灣語言接觸下的各種社會語言學議題(含新移民研究)以及語用研究
   8. 臺灣語言文字書寫與教學
   9. 臺灣語言詞典編撰的研究與方法
   10. 臺灣的語言與音樂、戲劇、文化、文學等領域間之互動

六、摘要截稿日期:2014年01月19日

七、公佈摘要通過日期:2014年3月17日

八、全文截稿日期:2014年8月30日

九、投稿方式:
(1)投稿語言:臺灣語言、日語、英語
(2)個別投稿:與「會議主題」、「子題」相關的臺灣語言、文化、教學研究。
(3)專題小組(Panel)投稿:自組專題小組成員3~5人(含主持人)。
請上網註冊填寫「發表人資料表」(專題小組投稿者的參加成員都必須各自上網填寫資料),並將「論文題目與摘要」存為一式兩檔(WORD檔及PDF檔,以A4一張為限),以電子郵件寄到以下信箱。

十、聯絡地址:701臺南市大學路1號
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學系 陳麗君老師研究室
聯絡電話:06-2757575 #52632
電子信箱:2014istl10@gmail.com

十一、會議收費方式:
(1)臺灣語文學會會員(已繳交2014年度年費)免繳論文發表費、註冊費。
(2)非會員者,論文發表費:學生1500元;非學生2000元(已含會議註冊費)。

系統號:

C-002431

「繁花似錦:文明交會、人群匯流與個人境遇」國際學術研討會

「繁花似錦:文明交會、人群匯流與個人境遇」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繁花似錦:文明交會、人群匯流與個人境遇」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暫訂於2014年11月

地點:

成功大學光復校區國際會議廳第二、第三演講室(臺南市東區大學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

聯絡人:

E-mail: his2014@email.ncku.edu.tw

內容簡介:

緣起與目的
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於1970年代,設定「以臺灣為核心,擴及東北亞與東南亞大區域整合研究」的學術研究發展基調。三十多年以來,為順應學術潮流與本系變遷而有所調整,期間並多次舉辦學術研討會以展現研究成果。

近年來則於2006年開始,嘗試推動「東亞歷史變遷研究」為方向,且先後於2007年12月23-24日舉行「族群、遷徙與文化——第一屆東亞歷史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2009年11月14-15日舉辦「宗教傳播與宗教衝突——第二屆的東亞國際學術會議」。這兩次的會議論文,皆按學術論文審查規範,分別發表於《成大歷史學報》35號、36號(東亞歷史變遷專號:族群、遷徙與文化);39號、40號(東亞歷史變遷:宗教傳播與宗教衝突)。由於成果斐然,2012年繼續提出「東亞社會文化秩序之建構與解構」計畫,受到校方、院方的肯定與經費支持。

由於身處臺南,為落實學術與當地社會的聯結,成功大學歷史學系近年亦聚焦於南臺灣研究,同時加強與各界合作交流:2005年10月與臺南縣政府、南瀛國際人文研究中心合辦「第一屆南瀛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08年8月與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合辦「第五屆臺灣總督府檔案學術研討會」;2008年8月起至2010年為期三年與國立臺灣歷史博館合辦「走入歷史田野─進出府城╱郊」研習營等。而2010年11月19-20日以臺南府城為核心,舉辦「海洋古都:府城文明之形塑」國際學術研討會,更出版《海洋古都:府城文明之形塑學術論文集》(新北市:稻香出版社,2012)。

同時,本著放眼世界的觀念,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積極參與臺灣世界史學界的種種活動,近期《成大歷史學報》將以「西洋史專號」出刊。

總之,綜觀21世紀10年以來本系的學術研究發展,猶如「繁花似錦」般繽紛多彩。因此,做為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學術發展的階段性的回顧,以及延續積極籌辦國際研討會的熱忱,而於2014年11月舉辦具有統合與展望意義的國際學術研討會。

會議主題
本次國際會議,一方面回顧成功大學歷史學系近十年來的學術研究活動,一方面以多元的歷史知識呈現不同時空下的各種意義,因此以「繁花似錦:文明交會、人群匯流與個人境遇」為會議主題。

「繁花似錦」除了顯示該系學術活動的多樣性,就會議主題而言,則意味歷史所呈現的「多元性」;同時,在眼界上,則以跨領域與跨國際為目標,希冀突破歷史各領域以及與它學科間的常見藩籬,並且建立與國際知名學者間的交流,展開多方對話,期盼「多元精神」所承諾的開闊與豐富,能夠成為成功大學歷史學系乃至文院的持續發展資源。

本次會議主題「歷史的多元性」,則從三個層面思考:最廣的層面,可以是不同文明交會的結果,或「交流」或「衝突」或「涵化」;落實在人群的互動,可以是人群匯流而產生的「集體命運」或「群體歷史性格」;另外,受到文明交會及人群匯流的影響,更可以是個人境遇的表現,即具「大歷史下的個人」與「國家政策與個人命運」意涵。於是從這三個層面,本會議進而擬定4個主要討論議題:

1.時代變遷下的記憶與遺忘
2.異域的想像與再現
3.移動、遷徙、流離、旅行
4.歷史知識與社會實踐
5.其他。

主辦單位期望透過如此主題的國際會議,達到與國際學者交流、學科省思的目的,並回顧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學術研究的歷史,成為下一個10年發展的參考。誠摯邀請國內外學界人士、博士生共襄盛舉,踴躍投稿。

徵稿辦法
1.請下載徵稿表格,附簡歷及500字內中、英文摘要。
2.投稿信箱 his2014@email.ncku.edu.tw
3.截止日期為2013年12月31日,2014年1月底前通知錄取與否。

系統號:

C-002430